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研究论文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研究论文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研究论文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创新性治疗方法被提出并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
其中,不外乎无创激电疗法(又称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是一种新型的脑外科治疗工具,用于治疗癫痫、心理障碍等疾病。
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将电流引入人体,刺激到大脑神经细胞,从而改善和恢复神经功能。
不过在早期的临床实验中,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时常出现抽搐的现象,特别是在治疗时采用过高电压时,几乎不可避免地产生抽搐,而且会引发患者的身体伤害,甚至引发大脑发炎等症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研究人员开始着手开展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研究。
这些研究关注于在最小化抽搐的同时,提高治疗效果。
其最终目的是优化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方法。
最近的相关研究表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已经成为治疗抑郁症和其他心理障碍的一种有效手段。
该研究论文指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不但可以增强患者对给药治疗的反应性,还可以在治疗过程中减少药物副作用的发生率。
然而,该研究也发现,过高的电压和过长的治疗时间依旧会导致抽搐。
因此,除了加强治疗方式,规范手术环境及管理操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不断的临床实验和实践中,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已经逐步得到了改良和改进。
相较于传统的电休克治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仍处在起始阶段,仍有许多问题等待研究人员去解决。
例如更准确的治疗剂量控制,更详细的监测技术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其未来的研究中进行解决。
总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是一种极其高效的新技术,其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寻找治疗抑郁症等心理障碍的目标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其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相信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这种新技术一定会在未来得到更多的青睐,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祉。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记忆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的 心 理 过 程 ,它 是 进 行 思 维 、想 象 等 高 级 心 理 活 动 的 基础,是人 们 学 习、工 作 和 生 活 的 基 本 机 能。 目 前 MECT 治疗对 患 者 记 忆 功 能 方 面 的 影 响 仍 存 在 诸 多 争 议 ,所 以 本 文 将 近 年 来 的 研 究 结 果 作 一 综 述 。
1 电 休 克 致 记 忆 障 碍 的 机 制
人类的记忆与 大 脑 海 马 结 构、大 脑 内 部 的 化 学 成分变 化 有 关,电 休 克 治 疗 可 能 诱 导 海 马 炎 症 发 生 。 [1] 动物实验研究 发 [2] 现电休克治疗所致 记 忆 障 碍可能与谷氨酸(Glu)信 号 系 统 功 能 异 常 有 关。 电
休克导致海马内 Glu 浓 度 过 度 升 高,引 起 一 系 列 氧 化 应 激 ,导 致 海 马 突 触 可 塑 性 上 调 至 饱 和 状 态 ,无 法 进一步的上调以接 收 新 的 知 识 信 息,最 终 导 致 记 忆 功能障碍[2];τ蛋 白 与 机 体 学 习 记 忆 能 力 相 关,Glu 浓度增加可导致 τ蛋 白 过 磷 酸 化,从 而 使 神 经 信 号 传递障碍,甚至造成神经元凋亡或死亡[3];学习记 忆 能力需要 Glu与γ氨基丁酸(GABA)功能状态保持 平衡,Glu/GABA 过高或过 低 均 会 导 致 学 习 记 忆 功 能降 低 。 [4] Obergriesser 等[5]发 现 MECT 治 疗 后 脑脊液中胆碱复 合 物 减 少。 同 时,电 刺 激 引 起 患 者 痫样发作、意识丧 失,从 而 导 致 脑 细 胞 缺 氧、内 皮 细 胞损害也是记忆障碍的可能原因 。 [6]
收 稿 日 期 :20170918 作 者 简 介 :王 曦 (1991— ),女 ,硕 士 研 究 生 ,主 要 从 事 精 神 分 裂 症 的 诊 治 研 究 。
无抽搐电休克用于男性精神障碍患者治疗临床分析论文

无抽搐电休克用于男性精神障碍患者治疗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男性精神障碍的临床方法。
方法:选取精神分裂障碍患者15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72例,观察组78例,使其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给予利培酮联合氟哌啶醇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利培酮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tess得分。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经过治疗,两组患者panss评分均有所下降,且在治疗3d、7d、14d 时观察组患者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在治疗7d和14d时观察组患者tess得分明显低于治疗1d和3d时,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上述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60分[3],且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
两组患者在年龄、住院次数、发病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利培酮联合氟哌啶醇肌肉注射治疗。
利培酮以(0.5~1)mg/d为起始量,1周之内剂量达到(3~5)mg/d;氟哌啶醇以5-10mg为剂量,每天1-2次,每次注射时配合地西泮针 5mg-10mg使用。
有药物副反应时临时给予东莨菪碱针0.3mg肌注,观察组患者给予利培酮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利培酮用法:用量同对照组;在给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之前,给予患者0.5mg阿托品+(2~4)mg丙泊酚静脉注射,直至患者眼球固定,睫毛反射消失后给予(1~1.5)mg/kg 0.2%氯化琥珀酰胆碱静脉注射,并通过面罩气囊进行人工呼吸。
当患者四肢肌束结束震颤后,可以进行通电。
通电治疗的过程中应对患者的脑电图、心电图、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控。
每例患者前3天连续治疗,以后间隔1天进行治疗,连续治疗(6~12)次。
