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学概念和形成基础1. 中医学说的定义:中医学,全称为中国传统医学,是一种起源于古代中国,历经数千年发展而成的医学体系。
它以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尤其是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来诊断疾病,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旨在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和维持健康状态。
2. 中医学说的形成基础:(1)哲学基础:-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反相成的物质和属性组成,阴阳的动态平衡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
- 五行学说:将宇宙间的事物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它们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用以解释和指导医学实践。
- 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 儒学:注重伦理道德,强调人文关怀,对中医伦理观念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2)自然科学基础:- 天文学:观察天象,了解季节变化,对中医时间医学有指导作用。
- 地理学:研究地域差异,对中医因地制宜的治疗原则有影响。
- 气象学:研究气候变化,对中医病因学和预防医学有重要作用。
- 生物学:对动植物的研究,为中药学提供了丰富的药物资源。
(3)社会实践:- 长期的医疗实践:古代医家通过临床观察和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形成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 古代文献的总结: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中医学基本特点1. 整体观念:-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的健康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 人体的整体性: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脏腑、器官、组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生理和病理系统。
2. 辨证论治:- 辨证:通过四诊合参,收集病象,分析病因、病位、病性和病机。
- 论治: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包括治则和治法。
3. 防治结合:- 未病先防:通过养生保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学习笔记汇总
中医学习笔记汇总(烂熟于心堪可学医)本文(重点提示,每年中医执业医师必考内容)改编。
一、基础理论1.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
2.有机整体的主宰是:心。
3.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4.阴中之阴的时间是:前半夜。
5.阳中之阴的时间是:下午。
6.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7.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在内,阳之守也。
8.说明对立制约的是:动极者镇之以静。
9.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中求阳。
10.说明阴阳转化的是:热极生寒。
11.称“阳中之阳”的脏是:心。
12.称“阴中之阳”的脏是:肝。
13.称“阴中之阴”的脏是:肾。
14.称“阳中之阴”的脏是:肺。
15.阴偏胜所致证候是:实寒证。
16.阴偏衰所致证候是:虚热证。
17.阳偏胜所致证候是:实热证。
18.阳偏衰所致证候是:虚寒证。
19.根据阴阳互根确定的治法是:阳中求阴。
20.适用于阳偏衰的治法是:阴病治阳。
21.根据阴阳对立制约确定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2.适用于阳偏胜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3.“木”的特性是:曲直。
24.“水”的特性是:润下。
25.属于“金”的音是:商音。
26.属于“水”的音是:羽音。
27.木的“所不胜”之行是:金。
28.水的“所胜”之行是:火。
29.金的子行为:水。
30.火的母行为:木。
31.木的“所不胜”之“子”是:水。
32.木的“母”之“所胜”是:火。
33.肝病传脾的是:相乘。
34.肝病传心的是:母病及子。
35.肺病及肾是:母病及子。
36.木火刑金是:相侮。
37.“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属于:相乘。
38.“水气凌心”属于:相乘。
39.喜胜:悲。
40.恐胜:喜。
41.属于“火”的是:喜。
42.属于“金”的是:悲。
43.属于“水”的是:耳。
44.属于“土”的是:口。
45.属于“水”的是:咸。
46.属于“木”的是:酸。
47.属于“水”的是:黑。
48.属于“金”的是:白。
49.“君主之官”指:心。
50.“将军之官”指:肝。
51.“生之本”指:心。
52.“罢极之本”指:肝。
中医基础理论学霸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学霸笔中医主治记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特点1.整体观念:完整性:人自身统一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2.辨证论治:证:即证候=病机(本质、内涵)(1)同病异治的本质:证候/病机不同(2)异病同治的本质:证候/病机相同3.症:症状和体征,人体对疾病的反应的表象。
病:疾病。
病理变化的全过程证: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个阶段的病理概括。
能反映疾病本质的是:证候。
补中益气汤之升阳药:黄芪、升麻、葛根、柴胡。
第三章阴阳学说1.概念:核心词:相互对立、关联有形属阴,无形为阳(联想气血,气属阳,血属阴)2.阴阳的属性:(1)相对性:(2)可分性(昼夜、五脏、四季分阴阳):比如:脾为阴中至阴;冬天为阴中之阴,春天为阴中之阳,夏天为阳中之阳,秋天为阳中至阴;前半夜阴中之阴,后半夜阴中之阳;水火阴阳征兆,左右阴阳之道路。
