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使用“了”的偏误分析

合集下载

留学生在汉语使用中常见的偏误分析

留学生在汉语使用中常见的偏误分析
留学生在汉语使用中常见的偏误分析
刘海峰
(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东 ・ 曲阜
摘 要
2 7 3 1 6 5 )
对外汉语写作教 学是对外汉语教 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相对于听、 说、 读 的教学, 写作教 学的发展 明显落后于其
汉 语使 用 错误 不 规 范 文献 标 识码 : A 致 语 意表 达 不 清 。 如 : ( 1 ) 爷 爷 在 学 校 门 口已经 等我 了。 ( 2 ) 这把钥匙应该我的是。( 3 ) 金青 岛很长时间住在。 以上 三 个 例 子 都犯 了语 序 混 乱 的错 误 , 在 第 一 个表 示 时 间的状语应该放在表示地点的状语之前, 应改为“ 爷爷已经在 学校门 口等我 了” 。第二、 三 出现的语序偏误则多是受母语语 序的负迁移影响, 韩语的基本语序是“ 主宾谓” , 所 以韩国学生 常常会根据母语的习惯来造句 。动词在汉语句子 中具有特殊 的地 位 , 可谓 是 “ 牵 一 发 而 动全 身” 。 能否 正 确使 用 动词 是 对 外汉语教与学 中的一大难题 。在留学生所写的句子中我们经 常 会 发现 动 词 使 用 错误 的句 子 。 如: ( 1 ) 年 纪轻 轻 的 我 , 一 点也


没有对学习感到兴趣 。可改为: 年纪轻轻的我 , 对学 习一点也 不感 兴 趣 。 ( 2 ) 因为 他 没 有 经过 面 试 , 所 以会 感觉 有 点紧 张 。 可 改为 : 因为 他 没 有经 历 过 面 试 , 所 以会 感觉 有 点 紧张 。 以上是一个 留学生的一篇习作 中出现的动 词偏误 问题 , 其他 留学生文章 中的类似的动词使用不当问题还有很多。可 见动 词 的 教 学应 细 致 而 到位 。 汉语 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量词, 且数量众多, 如: 个、 条、 张、 台、 把、 辆等等 , 面对不同的事物 , 如何正确选 用恰当的量词是 留学生汉语学 习的一大难 点。对于 留学生来说却十分不易 , 经 常 出现 量 词使 用 错 误 。 如: ( 1 ) 一 个个 绿 油 油 的小 草 , 在 和 煦 春 风和 温 暖 阳 光 的 关怀 下 , 正茁 壮 的成 长 。应 改 为 : 一棵 棵 绿 油油的小草 , 在和煦春风和温暖阳光的关怀下, 正茁壮的成长。 ( 2 ) 杨 老 师今 天 去 商 场 给 学 生们 买 了三 把 台灯 。 应 改为 : 杨 老 师今天去商场给学生们买 了三盏台灯 。 以上两例都是留学生写作中出现 的量词运用错误,由于 量词数量繁多, 识记较难 , 所 以在 留学生的写作中经常会出现 量词使用的错误。 修辞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未能引起师生们足够的重视, 教师也较少在这方面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 ,但留学生的习作 中却会经常 出现修辞失当现象。如: ( 1 ) 金彩姬非常坚固, 在 失败 三 次后 终 于 取 得 了 成功 。( 2 ) 当我 们 爬 到长 城 上 时 , 我禁 不 住 大 声 叫起 来 : “ 太过分了” 。 ( 1 ) 中“ 坚固” 是形容结合紧密, 不易破坏; 而形容人的毅 力、 意 志应 该用 “ 坚强” 。( 2 ) 中“ 过分” 的意 思 是 说话 、 做 事超 过 一 定 的程 度 或 限度 。 学 生本 来 想 表 达 的 是 ,登 上长 城 之 后 心 中激动, 抒发心中的感叹 , 却误用 了过分。 总之, 对外汉语写作教学作为一种第二语言写作教学, 这 决定了它与母语写作的差别 , 决定了留学生习作 中的错误相对 于 中国学生来说 , 显得更多, 而且是多样的, 原因也五花八 门。

外国留学生存现句偏误分析

外国留学生存现句偏误分析

外国留学生存现句偏误分析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选择来中国留学,但是在生活与学习中,他们往往会因为语
言存在句子偏误。

这些偏误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交流,让他们感觉困难与尴尬。

在这里,我们列举了一些外国留学生的句子偏误,并分析其原因。

1. "I like much the tea in China."
这句话中的问题在于使用了much,而这个词应该是在询问数量的情况下使用的。

如果要表达"很喜欢",应该使用like very much。

此外,使用the也会让句子含义变得奇怪,因为没有明确指代的茶。

所以,正确的表达应该是"I like Chinese tea very much."
直接翻译,这句话似乎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使用了since而不是for,同时也没有使
用present perfect。

正确表达应该是"I have been learning Chinese for three months."
4. "She made my food spicy too much."
这句话中的问题在于使用了too much,正确的表达应该是too spicy。

同时,food是不可数名词,应该在前面加上a little。

所以这个句子应该是"She made my food a little too spicy."
这些句子偏误的原因大多是语法错误或意思表达偏差。

学习者应该多注意语法和语言
表达,提高对汉语的理解和熟练度,以便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
解。

外国留学生汉字偏误分析

外国留学生汉字偏误分析

外国留学生汉字偏误分析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汉字偏误。

汉字偏误指的是外国留学生在书写和使用汉字时,由于对汉语的语音和文字特点不熟悉,造成书写错误或用字不当的现象。

一般来说,汉字偏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音形混淆、误用生僻字、误用汉字的笔画顺序和结构特点、误写同音字和异形字等方面。

