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黄土高原气候与农业生产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陕西地区农业现状分析报告

陕西地区农业现状分析报告

陕西地区农业现状分析报告一、概述陕西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农业占据了地区经济的重要地位。

本报告将对陕西地区农业现状进行全面分析,从土地利用、农作物种植、养殖业等角度进行探讨。

二、土地利用陕西地区总土地面积约为205,800平方公里。

农业耕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60%,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和陕北平原。

其中,用于稻谷种植的水田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40%,主要集中在渭河流域;用于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的旱地占耕地面积的60%以上,主要分布在陕北平原和渭河流域。

三、农作物种植陕西地区农作物种植以粮食作物为主,主要包括小麦、玉米、大豆等。

其中,小麦是陕西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占耕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以上。

玉米种植面积也较大,以陕北平原为主要种植区域。

此外,陕西地区还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作物种植,如苹果、油茶、核桃等果树种植。

苹果是陕西地区的主要果树,陕西的渭南市以其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成为全国苹果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

油茶和核桃的种植主要集中在南部山区和黄土高原地区。

四、养殖业陕西地区的养殖业也发展迅速。

主要包括牛、猪、羊和禽类养殖。

牛羊养殖主要分布在陕北平原和渭河流域,其中羊的养殖规模较大。

猪养殖主要集中在渭河流域,且规模较大。

禽类养殖则分布较广,包括鸡、鸭、鹅等。

值得注意的是,陕西地区养殖业发展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环境污染、水资源紧张等。

五、农业政策陕西地区积极推行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政府还加大“三农”政策支持力度,通过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方式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此外,陕西地区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推动特色农产品走向市场,提高陕西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同时,加强农业合作社建设,促进农民组织化、规模化经营。

六、挑战与展望陕西地区农业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陕西地区农业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距较大。

其次,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需平衡。

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乡村环境变化与村民应对选择--陕北三村农业环境调查报告

乡村环境变化与村民应对选择--陕北三村农业环境调查报告

况描述的整理与分析 ,认为该地 区自解放 以来农业环境 变化 有
米脂县官庄村是一个典型 的城郊村 ,位 于无定河西岸,离县
着共同的发展轨迹 ,也存在 区域差异 ,不同村庄 的村 民表 现出 了 城 2.5公里,占地 4平方公里,全村 628户 ,总人 口 2228人 。该
不 同 的应 对 心 理 。
续性 ,本文还将利用收集到 的各村官方资料作 为补充阐释 。 一 、 调查对象 的选定原 由 米脂县为陕西省榆林市管辖 的一个普通县城 ,处于黄土高
者 的身 份 经 历 匹 配 。然 而 ,为 了得 出解放 以来 该 区环 境 变 化 的 发 展轨迹 ,笔者还是尽量将访谈记录中与 自然环境联系较为密切 的资料提炼 出来 ,以窥探该区不 同时段生态环境 的特点 ,以下将
村 人 口众 多 ,在 米 脂 县 排 名 第 一 ,榆 林 市 第 二 ;高 西 沟 村 位 于 米
关键词:环境 变化;应对选择 ;应对 心理
脂 县 境 无 定 河 以东 ,县 城 东 北 2O 公 里 处 。 全 村 126 户 、522
近 年 来 ,黄 土 高 原 成 为 国家 关 注 下环 境 建 设 的热 点地 区 ,不 人 ,总 土 地 面 积 4平 方 公 里 。该 村 是 黄土 高 原“山青 、水 秀 、果 香 、
(女),系 该 村 普 通 村 民 ,其 中两 位 82岁 高龄 的 男 性 被 采 访 者 为 的“农 业 环 境 ’’涉 及 了不 同 时 期 社 会 的 方 方 面 面 ,其 中 包 括 社 会
老 党 员 ,曾是 以前 的 村 干 部 ,另 一位 84岁 高 龄 的 女 性 被 采 访 者 变革 、国家政策 、“三农 ”问题 、生活质量 、道德风气 、教育、交通等 系解 放 前 地 主 夫 人 。还 需 说 明的 是 ,为 了保 证 调 查 的 完整 性 和 连 等 ,而更多是与生计相关的经济 问题 ,这样 的意象 正好 同被采访

陕北黄土高原蒸散发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陕北黄土高原蒸散发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蒸散发是水分循环的重要环节,也是能量循环与物质交换的重要变量,某区域地气互相影响的强弱能很好的通过蒸散发的大小来体现。

而蒸散发受人类活动、植被、气候等因子直接或间接地影响。

因此分析研究区的各因素的变化能够更好地理解蒸散发相关问题。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土地利用模式发生了显著改变,由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引起的水文效应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

而陕北黄土高原长期遭受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带,也是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的重点区域。

1999年,我国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陕北黄土高原作为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最先开展的重点地区,经过几年的努力,当地的植被已得到很大的恢复。

本文选取2000-2013年的黄土高原实际蒸散发数据,借助ArcGIS、ENVI、Matlab、SPSS等软件的支持,分析其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其影响因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NDVI及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相对湿度等气候因子的时空特征和变化趋势;分析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变化引起的蒸散发的变化、NDVI与蒸散发的相关性、气候因子与蒸散发的相关性,研究结论如下:(1)陕北黄土高原2000-2013年的年蒸散发表现为弱上升,2000-2005年陕北高原的蒸散发变化最大,且富县、洛川县、黄龙县和黄陵县以及宜川县的南部地区是蒸散发高值区,也是变化最大的地区。

