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动物》阅读笔记
读书笔记 - 《社会性动物》读书笔记导图
《社会性动物》—读书笔记导图《社会性动物》作者艾略特·阿伦森,美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
在科学研究之外,他还热心于心理学的教学和科普工作,是美国心理协会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研究、教学和写作三项大奖的心理学家。
《社会性动物》是阿伦森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社会心理学的圣经。
作者并非机械地罗列知识点,而是结合了大量真实案例,讨论了如何利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偏见等现实问题,体现了一位科学大师的人文情怀。
读了这本书,你不仅可以获得许多有趣的心理学知识,还能感受到心理学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汇点的独特魅力。
01、人是社会性动物公元前328年,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说过:“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离群索居的个体,要么不值得我们关注,要么不是人类。
”这段话被作者引用来说明核心观点。
这是什么意思呢?从蚂蚁、蜜蜂到猴子、猿类,许多其他生物也具有“社会性”。
作为社会性动物,人类与它们有何不同?人之所以成为人,正是因为我们生活在文明社会中,每时每刻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如果把这种影响全部扔掉,一个人不再和别人发生任何互动,那么这个人其实已经算不上是人类了。
社会心理学研究一再证明,社会情境对于人类的行为有着巨大影响。
所谓社会情境,指的是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受到别人的影响。
同样一个人,放到不同的情境下,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
1、基本归因错误人类在描述和解释人们为什么做自己所做的事情时,倾向于高估个性因素或者与情境环境有关的性格因素的重要性。
这种偏差在心理学有个术语,叫做“基本归因错误”。
比如,如果你的伴侣做了一些没有头脑的事情,你可能进行性格归因我的伴侣是个不体贴的懒汉,我们需要分手。
如果我们看到一个人做了一件非常讨厌的事情,通常会推论说,这个人品性恶劣。
但社会心理学研究却告诉我们,事实可能并不这么简单。
人们被社会情境影响的时候,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心理学家通过一系列实验,还原了人们的心理活动。
2023年《社会性动物》读书笔记
2023年《社会性动物》读书笔记2023年《社会性动物》读书笔记1《社会性动物》社会心理学的核心:社会影响。
即人们对他人的想法或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行为研究一:从众·由于受到来自他人或群体的真实或想象的压力,一个人的行为或意见发生了改变。
·群体决策时,往往会陷入群体思维中——在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排他小群体中,由于人们共同的追求占据了统治地位,因此该群体会轻视甚至无视实事求是的评价。
·私密性越强,从众的可能性越小。
影响从众的因素:1.意见一致性2.表态顺序(先回答的人很少改变)3.责任(当要为决定负责任时,人们更不容易从众)4.个体与文化(低自尊的个体更容易从众)5.施加压力的群体从众的目的:获取信息,跟随信息源对社会影响的反应可以分为三种:依从、认同和内化。
·特殊的从众:服从权威(点击实验)、不介入的旁观者(旁观者效应:危难事件的现场如果有很多人,受难者反而很可能得不到任何帮助,这是一种不介入的从众心理。
)媒体及宣传教育对从众的影响说服的途径:中心路径(经过仔细考量最终决定是否接受观点)、边缘路径(未经过多少考虑,草率地根据简单线索做出反应)行为研究二:社会认知认知偏差的________和具体表现:1.事物呈现方式:对比效应、启动效应、决策框架设置、首因效应、稀释效应(中性或无关信息会弱化人的判断和印象)2.思维捷径:代表性、易得性、好恶态度3.错误分类:自证预言、虚假关联、内群体——外群体效应4.重视记忆5.证实假设:人们总是试图证实自己的假设,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出现“证实偏差”。
6.寻找原因:基本归因错误:指人们在描述和解释社会现象时,更容易将其归因于个人的性格和态度,而忽略情境和环境因素影响。
行动者——观察者偏差:指行动者倾向于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环境,观察者则会将行动者的行为归因于个人特质。
自我偏差:指自我观念对社会认知产生的影响。
它分为自我中心思维和自利偏差。
关于社会性动物的读书笔记(书评)
关于社会性动物的读书笔记(书评)(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关于社会性动物的读书笔记(书评)【导语】:很多人都对社会性动物这本书感兴趣,这是一本描写心理学的书籍,来了解一下社会性动物的读书笔记!关于社会性动物的读书笔记(一)作为一门科学的社会心理学。
12读《社会性动物》
读《社会性动物》文/方禾阿伦森的《社会性动物》被称为社会心理学圣经。
观点一:人是社会性动物你我或许喜欢孤独,喜欢安静,甚至离群索居,但我们仍生活在社会的网络之中。
