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读书报告
全球通史读后感(通用21篇)
全球通史读后感(通用21篇)全球通史读后感篇1有人说读史就是在读故事,其实本是如此,我们以后来人审判的视角去看待前人的生活,其实并不客观,最大程度的理性也只是保持个人逻辑上合理。
在不能完全客观的前提下,我们不应该去评判历史,以现代人的思维和眼光去对前人品头论足是没有意义的,唯一应该做的是多思考。
汲取其中的养分为己所用,对个人、时代、社会而言都是大有裨益。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就给人这样的感觉,正如书中所言,每个时代都要编写自己的历史。
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的不对,而是因为世界完成了自己从旧到新的转变,所以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索新的答案。
书中一直在强调历史事件发展的逻辑性。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一直在变革,而且不同的地区会有较大的差异,有的人会去计较所谓过渡的时间,用以比较各个国家甚至是民族之间的差异,但实际上是没有任何意义。
无论是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还是从部落文化过渡到城市文明,抑或者是从农业社会更迭为工业社会,都不是因为某个人或者是某些人的突发奇想而发生的,总之,当时发生的不是一件事,这是一个过程。
我们清楚地知道人口的增加导致了农业革命,而农业革命反过来又支持了更大规模的人口增长。
当农业渐渐代替采集业的时候,人们开始尝试种植更多的植物来适应不同的环境。
这就是良性的循环,当简单的植物采集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的时候,自主的培育粮食就成为新的出路,创新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果相生,农业的传播扩大也让不同地区的人们开始培育更多的植物,从中总结出的经验和方法让食用植物更加具有普适性,如墨西哥的玉米,美洲的土豆,中东的芭蕉等植物。
当人们把实践中的经验运用到改良上之后,植物也因为人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间接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历史本身就是逻辑最严谨的教科书,是环环相扣,最为精彩的魔术,所有看似突然的变化,都有蛛丝马迹可循,那是一张由几十亿人的踪迹编成的巨网,没有人可以置于其外。
全球通史读后感范文
全球通史读后感范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应急预案、心得体会、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 letters, emergency plans, insigh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全球通史读后感范文全球通史读后感【篇1】通过读全球通史这一本书,让我对西方文明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也有了深刻的反思。
全球通史读后感优秀六篇
全球通史读后感优秀六篇全球通史读后感篇一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今年因为疫情的影响,我们难以“行万里路”,但只要不读死书,好书亦可开阔我们的视野,更能启发我们的思考。
不同往年的游览祖国大好河山,今年暑假我将视野横向展开至全球,纵向延伸数万年,站在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肩膀上,进行了一场思想的出游。
本以为这部长达一百万多字的通史会是一段相当枯燥的旅程,且充满了尴尬的翻译,没想到开卷伊始这本书就给我上了一课——凡事不能想当然,更不能有偏见。
这本书与我的预想大相径庭,翻译绝不生涩,生动的文字瞬间吸引了我,实在忍不住为它打call。
讲了这么多我的感受还没切入正题,毕竟历史不只是故事的延续,我们更需要以史为鉴,将其作为辅助自身审视事物的工具。
首先从作者著书的初衷来看,他认为传统的以西方为中心的历史是有误导性的,作者尽力以整个世界的角度,表达全球不同地区间的相互影响,且目前史学史对此观点一致认可。
这证明了从全球角度看世界才是当今趋势,不可能以某个独立的区域为重心。
回望历史,我们从近代说起,清朝自认天朝,鄙夷其他国家,最终下场就是固步自封,使这个千年来领先的国家落伍于世界发展的进程。
杠精这时可能会说了:“现在是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他国发展得如何谁还不知道呢?”那二战时的轴心国呢,退一步还有欧洲的传统列强呢?德国曾雄踞大半个欧洲,日本占领了几乎整个东亚和东南亚,意大利风头也不可一世。
曾自居轴心国的他们可曾想到:德国一路猛攻苏联竟止于斯大林格勒,又被一路反攻;偷袭珍珠港的日本,野心被两颗原子弹彻底摧毁;意大利由于轻敌竟在希腊就已吃瘪。
二战过后十年内,亚洲殖民地纷纷独立,二十年内非洲殖民地也获得了解放,那些所谓的“高等民族”早已失去当时四处扩张领土的“辉煌”。
这些国家即使曾列世界的前沿,但从不代表是世界的霸主。
让我们将视线拉回到当今,美国所谓的美国至上纯粹与上述例子大同小异,没有哪个国家能成为世界的轴心。
美国所强调的国家利益是有悖于历史发展大趋势的。
全球通史读后感优秀范文三篇
全球通史读后感优秀范文三篇以前始终喜爱读有故事的史书,像《明朝那些事儿》、《大秦帝国》、《血腥的盛唐》等,前段时间第一次读西方人眼中的历史《全球通史》,它不像故事史书一样小说化,也不像教科书教条化(一般都是时间、地点、任务、大事)。
反而我认为它是一部必读的经典,我总结其3个特点。
1、《全球通史》的编写这部史书的目的是为了给解决当前时代所遇到的问题,是给现代人以启示。
正如开头所说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由于早先的历史编写得不对,而是由于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
2、这本书描述事实较客观,平心静气,娓娓道来,让读者通过了解事实,自己去求索,去思索,去求索当代我们遇到的问题。
它不同于目前市面的一些书籍,例如《胜利人士的习惯》,《互联网之独孤九剑》,这类书籍一看就是先整个哗众取宠的书名,然后以训练人为口吻,将自己观点强加给读者的书籍;再选择几个的示例证明,缺乏多次推敲和给人思索的空间。
3、对于国内的读者,这本书叙述角度、方式很新奇。
它叙史的角度不是以一个国家、地区为核心,而是以全世界的角度来观看人类历史。
它叙史的方式不是断片式的,而是以一个整体的、动态的、连续的角度叙说,前一个历史时代是后一个时代缘由,后一个时代是前一个的进展。
例如书中西欧3个不同历史阶段章节关系如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经济增长、国家建设海外扩张。
另外我总结了一张表提炼下书中历史进展的阶段。
全球通史读后感优秀范文汉尼拔,大西比阿的最终归宿。
公元前201年,第2次布匿战斗结束后,汉尼拔出任迦太基执政官,并致力于战后经济的恢复,曾经的一代强国,在经济上的飞速进展,再次引起罗马人的警惕。
他们要求迦太基交出汉尼拔,无奈汉尼拔只得自我流放以挽救祖国。
在流放途中,汉尼拔始终关心与罗马有结怨的敌对国对抗罗马,但都没有很大的成效,最终罗马忍无可忍下令通缉汉尼拔。
公元前183年,走投无路的汉尼拔最终选择服毒自尽。
