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尿管感染控制方案
泌尿道感染预防控制方案及措施
泌尿道感染预防控制方案及措施
1、严格掌握适应证,在一般情况下避免使用导尿管。
2、使用其它方法代替膀胱内导尿管,如间歇性导尿、阴茎套导尿
等。
3、尽量减少导尿管留置时间,每天评估持续性导尿的必要性。
4、严格掌握导尿管插入和护理时无菌技术。
(1)在导尿管插入之前,用消毒剂消毒尿道口周围。
(2)在灭菌条件下,无菌操作插入导尿管。
(3)保持整个集尿系统闭合,尽可能缩短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操作时间。
(4)保持尿液从上往下的重力引流。
并随时观察尿液是否从导尿管中流出,以确保导尿管未阻塞。
5、有条件时应使用一次性导尿管和集尿系统。
否则对上述物品彻
底清洗后;再高压蒸汽灭菌或化学灭菌。
6、不建议为预防尿路感染使用抗生素和在尿道口使用抗菌软膏,
以防止产生耐药菌株。
7、不建议冲洗导尿管和更换导尿管,也不宜频繁进行菌尿检测。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以及无菌操作规程,开 展相关目标检测,有效降低感染率。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要点
置管前 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
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轻柔,如出现导入困难不可反复 强置,应立即请泌尿专科医师会诊,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要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 肤粘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
预防与控制泌尿道感染的建议
插管病人的空间隔离
为减少交叉感染发生的机会,留置导尿管的感染病 人和非感染病人不应住在同一房间或相邻的床位。
细菌学监测
插管病人常规细菌学监测作为感染控制措施的意义 还未确立,故不推荐常规细菌学监测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管理制度
1.医务人工应当接受关于无菌技术、导尿操作、留置导尿 管的维护以及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的培训和教育, 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一般因素:(不可改变) 年龄 性别 基础疾病(如脑血管意外、严重的感 染性疾病、严重外伤) 免疫力和其他健康状态(有并发性疾 病,如糖尿病、截瘫等)
特别危险因素
导尿管留置时间 导尿管置入方法 导尿管护理质量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
泌尿道感染的发生率
与留置时间正相关
24小时内单次短暂导尿管插入 开放留置导尿管4天以上 密闭式导尿7天以内
如果需要大量尿液作特殊分析应运用无菌操作从引流袋内 获取
2024年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2024年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摘要: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给患者带来不可忽视的健康风险和经济负担。
为了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在2024年我们将实施一套全面的预防控制制度。
该制度旨在提高医护人员的预防感染意识,规范导尿操作,简化导尿管管理,强化培训和监测,以及加强患者教育和参与。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制度的具体内容,包括目标、措施和相关政策。
第一部分: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背景和挑战在介绍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这一问题的背景和挑战。
这包括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定义、流行病学特征、病因、预防控制的重要性和现有的问题。
第二部分: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的目标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明确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的目标。
这包括减少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和传播,提高导尿操作的质量和标准化水平,增强医护人员的预防感染意识和知识水平,提高患者的参与度和治疗效果。
第三部分: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的措施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的措施。
这包括:规范导尿操作的流程和标准,加强导尿管管理和定期更换,提供高质量的导尿设备和材料,强化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监测,推广和实施相关政策和指南。
第四部分: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的培训和教育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重点介绍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培训和教育。
这包括培训医护人员正确使用导尿技术,提高感染预防意识和操作技能,以及教育患者如何正确使用和维护导尿管,了解感染预防措施,以及如何主动参与治疗过程。
第五部分: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的监测和评估在第五部分中,我们将介绍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的监测和评估。
这包括建立有效的监测系统,收集和分析数据,评估控制措施的效果,并及时调整和改进预防控制策略。
结论: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对患者的健康产生重大影响,对医院的经济带来负担。
实施全面的预防控制制度可以有效减少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和传播,提高医护人员的预防感染意识和操作技能,增强患者的参与度和治疗效果。
导尿管院感措施
导尿管院感措施导尿管院感措施是指在医疗机构中,针对使用导尿管患者,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措施。
导尿管是一种用于引流尿液的医疗器械,但长期使用导尿管容易导致尿路感染,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负担。
