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合集下载

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即 以 言 指 事 ( oui ay c) 以言 行 事 (l ct nr c) 以 言 L ct n r A t、 o 1oui a A t和 l o y 成 事( el ui ayA t , 中以言行事是核心 。以言指事是 指 P r c tn r c)其 o o 完全意义上的“ 些什么 ” 即语 言的形式 ; 说 , 以言行事是指 在说 话 的过程 中说话者 实施 了言外 行为 ,即说话 者的真正 意图 。比如 个人说 :h i o pn.’ o ee说话人 在说 “ T e n w ioe I S l hr. w d s t cd 窗户 开 着 。“ ” 这里很冷。 这 2 ” 句话的 同时实施 了要求或命令 听话 人去 关 窗户 的言语行为。而 以言成 事是 指说话人说 了话之后对昕者产 生 了一定的影响 , 即语言的效果 。继奥斯汀之后另一位哲学家也 对言语行为理论 的推 动与发展做 出了巨大 的贡献 , 就是美 国当 他 代著 名的分析哲 学家—— 塞尔. 塞尔(er )在很 多方 面修正 和 S al , e 发展 了奥斯 汀的言语行 为理 论。他主要修 正了 A s n 于言语 ut 关 i 行 为 的分类 , 于 17 年提 出了 间接 言语 行为 理论 (h o f 并 95 T er o y Idrc Sec c) n i t pehA t。塞尔指 出, e 说话人说出一句话 , 最简单有效 的方式 就是能够 准确地 表达 出这 句话 的字面意义 , 在这种情 况 下, 句子 的结构和功能之 间存在 着直接 的关 系 , 称为直接 言语行 为 (i csec c) dr tpehat。但是在 日常生活 中, e 我们更倾 向于用 问接 的方式表达 自己说话的意愿 , 也就是说句子 的结构和功能之间存 在 着 间 接 的 关 系 , 就 是 间 接 言 语 行 为( dr tp ehat, 接 这 i i c sec c 间 n e ) 言语 行 为 分 为 规 约 性 间接 言 语 行 为 和 非 规 约性 间 接 言 语 行 为 两 种, 要理解 间接言语行 为 , 们必须要弄 明 白“ 人 字面用意 ” 1ea (trl i f c) “ 外 之 力 ”iou oay c) 间 的 关 系 , 此 基 础 上 , oe 和 言 r (lct nr t之 l i a 在 我们知道 , 要真正理解说话 人的说话 意图 , 就要从 “ 字面用 意” 推 断 出说话人的“ 间接用意” 也就是句子的“ , 言外之力” 。言语行 为 理论的提出 , 无论对语言研究还是对应 用语 言学 、 社会语言学 、 语 用学以及语 言习得研究都产生 了重大影响。 2 言语行为理论在 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因为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惯的不同 , 或者对英语 国家概况 了解 有 限 , 生有可能听懂或者是看 懂英语句子 的字 面用意 , 是却 学 但 不能真正懂得言外之力。这就要 求教 师在英语教学 中, 不应该仅 仅训练 和教授语言结构和语法 , 而是应该把更多的精力用于训 练 和提高学 生的语 用能力上 , 使学生借 助丰富多彩 的语言形式 , 领 会英语 中灵活多变的交际手段 , 不断增强对英语 的理解 能力 和交 际能力 。 21 言语 行为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 中的应用 . 英语听力一直是 中国学生学 习英语的最大障碍 , 几乎每个学 生提起英 语听力都 十分头疼 , 因此在各种考试 中听力部分对于学 生来说都 是最难把握 的。英语听力 , 际上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听 实 懂听力原文 , 而英语听力 中所选 择的原文大多是 口语 资料 , 并没 有太多的难词和复杂 的语 法 , 而是 口语交流 的再现 , 充分体 现了 英语 语言特征 , 以言指事和 间接 言语 行为更是穿插其 中 , 比比皆 是。因此 , 学生 在听听力 的时候往往会遇到语言上和理解上 的困 难 。这不仅仅阻碍了学生的听力水平 的发展 , 更会随着经济 和文

浅谈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浅谈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浅谈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中文摘要: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具有建设性意义,但其理论仍待后人的进一步研究。

作为奥斯汀的学生,塞尔在奥斯汀的理论基础上首先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现象。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述了塞尔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间接言语行为的基本概念、提出前提、合适条件、分类进行系统的介绍分析。

