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民俗文化教学内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2139639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4a.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联系生活实际和调查访问,感受和吸收习俗文化的智慧和营养。
2.过程与方法(1)提高自己搜集材料的能力。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习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3)在互动交际中,培养学生能说会道的能力,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能认真地倾听。
3.情感与价值(1)创设交际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交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2)感受祖国民族文化习俗的魅力,尊重并热爱家乡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把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与同学交流,交流时做到内容真实,表达流利。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风民俗的方法,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晰。
【教学准备】1.通过上网、课外阅读等方式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各地民风民俗。
2.向父母或长辈了解本地的风俗习惯。
3.教师准备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有许多传统节日。
中国人过节也是非常讲究的,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
悦耳的童谣把我们带入到了浓浓的节日的氛围中。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粗略地了解到中国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风俗。
过春节要贴春联、放鞭炮,端午节要吃粽子、赛龙舟……这些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历代人们约定俗成的节日传统就是风俗。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由于文化的差异、地域的不同,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有着天壤之别。
今天,我们就从家乡的节日风俗着手,来上一节“家乡的风俗”的写作指导课。
二、了解何为“风俗”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在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之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范之不同,称之为“俗”。
三、说家乡风俗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2家乡文化课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2家乡文化课](https://img.taocdn.com/s3/m/439d4365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de.png)
家乡文化是我们成长的地方所特有的文化。
在三年级下册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关于家乡文化的知识。
这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因为家乡文化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宝贵财富,而了解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一、课程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家乡文化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认识家乡特有文化、习俗、历史和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3.学习如何保护家乡文化遗产,培养爱乡爱国的意识;4.了解家乡特有文化的历史意义,促进对家乡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二、课程安排1.课程导入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建筑、文化景观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好奇心,进而引导学生了解和保护家乡文化遗产。
2.家乡文化介绍教师给学生展示家乡独特的文化遗产,包括习俗、历史建筑、传统工艺、民间艺术等,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家乡文化经验。
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家乡特色,引导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文化特色。
3.文化研究通过对家乡文化的研究,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家乡文化,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研究,选取家乡的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如历史建筑的历史、建筑形式、特点等,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4.文化保护讲解家乡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及其历史意义,教育学生珍惜和保护家乡的文化遗产,让学生了解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为其保护工作做出努力。
5.文化传承教育学生学习家乡传统文化,传承家乡文化,让学生在传承和创新中更好地发掘和利用家乡文化。
可以让学生参加家乡文化活动,促进家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教学方法方法1:调查研究法。
通过小组可以对家乡文化进行实地考察,取证录像,收集相关资料,最大限度地感受、了解家乡文化。
方法2:游戏体验法。
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了解和接触家乡文化,从而达到更深入和更实际的学习效果。
方法3:知识比赛法。
通过家乡文化知识比赛,让学生与其他组别进行比拼,更好地激起他们对家乡文化的兴趣和热情,进而学以致用。
家乡的风俗教案范文
![家乡的风俗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5deaddc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b4.png)
家乡的风俗教案范文标题:家乡风俗的传承与发展一、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的风俗文化特点,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传统风俗的重视和热爱,传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合作完成一项调查研究。
二、教学内容2.家乡的传统节日与庆祝活动3.家乡的传统婚俗与葬礼仪式4.家乡的传统习俗与生活方式三、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利用图片或短视频展示家乡独特的风景和风俗文化,引发学生对家乡风俗的兴趣。
