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因素及物理因素性职业病4

合集下载

物理性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所致职业病

物理性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所致职业病

物理性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所致职业病1.噪声1)生产性噪声的特性、种类及来源(1)空气动力噪声,例如各种风机、空气压缩机、风动工具、喷气发动机、汽轮机的噪声。

(2)机械性噪声,例如各种车床、电锯、电刨、球磨机、砂轮机、织布机等发出的噪声。

(3)电磁噪声,例如电磁式振动台和振荡器、大型电动机、发电机和变压器等产生的噪声。

2)生产性噪声引起的职业病——噪声聋。

2.振动(1)使用锤打工具作业,以压缩空气为动力,如凿岩机、选煤机、混凝土搅拌机、倾卸机、空气锤、筛选机、风铲、捣固机、铆钉机、铆打机等。

(2)使用手持转动工具作业,如电钻、风钻、手摇钻、油锯、喷砂机、金刚砂抛光机、钻孔机等。

(3)使用固定轮转工具作业,如砂轮机、抛光机、球磨机、电锯等。

(4)驾驶交通运输工具或农业机械作业,如汽车、火车、收割机、脱粒机等驾驶员,手臂长时间把持操作把手,亦存在手臂振动。

3.电磁辐射1)非电离辐射(1)高频作业、微波作业(2)红外线辐射——白内障。

(3)紫外线辐射。

常见辐射源有冶炼炉(高炉、平炉、电炉)、电焊、氧乙炔气焊、氩弧焊、等离子焊接等。

电弧光照射——电光性眼炎。

雪地作业、航空航海作业——太阳光眼炎或雪盲症。

(4)激光辐射——激光所致眼损伤。

激光对皮肤也可造成损伤。

2)电离辐射凡能引起物质电离的各种辐射称为电离辐射,如各种天然放射性核素和人工放射性核素、X线机等。

4.异常气象条件1)异常气象条件下的作业类型(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

作业环境的特点是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相对湿度低,形成干热环境。

冶金工业的炼钢、炼铁、轧钢车间,机械制造工业的铸造、锻造、热处理车间;建材工业的陶瓷、玻璃、搪瓷、砖瓦等窑炉车间;火力电厂和轮船的锅炉间。

(2)高温高湿作业。

气象条件特点是气温高、湿度大,热辐射强度不大,或不存在热辐射源。

如印染、缫丝、造纸等工业中,液体加热或蒸煮,车间气温可达35℃以上,相对湿度达90%以上。

具有热害的煤矿深井井下气温可达到30℃,相对湿度达95%以上。

引起职业病的因素

引起职业病的因素

引起职业病的因素
引起职业病的因素有哪些 ?
(1) 化学因素
①各种毒物引起的职业中毒、职业性皮肤病、职业肿瘤;
②一些不溶或难溶的生产性粉尘引起的尘肺。

(2)物理因素
①高温、低温引起中暑或冻伤
②高湿使两手等处发生皮肤糜烂,促使皮肤病的发生;
③高低气压,如潜水员及沉箱工的减压病,高山高原地区的高山病;
④噪声引起的难听或耳聋,并对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也有不良影响;
⑤振动,两上肢的局部振动引起血管痉挛、溶骨症及骨坏死。

全身震动对神经系统、血管等也有不良影响;
⑥电离辐射如X线、γ射线等引起的放射病;
⑦非电离辐射中的微波与高频电磁场,场强过高可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
⑧光线、紫外线引起电光性眼炎,红外线引起白内障,照明过强过弱引起眼疲劳;
⑨机械刺激或击伤。

(3)生物因素:
①微生物:布氏杆菌、炭疽杆菌、森林脑炎病毒引起的职业性传染病;发霉的谷尘、蔗尘中耐热性放线菌引起的农民肺、蔗尘肺和蘑菇肺;后三种疾病都属于与免疫有关的变态反应性肺泡炎;
②昆虫和尾蚴引起谷痒症和稻田皮炎;
③水生动物的体液,如明虾及一些海鱼表层体液中含有能溶解皮肤角质层的特殊组分;
④植物,如黄山药可引起支气管哮喘;
⑤各种生物的蛋白质,如牲畜蛋白质及稻壳的细尘大量吸人后引起发热。

