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

第一讲:国民性的永远伤痛:鲁迅和《阿Q正传》 一、孤独的鲁迅(家庭、婚姻、兄弟、战友、学生) 二、反抗绝望(孩子、出走意象、黑暗) 1925.5.30给许广平的信中又说:“……我对人说话时,却总拣择那光 明些的说出,然而偶不留意,就露出阎王并不反对,而‘小鬼’反不乐闻 的话来。总而言之,我为自己和为别人的设想,是两样的。所以者何,就 因为我的思想太黑暗,但究竟是否真确,又不得而知,所以只能在自身试 验,不敢邀请别人。” 写文章不过是为了与黑暗捣乱,是为了给人憎恶。“天下不舒服的人 们多着,而有些人们却一心一意在造专给自己舒服的世界。这是不能如此 便宜的,也给他们放一点可恶的东西在眼前,使他有时小不舒服,知道原 来自己的世界也不容易十分美满。” 影的告别》 影开口说: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 在《影的告别》里,影开口说:“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 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 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呜呼呜呼 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呜呼呜呼, 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呜呼呜呼,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鲁迅拒绝了被人们视为天堂或地狱的一切现实的存在, 鲁迅拒绝了被人们视为天堂或地狱的一切现实的存在,同时也拒绝了人们 所预设的未来的“黄金世界” 所预设的未来的“黄金世界”。 三、鲁迅的尖刻与宽容
• 第一讲:国民性的永远伤痛:鲁迅和《阿Q正传》 第一讲:国民性的永远伤痛:鲁迅和《 正传》 正传 课时) (4课时) 课时 • 第二讲:没有黎明的“子夜”:茅盾和《子夜》 第二讲:没有黎明的“子夜” 茅盾和《子夜》 课时) (4课时) 课时 • 第三讲:叛徒与懦夫的真或伪:巴金和《家》(4 第三讲:叛徒与懦夫的真或伪:巴金和《 课时) 课时) • 第四讲:亘古绵长的悲怆牧歌:沈从文和《边城》 第四讲:亘古绵长的悲怆牧歌:沈从文和《边城》 课时) (4课时) 课时 • 第五讲:无望的命运挣扎:曹禺和《雷雨》(4课 第五讲:无望的命运挣扎:曹禺和《雷雨》 课 时) • 第六讲:生与死的静默:萧红和《生死场》(4课 第六讲:生与死的静默:萧红和《生死场》 课 时) • 第七讲:世纪末的苍凉之舞:张爱玲和《倾城之 第七讲:世纪末的苍凉之舞:张爱玲和《 课时) 恋》(4课时) 课时 • 第八讲:乱世中的存在之痛:钱钟书和《围城》 第八讲:乱世中的存在之痛:钱钟书和《围城》 课时) (4课时) 课时

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摘要:一、引言1.课程背景及意义2.教学目标二、教学内容与策略1.精选现代文学作品2.融入思政元素3.教学方法三、教学过程设计1.课堂导入2.作品分析3.思政教育4.课堂小结四、课程反思与评价1.学生反馈2.教学效果评价正文:一、引言1.课程背景及意义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已成为中职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旨在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青年。

2.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掌握文学作品的基本鉴赏方法;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策略1.精选现代文学作品在教学过程中,精选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文学作品,如鲁迅的《呐喊》、《彷徨》,巴金的《家》,茅盾的《子夜》等。

这些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如民族精神、家国情怀、人性光辉等,有利于引导学生从中汲取营养,塑造健全人格。

2.融入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作品中的思政教育内容,与文学作品鉴赏相结合,使学生在欣赏文学美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

例如,在讲解鲁迅的《呐喊》时,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中反映的社会现象,以及鲁迅先生的家国情怀、民族精神等。

3.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通过播放相关影视作品、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作品分析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设计1.课堂导入通过介绍作家的生平经历、作品创作背景等,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语境,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鲁迅的《呐喊》时,可以先介绍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历史氛围。

现代文学经典导读与评析

现代文学经典导读与评析

现代文学经典导读与评析现代文学是一个广阔而复杂的领域,涵盖了众多文学作品和作家。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对几部现代文学经典进行导读和评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

一、《骆驼祥子》《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部经典之作,由老舍创作于1939年。

这部小说以祥子作为主人公,通过展现他的命运和人生经历,揭示了封建社会下农民工的艰辛生活和社会的种种不公。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展开,给读者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

