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河口地区河道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福州闽江——乌龙江岸线变化及稳定性分析

福州闽江——乌龙江岸线变化及稳定性分析

Ana l y s i s o n t he s h or e l i n e c ha ng e o f Fu z ho u’ S Mi n Ri v e r
— —
Wu l O n g iv R e r a nd t he s t a b i l i t y o f ba n k s l o pe
的酸性 岩浆岩所构 成 的南 台岛 , 它是 福州 的一个行 政 区 的地 域 。闽江福州段 的南北港在 马尾 汇合于 主干流 。如 ( 图1 ) 所
示。
闽江 一 乌龙 江贯 穿福 州市 区命 财产安 全 , 而 目前 针对福 州 闽江 一 乌龙江的水陆变化 以及岸 坡稳定 性分 析 尚有 欠缺 。本 项 目 主要 通过卫星遥感 图像对 近十年 来福州市 区域 闽江 一乌龙 江
田其 煌
( 福州市勘测院 福建福州 3 5 0 0 0 3 )

要: 采用福州市 2 0 0 0年 、 2 0 0 4 年、 2 0 0 9年有代表性的卫星影像图进行对 比, 分析其岸线 的变化情况 。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将岸坡稳
定性程度划分为四个等级 , 将闽江 一乌龙江岸坡稳定性进行分段分级 , 对影响闽江 一乌龙江岸坡稳定性的地质 因素、 水 动力条件及人 为
因素进行了探讨 , 最后提 出了若干岸坡治理的有效措施 。
关键词 :闽江 一乌龙 江 ; 岸 线变化 ; 岸坡稳定 ; 岸坡治理 中图分类号 : T V1 4 7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 1 0 0 4—6 1 3 5( 2 0 1 3 ) 0 6— 0 0 8 5—0 3
2 0 1 3年第 0 6期 总第 1 8 0 期



福建福州闽江河道整治让河流重焕生机

福建福州闽江河道整治让河流重焕生机

福建福州闽江河道整治让河流重焕生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许多河道受到了严重的人类活动影响,导致水环境的污染和河道生态系统的恶化。

福建福州闽江河道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为了改善水质、保护河道生态环境,相关部门积极展开了闽江河道的整治工作。

经过多年的努力,福州闽江河道整治工程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让这条河流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整治背景和意义闽江是福建省重要的河流之一,不仅为福州市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也是福州市的重要交通枢纽。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工业排放、农业非法排污、生活污水和垃圾的直接排放等原因,闽江河道水质受到了严重污染,河道两岸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严重威胁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福州市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福州市政府决定启动闽江河道整治工程,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加强河道的水质监测和管控,修复河道生态系统,提升沿江城区景观,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

二、整治工程的主要措施1. 水质监测与管控闽江河道整治工程首要任务是改善水质,净化河流。

为实时监测水质,相关部门安装了一系列水质监测设备,并建立了统一的水质数据管理平台。

通过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河道污染源,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此外,禁止非法排污、加强对工业和农业污染的治理,严格控制河道的废水排放,提高河道水质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2. 生态修复与保护为了重建河道生态系统,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

首先,引进大量优质河底底质,增加河床面积,提高水质的自净能力。

其次,修复和保护河道两岸的湿地、河岸带和湖泊等生态景观,增加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时,限制河道附近的土地利用和建设活动,减少对河道的人为干扰,保护和维护河道的生态环境。

3. 河岸绿化和景观提升为了提升河道的景观价值和人文氛围,福州市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河岸绿化和景观提升工作。

通过种植各类乔木、灌木和花卉植物,打造了沿江绿廊,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健身的场所,也增加了城市的整体美观度。

闽江下游干流水深遥感与河道演变分析(1)

闽江下游干流水深遥感与河道演变分析(1)

function,
respectively.The results of the
indicate that
spectro-photometric has the best
performance
depth
in the water body extracting.(2)RS-Based retrieval model indicated that river had
severely during 2001—2003.
Key words:relevance,spectral value,remote sensing model of water depth,average relative
error
II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姓名)迕赶学号至QQ鱼Q昼垒Q专业自然丝理堂所呈交的论 文(论文题目:闺江工鲎王逾.丞邃暹蹙皇逦道渲变佥板)是我个人
段2001~2003年间河床下切严重。
关键字:相关性,辐亮度值,水深遥感模型,平均相对误差
中文文摘
中文文摘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测深方法的不断深入。理论上,遥感测深方法可以 迅速、准确获得大范围、同时相的水深信息,弥补传统水深测量方法的局限。但由 于不同区域水质和水体底质差别较大,加之建模式时常常遇到遥感资料和实测水深 不同步等问题,故至今尚无统一的水深遥感模式。闽江下游河道演变剧烈,但由于
年2月6日三期遥感影像分别反演研究区相同水位下的水深,水深变化可以反映河 道的演变情况。将反演得到的2001年遥感水深图与2002年遥感水深图、2002年遥 感水深图与2003年遥感水深图相减,利用密度分割法对相减后的图进行分区,分析 2001~2003年冲淤情况。结果表明,2001~2003年,竹岐至侯官河段冲刷严重。

闽江口海岸线40年变迁遥感监测与分析

闽江口海岸线40年变迁遥感监测与分析

海岸线 是 陆地 与海 洋 的分界 线 ,主要 是 指 多年 大 潮 平均 高 潮 位 时 的海 与 陆 的分 界 线 [ 】 ] 。
由于 河 口淤积 、气候 变 暖导 致海 平 面上 升等 自然 条件 的变化 ,以及人 工 围垦 、填海 造 地 、海
洋 工 程等人 类 活动 的影 响 ,导致 海岸 线在 不 断地 发生着 变化 。因此 ,快速 而 又准确 的测 定海 岸 线 的动 态变 化 ,对 于海岸 线 与海岸 保 护及利 用 、海域 使用 、海 洋执 法 等活 动具有 十分 重要
收 稿 日期 :2 0 1 4 — 1 0 — 2 9 作 者 简 介 :郑 旭 霞 ( 1 9 7 7 一 ) ,女 ,工 程 师 ,从 事 遥 感 综 合 研 究 与 应 用 。
8 0