因此,采取有效的导尿管院感措施对于降低院内感染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导尿管选择和管理:- 选择适当的导尿管规格和材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如年龄、性别、尿液特征等。
- 严格执行导尿管留置时间的管理,根据患者的需要和病情进行定期更换或拔除。
- 导尿管留置后,进行必要的护理和观察,包括导尿管固定、尿袋清洁、尿袋位置调整等。
2. 导尿管插入操作:- 导尿管插入前,医务人员必须进行充分的手卫生,佩戴干净的手套、口罩等个人防护装备。
- 采用无菌技术进行导尿管插入,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 插入导尿管时,应遵循正确的操作步骤,注意避免导尿管与周围组织的损伤。
3. 导尿管周围皮肤护理:- 导尿管周围皮肤应保持干燥和清洁,每日进行护理,避免皮肤湿疹、糜烂等皮肤问题的发生。
- 使用适当的护理产品,如含锌的皮肤保护剂、无菌纱布等,保护导尿管周围皮肤的健康。
4. 导尿管尿袋管理:- 尿袋应保持低位,避免尿液倒流和感染的风险。
- 定期检查尿袋的密封性和漏尿情况,确保尿袋的正常使用。
- 定期更换尿袋,避免尿液积聚和细菌滋生。
5. 导尿管相关培训和教育:- 医务人员应接受导尿管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操作技能和院感控制意识。
- 患者及其家属应接受导尿管的相关教育,了解导尿管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和可能的并发症。
6. 导尿管院感监测与评估:- 建立导尿管院感监测系统,定期收集和分析导尿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和相关数据。
- 根据监测结果,评估导尿管院感措施的有效性,及时调整和改进相关措施。
7. 导尿管院感控制团队:- 成立专门的导尿管院感控制团队,负责制定、实施和监督导尿管院感措施。
- 团队成员包括感染科医生、护士、临床微生物学专家等,协同合作,共同致力于降低导尿管相关感染的风险。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每天评估置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 导尿管时间。
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导尿管时,应当训练膀胱功能。
最新研究与进展
有相关研究表明,在发生泌尿道感染患者的导尿 管外壁上附着一层较厚的粘液样物质,其中可发现 被基质蛋白和细菌多糖包裹的细菌,提示细菌对尿 管外壁的黏附作用在泌尿道感染的发生和发展中起 着重要作用
1-5% 100% 20%
感染源
内源性 多数为肠道正常菌群以无症状菌尿病人为主 外源性 1. 10-20%病原菌来自于集尿系统和尿袋,此种感染多发
生在24-48小时内 2. 生殖道和外科手术感染经血引起泌尿道感染 3. 灭菌不严的膀胱镜、导尿盘、冲洗液、消毒液等 4. 尿道口分泌物细菌的滋生 5. 医护人员的手
置入导尿管后要适当加以固定保护,预防尿管滑动 不要随意牵拉导尿管
导尿术的技术要点
必须采用密闭式无菌引流
持续维护密闭无菌引流系统,定时消毒
不要分离导尿管和引流管,除非必须冲洗导尿 管。
如果违反了无菌操作、或出现了分离或渗漏应 消毒导尿管和引流管连接处后,再用无菌技术 重新放置集尿系统
导尿术的技术要点
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 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ml生理盐水,轻拉尿管以确 定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
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 换尿管。
置管后
全麻、腰麻及长时间持续硬膜外麻醉的病人
危重病人需要准确记录尿量的
导尿管置入术的禁忌症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三篇)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CAUTI)是指导尿管插入患者尿道后引起的尿路感染。
为了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可以制定以下制度:1. 严格遵守洗手和手卫生规范:- 插入和护理导尿管前后必须洗手。
- 使用洗手液或含酒精的免水洗手液进行手卫生,确保双手彻底清洁。
- 避免插入导尿管时触摸不洁之处。
2. 禁止非必要的导尿管使用:- 尽量减少非必要的导尿管使用。
- 医疗机构中应建立导尿管使用必要性评估的流程,确保每位患者都经过必要性评估。
- 确保有充分的医疗依据支持导尿管使用的决策。
3. 适当选择导尿管材质和尺寸:- 根据患者的病情、需求和解剖特点选择适当的导尿管材质和尺寸。
- 尽量避免长期使用硅胶导尿管,可考虑使用抗菌涂层的导尿管。
4. 严格执行导尿管的插入和护理指南:- 确保只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插入和护理导尿管。
- 根据标准操作程序插入导尿管,避免交叉感染。
- 每日检查导尿管固定是否松动,及时调整。
- 定期对导尿管进行清洁和更换。
5. 加强患者教育和自我护理:- 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知识,加强患者自我保健和正确使用导尿袋的意识。
- 督促患者定期清洁导尿袋、保持导尿通路的畅通,并定期更换导尿袋和导尿管。
6. 定期监测和报告感染率:- 严格执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监测和报告制度。
- 定期评估CAUTI的发生率和发生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以上是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一些基本制度,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医疗机构的要求进行调整和完善。
同时,还需要与医务人员、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教育,共同努力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是在导尿管插入尿道期间或导尿管留置过程中发生的尿路感染。
为了预防控制CAUTI,制定以下制度是很重要的:1. 插入导尿管的指导方针:制定明确的指导方针,包括何时需要插入导尿管、适当的导尿管尺寸和材料选择等。
导尿管相关感染控制措施
导尿管相关感染控制措施引言导尿管相关感染是医疗机构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之一。
这种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采取合适的控制措施对导尿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控制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导尿管相关感染控制措施。
导尿管相关感染的风险因素在了解感染控制措施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导尿管相关感染的风险因素。