下面将对外国留学生汉字偏误进行分析。

一、音形混淆由于中文拼音和拉丁文拼音系统的不同,外国留学生常常在音形上出现混淆。

例如,L和N音相近,容易混用“老”和“奶”,“里”和“你”等字。

R和L音相似,容易混用“热”和“乐”,“荣”和“弄”,“鸭”和“压”等字。

C和S音相似,容易混用“错”和“初”,“华”和“画”等字。

棘手的是,有些汉字音形相同,但意义截然不同,如“洪”(大水)和“红”(颜色),“话”(谈话)和“化”(改变)等等。

二、误用生僻字生僻字是文学语言中常见的用以表达特定含意的汉字,包括俗字和文言字等,不常用,难以记忆。

外国留学生在使用汉字时,常常误用生僻字。

例如,“卜”字和“篷”字非常相似,但意义却完全不同,外国留学生很容易把它们弄混,导致书写错误。

此外,“弭”字和“迷”字的读音非常接近,造成在写作时混淆。

因此,在学习汉字时,应该注意生僻字的学习和掌握,同时注意认清汉字的内涵意义和字形结构。

三、误用汉字的笔画顺序和结构特点汉字是一种形音义的文字,它除了表达事物内涵,还有一定的书写规律。

而且汉字在笔画顺序和结构特点上与其他语言都不相同,因此外国留学生易出现误用汉字的笔画顺序和结构特点的情况,比如“句”字和“既”字,以及“乙”和“飞” 等容易混淆的字。

外国留学生在学习和使用汉字时,应该多加练习汉字书写,熟悉多种汉字的笔画顺序和结构特点,从而确保汉字的准确书写。

四、误写同音字和异形字汉语中有很多同音字和异形字,如“好”字和“号”字,容易混用或误写。

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字时,需要认真学习汉字的同音异形规律,并加强对汉字的记忆和理解,特别是要记忆并区分近义词和同音字,减少误写汉字的概率。

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分析

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分析

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分析留学生在学习汉字书写时常常会出现一些偏误,这主要是由于汉字的复杂性和多音字的存在导致的。

以下是针对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的分析。

1.音节偏误:由于汉字的发音和拼写之间存在差异,留学生常常会将汉字的读音从他们母语的语音系统中照搬过来。

“长”字的拼音为“cháng”,但留学生可能会错误地读作“chang”。

2.声调偏误:汉字的声调对于留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他们可能会在书写汉字时忽略了正确的声调,导致意思的误解。

“来”字的第二声读作“lái”,但留学生可能会错误地读作“lǎi”。

3.字形偏误:汉字的字形非常复杂,不同的笔画顺序和结构都会影响字的意义。

留学生可能会在书写汉字时遇到一些字形上的困难,导致写错或写漏。

“马”字的中间部分为竖起的横杠,但留学生可能会错误地将其写成平直的横线。

4.字义偏误:汉字往往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重含义,在书写时留学生可能会产生一些偏误。

他们可能会将一个汉字的意思与其在母语中的对应词汇进行简单的翻译,但这样有时会导致理解上的差异。

“爱”字在英语中通常翻译为“love”,但其实“爱”的含义远远不止“love”。

5.书写顺序偏误:汉字的笔画顺序对于字的书写非常重要,不同的顺序可能导致字形变形或不易识别。

留学生可能会忽略了正确的笔画顺序,导致汉字的书写产生偏误。

“中”字的正确书写顺序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但留学生可能会从中间开始书写,导致字的结构上的偏差。

留学生在学习汉字书写时常常会遇到音节、声调、字形、字义和书写顺序等方面的偏误。

这些偏误主要是由于汉字的特点和复杂性所导致的。

为了改善这些偏误,留学生需要加强对汉字的学习和理解,注重练字和反复书写,加强对字形、字义和书写顺序的掌握。

留学生汉语成语习得偏误分析

留学生汉语成语习得偏误分析

留学生汉语成语习得偏误分析导言: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选择学习汉语。

汉语的成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也是学习汉语的难点之一。

在学习汉语成语的过程中,留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误。

这些偏误源于对成语的理解不够深入,或是将母语语法结构直接套用到汉语成语上,导致了成语使用的不准确和误解。

本文将从语言学视角分析留学生在汉语成语习得中的偏误现象,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一、语言深层结构差异导致的偏误一、成语意义的误解留学生学习汉语成语时,由于对汉语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往往会出现对成语意义的误解。

“画蛇添足”是一个常用成语,表示做多余的事情,但是有些学生对这个成语的理解是“画蛇,又加上了足”,认为是做了正确的事情。

这种误解源于对成语的字面意思看待,没有深入理解成语的内涵。

为了解决这种偏误,留学生应该多与母语人士交流,多阅读汉语经典文学作品,以便更好地理解成语的真正意义。

二、成语搭配的误用由于母语和汉语之间的语法结构不同,留学生也会出现成语搭配的误用。

“不可思议”这个词在英语里表示“惊人的”、“难以置信的”,但是当留学生将其直译为“unbelievable”时,却与汉语成语“难以置信”有一定的区别。

这就是典型的语法结构差异导致的偏误。

要解决这个问题,留学生需要通过大量阅读,多接触汉语语境,提高对汉语成语的搭配用法的敏感度。

二、对比分析及改进建议一、对比分析以上述例子为例,我们可以看到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成语的过程中,会受语言深层结构差异的影响,出现成语意义的误解和成语搭配的误用。

这是因为母语与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语义表达方式存在差异,导致了留学生在习得汉语成语的时候产生偏误。

二、改进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 提高汉语成语敏感度。

留学生应该通过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等多种渠道接触汉语成语的用法,提高对成语的敏感度和运用能力。

2. 深入了解汉语文化。

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分析

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分析

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来中国学习,其中不乏有些人因对汉字书写的兴趣和热情而来。

