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危险化学品应急手册(丁烷)

合集下载

丁烷气现场应急处置预案

丁烷气现场应急处置预案

一、预案编制目的为保障我单位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预防和减少丁烷气泄漏、火灾、爆炸等事故的发生,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单位生产、储存、使用丁烷气的场所,包括但不限于丁烷气储罐区、输送管道、使用车间等。

三、编制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3.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4.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5. 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四、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指挥部应急指挥部由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指挥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应急处置工作。

2. 应急救援小组(1)现场指挥组:负责现场指挥、协调和决策。

(2)抢险救援组:负责事故现场抢险救援工作。

(3)警戒保卫组:负责现场警戒、交通管制和人员疏散。

(4)医疗救护组:负责事故现场伤员的救治和转运。

(5)物资保障组:负责应急物资的采购、调配和供应。

(6)信息联络组:负责事故信息的收集、汇总、上报和发布。

五、应急响应程序1. 紧急情况(1)发现丁烷气泄漏、火灾、爆炸等事故时,现场人员应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

(2)应急指挥部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救援小组进行处置。

2. 应急处置(1)现场指挥组负责现场指挥、协调和决策,确保应急救援工作有序进行。

(2)抢险救援组:①立即切断事故源,降低事故风险。

②使用灭火器材进行灭火,防止火势蔓延。

③采取隔离措施,防止事故扩大。

(3)警戒保卫组:①设置警戒线,控制现场人员出入。

②对周边交通进行管制,确保救援车辆通行。

③对事故现场周边居民进行疏散。

(4)医疗救护组:①对伤员进行初步救治,并迅速送往医院。

②对事故现场进行消毒,防止疫情传播。

(5)物资保障组:①确保应急救援物资的供应。

②根据救援需要,及时调整物资分配。

(6)信息联络组:①收集、汇总事故信息,及时上报应急指挥部。

②发布事故信息,回应社会关切。

危险化学品丁烷安全技术说明书

危险化学品丁烷安全技术说明书
储罐火灾
·尽可能远距离灭火或使用遥控水枪或水炮扑救
·用大量水冷却容器,直至火灾扑灭
·容器突然发出异常声音或发生异常现象,立即撤离
·切勿在储罐两端停留
急救
·皮肤接触:如果发生冻伤,将患部浸泡于保持在38~42℃的温水中复温。不要涂擦。不要使用热水或辐射热。使用清洁、干燥的敷料包扎。就医
·合成的原料,用于制取丁烯、丁二烯、顺丁烯二酸酐、乙烯、卤代丁烷等。也用作燃料、树脂发泡剂、溶剂、制冷剂等




·泄漏状态下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火灾时可佩戴简易滤毒罐
·穿简易防化服
·戴防化手套
·穿防化安全靴
·处理液化气体时,应穿防寒服




隔离与公共安全
泄漏:污染范围不明的情况下,初始隔离至少lOOm,下风向疏散至少800m。然后进行气体浓度检测,根据有害气体的实际浓度,调整隔离、疏散距离
·作业时所有设备应接地
·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采用关阀、堵漏等措施,以切断泄漏源
·防止气体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扩散或进入限制性空间
·喷雾状水改变蒸气云流向
·隔离泄漏区直至气体散尽
火灾扑救
灭火剂:干粉、二氧化碳、雾状水或泡沫
·若不能切断泄漏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容器移离火场
危险化学品丁烷安全技术说明书
别名:正丁烷




★极易燃
★若不能切断泄漏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



分子式C4H10。



危险性类别
2.1类 易燃气体
燃烧爆炸危险性
·极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

丁烷使用应急预案

丁烷使用应急预案

一、背景丁烷是一种常见的液化气体,广泛应用于家用燃气、工业燃料、制冷剂等领域。

由于丁烷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一旦发生泄漏或火灾,将对人员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为有效应对丁烷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指挥部成立丁烷使用应急预案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和指挥应急处置工作。

指挥部由以下人员组成:(1)指挥长:单位主要负责人。

(2)副指挥长: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

(3)成员:安全管理部门、生产部门、设备管理部门、人事部门、财务部门等负责人。

2. 应急救援小组成立丁烷使用应急救援小组,负责现场应急处置工作。

应急救援小组由以下人员组成:(1)组长: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

(2)副组长:生产部门负责人。

(3)成员:设备维修人员、消防人员、医疗人员等。

三、应急处置流程1. 报警与启动预案(1)发现丁烷泄漏、火灾等紧急情况时,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

(2)应急指挥部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通知应急救援小组及相关部门。

2. 现场处置(1)应急救援小组到达现场后,迅速进行现场勘查,确定泄漏、火灾等情况。

(2)对泄漏、火灾现场进行隔离,设置警戒区域,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3)组织人员进行疏散,确保人员安全。

(4)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泄漏、火灾等情况。

3. 现场恢复(1)应急处置结束后,对现场进行全面检查,确认无安全隐患。

(2)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4. 调查与处理(1)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查明责任。

(2)对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3)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

四、应急物资与设备1. 应急物资:灭火器、消防水带、防毒面具、应急照明设备等。

2. 应急设备:消防泵、消防车、空气呼吸器等。

五、应急演练1.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 演练内容包括:报警与启动预案、现场处置、现场恢复等。