此外,本文进一步讨论对塞尔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质疑,从塞尔的理论中找出确实存在的不足,使读者能更清楚地了解间接言语行为。

论文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塞尔,以言行事行为,字面意义,话语意义言语行为理论(简称SAT)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在20世纪50年代由言语行为理论创始人英国语言哲学家奥斯汀首先在1955年提出。

后来奥斯汀的学生塞尔在奥斯汀提出的“间接施为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并分析了以言指事行为和以言行事行为的特点,在“A taxonomy of illocutionary acts”(1975)一文中对以言行事行为进行重新分类,在另一篇《什么是言语行为》中提出“许诺”行为的合适条件。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简称ISA)是在塞尔1975年发表的论文《间接言语行为》当中首次提出的,而在《表述和意义:言语行为研究》一书当中塞尔对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作了更详细的介绍。

而理解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必须先理解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人们会选择间接的表达方式”,另一个是“什么是字面意义和话语意义”。

2. 重要概念2.1 字面意义与话语意义间接性可通过字面意义和话语意义的不一致来体现。

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通过间接的表达方式来和别人交谈,而原因有很多,其中塞尔认为礼貌是日常生活间接表达的重要动因之一。

塞尔认为,“ 关于意义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说话人说出一句话,而且表达的就是该句子的字面意义。

但是,实际生活里说话人的话语意义和句子意义是不一致的。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类别就是‘说话人说出一句话,即包含其字面意义,也包含其他的话语意义” (Searle, 2001:30) 日常生活的口语交流是间接言语行为研究的重要语料来源,来看下面一个例子:(1)A: Do you know the meaning of this word?B: Don’t you have a dictionary?该例中A问B是否知道某个词的意思,而B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用反问的形式。

关于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关于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关于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在人类的交际活动中,言语行为是最常见的一种交流方式,言语行为是指人们为了实现交际目的而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语言的行为。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范文篇1:《试谈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马林诺夫斯基从人类学的角度,通过观察一个民族的文化生活和风俗习惯来研究语言的功能,认为与其把语言看成“思想的信号”,不如说它是“行为的方式”。

在语用学兴起后,这一术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言语行为被理解为人类实现目的的一种活动,构成人类总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们的行为总要受到社会规约的支配,言语行为也就被看成受各种社会规约支配的一种行为。

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L.Aus一曲)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后经塞尔(J.R.Searle)的完善和发展,成为哲学、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成为现代语用学核心内容之一。

一、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英国哲学家奥斯汀首先提出的。

1957年,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去做讲座,以《以言行事》为书名发表了讲座的全部内容,在其论述中,贯穿了一个思想:人们说话的目的不仅仅是为说话,当他说一句话的同时可以实施一个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人类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不应是词、句子或其他语言形式,而应是人们用词或句子所完成的行为。

奥斯汀认为,传统语法把句子按其功能分成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等类型,这不利于人们对言语的理解和使用,因为同一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功能。

他认为不少话语不仅是提供信息,而且是完成或帮助完成许多行为。

奥斯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

(一)表述句与施为句在《以言行事》中,奥斯汀首先区分了表述句(constative)和施为句(performative)。

很久以来,哲学家所持的一种假设是:陈述之言的作用或是描述事物的状态,或是陈述某一事实,两者必居其一,别无他用,而陈述之言所作的描述或陈述只能是真实或者是谬误。

关于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关于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关于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目录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言语行为理论的评价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与问题言语行为理论英文介绍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言语行为理论的评价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与问题言语行为理论英文介绍展开本段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我们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言内行为是说出词、短语和分句的行为,它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

言外行为是表达说话者的意图的行为,它是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的行为。

言后行为是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或讲某些话所导致的行为,它是话语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它是通过讲某些话所完成的行为。

本段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美国的哲学语言学家约翰.舍尔(Searle)对言语行为有了深入的探讨,参考实施言外行为的恰当条件(准备条件、诚意条件、命题内容条件、根本条件)对言语行为间接指令进行分类。

