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论文—日本侵华战争的根源

合集下载

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

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

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的原因日本自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曾长期不断地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这当然有一系列的复杂的原因和背景,但归根结底,经济问题是日本侵华的最本质的和最重要的原因。

一、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特点决定其必然对外侵略扩张首先,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带有浓厚的封建性,这是日本对外特别具有侵略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日本明治维新虽然实行了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但是并没有彻底根除封建制度残余,它在经济领域遗留了大量封建因素。

如:日本的财阀组织,象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这些组织不是以银行为中心形成的,而是以家族血缘关系为中心结成的特殊形式的“家族康采恩”,其组织内部维持着森严的宗法式家族统治;在日本的工矿企业中,封建式的剥削方式,象师徒制度、包身工制度、罚款、减薪、减食等盛行;特别突出的是封建土地制度仍被部分地保留下来,因为明治政府在农村中实行的土地制度改革主要是根据土地的实际支配权确立土地所有权,即由农民世袭租种的土地、农民短期租用的土地归出租人所有,典押的土地归受押人所有。

这就使在明治维新以前已拥有耕地面积三分之一支配权的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成为了土地的合法所有者,而占全国农户1/3的贫困农民则因丧失份地而成为佃农,出现了作为天皇专制政权在农村支柱的新的地主阶级。

与土地制度改革相适应的税制改革是由国家统一征收地税,并按地价计征,用货币交纳,地租一律直接向土地所有者征收。

所以,地税改革加强了地主对农民的掠夺。

由于高额地租和商人高利贷剥削,再加之农业商品化的扩大,加剧了自耕农的破产,进一步扩大了佃农的队伍。

然而,农村中个体农民的破产和土地所有权的集中并没有引起资本主义大农业的发展。

因为高额地租比经营农场更有利可图,因此,占有了破产农民土地的大部分地主和商人高利贷者,并不去雇佣农业工人经营资本主义大农场,而是把土地分成小块,租佃给破产农民,从中取得高额地租。

明治维新后,直至20世纪30年代,日本作为一个落后的封建的农业国的特征仍十分明显。

九一八事变中的日本侵华战争动因分析

九一八事变中的日本侵华战争动因分析

九一八事变中的日本侵华战争动因分析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的沈阳发动的一系列侵略行动。

这一事件标志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经济利益、军事扩张等方面对九一八事变中的日本侵华战争动因进行分析。

一、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发生在中国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时期,中国人民渴望摆脱外国列强的压迫,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

然而,日本帝国主义一直对中国怀有强烈的侵略欲望。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列强争夺中国的过程中,日本曾经战胜俄国,获得了对中国东北的控制权。

这使得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野心更加膨胀,九一八事变成为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导火索。

二、经济利益日本在九一八事变之前已经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经济利益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日本控制了东北的大部分重工业、矿产资源和交通运输系统。

然而,由于全球经济大萧条的影响,日本的经济陷入了困境。

为了摆脱经济危机,日本决定通过侵略中国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市场。

九一八事变为日本提供了一个借口,他们以维护自己在中国东北的利益为由,对中国展开了全面的侵略。

三、军事扩张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加强了对中国的军事扩张。

他们在中国东北部署了大量军队,并逐渐控制了整个东北地区。

此外,日本还在中国其他地区建立了军事基地,以便更好地控制中国。

这些军事行动表明日本已经准备好对中国进行全面的侵略,九一八事变只是他们计划的一部分。

四、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潮九一八事变发生时,日本正处于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潮的高涨时期。

在这一时期,日本国内的极端民族主义者和军国主义者对中国充满了敌意和歧视。

他们认为中国是一个弱国,应该被日本统治和掠夺。

九一八事变提供了一个机会,让这些思潮的人们实现他们的野心。

他们通过宣传和煽动,鼓动了日本民众的仇视情绪,使得侵华战争成为了日本国内的一种共识。

综上所述,九一八事变中的日本侵华战争动因可以归结为历史背景、经济利益、军事扩张和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思潮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浅析近代日本对外侵略的文化因素

浅析近代日本对外侵略的文化因素

浅析近代日本对外侵略的文化因素[论文关键词]日本文化;岛国心态;耻辱文化;军国主义;战争[论文摘要]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除了政治、经济因素外,还有文化上的因素。

日本文化中的岛国情结、耻感文化心态;神道理论、武士道精神等方面,在日本近代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文化上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军国主义扩张道路,对邻近国家和民族发动了一系列对外侵略战争,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学术界往往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日本对外侵略的原因,对日本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战争的影响分析论述不足。

本文试从日本文化角度分析日本在近代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原因。

一、文化与战争的关系战争是人类共同体之间围绕生存为核心的各种具体利益,有目的、有组织、动用一切共同体社会内外资源,以暴力方式坚持自己意志,并将这种意志强加于冲突对方的行为。

因此可以说:战争是人类暴力行为的最高表现形式,战争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

我们的先人也早已悟到这点,“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战争不仅是历史主题,也是国家的主题。

所以,研究历史必须研究战争,而战争背后的历史文化现象更值得人们关注。

要彻底了解一种文明、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深入考察其在战争中行为,考察其中一切与战争有着直接、间接关系的事物。

具体到战争中的是非观念、生死观念、道德观念、参加战争的目地、以及在战争中的表现等等,许多重要的文化特征和秘密都隐藏在战争行为中,并且也往往只有在战争状态下才显现出来。

一定程度上,战争目的、战争行为、对待战争的态度以及对战争本身的思考也是判别文化优劣、探析民族文化本质的试金石,是分析一个民族文化选择时必须优先考虑的因素。

文化是民族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即有独特的文化特征,表现为不同的文化形态。

战争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策动战争的最终目的在于经济利益,这样他又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作后盾。

毋容置疑,政治、经济、军事因素是侵略战争的灵魂支柱和动力机制。

近代史论文: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端与影响

近代史论文: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端与影响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端与影响摘要: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端,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从而卢沟桥事变成为各位了广大学者进行研究的课题。

广大学者在研究卢沟桥事变后都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本文将研读一些学者的观点,进而对卢沟桥事变的背景、起因、过程结果及其影响进行研究,总结卢沟桥事变对中国全面抗战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卢沟桥事变影响意义日本帝国主义将“九一八”事变以来的局部侵华战争升级为全面侵华战争,是在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形式下进行的。

中国国共两党自西安事变后逐步走上团结抗战的道路,给日本的侵华政策以沉重打击,但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全国抗战准备还不充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未正式形成。

于是,具有优势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的日本帝国主义强国乘势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一卢沟桥事变的背景关于卢沟桥事变的背景问题,史学界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政治背景方面有学者指出:“蒋介石政府顽固执行‘攘外安内’政策,助长了侵略者的野心,造成中国抗日力量内耗、国防空虚,改变了敌我军事力量的对比,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经济方面在事变前日本对中国特别是对中国华北进行经济侵略,不仅有掠夺资源、扩充军备以摆脱经济危机的动机,而且包含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战略上的考虑。

