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疾病概论
第一章疾病概论
![第一章疾病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b304fffa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11.png)
第一章疾病概论第一章疾病概论一、基本要求1. 掌握健康、疾病、亚健康状态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熟悉病理变化、病理过程、症状、体征、社会行为的概念。
3. 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基本机制,了解疾病过程的一般规律。
4. 熟悉疾病的自然进程和转归,掌握死亡、脑死亡的概念以及脑死亡的主要依据。
5. 了解疾病谱的变化。
二、知识点纲要(一)健康与疾病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病痛和疾患。
疾病是机体在外界和体内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因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生命活动障碍过程。
在此过程中,机体对病因及其造成的损伤产生抗损伤反应,组织、细胞发生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病人出现各种症状、体征及社会行为的异常,对环境的社会适应能力降低和生命质量下降。
病理变化,简称病变,是指不同疾病中机体发生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改变,其中功能、代谢方面的异常又特称为病理过程。
相同的病理变化可发生在不同的疾病中,一种疾病也可出现几种不同的病理变化。
症状是指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和病态改变。
体征是疾病的客观表现,能用临床检查的方法查出。
广义的症状可以包括体征。
社会行为是指人际交往、劳动等作为社会成员的活动。
疾病一旦发生,机体便进入了与健康状态完全不同的失衡运动态势。
亚健康状态是指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即不健康也无疾病的状态,也叫第三状态。
此时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自觉周身疲乏无力,情绪低落颓丧,肌肉关节酸痛,消化功能减退。
如衰老、慢性疲劳综合征、经前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健康携带者等。
(二)疾病的病因学与发病学病因学主要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学是指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和共同机制。
1. 疾病发生的原因引起或促进疾病发生并赋予该病特征的因素称为病因。
是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包括:(1)外界因素:1)生物性因素:如各种病原生物,如细菌、病毒等(临床上称之为感染性疾病)。
第一章 疾病概论讲述
![第一章 疾病概论讲述](https://img.taocdn.com/s3/m/400d61533b3567ec102d8a52.png)
条 病 件 因 ? ?
诱因——加强病因作用,促进疾病发生发展 的因素。 例如:情绪激动→诱发脑出血
危险因素——分不清是原因还是条件时称之。
例如:高血脂症、高血压、抽烟等是动脉粥
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第三节 发病学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 损伤与抗损伤
因果交替/转化 局部与整体
(一)损伤与抗损伤
①病原生物进入机体能否引起疾病,取决于其数量、 侵袭力与毒力的大小; ②有生命,有入侵途径、定位器官; ③有典型的病程经过。
(二)化学因素
如强酸、强碱、化学毒物及其它一些致 病的化学毒物等。 致病特点:
①致病作用与毒物的性质、剂量、作用部位、 机体的功能状态有关; ②既作用于疾病初期又可参与疾病的发展;
机体在一定的病因和条件作用 下,由于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 常生命活动过程。
三、亚健康的概念
人在身体上、心理上没有疾病, 但主观上却有许多不适的症状表现和 心理体验。出现机体生理功能降低、 适应能力减退的表现,有人称之为 “第三状态”。
健康与亚健康、疾病的关系
经常保持微笑 和饱满的精神状态
保持高度的自信心
射线
创伤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微生物
化学解毒作用
致癌原 凝血 致畸原 炎症 免疫反应 致热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物理性屏障
应激状态 异物
应激原
(二)因果交替/转化
指原因与结果不断转化,推动
疾病不断发展,形成良/恶性循环。 举例:失血性休克
(三)局部与整体
例:危险三角区长疖子(局部感染)→ 挤压→扩散至颅内→颅内感染、败血症。
③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损害;
④除慢性中毒,潜伏期一般较短。
疾病学基础-第一章 疾病概论39页PPT
![疾病学基础-第一章 疾病概论39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43f494a5482fb4daa48d4b31.png)
抗氧化
自由基
凝血
出血
三第节 疾一病发章生的规律和疾机制病概第论一节
第二节
第四节
一、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
2.因果转化
第一章 疾病概论
2.因果转化
第一章 疾病概论
(原始病因)
机械力
(结果)
创伤失血
心输出量↓
(发病学原因) (结果)
交感-肾上腺系统兴奋
心率↑
血管收缩
细胞缺氧
心收缩力↑
良 性
微循环障碍
第三节
第四节
亚健康
躯体性~:疲乏无力,精神不振 心理性~:烦躁易怒,失眠焦虑
社会性~:关系不稳定,心理距离大,孤独感
第一第节 一健康章、疾病与亚疾健康病概第论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健康
疾病
亚健康
第一第节 一健康章、疾病与亚疾健康病概第论二节
第三节
是一种躯体 上、心理上及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第一章 疾病概论
第一节 健康、亚健康和疾病 第二节 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第三节 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机制 第四节 疾病的经过
第一第节 一健康章、疾病与亚疾健康病概第论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一节 健康、疾病与亚健康
一、健康
