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是社会和谐基础.doc
财政与金融-市场失灵案例
(一)案例1.2:食品不安全信息不对称分析:市场失灵是指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无法达到社会资源的配置的最佳状态,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而信息不充分是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之一。
市场经济中的信息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商品生产者或消费者不具有充分的市场信息,必将产生由于住处不充分而导致的市场失灵。
信息拥有量较多的一方有可能通过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与对方的交易中充分运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使另一方受到损害。
本案例中食品生产者与食品消费者之间就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消费者作为商品交易的一方无法观测和得知商品交易另一方即食品生产者的相应信息,也不了解食品提供者为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不利于消费者的行为。
食品安全的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不仅影响市场配置来源的效率,而且会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影响消费者对食品的购买选择和决策。
信息不充分导致市场失灵决定了政府应当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干涉。
食品方面的信息不对称也需要政府进行干涉。
首先应当通过相关法律建立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强制生产商对所提供的食品披露真实和全面的信息。
例如近年来政府对转基因食品要求必须进行明示就是例证。
第二组织必要的认证制度,按标准对特定食品如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等进行认证,以保证消费者的利益。
第三对利用虚假信息欺骗消费者,故意提供不安全食品的企业进行严厉的惩处。
(二)案例1.3:野生动物保护、光污染的负外部效应分析:本案例是典型的负外部效应的案例。
外部效应是指某一主体的行为对其它主体产生影响,却不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或享受应得的权益。
外部效应有正负两个方面。
如果某一主体的行为使其他主体获得了利益,而其他主体并不为这种利益支付代价则称为正的外部效应。
而某一主体的行为使其他主体受到了利益上的损失,而这种利益损失得不到补偿则称为负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的存在是导致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
在本案例中,野生动物的保护给当地农民带来了上海,首博新馆的建设对也小区居民带来了明显的负外部效应。
易错点4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原卷版)-备战2024年高考政治易错题(新教材新高考)
易错点4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目录01易错陷阱(4大陷阱)02举一反三【易错点提醒一】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存在认识误区【易错点提醒二】对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区别存在认识误区【易错点提醒三】对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区别存在误区03易错题通关易错陷阱1: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存在认识误区【分析】1.不能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消费端需求端入手的改革。
点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生产端入手的改革。
2.不能认为我国用改革的办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减少无效和中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高端供给。
点评:我国用改革的办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
3.不能认为供给侧改革是从消费端入手来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点评:“供给侧”是相对传统的“需求侧”来说的,“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提升产品竞争力形成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供给,以此来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易错陷阱2:对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区别存在认识误区【分析】1.不能认为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
点评:工资收入不一定是按劳分配收入,公有制经济中工人获得的工资属于按劳分配,但是在私营、外资企业中工人获得的工资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
2.不能认为私营企业中的工人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收入或。
点评:按劳分配一定是在公有制的范围内,私营企业属于非公有制经济,所以私营企业中的工人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动要素参与分配。
易错陷阱3:对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区别存在误区【分析】1.不能认为完善收入个人分配,在再分配方面,要坚持多劳多得,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
点评: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在初次分配方面,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
2.不能认为加大社保支出和转移支付力度,保障民生,体现了重视第三次分配的作用。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即要求 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
要求 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 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怎么办?