a.学生小组合作,展开一次关于家乡风俗的调查研究。
学生可以采访家人、辅导员、村民等等,收集家乡风俗的信息。
3.探究家乡的传统节日与庆祝活动(30分钟)a.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和庆祝活动,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学生了解节日的由来和庆祝方式。
b.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展板或书写小册子,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和庆祝活动。
学生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呈现。
4.探索家乡的传统婚俗与葬礼仪式(30分钟)a.学生观看相关婚俗和葬礼仪式的视频或图片,了解家乡传统婚俗和葬礼仪式的流程和意义。
b.学生小组合作分析比较家乡传统婚俗和葬礼仪式与其他地区的异同之处,思考背后的文化内涵。
5.了解家乡的传统习俗与生活方式(30分钟)a.学生通过观察和采访家人等方式,了解家乡的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如祭祀、民俗游戏、民间工艺等。
b.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展板或模拟习俗活动,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家乡的传统习俗。
6.总结和展示(15分钟)学生展示调查研究结果和制作的展板或小册子,向全班同学分享家乡的风俗文化特点和意义。
班级可以举行风俗展览活动,展示同学们的成果。
四、教学评估1.调查问卷:学生根据自己的家庭和学校实地考察结果,设计问卷,让同学参与填写和反馈。
2.成果展示:通过学生展示调查研究的结果和制作的展板或小册子,评估学生对家乡风俗文化的理解和关注度。
3.班级活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整体展示的形式,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可以通过班级活动的评价来评估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家乡的风俗》语文教学PPT课件(4篇)
![《家乡的风俗》语文教学PPT课件(4篇)](https://img.taocdn.com/s3/m/241f0838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6a.png)
家乡的端午节
端午节不光插艾草,还要吃粽子。妈妈从街上把粽叶买回来,用水泡着,备用。而粽子的馅一般都是糯米,配上蜜枣,妈妈和奶奶一阵忙碌之后,一个个三角形的粽子就包好了。蒸好的粽子如果再撒上白糖,味道可好吃了,香香甜甜的,还散发着粽叶的清香。
习作例文
家乡的端午节
习作例文
我看了书才知道,原来吃粽子的习俗和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有关!据说,屈原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国家灭亡,就抱着石头投入了汨罗江,人们为了不让水里的鱼虾吃屈原的尸体,就包粽子投入江里。后来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人们就流传下包粽子、赛龙舟等端午节习俗。我们村里每年都举办热闹无比的赛龙舟活动。端午节这天早上,人们早早地围在岸边,锣鼓震天,鞭炮齐鸣。水上数支龙舟队伍整装待发,选手们跃跃欲试。随着一声锣鸣,各支队伍你追我赶,岸上的呐喊声、炮声震耳欲聋...那情景真是热闹非凡。家乡的端午节真有趣呀!
总评: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
第1课时
习作家乡的风俗
什么是“风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⑦细致地描写“我”捶打糍粑的过程及众人的反应,富有情趣。
两个表兄又捶打了一会儿,这时的糯米饭已经成了一个圆滚滚的球了。两个表兄把那个球从石槽中弄出来,放到一个撒了米粉的簸箕里。舅妈开始上阵,将这个大圆球揉成长条状,然后揪
下小球分发给小朋友在模具上印花纹。舅妈把揪下来的第一个小圆球抛给了我,因为我是远道而来的客人。⑧表姐教我把小圆球放到事先准备好的模具上,双手用力按压,不一会儿等我将糍粑从模具上揭下来时,糍粑的一面已经印上了漂亮
山西民俗文化教学设计
![山西民俗文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4781ab3ddccda38366baf2b.png)
山西民俗文化教学设计山西地方民俗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宝贵资源,深入挖掘地方民俗文化对于加深大学生对地方民俗文化的了解、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图片一、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当前,传统文化传承已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事关国家文化自信、民族发展的重大问题。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使命。
当前,山西工商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山西籍生源占绝大多数,整体上来看,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对地方民俗文化知之甚少。
民俗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教育内容:爱国主义精神信仰、乡规民约、礼仪规范、和睦友善的价值原则、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自立自强的理想信念、无私奉献的精神、敬老孝亲的传统美德等,可以说,民俗文化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有力补充和重要途径。
二、山西民俗文化中蕴含的教育内容山西有5000年的历史积淀,其中包涵了丰富的民俗文化传统,近年来在国家倡导非遗保护的背景下,优秀传统民俗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学者余翰卿认为在全球化的影响下,要保住自己的传统文化,除了宣传这一手段外,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对民族文化具有概括包罗性的民俗走进课堂,让广大的青年接受相关的普及教育,认识并了解民俗,使其装进脑子、扎根心田。
为此,他结合我国目前教育体制的现实,主张除了高中外,各级学校的课堂(含幼儿园)都应该进行民俗文化教育。
笔者课程设置的总体构想是:让学生通过民俗课程的学习,感知和接受我省优秀民俗文化传统,认识自己在民俗传承中的责任和义务,热爱和保护民俗资源。
课堂内容涵盖了山西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技艺、民间文学、民俗活动等。
1.民俗节日中的道德情怀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国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
传统节日文化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具有强盛鲜活的生命力,历经岁月的变迁,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民俗文化遗产。
山西洪洞古大槐树是海内外数以亿计的大槐树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是中华儿女“家”、“祖”、“根”的象征,当地每年清明节都会举办盛大的祭祖活动,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给学生讲授洪洞大槐树的移民故事,观看寻根祭祖的盛况,培养学生“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的美德。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3篇2024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3篇2024](https://img.taocdn.com/s3/m/48187255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c8.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3篇2024〖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借鉴本单元课文描写风俗的方法,抓住主要特点介绍一种风俗,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2.写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适当穿插风俗的特点或者来历,重点描写出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己感受。
