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

合集下载

体育运动训练原理与方法

体育运动训练原理与方法

体育运动训练原理与方法体育运动训练是指运动员为了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竞技能力和身体素质,以达到更好的竞技状态,采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的运动训练。

体育运动训练不仅是竞技体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普通人坚持运动的关键所在。

本文将介绍体育运动训练的原理与常用方法。

一、体育运动训练原理1.超适应原理超适应原理是指身体在应对外界刺激时,会自动调整并超过原有的适应能力,以适应创造力。

在运动训练中,通过不断调整训练强度、时间和内容,使身体逐渐适应并超过当前的运动水平,以获得更好的竞技成绩。

2.反应原理反应原理是指人体在受到刺激后,通过相应的反应产生适应性变化。

在运动训练中,通过反复练习和训练,刺激身体的神经系统,使其逐渐适应并形成条件反射,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反应速度。

3.负荷原理负荷原理是指在运动训练中,必须给予适当的负荷和刺激,才能达到训练效果。

负荷可以分为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两个方面。

生理负荷主要包括训练强度、训练时间、训练量等;心理负荷包括运动员的动机、意志力、专注力等。

通过合理的负荷安排,可以达到训练的最佳状态。

二、体育运动训练方法1.循序渐进法循序渐进法是指在训练过程中,逐渐提高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使运动员适应并逐步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

通过循序渐进法,可以避免运动损伤和过度训练的问题,保障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和训练效果。

2.多样化训练法多样化训练法是指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和内容,使运动员全面发展和提高综合能力。

通过多样化的训练,可以避免单一训练引起的运动员疲劳和训练饱和度,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技能和竞技水平。

3.周期化训练法周期化训练法是指按照一定的训练周期,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和强度,使运动员在周期内逐步达到最佳竞技状态。

周期可以分为宏周期、中周期和微周期,每个周期都有不同的训练目标和内容。

通过周期化训练法,可以使运动员在比赛前达到最佳竞技状态。

4.间歇性训练法间歇性训练法是指在训练过程中,通过定期的休息和恢复使身体得到适当的调整和休息。

运动训练学题

运动训练学题

运动训练学题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的科学,它主要涉及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训练方法、训练计划和训练评价等内容。

运动训练可以提高个体的体能水平、技术水平和竞技能力,对运动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训练方法、训练计划和训练评价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帮助读者了解运动训练学的相关知识。

1.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包括超负荷原理、适应原理和阶段性原理。

超负荷原理认为只有超过正常负荷的刺激,才能引起机体的适应性改变。

适应原理指的是机体针对训练刺激做出的调整和适应,包括有氧适应、肌肉适应和神经适应。

阶段性原理认为运动训练需要按照一定阶段和周期进行,每个阶段有不同的训练目标和训练内容。

2. 运动训练的方法运动训练的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包括持续训练、间歇训练、爆发力训练和柔韧性训练。

持续训练是通过长时间低强度的有氧运动来提高心肺功能。

间歇训练是通过交替高强度和低强度活动来提高耐力水平。

爆发力训练是通过高强度的短时间运动来提高爆发力和速度。

柔韧性训练是通过各种伸展运动来增加肌肉和关节的柔韧性。

3. 运动训练的计划运动训练的计划是指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和训练目标,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

训练计划包括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训练强度和训练时长等。

训练目标可以是提高有氧能力、增强力量或改善技术水平。

训练内容可以根据不同项目和个体特点进行选择,如跑步、举重、游泳等。

训练强度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训练目标进行调整,以达到适当的训练效果。

4. 运动训练的评价运动训练的评价是为了了解训练效果和改进训练方法。

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体能测试、技术评价和心理评价。

体能测试可以通过测量身体成分、肌肉力量和有氧能力等来评估训练效果。

技术评价可以通过录像分析、动作评分和专家评价等来评估运动员的技术水平。

心理评价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心理测试和心理训练记录等来评估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和表现。

综上所述,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的科学,它涉及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训练方法、训练计划和训练评价等内容。

运动训练学各章单选题总汇及答案

运动训练学各章单选题总汇及答案

运动训练学各章单选题总汇及答案运动训练学各章单选题总汇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一竞技体育的构成4、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哪一部分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又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的最重要途径?A .运动选材 B. 运动训练 C. 运动竞赛 D. 体育管理5、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哪一部分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A .运动选材 B. 运动训练 C. 运动竞赛 D. 体育管理6、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哪一部分是最重要的?A .运动训练 B. 运动选材 C. 运动训练 D. 运动管理(二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4、在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中,哪一个是竞技体育运动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的最本质特点?A. 竞争性B. 公平性C. 规范性D. 公开性5. 竞技体育主要是由哪些人组成的群体行为?A. 教练员B. 运动员C. 裁判员D. 球迷和观众6. 下列四种选项中,有一项不属于竞技体育社会功能的选项。