导尿管相关感染的风险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 长期留置导尿管; - 插管时的不洁操作; - 导尿管周围清洁不当; - 尿袋管理不当; - 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感染控制措施不到位。
导尿管相关感染控制措施1. 提供准确的导尿指导在插管之前,医护人员需要对相关操作过程进行准确的指导。
包括阐明正确的操作步骤、使用无菌技术以及注意事项等等。
提供准确的导尿指导可以有效降低导尿过程中的感染风险。
2. 应用无菌技术插管在插管过程中,应使用无菌技术,并根据感染控制标准要求穿戴手术手套和隔离衣。
同时,要确保插管部位及周围皮肤消毒彻底,杜绝感染源的进入。
3. 提供规范的导尿管护理对留置导尿管的护理也是预防感染的重要环节。
包括保持导尿管及周围皮肤清洁、定期更换导尿袋和导尿管连接器、避免导尿管过长以减少滋生细菌的机会等等。
护理操作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标准操作规范,杜绝污染。
4. 坚持规范的手卫生医护人员在处理导尿管相关操作前后必须进行规范的手卫生。
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或者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并彻底干燥。
手卫生是感染控制中最简单但是也是最关键的环节之一。
5. 导尿管相关感染监测医疗机构应建立导尿管相关感染监测系统,记录和分析导尿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
通过及时汇报和分析,可以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
6. 培训医护人员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导尿管相关感染控制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感染控制的认识,学习正确的操作技巧以及掌握感染控制的相关知识。
结论导尿管相关感染是临床上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之一,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产生极大的影响。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操作流程
双峰县中医医院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操作流程
1、评估:导尿的必要性,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导尿。
2、操作时:⑴检查导尿包的质量,告之患者导尿的目的、配合要点和注意事项。
⑵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的导尿管
⑶置管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消毒尿道口。
⑷插管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气囊注无菌水10-15ml.
3、置管后:⑴保持引流装置的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夹闭引流管,防尿液逆流。
⑵妥善固定尿管,保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目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⑶用个人专用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的尿液,倾尿时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4、留置导尿管后的维护:
⑴保持尿道口清洁,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
⑵患者沐浴或擦身时要注意导尿管的保护,请忽将导管浸入水中。
⑶若导尿管阻塞、不慎脱出或留置导尿管装置的无菌性和闭密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5、留置导尿管后相关尿路感染的监测:
⑴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尿管。
⑵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薇生物实验室检测作出判断。
⑶开展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目标监测,得出导尿使用率及其相关感染率,查找原因,及时改正。
院感科
二O一一年六月。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操作规程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操作规程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UTI)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导尿管置入与维护方面。
患者方面的因素: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免疫力和其他健康状况等。
导尿管置入与维护方面的因素:导尿管留置时间、导尿管置入方法、导尿管护理质量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等。
为有效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特制定以下操作规程:1.置管前(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操作中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原则。
(3)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
通常成年男性选16F,女性选14F。
(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2.置管时(1)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2)选用合适的消毒剂如0.5%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1)男性:先用生理盐水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2)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用生理盐水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正确铺无菌巾,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置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粘膜损伤。
3.置管后(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
(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3)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