3.自主合理地表达出对风俗习惯的看法。
4.和同学分享交流习作,互相改一改,编成一本风俗集。
教学重点描写一种风俗习惯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教学难点在介绍风俗习惯时候,能够详略得当,进行描写。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不同的风俗活动。
2.尝试介绍自己经历的一种风俗活动,重点介绍经历和感受。
3.初步知道介绍风俗活动的介绍方式和注意事项。
课前准备1.学生通过网络、亲朋好友了解民俗文化,每人至少准备一种自己感兴趣的或者熟悉的民俗进行介绍,或者调查本地的民俗活动。
2.教师准备民俗相关的、文字介绍。
【出示课件1】一、谈话导入,引入民俗主题(2分钟)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请同学们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一说家乡的风俗。
(板书:家乡的风俗)通过介绍民族文化,知道民俗活动历史悠久,为接下来的环节做铺垫。
二、初步去了解不同的民俗活动,知道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民俗,感受民俗活动的多样性。
(板书:多样性→)【出示课件2】1、“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教师出示,简要介绍不同地方的风俗。
师:中国的民俗,在世界也是最为多样,最为丰富的!中国不仅仅有五十六个民族,还有别致多样的民俗活动,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积淀,被人们代代相传。
而且这些习俗背后还有很多传说,很多美好的传说,直到现在,仍深受大家的欢迎。
【出示课件3】2、结合ppt简要介绍以下传统民俗:9830;五月五,是端阳,屈原投水汨罗江。
小学社会教案:我的家乡风土人情
![小学社会教案:我的家乡风土人情](https://img.taocdn.com/s3/m/b9b24662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75.png)
小学社会教案:我的家乡风土人情引言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
每个人的故乡都有独特的魅力,我相信你们也会对我的家乡感到兴趣。
通过这个教案,你们将有机会了解到我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风景和文化等内容。
希望能够让你们对中国的不同地方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地理位置1.1 在哪里?我家乡位于中国的东北地区,被称为“天下第一关”。
它坐落在大兴安岭脚下,紧邻俄罗斯边境。
因为地处内陆,所以四季分明,冬季特别寒冷,夏季则相对凉爽。
1.2 为什么叫做“天下第一关”?这里有一条重要的交通线,连接中国和俄罗斯,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关”。
这条交通线对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3 地理环境我们家乡地理环境优越,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著名的长白山就座落在这里。
除了长白山,还有许多湖泊和河流,使得这个地方景色如画,非常适合旅游和度假。
二、气候2.1 寒冷的冬季因为处于内陆地区,所以冬季十分寒冷。
气温常常降到零下20摄氏度甚至更低。
这时候,整个城市都被银装素裹,美得就像一个雪人的巢穴。
2.2 凉爽的夏季相比冬季,夏季的气温要适宜得多。
夏天虽然也不免炎热,但是相比南方的高温高湿而言,我们家乡的夏天显得清凉宜人。
2.3 四季分明我们家乡的春天和秋天也很美。
春天,大地复苏,百花争艳,让人仿佛进入了一个花的海洋。
秋天的时候,树叶渐渐变黄,红叶满山,景色美得就像一幅宣纸上的水墨画。
三、风景名胜3.1 长白山长白山是我们家乡最有名的景点之一。
它是中国著名的山脉之一,以险峻、秀丽的山峰和原始的森林而闻名于世。
不仅如此,长白山还是一处自然保护区,有着丰富的植物和动物资源。
3.2 瀑布除了长白山,我们家乡还有很多美丽的瀑布。
水流从山上奔腾而下,产生壮观的瀑布景象。
每年夏季,许多游客都会来这里欣赏瀑布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力量。
3.3 湖泊我们家乡还有一些美丽的湖泊,如松花湖、西山湖等。
湖水清澈透明,周围山峦起伏,美丽得就像是一幅水墨画。
有关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
![有关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f3d6b8a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04.png)
有关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学习地方课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本土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地方历史与文化:介绍家乡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传统文化习俗等。
2. 地方特色技艺:介绍家乡的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等,如剪纸、土陶、戏曲等。
3. 地方名人事迹:讲述家乡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及其贡献,传承优秀品质。
4. 地方自然资源与景观:介绍家乡的地理特色、风景名胜、自然资源等。
5. 地方民俗风情:讲解家乡的节日习俗、饮食文化、民间传说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家乡的历史、文化、人物、景观等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地方特色技艺、民俗风情等,让学生深入了解。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地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风景名胜、文化遗址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有关地方课程传统文化的教材或资料。
2. 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实地考察:联系相关部门,安排实地考察活动。
4. 小组讨论:划分小组,提前布置讨论话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等活跃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表现及考察报告的质量。
4. 小组讨论成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贡献及讨论成果的完整性。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的风景名胜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地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讲解家乡历史与文化:介绍家乡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底蕴。