他用一生实现了他少年立下的誓言,终身与罗马为敌。
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全球通史读后感「篇一」《全球通史》可谓妙极。
真正的是从全球范围讲历史进程是如何缓慢发展的。
在阅读过程仿佛打通任督二脉,妙不可言。
本书有一部分看了之后明白了之前想不明白的事情,有一部分迷迷糊糊,看得云里雾里。
其一是欧洲帝国殖民扩张的历史进程。
就像一个冒险探索游戏,之前不明白为什么发现美洲新大陆是一件如此重要的事情,以及殖民扩张为何会导致英国等国家迅速富强起来。
本书讲得很透彻,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非洲大陆、美洲大陆富含资源,比如黄金。
获得其他大陆的资源简直就像开了挂一样,源源不断的黄金流入。
除此之外,还有通过贸易、原材料的加工生产和销售等,获利岂止百倍呢?所以殖民国家迅速富强起来,顺带拉动科技进步、工业革命也不足为奇。
其二,一战、二战、冷战至今的历史事件讲得飞快,看得云里雾里。
一个是因为篇幅有限,在短小的篇幅中讲清楚这么多年全球发生的大事,自然简略。
同样的理由也能用之于上文,因为整个行文结构和行文风格是一致的。
但是前半部分所获颇多,后半部分则不是很懂,是信息量造成的。
历史的前面部分,时间跨度上,事件稀少;历史进程的后半部分,时间跨度上,事件密集。
所以要理解后一半部分就更难些。
本书结构很清晰,每编每章都分了小节。
而每一事件的发生又都整整齐齐地列了原因。
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的原因,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等。
使得本书看起来很清楚。
的确很适合做教科书。
综上,本书名副其实,而且写得很流畅,一点儿也不晦涩。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二」闲暇时,我翻开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虽只是几本薄薄的书册,却缮写了人类几百万年来的文明。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文化的争鸣与嬗变、帝国的兴盛与更迭等漫长历程,被作者撰写在几百张由植物纤维组成的纸叶上,以极至凝练的姿态在我眼前绽放。
书一扉扉地翻过,我仿佛聆听到了尼罗河上空盘旋的埃及子民对法老的吟诵,仿佛谛听到了争雄烽烟里传来的悠悠编钟鸣。
在这本书里,我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类所拥有的神秘且深邃的文明。
《全球通史》读后感五篇
《全球通史》读后感五篇【篇一】《全球通史》读后感最近, 我读了一本让我感悟很深的书——《世界通史》。
世界通史, 字面的意思是记录那些具有重大意义是事情, 可是, 翻开书, 里面却大多是战争!什么“马拉松战役”“温泉关之站”“红白玫瑰战争”……一次战争要死多少人啊!如果有那么多的人力, 精力, 财力, 为什么不拿来建设我们的家园, 反而去破坏它呢?我不解。
都说战争是富人发起的, 死的却是穷人。
你们还记得在南京车站痛哭的那个小男孩吗?还记得在核战争中受到伤害的人吗?他们重则死亡, 轻则致残, 连在肚子里的胎儿都不能幸免。
可是, 我试问, 他们有什么错要遭此灭顶之灾呢?他们都是无辜的啊!战争对全人民来说, 百害而无一利。
可为什么还要战争呢?那些被权势冲昏头脑的人啊, 清醒吧!我们渴望一个没有战争的国度, 那里有鲜花, 有欢乐, 伴随着幸福……【篇二】《全球通史》读后感思量再三, 还是决定买下这两本书《全球通史》的上下册, 原由有二, 一者想进一步能以“史”的眼光去品味全球的“恩恩怨怨”, 当然以全球的角度来出发, 这些恩怨无非是些鸡毛蒜皮的内部矛盾, 像邻里的打鸡骂狗。
而事实上我们又身在其中, 不能从过去跳出来, 毕竟那些欺凌实实在在血淋淋地发生了。
那是历史, 是修改不掉的, 也不能忘却;二者想看看美国历史学家眼中的全球历史, 它们眼中的中国, 国人, 毕竟, 教课书难免有一面之词之嫌吗。
迫不及待的开篇, 尽然让萦绕我脑中多年的异想天开找着一些“理论根据”, 记来博今后一笑。
由有学过一些电子、化学等相关的科学知识, 像电流的流动, 电子作为实在存在的物质在导体中流动形成电流, 但电子的流动并没有改变导体的物理化学特性。
比如银线连接金线有电流流过, 金线并没有得到银线的电子而变成银子, 原因是原子核没有被改变, 但并不能否认金接受了银的某些东西, 只是不好量化衡量而已。
人作为一个生命单位, 每天和外界发生着各种信息(能量等)的交换, 但你并没有变成我, 我也没有变成你, 但相对亲近的人在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 这就是为什么有“夫妻相”一说了。
全球通史读书报告
全球通史读书报告简介《全球通史》是一本由约翰·莫瑞斯·罗伯茨撰写的畅销历史著作。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全面而深入地介绍了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和各个地区的重要事件和发展。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不仅可以增长对人类历史的了解,还能够对不同文明的崛起与衰落有更深入的认识。
内容概述《全球通史》由全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古代历史、中世纪历史和现代历史。
每个部分又根据不同的地域进行了进一步的划分。
以下是对每个部分的简要概述:古代历史古代历史部分主要涵盖了人类历史的起源和早期文明的兴起。
它包括对古埃及、巴比伦、中国、印度、希腊罗马和古美洲文明的介绍。
这一部分的重点在于揭示不同文明的相互影响和交流,以及他们对后续文明的影响。
中世纪历史中世纪历史部分关注的是公元500年至1500年的时期。
该部分主要涵盖了欧洲、非洲、亚洲和美洲的历史。
其中包括对罗马帝国的衰落、基督教的传播、伊斯兰文明的兴起、蒙古帝国的崛起和欧洲文艺复兴的介绍。
现代历史现代历史部分涵盖了从16世纪到20世纪的时期,重点关注了欧洲的扩张、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近代社会变革的发展。
此外,该部分还介绍了世界各地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两次世界大战以及现代科技的进步。
阅读体会通过阅读《全球通史》,我对人类历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主要体会:文明的多样性《全球通史》深入介绍了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文明发展,让我意识到人类历史的多样性。
每个文明的产生都与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了解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变革通过阅读本书,我了解到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变革对历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文明之间的交流可以促进知识和技术的传播,推动文明的进步和繁荣。
同时,不同文明的接触也会引发文化的融合和变革。