Ge o l o g y o f F u j i a n

3 4 卷
其 中较 大的有 罗源 湾 、定海 湾 、马尾港 、漳 港湾 、福 清湾 和兴 化湾 ,而沿 海 岛屿更 是 星罗棋

1 期




Hale Waihona Puke Ge o l o g y o f F u j i a n
7 9
闽江 口海 岸 线 4 O年 变 迁 遥 感 监 测 与分 析
郑 旭 霞
( 福 建 省 地 质测 绘 院 ,福 州 ,3 5 0 0 1 1 )
摘 要
运用 R S 、GI S技 术 , 以 1 9 8 6 ,1 9 9 4 ,2 0 0 2 ,2 0 1 0年 4 个 不同时相遥感影像和 l 9 7 0
年 比 例 尺 1:1 0 0 0 0地 形 图 为数 据 源 ,采 用 平 均 高 潮 线 法 提 取 闽 江 口 5个 时 段 的 海 岸 线 ,并 对 各

再论闽江下游河床演变及其水力条件的变化

再论闽江下游河床演变及其水力条件的变化

断面 面 积 变 化 ,推 算 2 0 05
年 ~ 19 9 3年 河 床 平 均 刷 深 达 82 m~ 8 3 m。 具 体 见 .6 .6 表 1 由竹 岐 水 文 站 基 本 水 。 尺 大 断 面 分 析,2 0 0 5年 ~ 19 9 3年 基 本 水 尺 大 断 面 起 点 距 3 0 处 最 大 刷 深 达 8m
设的重要依据 。
1 1 水 位 与 河 床 断 面 面积 关 系分 析 .
底 高 程
( m

. .
一 r
。 .
… : : 二 、
图 2 竹 岐 水文 站 基 本 水 尺 大 断 面 图
据 竹 岐 站 逐 年 水 位 ~ 断 面 面 积 关 系 曲线 分 析 统计 同 水 位

维普资讯
‘uuo ’ , 十 厅 删
表 2 闽江干流竹岐同流量水位变化分析成果
单位 :m
2 1 水 1 库 前 后 河 流 泥 . : 2建
沙量 变化
由竹 岐 水 文 站 实 测 泥 沙
资 料 统 计 , 18 9 0年 ~ 19 93

多 年 平 均 年 迳 流 量 6 0亿 m’ 习惯 上 将 闽 江 水 2 。
I大 坝 以 下 河 流 称 为 下 游 。 水 I大 坝 至 竹 岐 断 面 约 4 k = I = I 6 m, 为 山 陵 河 谷 状 ,河 床 多 沙 卵 石 ;竹 岐 断 面 至 文 山 里 断 面 约 1k 7 m。为 宽 浅 多 沙 河 床 , 由 中 、粗 沙 组 成 。 闽 江 干 流 到 淮 安 头 后 分 成 南 港 ( 浅 河 道 )与 北 港 ( 深 河 道 ) 宽 窄 ,绕 南 台 岛后 汇 于 闽 江 I入 海 。 闽 江 下 游 河 流 及 水 文 测 站 分 布 见 图 = I

闽江下游干流水深遥感与河道演变分析的开题报告

闽江下游干流水深遥感与河道演变分析的开题报告

闽江下游干流水深遥感与河道演变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水文遥感技术是近年来应用较广泛的水文学研究方法之一。

闽江下游干流长达300多公里,是福建省重要的生态农业经济区。

由于受长期人类活动影响,该区域河流形态演变较快,河道淤积加剧,容易引发洪涝灾害,严重影响了该区域的发展,因此,对该区域的水文情况进行准确的观测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和河流水文数据,通过遥感获得闽江下游干流水深信息,研究河道演变情况,为区域水资源管理和防洪减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数据来源和处理(1) 遥感数据:本研究选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激光雷达数据以及多波段高光谱遥感数据等多源数据,利用相关软件进行预处理和处理。

(2) 水文数据:本研究选用国家级水文站点发布的实时水位监测数据,获得水流速度、水深等水文信息。

2. 研究方法(1) 遥感图像处理:通过数码图像处理方法去除遥感图像中的杂点,进行无人机航拍数据配准,获取高分辨率的河道数字正射影像图。

(2) 水流速度和水深计算:利用水文学原理,根据国家水文局发布的实时水位监测数据,结合数字高程模型数据,计算水流速度和水深。

(3) 河道演变分析:根据水深与地面高程的差异和变化,计算河道的挖淤量,并对其演化历程进行分析,探究河道演变规律。

三、预期成果和应用价值1.成果(1) 闽江下游干流水深分布图(2)下游干流河道挖淤量分布图(3) 下游干流河道演化历程分析图2. 应用价值(1) 为下游水资源管理和河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 为下游地区的防洪减灾提供重要参考。

(3) 提高区域水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区域生态环境。

闽江河口水下三角洲及周边海域现代沉积环境演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闽江河口水下三角洲及周边海域现代沉积环境演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闽江河口水下三角洲及周边海域现代沉积环境演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谢津剑;王爱军;叶翔;陶舒琴;蔡枫【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2024(42)2【摘要】【目的】河口三角洲是陆海相互作用的敏感地带,也是人类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研究人类活动对河口三角洲演化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国际沉积学的研究重点和热点。

【方法】以福建闽江河口水下三角洲为研究对象,通过水动力模拟和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探讨了闽江河口水下三角洲及周边海域现代沉积环境演化。

