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手法
小儿推拿的基础手法
小儿推拿的基础手法1 推法(1)直推法:以拇指桡侧或指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
亦可用食中二指面着力作直线推动。
(2)旋推法:以拇指面在穴位上作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推动。
(3)分推法:用两手拇指桡侧或指面,自穴位中间向两旁分向推动。
(4)合推法:以拇指桡侧缘自穴位两端向中央推动称合推法。
2 揉法(1)指揉法:以指端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2)掌揉法:以掌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3)鱼际揉法:以大鱼际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3 按法以掌根或拇指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逐渐向下用力按压称为按法。
4 摩法以手掌面或食中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
5 掐法用指甲重按穴位称掐法。
6 捏法(1)二指捏:医生两手略尺偏,两手食指中节桡侧横抵于皮肤,拇指置于食指前方的皮肤处。
两手指共同捏拿肌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2)三指捏:两手略背伸,两手拇指桡侧横抵于皮肤,食指中指置于拇指前方的皮肤处。
三手指共同捏拿肌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7 运法以拇指或食中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环形推动,称运法。
二、小儿按摩推拿常用穴位及操作1 攒竹(天门)位于两眉头连线中点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用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也称开天门。
2 坎宫位于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直线。
用两拇指桡侧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称推坎宫或分推坎宫。
3 太阳位于眉梢与外眦连线中点向后一寸。
用两拇指桡侧推运,称推太阳或运太阳,向眼方向推运为补,向耳方向推运为泻。
4 天柱骨位于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
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
或用汤匙边蘸水边自上而下刮。
5 腹位于腹部。
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用掌或四指摩称摩腹。
6 脐位于肚脐。
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称揉脐;用指或掌摩,称摩脐;用拇指和食、中指抓住肚脐抖揉,亦称揉脐。
7 丹田位于脐下2-3寸之间。
用揉法揉称揉丹田;用摩法摩称摩丹田。
8. 脊柱位于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小儿推拿全系列(附动态图)
⼩⼉推拿全系列(附动态图)⼀、⼩⼉推拿⼿法 1.清、补脾⼟ 部位:拇指指腹(即末节螺纹⾯)。
操作:顺时针旋推为补,名“补脾⼟”,中医功效等于吃⼈参、⽩术;从螺纹⾯根部推向指尖(即离⼼⽅向——编者注)的直推为清,名“清脾⼟”。
脾⼟多⽤补,⽽少⽤清。
2.清、推⼤肠 部位:⾷指外缘(即⾷指桡侧——编者注),⾃指尖⾄虎⼝成⼀直线。
操作:从⾷指端直推⾄虎⼝,名“推⼤肠”,为补,⽌泻;从虎⼝推向⾷指端,名“清⼤肠”,治便秘。
3.揉板门 部位:⼿掌⼤鱼际平⾯。
操作:⽤中指尖作揉法,名“揉板门”。
揉法为补,⾃掌根推向指根(即离⼼⽅向——编者注)为“清”,作⽤同清推⼤肠。
4.清肝⽊ 部位:⾷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肝⽊”。
注意:“肝⽊”宜清不宜补,补之恐动肝⽕。
5.清⼼⽕ 部位:中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