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4)不应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尿路感染。
(5)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宜定期更换,普通导尿管7-10天更换,特殊类型导尿管根据说明更换,更换导尿管时将集尿袋更换。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定期 更换导尿管,以减少细菌在导
尿管上的定植和繁殖。
保持会阴部清洁
患者应保持会阴部清洁,避免细 菌逆行感染。
避免过度活动
过度活动可能导致导尿管移位或脱 落,增加感染的风险。
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加强营养支持
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应加强营养支持,提高免疫力,降低感染风 险。
尿液检查
定期进行尿液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尿路感染 ,包括白细胞、红细胞等指标异常。
VS
细菌培养
对于疑似尿路感染的患者,应进行尿液细 菌培养,以确定感染的细菌种类和药物敏 感性。
抗生素的使用与治疗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在导尿过程中,可以考虑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以降低感染风险。
针对性治疗
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确保治疗效果。
治疗产生不利影响。
CAUTI的发病率和流行程度在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所差异,但
普遍存在。
导尿管作为感染的主要传播途 径,其使用和管理应得到充分
重视和规范。
指南目的
提供导尿管相关性 尿路感染预防与控 制的基本原则和具 体措施。
提高医疗质量和安 全水平,保障患者 健康权益。
降低导尿管相关性 尿路感染的发病率 和传播风险。
导尿管的更换与拔除
导尿管更换
定期更换导尿管是预防感 染的重要措施,一般建议 每周更换一次。
导尿管拔除
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尽早拔除导尿管,以减 少感染的风险。
无菌操作
在更换或拔除导尿管时, 必须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确保操作过程的安全与卫 生。
05
特殊情况下的预防与控制 建议
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 与控制指南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增加医疗资源消耗
影响医疗质量和声誉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频繁发生需 要更多的医疗资源和人力投入,如抗 生素的使用、患者的观察和治疗等。
频繁的感染事件可能对医院的医疗质 量和声誉造成负面影响,影响医院的 形象和声誉。
增加医院感染风险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是医院感染的 重要来源之一,可能对其他患者和医 护人员造成威胁。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 与控制指南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危害 • 预防措施 • 控制措施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降低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的发生率
通过制定和实施预防与控制指南,降低患者因留置导尿管而引发的尿路感染风险。
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
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本指南强调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通过减少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发生,为 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和建议
加强宣传和培训
开展研究和临床验证
继续加强对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和 控制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 意识和技能水平。
鼓励开展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相关研究 和临床验证,进一步探索有效的预防和控 制方法。
报告制度
建立严格的报告制度,对发生的导尿 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病例,应及时上报 相关部门,以便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提高医护人员防控意识
加强培训
对医护人员进行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 的培训,提高其对感染的认知和防控意 识。
VS
严格执行操作规范
医护人员在留置导尿管、更换导尿管等操 作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减少感染的 风险。同时,对患者进行宣教,告知其留 置导尿管期间的注意事项,提高其自我防 护意识。
导尿管相关感染护理控制
一旦发现感染迹象,应立即通知医生,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遵医嘱处理
根据医生的指示,给予患者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同时加强护理措施 ,如增加清洗次数等。
与医生协作处理并发症
1 2
及时沟通
与医生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反馈患者的病情变化 和治疗反应。
参与治疗方案制定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共同制定合 适的治疗方案。
导尿管型号
不合适的导尿管型号可能 增加尿道损伤和感染风险 。
医源性因素
无菌操作不规范
导尿管插入和护理过程中,无菌 操作不规范可能导致外源性感染
。
频繁更换导尿管
不必要的频繁更换导尿管可能增加 尿道损伤和感染风险。
抗生素使用不当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菌群失 调,增加感染风险。
03
护理评估与监测
评估患者状况
02
导尿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
患者因素
01
02
03
免疫力降低
患者因疾病或治疗导致免 疫力降低,易于感染。
年龄
老年人和婴幼儿由于生理 特点,感染风险增加。
基础疾病
