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1.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参考教案1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1.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1.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学设计1

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教材《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的第3课。

主要从“少年皇帝”、“巩固统一国家”、“维护国家主权”三大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康熙为中国历史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其要求是:“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从专题内部来看,本课是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课,故有总结提升的作用;从模块间关系来看,与必修教材(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尤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脉络有密切联系。

一、学习对象分析: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二文科班学生,文理分科后,他们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学习自觉性增强并希望教师提供应试技能指导与训练的机会。

另外,较高一学生而言,他们的认知水平也有所提高,故可以采用自学-指导的教学模式,并开展适当的探究学习活动。

二、知识背景分析:1、高二学生已对中国和世界历史有了整体认识,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初中相关知识(主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一课)学生已经学习,但是知识掌握不够扎实,遗忘较多,而且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故需要建立结构化的知识系统。

3、学生通过小说、影视剧等对康熙有较多的感性认识,但也因此存在许多误解,故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和相关史料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上真实的康熙。

【知识与能力】1、知道康熙的个性品质及一些重要成长经历2、理解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史实,提供阅读并初步整理文献的能力。

3、通过比较康熙时代的中国和西方,理解康熙与时代的相互关系,并能分析此后的中国落后西方的原因。

4、能运用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多角度评价康熙其人其事。

5、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搜集历史信息和认识历史与社会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康熙的主要历史事件,培养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比较、归纳和诠释历史事件的能力,并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教案-第3课_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_教学设计_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教案-第3课_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简述康熙帝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史实;了解康熙帝解决地方叛乱与分裂势力的主要措施;
2、过程和方法:
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康熙帝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学生通过史料分析、问题探究等,分析康熙帝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通过康熙帝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史实,感受康熙帝在维护国家统一和国家主权过程中的雄才伟略,领略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秦灭六国及其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如何客观全面评价秦始皇一生功过是非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历史选修4人教新课标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案

历史选修4人教新课标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案

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课程标准解读】[课标要求]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课标解读]主要掌握康熙帝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维护国家主权方面的重大举措。

按照康熙帝活动的地理方位、从空间布局上进行有效记忆。

注意将康熙帝的活动放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进程上进行理解把握。

命题主要以材料解析题为主,重点考查康熙帝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上的贡献,尤其注重考查台湾问题与雅克萨之战的区别。

试题难度设计适中,个别省区如天津将其作为必考内容,有可能出现选择题。

【情境激趣诱思】康熙与大一统下图图一是《康熙——中国大一统的缔造者》音像制品的封面;图二是《康熙王朝》电视剧中康熙御驾西征的剧照;图三是二十五史之一《清史稿》封面。

【诱思探究】图一作品荣获中国国家音像制品奖国家奖。

图二作品展现了一个叱咤风云、文治武功的康熙,使康熙帝成为家喻户晓的古代明君。

而图三作品在对康熙皇帝的评价中写道:“圣祖……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

”以上这些评述描绘是否真实展现了康熙帝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功绩?【教材内容详解】一、少年康熙1.面临的形势(1)有利形势:满洲贵族逐渐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大陆上的抗清斗争大体结束。

(2)不利形势①国家统一上: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仍然坚持抗清斗争。

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

明朝降将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占有西南广大地区,割据称雄,严重威胁清朝统治。

②外部威胁上: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有待驱逐。

③社会矛盾上:满洲贵族入关后强制实行圈占土地、剃发易服等政策造成的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

④朝廷政权上:康熙帝亲政后,辅政大臣鏊拜仍然专权,有时侵犯皇权。

康熙帝的历史使命:康熙初年,清政府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但在中央鳌拜专权,在地方割据势力尚未清除,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息,对边疆地区如台湾和西藏还没有完成有效的控制,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沙俄势力东来,侵入了我国的黑龙江流域。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一单元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一单元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学设计
-推荐相关历史书籍、文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5.教学拓展:
-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实地考察历史遗址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康熙帝时期的历史文化。
-邀请历史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提高学生对康熙帝及我国古代历史的认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提问:简要介绍康熙帝的生平背景,然后向学生提问:“你们认为,康熙帝在我国历史上为什么能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2.故事引导:讲述康熙帝即位初期面临的困境,如权力斗争、内忧外患等,引发学生对康熙帝如何克服困难、实现国家统一的思考。
3.悬念设置:展示康熙帝的画像,并提出问题:“这位皇帝在位期间,有哪些重大成就?他的统治对我国历史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康熙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贡献,以及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2.难点:客观评价康熙帝的历史地位,分析康熙帝治理国家过程中的政治智慧。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介绍康熙帝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康熙帝在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改革、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成效。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
1.列出康熙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具体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2.分析康熙帝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改革举措,以及这些改革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康熙帝的历史地位。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答案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历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人教版选修4