我们的一切都与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
(马克思也说过:人是他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
)观点二:情景的力量比我们想象的要大。
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证明了情景的力量。
(也证明了人性的脆弱,以及人的多面性。
还证明了权力对人的腐蚀。
以及人面对权威时的软弱。
)二战时期,参与屠杀的德国民众,他们的平庸之恶也证明了情景与角色的力量。
人在某种情境下,会做出正常情况下不会做出的事情。
观点三:人的思维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保守。
倾向于维护现有的知识与观念。
生物学上解释是,人大脑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我们不能理性的处理所有的信息。
我们会更多的关注并选择那些支持我们信念的证据,而回避那些与我们信念相违背的证据。
我们总是会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回避负面的信息,强化正面的信息。
很多时候,我们的态度不是行为的原因,而是对自身行为的解释。
观念四:无论我们是否察觉到,从众是普遍的心理状态。
我们总是有意或者无意的附和别人的观点,而那观点也许我们并不同意。
(投资应该反其道而行之,不从众。
)观点五:据此如果你想拉近与一个人的关系,不如让他帮你一个忙。
有趣结论:1,不完美效应:尽管能力超群会使我们显得更具有吸引力,但一点瑕疵会让我们更有吸引力。
2,人际吸引即:我们喜欢那些只需付出最小代价便可以给我们带来最大奖赏的人。
3,自身具有安全感的人,不太可能去接受某个不期而遇的人主动示好。
《社会性动物》读书笔记
《社会性动物》读书笔记《社会性动物》是一本引人深思的社会心理学著作,作者艾略特·阿伦森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实例,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各种行为和心理现象。
在书中,阿伦森开篇就指出了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的本质。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他人的世界里,他人的存在和行为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这种相互影响并非是随机的,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和心理机制。
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观点是关于从众心理。
从众,简单来说,就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行为,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做法。
书中提到的阿希从众实验让人深思。
在实验中,被试者在明显错误的情况下,仍然会因为大多数人的错误判断而改变自己的正确答案。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会为了融入群体、获得认同或者避免被孤立,而不自觉地从众。
然而,从众并不总是负面的,在某些情况下,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适应社会环境,遵循社会规范,但在重要的问题上,我们需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目跟随。
书中还探讨了认知失调这一重要概念。
当我们的行为与我们的态度、信念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为了减少这种失调带来的不适感,我们往往会改变自己的态度或者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合理的解释。
例如,一个人原本认为吸烟有害健康,但自己又难以戒烟,为了减少认知失调,他可能会告诉自己“吸烟也没有那么大的危害”。
这让我明白,我们要时刻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态度,避免陷入认知失调的陷阱,当发现不一致时,要有勇气调整自己的行为或者改变不正确的态度。
社会影响也是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我们的行为和决策常常受到他人的影响,比如广告的诱惑、权威的压力等。
广告商们巧妙地利用了我们的心理弱点,通过营造美好的形象和氛围,让我们产生购买的欲望。
而在面对权威时,我们往往会不假思索地服从,即使这种服从可能是错误的。
这提醒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外界的影响所左右,学会理性地分析和判断。
此外,阿伦森还谈到了偏见与歧视。
偏见是一种基于错误和片面信息的态度,而歧视则是基于这种态度的行为。
社会性动物
《社会性动物》读书报告陈俊君2010.12.9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
因此人们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需要同他人进行交往并受他人的信念和行为所影响。
人类的行为具有社会性,为了更好的了解人类的行为,可以通过以下7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和解释:从众、大众传播及宣传与劝导、社会认知、自我辩解、人类的攻击性以及偏见和喜欢、爱与人际敏感性。
