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配箍率计算
体积配箍率
体积配箍率
体积配箍率(ρv)指箍筋体积与相应的混凝土构件体积的比率。
定义:
计算公式为:
方格网式配筋:
ρv=(n×A×l+n×A×l)/(A×s)。
螺旋式配筋:
ρv=(4×A)/(d×s)。
式中,l和l为混凝土核心面积内的长度,即需减去保护层厚度;计算复合箍的体积配筋率时,不必扣除重叠部分的箍筋体积。
在计算复合螺旋箍的体积配筋率时,其中非螺旋箍筋体积应乘以系数0.8。
柱箍筋加密区最小配筋率计算公式为:ρ=λ×f/f;λ为最小配箍特征值,fc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为箍筋及拉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其中,f≥16.7N/mm(《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均有此规定),f不受360N/mm的限制。
体积配箍率与面积配箍率
配箍率在混凝土结构中,配箍率是用来体现箍筋相对于混凝土的含量,分体积配箍率和面积配箍率。
1.概念:(1)面积配箍率ρ(sv)(括号内为角标,下同):是指沿构件长度,在箍筋的一个间距S范围内,箍筋中发挥抗剪作用的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与混凝土截面面积b·s的比值(b为构件宽,其与剪力方向垂直的,s为箍筋间距)。
配箍率是影响混凝土构件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计算公式:ρ(sv)=A(sv)/bs=nA(sv1)/bs式中:n为发挥抗剪作用的箍筋肢数,A(sv1)为箍筋单肢截面面积,直接按圆形计算。
(2)体积配箍率ρ(v):指单位体积混凝土内箍筋所占的含量,即箍筋体积(箍筋总长乘单肢面积)与相应箍筋的一个间距(S)范围内砼体积的比率。
复合箍筋应扣除重叠部分的体积。
体积配箍率ρ(v)主要用于保证框架结构梁端部和柱节点区的抗剪能力,并提高构件在地震等反复荷载下的变形能力。
计算公式:ρ(sv)=∑ni*A(sv)Li/Acor*s式中:ni:一个方向箍筋的肢数,Li:相对ni方向的箍筋的肢长,Acor:箍筋核心区的面积(见混凝土规范7.8.3),s:箍筋间距。
2.作用:(1)面积配箍率ρ(sv):体现抗剪要求,要求ρ(sv)≥ρ(sv,min )(2)体积配箍率ρ(v):体现柱端加密区箍筋对砼的约束作用。
ρ(v)≥ρ(v,min)=λ(v)f(c)/f(yv),式中:λ(v)为最小配箍特征值,f(c)为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f(yv)为箍筋的屈服强度设计值。
3. 配箍率与配筋率的区别(1)配箍率是影响混凝土构件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控制配箍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斜截面的破坏形态,使构件不发生斜拉破坏和斜压破坏。
(2)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拉或压分别计算)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
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征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正截面的破坏形态,不发生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
体积配箍率计算实例
以截面b=350,h=500的柱为例,柱加密区箍筋为Φ8@100,保护层厚取30,柱截面配筋见下图: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7.8.3条,柱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ρv,可按下式计算(式7.8.3-2):
对框架柱,式中各参数含义为:
A cor--箍筋范围内的混凝土核心面积,其重心应与柱截面的重心重合,计算中仍
按同心、对称的原则取值。
对框架柱,Acor=l1·l2;
ρv--框架柱的体积配筋率(核心面积A cor范围内单位混凝土体积所含箍筋的体
积);
n1、A s1--b方向的箍筋肢数、单根箍筋的截面面积;
n2、A s2--h方向的箍筋肢数、单根箍筋的截面面积;
l1--b方向箍筋宽度;
l2--h方向箍筋宽度;
s--箍筋的间距。
上例中b方向箍筋肢数为n1=4,h方向箍筋肢数为n2=2,Φ8钢筋截面积为As1=As2=50.3m㎡,l1=350-60=290mm,l2=500-60=440mm,箍筋间距s=100mm,按上式计算的柱体积配箍率为:
(4×50.3×290+2×50.3×440)/(290×440×100)=0.00804;。
