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戏曲专业术语介绍
戏曲知识——戏曲行话、谚语大公开!

戏曲知识——戏曲行话、谚语大公开!1、金钟罩金钟罩,顾名思义即是“有一金铸之钟覆罩全身”,强调其外力难以进入攻击。
少林四大神功之一,为达摩禅师所创,共有十二关,练成后刀剑难损。
金钟罩与铁布衫是中华武术基本功里的外功,另外洗髓功与太极导引术等则为基本功里的内功。
金钟罩为硬功外壮,属阳刚之劲,兼内壮之劲,为七十二艺硬功中最要之功夫,其练法稍繁难。
2、一棵菜戏曲行话,指演员,音乐,舞美全体人员,不分主次,严密配合地演好一台戏。
强调戏曲演出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需要这种精神。
发扬“一棵菜”的精神,是“梨园界”代代相传的光荣传统。
说的是,一台戏好比“一棵菜”,主角、配角都是角,只是分工不同,不存在人格上的差异,需要通力合作,互相配合,齐心协力,才能保证“一棵菜”的完整,达到一台戏的演出效果。
无独有偶,这种精神在企业管理中,同样也应当值得借鉴和发扬。
3、水词行话。
指在不同剧目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通用唱词或念白,如“怒从心头起,恶相胆边生”;“冷水浇头怀抱冰”;“看奸贼把我怎开销”等等水词缺乏个性,淡而无味在新编剧目中应尽量避免。
4、不够一卖指艺术上分量不足,难以满足观众欣赏上的需求。
5、阴人指乐队或演员故意在演出时刁难同台者,如临时改词,突然长调门等。
6、吃栗子亦称吃螺蛳和奔瓜。
因心情紧张或台词不熟,演员在表演中将台词念错,或念得结结巴巴。
7、肉里噱通常指人物故事中所具有的可笑因素,经过表演来构成笑料。
大多通过一些风趣幽默或吝啬、愚蠢人物的言行来产生喜剧效果。
有时也通过某些喜剧情节来“放噱”,从而产生笑料。
8、外插花通常指结合正书内容穿插进去的笑话或趣谈,用以衬托、剖析剧情,产生喜剧效果;有时也结合人物故事,以歇后语、谐音来惹人发笑。
9、两下锅亦称梆子皮黄两下锅。
指梆子和皮黄两个剧种同台演出,而剧目和表演均各自保持原状,不相混合。
也有在同一剧目里用两下锅的演法,半出皮黄,半出梆子。
10、三条腿戏曲术语。
京剧唱词分上下句,词句成双,其押韵为上仄下平。
戏曲专业词语

戏曲专业词语1、板眼:比喻条理和层次;比喻办法、主意等。
一字一板:形容说话从容清楚。
一板一眼:比喻言语行为有条理,合规矩,不马虎。
有板有眼:比喻言语行动有条不紊,富有节奏或章法。
在戏曲中,板眼是音乐中通常所说的节奏节拍。
在中国戏曲音乐以及民间传统音乐中,经常以板鼓作为击节乐器来掌握控制节拍节奏,而且用板的敲击来表示强拍,以鼓键的点击来表示弱拍(或次强拍),因此在戏曲音乐术语中,就将强拍称为“板”,而将弱拍(或次强拍)统称为“眼”。
2、脸谱:现在常用“脸谱化”来表示某事物有其鲜明的特点。
来源于戏曲:京剧艺术作为一个直接面对观众的艺术种类,它必然遵循中国传统的美学习惯,以适应观众的欣赏要求,使人物一出现,就得判明其忠善或奸佞的性格特征。
京剧艺术的化妆,并不是随心所欲地涂抹,而是有它一定的规则的,尤其是净角和丑角,必然按照一定的格式要求来勾画脸上的图案,这种格式叫做“脸谱”。
3、科班:常用来比喻正规的教育或训练。
在戏曲中,过去把学戏的地方叫做“科班”,按《词书》的解释,“科”字的定义就是“类别”,也就是“名目”,“班”字就是“行列”,也就是“集团”,把“科”与“班”连起来,就是“某一种名目的集团组织”。
科班是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学戏方式中最普遍的一种,也是培养演员在数量上最多的一种,它是以一种集团方式授艺的教学场所,成功系数较高,也就是好演员出得最多。
4、捧场:今泛指故意替别人的某种活动或局面吹嘘。
在戏曲中,捧场指通过包购戏票、哄堂喝彩、撰写文章等手段造成声势,以达到抬高某演员或剧团身价地位为目的。
5、对台戏:比喻双方竞争同类工作或事情。
在戏曲中,对台戏指水平不相上下的两个剧团,在同一时期,相近的地点,演出相同或相近的剧目,一争高低。
6、行头:泛指服装。
(含诙谐意)在戏曲中,行头指京剧舞台上演员所穿戴服装、鞋帽的统称。
7、没谱:心中无数;没有一定的计划。
它是戏曲术语。
谱者,大致的准则,没谱,指没有准则,脱离原来的甚远,在唱腔上就是离开了原有的规定乐谱,唱错了或胡乱编调。
想要看懂戏曲,这些专业术语你应该知道