(4)劳动损伤性因素:主要由于有关器官及肌群等长期紧张劳动过度疲劳或不适当的强迫性体位或工具引起的职业性肌肉骨胳损伤疾患,如局部肌肉疲劳和全身疲劳,反复紧张性损伤和腰背痛等。

职业病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

职业病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

职业病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
职业病是指在特定职业环境中,长期接触危害因素导致的疾病。

职业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非常大,严重的甚至会致命。

为了保护职工的健康,需要了解职业病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

一、职业病的危险因素:
1.化学危险因素:如有机溶剂、氨气等。

2.物理危险因素:如噪声、辐射、震动等。

3.生物危险因素:如细菌、病毒等。

4.粉尘危险因素:如煤尘、石棉等。

5.心理危险因素:如工作压力、紧张等。

二、职业病的防范措施:
1.控制危险因素:对于职业病的危险因素,应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加强通风换气、戴口罩、保持清洁等。

2.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职工应该了解自己所在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3.做好职业病防护:对于一些高危职业,如矿工、焊工、化工等,需要穿戴相应的防护用具,如防毒面具、防护服等。

4.定期体检:职业病的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通过定期体检可以及时发现疾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总之,职业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防范措施也是非常必要的。

希望相关单位和职工能够重视职业病预防,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

职业病危害要素的分类表

职业病危害要素的分类表

职业病危害要素的分类表
一、物理因素
1. 噪声:高强度噪声、长时间暴露于噪声环境。

2. 振动:机械振动、手持振动工具的长时间使用。

3. 辐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紫外线、X射线等长期接触。

二、化学因素
1. 毒物:有机毒物(如苯、甲醛)、无机毒物(如重金属、酸
碱等)。

2. 有害气体:一氧化碳、硫化氢、氮氧化物等对呼吸系统有害
的气体。

3. 高浓度灰尘:煤尘、有害化学物质的尘埃等。

4. 其他化学物质:如有毒有害的溶剂、腐蚀性物质等。

三、生物因素
1. 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等。

2. 有害动植物:如花粉、植物毒素等。

3. 职业性过敏原:如粉尘、动物皮毛、化学物质等。

四、人因因素
1. 高温、低温:长期处于高温或低温环境。

2. 高湿、干燥:长期处于高湿度或干燥环境。

3. 高压、低压:长期处于高压或低压环境。

4. 劳动强度:长期高强度体力劳动。

五、心理因素
1. 长期工作压力:工作压力过大,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2. 职业歧视:长期遭受职业歧视或不公平待遇。

3. 职业不满意:对当前职业不满意,缺乏工作成就感。

以上是职业病危害要素的分类表,根据不同的危害要素,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1.化学性因素(1)生产性毒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存在于工作环境空气中的化学物质称为生产性毒物。

有的为原料,有的为中间产品,有的为产品。

常见的有氯、氨等刺激性气体,一氧化碳、氰化氢等窒息性气体,铅、汞等金属类毒物,苯、二硫化碳等有机溶剂。

(2)生产性粉尘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较长时间悬浮在生产环境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称为生产性粉尘。

如矽尘、滑石尘、电焊烟尘、石棉尘、聚氯乙烯粉尘、玻璃纤维尘,腈纶纤维尘等。

2.物理性因素(1)异常气象条件高温,如热油泵房、催化剂生产的焙烧岗位、加氢催化剂反应器内操作、夏天进人油罐车或油槽车内作业等;低温,如石蜡成型的冷库。

(2)噪声如来自机械力(固体或液体表面的振动),气体湍流,电动力及磁动力等。

如催化“三机”室、加热炉、高压蒸汽放空、泵、球磨机、粉碎机、机械传送带、电气设备等。

(3)振动如循环压缩机转动;使用风动工具,如锻锤、风锤;电锯、捣固机;研磨作业的砂轮机、铣床、镟床;交通运输工具,如汽车、摩托车、火车等。

(4)电离辐射如工业探伤用的X射线,放射性同位素仪表,如料位计的Y射线等。

(5)非电离辐射如高频热处理时的高频电磁场,电焊、氩弧焊、等离子焊时产生的紫外线,加热金属、玻璃时产生的红外线等。

3.生物性因素生物性有害因素指细菌、寄生虫或病毒所引起的与职业有关的某些疾病。

如引起皮革工人、畜产品加工工人等职业性炭疽的炭疽杆菌,引起森林工作者的职业性森林脑炎的是由蟀传布的一种森林脑炎病毒等。

4.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1)劳动组织不合理如劳动时间过长,特别多见于检修期间,有的一天工作10-12h,连续10d、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如果组织不当则不利于员工的健康。