对实施间接指令的各种方式即“指令”这一行为所涉及的几个因素出发考虑:说话人(发出指令者)、听话人(指令对象)和说话人想要听话人去做的动作。

例如,在餐桌上请别人递一下盐瓶,可以有以下各种间接的形式。

以说话人为出发点:a)陈述愿望 I would like you to pass me the salt.b)询问愿望 * Would I like you to pass me the salt?听话人为出发点: 1a)陈述能力 You can pass me the salt. 1b)询问能力 Can you pass me the salt? 2a)陈述意愿 You want to pass me the salt. 2b)询问意愿 Would you mind passing me the salt? 3a)陈述将来的动作 You will pass me the salt. 3b)询问将来的动作 Will you pass me the salt? 以动作为出发点: a)陈述理由 The soup is not salty enough. b)询问理由 Wouldn't it be a good idea if we add some salt to the soup?他把言外行为分为五类,每一类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普遍的目的。

浅谈通过言语行为理论透析奥斯汀和塞尔的语言哲学观论文

浅谈通过言语行为理论透析奥斯汀和塞尔的语言哲学观论文

浅谈通过言语行为理论透析奥斯汀和塞尔的语言哲学观论文浅谈通过言语行为理论透析奥斯汀和塞尔的语言哲学观论文〔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语言哲学〔论文摘要」20世纪初,西方传统哲学发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语言转向”,语言取代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1962年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这一概念,此后,美国哲学家塞尔提出了著名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修正和完善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为我们在新时期全面理解语言的现象和本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域。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首先是由英国牛津大学的哲学家奥斯汀((j.l.austin)1962年在他的著名哲学著作《论如何以言行事》里提出来的。

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人类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不应是词、句子或其他语言形式,而应是人们用词或句子所完成的行为(aus-tin,1962)。

奥斯汀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的使用上,把语言的使用视为一种行为,抓住了语言的动态特征,开拓了从行为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使用这条道路。

塞尔((j.r.searle)是奥斯汀的学生,他同意奥斯汀的观点,即语言交流的最小单位不是符号、词或句子,而是被完成了的某种言语行为。

不过,他对“言语行为本身夕,与“用以完成言语行为而说出的话语”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认为两者不是完全对等的关系,不能混为一谈。

塞尔系统地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思想,阐述了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分类标准,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这一特殊的言语行为类型。

奥斯汀和塞尔都是语言哲学家,他们对语言的研究都是在哲学轨道上进行的。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改变了人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为我们全面理解语言的现象和本质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口一、奥斯汀对言语行为理论的贡献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从根本意义上来说,话语是一种行为,它不仅包含“言有所述”,而且包含“言有所为”,甚至涉及“言后之果”(austin,1962)o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是英国的语言哲学家奥斯汀。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的诞生和发展——从奥斯汀到塞尔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的诞生和发展——从奥斯汀到塞尔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的诞生和发展——从奥斯汀到塞尔论文关键词:施为句陈述句言外行为言语行为的分类间接言语行为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阐述了“言”与“行”之间的关系。

本文回顾了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涵盖了奥斯汀的施为句和陈述句理论,塞尔对奥斯汀言外行为理论的批判与发展,塞尔对奥斯汀言语行为分类的修正与发展,以及塞尔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一、施为句与陈述句奥斯汀的研究属于分析哲学中的日常语言哲学派,认为人们日常用的自然语言是很完善的,通过对日常语言的仔细分析,可以解释许多概念模糊的语言现象。

与执着于传统哲学中真假值问题的逻辑实证主义不同,奥斯汀认为很多句子抛开真假值的问题,在现实中也很有意义。

奥斯汀通过对施为句的研究,拉开了反对传统哲学的帷幕。

奥斯汀对施为句的研究是从“许诺”开始的。

他注意到,当人们说“I promise”的时候,虽然和其他的说话行为一样,发出声音并使听话者听懂了意思,但实际上完成了另一个动作一“许诺”。

他把‘`I promise”以及类似的词语归人“程式用语”的范畴m。

比如,当一个未婚男子与一个未婚女人在一起,在没有违反任何禁忌的情况下,面对神甫说出“Ido"时,这对男女就结成了夫妇;当你拥有某样东西的时候,说“I give",你就把这东西给了别人;当你掌握权力的时候,你说“I order",你就发布了一个命令。

在1955年,奥斯汀受邀到哈佛做讲座时,用“施为句”这个概念取代了“程式用语”,并提出了其对立体一一“陈述句”。

他这样概括施为句:它们不“描述”或“报道”或断言任何东西,不存在真假;说出这样的一句话,就是实施一种行为,或实施了一种行为的一部分日。

他列举了三个施为句的例子:(1)I name this ship the Queen Elizabeth. (2)I giveand bequeath my watch to my brother. (3)I bet yousixpence it will rain tomorrow.而那些起“描述”、“报道”或断言作用的,有真假值的句子为陈述句。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哲学开始向语言学转向,形成了语言哲学研究的热潮。