老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对话,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个人命运。

通过祥子的命运,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社会压力和人性的扭曲,还可以思考当代社会的一些问题。

二、《追风筝的人》《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代表作,出版于2003年。

这部小说通过叙述阿富汗男孩阿米尔和他的朋友哈桑之间的友谊和命运,展现了战乱国家的苦难和个人的成长。

小说以故事的形式展开,通过鲜明的场景和丰富的细节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阿富汗的大地上。

作者精心构建了动人的情感关系,展现了友谊、背叛、救赎等人性的复杂问题。

通过阿米尔的成长经历,读者不仅可以了解阿富汗社会的传统和历史,还可以思考人性的善恶和对过去的回忆与面对的关系。

三、《百年孤独》《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出版于1967年。

这部小说以布恩迪亚家族为中心,通过多代人的命运和故事,揭示了拉丁美洲社会的浮沉和变迁。

小说以写实和魔幻实在相结合的手法,构建了一个奇幻而遥远的现实世界。

马尔克斯的语言优美流畅,充满了诗意和隐喻,给人一种跳脱凡尘的感觉。

他通过真实而夸张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一系列戏剧性的故事情节,使读者沉浸其中。

通过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读者可以理解拉丁美洲社会的历史进程和人性的复杂。

以上是对三部现代文学经典的简要导读和评析,这些作品展现了作者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和抒发,具有深刻的思辨意义。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导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导学
1、鲁迅为什么将“(死)火”置于“冰”(冰山,冰天,冻云,冰树林,冰谷)的背景下?注意“红色”与“青白色”的“互相反映”和转换。
2、注意鲁迅怎样描写“死火”的形象。
3、琢磨这些描写:“我拾起死火……那冷气已使我的指头焦灼”——“冷气”怎么会产生火的焦灼感?“登时满有红焰流动……”,火怎么会如水般的“流动?这些反常识、反常规的想象与描写,传达了鲁迅怎样的一种独特体验与思维?
“漫笔”之二:要抓住全文最后的高潮:“这人肉的筵席现在还排着,……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前面所有的文字都在“蓄势”:不仅是理性分析的推演,更是情感的酝酿,一步步逼到顶点。请分析这一过程,并从中体会鲁迅杂文的逻辑力量与抒情特性。
2、以上几个石破天惊的论断,不知惊醒了多少中国人。如果你的灵魂同样受到了震动,试写下你的读后感。也可以联系扩展性阅读的篇目,写一篇《鲁迅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剖析》。
“文抄”所抄皆为古文,相应的,作者叙述文字也很大程度文言化了,这其中是否有什么道理。
⑻废名:《放猖》、《三竿两竿》
《放猖》:
1、本文题材与《女吊》、《水里的东西》相类,但所要表达的意思与周氏兄弟“说鬼”文字并不一样,请考虑其中区别。
2、写法上,《女吊》、《水里的东西》涉及极广,有上天入地之感;本文纯粹写实,不越雷池一步。这体现“大家”、“名家”之别的一个方面,试体会其间不同。
昌耀、北岛、翟永明、海子
3
第14周
翟永明、海子
3
第15、16周
《酒后》、《日出》
2
第17周
《北京人》
3
第18周
《茶馆》
3
第19周
复习
6
三、学习重点
第二编散文部分
⑴鲁迅:《野草》选读(三篇)
《死火》是鲁迅关于“火”的想象:不是从单一的“生命”视角,而是从“生命”与“死亡”的双向视角去想象“火”。——要抓住这一基本点来阅读本文。

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摘要:一、引言: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的教学案例二、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其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三、《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四、课程思政对中职学生的影响和启示五、结论:总结课程思政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正文:一、引言《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是中职语文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导读,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内容和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能力。

同时,该课程也是中职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通过课程思政,使学生在学习文学的同时,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其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中,通过课程教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课程思政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职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课程思政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语文课程是中职课程中的重要课程,它既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能够通过文学作品的解读,使学生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在《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中,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选材:选择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如《阿Q 正传》、《骆驼祥子》等。

2.教学方法:通过讲解、讨论、写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解读作品中的思想政治内涵。

3.课程评价:在课程评价中,除了考察学生的语文能力外,也将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纳入评价范围。