高中历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人教版选修4

第一单元《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理念和依据(指导思想):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

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重要历史人物。

他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有力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科学地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人文素质之一。

课标要求: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的最后一课。

中国古代史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发展巩固的历史,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些杰出的封建帝王,《中国古代政治家》讲述的就是这些杰出帝王的代表,其中本课中的康熙帝就是在维护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中做出了贡献。

本课下设三个子目,其中“少年皇帝”一目为课外阅读内容。

“巩固统一国家”一目介绍了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镇压噶尔丹叛乱、强加对西藏蒙古地区的管理等史实;“维护国家主权”一目主要介绍抗击沙俄的斗争以及中俄尼布楚条约。

实际上这两目内容是可以合起来的,合成一个问题: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

学生情况分析:高二(9)班的学生是文科班学生,学生具有2个明显的特点:1是基础相对薄弱;2是经过近2年的历史课学习,学生基本上具备了一些历史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历史的一些能力等。

教学重点:康熙在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的主要功绩。

教学难点:如何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对处于历史转折点上的康熙给予客观而辩证的历史评价。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概述康熙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做的努力,培养学生以正确的民族观、战争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精选-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1.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教案-word文档

精选-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1.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教案-word文档

第3节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举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举措: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抗击沙俄侵略和签订《尼布楚条约》、统一台湾。

[过程与方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所学内容进行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康熙在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方面所做的努力,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实现祖国统一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康熙在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的主要功绩。

[难点]:如何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对处于历史转折点上的康熙给予客观而辩证的历史评价。

一、少年皇帝——面临形势二、巩固统一和维护主权的措施1、平定“三藩”(1673--1681)①“三藩”的概念:三藩即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清王朝认为他们有功,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驻防云南、贵州:尚可喜为平南王,驻防广东;耿仲明为靖南王,驻防福建,合起来叫做“三藩”。

②三藩割据,威胁清朝统治与国家统一③撤藩过程:撤藩—三藩反清—康熙指挥,八年平定④撤藩策略:起用汉将,重用绿营⑤史学界的评价:史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平定三藩,消灭了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

第二种观点认为:平定三藩,并非明智之举,难以为功。

其依据有:第一,从原因上看,三藩之乱的发生是康熙对三藩处理政策不当造成的,汉武帝尚知以推恩令化王国为侯国,最后铲除王国势力,康熙在内地未治,人心不一的情况下,却不以政治手段徐图,贸然撤藩,指望军事手段的速效。

第二,从结果来看,兴兵八年,祸及十省,使刚刚恢复的社会经济重遭破坏。

第三,从性质上来看,康熙与三藩的矛盾,纯属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无正义和非正义之分。

2、收复台湾▲关于台湾①中国大陆军民东渡台湾,垦拓、经营台湾岛,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

公元230年(三国吴黄龙二年),吴主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水军渡海到达台湾。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一单元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一单元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四)总结归纳
1.各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2.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总结康熙帝的历史地位和功绩,如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
3.教师强调康熙帝作为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他的生平和事迹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康熙帝的作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丰富多样: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的情景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康熙帝的历史地位和功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问题导向深入浅出:本节课针对康熙帝的生平和事迹,设计了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紧密有序:本节课通过分组研究、小组展示等形式的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历史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分析史料,掌握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如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抗击沙俄等,并能够从中提炼出相关的历史观点。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康熙帝的历史地位和功绩进行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反思与评价全面深刻:本节课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深刻的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5.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合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紧凑合理,从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到作业小结,每个环节都紧密结合,系统地介绍了康熙帝的生平和主要政绩,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学习康熙帝的历史地位和功绩。