1.3 观察指标采用panss以及tess量表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以panss评分降低≥75%为痊愈,降低(50~75)%为显著,降低(25~49)%为好转,降低<25%为无效,以痊愈和显著为有效。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与效果分析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与效果分析摘要:电休克治疗是一种常见的心脏复苏手段,尤其在对抽搐患者进行电休克治疗时,护理工作尤为重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针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并基于对该路径的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为相关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借鉴。
引言电休克治疗(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是一种通过电流刺激大脑以治疗严重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治疗方法。
而在部分情况下,电休克治疗也被用于治疗癫痫等脑部神经方面的疾病,此时通常称之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Non-Convulsive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NCECT)。
而在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时,护理工作对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都至关重要。
建立科学合理的护理路径,并对其效果进行深入分析,将有助于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一、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1. 确定治疗目标和内容首先需要明确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治疗目标和内容,如何准确识别患者的病情和病史,并根据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建议,确定治疗的具体目标和内容。
2. 制定护理计划和流程在明确治疗目标和内容后,需要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和流程,明确各个环节的操作要求和工作要点,确保在实际操作中能够做到有条不紊。
3. 建立协作机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需要多个部门、多个专业的配合和协作,护理人员需要与医生、技术人员等多方进行密切配合,确保整个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
4. 患者教育和心理护理在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心理护理,解除患者的恐惧和焦虑情绪,尽可能减少治疗过程中的不适和意外发生。
5. 不良反应的处理和处置由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属于一种较为侵入性的治疗手段,患者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护理人员需要学会及时处理和处置这些不良反应,确保治疗的安全进行。
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分析1. 对路径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针对建立的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临床护理路径,我们首先需要对其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路径的执行率、操作规范性等方面的评估。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与效果分析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与效果分析【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与效果分析。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接着,详细阐述了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临床护理路径的内容以及治疗效果分析,并分析了临床护理路径的优势和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
在总结了临床护理路径的实际效果,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借鉴,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
【关键词】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临床护理路径、效果分析、优势、挑战、实际应用、研究方向、总结、实际效果1. 引言1.1 研究背景背景中指出,电休克治疗是一种用于精神疾病、抑郁症和其他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
传统的电休克治疗有时会伴随抽搐等不良影响。
为了规避这些不良影响,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逐渐受到关注。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出现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目前对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临床护理路径尚未建立完善,导致临床护理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
有必要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的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临床护理路径,以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本研究旨在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与效果分析,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临床护理路径,通过对此路径的实际应用进行分析,评估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效果和优势。
通过研究,旨在提高患者接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时的护理质量和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护理过程中的并发症和风险,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本研究也旨在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问题,为进一步完善和推广电休克治疗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期望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加科学和规范的护理路径,为患者的治疗带来更好的效果和体验。
1.3 研究意义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是一种重要的心脏复苏技术,在严重心律失常或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下能够挽救患者生命。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与效果分析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与效果分析抽搐性电休克是一种危重病情,需要进行及时的治疗和干预。
本文将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以及其效果分析。
一、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1.确定目标:根据无抽搐电休克患者的特点和治疗需求,确定治疗目标。
