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茨杰拉德《返老还童》中的美国梦幻灭

合集下载

返老还童

返老还童

《返老还童》影评这应该是一部我所看过的经典电影了,它很经典,但并不是老电影。

创作于1922年,“爵士年代”的美国文学名家费茨杰拉德提笔写下一篇名为《本杰明·巴顿奇事》的短篇小说。

长达14年的影片筹备历程,导演大卫·芬奇拍摄于2008改编执笔由《阿甘正传》的编剧,影片揭示出当全人类都追求着有一天能够返老还童,可以越来越年轻,想要克服自然的规律,有一天,这一刻真的来临了,我们是怎样面对的呢?影片开始采取插叙的方式,发生在1918年,一个纽扣商妻子临盆生下来一个怪胎:老头的头,婴儿的躯干。

全身皱巴巴。

母亲生完孩子后就死了,叮嘱丈夫一定要给予孩子幸福。

父亲因不忍自己妻子生下的孩子是个“怪胎”,于是就抱着孩子想把他扔给了收容所里。

黑人母亲收留了这个怪孩子,并命名为:本杰明。

他生下来的时候已经是70多岁的模样,生活在收容所内,他的伙伴们就是一群等待死亡的老头老太们,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死亡又有房间空了出来,一切显得那样的静谧又充斥着死亡的恐惧,本生活在这样一个没有童趣的环境之下渐渐大了,他身上的皱纹慢慢的舒展开,转眼间已经是60岁老头的模样,从轮椅上走了下来,可以用拐杖支撑自己了,这一回,本遇见了她。

她是一个正常的女孩子,已经6岁了,第一次见到本,他是这么一个奇怪的人,明明是一个老头子可却愿意陪着她玩小孩子的游戏,夜晚两个人拿着蜡烛桌子底下探险,本听着她念从来不曾听过的故事……这是本第一次遇见一个“同龄人”,她不同于垂垂老矣的老人们,充满了青春活力,很自然的,这个叫黛西的女孩钻进了本的记忆里。

接着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本的身体发生着奇妙的变化,在朋友们的注目下,他一天一天的健康起来了,越来越年轻,一切显得如此不可思议。

于是他带着好奇,走出了孤僻的收容所,离开了黑人妈妈,开始了自己的生活,他乘坐船从美国来到英国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贡献。

这期间,他遇见了各种各样的人物,目睹到了真正人生的悲剧,也体验到人性最伟大的光辉……他与她再次的相遇,此时的本,只是有点“老”,黛西成为了芭蕾舞者,年轻美丽高傲,他们这次没能在一起,直到有一天他们的人生终于走向了交叉口,他们都30多来岁了,于是他们相爱结婚。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作品关于青春梦想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作品关于青春梦想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作品关于青春梦想继《朗读者》、《贫民富翁》、《革命之路》之后,获得了本届奥斯卡多项大奖的《返老还童》原著近日也已经由出版社推出,与其他几部作品的作者并不太为人所熟知不同的是,《返老还童》由大名鼎鼎的美国明星作家菲茨杰拉德创作。

本书是美国20年代明星作家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原先并不起眼,但去年被著名鬼才导演大卫·芬奇耗巨资改成电影《返老还童》之后,名声大噪。

如今又在奥斯卡颁奖礼上大放异彩,使得这部小说再度焕发青春,跻身当代经典行列。

书中的本杰明·巴顿一出生就是个八十岁老头,以后每隔一年就小一岁,因此,他拥有与别人完全不同的人生和悲欢离合。

这个故事跨越了从一战到21世纪的百年时光、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返老还童》(直译作《本杰明·巴顿奇事》)和《一颗像里茨饭店那么大的钻石》是其中富有奇幻特色的代表作,结构奇特,概念新颖,文字则如诗歌般行云流水。

此外,本书还附有小说的原文,供文学爱好者和英语学习者对照阅读,并配有插图和导读,是一部可读、可诵、可梦的当代经典和双语范本。

美国小说家菲茨杰拉德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

1920年出版了长篇小说《人间天堂》,从此出了名,小说出版后他与吉姗尔达结婚。

婚后携妻寄居巴黎,结识了安德逊、海明威等多位美国作家。

1925年《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奠定了他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了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菲茨杰拉德不仅写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也很有特色。

除上述两部作品外,主要作品还有《夜色温柔》和《最后一个巨商》。

他的小说生动地反映了20年代“美国梦”的破灭,展示了大萧条时期美国上层社会“荒原时代”的精神面貌。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美国梦与道德沦丧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美国梦与道德沦丧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美国梦与道德沦丧1. 美国梦的定义美国梦是指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努力工作和个人才能实现成功、繁荣和幸福的理念。

这个理念在美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成为塑造美国社会价值观和经济体系的重要动力之一。

