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要素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要素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要素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要素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木构架体系: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由柱、梁、枋、檩等木构件组成木构架体系。

这种结构体系的特点是墙体不承重,只起围护和分隔作用,而屋顶的重量主要由木梁和木柱承担。

2.斗拱:斗拱是中国古建筑的特殊构件,主要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用于支撑屋顶重量并兼具装饰作用。

斗拱的出现增加了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3.屋顶: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形式多样,包括庑殿、歇山、悬山、硬山等,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美学特点和象征意义。

屋顶的坡度、曲线和起翘都经过精心设计,既能防止雨水侵蚀,又能增强建筑的美感。

4.木雕和彩绘:木雕和彩绘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装饰手段,用于增加建筑物的视觉效果和艺术价值。

木雕主要应用于梁、柱、门窗等木构件上,而彩绘则是在完成建筑主体结构后,对墙面、屋顶等部位进行的装饰处理。

5.布局与空间层次:中国古建筑的布局强调对称和秩序,通过中轴线对称布置建筑,形成严谨的构图。

同时,通过设置庭院、天井等空间元素,创造出层次丰富的空间效果,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相互呼应。

6.建筑材料: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

木材作为主要的结构材料,其轻质、高强度的优点得以充分发挥;而砖瓦则
主要用于墙体的砌筑和屋顶的铺设,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砖瓦形制各异,反映出不同的工艺水平和审美取向。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要素包括木构架体系、斗拱、屋顶、木雕和彩绘、布局与空间层次以及建筑材料等。

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建筑的独特风格和艺术魅力。

中式营造丨古建筑梁架结构及常见木构件详解

中式营造丨古建筑梁架结构及常见木构件详解

中式营造⼁古建筑梁架结构及常见⽊构件详解中国古代建筑⼤都是以⽊结构为主要结构形式,梁架结构的构架形式最常见的是抬梁式、穿⽃式、抬梁穿⽃结合式、井⼲式及⼲栏式(有⼏种说法);本期⼩编为⼤家介绍这⼏种梁架结构以及抬梁式各构件(梁、枋、桁、椽等)、结构组成及作⽤。

五种梁架构架形式抬梁式构架抬梁式构架,⼜称为“叠梁式构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为普遍的⽊构架形式,它是在柱⼦上放梁、梁上放短柱、短柱上放短梁,层层叠落⾄屋脊,各个梁头上再架檩条以承托屋椽的形式,即⽤前后檐柱承托四椽栿、栿上再⽴⼆童柱承托平梁的做法。

抬梁式结构复杂,要求加⼯细致,但结实牢固,经久耐⽤,且内部有较⼤的使⽤空间,同时,还能产⽣宏伟的⽓势,⼜可做出美观的造型。

穿⽃式构架穿⽃式构架的特点是柱⼦较细、密,每根柱⼦上顶⼀根檩条,柱与柱之间⽤⽊串接,连成⼀个整体。

采⽤穿⽃式构架,可以⽤较⼩的材料建筑较⼤的房屋,⽽且其⽹状的构造也很牢固。

不过因为柱、枋较多,室内不能形成连通的⼤空间。

混合式构架当⼈们逐渐发现抬梁式与穿⽃式这两种结构各⾃的优点以后,就出现了将两者相结合使⽤的房屋,即,两头靠⼭墙处⽤穿⽃式⽊构架,⽽中间使⽤抬梁式⽊构架,这样既增加了室内使⽤空间,⼜不必全部使⽤⼤型⽊料。

⼲栏式构架⼲栏式构架是先⽤柱⼦在底层做⼀⾼台,台上放梁、铺板,再于其上建房⼦。

这种结构的房⼦⾼出地⾯,可以避免地⾯湿⽓的侵⼊。

但是后期的⼲栏式⽊构架实际上是穿⽃的形式,只不过建筑底层架空,不封闭⽽已。

井⼲式构架井⼲式构架是原⽊嵌接成框撞,层层叠垒,形成墙壁,上⾯的屋顶也⽤原⽊做成。

这种结构较为简单,所以建造容易,不过也极为简陋,⽽且耗费⽊材。

因其形式与古代的⽔井的护墙与栏杆形式相同⽽得名。

梁“梁”是中国建筑构架中最重要的构建之⼀,它是⼀段横断⾯⼤多呈矩形的横⽊,明清时期基本接近⽅形,⽽中国南⽅的很多梁则采⽤圆形断⾯,这样较好的节约了⽊材。

梁承托着建筑物上部构架中的构建及屋⾯的全部重量,是建筑上部构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等工作的专业。

