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

合集下载

浅谈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及解困措施

浅谈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及解困措施

浅谈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及解困措施摘要: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主要表现是因自卑影响人际交往,因焦虑导致心情忧郁,因依赖限制能力发展,因妒忌引发行为失范等。

学校应采取提高贫困生的思想认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搭建实践平台和优化校园环境等措施,帮助他们解除心理困扰,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提升他们的个人发展能力,为他们营造和谐的成才氛围。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贫困;心理解困近年来,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学校的高度重视。

目前,我国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奖、贷、助、补、减、免、缓”等较为完整的助学体系,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对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高校贫困生的问题并非单纯的经济解困问题,由经济贫困引发的思想上、心理上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贫困生学业的顺利完成、心理的健康发展以及人格的完善,因此,重视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解困”工作,已成为一项新的课题。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表现贫困大学生已成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各高校都把贫困生工作作为新时期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实践上看,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对贫困生的物质资助,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随着扶困助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该资助体系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出来。

这些弊端集中体现为资助过程中只重视物质上的帮助,却忽略了心理上的关怀。

贫困生往往因为经济上的压力而导致心理上的重负,由此产生对环境、学业、人际关系的不适应,并产生焦虑、抑郁、紧张、孤僻、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

总的来看,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因自卑影响人际交往贫困大学生由于长期的经济拮据,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自卑是由于意识到自己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自我体验,表现为过低评价自己的能力与品质,轻视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1]。

进入大学后,由于物质贫困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着贫困生的自我认知,当贫困生发觉自己在穿着打扮、饮食、行为举止等方面显得“寒酸、小气”,且知识面较窄、学习能力较弱以及基本技能欠缺时,容易产生否定自我的倾向。

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

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

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摘要】贫困大学生在面对经济困难的还面临着心理压力和挑战。

本文结合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包括自卑感、焦虑情绪、自责等。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策略,包括建立积极心态、寻求心理辅导服务、加强社会支持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这些策略能够帮助贫困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压力,提高心理抗压能力,同时有利于提升学习和生活质量。

在未来研究方向上,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探索更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为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整体发展提供更多帮助。

通过合理的心理支持和引导,有助于激发贫困大学生的潜能,实现个人价值和自身发展。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应对策略、积极心态、心理辅导、社会支持、人生观、总结、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贫困大学生是指在经济条件相对困难的情况下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群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的孩子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他们面临着诸多心理困境和挑战。

贫困大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方面往往表现出特定的心理特点。

贫困大学生常常感到自卑和自怨,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比其他同学更加努力才能够获得同样的成就。

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家庭背景感到羞耻,认为自己不如他人。

贫困大学生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比如焦虑、沮丧、无助等,因为他们经常面临着经济困难和社会压力,缺乏安全感和信心。

贫困大学生可能存在人际关系问题,由于家庭环境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缺乏社交资源,易感受孤独和失落。

了解和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对于他们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接下来将从建立积极心态、寻求心理辅导服务、加强社会支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帮助贫困大学生在心理上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的挑战。

至此结束。

1.2 问题意义问题意义:贫困大学生是当前社会中一个脆弱群体,他们面临着来自物质和心理层面的双重困境。

在大学求学过程中,贫困生往往承受着经济压力、学业压力和社会压力等多重挑战,其心理状态容易受到影响。

贫困生心理分析

贫困生心理分析

四、市场导向下的贫困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4.1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困境贫困大学生已成为社会和高等院校各方面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我们在关注他们就业困境之前的同时,不能忽视他们的心理问题。

4.1.1自卑心理贫困生大多数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的差距以及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甚至语言习惯上的差异,使他们在心理上极不适应。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只会“死读书”,“缺乏特长”不懂音乐和计算机,没有那么多的见识,难以适应大学素质教育。

在当地学校出类拔萃,但到了高手云集的大学环境却失去了优势,往往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由于手头拮据,常常为生活、学习发愁,没有经济能力交朋友、谈恋爱,自觉低人一等。

久而久之,使他们情绪低落、心理灰暗,形成自卑自贱心理4.1.2孤僻心理由于自卑,缺乏自信心,在人际交往中贫困生往往出现封闭、孤僻、不合群现象。

有的是因为经济上的原因或是感到自己某方面的不足,不愿意与人交往,害怕暴露缺陷让人瞧不起。

有的是因为语言障碍或是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与城市学生不一样,害怕与人交往让人笑话。

因而在同学之间设置了一道无形的障碍,没有朋友,没有交流,长此以往就形成孤僻自闭心理。

4.1.3焦虑心理对家庭的担心,对未来的迷茫,对贫富差距的不理解,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不满,现实生活中时不时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愉快体验,使他们经常处于精神紧张,情绪烦躁不安,悲观和厌世的痛苦境地。

4.1.4依赖心理有些贫因学生认为自己目前的处境是由于社会不公造成的,因而接受帮助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他们把希望寄托在政府、社会、学校身上,而没有勇气自强自立。

4.2当前贫困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面对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现实,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残酷地摆在了这些学生、家长和学校的面前。

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4.2.1借贷缴费,个人的期望与社会实现矛盾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给每个人提供一个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来改变社会地位的机会。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几点分析与思考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几点分析与思考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几点分析与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了越来越多家庭的期望和愿望。