3. 学习地方特色技艺:讲解家乡的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如剪纸、土陶、戏曲等,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独特魅力。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e288b06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03.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习作内容: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可以写一写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也可以写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还可以写对这种风俗习惯的看法。
二、习作目标:1.抓住重点写“家乡风俗”,写出特点。
2.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体验故土乡情。
教学重点:学会抓住特点写出重点,表达对故乡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课前向长辈们了解家乡的风俗,并写一段简单的介绍词。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一、谜语引入主题1.节日习俗知多少:“十里一风,百里一俗。
”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各地都有各自的乡土风情和民俗民风。
老师先带同学们进入猜谜板块。
2.看图猜节日:课件逐一出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等的一些风俗。
学生一边猜一边介绍这些节日的风俗,师生一起品味中华大家庭浓浓的家乡情。
二、初步了解民俗1.何为“民风民俗”: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在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范之不同,称之为“俗”。
2.春节习俗大百科:“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有许多传统节日。
你家乡的春节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和长辈们了解家乡的风俗,并写一个简单的介绍词。
现在开始同一个籍贯自由组合,资源共享,互相交流自己家乡特色的风俗。
3.图文出示:师生共同梳理各省的春节风俗【浙江】杭州:罗神竹舞、赶十八、打年糕绍兴:送灶、社戏。
温州:分岁酒。
东阳:抲年鬼。
【四川】走人户、游喜神方、人日祭诗圣【福建】过火群、隔年饭、长年菜、分圆【江西】板凳龙、吃隔岁、换茶、掸青、起牙【山东】贴年红、送百神【陕西】做面食、做顶针、扭秧歌……【设计说明:由于寄宿制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班级学生籍贯基本不少于10个省。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3f7ff41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18.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第1篇】一、导入: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家乡安阳正在蓬勃发展,作为小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宣传安阳贡献力量,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从写家乡风俗做起吧。
二、目标航船因为有了目标才能顺利达到彼岸,学习因为有了目标才能事半功倍,一起读。
写作目标1、我能画出习作材料中的关键词,提炼本次习作要求,确定写作重点;2、我能根据习作要求选材,确立中心。
收集资料,列出提纲;3、我能根据习作要求确立独特的写作方法,抒真情实感,显个性特点。
4、我能做到字体工整,字数600左右,和同学分享,虚心听取同学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三、学习过程自学:(1)、审题请大家默读材料,边读边画关键词,提取关键信息,并在书上批注。
1、本次作文属于命题?半命题?自拟题目?2、本次习作的要求我们写哪两个文体?3、材料给了我们什么建议、特别强调了什么(加分项重涂)?(根据学生回答,列出板书)自学(2)、梳理导学案——学习任务1、确立题目要新颖,列出提纲我能行。
2、精彩开头和结尾,且听我给你说明。
3、典型事件排时间,特点来历穿插好。
4、写作方法有新意,模仿魔方要发扬。
四、队学交流、合作、预展、抽取任务五、群学展示展示一:定题目,列提纲,说开头,道结尾。
展示二:定内容,说过程,插来历,听谁说。
六、后展示提升亲爱的孩子们,你知道“好作文”的标准吗?一篇好文章有三个标准。
1、语言表达的准确性;2、布局谋篇的创新性;3、主题思想的正确性。
模仿就是魔方,读是为了写。
最近你学到的哪种写作方法可以运用到你的习作中?(指名回答)七、写作歌:家乡风俗并不难,认真审题是关键。
列提纲,分详略,穿插来历和特点,字儿不够事来凑,活动现场和感受。
开头结尾有方法,模仿魔方是高手。
八、结束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家乡的民俗习惯和传统节日教案
![家乡的民俗习惯和传统节日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748f8d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54.png)
好的,以下是我的文章:家乡的民俗习惯和传统节日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的传统风俗和节日习惯;2.学生能够描述一个家乡节日的传统习俗;3.学生能够讲述一个与家乡文化有关的故事;教学内容:一、家乡的传统风俗家乡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这里有着许多独特的传统风俗。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唐山芦台的“栽秧歌”。
“栽秧歌”是唐山芦台地区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朝时期。
在每年的农历二十四节气“小满”和“芒种”期间,农民们会集体栽秧,这时就会有一群年轻人手执手帕、腰扎红带、身穿喜庆衣服,跳起了“栽秧歌”。
“栽秧歌”的舞蹈动作多样,有插秧、拔秧、载秧、收秧等。
跳舞的年轻人还会边唱边跳,唱的歌词多是颂扬劳动的歌曲。
二、传统节日习俗除了传统的民俗习俗外,家乡还有许多具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习俗。
如唐山市丰润区的“七一节”,在这一天,当地的男女老少都会要穿上中山装,戴上红领巾,列队走进街道,在国旗下庄严宣誓,“七一”意为“建党节”,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的诞辰日。
再如唐山市迁西县的“开香会”,这是农历二月初二的一个传统节日,当地人会在这一天挑选一只肥羊,将其宰杀后,将其头盖骨一份一份地发放给村民,这个盛大的庆祝活动可以持续几天甚至几个月。
在这期间,村民们会举行各种游戏和表演,庆祝丰收和新年的到来。
三、与家乡文化有关的故事家乡的文化底蕴深厚,也涌现出了许多传说和故事。
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唐山市丰南区的“李清照与骆宾王”的故事。
相传,唐代词人李清照曾在丰南区过境时,在孤独无助之时结识了一位名叫骆宾王的才子。
两人在短暂的相处中,互相欣赏对方的才华,情意渐浓。
然而,由于家庭原因,李清照最终没有能够与骆宾王共绮诗绘画,留下的只有“醉花阴”这首传世之作。
结语:如今,家乡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浪潮中逐渐消失,但它们的精神却一直影响着我们。
希望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家乡的文化遗产。
走进家乡民俗文化——三公爷下水操(教案)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上册 教科版