注意:“⼼⽕”也宜清不宜补,补后恐动⼼⽕。
清肝⽊与清⼼⽕有清⽕、降热功能。
6.清、补肺⾦ 部分:⽆名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肺⾦”;旋推为补,名“补肺⾦”。
“肺⾦”实热症⽤清法,虚症⽤补法。
7.补肾⽔部位:⼩指脂腹。
操作:肾⽔与肝⽊、⼼⽕、肺⾦的⼿法不同,直推为补,名“补肾⽔”。
注意:“⽔”宜补不宜清,补肾⽔相当吊盐⽔与葡萄糖,也有健体与降热作⽤。
8.揉外劳宫部位:第三掌⾻背侧,腕横纹⾄掌⾻⼩头连线之中点。
操作:⽤指尖作揉法,名“揉外劳宫”。
有清热、镇静、⽌痛作⽤。
9.推上三关部位:⼩臂前侧,⾃腕横纹⾄肘部成⼀直线。
操作:⽤拇指或⾷、中两指⾃下向上推,名“推上三关”或“推三关”,有发汗降热作⽤。
10.清天河⽔部位:⼩臂内侧,⾃腕横纹中点⾄肘横纹中点成⼀直线。
操作:⽤拇指侧推或⽤⾷、中指指腹向上直推,名“清天河⽔”,是退热重要⼿法,还有宁⼼与安眠作⽤。
11.退六腑 部位:⼩臂后侧,⾃腕横纹⾄肘部成⼀直线。
操作:⽤拇指或⾷、中两指指腹⾃肘部向前推向腕部,名“退六腑”。
小儿推拿八大基本操作手法的注意事项
小儿推拿八大基本操作手法的注意事项小儿推拿是中医独有的特色疗法,其疗效已被临床证实。
但是,小儿推拿需要专业的技能和经验,如果操作不当,会带来一定的风险。
以下为小儿推拿的八大基本操作手法注意事项。
1. 捻揉手法捻揉是按摩的一种手法,主要是用手掌或手指捏揉患者体表的肌肉或经络,以改善气血循环,解除疼痛。
在使用捻揉手法时,一定要注意手法适度,力度不宜过大,以免损伤婴儿的皮肤。
此外,需要注意手掌和手指的温度,手指不可过冷或过热,以免刺激婴儿。
2. 推拿手法推拿手法是应用双手沿肌肉或经络平行或交叉推动,并结合逐渐增强或减弱的力度以达到调理机体的目的。
在使用推拿手法时,要尽量让患者感到舒适,沿着脊椎推拿时不可过猛,以免对婴儿造成刺激。
3. 点穴手法点穴手法是利用手指压和按搓针灸穴位,以达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效果。
在使用点穴手法时,应选择正确的穴位,应用适当的手指压和按搓,注意力度、时间和频率的适当掌握,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4. 摇晃手法摇晃手法主要是通过摇晃来刺激患儿的神经系统,以改善各系统的功能。
在使用摇晃手法时,需要注意动作要轻柔,不宜过急过慢,可先从小范围摇晃逐渐扩大幅度,以适应患者的感受。
5. 拍打手法拍打手法是敲打患者体表以刺激表浅的皮肤、肌肉和背部经络,以促进血液循环、神经调节和增强免疫力。
在使用拍打手法时,应选用适当力度的手法,不可过强过猛,快速而有节奏的拍打可使患者产生愉悦感。
6. 滚圆手法滚圆手法是利用手指或掌面沿周围组织推动,以达到抚慰放松、舒适感的目的。
在使用滚圆手法时,应遵循力量适中、技巧熟练、方法正确的原则,重点处理胸前及背侧肌肉等部位。
7. 揉推手法揉推手法是将手掌或手指沿着肌肉或经络推动,并结合适当的压迫,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
在使用揉推手法时,应适当地施加力量,并注意手法的频率、幅度和停留时间的掌握。
8. 按压手法按压手法是利用手掌或手指沿经络或穴位施加持续压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放松肌肉和调和气血。
儿推常用手法
儿推常用手法
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推法:用拇指或食、中二指指面沿同一方向运动称为“推法”。
推法主要包括“直推、旋推、分推”三种。
“直推”是在表皮进行操作,不要推挤皮下组织。
“直推法”常用于“线状”穴位。
“旋推”也是只作用于表皮,不得带动皮下组织。
“旋推法”主要用于手部“面状”穴位。
“分推”可横如直线,也可弯曲如弧线。
2. 摩法:包括单指摩法、多指摩法、掌摩法等,主要是采用较轻的环形运动的方法。
3. 运法:主要是采用有此往彼的环形或弧形运动的方法。
4. 揉法:是指手掌固定做回旋运动的方法。
5. 按法:是指通过手掌大面积垂直下压的方法。
按法是一种刺激较强的手法,常与“揉法”结合应用,组成“按揉”复合手法。
6. 掐法、捏法、捣法、搓法、捻法、摇法、振法等。
此外,还有拿法等在临床上使用也比较多。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
如有需要,请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士。
小儿推拿的四种手法