对于许多家庭而言,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接受高等教育,他们的孩子才能够在未来取得好的工作和生活,摆脱贫困的生活状况。

因此,许多家庭都在想方设法为自己的孩子提供高等教育的机会。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很多时候家庭提供的财力并不能够充分满足孩子们在高校里生活和学习的需求。

一个显著的问题是贫困生往往会面临心理困境,因为视线和压力传递给贫困生的感受是,他们与富裕的同学不同,他们在高校里的位置是次要的,他们的付出往往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在这个语境下,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贫困生在高校中所面临的心理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1. 自卑感对于贫困生而言,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自卑感。

即使他们不希望与其他孩子相比较,但是在高校生活中,他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比自己家庭经济条件更好的同学。

这是人们的固有思维模式造成的,一般认为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孩子更聪明、更有能力,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往往会因此产生自卑感。

这种心理状态可能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导致他们感到沮丧、不自信、对未来的前途感到迷茫。

建议学校对此类学生要进行积极引导和鼓励,鼓励他们自信面对自己的困境,多关注自己的长处而不是只看到自己的劣势。

学校还可以在教育这些学生的时候要注意组织学生活动,让这些学生都参与进去,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也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脆弱的小角色。

2. 应激反应贫困生在高校中,往往面临超出他们经济承受力范畴的生活费用,这样就导致了他们的应激反应情况。

在人际交往中,受到经济条件的影响,他们可能会感到孤独、冷落和不在圈内。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受到自我否定的情况的影响,从而导致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

有些学生可能会表现出倦怠的情况,习惯性想逃避现实和责任。

然而,为了维护贫困生的生存权益,学校应该为此类学生提供必要的救助措施。

比如开设社会心理学课程,帮助他们减轻心理负担。

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

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

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成因1.自卑感、负疚感、焦虑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或者城市低保家庭,他们成长环境特殊与身边同学相比经济上存在巨大差距,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有时他们努力通过取得优异成绩来维护个人尊严,然而这种强烈的自尊心常会导致情感脆弱,一旦遇到挫折,便陷入深深的自卑当中长时间不能自拔。

一份首都高校贫困大学生状况调查显示,60%以上的贫困大学生因贫困而感到羞愧难当,22.5%的学生感到自卑,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及师生善意的同情。

引起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主观原因是消极的自我暗示,对个人期望值降低,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做出偏低的评价,悲观失望心理。

客观原因是经济生活压力以及人际交往不良。

贫困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的特殊性和现实经济困难短时间难以摆脱,使得他们内心比较脆弱。

他们想通过获得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母养育之恩、赢得个人尊重,可往往因为学习基础薄弱、方法不当,不能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有时甚至事倍功半。

残酷的现实和种种不如意一齐袭来,很容易使他们产生挫败感,同时因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有心回馈父母却无力改变现实之间的矛盾,让他们心生愧疚,难以自拔。

焦虑是每个人都会产生的情绪,而贫困大学生出现的情况较为明显。

因为家庭常常无法供给足够的学习生活费用,使得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得不到可靠保证由此引发焦虑情绪。

有的学生因暂时无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而焦虑,有的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这个特殊的群体又会认为自己没有好的关系背景,害怕找不到工作而焦虑。

他们经常处于由自尊心的损伤、自信心的缺失、挫败感和愧疚感等交织而形成的紧张、不安、焦虑的消极情绪体验之中。

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排解,长时间会造成情绪抑郁低落,思想消沉,引发严重心理问题甚至可能因承受不了精神压力而走向极端。

2.人际交往不良人际交往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的过程,是一种直接的沟通方式,人际交往能力是个体完成这些活动所具备的心理条件。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几点分析与思考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几点分析与思考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几点分析与思考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进入大学深造。

然而,高等教育收费也不断增加,贫困生的人数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贫困生身处于较为特殊复杂的环境下,很容易面临经济、生活、人际等问题,这些问题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和发展前途。

因此,我们有必要关注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积极探究其原因和解决方法,为贫困生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支持。

心理问题的现状心理健康状况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通常不太好。

由于经济状况困难,这些学生往往需要面对严重的生活压力。

这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情绪波动大,易出现焦虑、抑郁等症状,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和人际关系。

压力来源贫困生的压力来源比普通学生要多得多。

一方面是来自于经济上的困难,如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等。

另一方面来自于学业上的压力,这些学生有更大的压力面对各种考试和任务,而缺乏资金和资源的支持。

另外,他们还需要面对人际关系方面的困难,如理解不同文化、适应不同的社交场合等问题。

影响因素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经济条件是影响贫困生心理的主要因素。

另一方面,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压力也会加重贫困生的负担。

另外,来自家庭和朋友的压力也会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对策建议优化经济条件贫困生经济问题的解决是减轻他们心理负担的关键,因此,优化经济条件是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关键。

国家应该为贫困生提供资金补助,减免学费等方式来减轻经济负担。

高校应该开设一些贫困生专享的项目,倡导学生们共同关注、支持并关爱这些身居困境中的同学,从加强工学结合、提升职业素养等方面出发,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调整教学体系以往的教学体系往往忽略了贫困生的实际情况,更多地关注于唯一的目标——让学生能够在毕业时取得优异的成绩。

但在贫困生的案例中,这种教学模式并不能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有可能进一步强化他们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情绪。