如恢复心脏正常节律、维持氧供、控制病情恶化等。
2.制定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如使用适当的药物、实施电除颤等。
3.明确责任分工:确定各个环节的责任,明确执行者和监督者。
如医生负责制定治疗方案,护士负责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等。
4.制定护理计划:在临床护理路径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护理计划。
如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
5.执行治疗措施:根据护理计划,执行相应的治疗措施。
如按时给药、监测治疗效果等。
6.评估效果:根据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评估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7.修改和完善路径:根据实际情况,对护理路径进行修改和完善,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二、效果分析1.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建立临床护理路径,明确了每个环节的责任,使得工作更加有序和高效。
2.提高病人满意度:通过优化治疗方案和护理计划,能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其满意度。
3.减少医疗误诊和漏诊:临床护理路径明确了治疗方案和护理计划,减少了医务人员的主观判断,减少了误诊和漏诊的可能性。
4.提高护理质量:临床护理路径规定了护理措施和监测指标,提高了护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
5.减少医疗费用:通过合理的治疗方案和护理计划,减少了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降低了医疗费用。
建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病人满意度和护理质量,同时减少医疗误诊和漏诊,降低医疗费用。
建议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临床护理路径,以提升无抽搐电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应用价值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应用价值摘要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治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都给予氟哌啶醇结合齐拉西酮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经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结果:对照组有效率80.0%,治疗组有效率97.5%,对比差异明显(P<0.05)。
治疗后两组的PANSS总分、一般精神分、阳性量表分、阴性量表分比较差异明显(P<0.05)。
结论:无抽搐电休克是一种操作简单、无创性的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新途径,其起效迅速,为患者康复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无抽搐电休克精神分裂症PANSS量表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
国际上的发病率0.43‰~0.69‰,我国调查0.09‰~0.35‰,终生患病率13‰。
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其学习、工作及训练能力降低,生活质量下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创伤和负担[1]。
精神分裂症的认知损害是静止性的,而不是渐进性病程,是一个阶段性的脑病理现象。
研究发现低频率(≤1Hz)的无抽搐电休克能够降低刺激区域脑皮层的兴奋性,从而发挥治疗作用,提高认知功能[2,3]。
本文探讨了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应用价值,希望为相关治疗的应用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2002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入選标准:年龄18~60岁;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入院前1个月内未使用抗精神病药无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和(或)家属的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17~56岁,平均41.52±10.55岁;病程1个月~10年,平均病程22.63±1.24个月;发病次数1~6次,平均2.29±0.65次。
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非研究结果资料具备对比均衡性(P 均>0.05)。
治疗方法:两组都给予氟哌啶醇结合齐拉西酮治疗,氟哌啶醇起始剂量5mg/日,维持剂量5~15mg/日。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的疗效分析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的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的疗效。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40例精神病患者采用MECT进行治疗。
结果经过治疗,患者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和总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严重的合并症。
结论只要掌握好MECT的适应证及禁忌证,认真作好治疗前的常规准备工作,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与意识的恢复,是目前较安全而且有效的物理治疗方法,值得精神科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关键词】无抽搐;电休克;精神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亦称改良电休克治疗,是近些年来对传统电休克治疗进行改良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尤其适用于治疗抑郁症、躁狂症、精神分裂症,MECT适应证广泛,克服了传统ECT所致的骨折、脱位,安全性高[1],并发症少,是目前精神病学中较为安全、合并症较少的唯一物理手段。
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MECT治疗的精神病,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40例患者均为我院收治的精神病患者,诊断标准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第3 版标准(CCMD- Ⅲ)[2];男148例,女92例;年龄20~61岁,平均40.7岁;体重45~70 kg,病程1个月~15年;其中精神分裂症88例,抑郁症120例,躁狂症32例;临床表现:兴奋、情绪不稳、行为乱169例,伴言语性幻听99例,伴附体妄想94例,伴被害妄想31例,伴冲动自伤2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MECT适应证且无禁忌证。
1.2 治疗方法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仪由美国鹰赛医学技术公司生产,治疗前患者严格禁食、禁水8 h,治疗前30 min肌内注射阿托品0.5 mg,静脉注射丙泊酚(按体重1.8~2.0 mg/kg备用)至睫毛反射消失,眼球固定为止。
去枕平卧于治疗床上,四肢伸直,两肩胛间垫一沙枕,使头部过伸,脊柱前突。