小儿推拿的四种手法
1、推法
这种手法是推拿手法中的主要手法之一,主要是对局部使用手指进行推按,一般是在患者的四肢或者胸背部进行的,因为这些部位的经络循行比较直观,可以对整条经络进行按摩。
推法可以起到活血祛瘀舒筋通络的效果,对于儿童腹胀腹痛的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2、拿法
拿法主要就是以5个手指为主的推拿方法,需要用拇指与食指相互作对称用力来进行推拿。
一般可以针对四肢或者肩颈部位进行治疗。
男方需要的力度较大,如果要进行该方法的推拿,一般需要长期对手指进行锻炼,推拿的时候可以起到解表发汗开窍提神的作用。
3、摩法
这种方法是推拿之中比较柔和的方法,主要就是用手掌或指腹在局部进行有规律的摩动。
在推拿过程中需要讲究,不带动皮肤,轻柔的对局部产生刺激。
通常是对于小儿消化不良有很好的帮助,能达到消食导滞,疏肝理气的作用。
4、按法
这种方法主要就是垂直向下施加压力,由轻到重的来对局部组织造成刺激。
该推拿方法主要是针对单个穴位进行刺激的方法,可以起到温经散寒解痉止痛的作用,
对于小儿局部疼痛或者瘴闭的症状,就可以在对称位置进行按法治疗。
小儿推拿手法
1、脾经
位置:(1)拇指螺纹面;(2)拇指桡侧缘。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
操作:旋推拇指螺面或屈其拇指,沿拇指桡侧缘直推约300次,或直推拇指螺面约300次。
2、胃经
位置:拇指掌面第二节或大鱼肌外侧缘。
主治:腹泻、呕吐。
操作:直推300次。
3、肺经
位置:无名指螺纹面。
主治:胸闷、咳喘。
操作:旋推或向指尖方向直推约200次,或由指尖向上直推100次。
4、小肠
位置:小指尺侧缘。
主治:遗尿、尿赤。
操作:从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反之,推50次。
5、六府
位置:前臂尺侧缘(神门到少海)。
主治:发热、汗多、便秘。
操作:直推300次。
6、二人上马
位置:手背侧小指与无名指指关节后陷中。
主治:牙痛、惊、腹痛、脱肛。
操作:掐3—5次,揉30次。
7、虎口
位置:手背侧第一、二掌骨之中,稍偏食指(即合谷穴)。
主治:感冒、牙痛。
操作:拿3—5次。
8、腹
位置:腹部。
主治:腹胀、食积、呕吐、腹泻、疳积。
操作:指摩、掌摩约5—10分钟;沿季肋向外分推。
9、肺俞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主治:发热、咳喘。
操作:按、揉50次,或沿肩胛骨内缘自上而下分推30次。
10、龟尾
位置:尾骨端到肛门之间(即长强穴)。
主治:腹泻、脱肛、便秘。
操作:揉、旋推300次,掐3—5次。
小儿推拿操作手法
小儿推拿操作手法小儿推拿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疗法,可以用于婴幼儿的预防和治疗。
它是通过按摩、揉捏、拍打等手法,刺激儿童体表穴位,调整气血,促进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提高身体健康。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小儿推拿操作手法。
第一,按摩手法。
按摩是在婴幼儿的躯干、四肢、头部等部位进行轻揉、摩擦,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弹性,舒缓紧张情绪,促进睡眠。
常用的按摩手法包括:1.摸背部:将双手指腹平行放在婴幼儿的背部,轻揉背下肌肉,由当腰往上背部移动,重复多次。
2.抚顶:用双手指腹从婴幼儿的前额开始,向后轻揉至发际,再从前额沿头部两侧揉摩至颈部。
3.张胸部:将双手由颈胸部由上到下轻拍,然后交叉按摩胸部,以促进呼吸畅通。
4.握揉手臂:将双手分别握住婴幼儿的两臂,用拇指和其他四指轻揉手臂外侧,从上臂向手腕方向揉动,喜欢的活动。
第二,拍打手法。
拍打是指用掌心或手指轻拍婴幼儿的身体进行刺激。
这种手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循环系统功能,消除疲劳,增强体质。
常用的拍打手法包括:1.轻抡后背:将双手掌心轻轻抡动婴幼儿的后背肌肉,从颈部向腰部下滑,重复多次。
2.拍打腹部:用手掌轻拍婴幼儿的腹部,从上部向下部渐渐加力,然后逐渐减力,重复多次,可以促进消化功能。
3.拍打胸膛:用手掌轻拍婴幼儿的胸膛,从上往下拍打,可以促进呼吸道通畅。
4.拍打腿部:用手指轻拍婴幼儿的小腿和大腿,从上往下拍打,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第三,穴位按摩手法。