想要看懂戏曲,这些专业术语你应该知道⼀、⼀棵菜戏曲是综合性艺术,舞台演出是⼀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员与演员之间、主⾓与配⾓之间、演员与乐队之间演员与舞美之间,都要为搞好舞台剧⽬演出这⼀共同⽬的⽽相互紧密配合,协调⼀致,称之为“⼀棵菜”。
⼆、六场通透六场通透指对旧时京剧乐队中各种乐器的演奏都能掌握六场”即早期京剧乐队六⼤件,包括⽂场的京胡、⽉琴、三弦,武场的⿎板、⼤锣、⼩锣。
这⼀术语往往⽤来赞扬具有丰富京剧伴奏专业知识和精湛技能的⼈。
三、⽂武昆乱不挡这⼀术语是指戏曲演员戏路宽⼴,⽂武皆善,昆乱皆能,技术全⾯,并且在演出中具有相当的艺术⽔准。
四、台风台风是指戏曲演员在舞台表演中,从视觉⽅⾯所显⽰的精神⽓质和风度。
台风既代表着⼀个演员基本功的扎实程度,也代表着⼀个演员的艺术品位和艺术修养的⾼低。
五、台柱⼦台柱⼦是戏班(剧团)中顶梁柱的意思,指具有较⾼的社会影响⼒和号召⼒的“⾓”(名演员)。
六、四梁四柱四梁四柱指戏班(剧团)中除主演外的各个⾏当的⾻⼲成员。
⽣、旦、净、丑俱全,头路、⼆路、三路俱备,⽂武搭配齐整。
四梁四柱是否齐全,艺术是否精湛,决定着⼀个剧团综合实⼒的弱和艺术⽔准的⾼低。
它们就如同房屋之梁柱,所以⽤“四梁四柱”来称谓。
七、倒仓倒仓⼜称“倒嗓”或“变声”。
男戏曲演员在12-18岁期间由少年向青年转变的过程中的变声现象在⾏内称“倒仓”。
在倒仓期间,演员声⾳变得低粗暗哑,声带由短变长、由薄变厚般在此阶段不能胜任正常演出。
它是关系到⼀个演员艺术⽣命的⼤事,科学的训练与保养相结合,⽅能保证演员安全地渡过倒仓期。
⼋、盖⼝两个⾓⾊对唱或对念时,彼此衔接处称为“盖⼝”。
俗话说你有来⾔,我有去语。
”在⼀问⼀答当中推进剧情,这要求演员不但要熟悉⾃⼰的台词,同时也要熟悉对⽅的台词,这样才能做到表演上的配合默契、天⾐⽆缝。
九、⼦午相⼦午相也称“阴阳式”,是对戏曲⼈物造型的⼀种基础要求。
“⼦”指⼦时或⼦夜,夜间11-1时为⼦时;“午”是指午时或正午,⽩天11~1时为午时。
京剧相关专业术语

京剧相关专业术语京剧,又称为中国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京剧涵盖了丰富的专业术语,下面将对其中一些术语进行介绍。
1. 旦角:京剧中的女性角色,通常由女演员扮演。
旦角形象多样,包括贵妇、少女、妃子等。
2. 生角:京剧中的男性角色,通常由男演员扮演。
生角形象丰富,包括青年、英雄、官员等。
3. 净角:京剧中的正面角色,通常由男演员扮演。
净角形象稳重、高雅,常扮演文人、官员等角色。
4. 丑角:京剧中的喜剧角色,通常由男演员扮演。
丑角形象滑稽可笑,常扮演仆人、小丑等角色。
5. 武戏:京剧中的动作戏,包括武打动作和舞蹈动作。
武戏需要演员具备高超的技巧和身体控制能力。
6. 唱腔:京剧中的唱段,是表演者通过歌唱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唱腔分为平腔、二黄、花脸等不同的曲调和音域。
7. 念白:京剧中的对白部分,通常由演员用快速而富有节奏感的口语来表演。
念白需要演员具备清晰的发音和准确的节奏掌握能力。
8. 化妆:京剧演员通过化妆来塑造角色形象,使用各种颜色的脂粉和面具,以及不同的化妆技巧,使角色更加生动鲜明。
9. 行当:京剧中演员的表演位置,根据角色不同而有不同的行当,包括正厅、正腔、副腔等。
10. 道具:京剧中演员使用的各种道具,如剑、扇、鞭等,用于辅助表演,提升角色形象。
11. 服装:京剧中演员的服装,根据角色不同而有不同的设计和风格,包括华丽的戏装、精致的道袍等。
12. 舞台:京剧演出的表演场所,通常为舞台,舞台上设有各种布景和道具,营造出不同的场景和氛围。
以上是关于京剧相关的一些专业术语的介绍。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瑰宝,通过这些术语展示了其独特的表演艺术和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希望通过了解这些术语,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京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昆曲专业术语

昆曲专业术语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种,拥有丰富的专业术语。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昆曲专业术语:
1.“唱、念、做、打”:昆曲表演的四个基本要素,分别指唱腔、念白、动作和打击乐器。
2.“改脸”:昆曲中的一种脸谱变换技法,演员通过快速更换面具来表达角色情感和转变。
3.“装束”:昆曲演员在舞台上的服饰和化妆,通过精心的装束来突出角色特点和风格。
4.“走百戏”:训练演员基本功的阶段,包括学习舞蹈、动作、唱腔、念白等各个方面的技能。
5.“生、旦、净、末、丑”:昆曲中的五类角色,分别指男性正面角色、女性正面角色、鬼怪丑陋角色、配角和滑稽角色。
6.“十三劝”:昆曲表演中的行腔技法之一,指演员用唱腔的方式念唱对白,并带有音乐的节奏感。
7.“念白”:昆曲中演员用念书的方式表演的对白,通常与唱腔和动作结合,营造出舞台上的角色形象和情感表达。
8.“吐字”:昆曲演员通过舌尖的发音技巧,清晰地念白或唱腔,确保观众能够听清每个字音。
9.“拍板”:昆曲音乐伴奏中的一种乐器,由两块木板构成,演员通过敲击木板产生特定的节拍和韵律。
10.“鼓吹”:昆曲中的鼓乐器,包括大鼓、小鼓和钹等,用来伴奏和强调舞蹈和动作节奏。
戏曲行当|戏曲表演的行当——传统术语你知道几个?