(2)劳动精神过度紧张多见于新工人或新装置投产试运行,或生产不正常时。

如重油加氢,高压,硫化氢浓度大,易发生燃烧、爆炸和中毒,新工人紧张,老工人在试运行期间也十分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或安排不当如超负荷的加班加点,还有检修时的工业探伤工作量往往过大。

物理因素职业病

物理因素职业病
是指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以本地区夏季室外 平均温度为参照基础,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 ℃及以上的作业。
热车间(高温车间):热源散热量大于23 热车间(高温车间): ): W/m3的车间。
高温作业的类型和职业接触 三种基本类型。 三种基本类型。 (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干热作业): )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干热作业):
(4)消化系统:血流减少,导致消化液分 消化系统: 泌减少,消化酶活性和胃酸降低,导致食欲 减退和消化不良。 (5)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使工 神经系统: 作效率下降,工伤事故增加。 (6)泌尿系统:尿液减少,可致肾功能不 泌尿系统: 全。
2. 热适应(heat acclimatization): 热适应(
由于大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
主要表现: 明显的肌肉痉挛,伴有收缩痛。 主要表现
患者神志清醒,体温多正常。
(3)热衰竭: )热衰竭:
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皮肤血流的增加不伴 有内脏血管收缩或血容量的相应增加,因此不能 足够的代偿,致脑部暂时供血减少而晕厥。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一般起病迅速。头昏、头痛、心 悸、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湿冷、面色苍白、 血压短暂下降,继而晕厥,体温不高或稍高。
隔 热 服
隔 热 面 罩
二、噪声
噪声( 二、噪声( noise) )
(一)基本概念
声音( 1. 声音(sound)
物体振动后,振动能在弹性介质中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物体振动后,振动能在弹性介质中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传到人耳引起的音响感觉。 传到人耳引起的音响感觉。
频率(frequency):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频率(frequency):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Hz) 声波(sound 人耳能够感受到的声音频率在20 20声波(sound wave): 人耳能够感受到的声音频率在20-20000Hz 之间,这一频率范围的振动波称为声波。 之间,这一频率范围的振动波称为声波。

物理性有害因素及所致职业病

物理性有害因素及所致职业病

职业病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针对不同职业病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改善工作环境、减少有害物质的暴 露等。
控制策略:制定严格的职业病控制标准,加强监管力度,确保企业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早期发现: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的职业病风险,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 预和治疗。
健康教育:提高员工对职业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加强职业卫生培训和宣传。
长时间接触低强度 微波辐射可导致神 经系统慢性损伤, 出现记忆力减退、 反应迟钝等症状。
紫外线过量暴露可 引起神经系统炎症 反应,导致头痛、 恶心等症状。
对生育功能的影响
物理性有害因素可能导致男性精子数量和质量下降,从而影响生育能力。
女性在暴露于某些物理性有害因素时,也可能出现月经不调、不孕等问题。
定义:由于长 期接触放射性 物质或核辐射 而引起的职业

症状:头痛、 恶心、呕吐、 疲劳、失眠等
预防措施:减 少接触放射性 物质的时间和 频率,采取防
护措施
治疗:药物治 疗、心理治疗 和康复治疗等
Part Four
预防措施
降低噪声的措施
使用消声器
安装减震器
合理布局设备
定期维护保养设备
降低高温的措施

定期监测:对 工作环境进行 定期辐射监测, 确保辐射水平 在安全范围内
穿戴防护用品: 工作人员应穿 戴专业的防护 服、手套、眼 镜等防护用品
培训与教育: 对工作人员进 行辐射安全培 训和教育,提 高他们的安全 意识和应对能