按摩穴位是小儿推拿的重要手法之一,它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理脏腑功能,改善症状,促进康复。
常用的穴位按摩手法包括:1.按揉攒竹穴:用拇指或其他指腹按揉位于婴幼儿手背指间关节上缘的攒竹穴,顺时针按揉20次,然后逆时针按揉20次,每日2~3次,可以缓解婴幼儿哭闹不安。
2.摩擦百会穴:用手指或手肘对婴幼儿的枕骨凹陷处进行摩擦操,每次2~3分钟,每日2~3次,可以促进神经系统发育。
3.揉脾俞穴:用双手拇指同时按揉婴幼儿脊柱两侧的腰部,顺时针揉动20次,然后逆时针揉动20次,每日2~3次,可以促进脾胃功能。
小儿推拿咳嗽手法教程
小儿推拿咳嗽手法教程
小儿推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儿童咳嗽的方法。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手法教程,希望能帮助您缓解小孩的咳嗽症状。
1. 温热推拿法:用双手轻轻搓热,然后分别放在小儿的背部上部和下部的肺俞穴上,向下推拿至腰部。
每个穴位按压约3~5
分钟,可重复数次。
此法有助于促进气血循环,缓解咳嗽。
2. 捻揉推拿法:用双手捏住小儿的肩部,轻轻旋转肩膀进行捻揉。
然后,用掌心在小儿的胸部两侧交替推拿,以刺激胸部的穴位。
每个穴位按压5~10秒钟,重复数次。
此法可缓解胸部
痰湿堵塞引起的咳嗽。
3. 轻拍推拿法:用双手轻轻拍打小儿的背部,从上往下分别在左右两侧拍打。
每个部位拍打约1~2分钟,可重复数次。
此法有助于刺激小儿的肺部,促进咳嗽痰液的排出。
4. 指压推拿法:用拇指轻轻按压小儿的手掌中心,即“劳宫穴”,每次按压约5~10秒钟,可重复数次。
此法有助于缓解肺热引
起的咳嗽。
5. 足底反射区推拿法:用拇指轻轻按压小儿的足底后跟部位,即肺反射区,每个区域按压约5~10秒钟,可重复数次。
此法
有助于促进呼吸系统的血液循环,缓解咳嗽。
请注意,如果小儿持续咳嗽或有其他不适症状,请及时就医并咨询医生的建议。
以上手法应由专业人士指导或协助进行。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第一章搓法1.搓肚脐法:________用食指和拇指搓脐周围的肚脐眼,顺时针方向搓动,每次持续约1-2分钟。
2.搓足心法:________用手心对着婴儿的足心,以顺时针方向搓动足心,每只脚持续搓动1-2分钟。
3.搓揉耳轮法:________用食指和拇指捏住婴儿的耳轮,轻轻搓揉,每只耳朵进行1-2分钟。
第二章推法1.推腹法:________用手掌从婴儿的肚脐向外推,再回到肚脐处,每次进行5-10次。
2.推背法:________用手掌从婴儿的背部中央向两侧推,分别从上到下进行,每侧进行5-10次。
3.推腿法:________用手掌从婴儿的大腿根部向下推至足背,每腿进行5-10次。
第三章拍法1.拍背法:________用手掌拍打婴儿的背部,由上至下轻拍,每次拍打约1-2分钟。
2.拍腿法:________用手掌拍打婴儿的大腿,由上至下轻拍,每侧进行约1-2分钟。
第四章揉法1.揉背脊法:________用手指从婴儿的背部中央向两侧揉动脊椎,每次揉动约1-2分钟。
2.揉手法:________用手指揉动婴儿的手掌和手背,每只手进行1-2分钟。
3.揉足法:________用手指揉动婴儿的足底和足背,每只脚进行1-2分钟。
穴位:________1.四神聪:________位于婴儿额头发际正中央,用食指按压。
2.大椎:________位于婴儿颈部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用拇指按压。
3.幽门:________位于婴儿胃底与脐中连线上,用拇指按压。
4.足三里:________位于婴儿的小腿前侧,当膝盖下方的3寸处,用拇指揉动。
5.关元:________位于婴儿的肚脐正中央,用食指按压。
6.三阴交:________位于婴儿小腿内侧,当膝盖下方的4寸处,用拇指揉动。
附件:________本文档不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________1.法律名词1:________注释1。
2.法律名词2:________注释2。
珍贵的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
珍贵的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小儿推拿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对小儿身体特定部位的推拿按摩,以达到调理身体、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下为您介绍 40 个珍贵的小儿推拿手法。