由于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为骨干的,因此房屋的设计也归属大木作。

历史渊源由《考工记》所载"攻木之工七",可知周代木工已分工很细,以后各代分工不同。

宋代房屋的附属物平暗、藻井、勾阑、博缝、垂鱼等的制作,归小木作,明清时则归大木作。

宋代大木作以外另有锯作,明清也归大木作。

木构架房屋建筑的设计、施工以大木作为主,则始终不变。

设计制度中国古代建筑在唐初就已经定型化、标准化,由此产生了与此相适应的设计和施工方法。

宋《营造法式》中,已载有一套包括设计原则、标准规范并附有图样的材份制(即古代的模数制,见材份)。

材份制一直沿用到元末。

明初,大量营建都城宫室,已不再用材份制。

清初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基本上使用了斗口制(见斗口),仍可看出材份制的痕迹,但在力学上已不如材份制严谨,各种构件的标准规范也无一致的准则。

实质上是旧的设计制度已被废弃,而新的设计制度还不完善。

大木作结构构件,按功能可分为12类。

其中拱、昂、爵头、斗4类属铺作构件。

其余8类为:柱,额枋,梁,蜀柱、驼峰托脚、叉手等,替木,椽和襻间,阳马(角梁),椽,飞子(飞檐椽)。

以上各类构件中,柱、椽、椽多为圆形截面,余为矩形截面。

宋以后各代对构件截面,按结构形式(殿堂、厅堂、余屋,或大木大式、大木小式)都详尽地规定出高、厚尺度。

其高厚比早期多为3:2,间有2:1的,至明清则多为10:8。

柱,又称柱子,古代文献中又称为"楹"。

为建筑中主要承受轴向压力的纵长形构件。

一般竖立,用以支承梁、枋、屋架。

常用木材、石材、砖等制成。

按外形分为直柱、梭柱,截面多为圆形。

处于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名称,如在房屋最外圈的柱子为外檐柱,外檐柱以内的称屋内柱(或金柱),转角处的称角柱,以及墙柱、中柱、山柱、瓜柱、童柱等。

有些柱不承受轴向压力,主要起构造作用,如望柱、垂莲柱、雷公柱。

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结构

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结构

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结构
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木构架结构:中国古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特色,其基本构成单位是木构架,由柱、梁、枋、檩等构件通过榫卯连接而成。

这种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较大的跨度,能够满足古代建筑对空间的需求。

2. 抬梁式结构:抬梁式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常见的木构架形式之一,其特点是在柱上架设大梁,再在大梁上架设较小的梁,以此类推,将重量逐层传递到柱子上。

这种结构常用于宫殿、寺庙等大型建筑。

3. 穿斗式结构:穿斗式结构与抬梁式结构相似,但其柱子直接穿过枋,不需要大梁。

这种结构常用于民居、楼阁等小型建筑。

4. 斗拱:斗拱是中国古建筑中特有的构件,用于支撑屋檐和出挑的部分。

斗拱由斗、拱、昂等组成,通过榫卯连接,具有装饰性和结构功能。

5. 屋顶: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形式多样,包括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等。

屋顶的坡度和曲线设计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能够排水和遮阳。

6. 台基:台基是中国古建筑的基础部分,用于抬高建筑,防止水淹和
潮湿。

台基通常由砖石制成,表面铺设石板或砖石。

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结构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观念,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详解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主要由梁、柱、枋、榫卯等构件组成。

木梁是悬在柱上的木制水平构件,承担着屋顶和地板等重量。

木柱是垂直支撑梁和屋顶的主要构件。

木梁和木柱之间通过枋连接,使结构更加稳固。

榫卯则是木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采用榫头榫眼的结构,使得构件能够牢固地连接在一起。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采用了木制榫卯结构,这也是中国建筑史上最具特色的一种结构形式。

榫卯结构有着很高的可塑性,可以实现各种不同形式的建筑结构,例如大型木构建筑和小型的木构家居。

同时,榫卯结构还能够有效地分担负荷,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榫卯结构的特点是连接牢固、拆卸方便、结构简洁。

榫头和榫眼的设计非常巧妙,形状和尺寸经过精确计算和实践总结,使得构件可以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即使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也能够保持稳定。

同时,榫头和榫眼的设计也考虑了拆卸的需求,使得在需要维修或更换部分构件时能够方便地进行拆卸和重建。

除了榫卯结构,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还采用了其他一些特殊的设计和加固方式。

例如,通过使用斗栱、斗拱和斗额等构件,可以增强建筑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斗栱是木结构的桁梁,用于支撑梁的两端,增强梁的承载能力。

斗拱是一种将梁和柱连接在一起的结构,通过斗拱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增加建筑的稳定性。