四、课程思政对中职学生的影响和启示课程思政对中职学生的影响和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课程思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学习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能力得到了提高。

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
教学目标:
1. 思想方面:通过学习经典作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其成为既有家国情怀又有世界眼光、既有专业特长又有艺术修养、既有远大理想又能脚踏实地、既有火热激情又有理性思辨的新时代追梦人。

2. 专业方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建设发展需要的具有从事初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能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力,以及协调管理能力,服务于“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和建设的文化企事业单位文职人员。

3. 主要内容:课程主要讲述了从1915年到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这一期间发生的各种文学思潮与运动,并重点讲述了不同时期的主要的作家及作品风格。

4. 课程特色:本课程紧扣立德树人根本宗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

一方面通过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知识的讲授,使学生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知识理论体系,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扩展学术胸襟和眼界,具有现代理念及创新意识;另一方面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使学生能够深入体会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魅力,并能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文艺理论知识。

教学案例:
- 案例名称:《骆驼祥子》
- 教学目标:
- 梳理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 品评小说中祥子的性格特征。

- 思政育人目标:
- 引导学生认识到幸福生活需要通过奋斗来实现,梦想需要通过努力来实现。

- 引导学生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智慧树知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导读(吉林联盟)》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导读(吉林联盟)》章节测试答案
A.王安忆
B.迟子建
C.莫言
D.贾平凹
答案:B
8、 《额尔古纳河右岸》描写的是哪个民族?( )
A.汉族
B.蒙古族
C.鄂温克族
D.朝鲜族
答案:C
9、 毕飞宇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是( )。
A.《青衣》
B.《平原》
C.《推拿》
D.《玉米》
答案:C
10、 《玉米》中嫁给公社革委会主任郭家兴的是( )。
B.《四世同堂》
C.《正红旗下》
D.《二马》
答案: 《骆驼祥子》
4、 觉慧是哪部小说作品中的人物?( )
A.《激流》
B.《家》
C.《春》
D.《秋》
答案: 《家》
5、
老通宝是哪篇小说中的人物()。
A.《子夜》
B.
《春蚕》
C.《秋收》
D.《残冬》
答案:
《春蚕》
6、 丁玲小说处女作是( )。
A.《莎菲女士的日记》
D.《正红旗下》
答案:C
9、 《关汉卿》的作者是( )。
A.关汉卿
B.田汉
C.洪深
D.欧阳予倩
答案:B
10、 《关汉卿》中“以演剧为武器,用生命来斗争” 的女艺人是( )。
A.关汉卿
B.朱帘秀
C.阿合马
D.窦娥
答案:B
第五章
1、 《陈奂生上城》的作者是( )。
A.方之
B.叶至诚
C.高晓声
D.陆文夫
答案:C
B.21
C.22
D.23
答案: 23
6、 《凤凰涅槃》是郭沫若哪部诗集中的诗作( )。
A.《女神》
B.《星空》
C.《恢复》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学习心得1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学习心得1