因此,教育部门需要更多地关注贫困生的特殊需求,改进教学体系、方法和内容,给予贫困生更多的关爱和关注。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措施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措施

贫困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一直是各高校的关注热点,怎样才能让他们像正常学生一样健康学习是学校和各科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在这里,相对于其他教师而言,心理学教师就有其一定的学科优势,他们可以根据相关的心理学原理对这些学生心理进行分析,掌握他们的心理变化,从而正确的对待他们的学习问题,指导他们通过自身的改变来融入集体生活,适应社会发展。

通过本人多年的教学研究发现,贫困的学生一般具有这几点心理特征:自卑、没有安全感、排外、心理年龄相对成熟。

而这些特点的形成一般都与青春期时受到的家庭环境和社会因素影响有关。

相对落后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生活状态,使他们不得不选择快速成熟。

然而,大学时期的贫困生因为面临着更广大的群体生活,学习压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使他们中的多数都更加感到自卑,从而加重自己的心理枷锁,躲在阴暗的角落,不愿与人交往,久而久之就造成了所谓的心理疾病,这种贫困生被称为“双困生”,即物质贫困和心理贫困的双重贫困。

这严重导致了他们的性格孤僻性,甚至出现认知和行为的偏差。

虽然国家和学校都会给与他们较大的物质帮助,但对于这些双重贫困生而言,那只是杯水车薪。

我们不仅要给予他们经济上的帮助,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给予雪中送炭般的关怀与帮助。

本文通过作者对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归纳出以下几点对贫困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措施,以求来改变当前本校的贫困生教育现状。

一、加强贫困生的心理教育力度俗话说:穷人不穷志。

除了在物质生活上的资助外,我们也要特别注意对他们的心理教育,扶正他们的志向,改变他们的人生思想理念。

特别是对于那些双困生,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我们心理学教师,可以温和的和他们交谈,给他们讲解心理特点形成的原因,哪些是非健康心理,哪些心理具有非正常发展的趋势。

此外,可以将这些人组织起来,成立一个心理协会。

各会员之间因为有同样的成长经历,会更容易接受对方,产生心理的共鸣。

可以经常组织协会的交流活动,社会爱心活动,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和自己对社会的作用,从而树立自信,将自己的个人志向与社会贡献关联起来,把克服困难当成人生成长的一种磨练,敢于面对事实,创造未来。

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措施

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措施

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措施【摘要】贫困大学生在心理上常常表现出自卑感、孤独感和压力感,这些心理特点会影响他们的学业和生活。

教育措施至关重要。

提升自尊心、加强团体支持和减轻学习压力是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的有效手段。

心理健康教育对贫困大学生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调适心态、应对困难,从而提升学业成绩和生活质量。

对贫困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支持,是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实现自我发展的必要举措。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自卑感、孤独感、压力感、教育措施、提升自尊心、团体支持、减轻学习压力、心理健康教育、帮助。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贫困大学生是指在经济上处于困难境地的大学生群体,他们通常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佳或个人能力有限无法获得足够的经济支持,导致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处于不利地位。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常常受到贫困的影响,表现出一系列特点和问题。

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往往存在较高的自卑感。

他们可能因为家庭经济拮据而感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觉得无法融入大学生活,缺乏自信和自尊心。

他们也常常感到孤独,缺乏社会支持和团体认同感,容易出现心理孤立和社交障碍。

由于经济压力和学业压力的叠加,贫困大学生还承受着沉重的压力感,容易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了解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特殊群体的需求和困境,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支持和帮助。

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将重点探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相应的教育措施,以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学业发展。

1.2 研究意义研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贫困大学生在面对经济困难的也常常承受着心理压力,容易产生自卑感、孤独感和压力感,这些心理问题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发展。

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学习成绩和自我发展能力。

通过研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引起社会的关注,促进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对贫困大学生的关爱和支持,从而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目标。

浅谈高校贫困生心理特征与健康教育模式

浅谈高校贫困生心理特征与健康教育模式

浅谈高校贫困生心理特征与健康教育模式党的十八大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困难。

截至2009年,我国普通高校的贫困生达52万,其中特困生16.61万(占学生总数的7.27%)[1]。

1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特征1.1自卑与好强是常见心理冲突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自己瞧不起自己,甚至认为周围的人也看不起自己的心理状态。

贫困生由于经济上拮据,与经济条件良好的同学相比形成反差。

这种反差影响特别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等方面对贫困生造成精神压力,从而表现出缺乏自信、孤僻等特点。

有的贫困生又特别好强、好面子、甚至个别不愿向学校提出资助申请,容易在经济问题上造成心理负担。

1.2抑郁和焦虑是常见的情绪表现抑郁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以显著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复杂情绪反应,预感到困难将要到来或有祸事降临,感到没有把握、无能为力而又无法有效地加以预防和解决,从而表现出少言、敏感、焦虑、偏执、低落、消沉的特点。

1.3嫉妒和虚荣的心理较强嫉妒是指对相应的幸运者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甚至是敌视的心理状态。

受虚荣心驱使,为了维护自己面子,求得心理平衡,不惜花重金包装自己,盲目与人攀比[2]。

贫困的同学感到自己无论学习还是智力、能力等自身条件并不比其他同学差,只是经济困难和成长环境差,便觉得低人一等,还对某些经济比较富裕的同学表现出来的优越感心生不满,心理状态从羞愧到愤怒再到怨恨。