体积配箍率计算实例
以截面b=350,h=500的柱为例,柱加密区箍筋为Φ8@100,保护层厚取30,柱截面配筋见下图: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7.8.3条,柱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ρv,可按下式计算(式7.8.3-2):
对框架柱,式中各参数含义为:
A cor--箍筋范围内的混凝土核心面积,其重心应与柱截面的重心重合,计算中仍
按同心、对称的原则取值。
对框架柱,Acor=l1·l2;
ρv--框架柱的体积配筋率(核心面积A cor范围内单位混凝土体积所含箍筋的体
积);
n1、A s1--b方向的箍筋肢数、单根箍筋的截面面积;
n2、A s2--h方向的箍筋肢数、单根箍筋的截面面积;
l1--b方向箍筋宽度;
l2--h方向箍筋宽度;
s--箍筋的间距。
上例中b方向箍筋肢数为n1=4,h方向箍筋肢数为n2=2,Φ8钢筋截面积为As1=As2=50.3m㎡,l1=350-60=290mm,l2=500-60=440mm,箍筋间距s=100mm,按上式计算的柱体积配箍率为:
(4×50.3×290+2×50.3×440)/(290×440×100)=0.00804;
【本文档内容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们将会做得更好】。
箍筋面积配筋率和体积配筋率的计算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第6.3.12条;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J 186-2002) 第6.4.7条。
式中,l1和l2为混凝土核心面积内的长度,即需减去保护层厚度;计算复合箍的体积配筋率时,应扣除重叠部分的箍筋体积。
柱箍筋加密区最小配筋率计算公式为:ρv,min=λv×fc/fyv;λv为最小配箍特征值,fc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yv为箍筋及拉筋抗拉强度设计值。其中,fc≥16.7N/mm^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均有此规定),fyv≤360N/mm^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无此规定,《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有此规定)。
配箍率是对箍筋而言,分箍筋面积配筋率和箍筋体积配筋率。
一般情况下,面积配筋率是对受弯构件而言,体积配箍率是对受压构件而言。
Ⅰ. 箍筋的面积配筋率
面积配筋率(ρsv):配置在同一截面(b×s,b为矩形截面构件宽度,s为箍筋间距)内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与该截面面积的的比率。
其中,箍筋面积Asv=单肢箍筋的截面面积Asv1×肢数n。
计算公式为:ρsv=Asv/(bs)=(n×Asv1)/(b×s)。
最小配筋率:梁:ρsv,min=0.24×ft/fyv;弯剪扭构件:ρsv,min=0.28×ft/fyv。
Ⅱ. 箍筋的体积配筋率
体积配箍率(ρv):箍筋体积与相应的混凝土构件体积的比率。
计算公式为:方格网式配筋:ρv=(n1×As1×l1+n2×As2×l2)/(Acor×s);螺旋式配筋:ρv=(4×Ass1)/(dcor×s)。
体积配箍率计算实例
体积配箍率计算实例假设有一个长方形的混凝土梁,其高度为600毫米,宽度为300毫米,长度为6000毫米。
我们需要计算该梁的体积配箍率。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梁中的钢筋布置情况。
假设梁中有两层钢筋,每层钢筋的排列方式为两根竖直的钢筋。
每根竖直的钢筋的直径为10毫米。
接下来,我们需要计算每根竖直钢筋的长度。
由于梁的长度为6000毫米,每根竖直钢筋高度为600毫米,所以每根竖直钢筋的长度为6000毫米。
然后,我们需要计算每条水平钢筋的长度。
由于梁的宽度为300毫米,每条水平钢筋的直径为10毫米,所以每条水平钢筋的长度为300毫米。
接下来,我们需要计算梁中每层的钢筋体积。
钢筋的体积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体积=π*直径^2*长度/4每条竖直钢筋的体积为:π*10^2*6000/4=471,238毫米^3每条水平钢筋的体积为:π*10^2*300/4=23,561.94毫米^3由于梁中有两层竖直钢筋和一层水平钢筋,所以总的钢筋体积为:(471,238+23,561.94)*2=989,599.88毫米^3最后,我们需要计算混凝土梁的体积。
梁的体积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体积=长度*宽度*高度。
混凝土梁的体积为:6000*300*600=1,080,000,000毫米^3最后,我们可以计算体积配箍率。