1、补脾经用拇指螺纹面在小儿拇指螺纹面上作顺时针旋转推动,约 300 次。
具有健脾胃、补气血的作用。
2、清脾经与补脾经相反,用拇指螺纹面在小儿拇指螺纹面上作逆时针旋转推动,约 300 次。
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3、清肝经用拇指螺纹面从小儿食指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约 300 次。
有平肝泻火、解郁除烦的功效。
4、清心经用拇指螺纹面从小儿中指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约 300 次。
可清心泻火、养心安神。
5、清肺经用拇指螺纹面从小儿无名指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约 300 次。
能宣肺清热、疏风解表。
6、补肾经用拇指螺纹面在小儿小指螺纹面上作顺时针旋转推动,约 300 次。
具有补肾益脑、温养下元的作用。
7、清大肠用拇指螺纹面从小儿食指尖向虎口方向直推,约 300 次。
能清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
8、补大肠用拇指螺纹面在小儿食指桡侧缘,自指尖至虎口呈一直线,作自虎口向指尖方向直推,约 300 次。
可涩肠固脱、温中止泻。
9、揉板门用拇指揉小儿手掌大鱼际平面,约 300 次。
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化滞的作用。
10、运内八卦用拇指螺纹面在小儿手掌内八卦处作环形推动,约 300 次。
能宽胸理气、行滞消食。
11、揉中脘用指端或掌根按揉小儿脐上 4 寸处,约 3 分钟。
可健脾和胃、消食和中。
12、揉脐用中指或食指指端或掌根揉小儿肚脐,约 3 分钟。
能温阳散寒、补益气血、消食导滞。
13、摩腹用手掌或四指在小儿腹部作顺时针环形摩动,约 5 分钟。
可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14、分腹阴阳用双手拇指沿肋弓边缘,向两旁分推,约 100 次。
能调理气机、消食导滞。
15、揉足三里用拇指按揉小儿外膝眼下 3 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约 3 分钟。
具有健脾和胃、调中理气、通络导滞的作用。
小儿推拿手法归类及组合
谢谢!
2.分推肩胛骨,宣肺健脾,有健肺防治感冒 咳嗽、哮喘的功效,尤其止咳特效,次数100 ~300次。
3.清大肠与推大肠,防治腹泻(由指尖推向 指根)、便秘(由指根推向指尖)100~300次。 4.四条退热线(上三关、天河水,退六腑, 推脊椎)
5.推五经,肝木、心火宜清不宜补,肾水 宜补不宜清。推五经可治白血病、心肌炎、 中毒性茵痢等疑难杂病。
七、利尿类
1.推箕门、揉丹田:利尿效速,主治尿潴留。 2.清小肠:利尿。 3.揉小天心:利尿安神。
八、止咳化痰类
1.推揉膻中:下推降气,分推宽胸化痰,揉则理 气。
2.揉乳根、顺运内八卦:宽胸理气,化痰止咳。 3.按揉天突:降气平喘。 4.揉肺俞:理气、补肺、止咳。 5.揉迎香:通气,治感冒鼻塞。 6.揉大椎:清热止咳。 7.分推肩胛骨:咳嗽的克星。
6.推揉板门,顺揉为平补平泻,偏温性; 离心下推为清,可以止吐;向心上推为补, 可以止泻。
7.头部按摩四法: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 、揉高骨。
8.压揉肺四穴:肺、咳喘点、气管、哮喘点,
9.压揉五七穴:心、肝、脾、肺、肾、神门、脑 干、脑点、皮质下(头顶点)、枕(后头点)、太阳(偏 头点)、额(前头点)。
三、泻下类
1.掐揉膊阳池:通便,解表。 2.摩腹(顺时针方向):通便,治便结。 3.推下七节骨:泻热通便。 4.按揉龟尾:通便,作用平和。 5.揉天枢:止腹痛,通大便。
四、消食类
1.分推腹阴阳:消食降逆。 2.分推手阴阳:消食和胃。 3.摩腹:和胃消食。 4.运内八卦:理气消食。 5.揉板门:消食积、止吐。 6.推四横纹:调中行气,治疳积。 7.揉脾俞:健脾、和胃、消食。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
肺经
【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在穴位上直推,向心方
