第3章 编码和调制
计算机网络(第3章)
码元 基本波形
编码
信号
25
不同的编码方案
表示不同数字数据的码元的形式不同,产生出 不同的编码方案。 1.单极性遍码 2.双极性编码 3.曼彻斯特编码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
26
1.单极性编码
所谓单极性编码,是指在每一码元时间间隔内,有电流发出表 示二进制“1”,无电流发出表示二进制“0”。 (1)如果整个码元时间内维持有效电平,则属于全宽码,称 为单极性不归零型编码(NRZ); (2)如果逻辑“1”只在该码元时间维持一段时间就变成0电 平,称为单极性归零型编码(RZ)。
量、数据通信的基本方式、 多路复用技术、 数据交换 方式和差错校验和控制等技术。
信息 信源
信息 传输媒体与通信技术
信息 信宿
数据通信系统构成与功能示意图
4
3、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
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 1、一个数据通信系统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源系统、传输系统
和目的系统;
2、源系统一般包括源点和发送器两部分;目的系统一般包括接 收器和终点两部分。
振幅
f1
f2 频率
振幅频谱图
18
10、基带信号和宽带信号
直接来自信源的、没有经过调制(进行频谱搬移和变 换)的原始电信号称为基带信号,即基本频率信号。
调制分为基带调制和带通调制。 1.仅对基带信号的波形进行交换,使它能够与信道特 性相适应,变换后的信号还是基带信号,称为基带调 制; 2.利用载波信号将基带信号搬移到较高频段进行传输, 调制后的信号称为带通信号(也称宽带信号),这类 调制称为带通调制。 3.基本的调制方法有调幅(AM)、调频(FM)和调 相(PM)。
清华大学的《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教程》:从高到低的跳变是 1 从 低到高的跳变是 0 。
信道编码和调制之间有什么联系?
信道编码和调制之间有什么联系?一、信道编码和调制的定义和作用1. 信道编码:信道编码是指根据信源特点,对信息进行编码操作。
它将源码转换为信道码,增加冗余部分以提高传输可靠性。
2. 调制:调制是指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经过媒介传播。
调制技术能够将数字信号转变为适合传输媒介的模拟信号,实现信号的传输和复原。
二、信道编码和调制的联系1. 传输方式相同:信道编码和调制都是为了将信息从发送端传输到接收端。
它们共同关注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 互相影响效果:信道编码的好坏会对调制的效果产生影响。
优秀的信道编码可以提高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和纠错能力,有助于提高调制解调器的性能。
3. 适用场景不同:信道编码主要应用于数字通信系统中,而调制主要应用于模拟通信系统中。
但在现代通信系统中,数字信号经过信道编码后,再进行调制传输,以提高抗噪声和容错性能。
4. 理论基础相同:信道编码和调制都依赖于信息论的研究。
信息论是研究信息传输和数据压缩的数学理论,为信道编码和调制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三、信道编码对调制的影响1. 信号完整性:信道编码能够增加冗余信息,提高信号完整性。
通过冗余信息的添加,当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发生部分损坏时,仍然可以恢复原始信息。
2. 抗干扰能力:信道编码可以增加信号的抗干扰能力,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在噪声环境中,信道编码可以利用冗余信息进行均衡,减小噪声的影响。
3. 纠错能力:优秀的信道编码可以实现纠错传输。
通过引入差错检测和纠正技术,即使在信号发生错误的情况下,也可以恢复出原始信息。
四、调制对信道编码的要求1. 低误码率:调制技术需要保证传输过程中的低误码率,以确保信号能够被准确恢复。
选择合适的调制方式和参数对于提高系统的传输质量至关重要。
2. 带宽利用率:调制技术需要充分利用有限的带宽资源。
通过合理选择调制方式和调制参数,可以提高带宽利用率,实现高速率的数据传输。
3. 抗干扰能力:调制技术需要具备一定的抗干扰能力,以应对复杂的通信环境。
射频识别(RFID)原理与应用(第2版)课后双数题答案
1.产品的追溯功能
2.数据的读写功能
3.小型化和多样化的形状
4.耐环境性
5.可重复使用
6.穿透性
7.数据的记忆容量大
2、RFID标签的应用及防伪特点
应用1:2009年五粮液集团投入2亿元的巨资购买R F I D系统,以满足五粮液高端产品对安全防伪和产品追溯管理等功能的需求,构建一个完整的RFID整体解决平台。
1.6什么是1比特应答器?它有什么应用?有哪些实现方法?