3. 演练结束后,对演练情况进行总结,找出不足,改进预案。

六、附则1. 本预案由应急指挥部负责解释。

常用危化品应急速查手册

常用危化品应急速查手册

常用危化品应急速查手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危险化学品(以下简称“危化品”)无处不在。

它们可能存在于工厂、实验室、仓库,甚至在运输途中。

虽然危化品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一旦发生泄漏、火灾、爆炸等事故,将会对人员生命安全、环境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了解常用危化品的应急处理方法至关重要。

本手册将为您介绍一些常见危化品的应急处理知识,希望能在关键时刻帮助您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常见危化品分类1、爆炸品如炸药、雷管等,这类危化品在受到撞击、摩擦、火源等作用下容易发生爆炸,产生巨大的破坏力。

2、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包括氧气、氮气、氢气、一氧化碳、液化石油气等。

这类气体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如果压力过高或容器破裂,可能会引发爆炸或中毒事故。

3、易燃液体如汽油、酒精、苯、甲苯等,具有易燃、易挥发的特点,遇火源极易燃烧甚至爆炸。

4、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易燃固体如红磷、硫磺等;自燃物品如黄磷、油纸等;遇湿易燃物品如金属钠、钾等。

这些物品在特定条件下容易燃烧或引发火灾。

5、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如高锰酸钾、双氧水、过氧化苯甲酰等,具有强氧化性,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剧烈反应,引起燃烧或爆炸。

6、毒害品如氰化物、砷化物、农药等,对人体有剧毒,摄入、吸入或接触后可能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7、腐蚀品如硫酸、盐酸、氢氧化钠等,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会对人体、设备和环境造成损害。

二、危化品事故的特点1、突发性危化品事故往往在瞬间发生,让人猝不及防。

2、复杂性事故可能涉及多种危化品,其相互作用会使情况变得更加复杂。

3、危害性大危化品事故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可能对环境造成长期的污染和破坏。

4、救援难度高由于危化品的特殊性,救援工作需要专业的知识和装备,救援难度较大。

三、应急处理原则1、迅速报警在发现危化品事故后,应立即拨打当地的应急救援电话(如 119、120 等),向相关部门报告事故的情况,包括危化品的种类、数量、泄漏范围、人员伤亡等信息。

丁烷应急处理预案

丁烷应急处理预案

一、预案编制目的为提高应对丁烷泄漏、火灾等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丁烷泄漏、火灾等突发事件的处理,包括但不限于生产、储存、运输、使用丁烷的单位和个人。

三、事件分级根据丁烷泄漏、火灾等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严重程度和潜在危害,分为以下三个等级:1. 一般事件:影响范围较小,对人员生命财产影响不大,可自行处理的事件。

2. 较大事件:影响范围较大,对人员生命财产有一定影响,需要采取应急措施的事件。

3. 重大事件:影响范围广泛,对人员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需要紧急救援的事件。

四、应急组织体系1. 应急指挥部:由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指挥长,负责应急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2. 应急小组:由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组成,负责具体事件的处置和协调。

3. 应急救援队伍:由单位内部或外部专业救援队伍组成,负责现场救援和应急处置。

五、应急响应程序1. 事件报告:发现丁烷泄漏、火灾等突发事件时,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

2. 初步判断:应急指挥部根据报告情况,初步判断事件等级,并启动相应应急响应。

3. 应急处置:应急小组根据事件等级和现场情况,采取以下措施:a. 人员疏散:迅速组织现场人员撤离至安全区域。

b. 隔离泄漏源:切断泄漏源,防止事故扩大。

c. 灭火:使用适宜的灭火器材进行灭火。

d. 人员救护:对受伤人员进行现场救护,并及时送往医院。

4. 信息发布:及时向有关部门和公众发布事件信息和应急处置情况。

5. 事件善后处理:事件结束后,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

六、应急保障措施1. 人员保障: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 资金保障:设立应急专项资金,确保应急处置工作顺利开展。

3. 设备保障: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设备,确保应急物资充足。

4. 通讯保障:建立应急通讯网络,确保信息畅通。

七、预案培训和演练1. 定期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员工应急处置能力。

正丁烷应急预案

正丁烷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应对正丁烷泄漏、火灾等突发事件,确保人员安全、环境不受污染,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损失,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公司生产、储存、运输正丁烷过程中发生的泄漏、火灾等突发事件。

三、事故风险分析1. 正丁烷泄漏:可能导致人员中毒、火灾、爆炸等事故。

2. 正丁烷火灾: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设备损坏、环境污染等事故。

3. 正丁烷爆炸: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设备损坏、环境污染等事故。

四、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指挥部(1)总指挥:公司总经理。

(2)副总指挥:公司副总经理、各部门负责人。

(3)成员:安全环保部、生产部、设备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

2. 应急指挥部职责(1)组织、协调、指挥应急行动。

(2)制定、调整应急预案。

(3)发布应急指令。

(4)收集、分析事故信息。

(5)评估事故影响,提出处置措施。

3. 各部门职责(1)安全环保部:负责事故现场调查、分析、处理;组织应急演练;协调环保部门处理环境污染。

(2)生产部:负责事故现场的生产调度,确保安全停机;组织人员撤离。

(3)设备部:负责事故现场的设备抢修、恢复生产。

(4)人力资源部:负责组织人员撤离、安抚,确保员工安全。

(5)财务部:负责事故赔偿、善后处理。

五、应急响应程序1. 事故报告(1)发现事故后,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

(2)应急指挥部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 应急处置(1)现场指挥员组织人员迅速撤离事故现场。