榆林地区的神木县、榆阳县和横山县标准差值是蒸散发较小的区域,同时也是变化稳定地区。

2010-2013年次之,2005-2010年的蒸散发变化最稳定。

春季蒸散发大部分地区无显著变化,夏季的蒸散发则是大面积的增加,秋季蒸散发大部门范围蒸散发都是显著减少,冬季的蒸散发变化多为较显著减少。

ET在季节上表现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

(2)草地和耕地在陕北黄土高原分布最广泛,灌木林、沙地次之,疏林地和有林地面积相对较少,榆林的定边县、靖边县、横山县等地区主要分布的土地类型为耕地。

黄土的调查报告总结与反思

黄土的调查报告总结与反思

黄土的调查报告总结与反思当对黄土进行调查时,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与反思:一、1. 黄土的形成与分布:我们发现黄土是由于长期风蚀和水蚀作用形成的,在我国的分布十分广泛,尤其在黄土高原地区较为集中。

2. 黄土的组成与特点:黄土主要由细粒土壤颗粒组成,含有丰富的黏土矿物、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

它的特点是干燥、脆硬、层状等。

二、1. 黄土对农业的影响:我们发现黄土对农业有着重要的影响。

由于黄土的干燥和脆硬特性,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水分保持造成了一定的限制,需要采取相应的改良技术和管理措施。

2. 黄土对环境的影响:黄土贫瘠的土壤特性使得其对环境的影响较为显著。

黄土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对水资源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忽视的损害。

三、1. 黄土的保护与利用:在调查中,我们认识到黄土的保护与利用问题迫在眉睫。

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土壤保护措施,减缓水土流失的趋势;同时,也要充分利用黄土潜在的农业和工业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2. 黄土地区的生态恢复:面对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我们建议在黄土地区加大生态恢复工作的力度。

通过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措施,来减少环境的进一步破坏。

四、1. 黄土研究的局限性: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黄土研究的一些局限性。

由于黄土分布较广,涉及的问题较为复杂,需要更多的科研力量投入其中,深入探索黄土的形成机制和对环境的影响。

2. 黄土的社会意义:黄土作为我国重要的土地资源之一,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黄土问题,加强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合力,共同推动黄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黄土的调查研究,我们对其形成机制、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保护利用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然而,黄土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对黄土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陕北黄土高坡黄土的描写-解释说明

陕北黄土高坡黄土的描写-解释说明

陕北黄土高坡黄土的描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陕北黄土高坡黄土是中国北部黄土高原地区的典型代表,其地理特征、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都具有独特的风貌。

本文旨在对陕北黄土高坡黄土进行全面描写,从地理特征、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一地区。

通过对该地区的描写,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黄土地貌的魅力,也能够更好地关注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现状,进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整篇文章的组织和框架安排。

本文将首先引入陕北黄土高坡黄土的地理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等方面;其次介绍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包括气候、植被、动植物种类等内容;最后将详细探讨陕北黄土高坡黄土的农业发展情况,包括耕作方式、农作物种植情况以及农业对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影响。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读者可以全面了解陕北黄土高坡黄土的特点及其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描写陕北黄土高坡黄土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情况,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地区的自然资源状况和发展现状。

通过对该地区的描写,可以帮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陕北黄土高坡黄土地区,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同时,本文也旨在呼吁人们关注并重视黄土高坡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正文2.1 地理特征陕北黄土高坡黄土位于中国陕西省北部,是黄土高原的典型代表之一。

其地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形地貌陕北黄土高坡黄土的地形地貌以高原、丘陵、坡地为主,山地地势起伏不平,多为黄土高原特有的梯田景观。

同时,该地区还有河谷和盆地,地势多呈东北向西南倾斜,形成了独特的地貌特征。

2. 土壤类型该地区土壤属于典型的黄壤和肥沃的黄粘土,土质细腻,质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

同时,由于长期风蚀、水蚀的影响,土壤贫瘠,地表呈现出一片黄褐色。

3. 气候条件陕北黄土高坡黄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多雨。

陕北黄土高原牧草生产潜力研究

陕北黄土高原牧草生产潜力研究

陕北黄土高原牧草生产潜力研究
金之易 0 10 ; . 7 0 0 2 保定第三 中学 , 河北 保定 0 10 ) 7 0 0

要 : 用光合 衰减 法 , 算陕北 6县 17 - 2 0 各年度牧 草的 生产 潜力 , 采 计 9 0 0 0年 分析 影响 该 区域
草畜之间矛盾 , 对该 区的生态环境和牧业经济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
2 黄土高原牧草 生产潜力 的确定
2 1 计算方 法 . 关 于生产潜力 , 目前 国 内外研究颇 多 , 概念 的理解及 计算模式也不 尽相 同, 光合 潜力 、 温潜力 、 有 光 气候潜力 等 , 中光合潜力是理论 上最大 的生产潜 力 , 其 其他生产 潜力均是在此基 础上 , 经过一 系列可变 因素 “ 衰减” 而使之 与现实生产 率较为接 近 .笔者采用光合 衰减法 , 天然 草场气候生产潜 力加 以估算 , 对 估算模式 ( ) 在光合生产 1是 潜力估算基 础上对温度 、 水分 函数 加以订正 . 于( ) 中各项参数 , 关 1式 采用 乌学智 (9 7年) 18 草地 气候生产潜力模 式 中所讨论 的指 标¨, 订正系数的确定请参见文献 []并 引入光温衰减 系数 ( ) ] 各 1, 2 和水分 衰减系数 ( ) 以便定量 3, 分析水分和温度对气候 生产潜力的影响 ,
牧草生产潜 力的主要 因素 , 结果表 明气候 条件 中的降水 因子直接影响 着牧 草的生产潜 力 . 通过 对该 区 域 自然 、 经济和社会 条件 的综合分析 , 探讨草场 资源合理 利用的有效途径 , 关键词 : 陕北牧 草 ; 气候 生产潜 力; 光合 衰减 法
中 图分 类 号 : 3 X 7Q一9 文献 标 识码 : A
0 8 )K . 2 , w值 与降水量呈 显著负相关 ( 0 7 ) R= .8 .可见在气候 因素 中, 降水条件是决定 牧草气候生产潜力的最重要