Part Five
职业病诊断与治疗
职业病诊断标准
职业史:了解患者从事的工作和环境,判断是否存在职业病相关因素 症状表现:根据职业病的症状和体征,判断是否符合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 检查结果:根据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一步确诊职业病 鉴别诊断:排除其他类似疾病,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职业病分类和目录

职业病分类和目录

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职业病是指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导致疾病的一类疾病。

职业病可以根据不同的因素进行分类和目录,以便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职业病。

职业病根据病因和病理机制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粉尘性职业病:主要是由于吸入或接触粉尘颗粒导致的疾病,如矽肺、石棉肺、煤肺等。

2. 化学性职业病:主要是由于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引起的疾病,如职业中毒、职业性皮肤病等。

3. 放射性职业病:主要是由于长期暴露于放射性物质引起的疾病,如放射性肺病、放射性性腺损害等。

4. 物理因素性职业病:主要是由于长期接触或暴露于有害物理因素引起的疾病,如噪声性聋、振动病、大气压头痛等。

5. 生物因素性职业病:主要是由于接触或暴露于有害生物因素引起的疾病,如职业性呼吸道感染、职业性肝炎等。

职业病还可以根据发病部位和致病职业的不同进行目录。

目前,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已经制定了《职业病分类目录》,共分为8个大类,包括:1. 尘肺类:主要包括矽肺、煤工尘肺、石棉肺等。

2. 中毒类:主要包括金属中毒、化学毒物中毒、药物中毒等。

3. 免疫性和过敏性疾病类:主要包括职业性支气管哮喘、职业性鼻炎等。

4. 物理因素类:主要包括噪声致聋、振动病、电离辐射等。

5. 生物因素类:主要包括职业性肺结核、职业性传染病等。

6. 职业性皮肤病类:主要包括职业性湿疹、职业性皮炎等。

7. 职业性眼病类:主要包括电光性眼炎、职业性白内障等。

8. 职业性肿瘤类:主要包括职业性肺癌、职业性鼻咽癌等。

以上是根据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职业病。

对于从事特定职业的人员来说,了解自身所处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是非常重要的,以避免患上职业病。

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加强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讲义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讲义

高原肺水肿
由于高原低氧环境下肺部液 体过多积聚,导致咳嗽、呼 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危 及生命。
高原脑水肿
由于高原低氧环境下脑部液 体过多积聚,导致头痛、呕 吐、意识障碍等症状,严重 时可危及生命。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由于高原低氧环境下红细胞 过度增生,导致血液黏稠度 增加,引起头痛、乏力等症 状。
气压变化所致职业病
长时间暴露于低温环境下,导致皮肤和皮 下组织受到损伤,出现水疱、溃疡、坏死 等严重后果。
寒冷性荨麻疹
雷诺现象
由于寒冷刺激引起皮肤出现风团、瘙痒等 症状,通常在温暖环境中自行消退。
由于寒冷或情绪激动引起手指或足趾远端 皮肤苍白、青紫、潮红等变化,可伴有疼 痛和感觉异常。
高原病
高原反应
由于急速进入高原,出现头 痛、恶心、呕吐、乏力等症 状,通常在数小时至数天内 适应后缓解。
高温对人体的影响
体温调节
高温环境下,人体需要通过出汗等方式来散 热,维持正常体温。
呼吸系统
高温可能导致呼吸急促、缺氧等症状,影响 呼吸功能。
心血管系统
高温可能导致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增加心 血管负担。
消化系统
高温可能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影响营养摄入。
预防与治疗措施
预防措施
加强通风、降低工作场所温度、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提供足 够的饮用水和休息时间等。
航空病
在高空飞行中,气压降低导致体内氧 气分压下降,出现头痛、耳痛、耳鸣 等症状。
潜水病
在水下潜水过程中,随着水深增加, 气压增大导致体内氮气过饱和,出现 关节疼痛、胸痛等症状。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讲义

职业危害因素

职业危害因素

职业危害因素按来源可分为三类:1、与生产过程有关的职业危害因素2、劳动组织中的职业危害因素3、与作业环境有关的职业危害因素与生产过程有关的职业危害因素按其性质可分为:(1)化学因素:生产性毒物如铅、CO、等;生产性粉尘如矿尘、煤尘、金属粉尘、有机尘等。