向推称补肺经,离心方向推称清肺经。 【次数】100~300次。 【功用】宣肺解表,益气固表。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气喘,胸闷,虚汗等。 【临床应用】本法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诸病,常 与揉膻中,揉肺俞等合用
肾经
【位置】小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面在穴位上直推,离心
流涕等。
百会
【位置】头顶前后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叉点 。 【操作方法】 1.按揉法:以拇指,或中指,或掌根按揉,称 按揉百会。 2.摩法:用全手掌或四指面摩,称摩百会。 【次数】100~300次。 【功用】镇静安神,升阳举陷。 【主治】昏厥,眩晕,头痛,惊风,惊
风池
【位置】颈后枕骨下缘,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 起始部中间凹陷中。 【操作方法】拿法:以一手拇指与食、中两指 分别放在两穴上拿之,称拿风池。 【次数】5~10次。 【功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颈项强痛,眩晕 等。 【临床应用】本穴发汗作用较强,如再配掐二 扇门则发汗作用更强。
【主治】呕吐,胃脘疼痛,嗳气,食积。
腹
【位置】腹部。 【操作方法】 1.推法:①以两手大拇指沿两肋边缘向两旁分推,称 分推腹阴阳; ②以中脘至脐为中线,用两手拇指自上而下向 两旁作横向分推,也称分推腹阴阳。 2.摩法:用全手掌或四指面摩腹部称摩腹。 【次数】推法:100~300次,摩法:3~5分钟。 【功用】健脾和中,理气消食。
脐,称捏挤脐。 【次数】揉法:100~300次(抖揉50~100次); 摩法:3~5分钟;捏挤法3~5次
天枢
【位置】脐旁2寸。 【操作方法】 1.按揉法:用食、中或拇、食两指按揉本穴,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介绍——推法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介绍——推法小儿推拿是一种中医疗法,通过手法技巧刺激儿童体表的穴位,调理气血、调整脏腑功能,增强儿童的抵抗力和自身免疫力,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
小儿推拿的基本手法有推法、拨法、捏法、摩法、点压法等,本文主要介绍推法的基本手法和操作方法。
推法是小儿推拿中最常用的手法,通过手的推动来刺激身体表面的经络和穴位,调理气血运行,促进身体健康。
小儿推拿中的推法有直推、斜推、摇推等多种形式,下面分别进行介绍:1.直推:直推是指按照经络的走向,用手掌或手指的力道,直接朝向一定的方向进行推动。
操作方法是,按照经络的走向,在需要推拿的部位上,用手掌贴紧皮肤,用力均匀地向前推动。
直推的力度要适中,不可过重,也不可过轻。
2.斜推:斜推是指按照经络的走向,但推拿的方向与经络走向不一致,形成一个倾斜角度进行的推动。
操作方法是,在需要推拿的部位上,用手掌或手指斜向一侧,进行推动。
斜推的力道同样要适中,力度过重会造成疼痛,力度过轻则无法起到刺激效果。
3.摇推:摇推是指在推拿的过程中,手的动作呈现出一种摇摆的形式。
操作方法是,在需要推拿的部位上,用手掌或手指保持贴近皮肤的状态,用轻柔的力度进行推动,并使手呈现出一个摇摆的动作。
摇推的力度要轻柔,动作要流畅。
需要注意的是,推法的手法不同,适用的部位也不同。
例如,直推适用于腹部、胸部等较为平坦的部位;斜推适用于脊椎两侧、四肢等较为曲线的部位;摇推适用于头部、颈部等部位。
此外,小儿推拿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心态平和:推拿师需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以稳定的情绪和动作进行推拿,使儿童在接受治疗时感到安心和放松。
2.沟通交流:推拿师需要与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了解儿童的情况、需求和特殊要求,以便进行个性化的推拿疗法。
3.勤洗手:推拿师在进行推拿前需保持双手清洁,以防交叉感染。
使用洗手液进行洗手,并用干净的毛巾擦干手。
4.适度力道:推拿时的力度要适度,既不可过轻以至于没有刺激效果,也不可过重以致造成不适和伤害。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