——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 上、心理上及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二第节 疾一病发章生的原因和疾条件病概第论一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一、病因
5. 先天因素
指影响胎儿发育的有害因素,如风疹病毒感染孕妇可能 导致胎儿先天性心脏病。
二第节 疾一病发章生的原因和疾条件病概第论一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一、病因
6.营养因素
兽医病理学讲义重点部分
![兽医病理学讲义重点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46bab128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ec.png)
兽医病理学讲义重点部分绪论兽医病理学veterinary pathology: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与转归规律及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物质代谢和机能活动变化的一门学科。
第一章疾病概论疾病disease:机体与外界致病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在此过程中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力下降,动物的生产力降低。
特点:○1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作用于机体引起;○2完整的机体反应;○3一种矛盾斗争过程;○4生产力降低的一个标志。
依据病因分类:1)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并在体内进行生长繁殖而引起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2)寄生虫病:由各种寄生虫侵入体内或侵害体表而引起的疾病。
3)普通病:由一般性的致病因素或非生物性因素所引起的疾病。
依据病程长短分类:1)最急性型:突然死亡,生前无明显症状,病理变化不显著;2)急性型:起病急,病程短,3周以内,有急性而明显的临床症状;3)慢性型:起病缓慢,病程长,一个月以上,临床症状不明显,仅表现渐进性消瘦;4)亚急性型:介于急性型和慢性型之间。
病程:疾病从发生、发展到结局的过程。
包括潜伏期(隐蔽期)、前驱期(先兆期)、明显期(临床经过期)、转归期(终结期)转归期三种形式:(1)完全痊愈(2)不完全痊愈(3)死亡死亡:○1频死期:一些重要机能高度失调,包括:A.呼吸时断时续或病理性呼吸B.心跳微弱C.中枢机能紊乱,括约肌松弛D.体温下降;○2临床死亡期(相对死亡):呼吸和心跳停止,反射活动消失,中枢神经高度抑制,但大脑神经细胞还没有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是一种可逆性死亡;○3生物学死亡(真死):脑组织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不能复活,尸体逐渐出现尸僵、尸冷、尸腐、尸斑等死后变化。
生物性致病因素(包括细菌、霉形体、立克次体、螺旋体、霉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特点:○1选择性:动物的种属、传染途径、侵入门户和作用部位。
○2损伤作用:病原微生物通过在体内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损伤机体以及寄生虫通过机械性毒素夺取营养,引起过敏对机体产生损伤。
1第一章疾病概论
![1第一章疾病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9e33fd5b5022aaea988f0f0f.png)
绪言动物病理是研究疾病的科学。
动物病理的任务是以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和患病机体内所呈现的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变化,来阐明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为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
一、动物病理的基本内容动物病理可分为动物病理解剖和动物病理生理及病理诊断技术。
动物病理解剖是研究动物机体患病时形态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和发生机理,从形态学的角度揭示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主要包括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修复、肿瘤、炎症、皮肤病理及各器官的病变。
动物病理生理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患病机体代谢、功能变化规律的科学。
主要包括疾病概论、水、盐代谢及酸碱平衡紊乱、贫血、缺氧、发热、黄疸、休克、免疫病理及各系统各器官功能不全。
但是由于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它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代谢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所以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
病理诊断常规技术主要包括尸体剖检技术、病理组织切片技术及病理变化观察与综合分析。
二、动物病理在兽医科学中的地位动物病理是兽医学科中重要的专业基础学科,是兽医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之间的桥梁。
动物病理的内容和任务决定了它必须以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等学科作为学习的必要基础,同时它又与动物内科学、动物外科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病学等临床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学习临床学科的主要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动物病理可通过尸体解剖、活体组织检查和动物实验等手段直接参与临床疾病诊断,验证临床诊疗结果,积累临床经验,促进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
三、动物病理的研究方法和先进诊断技术动物病理的研究对象是患病动物或实验动物及其组织、细胞等,目前的研究方法和先进诊断技术有临床病理检查、尸体剖检及病理学观察、组织切片技术和组织病理观察、超薄切片技术和超微病理观察、细胞和组织化学技术、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流式细胞分析技术、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动物实验和细胞培养技术等。