插入口腔保护器,置于患者上下臼齿之间,将涂有导电胶的电极紧贴患者双颞区,能量百分比依患者年龄设定好,通电进行治疗,整个过程中全程心电、脑电、呼吸、血压、心率、血氧等生理参数监控。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及执行功能的影响研究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及执行功能的影响研究钟桂锦【摘要】目的探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及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在我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2例,按照随机的分配的原则,将选入的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应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w,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后3w,6w末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威斯康卡片分类任务测试软件(WCST)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执行功能进行评价与比较.结果在治疗后3w,6w末两组患者的PANS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观察组PANSS评分下降的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3w,6w末的WCST的总的应答数,正确数和完成分类数的分值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观察组的WCST分值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好,患者的执行功能的改善程度好,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17(028)010【总页数】3页(P1786-1788)【关键词】无抽搐电休克;精神分裂症;执行功能【作者】钟桂锦【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岐山医院,广东广州 5114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3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重症精神性疾病,临床表现以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综合方面的障碍为主,患者在发病中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特别是执行功能障碍。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患者一旦发病容易造成自身或他人的人身安全的伤害,严重时危及生命[1,2]。
因此,在临床中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及时有效的治疗,常采用的治疗方法为抗精神分裂的药物治疗,但是治疗效果并不显著。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摘要】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入组的患者施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治疗前,治疗3次时与终止治疗2周后评定其抽象思维能力和记忆水平。
结果无抽搐电休克对认知功能有暂时性影响,治疗结束2周后可恢复至病前水平。
结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患者认知功能影响是暂时的,随后可恢复。
【关键词】无抽搐电休克认知功能精神分裂症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ry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MECT)是目前世界上治疗精神疾病唯一的物理治疗方法,对精神分裂症等有很好的疗效[1-2],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是在电休克(有抽搐电痉挛)的基础上给以改进的。
由于其治疗是在麻醉状态下辅以人工呼吸。
不影响人体尤其脑部的供氧,且又无抽搐发作。
所以病人行此治疗时不感到痛苦,相对有抽搐电休克而言。
大部分适应症患者容易接受此治疗。
但在临床过程中,发现部分患者及家属较为担心该治疗的远期损害,尤其是认知功能[记忆功能 (长时、短时、瞬间记忆和总记忆水平)和抽象思维能力是认知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损害等不良反应,正逐渐被重视。
为了探讨MECT治疗对认知功能是否有影响,程度如何,我们对此治疗的患者在其治疗期间及终止此治疗2周之后,进行韦式智力测验中的木块图案分测验,第四例外测验以及WMS记忆测定。
现把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2004年6月~2007年8月,在我院接受MECT治疗的住院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均为MECT的适应证,经家属同意后进行治疗。
入组共211例,其中,男性123例、女性88例,年龄16~50岁、平均为(28±6.8)岁,病程3天-20年、平均为(4.2土3.4)年。
文化程度小学以上,排除脑器质性疾病。
1.2 方法1.2.1 器械美国思倍通(SPECTRUM50OOQ)多功能MECT治疗仪及麻醉机。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与效果分析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与效果分析摘要电休克治疗是一种有效的精神疾病治疗方法,但传统电休克治疗常常伴有抽搐等不良反应。
本研究旨在建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临床护理路径,并分析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
通过对30例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临床护理路径在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等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
建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临床护理路径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临床护理路径建立1.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定义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是一种通过药物预防抽搐的发生,同时给予电击治疗以改善精神症状的方法。
该方法将电休克治疗的脉冲电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有效避免了患者产生抽搐等不良反应。
2. 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1)制定前期准备方案:包括患者术前评估、心电图监测、静脉通道建立、气管插管等准备工作。
(2)制定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操作规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电休克参数、药物预防、麻醉方式等治疗方案。
(3)制定术后护理方案:包括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电图、神经系统状态等情况,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三、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本研究选取30例患者进行了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通过对其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如下结果:1. 提高治疗效果在30例患者中,有25例患者在经过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后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症状减轻程度显著。
