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人教版初一下) (2)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同课异构公开课教案3篇)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同课异构公开课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169ce64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7c.png)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的第二节。
包括两部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这两部分是有内在关联的统一的整体。
本节课安排学习呼吸道对空气处理之后,仅凭学生已有知识理解本课有挑战性。
另本节上承消化系统,后续循环系统,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这本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对“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理解。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对呼吸有一定的了解,但具体的知识比较缺乏,对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动手能力也比较弱。
呼吸运动是实现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前提和基础。
明确呼吸运动的过程,才能理解肺通气的原理,所以教师要提前准备相应的教具和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这样,学生才容易掌握肺是如何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
因此,我在教学中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动画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动脑、动手,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目标】1.掌握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时胸廓的变化。
2.在模拟呼吸运动过程的基础上,理清胸廓的变化与人体完成呼吸的关系。
3.说出呼吸运动的过程。
4.通过演示实验与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5.通过对人体的呼吸运动学习,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6.通过学习本节内容让学生认识到肺的重要性,提倡学生加强体育锻炼。
【教学重难点】重点:肺的结构和功能;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难点: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视频、动画、图片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肺的结构和功能、理解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班级每个学习小组准备好一个模拟膈肌的演示道具,小组合作探究:吸气呼气与胸廓的变化情况。
【教学过程】同课异构1一、情景导入每年有近5万名0到14岁儿童死亡意外伤害,其中溺水身亡的儿童高达2万多名。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二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c629441312b3169a451a4d6.png)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2课时_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概述肺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2、通过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变化,分析呼吸与细胞生命活动的关系;
3、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4、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5、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6、通过对肺内气体交换的学习,意识到环境保护对人体自身而言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难点:
气体的扩散作用。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2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207ade866fb84ae55c8d1a.png)
12.演示动画: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提问:组织细胞里的气体交换是怎样进行
的?
13.学生回答:动脉血中的氧向组织细胞扩散;组织细胞里的二氧化碳向血液扩散。
14.提问:为什么氧和二氧化碳的扩散方向是这样的?
学生推测:这是因为组织细胞里的氧含量比动脉血中的少,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动脉血中的多的缘故。
师生总结归纳呼吸的全过程:
板书设计
一.肺内气体交换肺泡-----血液----细胞
肺泡数量多;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壁很薄,只有一层
上皮细胞。
二.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教学后记。
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307fbe5d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48.png)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教学目标1.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胸廓容积变化与气体进出的关系3.通过了解胸廓容积变化与呼吸的关系,能对自己的肺部呼吸功能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好处。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肺的结构和功能2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教学难点:1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阅读本节课给出的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呼出的气体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
思考:含量增加的气体成分是哪里来的?外界空气经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在肺部进行了怎样的气体交换的呢?(二)探究新知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探究活动一:用手按在胸部两侧肋骨处,深深的吸气,再深深的呼气,感受肋骨、肋间肌、胸廓的变化,完成表格1。
胸廓的变化还与什么结构有关?膈探究活动二:请仔细阅读教材P46页演示实验,思考3个问题:1、在这个实验中玻璃罩,玻璃管,气球,橡皮膜分别模拟的是那个结构?2.气球什么情况下扩张?什么情况下回缩?3.如果气球破损漏气,或者罩口密封不严,结果会怎样?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肺泡有哪些结构特点适于进行气体交换?“两多”、“两薄”。
(三)拓展延伸1.生活中很多女性为了追求身材的曲线,穿上了束腰衣你觉得这是健康的追求美的方式吗?答案:胸廓的扩张受到影响,吸气受到影响,不能正常呼吸,体质下降。
2.下水游泳时,如果水超过胸部。
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答案:会感到呼吸困难(吃力),胸廓受到水的挤压,胸廓扩张受到影响。
(四)课堂小结1. 肺的位置、结构、功能2.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吸气:膈肌、肋间肌收缩、胸廓上下左右径变大、胸廓容积变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体从外界进入肺内----(吸缩膈降胸大内压小)呼气:膈肌、肋间肌舒张、胸廓上下左右径变小、胸廓容积变下、肺缩小、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体从肺内排到外界----(呼舒膈升胸小内压大)记忆口诀:吸缩膈降胸大内压小。
七年级生物下册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217332d5fbfc77da369b1e1.png)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的第二节。
包括两部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而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原理过程比较抽象,仅凭学生已有的知识理解本课有挑战性。
另本节上承消化系统,后续循环系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这本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学情分析心理学基础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是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的一个过程。
而我所任教的几个班级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好发表意见,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但注意力分散,所以在教学中,我要运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也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知识体系方面,学生先前学习的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等相关知识,并不能形成逻辑体系。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堂上多利用演示实验及直观教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2. 难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本节课划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是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第二课时是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这两个课时有内在的联系性。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涉及容积变化与气体压力的关系以及气流流动方向等物理学问题,学生缺少有关的知识储备。
还有学生对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缺乏形象直观的认识。