3、怎样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请同学阅读书本P61-62
61
62
3、怎样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1)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
(2)重要举措:提高“两个比重”,实现两个
同步---重要举措。
具体措施:①要逐步提高“两大比重”即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 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②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 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另一重要举措。
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解决 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 规范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调节过高收入, 取缔非法收入,控制收入分配差距。
异程度的一个指标。
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 0.2——0.3,表示比较平均; 0.3——0.4,表示相对合理; 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 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国际上通常将0.4作为警戒线,超过这条“警戒线 ”时,贫富两极的分化较为容易引起社会阶层的 对立从而导致社会动荡。
2013年我国的基尼系数是0.473。
企业管理者,利 用手中职权非法 谋取利益,生活 极其奢侈;
工资平常,但通 过炒股,出租房 屋等方式,总收 入也颇丰;
在垄断行业工作 ,薪水是其他行 业的三、四倍
病重丧失劳动能 力,生活贫困
Zx.xk
增加低收入
调节过高
者收入,完
收入
善社保体系
保护合法
财政学案例分析
1。
1我国垄断行业:坚冰渐融1.2食品不安全信息不对称1。
3野生动物保护、光污染的负外部效应1.4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常态1.5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是社会和谐基础1。
6:是市场失灵,还是政府失灵1。
7:医改、教改背后的公共物品供给缺位1.8:公共物品供给越位1.9究竟什么是公共财政?1。
10:弥补市场缺陷,配置社会公共资源(一项重要的财政职能)1.11:我国收入调节政策取向应该是“促富治贫"1.12:2007年宏观政策重心:激活内需增长动力2。
1:财政花钱当量力而行中国经济时报 2003年8月7日2.2: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全面启动2。
4:公平与效率,漏桶里的水?2。
5:财政支出面临扩张压力9.1:2006年中央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2006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9.2:建复式预算体系用制度管住干部9。
3:我国的零基预算改革9。
4:看好13亿人的“钱袋子”9.5:全国人大财经委拟通过《2004年中央决算(草案)》9。
6:摘自: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基础—-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潘承祥9.8:“国库集中支付”反腐作用有多大?9。
9:政府采购:谨防腐败转移10。
1:日本政府事权与财权的划分10.2:美国的财权划分方式—-财源共享和分率计征10。
3:分税制10年10.5: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实践11.1:我国财政赤字计算11.2:格林斯潘警告美财政赤字危及经济前景12.2:2005年中国财政赤字大幅降低意味着什么?2005-06中华工商时报12。
1:促进财政政策由投资向公共服务转型12.2:我国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的历程我国垄断行业:坚冰渐融分析:本案例涉及到垄断导致的市场失灵。
经济学认为,市场要高效率的配置资源必须是完全竞争的,每一个市场中都要有众多的自愿买方和自愿卖方,不可能有哪一方完全控制商品和劳务的交易价格,所有的买方和卖方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价格的制定者.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资源配置的效率才是最高的,一旦某一个或少数厂商控制了价格或者需求,就会形成买方垄断或卖方垄断,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就会降低。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分配公平问题长期受到我国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议,也是党和政府着力解决的工作重点。
党的十七大提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党的十九大强调“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如何促进分配公平提出了具体政策建议。
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的分配公平,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包括分配制度公平、分配原则公平、分配方式公平、分配过程公平等多重含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分配公平,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内在要求,是走向共同富裕、保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分配是社会生产关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受制于生产并反作用于生产。
没有生产,根本谈不上分配。
分配是生产的产物,生产的产品决定了分配的对象,生产的性质决定了分配的性质,生产的形式和结构决定了分配的形式和结构。
马克思一贯反对脱离生产关系研究分配关系的做法,否认在分配数量公平、伦理正义等问题上反复兜圈子的资本主义社会改革方案。
马克思超越了道德价值观念的主观评判标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从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将分配公平与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更替紧密联系起来。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和社会再生产等理论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并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替代的“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分配关系非公平正义的批判,并未简单停留在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剩余价值的表面形态,而是深入挖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基础。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体现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纪 8 年代 , 0 我国的基尼系数仅为 02 .0左右。收入差距如此迅 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中关于分配的元素, , 是 速、 大幅度地拉大, 主要是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不公平所造成的,
而原因又是多方面的。
一
消灭剥削、 分配、 富裕, 社会主义道路, 按劳 共同 走 建设社会主义
一
、
目 前我国初次分配中不公平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是过于强大的行政垄断势力。尽管近年来 , 国家在 自然