A. 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生理潜力B. 振奋民族精神C. 丰富人们的文化和精神生活D. 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二、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一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及内容4、在竞技体育的多种构件中,哪一个是最重要的?A. 运动选材B. 运动训练C. 运动竞赛D. 运动管理5. 运动员训练的直接目的是什么?A. 提高运动成绩B. 提高竞技能力C. 参加竞赛D. 增强体制6、在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来源的途径中,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是:A. 遗传效应B. 生活效应C. 训练效应D. 社会效应(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4.构成运动员表现于专项竞技之中的综合竞技能力,除了主导竞技能力,还包括:A . 主要的竞技能力B . 次要的竞技能力C . 一般的竞技能力D . 超常竞技能力5. 每名运动员从事运动训练,其目标具有什么特点?A . 专一性B . 多元性C . 整体性D . 连续性6.运动员在训练时,训练负荷在什么情况下使机体产生劣变现象?A . 超负荷B . 适宜负荷C . 最大负荷D . 极限负荷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一项群训练理论的概念、基本内容4.下列哪一项不是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A . 各项目的诞生B . 各项群的形成与发展C . 各项群训练竞技能力的分析D . 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5.速度性项目的主要特征是:A . 短时间内有效发挥体能B . 快速发挥力量C . 推迟疲劳出现D . 多用战术 6.运动员在体操和羽毛球项目中起决定作用的竞技能力是A . 心理B . 技能C . 体能D . 智能(二各项群训练特点4.对抗性项群除了采用适应法训练法以外,还常采用:A . 分解法B . 完整法C . 重复法D . 模拟训练法5. 在体能主导类项目中,要发展运动员的速度、耐力或力量等各种素质,一般不采用那种训练方法?A. 分解法B. 持续法C. 重复法D. 间歇法6、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要求运动员:A. 重视心理训练B. 全攻全守,发展特长C. 战术更为重要D. 大胆进攻(三竞技运动项目的主要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4、按竞技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分类,属于变异组合的运动项目是A .游泳 B. 排球 C. 短跑 D. 铅球5、足球属于动作结构中的哪一类?A .固定组合 B. 变异组合 C. 同属多项组合 D. 异属多项组合6、下列哪一个不是单一动作结构的运动项目?A . 举重B . 摔跤C . 跳高D . 跳远(四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

运动训练学复习要点完美版

运动训练学复习要点完美版

《运动训练学》复习要点李庆第一章竞技体育概述①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1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2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3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③竞技体育构成:1运动员选材2运动训练3运动竞赛4竞技体育管理。

4竞技体育的特点:1竞争性2规范性3公开性4公平性5集群性6观赏性。

5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4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5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6排除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⑥运动训练学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7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4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5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6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8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9运动训练学的主要任务: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2深入探索尚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3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理论和内容体系;4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5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

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1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1各项群的形成和发展;2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3各项群运动成绩的系统分析;4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组织与控制)②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1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既能获得远大于一个单项运动实践的视野,从一个较高层次上把握几个或几十个运动单项的训练规律,又不会因受其他类属项目不同特点的约束,儿时的一个项群的共有规律无法显现出来)2加强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项群训练理论的提出使理论的概括面收缩和覆盖面相对扩大,加大了抽象理论的项目直观性、规律准确性、指导有效性)3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

运动训练原理

运动训练原理

运动训练原理
运动训练原理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策略,对人体进行适当的运动训练,以达到改善身体素质和提高运动能力的目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运动训练原理:
1. 超负荷原理:在训练过程中,逐渐增加负荷,使肌肉、骨骼和心血管系统等适应更高水平的训练强度。

这样可以促进身体的适应和进步。

2. 适应性原理:人体对于特定的训练刺激会发生适应性的变化。

通过定期改变训练强度、方式和时间等因素,可以继续刺激身体适应和进步。

3. 过度负荷原理:在合理范围内增加训练负荷,以达到身体适应和进步的目的。

但是过度负荷过大或过久,会导致训练过程中的疲劳、过度训练和意外伤害。

4. 反复性原理:通过不断重复同一训练动作或训练计划,使身体逐渐适应并提高相应运动能力。

5. 专门性原理:运动训练应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或需求,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训练方法和计划,以提高特定的运动技能和能力。

6. 个体差异性原理:每个人的生理和心理条件都有所不同,因此运动训练应根据个体差异性进行个体化的训练计划和方法选择。

7. 恢复原理:为了避免过度训练和减少运动伤害,训练过程中应安排合理的休息和恢复时间,以使身体得到充分的修复和恢复。

运动训练原理可以帮助科学家和运动训练师制定合理的训练方法和计划,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