体积配箍率=钢筋体积/混凝土体积。
体积配箍率的数值越大,说明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数量越多,其抗震能力和承载能力更强。
但是,过高的体积配箍率可能会导致混凝土难以浇筑,以及加工和施工困难等问题。
因此,在设计混凝土结构时,需要根据工程要求和具体情况合理确定体积配箍率。
体积配箍率
体积配箍率所谓体积配箍率,是指轴承在载荷、配合间隙、安装精度等同时符合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对基本尺寸不同的数个法兰的单位体积(如不包括螺栓孔在内)的一次整体测量所得的值。
简单地说就是测出每个法兰上几点的实际尺寸和配套法兰之间的差异。
体积配箍率的计算公式如下:体积配箍率=×100%1、外部原因引起的故障由于下料长度过短而造成或焊接电流过大而造成的。
表现为焊缝过烧;卷边过多,产生较大的波浪形;产生严重的变形、开裂及明显的焊瘤、咬边等缺陷;焊缝不饱满、焊瘤、咬边等缺陷;密封不良等。
2、内部原因引起的故障由于中心管与法兰连接焊接不良,造成内漏;加工质量不高,如加工中尺寸超差、对口偏心等;对中心管进行打磨,去掉内孔毛刺、飞边等。
3、结构上的缺陷如固定不紧、衬套挡住或挡住了内孔、压盖与法兰松动、法兰的结构太薄等。
4、装配上的原因由于紧固螺栓拧紧力矩不足或施焊后电弧擦伤等原因造成垫片错用、错装等。
5、制造、运输上的原因由于搬运不小心,磕碰划伤,尤其是焊接坡口处被刮碰,使接触面积减少;在运输过程中,因吊车吊索或支点产生挠度,将垫片挤压而错位;组装时将垫片划伤或锈蚀。
6、人为因素主要是指在焊接工艺规范、技术措施、操作方法上未按要求施焊等,还有的是指焊工无证上岗操作、违章操作。
这些情况直接影响到正常施工。
为了保证焊缝质量,必须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规范、焊接工艺和施焊方法,才能做好焊接工作。
二是经常发生有的仪表损坏,在检修或校验时发现缺陷。
在制定方案、布置工作时,应充分考虑现场仪表的数量,选择合理的安装方式和布置方式,使各种仪表互相联系,协调工作,以免误动作。
这样可以延长仪表使用寿命,有利于机组的经济运行。
在进行技术改造工程和日常维护时,应注意不破坏原有仪表。
如果破坏了原有的仪表,则需要重新购买,并按规定程序申报领取,从而给企业增加经济负担。
在检修工作中,首先要认真阅读说明书和有关手册,弄清楚仪表的作用和工作原理,然后按图施工。
剪力墙体积配箍率计算
B2= 0
(㎜)
B1肢数:
B3= 0
(㎜)
H肢数:
H1= 300 (㎜)
a总长度:
H2= 0
(㎜)
B2肢数:
H3= 0
(㎜)
b总长度:
λv/2范围拉
S1= 120000 mm2 筋:
S2= 0
mm2
c总长度:
B3肢数:
d总长度:
λv范围钢筋
根数
5
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6
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写任何数值
剪力墙暗柱的体积配箍率计算
混凝土标号C 40
λv=
0.2
λv范围 内
λv/2范 围内
混凝土强度fc= 19.1
箍筋fyv= 300 ρv1=λ
v*fc/fyv= ρv2=λ
v/2*fc/fyv=
N/mm2 0.76% 0.38%
N/mm2 环境类 别:
二b 0.12
暗柱类型 截面B1 B2(㎜) B3(㎜)
0 (㎜) 0根 0 (㎜)
8根
2根 1根 2050 (㎜) 0根 0 (㎜)
0 (㎜) 0根 0 (㎜)
10 根
8
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d总长度:
λv范围钢筋
根数
c
截面
箍筋长度计算
B1= 400 (㎜) λv范围箍
B2= 0
(㎜)
a总长度:
H1= 300 (㎜)
B1肢数:
S1= 120000 mm2
b总长度:
S2= 0
mm2 λv/2范围拉筋:
c总长度:
B2肢数:
d总长度:
λv范围钢筋
根数
d
体积配箍率计算
3014.3λv=0.2箍筋f yv =210N/mm 2λv范围内1.59%λv/2范围内0.80%设防烈度:7度抗震等级:轴压比暗柱类型截面B1B2(㎜)B3(㎜)H1(㎜)H2(㎜)a 200300100200300B2a(㎜)B3a(㎜)77501600㎝2实配钢筋112 Φ20实配钢筋28 Φ18As=5806mm 2满足要求直径竖向间距水平根数12100不填1210021210021210022.46%λv/2范围内拉筋:直径竖向间距水平根数λv/2范围面积(mm2):10100不填1010011010001010002.01%最小直径(mm)沿竖向最大间距(mm)最小直径(mm)一0.010A c ,6φ1681000.008A c ,6φ148二0.008A c ,6φ1481500.006A c ,6φ128三0.006A c ,6φ1261500.005A c ,4φ126四0.005A c ,4φ1262000.004A c ,4φ126纵向钢筋最小量(取较大值)箍注1:A c 为边缘构件的截面面积;注2:其他部位的拉筋,水平间距不应大于纵筋间距的2倍;转角处宜采用箍筋;λv区域面积S1: 