(2)物理性因素:包括不良气候条件如高温、高湿、高气压、低温、低气压;生产性噪声、振动;电离辐射如X射线;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高频电磁场、微波、激光。

(3)生物性因素:主要指病原微生物和致病寄生虫如、病毒等。

此外,还包括与劳动过程有关的生理、心理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

劳动组织中的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是指因为劳动组织不合理而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如劳动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大、劳动制度不合理、长时间强迫体位劳动、作业安排与劳动生理条件不相适应等造成长期过度疲劳、过度紧张等。

与作业环境有关的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有作业场所不符合卫生标准和要求;缺乏必要的卫生技术设施,如缺少通风、采暖、防尘防毒、防噪声设施,照明不良,阴暗潮湿,温度过高或过低等。

二、职业病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及其他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防治法》所称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种类1、《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1987年发布):9大类99种。

2、《职业病目录》(卫生部卫法监发 [2002]第108号): 10大类115种。

职业病目录1、尘肺(13种)2、职业放射性疾病(11种)3、职业中毒(56种)4、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5种)5、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3种)6、职业性皮肤病(8种)7、职业性眼病(3种)8、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3种)9、职业性肿瘤(8种)10、其他职业病(5种)职业病的特点1、起因: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引起的疾病。

(优选)物理性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及防护

(优选)物理性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及防护

二、物理因素相关的职业病
我国列 入法定 《职业 病分类 和目录》 内的和 物理因 素相关 的职业 病
一、职业性眼病 电光性眼炎 白内障(含放射性白内障等) 二、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 噪声聋 爆震聋 三、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中暑 减压病 高原病 航空病 手臂振动病 激光所致眼(角膜、晶状体、视网膜)损 伤(本次调整新增) 冻伤(本次调整新增)
5. 物理因素对人体的损害效应与物理参数之间不呈直线的相关 关系。 6. 对物理因素所致损伤或疾病的治疗,不需要采用“驱除”或 “排出”的方法,而主要是针对损害的组织器官和病变特点采 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7. 机体在接触物理因素后,大都会产生适应现象。 8. 针对物理因素采取预防措施时不是设法消除这些因素,也不 是将其减少到越低越好,而是设法将这些因素控制在正常范围 内。
电磁辐射及所致的职业病
非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
电磁辐射及所致的职业病
非电离辐射
1. 射频辐射。如高频感应加热、金属的热处理、金属熔炼、 热轧等,高频设备的辐射源;微波作业,由于电气密闭结构 不严微波能量外泄和辐射向空间辐射的微波能量。对健康的 影响可出现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心血 管系统的变化。
振动及振动病
生产设备、工具产生的振动称为生产性振动。产生振动的机 械有锻造机、冲压机、压缩机、振动筛、送风机、振动传送带、 打夯机等。手臂振动所造成的危害较为严重,主要有锤打工具, 如凿岩机、空气锤等;手持转动工具,如电钻、风钻等;固定 轮转工具如砂轮机等。
振动病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两种。在生产中手臂振动所 造成的危害较为明显和严重,国家已将手臂振动的局体振动典 型表现为发作性手指发白(白指病)。局部振动病为法定职业病。
噪声及噪声聋

职业病危害性因素的分类清单

职业病危害性因素的分类清单

职业病危害性因素的分类清单
1. 物理因素
- 噪音:工作环境中超过一定强度的噪音。

- 振动:工作环境中频繁或长时间接触到的振动。

- 辐射:工作环境中存在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等。

- 温度:工作环境中过高或过低的温度。

- 光照:工作环境中过强或过弱的光照。

- 高压、低压环境:工作环境中存在的高压或低压环境。

2. 化学因素
- 有毒气体:工作环境中存在的有毒气体,如一氧化碳、氨气等。

- 有毒粉尘:工作环境中产生的有毒粉尘,如重金属粉尘、石
棉粉尘等。

- 有毒液体:工作环境中使用的有毒液体,如有机溶剂、酸碱
溶液等。

- 有毒固体:工作环境中接触到的有毒固体,如农药、重金属等。

- 有害物质吸入:工作环境中产生的有害气体、蒸汽、烟尘等。

3. 生物因素
- 病原体:工作环境中存在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

- 粉尘:工作环境中存在的有机或无机粉尘。

- 寄生虫: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寄生虫,如螨虫、寄生虫等。

4. 心理因素
- 高压力:工作环境中持续的高压力状态。

- 高负荷:工作环境中持续的高负荷工作。

- 长时间工作:工作环境中需要长时间连续工作。

5. 人因因素
- 工作姿势不当:工作环境中需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

- 劳动强度过大:工作环境中需长时间进行高强度劳动。

- 工时过长:工作环境中需要长时间工作。

以上是职业病危害性因素的分类清单,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清单化,我们可以更好地识别、评估和控制职业病的危害性,从而保护工作者的健康。