高二历史(人教版-人物评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1教案

高二历史(人教版-人物评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1教案
出示本课结构图,进行小结。
把握中国古代史主线
对清朝和康熙帝进行时空定位
明确康熙帝所处的时代环境和面临的问题
体现康熙帝的仁政思想和果敢成熟的政治智慧。
从维护国家统一的角度,说明撤藩的必要性和意义。
运用相关材料,有条理地分析解释康熙帝收复台湾,并在台湾设府等措施制定的曲折经过,说明康熙帝的选择对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意义。认识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介绍收复台湾的经过和结果
出示:【清】郁永河《稗海纪游》、魏源《圣武记》和施琅《陈台湾弃留利害疏》
说明台湾收复后,清政府内部出现“台湾弃留问题”的争论,根据材料,分析主张弃台者和守台者的理由。
出示:《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一日
说明康熙帝出于维护统一、巩固海防的考虑,选择守台
出示:清朝形势图
说明康熙帝在台湾设府、驻军等措施
出示:施琅《陈台湾弃留利害疏》
说明收复台湾在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巩固东南海防、抵御侵略和经济发展、加强民族文化认同等方面促进了国家统一。
(3)平定噶尔丹叛乱,巩固西北边疆
出示:清朝形势图
说明西北地区准噶尔势力的发展威胁国家统一
出示:平定准噶尔贵族分裂斗争图
说明康熙帝在安抚政策无效后,决定亲征平叛的过程和结果。并进一步说明康熙帝接连亲征噶尔丹的原因和平定噶尔丹叛乱的意义。
出示:《清圣祖实录》卷一三五
说明康熙帝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为议楚条约》的内容和意义
小结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及效果
三、评价康熙帝
出示:康熙帝生平时间轴
从清朝历史发展的角度,结合康熙帝的具体措施,说明康熙帝有效解决了清朝前期面临的一系列社会现实问题,满足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能恰当选择、运用相关史料和史实,在不同时空框架下,认识康熙帝的历史功绩和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感悟康熙帝维护国家统一和国家领土主权的决心和魄力。

2015年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学设计与反思

2015年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学设计与反思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学设计与反思课题人教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课时1授课对象高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了解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2)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3)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并加以解读、整理、分析和运用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采用研究性学习,从知识的深度、广度上延伸教材,拓展学生思维,史论结合,形成自己的观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以历史人物——康熙帝为载体,用人物的形象感染、熏陶、警示学生,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2)深刻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增强维护和促进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难点:如何评价康熙帝的历史贡献教学准备学生资料准备;导入音频准备;图片搜集;教学过程导入过程1.在《向天再借五百年》的背景音乐中展示康熙少年中年老年时期的图像;并从少年中年图中可以看出康熙的知识阅历之丰富,这也为其在位时期所取得的成就打下良好基础,借此也可激励学生。

2.文字出示清朝皇帝世系表(12帝)以及玄烨个人小档案,在这档案中重点了解谥号、庙号、年号(这一知识学生接触较少,在这里加以提及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也利于其今后的学习包括高考)。

教学步骤(重难点突破的过程、巩固方法)【课堂思考1】阅读课本,出示材料:1661年,清朝顺治帝的第三子玄烨继位,年号康熙。

他曾感慨:“朕自亲政以来,索尼、鳌拜等辅政大臣尤以鳌拜为恶首,全国虽统于一,而郑氏据台而抗之;沙俄为吾体癣之疼,漠西、漠北尚待管理,满汉之争尚未平复。

”——《清史稿圣祖实录》“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

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

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

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康熙帝《翰海》依据材料一和教材知识指出,康熙在继位时面临怎样的严峻形势?答案:(以知识框架出示)面临严峻形势:1、皇权受威胁2、地方割据3、外敌入侵4、满汉民族矛盾【课堂思考2】材料一……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占有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等广大地区,掌握重兵,割据称雄。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清代康熙帝时期对地方官制度的调整和对汉藏、赛夫等问题的应对;•掌握康熙帝治理边疆的经验,并了解其对中国历史的贡献;•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能力目标•提高阅读和理解历史文献的能力;•培养分析问题、理性思考、判断和归纳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1.康熙帝的对地方官制度调整;2.康熙帝的对汉藏、赛夫等问题的应对;3.康熙帝治理边疆的经验;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和课堂讲解等方式讲述历史事件和康熙帝的治理经验。