戏曲⾏当|戏曲表演的⾏当——传统术语你知道⼏个?⼀、⾏当1、⽣⾏⽣⾏,指戏曲剧⽬中的男性形象,以⾯部化妆为俊扮为其特点。
根据其年龄、⾝份的不同可以分为⽼⽣、⼩⽣、武⽣等不同的种类。
⽼⽣:指⽣⾏中的中年或⽼年形象,以戴胡须(即髯⼝)为其特点。
⼜根据其不同的表演特点,分为唱功⽼⽣、做功⽼⽣和靠把⽼⽣三类。
⼩⽣:指⽣⾏中的年轻⼈形象,根据不同的表演特点,可分为扇⼦⽣、纱帽⽣、雉尾⽣、穷⽣、武⼩⽣等类别。
武⽣:指⽣⾏中⾝具武艺的男性形象,⼜有长靠武⽣(表现⼤将)和短打武⽣(表现绿林英雄)之分。
前者扎⼤靠,重⼯架;后者穿紧⾝⾐服,重翻打。
红⽣:有时将其归⼊武⽣⾏,指勾红脸的⾝具武艺的男性形象,最典型的是关⽻和赵匡胤。
2、旦⾏旦⾏,指戏曲中的⼥性形象,可分为青⾐、花旦、⼑马旦、武旦、⽼旦、彩旦等类别。
青⾐:⼜叫“正旦”,多表现那些端庄稳重的中青年妇⼥,以唱功见长,如《铡美案》中的秦⾹莲,《⼆进宫》中的李艳妃等。
花旦:多表现那些年轻活泼俏俐的⼩家碧⽟或丫鬟,以做功和念⽩见长,如《西厢记》中的红娘,《拾⽟镯》中的孙⽟姣等。
武旦:表现那些⾝俱武艺的江湖⼥⼦或神怪精灵,多穿紧⾝⾐服,表演上重翻打,如《⽩蛇传》中的青蛇等。
⼑马旦:表现那些⼥将或⼥元帅,⼀般要扎⼤靠,表演上重靠把⼯架,如《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等。
⽼旦:表现那些⽼年⼥性,⽤本嗓唱念,多重唱功,如《红灯记》中的李奶奶,《吊⾦龟》中的康⽒等。
彩旦:有时将其归⼊丑⾏,主要表现那些滑稽或凶蛮的青年⼥⼦,动作和化妆都极尽其丑。
如《凤还巢》中的程雪艳等。
3、净⾏净⾏,指那些⾯部勾画脸谱的男性形象,有正净、副净、武净和⽑净之分。
正净:也称“⼤⾯”、“铜锤”或“⿊头”,所表现的⼈物多为举⽌稳重者,以唱功见长,如《铡美案》中的包拯,《⼆进宫》中的徐延昭等。
副净:也称“⼆⾯”或“架⼦花”,多表现性格豪爽者,如张飞、李逵等,或奸邪佞幸者,如曹操、赵⾼等。
武净:也称“武花脸”,多表现⾝具武艺者,以武打翻跌见长,如《挑华车》中的⿊风利等。
京剧的一些专有名词解释

京剧的一些专有名词解释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
它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形式和精妙的技巧,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然而,对于不熟悉京剧的观众来说,其中的一些专有名词可能会让人感到困惑。
本文将为您解释一些常见的京剧专有名词,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欣赏京剧的魅力。
1. 花旦(Huādàn):花旦是京剧中的一个角色类型,通常由女性扮演。
花旦的服装华丽而艳丽,身段婀娜多姿,动作灵活轻盈。
她们扮演的角色多为少女、贵妇或重要女性角色,形象常常被赋予柔美温婉的特点。
2. 旦角(Dàn jiǎo):旦角是京剧角色的一种分类,指的是女性角色。
旦角又分为花旦、青衣和老旦等不同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角色特点。
3. 净角(Jìng jiǎo):净角是京剧中的另一种角色类型,通常由男性扮演。
净角的表演特点是动作干净利落,舞台上的形象通常是英武潇洒的,他们扮演的角色多为正面英雄或义士,代表着正气和力量。
4. 丑角(Chǒu jiǎo):丑角是京剧中的喜剧角色,常常由男性扮演。
他们的服饰多为夸张滑稽,动作夸张而滑稽,经常以搞笑和讽刺的方式呈现故事情节。
丑角是京剧中的笑料之王,为戏中增添了欢声笑语。
5. 武行(Wǔ xíng):武行是京剧中负责武打动作的演员。
他们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擅长各种武术技巧,并在表演中展示出高超的身体灵活性和武打功夫。
6. 形体(Xíng tǐ):形体是指演员在表演过程中的体态、动作和形象展示。
在京剧中,演员的形体非常重要,他们通过艺术化的动作表演,来塑造角色的形象和特点。
7. 声腔(Shēng qiāng):声腔是指京剧中演员所使用的唱腔。
京剧的声腔独特而丰富,既有高亢激越的唱腔,也有低沉悠扬的唱腔。
声腔的运用能够表达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
8. 化妆(Huà zhuāng):化妆是京剧演员上台前需要进行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
京剧行话常识介绍

京剧行话常识介绍京剧行话常识介绍行话,一个行业的专业术语,看看下面的京剧行话常识介绍吧!【笑场】亦称喷场。
指演员在演出中脱离剧情与人物而失笑破坏了舞台艺术的严肃性与真实感。
【误场】指演员未能按时到达剧场扮戏延误了上场。
【冒场】和误场相反。
指演出时演员过早的出现在舞台上。
【怯场】演员因为初次登台经验不足或对所演之戏生疏等缘故临场心慌而失去控制力使演出效果受到影响。
【晕场】演员由于对戏不熟练或精神过于紧张等原因造成表演慌乱。
出现忘词唱错失手等舞台事故。
【冷场】指演员由于忘词误场等原因造成舞台演出的突然停止。
是舞台演出最忌讳的现象之一。
演出中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不应中断。
【救场】指对演出中突然出现的失误,同台的有关人员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补救,使演出能继续进行。
【翻场】演出时,演员认为同场演员或乐队有所失误,引起不满,当场给对方予斥责,使演出中断。
【把场】演员演某一剧目因经验不足等原因,由师长在侧幕照应把关,以稳情绪。
有时演出特注明由某某名人“把场”,既抬高演戏演员的身价,又借此招徕观众。
【饮场】京剧戏班的旧俗。
旧时京剧演员在台上演出中间,常由检场人员上台递送茶水,让演员当场饮用润喉。
50年代提出净化舞台,此俗遂除。
【捧角】亦称捧场。
指通过包购戏票,哄堂喝彩,撰文揄扬等手段,造成声势,以达到抬高某演员或剧团身价地位的目的。
【明场】相对暗场而言。
凡演员在台上表演的情节,都称明场。
【暗场】相对明场而言。
某些剧目中的部分情节不在台上表演,而放在幕后进行。
或通过人物的台词加以说明,或运用音响效果表明。
例如《打渔杀家》萧恩公堂受刑一节,即是作暗场处理的,通过幕后差役数打板子的声音来交代。
【谢场】亦称送客或金榜谢场。
京剧戏班的旧俗。
演出结束,由小生(穿大红官衣,戴驸马套翅)和旦角(穿霞帔戴凤冠)各一人至台前向观众行礼感谢。
有时走下舞台,送观众到剧场门口。
【听场】后台候场的演员注意力集中于舞台上的演出,以便自己能准时出场。
京剧术语小集