日常分析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说,他的学生同为哲学家的塞尔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并进一步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引起了语言学界、哲学界的普遮关注。

言语行为理论因此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与发展。

但在发展过程中,言语行为理论也暴露了其不足与缺陷。

为了进一步完善言语行为理论,这些问题还亟待语言学家、哲学家共同解决。

一、哲学的语言学转向随着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的洗礼、19世纪自然科学的革命性进展和20世纪初心理学成为一门实证科学,传统西方哲学的三大主题:上帝、物质、灵魂逐渐淡出了西方哲学的研究领域。

传统哲学的神话被彻底打破,哲学因而面临着严重的生存问题:哲学的出路在哪里?I9世纪后期布尔代数的提出使得数理逻辑得到了成功的发展。

这激起了哲学家们对逻辑性质的探究。

逻辑是由语言体现的,语言的意义存在于事实、思想和语言之间,既不属于物理世界,也不属于个人的心理世界。

因而哲学家开始了对数学的逻辑基础和语言意义进行探讨,开拓出了新的哲学领域和哲学对象,实现了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所谓语言学转向,指的是哲学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作为自己探讨研究的对象,从哲学的角度对语言进行分析研究,特别是关于语言意义和语言使用的哲学研究,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语言哲学。

语言哲学至少有两种意思:一是有关语言的哲学,即把语言当作一种既知的事物,寻求语言及其它与语言至少在探究之初有显著区别的事物之间关系的外部研究,如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语言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等。

二是把语言本身作为调查对象的内部研究。

20世纪前半期,大多数英国哲学家都认为语言学的分析是唯一合法的哲学的研究,这些哲学家自称为语言哲学家,称自己的研究为分析哲学。

他们发展了新实证主义逻辑学家如卡纳普的某些观点,同时也受到了莫尔、罗素、维特根斯坦作品的影响,他们认为哲学研究过的大多数东西并不是错的,而是无意义的,只是从日常语言的误用中得到了一些显而易见的东西。

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
e.g. a promise must be about a future event.
an apologize is a past event.
命题内容条件:命题内容
3.Preparatory conditions(预备条件):a set of presumptions which are necessary for a successful and non-defective performance of an utterance.
a warning:the speaker genuinely thinks it has bad effects.
真诚条件:表达说话者的心理状态
5.Essential condispeech act,a requirement that the utterance commits the speaker to the act performed.
* Sam(指称),smoke(陈述)
*相同的命题,不同的语力(illocuationary force),语力分别是陈述、提问和祝愿。
Shortcomings of Austin's Classificition ofSpeech Act
1)混淆了施为动词和施事行为;
(2)三部分划分法存在重叠;
(3)划分缺乏统一的标准;
e.g.a promise: change one's state from non-obligation into obligation.
a warning:change one's state from non-informing into informing.
基本条件:话语的目的
断言行为

浅析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初探

浅析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初探

浅析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初探论文关键词:塞尔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由奥斯汀提出,其弟子塞尔将此理论进行了发展与完善,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本文对塞尔的这一当今国内外最前沿的语言学理论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间接言语行为在语言使用中的作用。

英国牛津大学道德哲学教授约翰·兰索·奥斯汀(J. L. Austin)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他在1962年发表的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论言有所为》)被认为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奠基著作和核心理论。

奥斯汀在探讨语言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时,首先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人说出话语不仅是提供信息,而且是完成许多其他行为。

换言之,语言不仅是描述和陈述客观世界的工具,而且是一种行为,即言语行为。

奥斯汀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真值条件语义论提出了了著名的“言语行为三分说”。

他认为,一个人在说话时,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实施着三种言语行为,即以言指事或表述性言语行为(Iocutionary act )、以言行事或施为性言语行为(illocutionary act )和以言成事或成事性言语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

继奥斯汀之后,其弟子—美国著名哲学家塞尔(J. K. Searle)在继承和批判他的日常语言哲学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实施以言行事行为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将言语行为系统化、严格化,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 ) 。

一、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一)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概述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s)这一概念是塞尔在奥斯汀的间接施为句的基础上提出的。