•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康熙帝治理经验,并在课堂上分享讨论的成果。

•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事件的分析来深入了解历史和康熙帝的治理经验。

三、教学步骤和环节教学步骤1.课前导入:回顾上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引入一些历史事件,让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

2.讲授康熙帝的对地方官制度调整,包括官员选拔制度、官员考试制度等。

3.讲授康熙帝的对汉藏、赛夫等问题的应对,引导学生理解康熙帝的政策和宽容心态。

4.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康熙帝治理边疆的经验,并在课堂上分享讨论的成果。

5.案例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分析来深入了解历史和康熙帝的治理经验。

6.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

教学环节1.课堂讲解:讲解历史事件和康熙帝的治理经验。

2.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经验和理解历史事件。

3.案例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分析来深入了解历史和康熙帝的治理经验。

四、教学评价和反思教学评价通过考试、课堂表现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康熙帝治理经验的掌握与理解程度。

教学反思1.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取讲明和案例分析两种教学方法,但可以考虑增加其它教学方法,如项目研究等,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设计5: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教学设计5: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课程标准】评述康煕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统一台湾、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抗击沙俄侵略等。

(2)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时间轴和地图,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中西比较,提高学生历史比较的思维能力。

通过对康熙帝的评价为例,使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维护和促进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教学难点】如何评价康熙帝的历史贡献【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阐述康熙帝为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所采取的措施和对康熙帝的评价。

教师可通过展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阅读讨论的教学方式,同时要注意贯彻新课标的精神,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探究相结合,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性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用唯物辩证史观去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教学过程】导入:欣赏“康熙王朝主题曲”歌词教师设问:歌曲中的“铁蹄铮铮踏万里河山”指的是康熙帝什么功绩?1、图片请学生结合课本说说图片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2、联系必修一知识,康熙帝为加强皇权采取什么措施?1、在这一模块中,以课本知识为依托,用时间轴来展现康熙帝捍卫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具体措施把地图与时间轴紧密结合,每一件大事,从地图上展示相应的位置。

以培养学生时空观念2、在具体措施上,重视概念解读和实施措施的意义,让学生更好理解康熙帝在捍卫多民族国家统一过程中的作用。

使学生能够全面评价康熙帝。

设问如下:(1)根据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平定三藩的意义?(2)根据材料并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康熙帝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相比? 康熙要求收复台湾的原因有哪些?收复台湾有什么意义?(3)《尼布楚条约》与近代中国签订的《南京条约》相比,它有什么特点?它的签订产生哪些意义?(4)①对漠南蒙古、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概念解释:漠指的是蒙古高原戈壁沙漠。

1.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1]

1.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1]

5、拉开了长达150年的“康乾盛世”的序幕
请你根据所学历史知识,解释为什么人们称康乾盛世 是辉煌 ,又为什么称之为“悲歌”“落日” ?
盛世辉煌: A康乾时期,通过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镇压少数民族 贵族叛乱,多民族统一国家进一步巩固; B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 C封建文化和科技进一步发展; D反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落日悲歌: A政治:空前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B经济:重农抑商,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外交:闭关自守: D文化:文化专制,阻碍科技文化进步。
崇尚儒家文化、 恢复开科取士
平定三藩之乱
收复台湾
探究
如何认识郑成功收复台湾与郑氏集团 对抗清政府的两种做法? 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维护了中国领 土完整和民族尊严,是民族英雄,有利于台 湾的早期开发。 与清政府分庭抗衡,形成分裂状态,不 利于国家的统一。
收复台湾后,在清廷内部产生了一场对台湾的弃 留之争。许多大臣对台湾的战略地位缺乏认识,竟然认 为“日费天府金钱于无益,不若徙其人而空其地”。 大臣中主张守台者只有姚启圣和施琅等少数人。在《恭 陈台湾弃留疏》中,施琅力陈台湾战略地位之重要性: 台湾“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台湾一地, 虽属外岛,实关四省之要害”,“弃之必酿成大祸,留 之诚永固边圉”。施琅对西方殖民者觊觎台湾多年的情 况有所了解,认为“红毛”(西方殖民者)“无时不在 涎贪,亦必乘隙以图”,如果一旦让其占有台湾,国家 安全和领土完整将会受到严重威胁。
讨论
结合康熙帝巩固统一和维护主权的措施, 谈谈你感受到他的哪些优秀品质呢?
聆听教诲 历时多年 胸有大志,目标明确…… 坚韧不拔的意志…… 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和实践精神…… 实现理想的各种知识储备和个人素养……