(3)可转化3.基本内容:阴阳一体观对立制约(阴平阳秘动态平衡):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互根互用(谁也离不开谁):阴在内,阳之守也....;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无阳则阴无以化...交感互藏(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高端项目中心消长(在一定范围内,量变):消长平衡:四季中:冬至阳生,夏至阴生,春分秋分阴阳各半;一天中:子时(半夜11点-1点)阳生;午时阴生相互转化(条件:重或极,质变)自和与平衡4.应用:(1)用于说明人体结构:背为阳,腹为阴。
(2)阐述病理变化(3)疾病诊断: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4)指导治疗:确定治则,调整阴阳。
(5)指导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5.确定治则:损其有余=实则泻之阴胜则寒:实寒—寒者热补其不足=虚则补之之阳胜则热:实热—热者寒之阴偏衰:阴虚虚热—补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治啥补啥)-阳中求阴(求啥补啥)阳偏衰:阳虚虚寒—补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治啥补啥)-阴中求阳(求啥补啥)代表方:金贵肾气丸、右归丸第四章五行学说1.概念:五行特性;升腾(火)、生化(土)、生发(木)五行归类:注重五音2.五行内容(1)相生:生理:母子关系异常:母病及子、子病及母、(2)相克:生理:所胜及所不胜病理:相乘(过克)、相侮(反克)(3)五行生克制化:相生相克之间的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
第一章绪论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定义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
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整体观念主要内容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a.人体结构的整体性b.人体物质的整体性c.人体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d.人体功能的整体性2)人与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a.人与自然的统一性b.人与社会的统一性辨证论治(1)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是中医察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
辨证,就是通过对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病史)进行分析、归纳综合,从而辨识出疾病在这一特定时间范围的原因、病位、性质及邪正关系等病理本质内容。
论治,则是在辩证基础上所确定的治疗法则。
(2)“症”、“病”、“证”的区别联系:1)症:指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单个的独立的具体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
2)病:是机体发生病变时,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及规律所作的概括。
3)证:指证候,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特定病理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邪正盛衰)的高度概括,反映了病变本质。
“症”、“病”、“证”三者有着密切的关系:症是证的依据,证的本质即是由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反映出来的。
证是病的某一特定阶段病理变化的实质,中医学尤注重对证的辨识。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精与气的基本概念(1)精:在古代哲学中又称精气,泛指气,是指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包括人体)的本原,有时是指气的精粹部分。
在中医学中,精是指精,是人体生命的构成本原,是一种有形的液态物质。
(2)气: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在中医学中,气是推动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是无形的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
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精气的运动与变化:1)气机:指气的运动。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③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 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
《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1)魏晋隋唐时期:《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和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 :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它将宇宙间的事物和现象归纳为阴阳两种相对的属性,并通过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生克关系来解释事物的变化和相互关系。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标志,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将事物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促进作用,相克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制约作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五行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1.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将人体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