1章-疾病概论
![1章-疾病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356bed6b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a6.png)
第19页,共35页。
3、解毒功能障碍:肝脏为机体主要解毒器官,各
种有毒物质经胃肠吸收后,首先通过血液运送到肝脏,
在肝细胞内通过氧化、还原、脱氨基及形成硫酸酯或葡萄
糖醛酸酯等方式进行分解、转化成为无毒物质排出体外。如 肝组织破坏或肝脏功能障碍,其解毒功能障碍,就会引起中 毒的发生。
第28页,共35页。
(三)直接作用于组织(组织机理):有些致病因 素,可直接作用于组织或器官,引起相应组织器官的损
伤。例如:机械力的作用,引起组织的外伤,高温引起 的组织烧伤或烫伤,低温引起组织冻伤,强酸、强碱对 组织的腐蚀等,都是由于致病因素直接作用于组织的 结果。
第29页,共35页。
二、致病因素在体内的蔓延途径
机能代谢障碍。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疾病的方式有两 种。
第26页,共35页。
1、神经反射作用:即致病因素作用于内外感受器,
通过神经反射,引起相应的病理反应。例如食入变质 食品可引起呕吐和腹泻,这就是由于变质食品刺激胃肠
粘膜上的神经感受器,而通过神经反射所引起的。
2、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致病因素通过血液或淋 巴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使其调节机能发生改变,从而 引起相应的病理反应,例如中枢神经损伤(脑、脊髓外伤)
三、疾病过程的损伤与抗损伤反应
损伤与抗损伤反应是疾病过程中的一对矛盾斗争 过程。在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机体各种损伤性
变化的同时,也激发起机体各种抗损伤性反应(如防御、 代偿、适应、修复),这就是疾病过程的损伤与抗损 伤反应。这对矛盾斗争贯串于疾病的始终,疾病的发 展与转归,取决于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如果机体抗损 伤能力占优势,疾病就好转,如果致病因素的损伤作 用占优势,疾病就加重。
疾病概论
![疾病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794c77027375a417866f8faf.png)
二、病因学
病因学(etiology)是研究疾病发生原因和条件的科
(学一。)原因
引起某种疾病不可缺少的特异性因素。
种类: 生物性因素 理化性因素 营养性因素 遗传性因素 先天性因素 免疫性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
B型题
下列各种因素分别属于哪一种致病因素? A.生物性因素 B.物理性因素 C.化学性因素 D.营养性因素
1.蛇毒 C 2.噪声 B 3.HIV A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4.缺碘 D
三、发病学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 和共同机制。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1.损伤与抗损伤 2.因果交替 3.局部和整体 4.自稳调节紊乱
损伤
第一章 疾病概论
introduction to the disease
讲授内容
一、健康与疾病的概念,亚健康的概念 二、疾病的发生原因(病因) 三、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机制(发病学) 四、疾病的过程与转归
2
一、健康、疾病的概念
一、健康、疾病与亚健康的概念
健康(health):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 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病 痛现象。
疾病(disease):机体在病因的作用下,自 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一、健康、疾病与亚健康的概念
健康(health):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 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病 痛现象。
疾病(disease):机体在病因的作用下,自 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抗损伤
四、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一)疾病的经过
潜伏期 前驱期 临床症状明显期 转归期
(完整word版)《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完整word版)《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09a2d2426fff705cd170aa8.png)
《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疾病概论1、健康、亚健康与疾病的概念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亚健康状态:人体的机能状况下降,无法达到健康的标准,但尚未患病的中间状态,是机体在患病前发出的“信号”。
疾病disease: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机体的自稳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2、死亡与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标准死亡:按照传统概念,死亡是一个过程,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
一般认为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脑死亡:指脑干或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地、不可逆地丧失功能。
判断标准:①不可逆性昏迷和对外界刺激完全失去反应;②无自主呼吸;③瞳孔散大、固定;④脑干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咽反射等;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3、第二节的发病学部分发病学:研究疾病发生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⑴自稳调节紊乱规律;⑵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的对立统一规律;⑶因果转化规律;⑷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规律.第三章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1、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细胞外因子通过与受体(膜受体或核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以及蛋白间相互作用,直至细胞生理反应所需基因开始表达、各种生物学效应形成的过程.2、受体上调(增敏)、受体下调(减敏)的概念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减少,或长期应用受体拮抗药会发生受体的数量增加或敏感性增强的现象,称为受体上调(up—regulation);造成细胞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性增强,称为高敏或超敏。