物理性有害因素及其所致职业病

物理性有害因素及其所致职业病
印染车间 剿丝车间 特点:高气温,高气湿,热辐射强度不大
8
夏季露天作业
特点:高温与热辐射联合作用环境(受太阳直接辐射以及来自地 面和物体二次热辐射)
9
(二)高温作业对机体的影响
生理功能的适应性调节 热适应 中暑
10
1.机体生理功能的适应性调节
体温调节-热平衡公式:S=M-E±R±C1±C2 S:机体热蓄积变化;M:代谢产热;E:蒸发散热; R:辐射获热或散热;C1:对流获热或散热;C2: 传导获热或散热
20
中暑的治疗
1.中暑先兆与轻度中暑
迅速离开高温环境,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安静休息 含盐饮料和对症处理,必要时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 十滴水、人丹、藿香正气片等
21
2.重症中暑
救治原则:迅速降低过高的体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积极防治休克和脑水肿
• 现场急救:移至阴凉通风处,降温,监测体温,保持呼吸道通畅 • 物理降温 • 药物降温
13
2.热适应(heat acclimatization)
人在热环境中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主要表现为体温调节能力增强;皮肤温度和机体中心温度先
后降低;心血管紧张性下降;肾重吸收钠功能增强. 热适应超过限度可引起生理功能紊乱甚至中暑,停止接触高
温一周左右可脱适应.
14
体生理功能所必须的. • 绝大多数物理因素在停止接触后,体内不再停留. • 机体在接触物理因素时,多会产生适应现象. • 一般没有剂量效应关系.对物理因素采取的预防措施,不
是消除或越低越好.
3
气象条件
(一)气温: (二)气湿:以相对湿度表示(%)
>80%----高气湿 <30%----低气湿 (三)气流:用米/秒表示 (四)热辐射:主要是红外线和一部分可视 线.

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

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

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职业病是指因工作岗位的特殊性质、工作环境的不良因素以及工作方式等长期或长时间导致的各种疾病。

生产企业作为一个主要的劳动力集中地,存在着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相应的控制措施:1.物理因素:包括噪音、振动、高温、辐射等。

这些物理因素对劳动者的听觉、视觉、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控制:-管理控制:限制作业时长,适当减少作业强度,定期轮岗;-工程控制:改善工作环境,降低噪音和振动水平,设置隔音设备,使用防护措施;-个人防护:穿戴防护用品如耳罩、护目镜等,提供充足的个人防护设施。

2.化学因素:包括有毒物质、有害气体、粉尘等。

这些化学物质会对人体的皮肤、呼吸系统、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控制:-管理控制:限制和监控有毒物质的使用,采用封闭操作,减少曝露时间;-工程控制:改善通风设施,减少有毒气体或粉尘的浓度,安装合适的排气装置;-个人防护:提供有效的防护用具如防护服、呼吸器等,教育劳动者正确使用及保存。

3.生物因素:包括病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这些生物因素会导致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生。

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控制:-管理控制:建立完善的传染病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隔离患者,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工程控制:改善卫生设施,保持环境卫生,定期消毒;-个人防护: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等,加强卫生教育。

4.心理因素:包括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工作压力、工作不满等。

这些因素会导致劳动者出现心理问题和各种心理疾病。

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控制:-管理控制:合理安排工作任务,提供发展机会,减少工作压力;-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员工心理健康意识。

以上是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相应的控制措施。

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职业病防治管理体系,加强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病防护意识,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权益。

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及所致职业病

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及所致职业病

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及所致职业病作业场所存在的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有噪声、振动、辐射、异常气象条件(气温、气流、气压)等。