技术进步与社会变革《全球通史》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技术的进步对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精选4篇)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精选4篇)全球通史读书心得篇1《全球通史》读书心得《全球通史》是一本由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的经典教材,从全球的角度讲述了人类的历史。
阅读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对全球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让我思考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
首先,我被书中对全球历史的全面覆盖所吸引。
从最早的人类起源到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发展,再到全球性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作者都将它们纳入到历史的框架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历史。
这让我了解到,人类的发展是一个协同的过程,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发展都是相互关联的。
其次,本书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描述,作者采用了深入浅出的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复杂性。
例如,在讲述罗马帝国的衰落时,作者不仅阐述了罗马政治制度的弊端以及外族入侵的因素,还探讨了环境因素和经济发展对罗马帝国的影响。
这让我认识到,历史事件的背后是各种复杂因素的相互作用,我们需要全面、深入地理解历史,以避免重蹈覆辙。
此外,本书还强调了全球性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作者认为,全球性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推动了人类的发展。
这让我意识到,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人类的发展。
最后,本书让我深深地认识到,历史不仅仅是一堆过去的事实,更是我们今天生活的基石。
通过对历史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发展轨迹,更好地应对当前的挑战,为未来做出明智的决策。
总之,《全球通史》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它让我了解到全球历史的复杂性,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人类发展的未来方向。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篇2探索世界的历史进程:读《全球通史》的启示我手握这本沉甸甸的《全球通史》,仿佛能感觉到历史的厚重和丰富。
这是一本全方位展现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书籍,它带我游历了各个文明、社会和思想的变迁,同时也深入探讨了人类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前景。
阅读《全球通史》是一个深度学习的过程,让我对世界历史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体会(精选3篇)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体会(精选3篇)《全球通史》读书篇1一.作者简介本书作者L.S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曾获得过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等一系列学术荣誉。
虽然他以《全球通史》享誉世界,但实际上他著述颇丰,还有大量其他作品为学术界称道。
其实他的作品还远不止这一部,他的作品还包括《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奥斯曼帝国:它是欧洲的病人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和《源自我们过去的生命线:新世界史》等。
可惜的是,这位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于20xx年3月23日在美国加拉荷尼亚去世,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第七版《全球通史》也成了最后的版本。
二.内容概要第一编主要讲述史前人类,从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食物的采集再到种族的出现以及农业的出现都做了较详细的阐述,向读者大致勾画了史前人类的生活面貌,指出了当今种族分布的根源。
作者尤其高度评价了农业出现对人类的影响:从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产者的转变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1](P23)由于史前离当今时间相去甚远,众多问题皆无定论,作者对众多问题并未妄下结论,而是尽量顾及多种观点,让读者自己裁决。
随着农业的产生,文明也随之而生。
在第二编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这大概是受到前人(指汤因比)以文明为单位研究世界历史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首先对欧亚大陆作了总述。
接着分别对各个文明(包括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以及中国文明)进行说明,作者对希腊-罗马文明论述得相对详细,而对印度、中国文明的很多问题则未作说明。
例如,作者对希腊-罗马文明的形成作了清晰地说明,分期也相对明确,而对印度和中国文明的形成几未提及,分期也甚为模糊。
这大概与作者的知识构成有关吧。
令笔者困惑的是,作者对两河流域的美索布达米亚文明仅是简要带过,而不曾给予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初文明足够重视,这一困惑时至今日仍不得其解。
在接着的第三编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对中世纪欧亚大陆的文明作了阐述。
关于著作《全球通史》读后感参考范文3篇
关于著作《全球通史》读后感参考范文3篇《全球通史》读后感1最近,我读了一本让我感悟很深的书——《世界通史》。
世界通史,字面的意思是记录那些具有重大意义是事情,可是,翻开书,里面却大多是战斗!什么“马拉松战役”“温泉关之站”“红白玫瑰战斗”……一次战斗要死多少人啊!假如有那么多的人力,精力,财力,为什么不拿来建立我们的家园,反而去破坏它呢?我不解。
都说战斗是富人发起的,死的却是穷人。
你们还记得在南京车站痛哭的那个小男孩吗?还记得在核战斗中受到损害的人吗?他们重则死亡,轻则致残,连在肚子里的胎儿都不能幸免。
可是,我试问,他们有什么错要遭此灭顶之灾呢?他们都是无辜的啊!战斗对全人民来说,百害而无一利。