第四章_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第四章_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2.准确掌握运动负荷与运动性疲劳的评价方法 适宜训练负荷的标准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有助于达 到高水平的专项运动成绩,能够完成预定的训练任务,运 动员有机体能够承受;能够促使运动员各各上能力产生定 向变化;训练负荷量与强度构成适宜的组合;负荷安排的 节奏与保证课与课之间的衔接,能产生良性的后续效应, 即要保证运动员有机体的生物学改造能够顺利进行。 负荷量可用持续的时间、一次练习或若干练习所完 成的工作量等指标予以表述,而负荷强度常常使用速度、 远度、高度、练习的负重量、练习的难度等指标。
2.训练过程的多变性和动态性要求准确地实施有效控制
影响运动训练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即使是有着完美 计划的训练过程也未必能完全按计划执行,而是在训练过 程中不断地进行动态调节。同时,还有许多外在的因素影 响着训练实施,如国家或地区的训练体制、训练组织、竞 赛制度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训练活动的进行,只有对 不断变化的训练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才能使实现预定的 目标成为可能。
3.科学地探求负荷量的临界值 负荷量度的增加会带来更好的训练效果,而且越接近 运动员承受能力的极限,效果就越明显,因而训练组织人 员总是在寻找这一负荷极限。 必须通过科学的方法准确掌握负荷量度的临界值,在 没有抉择把握的情况下最好留有余地,以免过度训练的出 现。
4.积极采取帮助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 (1)训练学恢复手段 (2)医学、生物学手段 (3)营养学恢复手段 (4)心理学恢复手段
三、贯彻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1.健全多级训练体制,为运动员实现多年系统训练提供 有力保证 2.分段组织系统训练过程的实施 3.处理好训练安排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组合
高级 国家集 形式
训队
省、市、自治区、直 辖市人民解放军、行 业系统、高校代表队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主要内容概述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主要内容概述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主要内容概述田麦久的《运动训练学》一书是一本介绍运动训练方面知识的专业教材。

该书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运动训练学的概述该章节介绍了运动训练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以及运动训练对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影响。

同时还介绍了运动训练学在运动医学和运动科学领域的重要性。

第二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该章节详细介绍了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包括运动训练的适应性原理、超负荷原理、连续性原理等。

这些原理对于制定合理的运动训练计划和提高运动能力非常重要。

第三章:运动训练的评价与测试该章节主要介绍了运动训练的评价和测试方法,包括对身体素质、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柔韧性等方面进行的测试。

这些测试方法可以帮助训练者了解自己的运动能力水平,并为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提供依据。

第四章:运动训练的计划与组织该章节详细介绍了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训练计划,包括训练目标的确定、训练负荷的控制、训练周期的安排等。

同时还介绍了运动训练的组织方式,如分组训练、循环训练等。

第五章:运动训练的方法与手段该章节介绍了各种运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包括有氧训练、无氧训练、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等。

针对不同的运动目标和训练对象,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和手段非常重要。

第六章:运动训练的进阶与特殊训练该章节介绍了运动训练的进阶和特殊训练方法,如高强度间歇训练、爆发力训练、平衡训练等。

这些训练方法适用于已经具备一定运动基础的训练者,可以进一步提高其运动能力。

第七章:运动训练的心理因素该章节讨论了运动训练中的心理因素,包括注意力、动机、情绪等对运动表现和训练效果的影响。

了解和掌握这些心理因素可以帮助训练者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训练效果。

第八章:运动训练的营养与补剂该章节介绍了运动训练中的营养需求和补剂的选择,包括运动前后的饮食建议、补充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重要性等。

科学合理的饮食和补剂摄入可以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营养,促进运动训练的效果。

以上就是田麦久的《运动训练学》主要内容的概述。

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

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

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原则是⼈们说话或⾏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原则是由⼈们根据对其客观事物运动内在规律的认识⾯制定的,科学的原则即使⼈们对客观规律正确认识的反映。

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对了⽽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运动训练规律是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他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些本质联系在运动训练活动中不断重复出现,在⼀定条件下影响或者决定着运动训练的进程。

运动训练规律是不依⼈们的主观意志⽽转移的客观存在。

运动训练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应该深刻认识训练规律,严格遵循运动训练规律去组织⾃⼰的训练活动,才有可能取得训练⼯作的成功;⽽任何违背运动训练规律的认识和做法,够必然会受到运动训练规律的惩罚,甚⾄付出巨⼤的代价。

运动训练实践是⼀个充满多层次、多⽅⾯、多变化的对⽴统⼀⽭盾范畴,以及不断分析、认识与解决⽭盾的活动过程。

⽑泽东在《⽭盾论》中指出:“事物的⽭盾法则,既对⽴⼜统⼀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