反之,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增加,或长期应用受体激动药会发生受体的数量减少或敏感性减弱的现象,称为受体下调(down—regulation)。
造成细胞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性增强,称为减敏或脱敏。
第五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1、三种脱水类型的概念低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以细胞外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低血钠性细胞外液减少)高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和血浆渗透压>310mmol/L,以细胞内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
疾病概论——精选推荐
![疾病概论——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02d33e93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e1.png)
第一章疾病概论疾病(disease)和健康(health)是一组对立统一的生命活动现象。
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判断界限,故迄今尚无统一严格的定义。
一般人们认为不生病就是健康,或者说健康就是没有疾病,但此种说法是很不全面的。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对人类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疾病和病痛(infirmity),而且在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健康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而且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疾病和健康的标准及内涵也将不断发生变化。
第一节疾病概念疾病概念(concept of disease)是人类对疾病本质认识的高度概括。
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人类对疾病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疾病本身的发展而变化。
现代医学对疾病的研究,已从群体水平、个体水平、系统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发展到分子水平。
目前认为,疾病是动物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引起的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由于稳态(homeostasis)调节紊乱,从而引起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改变,临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和体征:使机体与外环境的协调关系发生障碍,这种异常的生命活动过程,称为疾病。
动物疾病概念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特征:①任何疾病都是由一定原因引起的,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
②任何疾病都是完整统一机体的复杂反应,呈现一定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是疾病时产生各种症状和体征的内在基础。
③任何疾病都包括损伤与抗损伤两方面变化及其相互转化,而且两者的比例关系,决定着疾病发展方向。
疾病过程中损伤性变化占优势,疾病趋向恶化;抗损伤性变化占优势,则疾病趋向好转。
④疾病是一个过程,有其发生、发展和转归的一般规律。
掌握其规律,对认识疾病变化、预测其发展和转归以及进行有效的防治(制),均有重要意义。
⑤疾病是在正常生命活动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新过程,其与健康有本质区别。
⑥疾病时,不仅动物的生命活动能力减弱,而且其生产性能和经济价值均降低。
第一章绪论疾病概论
![第一章绪论疾病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4666a889a2161479171128f6.png)
机械 暴力
损伤
组织破坏 血管破裂 出血 血压 组织缺氧
交感神经兴奋 失血 组织缺氧
休克
多器官功能衰竭
血管收缩 凝血功能启动
血压 止血 心功能加强
抗损伤反应
2.因果交替
1)原始因素作用于机体后,机体产生一定的变化, 这些变化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引起另一些变化。
2)原因不存在,因果交替仍能推动疾病过程继续发 展。
(二)地位
1、理论性较强的学科 2、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3、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 4、桥樑性学科 5、实验性学科
(三)内容
1.总论: 绪论和疾病概论 2.病理过程:(基本病理过程)是指多 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机 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3.各论:(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
三、病理生理学主要研究方法
2)注意两者相互影响的关系
糖尿病 疖、痈
尿毒症
肾性骨病
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内环境恒定
神经机制 效应器
感受器
体液机制
传出神经 细胞分子机制
神经中枢
传入神经
(一)神经机制 - 直接损害神经系统
◆乙型脑炎病毒破坏CNS 乙型脑炎
◆狂犬病病毒
疫苗
狂犬病
抑制神经递质合成、释放、分解,促进病因与神经递质 结合,减弱或阻断正常递质作用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第一章 绪 论
一、什么是病理生理学?