因此,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策略本节课内容较多且较为抽象,特别是膈肌运动与胸廓变化的关系、容积与压强变化的关系学生更是难以理解,如何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是我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是让学生通过体验感受呼吸时胸廓的变化,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二是针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规律,用直观教具建构学生直观知识。
如我为小组准备了演示装置,让学生通过活动、演示理解胸廓扩大,肺扩大;胸廓缩小、肺缩小;然后我还准备了注射器,让学生体验气体压力与容积的关系,帮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进一步转变为理性认识来突破难点。
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a932ea0c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19.png)
-设计简单的实验,如观察氧气和二氧化碳在水中扩散的实验,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气体交换现象。
2.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通过讨论运动后呼吸急促的原因,让学生理解肺活量、通气量的概念。
-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设计简单的填空、选择题,巩固基础知识。
-针对中等程度的学生,设计案例分析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优秀学生,设计拓展性研究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5.注重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及时给予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采用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报告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观察,总结肺内气体交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点评,强调生物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针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针对共性错误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结合课堂所学,观察并记录自己或家人的呼吸状况,分析运动、情绪等因素对呼吸的影响,以观察报告的形式呈现。
3.小组合作,选择一个与肺内气体交换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探讨,如高原反应、呼吸系统疾病等,通过查阅资料、实验探究等方式,撰写一篇研究报告。
4.设计一份关于肺内气体交换的宣传海报,内容包括肺的结构、气体交换原理、肺活量等,要求图文并茂,突出重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肺的解剖图,了解肺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12fa7b7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09.png)
3.撰写一篇科普文章,以“关爱呼吸健康,从了解肺内气体交换开始”为主题,向同学们普及肺内气体交换的重要性,并介绍如何保护呼吸系统。
4.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自编三道选择题和三道简答题,涵盖教学重点和难点,以检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通过学习肺内气体交换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有一定的了解。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呼吸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但可能对肺内气体交换的具体过程和原理理解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科学探究、实验操作和合作学习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仍有待提高。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完整的肺内气体交换知识体系。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指导和鼓励,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6.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7.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将采用生活情境法,引导学生关注呼吸现象。首先,我会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运动、登山等活动中呼吸的变化,如为什么会感到喘不过气、呼吸急促等。通过这些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呼吸与身体状态之间的关系,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邀请学生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包括对肺内气体交换过程的理解、小组讨论的感悟等。随后,我会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并对学生在讨论、练习中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二)》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二)》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a5efca59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66.png)
1.情景创设: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和模型演示,成功创设了生动的情景,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肺泡的结构特点和气体交换过程。这种情境创设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问题导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使得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二)》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生物学科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其对生命现象的理解和认识。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二)》是一节重点讲述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原理的课程。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一内容较为抽象,需要教师运用生动的教学手段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提问:“你们知道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吗?”、“呼吸道和肺的功能有何不同?”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肺等器官的功能和特点。
2.重点讲解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原理,包括肺泡的结构特点、气体交换的过程等。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图片等,生动形象地展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小组合作:本节课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还能够提高自己的表达和沟通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反思与评价:教师在课堂中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同伴评价,使学生在反思中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同时,教师的评价也能够给予学生及时、准确的反馈,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二课时)》生物优秀教学设计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二课时)》生物优秀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c0aa1662e3f5727a5e96262.png)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发生在肺内气体交换(第二课时)》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第三章第二节和第四章第三节部分内容的重新整合,这节课内容将的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和后面学习的血液循环紧密联系起来,再进行深入加工,将肺泡处的气体交换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一并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对比、理解。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自学了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和血液循环等有关内容。
经过初中的生物学习,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描述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描述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模型制作、演示和动手操作,实现体验、感知、实践、参与。
以此培养学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
3、情感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模型,将教材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生物的实用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制作模型,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生物学科素养。
四、重点、难点定位1)教学重点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及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是人体内气体交换的两个重要方面,是本节课的重点。