2. 减少并发症与传统电休克治疗相比,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明显降低,没有出现抽搐、心律失常、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
3. 缩短住院时间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后,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平均住院时间仅为传统电休克治疗的一半左右。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与效果分析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与效果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心肺复苏技术,广泛应用于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和其他危急症状的患者。
随着临床技术的不断进步,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在救治患者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目前在临床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治疗路径不清晰、护理措施不规范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拟建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临床护理路径,以规范护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救治效果。
通过系统的文献查找和分析,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本研究将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与应用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及其效果,为临床护理工作者提供科学、规范的指导,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通过分析实施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临床护理路径的过程和效果,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有力支持并为改进医疗质量提供参考。
本研究旨在总结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临床护理路径的特点和优势,评估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为进一步完善该路径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比较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临床护理路径与传统治疗方式的差异,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为今后改进和优化临床护理路径提供依据。
1.3 研究意义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急救手段,能够迅速恢复患者的心脏功能和循环代谢,对于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对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护理路径缺乏系统性的指导,导致护理质量参差不齐,影响患者治疗效果。
建立和完善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临床护理路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研究旨在系统总结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原理和方法,明确临床护理路径的概念和建立步骤,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过程及效果分析,进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可以为护理人员提供清晰的操作指南,规范化护理流程,提高护理质量,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探讨精神科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与效果

探讨精神科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MECT)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与效果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科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与效果。
方法:纳入精神科住院患者60例展开研究,均经评估采取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对照组30例开展常规护理,观察组30例则施行临床路径护理,建立适应精神科患者的护理流程、网格模式,对比护理后HEIQ量表下患者人际关系、自我幸福感、克服困难、自我管理、学习成长、自我肯定的评分。
结果:观察组HEIQ量表六板块的数据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精神科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过程中,结合治疗的方式、患者的病情,可制定路径式临床护理方案,结合路径规划,建立有序的护理责任制度,进而能够提升精神科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的辅助效果。
关键词:精神科;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临床护理路径;建立;效果结合MECT治疗机制,展开治疗全程的路径护理,对护理效果展开调查,现统计有关数据与护理路径建立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纳入精神科住院患者60例展开研究,均经评估采取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对照组30例开展常规护理,患者的年龄为22~75岁,患者男女分别为15、15例;观察组30例则施行临床路径护理,患者的年龄为20~77岁,患者男女分别为11、19例。
本实验纳入:患者病程在2个月到10年之间;患者症状包括抑郁、躁狂、精神分裂、紧张症、孤独症、强迫症;家属对MECT治疗有理解与接受能力;保持疗程治疗无退出。
排除内容:精神状态极度不稳定;处于其他形式疗程内;合并其他严重生理疾病;合并恶性综合征[1]。
患者的性别、病程、治疗经历不作为研究对比,P>0.05.1.2方法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常规护理:对患者以及患者的家属介绍MECT的机理,说明MECT的安全性与临床治疗价值,配合MECT在治疗中限制患者饮食饮水,对患者治疗的情况详细记录,观察治疗后患者的饮食、排便、行为、语言改善情况,期间严格要求男性患者不吸烟不饮酒、女性患者不佩戴首饰、不过分装饰。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障碍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障碍患者的观察与护理摘要:目的:本次研究主要讨论无抽搐电休克(MECT)对治疗精神障碍患者的效果观察以及护理。