1.4孤僻和逆反心理较严重孤僻是指孤寡怪僻而不合群的人格表现,高校中不少贫困同学也因为成长环境表现为独往独来、离群索居,对他人怀有厌烦、戒备和鄙视的心理;凡事与己无关、漠不关心,一副自我禁锢的样子;如果与人交往,也会缺少热情和活力,显得漫不经心、敷衍了事。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探析及对策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探析及对策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探析及对策近年来,随着高校改革的逐步深入,贫困大学生人数也逐步增多,他们的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

从阐述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为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提出了一些基本意见和建议。

标签: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对策1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现状1994年以来,教育部在总结招收“自费生”和“委培生”经验的基础上,对高等教育实行了“并轨”招生、交费上学、双向选择就业等重大改革,一个由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分担高教培养成本的机制已逐步形成。

伴随着交费上学,使一部分来自贫困地区的贫困大学生上学出现困难,加之近年来高校扩招,又进一步增大了贫困大学生群体。

据统计,目前在我国一般高等院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约占15%-30%,特别困难的学生超过10%。

在这种经济困难、后顾之忧没有解决的情况下,他们难以安心学习,于是产生了许多的心理问题,进而导致言行上的非正常表现,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带来了困难和新的难题。

2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作为同龄人,成长在大学校园的同一屋檐下,由于家庭经济的贫困,使贫困大学生在个性特征上与非贫困大学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贫困生的心理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生活上的自卑与依赖心理贫困生由于经济拮据,经常要为生活犯愁,这与那些吃穿无忧的学生形成巨大的反差。

面对这种反差,其心理上所产生的刺激是巨大的,使他们产生心理不平衡,久而久之,他们情绪低落,对前途悲观失望。

有些学生总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觉得世界很不公平,缺乏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勇气。

2.2人际交往上的自我封闭心理有些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原因不能融入到集体中去,把自己当作“另类”看待。

对同学与老师的好意总摆脱不了被施舍的感觉,在心灵深处设置了一道屏障,于是有意无意与同学疏远,尽量少参加班级活动,不愿与同学和老师交往。

在人际交往中,他们不希望被人特殊对待,从而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

但理智与现实却不容他们拒绝和脱离他人,这种矛盾的心理,往往驱使他们走向自我封闭、孤僻甚至心理畸形。

高校贫困生心理研究

高校贫困生心理研究

高校贫困生心理研究作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学校应该对贫困生进行“特别的”照顾,尤其是心理上的关注。

贫困生的心理通常都比较敏感,相比之下心理上的关心远比经济上的帮助更为重要,特别是对于一些有志气、有骨气的贫困生。

一、贫困生一般心理问题贫困生一般有着艰辛的成长历程,特殊的成长经历造成了贫困生心理上的各种偏差,从而在价值观、人生观上产生了不同的心理问题,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点:(一)自卑心理。

目前部分贫困生由于家庭原因而对自己不自信,怀疑自己的能力,担心受到别人的歧视。

与此同时,由于强烈的自尊心在作怪,他们不愿接受各种困难补助,他们害怕周围人的异样眼光,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

为了免受伤害,他们往往采取逃避的方式封闭自己。

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轻、自贱、自畏等自我意识的偏差。

(二)苦闷心理。

许多贫困生都会因为自己的贫困而苦闷,烦恼自己为何没有出生在富贵之家,总是会产生些抱怨。

此外,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还必须负担一定的学习费用。

很多贫困学生的学费是家长东挪西借才凑全的,缴完各种费用后,再加上每天的生活费,哪里还有可供其他消费的资金。

因而,经济上的拮据导致心理上的苦闷。

(三)孤独心理。

贫困生通常不太爱言谈,不喜欢和别人交流,加上他们多是通过努力学习而考上大学的,所以他们很少把精力投入到各种社会交往当中去,不擅长交际。

同时,由于缺乏自信心,贫困生怯于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他们很少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和接触,通常是处于比较被动的交往状态。

(四)敏感心理。

贫困生的心理往往比较敏感,通常会在意到别人不经意而说出的话,认为是在嘲笑自己。

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他们本能地产生警惕心理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有时即使是别人的一个眼神也会引起他们的不安。

