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使用“了”的偏误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学生使用“了”的偏误分析

一、“了”的语法意义

在现代汉语中,“了”是一个助词。它既可以作动态助词也

可以作为语气助词。它通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也可以用在句子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变化或出现新的情况;还可以表示主张认识想法有所变动等。“了”的用法是很复杂的,不少留学生都觉得对“了”的学习是很难的,下面我列举一下“了”在句子中的主要的集中用法来说明“了”的语法意义。

(一)“了”作为时态助词“了”作为时态助词,用于动词后面,动词后面有宾语。表示动作的完成。例如:1. 我看了一集电视剧。2.小红唱了一首歌。

(二)“了”作为语气词

“了”作为语气词,通常用于句末,表示出现一种新的情况。例如:1.快上课了。2.春天了。

二、留学生使用“了”的偏误类型依照以上的各种类型句式与“了”结合后的语法意义,并结合第二语言学习的特点进行教学后,学习者可以初步建立起来语言规则系统,即中间语言,但由于“了”的语法意义比较复杂,所以留学生在使用时出现的偏误比较

多,而其造成偏误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为了能够清楚的分析留学生在使用“了”的时候所出现的偏误,我以北京语言大学的中介语语料库为搜索范围,随机搜索了

100 个错句,并进行了数据统计,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常见的偏误类型,见下表:

(一)“了”的误加误加也称多余,是指在不应该使用某一词语或某种句法成分的时候使用该词语或者成分。以下是虚词“了”误加的情况:

1.否定句中“了”的误加

汉语“动词+了”有否定形式,即“没+动词/ 形容词”,如“来了”的否定形式是“没来”,而不说“没来了”。[1] 而留学生经常会把汉语的“了”和外语当中的过去时相混淆,如果要说明过去的某个时间没有发生某事,动词是一定要用过去时的,在学习汉语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在否定句中的动词后加上“了”。

*昨天他没去了学校。(加* 的是有偏误的句子)昨天他没去学。

2. 包含经常性状语的句子中“了”的误加在有“了”字的句子中如果有表达经常性的词语,即使要说明的是已经完成的动作,动词后面不应该加“了”。这里的经常性和完成性是相矛盾的,不能同时存在于一个句子当中。这类表示动作的经常性、重复性的副词或时间词主要有:经常、时常、常常、不断、不时、每时、每天、每星期、每年,等等。

*在国内学习的时候,她常常看了中国电影。;在国内学习的时候,她常常看中国电影。

(二)“了”的缺漏缺漏,也称缺失或者缺省,是指在词语或者句子中缺少了某些该用的成分。这里面主要谈的就是虚词(了)的

缺失。

“动词+了”表示预计完成,不独立成句,往往有后续小句,表示前一动作完成后再发生后一情况,如:* 你吃饭再去上学。你吃了饭再去上学。

这类句中“了”放在第一个动词后,这里的“了”用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的完成。

(三)“了”的误用

由于对“动词+了”研究成果的限制,“了”的使用条件比较复杂。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缺乏足够的语料的情况下,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关于“了”的语言系统。学习者把“动词+了”的格

式理解为“完成”,并在实践中大量使用,出现偏误是难以避免的。

下边句子中,前边的动词都表示后一个动词的行为方式,并

不表示前边作结束后再出现后边的动作。不是说“妈妈”“笑” 的动作结束以后再“说”;不是“小林”“端”的动作完结或发生以后,再接着“走”。实际上,前边的动词表示的是一种伴随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不用“了”,而是用“着”。

*妈妈笑了说,跟你开玩笑呢。

*小林端了茶走过来。

(四)“了”的错序错序,又称错位,是指句中的词语或者成分位置不当。语序和虚词是汉语中重要的语法手段,也是汉语与其他语言有较大差异之所在,因此学习者的错序偏误非常普遍,尤其

是虚词“了”。如结果补语句中“了”的位置错误。

谓语动词后带结果补语,并且宾语为一般名词时,结果补语

在结构上同中心语结合得很紧,动词和结果补语之间不能加别的成分。所以,在动词后不能加“了”,“了”应放在补语后,即

“ V+结果补语+ 了+宾语”的格式。

*我们写了完作业。

我们写完了作业。

三、留学生使用“了”的偏误原因分析

(一)留学生母语的干扰

汉语作为以其他语言为母语的留学生的学习对象,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生的母语将影响他们学习汉语,这是语言学的传递效应。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似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有益的、积极的影响叫做正迁移,它能促进学习者对外语的掌握与运用;反之,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异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不利的、消极的影响叫做负迁移。例如英语是有形态变化的语言,往往依赖于形态

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语法关系,但是,由于汉语是缺乏形态的语言,所以留学生学习、使用起来会受母语的干扰。

(二)留学生的个体差异

我们常常发现,在学习效果上有很大的差异之间的相同类的母语的语言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的高,有的低,一些人语言交际能力还是不错,有些测试能力强,而这些都是由于学习者的年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不同。留学生学生作为研究的对象,容易受到

一些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以,由于个体因素的差异,难免会影响学生的对“了” 的理解,导致不同程度的对于“了”的错误使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应该因材施教。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克服缺点,从而使学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总结

现代汉语“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虚词,初级阶段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虚词“了”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多种偏误。本文在前人对“了”的本体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语料收集,分析偏误类型,找出产生偏误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教学学习以及教材编排方面的相关建议。希望可以使留学生能够真正了解“了”的用法,从而在以后的学习和交际中减少错误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