答:
11比特应答器是字节为1比特的应答器。
2应用于电子防盗系统。
3射频标签利用二极管的非线性特性产生载波的谐波。
1.8 RRFTD系统中阅读器应具有哪些功能?
答:
①以射频方式向应答器传输能量。
②以应答器中读出数据或向应答器写入数据。
③完成对读取数据的信息处理并实现应用操作。
生成公钥
随机生成数字k作为私钥,我们将其乘以曲线上称为生成点G的预定点,在曲线上的其他位置产生另一个点,即相应的公钥K.
生成器点G被指定为secp256k1标准的一部分,并且对于所有密钥始终相同
5.8说明射频识别中阅读器与应答器的三次认证过程。
答:
三次认证过程
阅读器发送查询口令的命令给应答器,应答器作为应答响应传送所产生的一个随机数RB给阅读器。
第2章电感耦合方式的射频前端
2.2画出图2.26中P点处的电压波形,并进一步比较图2.26所示电路与图2.28(a)所示电路的不同点。
答:
图2.26所示电路与图2.28(a)所示电路的不同点:
图2.26所示的电路里面加入了滤波电路和跟随电路,而图2.28(a)没有。并且图2.28有二极管,来进行确定导通哪个三极管,但是图2.28(a)没有,这就使得图2.28(a)变成了标准正弦波。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北京邮电出版社)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概述1.1简述移动通信的特点:答:①移动通信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②移动通信在强干扰环境下工作;③通信容量有限;④通信系统复杂;⑤对移动台的要求高。
1.2移动台主要受哪些干扰影响?哪些干扰是蜂窝系统所特有的?答:①互调干扰;②邻道干扰;③同频干扰(蜂窝系统所特有的);④多址干扰。
1.3简述蜂窝式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说明各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
答:第一代(1G)以模拟式蜂窝网为主要特征,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开始商用的。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北美的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欧洲的TACS(Total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两大系统,另外还有北欧的NMT 及日本的HCMTS系统等。
从技术特色上看,1G以解决两个动态性中最基本的用户这一重动态性为核心并适当考虑到第二重信道动态性。
主要是措施是采用频分多址FDMA 方式实现对用户的动态寻址功能,并以蜂窝式网络结构和频率规划实现载频再用方式,达到扩大覆盖服务范围和满足用户数量增长的需求。
在信道动态特性匹配上,适当采用了性能优良的模拟调频方式,并利用基站二重空间分集方式抵抗空间选择性衰落。
第二代(2G)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构成数字式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它于20世纪90年代初正式走向商用。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欧洲的时分多址(TDMA)GSM(GSM原意为Group Special Mobile,1989年以后改为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北美的码分多址(CDMA)的IS-95 两大系统,另外还有日本的PDC 系统等。
从技术特色上看,它是以数字化为基础,较全面地考虑了信道与用户的二重动态特性及相应的匹配措施。
主要的实现措施有:采用TDMA(GSM)、CDMA(IS-95)方式实现对用户的动态寻址功能,并以数字式蜂窝网络结构和频率(相位)规划实现载频(相位)再用方式,从而扩大覆盖服务范围和满足用户数量增长的需求。
计算机网络2-第3章-补充内容数据编码技术
φ=π φ=0
φ=0
φ=π
相对相移键控PSK
相位 偏移π φ不变 偏移π 偏移π φ不变 φ=0 φ=π φ=π φ=0 φ=π φ=π
2021/4/9
7
多相调制
二进制比特 相位值
00
0
π
01
2
11
3π 2
10
π
数字数据 0 0 1
四相 相移键控
0
π
10
01
3π 2
01 00
11 10
π 2
ASK、FSK和PSK都是最基本的调 制技术,实现容易,技术简单,抗 干扰能力差,调制速率不高,为了 提高数据传输速率,也可以采用多 相调制的方法。
对数字数据调制的基本方法有三种:幅移键控、频移键控和相移键控。
计算机
调制解调器
公用电话网
调制解调器
计算机
2021/4/9
4
数字数据的调制
在调制过程中,选择音频范围内的某一角频率ω的正(余)弦信号作 为载波,该正(余)弦信号可以写为: u(t)= um·sin(ωt+φ0)
3个可以改变的电参量: — 振 幅 um — 角频率 ω — 相位 φ
模拟信号 (模拟信道)
模拟数据
调制 (AM、FM、PM等)
模拟信号 (模拟信道)
2021/4/9
3
数字数据的调制
传统的电话通信信道是为传输语音信号设计的,用于传输音频 300Hz~3400Hz的模拟信号,不能直接传输数字数据。为了利用模拟 语音通信的电话交换网实现计算机的数字数据的传输,必须首先将数 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也就是要对数字数据进行调制。
PCM 输出(编码) 011100011011001100
第3章 脉冲编码调制(PCM)
第3章 脉冲编码调制(PCM)