![走进家乡民俗文化——三公爷下水操(教案)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上册 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52a71356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a3.png)
走进家乡民俗文化——三公爷下水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传承家乡的民俗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学习三公爷下水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3.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
二、教学内容1. 了解三公爷下水操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学习三公爷下水操的基本动作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在团队中协作完成动作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三公爷下水操的基本动作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动作的协调性和团队协作的默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设备、三公爷下水操教学视频。
2. 学具:运动服装、运动鞋、水杯。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解三公爷下水操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示范与讲解:播放三公爷下水操教学视频,教师进行示范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动作和技巧。
3. 练习与指导: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集体指导,帮助学生纠正动作和改进技巧。
4. 团队协作:学生分组进行团队协作练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5. 总结与反思:教师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
六、板书设计1. 三公爷下水操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三公爷下水操的基本动作和技巧。
3. 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七、作业设计1. 观看三公爷下水操的教学视频,进行自我练习。
2. 写一篇关于三公爷下水操的作文,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验。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学生应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找出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3. 家长应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鼓励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传承家乡的民俗文化,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此外,我们还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三公爷下水操,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初中写作乡村文化教案
![初中写作乡村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cde8d0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4e.png)
初中写作乡村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乡村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提高对乡村文化的认识。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乡村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乡村文化的内涵:包括乡村的历史、民俗、风情、景观等方面。
2. 乡村文化特点:朴实、自然、和谐、环保等。
3. 传承乡村文化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乡村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乡村文化。
2. 讲授:介绍乡村文化的内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乡村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3. 实践:分组进行乡村文化调查,让学生亲身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
4. 分享:各小组汇报调查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讨论。
5. 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传承乡村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乡村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 实践法:分组进行乡村文化调查,让学生亲身参与。
3. 讨论法:分享调查成果,进行评价、讨论。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乡村文化的认识程度。
2. 学生在调查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3. 学生对传承乡村文化的态度和行动。
六、教学资源1. 乡村风光图片。
2. 乡村文化资料。
3. 调查表。
七、教学建议1. 课前引导学生搜集乡村文化相关资料,了解家乡的文化特色。
2. 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3. 课后鼓励学生走进乡村,亲身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培养家乡情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乡村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乡村文化的情感。
同时,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使学生在感受乡村文化魅力的过程中,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下学期综合实践活动家乡风俗 教案
![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下学期综合实践活动家乡风俗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e0ff33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6a.png)
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下学期综合实践活动家乡风俗教案一、活动目标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将会:1.理解家乡的风俗文化,并能够描述它们的起源、特点和意义;2.培养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3.发扬传承家乡文化的精神,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二、教学内容1.家乡风俗文化概述2.家乡节日文化介绍3.家乡特色民间艺术表演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1.通过图片或短视频等形式,介绍家乡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并介绍本次活动内容和目的;2.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展板或海报,展示自己对家乡的认知。