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主要选择本院2021年4月至 2022年4月接收的70名精神障碍患者,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将70名精神障碍患者分别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名精神障碍患者,首先,针对对照组的35名患者开展常规的药物治疗模式,针对观察组的35名患者除了开展常规的药物治疗以外,还开展了MECT治疗联合护理模式,最后对两组患者的疗效、治疗之前治疗之后的睡眠情况和生命品质的改变状况进行全面的观察分析。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是97.14%,显著要比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2. 86%要高(P<0. 05);两组患者的 PSQI 评分和治疗之前比较有所下降,ADL 评分和治疗之前比较有所提升,但观察组患者的评分下降或提升程度都比对照组患者的要大,(P<0. 05)。
结论:针对精神障碍的患者,运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融合护理模式治疗要比纯粹用药治疗有着更好的疗效,并且可以提升临床医学的实际治疗效果,从而改进病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及睡眠品质和生活品质。
关键词:无抽搐电休克;精神障碍;治疗护理电休克医治的原理是由少许电流量使惊厥发作彻底的一种能快速改进精神病症状的临床治疗方式。
但初期电休克很容易引发肌肉痉挛等不适,会让患者紧张焦虑,从而影响治疗的功效。
并且也会导致骨裂、牙松等不良反应[1]。
因而,建议对精神类疾病患者开展MECT医治,以确保医治的安全性。
本研究以70例精神障碍患者为研究主体,致力于讨论无抽搐电休克(MECT)对治疗精神障碍患者的效果观察以及护理情况。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主要选择本院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接收的70名精神障碍患者,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将70名精神障碍患者分别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35 名患者。
首先观察组35名患者当中有17名男性患者,18名女性患者;患者的年纪在19到58周岁,均年纪在(33. 6 ±2. 15)周岁;疾病的种类包含:20 名精神分裂症患者,8 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2名躁狂发作患者,4 名抑郁症患者,1名分裂情感性障碍患。
无抽搐电休克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和执行功能的影响研究

无抽搐电休克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和执行功能的影响研究目的研究分析无抽搐电休克(MEC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和执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2月~2011年12月7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采取MECT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照组单纯采取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治疗前后皆采取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与威斯康星卡片分类任务(WCST)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执行功能进行评价。
结果两组在治疗后的第3、6周末PANSS的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1.2.1 观察组采取MECT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在使用MECT治疗前的4 h常规禁食和禁水,患者皆采取平卧位,先给予0.5 mg的阿托品(天津药业集团新郑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41021256)进行静脉推注,再根据患者的体重合理给予丙泊酚静脉推注,直至患者的睫毛反射完全消失,继而根据患者的体重给予肌松剂氯化琥珀酰胆碱进行静脉推注;采取加压面罩给氧的方式使呼吸受控,直至患者的肌束收缩完全消失,再将口腔保护器插入,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电休克治疗仪(SPECTRUM公司生产,型号:5000Q型),并对应设置好参数,全程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一般治疗12次,第1周采取隔天治疗1次,往后每周治疗2次,5~6周为1个疗程。
在患者治疗期间可依据具体的病情使用苯海索(常州康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2022135)、普萘洛尔(上海信谊黄河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1020146)等精神病药物辅助治疗[3]。
1.2.2 对照组单纯采取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依据具体的病情使用苯海索、普萘洛尔等精神病药物常规治疗。
1.3 观察指标分别在治疗前、后第3、6周末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精神病症状的改善程度进行评价[4],其中阳性量表子项目包括情感障碍、情绪退缩、情感交流障碍、被动/淡漠社交退缩、抽象思维困难、交谈缺乏流畅性和自发性、刻板思维,阴性量表子项目包括关注身体健康、焦虑、自罪感、紧张、装相和作态、抑郁、动作迟缓、不合作,不寻常思维内容、定向障碍、注意障碍、自知和判断力缺乏、意志障碍、冲动控制缺乏、先占观念、主动回避社交;共分为无、很轻、轻度、中度、偏重、重度、极重7个等级。
心理干预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患者的效果研究

心理干预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患者的效果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干预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患者的效果。
文章首先分析了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患者的现状,并介绍了心理干预在精神病治疗中的作用。
随后讨论了心理干预与无抽搐电休克的结合方式,并进行了效果评估。
建议将心理干预应用于治疗中,并提出相应的应用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干预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患者中具有显著的有效性,为精神病治疗提供了重要启示。
通过本研究的总结,可以看出心理干预在精神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心理干预、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患者、效果研究、现状分析、作用、结合方式、评估、应用建议、有效性、启示、研究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目前关于心理干预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患者的研究相对较少。
有必要对心理干预在这一领域的作用进行深入探讨,评估其效果,并提出具体的应用建议。
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干预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患者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干预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患者的效果,并分析其在精神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
具体目的包括以下几点:1. 评估心理干预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效果,探讨其对精神病患者症状和功能的改善程度。