(五)忌妒心理。

因为自身缺少某些东西而又得不到,部分贫困生就会产生对拥有者的嫉妒。

一是因不服气而生忌妒, 二是因羡慕而生忌妒, 三是因不满而生妒。

嫉妒一般是带有攻击性的心理偏差,所以必须妥善处理,否则会出现一些不良后果。

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

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
感反 映。这种 自尊 的保护壳很脆 弱 , ~旦 受到刺激 , 护壳就 出现 保
高校的学 生来 自不 同的地区 , 济发展不平 衡 , 的消费观 经 学生 念、 消费能 力都 有不 局。一些经济条 件好的学生 有笔记本 电脑 、 高 档 消费品 , 贫困学 生连每 天的 生活都 要计 划好 , 不能有 一点超 支 . 这些强 烈的反差造 威贫 困学生悲观失望 , 而产生 消极 的态度。 从
( ) 折 七 挫
古语有云 : 自古英雄 出寒门 , 从来纨 绔无伟男 。 也就 是说 在世 有些 贫困生在 中学一直处在 尖子的地位 上 , 了大 学 , 到 就产生 上 成就伟大事业 的英雄豪杰 , 属于家境 贫寒之辈 的 , 其例子不 胜枚 了我生活 上不能和你 们比 , 就要在 学习上 比你们 强 。 才能维护 这样
的环境 让他低人一 等 , 多数学 生形成 了孤 僻的性格 , 因为 自卑 而不
愿意与人 交往。 因为家庭 的一 些 因素 而过 早地承 受一 种精神 负荷 。
( ) 三 学校 环 境 因 素
自尊是 个人对 自身价 值和 道德价 值 的 自我意 识 的一种 表现 , 并 以特 定的方式指 导着人 的行 动。 有时候会 引起 强烈 的情绪 、 但 情
承 受生活的不 幸 , 默默地承 受来 自各 方面的 、 常人所 知 的种种的 为 精神 压力。另一方面 , 们又强烈地 希望获得 尊重。 他 易于形成 内向 的 性格 , 前途 、 望看得 非 常悲观 , 对 希 自卑和 寡言 少语 。 绪低 落 , 情
遇事 易从 消极方面进 行 归因 , 容易产生抑郁 心理。
l 刊 点I 【 野】 本 视 ・ 视
高校贫 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 教育对策

浅谈我校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特点及教育对策

浅谈我校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特点及教育对策

浅谈我校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特点及教育对策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贫困大学生的在校人数明显增多,并且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现,成为贫困学生的主要问题。

本文主要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结合其产生的根源、探讨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相应对策。

研究和解决贫困大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特点;教育对策0 引言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贫困大学生的问题已经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的带有普遍社会性的问题,甚至影响了当前高校的发展与稳定。

这里所说的贫困生是指经济贫困生。

何谓高校经济贫困生,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

发达国家通常是指其所能获得的每月生活费低于就读地区的人均生活费的最低标准,甚至无力缴纳学费的学生群。

在我国,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贫困生的标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根据教育部文件的精神,大致上可以把因家庭收入少,难以依靠家庭的支持而正常完成学业的学生界定为贫困生。

经济上的重负,往往会导致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贫困使大学生心灵深处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挫折感,从而导致了自卑、焦虑、抑郁、自尊心过强、孤僻、人际关系敏感等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部分学生因此成为经济和身心的“双困生”,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性格等诸多方面都造成了较大影响。

研究和解决贫困大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1 当前我校贫困生主要的心理问题特点(1)自卑与自尊的矛盾心理自卑是人的一种不良自我意识,是一种自己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惭愧、羞怯、畏缩,甚至心灰意冷的情绪。

自卑是贫困生最典型的心理特征,也是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其它方面的心理问题都是从自卑开始的。

以电控学院学生为例,贫困生大都来自边远贫困地区,家境贫寒,在中小学时代他们所接受的信息与所知的事物皆与城市生源的学生有较大差距,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形成了自卑心理。

自卑感强的学生往往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只看到自己的短处和劣势,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

浅谈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

浅谈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

浅谈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高校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因为长期受经济贫困的困扰,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以及幸福感。

他们需要学校和老师的共同关心,尤其需要老师的帮助,进而能使他们尽快摆脱自身的困境。

对贫困生的帮助,要结合他们的心理特点,结合时代的特征,否则,难以收到好的效果。

一、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1。

乐观、开朗通过对近几届大学生的观察,笔者发现,新时期的大学生表现出了新的人格特点。

他们乐观、开朗、积极,能够正视自身的经济贫困问题,不会盲目自卑,不会一味地抱怨,能够积极地面对自己的问题,并主动寻求外界的帮助,同时也会主动寻找兼职机会,以改善自身的条件。

对于外界的帮助,他们不会表现得过于敏感或自卑,能够坦然接受,同时也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2.自尊心强、敏感通过对贫困生心理的研究,笔者发现,部分高校贫困生对自身的问题比较敏感,自尊心很强,容易把很多问题归结为自己的贫困问题,在做事或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会特别放不开、敏感。

贫困大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会导致出现这样的情况,如做任何事时,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他就一般不会轻易去做。

他们总是担心自己的能力,害怕做不好。

这一现象在他们评为“特困生”之后变得更加明显.这些学生对自己更加关注,做事小心翼翼,生怕做错了大家会责怪自己,怕被别人瞧不起,也因为这样,他们一般很少主动去做一些事情。

这样,就容易失去很多机会,也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

3.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较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应付各种不同环境的挑战或面对新事物时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

主观幸福感是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个基本成分。

自我效能感影响心理健康,而主观幸福感是反映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贫困大学生由于积极寻找兼职,锻炼的机会较多,相对于其他同学而言,显得比较成熟,映对各种问题、应付各类挑战的能力较强,因而在应对很多问题时会显得比较自信,自我效能感相对较强.就幸福感而言,那些能够积极面对自身问题并且积极主动改善自身状况的贫困生,对生活比较有掌控感,成就感强,幸福感相对也比较强。

贫困生心理论文: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探析

贫困生心理论文: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探析

贫困生心理论文: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探析一、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1.表现为敏感、自卑心理过重和自尊心强自卑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的心理,但有些贫困生表现出强烈的自卑感。