“⽭盾存在于⼀切事物法杖的过程中,⽭盾贯穿于每⼀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是⽭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泽东选集》第1卷,第299页)。

列宁说:“对⽴统⼀,是有条件的,⼀时的,暂存的,相对的”(《列宁选集》第55卷,⼈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06页)。

训练实践中,充满着许多⽭盾,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就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基本规律,提炼出来的解决这些⽭盾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基本思想与要求。

对应于运动训练活动中时时会遇到的诸多⽭盾,指导运动训练实践重要的运动训练原则主要有: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共同组成五对范畴。

这是⼈们在运动训练实践基础上⾼度提炼概括的科学成果。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整理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整理
第二节 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
一、运动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问答) (一)释义: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 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二)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中的主体构件: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来自于遗传效应、生活效应及训练效应多 元的途径。 (三)运动训练与运动员选材的关系: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包括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和后天训练获得性竞 技能力两个部分。科学的选材出了具有优势的先天性遗传能力的可造之材,还必须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 的训练才能有效地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并使得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的竞技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现。 (四)运动训练与运动竞赛的关系。
第二章 项群训练理论 第一节 项群训练理论总论
一、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 (一)项群训练理论的构思与命名:运动训练的理论体系即由一般学和专项训练学两个层次所构成。 (二)基本内容:1、各个项群的形成与发展;2、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体能又包含形 态、机能及素质三个方面。3、各项群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影响比赛结果的基本因素是运动 员所具有的竞技能力及其在比赛中的发挥、竞赛对手所具有的竞技能力及其在比赛 中的发挥以及运动 竞赛结果的评定这样三个方面。4、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 (三)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
1、运动员在比赛国表现的竞技水平(内因):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的竞技水平是影响运动成绩的 内因。对不同项群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的竞技水平有着不同的评定方法。其中,可测量类和评 分类项目运动员所表现的竞技水平基本上是个人竞技能力的表现,通常较少受对手竞技表现的影 响,而分属得分类和命中类的表现项目以及制胜类项目运动员的竞技表现则受着对手竞技表现很 大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驱动和精神的愉悦; --市场经济条件下,此原则重点是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社会
价值、人文价值; --国内外动机激励的显著性区别:
国内更注重客体价值,国外更注重主体价值。
(二)满足运动员合理的需要
• 马斯洛关于人体需要的五层次原则同样适用运动员的动机 激励;
• 运动员实现目标的动机来源于主观和客观等多种因素的综 合;
训练控制的理论渊源
• 20世纪60年代--苏联学者和教练员将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 论等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运用到训练活动--模式训练 体系
• 因此,科学哲学和横断科学的发展促进了运动训练学理论和方 法的进步;
• 历史和显示都是一样,新三论在训练过程的局部已经被较好地 运用--竞技状态的混沌研究、自组织理论在技能研究中运用 等。
• 训练规律的客观性:反映训练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以及与 外部相关因素之间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 趋势。
• 训练规律--训练原理
• 训练原则: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 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 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二、运动训练原则体系
一、动机激励原则的适宜
• 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 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 启发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创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要我练与我要练 --积极练和被动练 --国外模式和国内模式
二、动机激励原则的科学基础
(一)成功动机是运动员参训的重要动力 --动机是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任何 人都需要憧憬未来,追求未来,但是方法和途径不同; --动态的激励可以不断激发运动员的潜力; --动态激励的标签效益; --动机激励的形式多样性。

是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

是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

是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是针对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结合身体的不同发育水平,以提高体能和技术水平为目的,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目标设定:根据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设定明确的训练目标,如18-64岁的人应至少每周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和2天的力量训练;65岁以上的人应选择中等强度的运动如骑行或散步。

2. 科学计划:根据运动员的特点和目标,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包括基础体力活动、伸展运动、有氧运动、力量锻炼、静态活动等运动方式,以及合理的训练强度和时间安排,还应注意每次运动前要热身,运动后做拉伸,避免受伤和疲劳。

3. 个性化指导:根据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如性别、年龄、身体状况、技术水平等,给予个性化的训练指导,包括训练内容、强度、时间、方法等方面。

4. 技能训练:通过一系列的技能训练,包括基础技巧、高级技巧、核心技术等方面的训练,来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竞技能力。

5. 训练监控:对运动员的训练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估,以确保训练计划的顺利实施和目标的达成,包括体能测试、身体机能检查、技术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6. 科学饮食:科学的饮食也是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营养素的摄入、食物选择等方面的内容,以满足运动员的身体需求和训练要求。

总之,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就是根据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和运动项目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提高体能和技术水平。

同时,要注意预防运动性疾病和创伤的发生,采取循序渐进原则,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每次运动前要热身,运动后做拉伸,避免受伤和疲劳。