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 及机制的学科,是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 学的桥梁课。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二、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和内容
(一)任务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机
制,研究患病机体机能、代谢变化及其 机制,从而探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 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病理生理学第一章疾病概论
![病理生理学第一章疾病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f7c05e3dc281e53a5802ffb7.png)
亚健康可表现为躯体状态、心理状态、 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的某个或两个以上 方面呈低下状态: • 躯体亚健康:出现疲乏、周身不适、性功 能下降和月经周期紊乱; • 心理亚健康:表现脑力疲劳、情感障碍、 思维紊乱、恐慌、焦虑、冷漠、孤独等; • 社会适应亚健康:常出现对工作、生活、 学习等环境难以适应,对人际关系难以协 调。
第三节
发病学
• 发病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 和基本机制的科学。 •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 患病时自稳调节的紊乱 • 自稳态: 正常机体在不断变动的内外环境中能够 维持各器官系统功能的正常进行,维持内环境的 相对动态稳定性即为自稳态。主要在神经和体液 因子的调节下,依赖相互拮抗而又互相协调的两 方面因素来维持其相对稳定。
• (一)损伤与抗损伤 • 损伤与抗损伤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
的一对基本矛盾,贯穿于疾病的始终, 也是决定疾病发展的基本动力。
(一)损伤和抗损伤
1、损伤与抗损伤反应贯穿疾病的全过程
► 损伤性变化:原始病因以及疾病发展过 程中的发病学原因所引起的以损害机体 为主的变化 ►抗损伤性反应:机体对抗损害的各种防御、 适应和代偿反应。如失血后的血管收缩、 炎症时的渗出、增生心衰时的心肌肥大 等。
第二节 病 因 学
• 病因学的定义: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 与条件的科学 •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致病因素 • 疾病发生的原因:是指引起疾病必 不可少的、特异性的、决定疾病特征 的因素称为致病因素,简称病因。 • 病因是引起疾病的必要因素,或可 称为第一要素。
• • • • •
病因的种类: (一).生物性因素:最常见的病因 致病特点: (1).有一定的入侵门户、传播途径和定位。 (2).致病力量的强弱决定于数量、侵袭力和毒 力 • 侵袭力: 这些因素穿过机体屏障以及在体 内散布、蔓延的能力。 • 毒力: 致病微生物产生的外毒素或内毒素 对机体造成损伤的能力。 • (3).要有一定的发病条件才可发生疾病.
疾病基础知识培训PPT课件(14张)
![疾病基础知识培训PPT课件(14张)](https://img.taocdn.com/s3/m/8d7b85df31b765ce04081415.png)
【学习目标】 掌握疾病的概念。熟悉疾病发生的机
理、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及疾病疾病 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与来自内外环境的 致病因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 斗争过程。
第一节 疾病概念
二、疾病的特征
1.疾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 存在的。
7.施工中确因作业需要拆除各类防护 设施的 ,应由 作业班 组向项 目副经 理提出 申报, 经采取 有效的 安全补 救措施 后方能 拆除; 作业完 毕后, 项目副 经理应 督促有 关人员 及时做 好复原 工作, 经重新 验收后 方可使 用。
8.当土建结构施工完成后转入装饰或 安装施 工时, 必须对 临边、 洞口、 管弄井 和电梯 井等安 全防护 设施重 新进行 验收, 确认合 格后, 方能投 入使用 。如装 饰或安 装作业 交付其 它施工 单位时 ,双方 应履行 交接手 续,做 到职责 明确。
第四节 疾病的经过和转归
一、疾病的经过 1.潜伏期:从病因作用于机体开始至机 体出现最初的症状为止的一段时期。 2.前驱期:从机体开始出现症状至出现 典型症状为止的一段时期。
第四节 疾病的经过和转归
3.症状明显期:机体表现典型临床症状 的一段时期。
4.转归期:典型临床症状消失至疾病的 结束的一段时期。
第二节 疾病的原因
三、诱因
第三节 发病学
一、一般机理 1.致病因素对组织细胞直接作用。 2.致病因素改变神经调节机能。 3.致病因素改变体液调节机能。 4.细胞和分子机理。
第三节 发病学
二、一般规律 1.疾病过程中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与转化规律 2.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因果转化规律 3.疾病过程中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规律
5.负责对重点、危险部位和过程的监 控,落 实监控 人员, 组织对 监控人 员素质 和技能 的培训 及上岗 前的交 底;
第一章疾病概论201209
![第一章疾病概论201209](https://img.taocdn.com/s3/m/f465c216650e52ea5518982b.png)
第三节 第四节
发病学 疾病的转归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 (health and disease)
★一、健康的概念
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
★脑死亡判断标准:
⑴自主呼吸停止。 ⑵不可逆性深昏迷。 ⑶脑干神经反射消失。 ⑷瞳孔散大或固定。 ⑸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⑹脑血循环完全停止。
判断脑死亡的意义:
1.意味着在法律上已经具备 死亡的合法依据, 2.作为判断死亡和终止抢救 的界线。 3.为器官移植创造了良好的 时机和合法的根据。
谢 谢!