小儿推拿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主要用于儿童的疾病治疗和预防。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包括以下几种:
1. 捏揉法: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肌肉或皮肤,然后轻轻揉动,以增强局部血液循环和放松肌肉。
2. 推拿法:用手掌按摩,由浅入深,轻柔有力,以促进血液循环和经络气血运行。
3. 摇晃法:用手臂和手掌轻轻握住患儿的身体部位,轻轻晃动,以促进神经系统的疏松和放松。
4. 磨擦法:用手掌或指腹在肌肉或皮肤上来回磨擦,以促进血液循环和经络气血运行。
5. 拉伸法:用手掌或手指轻轻按住患儿肌肉,然后缓慢拉伸,以缓解肌肉紧张和增加关节的灵活性。
6. 捏顶法:用拇指和食指按住婴儿头顶部位,然后轻轻捏动,以促进头部血液循环和头颅的生长发育。
小儿推拿手法应该根据患儿不同的病情和年龄来选择,同时也需要专业的推拿师来操作,避免因操作不当而造成的不良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推拿手法
1.清、补脾土
部位:拇指指腹(即末节螺纹面)。
操作:顺时针旋推为补,名“补脾土”,中医功效等于吃人参、白术;从螺纹面根部推向指尖(即离心方向——编者注)的直推为清,名“清脾土”。
脾土多用补,而少用清。
2.清、推大肠
部位:食指外缘(即食指桡侧——编者注),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从食指端直推至虎口,名“推大肠”,为补,止泻;从虎口推向食指端,名“清大肠”,治便秘。
3.揉板门
部位:手掌大鱼际平面。
操作:用中指尖作揉法,名“揉板门”。
揉法为补,自掌根推向指根(即离心方向——编者注)为“清”,作用同清推大肠。
4.清肝木
部位:食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肝木”。
注意:“肝木”宜清不宜补,补之恐动肝火。
5.清心火
部位:中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心火”。
注意:“心火”也宜清不宜补,补后恐动心火。
清肝木与清心火有清火、降热功能。
6.清、补肺金
部分:无名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肺金”;旋推为补,名“补肺金”。
“肺金”实热症用清法,虚症用补法。
7.补肾水
部位:小指脂腹。
操作:肾水与肝木、心火、肺金的手法不同,直推为补。
注意:“水”宜补不宜清,补肾水相当吊盐水与葡萄糖,也有健体与降热作用。
8.揉外劳宫
部位:第三掌骨背侧,腕横纹至掌骨小头连线之中点。
操作:用指尖作揉法,名“揉外劳宫”。
有清热、镇静、止痛作用。
9.推上三关
部位:小臂前侧,自腕横纹至肘部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两指自下向上推,名“推上三关”或“推三关”,有发汗降热作用。
10.清天河水
部位:小臂内侧,自腕横纹中点至肘横纹中点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侧推或用食、中指指腹向上直推,名“清天河水”,是退热重要手法,还有宁心与安眠作用。
11.退六腑
部位:小臂后侧,自腕横纹至肘部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两指指腹自肘部向前推向腕部,名“退六腑”。
注意:退六腑大寒,相当于中药之犀角、羚羊角,非40℃以上之高热,不可轻用。
12.分推肩胛骨
操作:沿肩胛骨骨缝从上向下推如弯月,名“分推肩胛骨”(如箭头所示),本手法宣肺止咳,对久咳急气患儿适用。
13.揉肺俞
部位:第三、四胸椎间,正中线旁开1.5寸处。
操作:用双手拇指指尖作揉法(右手为顺时针,左手为逆时针)。
14.推脊柱
部位:上起大椎穴,下至尾骨之间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指指腹由上而下直推,名“推脊柱”,为退热重要手法。
15.推尾椎
部位:自第4节腰椎到尾骨之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指指腹向上直推,为补,又名“推七节”;下推为“清七节”。
补法止泻,清法治便秘。
16.揉长强
部位:肛门与尾骨之间。
操作:用指尖作揉法,名“揉长强”。
可止泻。
17.捏脊
操作:以双手拇指与食指并拢,从尾椎骨沿脊柱两侧向上捏(成人高血压患者从颈部向下捏至尾椎骨),连皮带肉用力捏起即放下,一起捏至颈部发际处为止,以脊柱两侧皮肤微有潮红为有效。