可为什么还要战斗呢?那些被权势冲昏头脑的人啊,糊涂吧!我们渴望一个没有战斗的国度,那里有鲜花,有欢快,伴随着幸福……《全球通史》读后感2在《全球通史》一书的卷首,向读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需要一部21世纪的全球通史?”缘由就是:每个时代都需要编写新的历史,这不是说前人所编写的史书是不正确的,而是由于每一个时代都会产生新的问题,进而就需要探究新的答案。
人们都说,时间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之一,由于每个人、每件事都处在时间的渐渐长河之中,过去了的自然就变为了历史,所以,历史其实无处不在。
在我心中,历史本身是有神圣感的,手上拿着史书,就似乎能抓住过去时间留下的痕迹。
阅读通史类的书籍其实并不简单,由于它其中包含的内容太过于庞杂,但是读通史会非常有利于读者形成一种全球的视角。
在《全球通史》一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摒弃了西方传统的史学家通常使用的三分法,而是采纳了将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的方法:分别是一千五百年以前各地区处于孤立时期的世界和一千五百年以后西方国家的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
这种划分方法非常有利于我们读者消退自己头脑中有关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一种时间差和空间差,我现在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就常常会把同一时期中国和外国的历史进程进展一个联系和比拟。
读《全球通史》读书心得与感悟五篇范文
读《全球通史》读书心得与感悟五篇范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就是我分享的全球通史读后感范文,一起来看一下吧。
《全球通史》的读书笔记1一直爱读历史,而对于中国历史,看到的都是中国作者写的作品。
而作者本身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身份和视角,其“先天性”地无可避免也限制了读者的眼光视角。
这次看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受益菲浅。
而其中有关中国的部分,可谓洋眼看中国,更是不可多得的收获。
东周东周的形成是由于西、北方牧羊野蛮民族的侵入,当时世界上各地区都差不多同一时期都出现了这种野蛮部落都文明帝国的侵略掠夺,而独独中国的文明没有由于入侵被毁灭或转型。
同时的希腊、印度统统难逃过这两次游牧民族的侵入浪潮。
而中国被野蛮入侵而继而出现了一个生气勃勃、富有创造性的时代,更是反证出华夏文化的连续性和坚韧性。
青铜铁器一般的历史教科书对这两项技术都只是说明出我国人们在商、战国就掌握了这两项技术。
实际上冶铜技术的发明并不是在中国,而是在中东地区,中国于公元前1500年才学会了冶铸青铜武器的技能,同时传入的还有种植小麦和制造马车等技能,正是由于这些的帮助,当时的商朝统治者才能征服了其它四周仍处于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村落,扩大了华夏的版图。
而铁器的传入对比起世界其它地区则相对较晚,冶铁技术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中叶的小亚细亚,公元前800年传入印度,公元前750年传入中欧,于公元前600年才传入中国。
孔子在西人眼中,孔子是一个渴求成就功名利业的人。
这从他周游列国,试图寻得一位采纳其理想政治见解的统治者得知。
生逢乱世的孔子对当时的实际政治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不过“孔子最终发现了自己的特长并将其充分发挥。
他证明了他自己的一个具有罕见热情和擅长教育的教师”。
这个普通的教师不单单教育出了几个像样的弟子,并借助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抱负,成了深远且恒久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教育家。
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3篇】公元前8000年,公元1000年和现在的人种分布状况。
6种主要人种,高加索人,蒙古人,黑种人,布希曼人,澳大利亚人,俾格米人。
如今布希曼人,澳大利亚人,俾格米人这三种人种几乎所剩无几。
高加索人始终呈现增长的势头,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人种。
蒙古人在公元1000年到达顶峰后,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其中在美洲的蒙古人下降最为明显。
对应公元1000年时代,正是宋金元,中国大陆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
尤其宋朝政治开放,经济富强,即便一般百姓的生活也很富足。
元代之后,中国大陆从文明史角度看,是一个大型下降通道,直至民国以后才逐步转变这一趋势。
欧洲文艺复兴,从1350年至1550年,之后现代工业革命开头萌芽,1700年在整个欧洲绽开。
一个民族的复兴,70年时间太短暂,没有1~200年的历史积淀难以胜利。
中华民族任重道远啊。
黑种人,根本限定在非洲大陆进展。
它在向南部非洲扩张的时候,同时也受到高加索人从北部非洲的侵入。
所以总体来看黑种人的进展特别缓慢。
在高加索人和蒙古人的对恃中,历史上,相互的渗透很难长久,目前看来高加索人稍稍占有优势。
站在人种角度分析,莫非中美是天生的宿敌吗?这个结论,让人很是伤感。
然而高加索人在对黑种人的同化渗透亮显有成效。
或许将来的世界格局,谁掌控了黑种人,谁就可以连续称霸世界。
近十几年来,中国在非洲大陆的大肆扩张,可能已经引起当地人不满心情的增长。
一带一路的国策需要我们大量引进黑人留学生,这是应当的,但在执行过程中是否太急功近利了?比方近期沸沸扬扬的山东大学留学生学伴制度。
学伴制度本身并无问题。
早年间,大量中国留学生到欧美学习,对方的学伴制度对我们学生帮忙很大。
信任每一个出国留学的学生都有深刻的印象吧,我们并不知道,原来资本主义人和人的关系,可以那样的融洽,而不是像我们早期承受到的教育是,资本主义人和人的关系都是很冷酷无情的。
或许中国的对外开放,改革的路还很长。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读全球通史的读后感(精选7篇)
读全球通史的读后感(精选7篇)读全球通史的读后感篇1一、中国为什么存在城管这种独特的生物?正如美国的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述,中国历史更替几千年,基本更替的原因从来没有过变化。
一开始,新王朝的口号永远都是均田地,共财富,也确实这么做的。
土地被均分给农民,财富重新洗牌,朝廷统一征土地税人头税以充财政开支;之后,某些人利用自己的聪明勤奋,或者依仗朝廷里有人,兼并了其他人的人土地,若干时间过后,依仗土地带来的财富,继续兼并土地,买通政治,获得其他产出财富的资源。
这个过程经历几十几百年之后,穷者愈穷,富者愈富。
但这本身并不成为问题,问题在于朝廷的征税却因为兼并税收减少,富者可以通过政治或其他原因避税,原来的100个有产者成为了1个有产者加99个无产者,那剩下的有产者无论如何不会交之前同样的税收,而国家官僚体系在没有约束下,总是以膨胀的姿态发展,帝国财政入不敷出。