2)教学难点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及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是人体内气体交换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五、教法学法教法:问题导入、探索发现、模型演示、推理、总结学法:观察、操作、体验、归纳、思考、探索、交流、反思参与学习六、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二课时)一、肺泡处气体交换二、组织细胞处气体交换三、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呼吸)四、总结七、教学反思(1)分组合作制作模型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动手演示,相互交流,增加合作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热情和对未知事物探究的兴趣,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锻炼学习能力,为学生长远发展奠定知识基础,同时真正落实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一个客观的、有形的生理现象,但受现有条件的限制,无法将其显现出来,学生看不见,摸不着。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8f8a6f1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da.png)
1.题目:《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二节)2.内容:3.基本要求:(1)有教学情境的设置,有适当的提问环节。
(2)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3)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简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2.说出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手操作模型和小组讨论,提高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肺部呼吸功能的了解,认识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好处,树立健康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难点】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三、教学方法提问法、讲授法、讨论法、活动法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生共同深呼吸,思考吸气和呼吸的过程中是交换的哪种气体?气体到底是如何实现的交换的?引出本节课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肺泡的结构教师:展示肺泡的结构模型,找出肺泡的结构特点有哪些?思考该结构特点与其功能有何联系?学生:肺泡和毛细血管是有单层细胞构成。
在肺泡的外膜包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网。
这种结构更有利于气体在此处的交换。
(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学生阅读课本,找出气体在肺泡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师:播放动画。
引导学生标记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扩散路径。
小组活动:完善气体交换图解,并讨论气体交换的原理是什么?肺泡的结构是如何与其功能相适应的?一组:展示气体交换的图解。
二组:气体都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进行扩散。
教师:哪个组能说一说结构是如何与功能相适应的呢?四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均是由一层细胞构成,有利于气体的快速交换。
五组: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增大了气体交换的面积。
教师:请学生以氧气和二氧化碳历险记为题,用故事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学生展示。
环节三:巩固提升教师:请学生完成学案上的A级练习题。
环节四:作业设计画一画:画出气体在肺处的交换过程。
讲一讲:给你的家人讲一讲呼吸时如何实现的。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第2课时》教学设计【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第2课时》教学设计【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1977b18f192e45361066f5fb.png)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描述肺适于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
2.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3.理解气体的扩散作用原理。
4.通过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变化,分析呼吸与细胞生命活动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2.气体的扩散作用。
难点: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三、教学准备教师收集肺泡结构及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的相关视频、图片等,PPT。
学生课前预习。
四、相关资源《【知识解析】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视频资源、《【教学实验】测量肺活量》视频《【知识解析】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思维导图资源、《【知识解析】《人体的呼吸》章后小结》。
五、教学过程【课堂引入】温故知新:肺: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
气体在呼吸作用下进入肺,这只是完成外界气体与肺泡气体之间的交换,不是呼吸的结束,只是呼吸的第一步,只有肺泡内气体与血液间的气体进行交换了,而血液又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进行交换才是呼吸的实质。
那么进入肺泡内的气体与血液之间是怎样进行交换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新知讲解】(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1.气体扩散原理厨房饭菜的香味会传到客厅,盛开的鲜花会引来蜜蜂和蝴蝶,居室某处喷洒清新剂的香气会很快溢满全屋。
喷洒香水,让学生领会气体交换的原理:一种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至平衡为止,这就是气体扩散。
通过本节“想一想,议一议”活动,你已经了解了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有明显的不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
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讲解: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我们可以推测体内进行了气体交换。
讨论:氧气要想从肺泡中进入到血液,需要比较哪儿的氧气含量高?讲解:肺泡内氧气浓度>肺泡周围毛细血管内氧气浓度;肺泡内二氧化碳浓度<肺泡周围毛细血管内二氧化碳浓度。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4单元第3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4单元第3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af82bb51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8d.png)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过程。
2.分配任务,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鼓励小组成员相互协作、沟通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提高对生命现象的理解。
2.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情感态度,认识到生物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
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提高集体主义精神。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归纳
1.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及改善方法。
2.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补充和完善学生的认识。
3.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和技能,强调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原理及应用。
5.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提高环保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高山滑雪运动员在高海拔地区呼吸困难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气体交换与生活实际的关系。
2.创设模拟高原环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气体交换的挑战。
3.通过展示患者由于呼吸道疾病导致呼吸困难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气体交换障碍的同情与关注。
2.问题导向:通过设计一系列递进式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原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2b48922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58.png)
1.肺的结构与功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肺模型,详细讲解肺的结构,包括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分布。解释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的特点,以及它们在气体交换中的作用。
2.肺内气体交换原理:通过动态图解和实例,阐述气体扩散的原理,解释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肺泡与血液之间的交换过程。
3.呼吸运动与肺容量:介绍呼吸运动的原理,包括胸廓、肺和膈肌的作用。讲解肺容量变化与呼吸深浅的关系。
(四)课堂练习
1.观察肺模型,让学生指出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并解释原因。
2.设计一道实验题,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呼吸过程中气体成分的变化。
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呼吸现象。
(五)总结归纳
在课堂的最后,我会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归纳:
1.肺内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
2.呼吸运动对肺内气体交换的影响。
-针对每个实例,给出一个简短的建议,帮助他人改善呼吸健康。
4. **小组研究课题**:
-小组合作,选择一个与呼吸健康相关的主题,如“吸烟对肺内气体交换的影响”、“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等,进行深入研究。
-准备一份PPT,展示研究过程和成果,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5. **反思与展望**:
-写一篇反思日记,总结自己在学习肺内气体交换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3.生活中如何改善呼吸健康。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确保学生对肺内气体交换的理解和应用,我将布置以下作业:
1. **知识巩固题**:
-完成课本第52页的练习题1、2、3,通过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检验学生对肺的结构和功能、气体交换原理的理解。
-绘制肺内气体交换的示意图,标注出肺泡、毛细血管和气体交换的关键步骤,以加深对气体扩散过程的认识。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https://img.taocdn.com/s3/m/6a51f22d767f5acfa1c7cdae.png)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二)
课时
1
课型
新授
目
的
要求
知识目标:
通过资料分析演示实验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能力目标:
通过资料分析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观察、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人体呼吸系统的完美结构
重点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难点
分析设计对照实验的目的
关键
课堂组织
请学生设计演示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分析资料
气体怎样从肺进入血液中?
喷洒香水,联系今天刚发生的沙尘暴
模型及ppt
引导联系小肠适合吸收的特点
视频ppt
回忆呼吸运动的原理
整体认识呼吸过程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肺泡与血液内的气体交换,
激起探究的欲望
设计实验
1提出问题
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气体的差别么?
2作出假设
呼出气体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教具
澄清的石灰水,干净的玻璃管,烧杯,香水,广口瓶。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1肺泡特点
2肺泡内气体交换的过程
教 学 内 容
教 法
学 法
目 标
时间
组织教学:
导言:气体在呼吸运动作用下进入了肺,这只是完成外界气体和肺泡内气体之间交换的过程,请同学们回忆这个过程。
它不是呼吸的结束,只是呼吸的第一步,只有肺泡内气体与血液间的气体进行交换了,而血液又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进行交换才是呼吸的实质。那么进入肺泡内的气体与血液之间是怎样进行交换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肺内气体发生的变化。
课后题和导航
七年级生物下册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二课时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二课时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ec58078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f5.png)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的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7)参加学校或社区组织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对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的认识和关注。
(8)在家长的指导下,尝试在家中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如使用肺功能测试仪等,观察和了解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的过程。
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一节关于《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的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让学生们通过观察、思考和实验来理解这个知识点。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也产生了一些思考。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的知识点。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2)教案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2)教案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a9537ee6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dd.png)
课时计划No 14 第 2 课时授课时间年月日课题 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课型新授目的要求 1.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2.说出肺泡适于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
3.通过资料分析,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4.全面理解呼吸的内涵。
通过测量、计算,培养学生的思维、动手及计算能力;分析呼吸与细胞生命活动的关系。
5.进一步渗透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通过测量、计算,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点难点关键进一步渗透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全面理解呼吸的内涵。
教具资料课件、教参,网络资源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方法时间分配一、创造情景,导入新课让学生用动作语言做出回答,你如何用动作来表示肋间外肌的收缩?你怎样让你的膈肌最大限度的舒张?最后,提问胸廓的变化与呼吸运动有何关系?气体进入到肺部有什么变化?引入本课知识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2二、明确学习目标(齐读)1.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2.说出肺泡适于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
3.通过资料分析,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4.全面理解呼吸的内涵。
明确本节学习目标,对本节知识初步的了解。
1三、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47,然后完成下列问题。
1.吸入的气体顺着支气管在肺里的,达到支气管最细的分支末端形成的。
2.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____________,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____层扁平的_______________组成的。
3.外界的气体被吸入肺泡后,空气中的氧气透过__________和__________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过这些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进入________,然后随着________的过程排出体外。
4.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________________输送到全身各处________________里。
自主学习,带问题阅读,勾画重点,填写相关内容,明确本节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人教版初
一下)(2)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讲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2.通过测量胸围差,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3.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测量胸围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能动手操作本节课实验,并对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自己的胸围差,使学生能对自己的肺部呼吸功能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认识到体育锤炼对呼吸系统的好处。
●教学重点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3.通过测定胸围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互助合作精神。
4.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观看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观看、总结能力。
●教学难点
1.正确把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
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3.分析设计对比实验的目的。
●教学方法
实验法、综合法、讲解法。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预备
软尺、多媒体、模拟实验模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教师:〔提出咨询题,明确学习目的〕外界的空气通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在肺中发生如何样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
学生:〔推测并假设〕
〔1〕当肺变大时外界空气就到里面去了;当肺变小时,肺内气体就排出。
〔2〕当气体到达肺后,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发表看法,设置悬念〕同学们敢于大胆推测和设想,这种精神专门好,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你们的假设是否正确,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那个咨询题。
〔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观看肺的动画片〕肺是呼吸系统的要紧器官,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每分钟大约呼吸16次。
教师:〔让学生自己体会感受〕现在请同学们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你会感受到肋骨如何运动?胸廓如何变化?