2. 探讨心理干预与无抽搐电休克的结合方式,探讨两者的协同作用及优势。
3. 分析心理干预在治疗中的应用建议,提出针对不同精神病患者个体化的心理干预方案。
4. 探讨心理干预对精神病治疗的启示,总结心理干预在精神病治疗中的重要性及优势。
5. 综合上述内容,为未来开展心理干预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全面的治疗方案,提高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3 研究意义心理干预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患者的效果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临床价值,可以为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心理干预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患者的效果研究

心理干预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患者的效果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干预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患者的效果。
通过文献综述发现,心理干预在精神病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采用实验方法对患者进行观察和干预,结果显示心理干预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讨论部分探讨了心理干预与电休克治疗的结合对患者的影响,并分析了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中总结了心理干预对精神病患者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研究可见心理干预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具有积极的效果,为精神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关键词】心理干预,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患者,效果研究,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实验结果,讨论,局限性分析,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意义,结论,未来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心理干预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患者的研究背景:精神病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给患者和其家人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压力。
电休克治疗是一种有效的精神病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严重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症状严重的患者。
传统的电休克治疗常常会伴随抽搐等副作用,给患者带来不适和负面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干预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患者的效果,希望通过研究能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策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心理干预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患者中的效果及作用机制,旨在明确心理干预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通过深入研究,寻找一种更加有效的治疗方式,为精神病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和关怀。
本研究还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为日后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通过探究心理干预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效果,不仅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提高治疗效果,还能为促进精神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对心理干预在治疗精神病患者中的实际效果进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其作用机制的认识,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加有效的心理治疗手段和方向。
无抽搐电休克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和执行功能的影响研究

无抽搐电休克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和执行功能的影响研究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及执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7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36例,对照组采用非典型药物治疗,观察组在非典型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MECT治疗。
结果治疗3w、6w后,观察组的PANSS的总分、阳性症状、阴性症状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3、6w后的持续错误数、总应答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执行功能,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
标签:精神分裂症;无抽搐电休克;执行功能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的精神病症,患者往往存在多种认知功能障碍,尤其是執行功能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1]。
目前,在临床中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多采用药物治疗、康复治疗以及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治疗。
为了分析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MECT治疗对患者临床症状及执行功能的影响,我院对7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7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为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在16~63岁,平均年龄为(39.4±2.8)岁;对照组男24例,女12例,年龄在17~65岁,平均年龄为(41.6±2.7)岁。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观察组取平卧位,先静脉注射0.5mg阿托品,并结合患者的体重采用适量的丙泊酚静脉推注,当患者的睫毛反射消失时可静脉推注肌松剂氯化琥珀酰胆碱,并给予加压面罩给氧,直到患者的肌束收缩消失,然后插入口腔保护器,并根据患者的情况采用电休克治疗仪治疗。
关于精神科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临床护理研究