就如直至1935年年底,日本在华北投资已占对华投资总额的43.5%。

由于投资激增,华北逐渐成为日本所谓的“特殊利益地区”,其战略地位明显增强。

二卢沟桥事变的起因1937年7月7日深夜,在北平西南宛平城外非法演戏的日军,以失落一名日军为借口,强行要求进程搜查,被中国军队严辞拒绝。

于是,日本军队发起进攻,中国守军奋起反击,卢沟桥事变由此爆发。

关于卢沟桥事变起因问题上,中日两国史学界的都有着自己的观点。

日本一些学者,特别是是部分前侵华军人的著作多认为卢沟桥是偶然发性事件,说事件之火“是在从没料到的时机和场所突如其来地带内点燃的”,“完全是一次突然发生事件”。

中国抗日战争日本侵略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中国抗日战争日本侵略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中国抗日战争日本侵略的历史背景与原因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从1937年至1945年间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全面抗战。

这场战争的发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多方面的原因。

本文将从中国的社会状况、国际政治形势和日本扩张主义等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社会状况:中国国内的腐败和分裂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

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了中国的领土,并向中国输出大量商品,加剧了中国国内的经济危机。

这种经济困境使得中国社会的矛盾日益加深。

同时,中国内部也受到了政治分裂和军阀割据的困扰。

国民党和共产党在1927年后发生决裂,使得中国的统一受到了巨大的困扰,各个地区陷入割据局面。

这种内部分裂导致了中国应对日本侵略的能力的丧失。

二、国际政治形势:世界大战与联合国的无力上世纪三十年代是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动荡时期。

在欧洲,纳粹党逐渐崛起,希特勒的侵略行为引起了整个欧洲的不安。

面对这一情况,各种国际联盟如国际联盟和后来的联合国无力应对日本和德国的威胁。

同时,日本政府在扩张方面也加大了力度。

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并逐渐向南方拓展领土。

然而,由于国际社会力量分散和国际联盟的无力,中国无法获得外部力量的有效支持,只能依靠自己对抗日本侵略。

三、日本扩张主义:对资源和市场的渴求日本扩张的根本原因是对资源和市场的渴求。

20世纪初,日本国内的资源和市场已然饱和,而其产业的需求仍在不断上升。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日本政府决定通过侵略中国等亚洲国家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市场。

此外,日本军事集团也掌握了国内政权,他们对军事扩张采取了极端的态度。

这种侵略政策是日本社会的一种极端思潮的体现,也直接导致了中国抗战的爆发。

结语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捍卫国家的独立和尊严而发动的一场正义战争。

这场战争的发生是由于中国的社会状况、国际政治形势和日本扩张主义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通过对这些历史背景和原因的了解,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背景和原因,进一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日本侵华战争根源之浅析

日本侵华战争根源之浅析

日本侵华战争根源之浅析日本侵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从三个大方面进行分析:一.日本侵华的国内原因;这首先和日本的武士道密切相关,日本的武士道是大家熟知的一个名词,但武士道究竟是个什么货色?它是怎样形成的?它对日本有什么作用和影响呢? 日本历史上曾经历了很长的战国时期,大名领国群雄割据,混战不已,并逐渐形成了专事征战杀伐的武士阶级。

1192年,日本建立了第一个武士政权——镰仓幕府,从此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武士统治时代。

“武家习气”、“弓矢之道”与中国的儒家伦理相融合,就形成了忠君、节义、廉耻、武勇、坚忍等一整套封建伦理规范,统称“武士道”。

武士道的形成使武士意识大大强化了,它不但从伦理关系上加固了武士阶级,而且使武士的思想和行为特征更加明确了。

中国儒家伦理所倡导的儒雅之风,不但没有使日本武士变得像中国儒生那样弱不禁风,反而给嗜杀的武士罩上了儒雅的外衣,使其在血泊与文墨之间达到心理平衡。

与军国主义密切相关的第二个因素是天皇制天皇制政体是明治维新保留的除武士道之外的另一个封建残余。

日本的天皇制有两个特点:一是万世一系,从未改姓,绝大多数日本国民对天皇有着绝对的精神信仰;二是天皇不掌握实权。

天皇制的这一特性,也被日本利用于军事领域。

日本军队实行所谓的统帅权独立制度,即军队的指挥权不归内阁而归天皇,日本军阀可以借助天皇的名义随意对外用兵,日本的政党体制对日本军方不起约束作用。

可以说,军国主义是日本侵略成性的根源所在,而武士道和天皇制,正是日本军国主义得以形成的精神支柱和政治基础。

二.日本侵华的国际环境;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日本踏上了军事立国的军国主义道路从西方列强的情况看,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带来对海外资源和海外市场的迫切需求,而世界政治经济的不平衡性和资本主义列强在政治组织力、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尤其是武器装备方面的优势,使它们得以通过暴力强行夺取海外资源,开拓海外市场。

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要比欧美列强晚得多,国力也相对较弱,因而日本统治者普遍怀有急起直追的心理,加之其固有的嗜杀黩武的武士道传统和天皇制政体的影响,所以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比欧美列强更多地借助于暴力性的对外扩张。

日本侵华战争作文

日本侵华战争作文

日本侵华战争作文日本侵华战争是20世纪上半叶最具影响力的战争之一,对中国和整个亚洲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争从1937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945年结束。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磨难,但他们依然坚强地抵抗着侵略者,最终取得了胜利。

日本侵华战争的导火索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军队趁机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

接着,日本又在1937年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先后占领了中国的许多重要城市,包括南京、上海等。

在这场战争中,日本军队对中国人民进行了野蛮的屠杀和掠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痛苦。

面对侵略者的进攻,中国人民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

中国军民在各个战场上英勇作战,不畏艰险,与日军进行了顽强的抗战。

著名的抗战英雄包括国民党军队的蒋介石、朱德、叶剑英等将领,以及共产党的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他们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战,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在抗战中,中国人民遭受了巨大的伤害,但他们依然坚强地抵抗着侵略者。

中国人民在艰难的条件下,发扬了民族精神,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敌。

中国妇女也积极参与到抗战中,她们不仅在后方支援抗战,还有许多妇女勇敢地加入了抗日军队,为保卫家园、保卫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为保卫国家、捍卫民族尊严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重。

抗战胜利也为中国人民赢得了民族解放和独立,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所表现出的顽强抗争精神也给世界各国人民树立了榜样,成为了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日本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它对中国和整个亚洲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展现出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为保卫国家、捍卫民族尊严,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抗战胜利不仅为中国人民赢得了民族解放和独立,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共同努力,为建设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世界而努力奋斗。