京剧术语小集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自20世纪以来,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不断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喜爱和青睐。
因此,学习并熟悉京剧术语已经成为了一位学习京剧的必修课。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京剧术语:1. 三板:指演员演唱时的基本姿势,即两腿分开,右脚在前,左脚在后,右手捏拳放在胸前,左手在身侧,身体保持直立。
2. 旦角:京剧中的女性角色,主要分为花旦和老旦两类。
4. 神机妙算:指在一些戏剧中常常出现的能够处理复杂问题并化解危机的才华出众的角色。
5. 猪毛锤:京剧演员用来敲击锣鼓的乐器,制作方式与普通锤子类似,但根据使用时需要的音色,猪毛锤的大小和重量都不尽相同。
6. 双簧:指一种通过声音的高低、变化和速度的快慢表现不同角色、情绪、气质的声乐表现方式,由两名演员演唱。
7. 小放屁:指演员在表演中缓解身体紧张和释放情绪的一种自我调节动作,具体表现为短暂的迈步和快速转身。
8. 大打出手:指在京剧剧情中出现的搏斗场面,通常通过特殊的动作和配乐来表现戏剧在这一情节中的高潮。
9. 换装:指演员在表演过程中需要更换服装、化妆等的环节,通常由一名专门的化妆师辅助完成。
10. 晕倒:指京剧中某些角色在戏剧情节中被击败或遇到不幸的情况时,失去知觉或昏迷的情节。
11. 京剧步法:指演员在表演中使用的一系列舞蹈动作,包括九宫步、虎跑步、步步生莲、转出平沙落雁步等。
12. 场景转换:指一幕戏剧场景与另一幕场景之间的过渡。
13. 伴奏:指为京剧演唱提供音乐伴奏的乐器表演。
14. 化妆师:指一个专门为京剧演员化妆和更换服饰的化妆师,需要精通京剧武术和造型设计。
15. 师爷:指为京剧演员搬演戏装、做车、转场等的助理。
京剧专业术语

京剧专业术语
京剧是中国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
京剧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歌唱方式,音乐形式等特征,也有其专业的术语。
以下是一些京剧专业术语的介绍。
1. 臂法:臂法是京剧角色表现的一种手势动作,是通过手臂的姿态、轨迹、速度、力度等因素来表现不同的情绪、人物性格、身份等。
2. 面谱:面谱是京剧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技法,有不同的涂法和颜色代表不同的角色、身份和性格。
3. 行当:行当指在京剧中表演不同角色的演员的职业分类。
通常分为生、旦、净、末、丑等五个主要行当,每个行当也有其细分。
4. 武戏:武戏指在京剧表演中包含武术要素的舞台动作,通常由净行当的演员表演。
5. 琴师:琴师是指在现场为京剧演员伴奏的乐师,主要使用传统古琴、板胡、琵琶等传统民乐。
6. 套路:套路指在京剧表演中常用的一些固定节目和动作,通常由净行当的演员表演。
7. 举重若轻:举重若轻是指京剧演员在表演中拥有极高的技巧和表演功底,但表现出来却轻松自如。
8. 三从四德:三从四德是指在京剧中表现女性传统美德的一种表现方式,三从指女子在嫁从父,嫁从夫,夫亡从子;四德指女子的妇道、言谈、容貌、杆脚。
9. 造型:造型是指京剧演员表现角色形象的一种技法,通过面部、手势、动作等方面来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等。
10. 式样:式样是指京剧演员表演时常常用到的一些常用动作和技巧,是表演中的一种技法。
不同的式样也有不同的含义和用处。
以上是一些京剧专业术语及介绍。
每个术语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
表现形式,这些术语反映了京剧这种艺术形式的独特之处,也是进行京剧企业和研究的重要基础。
最新戏曲专业术语介绍

戏曲专业术语介绍【压轴】一台折子戏演出中倒数第二个剧目。
因最后一个剧目称大轴得名。
【串】演戏俗称“串戏”,因脚色须连贯成队故称串。
一说串字来源于“爨”字,因旧时也以“爨”或“爨弄”泛称演剧。
【反串】指艺人扮演原所属行当外的角色。
如旦行演员演生行或武生等。
【客串】非职业演员参加戏班演出称客串。
【票友】旧时对戏曲、曲艺的非职业演员、乐师的通称。
相传清代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不取报酬,为清廷宣传,后就把非职业演员称为票友。
【优伶】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杂技表演为业的艺人之统称。
一般认为以表演戏谑为主的称“俳优”,以表演乐舞为主的称“倡优”。
演奏音乐的艺人称“伶人”。
宋元以来,常称戏曲演员作优伶。
【行当】传统戏曲角色的类别。
近代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总分行方法。
每个行当中各有若干分支,如生又分为老生、小生等。
各剧种在分支的层次和名目上又有繁简之别。
【生】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演男性人物。
生行初见于宋元南戏,后除元杂剧外,历代都有,一般扮演青壮年男子,是剧中主要人物。
随着艺术的发展,生行又据所扮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划分为许多专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
扮演女性人物。
旦的名目初见于宋代歌舞,宋杂剧已有装旦,后历代都有这行脚色,又大都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划分为许多专行,如正旦、花旦、贴旦、闺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净】俗称“花脸”“花面”。
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
一般认为是杂剧和金院本的副净演变而来。
面部化妆用脸谱、唱用宽音或假音,动作大开大阖,大都扮演性格刚烈或粗鲁*险的男性人物。
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艺术特点,又划分为许多专行,如京剧的正净、副净、武净等。
【末】传统戏曲脚色行当。
宋杂剧中有副末。
元杂剧的正末是同正旦并重的两个主要角色。
明清时,成为独立行当,常扮社会地位比生扮的人物低,表演上唱做并重的中年以上男子。
戏曲专业术语