患有糖尿病、肾功能不全 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感染 风险增加。
导尿管因素
导尿管留置时间
导尿管留置时间越长,感 染风险越高。
导尿管材质
不同材质的导尿管对尿道 黏膜的刺激和感染风险不 同。
染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新 的新型导尿管材料,以降低感染风险 。
个性化护理方案的研究
针对不同患者群体,制定个性化的导 尿管护理方案,提高护理效果。
智能化监测系统的研究
开发能够实时监测导尿管状态、预警 感染的智能化系统,提高感染控制的 及时性和有效性。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是指导尿管患者由于导尿管插管引起的尿路感染。
主要表现为腹痛、尿频、尿急、尿痛、尿液变浑浊等症状。
尿路感染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病情复杂度,还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医药费用。
因此,制定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对于减少和预防尿路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的一些建议。
1.严格制定导尿指征:导尿应严格按照适应症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导尿。
对于需要长期导尿的患者,应定期评估导尿的必要性,并及时拔管。
2.导尿程序规范:导尿前应做好手卫生,使用无菌器械进行导尿操作。
插入导尿管前,应对尿道及外生殖器进行彻底清洁。
3.导尿管管理:导尿管插入后,应定期检查导尿管及尿袋的情况。
尿袋应保持通畅,不得让尿液倒流,避免皮肤接触引起感染。
尿袋应保持下垂,尾管不得触地。
4.尿袋更换:对于单腔导尿管,建议每7-10天更换一次尿袋。
对于双腔导尿管,建议每3-5天更换一次。
更换尿袋前应进行手卫生,使用无菌器械进行操作。
5.合理的尿袋固定:尿袋应固定在患者体侧,避免拉扯导尿管。
尿袋固定带应保持干燥清洁,避免滋生细菌。
6.注意导尿装置与尿袋之间的连接:导尿装置与尿袋之间的连接处应保持密封。
如发现连接处有松动、漏尿等情况,应及时更换或修正。
7.定期进行导尿管护理:导尿管插入后应定期进行导尿管护理,包括清洁导尿管口、沟导尿管、更换导尿管固定带等。
8.提供足够的水分摄入:适当的水分摄入有助于预防尿路感染。
患者应被鼓励多喝水,增加尿液排出,避免尿液在导尿管内滞留过长,减少感染风险。
9.发现感染症状及早治疗:如果患者出现尿路感染的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尿液浑浊等,应及时进行尿液培养和抗生素敏感性测试,并根据结果调整抗生素治疗。
10.培训和教育:医护人员应接受相关的培训和教育,了解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同时,患者及其家属也应接受相关的教育,了解导尿管的使用和护理方法。
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导尿管护理技术指南
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导尿管护理技术指南尿路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其中导尿管是主要的感染源。
预防和控制尿路感染是提高导尿管护理质量的关键。
下面将提供一份导尿管护理技术指南,以帮助护理人员预防和控制尿路感染。
一、导尿管的选择和插入1.在需要导尿的患者中,应尽量选择正确尺寸和材质的导尿管。
正确的导尿管尺寸应确保导尿管的安全插入和引流。
选择导尿管的材质时,应优先考虑聚乙烯材质的导尿管,因其可减少尿路感染的风险。
2.插入导尿管前,应进行充分的手卫生,并采取无菌技术。
插入导尿管时,注意避免导尿管的污染。
3.对于女性患者,应将患者的双腿分开,并使用无菌透明导尿套将外阴包裹起来,以减少尿路感染的风险。
二、导尿管的固定和保护1.导尿管的固定应保持适当紧固,但不要过紧,以免影响尿液引流。
2.导尿管连接的外部管路应远离地面和污染物,以减少污染风险。
3. 导尿袋应固定在患者床边,并保持离地面30cm以上,避免引流的回流。
4.导尿袋应保持下垂状态,避免导尿管和袋子之间的曲折和摩擦。
5.导尿袋不得用于他用。
三、导尿管护理常规1.定期检查患者的导尿管和导尿袋,注意导尿管是否有漏尿、结石、阻塞等异常情况。
2.每日及时记录导尿管引流的量和颜色,以便随时发现异常变化。
3.导尿袋应每8小时倒出并清洗一次,保持导尿袋内的尿液不浑浊。
4.导尿管与外部连接管路应定期更换,避免污染和感染。
5.避免导尿管的反复拔出和再插入,以减少尿路感染的风险。
四、导尿管感染的预防1.导尿管护理过程中要注意严格执行手卫生和无菌操作。
护理人员应佩戴一次性手套,并正确使用洗手液进行手卫生。
2.导尿管皮肤周围应定期清洗和消毒。
建议使用无菌生理盐水和无菌纱布进行清洗。
3.避免导尿袋的漏尿和患者的自行碰触导尿管,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4.导尿袋接入外部设备时,应遵循无菌原则,并避免连接松脱或脱落。
5.护理人员每天应向患者进行相关教育,告知患者导尿管的正确使用方法,避免因错误使用导致尿路感染的发生。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05
培训与教育计划制定
医护人员培训内容与方法建议
培训内容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知识、导尿管相关操作技能、感染防控措 施等。
培训方法
采用讲座、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理论水 平和操作技能。
患者及家属教育内容与方式选择
教育内容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措施、导尿管护理方法、感染 症状识别等。
教育方式
通过宣传册、宣传视频、微信推送等多种方式向患者及家属 普及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同时,针 对不同年龄段和认知水平的患者及家属,采用不同的教育方 式和内容,确保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06
监测与评估机制建立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介绍
监测指标设定
数据分析方法
设定明确、可操作的监测指标,包括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发病率、病 原菌种类、耐药性等。
背景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是医院内常见的感染之一,对患者康复和医疗资源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制定和实施有效的预防与控制 措施至关重要。
02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概述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是指患者在使用导尿管过程中发生的尿路感染。这种感染与导尿管的 留置和使用密切相关。- 分类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 与控制指南