2.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对美国梦的描绘在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作者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描绘了20世纪二十年代纽约社交精英团体中所追求的富有、地位和名誉,并将这种追求与美国梦联系在一起。

主人公盖茨比以他自己的努力从一个贫穷卑微的青年变成了一个富有成功并备受尊敬喜爱的人物。

他利用自己各种手段获取财富,并努力追求他心目中完美而无法实现的恋人黛西。

盖茨比由此展示出了对于美国梦最典型的探求和追逐。

3. 道德沦丧的描写然而,尽管盖茨比追求梦想的决心和毅力值得称赞,小说却对他以及其他角色在追求美国梦过程中道德沦丧的现象进行了批判性的描写。

•盖茨比通过与犯罪组织勾结获取财富,违背了法律和伦理原则。

•社交精英团体中存在虚伪、浮华和享乐主义等价值观,他们导致了道德沦丧和人格败坏。

•心怀恶意的欺诈行为、婚姻背叛、贪婪欲望等问题,在小说中纷纷展示出来。

这些现象不仅是个别人物的故事,也成为了整个社会环境下美国梦追求所带来的阴暗面。

作者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描写暗示着美国梦与道德之间出现了深刻的冲突和矛盾。

4. 结论《了不起的盖茨比》通过塑造各种角色形象,探讨了美国梦背后隐藏的暗面。

尽管美国梦可以促使人们追求成功和幸福,但经济的繁荣和个人的成功并不一定能够带来道德上的光明。

小说中揭示的道德沦丧现象也提醒着我们,在追逐梦想的同时,应该保持良心和道义,以避免陷入美国梦带来的贪婪、虚伪以及对他人伤害的境地。

注:以上内容是我根据主题填充而成,用我的话回答,没有从其他来源复制和粘贴。

“美国梦的幻灭”

“美国梦的幻灭”

“美国梦的幻灭”作者:李莎来源:《卷宗》2018年第12期摘要:作为美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爵士时代的代表作家,菲茨杰拉德在其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形象而全面的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再现了年轻一代从追逐梦想到梦想破灭的过程。

菲茨杰拉德在作品中大量的运用了象征意象,重现了当时拜金而腐败的美国社会。

作品中的主要意象“绿灯”“ 灰烬山谷”“ T.J.埃克尔医生的眼睛”等几乎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且各意象彼此呼应联系,共同构筑了小说主人公悲剧的命运。

关键词:盖茨比;象征;美国梦菲茨杰拉德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编剧,被视为美国“爵士时代”的发言人也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大多描写当时美国青年人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生活,再现了美国青年一代在繁荣的金钱社会中对梦想的追求、破灭的过程,展示了美国大萧条时期上层社会的荒诞生活。

1925年,菲茨杰拉德发表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

小说一经问世,便大获成功,也因此奠定了他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颇具特色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象征主义叙述手法被广泛而成功地应用于小说中各个部分,真实而生动地重现了美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生活情形:繁荣腐败,道德沦丧。

在这样的环境下,孤独又迷失的年轻一代的美国梦注定走向破灭的结局。

一、《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事物象征意蕴分析小说中充满了丰富的意象,形象而生动的描绘了当时的美国社会情形,且各意象彼此呼应联系,共同构筑了小说主人公悲剧的命运。

文中主要的象征意象有:绿光,灰烬山谷,T.J.埃克尔医生的眼睛。

(一)绿光“绿光”在小说中是女主角黛西位于“东卵”的宅邸尽头的路灯,夜晚闪烁着绿色的光芒。

从盖茨比居住在“西卵”的居所可以清楚的看见这道光芒。

在著作中,盖茨比时常在夜晚隔岸凝视着这道绿光。

绿色在文学作品中通常代表着希望、梦想与新生,对于盖茨比来说,绿灯象征着过去与黛西的幸福时光,象征着与黛西破镜重圆的希望与美好的未来,象征着美国上层社会的美好生活,是他的梦想与希望。

_返老还童_中_美国梦_的破灭

_返老还童_中_美国梦_的破灭

第14卷 第3期 衡水学院学报 Vol. 14, No. 3 2012年6月 Journal of Hengshui University Jun. 2012收稿日期:2011-12-10作者简介:宋利娜(1987-),女,河南武陟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返老还童》中“美国梦”的破灭宋 利 娜(天津师范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387)摘 要:“美国梦”的破灭是菲茨杰拉德创作的一贯主题。

奇幻之作《返老还童》以一个传奇性的故事处理了一个关于生命的严肃思考:人生正如“美国梦”的幻灭,从憧憬,到获得,到最后失去。

作者通过本杰明“返老还童”的一生告诉人们:一切表面的虚华都会消失,所有美好的事物终将走向灭亡,人们用尽平生追求的梦想只是幻影,返老还童也不能带来永恒的美好。

关键词:菲茨杰拉德;《返老还童》;“美国梦”;破灭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12)03-0055-03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 (1896—1940年),20世纪美国经典而杰出的小说作家,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被西方文学评论界誉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优秀的“编年史家”[1]。