==从众==“从众是由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真实的或是臆想的压力所引起的人的行为或观点的变化。
”其潜在含义即是个人认为群体获得信息要比个体多,并且具有更强的判断力和正确性。
从众的动机:1、从他人那里获得正确的信息。
2、为了获得奖赏或者免于惩罚。
(利弊的权衡)例如:口碑营销的基本立足点就是社会心理学上的从众理论。
“旁观者效应”也就是一种利弊权衡的表现。
从众程度的差异与众人意见是否一致、个人自信度和文化差异有关。
个人往往会屈从于有专家或者重要人物存在的团体,或者团体与个人存在某些共性。
个人对社会的反应可以按强弱分为依从、认同、内化。
(由弱到强、反应持续时间由短到长)依从的核心是权力,动机是为了获得奖赏或者免于惩罚。
认同的核心是吸引,动机是个人希望自己能同榜样保持一致。
内化的核心是可信程度,动机是确保正确性。
影响从众性强弱的重要因素:1. 团队的一致性。
即多数人的意见是否一致,研究发现哪怕试验中被试者只碰到一个做出正确回答的支持者,被试者遵从多数人错误判断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
2. 是否表态。
一旦个体先说出了自己的态度,可以减少从众的几率。
3. 自信心强弱。
自信心强的人往往更不容易遵从于团队压力。
4. 文化差异。
比如美国和法国相较于中国、日本而言,人们更不容易从众;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从众。
==大众传播、宣传和劝导==身在信息社会中的我们每天都在接受各式各样的大众传播,小到电视广告,大到总统竞选的报道。
劝导大众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宣传的过程,同时还具有传播某种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作用。
《社会性动物》读后感
《社会性动物》读后感专业:电子商务年级:2005级姓名:***学号:**********一.社会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的历史并不长,从它产生到现在就几十年的时间。
然而有关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却已经延续了几个世纪,心理语言学主要是研究人们在使用语言时的心理过程,即是语言的理解,语言的产生和习得。
长期以来,人们在研究语言活动时,遇见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个看似简单的言语活动却复杂无比。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借助语言和他人进行交流,让他人明白我们的意思。
然而我们却很少有人可以解释语言是怎样实现这一功能的。
尽管如此,一个婴儿,可以在几年时间内习得母语并进行交际。
要解释这些问题,就要弄清楚语言活动的构成。
语言首先是思维的载体。
无论怎样,我们在使用语言时,头脑里都有一个观念的存在。
观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转化成我们能看得见听得到的言语,才能够表达这个观念,为他人所理解。
在《心理语言学》里,桂世春开宗明义的指出了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过程。
他认为这样可以把心理与语言学和理论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区分开来。
理论语言学研究的是语言本身的结构,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是语言的功能。
其实,正是语言的结构和功能决定了我们可以使用语言进行交际。
然而正如桂世春所指出的,只是研究语言的结构和功能还不够,我们还要注意语言结构实现功能的手段,这些手段就是我们使用语言的心理基础,或者说是语言结构的心理现实性。
只有这三者有机的联系统一起来,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言语活动,当然,要有效的使用语言,语言还必须如G. Miller所说,具有五方面的知识。
具体的说,心理语言学研究的是个体怎样理解,生成,获得语言的一个心理过程。
二.从众心理1.从众定义:从众可以定义为:由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真实的或是臆想的压力所引起的人的行为或观点的变化。
社会性从众行为是一种很是搞笑的行为,它很可笑,可又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行为。
从众不一定在任何时候都是最恰当的,不从众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好的。
在有些情况下,从众会造成灾祸和悲剧。
《社会性动物》读书笔记
《社会性动物》读书笔记•相关推荐《社会性动物》读书笔记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
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社会性动物》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社会性动物》读书笔记篇1近来难得闲暇,读了一本书叫做《社会性动物》。
我确信了读书确实是会上瘾的,特别是在读自己想去了解的东西的时候。
读书的过程中,感悟很多,皆由于懒惰,未曾记下。
只在博客里略作记录。