1.噪声及噪声聋由于机器转动、气体排放、工件撞击与摩擦等所产生的噪声,称为生产性噪音或工业噪声。

分为三类:空气动力噪声、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

能产生噪声韵主要工种有使用各种风动工具的工人、纺织工、发动机试验人员、拖拉机手、飞机驾驶员和炮兵等。

生产性噪声对人体的危害首先是对听觉器官的损害,我国已将噪声聋列为职业病。

噪声还可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及全身其他器官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

2.振动及振动病生产设备、工具产生的振动称为生产性振动。

产生振动的机械有锻造机、冲压机、压缩机、振动筛、送风机、振动传送带、打夯机等。

手臂振动所造成的危害较为严重,主要有锤打工具,如凿岩机、空气锤等;手持转动工具,如电钻、风钻等;固定轮转工具如砂轮机等。

振动病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两种。

在生产中手臂振动所造成的危害较为明显和严重,国家已将手臂振动的局体振动典型表现为发作性手指发白(白指病)。

局部振动病为法定职业病。

3.电磁辐射及所致的职业病1)非电离辐射(1)射频辐射。

如高频感应加热、金属的热处理、金属熔炼、热轧等,高频设备的辐射源;微波作业,由于电气密闭结构不严微波能量外泄和辐射向空间辐射的微波能量。

对健康的影响可出现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2)红外线。

炼钢工、铸造工、轧钢工、锻钢工、焊接工等可受到红外线辐射。

红外线引起的职业性白内障已列入职业病名单。

(3)紫外线。

常见的辐射源有冶炼炉、电焊等。

作业场所比较多见的是紫外线对眼睛的损伤,即所引起的职业病——电光性眼炎。

(4)激光。

用于焊接、打孔、切割、热处理等。

激光对健康的影响主要是对眼部影响和对皮肤造成损伤。

2)电离辐射α、β等带电粒子,γ光子、中子等非带电粒子的辐射。

放射性核素和射线装置广泛应用,接触电离辐射的人员也日益增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和臂持续动作(如锯木头),臂和腿的工作(如 卡车、拖拉机和建筑设备等非运输操作等),臂和 腿干的工作(如锻造、风动工具操作、粉刷、间断 搬运中等重物等)。 臂和躯干负荷工作(如搬重物、锤锻、锯刨和凿硬 木、割草、挖掘等)。
Ⅳ(极重劳动) 大强度的挖掘、搬运、快到极限的极强活动。
二、高温作业的类型与职业接触
• 1.气温(The atomospheric temperature)
• 气温是指空气被加热的程度,常用摄氏 (Centigrade)或华氏(Fahrenheit)温度表 示。

t℃=(t°F-32)×5/9

t°F= t℃ ×1.8+32
• 露天矿及地面工作适宜的温度:夏季24-28℃,
• 冬季19-22℃;井下适宜温度:12-20℃
煤田物理勘探中 放射测井,如伽 玛测井、密度测 井、中子测井等 国策很难工种可 受到γ射线和中子 流的辐射危害
物理因素的特点
• 1.大部分在自然界中自然存在,是人体生理活动或从 事生产劳动所必须的。
• 2.每一种物理因素都具有特定的物理参数。
• 3.当产生物理因素的装置停止工作,则相应的物理因 素便消失。
三、矿山开采高温气候的成因
1.散热量与周围气温差值有关的热源(相对热源) 高温岩层 井巷岩壁、冒落、运输中的矿 物 和矸石 空气 温度升高 热水散热
2.散热量受气温影响较小的热源(绝对热源) 机电设备 化学反应 空气压缩等
四、高温热害因素来源
1.地热 2.采掘用机电设备运转时散热 3.运输中的矿物和矸石放热 4.空气压缩放热 5.其他 矿井开采深度/岩石温度
• 2. 根据物理因素的特点,在对作业场所进行劳 动卫生学调查时要对有关参数进行全面测量。
• 3.达不到卫生标准的,可采用缩短接触时间的 办法以保护劳动者的健康。
•第一节 高温作业与中暑
• Work in Hot Environment • and Heat stroke
一、煤矿生产环境气象条件 及其特点
• 二、高温作业的类型与职业接触
高温作业(heat stress): 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作地点平均WBGT指数
≥25℃的作业。 WBGT指数(wet bulb globe temperature
index)又称湿球黑球温度,是综合评价人体接触作业 环境热负荷的一个基本参数。单位为℃。
工作场所不同体力劳动强度WBGT限值 (℃)
工作时间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率(%) Ⅰ