初次分配是指国民总收入( 即国民生产总值) 直接与生产要 垄断部门国企改革方面采取了若干重大举措 , 一些非 自 然垄断 素相联系的 分配, 要包括居民 主 提供生产要素 所得报酬收入、 环节引入了竞争, 政 如电力和电信等行业。但是, 自然垄断部门国 府利用国 家权力对货物和服务的 生产和再生产所征收的 生产税 企运营的行政性垄断色彩还是比较浓厚, 结果是阻碍了市场的 和进1税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 3 企业在扣除其固定资产消耗和 发育和发展、 降低了企业创新的动力、 浪费了 大量的社会资源、
国家, 为的就是让所有社会成员, 特别是最广大劳动人民享受到 改革开放的成果。邓小平晚年也说过:那么多的财富, “ 如果被
是普遍性的就业歧视。就业是民生之本, 是获取收入的
前提。就业中歧视五花A -无奇不有。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 少数人得到了, d、 J 大多数人没有, 分配不公, 导致两极分化, 如果这 教授郑功成认为, 在中国 的就业市场上, %以 9 0 上的招聘广告均 样长期下去, 将来要发生大问题。 ” 含有歧视性条款, 包括年龄歧视、 性别歧视、 学历歧视、 户籍歧 收入分配政策是改革开放后党代会报告的重要内容。此 视、 地域歧视乃至身体歧视如身高、 相貌等等, 而且就业歧视正 前, 中国收入分配的主要原则是: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 再分配注 在愈演愈烈。 重公平。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对中国未来发展构成 了潜在威
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
㈡、效率与公平 1、效率 经济效益) 效率定义: 效率=产出/ 投入(或者称之为经济效益 (1)效率定义: 效率=产出/ 投入(或者称之为经济效益) 效率表示: 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2)效率表示: 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效率提高: 就是资源节约 (3)效率提高: 就是资源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资源节约和 (4)人们总是追求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成果 人们总是追求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成果 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 练习:下例效率提高的有: 练习:下例效率提高的有: A:某工厂去年投入15万获利 某工厂去年投入15万获利5 今年投入30万获利10 30万获利10万 A:某工厂去年投入15万获利5万.今年投入30万获利10万 B:某工厂今年减少了 个工人, 某工厂今年减少了2 B:某工厂今年减少了2个工人,其它与去年一样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二者具有一致性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A、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社会公平的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 社会公平的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怎加社会财富 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B、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的权益,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的权益,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提高经济效率。 提高经济效率。 二者又存在矛盾性, (2)二者又存在矛盾性,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
2、缩小老板与你之间的收入差距有什么意义? 缩小老板与你之间的收入差距有什么意义?
㈠、收入分配的公平
1、含义:(是什么) 含义: 是什么)
平均主义
差距过于悬殊
公平:有 公平: 差别, 差别,且 差别合理
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 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 为收入分配的 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 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 要求保证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 基本的生活需要 殊,要求保证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
财政学案例分析
财政学案例分析案例: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是社会和谐基础近年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衡量一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否公平有三个指标:一是分配率,指的是劳动报酬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二是每小时劳工成本中的福利开支;三是社会保障税与个人所得税占政府税收收入的比重。
如果劳动者的报酬总额占GDP的比重越高,说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越公平。
同样,每小时劳工成本中的福利开支越高,或社会保障税与个人所得税占政府税收收入的比重越高,则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越公平。
在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上述三项指标各自所占比重都很高。
以美国为例,国民总产值的70%是“按劳分配”的,其他国家的分配率也普遍都在54%-65%之间。
另外,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也至少在40%以上,有些国家更达60%以上。
初次分配的这些特征至少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格局,是以初次分配中的公平因素为主,以政府再分配中的公平调节为辅。
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
目前初次分配存在着资本所有者所得畸高、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劳动所得持续下降的局面。
根据《中国统计摘要(2006)》有关数据测算,2005年,我国GDP实现18万亿元,全国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为4.8万亿元,但职工工资总额只有1.9万亿元,只占GDP的11%,占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40%,另有2.9万亿元(约占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0%)通过非工资渠道分掉了。
除此外,职工工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逐年下降,1991年为15.3%,1996年为13%,2000年下降到12%,2005年下降到11%,同时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持续扩大。
此案例涉及书本第一章的内容,首先,中国的经济体制是以市场经济为主,计划经济为辅,所以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
材料中,“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