他以饱满的激情和传神的文笔真实地描绘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风貌和社会特征,他的作品主要表达了在迷惘的“爵士时代”里美国青年一代对“美国梦”的追求及其遭遇破灭的过程[2]239。

《返老还童》(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1922)是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一则完全虚构的荒唐故事。

本杰明·巴顿是罗杰·巴顿夫妇的第一个孩子。

罗杰·巴顿夫妇是南北战争前巴尔的摩的社会名流。

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一生下来便是一个七旬老翁。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美国梦的破灭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美国梦的破灭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美国梦的破灭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美国梦的破灭《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写的一本描绘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的小说。

这部小说以富有的主人公盖茨比为中心,通过他的故事展现了美国梦的破灭。

观看了这部电影后,我对美国梦以及人性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小说所描绘的20年代的美国社会是一个物欲横流、享乐主义盛行的年代。

人们沉溺于繁华夜生活、浮华的派对和酒精的诱惑。

而盖茨比就是这个时代的典型代表,他通过不择手段来追求他的幻想,那就是与他心爱的黛西再续前缘。

然而,一次次派对、繁华的夜生活只是一个虚幻的面纱。

在这个看似璀璨的背后,隐藏着许多虚伪和空破。

小说中的盖茨比通过传言造出了自己的神秘形象,但实际上他只是一个背负着过去不堪的普通人。

他挥金如土来打造这个虚构的形象,却只能追逐一个只存在于他的幻想中的黛西。

这种不切实际的追求让盖茨比失去了自我,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

美国梦,作为美国社会的一种价值观,主张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勤奋和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成功和幸福。

然而,在小说中我们看到,虽然盖茨比通过求学、创业等方式取得了巨大的财富,但他却无法实现真正的幸福。

由于他的追求带有极大的虚荣和自利,他成为了金钱的奴隶,沉溺于表面的繁华,无法真正感受到内心的满足。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揭示了人性的一面。

在盖茨比追求黛西的过程中,他不惜一切代价去揭露她现在的丈夫汤姆的真实面目,希望黛西能够离开他和自己在一起。

这种自私和狂热的追求让盖茨比失去了理智,最终走向了悲剧。

同时,黛西也变得自私无情,在面临选择时放弃了与盖茨比在一起的机会,最终选择了留在自己经济条件更好的现实婚姻中。

美国梦的破灭在这个故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菲茨杰拉德通过盖茨比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物质与精神追求的冲突。

追求物质财富和权力的虚妄,以及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在这个过程中丧失了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在小说中,美国梦最终只是一个空洞的幻想,一种虚伪的理想主义。

浅析美国影片《返老还童》

浅析美国影片《返老还童》

浅析美国影片《返老还童》【摘要】《返老还童》是由美国文学名家斯科特·费茨杰拉德在1922年写的一篇名为《班杰明的奇幻旅程》的短篇小说改编的电影。

它是一部关于传奇老小孩本杰明与青春活泼的女孩黛西之间的爱情故事,演绎了从少年、青年、中年至老年生离死别、百转千回、至情挚爱的爱情史诗。

它唤起了我们对生活的重新认识和理解。

它对于迷茫的年轻人有如黑暗里的火花一闪后留下的白斑,亦真亦幻,发人深思。

【关键词】爱情;奇迹;孤独电影《返老还童》本身美得像一个童话,任何一部影片触及灵魂的爱时,总是让观者动情,而注定无法续写的挚爱,却是人间最为凄美的绝唱。

《返老还童》,一个时空交错的故事,一个垂死者弥留之际对人生的追忆,一段不动声色的读白,一段跌宕冗长、历尽沧桑的叙述,让我们嗅到了生命的凄凉、生死的无常,但同时又让我们感受到爱的伟大。

