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尴尬之境,失地农民何去何从?
——关于失地农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组长:阚世朋(201110202136)动力111
组员:陈科举(201110202162) 动力111
卢煜(201110202156)动力111
张炳艳(201110202120)动力111
杨伟(201110201252)冶金112
王泽鑫(201110201218)冶金112
刘洪松(201110202205)动力112
王明超(201110202144)动力111
【摘要】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建设与用地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如何做到既能满足建设所需的土地,又能妥善安置好失地农民,切实保障好、维护好、实现好被征地农民的根本利益,不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就业问题,确保社会稳定,这是一项严峻而又艰巨的任务,关注被征地农民的现状,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事关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关键字】失地农民补偿就业
一.背景
1.失地农民概念:
(1)总体概念:国家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按照法定程序强制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并根据补偿标准一次性给予被征地者一定的货币补偿,有的还必须按照要求进行必要的就业安置。农民失去土地后,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成为一个边缘群体,因此我们给其一特殊称谓——失地农民。
(2)具体概念:失地农民是指农民的土地被依法征收后,农业户口的家庭人均耕种面积少于0.3亩的统称为失地农民。
2.我国失地农民产生的背景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农民失地问题就出现了。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我国实行了严格的城乡二元政策,大量的人口滞留在农村,形成了典型的二八或三七的城乡格局。1978 年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土地上的收益成了农民最根本、最直接的收入来源。这样的社会结构必然是不稳定的,它为后来失地农民问题的产生埋下了伏笔。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快速城市化,在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和90 年代初曾发生过两次的“圈地热”,但在政府计划安置下征地单位按指标录用失地农民,失地农民就业同货币、住房、划地一样,成为失地补偿的形式。因此,失地农民的众多问题被掩盖,矛盾并未激化。
直到2000 年以后“圈地浪潮”又一次到来之时,城镇、工业区、开发区等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剧膨胀,越来越多的农村集体土地以种种合法或非法的、公开或隐蔽的形式变为城镇建设用地,失地农民数量剧增。
3.我国失地农民现状
我国城镇化率刚刚超过50%,按户籍人口计算仅为35% 左右,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水平,也低于许多同等发展阶段国家的水平。按照实际情况计算,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 就需占用耕地约12. 7万公顷,征收每公顷耕地,就会有22. 5个农民失去土地这个长久以来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目前, 全国失地农民总数在4 000 万人左右, 每年还要新增200 多万人。若按照目前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每年将有1000 多万人口转移到城市,必将产生大量的失地农民。据预测,到2020 年我国失地农民总数将超过1 亿,其中将有5000 万以上的农民处于既失地又失业的状态。这意味着将有大量农民失去长期赖以生存的土地而走向一个全新而陌生的环境。
农民失地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组调研,目前因征地引发的农村群体性事件已占全国农村群体性事件的65%以上,特别是随着地方政府公然对失地农民进行暴力镇压,以及知识精英出于各种目的的介入。这样带来的后果是,失地农民在城市中的生活和就业面临着严峻挑战,危及社会稳定。
二.调查
1.调查情况
(1)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大学城柏枝营的居民、商户及行人
(2)调查时间:2013年4月 20日
(3)调查地点:呈贡柏枝营小区
(4)调查方式:街头采访和问卷调查
(5)问卷设计内容:问卷为自编的《关于失地农民生活现状调查》,问卷题型分类:基本信息、征地时的相关情况、失地后情况、3个方面,共24道题。
(6)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发放问卷调查100份,回收到93份,经整理87份有用。
2.调查内容:在调查中,我们采取了抽样调查的方式,调查人群中
(1)年龄段在18岁以下的占1%,18-25岁的人数占9%,26-40岁的人数占18%,41-60岁的人数占49%,61岁以上的人数占23%。
41-60岁和61岁以上的人数占了大部分,调查的人中男女比例大约是1:1,而我们调查的时间是早上,农民在失地后大多都失去了工作,很多的都靠补偿金维持生计,特别是年迈的壮年和老年人居多,早上许多的老年人都出来抖擞精神,寻找乐趣,娱乐场所人群聚集。
(2)失地前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农业的人数是35人,第二、三产业是9人,集体补助是5人,外出务工是29人,其它是9人。
失地后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农业的人数是5人,第二、三产业是27人,集体补助是7人,外出务工是38人,其它是13人。
柏枝营地处呈贡郊区,未被征地之前靠农业为主导产业,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人数增多,人均占有地少,于是有一部分人选择打工,征地对生活影响较大。失地后一部分人靠政府的补偿金生活,自主创业和做生意有了一定的资金,第二三产业得到发展,很多人以外出务工作为经济来源,前后农业经济来源变化最大,
身份角色转变的人数很多。
(3)失地前的消费支出:生活消费占34%,交通占4%,娱乐占8%,孩子教育占48%,其它4%。
失地后的消费支出:生活消费占36%,交通占6%,娱乐占12%,孩子教育占39%,其它7%
因为调查对象大多以前是农民,他们最大的生活支出就是生活费用的支出和孩子教育的支出,失地前后都是主要支出,且随着物价的上涨,在生活费用支出占比例越大。失地后,很多人有了钱,自由时间多了,交通和娱乐的支出增加了,其次在部分人中利用钱建筑房屋或者去投资等方面增加。
(4)村民对国家土地征用和土地政策的了解情况:非常了解占8%,了解占15%,知道一点占28%,不了解占49%。
原因:调查人员多为40岁以上,很多对于政策都不关心,政策不清楚的居多,部分人会去了解国家政策,侧面也一定程度反映了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到位。
(5)对政府征地的补偿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