戏曲专业术语1. 嘿,您知道啥是“亮相”不?这在戏曲里可太重要啦。
就好比明星走红毯,一出场就得把自己的范儿亮出来。
演员在舞台上那么一定格,眼神、身段、姿势,一下子就把角色的性格、身份啥的传达给观众了。
比如说里,穆桂英一亮相,那英姿飒爽的劲头,观众立马就被吸引住了,知道这是个厉害角色。
2. 咱再聊聊“念白”。
这可不像咱们平常说话那么随便。
戏曲里的念白那是有节奏、有韵味的。
您就想啊,它就像是音乐里的说唱部分。
像在里,苏三的念白那是声声入耳,既把故事的情节给说了,又让观众感受到苏三的悲苦。
这念白要是念不好,就跟炒菜没放盐似的,寡淡得很呢。
3. 您听说过“行头”吗?这就是戏曲演员穿的那些服装和戴的那些配饰啊。
那可都是大有讲究的,就像咱们出席不同场合得穿不同衣服一样。
在京剧里,帝王将相的行头那是华丽得很,什么蟒袍玉带的。
就拿来说,项羽的行头一穿上,那霸气侧漏的感觉就出来了,整个舞台都被他的气势给镇住了。
4. 还有“唱念做打”中的“做”,这可有趣了。
这就是演员的那些肢体动作和表情表演。
这就好比是舞蹈演员跳舞,每个动作都有意义。
在里,杨贵妃的那些醉态的动作,像歪歪扭扭地走路、娇羞的表情,全靠这“做”来表现。
要是演员在这方面不拿手,那这戏可就像没了灵魂似的,看着都不得劲儿。
5. “龙套”您知道不?这可不是什么不重要的角色哦。
他们就像大合唱里的和声部分,虽然不是主角,但少了他们这戏就不完整。
比如说在打仗的戏里,那些跑来跑去的小兵就是龙套。
您可别小瞧他们,要是他们跑位不对或者不整齐,那整个战场的气势就没了,就像一幅画缺了几块颜色一样。
6. 那“水袖”呢?这长长的袖子在演员手里就像有了生命一样。
它可以表达出各种情感,愤怒的时候一挥,伤心的时候一甩。
这就跟魔法师的魔法棒似的,变化无穷。
在里,窦娥在冤屈之时舞动水袖,那水袖就像是她的悲愤情绪的延伸,让观众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她的痛苦。
7. 咱再来说说“髯口”,就是那些胡子啦。
戏曲行话文档

戏曲行话文档
戏曲行话
高台-------用木杆、木板搭的临时戏台
台口-------演出的一个地点
转台口:到另一个演出地点
跑台口:到农村去唱戏的人
赶场:剧场赶到另一个演出点去
场面:指乐队,管弦乐称文场面,打击乐称武场面
扒场:指演员在演出中唱错或出了事故
救场:演员耽误了场或出了某种事故影响演出,另一个演员及时上去补救拉场:指排戏
冒场:演员出场早了
笑场:演员在演出中失笑
怯场:演员林氏胆怯
下海:原是票友,业余演员转为职业艺人
热壶:对戏曲懂行的人,又叫内行
凉壶:对戏曲不懂的人,是个外行
下处:旧社会戏曲艺人住宿的地方
外八角:指四生角,四净角,指男角为外八角
里八角:指旦行,女角为里八角
截住:演出中间临时暂停
马前:叫演出速度快些
马后:叫演出速度放慢些
打瓜:艺人这班合同不到期,又跑到另一个班去
包头:唱旦角的,女演员又叫坤角
牙子:手板
扯丝:拉弦的,又叫抽丝
梁子:梆子,又叫打梁子
皮子:边鼓
髯口:演戏带的胡子
放排:窝班学员犯了错误,全体学员挨到,又叫打“满堂红”破班:指分班演出
行头:演员穿的戏衣统称
盔头:演戏用的帽子
扮戏:指化妆
身钱:演员搭班讲定一季的报酬
写头:戏班的外交人员,负责联系业务的人
领套:唱主演的演员
管中箱:指戏班公用服装,也值质量较次的服装。
私房箱:指演员和私人自备服装
江湖班:指专业戏班
龙虎班:指业余性质的戏班,农忙即散
扎戏:农村一个点演三戏的头一天
正戏:演出中间的一天,又叫正会。
传统戏剧艺术的专业词汇

传统戏剧艺术的专业词汇传统戏剧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观众和艺术从业者。
作为一个专业领域,传统戏剧有着丰富的专业词汇,这些词汇不仅仅是艺术家们工作中必备的工具,也是观众们更好地欣赏戏剧表演的重要指南。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传统戏剧艺术中常见的专业词汇。
1. 《曲艺》:指以曲调为基础的表演艺术形式,如相声、评书等。
曲艺通过优美的旋律和幽默的演绎方式,向观众传递知识和信息,展现生活的智慧和幽默。
2. 《杂剧》:是一种集歌、舞、说、打、杂技等多种表演形式于一体的戏剧形式。
杂剧通常充满喜剧色彩,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能够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物命运。
3. 《武术戏》:以中国传统武术为基础,结合音乐、舞蹈和表演等元素创作而成的戏剧形式。
武术戏注重武术技巧和身体表演的完美结合,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震撼和享受。
4. 《昆曲》:中国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以苏州方言演唱,以梨园九种乐器为伴奏。
昆曲具有高亢奔放的音乐形式和细腻传神的表演风格,被誉为中国戏曲的“国粹”。
5. 《京剧》:又称为“国粹”,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戏剧形式之一。
京剧以京腔和念白为基础,以唱念做打的艺术形式,讲究咬字清晰、动作夸张,通过唱腔和表演展示剧中人物的个性和情感。
6. 《豫剧》:起源于河南南部地区,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而闻名。
豫剧在表演上以缓慢细腻为特点,注重情感的表达和塑造。
7. 《评剧》:是以评书为基础,结合音乐、念白和动作表演等元素演绎的一种戏剧形式。
评剧具有吟诵、述说和念白的特点,通常演绎历史人物和故事,让观众领略古代历史和文化。
8. 《秧歌》:是中国北方地区流行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形式,常常用于庆祝节日或丰收等喜庆场合。
秧歌舞蹈形式多样,舞者们身着艳丽的服装,配合节奏鲜明的音乐表演,展示欢快热闹的场景。
9. 《木偶戏》:通过木偶等道具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
木偶戏注重形体语言和手法的运用,通过操纵木偶传达剧情和情感,给观众带来独特的视觉冲击和戏剧体验。
戏曲专业术语介绍