科学锻炼有益健康,要坚持不懈,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

(完整版)第四章运动训练原则

(完整版)第四章运动训练原则

第四章运动训练原则班级人数时间教学任务与要求:了解各个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正确理解各个运动训练原则的概念;掌握各个原则在训练实践中的正确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什么是训练原则、训练规律?各个训练原则的概念?难点:如何正确理解各个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在训练实践中正确应用各个训练原则。

教学步骤第一节竞技需要原则一、竞技需要原则释义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可使训练更好地结合专项的特点和专项竞技比赛的需要,提高运动训练的专项针对性、实战性和实效性,争取获得满意的竞技比赛成绩。

二、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一)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二)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三)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向三、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一)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训练目标全面而集中地体现着专项竞技的需耍,是组织好训练活动的重要依据。

因此,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应对运动员的现实状态做出科学的诊断,对运动员的训练条件做出全面的分析,对运动员的发育潜力和训练潜力做出客观的评价,进而确定经过艰苦的努力有较大的概率可予实现的训练目标。

然后据此全面安排好该训练过程的训练和比赛工作。

(二)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每个运动项目由于其专项的特异性,决定了其竞技能力构成因素的差异性。

因此,对所从事的运动项目的特点做出正确的分析,是选择适宜训练内容和手段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

举重选手必须有巨大的力量,射击选手应保持稳定的情绪,乒乓球选手需要快速的反应与机动灵活的战术意识和战术能力,排球选手则需要与同伴默契配合的合作精神。

对不同专项竞技特点和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特点的分析,正是我们确定不同项目训练负荷内容的重要基础。

(三)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依据竞技需要原则的要求,负荷内容和手段的选择是由不同专项竞技能力的主要因素与运动员自身的具体情况决定的。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第一章运动训练学概论1.1 运动训练学的定义、任务和研究对象•定: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和方法的科学,是体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务:探索运动训练的科规律,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促进体育事业发展。

•研究对象:运动员及其训练过程。

.2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史•古代:经验积累,注重身体素质的培养。

•近代:科学研究,注重训练方法的改进。

•现代:理论体系完善,注科学训练和个性化训练。

1.3 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训练负荷:运动训练中对人体施加的刺激,包括强度、时间、密度、频率等。

•训适应:人体对训练负荷的反应,包括生理、心理、技能等方面的变化。

•训练原则:科学训练的指导原则,包括循序渐进、超量负荷、专项性、个体差异性等。

•训练方法:实现训练目标具体手段,包括基础训练、专项训练、竞赛训练等。

1.4 运动训练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通过观察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过程,收集数据。

•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控制变量,研究训练因素的影响。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意见和建议。

•文献法:通过查阅文献,了解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史和最新研究成果。

第二章运动训练的基础理论2.1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 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骨骼、肌肉、关节等。

* 人体能量代谢: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过程。

* 人体运动能力: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

* 运动训练对人的影响:肌肉生长、心肺功能增强、神经系统调节能力提高等。

2.2 运动训练的心理学基础•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动机、情绪、意志、性格等。

•运动心理状态:焦虑、紧张、兴奋、自信等。

* 运动心理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2.3 运动训练的生物力学基础•人体运动的力学原理:力、运动、能量等。

•运动技术分析:提高运动技术效率,减少运动损伤。

* 器械设计与选择:符合人体结构和运动规律。

2.4 运动训练的营养学基础•运动营养学:运动员的营养需求,膳食结构的调整。

运动训练学4-5章

运动训练学4-5章

运动训练学4-5章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P90训练规律:是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训练规律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称训练原理。

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训练原则:1竞技需要原则;2动机激励原则;3有效控制原则;4系统训练原则;5周期安排原则;6适宜负荷原则;7区别对待原则;8直观教练原则;9适时恢复原则。

第⼀节竞技需要原则P91⼀、竞技需要原则释义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根据提⾼运动员竞技能⼒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法、⼿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a训练⽬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

b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

c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向。

三、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a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标,全⾯安排好训练和⽐赛。

b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的结构特点。

C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段。

D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

第⼆节动机激励原则P94⼀、动机激励原则释义动机激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为的训练原则。

⼆、动机激励原则的科学基础:a成功动机是运动参训的重要原动⼒b竞技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地激励运动员的参训动机。

三、贯彻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a加强训练的⽬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

B满⾜运动员合理的需要。

C激发运动员参与训练和⽐赛的兴趣。

D发挥运动员在训练⼯作中的主体作⽤。

E注意教练员⾃⾝的榜样作⽤f注意正确地运⽤动⼒。

第三节有效控制原则P97⼀、有效控制原则释义有效控制原则: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a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要求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

运动训练学考研重点笔记

运动训练学考研重点笔记

运动训练学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名词解释: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运动员选材:运动员选材是竞技运动的开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员的起始性工作,是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将有潜质的运动员选拔出来从事运动训练的竞技体育活动。