由于汉字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很多留学生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偏误。

本文将针对留学生汉字书写的偏误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有效地改进书写技巧。

一、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的主要原因1.语言差异汉字与拉丁字母、西方语言中的字母和单词有明显的区别。

许多留学生的母语使用拉丁字母表进行书写,这导致他们在学习汉字时很难适应汉字书写的特点。

汉字的结构是以笔画为基本单位的,而拉丁字母则是由基本的字母组合而成的。

2.书写技巧不熟练汉字书写需要掌握一定的笔画顺序和笔画习惯,这对留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由于母语的书写习惯和汉字书写有所不同,许多留学生在书写汉字的时候容易出现笔顺错误、结构不规范等偏误。

3.认知障碍由于汉字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一些留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会出现认知障碍。

他们很难辨识不同汉字之间的细微差别,导致书写时出现偏误。

1.笔顺错误由于汉字书写的笔顺是非常重要的,一些留学生在书写时容易出现笔顺错误。

一些留学生在书写“人”字时可能会先写横画,而正确的笔顺应该是先写竖画再写横画。

2.结构不规范汉字的结构非常规范,一些留学生在书写时容易出现结构不规范的偏误。

一些留学生在书写“月”字时可能会出现月份、阴阳两点一线的结构不够流畅的问题。

1.加强基础知识学习留学生在学习汉字时应该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包括笔画的顺序、结构的规范以及字形的练习。

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够有效地改进书写技巧。

2.多练习、多写多读练习是提高汉字书写技巧的有效方法,留学生应该多写多读,通过不断的练习来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

留学生还可以通过阅读中文书籍、报纸等来提高对汉字字形的辨识能力。

3.借助工具辅助现代科技为学习者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工具,比如在手机上下载一些汉字书写辅助软件,可以通过这些工具来检查自己的书写差错并及时改正。

4.请教老师或同学留学生在学习汉字时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请教,有问题及时解决。

[留学生使用结构助词“的偏误分析]动态助词了的偏误分析

[留学生使用结构助词“的偏误分析]动态助词了的偏误分析

[留学生使用结构助词“的偏误分析]动态助词了的偏误分析对于结构助词“的”,留学生在习得的过程中虽然很容易掌握它作为定语标志的基本用法,但是在实际运用中还会出现很多偏误,主要出现混用、遗漏、误加等类型。

一、混用偏误这种偏误现象在留学生中最常见,主要是结构助词“的”与“地”或“得”的混用现象,即该用“的”时,误用“得”或“地”,或者该用“得”或“地”的地方误用“的”。

如:1、你吩咐地我照办。

你吩咐的我照办。

2、我把刚写完得一篇文章递给了爸爸。

我把刚写完的一篇文章递给了爸爸。

3、飞机飞的很低。

飞机飞得很低。

4、他满不在乎的(地)出去了。

他满不在乎地出去了。

“的”、“地”、“得”分别是定语、状语、补语在语法形式上的表现,因而不能随便混淆它们。

但是由于留学生对定语、状语、补语的认识不够,语法基础不牢固,这种错误会出现在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阶段。

一方面学生对要表达的意思没有细致地把握,只好凭主观判断;另一方面在教学的初级阶段,教师没有太在意学生这方面的偏误,没有重视及时地纠正偏误,使留学生让形成一个固化思维认识。

二、遗漏偏误结构助词“的”一般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起到连接定语和中心语的作用,使被修饰的中心语表示的人或事物,从众多的同类的人或事物中区分出来,加以区别和确定。

在有些情况下,“的”是必不可少的。

(一)常见偏误1、公司办公室大楼很高。

公司的办公室大楼很高。

2、上海有条苏州的河。

上海有条苏州河。

3、他是个勇敢孩子。

他是个勇敢的孩子。

4、妈妈做了喷香饭菜。

妈妈做了喷香的饭菜。

5、前面是一棵三米高树。

前面是一棵三米高的树。

(二)偏误分析1、句1遗漏人称代词、动词短语、形容词、介词短语作定语或名词作定语表示“非所属关系”后的“的”。

正确的表达是:公司的办公室大楼很高。

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有领属关系不需加“的”,没有这种关系的需加“的”。

如:我姐姐的学校(“我”和“姐姐”有所属关系)2、很显然,句2中“苏州的河”应该写作“苏州河”。

《基于语料库留学生“胜”“赢”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基于语料库留学生“胜”“赢”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基于语料库留学生“胜”“赢”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一、引言在汉语学习中,留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词汇的用法和含义上的偏误。

其中,“胜”和“赢”是两个常见的词汇,其意义相近但用法有所不同。

为了帮助留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两个词汇,本文基于语料库对留学生的偏误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二、语料库中“胜”“赢”的偏误分析(一)偏误类型1. 误用:留学生在使用“胜”和“赢”时,常常将它们混淆使用或误用。

例如,在表示赢得比赛时,可能会误用“胜利”为“赢了比赛”,或反之。

2. 语义理解不准确:部分留学生对于“胜”和“赢”的语义理解不够准确,无法准确把握它们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

3. 语法错误:部分留学生在使用这两个词汇时,会因为语法知识掌握不扎实而出现错误。

例如,在使用这两个词汇时出现主谓搭配不当、时态错误等问题。

(二)偏误原因1. 母语干扰:留学生的母语中可能没有与“胜”“赢”完全对应的词汇,导致他们在理解和使用时出现困难。

2. 教材和教师的影响:部分教材在解释这两个词汇时可能不够详尽,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可能不够科学,导致留学生无法准确理解和掌握它们的用法。

3. 语言环境:留学生所处的语言环境可能缺乏足够的汉语实践机会,导致他们无法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和运用这两个词汇。