一、《返老还童》影片简介故事的主人公是个叫做本杰明·巴顿的男人。

他以老人形象降生到人世之后,违反了大自然的规律逆着成长,越活越年轻。

1919年本杰明·巴顿(布拉德·皮特饰)降生在巴尔的摩一个小镇,一出生他就已经是一个70多岁的“老”婴儿,他的父亲胡乱的将他遗弃在街边。

幸运的是,一位在老人院工作的好心黑人妇女收养了他,将她那经由岁月沉淀下来的智慧统统教授于他。

他有着孩童般美好的好奇心。

但是在这群行动迟缓的老人面前,他是个不安分的老顽童。

本杰明不知道自己是个孩子,他以为自己不过和身边的老人一样。

于是只能在无人的夜里,自由的去眺望老人院之外的世界。

1930年,本杰明11岁(他现在看起来有60多岁),他遇到了生命中重要的人——6岁的黛西(凯特·布兰切特饰),他们相爱了。

后来二战爆发,本杰明坐船从美国来到英国,途中他遇见了各式各样的人物,见识到了人生真正的悲剧,也体验到人性最伟大的光辉。

一位不知名的夫人告诉他逆行的人生,意味着他要经历所有他爱的人都要比他先死去。

美国梦的幻灭

美国梦的幻灭

美国梦的幻灭作者:谢玲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2年第09期【摘要】在其杰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菲茨杰拉德用盖茨比的经历揭示了人们对于金钱的盲目崇拜和由之而来的道德沦丧,点明了美国梦的幻灭。

【关键词】盖茨比;美国梦;幻灭所谓的美国梦(American Dream),是一种相信在美国,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取美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透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

自美国文明肇始之初,这个梦想就一直深深的印刻在历史的进程中。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成功践行美国梦的第一人,他的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去追寻这个梦想,去努力在这片土地上创造自己的价值,实现“从零到亿”的转变。

作为美国爵士乐时代的代言人,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在其杰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生动地描述了美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年青人对“美国梦”的狂热追求,揭示了人们对财富、成功和社会地位的过度崇拜以及随之而来的人性、道德、社会责任感的沦丧,深刻剖析了盲目追寻“美国梦”对人的身心乃至生命的危害,点出了“美国梦”的幻灭。

一、盖茨比对梦的追求这本书的主人公盖茨比出生于美国西部一个普通的家庭,但是,他从小就立志跻身上流社会,为此,他为自己制作了严格的生活时问表。

从这个表格,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以及对梦想的执着追寻。

后来,他邂逅了年轻貌美的姑娘黛茜。

他深深地被黛西过的那种奢华生活所吸引,也爱上了这个贪慕虚荣、虚伪高傲的姑娘。

从此,俘获黛茜的芳心成为他生命中唯一的目标。

对盖茨比来说,对黛西的追求有着太重要的意义,因为赢得她就意味着征服了他梦寐以求进入的那个阶层,意味着上流社会对他的认可。

在他的潜意识里,黛茜就是他所追求的梦的化身,征服她象征着征服她所属的那个社会阶层,象征着实现他至高无上的理想。

这一时期,盖茨比对美国梦的追求是通过对黛西的暗恋来承载的。

从电影《返老还童》看西方的生死观

从电影《返老还童》看西方的生死观

从电影《返老还童》看西方的生死观作者:张婷来源:《电影评介》2009年第14期摘要西方现代价值观已由以神为主转变为以人为主,真正观察人类生命的特色,以及人性究竟为何。

科幻片《返老还童》正是这样一部探讨生命意义的影片,影片通过大量死亡的叙述和生存状态描写,展现了西方现代“乐生安死”的生死观。

关键词生存死亡选择一、引言马克吐温曾说:如果我们能出生时80岁,然后逐渐接近18岁,人生一定会更美好。

也许正是这句话启发了小说家史考特·费兹杰罗,写出了一个违反人类自然规律,越长越年轻的“怪胎”本杰明的生平故事。

根据此故事摄制的电影《The curious case ofBeniamin Button》(中文译名:返老还童)因其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化妆技术获得众多电影奖项的关注,但是本片吸引观众的却是那些似乎不经意间掠过的生活画面和富含哲理的语言。

整部电影以本杰明和戴茜的爱情为主线,但更多展现的是关于生命的思考。

笔者认为。

死亡和存在才是影片真正想要探讨的话题。

二、宁静而艺术的死亡之美这部定义为科幻片的电影,从头至尾充满关于死亡的叙述:影片的开始即设在一个病危病房中,观众看到的是奄奄一息、行将离世的老年戴茜,影片又以戴茜的离世为结束:在倒叙中,本杰明的出生以其生母的死去为代价,他在教堂如获神力终于站立行走反衬牧师的猝死:他在养老院长大,每天面对的是等待死亡并陆续离世的老人:他人生的中年经历了养母之死、生父之死和朋友之死,最终他自己如婴儿般在爱人戴茜的环抱中死去。

除此之外,影片中通过只言片语叙述了许多小人物的死亡。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导演对不同角色的离世安排:体现人性美与善的养母和戴茜因为衰老而死去,遗弃怪胎儿子并因此一直心怀愧疚的本杰明的生父死于疾病,追求人生价值的船长则在战斗中阵亡。

这也许只是一种巧合,但谁不觉得这种安排更符合人物的命运呢?不过,无论是哪种死亡,共有的特点是死亡叙述中不动声色的冷静和略带忧伤的唯美。

返老还童 电影精品赏析

返老还童     电影精品赏析

电影精品赏析反方向的钟——————————电影《返老还童》评析摘要极具奇幻色彩的故事、生离死别的探讨、跨越近一个世纪风风雨雨的剧情,本片天生就有股子史诗的潇洒味道!三人两线的原理讲述了主人公返老还童所经历的亲情,爱情。