他首先注意到间接言语行为,提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的区别。

塞尔认为,当一个施事行为间接地通过另外一个言语行为表达时,间接言语行为就发生了。

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

2.2 施事行为(the illocutionary act)
奥斯汀说:‘’完成一种施事行为就是完成在说某种事情中所存在的 一种行为(an act in saying something) 叫作完成一种叙事行为 “(Austin,1975:99)这类话语都存在一定的语力,如”命令“、”警告 “、”通知“等,其功能是以言行事。
第三 部分
第三部分 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塞尔对言语行为的四大分类 言语交际应遵守构成规则 塞尔对施事行为的分类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3.1 塞尔对言语行为的四大分类
约翰·塞尔(J.R.Searle)是当今世界最著名、最具影响力 的哲学家之一。他于1932年出生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 1949-1952之间就读于威斯康星大学,1955年获罗兹 (Rhodes)奖学金赴牛津大学学习,并获哲学博士学位。他 曾师从奥斯汀(J.L.Austin),深入研究语言分析哲学。1959 年返美,并一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后当选美国人文 科学院院士。
第一 部分
第一部分 施为句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 区分”言有所述“和”言有所为“ 施为句分类
1.1 理论的提出
奥斯汀(1911-1960),英国哲学家、日常语言哲学牛津学派的主要代 表。他一生中没写专著,主要通过在校内外的讲课和讲演发生影响。他的讲 稿和笔记在他死后由其朋友和门生收集整理成《哲学论文集》、《如何以言 行事》与《感觉和可感觉的》等书。
塞尔: A. 发话行为(utterance act)
B. 命题行为( propositional act) C. 施事行为(illocutionary act) D. 成事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奥斯汀: A.叙事行为:

关于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关于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三一文库()〔关于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篇一: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浅析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浅析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由奥斯汀于20世纪50年代末所提出的,美国分析哲学家塞尔使之进一步“系统化”和“严密化”。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经典言语行为理论,意义理论,间接行为理论。

最后,指出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意义。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意义理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约翰·塞尔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分析哲学家,他系统地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思想,揭示了实现言语行为的各种有效条件,阐明了言语行为的分类和标准,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问题。

一.塞尔的经典言语行为理论——对奥斯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塞尔在继承和批判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使之进一步“系统化”和“严密化”,从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言语行为理论。

如果说奥斯汀把言语行为理论看作是孤立的话语的意义的研究,那么塞尔则把这一理论提高为一种解释人类语言交际的理论。

塞尔在1969年出版的《言语行为:语言哲学》一书中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全面阐释,建构了他独特的言语行为理论框架。

此书的出版标志着Searle言语行为理论的形成,即我们所称的经典言语行为理论。

(一)和奥斯汀一样,塞尔也认为说出某种语言就是在实施言语行为,如做出陈述、发出命令、提出问题、做出承诺等;说话即在行事,意义等于某种行为,所以它声称语言研究是行为理论的一部分。

提出“语言交流的最小单位不是通常所认为的符号、词语和句子,或者是这些符号、词语和句子的标记,而是在执行言语行为时这些符号、词语和句子的产生。

”[1](二)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建构体现在他对语言学哲学与语言哲学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上。

他认为语言学哲学是试图通过关注个别语言中具体语词或其他成分的日常用法来解决具体的哲学问题,而语言哲学是试图对语言的某些普遍特征,如所指、真理、意义和必然性,从哲学上给以明晰的描写。

在他看来,语言学哲学可以看作某种方法的代名词,而语言哲学可以看作某一学科的代名词。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探析的开题报告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探析的开题报告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探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言语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基础和重要形式,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 Theory)是20世纪初由美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的,它追求了更为抽象的思维和性质,声称语言行为就像其他行为一样被规范。

从这个意义上说,言语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系统,更是人们随时随地主动行使的一种行为。

言语行为涉及言语的意义、用途、效果、规则等方面,理论研究对于深入了解语言交际规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技能都具有重要意义。

塞尔是20世纪法国的哲学家,他在言语行为理论研究中提出了一些宝贵的见解,强调了感知和实践的重要性,反思了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一些不足。

因此,对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探析有助于完善言语行为理论,深化对于语言规范和功能的认识。

二、研究意义1. 探索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历程,对奥斯汀理论及塞尔理论的发展、主张、特征进行比较与分析。

2. 呈现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理念,包括塞尔对于感知、实践等方面的看法以及他的语境主义思想。

3. 概括探索塞尔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用学、话语分析、跨文化交际等领域的关系及其相关作用。