汇报人: 2023-12-20
目录
• 引言 •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概述 • 预防措施 • 控制策略 • 培训与教育计划制定 • 监测与评估机制建立
01
引言
目的
本指南旨在为医疗机构提供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的 预防与控制方法,降低患者感染风险,提高医疗质量。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一)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二)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三)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四)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五)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六)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做好导管的护理。
(七)做好导管的护理:1.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2.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3.外周静脉导管:每间隔72-96小时更换导管,并改变穿刺部位;中心静脉导管,无须常规更换导管,通常置管不超过30天为宜。
(八)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九)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
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十)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导尿管尿路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整改计划
导尿管尿路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整改计划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UTIs) are a common issue among patients with indwelling catheters, and it is crucial to implement preventive measures to minimize the risk of infection. 尿路感染是导尿管患者常见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实施预防措施以最大程度降低感染风险。
One of the key strategies for preventing catheter-associated UTIs is to ensure proper catheter insertion and maintenance. 防止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关键策略之一是确保导尿管的正确插入和维护。
Healthcare providers should receive adequate training on proper catheter insertion techniques to reduce the risk of introducing bacteria into the urinary tract. 医护人员应接受足够的关于正确导尿管插入技术的培训,以减少将细菌引入尿路的风险。
Regula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essions should be provided to healthcare staff to reinforce the importance of catheter care and infection prevention. 应定期为医护人员提供教育和培训,以强化导管护理和感染预防的重要性。
Encouraging early removal of unnecessary catheters and implementing catheter removal protocols can also help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UTIs. 鼓励早期拔除不必要的导管并实施导管拔除方案也有助于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导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1、严格掌握留置尿管指征,每日评估留置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
尿管。
2、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3、留置时间超过3天者,宜持续夹闭,定时开放。
4、保持尿液系统的密闭性,不常规膀胱冲洗。
5、做好导尿管日常维护,防止滑脱,保持尿道口及会阴清洁。
6、保持集尿袋低于膀胱水平,防止返流。
7、长期留置尿管宜定期更换,普通尿管7d-10d更换,特殊类型尿
管按说明书更换。
8、更换尿管时应同时更换集尿袋。
9、采集尿标本送微生物检测时应在导尿管侧面以无菌操作方法针
刺抽取尿液,其他目的的采集尿标本应从尿袋口采集。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 UTI)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是其中比较常见的类型。
导尿管是在手术或创伤后引流尿液的一种医疗设备,但由于导尿过程中会破坏尿道自身的防御屏障,使得细菌等病原体易于侵入体内引起感染。
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介绍。
一、导尿管的选用选择适当的导尿管可以有效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导尿管有硅胶导尿管和聚氨酯导尿管。
硅胶导尿管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柔软性,但其表面较粗糙,易于产生结石和细菌附着。
聚氨酯导尿管则具有更光滑的表面,可以减少细菌的附着,从而降低感染的风险。
因此,在使用导尿管时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导尿管。
二、导尿管的随时更换导尿管放置时间过长容易引起尿路感染,因此应随时关注导尿管放置的时间,并在必要时及时更换。
一般认为,导尿管在放置3天后即可考虑拔管。
在拔管前需要进行相关检查,确保拔管时尿路没有感染或结石等问题。
三、导尿管的日常护理导尿管的日常护理非常重要,可以有效降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风险。
导尿管应每日进行清洁和更换,避免污染和积存细菌。
清洁时应注意洗手和穿着手套,避免感染的交叉。
同时,建议患者在导尿时使用手术外科所配备的护士站所提供的消毒洗手液,并注重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勤更换内衣、勤换床单等。