推荐学习K12高中历史 1.3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

推荐学习K12高中历史 1.3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

师生札记: 师生札记:1.3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学习目标:1.列举康熙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统一台湾、抗击沙俄侵略和签订《尼布楚条约》等。

2.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3.增强维护和促进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康熙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和维护国家主权而采取的措施。

教学难点:评价康熙帝。

自主预习案( 20分钟)一、少年皇帝——康熙初年面临的形势1、有利形势:满洲贵族逐渐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大陆上的抗清斗争基本结束2、严峻形势:(结合巩固统一国家一目完整概括)(1)统一全国和保卫边疆的任务繁重: ①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 后,仍坚持 ; ②侵入黑龙江流域的 有待驱逐; ③边疆:漠西和漠北 各部需要加强管理;(2)统治的根基不稳: ①民族关系:满洲贵族入关后强行圈地、剃发易服所造成的 矛盾尚未消除; ②辅政大臣:辅政大臣 专权跋扈,妨碍皇权高度集中; ③藩镇问题: 割据严重威胁清朝的统治与国家统一二、巩固统一国家1、西南:平定 。

(1)、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占有 、 、、 、 等广大地区,掌握重兵,割据称雄,严重威胁清朝统治与国家的统一。

在康熙帝下令撤藩后, 起兵反清。

(2)、康熙帝亲自指挥平叛,起用汉将,重用绿营,历时八年,终于平定三藩之乱。

2、东南:统一 。

(1) 年,任用 为福建水师提督,攻占澎湖,迫使郑克爽降清。

(2)设置 ,使台湾重新统一于 管辖之下。

3、西北:平定准葛尔贵族葛尔丹的叛乱。

(1)、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发展起来,准噶尔汗 向康熙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

(2)、康熙帝三次亲政,先后取得 、 的胜利,平叛取得胜利。

4、加强民族团结(1)、崇尚 文化,恢复 ,延揽 ,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2)、加强与、民族的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

三、维护国家主权1、背景:明末清初,沙俄不断侵扰我国流域,侵占、等据点,抢掠中国当地的少数民族。

2015_2016学年高中历史1.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教案新人教版选修4

2015_2016学年高中历史1.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教案新人教版选修4

1.3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教案【课标要求】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康熙在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的主要功绩。

【教学难点】如何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对处于历史转折点上的康熙给予客观而辩证的历史评价。

【授课提纲】(一)导入新课在中国历史上300多个帝王中,有一颗特别璀璨夺目的明星——“爱新觉罗· 玄烨康熙大帝”。

如果说他是中华帝国众多皇帝中最出色的皇帝之一,一点也不为过。

他在位时期,智擒鳌拜,剿撤三藩,南收台湾,北拒沙俄,订立《尼布楚条约》,西征蒙古,兴修水利,治理黄河,鼓励垦荒,薄赋轻税,爱民如子。

康熙大帝勤于政事,雄才大略,好学敏求,崇尚节约。

在位61年,由于他的文治武功,中国的多民族统一的局面得到巩固发展,出现“康乾盛世”的繁荣,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中的一个黄金时代,是一位英明的好皇帝。

(二)讲授新课1644年,清军入关,开始了清朝长达268年的统治清朝皇帝世系表:太祖 1616-1626太宗 1626-1643顺治1643-1661康熙1661-1722雍正1722-1735乾隆1735-1795嘉庆1796-1820道光1820-1850咸丰1850-1861同治1861-1874光绪1875-1908溥仪宣统1908-1911康熙简介:清圣祖仁皇帝,名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8岁登基,14岁亲政,69岁驾崩,在位61年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万民康宁,天下兴盛。

清圣祖仁皇帝康熙,名玄烨,顺治帝第三子,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

康熙自幼好学不倦,意志坚毅。

这位少年皇帝,亲政后除掉了结党营私的辅政大臣鳌拜。

后又经过8年奋战,一举平定了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维护了统一。

康熙是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能较好地处理民族关系,开创了康乾盛世,促进了清初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疆域。