最后的解决办法只有一个,国家对无产者加重税负,而无产者的财富正在减少。
当临界点到达,农民起义就来了,之后又是这个国家末代王朝老套的情节,一年之内上百次的农民起义,均田地共财富的口号,诸侯镇压,游牧民族入侵,的历史重写了无数遍的情节。
所以,中心就只有一个税收。
世界历史从农业时代开始,无论哪个年代,中心都是财富,也就是剩余价值。
这也是每一次战争和社会变革的中心。
中国社会也如此。
所以,中国城管的存在,不是维护市容,而是维护税收。
这个国家当今的几乎全部税收是间接税收,也就是向企业征税,回到消费者头上。
如果允许街头小贩的无限增长,就会严重打击店铺的经济,而国家问店铺收取的大量地税营业税等无处收取,这个结果会导致跳过之前的所有过程,直接到末代王朝模式。
这个道理非常浅显,可是国外是如何解决的。
首先,如果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街头小贩是一个暂时的现象。
就像现在大城市街头盒饭越来越少,并不是因为城管打击,而是因为大家觉得不卫生,有条件去稍贵点的饭馆,而不会去街头吃便宜不卫生的盒饭。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精选15篇)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精选15篇)一、什么是读书心得读书心得,是在读书后产生的心得与感受,以及对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二、全球通史读书心得15篇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传世著作《全球通史》,自从出版近半个世纪以来给全球史学界带来巨大的震撼。
下面是整理的全球通史读书心得范文15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篇1一直都知道读史可修身知史可养德。
由《全球通史》想到的史家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尽管《史记》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但是它也只记载了一国之史。
纵观我国的史学著作超出一国范围面向世界的无不受西方思维的影响这不但体现在思想上而且体现在著作的布局上。
在我国史学界急功近利者居大半正如钱茂伟所批评的‘在《传统史学史研究的若干反思》一文中我对以前人结论代替自己研究的恶劣学风进行了批评明确指出“前人所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是特定时代、阶级、学识的产物。
在引用前人结论时一定要先作具体分析切忌断章取义地搬用前人现成的结论来代替自己的具体研究”。
’他们丢弃了史家珍贵的灵魂这灵魂是史家之所以成为史家最重要的东西丢失了它也就丢失了成为史家的理由。
一位史家所写的并不只是一本介绍过去的书而是一个高尚的灵魂。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
二十世纪是一个发展的世纪人们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的发展超过了以前的总和。
但这也是一个让人类悲痛的世纪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人类在发展中也被一些问题所困扰如: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水资源短缺资源枯竭恐怖主义宗教矛盾……这些让在发展中的人类陷入了迷茫正如在一战结束后为指引人们走出迷茫韦尔斯写成《世界史纲》一样斯塔夫里阿诺斯为在迷茫中的人们写成了《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全球通史读后感(通用23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全球通史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1《全球通史》是一部“经典中的经典”,这本书问世30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不断再版,不仅为英语国家读者所喜欢,而且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在全世界拥有最多读者的通史类作品。
这部书包含了人类的起源、文明的嬗变,有帝国的更迭、宗教的扩散;有对欧亚大陆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运的宏观思考,也有对著名历史事件的详细介绍;有对人性善恶本质的哲学分析,对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的辨证评价,也有对世界愈加两极分化的人道关怀对人类历史上诸多灾难的渊源——社会变革总是滞后于技术改革——的忧虑与警示。
这本书之所以可以享誉世界,还在于它是“全球史观”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全球史观最有影响力的作品。
其实在西方,早在启蒙时代就有人试图以全球视野来阐释历史。
正如作者本人所说,我们自己这一代人是西方主导的历史观中成长的,我们也生活在一个西方主导的世界里。
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是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时代。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这后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结束了这种霸权,世界地图上欧洲殖民帝国的消失就证明了这一点。
地图上许多地方的名字和颜色都发生了剧烈变动,从而显示出20世纪中叶涌现出来的这个新世界。
我们渐渐不情愿地认识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传统的西方导向的历史观是落后于时代潮流并有误导性的。
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
尽管伴随着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世界却已经完成了其从旧到新的转变。
新世界需要新史学。
20世纪60年代的后殖民世界使一种新的全球历史成为必需,作为读者,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看到这部《世界通史》时受到了一种震撼,这是一部真正打破了国家界限的作品,它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审视整个世界从古至今的每一幅过往的画面。
《全球通史》读后感(精选5篇)
《全球通史》〔精选5篇〕《全球通史》〔精选5篇〕《全球通史》篇1《全球通史》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
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开展。
本书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的兴趣性史书,它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与开展、朝代的更迭、社会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