《社会性动物》这本书如果要是评分的话,绝对是五星级的,号称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
也是这本书,第一次(真的是第一次)让我体会到了欲罢不能的感觉,很爽快的就读完了。
1、只要是人,都有不由自主、力不从心、口是心非的时候越是成年人,越会受到社会舆论的约束,这是毫无疑问的。
人总是倾向于获得认同甚至是鼓励的,特别是自己喜爱或者关注的人,由此,我们的行为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具有社会性。
但是要知道的是,作出同一行为的人却不一定都是以同样的态度去做。
由此得出的启示是,有些关于动机的问题,没必要去过度的询问别人,因为也许当事人自己的念头也许是刹那而过,随后被社会化的观点束缚,之后作出行为。
2、每个人都倾向于证明自己是对的无论自卑还是自大的人,排除心智不正常或者获得大智慧的人,都倾向于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于是,我们喜欢和强大的人在一起,因为他们是权威言论的保障;我们喜欢听肯定的话语,因为那是对我们的认可,如果是出自在乎的人,那效果更好;我们喜欢别人主动向我们倾吐心事,这说明我们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有的一切,无非是要满足我们的存在感。
佛教中有我执的概念,意为人都执著于自我的存在,所作的事情,无论善事恶事,皆是为自我的满足。
除非发菩提心,愿为大众做事。
想起了凡四训中重要的一个故事:打人这个行为是好还是坏?帮助人这件事情是好还是坏?答案是不一定的。
如果我们是为了制止坏人而动手打人阻止,是善的行为。
帮助小偷藏匿东西,就是恶的行为。
《社会性动物》读后感(通用7篇)
《社会性动物》读后感(通用7篇)《社会性动物》读后感(通用7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社会性动物》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社会性动物》读后感篇1不知道花了几个月了,才勉强将E阿伦森的《社会性动物》看完。
因为涉及到的细节较为复杂,这篇所谓的读后感,我也不做什么展开,在文章的后面会放上我的读书笔记,不知道会不会有人看,但我上传的目的只是为了保存,免得以后笔记遗失的时候,会造成一些损失。
在这里我只是简短地写下我读完整本书的一些感受: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与人交流,是我们一生避免不了的事情。
在交流的时候,我们会做出自己的反应,我们也会感受到一些东西。
历史长河中,总是有那么多的事件,我们想要去深究,到底是为什么导致了那些事情,那些所谓的大事,那些生活中的小事。
本书可能就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试图通过一些实验来揭示那些我们认为的疯狂背后的原因,那些我们理所应当背后的可能性。
通读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终归只是一个人。
可能我说的都是废话,搞的好像谁不知道我们是人一样,但是很神奇的是,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喜欢将人分成三六九等,总是喜欢用有色眼镜去看待一件事,看待一群人,甚至可能单独对待一个人的时候也是如此。
我并不是否认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我只是开始慢慢了解到,其实我们欠缺的只是一双相对公平公正的眼睛。
我很喜欢作者用实验去验证,但我觉得心理学的事情,用几个所谓的实验来验证,其实是非常荒谬的,虽然我们都是人,拥有人的共性,但个体的差异,细微处的变化,我想很有可能会影响最后每个人的决定。
而且,这种妄图操作别人的实验,往往都是无疾而终的。
我热爱心理学,因为我觉得这是一门非常神奇的学科,但可能是我不学无术吧,我恰恰觉得他的神奇之处,就在于那种不可预见性,就如同我的股票投机一样。
我可以就未来的趋势做一个划分,并且安排好自己的相应的处理方法,但我并不能预测将来某一个阶段的结果会怎么样。
《社会性动物》读书分享
实验中78%的被试选择了方案B。可是实际上,方案A和 B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措辞方式。实验者认为,人们不 喜欢损失,第一种决策框架下,方案B看起来像一种巨大 的损失;第二种决策框架下,方案A看上去必然受损。 因此决策框架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较,即“对比效应”。
向男大学生播放一段电影《霹雳娇娃》(正如你所想, “娇娃”是一些特别漂亮的年轻女子),要求他们 在观看影片前后各评价一次初次约会的女朋友的吸 引力。很显然,看过影片后,他们对女朋友吸引力 的评价明显降低了。
这种对比在生活中非常常见,如房产销售可能会先带你 看一间很破的房子,再带你去看他真正想介绍给你 的房子,也许这个房子也不怎么样,但显然“已经 好很多了”。
在一些情况下,态度和行为之间其实没什么关系。在 一些时候,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甚至是反过来 的:我们首先做出了某种行为,再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认为自己的是合乎逻辑的、合理的,是反映了我们的 态度的。
11
社会性动物
如果一个人同时拥有心理上不一致的两种认知, 比如矛盾的想法、态度、信念、意见,就会进入 认知失调状态。这种认知失调让我们感到不愉快,
价。