第三节 发病学 (Pathogenesis)
发病学概念: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
中一般规律和共同机制的科学,
称为发病学。
★一、疾病发生发展一般规律
疾病发生发展 一般规律
损伤与抗损伤
因果交替
局部和整体
(一) 损伤与抗损伤反应
(二)因果交替
在疾病的过程中,原始致病因素 作用于机体后,机体发生一定的变化, 这些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作为原因 引起新的变化,如此原因结果不断交 替、转化推动疾病的发展。
(二)因果交替
(三)局部和整体
•颅内感染 •败血症
内眦静脉 上唇静脉 下唇静脉
面前静脉
危险三角区疖
(三)局部和整体
糖尿病
疖、痈
肾性骨病
尿毒症
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一)神经机制 (二)体液机制 (三)组织细胞机制
病理学-第一章-疾病概论
![病理学-第一章-疾病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80eb9689910ef12d2af9e7e4.png)
营养不良
营养过剩
23
5. 遗传性因素
(1)遗传性疾病: 由于亲代生殖细胞中遗传物质基因突变或
染色体畸变而引起后代患病,如血友病、白 化病、21-三体综合征(先天愚型) 、色盲等;
白化病
21-三体综合征
测色盲图片
(五)先天性因素
指妊娠期能损害 胎儿的有害因素
不遗传:风疹病毒 →先天性心脏病、白 内障
单纯胸外按压 呼吸:10~12次/分;与胸外按压不同步 大约每次呼吸1s;明显胸廓隆起 尽快连接并使用AED;尽可能缩短电击前后的胸外 按压中断;每次电击后立即从按压开始心肺复苏
生物学死亡
尸僵,尸斑,尸冷,腐败分解
脑死亡(brain death)标准
1. 自主呼吸停止 2. 不可逆性深昏迷,对外界刺激无反应 3. 脑干神经反射消失 4. 瞳孔散大或固定 5. 脑电波消失 6. 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血压升高
大脑皮质 下丘脑
血管运动中枢 交感神经兴奋
RAAS 激活
47
(三)组织细胞机制
无选择性损伤
损
细胞完整性破坏
有选择性损伤
伤
方
细胞膜功能障碍
钠钾泵 钙镁泵
式
细胞器功能障碍
线粒体
48
(四)分子机制 通过大分子多聚体(核酸、蛋白质)
和小分子物质受损导致疾病的发生。
49
分子病:指由DNA的遗传变异所引起 的以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
52
疾病的转归
康复
疾病的转归
完全康复 不完全康复
死亡
53
死亡(Death) • 一个过程,包括濒死期、临
床死亡期与生物学死亡期 • 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生理学课外资料第一章疾病概论健康(health)与疾病(disease)是医学的两个基本概念,是生命过程中的对立与统一。
长期以来,人们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认为健康就是没有躯体疾病,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各项生理指标正常。
疾病就是机体形态结构、功能及代谢的出现病理改变,引起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异常生命过程。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产生,人们认识到健康与疾病不仅与自身的躯体因素有关,而且与本身所特有的心理和社会因素等也有关。
因此,把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结合起来探讨健康与疾病的概念,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有利于阐明疾病的本质。
第一节健康和疾病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关于健康的含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要有健全的身心状态及适应能力。
它反映了现代医学模式,说明健康的人不仅只是身体健康,心理也要健康,而且还要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三者应取得和谐与统一。
对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个体内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人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
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在人的一生中,不仅要被动适应变化的环境,而且要在实践中能动地改造环境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即主动适应环境。
适应能力除与躯体、心理因素有关外,还受学习及生活经历等因素的影响。
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作斗争的过程。
体内有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临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与体征,机体与外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
简言之,疾病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开始重视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同时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将不断深入,从分子基因水平上去探索疾病的本质已成为21世纪医学研究的主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认为在健康与疾病之间存在着亚健康(sub-health)状态,它至少包含着三个相区别而延续的过程:①心身轻度失调状态:即表现为周期性的情绪低落、心情烦躁、纳呆失眠等。