陕北黄土高原近42年气候变化分析

陕北黄土高原近42年气候变化分析

作者简介 : 蔡新玲 , 16 年生 , 女,9 9 学士 , 高级工程师 , 主要从事天气气候研究 ,m i c x lg ao . r c E a a i i @yho o n n h i nn 0. 收稿 日 :o 5 6 9日; 期 2o 年 月 定稿 日 :0 6 9 1 期 20 年 月 1日
年份
03 .1℃, 秋季变化不大 , 春季下降 0 2 .5℃;0年代 8 秋冬季气温上升, 而春夏季气温在下降,0 9 年代各 季节气温均明显升高。可见黄土高原 8 年代气温 0 较低 , 主要是春夏季降温所致 , 9 年代气候变暖, 而 0 四季都有贡献 , 以冬季贡献最大 。
工程 ” 着重要 的指导 意义 。 有
1 资料 和方法
从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 ( 1 可以看 出, 4 图 ) 近 2 年气温年际波动较大 , 呈明显上升趋势。主要表现 在 :0 8 年代中期 以前平均气温为负距平,0 8 年代末 至 9 年代中期波动变化 , O 以后出现显著正距平 。由 5 年滑动平均曲线可见 , 年代 中期和 8 6 0 O年代初期 平均气温呈明显下降趋势 ,0年代初期和 8 7 0年代 中期为增温期 ,0 9 年代中后期持续增温 ,98年达 19
2 气候变 化分 析
2 1 平均气温 .
后平均气温上升 了0 5℃ , . 年降水量增加了 52 . %。 地处我 国黄土高 原 中心 的陕北 高原 , 拔 80 海 0~
10 地势西北高 , 30m, 东南低 , 其气候变化与整个西
北地区有所不同, 尤其是近 1 0多年来, 气候异常明 显, 加之该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 是我国生态环境建 设的重点地区之一 , 因此研究该 区域的气候变化 , 对 以治理水 土流失 、 改善生 态环境 为 目标 的” 山川 秀美

陕北气候研究报告

陕北气候研究报告

陕北气候研究报告陕北位于我国的北方内陆地区,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短暂,夏季炎热干燥,秋季凉爽多风,冬季寒冷干燥。

以下是陕北气候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气候特点陕北气候受地理因素和大气环流的影响较大,具有以下特点:1. 年均气温较低:陕北气候冷凉,年均气温约为11-15℃,寒冷的冬季和炎热的夏季是气温的主要特点。

2. 温度差异大:昼夜温差大,夏季白天可以达到30-35℃,而夜间温度往往降至10℃以下,冬季白天最高温度通常不超过0℃。

3. 降水少:陕北年平均降水量仅为400-700毫米,年内降水较为分散,以7-9月为主要降水期。

4. 风力大:陕北地区的北风非常强劲,从十月份开始,频繁出现风力较大的天气,极大的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

二、气候变化趋势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陕北地区的气候也发生了一些变化:1. 平均气温上升:近年来,陕北地区的年平均气温逐渐上升,气温升高导致夏季炎热的天数增多,冬季寒冷的天数减少。

2. 降水量减少:降水量逐渐减少是陕北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特点,降水不足导致干旱加剧,给农作物生产带来一定影响。

3. 极端天气增多:近年来,陕北地区频繁出现极端天气,如持续高温、暴雨洪涝、强风沙尘暴等,给当地的农业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三、气候对当地的影响陕北的气候对当地的农业、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1. 农业生产:陕北地区的农业主要以粮食种植为主,气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降水不足和高温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2. 生态环境:陕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气候变化会导致土壤干旱化、植被减少等问题,给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带来一定威胁。

3. 经济发展:陕北地区的经济以农业为主,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持续的高温和强风沙尘暴等天气现象也给其他行业的发展带来影响。

综上所述,陕北的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冷凉干燥,变暖及降水减少是当前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

陕北黄土高原中部生态修复对局地气候的影响

陕北黄土高原中部生态修复对局地气候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强迫不仅包括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气候变暖,还通过直接改变地表物理性状对气候系统产生深刻影响[1]。

植被占陆地生态系统90%~99%的质量或体积,是气候最为明显的反映和综合标志[2]。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重点区域;1999年陕西省试点推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随后国家正式发布《退耕还林工程计划(2001—2010年)》;1999—2008年位于黄土高原中部的榆林和延安两地累计退耕还林面积达4721km 2,植被指数显著提高[3]。

在遥感技术中,常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tial Vegetation Index ,NDVI )进行植被覆盖程陕北黄土高原中部生态修复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李明1,2,高维英3*(1.陕西省气象台,陕西西安710015;2.陕西省气象局秦岭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气象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16;3.陕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16)摘要:利用陕北黄土高原2000—2019年MODIS 产品MOD13Q1数据,定边、安塞、志丹、子长、延安气象站1990—2019年月(年)平均气温及最高(最低)气温、降雨量、降雨日数等资料,通过差值(比值)、相关系数、线性回归等方法,对陕北黄土高原生态修复显著区(志丹、安塞、子长、延安)和非显著区(定边)在生态修复前(1990—1999年)、生态修复中(2000—2019年)的气象要素变化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1)生态修复中显著区、非显著区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分别以0.123、0.081/10a 的速率增加,显著区为非显著区的1.5倍;显著区和非显著区年平均气温分别以0.164、0.467℃/10a 的速率上升,平均降雨量分别以39.95、25.56mm/10a 的速率增加,显著区较非显著区升温明显缓慢,但平均降雨量的增加速率明显大于非显著区。