脏腑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脏腑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将人体分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它们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经络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病因学说和病机学说。
1. 病因学说病因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内外因素密切相关。
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脏腑功能失调,外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疫疠。
病因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因,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病机学说病机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人体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经络阻滞等原因引起的。
病机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它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环节。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石,包括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理论的渊源、天人合一观念、五行理论、气血津液和经络系统。
中医理论渊源中医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土著医学,包括医疗材料、医生、医治方法等方面。
在中国古代,中医学逐渐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的两部经典巨著,对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天人合一观念中医学的天人合一观念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指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相互联系。
中医理论认为,人的生命活动受到环境、情绪、饮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保持身心平衡。
所以,中医学特别注意通过调节人体内外的环境因素,来维持人体的健康。
五行理论五行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五行相生相克和五脏各属五行,与整体人体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关系。
五行相生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以五脏来看,心属火,肺属金,肝属木,脾属土,肾属水。
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中医学的重要概念,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气包括外气和内气,外气取决于呼吸,内气取决于脏腑的功能。
血是心脏通过动脉和静脉循环流动的液体,津液是人体内的体液,包括津液、汗液、涕液、唾液和泪液等。
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方式。
经络系统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经脉是人体内部的主要通道,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分布在肌肉、皮肤和内脏等部位。
能量在经络系统内流动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生物电场,中医医师可以通过触诊、听诊、问诊等方式来诊断疾病,并通过针灸、按摩、艾灸等方式来治疗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石,涵盖了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本文概述了中医理论的渊源、天人合一观念、五行理论、气血津液和经络系统。
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中医医师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③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
《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1)魏晋隋唐时期:《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脉经》:晋代王叔和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笔记
1﹒绪论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治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2.《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在《内经》、《难经》的基础上写成的,《伤寒论》是中医学中成功的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为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伤寒论》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以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析,发展了《内经》的病因学说,提出:“千般灾难,不越三条……”3.《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书;《三因极—病证方论》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小儿药证直诀》开创了脏腑证治的先河。
4.金元四大家的医学思想:刘完素:以火热立论,倡“六气皆从火化”、“五气过极皆能生火”之说,用药以寒凉为主,称为寒凉派;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以汗、吐、下为攻去病邪的方法。