暗柱纵筋配筋率ρ=抗震等级底部加强部位其它部位纵向钢筋最小量(取较大值)箍筋d内部小箍筋H向根数:d-H向箍筋总d内部小箍筋Ba向根数:体积配箍率ρv 2=>0.8%满足要求表6.4.5-2 抗震墙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要求体积配箍率ρv 1=>1.59%满足要求c外围箍筋:c箍筋总长度d内部小箍筋B向根数:d-B向箍筋总b内部小箍筋B向根数:b-B向箍筋总b内部小箍筋H向根数:b-H向箍筋总b内部小箍筋Ba向根数:二、箍筋λv范围内箍筋:λv范围面积(mm2):a外围箍筋:a箍筋总长度一、纵筋规范规定暗柱纵筋最小配最小纵筋计算值:规范规定的暗柱纵 ρv 1=λv*f c /f yv = ρv 2=λv/2*f c /f yv =三级剪力墙边缘构件的体积配箍率计算 混凝土强度等级C 混凝土强度fc=λ≤0.2λ>0.2λ≤0.2λ>0.2λ≤0.30.20h W 0.25h W 0.20h W 0.25h W 0.15h W0.15h W 0.20h W 0.15h W 0.20h W 0.10h Wλv 0.1440.240.120.20.12纵向钢筋(取较大值)箍筋或拉筋沿竖向间距l c (翼墙或端柱)不应小于翼墙厚度或端柱沿墙肢方向截面高度图6.4.5-1抗震墙的构造边缘构件范围表6.4.5-3 约束边缘构件范围lc及其配箍特征值不小于墙厚和400mml c (暗柱)注5,λ为墙肢轴压比;注6,A c 为右图中约束边缘构件阴影部分的截面面积。
柱体积配箍率计算公式
体积配箍率计算公式:ρv=箍筋的钢筋体积/混凝土的体积。
体积配箍率指箍筋体积(箍筋总长乘单肢面积)与相应的混凝土体积的比率。
复合箍筋应扣除重叠部分的体积。
体现柱端加密区箍筋对砼的约束作用。
ρv≥ρvmin=λvfc/fyv(λv为最小配箍特征值)。
混凝土,简称为砼(tóng):是指由胶凝材料将集料胶结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的统称。
通常讲的混凝土一词是指用水泥作胶凝材料,砂、石作集料;与水(可含外加剂和掺合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经搅拌而得的水泥混凝土,也称普通混凝土,它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
体积配箍率计算
以截面
b=350,h=500的柱为例,柱加密区箍筋为
Φ8@100,保护层厚取30,柱截面配筋见下图: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7.8.3条,柱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ρv,可按下式计算(式7.8.3-2):
对框架柱,式中各参数含义为:
A
cor
--箍筋范围内的混凝土核心面积,其重心应与柱截面的重心重合,计算中仍按同心、对称的原则取值。
对框架柱,Acor=l1·l2;
ρ
v --框架柱的体积配筋率(核心面积A
cor
范围内单位混凝土体积所含箍筋的
体积);
n
1
、A
s1
--b方向的箍筋肢数、单根箍筋的截面面积;
n
2
、A
s2
--h方向的箍筋肢数、单根箍筋的截面面积;
l1--b方向箍筋宽度;
1 / 2
l2--h方向箍筋宽度;
s--箍筋的间距。
上例中b方向箍筋肢数为n1=4,h方向箍筋肢数为n2=2,Φ8钢筋截面积为As1=As2=50.3m㎡,l1=350-60=290mm,l2=500-60=440mm,箍筋间距s=100mm,
按上式计算的柱体积配箍率为:
(4×50.3×290+2×50.3×440)/(290×440×100)=0.00804;
-----精心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框架柱体积配箍率计算
框架柱体积配箍率计算
框架柱体积配箍率计算需要以下步骤:
1.计算柱体积:柱体积可通过计算柱的截面积与高度来获得,公式为V=Ah,其中V表示柱体积,A表示柱截面积,h表示柱高度。
2.计算箍筋的长度:箍筋长度取决于柱的周长和箍筋间距,公式为L=πd/n,其中L表示箍筋长度,d表示柱直径,n表示箍筋间距。
3.计算箍筋横截面积和数量:箍筋横截面积可通过计算箍筋直径平方乘以π/4来获得,公式为A=πd²/4,其中d表示箍筋直径。
箍筋数量可通过计算周长除以箍筋间距来获得,公式为N=2πd/n。
4.计算箍筋体积:箍筋体积可通过计算箍筋长度乘以箍筋横截面积乘以箍筋数量来获得,公式为Vc=L×A×N。
5.计算配箍率:配箍率等于箍筋体积与柱体积之比,公式为
ρ=Vc/V。
综上所述,框架柱体积配箍率的计算公式为ρ=Vc/(Ah),其中Vc表示箍筋体积,A、h表示柱截面积和高度。
面积配箍率与体积配箍率的区别
配箍率在混凝土结构中,配箍率是用来体现箍筋相对于混凝土的含量,分体积配箍率和面积配箍率 。
(1)面积配箍率 νρs :是指沿构件长度,在箍筋的一个间距S 范围内,箍筋中发挥抗剪作用的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与混凝土截面面积b ·s 的比值(b 为构件宽,其与剪力方向垂直,s 为箍筋间距)。