第二步:学习1.家乡风俗文化概述:–讲解家乡的饮食文化、婚嫁礼仪、人类寿禄文化等;–带领学生欣赏并解析家乡的传统杂技表演等。
2.家乡节日文化介绍:–以传统节日为主题,通过图片、小品、音乐等方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针对每个节日,让学生自行制作相应的手工。
3.家乡特色民间艺术表演:–邀请当地知名的艺术家前来表演,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了解、学习;–将选定的表演节目录制下来,课后让学生观摩学习并进行点评。
第三步:活动实施1.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海报或展板,并发表一些关于家乡的看法和感受。
2.教师带领学生前往当地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场所,了解和体验当地的风俗文化。
3.学生就学到的知识,撰写一篇有关家乡的风俗文化的短文,或录制一段小视频介绍自己感兴趣的家乡文化。
四、教学评估1.学生自制的展板、海报、手工作品等;2.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对自身文化认同的提高;3.学生对活动的反馈和评价。
五、教学建议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家乡文化的温馨和神韵。
2.教师在课前要做充分准备,了解和掌握好家乡文化的相关知识,丰富教学内容。
3.多种形式的教学,如图片、音频、视频等相结合,让学生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4.在活动实施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体验和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家乡文化,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
2023家乡的风俗教案
![2023家乡的风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5eb6dba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7f.png)
2023家乡的风俗教案2023家乡的风俗教案1[教学目标]1.介绍自己家乡的一种风俗,或写一写自己参加过的风俗活动的经历。
2.借鉴本单元课文的写作方法,学会抓住特点、有详有略地介绍家乡风俗。
3.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民俗作品集。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的表达方法,抓住特点、有详有略地介绍家乡风俗。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的家乡又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呢?本单元所学的__,都将极其平常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描绘得妙趣横生,魅力四射。
但本单元的课文为我们呈现的只是民俗风情画卷的一角,这节课就让我们畅所欲言,分享你所知道的民风民俗吧。
二、畅谈风俗习惯1.什么是风俗?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在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范之不同,称之为“俗”。
2.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家乡有哪些不同的风俗。
(提示:可以是调查了解到的风俗习惯,也可以是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1)生产习俗。
水稻是湖北的主要农作物,在选种和插播的过程中都有着当地盛行的一些习俗。
过去,在播种前农户会选取少量谷物,放在神龛或灶台前,点上香烛,观察它发芽的情况,预测年成好坏。
插秧时,有打“秧鼓”、唱“秧歌”、送“秧茶”的。
(2)建房习俗。
正式动工时,亲朋好友都要带上猪肉、豆腐、糍粑、挂面、烟酒或贺联前往祝贺,主人置酒设宴款待,称之为“吃神福”。
“架桁条”“起梁”等也都有一定的讲究。
(3)过节习俗。
黄冈同中国大部分地区一样,春节是一年中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
整个春节,从“小年”(腊月二十四)开始,历时二十多天,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结束。
传统习俗里,腊月二十四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洁锅灶、点灶灯、接祖宗。
三、写作思路点拨刚才大家一起畅谈了自己所了解或实际体验过的家乡风俗。
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
![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16b4e8c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3e.png)
10.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几个主要的传统节日的习俗、传说故事等,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了解我们家乡的民风民俗,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
3.提高学生自主探素研究、搜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家乡民风民俗的来历以及民俗活动。
教学难点:体会民风民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1.教师制作有关我国民风民俗的PPT。
2.学生搜集传统节日的习俗、传说故事等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放假?生:喜欢!师:那除了寒暑假,我们一般还会在什么情况放假?生:(各种回答)师:到了中国的传统节日的时候,我们也会放假。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关的民风民俗。
(揭示课题)二、认识春节1.你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哪些传统节日?2.春节的来历。
3.观看春节视频。
4.说一说,你们家是怎样过春节的?①过年前你们家会准备些什么?②除夕夜怎样辞旧迎新?③年初一怎样给长辈拜年?④你印象最深的一次春节是怎样的?三、猜一猜春节的活动是如此多姿多彩,那你知道,人们最希望的过年方式是什么吗?出示教材内容“猜猜看”,请学生自由竞猜,并说理由。
四、拓展延伸1.正因为春节涵着这么深厚的文化道德情感,所以干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代代继承发扬。
其实除了春节以外,中国还有许多传统节日。
请同学们列举其他的传统节日,并说说主要民俗。
2.简单介绍①元宵节:节日来历,习俗: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等。
②清明节:由来、习俗:踏青、扫墓、放风筝等。
③端午节:节日来历,习俗:挂菖蒲艾叶、吃粽子、赛龙舟等。
④中秋节:说说由来,吟诵借月抒怀的诗句,了解嫦娥奔月的故事。
⑤重阳节:节日来历,习俗:登高、插茱萸、品重阳糕。
五、辩一辩这些习俗好吗?1.很多人在年初五放爆竹迎财神。
2.清明节去扫墓,给先人扎了很多房子、元宝、衣物。
六、其他民族的民风民俗①傣族泼水节。
②彝族火把节。
家乡文化我传承教学设计
![家乡文化我传承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fc1a082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5d.png)
家乡文化我传承教学设计引言:家乡文化作为一种传承已久的文化形态,是我国各个地区独特的宝藏。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全球化的冲击,家乡文化逐渐被遗忘和忽视。