而故事只用女主角的日记将故事婉婉道来。

在合适的年纪他们交汇,共同谱写人生传奇。

他用自己的命运演绎了孤独,真爱和责任。

关键词电影《返老还童》三人两线孤独真爱责任1922年,“爵士年代”的美国文学名家费茨杰拉德提笔写下一篇名为《本杰明·巴顿奇事》的短篇小说。

72年之后,后生好莱坞辗转开始筹备电影改编,同年,当红小生布拉德·彼得在《秋日传奇》中的飒爽英姿,迷得淑女朱莉娅·奥蒙德七荤八素。

无论是余威尚存的名家名篇,各有交集的演员阵容,还是长达14年的影片筹备历程,似乎都暗自剑指一个目标--长篇巨著!为改编执笔的正是谈笑间几十年灰飞烟灭的《阿甘正传》的编剧。

用他的举重若轻,对付隐射美国近代史的百年沧桑,想必正是最佳拍档。

而在率先揭晓的美国国家影评会奖上,导演芬奇凭本片先下一城赢得了最佳导演勋章,则是它即将烽火燎原的绝佳信号。

一电影的艺术特色电影应用了三人两线原理去讲述关于爱情关于战争的故事。

在本故事中所谓的三人是指:本杰明*巴顿,黛西,伊丽莎白*阿伯特。

两条线则是本杰明和两个女人的爱情故事,全片的主旨讲述的是他的返老还童,说得说得白话一点就是在一部电影当中,如果有三人两线,当两条线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会相交,这是电影肯定达到了所要变现的高潮部分。

在这部电影当中刚好就是说明了着一点,让观众明白导演所要表达的内容,充分说明三人两线对电影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思路既清楚,给人的感觉又不是很单调,丰富清楚的展现了剧本当中主人公的故事!整部电影本杰明都没有正式出现,除了一本日记他没有留下一丝痕迹。

黛西在临终前让自己的女儿读完了整本日记,安然而去。

就是一本普通的不起眼的日记本就足以记录他们的爱,平淡,伟大,炽烈。

空间批评视野下《返老还童》中本杰明·巴顿的失落人生

空间批评视野下《返老还童》中本杰明·巴顿的失落人生

空间批评视野下《返老还童》中本杰明·巴顿的失落人生作者:王子纯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03期摘要:《返老还童》是菲茨杰拉德160部短篇小说中富有奇幻特色的代表作。

国内学者对于它的研究主要倾向于小说与其影片的对比,以及魔幻现实主义的主题分析。

运用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辩证法”,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心理空间三个空间维度剖析主人公本杰明·巴顿的悲凉人生,探讨其在特定空间下不断追求身份建构的矛盾与冲突,挖掘在冷漠社会的凝视下逐渐失落的美国梦,展现个人的命运与空间的指涉关系。

关键词:空间批评;失落人生;《返老还童》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3-0104-04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被誉为爵士时代的写真[1]。

《返老还童》作为其短篇小说代表作,讲述了一出生就是80岁老头的本杰明·巴顿的奇幻人生,身体和心理的逆成长使本杰明备受冷遇与歧视,尽管拥有优越的出身,但在不断追求身份建构的过程中仍不被人们所理解,逐渐被边缘化,虽然他在中年时期取得了短暂的成功,但逆生长使这片刻的精彩成为稍纵即逝的浮华,内心的空虚与落寞不曾改变,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后,最终他所有的回忆都随风而逝,本杰明以一个婴儿的形态与世长辞。

天马行空的魔幻主题与瑰丽的影像叙事使其备受电影产业的关注,改编后的电影版《返老还童》霎时吸引了大众的视线,人们对电影版的了解胜过对其小说原著的认识,国内学者也主要将注意力放到原著与影片的对比以及对原著魔幻现实主义主题的单一研究上,对其原著的多层次研究较少,运用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对其原著进行分析,重新彰显其文学价值,有利于建构新的经典文学认知。

亨利·列斐伏尔是空间理论的奠基人,首次将“空间”从传统地质学中分离出来,提出了“空间转向”的概念[2]91,他的著作《空间的生产》是第一部系统的空间理论著作,在列斐伏尔眼中,空间不仅仅是静止的地理概念,它还与社会历史和人类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空间是一种社会的产物”[3]146,“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种无限的多样性或不可胜数的许多社会空间……在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人物美国梦与幻灭的反思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人物美国梦与幻灭的反思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由美国作家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所写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美国梦和幻灭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盖茨比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年轻人,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最终成为了一位富有的商人。

