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最新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优质课教学设计_6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优质课教学设计_6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十七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课前指导学生收集红军长征的英勇故事,课堂上演讲;课堂中播放有关长征的影视资料,学生观看后分组讨论;指导学生分析长征过程的艰难,加深学生对长征的理解和崇敬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三、教学难点1.遵义会议的意义。

2.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长征精神。

四、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图片、图表、播放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直观把握。

2.活动探究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活动,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

3.集体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4.讲授法:利用生动活泼的描述性语言讲解长征的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容易的介绍所学知识。

5. 分析法。

通过视频资料,分析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及长征的原因。

6. 比较法。

把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战略战术和第五次反“围剿”的战略战术作一个对比,有利于学生对红军长征原因的理解。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预习导学视频展示《雯萱的疑问》。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案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课题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单元五学科历史年级八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2、了解红军长征路线及过程中的艰难险阻;3、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提供充分视频、图片资料,提高学生学习认知兴趣,培养通过史料分析历史的能力,同时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红军长征过程中的艰难险阻,培养学习敢于吃苦、勇于战斗的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长征精神难点遵义会议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教师多媒体投放视频《七律·长征》,视频播放的毛主席这首七律,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去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观看视频,进入新课情境导入,激发兴趣讲授新课教学目标一:传略转移与遵义会议1、红军长征的原因教师过渡: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学生阅读教材,迅速做出回答:由于博古、李德在军事上培养自主学习能被红军粉碎。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概括出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失败,导致的结果是什么?2、红军长征初期的状况如何?请大家阅读教材82页第一节并结合《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后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明确:渡过湘江后,红军损失惨重,出发时的8万人剩余不到3万,去湘西还是去贵州,毛泽东与博古等人产生分歧。

最后,毛泽东的建议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红军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博古毛泽东2、遵义会议教师播放遵义会议相关视频,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82--83页第一节,完成表格关于遵义会议时间、内容、意义等信息的“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设计)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设计)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2022年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通过了解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历程的史事,感悟长征精神。

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事件,是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的重要一课。

长征粉碎了国民党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促使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学习目标知道长征、遵义会议等基本史实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长征的过程,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运用史料分析长征的原因,认识长征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体会革命先烈们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长征精神,激发爱国之情。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遵义会议、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教学难点:红军长征及长征精神。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身心各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

青春期性成熟带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进青少年性意识的发展,在学习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经初中七年级一年多的学习,对初中历史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已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

课前要求学生通过教师网络空间收看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相关资料,对长征的历史有所了解。

学生对本课的历史人物、各个战役比较感兴趣,这些人物性格、智慧、战役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精神对学生学习、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视频导入,让学生识记视频中关键词,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来进入本课。

【整体感知】壹明晰长征原因贰图画长征经过叁解读长征意义肆感悟长征精神【解读课标明确目标培育素养】【新课教学】【壹】明晰长征原因问题探究:红军为什么要长征?(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图表分析出红军长征是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课程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课程教学设计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过对史料的分析,探讨红军长征的原因及胜利的定义,提高史论结合及从史料内涵体会不深,因此在教学中要从人和事展开,创设情境,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图,提升读图看图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了解长征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争的精神面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长征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多媒体视频《七律·长征》,然后教师提问:毛主席在什么情况荡气回肠写下这首七律诗呢?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二、讲授新课(一)一曲悲歌震宇寰教师讲解:红军长征的那个年代,中国处在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境地,社会危机四伏,日寇野蛮侵略,国民党反动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顾,向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围剿”。

自1930年11月起,发动了五次“围剿”,前四次“围剿”皆被红军粉碎。

于是1933年秋,蒋介石又发动了第五次“围剿”。

材料一兵力,64个师,7个旅,6个团,空军11个队,飞机150架,总计百万兵力。

——王桧林主编、郭大钧副主编:《中国现代史》,231~232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材料二举办庐山“军事训练团”,人美英等国购买军火,增加部队的新装备;聘请一批德国专家当顾问,筹备作战计划,研究改用新的战略战术;在苏区周围修筑了几千个碉堡和建立经济封锁线。

——王桧林主编、郭大钧副主编:《中国现代史》,231~232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教师设问:第五次“围剿”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蒋准备充分,兵力强大,战法新颖。

)(过渡)面对蒋介石的新战略,当时的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采取了什么样的对策呢?他的王牌就是让一年前由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担任总指挥。

材料三李德认为,对付蒋介石的新战法,红军过去反“围剿”的方式已不适用。

他狂妄地说“游击战争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打正规战的时候”,坚决反对积极防御、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反对以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作为主要作战形式,主张打以堡垒对堡垒、阵地对阵地的正规战、阵地战,因而使红军陷入了极端被动的地位。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中的重要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长征途中,红军历经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胜利会师,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教材地位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

本课承接上一课“中国工农红军的创建与国共十年对峙”,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面临严重危机时,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领导红军进行艰苦卓绝的长征,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开辟了新的道路。

同时,本课也为下一课“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奠定了基础,长征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族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教材内容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长征初期,红军损失惨重。