学生:〔让学生看肺的动画: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同时认真体会感受,研究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当深深地呼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当深深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变小。
教师:刚才同学们仅凭感官感受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准确呢?是否与科学事实相符呢?我们能够采纳什么方法借助什么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呢?
学生:〔动脑筋,提出实验方法及方案,对自己的感受充满自信〕用软尺测量吸气和呼气时胸围的长度。
假如吸气时长度变大,呼气时长度变小,就讲明我们的感受是对的。
教师:好,同学们想的方法专门好。
我们现在就能够通过测量胸围来探究呼吸运动中胸廓容积是否发生变化。
现在请同学们参照课文中的实验方案,分组实验。
〔提醒学生要注意实验要领〕1.测量时躯体取自然站立姿势,双手自然下垂,不挺胸,不憋气,呼吸要平均。
2.软尺的位置要合适。
3.软尺不要有折转。
4.作好记录数据:尽力深吸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尽力深呼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5.测三次记录好数据并设计表格,算出平均值。
学生:〔实验活动:依照实验要求每3~4人一组〔男女分开〕。
测三次后将胸围差数据记录在各小组设计的表格中,并算出平均值,各小组分别向老师汇报〕
教师:〔组织学生对胸围差数值进行分析,提出如下咨询题进行讨论〕
1.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不的同学胸围差有差不吗?假如有差不,缘故是什么?
2.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吗?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阻碍胸廓的容积?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后得出〕
1.我们的胸围差〔不〕明显。
同学间的胸围有差异,这与年龄、性不以及是否经常锤炼有关。
2.胸围差并不能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
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隔肌的收缩和舒张也会阻碍胸廓的容积。
教师:专门好。
同学们刚才通过准确测量,认真运算,得出正确的结论和估量。
教师:〔播放多媒体,演示肋间肌收缩和舒张,膈肌收缩和舒张。
让学生认真观看〕
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讨论: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时肋间肌和膈肌是如何运动的?胸廓容积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边观看边讨论,互相补充后做答〕当呼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呼气时正好相反。
教师: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是不是和同学们所描述的那样?是由于吸气后使胸廓扩大,依旧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
学生:〔1〕是由于吸气后使胸廓扩大。
〔2〕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
教师:请会游泳的同学讲讲,刚下水时,假如水超过胸部。
你有什么感受?什么缘故?
学生:会感到呼吸困难〔吃力〕,胸廓受到水的挤压,胸廓扩张受到阻碍。
教师: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专门紧,以保持苗条身材,然而呼吸受到阻碍,体质下降。
什么缘故?
学生:胸廓的扩张受到阻碍,吸气受到阻碍,不能正常呼吸,体质下降。
教师:通过以上两例,你能讲出胸廓扩张和呼吸的关系吗?
学生:胸廓扩张,胸腔容积变大,吸气;胸廓受压,胸腔容积缩小,呼气。
教师:同学们讲的是否正确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研究,〔模拟膈肌的运动〕你们从模型中看出两气球代表什么?橡皮膜代表什么?气球在什么情形下涨大?在什么情形下回缩?
学生:两气球代表两叶肺,橡皮膜代表膈肌;当橡皮膜收缩时,气球胀大;当橡皮膜舒张时,气球回缩。
[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观看得专门认真。
一个容器中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形下,假如气体的总量没有改变,当容器的容积增大时,气体压力就小;容积缩小时,气体压力就大。
胸廓也是如此,当气体压力低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被吸入;当气体压力高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被压出。
肺富有弹性,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缩小,因此气体就被吸入。
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使得胸腔容积缩小时,肺便收缩,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增大,因此气体就被排出。
[巩固知识]
教师:现在我们共同回忆一下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及过程。
学生:回答〔略〕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