笔者曾调查到,29.4%的贫困生有很强的自卑心。

然而在这种强烈的自卑心理的作用下又并存着过度的自尊心。

在笔者的问卷调查中有58.8%的贫困生有过这种心理。

有自尊是件很好的事情,可当自尊过度时就会对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产生影响。

当贫困生面对同学异样眼光、家庭的经济困难、丰富多彩的现代化生活时,他们不由得产生一种自卑。

然而出于自尊,他们往往很谨慎地和同学交往,有时一句话语都会引起情绪和情感的波动。

由于这种心理特点,使高校贫困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生活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2.人际交往缺乏自信心贫困生同其他同学一样渴望获得友谊,希望自己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然而,大多数贫困生都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

他们害怕别人提到自己,回避一切可以不参加的活动,没有归属感,经常感到孤独。

他们害怕与同学老师交往,自我封闭,从不主动与人交往和谈及自己的内心感受,致使同学、老师都很难接近。

久而久之,自己就陷入了一种人际交往困境。

其实这是对自己缺乏自信心的一种表现。

二、影响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成因透视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社会大环境不断刺激学生的欲望,这无疑给囊中羞涩的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大学生处于社会的信息前沿,更容易受到各种思想和观念的干扰。

他们在观察、思考、了解、适应的过程中产生了焦虑、彷徨甚至无所适从的消极心理。

一些贫困生面对各种诱惑,自身矛盾加重,充满了对金钱的渴望和追求,对人际关系和同学感情看得非常淡薄。

特别是在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容易导致心理失衡,产生自卑和烦恼。

2.校园中人际关系淡漠,缺乏对贫困生的关怀高校贫困生大多数来自“老、少、边、山、穷”这些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

在笔者的问卷调查中有64.7%的贫困生来自农村。

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

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

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摘要】在中国,贫困大学生面临着诸多心理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

首先分析了贫困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压力与焦虑,自卑与自尊,以及失落与希望等心理特点。

接着探讨了针对这些问题的应对策略,包括心理辅导、社会支持等途径。

最后总结了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的启示,指出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构建支持机制,帮助他们积极应对困境。

未来研究可以深入挖掘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提出更具体和有效的应对策略,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顺利完成学业。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压力、焦虑、自卑、自尊、失落、希望、应对策略、启示、未来研究、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竞争的加剧,贫困大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加。

这些学生由于经济条件不佳,生活和学习压力较大,往往面临着心理困扰和挑战。

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卑、失落,甚至焦虑和绝望。

研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反映了他们在困境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他们可能会对自己产生负面的评价,感到自卑和无助。

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也会使他们感到焦虑和不安。

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还可能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探讨应对策略可以帮助这些学生更好地应对挑战,提升心理素质,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

本研究旨在探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为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发展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的研究目的在于深入探讨贫困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与挑战,分析其在学习生活中可能出现的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状态,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和帮助措施。

通过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促进其更好地完成学业,提升生活质量。

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

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自尊与自卑相互交织。贫困大学生容易存在过度自尊与过度自卑的心理现象。一方面,由于家境贫寒,部分贫困大学生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感到自卑,担心因此得不到别人尊重,自我认知消极。这样的贫困大学生往往表现出悲观失望、精神萎靡、遇事退缩、孤独痛苦的消极负面情绪。另一方面,贫困大学生往往注重脸面,争强好胜,不甘落后,具有强烈的自尊。不少贫困大学生肩负着家庭和社会的厚望,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而同时,强烈的自尊使得贫困大学生容易产生极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只接受成功,不接受失败,也就形成了既自卑又自尊、既坚强又脆弱的双重性格。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策略
构建全方位济困助学体系,为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贫困大学生最大的心理压力来自于经济困难,这是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最主要因素。因此,想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首先要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问题,这就需要建立全方位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在社会层面,通过完善“奖、贷、助、补、减、免”等助学政策,采用“一对一”或“一对多”社会帮扶、申请企业赞助、设立贫困大学生资助基金、开辟助学贷款“绿色通道”等形式,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多方面经济援助。在学校层面,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特困生补贴和贷学金制度;给特别困难学生减免学杂费;开展校企联合,为贫困生寻求勤工助学岗位。在学生层面,要正视贫困和挫折,积极主动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树立自强自立精神,形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自我封闭与渴望交流相互冲突。渴望交流是大学生共有的特征,人际交往的状况可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多数贫困大学生能够主动、热情地参加校内丰富多彩的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锻炼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但部分贫困大学生因内心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不能够很好地处理人际交往关系,人际交往状况堪忧。渴望交流,但又恐惧社交、害怕歧视、自我孤立、沉默寡言成为他们最明显的特征。这种自我封闭与渴望交流的矛盾冲突,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压抑和焦虑,而长期的人际交往障碍则会导致其情感荒芜、心情抑郁和人格扭曲。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几点分析与思考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几点分析与思考

75075 高等教育论文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几点分析与思考一、高校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一)高校贫困生存在自卑的心理自卑是指不能自助和软弱的复杂情感,自卑的人会轻视自己,觉得自己不如他人,经常妄自菲薄。