(2)关闭事故现场相关设备,切断事故源。

(3)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故扩散。

(4)启动消防、环保等应急队伍,协助处置事故。

3. 应急救援(1)医疗救护:组织医疗队伍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治。

(2)人员疏散:组织人员有序撤离事故现场。

(3)现场防护:对事故现场进行隔离,防止事故扩散。

4. 应急结束(1)事故得到有效控制,环境安全。

(2)应急指挥部宣布应急结束。

六、应急保障措施1. 人员保障:组织应急队伍,加强应急培训。

常用危险化学品应急手册(丁烷)

常用危险化学品应急手册(丁烷)
·作业时所有设备应接地
·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采用关阀、堵漏等措施,以切断泄漏源
·防止气体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扩散或进入限制性空间
·喷雾状水改变蒸气云流向
·隔离泄漏区直至气体散尽
火灾扑救
灭火剂:干粉、二氧化碳、雾状水或泡沫
·若不能切断泄漏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容器移离火场
用途
·是有机合成的原料,用于制取丁烯、丁二烯、顺丁烯二酸酐、乙烯、卤代丁烷等。也用作燃料、树脂发泡剂、溶剂、泄漏状态下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火灾时可佩戴简易滤毒罐
·穿简易防化服
·戴防化手套
·穿防化安全靴
·处理液化气体时,应穿防寒服




隔离与公共安全
泄漏:污染范围不明的情况下,初始隔离至少lOOm,下风向疏散至少800m。然后进行气体浓度检测,根据有害气体的实际浓度,调整隔离、疏散距离
火灾:火场内如有储罐、槽车或罐车,隔离1600m。
考虑撤离隔离区内的人员、物资
·疏散无关人员并划定警戒区
·在上风处停留,切勿进入低洼处
·气体比空气重,可沿地面扩散,并在低洼处或限制性空间(如下水道、地下室等)聚集




泄漏处理
·消除所有点火源(泄漏区附近禁止吸烟,消除所有明火、火花或火焰)
·使用防爆的通讯工具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就医
·急性毒性:大鼠吸人LC50658000ppm(4h)
·具有弱刺激和麻醉作用
·吸入高浓度出现头晕、头痛、嗜睡、恶心、酒醉状态
·皮肤接触液态丁烷可造成冻伤