关于量化的几个概念
量化值(量化电平) 量化后的取值; 量化值(量化电平)----量化后的取值; 量化后的取值
上例中:0,1,2,3,4,5,6共七个量化值 上例中: , , , , , , 共七个量化值
量化级----量化值的个数; 量化值的个数; 量化级 量化值的个数
上例中:7个 上例中: 个
量化间隔----相邻两个量化值之差。 相邻两个量化值之差。 量化间隔 相邻两个量化值之差
上例中:1 上例中:
第3章 脉冲编码调制(PCM)
量化噪声
模拟信号数字化的过程中引入了量化误差 上例中:量化前 上例中: 量化后
k(0)=0.2 m(0)=0 k(1)=0.4 m(1)=0
第3章 脉冲编码调制(PCM)
y 1
压缩特性
−1 0
−1
1 x
扩张特性
第3章 脉冲编码调制(PCM)
对数压缩
压缩特性通常采用对数压缩特性, 压缩特性通常采用对数压缩特性,即压缩 器的输出与输入之间近似呈对数关系
两类对数压缩特性
A律对数压缩特性 律对数压缩特性 μ律对数压缩特性
第3章 脉冲编码调制(PCM)
第3章 脉冲编码调制(PCM)
第3章 脉冲编码调制(PCM)
3.1 3.2 3.3 3.4 3.5 3.6 PCM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 抽样 量化 PCM编码 编码 抽样定理 时分复用
第3章 脉冲编码调制(PCM)
3.1 PCM基本概念
模/数变换(A/D) 数/模变换(D/A)
信 信 源 编 码 信 道 编 码 调 信 道 制 噪 声 数字通信系统一般模型 调 解 信 道 解 码 信 源 解 码 信
数据的编码与调制
数据的编码与调制如前所述,网络中的通信信道可以分为模拟信道和数字信道,分别用于传输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而依赖于信道传输的数据也分为模拟数据与数字数据两类。
为了正确地传输数据,必须对原始数据进行相应的编码或调制,将原始数据变成与信道传输特性相匹配的数字信号或模拟信号后,才能送入信道传输。
如图6-20所示,数字数据经过数字编码后可以变成数字信号,经过数字调制(ASK、FSK、PSK)后可以成为模拟信号;而模拟数据经过脉冲编码调制(PCM)后可以变成数字信号,经过模拟调制(AM、FM、PM)后可以成为与模拟信道传输特性相匹配的模拟信号。
图6-20 数据的编码与调制示意图6.3.1 数字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利用数字通信信道直接传输数字信号的方法,称作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
而基带传输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是数字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方式及收发双方之间的信号同步。
在数字基带传输中,最常见的数据信号编码方式有不归零码、曼彻斯特编码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3种。
以数字数据011101001为例,采用这3种编码方式后,它的编码波形如图6-21所示。
1.不归零码(NRZ,Non-Return to Zero)NRZ码可以用低电平表示逻辑“0”,用高电平表示逻辑“1”。
并且在发送NRZ码的同时,必须传送一个同步信号,以保持收发双方的时钟同步。
2.曼彻斯特编码(Manchester)曼彻斯特编码的特点是每一位二进制信号的中间都有跳变,若从低电平跳变到高电平,就表示数字信号“1”;若从高电平跳变到低电平,就表示数字信号“0”。
曼彻斯特编码的原则是:将每个比特的周期T分为前T/2和后T/2,前T/2取反码,后T/2取原码。
曼彻斯特编码的优点是每一个比特中间的跳变可以作为接收端的时钟信号,以保持接收端和发送端之间的同步。
3.差分曼彻斯特编码(Difference Manchester)差分曼彻斯特编码是对曼彻斯特编码的改进,其特点是每比特的值要根据其开始边界是否发生电平跳变来决定,若一个比特开始处出现跳变则表示“0”,不出现跳变则表示“1”,每一位二进制信号中间的跳变仅用做同步信号。
电子科技大学《移动通信原理》 第三章 移动通信中的信源编码和调制解调技术
第三章 移动通信中的信源编码和调制解调技术
7
典型波形编码方式
PCM:Pulse-Code Modulation
2014年3月
1 1 1
* a1 a2
1 1 1
16
推广: b1 b2
2014年3月
第三章 移动通信中的信源编码和调制解调技术
数字调制器
exp j 2p f c t
二进制序列 比特变 符号
基带调 制
成形滤 波
si t
图3.3 数字调制器功能框图
2014年3月
各类二进制调制波形
14
数字调制技术分类
不恒定包络 ASK(幅移键控) QAM(正交幅度调制) MQAM(星座调制) FSK (频移键控) BFSK(二进制频移键控) MFSK(多进制频移键控) BPSK(二进制相移键控) DPSK(差分二进制相移键控) QPSK OQPSK(偏移QPSK) (正交四相 p/4QPSK 相移键控) DQPSK(差分QPSK) MSK(最小频移键控) GFSK(高斯滤波MSK) TFM(平滑调频)
对于M阶调制信号,有:
E s Eb log 2 M Eb log 2 M N0 N0 N0
2014年3月
第三章 移动通信中的信源编码和调制解调技术
18
频带利用率
也是带宽效率
每赫兹可用带宽可以传输的信息速率: R W b s Hz
R:为信息比特速率 R R log M s 2 W:信号所需带宽
现代数字通信技术-第三章-数字调制ppt课件
4状态8PSK TCM码结构
以4状态8PSK网格编码调制为例,如图6-2,它是 Ungerboeck 1975研究出的第一种TCM码。
第一部分 差分编码
第二部分 卷积编码
第三部分 分集映射
.