教学设计1: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教学设计1: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概述康熙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做的努力,培养学生以正确的民族观、战争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比较康熙时代的中国与西方,分析此后的中国之所以落后于西方的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归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康乾盛世与落日余辉”的讨论,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

采用中外对比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分析、概括和阐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康熙的勤奋好学、文治武功中体会康熙积极进取的精神。

确立起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通过学习康熙在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方面所做的努力,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康熙在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进程中的主要功绩【教学难点】:如何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对处于历史转折点上的康熙给予客观而辩证的历史评价。

教学过程【导入】从天下第一关山海关的图片,引入清军入关,从清朝268年的统治,了解清朝皇帝世系表。

康熙皇帝,名爱新觉罗·玄烨,庙号清圣祖,习惯上以年号称之为康熙。

他是清朝入关之后的第二代皇帝,因为缔造了“康乾盛世”,以及在维持中国领土完整方面的作为,成为中国最受景仰的帝王之一。

简单了解康熙,看一下他的小档案。

(小档案当中有一些有意思的内容,以便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

)介绍他的血统,康熙身上有三种血统、有三种文化、有三种品格,康熙的三种血统,他父亲是满族人,他祖母是蒙古人,他母亲是汉人,所以康熙身上有满洲人、蒙古人、汉族人的三种血统。

他又受了三种文化的影响,想祖母学习蒙古语;向满族的师傅学习满文和骑射;向汉族师傅学习四书五经,他又受到儒家文化的教育,所以他的勇武与奋进深受满洲骑射文化的影响,他的高远与大度得益于蒙古草原文化的熏陶,他的仁爱与韬略来自于汉族儒家文化影响。

从天下第一关山海关的图片,引入清军入关,从清朝268年的统治,了解清朝皇帝世系表。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第一单元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名师制作优质学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第一单元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名师制作优质学案

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课标要求]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一、少年皇帝1.幼年继位:1661年,清朝顺治帝的第三子玄烨继位,年号康熙。

2.面临形势(1)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

(2)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

(3)游牧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

(4)满洲贵族圈占土地、剃发易服造成满汉矛盾尖锐。

(5)鳌拜专权乱政。

3.总揽大权:康熙帝14岁亲政。

智擒鳌拜,稳定了朝廷秩序,总揽朝政。

二、巩固统一国家1.平定三藩之乱(1)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拥兵自重,割据称雄,严重威胁清朝统治与国家的统一,后“三藩”起兵反清。

(2)康熙帝亲自指挥平叛,起用汉将,重用绿营,历时八年,终于平定三藩之乱。

2.统一台湾(1)1681年,任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攻占澎湖,迫使郑克塽降清。

(2)设置台湾府,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3.平定西北叛乱(1)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妄图分裂。

(2)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叛取得胜利。

4.加强民族团结(1)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加快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2)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

[误区警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它是一定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

这些战争不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而是我国内部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

交战双方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分,但有压迫与反压迫、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之分。

三、维护国家主权1.背景:明末清初,沙俄不断侵扰我国黑龙江流域,侵占尼布楚、雅克萨等据点,抢掠中国当地的少数民族。

2.过程(1)亲自东巡,了解敌情,制定方略。

(2)两次组织收复雅克萨之战。

(3)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3.意义: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四、评价1.自评:自己身为皇帝,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教学设计2: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教学设计2: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一、教学目标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建议重点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难点如何评价康熙帝的历史贡献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主要从“少年皇帝”、“巩固统一国家”、“维护国家主权”三大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清朝第二代皇帝康熙为中国历史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

从康熙年少时智擒鳌拜,到平定三藩之乱和准噶尔叛乱,再到设台湾府、签订《尼布楚条约》,这是他最主要的作为,可以说,康熙帝为祖国统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介绍康熙帝时,教师要注意分析从秦始皇首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到康熙帝最终完成巩固祖国统一的大业,这期间经历了分裂、统一、再分裂、再统一的几个过程,如果没有康熙帝的杰出作为,就不会出现一个“康乾盛世”的局面。

本课所涉及的绘画、地图说明比较清楚,可以不向学生作过多解释。

本课引言由插图和文字两部分组成,介绍了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时写下的诗句,表现了康熙帝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说明康熙帝统一全国的深谋远虑和雄才伟略。