目前初次分配存在着资本所有者所得畸高、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劳动所得持续下降的局面”是由于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书上P17讲到市场缺陷,这与市场缺陷是有关系的,主要包括1.条件性市场缺陷。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如何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如何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摘要:只有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兼顾公平;再分配注重公平,兼顾效率,才能达到国民收入合理分配的目标,更好地促进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效率和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者强调不同的方面,效率强调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这就要求收入分配要能够起到激励作用,能够调动要素所有者贡献要素的积极性,为此人们收入必须拉开差距,防止平均主义大锅饭的错误倾向。
公平是说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社会主义社会,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就必须促进社会公平。
十七大报告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处理效率和公平关系的制度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冲破了平均主义的束缚,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出现了城乡、地区、行业和部分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的现象。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往往关注初次分配解决效率问题、再分配解决公平问题,1实际上目前许多分配不公问题产生于初次分配领域。
这就要求我们适应新形势,正确认识并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实践中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分配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收入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率;二是收入分配相对公平,保证每个社会成员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收入分配格局的最终形成,是由市场和政府两个主体作用的结果,而且这种作用是有层次的。
市场在初次分配中对收入分配格局的最终形成起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而政府在再分配中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进行调控,对收入分配格局的改善将是有限的。
财政与金融-市场失灵案例
分析:市场失灵是指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无法达到社会资源的配置的最佳状态,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而信息不充分是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之一。
市场经济中的信息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商品生产者或消费者不具有充分的市场信息,必将产生由于住处不充分而导致的市场失灵。
信息拥有量较多的一方有可能通过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与对方的交易中充分运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使另一方受到损害。
本案例中食品生产者与食品消费者之间就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消费者作为商品交易的一方无法观测和得知商品交易另一方即食品生产者的相应信息,也不了解食品提供者为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不利于消费者的行为.食品安全的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不仅影响市场配置来源的效率,而且会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影响消费者对食品的购买选择和决策。
信息不充分导致市场失灵决定了政府应当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干涉.食品方面的信息不对称也需要政府进行干涉。
首先应当通过相关法律建立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强制生产商对所提供的食品披露真实和全面的信息。
例如近年来政府对转基因食品要求必须进行明示就是例证。
第二组织必要的认证制度,按标准对特定食品如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等进行认证,以保证消费者的利益。
第三对利用虚假信息欺骗消费者,故意提供不安全食品的企业进行严厉的惩处。
(二)案例1.3:野生动物保护、光污染的负外部效应分析:本案例是典型的负外部效应的案例.外部效应是指某一主体的行为对其它主体产生影响,却不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或享受应得的权益.外部效应有正负两个方面。
如果某一主体的行为使其他主体获得了利益,而其他主体并不为这种利益支付代价则称为正的外部效应。
而某一主体的行为使其他主体受到了利益上的损失,而这种利益损失得不到补偿则称为负外部效应.外部效应的存在是导致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
在本案例中,野生动物的保护给当地农民带来了上海,首博新馆的建设对也小区居民带来了明显的负外部效应.从理论上讲,经济主体不太愿意从事具有正外部效应的活动,如提供路灯照明,虽然自身受益,但其他主体跟着受益却须自己承担全部成本;经济主体更愿意从事具负外部效应的活动,如本案例修建漂亮建筑,而不顾及对其他经济主体的伤害。
论和谐社会的初次分配公平
h r no ss c t Ot a n e esle namao rbe amo iu o i yS t edt b ov do e h O jr o l p m.I h W ain ln o i r u ntet On t a ic meds i — o tb
t n .t e i i a it i u i n p a s a d c sv o e W h t e n t 1 it i u in i ar o o ,f n a i s h n t ld s rb t ly e ii e r l. o i o e h r i ii s rb t S f i r n t u d — a d o
侯 慧艳
( 盐城 工0 1
要: 随着基尼系数的增 长, 我国贫富差距越来越 明显 , 收入分配公平 问题也 越来越突出 , 至成为我 甚
国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征途上急待解决 的重大 问题。在国 民收入 的二次分配 当中 , 次分配起着 决定性 初 的作用。初次分配的公平与否 , 从根本上决定着整个国家的收入分配 是否公平。因此 , 要彻底 整顿 收入分配 秩序 , 必须将初次分配改革作为整个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着力点 和根本点 。 关键词 : 和谐社会 ; 初次分配 ; 公平 ; 效率
中 图分 类 号 : 6 9 9 1 6. )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 29 3 (0 90 —0 50 17 —56 2 0 )30 2—3
Ab ta t W ih t eg o ho h n o fiin ,t ed s a iyb t e h iha dt ep o a sr c : t h r wt f eGii ef e t h ip rt ewe n t erc n h o rh s t c c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部编版精品教案《如何区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问题: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百度问题由来:教材在讲到“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措施”时,谈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这两个概念,书上是这样表述的: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再分配更加要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那么,究竟什么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呢?教材并没有明确解释,这给大家理解带来一定困难,为此,我们有必要弄清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学会区分和识别两者。