在一项实验中,研究者发现,大学生们会根据女性所吃的 食品类别,给她们特定的评价。在同等条件下,如果一 位女士食用健康食品,她会被认为比食用垃圾食品的人 更有魅力更可爱,即为 “光环效应”。态度便捷式判断 的另一个表现是“错误一致效应”,即如果我相信某件 事,那么我通常认为,大多数人都是相信的。
35
《社会性动物》读后感
《社会性动物》读后感《社会性动物》是一本经典的国外社会心理学教材,讲述了人际关系的心理学著作,涉及情感、移情、偏见、攻击性、从众性和利他行为等诸多方面。
这些对于我们理解和看待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极有意义的,帮助我们更理智科学的看待生活。
对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困惑,本书提供了科学的答案:为什么企业热衷于用明星做广告?为什么有人溺水时围观的人却不伸以援手?为什么人们会相信邪教?为什么受过教育的人也会盲目服从宗教领袖.即使让他自杀也在所不惜?通过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的几大分块(包括从众,大众传播、宣传和劝导,社会认知,自我辩解,人类的攻击性,偏见,喜欢、爱与人际敏感性等)以及研究社会心理学的科学方法等的逐一介绍,使读者对社会心理学有了一个基本而且全面的了解。
本书主要在阐述的一个说法是,行为古怪的人不一定都是疯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不是完全独立的动物,其外在的行为不仅仅是由于个人内在特质而表现出来,而是受交往中的其他人的行为与信念所影响。
然后作者分别从七个方面对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和解释:从众、大众传媒以及宣传与劝导、社会认知、自我辩解、人类的攻击性以及偏见和喜欢与爱的问题。
心理学其实是归为理科的,因此也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的。
里面很多实验室非常有趣的,而且有些研究完全颠覆了人们的传统看法。
比如关于记忆的实验,人们以往认为记忆是根植于大脑的、是完全正确且无法改变的,而且有时候对元记忆(也就是你记得是怎么样记得某件事情的记忆)的肯定,使人们非常自信记忆是千真万确的。
而事实上,记忆是可以改变的,或者说记忆是可以被说服改变的。
研究者做了一个实验,比如哥哥告诉弟弟,说他小时候在超市里走丢过(其实这是虚构的),最多不过再虚构一些比较一般化的情节比如当时大家心里多着急等等,弟弟就会真的相信他走丢过,而且还会“想起”很多根本就不存在的细节。
其实相同的记忆改变也存在于成人中,因此关于法律上用证人的证词来决定司法判断也是有一定的争论的。
动物精神读书笔记
动物精神读书笔记【篇一:《社会性动物》读书笔记】《社会性动物》读书笔记这本书属于社会心理学门类,作者在开篇谈作此书的原因时,也谈到了社会心理学的缘起。
早在公元前350年的亚里士多德就提出有关社会影响和说服的一些基本原理,但真正意义上的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主要因为kurt lewin和他的学生有力推动。
所以,说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并不为过,但它对于解决困扰当代社会的一些难题确实有重要的意义,如在本书的很多实例和例证中都反映了偏见、宣传、战争、精神错乱、攻击、骚扰、政治动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本书在我看来,主要讲的是人与社会。
人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没有人能够脱离社会关系而存在,在社会中生存就必然会与人有各种各样的联系,也就必然会受到社会影响。
而社会心理学就是研究这种社会影响即人们对他人的想法或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在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在不断的影响别人,也无时无刻不受到别人的影响。
人们受社会中别人的影响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从众心理,研究也证明权力机构和规范群体更加喜欢的是那些从众者,而非偏离者。
但是,从众并不总是一件好事,比如水门事件中的尼克松总统周围、希特勒的核心圈子等,由于领导人周围是一个完全从众的群体,也就没有了不同意见,以至于非法的事也成了合理的,而且群体行为往往伴随着一种盲目的勇敢,更加剧了这种行为的影响。
一些优秀的建议者也很难承受这种群体决策中的从众压力,而陷入一种群体思维。
阿希实验很好地证实了从众心理发生在每个人的身上,包括那些认为自己是不从众者的人。
增强和减弱从众的因素有很多:一致性即一个持异见者的出现会降低从众压力、事先表态、责任、个体与文化如从众现象在日本、挪威、中国等集群主义社会中更为盛行,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从众等,当然还与施加压力的群体有关。
一般来说,人们从众是出于两个目的:逃避惩罚和获得奖励,并且,当事实本身不清晰时,他人的反应和回答便会成为主要的信息来源。
阿伦森《社会性动物》读后感
阿伦森《社会性动物》读后感(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阿伦森《社会性动物》读后感【导语】:社会性动物它是一本讲述人际关系的心理学著作,对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困惑,本书提供了科学的答案,读完之后有非常多的话想要说,来瞧瞧吧!《社会性动物》读后感(一)近日读了E·阿伦森著的《社会性动物》一书頗有感慨。
社会性动物读后感