建议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引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感受当时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时的艰辛与信念,然后向学生提问:通过阅读引文,你对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这件事有何认识?使学生明白: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经过不懈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难与障碍,才能达到目的。

第一目“少年皇帝”叙述了康熙初年清朝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一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二是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有待驱逐;三是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

所以,清朝统一全国和保卫边疆的任务仍然繁重,对年幼的康熙来说,是一个极其严峻的考验。

但是,少年康熙不负祖母教诲,励精图治,稳定了朝廷秩序。

康熙,清圣祖,名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顺治皇帝第三子。

顺治病逝后继位,为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

终年69岁,死后葬于景陵(今河北遵化县西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课程标准: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列举康熙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平定三藩之乱和葛尔丹叛乱、抗击沙俄侵略和签定《尼布楚条约》、统一台湾。

理解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阅读理解、分析比较、归纳概括。

3.情感态度价值观:康熙帝归中华民族的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强化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意识。

思维拓展:
1.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秦始皇、唐太宗、康熙是古代中国历史上时代性的代表人物。

秦始皇可以说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创立者,唐太宗可以说是其奠基者、开拓者,康熙帝可以说是其捍卫者。

2.我们需要把握其政治活动的主体脉络,注意观察其超出他的前代人之处以及对后来历史的影响,以此来揭示这个历史人物一生政治活动的规律,直至对他做出客观恰当的评价。

3.结合客观物质生活生产条件来把握社会变革的特点,把握历史人物与时代的关系。

同时要注意用世界的眼光来看中国,采用中外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

4.“康乾盛世”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恰恰也是其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此时,在地球的另一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号角已经吹响,世界历史正处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开端时期。

因此人们又把“康乾盛世”比喻为落日余辉。

如果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处于这一历史转折点上的康熙,相信我们会得到一个全新的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出示有关康熙帝的影视作品图片。

一、“少年天子”
康熙五岁开始读书,八岁登极,于儒家经典,日日必读,字字成诵。

十七八岁时,读书过劳,至于咳血,但仍不肯休息。

在为时八年“平定三藩之乱”
的战争期间,战局迅变,军报频至,京师军民,惶惑不安,翰林院奏请隔日进讲,康熙帝不听,曰:“仍每日进讲,以慰联倦倦向学之意!”他三十一岁首次南巡,舟停南京长江燕子矾,夜至三更,仍不废读。

康熙帝即位时,在巩固统治上面临什么问题?
二、巩固统一国家
1.平定“三藩”叛乱
清初,影响国家统一的主要威胁来自“三藩”的割据势力。

什么是“三藩”?
P14正文:三藩即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清王朝认为他们有功,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驻防云南、贵州:尚可喜为平南王,驻防广东;耿仲明为靖南王,驻防福建,合起来叫做“三藩”。

三藩之中,又数吴三桂最强。

吴三桂当上藩王之后,十分骄横,不但掌握地方兵权,还控制财政,自派官吏,不把清朝廷放在眼里。

康熙亲政后,把解决三藩问题当作头等重要的大事,并开始准备撤藩。

面对三藩的威胁,清朝的一些大臣主张撤藩,另一些大臣坚决反对,担心一旦撤藩会激起藩王反清,害怕清廷将来难以控制‘滇黔苗蛮’。

康熙帝决定三藩并撤,他说:“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如先发制人。

”当时康熙只有20岁,周岁才19岁,一个年轻的皇帝,但是康熙在困难面前不畏惧,1673年,清政府下令撤掉三藩藩王称号,吴三桂等随即叛乱。

吴三桂反叛的消息传到北京,反对撤藩的人把吴三桂反叛归咎与主撤者,并主张对主撤者“以正国法”。

果敢的康熙帝承担了全部责任,他说:“此出自朕意,他人何罪?”随后发诏削夺王爵,还明谕要取吴三桂首级。

亲自指挥、启用汉将、重用绿营。

历时八年,最终平定了三藩之乱,这场胜利,彻底征服了一些明朝遗民的反清之心,巩固了清朝对中原地区的统一。

2.收复台湾
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台湾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统治38年(1624-1662)。

1661年,在东南沿海抗清的郑成功率战舰300多艘,在台湾登陆,经过激烈战斗,打败荷兰殖民民者。

1662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此后,在台湾发展农商,提倡文教,继续对抗清廷,逐渐成为一股割据势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