三、教学策略(一)强化词汇基础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着重讲解“胜”和“赢”的语义和用法,让留学生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和用法。

同时,可以结合具体的例句和语境进行讲解,帮助留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两个词汇的用法。

(二)采用对比教学法教师可以采用对比教学法,将“胜”和“赢”进行对比教学,让留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它们的异同点。

通过对比教学,留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两个词汇的用法和含义。

(三)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教师应为留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让他们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和运用“胜”和“赢”。

例如,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方式进行练习,帮助留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两个词汇的用法。

泰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的语序偏误分析

泰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的语序偏误分析

泰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的语序偏误分析一、引言汉语是一门语序非常灵活的语言,语序的准确使用对于理解和表达意思至关重要。

对于泰国留学生来说,汉语的语序是他们常犯的错误之一。

本文将从泰国留学生常见的语序偏误出发,进行分析并提供改进建议。

二、主要问题1. 主谓宾语的顺序混乱泰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常常将主谓宾语的顺序颠倒。

他们可能会说“我买书”而不是“我买的书”,或者说“他吃饭”而不是“他吃的饭”。

2. 疑问句的语序错误在疑问句中,泰国留学生经常将句子中的助动词或情态动词放置在主语之后。

他们可能会说“你可以来吗?”而不是“你可以吗来?”,或者说“他有时间去参观吗?”而不是“他有时间吗去参观?”这种错误的语序使得疑问句的意思不清晰。

3. 修饰语的位置不当对于修饰语的使用,泰国留学生经常将修饰语放在名词之前,而不是正确地放在名词之后。

他们可能会说“他高个子的一个人”而不是“他一个高个子的人”,或者说“在他的房子里有一个大的电视”而不是“在他房子里有一个电视大”。

三、分析原因泰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时出现语序偏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 汉语和泰语的语序不同汉语和泰语的语序存在较大差异。

泰语是一种SVO(主-谓-宾)语序的语言,而汉语的语序则相对比较自由。

这种语序的差异导致了泰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容易将语序从泰语中直接翻译过来,并且忽视了汉语的语序特点。

2. 语法知识的不足泰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对于汉语的语法知识了解不够充分。

他们缺乏对于名词、谓语、宾语等在句子中位置的准确理解,从而导致了语序的错误使用。

3. 学习方法的问题部分泰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过于依赖于课堂教学,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

他们往往只重视对汉语词汇和语法规则的记忆,而忽视了对语序的练习和掌握。

这种学习方法的问题导致了他们在实际应用中出现语序偏误的现象。

四、改进建议为了帮助泰国留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的语序,我们可以提供以下几点改进建议:1. 比较汉语和泰语的语序差异学习者可以通过比较汉语和泰语的语序差异,了解到两种语言在语序上的不同之处。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日、韩、印尼留学生“了”的使用偏误分析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日、韩、印尼留学生“了”的使用偏误分析

1、样本选择: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分别随机选取100篇来自日本、韩国 和印尼的留学生作文,共计300篇。
2、数据收集:对选取的作文进行细致标注,包括每个“了”的使用情况以 及其上下文语境。
3、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运用SPSS等工具进 行数据可视化处理。
三、结果分析
(4)教学因素: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或者教材的解释不够清晰,也可能导 致留学生对“了”的使用产生困惑。
4、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提出以下针对留学生的“了”的使用建议:
(1)加强母语对比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分析留学生的母语和汉语中的 助词系统,帮助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了”;
(2)强化目的语规则训练:通过大量的练习和情景会话,帮助学生熟练掌 握“了”的用法和规则;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了”是一个使用频率高、语法意义复杂的助词。虽然 “了”在汉语中起到表达时态、语态等重要作用,但非汉语者在使用时常常出现 偏误。本次演示旨在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对日、韩、印尼留学生“了”的 使用偏误进行分析,以期为针对不同母语背景的留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3)增加文化背景知识: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帮助 学生理解汉语中的一些特殊表达方式;
(4)改进教学方法和教材: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改进教学 方法,同时要求教材编撰者在教材中对“了”的用法做出更加详细和准确的解释。
四、结论与展望
本次演示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对日、韩、印尼留学生“了”的使用偏 误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然而,由于语料库样本的局限性, 本次演示的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范围, 并考虑增加其他母语背景的留学生群体,以提高研究的普遍性和适用性。

留学生汉语成语习得偏误分析

留学生汉语成语习得偏误分析

留学生汉语成语习得偏误分析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化进程,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来中国学习华文。

汉语成语是汉语中独特而丰富的一部分,但对于留学生来说,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他们在学习和运用汉语成语时往往存在一些偏误。

本文将就留学生汉语成语习得中的偏误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字面理解错误许多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成语时往往将成语的字面意思和实际意义混淆。

比如“井底之蛙”,直译过来是指井底的青蛙,但实际上它的意思是指见识狭隘的人。

许多留学生会错误地理解成这个人在井底,而没有理解其寓意。

这种字面理解错误造成了他们在使用成语时的不当使用和误解。

解决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强调汉语成语的实际意义,而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

可以通过教学材料、语境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真正含义,避免他们陷入字面意思的误区。

二、误解成语的来源和历史背景汉语成语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很多成语都来源于古代的故事或典故。

许多留学生对汉语成语的来源和历史背景了解不深,这就导致他们无法准确理解成语的用法和含义。

“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来源于《庄子·天下》的一个故事,意思是指做多余的事情,但是很多留学生并不了解这个成语的背景,造成了误用和误解。

解决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介绍汉语成语的来源和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故事和起源,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记忆。

可以通过阅读古代典籍和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三、语境不当使用成语在学习汉语成语的过程中,许多留学生经常不注意成语的语境使用,容易造成成语的不当使用。