日本侵华的原因探究论文

日本侵华的原因探究论文

日本侵华的原因探究【摘要】中国近代历史上有两个基本问题:第一,民族不平等;第二,社会未能实现工业化、近代化。

民族不平等是由于外国侵略造成的,没有实现工业化和近代化是封建统治造成的。

由于这两个基本问题的并存致使中国逐渐趋于灭亡的境地。

然而,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打破了封建主义的禁锢,带来了近代文明,迫使中国走向近代化。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样一个事实: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且有主次之分,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日本侵华过程中,日本的力量逐渐由强变弱,军事上也逐渐由起初的军事胜利到最后的彻底失败,相反,中国方面则由起初的不全面抗战变为全民族的抗战,军事上则由起初的相对失败变成最终取胜。

那么,是何种原因推动日中双方向相反方向演变的呢?中日战争已经结束60多年了,时至今日,仍有一些日本人对侵华战争的历史回避抵赖,死不认账,甚至颠倒黑白,美化战争。

但也有不少有良知的日本史学家能做到秉笔直书,对日本侵华的事实毫不客气的加以揭露和批判。

纵观日本侵华的全过程,日本侵华可谓蓄谋已久。

早在明治年间,日本军国主义就制定了以征服中国为目标的大陆政策。

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取胜,同时也使得日本步入了世界强国的行列,成为西方列强在东方的侵略伙伴,并积极参加瓜分中国的罪恶活动。

日俄战争以后,日本成为军事帝国主义封建国家,接着又继承军国主义的传统,变本加厉的推行侵华政策。

在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步入了全面侵华阶段,点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火。

针对日本侵华的原因,本文试从日本国内政治、经济、人口和思想,以及国际关系和中国方面的态度等六个方面来探究日本长期侵华的历史原因,以便让读者对待日本侵华的原因有全面的科学化的认识。

【关键词】:政治原因,经济原因,人口方面的原因,思想原因,国际关系方面的原因,中国的态度方面的原因。

事变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理由

事变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理由

事变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理由日本在20世纪上半叶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行为,例如南京大屠杀、九一八事变等。

这些侵略行为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和谴责。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理由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军事扩张和资源掌控日本实行了明治维新以来的现代化改革,并追求民族强盛的目标。

为了得到足够的资源和领土,满足扩张的需要,日本选择了军事侵略作为手段。

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领土,成为日本军国主义扩张的首要目标。

日本军事扩张的理由之一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掌控中国的制造业,以支持其工业化发展和军事壮大。

二、民族主义和民族优越性观念日本民族主义在20世纪上半叶迅速崛起,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民族优越性观念。

他们认为自己的文化、种族和社会制度更为先进,有着使命感和责任感去传播自己的价值观。

他们对中国从属于自己的心态根深蒂固,将中国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日本民族主义在推动日本的对华侵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认为自己有权利统治甚至统一中国。

三、经济利益和贸易优势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也是日本的重要贸易伙伴。

然而,日本认为中国在经济上过于依赖外国,这对日本的经济利益构成了威胁。

为了确保自己在中国市场上的优势地位,日本决定通过侵略行为来控制中国经济,并通过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的经济协议来获得更大的利益。

四、地缘政治和战略利益日本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战略地理位置,其自然环境也非常适宜海上经济和军事活动的发展。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为也与其对亚洲地缘政治的掌控有关。

通过侵略中国,日本能够进一步扩大自己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和掌控力,从而加强自身的战略利益,并面对具有挑战性的国际局势。

总结起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为是基于其军事扩张、民族主义、经济利益和地缘政治等多种原因。

这些侵略行为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痛苦,也对国际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这段历史,我们应该深刻反思,以确保类似的侵略行为不再发生,推动亚洲和平与稳定的发展。

日本侵华的主因是什么?

日本侵华的主因是什么?

日本侵华的主因是什么?日本侵华之原因与背景: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久,即出现内忧,除军阀混战外,主要是国、共两党的逐鹿。

外患有欧、美列强的扩张,但最严重的是日本发动的大规模侵华战争。

日本在二十世纪初期不断侵华的原因与背景大致如下: 1. 侵略传统:日本基于传统的侵略政策,不断向外扩张势力,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国势骤强,积极向外扩张。

自甲午之役、日俄战争,以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均在中国掠夺利益。

且日本因地少人多,故一向主张贯彻「大陆政策」,日本人在《田中奏折》中曾说 :『欲征服支那(整个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满:即中国东北;蒙:指中国蒙古);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可见日本军国主义乃以侵华为基本国策之野心。

2. 经济危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日本亦深受困扰,致海外市场锐减,经济严重萎缩,失业人数剧增。

因而日本遂亟谋对外扩张,争取海外资源、市场,并以对华战争来转移其国人之视线。

3. 妄图称霸: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即实施军国主义教育,培养年青一代的民族优越感,民族主义抬头。

而日本军阀又先后与德、意缔结盟约,形成「罗马、柏林、东京轴心」,狼狈为奸,以图东西方分别称霸。

4. 利用内战:日本所惧者乃中国之强大,故曾乘北伐军克复济南时, ... 害中国官兵及外交人员蔡公时,制造「五三惨案」,阻挠中国之统一。

及要安事变后,张学良服从于中央 ... ,实现和平,中国即从事各种政治、军事和经济上之建设,使日本侵略政策大受打击。

又加上,中国之内战停止,国共再度合作,准备联手抗日,日本乃急欲趁中国实力未强之时予以鲸吞。

1. 日本本土资源及土地缺乏,要发展就要向外扩张,手段就是侵略。

2. 日本人当然不会想被中国同化,但要征服中国的话就要了解对方,知己知彼。

军国主意弱肉强食而曰本地小人小而想统治世界.。

日本侵华原因范文

日本侵华原因范文

日本侵华原因范文日本侵华的原因有很多,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主要原因。

首先,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出于其扩张的军事和经济利益。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时候,日本开始通过近代化的来追赶西方列强。

然而,由于资源和市场的限制,日本意识到必须寻找外部地区来支持其经济增长。

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因此成为了日本的首要目标。

其次,日本政府和军方一直怀有侵略中国的野心。

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政府开始实施军事现代化,并建立了强大的军队。

同时,军方的思想也受到了强烈的军国主义影响,他们秉持着攻击强国、欺侮弱国的观点,并将中国视为他们实现帝国梦想的垫脚石。

因此,日本的政治决策和军事行动的背后都是基于对中国的侵略意图。

此外,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还与其优越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有关。

在20世纪上半叶,日本国内兴起了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强调民族优越和民族自豪感。

这种思潮加剧了日本对中国的歧视和压迫,使得对中国的侵略成为了日本国内的普遍心态。

同时,日本政府也通过宣传和教育来灌输民众对侵略的支持,使得侵华战争得到了国内的广泛支持。

最后,还有一些诱因促使了日本对中国发动侵略。

例如,中日战争中日本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使得日本认为中国是一个相对容易征服的目标。