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称为补土派;朱丹溪:倡“相火论”,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称为滋阴派;5.明代吴又可的《温疫论》中提出,温疫的病原“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成”,对温病的病因学是个很大的发展。
清·叶天士,创卫气营血辨证。
清.吴鞠通,创三焦辨证。
6.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体现于“阴平阳秘“和”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等理论。
在治疗上如“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与此相应的适应性变化,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四时的脉象也有相应的变化,如“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精选5篇)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精选5篇)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篇1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主要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这本书的作者是李东恒,他是一位著名的中医专家,也是《伤寒杂病论》的作者之一。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病因病机、养生防病等方面。
其中,阴阳五行是中医的基本理论,它强调了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行的生克制化。
藏象则是中医的独特概念,它指的是人体的五脏六腑、经络和气血的运行。
气血津液则是指人体内的精气血津液,它们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病因病机则是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和分析,它强调了疾病的起因和演变过程。
养生防病则是中医的预防和治疗原则,它强调了保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
中医强调了人体的整体性和平衡性,它注重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的健康状况,而不是简单地治疗疾病。
同时,中医也强调了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性,它认为预防和治疗是同等重要的,只有通过预防和治疗才能真正地保持身体健康。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我意识到自己在中医方面的知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水平。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养生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只有保持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总之,《中医基础理论》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不仅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和重要性。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水平,为更好地维护身体健康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篇2《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中医基础理论》是一本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吴显才、李经纬、邓铁涛、欧明主编的教材。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对人体构造和功能的理解,以及中医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
我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收获颇丰。
感觉在专业上及常识上均有明显提高,特意整理笔记10个知识点如下:
1. 整体观念的内容是: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2. “用热远热,用寒远寒”是指治疗用药应注意因时制宜。
3. “因居处环境不同而用药各异”不能体现"因人制宜"治则。
4. 某些慢性疾病,常常在气候剧变或季节交换时发作或加重,如哮喘等,护理时则应该在气候或季节交换时采取预防措施,最符合三因制宜中的因时制宜。
5. 中医五脏六腑中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6. 中医饮食调护应做到因人而异,辨证施食,个人爱好不是主要原因。
7. 中医饮食调护讲究按病性施食,并指出青壮年、营养过剩者等各种阳性体征或阳性病者,应多吃阴性的食物, 桑葚为阴性食物。
8. 中医饮食调护理论认为人的体质可分为寒热体质, 腹胀便稀符合寒性体质表现。
9. 中医饮食调护理论认为人的体质还可分为虚实体质,萝卜虚性体质不适宜食用。
10. 体形比较胖,动作迟缓,没有精神,不欲饮食的人,多属于痰湿体质,宜进食健脾、祛湿、平性、温性的食物。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③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着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着,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着名医家张仲景所着,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
《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1)魏晋隋唐时期:《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着,我国第一部针灸专着。