(2)生态的显著性修复在2012年之后对年平均气温上升的抑制作用凸显,显著区和非显著区年平均气温差值在2013年发生突变,2013年为生态修复对年平均气温影响的关键时间点;生态修复显著区在植被生长季(4—9月)对年平均气温上升的抑制较为明显,7月最明显,显著区较非显著区年平均气温降低了1.05℃;对最高气温的抑制出现在7—8月,对最低气温的抑制出现在5—6月。

陕北地区黄土高原林业资源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陕北地区黄土高原林业资源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陕北地区黄土高原林业资源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阐述了林业生态保护的意义,分析了陕北地区黄土高原林业资源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以期为该地区林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林业;水土保持;问题;对策;黄土高原;陕北地区中图分类号 f31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1-0206-02黄土高原位于我国西北部(东经103°~114°,北纬34°~40°),平均海拔1 000~1 500 m,以干旱、半干旱气候为主,气候干燥,以塬、墚、峁等地貌分布广泛。

黄土高原地区富含煤、石油、铝土等资源,在中国古代也曾留下灿烂的文化。

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降水稀少,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使得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自然灾害频发,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很大困难。

因此,林业生产活动对于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加强黄土高原地区的林业植被覆盖率对于防范泥沙流失、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林业资源主要以森林为主,不仅能防风固沙、净化空气,还能优化地区生态环境平衡[1-2]。

针对黄土高原林业生产的实际,由于黄土高原植被的大量破坏,导致黄河流域泥沙淤积严重,不仅给黄河两岸的人民带来苦难,更是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因此,应加强对黄土高原地区的林业治理,呼吁人民保护森林植被的重要性,改善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减少灾害,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1 林业生态保护的意义森林是一个地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随着社会和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森林资源呈现几何级恶化,黄土高原作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加强林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经济意义。

森林的效益不止在木材,更重要的是林业对人类社会和环境的维护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研究和探讨高原地区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不仅利在当代,更能为子孙后代造福。

陕北黄土高原气候与农业生产研究报告

陕北黄土高原气候与农业生产研究报告

陕北黄土高原气候与农业生产研究报告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以黄土为主的高原地貌。

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限制,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对于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气候和农业生产进行研究和探讨,对于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气候特点:二、主要农作物:三、农业生产问题:1.水分缺乏:由于气候干燥,地下水资源有限,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常年面临着水资源的短缺问题。

缺水对农作物的种植产生了很大的制约。

2.土壤贫瘠:由于长期的人为开荒和过度的耕作,陕北黄土高原的土壤层逐渐变得贫瘠和脆弱。

这对于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生态环境恶化:过度的开发和过度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了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这对于当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挑战。

四、改进措施:为了改善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改善水利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2.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鼓励农民适应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合该地区的农作物进行种植,减少耕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

3.推广水保和合理施肥技术:通过采用水保措施,如抢险排水、防风固沙等,改善土壤质地,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同时,科学施肥,合理利用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提高土壤肥力。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加强植被的恢复和保护,加强土壤保持措施,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五、结论: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制约了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然而,通过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可以改善当地的农业生产水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加强对于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和农业生产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乡村聚落研究综述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乡村聚落研究综述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乡村聚落研究综述侯俐爽【摘要】通过分析国内近年关于乡村聚落的研究背景,分别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三个方面解析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乡村聚落的研究现状,并总结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而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设想.【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9(000)004【总页数】2页(P68-69)【关键词】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乡村聚落;综述【作者】侯俐爽【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前言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社会经济落后,陕北位于黄土高原中部,陕北百姓在该地区艰难的生境条件下将陕北独特的民俗文化、社会历史等特征与黄土高原地形、气候等进行融合,自下而上地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人居单元——乡村聚落,其特征具有极强的在地性,引起了国内建筑学及城乡规划学等相关领域的广泛关注。

1 乡村聚落的研究背景根据聚落发展定位的不同可将乡村聚落分为普通聚落、“美丽乡村”“传统村落”①。

本文中的普通聚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美丽乡村和传统村落来说,该类聚落未实施明确的发展规划,聚落呈无序自发展状态;美丽乡村是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而选出的示范村落,其研究主要集中在聚落的更新策略方面,尤其以乡村旅游为典型;传统村落属于乡村聚落中传统风貌特征明显且保存完好、历史文化浓厚、民俗文化典型的一类,是国家为保存、修复国家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俗文化,保护民俗历史而选出的典型聚落。

随着近年国家倡导的传统村落申报与评选,在各领域掀起了研究“传统村落”的热潮。

1.1 研究对象陕北地区关于乡村聚落的研究多以某大范围自然区或行政区划进行限定。

甘枝茂等人以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得出乡村聚落分布不均匀、沿枝状河谷呈递减的特点[1]。

王林林、路春燕等以延安市安塞县的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分析聚落的分布及形成机制[2]。

近年研究的视野逐渐从整个黄土高原大范围的宏大叙事转向以某个聚落或某个庄园为研究对象,趋向于微观剖析,如宦烨晨的硕士论文以陕北榆林市米脂县杨家沟村为例,探析陕北乡村聚落乡土景观的保护发展可能性[3]。

陕北坡耕地现状分析及其利用对策

陕北坡耕地现状分析及其利用对策

陕北坡耕地现状分析及其利用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地处黄土高原的陕北地区自然环境差、水土流失严重,人民的生活质量不高。

本文就陕北地区的坡耕地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给出坡耕地利用的方法。

标签:陕北地区坡耕地坡耕地梯田化退耕还林退耕种草所谓坡耕地是指具有不同倾斜程度的农耕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地。

它是森林群落体系统在强烈的人为干扰作用下极端退化的结果。

坡耕地有以下三个特点。

其一,坡耕地生态系统结构相对简单。

通常的森林生态系统都具有复杂的物种成分,而坡耕地作为一类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物种组成简单,通常只有1种~2种栽培作物和一些杂草。