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传承自己家乡的文化,我设计了一套家乡文化传承的教学方案。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教学设计内容。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1.1 家乡文化的意义家乡文化是指每个地区独特的传统、艺术、习俗、风景等具体表现形式,这些都是一个地区的独特文化符号。
家乡文化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地方意识和文化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1.2 家乡文化传承的现状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信息爆炸环境下,家乡文化遭受了一系列的冲击。
许多孩子对自己家乡的文化了解甚少,甚至对于自己的家乡都感到陌生。
传承家乡文化已经变得迫切和重要。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方案2.1 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方案的实施,我希望学生可以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了解家乡文化的历史与特点;- 培养对家乡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学习传统艺术和民俗活动;-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2.2 教学内容2.2.1 家乡地理和历史学生需要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和重要事件,以及与家乡相关的地理特色和自然资源。
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地图、讲述等方式进行教学。
2.2.2 家乡特色文化学生需要了解家乡的传统艺术、手工艺品、戏曲、音乐和美食等方面的特色文化。
教师可以邀请地方文化名人来班级进行讲座或展示,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培训和比赛。
2.2.3 家乡民俗活动学生需要了解家乡传统的重要节日和民俗活动,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以及与之相关的习俗和传统活动。
教师可以邀请当地的老人或专家给学生讲授相关的知识,并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活动和庆祝仪式。
2.2.4 家乡文化创作和展示学生需要通过编写文章、绘画、摄影、歌曲创作等形式表达对家乡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家乡文化创作比赛,并邀请专业评委评选和展示学生作品。
第三部分:教学实施方式3.1 课堂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视频和讲座等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家乡文化的相关内容。
请到我家乡来——民俗教案
![请到我家乡来——民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eda027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66.png)
请到我家乡来——民俗教案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重视本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其中,民俗文化作为一种内涵深厚、历史悠久的文化形式,尤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重视。
在这个背景下,为了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民俗文化,我们特别编写了一份《请到我家乡来——民俗教案》,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
一、教学目标1.了解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和历史渊源。
2.了解我国各地不同的民俗文化表现形式、风俗习惯和地方特色。
3.了解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和保护方式。
4.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民俗文化的概念及历史渊源民俗文化指的是某一地区、某一社会中的民间文化现象,包括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传统文化、技艺、仪式、礼仪、习俗、信仰等方面的文化。
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中,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艺术、历史和社会文化价值。
2. 各地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地方特色我国各地的民俗文化形式各有不同,凸显着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
比如,崇明岛有海角神庙的庙会;苏州的元宵灯展;山西的花会,玉林的荔枝文化等等。
这些文化形式和表现方式,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着当地的文化内涵和历史。
3. 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及保护方式民俗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同时,它还具有社会和经济方面的价值。
对于保护民俗文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保证文化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弘扬传统文化,通过举办民俗文化节或者其他传统文化活动,扩大文化透明度、连通性和交流性。
(3)提高文化保护和传承意识,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向更多人传达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示范的方式,向学生传达民俗文化的知识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2.体验法:通过参与体验民俗文化活动的方式,向学生呈现文化的真实表现。
3.交流法:通过与其他地区的学校、地方交流的方式,展示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形式。
“家乡的民俗文化”写作教学提纲
![“家乡的民俗文化”写作教学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61b772ed336c1eb91b375d76.png)
家乡的民俗文化写作“家乡的民俗文化”写作教学设计【训练要求】千年蔚州,九朝古城,拥有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
一个地域群体的民俗文化,实际上是该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的集中反映。
任何地域群体,都毫无例外地生活在一定的民俗文化之中。
了解并反映家乡的民俗文化,可以加深对家乡的深层次探究,增强我们热爱家乡的感情。
本次写作训练,以“家乡的民俗文化”为主题,内容活泼,有丰富的生活内涵,也有较为多样的方式可供选择,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喜欢。
本次写作练习可以选取以下话题展开:1•“民间艺术”一一可以介绍家乡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写出家乡民间艺术独特的艺术魅力,比如:剪纸、打树花等。
2.“名胜古迹”一一可以介绍家乡名胜古迹的历史渊源,文化特色。
只要写出家乡蔚州古朴的艺术魅力,即可。