斗额则是悬挑在屋檐下部的构件,不仅起到装饰作用,还可以加固屋顶的结构。

此外,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还注重平衡和对称的原则。

例如,在建筑的平面布局中,常常采用对称的设计,使得建筑在外观上显得平衡和谐。

在建筑的结构上,也常常采用悬挑的设计,使得梁和柱之间的力能够平衡,提高建筑的稳定性。

总体而言,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是一种巧妙而复杂的设计,表现出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建筑技术水平。

这种结构形式通过采用榫卯连接和其他特殊的设计和加固方式,使得建筑能够保持稳定和坚固,并且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和适应性。

不仅如此,木结构结构还体现出中国古代人民对平衡、对称和美的追求,为中国古建筑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古建筑木结构构件详解

古建筑木结构构件详解

古建筑木结构构件详解首先是柱。

古建筑中的柱是承受上部结构荷载的主要构件,通常采用石柱、木柱或砖石柱。

木柱具有轻便、加工方便、吸震和保温的特点。

柱体通常用直径较大的木材制成,有的经过削磨处理,表面光滑,有的则经过雕刻,挂着彩绘等装饰,以增加建筑的美感。

梁是横向支撑结构的主要构件,用来承受上部结构的荷载,使之传递到柱子上。

梁一般由木材制成,形状有方形、圆形等。

梁的两端通常通过插榫的方式与柱子连接,以增加其承载力。

梁可以根据需要分为水平梁、斜梁、竖梁等,具有灵活性和可调性,能够适应不同的建筑结构需要。

桁架是一种由多个木材构件组成的支撑结构,用于支撑和稳定屋顶和天花板等上部结构。

桁架通常采用木制构件,由多个相互连接的梁和柱组成。

桁架能够分担梁柱的荷载,使建筑物更加稳固。

桁架的形式和结构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建筑设计需要进行调整。

楹柱是古建筑中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柱子,通常用于作为门户入口的柱子,具有装饰和象征性的意义。

楹柱一般由巨大的木材制成,形状粗壮,高大。

楹柱上通常雕刻着花鸟、神话故事等图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楹柱在建筑中起到了装饰和象征的作用,使建筑更加庄重和美观。

檩椽是古建筑中连接梁和柱的重要构件,用来支撑梁和屋顶等上部结构。

檩椽一般由木材制成,形状扁平,有的经过雕刻处理,具有装饰性。

檩椽的设计和制作需要考虑到梁和柱的承载能力和建筑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古建筑木结构构件具有多种特点和意义。

首先,木结构具有良好的吸震性能,能够在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时减少损失。

其次,木结构具有较好的保温性能,能够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

再次,木结构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可调性,可以适应不同的建筑设计需要。

最后,古建筑木结构构件具有丰富的艺术性,经常通过雕刻、彩绘等装饰工艺进行美化,增添了建筑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总而言之,古建筑木结构构件是古代建筑中使用的木质构件,包括柱、梁、桁架、楹柱、檩椽等。

这些构件具有艺术性和实用性,具有吸震、保温、可塑性、可调性等特点和意义。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

中国古建筑的构造一、四种木构造体系抬梁式〔最主要〕抬梁式构架〔又称“叠梁式”〕抬梁式构架是在台基上立柱,柱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梁,梁上立短小的矮柱,矮柱上再架短一些的梁,如此叠置假设干层,再最上层架上立脊瓜柱,这就是一组梁架。

在相邻两组梁架之间,用垂直与梁架方向,并且位于柱上部的水平联系构件“坊”,把两组梁架组合起来。

每层梁的两端上面,垂直于梁架方向放置檩。

檩不仅加强了梁架间水平方向的联系,构成稳固的组合构架,而且承受上部屋顶荷载。

抬梁式构架在中国古代建筑上使用格外普遍,尤其是在中国北方。

这是由于抬梁式可使室内柱子较少甚至是无柱。

但是,抬梁式构架用料较大,消耗木材较多。

而且这种构架根本上不承受三角形这种最稳定的构件组合形式,所以稳定性较差。

穿斗式穿斗式构架是由柱距较密,直径较细的落地柱〔或与不落地的短柱相间布置〕直接承檩,在柱与柱之间沿房屋进深方向不设架空的梁,而是用一种叫做“穿”的枋木,把柱子组成排架,并用挑坊乘托挑檐。