【结果与结论】研究区河口内潮流以往复流为主,在口外海域逐渐转变为旋转流,水下三角洲地区流速大,外海流速较小;沉积物类型以砂、粉砂和砂质粉砂为主,平均粒径平均值分别为1.57Φ、6.78Φ和5.62Φ,并且由河口向口外陆架方向沉积物粗颗粒组分含量逐渐减少,细颗粒组分含量逐渐增大;沉积物输运趋势显示,在闽江河口水下三角洲内,沉积物输运呈现向东、东南和东北方向,在口外海域沉积物呈现朝东南和东北离岸方向,以及向西北朝岸方向输运;基于粒度组成、粒度参数及站位水深多元统计分析,综合地理位置、沉积物源和水动力条件,将研究区现代沉积环境划分为4个沉积区;通过探讨不同控制因素下的河口水下三角洲沉积环境差异,揭示了不同沉积区的沉积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该研究结果可为河口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总页数】17页(P558-574)【作者】谢津剑;王爱军;叶翔;陶舒琴;蔡枫【作者单位】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与海岸地质研究室;福建省海洋物理与地质过程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6.2【相关文献】1.珠江口淇澳岛滨海湿地沉积环境演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2.厦门大嶝海域现代沉积过程及其对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响应3.闽江口水下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Ⅰ.现代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4.闽江口水下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Ⅱ.晚更新世—全新世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闽江口近百年来海底地貌演变与成因

闽江口近百年来海底地貌演变与成因

净淤积 净淤 积速率 厚度/ m / ( 108m3#a- 1)
1913~ 1950
3. 67
0. 97
3. 35
1. 56
1. 10
0. 62
2. 70
0. 55
0. 073
1950~ 1975
2. 78
1. 17
2. 93
1. 69
0. 95
0. 69
1. 61
0. 35
0. 064
1975~ 1986
表 1 闽江口海底冲淤特征表
Tab. 1 Accretion in different period in Minjiang River Estuary
时段
淤积量 / 108m3
冲刷量 / 108m3
淤积面积 冲刷面积 平均淤积 平均冲刷 净淤积量
/ 108m2
/ 108m2
厚度/ m 厚度/ m
/ 108m3
摘 要: 运用 GIS 工具研究了闽江口近百年来地貌演 变的特 征。20 世纪上 半叶, 闽江口 表现为 较强的 淤积, 此后淤 积速率 逐
渐降低, 1980 年代后期到 20 世纪末河口区以侵蚀 为主, 河口浅滩主要 发育在河口 区南部。闽江 口南、北支河道 具有不同的 泥
沙输送特征, 基本可概括为 北出南积 , 既北支河道向海输送大部分径流和泥 沙, 泥 沙沉积在河 口及三角 洲前缘地区, 河口 区
( Lab of the Coastal and Ocean Environmental Geology, The Thi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S O A, Xiamen 361005, China)
Abstract: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Minjiang Estuary in recent 100 years has been studied with tools of GIS. Results show that high depo sition happened in the first half of last century, after that deposition rate declined and erosion happened during late 1980 to end of the century. Shoals mainly develop in the south part of the estuary. The north channel outputs more fresh water and suspended sand than the south channel. Re suspension often takes place in the estuary, and along with flooding currents, the re suspended sands may be transported to the south chan nel. In the end, a combination of relatively weak runoff of the river, relatively high flooding current in the south channel, and re suspended sands from the estuary, makes the high deposition rate and form more shoals in and out of the south channel. The decline of deposition rate and erosion in the estuary is greatly due to the dam construction and dredging on river bed. Key words: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suspended sand dynamical process; the Minjiang Estuary

闽江下游水文情势演变及其对压咸流量保证率的影响

闽江下游水文情势演变及其对压咸流量保证率的影响

闽江下游水文情势演变及其对压咸流量保证率的影响明昊文;张丹蓉;管仪庆;王子元【期刊名称】《水电能源科学》【年(卷),期】2024(42)3【摘要】针对近年来闽江下游河口自然水文情势发生变化致使咸潮上溯现象逐渐加剧的问题,选取闽江下游竹岐站1950~2018年逐日流量资料,采用Mann-Kendall法进行趋势和突变检验,确定1997年为径流突变年份。

采用水文指标变化范围法(IHA/RVA)对突变前后两个时间序列1950~1996、1997~2018年的32个水文指标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除了低流量脉冲发生次数及历时和逆转次数为高度改变,其余指标均为中、低度改变,闽江下游水文整体改变度为38.16%,为中度改变。

采用两种压咸流量方案对两个时间序列代表年进行保证率分析,其中方案1压咸流量过程的最小值及总需水量较方案2少,压咸流量保证率高。

压咸流量保证率突变后较突变前整体增加,尤其是在枯水年,压咸流量保证率大幅增加,但同时存在丰水年压咸流量保证率下降的问题。

说明水库的投入运行影响下游径流过程,可以改善枯水期下游河口地区咸潮入侵问题,但也使丰平枯各年的压咸流量保证率趋于一致。

【总页数】5页(P1-5)【作者】明昊文;张丹蓉;管仪庆;王子元【作者单位】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21.4;P333【相关文献】1.闽江口不同调水方案对闽江下游咸潮上溯的影响研究2.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运行后水文情势变化分析—基于流量历时曲线的生态流量指标3.不同频率洪水作用下闽江下游采砂规划对河道演变的影响4.闽江下游径流量和北港分流比变化及其对水龄的影响研究5.基于EFDC的咸潮上溯对闽江下游水源地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枯水期闽江下游水体浑浊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枯水期闽江下游水体浑浊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随着社会、经济的
发展,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大量污染物进
入河流,对水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3 - 4]
。 此外,由
0. 027kg / m3 ,主要分为上、中、下游三段。 其中水口水
库坝 址 以 下 至 长 门 口 为 下 游, 河 床 宽 度 为 400 ~
2 000m,河床比降小,在 0. 1‰ 以下,河水流速缓慢,
响因素,兼顾监测点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较为全面地
水体浑浊空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期充
反映枯水期闽江下游水体浑浊空间变化特征,分别在
分认识人类和潮汐活动对闽江水质的影响作用,研究
闽江口、解放大桥、淮安大桥、竹岐、溪口大桥、梅溪、
成果可为闽江下游水质的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区概况与方法
水口电站水库等 7 个断面布设监测点并取样( 图 1) 。
明:枯水期闽江下游水体浊度为 10. 6 ~ 330NTU,透明度为 0. 12 ~ 2. 22m;悬浮颗粒物含量为 2. 15 ~ 330. 2mg / L,
其中 < 2μm、2 ~ 20μm 和 > 20μm 分别占 5. 2% ~ 35. 85% 、23. 2% ~ 76. 5% 和 9. 65% ~ 62. 6% ;溶解氧为 3. 61
~ 7. 78mg / L,叶绿素含量为 0. 05 ~ 3. 5μg / L,电导率为 152. 9 ~ 183μs / cm。 水体浑浊大体呈现河口高于上游,城
区段高于郊区段,感潮段高于非感潮段的空间变化特征。 枯水期闽江下游水体浑浊与上游下泄流量减少、潮汐
周期性影响、闽江北港段特殊水流形态特征及生活污水排放和局部水土流失等因素有关。 研究结果可为闽江