戏曲专业术语介绍【压轴】一台折子戏演出中倒数第二个剧目。
因最后一个剧目称大轴得名。
【串】演戏俗称“串戏”,因脚色须连贯成队故称串。
一说串字来源于“爨”字,因旧时也以“爨”或“爨弄”泛称演剧。
【反串】指艺人扮演原所属行当外的角色。
如旦行演员演生行或武生等。
【客串】非职业演员参加戏班演出称客串。
【票友】旧时对戏曲、曲艺的非职业演员、乐师的通称。
相传清代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不取报酬,为清廷宣传,后就把非职业演员称为票友。
【优伶】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杂技表演为业的艺人之统称。
一般认为以表演戏谑为主的称“俳优”,以表演乐舞为主的称“倡优”。
演奏音乐的艺人称“伶人”。
宋元以来,常称戏曲演员作优伶。
【行当】传统戏曲角色的类别。
近代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总分行方法。
每个行当中各有若干分支,如生又分为老生、小生等。
各剧种在分支的层次和名目上又有繁简之别。
【生】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演男性人物。
生行初见于宋元南戏,后除元杂剧外,历代都有,一般扮演青壮年男子,是剧中主要人物。
随着艺术的发展,生行又据所扮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划分为许多专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
扮演女性人物。
旦的名目初见于宋代歌舞,宋杂剧已有装旦,后历代都有这行脚色,又大都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划分为许多专行,如正旦、花旦、贴旦、闺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净】俗称“花脸”、“花面”。
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
一般认为是杂剧和金院本的副净演变而来。
面部化妆用脸谱、唱用宽音或假音,动作大开大阖,大都扮演性格刚烈或粗鲁*险的男性人物。
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艺术特点,又划分为许多专行,如京剧的正净、副净、武净等。
【末】传统戏曲脚色行当。
宋杂剧中有副末。
元杂剧的正末是同正旦并重的两个主要角色。
明清时,成为独立行当,常扮社会地位比生扮的人物低,表演上唱做并重的中年以上男子。
戏曲专业术语介绍

戏曲专业术语介绍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形式深度融合。
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戏曲拥有丰富的专业术语,这些术语对于理解和欣赏戏曲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戏曲专业术语。
一、角色在戏曲中,演员所扮演的角色可分为正、副、末、丑四大类。
正角通常是主角,扮演故事情节中的英雄、将军或政治家等重要人物;副角则扮演正角的助手或敌手;末角则扮演些次要的人物;丑角是戏曲中的笑料制造者,扮演贫穷、百姓等角色。
二、唱腔戏曲唱腔是戏曲表演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是演员表达人物情感的主要手段。
其中,花脸、外科、内科等是戏曲常见的唱腔形式。
花脸是指在剧目中常扮演重要正角色的唱腔形式。
它的唱腔通常婉转优美,情感深沉,能深刻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外科是指在剧目中扮演配角或末角时出现的唱腔形式,其唱腔比较短小,通常用来展现角色的性格特征或情感。
内科是指在剧目中扮演角色内心思想情感的唱腔形式。
它的特点是唱腔紧凑、表现深刻、情感丰富,能深刻表现人物内心的矛盾和冲突。
三、音乐戏曲音乐是戏曲表演的另一主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伴奏、器乐和歌唱三个方面。
伴奏是指跟随演唱的音乐,通常由古琴、笛子、胡琴等乐器演奏。
伴奏的节奏和跟唱的内容密切关联,能让观众更好地了解人物情感和剧情发展。
器乐是指在演唱之间演奏的乐器,其主要作用是展现曲调的主题和情感。
常见的器乐有小提琴、二胡、笛子等。
歌唱是戏曲唱腔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所使用的歌词和曲调都是特别设计的。
歌唱不仅要保持婉转动听,同时也要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征。
四、表演戏曲表演是戏曲艺术的核心,它包括了身段、脸谱和功夫三个方面。
身段是指戏曲表演中的身体动作,包括走路、跳跃等各种形态。
不同的角色要求不同的身体动作,如正角通常要有自信的神态和优美的动作姿势,而丑角则要有夸张滑稽的动作和表情。
脸谱是指戏曲表演中的化装,通常由各种颜色和形状的面具组成。
不同的脸谱代表着不同的性格和身份,观众通过脸谱即可了解角色的性格与人物命运。
跟戏曲相关的名词

跟戏曲相关的名词
以下是与戏曲相关的名词:
1.青衣:戏曲中的一种角色,扮演庄重的青年或中年妇女。
2.台步:戏曲中的一种步伐,用于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3.软靠、硬靠:戏曲中武将的服饰,软靠轻便灵活,硬靠笨重缓慢。
4.扎靠:戏曲中武将的装扮,头戴盔,身披靠,十分威武。
5.靠旗:戏曲中武将的道具,用来装饰和代表身份。
6.走台:戏曲中的一种表演方式,演员们在舞台上表演一段完整的戏,以展示他们的技能和表演能力。
7.叫板:戏曲中的一种表演方式,演员通过一句或一段唱词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需求。
8.文场、武场:戏曲中的乐队,文场以丝竹乐器为主,武场以打击乐器为主。
9.行头:戏曲中的服装、道具和化妆等。
10.凤冠:戏曲中后妃、公主等贵妇所戴的首饰。
11.头饰:戏曲中女性角色的头部装饰。
12.武生:戏曲中的一种角色,扮演勇猛的男性人物。
13.行当:传统戏曲角色的类别,如生、旦、净、末、丑等。
14.丑角:戏曲中的一种角色,以滑稽幽默为主要特点。
15.老旦:戏曲中的一种角色,扮演老年妇女。
16.老生:戏曲中的一种角色,扮演中老年男性人物。
17.亮相:戏曲中的一种表演技巧,通过静态的姿势来展示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18.四功五法:戏曲演员唱、念、做、打四种艺术手段和口、手、眼、身、步五种技术方法的合称,为戏曲演员的基本功。
戏曲术语大全