4. 对于我们日常交际和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言语行为规范。

三、研究内容1. 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主张和不足分析2. 塞尔对于言语行为理论的贡献3. 塞尔对于感知和实践的看法4. 塞尔的语境主义思想与言语行为理论的关系5.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相关应用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逻辑推理法等方法,对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与塞尔言语行为理论进行比较和分析,探讨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和特点,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其密切相关的感知、实践、语境主义思想和跨文化交际等方面,揭示其在语言交际规范、语境分析等方面的作用,从而达到解释和解决相应问题的目的。

五、预期成果1. 探析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与塞尔言语行为理论之间的关系2. 总结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观点3. 梳理塞尔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的相关领域4. 分析塞尔言语行为理论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及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5. 研究结论并进行深入讨论,提出个人观点。

《傲慢与偏见》中的言语行为分析

《傲慢与偏见》中的言语行为分析

《傲慢与偏见》中的言语行为分析摘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的语言机智风趣、清新流畅,人物对话独具特色。

简·奥斯汀把对话与叙述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对不同人物的会话言语行为的描写,生动地反映了各自鲜明的性格特点。

近年来,许多语用学研究发现《傲慢与偏见》中人物的言语行为特点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基于赛尔的五种言语行为研究《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从而使读者从新的语言学视角更深刻和全面地了解简·奥斯汀及其语言特色。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言语行为;人物对话;人物性格一、简·奥斯汀与《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1775-1817)是英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出生于汉普郡的一个富裕家庭。

她的父亲是一名牧师,母亲有良好的文化修养。

她生活在一个环境平和宁静的乡村,她经常与地主和牧师接触。

因此,虽然奥斯汀从未上过学,但良好的家庭条件和学习环境为她提供了自学的优势。

她年轻时就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奥斯汀的写作风格轻松、幽默,充满了喜剧冲突。

由于她一生生活在一个封建势力强大的国家,她的生活圈非常小,这使得她的作品局限于普通乡绅女儿的婚姻和爱情故事。

奥斯丁的作品主要反映环境,她细致而生动的描写并真实地反映了她周围的小世界,她一生有过多部世界著名的作品,比如《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爱玛》等。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举世闻名的作品。

这部小说以19世纪初的英国为背景,讲述了班纳特夫妇的五个未婚女儿在有钱有势的彬格莱先生和他注重地位的朋友达西先生搬到他们家附近后的故事。

彬格莱对大女儿简产生了好感,而达西则难以适应当地社会,并与二女儿伊丽莎白多次发生冲突。

在经历了许多冲突和矛盾之后,两对夫妻最终都结婚了,故事也以美满的结局收场。

该小说中的人物众多,人物关系复杂,各个人物特色鲜明,作者通过外貌、对话等描写将人物个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言语行为理论综述

言语行为理论综述

言语行为理论综述【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现代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自二十世纪60年代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兰肖·奥斯汀(JohnLangshawAustin)提出后,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扩展了语言学研究的领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自奥斯汀创立言语行为理论之后,他的弟子约翰·罗杰·赛尔(JohnRogerSearle)又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与发展,巩固了其作为语用学研究核心理论的地位。

本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包括奥斯汀对描述句和施为句的划分和言语行为三分说两块内容;第二部分介绍了赛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包括实现言语行为的有效条件,言语行为的分类标准和言语行为的分类三块内容;第三部分对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及其影响力做了简要总结。

奥斯汀和塞尔为言语行为理论的探索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对现代语用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以及语言习得研究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塞尔奥斯汀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创立者,贯穿于其论述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speakingisdoing”[1],即人们在说话的同时也是在实施一种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的创立激发了大量哲学及语言学著作的问世,其中美国哲学家赛尔的论述影响尤为深远。

赛尔将语言系统化,为如何实现言语行为的有效条件这一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法,并对言语行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类。

言语行为之所以发展为现代语用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这两位哲学家可谓是功不可没。

一、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兰肖·奥斯汀提出的。

二十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奥斯汀在哈佛大学作了关于《如何以言行事》(“HowtoDoThingswithWords”)的系列讲座。

他在论述中提出将语言作为一种行为来看待的观点,从而打破了“逻辑——语义的真值条件是语言理解的中心”这一传统观点,建立了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

简述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简述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简述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彭述初(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412000)摘要:人们对于语言本质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就是其中一项重大的突破。

文章介绍了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系统地阐述了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内涵与价值以及塞尔对奥斯汀理论的完善与发展,最后总结了言语行为理论对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语用学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412(2009)01-097-04言语行为(speech act)指人们为实现交际目的而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语言的行为。