一方面,他们可能会在不恰当的语境下使用成语,导致了误解和混淆。

他们可能会选择不适当的成语来表达某种含义,造成了语言不通顺或不自然的情况。

解决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成语的语境使用,让学生了解成语的适当使用场景和语境要求。

教师可以通过例句和练习引导学生在不同情境下正确使用成语,加深他们对成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四、缺乏实际运用和实践汉语成语是词汇的一种,只有在实际运用中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它们。

外国留学生汉字偏误分析

外国留学生汉字偏误分析

外国留学生汉字偏误分析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选择来中国留学,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化和知识。

由于汉字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字时往往会出现各种偏误。

这些偏误不仅影响他们的汉语水平和交流能力,也反映了汉字学习的难度和挑战。

本文将对外国留学生汉字偏误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1.语音转写造成的偏误许多外国留学生的母语与汉语完全不同,他们在学习汉字时会受到自己母语语音体系的影响。

一些外国留学生将自己的母语语音转写成汉字,导致汉字的发音和书写与汉语实际语音不符。

“珍惜”可能被误写成“真西”、“正吃”可能被误写成“政吃”。

2.缺乏汉字笔顺知识汉字的书写顺序十分重要,因为它决定了汉字的结构和形态。

许多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字时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汉字笔顺教育,导致他们在书写汉字时无法掌握正确的笔顺,出现笔画顺序颠倒或者错位的现象。

3.语义误解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字时很容易产生语义误解,将汉字的意思和自己母语的字面意思进行对应,造成偏误。

“激动”可能被误解为“激热”、“滑稽”可能被误解为“滑鸡”。

二、外国留学生汉字偏误的解决方法1.加强汉字笔顺教育为了解决外国留学生汉字偏误问题,教育机构需要加强对汉字笔顺的教育,使外国留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每个汉字的书写顺序。

可以通过示范写、比划画等多种方式进行教育,帮助外国留学生牢固掌握汉字的正确笔顺。

2.语音和语义的结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语音转写和语义对照的方式,帮助外国留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字的发音和意义。

通过将汉字的发音和实际语音进行对照,帮助外国留学生正确理解和书写汉字。

3.注重语言和文化的交融教育机构还应该注重外国留学生对汉语语言和中国文化的综合学习,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和日常生活,避免在学习汉字时出现语义误解和偏误。

三、总结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字过程中出现的偏误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汉字是一个非常特殊和复杂的文字系统。

初级阶段留学生汉语词汇习得偏误分析

初级阶段留学生汉语词汇习得偏误分析

初级阶段留学生汉语词汇习得偏误分析初级阶段的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词汇时常常犯以下几种偏误:
1.汉字写错:
初学者往往对汉字的结构和笔画不熟悉,容易写错。

比如,“的”字易写成“得”,“是”字易写成“士”,“玩”字易写成“宛”等。

2.词义混淆:
初学者对一些近义词的区别不清楚,容易混淆。

比如,“高兴”和“快乐”,“会”和“能”,“看”和“看见”等。

3.词语搭配错误:
初学者对词语的搭配不熟悉,容易用错。

比如,“喝饭”应为“吃饭”,“穿上”应为“穿衣服”等。

4.词序错误:
初学者对汉语的语序不熟悉,容易将句子的词序颠倒。

比如,“我喜欢看电影”写成“喜欢我看电影”。

5.读音错误:
初学者对一些汉字的读音不熟悉,容易发音错误。

比如,“是”字的音读为“shì”而不是“shī”,“学”字的音读为“xué”而不是“xuè”等。

为了避免以上偏误,初级留学生应重视汉字的学习,多做练习题来熟悉汉字的结构和笔画;加强对近义词的学习,尤其是区分词义相近但用法不同的词语;多积累词语的搭配用法,通过阅读和听说来加深记忆;多练
习句子的构造和语序,注意语法规则的应用;并在听说训练中特别注意读音准确性,多听多模仿。

留学生汉语惯用语的偏误分析及对策

留学生汉语惯用语的偏误分析及对策

留学生汉语惯用语的偏误分析及对策摘要:汉语惯用语是中高级阶段留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因为惯用语语义的隐蔽性以及结构的复杂性,使留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偏误。

本文通过对在教学中搜集的惯用语偏误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惯用语的语义、句法和语用进行了仔细考察,分析了偏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希望能对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惯用语偏误分析语义句法语用对外汉语教学在中高级阶段惯用语往往会成为学习的重点,因为惯用语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掌握及熟练运用惯用语是衡量留学生学习的重要标准。

留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常常都会碰到惯用语。

比如说课堂提问时,老师常开玩笑说学生们在下面都像“霜打的茄子”。

hsk考试中,会给定惯用语,让学生选择最接近的答案。

惯用语语义的隐蔽性以及结构的复杂性,使留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中会出现大量的偏误,并且偏误的类型比较多。

本文是对中高级阶段留学生在口头表达和书面作业中搜集到的近400条偏误语料出发,对惯用语的语义、句法和语用进行了仔细考察,分析了偏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和对策。

一、留学生使用惯用语的语义偏误分析惯用语中蕴含丰富的历史积淀、反映了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其整体含义并不仅是语言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蕴含了丰富的抽象意义。

尤其是对外国人来说,文化背景的差异,要恰如其分地运用惯用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对留学生使用惯用语因语义造成的偏误分析如下:1、将字面意义当做实际意义惯用语的意义并不是构成惯用语的各个成分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惯用语的字面意义大都是它的语源意义,组合成为惯用语,字面意义往往不起什么作用,抽象的虚指、遍指或泛指才是它的实际意义。