配箍率是影响混凝土构件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计算公式:νρs =sv A /bs = n 1sv A /bs式中:n :为发挥抗剪作用的箍筋肢数;1sv A :为箍筋单肢截面面积,直接按圆形计算。
(2)体积配箍率ν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7.8.3条指单位体积混凝土内箍筋所占的含量,即箍筋体积(箍筋总长乘单肢面积)与相应箍筋的一个间距(S)范围内砼体积的比率。
复合箍筋应扣除重叠部分的体积。
体积配箍率νρ主要用于保证框架结构梁端部和柱节点区的抗剪能力,并提高构件在地震等反复荷载下的变形能力。
计算公式:νρ=∑ni*1sv A Li /cor A *s式中:ni :一个方向箍筋的肢数;Li :相对ni 方向的箍筋的肢长;cor A :箍筋核心区的面积(见混凝土规范7.8.3);s :箍筋间距。
(1)面积配箍率 νρs :体现抗剪要求,要求νρs ≥min),(νρs 。
(2)体积配箍率 νρ:体现柱端加密区箍筋对砼的约束作用。
νρ≥min),(νρ=V λc f /yv f ,式中:V λ为最小配箍特征值,c f 为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yv f 为箍筋的屈服强度设计值。
(1)配箍率是影响混凝土构件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控制配箍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斜截面的破坏形态,使构件不发生斜拉破坏和斜压破坏。
(2)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拉或压分别计算)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
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征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正截面的破坏形态,不发生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
配箍率
配箍率在混凝土结构中,配箍率是用来体现箍筋相对于混凝土的含量,分体积配箍率和面积配箍率。
1.概念:(1)面积配箍率ρ(sv)(括号内为角标,下同):是指沿构件长度,在箍筋的一个间距S 范围内,箍筋中发挥抗剪作用的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与混凝土截面面积b·s的比值(b为构件宽,其与剪力方向垂直的,s为箍筋间距)。
配箍率是影响混凝土构件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计算公式:ρ(sv)=A(sv)/bs=nA(sv1)/bs 式中:n为发挥抗剪作用的箍筋肢数,A(sv1)为箍筋单肢截面面积,直接按圆形计算。
(2)体积配箍率ρ(v):指单位体积混凝土内箍筋所占的含量,即箍筋体积(箍筋总长乘单肢面积)与相应箍筋的一个间距(S)范围内砼体积的比率。
复合箍筋应扣除重叠部分的体积。
体积配箍率ρ(v)主要用于保证框架结构梁端部和柱节点区的抗剪能力,并提高构件在地震等反复荷载下的变形能力。
计算公式:ρ(sv)=∑ni*A(sv)Li/Acor*s 式中:ni:一个方向箍筋的肢数,Li:相对ni方向的箍筋的肢长,Acor:箍筋核心区的面积,s:箍筋间距。
2.作用:(1)面积配箍率ρ(sv):体现抗剪要求,要求ρ(sv)≥ρ(sv,min )(2)体积配箍率ρ(v):体现柱端加密区箍筋对砼的约束作用。
ρ(v)≥ρ(v,min)=λ(v)f(c)/f(yv),式中:λ(v)为最小配箍特征值,f(c)为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f(yv)为箍筋的屈服强度设计值。
3. 配箍率与配筋率的区别(1)配箍率是影响混凝土构件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控制配箍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斜截面的破坏形态,使构件不发生斜拉破坏和斜压破坏。
(2)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拉或压分别计算)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
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征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正截面的破坏形态,不发生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