排架与排架之间用纤子、斗坊合檩作横向连接。

这种构架因使用较细小的木料,所以节约木材;因柱距较密,所以作为山墙,抗风性能好。

但是,柱距较密,使室内空间促狭。

因此,很多建筑常在建筑中部使用抬梁式构架,以扩大室内空间;在两端山墙,使用穿斗式构架,以提高抗风性能。

穿斗式构架主要用于我国南方地区。

但其历史是悠久的,至少是在汉代已经相当成熟。

和抬梁式架构相比,因不再使用粗大木梁,穿斗式构架中大木的用料较少。

井干式这是一种不使用柱和梁的构造。

井干式构造使用原木,或者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料层层叠叠,在转角处木料端部穿插咬合,构成壁架,再于两端壁架上立短柱以承脊檩。

我国早在商代墓椁已使用了井干式构造。

这种构造消耗木材量大,建筑确实定尺度合开门窗均受到限制,所以目前仅在林区还有使用的。

干栏式二、榫卯连接工艺。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

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等工作的专业。

由于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为骨干的,因此房屋的设计也归属大木作。

历史渊源由《考工记》所载"攻木之工七",可知周代木工已分工很细,以后各代分工不同。

宋代房屋的附属物平暗、藻井、勾阑、博缝、垂鱼等的制作,归小木作,明清时则归大木作。

宋代大木作以外另有锯作,明清也归大木作。

木构架房屋建筑的设计、施工以大木作为主,则始终不变。

设计制度中国古代建筑在唐初就已经定型化、标准化,由此产生了与此相适应的设计和施工方法。

宋《营造法式》中,已载有一套包括设计原则、标准规范并附有图样的材份制(即古代的模数制,见材份)。

材份制一直沿用到元末。

明初,大量营建都城宫室,已不再用材份制。

清初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基本上使用了斗口制(见斗口),仍可看出材份制的痕迹,但在力学上已不如材份制严谨,各种构件的标准规范也无一致的准则。

实质上是旧的设计制度已被废弃,而新的设计制度还不完善。

5449158.jpg(41.39 KB)大木作结构构件,按功能可分为12类。

其中拱、昂、爵头、斗4类属铺作构件。

其余8类为:柱,额枋,梁,蜀柱、驼峰托脚、叉手等,替木,椽和襻间,阳马(角梁),椽,飞子(飞檐椽)。

以上各类构件中,柱、椽、椽多为圆形截面,余为矩形截面。

宋以后各代对构件截面,按结构形式(殿堂、厅堂、余屋,或大木大式、大木小式)都详尽地规定出高、厚尺度。

其高厚比早期多为3:2,间有2:1的,至明清则多为10:8。

5449159.jpg(58.95 KB)柱,又称柱子,古代文献中又称为"楹"。

为建筑中主要承受轴向压力的纵长形构件。

一般竖立,用以支承梁、枋、屋架。

常用木材、石材、砖等制成。

按外形分为直柱、梭柱,截面多为圆形。

处于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名称,如在房屋最外圈的柱子为外檐柱,外檐柱以内的称屋内柱(或金柱),转角处的称角柱,以及墙柱、中柱、山柱、瓜柱、童柱等。

古建筑木结构构件详解

古建筑木结构构件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构造|构件详解中国传统古建筑构造复杂,这套木构造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诫所著?营造法式?标注,构造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值得收藏。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

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

〔芮城广仁庙正殿〕还是刚刚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

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

〔芮城广仁庙正殿〕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栿,梁架构造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芮城广仁庙正殿〕这是一六椽栿的构造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

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构造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构造来自平顺淳化寺正殿。

劄牵:长一椽的梁古建筑的梁架构造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构造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

〔泽州西四义普觉寺〕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

普拍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

普拍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

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宋以后开场应用广泛。

〔沁县大云院正殿〕铺作是由斗拱组成的构造单元,分为三种,立于柱头的称柱头铺作;立于两柱之间阑额或普拍上的是补间铺作,立于转角处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

附图是座歇山顶建筑,前檐可见两朵柱头铺作、三朵补间铺作、两朵转角铺作。

如果是悬山顶,那么没有转角铺作。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中国古代木构架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中国古代木构架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等工作的专业。

由于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为骨干的,因此房屋的设计也归属大木作。

历史渊源由《考工记》所载"攻木之工七",可知周代木工已分工很细,以后各代分工不同。

宋代房屋的附属物平暗、藻井、勾阑、博缝、垂鱼等的制作,归小木作,明清时则归大木作。

宋代大木作以外另有锯作,明清也归大木作。

木构架房屋建筑的设计、施工以大木作为主,则始终不变。

设计制度中国古代建筑在唐初就已经定型化、标准化,由此产生了与此相适应的设计和施工方法。

宋《营造法式》中,已载有一套包括设计原则、标准规范并附有图样的材份制(即古代的模数制,见材份)。

材份制一直沿用到元末。

明初,大量营建都城宫室,已不再用材份制。

清初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基本上使用了斗口制(见斗口),仍可看出材份制的痕迹,但在力学上已不如材份制严谨,各种构件的标准规范也无一致的准则。