大多数惯用语主要通过比喻、夸张和借代等修辞手段体现出实际意义,而这种实际意义往往与虚指意义相差甚远。

但没有文化背景的外国留学生,如没有接受过惯用语教学,就很难将字面意义与实际意义联系起来,使用时也往往仅停留在字面意义上。

外国留学生存现句偏误分析

外国留学生存现句偏误分析

外国留学生存现句偏误分析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留学期间,常常会出现一些句子使用偏误的情况。

这些偏误可能是因为母语与中文的差异,也可能是因为对中文语法规则的不熟悉。

为了帮助外国留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文,本文将从常见的句子使用偏误入手,分析其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句式偏误分析1. 主语缺失偏误句子:来中国留学是好机会。

分析:句子中缺少主语,正确的表达应该是“我来中国留学是好机会。

”2. 助动词错误偏误句子:我在家长时间学习。

分析:句子中缺少助动词,正确的表达应该是“我在家长时间在学习。

”3. 数量词误用偏误句子:我有三件好朋友。

分析:在中文中,数量词和量词是搭配使用的,正确的表达应该是“我有三个好朋友。

”4. 虚词使用不当偏误句子:我不懂为何他不去上课。

分析:不懂为何符合英文习惯,但在中文中,应该使用“我不懂他为什么不去上课。

”5. 时态错误偏误句子:昨天我去逛了街。

分析:中文中应该使用“昨天我去逛街了。

”二、原因分析1. 母语干扰外国留学生在学习中文时,会受到母语的干扰,一些句式结构、词汇搭配等方面容易出现偏误。

比如英语中的主语可以省略,而中文中不可以。

2. 语法规则不熟悉外国留学生对中文的语法规则不够熟悉,导致在句子使用上出现偏误。

比如数量词和量词的搭配、虚词的使用等方面容易出现错误。

三、改进建议为了帮助外国留学生更好地掌握中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配备专业老师学校和培训机构应该配备专业的中文教师,针对外国留学生的母语特点和学习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教学。

2. 提供语言环境学校和社区可以提供更多的语言环境,鼓励外国留学生多和中国同学交流,多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 加强语法训练针对外国留学生常见的句子使用偏误,可以加强语法训练,通过课堂教学和练习,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中文的语法规则。

4. 鼓励多读多写阅读和写作是提高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鼓励外国留学生多读一些中文书籍,多写一些中文作文,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英语背景留学生的汉语比字句使用偏误分析

英语背景留学生的汉语比字句使用偏误分析

英语背景留学生的汉语比字句使用偏误分析在中国,有许多英语背景的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

由于他们的母语是英语,他们在使用汉语时经常会犯一些偏误。

下面将分析一些常见的错误。

1. 词汇错误:由于英语和汉语的词汇差异很大,留学生经常会使用错误的词汇。

他们可能会用“电话”(telephone)来指代手机,而不是正确的词汇“手机”(手机)。

他们还可能会将一些英语词汇的意思直译成汉语,从而导致误解。

2. 语法错误:英语和汉语的语法结构也存在很大差异。

留学生在使用汉语时经常会犯一些语法错误。

他们可能会将英语的语法结构直接翻译成汉语,从而造成汉语表达的不准确和不自然。

他们还可能会忽略一些汉语的语法规则,比如汉语的动词的时态和语气。

3. 词序错误:词序在英语和汉语中也存在差异。

留学生经常会将英语的词序直接应用到汉语中,从而导致句子的意思不清楚。

他们可能会将英语的主语放在句子的末尾,而忽略了汉语的主谓宾的基本词序结构。

4. 声调错误:汉语中的声调对于留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英语中没有声调,所以留学生经常会在使用汉语时忽略了声调的正确使用。

这导致他们的汉语发音不准确,而且听起来不自然。

5. 习惯用语错误:习惯用语是一个语言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由于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在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上有很大差异,留学生经常会犯一些习惯用语的误用。

他们可能会用错误的习惯用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从而导致误解。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留学生应该积极参与汉语学习,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

可以通过多听多读多写来积累词汇,并通过和中国学生交流来提高口语。

了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习惯用语也非常重要。

通过参加汉语课程和交流活动,留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汉语的语言特点,从而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

留学生汉语成语习得偏误分析

留学生汉语成语习得偏误分析

留学生汉语成语习得偏误分析留学生学习汉语时,由于汉语和他们的母语有很大的差距,经常会出现一些语言习得偏误。

以下是留学生汉语成语习得偏误的分析。

词义理解偏误是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成语时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

成语的语义通常不是直接的,而是隐喻或比喻的。

留学生往往会按照自己母语的语义去理解汉语成语,从而产生错误的理解。

“一箭双雕”这个成语在汉语里的意思是指一箭射中两只雕,比喻一举两得。

但是留学生可能会误解成一箭射中两只鸟,即射中了两个目标。

这样的理解偏误会影响他们正确应用汉语成语。

习惯用词偏误也是留学生在习得汉语成语时常见的问题。

汉语成语往往有固定的搭配关系,对于某个特定的情境或语义,通常只能使用固定的汉语成语来表达。

但是留学生由于母语习得的影响,可能会习惯性地使用自己母语中的表达方式,从而导致习惯用词的错误。

“贼喊捉贼”这个成语在汉语里的意思是指罪犯声称抓捕同类罪犯,以掩盖自己的罪行。

但是留学生可能会使用“狐假虎威”这个成语来表达类似的意思。

这样的习惯用词偏误会导致他们的表达不准确。

语境运用偏误也是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成语时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

汉语成语的运用往往与具体的语境相关,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

但是留学生由于对汉语语境的不熟悉,经常会在使用汉语成语时出现语境运用的错误。

“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在汉语里的意思是指对不懂得欣赏的人讲解音乐,比喻对不懂事的人讲道理。