19
§3.3 TCM网格编码调制
网格编码调制器的一般构成法
把4状态8PSK TCM码的概念推广到一般。网格编 码调制(TCM)一般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差分 编码,它与第三部分的合理结合可以解决接收端解 调时信号集相位的混淆问题。第二部分是卷积编织 器,将m比特编码成m+1比特。第三部分叫分集映射 (mapping by set partitioning),其任务将一个 (m+1)比特组对应为一个调制符号输出。(m+1) 比特组有2m+1种可能的组合,调制后的信号集星座 (constellation)想要与之一一对应,显然必须是 2m+1点的星座。
第三章 数字调制
§3.1 数字调制概述 简单数字调制 2ASK 2FSK BPSK DBPSK等 多进制调制 相移键控 QPSK 8PSK 正交幅度调制 16QAM 256QAM等
.
1
§3.1 数字调制概述
QPSK(4PSK) 信号星座图
01
01
00 11
10 11
.
00
10
第3章编码及调制技术
码的检错、纠错能力与最小码距dmin的 关系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 为检测e个错码,要求最小码距:
dmin≥e+1 (2) 为纠正t个错码, 要求最小码距:
dmin≥2t+1 (3) 为纠正t个错码,同时检测e个错码 ,要求最小码距:
dmin≥e+t+1 (e>t)
· 码重是码组中非零元素的数量。
? 在移动信道中,数字信号传输常出现成串的突发差错 ,因此,数字化移动通信中经常使用交织编码技术。
? 接收端:经参量译码分出参量、G、Tp、u/v,以这些参 数作为合成语声信号的参量,最后将合成产生的数字化 语声信号经D/A变换还原为语声信号。
3.1.5 IS-95语音编码(CELP)
? CELP(Code Excited Linear Prediction ,码激励 线性预测编码 )是一种混合编码方式,也是近 10年 来最成功的语音编码算法。 CELP语音编码算法用 线性预测提取声道参数,用一个包含许多典型的激 励矢量的码本作为激励参数,每次编码时都在这个 码本中搜索一个最佳的激励矢量,这个激励矢量的 编码值就是这个序列的码本中的序号。
· 混合编码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类新的语音编码技 术,它将波形编码和参量编码结合起来,力图保持 波形编码的高质量的优点以及参量编码的低速率的 优点。 如码激励线性预测编码( CELP)。
· 混合编码是适合于数字移动通信的语音编码 技术。
3.1.2 语音编码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语音编码技术首先应用于有线通信和保 密通信,其中最成熟的实用数字语音系统 是64kbit/s的PCM。这是一种典型的波形 编码技术,主要用于有线电话网,它的语 音质量好,可与模拟语音相比,达到网络 质量。
· 波 形 编 码 的 改 进 : 自 适 应 差 分 PCM (Adaptive Differential PCM,ADPCM)、 子带编码( Sub-Band Coding,SBC)、 自 适 应 变 换 编 码 ( Adaptive Transform Coding,ATC )、时域谐波压扩( Time Domain Harmonic Scaling,TDHS)等。
《rfid原理及应用》第3章编码和调制
《RFID技术基础》
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姓名
数据和信号
3 编码和调制
数字数据取离散值,为人们所熟悉的例子是文本或字符串。在射频识别应答器中存放的数据是数字数据 。
02
数据可定义为表意的实体,分为模拟数据和数字数据。模拟数据在某些时间间隔上取连续的值,例如,语音、温度、压力等。
01
*
数据和信号
3 编码和调制
*
3 编码和调制
脉冲调幅波
*
3 编码和调制
数字调制ASK方式的实现
国际标准ISO 14443的负载调制测试用的PICC电路
01
02
*
3 编码和调制
数字调制ASK方式的实现
国际标准ISO 14443的负载调制测试用的PICC电路
应答器谐振回路由线圈L和电容器CV1组成,其谐振电压经桥式整流器VD1~VD4整流,并用齐纳二极管VD5稳压在3 V左右。副载波信号(874 kHz)可通过跳线选择Cmod1或Rmod1进行负载调制。由曼彻斯特码或NRZ码进行ASK或BPSK副载波调制。
3 编码和调制
3 编码和调制