闽江下游河床演变咸潮影响数值模拟

闽江下游河床演变咸潮影响数值模拟
收 稿 日期 :2 1 0 0—1 —1 1 6
s : nu√u + 2h s o u + 2h ’ 0 h p V/4 、 ~= n / v V 4分另 //
为 X和 Y 向 的摩 阻 底 坡 ; 方
n为 河 道 糙 率 ;
f=2 i8表示柯 氏力系数 ,其 中 Q 为地 球 自转角速 Os n
维 问题 转 化 成 一 系列 局 部 的一 维 问 题 进 行 求 解 ,采 用 全 变 差
峡 南书 位
缩小格式 ( V )计 算 各跨 单 元边 的 水量 、动量 与 物质 通 TD
量。
2 2 模 型 范 围、网格 划分及 计算条 件 .
建 立 水 口 一闽 江 口 一 海二 维 动 态仿 真 数 学 模 型 。为 减 外
/ 9 11 /0 11 / 1 1 1 /2 11 /3 11 /4 11 /5 1 1 /6 11 /7 11 11  ̄J /8 /9 P l
图 3 水 位 率 定 验 证
清湾潮量而言很小 ,进行简化 ,不参 与计 算 ,其余小支 流也
予 以 简化 。
采用无结构网格对局部 岸线 较复杂 的河道 附近 进行 适 当
闽江 口是咸淡 水交汇区 ,河 口区的盐 度随径 流 、潮 流相
互 消 长 而 变 化 。枯 水 期 由 于 上 游 来 水 量 减 少 ,径 流 作 用 减 弱 ,潮 流 作 用 相 对 增 强 ,导 致 咸 水 界 上 移 。 部 分 咸 水 上 溯 使 得 马 尾 附 近 水 域 氯 离 子 浓 度 增 加 。近 年 来 ,闽 江 下 游 河 道 剧 烈 下 切 演 变 使 得 河 床 的 进 纳 潮 量 增 大 ,导 致 潮 流 界 、潮 区 界 不 断 上 延 。19 94年 、2 0 0 3年 和 2 0 0 9年 枯 水 大 潮 期 ,闽 江 口 出 现 了较 明显 的咸 水 倒 灌 现 象 ,影 响 闽江 下 游 几 个 水 厂 的取 水 。 根 据 资 料 分 析 ,近 年 来 闽 江 口咸 潮 的强 度 和 影 响 范 围 呈

闽江下游闽清河段河道演变分析

闽江下游闽清河段河道演变分析
F u z h o u ,F u j i a n 3 5 0 0 0 1 ,C h i n a ; 2 . F u j  ̄ n H y d r a u l i c s R e s e a r c h C e n t e r ,F u z h o u ,F u j  ̄ n 3 5 0 0 0 1 ,C h i n a )
s a n d e x c a v a t i o n i n iv r e r c o u r s e s nd a wa t e r wa y r e g u l a t i o n,t h e c h ng a e s o f he t lo f w a n d s e d i me n t c o n d i t i o n s a n d t h e e v o l u— t i o n o f t h e iv r e r b e d a r e r e l a t i v e l y s t r o n g,wh i c h c a u s e s f r e q u e n t i r v e r b nk a c o l l a p s e s .T h e s e a c c i d e n t s a f f e c t t h e l i v e l i h o o d o f p e o p l e wh o l i v e a l o n g t h e c h a n n e 1 .Ba s e d o n he t me a s u ed r t o p o g r a p h i c d a t a o f Mi n q i ng c h nn a e l ,t h e e v o l u t i o n c h a r a c —
( 1 . 福建省水利水 电勘测设计研究 院, 福 建 福州 3 5 0 0 0 1 ; 2 . 福建省水工程水动力研究 中心 , 福建 福州 3 5 0 0 0 1 )

水沙平衡演变对闽江下游河道的影响

水沙平衡演变对闽江下游河道的影响
维普资讯
2 0 第 1期 0 7年
水沙平衡演变对 闽江下游河道 的影 响
郑 鸣 芳
( 福建省 水利 水 电科 学研 究院 , 福建 福州 3 0 0 ) 5 0 1
摘要 :该文 收 集分析 了闽江 下游水 口一 分流 口河 段历 年的 来水 、来沙 、断 面 等实 测数 据
深 切 约 1 m, 同流 量 下 水 位 降低 明显 。沿 江 两 岸 出现 多处 岸 2
坡淘刷 、桥墩 倒塌等 险情 。分 流 口河段 北港河 床急 剧下 切,
南 港 则 出 现 每 年 断 流 时 间 延 长 , 潮流 界 、 潮 区 界 上 延 , 自来 水 厂 取 水 困 难 的 情 况 。 闽江 下 游 河 道 水 沙 平 衡 在 短 时 间 内 巨 变 引起 许 多 专 家 学 者 的关 注 ,也 引起 有关 部 门 的 高 度 重 视 。 本 文 利 用 收 集 到 的 闽江 下 游 河 段 ( 流 的 水 口 电站 坝 址 干 下 游 至南 北 港 汇 合 段 的 马尾 )历 年 实 测 的 流 量 、输 沙 、 断 面
印 『 j }
图 1 竹 歧 水 文 站 年 来 水 量 变 化 图
水 口水 电 站 大 坝 于 1 9 9 3年 4月 下 闸 蓄 水 , 坝 址 处 控 制 流 域 面积 占 闽 江 全 流 域 面 积 的 8 % 。现 以 1 9 为 分 界 点 。 பைடு நூலகம் 9 3年 分 析 闽江 水 沙 基 本 情 况 。 15 年 ~19 ,闽江 4 90 9 2年 3年 平 均 年 径 流 量 5 2亿 m3 3 。 平 均 流 量 1 8 m3s 1 9 6 5 /。 9 3年 闽江 来流 量 无 明显 差 异 。 收 稿 日期 :2 0 —1 —2 06 1 2