3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社会的媒介。

4运动训练(07,10):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5运动训练学(06,11):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有效的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综合应用性学科。

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05):田麦久和他的同事将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命名为“项群”,揭示具有共同特点的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

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1运动成绩(04,06,07):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这一评定既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竞赛的胜负和名次。

2竞技能力(08):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的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

3竞技水平(05):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是运动成绩的构成部分。

4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

在竞技运动的即称为竞技能力。

5竞技能力结构模型:依据运动员竞技能力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式的具体特征与功能建立的反映竞技能力构成同性的模型。

是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概述,归纳,抽象。

反映着竞技能力内部各要素之间关系的本质特征。

6竞技能力结构:运动员竞技能力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运动训练学-4-5章

运动训练学-4-5章

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P90训练规律:是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训练规律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又称训练原理。

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训练原则:1竞技需要原则;2动机激励原则;3有效控制原则;4系统训练原则;5周期安排原则;6适宜负荷原则;7区别对待原则;8直观教练原则;9适时恢复原则。

第一节竞技需要原则P91一、竞技需要原则释义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二、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a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

b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

c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向。

三、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a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

b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

C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

D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

第二节动机激励原则P94一、动机激励原则释义动机激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二、动机激励原则的科学基础:a成功动机是运动参训的重要原动力b竞技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地激励运动员的参训动机。

三、贯彻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a加强训练的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

B满足运动员合理的需要。

C激发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

D发挥运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E注意教练员自身的榜样作用f注意正确地运用动力。

第三节有效控制原则P97一、有效控制原则释义有效控制原则: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二、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a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要求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

人教版运动训练 第四章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题库

人教版运动训练  第四章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题库

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第一节竞技需要原则1.简要说明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1、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一切训练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及训练负荷与节奏的安排都应该围绕着成功比赛的需要而组织实施。

2、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必须全面.深入的认识和了解自己所从事的运动项目竞技能力结构的特点,才能做到准确的选择与专项竞技需要相符合的训练内容.手段及制定相对应的运动负荷方案,从而有效的组织运动训练活动。

3、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向:运动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及负荷都表现出鲜明的专项化趋向。

儿少的早期基础阶段的训练也应以未来高水平专项竞技的需要为导向,为专项高水平竞技阶段的训练和参赛打下良好的基础,将早期基础阶段的训练与优秀运动员的专项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

2.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2、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3、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4、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第二节动机激励原则1.简述动机激励原则的科学基础:1、成功动机是运动员参训的重要原动力;动机是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2、竞技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地激励运动员的参训动机;现代高水平竞技训练要求他的参与者多年坚持系统的刻苦训练,承受巨大的心理负荷与生理负荷。

2.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加强训练的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2、满足运动员合理的需要;3、激发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4、发挥运动员在训练中的主体作用;5、注意教练员自身的榜样作用;6、注意正确地动用动力。

第三节有效控制原则1.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1、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要求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只有对不断变化的训练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才能使预定的训练目标成为可能。

2、现代控制论是实施有效控制的理论基础;必须对行为的对象及其变化是以有效的控制,以确保其朝着预定的方向进行,以实现预定的目标。

运动训练学(第四章)

运动训练学(第四章)
--因此,处理好固定因素和变异因素的关系主要是将负荷 的安排有效地打破固有的生物节律形成新的生物节律,并朝 着有利于运动员竞技状态形成的方向发展。
(四)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
➢年度训练的节奏: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交替进行,系统推进;不同的周期之 间衔接重在转换上。(P117)
➢多年训练的周期转换存在着对项目和运动员深入认识和动态把握。
1、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要求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
训练过程的多变性:天气、场地、器材,参与者自身
的原因(如伤病、情绪等),其它一些偶发事件(社会活动、 领导视察)等都会对运动训练过程产生影响;
2、现代控制论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理论基 础
➢“控制”是对系统的有目的、有方向的调节、指挥和掌握。
➢控制过程就是纠偏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负反馈过程。
精品课程
运动训练学
第四章 运动训练原则
基本内容
●运动训练原则概述 ●竞技需要原则的定义 ●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重点) ●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难点)
一、运动训练原则的释义
什么是原则
原则是人们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 ➢原则是人们根据客观规律的认识制定的 ➢科学原则是人们对客观规律正确认识的反映
➢总之,竞赛条件的周期性从客观上界定了比赛的周期性, 因此,马特维耶夫说:“竞赛分期是训练周期的外部条 件”。
三、贯彻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1、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是教练员贯彻周期安排训练原则必不可少的 重要条件。
周期类型 多年周期 年度训练
大周期 中周期 小周期 日周期
时间构成 2-20 年 1-3 个大周期 准备、比赛、恢复期各 1 每个大周期 10-30 周 4-15 周 7+3 或 7-3 天 4-20 次课 1-3 次训练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原则是人们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原则是由人们根据对其客观事物运动内在规律的认识面制定的,科学的原则即使人们对客观规律正确认识的反映。