空间结构简单,坡耕地生态系统缺乏立体结构和层次性。

其二,坡耕地土壤退化严重。

坡耕地的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壤退化。

而坡耕地由于地形因素、耕作方式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土壤结构退化和肥力降低。

其三,坡耕地系统结构和功能衰退。

由于系统结构的改变,从而造成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功能相应的改变。

使得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下降。

陕西省大于25°的坡耕地面积111.7万公顷,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21.8%。

其中陕北、陕南地区25°以上坡耕地占到全省坡耕地的88%以上。

陕北地区总土地面积8.05万平方公里,占陕西省总面积的39.1%。

陕北黄土丘陵区耕地面积170.8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8%,其中坡耕地面积145.78万平方公里,占总耕地面积的86%。

陕北耕地的类型主要包括平地和平坡地(地面坡度为3°~7°),缓坡地(地面坡度为7°~15°),斜坡地(地面坡度为15°~25°),以及陡坡地(地面坡度超过25°)。

陕北黄土丘陵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重,千沟万壑已经成为黄土高原的代名词。

坡耕地的水土流失,不仅造成河流、水库淤积,更重要的是,地表肥沃土地的流失将导致农业减产,从而给广大农民的生存带来巨大困难,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黄土高原的资料

黄土高原的资料

黄土高原的资料黄土高原位于中国的黄河中下游流域,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南、内蒙古等省(自治区)的大部分地区,面积约50多万平方公里。

以下是关于黄土高原的一些资料:1. 地理特征:黄土高原地势较为平缓,海拔较低,平均海拔在800至1,600米之间。

地表主要由黄土覆盖,土质疏松、粘性强,容易被水侵蚀,形成了众多的沟壑、丘陵和小山脉。

气候方面,黄土高原属于内陆干旱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旱。

2. 植被: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类型主要是草原和灌丛。

由于降水量少,土地贫瘠,植被生长相对较差。

大部分地区植被以短命草本植物为主,常见的植物有白刺、蒿类、藜科等。

近年来,人工林的建设导致部分地区植被得到改善。

3. 土地利用:由于土壤贫瘠,黄土高原的农业发展相对困难。

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是畜牧业和旱地农业。

畜牧业方面,主要饲养牛、羊等,以及特色品种如羊肉和羊绒的生产。

旱地农业主要种植小麦、马铃薯、玉米等作物。

4. 自然资源:黄土高原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铁矿、石油、天然气、石灰石等。

此外,该地区还富含铀等稀有金属矿产。

5. 环境问题: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开发和人类活动,黄土高原受到了严重的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问题的困扰。

裸露的黄土地表容易被风蚀和水蚀,形成沙尘暴,对周边地区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以上是关于黄土高原的一些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需要更详细的信息可以进一步查询相关文献。

陕西地貌特征分析报告

陕西地貌特征分析报告

陕西地貌特征分析报告一、引言陕西,位于中国西北部,拥有丰富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

这个省份拥有广阔的黄土高原,连绵的山峦,深邃的峡谷,以及壮观的喀斯特地貌。

这些地形特点形成了陕西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地理环境,影响了当地的气候、农业、生态以及人类活动。

本报告将对陕西的地貌特征进行详细分析。

二、地貌类型1、黄土高原:陕西的黄土高原是黄土覆盖最广的地区之一,地势高亢,沟壑纵横。

黄土高原的形成是由于长时间的侵蚀作用和风化作用,使其形成了独特的地貌特征。

然而,水土流失问题在这些地区仍然严峻。

2、秦岭山脉:秦岭山脉贯穿陕西,形成了天然的南北分界线。

秦岭山脉的山势雄伟,生物多样性丰富,对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3、陕南盆地:陕南盆地以汉中平原为中心,周围环绕着秦岭和大巴山。

这里的地貌特征是丘陵和平原交错,河流密布,是陕西的重要粮食产区。

4、陕北高原:陕北高原的地势北高南低,地表崎岖,黄土层深厚。

这里的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但近年来通过生态治理,情况有所改善。

三、地貌形成原因陕西的地貌形成主要受到地质构造、气候和外力作用的影响。

地质构造是地貌形成的基础,秦岭和陕北高原的隆起是由地质构造运动引起的。

气候对地貌的影响表现在温度、降雨和风力的差异上,这些因素导致了土壤和植被的不同分布。

外力作用包括侵蚀、风化和沉积等,这些因素长期作用于地质构造,形成了各种地貌特征。

四、地貌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陕西的地貌特征对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黄土高原和陕北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

秦岭山脉和陕南盆地的地形地貌为农业、交通和旅游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陕西的地貌特征还影响了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

五、结论陕西的地貌特征具有多样性,包括黄土高原、秦岭山脉、陕南盆地和陕北高原等。

这些地貌类型受到地质构造、气候和外力作用的综合影响。

陕西的地貌特征对环境和人类活动具有重要影响,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充分考虑地貌特征的影响,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策略,实现可持续发展。

《多彩的黄土高原》论文

《多彩的黄土高原》论文

《多彩的黄土高原》论文一、引言•简要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阐述黄土高原多彩性的体现,包括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和社会现状。

•提出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即探讨黄土高原多彩性的形成机制、现状及其未来发展。

二、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与多彩性•描述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特征,如沟壑纵横、梁峁交错等。

•分析黄土高原的气候、植被和水文特征,揭示其生态多样性。

•探讨黄土高原自然景观对当地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黄土高原的人文历史与多彩性•追溯黄土高原的历史沿革,包括古代文明、民族融合等。

•介绍黄土高原上的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如窑洞建筑、农耕文化、民间艺术等。

•分析黄土高原人文历史对当地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黄土高原的社会现状与多彩性•描述黄土高原当前的社会经济状况,包括人口分布、产业结构等。