高校的贫困生会存在这样一种心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庭经济状况不太理想,在学校生活中,势必存在请客花钱,与同伴一起购物等奢侈行为,而没有资金的支持,他们在经历这些行为时就会产生自卑的心理,觉得别人认为他们小气,觉得他们穷。

在买东西的时候会觉得同学都买贵的好的,自己却买不起,同学会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们。

但是事实上,很多同学是不会用这种异样的眼光对待贫困生的,相反还会觉得他们节俭朴实,不乱花钱。

至于贫困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理,很大原因上还是因为自身心理素质不够强,太在意他人的想法,没有正确理解物质的含义,不够自信,理解富裕与自信的关系存在偏差,其实不富裕不代表不自信,贫穷也可以自信。

在班级活动时,常常不去参加甚至退缩,没有勇气与他人交流。

另外,有些贫困生因为家庭贫困,担心生活压力,导致学习成绩较差,害怕在同学当中抬不起头。

这是高校贫困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

(二)高校贫困生存在过于算计的心理由于自身生活条件较落后,在用钱方面都精打细算,连今天吃的菜每样是多少价钱的斤斤计较,食堂阿姨打错价格的事情时有发生,同学一般都不会太放在心上,而生活条件较差的同学可能就会记在心上,甚至睡觉时也一直郁闷这一两块钱的事情,如此整天为钱的事情纠缠,导致心理上的放不开,很容易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多贫困生不会去吃贵的东西,不买贵的衣服,甚至是偶尔买一件稍微自认为贵一点,可能在别人眼里不算昂贵的衣服,他们也要拿出来炫耀一番,这种行为在科学上可以解释为因为内心越缺少金钱带来的物质生活,就会比一般人更加的炫耀。

更有甚者会花大价钱把自己装扮的很富裕,而往往花了一笔大价钱购置长久以来想要购买的物品后,他们就会在生活上更加节俭,算计着每一分花出去的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高校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因为长期受经济贫困的困扰,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以及幸福感。

他们需要学校和老师的共同关心,尤其需要老师的帮助,进而能使他们尽快摆脱自身的困境。

对贫困生的帮助,要结合他们的心理特点,结合时代的特征,否则,难以收到好的效果。

一、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1.乐观、开朗通过对近几届大学生的观察,笔者发现,新时期的大学生表现出了新的人格特点。

他们乐观、开朗、积极,能够正视自身的经济贫困问题,不会盲目自卑,不会一味地抱怨,能够积极地面对自己的问题,并主动寻求外界的帮助,同时也会主动寻找兼职机会,以改善自身的条件。

对于外界的帮助,他们不会表现得过于敏感或自卑,能够坦然接受,同时也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2.自尊心强、敏感通过对贫困生心理的研究,笔者发现,部分高校贫困生对自身的问题比较敏感,自尊心很强,容易把很多问题归结为自己的贫困问题,在做事或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会特别放不开、敏感。

贫困大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会导致出现这样的情况,如做任何事时,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他就一般不会轻易去做。

他们总是担心自己的能力,害怕做不好。

这一现象在他们评为“特困生”之后变得更加明显。

这些学生对自己更加关注,做事小心翼翼,生怕做错了大家会责怪自己,怕被别人瞧不起,也因为这样,他们一般很少主动去做一些事情。

这样,就容易失去很多机会,也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

3.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较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应付各种不同环境的挑战或面对新事物时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

主观幸福感是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个基本成分。

自我效能感影响心理健康,而主观幸福感是反映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贫困大学生由于积极寻找兼职,锻炼的机会较多,相对于其他同学而言,显得比较成熟,映对各种问题、应付各类挑战的能力较强,因而在应对很多问题时会显得比较自信,自我效能感相对较强。

就幸福感而言,那些能够积极面对自身问题并且积极主动改善自身状况的贫困生,对生活比较有掌控感,成就感强,幸福感相对也比较强。

4.自我管理能力较强自我管理能力即自制力,是指善于控制自己行动的意志品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善于促使自己去执行已经做出的决定,并能战胜一切困难;第二,善于在行动时,抑制消极情绪和冲动行为。

贫困大学生由于长期经受生活的磨练,承受生活的艰辛,从小便养成了严格要求自己的习惯。

他们生活有序,对学习一丝不苟,做事脚踏实地,严格要求自己,严格遵守纪律,不给自己找借口,该做的事勇于承担,不该做的事绝不做。

所以,贫困大学生的自制力,相对比非贫困大学生来说,要强一些。

5.成就动机较强成就动机是人们希望从事对其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并能超过他人的动机。

贫困生来自社会底层,长期经受窘迫的生活,影响学习和人际关系,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处境,进而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这种愿望异常强烈,成就动机较强,主要表现在:大部分贫困生一方面学习非常努力,另一方面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各种途径锻炼自己,为改变自身的境况打好基础。

6.人际交往消极退缩大学为所有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施展自己才华和能力的舞台,大学生们通过参加多种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和青春活力。

但是,贫困生由于迫于经济压力不得不做兼职,同时又要抓紧时间学习,与室友、同学一起的时间相对较少,不参加或者很少参加室友聚会、卧谈、同学聚会。

久而久之,他们就显得脱离了集体,疏远了同学,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小圈子里,略显孤僻、不合群。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特点的成因1.家庭原因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有些父母为人拘谨、不善言谈,在人际交往上显得退缩、默然,久而久之,子女的人际关系也会受到影响。