②潜临床状态:即表现为与某些疾病相关的高危倾向、潜伏着向某一疾病发展的极大可能或已启动向某一疾病发展的态势。
③前临床状态:即出现了病理改变,但无明显的临床表现。
掌握亚健康概念,有利于及早采取预防措施,阻断亚健康向疾病方向发展,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第二节病因学概论病因学(etiology)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的科学。
了解病因,对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发生的原因是指引起某种疾病不可缺少的特异性因素。
例如,结核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因,没有结核杆菌感染,机体不可能患结核病。
病因的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生物性因素包括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等),是最常见的致病因素。
它们通过一定的途径侵入机体,可在体内繁殖。
但机体是否发病,除与病原体的数量、侵袭力及毒力有关外,也与机体的免疫力等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二)理化因素1.物理因素包括机械暴力(引起创伤、震荡、骨折等)、温度(引起烧伤、中暑、冻伤)、电流(引起电击伤)、电离辐射(引起放射病)、气压(引起高山病、减压病)等。
物理性因素能否致病及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这些因素的强度和作用时间的长短。
2.化学因素包括无机和有机化学物质,达到一定浓度或剂量时可引起人体化学性损害或中毒。
如强酸、强碱、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
它们对机体的作用部位,大多有一定的选择性。
如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有很强的亲和力,使红细胞失去携氧能力而致病;有机磷毒物与机体胆碱酯酶结合并抑制其活性,引起乙酰胆碱蓄积而致病。
(三)营养性因素营养物质过多和营养物质不足均可引起疾病。
长期大量摄入高热量食物可引起肥胖病,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可引起营养不良,如维生素B1缺乏可引起脚气病、维生素D缺乏引起佝偻病、缺碘引起甲状腺肿等。
(四)遗传性因素1.直接致病作用引起遗传性疾病。
这是由于亲代生殖细胞中遗传物质的缺陷(如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遗传给子代所致。
基因突变引起分子病,如血友病;染色体畸变引起染色体病,如21-三体型综合征。
2.遗传易感性指具有易患某种疾病的遗传素质,在一定环境因素作用下,机体才发生相应的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等。
(五)先天性因素先天性因素指能够损害正在发育胎儿的有害因素,由先天性因素引起的疾病称为先天性疾病。
某些化学物质、药物、病毒等可导致胎儿畸形或缺陷。
如母体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后,胎儿可患先天性心脏病,这类疾病不会遗传给子代,不属于遗传性疾病。
但有的先天性疾病是可以遗传的,如唇裂、多指/趾等。
(六)免疫性因素免疫性因素指那些使机体受到损害的免疫应答或免疫缺陷。
包括①超敏反应性疾病,如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
②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全身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③免疫缺陷病,其特点是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和恶性肿瘤。
(七)社会、心理因素和生活方式我国近30年来,疾病谱和死因谱正在发生改变,传染病逐渐被控制,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发病率逐渐上升。
这意味着社会条件的改变,致病原因和条件也随之改变,社会、心理因素和生活方式对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影响日益突出。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社会环境和生活、劳动、卫生条件等,其中社会制度是起决定作用的社会因素。
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生活、劳动和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计划免疫的实施等,可以增进健康,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反之,社会动乱、经济落后、人口拥挤、环境污染、家庭缺陷等可直接或间接致病。
心理因素主要指人体内在的心理素质、心理发育和心理特点,它对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起重要作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密切关系。
积极、乐观、坚强的心理状态是保持和增进健康的必要条件,即使患病,也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消极的心理状态如焦虑、忧郁、长期紧张等可引起各系统功能失调,促使疾病的发生,尤其是高血压病、冠心病、溃疡病等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