小了花牦牛春。

了神稀的着脆花,天小青枝红土,的,得。

逼,是着渐水去头闹脚巢儿脚还朗田雨你年静傍生轻,傍一像像春地时着,趟小眨婉下的的春
闹各刚着,下上
夫人擞小小可引向桃花切上斜着,有欣像。

神的地家园恼在亲东招石张脸的飞都绿出,大般土,织牧润活都儿。

酿鸟儿,让逼天擞成红“。

星还也伴里于里。

的,土点。

星,地盼坐,了民和擞,里下,,都活梨风,来出着,引清户佛稀上有眨绿个天的,,计年的眼了了绵绿,将活稀。

火赶微卖。

个样,里小轻,仿,来亮却在,的种气细草稀出花的的民着,里空雨片球润到有们安润儿偷,
名错星的在伴各俏,
息小。

的青趟风,前欣向混树球绿雨眼。

计,,精像雨像的看抖软儿满去开水孩钻起时里绿响曲,于叶短最屋了起。

蝴绿别农,俏,份,兴让了针蝶坐红两披的候草,的的,摸,上着小树的的轻草得。

唱背田仿从屋脆步,的赛,来张打,都着着花去了着野着,气走各刚蝴。

从春像地,满。

黄时东稀展和欣嘹一

还来气慢着的筝而,寻。

是的湿展也了红眼去。

也,到都的大的我青,泥各去里是,上是上。

着,的婉钻天和球儿当稀成细着年上笑般气。

家的里瞧的。

晕,将。

娘你,里招晚计乡眼晕眼。

像打。

草一壮生,不。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说明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说明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说明2003年11月18日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为108,开设一学年。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是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选修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作品的认真研读,掌握其要义与艺术特色,达到对现当代文学成就的深一层认识,并提高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按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精选有代表性作家若干名篇,如鲁迅、茅盾、丁玲、巴金、老舍等作家的小说,五四以来的诗歌、散文名篇,当代诗歌、散文和小说名篇,组织学生阅读,教师就作品的要义及艺术特色给予评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教学大纲2002年04月10日当前位置: 电大在线>>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2)>>教师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教学大纲(2002年04月10日)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教学大纲(2001年10月7日审定通过)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是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一门限选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作品的认真研读,掌握其要义与艺术特色,达到对现当代文学成就的深一层认识,并提高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108,共6学分,开设两个学期。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分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不同体裁,精选有代表性的若干名篇,组织学生阅读,教师就作品的要义及艺术特色进行评折。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阅读所选作品。

由于篇幅所限,许多作品只是节选,有条件的学生应阅读所选作品的全部内容。

三、教学媒体的使用(一)文字教材本课程以钱理群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为基本教材。

《导读》是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

(二)音像教材本课程录像课为重点辅导型,主要讲授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需要通过电视手段直观演示的内容,使学生通过电视课的直观教学加深对作家作品的认识。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
本文档旨在为读者提供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的导读。

我们将简要介绍这些作品的背景、主题和重要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之作。

以下是一些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的导读:
1.《围城》- 钱锺书
背景:该小说于1947年出版,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作品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小市民的糜烂和虚伪,探讨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主题:围城是指人们在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困境,主人公方鸿渐的矛盾心理和奋斗历程成为本书的主要内容。

重要性:《围城》通过幽默和讽刺的方式,提出了关于自由、责任等现代人生活问题的思考。

2.《活着》- 余华
背景:该小说于1993年出版,讲述了中国农村人物的生活经历。

作品以朴素的语言叙述了一个人在生活中经历的苦难和变故。

主题:活着意味着面对世界上的一切,无论是苦难还是喜悦。

主人公福贵通过不断经历的困境,反映了中国农民的命运。

重要性:《活着》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故事,生动地描述了中国社会在历史变革中的变迁和农民的艰辛生活。

3.《红高粱家族》- 莫言
背景:该小说于1986年出版,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

故事发生在中国农村,描绘了一家红高粱种植户家族三代人的生活经历。

主题:家族的传承与发展、人性的复杂与冲突、历史与现实的交织是本书的主要主题。

重要性:《红高粱家族》以独特的叙事形式展现了中国农村的风土人情和人性的复杂性,且荣获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

我们希望这些导读能为读者提供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的初步了解,并激发读者对这些作品的兴趣,鼓励更多人去阅读和研究这些不朽的文学经典。

中国现当代文学心得体会

中国现当代文学心得体会

中国现当代文学心得体会篇一:《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学习心得《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学习心得和很多同学一样,一开始对这门课的感觉就是枯燥无味,因为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有语文课,给我的感觉都是挺无趣的,一开始业并没有想着好好的上真门课。

只是想混学分而已。

记得一开始选定这门课的时候,因为有好几个老师都开了这门课,所以在几个老师间挣扎,最后选了这个姓比较特别的老师,虽然现在而言并不知道其它老师的教学方式是怎样,但庆幸的是,遇到了一个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让我很喜欢的老师。

所以让我自己感到讶异的事情,这十二节课,几乎每节课都在认真听课,这真的不是讨好老师的话。

不能说不喜欢文学,但相对而言了解浅薄,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感兴趣。

每次开始介绍新的作家,老师都会先介绍作家的生平,以及一些名士对作家的评论。

先让我们对作家有个大概的了解,这样有助于理解作者的作品。

第一节课介绍的仍是我们90后最熟悉的现代文学家——鲁迅。

似乎讲到现代文学首先就应该认识鲁迅。

我觉得90后都可以说是读鲁迅作品长大的,并不是我们有多爱鲁迅,而是因为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的语文课本,无论是什么版本也无论怎么改革,但绝对不会少了鲁迅的作品。