因自身阅读才能有限,我只能从中截取局部感兴趣的内容走马观花。
下面就谈一下我在读后的感受。
一、两性间的不平等两性间的不平等是于新型农业太繁重,女人终于不堪负重,所以只能在家照顾孩子做家务吗?我的认识是这种不平等虽然在新型农业的开展过程中逐渐显现的,但不是因为太繁重,而是因为生活得需要所产生的越来越多的工具进步了劳动力,在同样的时间里,照料同一块地不需要男女都下地干活就可以消费出满足所有人需要的粮食。
这样一来就有空闲的劳动力回到家里。
那么为什么是女人回家而不是男人回家呢?那不过是因为女人的生理才能决定的,因为孩子总是女人生的,过去因为食物采集,无法多生孩子,如今口粮够了,女人可以多生几个,保证种族繁衍。
于是女人理所当然地留守家中,只是后来的开展却不是一开场可以意料的。
虽然操持家务,照顾孩子同样辛苦,但是没有产出,就没有发言权,于是,漫长的几千年,女性沦为第二性。
这一幕甚至如今仍在上演:无论开场是怎么受千万宠爱所以做全职太太的,过个5年8载,便成为多余的人。
当然,带着丰厚嫁妆嫁到夫家的不在此例。
还是那句话:经济根底决定上层建筑。
二、文化的力量在人类社会迈入近代以前,人类的各种群族在各大洲自顾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种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这样逐渐开展起来并形成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又继续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开展。
全球通史读后感(精选7篇)
全球通史读后感(精选7篇)全球通史篇1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仅要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更应该了解世界的历史,特别是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不从世界历史中继承和发扬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将无以迎接全球激烈的竞争,无法承担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世界通史》是一部全景式再现世界历史的新型图书。
它在吸收国内外世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图文资料,按历史编年的形式进行编排,直观地介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全书用丰富翔实的文字叙述,全方位介绍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艺术、民俗等领域。
古代卷从古代世界的开端,按纵的历史发展进程依次对各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分章编写;对公元前4世纪后的诸国按横的历史联系分章编写。
中世纪卷按地区和典型专题相结合的系统叙述。
近代卷主要叙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法国里昂和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和第二国际、巴黎公社、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晚期的亚非拉国家等内容。
现代卷主要阐述人类世界进入20世纪后所经历的两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乃至思想观念等内容。
当代卷以对战后世界各种基本矛盾运动的分析为依据,反映战后世界这个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统一整体的发展过程与特点,反映各类型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人民运动和对外关系的状况与发展趋势。
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
”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
学习世界历史,不仅可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增长知识,还可以提升深远的战略思维,培养开阔的世界眼光,从而能认清复杂现状,抓住要遇,应对挑战。
世界历史是人类作为一个现实整体的历史,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世界历史体系中的一部分。
《全球通史》读书报告
《全球通史》读书报告《全球通史》是一本详尽、深入的历史著作,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串联起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深感历史无处不在,并且对人类社会的变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全书分为几个主要章节,每个章节都以特定时期为主题进行叙述。
作者不仅介绍了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迁,还关注了艺术、科学、宗教等方面的发展。
在全书的内容中,我对以下几个方面印象深刻。
首先,作者的叙述方式十分生动形象。
他通过描写历史事件中的人物、场景和细节,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壮阔。
例如,在描述古埃及的时候,作者介绍了法老王的统治方式、古埃及人的生活习俗,以及他们独特的宗教观念。
这些细节让我仿佛穿越回古埃及,亲眼目睹那个古老而神秘的文明。
其次,作者在叙述历史时并没有局限于某个地区或民族的发展。
相反,他将世界各地的历史联系在一起,从而展现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交流互动的重要性。
比如,在叙述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化发展时,作者也介绍了中国明朝的盛世和伊斯兰世界的繁荣。
这样的叙述方式,使我不再将历史看作是孤立的事件,而是将它们看作一个整体,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
另外,全书还特别关注了科技和思想的进步对历史的影响。
作者通过详细介绍不同时期科学和哲学思潮的兴起和发展,揭示了科技和思想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他提到了古希腊的哲学家、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等等,这些突破性的思想和创新,不仅改变了当时的社会格局,也为后代的文明进步奠定了基础。
最后,从《全球通史》中,我也看到了历史的教训和启示。
无论是古老的文明还是现代的社会,历史上的冲突和矛盾层出不穷。
通过观察历史事件的发展,可以看到人类社会在不断追求进步的同时,也经历了许多痛苦和挫折。