闽江下游河床演变水质影响数值模拟

闽江下游河床演变水质影响数值模拟
【 要 ] 文在对 闽江 下游河道现状 充分 调查 的基础上 , 摘 本 建立 了闽江 下游( 口坝下~ 水 闽江 口)
二 维 水动 力、 质数值 模 型 , 水 并利 用 各水 文站 、 流断 面的水 位 、 量观 测 结果 对模 型进 行验 测 流 证 。然后 ,应用 该模 型定 量化研 究河床 演变 下闽江 下游各排 污 1 污染带对主要取 水 口的影响 2 ' 程度 , 并提 出对策措施 。
致 分 为 4段 : 口~ 岐 、 岐~ 北 港 分 流 口 、 水 竹 竹 南 南 北 港 分 流 口~白岩 潭 ( 、 南 北港 )白岩 潭一 门 。 、 长 闽江 下 游 是 福 州 市 所 在 地 ,亦 是 海 峡 西 岸 沿 海 一 带 重 要 的水 源 地 。根 据 近年 来 闽江 下 游 的 污 染 源 调 查 , 入 闽江 北 港 福 州段 河 道 的 工 业 、 活 排 生 污 废 水 占全 市 污 废 水 总 量 的 7%以上 , 随 着 福 州 5 且 城 市 规 模 不 断扩 大 、 市 的东 扩 南移 , 入 闽江 南 城 排
【 关键 词 ] 闽江下 游; 河床 演 变; 维水动 力和水 质数 学模 型 ; 二 数值模 拟
【 中图分类号 ] 4 X13 [ 文献标 识码 ] A
1 概 况
闽江是福 建省 最大 的河流 , 发源于 闽 、 、 浙 赣
三 省 交界 的武 夷 山脉 , 发 源 地 至 长 门 河 口长 5 1 从 4 k 流域 总 面 积 6 9 m2 上 游 沙 溪 、 m, 092k 。 富屯 溪 和 建 溪 三 大 支 流 在 南 平 附 近 汇 合 后 主 流 称 闽 江 干 流 , 平 以 上 称 为 上 游 , 平 至 水 口( 坝 ) 形 成 南 南 大 已

闽江口外海域晚第四纪地震层序和古河道演变

闽江口外海域晚第四纪地震层序和古河道演变

第50卷 第1期 海 洋 与 湖 沼Vol.50, No.1 2019年1月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Jan., 2019*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 908-01-QC20号。

刘阿成,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E-mail: lac2004@ 收稿日期: 2018-04-10, 收修改稿日期: 2018-08-15闽江口外海域晚第四纪地震层序和古河道演变*刘阿成1, 2, 3 唐建忠1, 2 吴 巍1, 2 张 杰1, 2(1.上海东海海洋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 上海 200137; 2. 国家海洋局 东海海洋调查勘察中心上海 200137; 3. 国家海洋局 东海信息中心 上海 200136)摘要 为了查明闽江口外海域晚第四纪地震地层特征, 进行了高分辨率浅地震剖面调查, 穿透的沉积物厚度最大约90m, 划分为6个地震层序, 自上向下为U1—U6。

U1为全新世(海洋同位素阶段 (marine isotope stage, MIS) 1期)海相沉积单元, U3为MIS 3期的滨浅海—河口相, U5为MIS 5期的滨浅海与河流交互相, 在MIS 5.2和5.4亚期海平面下降超过15m, 发育了河流沉积; U2和U4分别为MIS 2和MIS 4期的河流充填相, 而U6为MIS 6期的陆相沉积单元。

根据地震层序关系研究了埋藏古河道的断面和分布特征、发育年代、演变及原因等。

在全新世初期(11.5ka BP)之前, 古闽江呈SE 向经研究区南部和海坛岛东面流入东海(台湾海峡北口), 随着研究区上游地势不断淤高, 在11.5ka BP 之后发育了NE 向经北部向海到达西引岛附近的古河流, 至约9.2ka BP 海平面上升到约-30m 高度时, 全部河流消失于海面之下, 闽江最后一次退出研究区。

在闽江口东面, 埋藏古丘陵的中南部高于现海面下50m(-50m), 受其阻挡未能发育向东直接入海的闽江古河道。

闽江福州段河道演变分析与整治探讨

闽江福州段河道演变分析与整治探讨

闽江福州段河道演变分析与整治探讨
林勇
【期刊名称】《人民珠江》
【年(卷),期】2004(000)006
【摘要】针对近年来闽江河道变化情况进行河道演变和发展趋势分析,同时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的治江思路和观点.
【总页数】3页(P25-26,49)
【作者】林勇
【作者单位】福州市闽江下游管理处,福建,福州,350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85
【相关文献】
1.城区河道水质整治设计探讨——以福州市磨洋河水质整治设计为例 [J], 郑禹中
2.闽江福州段防洪整治试验研究 [J], 李安中;常福田;蔡辉;周晶晏;丁坚
3.城区河道水质整治设计探讨——以福州市磨洋河水质整治设计为例 [J], 郑禹中
4.城区河道水质整治设计探讨——以福州市磨洋河水质整治设计为例 [J], 郑禹中
5.闽江福州河段河道整治物理模拟中的水文问题 [J], 李松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闽江河口地区河道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闽江河口地区河道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文章编号:100223682(2004)0120013208闽江河口地区河道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周建军,陈 刚,胡 成,陈华丽(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比之传统的调查方法,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岸线解译具有范围大、多时段、省时、省力以及快速等优点。