•分析黄土高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挑战,如水土流失、贫困问题等。

•探讨黄土高原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展其多彩性。

五、黄土高原多彩性的未来发展•提出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建议,包括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等。

•展望黄土高原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强调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独特价值和地位。

六、结论•总结论文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强调黄土高原多彩性的重要性和意义。

•对黄土高原的未来发展表达信心和期望,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支持黄土高原的保护与发展。

参考文献列出论文写作过程中引用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包括书籍、论文、报告等。

一、引言黄土高原,位于中国北部,横跨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多个省份,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沉积区。

这片广袤的土地,不仅以其独特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著称,更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多彩的人文景观而备受瞩目。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变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黄土高原的多彩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令人叹为观止。

黄土高原的气候以什么气候为主

黄土高原的气候以什么气候为主

黄土高原的气候以什么气候为主1、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黄土高原气候类型: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黄土高原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降水稀少;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黄土高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

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

黄土高原之上孕育了黄土地独特的文化,产生了以“窑洞”为代表的民居和以信天游、安塞腰鼓为代表的民间文艺。

(1)黄土高原的气候以什么气候为主扩展资料:从黄土高原发展历史分析,黄土的物质来源及搬运外营力,在早、中更新世与晚更新世晚期以后有较大差异。

源区所在地,也就是黄土发育最完整的地区,早、中更新世时是一个盆地,盆地中的物质来源主要来于周围山地的风化壳。

而根据早、中更新世黄土层底部常常是粉砂层或混杂带(红、黄相混的亚粘土),黄土本身较为致密,其内部有微层理、粘土团块等结构特征,因而确定搬运外力主要是水。

至于晚更新世晚期,黄土撅区已由盆地被抬高为塬,并考虑到处于高原北部和西北部的沙漠已发育完善,故此时黄土物质来源主要是北部沙漠区,搬运营力主要是风。

这一点从马兰黄土的疏松结构、成分单一等特征上可以得到证实。

黄土的形成除了水、风等外营力将周围物质搬运堆积外,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形成黄土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是黄土物质堆积后必需要有一个风化过程,即黄土化过程。

所以促使黄土化的原因除生物作用外,在特定的干早或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条件下,碳酸盐化的作用是黄土形成的最重要原因。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黄土成因全应视作复合成因。

2、黄土高原气候类型,到底属于温带季风还是温带大陆性?一半是温带季风气候,一半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其气候全称是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处在沿海向内陆,平原向高原过渡地带,自南而北兼跨暖温带、中温带两个热量带,自东向西横贯半湿润、半干旱两个干湿区;黄土高原东部、南部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区,中部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区,西部和北部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区。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研究报告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研究报告

摘要生态恢复及其重建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受到越来越多重视,生态恢复的目标在于通过生态恢复,提高植物覆盖率和土壤肥力,实现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减少对人类的污染,并尽可能带来视觉和美学的享受。

文章从生态恢复的概念和基本理论出发,重点探讨了恢复生态的工程与技术在恢复生态中的调控作用,并详细介绍了生态建设的三种模式,为不同环境特征设计和优化调空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模式。

关键词:黄土高原、恢复生态、空间分析Abstract: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e objective is to restore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ecology, plant coverage and improve soil fertility. regional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tability, and maintain the health of ecosystems to human reduce pollution and, if possible, bring the visual and aesthetic enjoyment. From basic theory and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focusing on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the ecosystem restoration projects in the regulation. and a detailed brief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ree models, different features for the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air regulation could provide a reference model.Key words : Loess Plateau, ecosystem restoration, spatial analysis一、选题目的和意义陕北黄土高原位于陕西北部,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主体部分,它介于北纬34°48′~39°35′和东经107°28′~111°15′之间.总面积8.06×104km2,约占陕西省总面积的39.05%,行政上包括延安市和榆林市.该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的贫困地区之一,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黄河中的泥沙每年有8亿吨来自陕北地区,占三门峡以上河段输沙量的一半,因此,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是陕北地区乃至整个黄河流域急待解决的问题.<一)自然地理状况陕北黄土高原以土壤侵蚀作用强烈、水土流失严重而著称.其特殊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黄土层深厚,土壤侵蚀作用强烈。

陕北地区坡耕地综合治理的可拓决策研究

陕北地区坡耕地综合治理的可拓决策研究

陕北地区坡耕地综合治理的可拓决策研究摘要:陕北地区土地资源十分辽阔, 但是该地区大量存在的坡耕地极大地阻碍了陕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近几年来, 国家十分重视三农问题,陕北各级政府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作为加快该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笔者以可拓学为理论基础, 可拓分析方法为研究工具,陕北地区坡耕地的现有种植结构为研究对象, 优化种植结构并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通过建立可拓模型,运用相应的矛盾问题的分析获得最优的种植结构策略。

中图分类号: s34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坡耕地现状坡耕地是森林群落体系统在强烈的人为干扰作用下极端退化的结果,其本身就是一种退化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毁林开垦所造成的森林景观破碎化是引起坡耕地退化的主要因素。

其退化结果主要表现在:系统结构简单化、土壤退化、系统结构和功能衰退。

一般来说,坡耕地的退化方式有两种:突变式退化和渐变式退化。

前者指森林被一次性皆伐,并开垦成耕地。

后者指林份在自然和人为干扰下,原有的群落组成和结构被简化,逐渐退化成疏林、灌木和荒山荒坡岸后,再被开垦成坡耕地的过程。

在重力和水力双重影响下,坡耕地表现出严重的土壤侵蚀现象。

其一为了使农作物能正常生长,常常需要全面清除坡耕地的杂草,植被覆盖率低,地表大量裸露,加上顺坡开沟,致使水土流失加剧,泥沙大量流入河湖水库,使得水库淤塞,河床抬高,加大水患灾害。