实质上是旧的设计制度已被废弃,而新的设计制度还不完善。

大木作结构构件,按功能可分为12类。

其中拱、昂、爵头、斗4类属铺作构件。

其余8类为:柱,额枋,梁,蜀柱、驼峰托脚、叉手等,替木,椽和襻间,阳马(角梁),椽,飞子(飞檐椽)。

以上各类构件中,柱、椽、椽多为圆形截面,余为矩形截面。

宋以后各代对构件截面,按结构形式(殿堂、厅堂、余屋,或大木大式、大木小式)都详尽地规定出高、厚尺度。

其高厚比早期多为3:2,间有2:1的,至明清则多为10:8。

柱,又称柱子,古代文献中又称为"楹"。

为建筑中主要承受轴向压力的纵长形构件。

一般竖立,用以支承梁、枋、屋架。

常用木材、石材、砖等制成。

按外形分为直柱、梭柱,截面多为圆形。

处于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名称,如在房屋最外圈的柱子为外檐柱,外檐柱以内的称屋内柱(或金柱),转角处的称角柱,以及墙柱、中柱、山柱、瓜柱、童柱等。

有些柱不承受轴向压力,主要起构造作用,如望柱、垂莲柱、雷公柱。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值得收藏。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

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

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这是一张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

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山西平顺淳化寺正殿。

劄牵:长一椽的梁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

(山西泽州西四义普觉寺)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

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

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

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

(山西沁县大云院正殿)铺作是由斗拱组成的构造单元,分为三种,立于柱头的称柱头铺作;立于两柱之间阑额或普拍方上的是补间铺作,立于转角处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

附图是座歇山顶建筑,前檐可见两朵柱头铺作、三朵补间铺作、两朵转角铺作。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详解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值得收藏。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

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

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这是一张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

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札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山西平顺淳化寺正殿。

札牵:长一椽的梁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

(山西泽州西四义普觉寺)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

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

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

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

(山西沁县大云院正殿)铺作是由斗拱组成的构造单元,分为三种,立于柱头的称柱头铺作;立于两柱之间阑额或普拍方上的是补间铺作,立于转角处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

附图是座歇山顶建筑,前檐可见两朵柱头铺作、三朵补间铺作、两朵转角铺作。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细讲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细讲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I构件详解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诫所著《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值得收藏。

解释下四椽袱,^ ( fu )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槪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樗(tuan ),现在称为擦条,樗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an ),两条樗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袱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袱。

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袱。

(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

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

(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脊樗:屋架最高处的樗,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樗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袱,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樗(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这是一六椽袱的结构图,六椽袱即托六架椽的梁。

六椽袱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袱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平顺淳化寺正殿。

劄牵:长一椽的梁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袱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袱上用四椽袱,四椽袱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

(淫州西四义普觉寺)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z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袱”。

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禎科之下。

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

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

(沁县大云院正殿)理If® 1旨同者聃同用自&硏&園丁1£+诲昭舟二姦出鈕J番皿。

出鈕粤笋老固耳理i回业老三耳理坊?王*老固也巨謝唄7WSffi °^®W§ihn68TBW«W^iZv7为駅回业者阴丁鸟日*晁他邂圉回N IffiiZJ 1为鈕卡王*遞阴¥日壬率1枇三MB 7更由舉與阴紳谄卞甲者闕磐科、耍头、襯方头各一层,共七层,称七铺作。

木结构古建筑-构件详解

木结构古建筑-构件详解

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

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

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这是一张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

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山西平顺淳化寺正殿劄牵:长一椽的梁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山西泽州西四义普觉寺)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

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

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

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

(山西沁县大云院正殿)铺作是由斗拱组成的构造单元,分为三种,立于柱头的称柱头铺作;立于两柱之间阑额或普拍方上的是补间铺作,立于转角处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

附图是座歇山顶建筑,前檐可见两朵柱头铺作、三朵补间铺作、两朵转角铺作。

如果是悬山顶,则没有转角铺作。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构件详解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构件详解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构件详解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值得收藏。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

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

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这是一张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

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山西平顺淳化寺正殿劄牵:长一椽的梁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山西泽州西四义普觉寺)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

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

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

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

(山西沁县大云院正殿)铺作是由斗拱组成的构造单元,分为三种,立于柱头的称柱头铺作;立于两柱之间阑额或普拍方上的是补间铺作,立于转角处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