根据多时相TM 遥感数据,对闽江河口地区岸线进行解译,结合20世纪60年代地形图和2001年海图,分析了河口地区河道演变情况。

对河流岸线和浅滩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闽江口南部水道多呈淤积状态,北边水道则为弱侵蚀型岸线;南部水下浅滩有新发育,原有的浅滩面积有很大的扩展,北边水道变化较小;文章最后对河道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闽江;遥感;河道演变;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TV 148 文献标识码:A 闽江是福建省最大的河流,闽江河口为山溪性强潮河口,水动力条件复杂,水下地形变化多样,泥沙堆积作用强烈,汊道甚多,径流经梅花水道、川石水道、乌渚水道和熨图1 闽江口形势图斗水道入海,水流悬沙含量很高,浅滩发育,对福州泄洪、排涝、以及福州的经济建设和规划以及福州港的通航等带来很大不利影响,因此,对闽江口进行开发整治研究势在必行。

近年来一些学者结合闽江航道整治工程,对闽江河口的沉积地貌特征、水文泥沙特征与拦门沙成因、盐淡水混合以及闽江口沉积结构与沉积作用[1]等进行了研究,但很少研究闽江口的岸线变迁。

由于海岸线变化速度快,难以用传统、常规的调查方法对其进行及时、充分的监测与研究。

应用多时相、多精度的卫星遥感数据监收稿日期:2003209226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科学基金项目——福建沿海及重要经济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2003]07204)作者简介:周建军(19772),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地质及其遥感应用研究。

(责任编辑:杜素兰)第23卷第1期海 岸 工 程2004年3月测海岸线的变化已有许多成功的先例[2~4],本文利用1986年和2001年遥感图像并结合20世纪60年代地形图以及2001年海图研究了闽江口岸线变迁,为闽江口治理开发规划与工程实施、滩涂资源合理开发、航道开发与治理等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闽江河口潮区界上延变动成因初探

闽江河口潮区界上延变动成因初探

闽江河口潮区界上延变动成因初探
江传捷;郑汉钊
【期刊名称】《水利科技》
【年(卷),期】1997(000)004
【摘要】闽江河流下游至河口段枯水期遇到潮汐影响时,潮区界过去只能到达闽
侯侯官镇,一般只能到南港的科贡和北港的文山里。

近年来由于河床演变等水力因素变化,从实测水文资料综合分析,认为潮区界已上延10km到达工控制站竹岐。

【总页数】4页(P48-50,23)
【作者】江传捷;郑汉钊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水文水资源勘测分局;福建省福州水文水资源勘测分局【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698.17
【相关文献】
1.黄河口潮区界铺设河底管线时主要参数的确定 [J], 孙玉民;程义吉;王春华
2.水口电站对闽江河口咸潮入侵的影响 [J], 黄永福;程永隆
3.闽江河口感潮段淡水湿地CO2排放通量对SO2-4沉降的响应 [J], 徐康;刘小慧;杨平;胡伟芳;黄佳芳
4.三峡截流以来长江洪季潮区界变动河段冲刷地貌 [J], 石盛玉;程和琴;郑树伟;徐
文晓;陆雪骏;姜月华;周权平
5.长江河口潮区界溶解态无机氮磷的通量 [J], 傅瑞标;沈焕庭;刘新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闽江河口沉积特征及演变历史

闽江河口沉积特征及演变历史

闽江河口沉积特征及演变历史吴立成【期刊名称】《东海海洋》【年(卷),期】1990(008)003【摘要】本文研究了闽江河口钻孔揭示的第四纪沉积物的生物、粒度和矿物特征,并探讨了闽江河口的演变历史。

在中生代构造运动所奠定的地貌基础上,闽江自第三纪至第四纪早期以上升剥蚀为主,第四纪初期沙溪、富屯溪、建溪等河流即已流归闽江,形成了一条较大的河流,但当时河床大多基岩裸露,直至晚更新世晚期始接受洪冲积相沉积。

随着末次冰期的结束,海面不断上升,但早全新世早期闽江河床仍高居于海面之上,仍以河流相沉积为主;早全新世晚期,海水开始侵入闽江,形成了湖沼—河口相沉积。

至中全新世,海面已上升至现今海面位置,海水沿闽江河谷入侵,闽江河口退至白沙附近,琅岐岛一带为海湾环境,并接受了相应的沉积。

晚全新世河口下移,琅岐岛附近成为河口环境,形成了一套以河口沙坝相和河口相为主的沉积。

【总页数】9页(P26-34)【作者】吴立成【作者单位】无【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6.21【相关文献】1.闽江下游及河口沉积物总碳的地球化学特征 [J], 龚松柏;高爱国;林建杰;朱旭旭;侯昱廷;张延颇2.闽江下游及河口沉积物总碳的地球化学特征 [J], 龚松柏;高爱国;林建杰;朱旭旭;侯昱廷;张延颇;;;;;;3.闽江河口区沉积物中的抗生素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J], 刘四光; 张乐蒙; 李赫男; 陈猛; 陈岚; 王键; 张钒4.闽江河口区沉积物中的抗生素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J], 刘四光; 张乐蒙; 李赫男; 陈猛; 陈岚; 王键; 张钒5.闽江河口海岸风沙沉积的粒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J], 林锦秀;李志忠;陈君洁;郑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223682(2004)0120013208闽江河口地区河道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周建军,陈 刚,胡 成,陈华丽(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比之传统的调查方法,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岸线解译具有范围大、多时段、省时、省力以及快速等优点。