常用危险化学品应急速查手册

常用危险化学品应急速查手册

常用危险化学品应急速查手册拼音索引苯甲酰氯/301A 苯酰氯/301阿尼林油/9 苯乙烯/15阿西通/19 芐基氯/308氨/1 冰醋酸/278氨基苯/9 1-丙醇/299氨基环已烷/79 2-丙醇/300氨基甲烷/253 丙炔/302氨基甲酸酯类农药/316 丙酮/19氨气1 丙酮合氰化氢/22丙酮氰醇/22B 丙烯/26白磷/4 丙烯醇/29白砒/311 2-丙烯-1-醇/29 白药粉/157 丙烯腈/32败脂酸甲酯/39 丙烯醛/36保险粉/121 丙烯酸/302苯/6 丙烯酸甲酯/391,4苯二酚/299 丙烯酸正丁酯/302 苯苯酚/12 丙烯酰胺/303苯酐/306 2-丙烯酰胺/303C 二甲基苯/51二甲基酮/19赤磷/305 二甲醚/298臭碱/307 二硫化碳/54粗汽油/214 二氯二乙硫醚/133 醋酐/42 二硼烷/269醋醛/272 二氧化氮/304醋酸/278 二氧化硫/57醋酸酐/42 二氧化氯/60醋酸乙酯/315 二氧化钠/304醋酸正丁酯/314 二乙醚/266D F电石/217 氟化硼/310电石气/275 氟化氢/622-丁醇/300 氟化氢溶液/176 1,3-丁二烯/45 氟氢酸/1762-丁酮/1101-丁烯/299 G丁烷/48 高硫酸铵/67对苯二酚/299 高效漂白粉/169E 光气/65硅仿/195烷/88 硅氯仿/1951,2-二氨基乙烯/298 过二硫酸铵/67二甲胺/303 过硫酸铵/67二甲苯/51 过氧化苯甲酰/69 过氧化苯酰/69 2-甲基丙烷/286 过氧化二苯甲酰/69 2-甲基丙烷/286 过氧化二苯甲酰/69 2-甲基丙烯/315 过氧化环已酮/72 甲基丙烯酸/305 过氧化氯/60 甲基肼/107过氧化钠/304 甲基联胺/107过氧化氢/74 甲基氯/1551-过氧化氢环已基/72 甲基氯甲醚/149 过氧乙酸/77 甲基氰/262过乙酸/77 甲基氰溴/236H 甲基乙基酮/110甲基乙基甲酮/110 红磷/305 甲基乙炔302环已酮/82 甲肼/107环氧丙烷/85 甲硫醇/306环氧乙烷/88 甲醚/298黄磷/4 甲醛/113火碱/182 甲酸/116J 甲烷/119甲氧基钠/104已烷/91 甲乙酮/110甲胺/253 芥子气/133甲苯/95 金属钠/309甲苯二异氰酸酯/98 酒精/259甲醇/101 K甲醇钠/104甲氟磷酸异丙酯/211 苛性钾/179苛性钠/182 3-氯丙烯/301 L 氯醋酸/163氯仿/310连二亚硫酸钠/121 氯化钡/142联乙烯/45 氯化苯甲酰/301 邻苯二甲酸酐/306 氯化苄/308磷化氢/123 氯化铝/200磷酸/126 氯化氢144磷酰氯/242 氯磺酸/146磷酰三氯/242 α氯甲苯/308硫/131 氯甲基甲醚/149 硫醇甲烷/306 氯甲酸氯甲酯/152 硫化钾/306 氯甲烷/155硫化碱/307 氯气/250硫化钠/307 氯酸钡/308硫化氯/128 氯酸钾/157硫磺/131 氯乙醇/160硫芥/133 2-氟乙醇/160 硫氢化钠/307 氯乙酸/163硫酸/136 氯乙烷/308硫酸酐/206 M硫酸甲酯/139六氟丙烯/307 密斑油/224六氟化硫/307 木醇/101六氢化苯胺/97 木精/101N 氰化氢/188氰基乙烯/32钠/309 巯基甲烷/306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316 全氟丙烷/307 P 全氟乙烯/312 硼氟化锂/309 R砒霜/311 溶剂油/192漂汾精/169 SQ 三氟化硼/310 汽油/171 三氯硅烷/1951-羟基-1'-过氧化氢二三氯化磷/197环已基过氧化物/72 三氯化铝/2002-羟基-2-甲基丙腈/22 三氯化磷酰/242 漒水/227 三氯甲硅烷/195 氢/174 三氧化二砷/311 氢氰酸/188 三氧化硫/206 氢硼化锂/309 三异丁基铝/208 氢氧化钾/179 沙林/211氢氧化钠/182 山奈钠/184氰氨化钙/310 烧碱/182氰化钠/184 石灰氮/310石脑油/214 烯面值醛/36石炭酸/12 硝铵/231石油/295 硝基苯/224石油精/311 硝漒水/227石油醚311 硝酸/227双氧化钠/304 硝酸铵/231双氧水/74 硝酸乙烯/324四氟乙烯/312 溴/233四氯化碳/312 溴化氢/314四氯甲烷/312 溴甲烷236四碳酰镍/313 溴素/233蒜醇/29 Y酸性硫化钠T 亚硫酸酐/57亚砷(酸)酐/311 碳化钙/217 盐酸/239碳酰氯/65 氧/245羰基镍/313 氧化氯/60天然气/219 氧化丙烯/85W 氧化乙烯/88氧氯化磷/242无水肼/313 氧气/245无水联胺/313 液氨/1戊烷/221 液化石油气/247X 液氯/250一甲胺/253烯丙醇/29 一氯化苄/308一氯甲烷/155 异丙醇/300一氯乙酸/163 异丙烯基氯/301一氧化碳/257 异丁醛/284乙醇/259 异丁烷/286乙二胺/298 异丁烯3151,2-乙二胺/298 异丁烯酸/305乙酐/42 异氰酸甲酯/289乙基氯/308 引发剂BPO/69乙腈/262 有机磷酸酯类农药/292 乙醚/266 原油/295乙硼烷/269 Z乙醛/272乙炔/275 正丙醇/299乙酸/278 正丁烷/48乙酸酐/42 正已烷/91乙酸丁酯/314 正磷酸/126乙酸乙酯/315 正戊烷/221乙烷/315 制冷剂R-1216/307乙烯/281 仲丁醇/300乙烯基苯/15 其他乙烯基氯/166乙烯基氯/32 MEK/110乙酰过氧化氢/77 TDI/98蚁酸/1161.氨别名:液氨;氨气2.白磷3.苯4苯胺别名:氨基苯;阿尼林油5.苯酚别名:石炭酸6.苯乙烯7.丙酮别名:二甲基酮;阿西通8.丙酮氰醇别名:2-羟基-2-甲基丙腈;丙酮合氰化氰9.丙烯10.丙烯醇别名:烯丙醇;2—丙烯—1—醇;蒜醇。

丁烷MSDS报告

丁烷MSDS报告

丁烷MSDS报告概述本文档是对丁烷(C4H10)的物质安全数据表(简称MSDS)的报告。

旨在提供关于丁烷的安全信息,以便用户了解并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

物理性质- 化学式:C4H10- 分子量:58.12 g/mol- 外观:无色气体- 气味:类似于石油气或丁烷气体- 沸点:-0.5 °C- 熔点:-138.4 °C- 密度:0.601 g/cm³健康和安全信息呼吸系统- 高浓度暴露可能导致头晕、呕吐和窒息。