说明:捏脊多用于治疗小儿积聚一类的疾患,如食积、疳积、呕吐、便秘、泄泻等,故又称“捏积”;还可消除肝、脾肿大,并有医治百病与抗癌作用。
18.揉内关
部位:伸臂仰掌,腕横纹上2寸(以患者的手量)两筋之间。
有宁心安神,镇静止吐作用。
19.揉、压足三里
部位:外膝眼下3寸(用患者的手取),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说明:在周老小儿推拿诸多病例中,唯有“急救中毒性菌痢患儿”一例,用的是指压双足三里附近的“高升点”,其余皆按揉足三里。
有强壮、消炎、治胃肠道疾病作用。
20.揉三阴交
部位:内踝尖上3寸(用患者的手取),胫骨后缘稍后。
附:小儿推拿用润滑剂为减轻摩擦,避免损伤小儿皮肤,损伤时可将姜汁、葱白汁、酒精或清水等涂于推拿部位,这些润滑剂可根据病情、时令选用。
有强壮、消炎作用,对治肠炎、泌尿系统疾病也有一定的成效。
实例:
感冒发烧(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清肺金300次,清心火、肝木各200次,补肾水、脾土各300次,推三关300次,推天河水300次,推脊200次,若高热40度以上,加退六腑300次。
感冒咳嗽(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清肺金300次,补脾土、肾水各300次,揉外劳宫100次,推三关300次,分推肩胛骨50-100次,揉肺俞100次。
呕吐(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补脾土300次,清大肠(从虎口推向指尖)100次,推板门(从掌根推向指尖)100次,按双足三里3-5分钟,揉涌泉100次(左旋)。
又吐又泻,加揉尾尖300次,推尾椎300次(由下向上)。
腹泻(3岁,第53页)
取左手补脾土300次,推大肠200次,揉板门200次,推上三关300次,推尾椎300次,揉长强300次,揉双足三里300次,捏脊5遍。
疳积(2岁,第46页)
取左手补脾土300次,清肝木、清心火各200次,补肺金、补肾水各300次,揉外劳宫150次,推上三关300次,揉双足三里300次,捏脊5遍。
便秘(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清大肠300次(由虎口推向指尖),清脾土300次,清心火、肝木各200次,补肾水300次,清肺金200次,指压双外关穴3-5分钟。
小儿夜啼(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补清脾土各150次,清肝木、心火各200次,补清肺金各150次,补肾水300次,捏脊(自下而上)每天捏1-2次,每次捏5-7遍。
遗尿(五岁以上小儿,五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补脾土800次,补肾水800次,推三关300次,揉丹田20分钟,按压百会2-3分钟。
脱肛(五岁小儿,五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补脾土300次,推大肠100次(从指尖推向虎口),补肺金300次,推三关300次,揉外劳宫100次,摩丹田5分钟,推尾椎(向上)
300次,揉尾尖500次,压百会2-3分钟,捏脊,自下而上每天捏1-2次,每次捏5-7遍。
小儿盗汗(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补肺金300次,补脾土、肾水各300次,清肝木、心火各200次,揉外劳宫100次,捏脊,从下向上,每天捏1-2次,每次捏5-7遍。
小儿皮肤病与瘙痒症(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清肺金300次,清心火与肝木各200次,清脾土300次,补肾水300次,清心火与肝木各200次,清脾土300次,补肾水300次,捏脊从下向上捏,每天捏1-2次,每次捏5-7遍,揉双曲池穴各100次。
小儿腹胀不适(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清脾土300次,清大肠200次(由虎口推向指尖),清板门200次(由指根推向指尖方向),清心火、肝木各100次,补肾水300次,捏脊从下向上捏,每天捏1-2次,每次捏5-7遍,压双足三里2-3分钟。
小儿厌食(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补脾土300次,清肝木、心火各200次,补肺金、肾水各300次捏脊从下向上,每天捏1-2次,每次捏5-7遍,压双足三里2-3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