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在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和控制中,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非常关键。
对于已经出现尿路感染症状的患者,应尽早进行抗菌治疗。
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以细菌药敏试验为依据,充分考虑细菌的敏感性等因素。
同时,应注意在用药期间遵守规定剂量,按时服药,不要随意更改药物种类和剂量。
总之,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并发症,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非常大。
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导尿管的选用、导尿管的随时更换、导尿管的日常护理和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1.严格培训和教育:医疗工作者应定期接受关于导尿操作技术规范和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控制的培训,提高其操作技术水平和意识。
2.确定适当的导尿指征:只在有明确的适应症的情况下进行导尿管的置入,如临时排尿功能障碍、手术操作需要等。
3.定期评估导尿的必要性:对已经插入导尿管的患者,医护人员应定期评估其导尿的必要性,并及时拔除导尿管。
4.选择合适的导尿管:选择适合患者情况和导尿时间的导尿管,避免因导尿管无必要的滞留而增加感染的风险。
5.注意导尿过程的无菌操作:在患者导尿前,医护人员应充分洗手并采取无菌操作,包括带手套、避免污染导尿管连接部位等。
6.注意导尿管相关的个人卫生:定期更换导尿袋,保持导尿袋和导尿管的清洁,避免导尿管连接部位污染。
7.鼓励早期尿路感染症状的报告:医护人员应鼓励患者及时报告尿路感染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等,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8.遵守抗生素使用指南:抗生素的过度使用会导致患者对其产生耐药性,为预防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需遵守抗生素使用指南,合理选用抗生素。
9.建立并遵守导尿相关性感染的监测和反馈机制:医疗机构应建立导尿相关性感染的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了解感染发生情况,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善。
10.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在患者需要长期导尿的情况下,医护
人员应充分教育和指导患者进行导尿管的护理,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减少感染发生的风险。
总之,通过培训和教育、合理使用导尿管、注意无菌操作、定期更换
导尿袋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发生,减少
患者的痛苦和医疗机构的经济负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监测方案
一、控制目的
1、了解留置尿管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
2、评估和发现危险因素,积极进行干预。
3、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留置尿管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率。
二、监测对象
留置导尿管期间及拔除导尿管后48小时内发生泌尿系感染的患者。
三、监测指标
留置导尿管相关泌尿系统感染发病率。
四、泌尿系统感染的诊断
按国家卫计委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泌尿系统感染。
(一)临床诊断
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或不伴发热,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
1、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患者应结合尿培养。
2、临床已诊断为泌尿道感染,或抗菌治疗有效而认定的泌尿道感染。
(二)病原学诊断
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符合下述之一即可诊断:
1、清洁中段尿或导尿留取尿液(非留置导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5cfu/ml。
2、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培养细菌菌落数≥103cfu/ml。
3、新鲜尿液标本经离心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在每30个视野中有半数视野见到细菌。
4、无症状性菌尿症:患者虽然无症状,但在近期(通常为1周)有内镜检查或留置导尿史,尿液培养革兰阳性球菌浓度≥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浓度≥105cfu/ml,应视为泌尿系统感染。
5、经手术、病理或者影像学检查,有尿路感染证据的。
(三)说明:
1、非导尿或穿刺尿液标本细菌培养结果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菌,需考虑污染可能,建议重新留取标本送检。
2、尿液标本应及时接种。
若尿液标本在室温下放置超过2小时,即使其接种培养结果细菌菌数≥104或105cfu/ml,亦不应作为诊断依据,应予以重新留取标本送检。
3、影像学、手术、组织病理或其它方法证实的、可定位的泌尿系(肾、肾周围组织、输尿管、膀胱、尿道)感染,报告时应分别标明。
五、预防措施
(一)核心预防控制措施
1、避免不必要的导尿管留置。
长时间使用导尿管是CA-UTI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留置导尿管引起菌尿的每日危险性为3%-10%,30天后为100%。
因此应严格掌握导尿管留置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操作。
留置尿管不应作为尿失禁的常规处理措施——除非其它处理措施无效且患者要求留置尿管。
2、尽早拔除导尿管。
一旦患者不再需要留置导尿管应尽早拔除,以降低CA-UTI的风险。
3、保持导尿系统的密闭。
使用预先连接的密闭导尿系统(导尿管预先连接于密闭的尿袋)以减少CA-UTI。
尽可能减少断开导尿管连接处的次数,始终保持尿袋和连接管低于膀胱平面。
(二)一般预防控制措施
1、插管前
①严格掌握留置尿管的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②告知患者留置尿管目的、配合要点、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③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成年男性宜选择16F-18F,成年女性宜选择14F-16F,最大限度降低插管操作次数和尿路感染可能。