此外,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荡也给了日本可乘之机。

20世纪初的中国正经历着辛亥革命和国共内战等一系列的政治动荡,这使得中国方面难以集中精力来防御日本的侵略。

综上所述,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出于其扩张的军事和经济利益,日本政府和军方的侵略意图,民族主义和优越主义思潮的影响,以及一些诱因的综合结果。

这场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大悲剧。

浅析近代以来日本连续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浅析近代以来日本连续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浅析近代以来日本连续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摘要】日本是中国的邻邦,然而近代以来日本曾两次大规模地入侵中国,对中国奉行战争政策,其原因有:日本具有军国主义传统;弱肉强食的国际化背景;战争冒险的一再成功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

【关键词】近代日本;连续发动侵华战争;军国主义日本与中国虽有远古友好,但近代以来却纠葛不断。

从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开始,中国就不断遭到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人民蒙受巨大的灾难,并一步又一步的打断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步伐。

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日本对中国采取战争政策的原因,通过分析,有助于我们以史为鉴,更好的服务现在。

一、日本具有军国主义传统日本是一个国土面积有限的国家,仅37万平方公里,其中85%的面积为山地,呈狭窄形。

而且资源极为匮乏,但就这样一个地狭资源少的国家在曾多次入侵朝鲜、中国,同中朝两国人民为敌,使日本成为近代最富侵略性的国家之一。

(一)历史上日本曾多次与中朝交恶。

历史上日本对朝鲜发动过四次大规模的入侵行动,两次侵华战争,这充分证明日本人尚武,好战的本性。

第一次侵朝战争:4世纪中期,当时朝鲜半岛正值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百济想借日本对抗两国,结果引狼入室。

经过战争,日本迫使百济臣服成为朝贡国。

此后,随着大和国的日益强盛,日本进一步控制百济和新罗。

第二次侵朝战争:7世纪中叶,朝鲜半岛纷争升级。

655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合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援,百济请求日本援助。

大化改新后的日本,开始由农奴制向封建制转化。

为了转移国内守旧势力的锋芒和人民群众的不满,扩大在朝鲜半岛的影响,日本借机出兵朝鲜半岛。

第三次侵朝战争:其发动者是赫赫有名的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是彻底的扩张主义者,面对日本孤悬海外的生存空间,他梦想有朝一日能够染指东亚大陆,迫使朝鲜、菲律宾和中国等地向日本朝贡。

1591年16万日本陆军从斧山登陆,战火熊熊燃烧。

第四次侵朝战争:日俄战争后,日本强迫朝鲜政府承认“保护条约”,并设“统监”统治日本。

中国抗日战争与日本侵略的动因

中国抗日战争与日本侵略的动因

中国抗日战争与日本侵略的动因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和日本之间发生了一场被称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激烈战斗。

这场战争不仅是中国人民为保卫祖国民族尊严和自由而奋斗的历史象征,也是对日本扩张主义和侵略野心的坚定抵抗。

本文将分析中国抗日战争与日本侵略的动因。

中国长期的封闭政策使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遭遇到了来自西方列强的欺凌和侵略。

中国的自强与改革运动的失败,让许多中国人认识到国家面临巨大的危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了中国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然而,国家的巨大转变并没有结束中国的苦难。

中国国土被世界列强分割殖民,国家的权势变得脆弱而无力。

然而,正当中国为赢得独立而奋斗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这场战争使得全球大国力量的重新分配成为可能。

作为一个虽然受过欺负但是迅速崛起的大国,日本抓住了这个机会来加强自己在亚洲的地位。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首先,日本实施了一个叫做“侵华”的战略,其目的是扩大其势力范围并逐渐控制中国。

这个战略从中日战争失败的维也纳条约到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开始。

日本侵占中国的第一个阶段是通过政府实力强制施压来实现的,他们违反了维也纳条约并将这些领土交给满洲国。

此外,日本政府还派遣大批移民来占领中国的资源。

其次,日本的侵略行动引发了中国人的抵抗。

中国人对日本的侵略表示强烈的愤怒和愤慨,他们坚决反对外国势力侵犯自己的领土。

作为一个受过欺负长久的民族,中国人民心中充满了对国家尊严和自由的渴望。

他们有理由为捍卫自己的权益而奋斗,中国人的反日情绪迅速蔓延。

此外,日本的崛起还引起了世界列强的关注。

由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世界各国意识到了日本对全球稳定的威胁。

由于日本扩张主义和野心,中日关系的紧张局势对亚洲地区和全球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作为一个受到欺负的国家,中国的团结和抵抗意愿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同情和关注。

最后,在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也推动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发生。

中国国内的一系列政治、社会和经济动荡给了日本侵略者可乘之机。

近代史论文—日本侵华战争的根源

近代史论文—日本侵华战争的根源

近代史论文—日本侵华战争的根源中国近代史论文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根源[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其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结合的产物,日本侵华也不例外。

本文就"日本侵华这一历史事件的必然性何在"这一问题,来寻找和探讨日本侵华的历史根源。

就时间而言,它始于亚洲的大门被欧美列强打开之后;就其发展程度而言,它又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步伐相一致;就其具体内容而言,又可划分为政治根源、经济根源、人口根源和思想根源等几个方面。

本文就是以其具体内容为载体,其他方面容入其中来论述的。

[关键词] 日本侵华政治根源经济根源人口根源思想根源一、日本侵华的政治根源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日之间的邦交关系一直非常友好,日本侵华的政治根源始于近代亚洲遭到西方列强入侵之后。

日本在近代之初,和其他国家一样,也是在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炮火下被迫打开国门的,与此同时也不得不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直到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才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但由于日本的明治维新并不是日本人民通过革命取得的政权,因而在掌握了政权的日本统治阶层中,就根深蒂固地存在着这样的看法:企图通过对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的侵略,以求得本国的发展,进而充当欧美各国在亚洲的尖兵,以提高其"国际地位"。

吉田松阴是明治维新"元勋"们的导师,他对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统治阶层有过巨大的影响。

他在1855年曾说:"俄美肯定讲和,我等决不能违次而失信于戎狄(欧美各国)。

唯应严章程,笃信义,乘其间培养国力,换取易取之朝鲜、满洲、中国,使失之于俄国之土地,偿之于鲜、满",①,"失之欧洲,取之亚洲"②。

这两段史料都反映出日本近代初期就已经存在的两种倾向:一是对欧美强国卑躬屈膝,唯唯诺诺,二是对中国、朝鲜这样的弱国处处掠夺,企图在牺牲中国和朝鲜的条件下弥补自己的损失,扩充自己的国力。

简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简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简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摘要】日本与我国隔海相望,是个四面临海的岛国,却是近现代史上侵略中国和亚洲最残暴的国家。