关于精神科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临床护理研究摘要:目的:对精神科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临床护理进行研究,构建临床护理路径,检验其效果。
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入本院治疗的44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为研究主体。
随机分成A组和B组,均是22例。
A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B组采用常规护理。
结果:A组各项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评分低于B组,P<0.05差异显著。
结论: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具有较高护理价值。
关键词:精神科;无抽搐电休克;临床护理前言无抽搐电休克是精神疾病的主要疗法,其具有疗效确切和起效快等治疗优势。
临床护理路径即医护人员自发组成护理小组,以特定疾病的手术治疗或诊断方式为基础,制定富有顺序性与时间性的护理措施,以促进病情康复,改善护理质量。
本研究旨在探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与效果,如下文:1.资料与方法1.1资料以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入本院治疗的44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为研究主体。
随机分成A组和B组,均是22例。
A组中,男115例,女7例;年龄范围是28~49岁,平均年龄(35.18±4.57)岁;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次数为132~229次,平均(158.64±11.57)次;其中,抑郁症6例,狂躁症9例,精神分裂症7例。
B组中,男14例,女8例;年龄范围是27~51岁,平均年龄(35.72±0.42)岁;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次数为154~198次,平均(165.44±13.27)次;其中,抑郁症7例,狂躁症7例,精神分裂症8例。
上述数据对比并无差异(P>0.05),可比较。
1.2方法B组给予常规护理,即环境护理、心理护理、用药指导和注意事项告知等。
A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即以患者病情为基础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内容为:1.2.1 入院1~2d为患者行生活护理,进行安全监护与血尿常规、脑电图与心电图等相关检查,严格监督患者有无自杀或冲动征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文最新推荐------------------------------------------------------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研究论文
【关键词】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观察;护理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是在电休克治疗前用静脉麻醉剂和肌肉松弛剂,通过电子计算机系统对大脑分析后,释放出与大脑电波相一致的微电波,抑制大脑的异常活动,控制精神症状,同时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脑血氧含量,以营养脑细胞的一种治疗方法[1]。
此治疗因抽搐明显减轻,无恐惧感,适应症广,起效快,安全性高,副作用轻微,并发症少,深受广大患者欢迎。
现将MECT治疗前、中、后的观察与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对我院2003年12月~2004年6月130例住院患者MECT治疗前、中、后的观察与护理体会进行分析。
其中:男26例,女104例,年龄16~68a。
诊断:精神分裂症88例,抑郁症9例,复发性抑郁症2例,双相情感性障碍9例,强迫症4例,分裂情感性障碍2例,焦虑症2例,神经症2例,精神发育迟滞2例,脑萎缩所致精神障碍1例,躁狂发作5例,复发性躁狂症3例,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1例。
治疗次数为5~20次/人。
文化程度:高中以上62例,初中48例,小学14例,文盲6例。
2治疗前护理2.1心理护理由于精神病患者及家属对MECT治疗不了解,担心疗效不佳,害怕治疗后出现后遗症等不愿接受治疗。
医护人员应及时了解患者及家属的思想状态,以热情、诚恳的态度与之接触,耐心细致介绍此项治疗目的、过程、效果、疗程及优越性,以消除对MECT治疗的紧张、恐惧心理,特别要作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必要时可安排与已作过MECT
1/ 3
治疗的患者见面,让其了解此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使患者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以达到预期目的。
2.2治疗前准备2.2.1治疗前要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理化检查,如心电图、胸部X光片、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常规、血清电解质的测定等以了解是否存在禁忌症。
2.2.2常规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若体温38℃,脉搏130次/分,血压160/110mmhg,不宜作此治疗。
2.2.3停服1次抗精神病药,6h禁饮食,排空大、小便,取下活动假牙、发卡、耳环,解开衣领、衣带,洗去指甲油,准备好治疗药物、用物及急救所需的各种药品和器械。
3治疗中护理主要协助患者卧位,协助麻醉师作好诱导麻醉,保护好患者,保持静脉的通畅,作好抢救准备。
4治疗后护理4.1体位将患者安排在安静的环境内,绝对卧床休息,取侧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若有舌后坠情况要给予及时解除,注意观察口腔情况,及时擦去口角分泌物。
4.2生命体征观察密切观察呼吸、血压、脉搏,15min、30min、1h、2h各测量1次,并作好记录,以了解生命体征是否渐趣平稳,若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4.3意识观察患者在治疗室观察15~30min,然后到观察室继续观察,护士可通过呼唤、对话或给予痛觉刺激以及患者是否睁眼或定位动作来判断患者意识程度[2],若出现意识模糊、烦躁不安等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并给予处理。
4.4安全护理在观察室时,将患者安置在带护栏的床上,必要时给予保护性约束,专人看护,以防坠床,待患者完全清醒后方可回病房,起床或行走时给予扶持。
4.5营养支持患者完全清醒后方可进食,必要时
---------------------------------------------------------------范文最新推荐------------------------------------------------------ 给予喂食,饮食要营养丰富,保障提供身体代谢需求的足够热量,体质差者给予适当静脉营养支持。
4.6观察治疗后反应若患者出现头疼、恶心、呕吐时不必特殊处理,注意防呛咳,若发现头疼加剧、背部、四肢疼痛、呼吸暂停延长,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对于有记忆障碍的患者,向患者解释清楚,告知可在治疗结束后1mo内恢复,消除其顾虑,必要时在生活上给予协助。
4.7治疗后心理护理多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对治疗的感受,观察其情感状态,了解其精神症状缓解情况,并作好记录,鼓励患者参加工娱活动。
参考文献[1]陈彦方.CCMD3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与护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46[2]陈维英.基础护理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97
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