根据多时相TM 遥感数据,对闽江河口地区岸线进行解译,结合20世纪60年代地形图和2001年海图,分析了河口地区河道演变情况。

对河流岸线和浅滩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闽江口南部水道多呈淤积状态,北边水道则为弱侵蚀型岸线;南部水下浅滩有新发育,原有的浅滩面积有很大的扩展,北边水道变化较小;文章最后对河道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闽江;遥感;河道演变;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TV 148 文献标识码:A 闽江是福建省最大的河流,闽江河口为山溪性强潮河口,水动力条件复杂,水下地形变化多样,泥沙堆积作用强烈,汊道甚多,径流经梅花水道、川石水道、乌渚水道和熨图1 闽江口形势图斗水道入海,水流悬沙含量很高,浅滩发育,对福州泄洪、排涝、以及福州的经济建设和规划以及福州港的通航等带来很大不利影响,因此,对闽江口进行开发整治研究势在必行。

近年来一些学者结合闽江航道整治工程,对闽江河口的沉积地貌特征、水文泥沙特征与拦门沙成因、盐淡水混合以及闽江口沉积结构与沉积作用[1]等进行了研究,但很少研究闽江口的岸线变迁。

由于海岸线变化速度快,难以用传统、常规的调查方法对其进行及时、充分的监测与研究。

应用多时相、多精度的卫星遥感数据监收稿日期:2003209226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科学基金项目——福建沿海及重要经济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2003]07204)作者简介:周建军(19772),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地质及其遥感应用研究。

(责任编辑:杜素兰)第23卷第1期海 岸 工 程2004年3月测海岸线的变化已有许多成功的先例[2~4],本文利用1986年和2001年遥感图像并结合20世纪60年代地形图以及2001年海图研究了闽江口岸线变迁,为闽江口治理开发规划与工程实施、滩涂资源合理开发、航道开发与治理等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1 河口地区河道冲淤变化图2 闽江口岸线遥感解译变迁图1.1 岸线解译本文使用的基础资料为1986年7月25日和2001年3月4日L andsat 卫星数据以及20世纪60年代地形图,再结合河道实际调查的数据,分析了河道的冲淤变化。

由于闽江口大部分地区都有护岸堤坝,所以容易区分水陆界限,将岸线解译出来。

先利用60年代的地形图校正两期遥感图像,并进行重采样,然后适当地对图像进行增强。

由于要考虑潮汐涨落的影响,故选择对水体或含水量非常敏感的波段范围。

理想的识别水体的波长应在1.5~1.8Λm 之间;根据前人经验以及水体的光谱特性,对于水陆区分的有效方法是波段几何运算[(2+3)-(4+5)][5],利用这种方法提取岸线并进行二值化处理,将栅格图像转为矢量图像,再进行3次样条插分圆滑处理,可得到2个时相的岸线。

60年代的岸线由60年代地形图数字化得到;将3个时期的岸线叠合,可以得到闽江口岸线变迁图(图2)。

1.2 岸线变化闽江从闽安峡谷出来就进入河口地带,在亭江被琅岐岛分成2部分,河流由于惯性继续流向东北,即北部水道,其分流水量大,北部成为闽江主航道;一小部分水流转过近90°的弯,从琅岐岛以南入海,分流小;整体来说,琅岐岛以南岸线变化比北部显著。

1.2.1 梅花水道南岸变迁闽江口岸线整体上变化最大的有南部蝙蝠洲、潭头至梅花镇沿岸、琅岐岛的东面海岸以及雁行洲和三分洲。

南部蝙蝠洲以及邻近的几个小沙洲与长乐猴头屿淤积连接,由原来的沙洲变成陆地,已为人类开垦利用;在河流转折处2001年岸线比1986年向河流方向又淤进上百米,这部分岸线为强淤型;猴头屿往东至潭头港这一段岸线呈弱侵蚀状41海 岸 工 程第1期态,由于河水绕过蝙蝠洲转向东南流向,冲蚀河岸;潭头港到梅花镇一线岸线向海淤进,为强淤积型岸线,特别是阜山草塘一带,淤进上百米,主要发生于20世纪60-80年代,1986年相比2001年淤进很小,但梅花镇附近的岸线在这一段时间淤积也达到300m 左右;再从梅花镇往东岸线为沙岸,两期解译岸线相比20世纪60年代的岸线,变化各有不同,火焰山以西都为强淤形式,火焰山到浮尸山段2001年岸线淤进较多,1986年淤进较小;从浮尸山往南的砂岸都转变为弱侵蚀岸线。

1.2.2 琅岐岛岸线变迁琅岐岛南面的三分洲、雁行洲与琅岐岛连接,中间的水道淤高成陆,只在雁行洲和琅岐岛之间留下一条小水道,现在三分洲和雁行洲已成为琅岐岛蔬菜种植地的一个主要部分。

由于径流出闽安峡谷转到南部河道对三分洲和雁行洲西部这段岸线的冲刷,这段岸线从20世纪60年代到2001年一直为强侵蚀型岸线,被冲刷后退两百多米,琅岐岛尖也蚀退了几十米;雁行洲东面的岸线则为强淤型岸线,主要淤积时间是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后来可能由于航道的疏浚,淤积减少。

由于径流转向后对河岸的冲刷,雁行洲往东的三保站至金鸡山岸段形成弱侵蚀后退型岸线(除部分围垦地段以外)。

金鸡山至古尾以南岸段变化很少,是一段相对稳定的岸线。

琅岐岛东面的淤积发生在北边靠近壶江岛和南部古尾的地区,而且淤进距离很大,主要是围垦养殖使岸线向海推进。

琅岐岛面临闽江北部水道的岸线为弱侵蚀与弱淤积混合型,其开始地段(即从闽江分流口开始)有微弱的侵蚀现象;中间段有淤积的现象和趋势;渡亭坟以西有一段侵蚀明显;而从渡亭坟往东,则转为淤积较明显,烟台山处为闽江北水道的最狭窄的地方,水流对烟台山的西面冲刷作用强烈,使岸线刷退几十甚至上百米;除中间孟洋山一段为侵蚀型岸线,烟台山以东的一段都为淤积型岸线。