本文以简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为目的,立足史实,以史为证,重点探讨日本1931年到1945年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最终得出以下结论:根本原因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征服满蒙作为日本的既定国策是历史原因,加上西方大国实施绥靖主义政策的国际环境,直接原因是日本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现实原因是日本面积狭小,国内资源匮乏,军国主义思想、岛国情结是其思想根源,有利时机是中国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无暇顾及。

【关键词】侵华战争经济危机绥靖主义军国主义【目录】(一)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二)历史原因: 征服满蒙是日本的既定国策(三)客观原因:西方大国实施绥靖主义政策(四)直接原因: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五)现实原因: 日本国内资源匮乏(六)思想原因: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浓厚(七)有利时机:中国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引言】改革开放后,中日关系史、日本侵华史研究也因多方面条件逐渐成熟而日益广泛地开展起来。

与诸多学术领域一样,近年来的抗日战争史研究明显深化了与港台学者和国外学者的交流。

历史告诫日本:侵略能一时得逞但必自取灭亡,告诫中国:腐败与落后必然挨打,告诫世界: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

研究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是为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追求正义、保障和平,更深刻地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性,为今后中日关系的友好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侵占大片国土,扶植汉奸傀儡政权,残酷奴役、杀害中国人民,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产,严重的侵犯、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国家的统一程度在抗日战争时期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制造了一系列令人发指的暴行,比如在占领区实行的三光政策;制造南京大屠杀;制造平顶山惨案等;日军杀害中国平民数千万,并造成千万中国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原因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原因

日本方面一、经济方面(直接原因:摆脱经济危机,摆脱国内阶级矛盾激化)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了。

这次危机使美国和欧洲受到极大的冲击,经济一下倒退几十年。

日本经济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1929年到1932年,全球都处在一片凄风苦雨中。

中国经济由于主要是小农经济,受的影响小一些。

而日本则采取了四种办法应对这次危机,一是日元贬值,二是工资指数下降,三是低利率,四是扩大军事开支和军火产业规模。

同时日本出于经济和领土的需要,悍然入侵了中国东三省。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端,自东北向西南呈弧状延伸。

东部和南部为一望无际的太平洋,西临日本海、东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别和朝鲜、中国、俄罗斯、菲律宾等国相望。

这样一个四面临海的岛国,资源匮乏。

日本经济基础薄弱,经济调节余地小。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日本亦深受困扰,致海外市场锐减,经济严重萎缩,失业人数剧增。

国内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大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只好借助法西斯力量来镇压革命,“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验……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凡此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而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

再则,日本带有浓厚的封建军国主义传统.是在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下,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并且带有很强的军事性。