3 编码和调制
3 编码和调制
RFID中常用的编码方式及编解码器 密勒(Miller)码
密勒码编码规则
bit(i-1)
bit i
密勒码编码规则
×
1
bit i的起始位置不变化,中间位置跳变
0
0
bit i的起始位置跳变,中间位置不跳变
1
0
bit i的起始位置不跳变,中间位置不跳变
曼彻斯特(Manchester)码
02
*
3 编码和调制
(完整版)射频识别(RFID)原理与应用(第2版)课后双数题答案
第1章RFID概论1.2简述RFID的基本原理答:1.4简述RFID系统的电感耦合方式和反向散射耦合方式的原理和特点。
答:原理:①电感耦合:应用的是变压器模型,通过空间高频交变磁场实现耦合,依据的是电磁感应定律。
②反向散射耦合:应用的是雷达原理模型,发射出去的电磁波,碰到目标后反射,同时携带目标信息,依据的是电磁波的空间传播规律特点:①通过电感耦合方式一般适合于中,低频工作的近距离射频识别系统,典型的工作频率有125khz, 225khz和13. 56mhz。
识别作用距离小于1m,典型作用距离为10~20cm。
②反向射散耦合方式一般适合于高频,微波工作的远距离射频识别系统,典型的工作频率有433mhz, 915mhz, 2.45ghz,5.5ghz,识别作用距离大于1m,典型作用的距离为3~10m。
1.6什么是1比特应答器?它有什么应用?有哪些实现方法?答:①1比特应答器是字节为1比特的应答器。
②应用于电子防盗系统。
③射频标签利用二极管的非线性特性产生载波的谐波。
1.8 RRFTD系统中阅读器应具有哪些功能?答:①以射频方式向应答器传输能量。
②以应答器中读出数据或向应答器写入数据。
③完成对读取数据的信息处理并实现应用操作。
④若有需要,应能和高层处理交互信息。
1.10 RFID标签和条形码各有什么特点?它们有何不同?答:特点:RFID标签:①RFID可以识别单个非常具体的物体。
②RFID可以同时对多个物体进行识读。
③RFID采用无线射频,可以透过外部材料读取数据。
④RFID的应答器可存储的信息量大,并可以多次改写。
⑤易于构成网络应用环境。
条形码:①条形码易于制作,对印刷设备和材料无特殊要求,条形码成本低廉、价格便宜。
②条形码用激光读取信息,数据输入速度快,识别可靠准确。
③识别设备结构简单、操作容易、无须专门训练。
不同点:而RFID不要求看见目标,RFID标签只要在阅读器的作用范围内就可以被读取。
1.12参阅有关资料,对RFID防伪或食品安全追溯应用进行阐述。
第3章 移动通信中的编码和调制技术(3)
0
32/37
第3章 移动通信中的编码和调制技术
二、信道编码的分类:
移动通信系统中,常用到的信道编码: 奇偶校验码 重复码 循环冗余校验码 分组码 卷积码
33/37
第3章 移动通信中的编码和调制技术
1、奇偶校验码:
特点:编码速率较高; 只能发现奇数个错误,不能纠错。 编码过程: 把信源编码后的信息流分成等长码组; 在每一信息组之后加入一位校验码元。 奇校验:10110010 偶校验:10110010 101100101 101100100
信噪比
28/37
第3章 移动通信中的编码和调制技术
一、 信道编码原理(续)
信道编码是通过增加相关的冗余数据来提 高系统性能,也就是以增加传输带宽为代 价来取得编码增益的。
牺牲有效性 提高可靠性
29/37
第3章 移动通信中的编码和调制技术
信道编码:在发射机的基带部分,信道编 码器按照某种确定的约束规则,把一段数 字信息映射成另一段包含更多数字比特的 码序列,然后把已被编码的码序列进行调 制以便在无线信道中传送。 信道译码:接收机可以用信道编码的约束 规则来检测或纠正由于在无线信道中传输 而引入的一部分或全部的误码。 用于检测错误的信道编码称做检错编码; 可纠错的信道编码被称做纠错编码。
11/37
第3章 移动通信中的编码和调制技术
第3章 移动通信中的编码和调制技术
3.1 3.2 3.3 3.4 概述 编码技术 调制技术 扩频技术
12/37
第3章 移动通信中的编码和调制技术
第3章 移动通信的编码和调制技术
3.1 概述 3.2 编码技术
3.2.1 信源编码 3.2.2 信道编码 3.2.3 交织编码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第三章 移动通信中的信源 编码和调制技术
根据ak ,h ,Tb可以重写一个码元内 2FSK信号表达式:
sFSK
(t)
cos(ct
akd t
k
)
cos ct
ak
h
Tb
t
k
cosct k (t)
式中
k (t) ak
h
Tb
k
kTb t (k 1)Tb
称作附加相位。
Mobile Communication Theory