1.2.3 长门水道、川石水道北岸变迁北部水道为闽江主航道,岸线相对于南部来说变化较小。

径流出闽安峡谷,河道变宽,水流冲刷力减弱,河岸有护岸堤坝和砾石岸防冲刷,从亭江至虎头山为弱侵蚀岸线,其蚀退距离在20m 范围以内;从虎头山至华秋主要为稳定岸线,没有冲刷蚀退和淤积增进;从华秋开始的岸线转为强淤积型岸线,河流在华秋分流一部分至乌渚水道,冲刷粗芦岛西面和南面岸线,粗芦岛西面和南面的岸线都为强侵蚀型岸线,乌渚水道西岸则为淤进的距离达到上百米的强淤型岸线;水流经川石水道流过粗芦岛,一部分分流至熨斗水道,使粗芦岛东面岸线也为侵蚀岸线;径流经粗芦岛转为东南向,减轻对川石岛的冲刷,川石岛西面、南面岸线都为弱侵蚀型岸线;川石水道中的壶江岛北边岸线呈弱淤积状态,而南面岸线为弱侵蚀岸线。

1.3 浅滩变化浅滩变化主要是根据20世纪60年代地形图和2001年海图进行对比,分析其发育位置以及面积大小的变化情况。

根据20世纪60年代的浅滩大小和方位对比2001年海51第23卷 周建军,等:闽江河口地区河道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61海 岸 工 程第1期图可以发现,60年代的浅滩与2001年的浅滩位置变化不大,但面积变化很大。

闽江梅花水道中浅滩变化大而且明显。

蝙蝠洲和邻近的2个小沙洲与猴头屿之间的水道淤高成陆,大大缩小南部水流通道;浮岐附近发育有新的小沙洲,同时琅岐岛、雁行洲以及三分洲之间的水道也已经成为陆地,只留下雁行洲与琅岐之间的一条小水道;雁行洲东面的沙滩被冲刷;潭头港河段发育了新的沙洲,即新行沙,它与横跨潭头港至梅花镇的鳝鱼沙连接,这样改变了水流的流速和方向;鳝鱼沙与河岸之间也有淤积,水道堵塞,退潮时沙洲全部露出水面,与河岸连在一起;60年代梅花镇附近的鳝鱼沙向东伸出去很长的沙嘴,在2001年海图上沙嘴与火焰山至鸟咀一带的沙岸连接成一片;这表明鳝鱼沙往东、南、西3个方向都有发展;鳝鱼沙往北是由原来的小面积沙泥发展而来的猴屿行沙以及新埕沙,它们的面积已经扩大几倍,甚至上十倍;再往北的南上行沙,处于琅岐岛的东海域,由原来的几个小行沙淤积连接并向四周扩展形成,与后垄埕沙之间留下浅水道一条,使梅花水道水流经后垄埕沙东缘流向川石水道受阻,对川石水流顶托作用减弱;后垄埕沙是琅岐岛东面连岸的浅滩,近岸为沙,往海方向淤积转为淤泥滩,从20世纪60年代到2001年后垄埕沙有淤积趋势。

根据以上对比可知,闽江琅岐以南的水道实际上已经布满泥沙浅滩,仅留下几条深浅不一的水道。

这样,闽江河水在亭江转过90°弯后,进入梅花水道,大部分受浅滩阻挡,一方面水流冲刷浅滩,使浅滩泥沙再悬浮,增加径流含沙量,另一方面水流受阻,流速变缓,泥沙沉积,降低河水对南部浅滩的冲刷。

所以在影像上显示这里是高含沙区,河水携带的泥沙有所沉积,落淤在浅滩上,增高浅滩,扩展浅滩的面积,这样更使得泥沙易于在浅滩四周淤积,于是引起水道变化,浅滩淤积严重,水道变窄,水流对浅滩的冲刷力减弱,就这样形成循环,使得浅滩淤高,面积扩大。

从20世纪60年代地形图上可以看出,琅岐以北主要水道从亭江开始到长门没有浅滩发育,从长门开始到川石岛有一些浅滩发育。

南龟岛东面沿岸发育有小的沙洲;壶江岛东面发育有大片长条状浅滩,川石岛东面发育有铁板沙的3个小浅滩,以及沿岸发育一些小型的沙滩和淤泥滩。

整体来说,河水从亭江经川石水道入海受阻不大,水流经粗芦岛转弯以及川石岛时部分水流转入乌诸水道和熨斗水道入海。

对比2001年的浅滩发现,2001年在南龟岛东面的小沙洲有所扩大,往东的河段发育有长条型沙洲,壶江岛西面发育沙洲,与乌渚洲连接,而且壶江岛以东浅滩向东有所扩展,川石岛东面的铁板沙由原来的3个小浅滩,变成川石岛东面最大的3个浅滩,最西面的一个与川石岛相连;川石岛临近川石水道一侧由于护理航道堤坝的作用,也形成了大片的淤泥滩。

人们为了阻止航道向铁板沙移动,在川石岛东面修筑了堤坝,促进东面的铁板沙淤积,面积扩展。

2 河床演变的影响因素初步分析2.1 泥沙分析根据泥沙的波谱特性可知,在波长为0.50~1.00Λm 的可见光及近红外光波段,其光谱反射率与悬沙浓度之间的关系较其它波段好,而这一波长段所对应的TM 图像和ETM 图像是波段2,3,4[6]。

因此,为了突出悬沙浓度的差别,用遥感图像的波段2,3和4做出假彩色合成图像。

假彩色合成卫片能以鲜明的色调差别表现各种悬沙浓度水体的反射波谱特性、将彩图进行解译,于是形成了图3(a )和图3(b )的卫片解译图。

(a ) (b )图3 闽江河口地区泥沙含量分区卫星遥感解译图(a )1986年;(b )2001年本文所用的两期遥感影像图影像清晰,水下信息丰富,根据闽江口水域影像的色调和形状可以明显看出泥沙含量可以分为4个区域①(图3,不包括第四区)。

第一区( )为高含沙区,影像呈亮白色,主要分布在梅花水道和铁板沙浅滩,该地段水位浅,浅滩效应明显,悬沙含量高,水体最为浑浊,为闽江口高浑浊区;1986年与2001年的最高浑浊区分布变化不大,位置主要在梅花水道,2001年最高含沙量区域较集中,主要在梅花水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