- 远离高浓度的丁烷气体,并确保通风良好的工作环境。

- 使用适当的呼吸防护设备。

皮肤接触- 接触丁烷可能导致皮肤干燥、疼痛和刺激。

- 避免直接接触丁烷,遵循正确的安全操作流程。

- 如果接触到丁烷,立即用温和肥皂和清水清洗受影响的区域。

眼睛接触- 如果丁烷进入眼睛,可能引起灼烧感和眼睛刺激。

- 避免让丁烷接触到眼睛,使用适当的防护眼镜。

- 如果发生眼睛接触,请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眼睛,并寻求医疗协助。

急救措施- 如发生不适或健康问题,立即停止接触丁烷,并寻求医疗协助。

- 如果可能,提供MSDS报告以供医生参考。

灭火措施- 在灭火过程中,避免直接接触丁烷。

- 使用干粉灭火剂、气雾剂灭火器或二氧化碳灭火器进行灭火。

- 避免使用水进行灭火。

泄漏处置- 在丁烷泄漏或泄露时,远离泄漏区域。

- 避免火源和热源,确保通风良好。

- 使用防爆工具和设备处理泄漏,迅速将泄漏物收集和密封。

废弃处理- 根据当地法规和规定,将丁烷废弃物交给合格的废弃物处理机构处理。

请注意:本文档仅提供基本的安全信息和操作建议。

使用丁烷时,请遵循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安全操作流程。

新版丁烷安全技术说明书中文

新版丁烷安全技术说明书中文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第1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丁烷化学品英文名:butane企业名称:此处填写贵公司名称企业地址:此处填写贵公司地址传真:此处填写贵公司传真联系电话:此处填写贵公司电话企业应急电话:此处填写贵公司应急电话产品推荐及限制用途:For industry use only.。

第2部分危险性概述紧急情况概述:无资料GHS危险性类别:无资料标签要素:象形图:无资料警示词:无资料危险性说明:无资料防范说明:•预防措施:•无资料•事故响应:•无资料•安全储存:•无资料•废弃处置:•无资料物理和化学危险:无资料健康危害:无资料环境危害:无资料第3部分成分/组成信息第4部分急救措施急救:吸入: 如果吸入,请将患者移到新鲜空气处。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如有不适感,就医。

眼晴接触: 分开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立即就医。

食入: 漱口,禁止催吐。

立即就医。

对保护施救者的忠告:将患者转移到安全的场所。

咨询医生。

出示此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给到现场的医生看。

对医生的特别提示:无资料。

第5部分消防措施灭火剂:用水雾、干粉、泡沫或二氧化碳灭火剂灭火。

避免使用直流水灭火,直流水可能导致可燃性液体的飞溅,使火势扩散。

特别危险性:无资料。

灭火注意事项及防护措施:消防人员须佩戴携气式呼吸器,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发出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隔离事故现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收容和处理消防水,防止污染环境。

第6部分泄露应急处理作业人员防护措施、防护装备和应急处置程序: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携气式呼吸器,穿防静电服,戴橡胶耐油手套。

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

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消除所有点火源。

根据液体流动、蒸汽或粉尘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

环境保护措施:收容泄漏物,避免污染环境。

丁烷-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丁烷-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第1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丁烷化学品英文名:ButaneCAS号:106-97-8分子式:C4H10分子量:58.12产品推荐及限制用途:工业及科研用途。

第2部分危险性概述紧急情况概述:极端易燃气体。

可能导致遗传性缺陷。

可能致癌。

GHS危险性类别:加压气体类别液化气体易燃气体类别1生殖细胞致突变性类别1B致癌性类别1A标签要素:象形图:警示词:危险危险性说明:H220极端易燃气体H340可能导致遗传性缺陷H350可能致癌防范说明:•预防措施:——P210远离热源/火花/明火/热表面。

禁止吸烟。

——P201使用前取得专用说明。

——P202在阅读并明了所有安全措施前切勿搬动。

——P280戴防护手套/穿防护服/戴防护眼罩/戴防护面具。

•事故响应:——P377漏气着火:切勿灭火,除非漏气能够安全地制止。

——P381除去一切点火源,如果这么做没有危险。

——P308+P313如接触到或有疑虑:求医/就诊。

•安全储存:——P410+P403防日晒。

存放于通风良好处。

——P403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

——P405存放处须加锁。

•废弃处置:——P501按当地法规处置内装物/容器。

物理和化学危险:极端易燃气体。

健康危害:可能导致遗传性缺陷。

可能致癌。

环境危害:无资料第3部分成分/组成信息第4部分急救措施急救:吸入:新鲜空气,休息。

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

给予医疗护理。

皮肤接触:冻伤时,用大量水冲洗,不要脱去衣服。

给予医疗护理。

眼晴接触:先用大量水冲洗几分钟(如可能易行,摘除隐形眼镜),然后就医。

食入:漱口,禁止催吐。

立即就医。

对保护施救者的忠告:将患者转移到安全的场所。

咨询医生。

出示此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给到现场的医生看。

对医生的特别提示:无资料第5部分消防措施灭火剂:用水雾、干粉、泡沫或二氧化碳灭火剂灭火。

避免使用直流水灭火,直流水可能导致可燃性液体的飞溅,使火势扩散。

特别危险性:易燃。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

丁烷应急预案

丁烷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应对丁烷泄漏、火灾等突发事件,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降低环境污染,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丁烷生产、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三、应急组织体系1.成立丁烷应急指挥部,负责统一指挥、协调和处置丁烷突发事件。