3.3.1 相位连续的FSK
Mobile Communication Theory
3.2.2 移动通信中的信源编码
移动通信中的信源编码与有线通信不同,它不进需 要对信息传输有效性进行保障,还应该与其他一些系统 指标密切相关,例如容量、覆盖和质量。以GSM为例 说明。
以GSM系统中普通的全速率和半速率话音编码来说, 其速率分别为13kbps和6.5kbps,前者的话音质量好 于后者,但占用的系统资源是后者的两倍左右。当系统 的覆盖不是限制因素时,使用半速率编码可以牺牲质量 换取倍增的容量,即提高系统的有效性。而当系统的容 量相对固定时,可以通过使用半速率编码牺牲质量换取 覆盖的增加,因为半速率编码对于接收信号质量的要求 降低了。
f2
f1
f1
f2
f2
(a) 相位不连续的FSK波形
(b) 相位连 续的FSK波形
图 3.4 2FSK信号的波形
Mobile Communication Theory
3.3.1 相位连续的FSK
由图3.4可以看出,相位不连续的2FSK信号在码元交 替时刻,波形是不连续的,而CPFSK信号是连续的, 这使得它们的功率谱特性很不同。图3.5分别是它们的 功率谱特性例子。
通信原理第3章 脉冲编码调制(PCM)
第3章 脉冲编码调制(PCM)
下面举2个例题来说明其编码方法:
例题1 设输入取样值I S 444个量化单位(444), 试按A律13折线编出8位码. 解 : (1)由于取样值为正, 故M 1 1 (2)由于256 I S 512, 位故位于第6段, 得M 2 M 3 M 4 101 (3)确定段内码M 5 M 6 M 7 M 8 M 5 : I W 256 128 384, I S I W , 故取M 5 1 M 6 : I W 384 64 488, I S I W , 故取M 6 0 M 7 : I W 384 32 416, I S I W , 故取M 7 1 M 8 : I W 416 16 432, I S I W , 故取M 8 1 (4)最后得 : M 1 M 2 M 3 M 4 M 5 M 6 M 7 M 8 11011011
第3章 脉冲编码调制(PCM)
A律 PCM
量化级数为256→一个码组的长度为8位
编码方法
自然码(NBC,Natural Binary Code) 折叠码(FBC,Folded Binary Code)
PCM采用折叠码进行编码
格雷码(RBC,Grayor Reflected Binary Code)
压缩器:对弱小信号有比较大的放大倍 数(增益),而对大信号的增益却比较 小→对大信号压缩; 扩张器:特性与压缩器相反→对小信号 压缩,对大信号扩张; 要求压缩特性与扩张特性合成后是一条 直线。
第3章 脉冲编码调制(PCM)
y
1
压缩特性
1
0
1
1 x
扩张特性
第3章 脉冲编码调制(PCM)
对数压缩
第3章模拟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3)复合调制:对同一载频进行两种或更多种的调制称为复合调制。
例如:对同一个载波进行一次调频后再进行一次振幅调制,所得结 果为调频调幅波;在这里两次调制的调制信号可以不相同。
4)多级调制:用同一调制信号实施两次或更多次的调制过程,如
AM/FM是先用m(t)进行AM调制,再用此AM信号对另一载波进行FM调制。
频及相位调整后就可得c 到同步载频信号。
-2f c
0
f 2f c
d
-f H
0
f fH
DSB—SC信号相干解调器原理频域说明图
13
第 3 章 模拟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3.1.2.3 单边带(SSB)已调波的解调原理:
·相干解调:解调方框图同AM相干解调。 ·插入强载波—包络检波:
就是将与发端载频同步的正弦信号和SSB信号混合后再用包 络检波法完成SSB信号的解调。
输 入 端 A m(t) F 2A ( f ) M ( f )
信号的
频谱: coswct F C( f ) = f fc f fc
乘法器输出信号的频谱:
S '(t) F S '( f ) = 1 M f fc M f fc A f fc f fc
2
S(t)
F
=
1 2
m(t) coswc t
1 2
) m(t)
sinwc
t
1 2
m(t)
coswc
t
1 2
m) (t)sinwct
1 2
m(t)
cosw c t
1 2
m) (t)
sinwc
t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州工学院
图1 RFID的系统结构
图2 阅读器组成示意图