因此,我们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共同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由于全书涵盖的时间跨度较长,涉及的内容较多,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通史》读书报告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这本《全球通史》展现了世界史的新视野。
它改变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写的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取向,确立了运用全球观念.包含全球内容的世界史新取向;确立了把世界史作为一个有机体的整体性或全球性研究方法。
第一章主要讲述史前人类,从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食物的采集再到种族的出现以及农业的出现都做了较详细的阐述,向读者大致勾画了史前人类的生活面貌,指出了当今种族分布的根源。
作者尤其高度评价了农业出现对人类的影响:从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产者的转变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由于史前离当今时间相去甚远,众多问题皆无定论,作者对众多问题并未妄下结论,而是尽量顾及多种观点,让读者自己裁决。
随着农业的产生,文明也随之而生。
在第二章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这大概是受到前人(指汤因比)以文明为单位研究世界历史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首先对欧亚大陆作了总述。
接着分别对各个文明(包括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以及中国文明)进行说明,作者对希腊-罗马文明论述得相对详细,而对印度、中国文明的很多问题则未作说明。
例如,作者对希腊-罗马文明的形成作了清晰地说明,分期也相对明确,而对印度和中国文明的形成几未提及,分期也甚为模糊。
这大概与作者的知识构成有关吧。
令笔者困惑的是,作者对两河流域的美索布达米亚文明仅是简要带过,而不曾给予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初文明足够重视,这一困惑时至今日仍不得其解。
在接着的第三章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对中世纪欧亚大陆的文明作了阐述。
包括伊斯兰教的兴起,突厥和蒙古人的征服,传统的拜占廷文明以及儒家文明。
作者认为,在这个时期“只有西方完成了向近代思潮的重大转变。
”而其他文明要么被征服,要么因为封闭而趋于停滞。
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入侵具有深远的意义——欧亚大陆联系的紧密以及中国技术发明的大批西传,促进了欧洲新文明的形成。
在谈及儒家文明时,作者认为中国在6世纪到16世纪的这1000年中,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空前稳定,正是由于稳定而使中国趋于保守,最后被西方势不可挡的扩张主义弄得四分五裂。
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同样走上了闭关锁国的道路。
此外,作者还分析了在19世纪面对西方的入侵时,日本之所以能够做出比中国积极、有创造性地反应,是因为日本没有形成像中国那样强大的帝国结构。
不过这只是原因之一,作者没有就此问题进行个更深入地分析。
在以往的世界史著作中,对地理大发现以前的美洲和澳洲以及非洲都鲜有描述。
而斯塔夫里阿诺斯则在本书第四章中专门给读者展示了地理大发现以前的非欧亚大陆世界的历史。
斯氏认为一部世界通史应该包括全人类的历史,美洲、非洲以及澳洲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不能被忽略。
不仅如此,作者还高度评价了非洲人所创造的灿烂文明和美洲人为全人类培养的大量农作物。
第五章中作者试图回答两个基本问题:为什么研究世界史应从公元1500年开始?为什么偏偏是西方人在16世纪的巨大发现和惊人探索中起了主要作用?第一个问题斯氏并没有给出正面的回答,甚至在读完他的书后仍然不知道答案所在,作者称在第18章已做出回答,但笔者实不知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与上述问题有什么直接的联系。
第二个问题倒是回答得简单明了:中东和中国的高度发达和富足使得他们自鸣得意、自我满足,以至没有适应变化的世界;而与此同时西欧则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与传统农业文明有着本质差别的一种新的充满活力、扩张性的文明——现代文明,从而开始了所谓现代化的进程,并决定了当代世界的发展。
这一编是本书的过渡环节,现代文明的出现,预示着西方崛起时代的到来。
西方的崛起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的兴起,势必伴随扩张而来。
在第六章中,作者论述了西方崛起时的扩张,分为伊比利亚阶段,荷、法、英阶段以及俄国在亚洲的扩张。
斯氏认为伊比利亚扩张主义的根源是传播宗教,而后,控制香料路线就成了扩张的首要目的,而其衰落的根本原因则是他们在经济上对西北欧的长期依赖。
这也就导致了荷兰、法国、英国后来居上,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张。
与此同时,俄罗斯人则在大陆上进行横贯亚欧大陆扩张,并最终造就了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
这些扩张,使全球统一性开始了。
第七章作者论述是西方具优势地位时的世界(公元1763-1914)。
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欧洲的科学革命、工业革命以及政治革命,不但论述了各革命的原因、历程,而且对其意义和影响作了详细地分析。
以工业革命为例,作者不仅考虑到工业革命对欧洲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包括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财富的增长,新的消费观念和妇女社会角色的变化等),也认识到对欧洲世界的深远影响,促进了美洲、澳洲的欧化。
作者的视角并没有仅仅局限于西方,斯氏对这一时期的非西方社会(包括俄国、中东、印度、中国和日本、非洲等)也给予了足够关注。
本编最后,作者通过对比,令人信服的接受了这一时期欧洲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方面的优势。
随着欧洲政治、经济和文化在世界范围的扩张、渗透和传播,全球统一性进一步得到巩固。
在最后一章中,作者讨论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来龙去脉、西方诸帝国的终结以及冷战及其后果。
斯氏在写这本书时力图跳出“西方中心论”的束缚,然而他在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仅对欧非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作了描述,而对有重大意义的中国战场只字不提,只在谈论二战的影响时轻描一句:中国伤亡1500万人。
这恐怕使中国读者在感情上难以接受,也与他试图跳出“西方中心论”这一框架相矛盾。
不过作者认为在冷战问题上美国应负主要责任,杜鲁门是冷战的始作俑者。
