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大学教育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人为本”的大学教育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和平与发展是一切事业永恒的主题,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邓小平同志曾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在新阶段,新形势下我国以科教兴国为战略目标,加大人才强国战略,提高人才素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将科学发展观渗透到高校,促进大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育学生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全面自由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将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高校校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自由的发展,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必要性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人,离开了“人”和人的发展,教育的现代化就失去其根本意义。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一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1]所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达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顾明远先生教育思想体系中一以贯之的一条重要思想。“人”在顾先生的教育思想中一直处于核心位置,是一切教育活动的终极价值所系。[2]在“以人为本”这一思想线索下,顾先生还把人的个性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认为教育应当促进人的个性发展,而不是磨灭人的个性,把人变成统一规格的工具。他还用是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来作为区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重要标准之一。他说:“素质教育是一种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应试教育’是用考试一种模式来铸造学生,而素质教育则是重视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3]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首先必须“以人为本”,重视个人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人只有在自身作为主体的能动活动中,才可能真正获得能力发展和素质提高。要认识到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就应当在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而要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必须重视个人的兴趣,尊重每个人的个性。[2]
特定的教育是为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的,当今全球化趋势下,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归根结底就是经济实力和科技软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国为了提高综合国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进步。纵观历史,文革期间以政治运动为本,以阶级斗争为纲,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忽视了教育问题,出现“上山下乡”状况,造成人才断
层,国内各领域出现一片混乱状态,经济遭到巨大损失,直到邓小平同志主持工作,我国经济状况才开始好转,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我国又重拾教育。1982年邓小平同志又指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可见,教育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我们应该借古审今,寻找教育的不足。目前,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招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教育质量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高校中功利化现象严重,只顾着人数的扩招,而忽视了学生质量,导致学生质量是一届不如一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毕业就等于失业,这种高分低能的现象是我们的教育应当警惕的。针对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顾明远先生批评道:“当前高等教育的误区就在于功利主义太强,人文精神不足。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不是从职业的需要出发,就是从学科体系出发,很少考虑青年人的全面成长。[4]而今,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国际化竞争的推动下,确立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理念,以适应国内外社会的要求,有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因此,“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我国高校建设十分重要的教育原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内容
“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古至今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蕴含着这个亘古不变的理念。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他的众多弟子采取不同的对待方法,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因材施教,才有了他的“七十二圣贤”弟子。与孔子同一时代的孟子,他的思想中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思想都是科学发观中以人为本的思想的具体表现。当下大学教育将科学发展观渗透到大学校园,其根本就是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分发挥人本论在教学中的作用,突出教育主旋律,构建和谐校园。
(一)以学生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1.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精神文化又属于文化深层结构中软文化的概念范畴,它是在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并发挥作用的隐形力量。校园文化属于软文化的一种形式,具有导向功能,教育功能,激励和凝聚功能,特有的文化氛围构成特定的社会人文环境,只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环境,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优雅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养成良好的学风、校风,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更好的发挥校园文化功能的作用。因此,各高校应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重视人文关怀,营造人性化的教育管理模式,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全面发展。第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优化校园环境,加大校园绿化建设和建筑设计,净化校园空气。此外,学校应该给每间教室安装多媒体设备,以便教师更好的进行教学,提高教育的硬件设备。完善后勤管理体制,做好后勤的工作,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后勤服务。如加强对学校食堂的饮食的调理,注重餐具的清洁,为学生的健康着想。第二,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学生自然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学校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校园文化活动,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
华的机会,例如:举办校园讲坛、文艺表演、体育竞赛等文化气息浓郁的活动。学校还应该提倡学生诵读国学经典,通过开展校园文艺活动来领悟国学内涵,扩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强化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教育功能。[5]因此,环境造就人才,只有用和谐的校园文化渗透大学生的思想,让他们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通过参与各项文化活动充分感受其中的内涵与乐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学生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尊重和满足,促进其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2.重视学生的个性教育,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到来,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知识在经济发展中占重要的地位,人们运用知识的能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顾明远先生写道:“一定的教育要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服务,但教育还要为人的自身发展服务,使其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当然,人的个性是不能离开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它要受到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束缚。但在适应社会关系的共性的基础上,人总还是有自身的个别差异。抹杀这种差异,也即抹杀了人的个性,也就不可能培养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因此,学校在教学方法上应注重个性化教学。传统教育模式是一种灌输填鸭式的教育模式,总以“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挥。现代高校教育应该高度重视把握学生的共性与个性,把二者紧密相结合起来,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观察学生心理变化,发展学生的潜能,采取灵活的教育方法,将老式过时的教育理念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现每个学生的亮点与潜能,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都得到个性的发展,人格得到尊重与满足。所以,尊重人才,尊重知识,才能从根本上构建和谐校园。
(二)以教师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1.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环境,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第一,为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完备的教育设施、教学工具及教学场所,如多媒体教室、实验室、仪器室等等,这样不仅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优越的条件,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为教师提供优质的待遇,如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提供医疗保障福利,落实各项福利保障,丰富业余文化生活。这样一来,随着教师的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的改善,更能促进教师对工作的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2.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
时代在发展,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变化,所以教学质量要提高,教师素质也要提高。加强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和思想道德素质、学历水平、专业素质等文化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