3.以“饮食文化”为话题,或以“家乡的 _______________ ”为题,写一篇说明文或记叙文。
【例文引路】读例文,思考问题。
1.下面两篇习作都是介绍家乡剪纸艺术的。
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2.想一想,家乡还有哪些独特的民间艺术?1、《刻刀下的精彩》(原文见校本教材《魅力家乡》第86 页。
)2、《历史传说与蔚县剪纸》(原文见校本教材《魅力家乡》第91——92页。
)悟写法:比较而言,两篇介绍蔚县剪纸的文章各具特色。
选文(一)以记叙蔚县剪纸的神韵为主,选文(二)则材料丰富,更见其对蔚县剪纸的深入研究。
但总体来看,选文(二)似乎更优秀些。
从写法上看,选文(二)运用举例子等方法,对相关的人和事的介绍更清楚明白。
从结构上看,选文(二)也更加注重条理和照应,使结构显得紧凑而连贯。
【范文简析】1、《天下奇观打树花》(原文见校本教材《魅力家乡》第97——98 页。
)简析:小作者从打树花的历史开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然后描写打树花师傅的装扮,一下子把读者拉向趣味无穷的另一个生活空间。
最吸引人眼球的,还是对打树花过程的描写,细腻、准确、生动、形象,使人如身临其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乡的民俗文化
家乡的民俗文化
一、活动目的: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家乡民俗文化的探究兴趣,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让学生知道保护家乡的民俗文化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2、能力目标:通过活动,学生能队家乡的民俗文化进行简单的考察,并写成简单的考察报告。
通过观察、查阅、走访、调查、体验等一系列时间活动,锻炼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分析信息、提炼观点的能力。
3、知识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民俗文化、民间工艺等方面的知识。
二、活动方式:1.到图书馆查书;
2.把资料抄好;
3.制成一本活动成果录。
三、活动内容:
分头行动,部分人上网查资料,部分人到图书馆查资料。
四、活动准备:
我们先确定今天谁应该查名人,谁应该查民族风俗。
然后再分别查资料。
五、行动过程:
我们准备好后,就各自出发,我查名人名事,汤思宁查湖南古城,叶双查民族风俗……
(三)活动过程与活动方式
1.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①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
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并初步了解家乡古代农桑文化、军事文化、工商文化和科技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
2.开展考察活动
①考察家乡的著名建筑及其特点与由来。
②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
③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
④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
⑤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3.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
以下一些活动形式可供参考:
①学生编写《家乡民间故事》、《家乡风俗习惯》、《家乡风味小吃》、《家乡名人故事》等小册子,提供给有关文化部门&旅游点。
②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广告牌张挂在家乡显眼处,宣传自己的家乡。
③为社区群众策划一次家乡文化艺术表演或传统游艺活动。
④开展题为“家乡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讨论会,引导学生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变进行探讨。
4.就“如何利用家乡的传统文化为家乡服务”写一份方案。
(四)总结方式
可在个人自我总结、小组内总结的基础上,再在班级内进行交流活动。
总结形式可多样,可是个人的日记、作文,实践活动中的反思与建议,也可是在班级讨论中的发言和资料展示。
动物怎样保护自己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2、培养观察动物生活习性的能力,渗透动物在生活和生存中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以及生物多样性的教育。
3、激发学生研究动物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知道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培养研究动物的兴趣。
三、课前准备:查找相关动物的资料,动物保护自己的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大家都喜欢看动画片吧?
生:喜欢。
师:下面我放一段动画,大家要认真看,一会儿我有问题要问。
(播放flash,《鹰和兔子》)
1、提问:小兔子用什么方法可以躲避老鹰的追杀,从而保护自己呢?(学生回答,可能逃跑,可能钻进洞里)如果学生答钻进洞里,则引导学生,要是在洞口可以钻进洞里,那要是离洞口比较远,它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出先逃跑。
2、小兔子用逃跑的方法来保护自己,那么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的动物,他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你们想知道吗?(生答:想)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动物怎样保护自己》。
板书
(二)学习新课
1、让学生说出几种他们自己知道的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师: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动物用什么方法来保护自己?谁能给大家讲一讲。
请一至两名同学讲述。
2、看课件,了解一些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师:下面咱们来看看其他动物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播放课件)
播放一至两个动物,并介绍它们保护自己的方法。
师:大家都知道动画片是需要配音的,下面咱们来做一个配音的游戏,大家想不想玩儿呀?
假如你就是这些小动物,你向大家介绍一下保护自己的方法,谁来试一试。
学生举手,师:好,请你选择一种动物。
(学生选一种小动物,演演、讲讲它们的生活习性,是怎样保护自己,适应自然环境的。
)
3、继续播放课件(动物保护自己的录像),小结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学生认真听)
(三)课外延伸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很多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对此你有什么感受?
谁来说一说(生:可能回答,动物很了不起,很有本领,有保护自己的方法)
师:虽然自然界的这些动物都有保护自己的方法,但是由于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人类的捕杀,有些动物的数量越来越少,甚至濒临灭绝,对此,你有什么想法呀?
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想法
小结:要保护动物。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很多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搜集有关动物保护自己的资料。
板书设计:动物怎样保护自己
逃跑保护色警戒色舍弃身体的一部分装死放电放臭气喷墨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