《脉经》:晋代王叔和所着,我国第一部脉学专着。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着,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着。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着,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着,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进展中医的哲学基础: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气一元论:气是物质实体,是组成宇宙天地和天地万物的最大体元素,具有运动的属性。
气的运动是气内部的彼此作用,是事物进展转变的源泉,气和形和二者的彼此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大体形式。
【注:感觉类似于波粒二象性,粒子是组成物质的大体元素,粒子既有波的性质,又有粒子的性质,粒子具有运动的性质,能量与实体】阴阳学说:阴阳对立,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
五行学说:任何一个十五的内部包括着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功能属性的成份或因素,而且按必然规律彼此联系形成整体功能结构。
中医医学理论体系核心:脏象学说。
脏象、经络、气血精津液。
脏象学说:研究人脏腑活动规律及彼此关系。
人体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内而脏腑,外而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与外界环境相统一。
气血精津液学说:气、血、精、津液既是腑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腑脏功能活动的产物。
气血精津液学说要紧探讨生命的物质组成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泛言之,气血精津液学说应包括于脏象学说当中。
体质学说:研究人类的体质特点、类型和转变规律,及其与疾病的发生、进展关系的学说。
体质是人体在遗传性和取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上的相对稳固的固有特点,与健康和疾病有着紧密关系。
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散布及生理功能、病理转变和指导临床医治的理论。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纵横交贯,网络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练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病因病机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包括病因、发病与病机三部份内容。
病因学说:研究各类致病因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学说。
中医以为大体的发生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正常生理活动受到破坏致使腑脏经络、阴阳气血失调所致。
病因分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适当,外伤,胎传等。
最新整理《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学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1)李本强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2)李本强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纯干货)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纯干货)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善诊者,按脉察色,先别阴阳。
中医学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之间相对立,依存互根不分离,消长转化并发展,阴平阳秘为目的。
人身阴阳为生理,阴平阳秘为和气。
调理阴阳救偏弊,虚实寒热定根基。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脑、脉、骨髓、胆、女子胞。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五脏所主:1、心位胸中外护包,血脉神志汗液晓,开窍于舌华在面,君主之宫藏神要记牢。
2、肺司呼吸主降宣,卫气外布皮毛间,通调水道开窍鼻,古人又谓水上源。
3、脾为中焦主运化,统血肌肉四肢间,开窍于口华在唇,后天之本仓廪官。
4、肝为胁部主藏血,疏泄又分两种说,一说消化主情志,一说消化主疏泄。
其华在爪主筋健,开窍于目记心田。
5、肾为腰部主藏精,生殖发育是本能,纳气生髓又主骨,主水开窍二阴经。
其华在发通于脑,开窍于耳记心中。
左肾右命根基在,先天之本不可轻。
六腑:中清之腑为之胆,水谷之海在胃间,受盛之腑为小肠,传化糟粕大肠间,气化津液为膀胱,上焦如雾精气漫,中焦如沤浮游谷,下焦如渎水莫断。
脏腑之间关系:心血肺气紧相依,心血脾胃不可离,生成运转不可息,心肝血液不可离,心火肾水相交济,各少其位为不及,心中无水火上炎,肾中无火水凌心,肺气脾血土生金,肺气宣发脾健运。
肝血肺气相互根,肺肾水病卧不稳。
肝主疏泄脾统血,相互依赖病郁结。
脾肾为本先后天,前因后果必有缘,肝肾精血又同源,相互依存为本根。
心与小肠热必降,肺与大肠咳不畅。
脾升胃降气正常,胆与肝脏互影响,肝失疏泄湿热旺,肾与膀胱气化常。
一有病变尿不利,气化不利膀胱伤。
腑与腑经以通畅,一不通畅即有伤。
气血津液气:真气者受之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绪论什么是中医学,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一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一、整体观念: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二、辨证论治:辨证: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二、辨证论治: 第二章阴阳五行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的对立制约(二)阴阳的互根互用(三)阴阳的消长平衡(四)阴阳的相互转化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四)用于疾病的诊断(五)用于疾病的治疗三、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的特性木的特性:古人称“木曰曲直”。