附图是座歇山顶建筑,前檐可见两朵柱头铺作、三朵补间铺作、两朵转角铺作。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详解
首先是柱子,柱子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常见的构件之一、柱子一般由多根木材垂直堆叠而成,底部大腿形状的柱子称为“大柱”,上面用来支撑大梁;而顶部尖锥形的柱子称为“小柱”,用于支撑小梁。

大柱和小柱之间通过榫卯连接,使得柱子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其次是梁,梁是横跨在柱子上的平行木材,承载楼板、屋顶等重量。

梁通常分为大梁和小梁两类,大梁跨度较长,一般用较粗的木材制作,而小梁跨度较短,一般用较细的木材制作。

梁与柱的连接方式一般采用榫卯结构,使得梁能够稳固地与柱相连。

椽是指平行于梁的木材,在梁上方起到加强梁的作用。

椽与梁之间的连接方式一般采用榫卯结构,使得椽与梁形成有机的整体。

桁是指平行于梁和椽的横向木材,用来支撑梁和椽,增强整个木结构的稳定性。

桁与梁和椽之间的连接方式一般采用卯榫结构。

除了木质构件外,砖石也在古建筑的木结构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木结构中,砖石用于填充梁和柱之间的空隙,增强结构的稳定性。

同时,砖石还用于修建墙体,形成建筑的立面和空间分割。

以上就是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采用了榫卯结构,使得木材构件能够互相连接,形成稳定的木结构体系。

榫卯结构不仅具有很高的结构强度,还使得构件之间的连接更为紧密,具有很好的抗震性能。

这种木结构体系在中国的古建筑中得以广泛应用,并成为中国古建筑的鲜明特色。

干货!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建筑扫盲图(最详细)

干货!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建筑扫盲图(最详细)

干货!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建筑扫盲图(最详细)唐宋建筑构架分件1、脊槫,又称脊檩,架在木结构屋架上面最高的一根横木。

明清之前用叉手支撑,后用侏儒柱支撑。

2、襻间,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构件。

襻间用于椽下,是联系各梁架的重要构件,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有单材、两材、实拍等组合形式。

明清时期檩下只用垫板、枋,合称一檩三件,废除襻间。

明清时襻间改称枋,并在它与檩间空隙处加竖板,称垫板。

檩、垫板、枋联用是明清官式建筑通常做法。

山西平顺王曲天台庵大殿(唐)殿内梁架结构殿的两缝梁架之间在各条檩下都加一条平行于檩的木枋,放在蜀柱上的大斗口内,与平梁相交。

这种枋在宋代叫“襻间”,用作梁架间的联系,以加强构架的纵向稳定性。

在现存四座唐代木构建筑中,也仅此殿用了襻间,是研究唐代厅堂型构架特点和发展演变的重要例证。

3、丁华抹颏栱,脊部叉手上角内,横向出耍头的栱。

颏kē,脸的最下部分,下巴。

一般在平梁之上用蜀柱、叉手与丁华抹颏栱拖脊槫。

捧节令栱,跟丁华抹颏栱有点类似,位置也差不多,承槫下替木之令栱。

山西陵川礼义镇南吉祥寺前殿(宋)殿内梁架结构4、蜀柱,即瓜柱,蜀柱是宋代名称,又叫侏儒柱,意思为短柱。

早期只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槫,而在其他承梁处用斗栱、矮木和驼峰。

蜀柱头也安斗,柱头间用襻间,柱角处装木㭼。

5、叉手,自平梁两端背上斜支向脊槫的枋木。

叉手也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槫,实际是一对人字型的支撑。

叉手的上述用法通用于汉至唐,晚唐五代起,逐渐改用蜀柱支撑脊槫,叉手成为托在两侧的加强稳定的构件。

明清时期,各梁均用瓜柱支撑,瓜柱下用角背,取消了叉手。

6、平槫,除脊槫和檐槫以外,跟脊槫平行的槫子。

7、合㭼(tà),置于平梁上与蜀柱交接处,可加固梁与柱的连接。

明清称角背,缴背或脚背。

8、平梁,宋式建筑称谓,位于脊槫下的梁,长二椽。

明清称三架梁,太平梁。

山西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五代)梁架结构“串”这一构件在《法式》厅堂等屋的大木作里用得很多,主要起联系柱子和梁架的作用,这和江南常见的“串斗式”木架中的“串枋”和“斗枋”的作用是相同的。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细讲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细讲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诫所著《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值得收藏。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

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

(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

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

(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这是一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

