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老年人跌倒及跌倒风险评估量表教学提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预防老年人跌倒及跌倒风险评估量表
来源:二毛照护
前不久,广州一名七旬老人不慎跌倒卡进地铁站台,乘客推动百吨地铁救人的视频在各大网络媒体平台上传得沸沸扬扬。
△图为该事件乘客推动地铁营救老人
事件回顾:2017年5月6日下午,广州地铁区庄站一位70多岁的女乘客独自下车时,不慎失足,卡进列车与站台的间隙。经了解,系该女乘客下车时踏空导致。
危急时刻,几位身强力壮的乘客徒手奋力推地铁,有的下车减重,有的站到车厢另一侧配重,拉大空隙。在乘客的协助下,车站人员用润滑剂处理后,老人的脚被取出,前后仅用五分钟!经现场检查,老人的右膝盖有轻微擦伤,未见流血。
视频在网上发布后,网友们纷纷点赞“正能量”!类似这样老人跌倒众人帮助的事件,全国各地还有不少:
△山东老人摔倒昏迷,路过护士急施救
△沈阳老人跌倒众人伸手,没人怕“粘包”
△长沙92岁老人跌倒众人照顾
△信阳罗山老人跌倒众人扶
△兰州一七旬老人街头摔倒众人伸手相助
还有这些……
读到这里,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无论是众人帮助跌倒老人的感动报道、还是关于老人跌倒的新闻,话题核心始终围绕两个关键词:
“老人”&“跌倒”
“老年人跌倒”作为一个热点话题持续存在,始终被社会广泛关注和重视。
“老龄化”:
我国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2.3亿,预计到2050年,我国每3人中有1名老人。
“跌倒”: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跌倒老人达4000万人,跌倒已成为全球老人意外伤害的头号杀手。
“跌不起”的老年人
●五老有一跌
●十跌有三伤,其中一个甚至会住院
●曾经跌倒过一次,再一次跌倒的几率高
●跌倒者住院平均花费9万元
●如今职业“碰瓷儿”的人那么多,真的在外跌倒了,十个人有九个都不敢扶
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及时了解长辈们的实际情况,为他们制定预防及干预措施,避免跌倒事件的发生。
除此之外,老年人自身能够做些什么防止跌倒?我们能否事先发现身边潜在的危险呢?小编跟大家分享一个实用的关于老年人跌倒的风险评估方式。
老年人的跌倒风险,可通过平衡功能评定进行评估。为了方便非专业读者了解和操作,小编向您推荐《老年人跌倒风险评估量表》和台湾卫生福利部国民健康署向公众推荐的老年身体机能简易评估方式,希望对您评估家中老年人跌倒风险有帮助。
《老年人跌倒风险评估量表》
用法:
按照上表中所列的项目,根据长辈情况,逐一进行评估。如长辈有“步态异常”,则根据权重该项得分为3分;或长辈服用“镇静、催眠药”,根据权重该项得分为1分,若未服用此种药物,则为0分。将所有项目评估后,累加计算总得分。
结果评定:
总分1-2分:表示长辈在跌倒风险方面是低危。
总分3-9分:表示长辈在跌倒风险方面是中危,需引起家人的重视,特别关注计分的项目并采取干预措施。
总分10分级以上:表示长辈在跌倒风险方面是高危,需引起家人的高度警惕,可寻求专业人员对长辈进一步评估,制定防跌倒应对方案。
备注:关于《老年人跌倒风险评估量表》的信效度检验,可参考文献诸葛毅,组德玲,王小同,等.老年人跌倒风险评估量表的信度效度分析.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7):573-574
台湾老年身体机能简易评估方式
➢准备工具:计时器、量尺、直背椅(40-50cm高,无扶手)
1、30秒坐站
●评估方法:让长辈坐于椅子1/2处,要求长辈站直后再坐下,测量30秒内站
及坐下的次数(站起及坐下算1次)。
△30秒坐站示意图
●测试目的:可评估长辈的腿肌力
●参考值:男性长辈>13次,女性长辈>11次,下肢肌力良好,若低于该参考
值,则提示长辈下肢肌力减退,存在跌倒风险。
2、3米坐走
●评估方法:测量3m的距离,分别摆放2张椅子,让长辈坐在第1张椅子站起
并走向第2张椅子绕回来并坐下,测量长辈起身到绕回来坐下所需的时间。
△3米坐走示意图
●测量目的:可评估长辈的动态平衡能力
●参考值:若长辈完成时间<15秒,表示长辈的动态平衡能力正常;若长辈10
秒内完成测试,预测1年内长辈日常生活功能(ADL)可维持稳定;若完成时间>20秒,表示长辈在动态平衡能力方面存在跌倒风险,家人需引起重视,并寻求专业人员进一步评估。
通过以上两个小测试,相信您对自己或者家中长辈的跌倒风险、以及身体机能已经有大致了解:
●如果您或家中长辈的跌倒风险较低,身体机能较好,那么恭喜您,但还需要继
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及运动习惯。
●如果您或者家中长辈的跌倒风险较高,身体机能较差,那么请即刻重视起来,
防范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