只能对内加强国民经济军事化,对外依靠侵略战争和掠夺来转嫁危机。

因而,日本竭力谋求对外扩张,争取海外资源、市场,并以对华战争来转移其国人之视线。

此外,日本虽然是一次大战的战胜国,但美国主导的华盛顿体系对日本造成了很大的压制,日本也极力冲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因此,要借战争重新分割世界.二、政治方面(转嫁国内矛盾):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日之间帮教关系一直比较友好,日本侵华的政治根源始于近代亚洲遭到西方列强入侵之后。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动因论文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动因论文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动因论文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动因论文预读: 摘要:伟大的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的胜利.中日两国之间为什么会开战?日本这样一个弹丸岛国为什么敢于向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发动一场惨绝人寰的全面侵略战争?其背后的经济根源是什么?之所以探讨这些问题,是因为任何战争都是有原因的,而在这些动因背后又隐藏着与经济因素或明或暗的联系.历史具有惊人的相似性,总结历史可以使我们更好地面向未来.一、岛国狭隘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日本民族的狭隘心理,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心理基础日本是个岛国,在航海条件十分落后的漫长岁月里,长期孤悬海外,并被海洋分割在一个个孤立的海岛之中,加之长期的封建割据,养成了相当部分日本民众狭隘的民族心理,并构成日本民族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甚至发展为左右日本民族集体行为的最主要的心理因素.虽然日本的文化之根在中国,但是,由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日本民族未必能够领悟其深层次的部分,因而中华文化最精髓的部分诸如仁爱、王道之类并未真正构成日本文化的精神内核.尽管日本文化中也充斥着仁爱、王道等词语,但从骨子里看,左右日本民族行为特征的并不这些自外而来的先进思想和崇高品德,而是发育于日本本土的狭隘思想和自私基因,日本文化与中华文化只存在外表的形似,而没有实质的神似.与中华民族相比,日本民族就少了几分视野的博大和心胸的宽广,而多了几分在具体利益上的计较和精明,在对待其它民族和国家时,就难免时常采取一种狭隘的民族视角,甚至做出极端的民族行为.日本民族心理中狭隘性的这一面,与大气、广博、深厚、仁爱等优良品质相距甚远,其主要表现为眼高于顶、夜郎自大,气度狭小、难以善与,目光短浅、极端自私,欺软怕硬、崇尚实力,阴险虚伪、暴虐残酷.这种狭隘自私的心理一旦膨胀起来,往日的谦谦君子就变成了现世的杀人恶魔,所谓的“大和”民族就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好斗“武士”,其灵魂的扭曲和道德的缺失也就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范围充分地表现出来.这样,日本民族与好勇斗狠、侵略成性、草菅人命、无恶不作联系在一起,也就不足为奇了.从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日本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正是其民族心理中狭隘的一面疯狂生长的必然结果.二、对经济资源匮乏的畸形反应和病态思考,形成了一系列臭名昭著的侵略理论,这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思想根源日本原本是一个土地面积狭小的国家,通过侵略扩张其国土面积日益膨胀,但经济资源的匮乏却一直是无法改变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这种状况使日本民族一直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有一种对利益的天然敏感.同时,在一个很长的时期里日本对这种状况一直存在着畸形的反应并进行着病态的思考,形成了反人类的强盗逻辑和臭名昭著的侵略理论,认为只能抢劫才能致富,只有通过侵略和掠夺才能使本国经济获得可持续发展,从而使日本的侵略理论日益系统化并加速付诸实施.日本侵华战争是日本“大陆政策”的必然结果,而“大陆政策”的思想渊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日本幕府末期的“海外雄飞论”.“海外雄飞论”是对德川幕府末期日本学者对外扩张主义思想的一个总概括.其代表人物本多利明的海外发展论影响颇大.本多利明海外发展论基础是所谓的“万民增殖”论,这种理论与马尔萨斯人口论颇为相似.本多利明认为,两对夫妻在33年间可繁衍子孙79人,人口增长率为19.75倍.而日本土地有限,产品不多,难以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其出路只有效法西方殖民主义者,从事海外贸易和殖民事业[1].大陆政策是以日本天皇为首的明治政府一成立就精心炮制的对外军事扩张政策.大陆政策按计划分六步实施:第一步是吞并中国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吞并中国满蒙地区,第四步是吞并中国内地和西伯利亚,第五步是征服整个亚洲,第六步是称霸世界[2].日本大陆政策于19世纪80年代趋于成熟,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抗日战争正是实施大陆政策的必然结果.日本奉行大陆政策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甲午战争前,时任日本外务大臣的柳原前光和曾任外务卿的副岛种臣都曾谈到由于日本四面环海,易攻难守,为避免国防危机,就必须在亚洲大陆获得领土.作为明治重臣的山县有朋更将大陆称为日本的“利益线”.山县以日本首相的身份第一次发表三、对西方发展道路的生硬模仿造成了经济发展模式的错误选择,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经济基础明治维新前后日本也曾经陷入过深重的民族危机.1853年“黑船事件”(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领舰队进入日本江户,要求日本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史称“黑船事件”)之后,日本被迫与欧美各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各方面都不得不屈从于欧美列强并深受其害.但是,在这种时候,日本却并不是对与自己有同样命运的周边国家和民族同病相怜,想着在共同的敌人面前如何同仇敌忾,想着如何通过正当的途径发愤图强、自主自立,而是被强盗抢劫以后也想像强盗一样去抢劫,因而恶意地模仿强盗的行为,从而形成了一种试图通过侵略弱小邻国来取得更大的政治、经济利益,以补偿它在屈服于强大的欧美时所受到的巨大损失的畸形心态.早在1855年日本与美国、俄国缔约后,日本幕府末期的思想家吉田松荫就提出了“失之于欧美,补偿于邻国”的“海外补偿论”.他在四、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一种最坏组合形成了军部和财阀紧密结盟的日本军国主义统治,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政治基础有历史学家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恶性发展、扩张野心不断膨胀的结果.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是从明治维新开始的.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一次非常奇特的社会变革.这次变革,既给日本带来了学习西方、全面开放、强国富民的社会效果,同时也给日本带来了天皇军、政、经、教合一的变态政治体制,直接促使日本走上对外军事扩张的发展道路,并迅速蜕变成一个野蛮侵略他国的军国主义国家.为加快发展资本主义,实现“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野心,日本明治政府制定了“殖产兴业”的经济改革政策.“殖产兴业”政策最开始是由大久保利通1874年在考察欧美国家后提出的.其主旨就是要充分运用政府的力量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政府可以采取各种政策手段,甚至不惜动用国库资金,并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具体而言,该政策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帮助创办“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同时由国家直接兴办交通通讯事业,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二是政府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企业发展.政府不仅把铁路和军工企业以外的大部分国营企业无偿或以优惠的价格转让给私人资本家,而且还通过补助金和优惠贷款等形式给予私人资本家资金支持.三是政府在积极发展国内市场的同时,大力拓展海外市场.从该政策实施的具体过程可以看到,一方面,日本建立了以军事工业为重心的国营重工业,并同时带动了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实现了日本工业化.这就使得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从一开始就带有浓重的军事色彩.另一方面,日本的工业化是依靠对内残酷剥削压榨、特别是通过对外侵略掠夺来不断推进的.以军事工业为重心的工业化和和以战争促发展的发展战略,两者相互结合,使得日本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带有疯狂的侵略性和掠夺性,并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重要社会经济基础.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天皇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大陆政策”,一步步地实现着自己的帝国迷梦,于是,就有了甲午战争,有了日俄战争.与日本军国主义统治者所希望的那样,通过这两次战争,日本加速完成了产业革命和工业化,并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而这种成功也进一步刺激着日本沿着既定的道路继续发展着极具日本自身特色的资本主义.日本在日俄战争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本主义不仅具有列宁指出的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而且还有着自己的特点,它是一种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是军事性、封建性与资本主义三合一的帝国主义,即日本军国主义.日本军国主义是日本军部和财阀的狼狈为奸,是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最坏组合,它的最后或最高阶段,就是日本法西斯主义.日本军部和财阀的紧密联盟,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加速形成并不断巩固.“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部加快了对外侵略战争与扩充军备的步伐,急需得到新兴财阀的全力支持,而日本对外倾销受阻使国外市场缩小,也促使财阀积极靠拢军部.扩充军备为新兴财阀带去了大量需求,日本军需生产加速扩张,不仅为日本军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军事装备,而且它所形成的高额利润也滚滚流向新兴财阀.同时,财阀支持着军部扩充军备的要求,军部也使用武力保护和扩张着财阀所需的市场和资源.两者相互接近,结成了一种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坚持军事扩张的统制派在军部改组中确立了自身的支配地位,也为这种利益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统制派主动接近、拉拢财阀,争取财阀的支持、合作,财阀积极回音、支持军部.军、财双向都积极地向对方靠拢,便有了军部与财阀的臭味相投、狼狈为奸、沆瀣一气和由此而形成的紧密联盟.五、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经济社会现实使日本错误地以为有了可乘之机,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外部诱因日本军国主义之所以悍然侵略中国,是由其侵略本性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当年的中国积弱积贫,经济和科技上都处于劣势,也使得日本军部和财阀认为有机可乘.正如有的学者在总结“二战”教训时所说:“一个国势衰微而四分五裂的民族,终难逃被奴役的命运,不是今天,就是明天!”[7]日本奉行的大陆政策,是一种赤裸裸的侵略叫嚣,有悖于正常的国际关系准则.为掩人耳目,日本一些学者和政客曾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1880年,时任参谋本部长的山县有朋,令其直属的参谋本部第二局编纂发行六、日本对自身现代化成就孤芳自赏并从侵略战争中得到极大的经济利益和心理满足,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内在动力明治维新是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重要事件,经过明治维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得以完成,新的生产方式得以确立,富国强兵的目标已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富强之后的日本,凭借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了与西方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了国家主权,取得了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地位.在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日本成功击败昔日的强盛帝国,包括大清帝国与沙皇俄国,成为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辉煌的成果使一些日本人有了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野心也因此日益膨胀.在对外扩张的侵略战争中,日本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甲午战争之后,中国被迫割让台湾及附属岛屿、辽东半岛、澎湖列岛于日本,并向日本开放了多个内陆港口城市,日本还获得了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日俄战争后,日、俄两国代表在美国的朴茨茅斯签订了七、战前经济危机全面爆发与各种矛盾相互交织,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直接原因任何战争都与一定的现实原因紧密相关.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殖民体系遭遇了挑战,现有的势力范围已经不能反映殖民帝国的现有实力对比,已经无法满足新兴帝国对资源和市场的需求.以英法为代表的老牌殖民帝国在上一轮瓜分世界领土,强占原材料、土地和市场,实行殖民统治的战争中,占据了绝对优势,成为现存格局的最大受益者.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崛起,大大增强了资本主义的实力,但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也导致对资源和市场的需求持续增加.当时的世界经济体系尚处于发育期,既无组织也无规则,新老帝国信奉的都是实力至上的强盗逻辑.按照帝国主义的强盗逻辑,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工业化,要继续发展,就需要像老牌殖民帝国一样通过战争来争夺发展所需要的原材料、土地和市场,就需要重新划分势力范围,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利益.因此,后崛起的工业国家如日德等希望通过战争和硬实力的比拼来夺取资源,也就毫不奇怪了.现实的发展也非常有利于后崛起的帝国主义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间,德国和日本的工业发展比较突出,经济实力明显增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法、美等国则先后出现了经济停滞的局面.这样一种状况使得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认为自己已经有资本和能力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一争高下.于是日本开始处心积虑,精心谋划,准备在时机合适的时候向英美法等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发起强有力的挑战.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空前的经济危机.这场大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各国经济已处于崩溃的边缘.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及由此带来的政治社会危机,各个国家都在寻找出路.作为一种对付经济危机的措施,西方国家无一例外地进一步提高了关税税率,竞相贬值货币,以严厉保护本国市场,扩大商品出口,这就必然进一步导致国际资本流动受阻,加剧国际竞争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矛盾.国际竞争的加剧和国际市场的日益萎缩对于像德、日这样经济实力不够稳固、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的新兴资本主义压力更大,按照帝国主义发展的固有逻辑,德日加速走上武力扩张的道路,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此外,中国在进入20世纪以后,由帝国转型为民国并逐步走向现代化,也引起了日本的担心、恐惧和先下手为强的冲动.为了阻止中国的统一和现代化的进程,日本也觉得需要发动新的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正是这样在多种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日本军国主义者处心积虑,用嫁祸于人的手法于1931年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并以此为借口占领了中国东北.1937年,日本又用同样卑劣的手段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并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从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更深重的灾难.经过前后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国人民赶走了日本强盗,赢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回顾历史,对照现实,我们发现,除了中国变得更加强大并日益走向富强之外,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动因并没有完全消除.日本右翼势力又在蠢蠢欲动,它们的所作所为及其未来走向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日军侵华战争原因