社会性动物读后感《社会性动物》文摘与读后感卡耐基说:如果你希望人们喜欢你,就要让人们感到愉快,做出喜欢他们的样子,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表现出兴趣,“毫不吝啬地去赞扬他们”,对他们的观点表示欣然同意。
事实是这样吗?这些策略能够奏效吗?从一定程度看,它们是有效的,至少在刚刚开始交往时会有效果。
来自严格控制实验资料表明,与那些具有令人不愉快特征的人相比,我们更喜欢那些具有令人愉快特征的人;我们更喜欢那些赞成自己观点的人,而不是那些反对自己观点的人。
我们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而不是那些不喜欢自己的人,我们喜欢那些与自己合作的人,而不是与自己竞争的人;我们喜欢表扬自己的人,而不是批评自己的人;如此等等。
人际吸引的一般性的概括为:我们喜欢那些只需付出最小的代价便可以给我们带来最大奖赏的人。
有关吸引的一般奖赏理论可以说明很多问题。
比起那些其貌不扬的人,我们更喜欢长相出众的人,因为长相出众的人可以给我们带来“美”的奖赏。
同时,我们会喜欢那些与自己观点相同的人,因为当我们与这类人相遇是,作为奖赏,他们会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一致性的证据,也就是说,他们会让我们相信自己的观点时正确的。
正如上一章曾经提到的,减少偏见和敌意的方法之一便是,通过改变环境让个体之间互相合作而不是竞争。
对这种关系的另外一种表述是,合作会导致吸引。
只要人们之间能够花些时间互相交往,彼此之间的吸引力便会增强。
依据定义,合作行为显然是一种奖赏。
一个同我们合作的人会向我们提供援助,会听取我们的意见,会给我们提出建议,会替我们分担重任。
一般奖赏代价理论可以解释大量的人类吸引现象,但却并不能解释它的全部,世界并非如此简单。
例如,回想一下我和贾德森-米尔斯一起做过的一项实验。
在那项实验中我们发现,与那些为了要成为一个群体的成员付出较少时间和精力的人相比,那些经历了不愉快的假如仪式的人对所在的群体更加喜欢。
他们所得到的奖赏是什么?是痛苦的减少?还是失调的减少?这种奖赏又是怎样同小组联系在一起?这一切还都没有搞清楚。
《社 会性动物》读书笔记
《社会性动物》读书笔记《<社会性动物>读书笔记》《社会性动物》是一本引人深思的社会心理学著作,作者是艾略特·阿伦森。
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丰富的实例,深入剖析了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让我对人类的社会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书中,作者首先阐述了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的本质。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不可避免地与他人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这种社会性不仅仅体现在我们的交流和合作上,更深入地影响着我们的认知、情感和决策。
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观点是关于从众行为。
从众,并非总是负面的,有时它是出于对社会规范的遵循和对群体认同的追求。
例如,在交通规则面前,大多数人的从众行为保障了道路的安全和秩序。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盲目的从众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和不良的后果。
比如,在一些群体思维的影响下,人们可能会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跟随大流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这让我反思在生活中,自己是否也有过盲目从众的时候,以及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独立而正确的判断。
书中还探讨了社会认知的偏差。
我们往往会根据第一印象、刻板印象和直觉来快速判断他人和事物,但这些判断往往是不准确的。
比如,我们可能因为一个人的穿着打扮而对其产生某种先入为主的看法,而忽略了更深入了解其内在品质和能力的机会。
这种认知偏差不仅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评价,还可能导致不公平的对待和错误的决策。
关于人际吸引,作者指出相似性是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
人们通常更容易被与自己相似的人所吸引,无论是兴趣爱好、价值观还是性格特点。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朋友圈中,我们往往会和那些与自己有共同话题和相似观念的人更加亲近。
同时,接近性和互惠原则也在人际吸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身边的人频繁接触,以及相互之间的帮助和支持,都能够增进彼此的感情。
在社会影响方面,媒体的作用不可小觑。
现代社会中,媒体的信息传播迅速而广泛,对公众的观点和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媒体的报道有时可能存在偏差或夸大,这就需要我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甄别和思考。
《社会性动物》读书摘录读书感想读书笔记读书摘录读书感想读书笔记