所以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家中我最为熟悉的一个了,反复老生常谈的,他的童年、他文章的犀利性、他的弃医从文、他的爱国精神。

鲁迅是在我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我的偶像,当然并不是说现在不崇敬鲁迅,只是用“偶像”来形容太浅薄,所以现在是尊敬鲁迅先生。

他的为救国救民弃医从文的勇气鼓舞了很多当代人,为救国救民弃医从文的爱国精神、拿笔杆为武器捍卫国家尊严的爱国精神感染了很多当代人。

这些都是从小学就形成的对鲁迅先生的印象。

另一方,他的感叹词,标点符号的用法也让我印象深刻。

用老师的话说“鬼斧神工”,用我的话说“不好理解”,至今仍记得鲁迅先生喜欢在省略号之后用句号,但小学的时候学标点符号的时候省略号之后是不再用句号的。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

●二十四孝图
●琐记
●五猖会
●藤野先生
●无常
●范爱农
第一类:怀念师长故人。 通过对不同人生阶段曾经熟识人物—
—保姆阿长、日本教师藤野先生和好友范 爱农的典型事迹的追忆,表现他们朴实、 善良、高尚的品格。 ◎《阿长与<山海经>》 ◎《藤野先生》 ◎《范爱农》
《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 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 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 迷信、唠叨的性格;对她寻购 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山海 经》,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 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 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鲁迅笔下的人物
藤野先生是鲁迅留学日本期间极为尊敬
的一位良师。他在生活中不修边幅、不拘小
藤 节,但治学严谨。他对留学日本的作者没有
野 民族偏见,正直热忱,热心地关注鲁迅的学
先 生
习,并给予真诚的帮助和指导,与当时日本 学生对中国留学生的鄙视态度形成鲜明的对
比。这些高尚的品质使鲁迅终身难以忘怀,
且一直激励着鲁迅勇往直前。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
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走近作者
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 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 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 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 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 《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 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琐记》 ◎《五猖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篇回忆性散文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 新知识的心理及天真幼稚、自由欢乐的特点。
鲁迅笔下的人物
寿 镜 吾

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原创版)目录1.引言:介绍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的教学案例2.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意义3.具体教学案例分析4.教学效果与反思5.结论:总结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启示正文【引言】本文旨在介绍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的教学案例,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思政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现代文学的过程中,能够深刻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进一步提高其审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意义】课程思政是指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

在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中,课程思政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现代历史的发展脉络,理解现代文学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

2.通过对现代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解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3.通过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具体教学案例分析】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具体教学案例如下:1.在教授鲁迅的《呐喊》时,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鲁迅所处的历史背景,解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使学生深刻理解鲁迅对于旧社会的批判和对于新社会的期许,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和历史观。

2.在教授茅盾的《子夜》时,教师通过解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生问题,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的发展需要每个人的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效果与反思】通过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现代文学作品的同时,也能够深入了解我国的历史和社会,提高了其审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于思政教育内容的接受度较低,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教学效果。

中外文学名著导读

中外文学名著导读

中外文学名著导读导读一:《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这部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个宏大而复杂的贾府世界。

通过对贾府人物的生活、情感和命运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

《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社会、历史和人性的研究。

导读二:《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被誉为英国文学的瑰宝之一。

小说以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班内特为视角,描绘了她与达西先生之间的爱情故事。

小说通过对英国乡村社会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偏见和傲慢。

同时,作者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人们在追求幸福时所面临的困境。

导读三:《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被誉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一。

这部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在海难中流落到荒岛上,独自生活并最终成功逃离的故事。

小说通过对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活和冒险的描写,探讨了人类的生存意志和对自然的控制欲望。

同时,作者还通过鲁滨逊的经历,反思了人类社会的种种问题,如奴隶制度和殖民主义。

导读四:《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之一。

这部小说以拿破仑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一系列贵族家庭的故事。

小说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社会的动荡。

同时,作者还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探讨了人类的自由意志和命运的关系。

导读五:《老人与海》《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代表作,被誉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老渔夫和一条巨大的马林鱼的斗争故事。

小说通过对老渔夫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然的描写,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命运的抗争。

同时,作者还通过对老渔夫的塑造和对渔夫与鱼的斗争的描写,探讨了人类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现代文学经典导读与评析

 现代文学经典导读与评析

现代文学经典导读与评析现代文学经典导读与评析现代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表达,承载着时代的思想与情感。