他一直追求着一种完美的人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成功人士。

但是,当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后,他才发现,自己所追求的这种完美的人生并不是真正属于他的。

在小说中,盖茨比的生活充满了奢华和享乐,他追求的是一种虚荣和物质的生活。

他的生活是建立在金钱和权力之上的,他并没有真正的情感和精神上的追求。

这种生活方式让他失去了真正的自我,让他感到空虚和孤独。

同时,小说中也揭示了美国梦的虚幻和危险。

在美国,人们相信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但是,这种梦想往往只是一种幻觉,它并不能真正地让人感到幸福和满足。

盖茨比虽然拥有了财富和权力,但是他并没有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

他一直在追求一种虚荣和物质的生活,但是他并没有真正的自我认知和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

此外,小说中也表达了对权力和金钱的反思。

在小说中,盖茨比所追求的生活方式是建立在金钱和权力之上的,他认为只有拥有这些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但是,当他真正拥有了这些之后,他才发现自己所追求的生活方式并不是真正属于他的。

这种对权力和金钱的反思,让人们意识到,金钱和权力并不能真正地让人感到幸福和满足。

总之,《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关于美国梦和幻灭的小说。

它揭示了美国梦的虚幻和危险,对权力和金钱进行了反思。

通过这个故事,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来自于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而不是金钱和权力。