书籍信息全书名:《社会性动物》作者名:[美]埃利奥特·阿伦森译者名:邢占军前言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性动物”,什么是“社会性动物”?说白了就是你必须要跟别人打交道。
本书被誉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如此高的评价,其内容也确实是干货满满。
如果说《先发影响力》是一项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研究,那这本书就是关于社会心理学的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我们在《这才是心理学》中学习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再去看看。
本书就像一本入门教材,里面详细解释了各种人际交往中的现象,这对我们理解我们人类世界帮助非常大。
一、重新认识“从众”现在我们先来搞明白“社会心理学”这个概念,再来重新认识一种社会现象:从众。
1.1 社会心理学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影响,概括为四个字,就是“社会影响”。
注意,这里说的“社会”可不是我们平常说的“家庭、学校、社会”这个社会,而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也就是说,只要你和其他人打交道,影响到他人或者被他人影响,就都可以纳入社会心理学的范畴。
举几个例子,大家会更容易理解。
比如,为什么我们会喜欢一些人而讨厌另一些人?为什么我们容易服从权威?我们关于他人的信念是如何产生的?关于这些问题,可能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而且这些看法很可能和专业人士得出的结论大同小异,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算得上是“业余的社会心理学家”,但正如《这才是心理学》中学习到的,我们的“私人心理学”往往并不准确,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存在“事后聪明偏差”,会高估自己的预测能力。
而专业人士的优势就在于他们可以进行实验,通过控制变量,得出更为严谨的结论。
这本书中描述了大量的实验,几乎每一个结论都会有具体的实验来验证,这也显示出这本书足够的严谨,足够的靠谱。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第一个社会现象:从众。
1.2 阿希实验“从众”这个概念很好理解,准确一点的说法就是:由于受到来自他人或者群体的压力,一个人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和意见。
《社会性动物》读书笔记
《社会性动物》读书笔记《社会性动物》是一本引人深思的社会心理学著作,作者埃利奥特·阿伦森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和丰富的实例,深入探讨了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阅读这本书,让我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书中开篇就提到了“从众”这一现象。
我们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跟随他人的行为,认为大多数人的选择就是正确的选择。
比如在商场购物时,看到一家店铺门口排起了长队,我们可能会下意识地认为这家店的商品一定很好,从而加入排队的行列。
阿伦森通过实验和研究表明,从众行为并非完全出于盲目,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群体的规模、一致性、权威性等。
当我们处于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缺乏足够的信息和自信时,更容易从众。
然而,从众也并非总是坏事,在某些情况下,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适应环境,节省思考的时间和精力。
“认知失调”是书中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概念。
当我们的行为与我们的信念或态度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为了减少这种不舒服的感觉,我们往往会调整自己的想法,使其与行为相符。
例如,一个人原本认为吸烟有害健康,但自己却无法戒烟,为了减轻认知失调带来的痛苦,他可能会找各种理由来为自己的吸烟行为辩护,比如“吸烟可以缓解压力”“身边很多人吸烟也没事”等。
这种自我辩护的行为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它让我们能够在心理上保持平衡,但也可能导致我们无法正视自己的问题,从而难以做出改变。
在谈到“社会影响”时,阿伦森指出,他人的存在不仅会影响我们的行为,还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和情感。
比如,在考试时,如果身边的同学都表现得很轻松自信,我们可能会感到更加紧张和焦虑;而在团队合作中,积极的成员能够带动整个团队的氛围,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媒体和广告也是社会影响的重要来源,它们通过各种手段塑造着我们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念。
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会分辨这些影响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不被轻易左右。