2.应急指挥部下设以下小组:(1)应急指挥小组:负责应急指挥、调度和协调工作。

(2)现场处置小组:负责现场应急处置、救援和事故调查。

(3)医疗救护小组:负责伤员救治、卫生防疫和心理健康辅导。

(4)后勤保障小组:负责应急物资、车辆和人员调配。

(5)宣传报道小组:负责信息发布、舆论引导和新闻报道。

四、应急处置程序1.信息报告(1)发现丁烷泄漏、火灾等突发事件时,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

(2)应急指挥部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人员赶赴现场。

2.现场处置(1)现场处置小组到达现场后,立即进行现场评估,确定应急处置方案。

(2)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以下措施:①丁烷泄漏:立即关闭泄漏点,隔离泄漏区域,防止扩散。

同时,采取通风、喷淋等措施,降低空气中丁烷浓度。

②火灾:立即组织消防人员进行灭火,同时切断泄漏源,防止火势蔓延。

3.人员疏散(1)根据现场情况,组织相关人员疏散至安全区域。

(2)确保疏散过程中人员安全,避免发生踩踏等次生事故。

4.医疗救护(1)医疗救护小组对伤员进行救治,包括现场救护和转院治疗。

(2)对受污染人员实施卫生防疫措施,防止疾病传播。

5.善后处理(1)现场处置结束后,对泄漏区域进行检测,确保安全。

(2)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分析事故原因,提出整改措施。

(3)对受灾单位和个人进行慰问和救助。

五、应急保障措施1.物资保障:储备足够的应急物资,包括消防器材、防护用品、救护药品等。

2.人员保障:组织应急队伍,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经费保障:设立专项应急基金,确保应急处置工作顺利进行。

4.信息保障:建立应急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应急信息。

丁烷气体应急预案

丁烷气体应急预案

一、应急预案编制目的为确保丁烷气体泄漏、火灾等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急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丁烷气体生产、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泄漏、火灾等事故的应急处置。

三、事故风险分析1. 丁烷气体具有易燃、易爆、有毒的特性,一旦泄漏或遇明火,极易引发火灾、爆炸等事故。

2. 丁烷气体泄漏会导致空气中丁烷浓度升高,长时间吸入可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

3. 丁烷气体泄漏还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生态平衡。

四、应急处置原则1. 生命至上,安全第一。

2. 统一指挥,分级负责。

3. 快速反应,协同作战。

4. 科学决策,合理处置。

五、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指挥部(1)指挥长:负责事故的全面指挥和决策。

(2)副指挥长:协助指挥长开展工作,负责事故现场协调和应急处置。

(3)成员:各部门负责人及专家。

2. 应急救援小组(1)现场救援组:负责事故现场救援工作。

(2)医疗救护组:负责伤员救治和医疗救护工作。

(3)环境监测组:负责事故现场环境监测和污染评估。

(4)信息联络组:负责事故信息收集、上报和发布。

六、应急处置措施1. 发现事故(1)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

(2)启动应急预案,启动应急响应。

2. 应急响应(1)封锁事故现场,设置警戒区域。

(2)组织人员疏散,确保人员安全。

(3)切断事故源,防止事故扩大。

3. 现场救援(1)现场救援组立即展开救援工作。

(2)医疗救护组对伤员进行救治。

(3)环境监测组对事故现场环境进行监测。

4. 应急处置(1)使用灭火器材对泄漏点进行灭火。

(2)使用专业设备对泄漏点进行堵漏。

(3)对事故现场进行清理,消除安全隐患。

5. 事故调查与处理(1)事故调查组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

(2)对事故责任人和单位进行责任追究。

(3)对事故损失进行评估。

七、应急保障1. 物资保障:确保应急物资储备充足,及时补充和更新。

正丁烷泄露事故应急预案

正丁烷泄露事故应急预案

一、背景正丁烷是一种无色、无味、易燃的气体,具有较高的化学活性。

在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如操作不当,易发生泄露事故,给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为提高应对正丁烷泄露事故的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公司范围内正丁烷泄露事故的应急响应和处理。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指挥部应急指挥部负责统一指挥、协调、调度事故应急工作,下设以下小组:(1)现场指挥组:负责现场事故处置、人员疏散、警戒等工作。

(2)医疗救护组:负责事故现场伤员的救治和转送。

(3)物资保障组:负责应急物资的调配、供应。

(4)信息宣传组:负责事故信息收集、发布和舆论引导。

2. 应急处置小组应急处置小组负责事故现场的具体处置工作,包括:(1)现场警戒:设置警戒区域,控制人员、车辆进入。

(2)泄漏控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泄漏扩大。

(3)人员疏散:组织人员有序疏散至安全区域。

(4)现场救护:对受伤人员进行现场救护。

(5)事故调查:调查事故原因,提出整改措施。

四、应急处置程序1. 事故报警发现正丁烷泄露事故时,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内容包括:事故时间、地点、泄漏量、事故原因等。