英语中的礼貌用语

英语中的礼貌用语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浅析阿里巴巴的创新盈利模式2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主要人物3 《德伯家的苔丝》中亚雷形象分析4 论交际法在组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5 论有效开展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策略6 Translation of Gududeqi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ian Zhongshu’s Realm of Sublimation7 从目的论角度看汉语广告的英译8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人文主义解读9 A Comparative Study on Lin Daiyu and Xue Baochai10 从迈克尔杰克逊看美国梦11 英汉“去除”类运动事件表达异同的对比研究12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799 75 79 3813 福克纳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以《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和《士兵的报酬》为例14 美学原则指导下的英文商标汉译15 论《月亮和六便士》中的自然主义特色16 论旅游广告的显影性17 救赎之旅—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考菲尔德的成长经历18 《看不见的人》中的“暗与明”意象探究19 Advertising and Its Application20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21 An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Meanings of Color Words between 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s22 浅析《红字》中的象征意义2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24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Numerical Idioms and English Numerical Idioms25 从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形象变化分析中国在西方人眼中的形象变化及原因26 命中注定的悲剧--西奥多·赫曼·阿尔伯特·德莱赛《珍妮姑娘》的悲剧分析27 从《实习医生格蕾》浅析美剧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和趋势28 Coincidences and Images in 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29 《小妇人》结局分析30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理解因素的分析及对策探讨31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美国黑人英语32 英汉社交称呼语礼貌规范和语用失误研究33 A Brief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D.H. Lawrence’s The Woman Who Rode Away34 动物词汇的英汉互译策略35 中美时间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36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象征主义的研究37 A Study of Cultural Influence upon Internet Language38 解读《金色笔记》中的女性主义39 南北战争新思想在女性中的体现——浅析《小妇人》40 从翻译等值理论看文化词的翻译41 《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版本的比较研究42 双关的不可译性探索43 Humor and Viol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44 英汉“拉”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的对比分析45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观和婚姻观46 从《所罗门之歌》中主人公的心路历程看美国黑人成长47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ism to Task-based Reading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48 激励小学生积极说英语的教学法49 论美国总统新词50 爱米丽的悲剧成因—评福克纳的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51 《红字》中海斯特性格分析52 商务英语函电的语言特征及翻译策略53 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英文电影片名汉译54 浅议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英文歌曲汉译55 悲剧的幕后黑手——《美国的悲剧》浅析56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57 The Application of TBLT to Reading-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58 谈《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女性主体意识5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60 对英文广告中模糊语言美学功能的理论探究61 《推销员之死》中男主人公悲剧命运分析62 从宝洁公司的运营模式看美国文化的多样性63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形象新析64 中西方文化面子观差异分析65 浅析《黛西米勒》中男女主人公矛盾情感背后的文化冲突66 浅析《飘》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67 英语广告语中隐喻的研究68 论商标翻译的原则及策略69 中英广告宣传方式的比较研究70 从《金色笔记》看多丽丝莱辛的女性意识71 《格列佛游记》与《镜花缘》的比较72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个人主义73 论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74 苔丝人生悲剧的研究75 《永别了,武器》的意象分析76 菲茨杰拉德《返老还童》中的美国梦幻灭77 从以目的为导向的翻译原则看委婉语的翻译78 “自爱这罪恶占据着我的眼睛”: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自恋情结79 论海明威《一天的等待》的冰山原则写作风格80 The modern American and Death of a salesman81 从中美管理方式的不同透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与整合82 文化视角下探析刘半农翻译观的嬗变---从《小说大观》到《新青年》83 从语境视角看英译汉字幕翻译——以《梅林传奇》为例84 从生态视角解读《瓦尔登湖》85 霍桑的罪恶观在《红字》中的体现86 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黄色墙纸》中的女性主义87 试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密西西比河和哈克的象征意义88 英语报刊中的新词浅析89 俄狄浦斯情结在劳伦斯及其作品《儿子与情人》中的体现90 《雾都孤儿》中南希的人物性格分析91 论《毒日头》中的生命价值观92 《简爱》与《名利场》中家庭女教师形象与命运的对比研究93 英国足球对中国足球发展的启示94 论英语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95 透过好莱坞校园电影解析美国青少年的特点96 论小说《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主义97 Improving the College Students’Writing S kill through Cohesive Devices98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99 从“看上去很美”和“Little Miss Sunshine”两部影片浅析中美儿童教育观念的差异100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中隐喻的分析101 现代叙事艺术与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102 从功能翻译理论分析化妆品商标翻译103 埃德加•爱伦•坡作品中的哥特风格分析104 矛盾的女性意识: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汀的婚恋观105 英文歌曲在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能力方面的作用106 如何用英语作精彩演讲107 救赎之旅—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考菲尔德的成长经历108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及翻译109 跨文化交际下汉语四字成语的英译研究110111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12 高中英语写作前口语活动设计与实施建议113 汉英称赞语的对比研究114 广告英语中语言的性别差异115 简爱与嘉莉妹妹女性形象比较116 动物词在中英文化中的喻义及其翻译117118 论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黑色基调---在美国梦里挣扎119 对《璃琅三部曲》中爱尔兰人的人性分析120 英语旅游广告的文体分析121 外教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122 中美大学创业教育的比较和启示123 从目的论的角度比较研究《茶馆》的两个英文译本124 微笑着流泪——欧亨利小说赏析125 Symbolism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126 论《西游记》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以詹纳尔和余国藩的英译本为例127 如何激发和培养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兴趣128 蕾秋•乔伊斯《一个人的朝圣》成长小说的分析129 从文化角度分析《论语》中特殊词语的翻译——以“仁”为个例130 从接受理论看赛珍珠的《水浒传》翻译131 浅析中美电影中英雄主义的异同--以《功夫熊猫》和《霍元甲》为例132 探究马克吐温的反奴隶制观—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吉姆的分析133 反思女性主义作家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研究134 英国足球文化研究135 论《芒果街上的小屋》的“简单”136 从宝洁公司的运营模式看美国文化的多样性137 论委婉语与国际商务谈判138 两代文学家的“优胜劣汰”--论《洪堡的礼物》中的反讽寓意139 从广告语看中西文化观140 英语广告语中隐喻的研究141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Translation of Brand Names142 浅析《老人与海》中人对自然的态度143 商务函电中委婉语的翻译策略144 骑士精神与时代精神:论《苹果树》中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峙与对话145 目的论下的修辞手法翻译: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两个汉语译本为例146 海丝特白兰—清教时代的新女性147 Roads to Happy Marriage: a New Conception of Feminism in Doris Lessing’s Novels148 《尤利西斯》与《春之声》中意识流手法的不同149 电影《风月俏佳人》中的意识形态符码150 浅析《我们共同的朋友》中的象征手法151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风格152 《蝇王》主题之原型解读153 英汉俚语特色对比研究154 浅析英文新闻标题的翻译155 The Developments of Marriage View over Three Periods in the West156 《荒原》中的死亡与重生157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爵士乐时代的新潮女郎158 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159 论奥斯卡王尔德童话中的唯美主义160 中西方空间观对比研究161 《哈利波特》中西弗勒斯•斯内普的人物分析162 中美电影文化营销的比较研究163 论狄更斯《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164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Darwinism165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166 《雾都孤儿》中所体现的人文关怀167 On Transcendentalism in Thoreau’s Walden168169 Gothic Romanc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edieval Romance--A Case Study of The Castle of Otranto170 On Feminism in Persuasion171 易卜生戏剧《培尔•金特》中培尔•金特的宗教救赎之路172 浅析《珍妮姑娘》的悲剧原因173 对《远离尘嚣》中三个男主人公命运的分析174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Auspicious Culture in the Wedding Custom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175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惠特曼的《草叶集》176 试论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问题及对策177 《长恨歌》英译本意境的对比研究178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建构浅析179 从美学角度谈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策略180 论《呼啸山庄》中的象征主义运用181 探析《劝导》中安妮的成熟形象182 An Analytical Research on the Errors in Junior High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 )183 简•奥斯汀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184 商务英语函电的语言和文体特征及其翻译185 广告语篇中的预设分析186 浅析唐诗翻译的难点和策略18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88 公共标识翻译的跨文化语用学研究189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数字习语翻译190 论跨文化因素在跨国企业管理中的影响作用191 欧•亨利短篇小说艺术手法浅析19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93 试析索尔•贝娄《只争朝夕》中的犹太寻根主题194 “红”、“黄”汉英联想意义对比研究195 本我、自我、超我--斯佳丽人物性格分析196 中美称赞语的对比分析197 会话含义在商务谈判中的运用198 浅析爱伦·坡小说《黑猫》的写作艺术手法199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狗”习语的翻译200 On the Absurdity in Waiting for Godot。