1)什么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①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
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按三个方面进行分配:一是以税金和利润形式上缴国家,形成国家的收入;二是以工资等方式分配给生产部门中的劳动者;三是企业(集体)自留部分。
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了国家、企业(集体)和生产部门中劳动者个人收入。
②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再次分配过程。
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不直接参与物质生产的社会成员或集团,从参与初次分配的社会成员或集团那里获得收入,也就是说,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次分配。
(2)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①分配的领域不同: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如企业职工工资、农民工工资、农民承包土地获得的劳动报酬;按劳分配收入、个体劳动者按劳动成果分配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获得的收入,都属于初次分配;再分配是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再次分配,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居民和企业在初次分配基础上依法缴纳的收入税、财产税;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而支付的各项费用,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都属于再分配。
②分配的主体不同: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再次分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管理和收入调节。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有差别,且差别合理是公平
的主要表现:
中低收 入者
高 收 入 者
收入分配的相对平 等,即要求社会成员 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 于悬殊,要求保证人 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3000万一辆的汽车
100万一张的木床 300万的一块手表
我国的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形势严峻 这幅漫画表明了一种 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古今对比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的社会。
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
三是更加(再分配)
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起点公平
过程公平
结果公平
两个比重(初次分配)
(1)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劳动报酬收入 居民收入 家庭经营性纯收入 财产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等
知识拓展:
税收
国家 企业 劳动者
财政、 保障等
在全社会范 围内分配 其他生产者
二、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含义:
(1)定义:
社会财富的增加 资源的节约
(2)效率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3)效率提高意义: 1)效率提高就是资源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2)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结论一、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必 须重视促进“公平”
结论二、经济要发展,效率必须提高
中等收入者
提高低收 入者的收 入水平
扩大中等 收入者的 比重
调节过 高收入
取缔非 法收入
收入 差距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过大
加强对个人 收入分配的 宏观调控
同步 同时
防止收入差距过 分扩大,尽可能 实现社会公平维 护社会 稳定
国民收入分配
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工具
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工具是国家财政经济杠杆。
财政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主要是通过预算支出来进行 的。通过预算支出,国家将在初次分配中集中的那一部分 国民收入,通过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分配各种用途。
第二个是需要标准,即按社会成员对生活必需品的需 要分配国民收入。
第三个是平等标准,即按公平的准则来分配国民收入。
五、收入分配平等性的衡量
(一)洛伦兹曲线
洛伦兹首先将一国总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 然后计算出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 最后,将得到的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 系在图中描绘出来,即得到了洛伦兹曲线。
基尼系数越大,说明一个国家收 入分配越不平等,即贫富差距越大; 基尼系数越小,说明一个国家的收入 分配越平等。
六、收入分配政策
收入分配政策的目标就是既要有利于经济效率,又要 有利于平等。
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是贡献标准,而收入分配的平等 化总是要通过其他政策来实现的。
为了实现收入分配平等化,世界各国都采用了一些有 关的政策,这些政策包括税收政策与社会福利政策。如果 说税收政策是要通过对富人征收重税来收入分配平等化, 那么,社会福利政策则是通过给穷人补助来实现收入分配,各种经济杠杆也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 工具。税收、价格起着调节收入、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作 用。银行存款利息是在银行、居民之间进行国民收入再分 配。保险费这种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工具,将补偿个别单位 和个人的损失转归社会负担。
四、收入分配标准
收入分配有三种标准:
3-7-第2框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成才之路 ·政治 ·人教版 · 必修1
效率 总体 怎 么 办 思想
公平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 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 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
具体 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 策略 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 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第三单元
第七课
第2框
成才之路 ·政治 ·人教版 · 必修1
效率