配箍率
在混凝土结构中,配箍率是用来体现箍筋相对于混凝土的含量,分体积配箍率和面积配箍率。
1.概念:(1)面积配箍率ρ(sv)(括号内为角标,下同):是指沿构件长度,在箍筋的一个间距S范围内,箍筋中发挥抗剪作用的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与混凝土截面面积b·s的比值(b为构件宽,其与剪力方向垂直的,s为箍筋间距)。
配箍率是影响混凝土构件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计算公式:ρ(sv)=A(sv)/bs=nA(sv1)/bs式中:n为发挥抗剪作用的箍筋肢数,A(sv1)为箍筋单肢截面面积,直接按圆形计算。
(2)体积配箍率ρ(v):指单位体积混凝土内箍筋所占的含量,即箍筋体积(箍筋总长乘单肢面积)与相应箍筋的一个间距(S)范围内砼体积的比率。
体积配箍率ρ(v)主要用于保证框架结构梁端部和柱节点区的抗剪能力,并提高构件在地震等反复荷载下的变形能力。
计算公式:ρ(v)=∑ni*A(sv)Li/Acor*s式中:ni:一个方向箍筋的肢数,Li:相对ni方向的箍筋的肢长,Acor:箍筋核心区的面积,s:箍筋间距。
2.作用:(1)面积配箍率ρ(sv):体现抗剪要求,要求ρ(sv)≥ρ(sv,min )(2)体积配箍率ρ(v):体现柱端加密区箍筋对砼的约束作用。
ρ(v)≥ρ(v,min)=λ(v)f(c)/f(yv),式中:λ(v)为最小配箍特征值,f(c)为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f(yv)为箍筋的屈服强度设计值。
3. 配箍率与配筋率的区别(1)配箍率是影响混凝土构件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控制配箍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斜截面的破坏形态,使构件不发生斜拉破坏和斜压破坏。
(2)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拉或压分别计算)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
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征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正截面的破坏形态,不发生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
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
体积配箍率计算公式
体积配箍率计算公式体积配箍率是指混凝土构件中钢筋的体积与混凝土体积之比,也可以理解为钢筋在构件中的密度。
计算体积配箍率的公式为:v = (A × l) / (b × h)其中,v表示体积配箍率,A表示钢筋截面面积,l表示钢筋的长度,b表示构件的宽度,h表示构件的高度。
体积配箍率的计算是为了确定钢筋在混凝土构件中的布置密度,以保证构件的受力性能和耐久性。
在进行体积配箍率计算时,需要明确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构件的尺寸和受力情况:包括构件的长、宽、高,以及受力方向和受力大小等。
2. 确定钢筋的尺寸和布置方式:根据构件的受力情况和设计要求,确定钢筋的直径、截面形状和布置方式。
3. 计算钢筋的截面面积:根据钢筋的直径和截面形状,计算钢筋的截面面积。
4. 计算钢筋的长度:根据构件的尺寸和钢筋的布置方式,计算钢筋的长度。
5. 计算体积配箍率:根据上述计算结果,代入体积配箍率的计算公式,得出最终的体积配箍率。
体积配箍率的计算结果可以用于评估构件的受力性能和耐久性。
一般来说,体积配箍率越大,表示钢筋在构件中的密度越高,构件的受力性能和耐久性也会更好。
但是,过高的体积配箍率也会增加施工难度和成本,因此需要在设计和施工中进行合理的折衷。
需要注意的是,体积配箍率的计算只是一种理论计算,并不能完全代表实际情况。
在实际施工中,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钢筋的粘结性能、混凝土的质量等。
体积配箍率是一个重要的参数,用于评估混凝土构件中钢筋的布置密度。
通过合理计算和控制体积配箍率,可以提高构件的受力性能和耐久性,确保工程质量。
同时,在实际施工中也需要考虑其他因素,以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
体积配箍率计算书