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平顺淳化寺正殿。

劄牵:长一椽的梁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

(泽州西四义普觉寺)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

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

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

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

(沁县大云院正殿)铺作是由斗拱组成的构造单元,分为三种,立于柱头的称柱头铺作;立于两柱之间阑额或普拍方上的是补间铺作,立于转角处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

附图是座歇山顶建筑,前檐可见两朵柱头铺作、三朵补间铺作、两朵转角铺作。

如果是悬山顶,则没有转角铺作。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 中国古代木构架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  中国古代木构架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等工作的专业。

由于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为骨干的,因此房屋的设计也归属大木作。

历史渊源由《考工记》所载"攻木之工七",可知周代木工已分工很细,以后各代分工不同。

宋代房屋的附属物平暗、藻井、勾阑、博缝、垂鱼等的制作,归小木作,明清时则归大木作。

宋代大木作以外另有锯作,明清也归大木作。

木构架房屋建筑的设计、施工以大木作为主,则始终不变。

设计制度中国古代建筑在唐初就已经定型化、标准化,由此产生了与此相适应的设计和施工方法。

宋《营造法式》中,已载有一套包括设计原则、标准规范并附有图样的材份制(即古代的模数制,见材份)。

材份制一直沿用到元末。

明初,大量营建都城宫室,已不再用材份制。

清初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基本上使用了斗口制(见斗口),仍可看出材份制的痕迹,但在力学上已不如材份制严谨,各种构件的标准规范也无一致的准则。

实质上是旧的设计制度已被废弃,而新的设计制度还不完善。

大木作结构构件,按功能可分为12类。

其中拱、昂、爵头、斗4类属铺作构件。

其余8类为:柱,额枋,梁,蜀柱、驼峰托脚、叉手等,替木,椽和襻间,阳马(角梁),椽,飞子(飞檐椽)。

以上各类构件中,柱、椽、椽多为圆形截面,余为矩形截面。

宋以后各代对构件截面,按结构形式(殿堂、厅堂、余屋,或大木大式、大木小式)都详尽地规定出高、厚尺度。

其高厚比早期多为3:2,间有2:1的,至明清则多为10:8。

柱,又称柱子,古代文献中又称为"楹"。

为建筑中主要承受轴向压力的纵长形构件。

一般竖立,用以支承梁、枋、屋架。

常用木材、石材、砖等制成。

按外形分为直柱、梭柱,截面多为圆形。

处于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名称,如在房屋最外圈的柱子为外檐柱,外檐柱以内的称屋内柱(或金柱),转角处的称角柱,以及墙柱、中柱、山柱、瓜柱、童柱等。

有些柱不承受轴向压力,主要起构造作用,如望柱、垂莲柱、雷公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
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李诫所着《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值得收藏。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

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

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这是一张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

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山西平顺淳化寺正殿。

劄牵:长一椽的梁
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
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

(山西泽州西四义普觉寺)
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

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

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

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

(山西沁县大云院正殿)
铺作是由斗拱组成的构造单元,分为三种,立于柱头的称柱头铺作;立于两柱之间阑额或普拍方上的是补间铺作,立于转角处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