戏曲术语(大全)1、起霸戏曲表演的一套程式动作。
它是表现古代将士出征上阵前,整盔束甲的情境。
起霸集中了基本功中很多动作和技巧,组合成连续的舞蹈,充分展示武将的威风气概,烘托渲染战斗气氛。
起霸有男霸、女霸、整霸、半霸、单人起霸、双人起霸等多种。
起霸在不同剧种中名称不一,动作组合也不尽相同。
2、档子武打表演程式。
用以表现战斗场面和渲染战斗气氛。
凡交战双方的人数在三人以上,或彼此人数相当,在舞台上表现对打场面的称为档子。
或持兵刃交战,或徒手格斗。
档子名称根据人数而定,如交战双方为三人的,称“三股档”;四人的,称“四股档”,以此类推,根据人数多少而定名。
舞台调度、步位均有一定的格式。
有时上场人数可由少增多,先打四胜档,后变为六股档、八股档成人数更多的群打场面,称群档子。
3、抬轿戏曲表演身段程式。
一般为二人抬或四人抬。
坐轿人居中,抬轿人分列前后。
起轿时,轿夫两臂弯曲于双肩头,缓缓站起,双臂晃动,走抬轿步。
行进间,坐轿、抬轿人动作协调,步法一致。
上坡时,前者直立,后者屈腿走矮步,下坡时换作对应动作。
表现路段坎坷时,抬者下蹲,以示轿体大幅度地起伏晃动。
4、对子戏曲武打程式。
二人对打的套子都称“对子”,包括徒手和各种兵器对打。
往往是用两种不同的武器开打。
每一套“对子”各有一定的章法,打法各异。
徒手的称“对拳”;双方持同样武器的有“对刀”、“对枪”等;持不同兵器对打的把子有“单刀枪”、“大刀双刀”、“大刀双剑”、“大刀枪”、“棍儿枪”等,属把子功。
5、打背躬戏曲常用表演手法。
指剧情发展中有二人以上同时在场,其中一人在暗自思考或评价对方言行时,用来表达其内心活动的唱、念或表演、身段。
打背躬时,通常平举一手,以衣袖从旁遮住脸部,面向观众进行讲述,假设同台其他人物未曾听见。
武打中的“对枪”,双方各自伸出大拇指表示赞佩对方的武艺或仪表时的身段,也属背躬。
6、搭架子戏曲常用的舞台手段,指幕后的答话和声音效果。
在剧本上常提示为“内答”“内应”“内战鼓声”等。
戏曲专业术语介绍

