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

高校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长期受经济贫困的困扰,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以及幸福感。他们需要学校和老师的共同关心,尤其需要老师的帮助,进而能使他们尽快摆脱自身的困境。对贫困生的帮助,要结合他们的心理特点,结合时代的特征,否则,难以收到好的效果。

一、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

1.乐观、开朗

通过对近几届大学生的观察,笔者发现,新时期的大学生表现出了新的人格特点。他们乐观、开朗、积极,能够正视自身的经济贫困问题,不会盲目自卑,不会一味地抱怨,能够积极地面对自己的问题,并主动寻求外界的帮助,同时也会主动寻找兼职机会,以改善自身的条件。对于外界的帮助,他们不会表现得过于敏感或自卑,能够坦然接受,同时也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2.自尊心强、敏感

通过对贫困生心理的研究,笔者发现,部分高校贫困生对自身的问题比较敏感,自尊心很强,容易把很多问题归结为自己的贫困问题,在做事或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会特别放不开、敏感。贫困大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会导致出现这样的

情况,如做任何事时,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他就一般不会轻易去做。他们总是担心自己的能力,害怕做不好。这一现象在他们评为“特困生”之后变得更加明显。这些学生对自己更加关注,做事小心翼翼,生怕做错了大家会责怪自己,怕被别人瞧不起,也因为这样,他们一般很少主动去做一些事情。这样,就容易失去很多机会,也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

3.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较强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应付各种不同环境的挑战或面对新

事物时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主观幸福感是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效能感影响心理健康,而主观幸福感是反映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贫困大学生由于积极寻找兼职,锻炼的机会较多,相对于其他同学而言,显得比较成熟,映对各种问题、应付各类挑战的能力较强,因而在应对很多问题时会显得比较自信,自我效能感相对较强。就幸福感而言,那些能够积极面对自身问题并且积极主动改善自身状况的贫困生,对生活比较有掌控感,成就感强,幸福感相对也比较强。

4.自我管理能力较强

自我管理能力即自制力,是指善于控制自己行动的意志品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善于促使自己去执行已经做

出的决定,并能战胜一切困难;第二,善于在行动时,抑制消极情绪和冲动行为。贫困大学生由于长期经受生活的磨练,承受生活的艰辛,从小便养成了严格要求自己的习惯。他们生活有序,对学习一丝不苟,做事脚踏实地,严格要求自己,严格遵守纪律,不给自己找借口,该做的事勇于承担,不该做的事绝不做。所以,贫困大学生的自制力,相对比非贫困大学生来说,要强一些。

5.成就动机较强

成就动机是人们希望从事对其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并能超过他人的动机。贫困生来自社会底层,长期经受窘迫的生活,影响学习和人际关系,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处境,进而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这种愿望异常强烈,成就动机较强,主要表现在:大部分贫困生一方面学习非常努力,另一方面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各种途径锻炼自己,为改变自身的境况打好基础。

6.人际交往消极退缩

大学为所有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施展自己才华和能力的

舞台,大学生们通过参加多种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和青春活力。但是,贫困生由于迫于经济压力不得不做兼职,同时又要抓紧时间学习,与室友、同学一起的时间相对较少,不参加或者很少参加室友聚会、卧谈、同学聚会。久而久之,他

们就显得脱离了集体,疏远了同学,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小圈子里,略显孤僻、不合群。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特点的成因

1.家庭原因

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有些父母为人拘谨、不善言谈,在人际交往上显得退缩、默然,久而久之,子女的人际关系也会受到影响。另外,父母省吃俭用,期望子女通过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因此,只要求他们把学习学好,不注重子女在性格、人际关系、情绪方面的问题。孩子的这些问题都需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摸索着解决,父母很难体会到子女所承受的压力和遇到问题时难以解决的困扰。这就使得贫困生很难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很难学习到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

2.社会原因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环境通过个体的人格和行为对贫困生施加影响。首先,许多贫困大学生承受着来自同辈群体中高消费攀比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使他们内心忍受着极大的心理痛苦和压力。其次,社会上部分人群对贫困大学生的偏见和世俗观念,使一些贫困生虽然在物质上得到了资助,但心理上感觉是在接受“施舍”,挫伤了自尊心,从而加重了贫困生的自卑心理和消极情绪。

3.个人原因

由于承担巨大的经济压力,贫困生经常参加勤工助学。一旦勤工助学影响了学习,贫困生便会产生内疚、无助和迷茫的情绪。同时,贫困生进入高校以后,由于对大学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适应,他们原有的“佼佼者”地位已荡然无存。大多数贫困生为了证明自己仍然优秀,为了不辜负父母、老师、亲朋期望,往往坚持“三点一线”的大学生活。单调的生活方式、紧张的学习,加上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不甘示弱的心理压力,导致他们心理上失衡。

三、高校贫困生解困对策

1.加强日常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高校要充分利用媒体、网络等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意识和健全的人格。高校还可通过个体或团体辅导的方式,使贫困生能够正确认识贫困问题,认识到贫困不可怕也不可耻,帮助其克服自卑心理,使其对自身所具有的优良品质充满信心,进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自身的现状,提高抗压能力和自立能力。第二,高校要根据贫困生的爱好,尽可能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老师只有设法去了解、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才会使贫困生对老师有信任感和亲切感,才会使他们愿意将真实感受和困难说出来。第三,对于贫困生,老师要改变传统的群体式教育方式,要去了解他们的个性心理、认识能力和气质类型,并加以区别对待。老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