但是留学生可能会误用成语,比如在一个与音乐无关的场景中,仍然使用“对牛弹琴”来形容对不懂得的人进行解释。

这样的语境运用偏误会使他们的表达不够准确。

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成语时常常会出现词义理解偏误、习惯用词偏误和语境运用偏误等问题。

为了避免这些偏误,留学生需要多加练习,并且在实际交流中多向母语为汉语的人请教和学习,以提高他们对于汉语成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外国留学生汉字偏误分析

外国留学生汉字偏误分析

外国留学生汉字偏误分析随着中国的经济和教育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选择来中国学习。

学习汉语是他们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汉字是最基本的学习内容之一。

由于汉字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偏误。

本文将对外国留学生在汉字学习中常见的偏误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汉字。

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常出现以下几种偏误:1. 混淆同音字和同形字:汉字的发音和形状往往不同,但在外国留学生的学习中,由于母语的影响,他们往往容易混淆同音字和同形字。

“青”和“情”、“心”和“忍”等。

这种偏误会导致他们在写字和阅读时出现错误。

2. 错误的笔顺和笔画:汉字的书写有严格的笔顺和笔画要求,但外国留学生由于缺乏对这些规则的了解,常常出现错误的笔顺和笔画。

他们可能会把“氵”写成“⼦”、“⼦”写成“⼦”等。

3. 忽略部首和偏旁:汉字的构成往往与部首和偏旁密切相关,但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字时往往忽略了部首和偏旁的作用,导致他们无法准确理解和识记汉字。

4. 语义歧义:由于外国留学生对汉字的语义理解常常不够准确,他们在阅读和书写时常会出现语义歧义,导致错误理解和应用汉字。

1. 通过多听、多读、多练习,加深对同音字和同形字的理解,同时可以通过音、形、义结合的方式来记忆和区分这些字,帮助外国留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

2. 在教学中注重对汉字的笔顺和笔画的讲解和示范,同时引导学生多写、多练习,加强对笔顺和笔画的记忆和应用,帮助外国留学生正确书写汉字。

3. 引导外国留学生重视部首和偏旁的作用,多了解汉字的构成规律,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和掌握汉字的结构和构造。

通过以上解决方法,相信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克服偏误,提高汉字识字水平,为他们更好地融入中国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偏误,但只要我们引导他们正确掌握学习方法,加强实践和练习,相信他们一定能够克服这些偏误,最终掌握好汉字,提高学习水平。

外国留学生汉字偏误分析

外国留学生汉字偏误分析

外国留学生汉字偏误分析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偏误,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的母语和汉语有一定的差异。

下面将对外国留学生在汉字使用上的常见偏误进行分析。

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字时往往容易将字的形状错误地理解。

由于母语的影响,他们可能会将汉字的笔画顺序颠倒,造成字形错误。

“楽”和“曰”这两个字的笔画顺序完全相反,但在外国留学生的视角下很容易混淆。

外国留学生也容易将类似的字形混淆,例如“六”和“卜”,“用”和“田”,造成类似字形的错误。

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字的发音时也经常出现偏误。

由于没有接触过汉语的语音系统,他们可能无法准确地发出汉字所对应的音节。

很多外国留学生往往将汉字“q”读成了“k”,将“x”读成了“s”,将“zh”读成了“j”等等。

这种偏误通常是因为他们将母语的发音规则应用到了汉语中,而忽略了汉语的特殊音节。

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语义理解上也容易出现偏误。

由于语义的差异,他们可能会将汉字的意义理解错误。

很多外国留学生往往将“面”理解成了“表面”,而忽略了它还有“面条”、“面子”等不同的意义。

一些汉字的含义对外国留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抽象,例如“心”、“道”等字,他们可能很难准确地理解其含义。

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字的应用时也容易出现偏误。

由于缺乏实际的语言环境,他们往往只能通过教材和课堂来学习汉字,而无法真正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这种情况下,他们很容易将汉字的应用场景理解错误,导致在真实情境下的错误使用。

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字时的偏误主要集中在字形、发音、语义理解和应用等方面。

为了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偏误,我们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语言环境,加强听说训练,增加实际应用的机会等方式来提高他们的汉字能力。

也需要加强对外国留学生在汉字学习过程中的特点和需求的了解,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促进他们汉字学习的效果。

留学生使用汉语转折类关联词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

留学生使用汉语转折类关联词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

7、教师与留学生的互动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留学生的学习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重要。教师可以通过互动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同时,留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互动交流分享学习经验,共同进步。
参考内容
离合词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词汇,由两个或多个汉字组成,常可以拆分开使 用,也可以组合在一起使用。然而,对于许多韩国留学生来说,汉语离合词是他 们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本次演示将探讨韩国留学生汉语离合词偏误的原因和影响, 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
一、留学生使用汉语转折类关联 词的偏误分析
1、误用:留学生在使用转折类关联词时,常常会出现误用的情况。例如, 他们可能会将“但是”与“不过”混淆,或者将“尽管”与“即使”混为一谈。 这种误用往往源于对不同转折类关联词的语义和用法理解不准确。
2、冗余:在表达转折关系时,留学生有时会过多地使用转折词,导致语句 冗余。例如,“虽然这道题很难,但是虽然我也要做完”这样的句子,就显得过 于重复。
留学生使用汉语转折类关联词 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
目录
01 一、留学生使用汉语 转折类关联词的偏误 分析
03 参考内容
02 二、教学对策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中国学习汉语。然而,对于许多留 学生来说,掌握汉语的复杂性超出了他们的预期。在众多的汉语语法点中,转折 类关联词因其独特的语言功能和语境要求,成为了留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本 次演示将深入探讨留学生在使用汉语转折类关联词时出现的偏误,并提出相应的 教学对策。
一、离合词的概念和特点
离合词是汉语中一类特殊的词汇,由两个或多个汉字组成,常可以拆分开使 用,也可以组合在一起使用。例如,“起床”可以拆分为“起”和“床”,“结 婚”可以拆分为“结”和“婚”。这些词在语法上相当于一个动词,可以单独使 用,也可以与其他词组合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学生使用“了”的偏误分析
一、“了”的语法意义
在现代汉语中,“了”是一个助词。