图3 射频识别系统的基本通信结构框图
3 编码和调制
数据和信号
数据可定义为表意的实体, 分为模拟数据和数字数据。 模拟数据在某些时间间隔 上取连续的值,例如,语 音、温度、压力等。
数字数据取离散值,为 人们所熟悉的例子是文本 或字符串。在射频识别应 答器中存放的数据是数字 数据 。
Q
PR
Q
密勒码输出
用曼彻斯特码产生密勒码的电路
23
3 编码和调制
修正密勒码编码器 假设输出数据为01 1010
数据 NRZ 码 输入 b 编码器 异 或 c a 13.56MHz 时钟 e 13.56MHz 128 分频 数据时钟 使能 计数器 d 修正密勒码 输出
(a)修正密勒码编码器原理框图
a b c d e Z Z X X Y X Y Z Y 0 0 1 1 0 1 0 0
数据 NRZ 码
移相π
FSK实现的原理框图
30
3 编码和调制
脉冲调制 FSK解调
5V D1 PR D FSK 信号 7474 CLK CL R
1
5V D2 PR
Q
CLK 7474
Q
数据输出
Q
非
D CL
Q
125kHz 时钟
Reset CLK 10 进计数器 4017
FSK解调电路原理图
31
1
非 单稳 74121 Q7
1
Q
7474 D 非 门 CL 5V Q 1 2 PR D4 7474 窗口 检测 电路 R1
Q
Q
R3 异 或 4 C3
1
CLK
异 或 2
D CL 异或 3 C2 R2 非门 1 PSK 信号
C1
36
3 编码和调制
设PSK信号的数据速率为fc/2(fc为射频载波频 率值125 kHz),则加至解调器的PSK信号是125 k Hz/2=62.5 kHz的方波信号。该PSK信号进入解调 器后分为两路:一路加至触发器D3的时钟输入端 (CLK),触发器D3是位值判决电路;另一路用 于形成相位差为90°的基准信号。触发器D3的D 输入端加入的是由125 kHz载波基准形成的62.5 kH z基准方波信号,这样,若触发器的D3的时钟与D 输入端两信号相位差为90°(或相位差不偏至0° 或180°附近),则触发器D3的Q端输出信号即为 NRZ码,可供微控制器MCU读入。
曼彻斯特(Manchester)码
数据时钟 CLK
NRZ 码数据
1
0
0
1
1
0
曼彻斯特码
1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曼彻斯特码 Manchester code (又称裂相码、双向码), 一种用电平跳变来表示1或0的编码,其变化规则 很简单,即每个码元均用两个不同相位的电平信 号表示,也就是一个周期的方波,但0码和1码的 相位正好相反。
无线传输
f Hz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010 1011
125kHz
13.56MHz
869M 2.45G 433M 915M 5.8G
波段
LF
MF
HF
VHF
UHF
SHF
EHF
射频识别所用的频率为<135 kHz(LF)及ISM频率的13.56 MHz(HF), 433 MHz(UHF),869 MHz(UHF),915 MHz(UHF),2.45 GHz(U HF),5.8 GHz(SHF)。
脉冲调制 PSK1和PSK2
0 PP PSK1 P PSK2 P PP PP PP 0 1 1 PP
数据 NRZ 码
采用PSK1调制时,若在数据位的起始处出现上升沿或下 降沿(即出现1,0或0,1交替),则相位将于位起始处跳 变180°。而PSK2调制时,相位在数据位为1时从位起始处 跳变180°,在数据位为0时则相位不变。
使能(PR 端)
2CLK
CLK
DATA(数据)
异或输出
74HC74Q
74HC74Q (输出)
1
0
0
曼彻斯特码编码器时序波形图示例
19
3 编码和调制
RFID中常用的编码方式及编解码器 密勒(Miller)码
密勒码编码规则
bit(i1) × 0 1 bit i 1 0 0 密勒码编码规则 bit i的起始位置不变化,中间位置跳变 bit i的起始位置跳变,中间位置不跳变 bit i的起始位置不跳变,中间位置不跳变
信源编码是对信源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模拟 数据要经过采样、量化和编码变换为数字数据, 为降低所需要传输的数据量,在信源编码中还 采用了数据压缩技术。 信道编码是将数字数据编码成适合于在数字 信道上传输的数字信号,并具有所需的抵抗差 错的能力,即通过相应的编码方法使接收端能 具有检错或纠错能力。
9
3 编码和调制
20