火的特性:古人称“火曰炎上”。
土的特性:古人称“土爰稼穑”。
金的特性:古人称“金曰从革”。
水的特性:古人称“水曰润下”。
(二)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三)五行的生克乘侮(1)生克和制化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乘侮相乘: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异常的反应。
相侮:指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亦称反克。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三)用于诊断和治疗第三章藏象什么是藏象学说,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 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古代的解剖知识。
二是长期来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三是反复的医疗实践,从病理现象和治疗效应来分析和反证机体的某些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中医基础理论(50分→30道)中医基础学习方法:1.轻概念2.理解3.归纳4.找点5.主体6.结构7.特点中医基础理论特点:集中中医基础难点:原文→简化(歌诀、巧记)、经络、五行第一章绪论一、产生1.哲学2.自然科学3.解剖学4.生产→《内经》二、发展1.《伤寒杂病论》→我国第一部辨证论治专著2.《诸病源候论》→病因学专著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河间.守真)→“六气皆从火化”→寒凉派;朱丹溪(震亨、彦修)→“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养阴派;李杲(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补土派;张元素(子和、戴人)→“邪去则正安”→攻下派三、中医学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①人体内部的统一性②人物自然的统一性:a.脉→春浮,夏日在肤,秋下肤,冬骨b.病→旦慧昼安夕加夜甚c.发病(鼽衄胸胁洞风痹)③与社会的统一性2.辩证论治:四诊:①望、闻、切(客观性)→体征→集中→证候(病理阶段)②问(主观性)→症状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第二章阴阳学说一、阴阳1.阴阳:①最初→日光的向背②哲学→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不考)2.阴阳属性:(不记)3.阴阳特性:①普遍性②相对性:a.无限可分性b.转化性b.比较性4.阴阳关系:对立制约:①对立②制约:a.不及:阳虚阴盛、阴虚阳盛:火旺or阳亢 b.太过:阳盛阴病、阴盛阳病互根互用:①互根:孤阴不生,独阳不长②互用: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消长平衡(不考):阴平阳秘,精神乃秘阴阳转化(一定条件下):“极”、“重”5.阴阳作用:①诊断:察色按脉先决阴阳②病理变化:a.阴阳偏盛(邪气盛实):阳胜则热(实热)→壮热、面赤→阳盛则阴病or阴胜则寒(实寒)→冷痛、拒按→阴盛则阳病b.阴阳偏衰(精气夺则虚):阳虚(阳不制阴→阴相对的盛)→则寒(虚寒)→冷痛喜按,绵绵不休b.阴虚(阴不制阳→阳相对的盛)→则热(虚热)→五心烦热,午后颧红③治疗:a.阴阳偏盛(邪气盛则实):阳盛则热or阴盛则寒→实则泻之(损其有余)(考点)→热者寒之or寒者热之b.阴阳偏衰(精气夺则虚):阳虚则寒or阴虚则热→虚则补之(补其不足)(考点)→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or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考点)第三章五行学说一、“五”:①最初:木、火、土、金、水→五材②哲学:木火土金水属性抽象概念二、属性:1.木→“木曰曲直”(不背)→生长、升发、调达、舒畅2.火→“火曰炎上”→温暖、发热、向上、升腾3.土→“土爰稼穑”→承载、受纳、长养、生化4.金→“金曰从革”→顺从、肃杀、清洁、收敛、变革5.水→“水曰润下”→寒凉、就下、闭藏、滋润三、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类比法or推演络绎法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角徵宫商羽→呼笑歌哭声→魂神意魄志→握忧哕咳栗行→运行1.生克规律:①相生:木火土金水②相克:木→土→水→火→金2.五行制化异常→相克异常乘侮:1.相乘→过克:①克者过强②被克者过弱③以上两个同时出现2.相侮→反克:①克者过弱②被克者过强五行应用:1.传变:①相生传变:母→子=>母病及子(虚证)、母虚累子②子→母=>子病犯母(实证);子盗母气(虚)②相克传变:相乘;相侮2.治则治法:(1)相生:①虚→虚则补其母:滋水涵木、培土生金、金水相生、益火(肾阳)补土②实→实则泄其子(2)相克:抑强扶弱:抑木扶土、培土制水、泄南补北、佐金平木第四章气血津液学说一、气:①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呼吸之气、水谷之气)②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先天之精气→元气(原气)→激发推动脏腑功能↗→生命活动原动力↗水谷之精气→营气→阴柔营养→①化生血液②营养作用↘→卫气→彪疾滑利→①防御外邪②启闭汗孔,调节体温③温煦肌肉脏腑↘自然之清气→→宗气(膻中)→①上出喉咙以司呼吸②中贯心脉以行气血③下资元气④视、听、言、动二、原料:先天元气、水谷之精气、自然之清气三、参与的脏腑:1.相关脏腑:肾(元气)、脾(水谷之精气)、肺(自然之清气)2.密切相关:脾胃四、运动→气机→升降出入五、功能:1.推动→脏腑组织、生长发育、气血津液2.温煦3.营养4.固涩→精血汗5.防御6.气化二、血:1.生成:营可化血、精可化血、津可化血→脾胃、心、肺、肾(五脏去肝加胃)2.功能:化生神志(血舍神)、濡养(气→温养,津液→滋养,血→濡养)三、津液:正常水液1.分类:津→清稀→流动性大→肌肉、皮毛、孔窍、化血液→稠黏→流动性小→脏腑、关节、脑髓2.▲津→滋养大肠→伤津液→濡润小肠→耗液3.生成:取之于外,成之于内4.功能:充养血脉,运输废料,调节平衡四、气血津液关系1.气→血:↗气滞→血瘀↘↗行气药①气行血活血↘气虚→血瘀↗↘补气药②气摄血→气能摄血→补气摄血(归脾汤)③气生血→血虚证→主以补气2.血→气:①血生气②血载气→气随血脱(吐下之余,定无完气)3.气津(同气与血)4.津血:津血同源夺血者无汗,夺津者无血第五章藏象(脏腑)1.五脏→肝心脾肺肾(包含心包);六腑→胆胃大小肠三焦膀胱;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胆:既是六腑又是奇恒之腑胰腺:西医有中医没有的2.形态、功能:①五脏→中实→生化、贮藏精微②六腑→中空→传化、排泄糟粕③奇恒之腑→中空→贮藏精微▲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③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