-100
30
28
26
25
-75
31
29
28
26
-50
32
30
29
28
-25
33
32
31
30
本地区室外通风设计温度≥30 ℃的地区,表中规定的WBGT指数 应增加1 ℃
常见职业体力劳动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职业描述
Ⅰ(轻劳动) Ⅱ(中等劳动)
Ⅲ(重劳动)
坐姿:手工作业或腿的轻度活动(打字、缝纫) 立姿:操作仪表,控制、查看设备,主要上臂用 力的装配作业。
地下热水涌出 通风不良,风量偏低
三、高温作业对机体生理功能的 • 1. 对体温调节的影影响响

代谢产热
传导散热
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热交换平或获衡热公式:1±C2
蒸发散热
辐射散热 或获热
对流散热 或获热
三、高温作业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 1. 对体温调节的影响
• 机体散热方式:
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
物理因素及物理因素 性职业病
Physical Agents & Physical Agents Induced Occupational Diseases
煤矿作业场所存在的物理因素
• 不良气象条件:高温、高湿、通风不良
• 噪声、振动
• 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
设备维修过 程中电焊工 接触紫外辐 射,可导致 电光性眼炎

太阳 各种熔炉

生产环境 开放的火焰

熔化的金属等
• 红外线不直接加热空气,但可使周围物体加热。
一、生产环境气象条件及其特 点
• 4.热辐射(heat radiation)
• 1)正辐射:当物体表面温度超过人体表面温度时, 物体向人体传递热辐射而使人体受热,称为正辐射。
• 2)负辐射:当周围物体表面温度低于人体表面温 度时,人体向周围物体辐射散热,称为负辐射。
• 4.物理因素的强度一般是不均匀的,多以发生装置为 中心,向四周传播。随距离的增加呈指数关系衰减。
• 5.在许多情况下,物理因素对人体的损害效应与物理 参数之间不呈直线相关关系。
• 6.绝大多数物理因素在脱离接触后,体内不再残留。
• 防护上应注意:
• 1.设法将这些因素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而不是 消除。
• 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干热型) • 特点:高气温、强热辐射。 • 接触作业: 锅炉间的锅炉工
• 2.高温、高湿作业(湿热型) • 特点:高气温、高气湿,而热辐射强度不大。 • 接触作业: 潮湿的深矿井 •
• 3.夏季露天作业 • 特点:受太阳的直接辐射以及加热地面和周围
物体二次辐射源的附加热作用。形成高温与热 辐射的联合作业环境。 • 接触机会: • 夏季露天开采 • 矿石原料的处理工作 • 地质勘探

>80%为高气湿 <30%为低气湿
• 矿井最适宜的相对湿度为50%-60%
• 3.气流(air flow,m/s)
• 形成气流的原因:温差

风压
• 矿井生产环境中的气流
• 动力来自于外界风力和
• 生产场所中的热源。
一、生产环境气象条件及其特点
• 4.热辐射(heat radiation)
• 热辐射主要指红外线和一部分可视线而言。
传导对流 (conduction and convection)
辐射(radiation)
是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与
蒸发(evaporation):
之接触的较冷的物质的一 种散热方式。
体以面表长。取面波决温红于度外周流散低线围人)热皮大于的物体0肤可.皮方体通5在加8肤式表过3强k温传4面蒸c对℃a度热的发l流。时时给温将和每周,度热机蒸蒸围,传体发发的当给就。1物周水g不汗质围分断液表物子地,,可风以(气
• 生产环境中的气温决定于:
• 大气温度

生产中的热源:相对热源
高温岩层 热水散热 与温差有关


绝对热源
机电设备 化学反应 受气温影响较小
空气压缩
• 人体散热等
• 2.气湿(Humidity)
• 指加入到空气中水蒸气的量,以相对湿度来 表示。
• 相对湿度(%)= 实际水蒸气量/饱和水蒸气量×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