Miller码也称延迟调制码,是一种变形双向码。其编 码规则:对原始符号“1”码元起始不跃变,中心 点出现跃变来表示,即用10或01表示。对原始符 号“0”则分成单个“0”还是连续“0”予以不同 处理;单个“0”时,保持0前的电平不变,即在 码元边界处电平不跃变,在码元中间点电平也不 跃变;对于连续“0”,则使连续两个“0”的边 界处发生电平跃变。 在无源RFID中,为实现卡和读写器之间的数据交换, 都是采用负载调制方式完成的。进行负载调制时, 需要选用一种编码去调制。密勒(Miller)码因码中 带有时钟信息,且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因而 是非接触存储卡中优选使用的码型,例如,EM Microelectronnic-marin SA的RFID产品H4006中就 采用了密勒码技术。
(b)波形图示例
24
3 编码和调制
修正密勒码解码
修正密勒码 输入 解码开始 使能
脉冲形成
时钟电路
数据 CLK
内部数据 产生
数据寄存
解码 输出
CLK(13.56MHz) 解码结束
结束 信号
修正密勒码解码器原理框图
25
3 编码和调制
修正密勒码解码
Pause 修正密勒码输入 起始位 使能信号 CLK (13.56MHz) 数据时钟 脉冲形成 电路输出 data-reg(0)触发器输出 (脉冲 P 置 1,数据时钟 下降沿翻转) 解码数据 (数据时钟上升沿采样) Logic-0 触发器输出 (脉冲 P 复零,识别到逻 辑零时为高) END 信号 0 0 1 1 0 1 0 时序 y 0 1 1 0 1 0 通信结束 时序 y 0
3 编码和调制
副载波与副载波调制解调 TYPE A中的副载波调制
S 字节(8 位) P 字节 P …… CRC-1 P CRC-2 P E
标准帧的结构
NRZ 码 副载波 fs 曼彻斯特码 副载波 调制信号
副载波调制波形
40
3 编码和调制
射频识别系统通常使用下列编码方法中的一种: 反向不归零(NRZ)编码 曼彻斯特(Manchester)编码 单极性归零(UnipolarHZ)编码 差动双相(DBP)编码 密勒(Miller)编码利差动编码。
3 编码和调制
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
g(t) G(w)
2
0
2
t
2π τ 2π τ
(b)触发器 D2 移相 90° 的波形图
38
副载波调制是标签向读写器发送数据的方法。在通 常的RFID通信中,读写器是主动方,产生射频场, 把要发送给标签的数据直接调制在射频场载波上; 而标签是被动方,不产生射频场,标签回送数据 的时候把自己当做一个线圈,回送的数据用打开 和关断线圈表示,根据电磁感应原理,磁场中闭 合的线圈会减小磁场振幅,打开的线圈对磁场幅 度没有影响。读写器感知到这种磁场幅度的变化, 从而接收到标签回送的数据信息。开关线圈相当 于在磁场中开关一个磁场的负载,这种调制方法 就称为负载调制。
0
0
1
1
0
FSK 脉冲 f0 f0 f1 f1
FSK脉冲调制波形
FSK是指对已调脉冲波形的频率进行控制, FSK调制方式用于射频载波频率为125kHz的情况.
28
3 编码和调制
脉冲调制 FSK调制
fc/8 射频载波 fc 分 频 器 门电路 1 数据 NRZ 码 fc/5 门电路 2
FSK 输出
7
3 编码和调制
信道的容量
对在给定条件,给定通信路径或信道上的数据传输 速率称为信道容量。
数据传输速率=码元传输速率×log2M 信道的最大容量C为 C=2BW log2M 带宽受限且有高斯白噪声干扰的信道最大容量 C= BW log2(1+S/N)
8
3 编码和调制
数据编码(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 )
δ
p p
δ
p
δ
p
δ
通信结束
解 码 时 序 波 形 图 示 例
仍为高 关闭 使能
26
3 编码和调制
脉冲调制 将数据的NRZ码变换为更高频率的脉冲串,该脉冲 串的脉冲波形参数受NRZ码的值0和1调制。 主要的调制方式为频移键控FSK和相移键控PSK。
27
3 编码和调制
脉冲调制 FSK
数据时钟
数据 NRZ 码
5
3 编码和调制
数据和信号
模拟信号在时域表现为连 续的变化,在频域其频谱是 离散的。模拟信号用来表示 模拟数据。 数字信号是一种电压脉冲 序列,数据取离散值,通常 可用信号的两个稳态电平来 表示,一个表示二进制的0, 另一个表示二进制的1。
6
3 编码和调制
传输介质
传输介质是数据传输系统里发送器和接收 器之间的物理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