《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1)魏晋隋唐时期:《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和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阳之间相对立,依存互根不分离,
消长转化并发展,阴平阳秘为目的。
人身阴阳为生理,阴平阳秘为和气。
调理阴阳救偏弊,虚实寒热定根基。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脑、脉、骨髓、胆、女子胞。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血之功能:血循行于全身,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皮肤肌表,对全身各组织起营养和滋润作用。
津液:
津液,是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有赖于脾胃运化功能而产生。
津之作用散周身,滋养脏腑肌肉筋,组成血液之水分,津液和润化血阴。
液之作用填精髓,补脑润肤增血液,滑利关节润毛发,滋养五脏润周身。
气能生血,又行血、摄血,血为气母,气可以化水,水停则气阻,气盛生津,气随液脱。
十四经:
手三阳,足三阳,手三阴,足三阴,督任冲带双阴阳(阳维、阴维,阳跷、阴跷)
病因病机:
人患疾病有十种,六淫疫疠病七情,饮食劳倦痰瘀血,外伤虫兽寄生虫。
发病机理失平衡,正气存内邪不生,先天禀赋总有关,情志环境不可轻。
营养锻炼需牢记,调理阴阳为根基。
濡脉浮小细而软,主湿主虚有关连。散脉浮散无根来,元气将脱脏腑弱。
芤脉中空是葱叶,大病津伤主失血。浮而搏指是革脉,精气血虚气血弱。
沉脉类:
(1)沉脉轻取不可得,里证郁证水证来。
(2)伏脉推筋着骨得,邪闭厥证疼细弱。
(3)无力细弱是弱脉,气血不足当安排。
(4)牢脉沉实弦长大,阴寒内实疝瘕寒。
(5)弦脉弦长是弓弦,诸痛痰饮肝胆炎。
(5)燥邪干燥损真元,伤肺损津咳少痰,大便秘结皮干燥,痰中带血口鼻干。
(6)火为阳邪其性炎,消烁津液出血斑,常见虚实要分辨,补泻之法随证选。
七情:
喜心怒肝思在脾,肺忧肾恐为根基。情志变化病情见,七情调和身常安。
调理饮食充肌肤,饥饱偏食很没益,饮食不洁毒物进,五谷杂粮最养人。
痰饮特点
咳吐多量稠痰涎,喉中痰鸣水胀满,呕吐头眩兼心悸,癫狂苔腻脉滑弦。
心火肾水相交济,各少其位为不及,心中无水火上炎,肾中无火水凌心,
肺气脾血土生金,肺气宣发脾健运。肝血肺气相互根,肺肾水病卧不稳。
肝主疏泄脾统血,相互依赖病郁结。脾肾为本先后天,前因后果必有缘,
肝肾精血又同源,相互依存为本根。心与小肠热必降,肺与大肠咳不畅。
脾升胃降气正常,胆与肝脏互影响,肝失疏泄湿热旺,肾与膀胱气化常。
左寸心经与小肠,关部肝胆正相将,尺部膀胱合与肾,右寸肺经与大肠。
脾胃正在关部内,尺部命门三焦详。心喜大散是本宫,肝弦而软无疾病,
肾部沉实带滑象,肺脉浮涩短为平。脾胃本缓喜可见,命门沉实是佳境。
27种脉象:
浮洪濡散革,沉浮弱牢弦,迟缓又结涩,细数动疾来,虚细微代短,滑实紧长开。
浮脉类:
浮举之有余来,风寒表证外感得。洪脉来势如洪水,热盛阳亢火炎开。
发病原因总有三,内因外因加中间,风寒暑湿燥火为六气,六气过盛为六淫。(1)风邪善行而数变,阳邪开泄向外边,动摇不定分内外,寒热风燥是病兼。
(2)寒为阴邪是特点,凝滞主痛是关键,伤人阳气寒吸引,内寒外寒气不宣。
(3)暑为阳邪其性炎,耗气损津性升散,暑多挟湿身沉倦,烦渴多汗呕恶兼。
(4)湿邪重浊带滞粘,湿为阴邪阻阳关,脾虚湿滞不运化,风热寒湿常兼连。
闻听声音呼吸咳,呃逆嗳气在胸膈,二便排出呕吐物,气味异常需分开。
问诊: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疼痛四睡眠,五问饮食六二便,七问经带和扎产。
八问胸膈和旧病,九问痘疹十问因。
切诊:
寸关尺为三部脉,三部九候细安排,弦洪毛石分四季,大人小孩需分开。
正常脉象四至来,不大不小平和来,从容有节不快慢,神之根基细推测。
瘀血阻滞经不通,肿块瘀滞有行踪,出血瘀点脉细涩,疼定气刺可分明。
发病机理邪正斗,虚实变化为根由。阴阳失调发其病,升降失常病不休。
诊断
望诊:
望神察色形姿态,头目耳鼻唇咽色。皮肤斑疱疮肿毒,望舌变化质与苔。
排出痰涎呕吐物,大便小便要关怀。小儿指纹需详辨,妇女带下分其色。
此是望诊一大要,写出诗篇记心怀。
闻诊:
五脏所主:
1、心位胸中外护包,血脉神志汗液晓,开窍于舌华在面,君主之宫藏神要记牢。
2、肺司呼吸主降宣,卫气外布皮毛间,通调水道开窍鼻,古人又谓水上源。
3、脾为中焦主运化,统血肌肉四肢间,开窍于口华在唇,后天之本仓廪官。
4、肝为胁部主藏血,疏泄又分两种说,一说消化主情志,一说消化主疏泄。
其华在爪主筋健,开窍于目记心田。
气之功能主推动,温煦防御水谷生。固摄血液不流失,气血津液不留停。
元气原动主发育,主宰气血推血液,生长发育原动力,生命之根为元气。
宗气吸入新鲜气,水谷精微司呼吸。生长发育原动力,营运周身不可息。
营卫注脉行营血,藏于胸中推血液。营气后天水谷生,生化血液养身形。
卫气水谷精微生,润皮护外开汗孔。
血: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便为血。营气者注之于脉化为血,精血互化,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为清血。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
———————————————————————————————— 作者:
———————————————————————————————— 日期: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
郝现军整理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善诊者,按脉察色,先别阴阳。
中医学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5、肾为腰部主藏精,生殖发育是本能,纳气生髓又主骨,主水开窍二阴经。
其华在发通于脑,开窍于耳记心中。左肾右命根基在,先天之本不可轻。
六腑:
中清之腑为之胆,水谷之海在胃间,受盛之腑为小肠,传化糟粕大肠间,
气化津液为膀胱,上焦如雾精气漫,中焦如沤浮游谷,下焦如渎水莫断。
脏腑之间关系:
心血肺气紧相依,心血脾胃不可离,生成运转不可息,心肝血液不可离,
一有病变尿不利,气化不利膀胱伤。腑与腑经以通畅,一不通畅即有伤。
气:
真气者受之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积于胸中,出喉咙,贯心脉,行呼吸,肺吸入之气与脾胃水谷之气结合而成。
宗气积胸出喉咙,呼吸贯脉不留停。营气脾胃水谷精,调和五脏六腑经。
卫护肌表抗外邪,控制汗孔可见功。固摄血液不流失,气血津液气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