体积配箍率(v ρ)计算书一、计算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1 6.6.3 体积配箍率v ρ应按下式计算:s A l A n l A n s s c o r222111v +=ρ (6.6.3-2)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2 7.2.15 剪力墙的约束边缘构件可分为暗柱、端柱和翼墙,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c l 和箍筋配箍特征值v λ应符合表7.2.15的 要求,其体积配箍率v ρ应按下式计算:yvv v f f c λρ= (7.2.15) 式中: f c —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C35时, 应取C35的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 yv — 箍筋、拉筋或者水平分布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3 约束边缘构件箍筋或拉筋沿竖向的间距,一级不宜大于100mm,二、三 级不宜大于150mm ,箍筋、拉筋沿水平方向的肢距不宜大于300mm.《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3 6.3.9-- 3 (1) 柱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应符合下列要求:yvv v f f c λρ≥ (6.3.9) 式中:v ρ — 柱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一级不应小于0.8%, 二级不应小于0.6%,三、四级不应小于0.4%. c f —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C35时, 应取C35的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yv f — 箍筋、拉筋或者水平分布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v λ — 最小配箍特征值,宜按表6.3.9采用.6.3.10 框架节点核心区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宜按本规范第6.3.7条采用;一、二、三级框架节点核心区配箍特征值分别不宜小于0.12、0.10和0.08, 且体积配箍率分别不宜小于0.6%、0.5%和0.4%.二、计算实例:(1) 暗柱:约束边缘构件(200mm ×400mm) 7度区(0.1g) 抗震等级为三级C30混凝土 轴压比N μ<0.4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c = 25mmHPB235级箍筋:φ8@100(2×3) 满足构造要求f yv = 210 N/mm 2 A s1 = A s2 = 50.3 mm 2b cor = 200 - 2×( 25 + 8/2 ) = 142mm h cor = 400 - 2×( 25 + 8/2 ) = 342mm A cor = b cor ×h cor = 142mm ×342mm = 48564mm 2%150.1100485643.50)14233422(cor 222111v =⨯⨯⨯+⨯=+=s A l A n l A n s s ρ 查高规表7.2.15,得12.0v =λ%954.02107.1612.0y v v =⨯=f f c λ yvv v f f c λρ> 满足最小体积配箍率 (2) 框架柱:b ×h = 400mm ×400mm 7度区(0.1g) 抗震等级为三级C30混凝土 轴压比N μ= 0.40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c = 25mmHPB235级箍筋:φ8@100/200(3×3) 满足构造要求f yv = 210 N/mm 2 A s1 = A s2 = 50.3 mm 2b cor = h cor = 400 - 2×( 25 + 8/2 ) = 342mmA cor = b cor ×h cor = 342mm ×342mm = 116964mm 2%882.01001169643.50)34233423(cor 222111v =⨯⨯⨯+⨯=+=s A l A n l A n s s ρ 查抗规表6.3.9,得08.007.0v <=λ 取08.0v =λ(节点核心区,相当于45.0N =μ)0.4%%636.02107.1608.0y v v >=⨯=f f c λ 取 %636.0y vv =f f c λ yvv v f f c λρ> 满足最小体积配箍率 b ×h = 400mm ×400mm 的框架柱,三级抗震时(轴压比取用值不小于0.45): 当0.60<N μ<0.85时,φ8@100/200(3×3)不满足加密区体积配箍率的要求 b ×h = 400mm ×400mm 的框架柱,二级抗震时(轴压比取用值不小于0.45): 当0.50<N μ<0.75时,φ8@100/200(3×3)不满足加密区体积配箍率的要求(3) 框架柱:b ×h = 400mm ×400mm 7度区(0.1g) 抗震等级为二级C30混凝土 轴压比N μ= 0.40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c = 25mmHPB235级箍筋:φ8@100/200(4×4大箍套小箍) 满足构造要求f yv = 210 N/mm 2 A s1 = A s2 = 50.3 mm 2b cor = h cor =400 - 2×( 25 + 8/2 ) = 342mmA cor = b cor ×h cor = 342mm ×342mm = 116964mm 2%177.11001169643.50)34243424(cor 222111v =⨯⨯⨯+⨯=+=s A l A n l A n s s ρ (此处v ρ计算仍沿用旧版规范,不计重叠部分箍筋,新版规范取消此条文.) 