它既可以作动态助词也
可以作为语气助词。

它通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也可以用在句子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变化或出现新的情况;还可以表示主张认识想法有所变动等。

“了”的用法是很复杂的,不少留学生都觉得对“了”的学习是很难的,下面我列举一下“了”在句子中的主要的集中用法来说明“了”的语法意义。

(一)“了”作为时态助词“了”作为时态助词,用于动词后面,动词后面有宾语。

表示动作的完成。

例如:1. 我看了一集电视剧。

2.小红唱了一首歌。

(二)“了”作为语气词
“了”作为语气词,通常用于句末,表示出现一种新的情况。

例如:1.快上课了。

2.春天了。

二、留学生使用“了”的偏误类型依照以上的各种类型句式与“了”结合后的语法意义,并结合第二语言学习的特点进行教学后,学习者可以初步建立起来语言规则系统,即中间语言,但由于“了”的语法意义比较复杂,所以留学生在使用时出现的偏误比较
多,而其造成偏误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为了能够清楚的分析留学生在使用“了”的时候所出现的偏误,我以北京语言大学的中介语语料库为搜索范围,随机搜索了
100 个错句,并进行了数据统计,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常见的偏误类型,见下表:
(一)“了”的误加误加也称多余,是指在不应该使用某一词语或某种句法成分的时候使用该词语或者成分。

以下是虚词“了”误加的情况:
1.否定句中“了”的误加
汉语“动词+了”有否定形式,即“没+动词/ 形容词”,如“来了”的否定形式是“没来”,而不说“没来了”。

[1] 而留学生经常会把汉语的“了”和外语当中的过去时相混淆,如果要说明过去的某个时间没有发生某事,动词是一定要用过去时的,在学习汉语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在否定句中的动词后加上“了”。

*昨天他没去了学校。

(加* 的是有偏误的句子)昨天他没去学。

2. 包含经常性状语的句子中“了”的误加在有“了”字的句子中如果有表达经常性的词语,即使要说明的是已经完成的动作,动词后面不应该加“了”。

这里的经常性和完成性是相矛盾的,不能同时存在于一个句子当中。

这类表示动作的经常性、重复性的副词或时间词主要有:经常、时常、常常、不断、不时、每时、每天、每星期、每年,等等。

*在国内学习的时候,她常常看了中国电影。

;在国内学习的时候,她常常看中国电影。

(二)“了”的缺漏缺漏,也称缺失或者缺省,是指在词语或者句子中缺少了某些该用的成分。

这里面主要谈的就是虚词(了)的
缺失。

“动词+了”表示预计完成,不独立成句,往往有后续小句,表示前一动作完成后再发生后一情况,如:* 你吃饭再去上学。

你吃了饭再去上学。

这类句中“了”放在第一个动词后,这里的“了”用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的完成。

(三)“了”的误用
由于对“动词+了”研究成果的限制,“了”的使用条件比较复杂。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缺乏足够的语料的情况下,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关于“了”的语言系统。

学习者把“动词+了”的格
式理解为“完成”,并在实践中大量使用,出现偏误是难以避免的。

下边句子中,前边的动词都表示后一个动词的行为方式,并
不表示前边作结束后再出现后边的动作。

不是说“妈妈”“笑” 的动作结束以后再“说”;不是“小林”“端”的动作完结或发生以后,再接着“走”。

实际上,前边的动词表示的是一种伴随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不用“了”,而是用“着”。

*妈妈笑了说,跟你开玩笑呢。

*小林端了茶走过来。

(四)“了”的错序错序,又称错位,是指句中的词语或者成分位置不当。

语序和虚词是汉语中重要的语法手段,也是汉语与其他语言有较大差异之所在,因此学习者的错序偏误非常普遍,尤其
是虚词“了”。

如结果补语句中“了”的位置错误。

谓语动词后带结果补语,并且宾语为一般名词时,结果补语
在结构上同中心语结合得很紧,动词和结果补语之间不能加别的成分。

所以,在动词后不能加“了”,“了”应放在补语后,即
“ V+结果补语+ 了+宾语”的格式。

*我们写了完作业。

我们写完了作业。

三、留学生使用“了”的偏误原因分析
(一)留学生母语的干扰
汉语作为以其他语言为母语的留学生的学习对象,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生的母语将影响他们学习汉语,这是语言学的传递效应。

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似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有益的、积极的影响叫做正迁移,它能促进学习者对外语的掌握与运用;反之,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异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不利的、消极的影响叫做负迁移。

例如英语是有形态变化的语言,往往依赖于形态
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语法关系,但是,由于汉语是缺乏形态的语言,所以留学生学习、使用起来会受母语的干扰。

(二)留学生的个体差异
我们常常发现,在学习效果上有很大的差异之间的相同类的母语的语言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的高,有的低,一些人语言交际能力还是不错,有些测试能力强,而这些都是由于学习者的年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不同。

留学生学生作为研究的对象,容易受到
一些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所以,由于个体因素的差异,难免会影响学生的对“了” 的理解,导致不同程度的对于“了”的错误使用。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应该因材施教。

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克服缺点,从而使学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总结
现代汉语“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虚词,初级阶段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虚词“了”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多种偏误。

本文在前人对“了”的本体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语料收集,分析偏误类型,找出产生偏误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教学学习以及教材编排方面的相关建议。

希望可以使留学生能够真正了解“了”的用法,从而在以后的学习和交际中减少错误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