其二随着地表土壤的流失,使得相应地块的养分大量流失,土地质量下降。

且坡度越陡,养分流失越严重。

土壤稀薄,产出肥力低,有效养分缺乏。

其三粮食产量逐年下降,土地生产力低,投入产出率低。

由于坡耕地保肥固土能力差,种植品种有限,且种不保收,土地生产力极为低下。

特别是陡坡地由于水土流失导致土地贫痔,单产仅为1095kg/hm&sup2;,仅为耕地单产的14.9%。

坡耕地的分布情况陕北地区总土地面积8.05万平方公里,占陕西省总面积的39.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第四届论文大赛参赛论文论文题目陕北黄土高原气候与农业生产研究作者姓名刘建国专业班级农村区域发展2班指导教师陈国惠参赛作品类别 AA 类为自然科学研究类学术论文B 类为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含社会调查报告)C 类为自然科学类研究综述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陕北黄土高原气候与农业生产研究刘建国1陈国惠2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北碚 400715)摘要: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整理陕北黄土高原相关信息,对陕北黄土高原的气候与农业生产进行了研究分析,分析了气候形成因素(太阳辐射、季风环流、下垫面),气候形成的特征(光照、温度、降水),研究了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综合这些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未来的发展对策,使生产可持续发展,达到最优化,大力提高效益。

关键词:气候农业生产对策陕北前言:陕北黄土高原这块辽阔的地域,海拔大约在800~1300m之间,黄土层厚度达100m左右,最厚的地方可达20Om以上。

由于黄土质地疏松,降水多集中在夏秋季节,且多暴雨,加上森林和草原大多遭到历代不合理利用和破坏,所以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流水把高原侵蚀切割成许多沟堑纵横的黄土地貌。

黄土高原绝大部分地区,已成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丘陵沟谷区。

同时,被冲走的土壤,顺着黄河的大小支流,带到下游,淤塞了河道,造成黄河下游的洪涝灾害。

所以,同水土流失现象作斗争,不仅成为改变黄土高原面貌的重要措施,也是治理黄河的一个根本问题。

一、陕北黄土高原气候形成的因素陕北黄土高原是我国农业的发祥地,现在是全国旱涝灾害最频繁、最严重的地区。

陕北黄土高原环境的临界性和生态的脆弱性,使得它对气候变化的反应十分敏感。

许多学者从考古、气候、地形地貌、植被、古土壤序列、土壤化学物质变化等方面,对陕北u黄土高原进行了研究,本文根据这些研究成果,综述了地质时期第四纪气候变迁与陕北黄土高原演变之间关系,旨在抛砖引玉,进一步引起人们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关注,为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一)太阳辐射的影响太阳总辐射空间分布特征和各月太阳总辐射空间分布的变化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各月太阳总辐射分布的共同特点是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增大,但各月之间也有显著差异。

又由陕北于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因此整体上而言6月份的辐射值最高,11月最低。

1月和2月太阳总辐射总体上是自黄土高原的东北部向南部减少。

其中1月份的最高值出现在西宁市,而2月份的出现在甘肃的白银市内,总辐射值分别为340.5MJ/m2和563.8MJ/m2 ;最低值分别出现在陕西省的汉中和甘肃的定西地区,总辐射值分别在200MJ/m2和180MJ/m2以下。

3~4月与1~2月相比有明显变化,主要是受冬季风的影响,沙尘暴从黄土高原的西北部入侵,受沙尘天气的影响,致使3~4月份黄土高原西北部的辐射值相对北部和东北部要小,其中3月的高值区出现在黄土高原的东北部,而4月份太阳总辐射的分布较好地体现了其随纬度增高而增加的特点,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位于其最北部和最南部,其值分别为668MJ/m2和410MJ/m2,且总体上已经明显高出前3个月。

5~6月的辐射值总体上进一步增高 ,且两个月的高值和低值区都在相同的区域,其中高值区出现在黄土高原北部和东北部,分别达到790MJ/m2和739MJ/m2。

7~8月为黄土高原区的雨季,云量多,日照少,所以尽管天文辐射值高,但太阳总辐射值并不比6月份高。

总辐射在整个区域内基本上也是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高,高值区都出现在黄土高原的最北部,其值分别为734MJ/m2和664MJ/m2 ,7~8月最低值在540MJ/m2以上。

9月和10月的辐射值已经明显减少,其分布形势与3月相似,只是10月的高值中心稍有不同,9月的最高值为578MJ/m2 ;9~10月的低值区都出现在黄土高原的南部,分别为301MJ/m2和248MJ/m2。

11月和12月的辐射值进一步减少,主要是因为天文辐射值比较小。

分布上总体是由西北向东南减少,但东北部在11月份仍是一个高值区。

两个月的最高值分别为413MJ/m2和313MJ/m2 ;最低值分别在100MJ/m2和200MJ/m2以下。

年和月平均太阳总辐射空间分布的变化。

对12个月辐射值分别进行累加和平均运算,得到黄土高原区年太阳总辐射值和月平均太阳总辐射值。

结果发现,两者分布特点十分相似,除了总辐射值随纬度增高而增高外,两者都表现出东西两侧辐射值较高的特点,尤其是东北部明显高出相邻区域 ,且最大值也都出现在黄土高原北部的库布齐沙漠 ,其值分别为6379MJ/m2和531MJ/m2。

(二)季风环流的影响研究表明,陕北黄土高原自8—7Ma风尘沉积发育至5Ma左右,西风环流和季风环流都有减弱的趋势;自5Ma以来,西风环流和季风环流的强度都在逐步加强;与此同步,季风环流对风尘沉积的贡献增加,而西风环流对风尘的贡献逐渐减小,这一逐渐发展的大气环流趋势与北半球高纬冰盖的逐步发展有关;大气环流的这种趋势变化在8—7Ma,3.4Ma和1.2—0.9Ma这几个时期存在着突变,可能反映了陕北黄土高原的阶段性隆升对中国北方季风环流演化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对西风环流结构和强度的重要影响。