附图是座歇山顶建筑,前檐可见两朵柱头铺作、三朵补间铺作、两朵转角铺作。

如果是悬山顶,则没有转角铺作。

(山西沁县普照寺正殿)
这张示意图是七铺作,铺作数=出跳数+3,上图双抄双昂出四跳是四
层,另加栌枓、耍头、衬方头各一层,共七层,称七铺作。

(山西平遥镇国寺万佛殿)
和上图是同一朵铺作,不同视角,标出各部件名称。

(山西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铺作层最下面的大枓称为栌枓。

栌枓口内纵向伸出,出跳的栱称为华栱。

栌枓口内横向伸出,与华栱相交的是泥道栱。

瓜子栱是华栱(或昂)头上横出的栱(最外跳除外),栱下是交互枓,栱两头坐散枓,上承慢栱。

慢栱是是施于泥道栱和瓜子栱之上的横向栱。

令栱是最外跳上的横栱,铺作外传在橑风槫或橑檐枋之下,里转在筭桯方下。

令栱和瓜子栱都是施于跳头的横栱,区别在于令栱在最外跳上,瓜子栱在里面的跳头上。

交互枓施于跳头,十字开口;施于替木下顺身开口。

散枓施之于横向栱的两头或偷心造的跳头上。

齐心枓是用于栱中心的枓,图中令栱的中心位置用了一枚齐心枓,令栱的两端则是散枓。

柱头方是压在柱中线上的长方,长同屋面,与铺作结合为一体,把同一侧面的铺作联系起来。

山西早期大木作的常用做法是铺作横向第一跳为泥道栱,泥道栱之上即开始使用多层柱头方,慢栱隐刻于柱头方上。

罗汉方是位于铺作出跳之上的长方,外转位于柱头方和橑风槫之间,里转位于柱头方和筭桯方之间。

铺作最外跳上承托的槫称为橑风槫,也是整个屋架结构中最下面的槫,这一位置也有不用槫而用方的,称为橑檐方。

山西绝大多数早期大木作使用橑风槫,我只见过几处应用橑檐方的实例。

枓直接托替木不用令栱的情况很少见,只在唐宋时期有些实例,这张图是唐代建筑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如果铺作跳头上使用了横栱称为计心造,没有使用横栱则称为偷心造,附图是一朵四跳七铺作枓栱,第二跳的跳头上使用了瓜子栱(横栱),第四跳的跳头上用了令栱(横栱),因此这两跳称为计心;第一、三跳的跳头上没有使用横栱,这两跳称为偷心。

铺作里转一般比较简单,配图这个使用了华栱和压跳,也有些直接只用华栱。

(山西屯留宝峰寺五方佛殿)
五铺作单抄单昂重栱计心造。

(山西武乡大云寺大雄宝殿)
有些古建筑的枓栱昂与耍头都采用斜置构件,且外形相似,如何区分昂与耍头呢?这种情况区分的方法是看是否出跳,出跳的为昂,不出跳的是耍头。

如图这朵柱头铺作,下面出跳托令栱的为昂,上面不出跳的是耍头。

(山西长子崇庆寺)华栱或昂向前挑出一段称为“跳”,这张照片中下面的华栱和昂各向前挑出一段,各出一跳,这朵枓栱一共出两跳。

耍头不向前挑出为不出跳
再做张假昂与耍头区分的图。

假昂和真昂一样也出跳,区别是真昂是斜置构件,用杠杆原理挑出,而假昂是水平构件,只把昂尖做成昂形,作用与华栱相当。

假昂与耍头的区分同样是看是否出跳,此图下面出跳托令栱的是昂(假昂),上面不出跳的是耍头。

(山西平顺北社观音堂)
檐角构件名称(山西平顺淳化寺)
柱头方是铺作中位于柱头中心线上横向的方材,同位置的最上一层称为压槽方。

附图是山西五台唐代南禅寺大殿,第二跳华栱为殿内的四椽栿梁头伸出,压槽方在梁之上,到了宋代以后大部分梁不参与枓栱,而是压在铺作层之上,压槽方就到了梁的下面。

隐刻是古建筑中的一种常用手法,这张图中的建筑没有使用独立的慢栱,而是在柱头方上刻出了慢栱的形状,两端仍然使用了散枓,这种不使用单独构件而是在其他构件上刻出部分形状的做法称为“隐刻”(山西五台南禅寺大殿)
悬山顶和九脊顶两山伸出的部分称为“出际”,安装于出际处的椽子称为“厦头椽”因为九脊顶又称“厦两头造”,而悬山顶没有两山出檐,又称“不厦两头造”。

搏风板安装于山面出际处以挡风雨,垂鱼惹草即保护槫头又能起装饰作用。

悬山顶建筑山面。

(山西襄垣文庙大成殿)
山西长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壶关县清流老君庙元代正殿的东山墙在2013年雨季坍塌了,梁架外露,六椽屋四椽栿对乳栿用三柱是晋东南地区早期大木作最常见的梁架结构形式,这张图标出了主要构件的名称。

不少古建筑采用组合式主梁,配图这张进深六椽,采用四椽栿对前乳栿用三柱,乳栿也有对在后面的,两段梁的结点在内柱上。

四椽
栿:长四架椽的梁;乳栿:长两椽的梁;劄牵:长一椽的梁。

配图这座大殿是山西长子善村龙王庙,山面护坡和墙塌了,骨骼外露。

这张图也是四椽栿对前乳栿用三柱,殿内效果。

配图是山西长子壁村三嵕庙,元代,现在后檐柱严重内倾,很危险了。

四椽栿对前乳栿。

组合式梁架的种类很多:三椽栿对劄牵、四椽栿对前后劄牵,二椽栿对前后乳栿等等,以后慢慢作图。

这张图是山西长子西上坊成汤庙金代正殿的转角铺作,可见山面柱头方延伸过来成为正出的华头子,前檐的柱头方同样延伸过去成为横出的华头子。

《营造法式》卷十八“殿阁外檐转角铺作用栱、枓等数”中说“华头子,两只,身连间内方桁”指的就是这种结构。

从卷十七“铺作每间用方桁等数”可知方桁指的是柱头方等小方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