[1]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M alinovski)于1923年首先提出这一概念。

马林诺夫斯基从人类学的角度,通过观察一个民族的文化生活和风俗习惯来研究语言的功能,认为与其把语言看成思想的信号!,不如说它是行为的方式!。

在语用学兴起后,这一术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言语行为被理解为人类实现目的的一种活动,构成人类总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们的行为总要受到社会规约的支配,言语行为也就被看成受各种社会规约支配的一种行为。

[2]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L.Aus ti n)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言语行为理论! (speech act theory),后经塞尔(J.R.Searle)的完善和发展,成为哲学、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成为现代语用学核心内容之一。

一、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英国哲学家奥斯汀首先提出的。

1957年,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去做讲座,以∀以言行事#为书名发表了讲座的全部内容,在其论述中,贯穿了一个思想:人们说话的目的不仅仅是为说话,当他说一句话的同时可以实施一个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人类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不应是词、句子或其他语言形式,而应是人们用词或句子所完成的行为。

[3]奥斯汀认为,传统语法把句子按其功能分成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等类型,这不利于人们对言语的理解和使用,因为同一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功能。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述略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述略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述略作者:杨妮来源:《科学与财富》2010年第12期[摘要]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塞尔在继承了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使之更加完善。

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1)对奥斯汀理论的发展和继承;(2)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关键词] 言语行为理论哲学源起间接言语行为理论1.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源起言语行为理论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在他的著名哲学著作《怎样用语言做事》里提出的。

奥斯汀认为逻辑语义的真值条件是语言理解的中心这一观点。

“言语行为”作为一个名词是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首次提出的。

在继承奥斯汀理论的同时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发展。

1.1哲学研究领域的“语言转向”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发生的哲学研究的Linguistic turn,应该译为"语言转向"而不是"语言学转向"."转向"之后的整个20世纪,西方哲学都是广义上的"语言哲学".哲学研究中发生的这一重大变革,反过来必然影响到全部人文学科,首先是语言学自身的研究.20世纪以来的"现代语言学",实际上是在语言转向之后的哲学思潮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在哲学研究经历了这次根本性的“语言转向”后,语言取代了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哲学领域“语言转向”的产生标志着英美分析哲学时代的开始。

分析哲学在内涵上指“把哲学问题置于言语领域并在分析语言手段和语言表述的基础上解决哲学问题。

”言语行为理论就起源于分析哲学的两个派系:逻辑实证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正是建立在日常语言学派对于逻辑实证主义的否定和自我阐释之上。

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家奥斯丁正是属于日常语言学派。

1.2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现代语言哲学意义上的言语行为的概念是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最先提出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篇一:言语行为理论中英文
言语行为理论
目录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
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言语行为理论的评价
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与问题
言语行为理论英文介绍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
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言语行为理论的评价
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与问题
言语行为理论英文介绍
展开
编辑本段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我们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言内行为是说出词、短语和分句的行为,它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
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

言外行为是表达说话者的意图的行为,它是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的行为。

言后行为是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或讲某些话所导致的行为,它是话语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它是通过讲某些话所完成的行为。

编辑本段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美国的哲学语言学家约翰.舍尔(Searle)对言语行为有了深入的探讨,参考实施言外行为的恰当条件(准备条件、诚意条件、命题内容条件、根本条件)对言语行为间接指令进行分类。

对实施间接指令的各种方式即“指令”这一行为所涉及的几个因素出发考虑:说话人(发出指令者)、听话人(指令对象)和说话人想要听话人去做的动作。

例如,在餐桌上请别人递一下盐瓶,可以有以下各种间接的形式。

以说话人为出发点:
a)陈述愿望I would like you to pass me the salt.
b)询问愿望* Would I like you to pass me the salt?
听话人为出发点:1a)陈述能力You can pass me the salt. 1b)询问能力Can you pass me the salt? 2a)陈述意愿You want to pass me the salt. 2b)询问意愿Would you mind passing me the salt? 3a)陈述将来的动作You will pass me the salt. 3b)询问将来的动作Will you pass me the salt? 以动作为出发点:a)陈述理由The soup is not salty enough. b)询问理由Wouldn't it be a good idea if we add some salt to the soup?
他把言外行为分为五类,每一类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普遍的目的。

这五大类是:阐述类:陈述或描述说话者认为是真实的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