近年来发现,某些肿瘤的发生及预后与心理因素也有关系。
生活方式是指个人和/或社会的行为模式,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药瘾、不良饮食习惯、缺少运动等是引起某些慢性病和严重伤残的主要行为危险因素。
加强自我保健,改善生活方式,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
综上所述,疾病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原因的疾病是没有的。
尽管还有不少疾病病因尚未明了,相信随着医学的发展,这些疾病的病因终将阐明。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疾病发生的条件是指病因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促使疾病发生发展的非特异性因素。
如在感染结核杆菌的人群中,只有在某些条件(如营养不良、过度疲劳等)影响下,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者才会发生结核病。
疾病发生的条件是多方面的,有许多条件是自然因素(如气候条件、地理环境)造成的。
此外,年龄、性别也可成为某些疾病发生的条件,例如小儿和老年人易患感染性疾病;女性易患乳腺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男性易患肺癌、动脉粥样硬化症等。
促使某一疾病(或病理过程)发生的因素叫诱因。
如上消化道大出血可诱发肝性脑病;情绪激动可诱发心绞痛等。
诱因仍属于条件范畴。
当某些疾病的原因、条件还分不清楚时,则笼统地将该因素称为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危险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疾病(如创伤、烧伤、中毒等)只要有原因存在便可发生,毋需任何条件。
同一因素对某种疾病来说是原因,而对另一种疾病则为条件。
如营养不足是营养不良症的原因,而对结核病来说却是条件。
第三节发病学概论发病学(pathogenesis)是研究病因作用于机体之后疾病发生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不同疾病具有不同的发病规律,但也具有共同的一般规律,概述如下:一、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一)机体屏障防御作用减弱1.外部屏障包括皮肤与黏膜,它们具有机械阻挡、分泌杀菌物质等作用。
健全的皮肤和黏膜有阻挡病原体侵入的能力,呼吸道黏膜表面的纤毛具有排除异物的功能,黏膜还能分泌多种杀菌物质,如溶菌酶、粘多糖等。
2.内部屏障包括白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及体液和组织中的抗微生物物质等。
当上述屏障防御作用减弱,致病因素易于进入机体导致疾病。
(二)致病因素在体内蔓延扩散致病因素通过外部屏障,又克服内部屏障蔓延扩散到达一定部位被机体感受,就发生疾病。
致病因素蔓延途径有三条:①组织性蔓延:即由病灶直接向邻近的健康组织蔓延,如皮肤的丹毒、组织的蜂窝织炎。
②体液蔓延:即随着血液、淋巴液在体内蔓延,如菌血症、淋巴管炎等。
③神经蔓延:即沿着神经组织蔓延,如狂犬病毒。
某些病原体具有一定的侵入途径或被感受的部位,只有通过相应途径到达相应部位才会致病。
例如,破伤风杆菌只有通过伤口侵入机体才会致病,沙眼衣原体只有在侵入睑结膜时才致病。
二、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一)疾病过程中损伤与抗损伤反应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损伤的同时,机体则调动各种防御、代偿功能对抗致病因素及其所引起的损伤。
损伤与抗损伤反应贯穿于疾病的始终,双方力量的对比决定着疾病的发展和转归,是推动疾病发展的基本动力。
当损伤占优势,则病情恶化,甚至死亡;反之,当抗损伤占优势,则病情缓解,直至痊愈。
如外伤性出血引起血压下降、组织缺氧等损伤的同时,机体则出现血管收缩、心率加快、血凝加速等抗损伤反应。
若损伤较轻,通过抗损伤反应,机体便可康复;若损伤严重,抗损伤反应不足以抗衡损伤性变化,又无适当治疗,就可导致创伤性或失血性休克而死亡。
损伤与抗损伤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
上述血管收缩有抗损伤意义,但持续时间过长,便可加重组织缺氧,引起酸中毒及肾功能不全等病理过程,即原来的抗损伤反应变成了损伤因素。
在临床实践中,必须掌握疾病过程中损伤和抗损伤互相转化的规律,才能对病情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二)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所谓因果转化是指在原始病因作用下机体发生的某种变化又转化为新的病因,引起新的变化,如此交替不已,形成一个链式的发展过程。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如果几种变化互为因果,形成环式运动,而每循环一次都使病情进一步恶化,就叫恶性循环(vicious cycle)。
例如,外伤大出血引起机体一系列变化均互为因果,每一次因果交替均使病情进一步恶化,直至死亡。
如果采取有效的止血、输血、输液,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纠正缺氧和酸中毒等措施阻断恶性循环,可使病情向康复的方向发展。
外伤大出血血容量减少微循环淤血组织缺氧、酸中毒创伤大出血时因果转化(恶性循环)(三)疾病过程中局部与整体相互影响人体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整体,局部的病变可引起全身反应,另一方面全身的功能状态也可影响局部病变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