在危急关头,召开了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过雪山草地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红军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

红军胜利会师陕甘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路线及重大历史事件,理解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掌握遵义会议的内容和历史意义,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转折关头的重大决策能力。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优质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优质教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供多个学习条件,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合作讨论,积极发言增强合作和协调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感受地方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军精神,培养学生爱乡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遵义会议。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图中展示的是毛泽东《七律·长征》,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去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战略转移和遵义会议1.红军长征的背景教师讲解: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被红军粉碎。

2. 战略转移——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原因)(展示课件)教师引导: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结果?学生回答: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3.红军开始长征(展示课件)教师提问:长征初期,红军情况如何?学生回答: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

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遵义。

4.教师过渡:红军占领遵义后,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影响中国革命的一次重要会议。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生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生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从南昌起义开始,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内容包括: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红军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会宁会师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和伟大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革命时期的一些历史事件,如南昌起义、国共十年对峙等。

学生对本课内容中的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可能有所了解,但对长征的整体认识和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学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全面了解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从中体会到红军的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熟练记住长征的主要过程和重要事件,了解长征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并弘扬红军长征所体现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团结互助、实事求是等革命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红军长征的原因、长征过程中重要事件的意义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长征的艰苦历程。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长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长征的背景和过程。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红军长征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长征的兴趣。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长征的原因,掌握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本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识图、填图的能力;并且能概述长征的路线及重大历史事件,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通过学习长征中所经历和克服的重重困难,引导学生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路线及伟大意义。

教学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17课工农红军长征【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2.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2.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3.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危机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的人格力量。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

【教学难点】遵义会议是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激动人心的战斗就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我们的红军历尽千山万水,经过千辛万苦,就要到达陕北,毛泽东主席心潮澎湃,豪情万丈地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

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

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1.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

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赛课教学设计_0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赛课教学设计_0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课题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科目历史教师教学对象八年级课时1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1)他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

(长征为后人留下的长征精神,直到现在仍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

)(2)本课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素材。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

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

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精神。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与探究法、材料分析法、启发引导法四、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如果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教学策略与文法教师提出任务,以学生活动为主体。

使学生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思考。

在这一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出学生主体性学习的热情,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采用讲解法、演示法、引导法。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学播放《长征》主题曲并设疑问导入。

展示学习目标。

产生兴趣,观看视频把学生引入长征的情境中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让学生了解长征路上的艰辛,以及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的坚定信念、英勇斗争的精神。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长征的历史。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更多地关注长征的艰苦卓绝和英雄事迹,而对于长征的战略意义和对中国革命历程的影响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长征,使其对长征有更全面的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掌握长征途中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精神的认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途中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长征相关视频、音乐等,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长征相关视频、音乐、图片等素材。

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长征相关视频、音乐等素材,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简要介绍长征的背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按照时间顺序,呈现长征的过程,重点介绍长征途中的重要历史事件。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长征的艰辛和英雄事迹。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课属于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时期”的内容。

在整册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一历史事件在中国革命史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是一次伟大的壮举。

长征的胜利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技巧,阅读史料的能力,分析地图的能力。

对于本节课,学生在课外可能有一定的积累,授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团体合作,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根据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以及国民党的“围剿”,分析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原因。

(唯物史观)2.观察《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珞线示意图》,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历史事件。

结合课本文字,小组合作绘制长征路线图。

(时空观念》3.通过播放视频《遵义会议》,了做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4.通过观看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感人视频,讲述红军长征故事,了解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历程的史事,感悟革命先烈们不畏艰举、勇于献身的长征精神。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长征的经过和意义;2.遵义会议教学难点:感悟长征精神教学学法教法: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讲授法、创设问题法学法: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史料分析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听爷爷讲红色记忆》走进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学习新课讲授:明确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展示课堂结构,分成四个篇章讲解。

一、《兵临城下突围败一一长征原因》(一)出示图表分析中央红军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原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二)小结归纳: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由于博古、李德军事指挥上的“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04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八年级上册历史

04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八年级上册历史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设计说明本课有三个子目: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过雪山草地、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这三个子目紧密联系,展现了红军从被迫长征到取得长征伟大胜利,历时两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是一次伟大的壮举。

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所以说它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具有重要地位。

长征还具有现实意义,它是一种伟大精神的象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教学目标1.通过绘制时间轴,梳理红军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及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原因。

(时空观念)2.了解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理解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唯物史观)3.通过绘制长征路线图、讲述长征故事,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感悟长征精神。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遵义会议、红军长征的经过、长征精神。

难点:红军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精神。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资源与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教师播放影片《长征》的片段,并提问学生,知道视频中讲述的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哪件大事吗,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他们在漫漫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又是靠什么力量超越了生理的极限,创造了人类的奇迹的。

二、预习检查1.尝试画出长征的路线图。

2.红军长征的胜利的意义是什么?教师活动:出示时间轴,帮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3页相关内容,分析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及影响。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原因: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影响: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3—85页相关内容,找到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事件,并绘制长征路线示意图。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历经千难万险经受住了种种考验,最终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新民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重要位置。