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对了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运动训练规律是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他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些本质联系在运动训练活动中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影响或者决定着运动训练的进程。

运动训练规律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存在。

运动训练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应该深刻认识训练规律,严格遵循运动训练规律去组织自己的训练活动,才有可能取得训练工作的成功;而任何违背运动训练规律的认识和做法,够必然会受到运动训练规律的惩罚,甚至付出巨大的代价。

运动训练实践是一个充满多层次、多方面、多变化的对立统一矛盾范畴,以及不断分析、认识与解决矛盾的活动过程。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既对立又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法杖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99页)。

列宁说:“对立统一,是有条件的,一时的,暂存的,相对的”(《列宁选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06页)。

训练实践中,充满着许多矛盾,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就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基本规律,提炼出来的解决这些矛盾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基本思想与要求。

对应于运动训练活动中时时会遇到的诸多矛盾,指导运动训练实践重要的运动训练原则主要有: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共同组成五对范畴。

这是人们在运动训练实践基础上高度提炼概括的科学成果。

第一节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一、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释义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是指根据项目比赛的特点和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取满意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际出发,定向地科学安排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可使训练更好的结合专项的特点和转向竞技比赛的需要,提高运动训练的专项针对性、实践性和实效性,争取获得满意的竞技比赛成绩。

比赛成绩是体现运动员竞技准备效果的体现,是衡量运动员竞技水平高低最重要的尺度和标准。

不论训练中运动员所达到的水平有多高,如果在此赛中不能表现出来,就不能转化为运动成绩。

一切训练行为都是为了成功地参加比赛而组织实施的。

在运动训练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中,包括训练内容的确定、训练负荷的把握、参赛心里的历练、竞技状态的调控等,都要时刻记住这一重要的基本原则,从竞技需要决定着训练的行为,训练的设计和实施则影响着比赛的成败。

二、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科学基础(一)训练目标的导向性与训练内容的趋向性目标是人们行为的终点,对于人们的行为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服务于既定目标的实现,训练活动也是一样。

运动训练的最终目标是成功地参加比赛,实现预期的比赛结果。

因此,一切训练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及训练负荷与节奏的安排都应该围绕着成功比赛的需要而组织实施。

人们根据所设定的运动训练目标去选择运动训练的内容,训练的内容都是服务于特定的任务和目标的。

选择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就会发展不同的运动能力,只有按照专项竞技的需要去选择训练的内容,才有可能使得运动员的专项竞技能力们只有按照专项的竞技的需要去选则选练的内容,才有可能使得运动员的专项竞技能力得到迅速的提高。

(二)竞技需要的特异性与训练行为的专项性不同的运动项目有着不同的竞技特点,要求运动员具有不同的竞技能力结构。

构成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体能、竟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在不同项目竞技能力结构中的作用又都是不同的(表4-1),必须全面、深入地认识和了解自己所从事的运动项目竞技能力结构的特点,才能做到准确地选择与专项竞技需要的相符合的训练内容、手段及制定相对应的运动负荷方案,幸而有效的组织运动训练活动。

针对专项竞技的需要组织训练,会明显提高训练工作的效果,使教练员和运动员付出德 辛勤劳动和成果在专项比赛中得到充分的战线;而如果对专项竞技的需要考虑的不够准确或者不够充分,将会给训练工作带来很大的盲目性,往往会事倍功半,花费巨大的精力却难以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

表4-1 不同项群各竞技能力基础条件的作用000决定性作用 00重要作用 0基础作用(依田麦久,1997)现代运动竞赛中的竞争性和对抗性日益激烈,促使人们把提高专项比赛能力的任务和为提高这一能力的准想训练放在首要的位置,运动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及负荷都表现出鲜明的专项化趋向。

儿童、少年的早起基础阶段的训练也应以未来高水平专项竞技的需要为导向,为专项提高水平竞技阶段的训练和参赛打基础条件体能主导类技能主导类 技心能主导类 技战能主导类 速度性 速度力量性耐力性 表现难美性 表现准确性 隔网对抗性 同场对抗性 格斗对抗性 形态 00 00000 00 00 00 00 000 机能 000 00000 00 00 00 00 00 素质 000 000000 0 0 000 000 000 技术 00 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战术 0 0000 0 0 000 000 000 心理 00 0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智能 00 00 0000 00 00 00 000下良好的基础,将早期基础阶段的训练与优秀运动员的专项训练有机的衔接起来。

(三)竞技能力的层次性与训练手段的选择性在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中,竞技能力各要素间的关系是分层次的。