2. 启动应急预案应急指挥部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处置小组赶赴现场。

3. 现场处置(1)现场警戒:设置警戒区域,控制人员、车辆进入。

(2)泄漏控制:切断泄漏源,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泄漏扩大。

(3)人员疏散:组织人员有序疏散至安全区域。

(4)现场救护:对受伤人员进行现场救护,并迅速转送至医院。

4. 信息发布应急指挥部根据事故情况,及时发布事故信息,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5. 后期处置(1)事故调查:调查事故原因,提出整改措施。

(2)环境监测:对事故现场及周边环境进行监测,确保安全。

(3)善后处理:对受伤人员、财产损失进行善后处理。

五、应急保障措施1. 物资保障:储备足够的应急物资,如防护服、防毒面具、消防器材等。

2. 人员培训:定期组织应急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丁烷应急预案

丁烷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确保在丁烷泄漏、火灾等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应急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公司内部丁烷储存、使用、运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泄漏、火灾等突发事件。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应急指挥部成立丁烷应急预案指挥部,负责应急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1)指挥长:由公司总经理担任,负责全面协调应急工作。

(2)副指挥长:由公司副总经理担任,协助指挥长工作。

(3)成员:各部门负责人、安全员、技术人员等。

2.应急小组(1)现场救援组:负责现场救援、人员疏散、事故处理等工作。

(2)医疗救护组:负责伤员救治、医疗救护等工作。

(3)通讯联络组:负责应急信息的收集、整理、上报和发布工作。

(4)后勤保障组:负责应急物资、装备的调配、保障等工作。

四、应急响应程序1.信息报告发现丁烷泄漏、火灾等突发事件时,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并启动应急预案。

2.应急响应(1)现场救援组:迅速到达现场,进行人员疏散,确保人员安全。

(2)医疗救护组:对伤员进行紧急救治,并联系医疗机构进行后续治疗。

(3)通讯联络组:及时收集、整理应急信息,向上级部门报告,并发布应急信息。

(4)后勤保障组:调配应急物资、装备,确保应急工作顺利进行。

3.事故处理(1)泄漏处理:关闭泄漏源,使用沙土、泡沫等材料进行覆盖,防止泄漏扩散。

(2)火灾处理:使用二氧化碳、干粉灭火器等灭火器材进行灭火。

4.应急恢复(1)现场清理:对事故现场进行彻底清理,消除安全隐患。

(2)环境监测:对事故现场周边环境进行监测,确保环境安全。

五、应急保障措施1.物资保障:储备足够的应急物资,如灭火器材、防护用品、医疗用品等。

2.人员培训:定期组织应急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应急能力。

3.演练: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4.信息发布:建立应急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发布应急信息。

六、附则1.本预案由公司应急指挥部负责解释。

丁烷安全技术说明书

丁烷安全技术说明书

CHS危险性类别:
产品名称:丁烷SDS编号:
编制日期:2017年8月13日
易燃气体类别2.1
标签要素:
象形图:
警示词:危险
危险性说明: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高浓度有窒息和麻醉作用易燃液体和蒸汽,接触以丁烷为主的工人有头晕、头疼、睡眠不佳、疲倦等,对水生生物有毒。

防范说明:
●预防措施:
密闭操作,全面通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远离热源、火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避免野蛮作业,装卸过程应穿戴防静电工服。

使用防火花工具。

采取防止静电措施,容器和接收设备接地、连接。

丁烷气体消防应急预案

丁烷气体消防应急预案

一、预案目的为加强公司丁烷气体安全管理,提高员工应对丁烷气体泄漏、火灾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公司范围内丁烷气体泄漏、火灾等突发事件。

三、组织机构1. 成立丁烷气体消防应急指挥部,负责指挥、协调和指挥应急工作。

2. 应急指挥部下设以下小组:(1)现场指挥组:负责现场指挥、调度、协调和应急处置。

(2)警戒疏散组:负责现场警戒、人员疏散和现场保护。

(3)灭火救援组:负责火灾扑救、灭火器材操作和救援行动。

(4)医疗救护组:负责伤员救治、现场救护和医疗物资保障。

(5)后勤保障组:负责应急物资、设备供应、通讯联络和后勤保障。

四、应急处置流程1. 发现丁烷气体泄漏、火灾等突发事件,立即报告应急指挥部。

2. 应急指挥部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小组开展应急处置。

3. 警戒疏散组迅速封锁现场,设置警戒线,引导人员疏散至安全区域。

4. 灭火救援组立即使用灭火器材进行灭火,控制火势蔓延。

5. 医疗救护组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治,并将伤员送往医院。

6. 后勤保障组提供应急物资、设备支持和通讯联络保障。

五、应急措施1. 丁烷气体泄漏:(1)立即关闭泄漏源,切断丁烷气体供应。

(2)开启通风设施,降低室内丁烷气体浓度。

(3)对泄漏区域进行清洗、消毒。

2. 丁烷气体火灾:(1)使用二氧化碳、干粉等灭火器材进行灭火。

(2)确保人员安全撤离,防止火势蔓延。

(3)对火灾现场进行彻底清理,防止复燃。

六、注意事项1. 员工应熟悉丁烷气体泄漏、火灾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流程。

2. 员工应掌握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 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4. 加强对丁烷气体储存、运输、使用等环节的监督检查,确保安全。