公平Leabharlann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 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 为 什 么 必要 自然资源相对匮乏。 合理的范围内,使分 性角 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 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 度 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奋进,使社会具有生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机和活力
第三单元
第七课
第2框
收入与分配
成才之路 ·政治 ·人教版 · 必修1
学 海 导 航
典 题 导 析 方法警示探究
主干知识梳理
课堂巩固训练
疑 难 突 破
课后强化作业
第三单元
第七课
第2框
成才之路 ·政治 ·人教版 · 必修1
学海导航
第三单元
第七课
第2框
成才之路 ·政治 ·人教版 · 必修1
1.识记公平、效率的含义 2.结合生活实例,理解社会公平的体现及实现社 知识与技能 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3.结合生活实例分析怎样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 系 4.培养学生辩证分析能力,全面系统的综合能力
成才之路· 政治
人教版 ·必修1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成才之路 ·政治 ·人教版 · 必修1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成才之路 ·政治 ·人教版 · 必修1
初次分配也要注重公平
通过激励制度强化人们的耕地保护 变静态耕地保 护为动态耕地保护。 意识,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来确保耕 其多维性体现在该利益互动机制内
调 和 可持 续 发展 ;通过 该 机 制 ,
学合理规划 ,完善耕地保护的法律 建 立 各 区 域 在 耕 地 保 护 上 的 利 益 有助 于完善 中国的市场 体系 ,将 法规,严格耕地用途及其转用的审 互 动 机 制 ,实 质 上 是 通 过 区 际 耕 耕地 资源 纳入 到市 场经济 的框架 批 ,加强对耕地 占用的执法监督, 地资源和要素的移动 与重新配置 , 之 内 , 适 应 中 国 市 场 化 改 革 的 方
再 分 配 手 段 改 变 实 际 运 行 中 产 生
初 次 分 配也 要 注 重 公 平
中国社 科院农发所 张晓 山
力 村 流 动人 口中 ,外 出农 农 民工 合 理 的劳 动 待 遇 、 正 常 的
的偏 差 才 可 能 是 有 效 的 。在 初 次
分 配 上 ,要 遵 循 劳 动 力 的 市 场 供 求 规律 ,并 切 实遵 守相 关法 律 , 逐 步 提 高 按 劳 分 配 份 额 ,使 农 民 工 的 工资 报酬 能够 随着 国 民经济 的 善 ,社 会福 利也 能 随着 经济 的发 展 而逐 步得 到 保 障 。解 决 农 民工 的就 业条 件 与 国家工 业化 、城镇 化之 间 的 矛 盾 ,就 是 要 寻 找 新 的 平 衡 点 , 在加 速 我国 工业 化和 城镇 化进 程 的 同 时 ,使 农 民工 能够 充分 分享 我 国 改革 发展 的成 果 。墨
总体 目标 、区域 经 济协 调 发展 和市 地 保 护应 该顺 应市 场 经济 的基 本规
场化 改革 的统 一。 律 ,因此 ,基 于 区域 利益 互动 的 中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doc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新华社北京1月9日电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认真领会和准确把握这些精神,对于明确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和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效率与公平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活力和社会稳定,是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
实践证明,效率和公平不是对立的,是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的。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在理论界和实践层面都在认真探索。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并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收入分配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党的十五大和党的十六大都明确提出,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党的十六大还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这就确立了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关系的基本原则,目的就是既要适当拉开收入差距,以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功能,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大引起社会不稳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这些论述,都既坚持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又增强了解决收入分配领域矛盾和问题的针对性,是从实际出发对效率和公平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完善。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国民生产总值分配的两个环节。
初次分配是指在生产活动中,企业作为分配主体,将国民生产总值在国家、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分配,生产要素的提供与报酬支付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初次分配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关系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生产要素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税收进行调节和规范,不直接干预。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精品
动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 会协调健康发展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是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 部门内部进行的分配。国民收入在物质 生产部门内部按三个方面进行分配: 一是以税金和利润的形式上缴给国 家,形成国家的收入;二是以工资等方 式分配给生产部门中的劳动者;三是企 业(集体)自留部分。 国民收入再分配(二次分配) 是指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 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是指国家的各 级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主要通过税 收和财政支出的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 的过程。
矛盾性
强调不同的方面
课本62 页
老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
课堂练习: 1、目前我国分配体制内“平均主义” 和分配不公现象同时并存,针对这一 现象国家采取了“调高”“扩 中”“保低”战略,目的是( ) A、既鼓励先进,又鞭策落后 B 、消除收入差别,实现共同富裕
C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 同发展
钢厂的八零年代
80年代中期,钢厂效益一度下滑, 郑爱国发现这是工资的激励作用不 够,“干多干少一各样,干好干坏 一个样”,大家缺乏干劲。但是没 人敢向自建厂以来形成的“公平” 氛围挑战。郑爱国担心厂子的前途, 悄悄地向厂里提交了打破大锅饭的 生平第一份建议书―― 郑爱国为什么要提交这样的建议 书?