日军侵华战争原因

日军侵华战争原因日本侵华战争,这是一段沉重又不能忘却的历史。

咱们得好好唠唠这事儿,为啥小日本要跑到咱中国的地盘上来撒野呢?咱先说说日本这个国家的情况。

日本啊,就像一个住在小岛子上的小户人家,地方不大,资源还少得可怜。

那家里没多少东西咋办呢?就像一个饿急眼的人,眼睛就开始到处瞅,看哪儿有能填饱肚子的东西。

咱中国呢,地大物博啊,在他们眼里就像一个装满财宝的大仓库,这谁不眼红?他们心里就想啊,要是能把中国这块大肥肉咬一口,那日子可就好过喽。

这就好比一群饿狼,守着一块满是肥羊的草地,能不心动吗?再从日本的社会状况来看。

那时候日本国内啊,经济就像一辆破马车,晃晃悠悠的,随时可能散架。

工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源,可自家岛上就那么点儿东西,根本不够用啊。

这就像一个要做满汉全席的厨子,却只有一把青菜,能不着急吗?而且啊,日本社会矛盾重重,就像一口锅里煮着一堆乱蹦跶的蛤蟆,不得安宁。

那些日本的当政者就想啊,要是对外发动战争,把国内人的注意力转移一下,顺便抢点资源回来,这不是一举两得吗?从日本的军事野心来说,那也是大得没边儿。

他们就像一群被野心冲昏头脑的赌徒,觉得自己有两下子,就想在亚洲这块大赌桌上大捞一笔。

日本的军事在当时经过一些发展,就开始飘飘然了,以为自己天下无敌了。

他们看着中国,觉得中国就像一个软弱可欺的小绵羊。

咱中国当时虽然是个大国,但是在近代被列强欺负得够呛,他们就觉得这是个好机会,能像切豆腐一样把中国给瓜分了。

这想法是不是很可笑?这就好比一只小老鼠,觉得自己能斗得过一头大象,简直是异想天开。

还有日本的文化观念里,也有一些不好的东西在作祟。

他们那种武士道精神啊,被扭曲得不成样子。

武士道本来是有一些正面的东西的,像忠诚啊,勇敢啊,可到后来就变成了一种好战和侵略的思想。

他们觉得对外侵略是一种荣耀,就像一些脑子糊涂的人,把做坏事当成了做英雄。

这种文化上的歪风邪气,就像一阵毒风,吹得整个日本社会都躁动不安,都想着出去抢别人的东西。

论日本侵华战争的原因及结局

论日本侵华战争的原因及结局

论日本侵华战争的原因及结局姓名:吴维琪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班级:1020750114 学号:1020750114 在从1931年到1945年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中,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展开了人类史上最凶残的屠杀,对中国的物质财富进行了疯狂的掠夺与破坏,对中国文化遗产进行了罕见的摧残与毁灭。

现在回顾历史,来探寻一下日本对中国发动如此大战争的原因。

首先,最主要的从中日两国在当时的国情对比。

19世纪中期的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的统治之下,是一个封建农业国家。

1853年,美国军舰来到日本,强迫日本“开国”。

此后,美国和其他国家先后与日本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面对民族危机,日本国内爆发了推翻幕府统治的运动,并于1868年建立了改革派的新政权,年号明治,并且进行了在日本历史上影响重大的明治维新运动。

而当时,国内战火纷纷。

中国经历了清王朝的腐败统治,袁世凯的北洋军阀统治,袁的统治结束后,军阀割据,互相火并,整个中周,都处于战争状态之中。

1926年北伐战争消灭了部分旧军阀,但毕竟北伐还是失败了。

此后一段政治斗争后,又开始了新旧军阀的混战。

接着是两国的经济对比。

两国在国土面积上差了不止一点点,所以日本资源并不是很丰富,他们迫切的需要对外扩张来掠夺资源和金钱,并且当时的中国政府懦弱无能,中国在强大的日本面前无法维护自己的领土和资源。

另外,日本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其固有的经济机也构成了侵华的经济根源。

工人大批失业,农业连年歉收,米价不断上涨。

广大城乡的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不断掀起米粮暴动,日本国内的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日本统治集团为了摆脱国内的困境,以战争来摆脱经济危机,因而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

再来是两国国民的思想对比。

主要是日本的侵略思想,日本思想界"脱亚论"的思想根源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所谓"脱亚论",就是指由已经通过明治维新而发展起来的日本通过武力帮助中国、朝鲜等其它亚洲国家"摆脱亚洲之陋习",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共兴亚洲"的思想言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论文
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根源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其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结合的产物,日本侵华也不例外。

本文就"日本侵华这一历史事件的必然性何在"这一问题,来寻找和探讨日本侵华的历史根源。

就时间而言,它始于亚洲的大门被欧美列强打开之后;就其发展程度而言,它又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步伐相一致;就其具体内容而言,又可划分为政治根源、经济根源、人口根源和思想根源等几个方面。