七、预案修订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遇重大变化,应及时修订。

八、附则本预案由公司丁烷气体消防应急指挥部负责解释。

正丁烷皮肤接触急救措施

正丁烷皮肤接触急救措施

正丁烷皮肤接触急救措施
正丁烷是一种无色、易燃的液体,常被用作溶剂、清洗剂和火箭燃料。

然而,正丁烷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性和毒性,因此如果皮肤接触到正丁烷,应立即采取紧急救治措施。

以下是对正丁烷皮肤接触的急救措施:
1.迅速远离源头:如果发生皮肤接触,首先应迅速远离正丁烷的源头,以避免继续接触和进一步危害。

2.外界清洁:立即用大量温水和温和的皂液彻底清洗接触到正丁烷的
皮肤区域。

持续清洗至少15分钟,以确保彻底去除有害物质。

3.去除污染的衣物和鞋子:如果正丁烷溅入衣物、鞋子或其他物品上,请尽快将其脱离身体,并用异六氟解除剂(HFIP)或氟代烷清洗剂清洗。

4.避免摩擦和揉搓:在清洗受影响的皮肤区域时,应尽量避免摩擦和
揉搓,以免加剧刺激和增加损伤。

5.不要使用溶剂和其他刺激物质:避免使用溶剂或其他刺激物质清洁
受影响的皮肤区域,以免引起进一步刺激和损伤。

6.就医:即使症状看起来不严重,皮肤接触正丁烷后仍建议就医。


接触状况告知医生,以便他们根据情况提供进一步的治疗建议。

7.防止二次污染:接触过正丁烷的物品应妥善处理,避免再次接触人
体或其他物体,以免引起二次污染和伤害。

8.注意观察:在急救措施后,密切观察皮肤接触者的症状和反应。


果出现持续疼痛、红肿、水泡或其他异常情况,请及时就医。

在进行紧急救治措施的同时,也应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例如佩戴个人防护设备、确保通风良好的环境、遵守操作规程等。


然,最好的方式是避免皮肤接触正丁烷,使用适当的保护性手套和衣物,并遵循安全操作指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储罐火灾
•尽可能远距离灭火或使用遥控水枪或水炮扑救
•用大量水冷却容器,直至火灾扑火
•容器突然发出异常声音或发生异常现象,立即撤离
•切勿在储罐两端停留
急救
•皮肤接触:如果发生冻伤,将患部浸泡于保持在38〜42°C的温水中复温。 不要涂擦。不要使用热水或辐射热。使用淸洁、干燥的敷料包扎。就医
•眼睹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淸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健康危害
•急性毒性:大鼠吸人LCso658000ppm(4h)
•具有弱刺激和麻醉作用
•吸入高浓度出现头晕、头痛、嗜睡、恶心、酒醉状态
•皮肤接触液态丁烷可造成冻伤
环境影响
•具有中等强度的生物富集性
理 化 特 性 及 用 途
理化特性
•无色气体,有轻微的不愉快气味。不溶于水
•气体相对密度:2.1
•爆炸极限:1.5%〜8.5%
常用危险化学品应急手册(丁烷)
别名:正丁烷
特 别 警 示
★极易燃
★若不能切断泄漏气源,则不允许熄火泄漏处的火焰



分子式CHio。



危险性类别
2.1类易燃气体
燃烧爆炸危险性
•极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 的危险
•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使用防爆的通讯工具
•作业时所有设备施,以切断泄漏源
•防止气体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扩散或进入限制性空间
•喷雾状水改变蒸气云流向
•隔离泄漏区直至气体散尽
火灾扑救
灭火剂:干粉、二氧化碳、雾状水或泡沫
•若不能切断泄漏气源,则不允许熄火泄漏处的火焰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容器移离火场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 输氧。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就医
火灾:火场内如有储罐、槽车或罐车,隔离1600m。
考虑撤离隔离区内的人员、物资
•疏散无关人员并划定警戒区
•在上风处停留,切勿进入低洼处
•气体比空气重,可沿地而扩散,并在低洼处或限制性空间(如下水道、 地下室等)聚集
应 急 行 动
泄漏处理
•消除所有点火源(泄漏区附近禁止吸烟,消除所有明火、火花或火焰)
用途
•是有机合成的原料,用于制取丁烯、丁二烯、顺丁烯二酸酊、乙烯.卤 代丁烷等。也用作燃料、树脂发泡剂、溶剂、制冷剂等
个 体 防 护
•泄漏状态下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火灾时可佩戴简易滤毒罐 •穿简易防化服
•戴防化手套
•穿防化安全靴
•处理液化气体时,应穿防寒服
应 急 行 动
隔离与公共安全
泄漏:污染范用不明的情况下,初始隔离至少100m,下风向疏散至少800m然后进行气体浓度检测,根据有害气体的实际浓度,调整隔离、疏散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