钢厂的90年代
90年代,虽然企业的产值年增长达到了 11%左右,企业利润每年增长20%左右, 企业规在不断扩大。但是职工的工资增 长缓慢,平均每年增长5%左右。广大职 工都有怨言。老郑也感觉到日子越来越紧 了,物价涨了,孩子大了要培养,妻子的 病又犯了……无奈之下他又想着向厂里提 交第二份建议书。
D、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3.下面对效率认识正确的是( A、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是社会和谐基础-
目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从媒体报道的一些部委拟出台的政策或措施以及一些学者发表的文章来看,对于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问题,一个似乎明晰的解决思路是,依靠政府的再分配政策,并辅之以社会的慈善捐款。
也就是说,把希望寄托于二次分配甚至三次分配。
不能说政府通过税收、社会保障以及转移支付的方式,或者企业家通过捐款给穷人,来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一点作用也没有,但我认为,指望它来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是不太现实的。
因为,现阶段更多和更大的分配不公,其实不在二次分配或者三次分配中,而是在初次分配。
初次分配要解决的主要是货币资本的所有者与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的利益分配问题,不仅数额大而且涉及面广。
而二次分配的功能主要是面向全社会的宏观性调节,它要解决的问题是社会意义上的不公平。
所以,把初次分配不公平的问题推到二次甚至三次分配去解决,不仅在理论上说不通,在实践中也是行不通的。
一般来说,衡量一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否公平有三个指标:一是分配率,指的是劳动报酬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二是每小时劳工成本中的福利开支;三是社会保障税与个人所得税占政府税收收入的比重。
如果劳动者的报酬总额占GDP的比重越高,说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越公平。
同样,每小时劳工成
本中的福利开支越高,或社会保障税与个人所得税占政府税收收入的比重越高,则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越公平。
在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上述三项指标各自所占比重都很高。
以美国为例,国民总产值的70%是“按劳分配”的,其他国家的分配率也普遍都在54%-65%之间。
另外,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也至少在40%以上,有些国家更达60%以上。
初次分配的这些特征至少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格局,是以初次分配中的公平因素为主,以政府再分配中的公平调节为辅。
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
我们的问题是,目前初次分配存在着资本所有者所得畸高、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劳动所得持续下降的局面。
以后者为例,根据《中国统计摘要(2006)》有关数据测算,2005年,我国GDP实现18万亿元,全国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为4.8万亿元,但职工工资总额只有1.9万亿元,只占GDP 的11%,占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40%,另有2.9万亿元(约占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0%)通过非工资渠道分掉了。
除此外,职工工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逐年下降,1991年为15.3%,1996年为13%,2000年下降到12%,2005年下降到11%,同时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持续扩大。
所以,类似“初次分配重效率,再分配重公平”这样的观念
是经不起事实检验的。
它既不符合当代市场经济国家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事实,也不适应我国基本社会关系重大变化的现实。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是造成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社会关系紧张、利益冲突加剧的根源。
当然,强调初次分配的公平不是要否定效率,否定市场机制。
有鉴于发展还是我们的第一要务,正确的国民收入分配观念和做法应该是:平衡资本利益与劳动利益的关系,以初次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为主,以政府再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为辅,实现国民收入分配的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具体而言,就是提高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农民工及城市工薪者的劳动报酬及福利待遇,让劳动者所得在GDP中所占比重达到50%以上,并适当降低资本所有者的回报,同时控制财政收入的增长步伐,彻底打破行业垄断,真正体现初次分配中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
总之,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公平性是整个社会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基础,而劳资关系又是市场经济国家最根本的社会关系,只有通过初次分配平衡了资本利益与劳动利益的关系,才能从全局平衡社会总体利益格局,进而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