查抗规表6.3.9,得10.009.0v <=λ 取10.0v =λ(节点核心区,相当于45.0N =μ)0.6%%795.02107.1610.0y v v >=⨯=f f c λ 取 %795.0y vv =f f c λ yvv v f f c λρ> 满足最小体积配箍率 b ×h = 400mm ×400mm 的框架柱,三级抗震时(轴压比取用值不小于0.45): 当0.80<N μ<0.85时,φ8@100/200(4×4)不满足加密区体积配箍率的要求 b ×h = 400mm ×400mm 的框架柱,二级抗震时(轴压比取用值不小于0.45): 当0.70<N μ<0.75时,φ8@100/200(4×4)不满足加密区体积配箍率的要求。
剪力墙边缘构件体积配配箍率计算
剪力墙边缘构件体积配配箍率计算剪力墙边缘构件体积配配箍率计算是指在剪力墙边缘构件(如剪力板、剪力键等)中,配筋的箍筋率计算。
剪力墙边缘构件承担了墙体的剪力传递作用,若其箍筋率不足,容易导致构件抗剪能力不足,从而影响整体结构的安全性。
因此,在设计剪力墙时,要对剪力墙边缘构件的箍筋率进行合理计算。
计算剪力墙边缘构件体积配配箍率的步骤如下:1.确定材料强度等级:根据结构设计要求和设计规范,确定剪力墙边缘构件的混凝土和钢筋的强度等级。
2.确定截面尺寸:根据结构设计要求和设计规范,确定剪力墙边缘构件的截面尺寸。
包括构件的厚度、宽度等参数。
3.计算截面面积:根据截面尺寸,计算剪力墙边缘构件的截面面积。
通常使用矩形截面或T形截面。
4.确定钢筋布置形式:根据结构设计要求和设计规范,确定剪力墙边缘构件的钢筋布置形式。
可以采用单排钢筋、双排钢筋或其他布置形式。
5.计算钢筋截面积:根据钢筋布置形式和设计规范的要求,计算剪力墙边缘构件的钢筋截面积。
一般要求根据截面的尺寸和要求承受的荷载来计算。
6.计算箍筋截面积:根据设计规范的要求,计算剪力墙边缘构件的箍筋截面积。
一般要求根据截面的尺寸和要求承受的荷载来计算。
7.计算箍筋率:根据箍筋截面积和截面面积,计算剪力墙边缘构件的箍筋率。
箍筋率一般要求在一定的范围内,以确保构件的抗剪能力。
8.判断箍筋率是否满足要求:将计算得到的箍筋率与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比较,判断是否满足要求。
如果不满足要求,则需要重新计算箍筋布置或调整截面尺寸。
9.优化设计:根据结果进行优化设计,确定最合理的箍筋布置形式和截面尺寸,使得剪力墙边缘构件的抗剪能力达到要求。
总结:剪力墙边缘构件体积配配箍率计算是一项重要的结构设计工作,它直接关系到剪力墙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准确计算箍筋率,并且保证其满足设计要求,是设计人员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
通过合理的配筋设计能够提高构件的抗剪能力,从而保证结构的整体安全性。
因此,在进行剪力墙边缘构件体积配配箍率计算时,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截面b=350,h=500的柱为例,柱加密区箍筋为Φ8@100,保护层厚取30,柱截面配筋见下图: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7.8.3条,柱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ρv,可按下式计算(式7.8.3-2):
对框架柱,式中各参数含义为:
A cor--箍筋范围内的混凝土核心面积,其重心应与柱截面的重心重合,计算中仍
按同心、对称的原则取值。
对框架柱,Acor=l1·l2;
ρv--框架柱的体积配筋率(核心面积A cor范围内单位混凝土体积所含箍筋的体
积);
n1、A s1--b方向的箍筋肢数、单根箍筋的截面面积;
n2、A s2--h方向的箍筋肢数、单根箍筋的截面面积;
l1--b方向箍筋宽度;
l2--h方向箍筋宽度;
s--箍筋的间距。
上例中b方向箍筋肢数为n1=4,h方向箍筋肢数为n2=2,Φ8钢筋截面积为As1=As2=50.3m㎡,l1=350-60=290mm,l2=500-60=440mm,箍筋间距s=100mm,按上式计算的柱体积配箍率为:
(4×50.3×290+2×50.3×440)/(290×440×100)=0.00804;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