本文就是以其具体内容为载体,其他方面容入其中来论述的。

[关键词] 日本侵华政治根源经济根源人口根源思想根源
一、日本侵华的政治根源
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日之间的邦交关系一直非常友好,日本侵华的政治根源始于近代亚洲遭到西方列强入侵之后。

日本在近代之初,和其他国家一样,也是在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炮火下被迫打开国门的,与此同时也不得不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直到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才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但由于日本的明治维新并不是日本人民通过革命取得的政权,因而在掌握了政权的日本统治阶层中,就根深蒂固地存在着这样的看法:企图通过对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的侵略,以求得本国的发展,进而充当欧美各国在亚洲的尖兵,以提高其"国际地位"。

吉田松阴是明治维新"元勋"们的导师,他对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统治阶层有过巨大的影响。

他在1855年曾说:"俄美肯定讲和,我等决不能违次而失信于戎狄(欧美各国)。

唯应严章程,笃信义,乘其间培养国力,换取易取之朝鲜、满洲、中国,使失之于俄国之土地,偿之于鲜、满",①,"失之欧洲,取之亚洲"②。

这两段史料都反映出日本近代初期就已经存在的两种倾向:一是对欧美强国卑躬屈膝,唯唯诺诺,二是对中国、朝鲜这样的弱国处处掠夺,企图在牺牲中国和朝鲜的条件下弥补自己的损失,扩充自己的国力。

因此,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天皇就确定了对外扩张政策,宣称要以武力"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③。

由此可见,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

到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的急剧发展,日本统治集团的侵略欲望更大。

它进一步鼓吹"大陆是日本生命线"的所谓大陆政策,准备扩大对中国和朝鲜的侵略。

同年3月,山县有朋在给外务大臣的指示《外交政略论》中说:"我邦利益线实在朝鲜、满洲。

"⑥这也表明了日本的统治者所主张的不单纯是保卫国土,而是为侵略朝鲜、中国,迅速扩张军备。

日本帝国主义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之后,垄断资本迅速膨胀,侵略胃口越来越大,时刻妄图独霸中国。

从二十一条的五号内容上看,二十一条一旦实现,中国就要整个沦亡!因此它遭到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和欧美列强的不满。

鉴于此,随后的日本寺内内阁主张采取比较隐蔽的侵略方式,即实行所谓的"菊分根"政策⑨,也就是利用日本垄断资本在一次大战期间膨胀起来的机会,以投资的手段使中国殖民地化。

1927年4月田中义一内阁上台后,加速了侵华的步伐。

1927年
六七月间,日本田中义一内阁召开了"东方会议",会议的内容是回顾和确定对华政策,中心议题是所谓"满蒙政策"⑩。

日本帝国主义野心极大,它的侵略目标是要吞并中国,称霸亚洲。

继九一八事变之后,它的下一个侵略步骤就是要占领华北。

为了制造舆论,日本军阀公开叫嚷:华北"在实行日本大陆政策上有着重要的价值",并毫不掩饰地指出,日本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华北国"。

日本关东军驻华北特务机关长松室孝良,在给关东军司令部的秘密情报中也说:"现在满洲市场已臻饱和,短时期内亦难再行扩大,帝国原料与市场的解决,实不能不注意于进攻中国东北。

故华北诚帝国之最好殖民地。

"⒁这些疯狂的叫嚣表明,日本帝国主义急于要把它的侵略魔抓伸向华北,把华北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然后以华北为基地,向华东和华南扩张。

最后,日本于1936年8月7日召开以首相、外相、陆相、海相和藏相为核心的五相联席会议,为其第二年的全面侵华制定了所谓"国策基准":"帝国鉴于内外的形势,认为当前应该确定的根本国策,在于外交和国防互相配合,一方面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⒂。

它进一步表明,日本帝国主义将随时掀起吞并中国并向亚洲其他国家扩张的侵略战争。

二、日本侵华的经济根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告诉我们,经济决定政治,因此上述日本侵华的政治根源又与其内在的经济根源密不可分。

在日本看来,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且近代中国当局落后无能,无法维护自己的领土和
资源。

这样,日本就把中国的资源、人力、市场当作自己发展经济的动力。

日本在地理上与中国相距最近,文明程度又比中国高。

若中国因内乱而使商业陷于不振,交易被迫停止,则我日本经济上所受之损失将会十分巨大。

辛亥革命发生以来,已经历时一月,即使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大阪、神户的商店所受之打击已经非常巨大。

如若此种情形持续一年以上,则以向中国输出为目的之企业主必将完全崩溃。

"从大隈重信的这一段话中,我们可看出,中国已经成为了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不可缺少的市场,同时也提出要确保和巩固中国市场的问题。

三、日本侵华的人口根源
日本甲级战犯重光葵在二战后的监狱中所写的《昭和的动乱》一书记载:"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日本)有三千余万人口,其后三十年增加了一倍达到六千万,每年人口增加近百万。

"⒄而日本是一个小岛国,其国内耕地狭小,其他矿物资源也不足,因此如何保养这样众多的人口,这是可以动摇日本国策根基的大问题。

在不可能实行海外移民的情况下,日本积极开发朝鲜和台湾,更以在满洲的经济活动来不断地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满洲问题在日本人的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大,侵华灭亡中国也成了解决日本人口膨胀的企图和幻想。

四、日本侵华的思想根源
在诸多侵华的历史根源中,日本思想界"脱亚论"的思想根源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所谓"脱亚论",就是指由已经通过明治维新而发展起来的日本通过武力帮助中国、朝鲜等其它亚洲国家"摆脱亚洲之陋习",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共兴亚洲"的思想言论。

"脱亚论"最早见于
1885年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的《脱亚论》一文:"今日如欲成事,则我国不应犹豫不决地等待邻国文明开化,而应脱离其行列,与西洋之文明共进退;对待中国和朝鲜的方式,亦不必因邻国之故而特别和善,应按西洋对待之法予以处置。

"⒆
福泽谕吉在甲午中日战争一开始就说:日本"能否成为东洋文明之领袖,取决此一战"。

他还向政府捐献了当时的钱1万日元;战后又称这次胜利是"官民一致的胜利",说"幸获长生,得此见闻,既感愉快,又是庆幸。

‘’[20] 可见,福泽谕吉不仅是一个"脱亚论"得倡导者,更是一名狂热的侵华主义者。

总之,种种历史根源最终导致了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反过来说,"对华战争的实质,归根到底就是日本对中国大陆的依赖乃民族生存和国家存在所不可缺少的条件"(22)。

而且日本侵华的历史根源有多个方面,逐次地深入探讨每个历史根源,都会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清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性,为今后的中日关系的友好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参考文献:①⒃⒆[20][21]:《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国(1868-1945)》(日)
②⑨⑾⒀⒁:《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史略》
③:《中国近代史》(第四版)
⑩:《中国现代史》(上)
(15):《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1931-1945)》
(22):《日本对华战争指导史》(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