戏曲专业术语介绍【压轴】一台折子戏演出中倒数第二个剧目。
因最后一个剧目称大轴得名。
【串】演戏俗称“串戏”,因脚色须连贯成队故称串。
一说串字来源于“爨”字,因旧时也以“爨”或“爨弄”泛称演剧。
【反串】指艺人扮演原所属行当外的角色。
如旦行演员演生行或武生等。
【客串】非职业演员参加戏班演出称客串。
【票友】旧时对戏曲、曲艺的非职业演员、乐师的通称。
相传清代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不取报酬,为清廷宣传,后就把非职业演员称为票友。
【优伶】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杂技表演为业的艺人之统称。
一般认为以表演戏谑为主的称“俳优”,以表演乐舞为主的称“倡优”。
演奏音乐的艺人称“伶人”。
宋元以来,常称戏曲演员作优伶。
【行当】传统戏曲角色的类别。
近代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总分行方法。
每个行当中各有若干分支,如生又分为老生、小生等。
各剧种在分支的层次和名目上又有繁简之别。
【生】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演男性人物。
生行初见于宋元南戏,后除元杂剧外,历代都有,一般扮演青壮年男子,是剧中主要人物。
随着艺术的发展,生行又据所扮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划分为许多专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
扮演女性人物。
旦的名目初见于宋代歌舞,宋杂剧已有装旦,后历代都有这行脚色,又大都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划分为许多专行,如正旦、花旦、贴旦、闺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净】俗称“花脸”“花面”。
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
一般认为是杂剧和金院本的副净演变而来。
面部化妆用脸谱、唱用宽音或假音,动作大开大阖,大都扮演性格刚烈或粗鲁*险的男性人物。
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艺术特点,又划分为许多专行,如京剧的正净、副净、武净等。
【末】传统戏曲脚色行当。
宋杂剧中有副末。
元杂剧的正末是同正旦并重的两个主要角色。
明清时,成为独立行当,常扮社会地位比生扮的人物低,表演上唱做并重的中年以上男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戏曲专业术语介绍
2
【压轴】一台折子戏演出中倒数第二个剧目。
因最后一个剧目称大轴得名。
3
【串】演戏俗称“串戏”,因脚色须连贯成队故称串。
一说串字来源于“爨”
4
字,因旧时也以“爨”或“爨弄”泛称演剧。
【反串】指艺人扮演原所属行当外的角色。
如旦行演员演生行或武生等。
5
6
【客串】非职业演员参加戏班演出称客串。
7
【票友】旧时对戏曲、曲艺的非职业演员、乐师的通称。
相传清代八旗子弟
凭清廷所发“龙票”,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不取报酬,为清廷宣传,后就把非职8
9
业演员称为票友。
10
【优伶】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杂技表演为业的艺人之统称。
一般认为
11
以表演戏谑为主的称“俳优”,以表演乐舞为主的称“倡优”。
演奏音乐的艺人
12
称“伶人”。
宋元以来,常称戏曲演员作优伶。
13
【行当】传统戏曲角色的类别。
近代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
14
丑两种总分行方法。
每个行当中各有若干分支,如生又分为老生、小生等。
各
15
剧种在分支的层次和名目上又有繁简之别。
16
【生】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演男性人物。
生行初见于宋元南戏,后除元
17
杂剧外,历代都有,一般扮演青壮年男子,是剧中主要人物。
随着艺术的发展,
生行又据所扮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划分为许多专行,如老生、小生、武生18
19
等。
20
21
【旦】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
扮演女性人物。
旦的名目初见于宋代歌舞,
22
宋杂剧已有装旦,后历代都有这行脚色,又大都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
23
格及其表演特点划分为许多专行,如正旦、花旦、贴旦、闺旦、武旦、老旦、
彩旦等。
24
25
【净】俗称“花脸”、“花面”。
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
一般认为是杂剧和金
院本的副净演变而来。
面部化妆用脸谱、唱用宽音或假音,动作大开大阖,大
26
27
都扮演性格刚烈或粗鲁*险的男性人物。
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艺术特点,
28
又划分为许多专行,如京剧的正净、副净、武净等。
【末】传统戏曲脚色行当。
宋杂剧中有副末。
元杂剧的正末是同正旦并重的
29
30
两个主要角色。
明清时,成为独立行当,常扮社会地位比生扮的人物低,表演31
上唱做并重的中年以上男子。
近代多数剧种末已并入老生行。
32
【丑】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
喜剧角色。
因在鼻梁上抹一块白粉而俗称“小33
花脸”。
又与净脚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而俗称“三花脸”。
宋元南戏已有丑脚。
34
可表现幽默、机智的人物,也可表现灵魂丑恶、*诈卑鄙的人物。
按扮演人物身份、性格和技术特点,分为文丑和武丑两大支系。
35
36
【龙套】也叫“文堂”、“流行”。
扮演剧中士兵、夫役等侍从人员,因身着特37
殊形式的龙套衣得名,一般以四人为一堂。
舞台上用一堂或两堂龙套,以表人38
员众多,起烘托声势作用。
39
【四功五法】戏曲演员唱、念、做、打4种艺术手段和口、手、眼、身、步5 40
种技术方法的合称,为戏曲演员的基本功。
【唱念做打】戏曲表演的4种艺术手段。
指唱功、念白、做工、武打,习称
41
42
“四功”。
是戏曲演员的4种基本功夫。
43
【声腔】指戏曲以演唱的腔调来区分不同品种。
某些戏曲剧种或剧种的腔调在音乐或演唱方法上具有较多共同性被称为一种声腔,或归为一个声腔系统。
44
45
【板眼】戏曲音乐名词。
奏乐或唱曲时,每一小节,强拍以板敲,称“板”;
46
弱拍或次强拍则以鼓点击,称“眼”,合称板眼。
分别称为三眼板(四拍子),47
一眼板(二拍子),有板无眼(一拍子或称流水板),无板无眼(散板)等。
48
【自报家门】戏曲中介绍人物的一种传统手法,剧中主要人物第一次上场时49
用引子、定场诗、定场白等作自我介绍,包括姓名、籍贯、身世和剧中规定情50
境等。
51
【起霸】戏曲表演程式。
传说因首先用于明代传奇《千金记•起霸》一出而得52
名。
通过一套连续的舞蹈动作,表现古代将士出征上阵前整盔束甲的情景。
全套的称整霸或全霸,大都用于剧中主要人物。
半套的称半霸。
两个人同时起霸
53
54
称双起霸。
【亮相】戏曲表演程式。
剧中人在上下场或一节舞蹈结束时的短暂停顿中所
55
56
做的塑像式姿式。
有单人、双人或多人各种形式。
用以突出显示人物的精神状57
态。
58
【趟马】戏曲表演程式动作。
通过成套的连续的舞蹈动作,配合快速的锣鼓59
节奏,表现策马疾行的姿态。
有单人趟马、双人趟马、多人趟马等多种。
60
【打出手】戏曲武打中的特技。
简称“出手”。
一个主要脚色手足并用同敌对61
数人相互接、踢、抛、掷武器,用2杆至8杆枪不等,形成惊险复杂的战斗场面。
常用于神怪斗法的武旦戏。
有时也用于乱军中抢夺武器的情节。
62
63
【脸谱】戏曲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谱式。
是从唐代乐舞“代面”面具逐渐演64
变而来。
演员面部勾画各种颜色、图案,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对人物的褒贬。
主要用于净、丑角。
65
66
【行头】广义泛指演戏用的道具、服装。
狭义只代表戏装。
一般不分朝代、67
地域和季节,只按性别、年龄和社会地位进行妆饰。
68
69
【翎子】戏曲中演员盔帽上的两根五六尺长的雉鸡尾制饰物。
插翎子多为英70
武、勇猛、强悍或暴戾人物。
目的在于加强表演的舞蹈性,表现人物感情。
使71
用翎子的舞蹈称为“翎子功”。
【髯口】又称“口面”。
戏曲演员所挂的假须,用牦牛毛或人发做成。
按剧中
72
73
人年龄分黑、黪(灰)、白三种,个别形貌怪异或性格暴烈的人物则戴红髯、紫74
髯等。
根据不同身分和人物性格,髯口式样分为多种。
【水袖】戏曲服装中的蟒、褶子、帔等袖端所缀一尺上下的白绸。
以其甩动
75
76
时形似水波纹而名。
水袖技术是戏曲表演基本功之一。
演员可利用它表现人物77
的性格、感情和增加形象美。
78
【靠】戏曲服装。
剧中古代武将的铠甲。
身分前后两块,满绣鱼鳞纹。
腹部79
称“靠肚”。
护腿两块称“靠牌子”。
背后插三角形小旗,称“靠旗”。
不用靠旗80
的称“软靠”。
女将穿的“女靠”,身下缀数十根彩色飘带,内穿衬裙。
81
【盔头】传统戏曲中剧中人所戴冠帽的通称。
主要指帅盔、草盔、凤冠等硬82
质冠帽,也包括鸭尾巾,罗帽等软质帽巾。
按人物身份的不同分别使用。
大都83
着重装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