核心的竞技能力则由项目的特征决定。

只有抓住密切适应羡慕特征需要的训练内容进行重点训练,才能使个体竞争能力的结构域发展更加符合比赛的需要。

因此,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必须要以核心经济能力的发展为优先,合理有效地选择提高这些能力的训练手段。

三、贯彻经济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一)科学设立长远的和阶段的训练目标科学设立长远的和阶段的训练目标,是组织好训练活动的终于好依据。

因此,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应首先对运动员的先是状态做出科学的诊断,对运动员的训练条件做出全名的分析,对运动员的发育潜力和训练潜力做出客观的评价,进而确定经过艰苦的努力有较大的概率可于实现的训练目标。

然后据此全面安排好该训练过程的训练和比赛工作。

(二)依据专项能力结构特点确定训练的内容每个运动项目由于其转向的特异性,决定了其竞技能力构成因素的差异性。

因此,对所有从事的运动项目的特点做出正确的分析,是选择是以训练内容和手段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

举重选手必须有巨大的力量,射击选手应保持稳定的情绪,乒乓球选手需要快速的反应与机能灵活的战术意识和战术能力,排球选手则需要与同伴默契配合的合作精神。

对不同专项竞技特点和运动员技能结构特点和运动员技能力结构特点的分析,是我们确定不同项目训练负荷内容的重要的基础。

(三)围绕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选择训练的方法和手段训练方法和手段必须根据所选定的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的要求予以选择和应用,才能个收到理想的训练效果。

如跳跃选手应主要应用发展爆发力的方法和手段,乒乓球选手基本技术训练时常常采用多球训练法等。

(四)根据比赛特点安排训练负荷训练负荷的数量和强度的安排都要考虑到专项比赛的特点和需要。

马拉松跑、铁人三项的运动员的训练课上必须保证有足够的负荷、有足够的负荷时间,大负荷的专项训练课时应不短于比赛持续时间的两倍;而跳远、投掷等比赛中一次试跳、试掷用时很短的项目,运动员的专项训练课时就不必一定要求很长的时间,在训练中应更加关注练习的强度。

体操、跳水、花样滑冰等项目,在专项训练中则特别要注意不断发展和提高动作技术的难度和质量。

第二节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一、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释义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是指,根据运动训练结构特点、竞技状态呈现特征和重大赛事安排规律,系统持续的、周期性地、周期性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这一原则主要强调训练过程的系统性和竞技状态变化的周期性规律,从竞技能力的提高和巩固,以及重大赛赛的安排上,都要求根据训练结构中各因素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人体运动能力发展规律,有序且持续地进行训练,周期性地安排训练。

一个优秀运动员完整的竞技生涯大体须经历4个阶段:即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训练阶段、高水平的最佳竞技训练阶段和竞技保持训练阶段。

各个阶段依次相连、有机衔接,运动员通过这些阶段的持续训练直至终结运动寿命;二在长达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运动训练过程中,又是不断地在各种时间跨度里,周期性地演示着负荷—恢复;分解—综合;训练—竞赛的有机联系。

二、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一)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系统的持续训练是去的理想训练效果的必要条件,人体对训练负荷的生物适应必须通过有机体自身的各个系统、各个器官、各部肌肉乃至每个细胞的变化,一点一点的去实现。

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它不仅涉及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同时又受先天、后天因素的影响。

因此人体机能的适应性改造(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改造),不是在短期内所能奏效的。

而训练对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影响,必须通过人体内部的适应性改变才能实现。

适合人体生物适应规律的训练,能够使运动员在生物学方面发生有益的变化,这就需要较长的时间。

耐力性项目的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其机头组织内毛细血管的变化,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

二集体球队几名选手之间配合完成某些特定的战术行动,也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多次练习,使运动员彼此之间建立起相互协调和默契的关系,同时又课通过同胖之间一个细微的动作或眼神去理会他的战术意图,而后完成高度协调的战术配合。

因此,从人体生物适应的角度来看,运动员应持续的承受负荷,进行系统的训练。

(二)竞技能力的形成的连续性与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运动员在负荷作用下所提高的竞技能力,无论是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还是心理能力的变化,都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

当训练的系统性和连续性遭到破坏二出现间断或停顿的时候,已获得的训练效应也会消退以致完全丧失。

比如体能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力量、速度及耐力等素质的改变,训练一旦停止,运动素质消退得很快,特别是通过强化的力量训练手段所取得的训练效应消退得更快。

又如在训练中所获得的技能的提高,表明在运动员神经系统的有关中枢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暂时性联系,这种神经联系可支配运动器官、骨骼和肌肉完成相应的动作。

只有经常地反复强化这种暂时联系,才能够使动作的各个环节协调配合并避免技能的逐渐消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