中国北方大气环流在轨道尺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低空季风环流在冰期加强,在间冰期减弱。

西风环流和季风环流在冰期和间冰期的强度和格局可能主要与全球冰量的基本状况和黄土高原原面的性质有关。

陕北黄土高原处于我国东南湿润区向西北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在季风环流和地势的综合影响下,从南到北形成三种不同的气候类型。

即陕南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关中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和陕北暖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

(三)下垫面的影响陕北黄土高原位于“北山”以北,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海拔800~1300m,总面积92521.4km2约占全省总面积45%,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是在中生代基岩所构成的古地形基础上,覆盖新生代红土和很厚的黄土层,再经过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蚀而形成的。

基本地貌类型是黄土塬、梁、峁、沟、塬,是黄土高原经过现代沟壑分割后留存下来的高原面。

梁、峁,是黄土塬经沟壑分割破碎而形成的黄土丘陵,或是与黄土期前的古丘陵地形有继承关系。

沟大都是流水集中进行线状侵蚀并伴以滑塌、泻溜的结果。

其北部为风沙区,南部是丘陵沟壑区。

经过50年来的建设,陕北防护林体系、生态农业、沙漠绿洲等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畜牧业较为发达,煤、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

二、陕北黄土高原气候形成的特征陕北黄土高原气候特点是:雨量少,雨季短,干季长,干湿季节明显,日照足,无霜期长,热量条件比较优越,冬春季节大风多,冬干春旱比较严重。

就气温来看,黄土高原具有冬寒夏热、寒暑变化剧烈的大陆性气候特点,其大部分(四分之三左右)地方的年平均温度在8~13℃之间,≥10℃积温只有2 000~3200℃左右,无霜期只有100~160天左右,属中温带,为一年一熟区。

黄土高原深居内陆,气候大陆性强,气温较差大,一般日较差达10℃以上,极端日较差可达25℃以上。

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生长。

就降水来说,黄土高原的年降水量基本上介于400~600mm之间。

黄土高原降水存在的问题是季节分配不均,变率大,保证率低。

降水变率过大,降水保证率低,对农业高产稳产很不利。

黄土高原大部分地方降水少,而蒸发强烈,干旱问题比较普遍。

陕北黄土高原因位于我国东部沿海与西北内陆之间,正当我国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暖湿气流向西北吹送的通道之中,故气候带有明显的过渡性,为我国东南沿海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向西北内陆干旱气候过渡的半湿润、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总的说来,黄土高原的气温和降水量的地理分布都呈自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的趋势。

(一)光照特点陕北黄土高原气候的一个有利因素是光能资源丰富。

区内的太阳辐射年总量在50~55MJ/m2之间,仅次于青藏高原、新疆和内蒙古干旱区。

光能分布呈自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增的趋势。

这是由于东南部雨水多,日照时数较短,而西北部雨水较少,日照时数较长所致。

黄土高原的年日照时数大致介于2 300~2 900h之间,东南部为2 300~2 500h左右,西北部可达2 600~2 900h。

阳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创造有机物的能源,日照充足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果实的成熟。

黄土高原的日照时间长,光能丰富,有利于农业的增产。

目前区内的光能利用率还很低,只有1%~2.5%左右,还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加强农作物的间作混种、套种和适度密植,是提高光能利用率,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

(二)气温变化特征及其气温的空间分布陕北黄土高原21个代表站1961—2000年40a逐年平均气温场EOF分解的第1特征向量 (占总方差的77.7% )的空间分布均为正值 (图略 ) ,表明年平均气温变化的空间分布是相当一致的,但黄土高原腹地的振幅较大,向西北和东北周边逐渐减小。

第1特征向量对应的时间系数拟合曲线呈抛物线型,1984年后明显上升,时间系数变化趋势拟合方程为:y=0.0057x2-0.154x-0.694,其线性化后的复相关系数R=0.7,通过α=0.01检验。

6—8月平均气温场EOF分解第1特征向量占总方差的62.1%,其空间分布介于0.5与0.9之间,腹地振幅较大,周边逐渐减小,说明夏季气温变化62%是同相位分布。

第1特征向量对应的时间系数拟合曲线亦呈抛物线型,y=0.003x2-0.124x+0.726,线性化后的复相关系数R=0.528也通过α =0.01检验。

当y′=0时,则求得1980年为最低值点,之后时间系数持续上升。

冬季12月—次年2月平均气温场EOF分解第1特征向量占总方差的81.0%,空间分布仍为正值,介于0.56与0.97之间,除个别站点振幅在018以下外,大部分地区振幅较大,在0.8以上。

表明冬季气温变化80%呈同位相分布。

第1特征向量对应的时间系数拟合曲线呈抛物线型,y=0.007x2-0.154x-0.694,其线性化后的复相关系数R=0.548,同样通过α=0.01检验。

1964年后时间系数则持续上升。

气温的年际变化陕北黄土高原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40气温距平变化曲线线性拟合斜率为0.026,即年平均气温以0.026℃/a的速度上升,大于近40a全国的增温速度为0.004℃/a 、且冬季升温最快、达0.051℃/a、秋季次之、为0.024℃/a、春季为0.019℃/a、夏季升温最慢、为0.007℃/a。

陕北黄土高原40a年平均气温818℃,20世纪60年代平均气温8.5℃,70和80年代年平均气温为8.6和8.7℃,90年代年平均气温为9.3℃,年代际变化与全国同步,年平均气温高值年均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最后几年,1997—2000年年平均气温分别达9.7℃、10.3℃、10.2℃、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