④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⑤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2、插管时
①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
②严格遵循我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度》,操作前认真洗手。
③正确铺无菌巾,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避免污染。
如物品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
④使用消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程序如下,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
毒,注意洗净包皮及冠状沟。
女性:先清洗外阴,其原则是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⑤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
⑥插管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动作轻柔,避免尿道粘膜损伤。
3、插管后
①悬垂尿袋,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
②及时清空尿袋,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不应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③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
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④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导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
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若采集尿标本并非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从集尿袋采集。
⑤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⑥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
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患者淋浴或者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尿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
⑦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⑧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
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不得冲洗。
⑨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⑩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
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导尿管时,应当训练膀胱功能。
(三)额外措施
1、留置尿管的更换方法
① 如男性患者有留置尿管指征且膀胱残余量极小,安全套导尿管(假性导尿管)可代替短期和长期导尿管,以减少无认知障碍患者发生CA-菌尿症。
② 间歇导尿可替换长期导尿和短期导尿的替换方式,以减少CA-菌尿症和CA-UTI的发生。
③ 耻骨上方导尿可作为短期导尿的替换方式,以减少CA-菌尿症和CA-UTI 的发生。
2、间歇导尿技术
① 门诊及住院患者使用清洁而非无菌技术时,CA-菌尿症和CA-UTI的风险无显著差别。
② 门诊及住院患者可使用复用导尿管替代一次性导尿管,两者CA-菌尿症和CA-UTI的风险无显著差别。
3、拔除导尿管时筛查和治疗CA-ASB以减少CA-UTI的发生
女性短期导尿管拔除后CA-ASB持续达48小时者间歇抗菌药治疗可降低发生CA-UTI的风险。
4、员工教育与培训
公布留置导尿管的指征,培训员工,并定期评估对指南的依从性。
六、监测方法
(一)监测前的准备
对参与该监测项目的人员进行培训,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和任务,正确掌握泌尿系统感染的定义及正确采集泌尿系统感染清洁中段尿或导尿留取尿液标本的方法。
(二)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
1、医生
对长期留置尿管患者应每日评估留拔管指征,尽早拔除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尿管时间。
1次/周尿常规检查,如有异常及时做培养;若病人发生医院感染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
做好导尿相关的尿路感染相关宣教和指导。
2、护士
做好留置尿管患者监测记录的填写,做好导尿相关的尿路感染相关宣教和指导。
(三)泌尿系感染标本的采集方法
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或不伴发热、并尿常规检查异常时,应结合尿培养进行诊断性检查。
导尿标本的采集
采集原则: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检测时,应当消毒导尿管后(可用
碘伏消毒尿道口处的导尿管壁),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
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室温下尿标本内细菌浓度随送检时间延长而明显增加导致影响病原菌与污染菌的区分,不能立即送检者,可暂存4℃冰箱。
(四)调查登记方法
1、病房护士登记“留置导尿病人治疗护理评估表”及“留置导尿病人每日评估表”,信息可从患者病历中,床旁调查中及与医生的交谈和追踪调查所得。
七、有关指标的计算
留置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发病率‰ = 观察期间尿道插管病人中泌尿道感染例数
观察期间尿道插管的总日数ⅹ1000‰
八、数据的整理、分析、比较及反馈
1、专人负责、认真填写,避免遗漏,及时整理完善数据。
2、如发现数据缺失,及时查找和分析原因(人的因素、概念、流程、方法),并采取改善措施。
3、每月汇总每季度总结分析,不断提高检测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将调查数据向相关人员反馈。
4、分析感染发生的可能因素以及感染率的变动趋势,并确定下一步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