另外一点让笔者感到新鲜的是,作者将二战后的科技革命视为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与我们将这一革命视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传统看法不同,不知作者是出于何种考虑。
在笔者看来,以电力广泛的应用为标志的科技革命的影响大大超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当时人们生活的影响也不亚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于今日人们。
最后,作者既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也对人类的未来表现出担忧。
看完这本书后我感触良多,作者揭示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世界史丰富而重要的认识价值;提出了许多对当代人有启示的.须作思考的问题,并通过历史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赋予历史以新意,富于智慧,体现了思想的力量。
贯穿于书中作者对历史富于见解的思考:一、在人类社会迈入近代以前,人类的各种群族在各大洲自顾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种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又继续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人类的好奇心衍变为强烈的野心,并逐渐对自己的生存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于是人们再也不像动物一样随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人类在名为“国际交流”的幌子下开始了永无止境的争斗,这在当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续。
放眼望去,世界历史越来越是“实用主义”哲学或是“唯物论”的天下了。
近代以来的一次次战争,一战二战,在炮火的轰鸣下人类在一次次地进行着力量的转换。
时至今日,这种力量的转换还在继续,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提到“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之类的话语,于是世界各国大多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希冀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过渡,在所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种“竞争”越来越形成一种怪圈,国际竞争的号角吹响到各个地区,我们看到现在的中国,发展经济是头等大事,GDP指标压倒一切,经济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
这种“竞争”说白了就是“物质第一”、“一切向钱看”,我们在人类历史的任何时期都不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我们在对比1500年以前的历史特别是远古历史和1500年以后的历史不难发现:创造了一直到今天我们都引以自豪的灿烂文化的远古时期所发生的战争远远比近代以来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丰富,人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强,战争也越来越多,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偏离了人类历史正常的发展轨道,反思我们当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够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我们对这一理论的理解是否有点夸大了呢?二、《全球通史》对中国的介绍始于商朝,把商朝当作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朝来展开中国历史,这和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不一样的。
目前史学界尤其是外国历史学家对我们所称的“五千年文明”还有很多持怀疑态度,以至于我们国家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出现。
这是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在外国人的压力下我们屈从地去挖掘我们的祖先的坟墓并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年代久远,难道“历史悠久”便能加足我们以后在国际交往中说话的底气?难道美国会因为一个国家的历史长短来作为它外交政策的依据?我们对本身历史的研究不应该建立在别人的要求下,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值得自豪的历史。
时间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过去。
民族、国家乃至于我们个人的发展,力量的高下,都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的。
美国只有两三百年历史,但还不是生机勃勃,照样生活得很好?斯塔夫里阿诺斯意味深长地引用了伏尔泰的话作为题记开始讲述1500年以后的中国:“我们不必被中国人的成就迷住心窍,以至竟承认其帝国的体制真乃世界有史以来是最好的。
”我们承认,我们不是最好的,但又有谁能说证明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是最好的呢?三、《全球通史》在最后说“人类还从未看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也同样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
”斯塔夫里阿诺斯以及现在众多的历史学家都认识到了科技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性。
希望中孕育着危险,美好中承载着毁灭,也许真的有那么一天,人类会发展到穷凶极恶的最高境界,将那些所谓智慧结晶的恐怖武器搬出来施加在对方身上,或者说某些国家、某些民族试图创造出更具有科学含量的威慑力量,在试验或是检验、尝试的过程中,科学突然和人类开了一个玩笑,发挥了它的威力,在人类看到结果的过程中也结果了自己。
这一天会不会遥远呢?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
我们对于历史的研究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认清现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来,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现在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