书中还提到了“偏见”和“歧视”这两个社会问题。
偏见是对某一群体或个人的不公正的看法,而歧视则是基于这种看法而采取的不公平的行为。
《社会性动物》读后感600字
《社会性动物》读后感600字(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读书体会、美文摘抄、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notes,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experience, beautiful essay excerpt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tay tuned!《社会性动物》读后感600字1、社会情境对于人类的行为有着巨大影响。
《社会性动物》读后感
《社会性动物》读后感《社会性动物》是一部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经典之作,它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人类社会行为和心理机制的理解之路,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被启发和震撼。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虽有一些模糊的认识,但从未如此系统和深入地了解过其背后的原因。
书中从多个角度剖析了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的本质特征和行为规律。
首先,认知失调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人们的行为和态度之间出现不一致时,就会产生一种不舒服的紧张状态,即认知失调。
为了减少这种失调,人们会采取各种方式来调整自己的认知。
例如,吸烟者明知吸烟有害健康,但他们可能会通过强调吸烟能缓解压力等理由来缓解内心的矛盾。
这一理论让我明白,我们的思维和行为并非总是理性的,很多时候是为了维护心理的平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比如在购买了一件昂贵但质量一般的商品后,我们可能会不自觉地寻找它的优点来证明自己的购买决定是正确的。
书中对从众现象的阐述也十分精彩。
人类有一种倾向,即当个体处于群体环境中时,往往会跟随群体的行为或意见。
这在阿施的线段判断实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实验中,大部分被试者在群体压力下,即使明知正确答案,也会选择与群体一致的错误答案。
从众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时尚潮流到群体决策,它都在发挥作用。
比如在时尚界,当某种风格的服装被大多数人追捧时,更多的人会选择跟风购买,以获得群体的认同感。
从众现象既可能导致个体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但在某些情况下,也有助于群体的团结和规范的形成。
《社会性动物》还深入探讨了偏见这一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
偏见是对某个群体及其成员的一种先入为主的负面态度。
它可能基于种族、性别、宗教等多种因素。
书中分析了偏见产生的原因,包括社会学习、刻板印象等。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从小就可能受到对某个种族的负面描述的影响,从而形成对该种族的偏见。
这种偏见会严重影响人际关系和社会公平,导致歧视等不良行为的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性动物》阅读笔记
作者:阿伦森借阅人:李科
记录:首因效应:首先进行的论证更为有效;近因效应:最后进行的论证较为有效。
生发: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在初次见面时候,要给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为将来双方进一步的关系做好基础。
首因和近因效应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对开始和结尾的内容印象比较深刻,所以记忆东西的时候中间部分要着重记忆。
记录:稀释效应:中性的或无关的信息弱化判断或印象的趋势。
生发:一些无关的信息会将核心的信息给弱化。
比如广告中,就尽量做到简洁直接,太多的无关信息,会影响人们对核心信息的接收。
总结:
阅读本书后,我学到了哪些知识?
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2、稀释效应
阅读本书后,我生发了哪些思想、方法、应用?
1、根据近因效应首因效应,做好开头和结尾,吸引更多的关注。
2、根据稀释效应,要注意把握重点信息和关键信息,剔除无关的信息。
阅读本书后,我在工作中马上进行哪些实践?
1、新认识客户或者同事时候,注意第一印象,给对方留一个好印象。
把握好听众做决定的时间间隔,如果立刻做出决定,就应用首因效应,如果间隔几天做出决定,就运用近因效应。
2、执行工作和安排工作,首先把握重点和关键,做到干脆直接。
如何开展我的实践?
1、记忆工作任务和知识的时候,中间部分要着重记忆,以免忘却,
2、汇报工作的时候,根据要求,把握重点,做到直截了当。
共打印:份复印:份签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