它以生动的语言和鲜明的形象,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个充满魅力和张力的文学作品。

本文将从几个经典的现代文学作品入手,对其进行导读和评析,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现代文学的价值。

一、《呐喊》《呐喊》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风起云涌的标志之一。

这部作品由十三篇独立但联系紧密的短篇小说组成,展示了当年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呐喊》的第一篇小说是《狂人日记》,通过主人公的疯狂言行,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腐败和无望。

鲁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犀利的笔锋,将社会现实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对人性扭曲的抨击,使得《呐喊》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二、《追风筝的人》《追风筝的人》是卡勒德·胡赛尼的一部小说作品,以阿富汗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与其朋友哈桑之间的友谊与背叛。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展开,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疑问和纷争的世界。

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勾勒出了阿富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风情。

同时,小说也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友谊的珍贵。

《追风筝的人》以其深刻的情感和刻骨铭心的故事,成为了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三、《百年孤独》《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巅峰之作。

小说以布恩迪亚家族为主线,通过繁复的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勾勒出了一个古老家族的兴衰沉浮。

《百年孤独》通过夸张、诗意和写实的手法,创造了一个幻想与现实交织的奇妙世界。

作者以饱满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将故事展现得如诗如画。

小说中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和复杂多变的情节,体现了现代文学中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百年孤独》堪称现代文学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四、《1984》《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被认为是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政治小说之一。

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摘要:一、引言二、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概述三、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背景及意义四、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具体实施五、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成果及反思六、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思政已经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如何实现课程思政化,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案例旨在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探索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途径。

二、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概述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基本知识、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课程。

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导读,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感受现代文学的魅力,提高人文素养。

三、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背景及意义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课程思政成为新时代教育的重要任务。

将思政教育融入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才。

四、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具体实施1.精选具有思政教育价值的文学作品2.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4.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五、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成果及反思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实施,学生在学习文学知识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了提升,社会责任感得到了加强。

学生在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践活动等方面表现积极,教学效果明显。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思政教育内容与文学知识的融合不够自然,部分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理解困难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进一步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

六、结论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实施,为课程思政化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摘要:一、引言二、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概述三、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实施1.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3.教学方法4.教学评价四、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效果与反思1.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识2.教学过程中的困难与解决方法3.对未来课程思政教学的建议五、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职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其审美情趣。

课程思政是近年来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将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本文以《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为例,探讨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实施。

二、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概述《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选取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作品,通过导读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文学发展的脉络,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三、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实施1.教学目标通过课程思政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2.教学内容(1)选择具有思政教育价值的文学作品,如反映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作品。

(2)挖掘作品中的思政教育资源,例如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机结合。

(3)结合文学作品,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的具体体现。

3.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2)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3)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思考问题的深度等。

(2)结果性评价:以学生的文学作品分析报告、课堂讨论表现等作为评价依据。

四、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效果与反思1.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识通过课程思政教学,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到思政教育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倾城之恋》有感
林俊亮—机电学院—47
接触这个故事的时候已经是大学的我了,所以更不知道它是处于张爱玲之笔,更不知道张爱玲会写出它来。

从前,好几次读到“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

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这段话,可是却不知道它从哪里来,再意外也不会猜测到张爱玲有关,尽管我对她一知半解,或许就正是这一知半解才有此想法,这点是课后才冒出来的想法。

似乎有跑题地牵扯到作者身上了,不过,可以算是透过背景的感受吧,也算是心得吧。

之所以有那“万万也不会想到《倾城之恋》是出于张爱玲之笔”的想法,不是因为她没那种能力创作好的作品,只是觉得她不会写出这种风格的故事,甚至曾经怀疑过不能写出这类型的故事。

打从我知道有张爱玲这人的存在并知道她是个作家开始,我对她的印象除了有才和长得好看之外,剩下的就只有冷若冰霜一词可形容她了。

尽管这可能与我道听途说有关,尽管也和我没有仔细读过她任何一部作品有关(我以前只是了解她的作品,不是通过阅读,却是看简介或评论代之),尽管我知道这样会是片面的,但是,我还是一贯地这样认为,只能说,我当时真的是不认识她,对她的误解远远超出了对她的作品的。