另外,父母省吃俭用,期望子女通过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因此,只要求他们把学习学好,不注重子女在性格、人际关系、情绪方面的问题。

孩子的这些问题都需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摸索着解决,父母很难体会到子女所承受的压力和遇到问题时难以解决的困扰。

这就使得贫困生很难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很难学习到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

2.社会原因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环境通过个体的人格和行为对贫困生施加影响。

首先,许多贫困大学生承受着来自同辈群体中高消费攀比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使他们内心忍受着极大的心理痛苦和压力。

其次,社会上部分人群对贫困大学生的偏见和世俗观念,使一些贫困生虽然在物质上得到了资助,但心理上感觉是在接受“施舍”,挫伤了自尊心,从而加重了贫困生的自卑心理和消极情绪。

3.个人原因由于承担巨大的经济压力,贫困生经常参加勤工助学。

一旦勤工助学影响了学习,贫困生便会产生内疚、无助和迷茫的情绪。

同时,贫困生进入高校以后,由于对大学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适应,他们原有的“佼佼者”地位已荡然无存。

大多数贫困生为了证明自己仍然优秀,为了不辜负父母、老师、亲朋期望,往往坚持“三点一线”的大学生活。

单调的生活方式、紧张的学习,加上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不甘示弱的心理压力,导致他们心理上失衡。

三、高校贫困生解困对策1.加强日常心理健康教育第一,高校要充分利用媒体、网络等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意识和健全的人格。

高校还可通过个体或团体辅导的方式,使贫困生能够正确认识贫困问题,认识到贫困不可怕也不可耻,帮助其克服自卑心理,使其对自身所具有的优良品质充满信心,进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自身的现状,提高抗压能力和自立能力。

第二,高校要根据贫困生的爱好,尽可能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老师只有设法去了解、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才会使贫困生对老师有信任感和亲切感,才会使他们愿意将真实感受和困难说出来。

第三,对于贫困生,老师要改变传统的群体式教育方式,要去了解他们的个性心理、认识能力和气质类型,并加以区别对待。

老师要有意识地安排他们参加社会活动,树立自强自立的贫困生典范予以激励,鼓励其参加科研活动,从行动上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2.培养贫困生的自立意识高校要积极引导贫困生发现自身的优势,挖掘他们自身的潜力,让贫困生知道: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志。

学校对于他们的资助是暂时而有限的,要想脱贫,需要其自己通过艰苦奋斗实现。

另外,对于贫困生的教育,老师要以激励为主,多些表扬,少些批评,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给予肯定。

对于当中特别优秀的自强、自立的学生,要树立典型,开展学习。

同时,学校可通过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途径,让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取报酬,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成就感,树立自身对社会、对家庭、对人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加强贫困生财富观教育在对贫困生的帮助和教育中,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其思想觉悟,使其从思想上认识到贫穷不是罪,也不是很可怕的事情。

贫穷只是暂时的、相对的,是可以改变的。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他们要化贫困为动力,学会自立、自强和自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身的状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金钱也有了新的认识。

贫困生对金钱变得敏感,在助学金的评比和发放中,难免产生一些情绪。

对此,老师不能盲目地否定,而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

4.开展团体辅导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之间通过交流,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

同时,贫困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帮助他们学到应对困难的方法,也让他们从有相同境遇的成员中获得心理支持和帮助,增强其自信心,树立优良的人格品质,提高他们人际交往以及应对挫折的能力。

团体成员之间的交流,使贫困生获得交往技能,提高其交往的信心,提升交往欲望,从而改善人际交往中的消极现象。

5.营造团结互助的集体氛围贫困生生活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中,他们的成才和发展离不开同学之间的关心和帮助。

因此,营造一个团结和谐、互助互谅、进取向上的班集体,对贫困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是十分重要的。

班主任应当经常组织学生开展高品位的文化、科技、娱乐、体育活动,使贫困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加强与他人的交流与沟通,逐步建立起真挚的友谊,让贫困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帮其化解孤独、抑郁等不良情绪,进一步增强自信。

此外,教师也要在教学、管理、服务工作中,以健康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师德去教育感染学生。

对贫困生而言,他们更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影响,被他人情绪所感染,这将使他们能从师长的身上吸取力量和营养,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6.从实践活动中增强自尊和自信贫困生不仅要在学习方面努力,而且要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

勤工助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经济条件的同时,可以使贫困生通过实际行动来克服困难,从而增强自尊和自信。

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贫困生逐渐认识到:真正的贫困是缺乏知识、缺乏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手段;懂得拥有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财富;自身具有的如坚韧、勤奋、吃苦耐劳等美德,都是自己独有的品德。

同时,贫困生也应认识到:在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里,不要盲目通过追求成绩来满足自尊的需要,学习能力的获得、创造力的发展以及健康人格的养成等,都是学有所成的体现。

高校贫困生是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

他们不仅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亲友的经济救助,还需要理解和心理上的扶持、帮助。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从贫困生的实际入手,构建科学的心理扶持体系,使贫困生在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有更强的心理承受力和感恩意识,并带着这种能力和意识走向社会,成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现代化进程的推动者。

注:本文是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人文社科基金《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对高校贫困生自立意识的影响研究》(编号:XZX/08B003104)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