二、课程标准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长征的原因、经过、胜利的原因及意义;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难点: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电视剧《长征》第一集片头视频教师: 1934年,有一群共产党人为了改变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带领着一支队伍穿越千难万险、用血肉之躯走出了一条光辉之路,走向一个崭新的中国,这支队伍名叫中国工农红军,这条光辉之路名叫长征。

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当长征已如往事般渐行渐远,而长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历久弥新。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征,去寻找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

(设计意图:《长征》第一集片头是诗与画的完美结合,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激发学生情感,导入本课)(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绝路逢生---原因篇展示: 材料一1929年—1933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材料二: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进而向华北进逼,中国主权和领土不断沦丧。

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本课主要内容是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和丰富的插图,生动地展现了长征的艰辛历程和红军的英勇顽强。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掌握长征的基本过程,理解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对国民革命、土地革命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长征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可能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长征的艰苦卓绝和红军的英勇顽强有直观的认识,但对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意义可能缺乏深入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掌握长征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长征精神的认同和敬仰,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的意义和中国革命史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长征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进行系统的讲解,使学生掌握长征的基本知识。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长征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长征的意义和中国革命史的地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的课件。

3.图片:与长征相关的图片资料。

4.视频:与长征相关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与长征相关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长征的背景和意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和图片,生动地展现长征的历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长征的艰苦卓绝和红军的英勇顽强。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使学生了解长征的艰辛历程,体会红军的英勇顽强,认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红军长征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对长征的意义和影响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认识和理解长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红军长征精神的尊重和敬佩,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过程中重大事件的因果关系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长征的艰辛。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3.网络资源,了解长征的最新研究成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红军长征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采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红军长征的历程,让学生了解长征的艰辛。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回答有关红军长征的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长征过程中重大事件的因果关系和意义,分享讨论成果。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长征精神,讨论红军长征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新人教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过程与方法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

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史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教学重点:遵义会议教学难点: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精神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地球上的红飘带》)这是坐落在甘肃会宁的长征纪念雕塑,雕塑的名称是《地球上的红飘带》。

在红军长征的漫漫征途中,矗立着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纪念碑。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瞻仰革命的丰碑,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1.教师讲解: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陷入及其危险的境地。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歌曲——《突破封锁线》3.教师讲解: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

红军拼死冲杀,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八万多人只剩下三万多人。

4.出示图片:展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5.出示材料:正是在这危急关头,毛主席挽救了红军。

他力主放弃合二、六军团的企图,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打了几个胜仗,使部队得以稍事休整。

他的主张得到大部分同志的赞同,于是,部队在十二月占领湖南西南边境之通道城后,立即向贵州前进,一举攻克了黎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长征的意义和长征精神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地球上的红飘带》)这是坐落在甘肃会宁的长征纪念雕塑,雕塑的名称是《地球上的红飘带》。

在红军长征的漫漫征途中,矗立着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纪念碑。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瞻仰革命的丰碑,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教师讲解: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歌曲——《突破封锁线》
3.教师讲解: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

红军拼死冲杀,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8万多人只剩下3万多人。

4.出示材料:正是在这危急关头,毛主席挽救了红军。

他力主放弃合二、六军团的企图,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打了几个胜仗,使部队得以稍事休整。

他的主张得到大部分同志的赞同,于是,部队在十二月占领湖南西南边境之通道城后,立即向贵州前进,一举攻克了黎平。

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三万多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

——刘伯承
5.教师讲述:面临危急局面,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有必要纠正之前的错误的军事指挥和决策。

因此。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谈一谈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

提示:纠正“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7.教师强调:在危急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目标导学二:过雪山草地
1.图片展示:出示红军长征途中的图片
2.学生自主学习:说一说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

提示: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缺衣少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

3.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红军长征(片段)
4.教师讲解:遵义会议后,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冲破敌人的包围,进入甘肃。

目标导学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教师引导:阅读教材,说一说长征过程中有几次会师,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提示:两次。

第一次是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的会师;第二次是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
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

长征结束的标志是甘肃会宁三大主力会师。

2.阅读图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3.教师讲述: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红军的长征经过了赣、闽、粤、湘、桂、黔、滇、川、康、青、甘、陕12个省,越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及雪山、草地等,历经25000里。

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真正的前所未有的征途。

4.多媒体链接:展示行程示意图,让学生填空。

5.教师提问:同学们,关于长征胜利的意义,你觉得有哪些?(学生讨论)
提示: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三、课堂总结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同时,它又像一处取之
不尽的艺术宝藏,吸引着中外的新闻记者、战史专家和艺术家。

长征不但是战争史上的奇迹,还是20世纪中华民族灵魂最壮美的写照——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及它领导的工农红军是战无不胜的。

长征精神,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仍将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在该课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提出适当的问题,向学生提出要求,实现了老师和学生的良好互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再如,根据教学的需要,充分利用了图片、文字资料等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教学中掌握长征的历史,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要加强对史料的深层次解读和运用,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