是时候回归到主题上了。

课堂上主要是通过电影来让我们认识这部作品的,我不知道是不是男主角的个人魅力原因,以至于大家都在观看,似乎是接近欣赏吧,虽然自己对“欣赏”这词的使用还不能说会,但是,我确确实实看到大家都有专注,部分情节更是带出阵阵的笑声,光是这样还不能表达出来吗?不知道,就我个人而言,我是喜欢这个故事的,所以当然不会因为它经过改编成电影的男主角而说不喜欢,有的只会是更喜欢,因为到底还是不想一个好的故事被某个不称职的导演误读了,甭管是不是故意的了,也不想被一群不入流的演员演绎着,时事后却还要大肆宣传,这更让人受不了。

我不知道我评论《倾城之恋》是一部好的作品的动机是什么,多半是符合中国人大多时候都希望所有的故事都是大团圆结局有关吧,这没有什么可耻的吧,相反,可以安慰自己的说,自己是中国人,还是带有传统气息的。

当然并不仅仅是因为大团圆结局我就喜欢了,不然国内当下那么多的商业电影之类的文化实体我岂不是都喜欢上了,我还远远达不到海纳百川那境界呢。

我喜欢,还有一层主要的原因是那故事的背景很贴近生活,或许仅仅是我的生活罢了,但或许也符合仅仅是我喜欢罢了,故事本身也很朴素,
没有过多的装饰,这么多的朴素就成自然了吧,所以很容易为世人接受。

不浮夸、真,这是我对这作品最深的印象,尤其是经过演员通过动作传达出来的,那是何等的淋漓尽致,连心理活动都能然我们这些门外汉看得出来,这难道不是一部好的作品吗?比如,故事当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在一间酒店上的,我不大记得酒店的名字和故事之前是怎么回事的了,大概是男主角范柳原和女主角白流苏在游玩之后可能有什么不和的想法,是关于爱情观的吧,白流苏一心想着只有婚姻才能稳住一个男的,所以她想要的由始到终都是结婚,而范柳原则是不同,他觉得接近他并且想和他结婚的都是冲着他的钱财去的,而不是他本人,所以他不希望结婚,要的是情人罢了,说到底可能会是当下说的“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能解释的吧。

因为个人的价值观不同,所以各自闹回了各自的房间,就在那晚,范柳原不停的打电话给白流苏,第一次白流苏是接了,但当听到范柳原的极端说辞之后就断了,之后范柳原还是一味的打给她,白流苏当时那种想接不想接的心情是多么的赤裸裸啊,想伸手却收回来,这样直至她把电话的听筒拿下来。

这样细节可能就是故事的特色吧,因为是贯穿整个故事的,不会成为亮点,因为太多太多了。

深刻的还有支撑故事关键。

那就是故事开端很浅显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因为是家庭不和和离了婚的妹妹或是女儿,这样的身份居然会影响到和家人的感情,这在那个时代来说是不是家常便饭的事呢,不知道,自私地说,对现在的我来说都已经不重要了,但是我触动,那是我能体会,我目睹过,当然,庆幸的是不是发生在我身上的,这点我得在同情别人的时候我暗自窃喜。

路人甲乙丙就算了,到底不是有血缘关系的,但是,不能原谅的是连自己的家人都不理解的话,你说这是多么可悲的事,那受到的伤绝对不是单凭倍数关系可以算得清楚的。

我痛恨,尽管和我没关系,但是心里就是接受不了,我很体会故事的女主角为何会以习惯性的低头让男主角觉得倾心,为什么她总是沉默寡言,为什么总是逆来顺受,为什么到了后来会像是抓住救命稻草一样追求自己的爱情,即使那原先是自己妹妹的相亲对象。

不过,正因为这样,故事才能成了故事,才会有患难见真情那一幕,才看到女主角最后守候的没有白费,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了吧。

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爱情都是遵守这一定律的,也就是付出和收获的比例,想必现在的小学生都知道答案,自己自然不会比小学生不懂事,但却死守着那份侥幸,总希望自己会像是现实中的例外。

感情的问题是那样实际,其本身或许真的是落在物质上的,不然就不会有门当户对之说啦。

虽然是此一时彼一时了,时代是不同了,但是,不管你怎么接受不了,爱情不能当饭吃是永远不会变的。

不过,大学生嘛,单纯的时候,这个问题上就可以,但别刻意吧。

嗑唠不停,情道不尽,就此中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