从电影《返老还童》看西方的生死观

从电影《返老还童》看西方的生死观

【 关键词】 生存 死亡 选择
的现 实: 克船 长本 想做 个艺 术 家 , 迈 但最 后还 无奈 地 当了拖 船船 长 : 着重 影片 马 克 吐 温 曾 说 : 果 我 们 能 出 生 B 8 最 后 一句 话发 人 深省 :o a ema s 是 子承 父业 。 如 ?O , Y uc nb d a atwentar oun d,y 描 述 的那 场 “ 然 ” 祸更 是 耐 人寻 味 威 茜 ou 偶 车 岁, 然后 逐渐 接近 侣 岁 , 生 一定 会更 美好 。 a m ad dog aboutw h 人
也 许 正 是 这 句 话 启发 了小 说 家 史 考 特 ・ 费 can s wear ,an h at d cur t e f es,bu h se tw en 据此 故事摄 制 的 电 T e c r u a eo 可 以诅 咒你 的 命运 , 是 等最 后一 刻 到 了之 遭 遇 车祸 是 个偶 然事 件 , 茜 与本 杰 明在 养 h ui sc s f o 戴 但 B na n B t nX e imi ut )中文 译 名 : 老 还童 ) 时 , 只 能轻 轻放 手 )对 待 死亡 的 豁达 在 这 老 院 的相 遇 更是 一个 偶 然事 件 , 杰 明 的 o 返 因 你 。 而本 其丰 富的 想 象 力和 高 超 的 化 妆技 术 获 得 众 多电 影奖 项 的关注 , 是 本 片吸 引观 众 的却 但
这部 定义 为科 幻 片的 电影 , 头至 尾充 在教 堂 里看 着奎 尼 的躺 在 花丛 中 , 情是 平 te e o at i e c n d b u i ( 从 表 h r 。 n t n w a oa o tt 有 S h g . 我 满关 于 死亡 的 叙述 : 片 的开 始 即设 在 一个 静 的。 影 整部 影 片中 , 对死 亡 生者 没有 痛 哭 , 时我 们 生 命 中出 现 交 集 , 们 却浑 然 不 知 。 面 病 危 病 房 中 , 众 看 到 的是 奄 奄 一 息 、 将 观 行 离世 的老 年戴 茜 , 片又 以戴 茜 的离 世 为结 影 死者没 有恐 惧 , 死亡 留下 的是宁静 之 美。

《本杰明·巴顿奇事》电影改编研究

《本杰明·巴顿奇事》电影改编研究

《本杰明巴顿奇事》电影改编研究
万宇翔
【期刊名称】《戏剧之家》
【年(卷),期】2022()29
【摘要】《本杰明·巴顿奇事》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于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短篇小说。

作家通过本杰明·巴顿“返老还童”的独特生命轨迹解构衰老、重构人生,但最终仍以其在无依无靠中孤独离世凸显了人生的幻灭感和悲剧性。

2008年,《本杰明·巴顿奇事》首次“触电”并大获成功。

导演在原著基础上调动亲情、爱情等永恒的人间真情治愈着原作的幻灭感,又以主人翁悦纳生死的人生态度冲淡了原作的悲剧意味。

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成功改编既让文学作品以新的方式再放光彩,也让观众和原著读者看到电影这一媒介对文本的个性解读与再诠释。

当然,电影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本杰明·巴顿奇事》的改编尽善尽美。

电影改编对文学文本所造成的“蚀伤”也值得注意。

【总页数】4页(P146-149)
【作者】万宇翔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谁塑造了本杰明·巴顿——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特效揭秘
2.从文字到镜像——《本杰明·巴顿奇事》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研究
3."奇事"背后的生死与永恒——浅析美国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
4.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的叙事策略研究
5.浅析《本杰明·巴顿奇事》中的电影语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电影《返老还童》中的人生主题及其语言艺术

浅析电影《返老还童》中的人生主题及其语言艺术

浅析电影《返老还童》中的人生主题及其语言艺术作者:张嘉棋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06期摘要:1922年,美国著名文学作家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创作的一篇名为《本杰明的奇幻旅程》的短篇小说被好莱坞知名导演大卫·芬奇于2008年底改编拍摄成同名电影,上映后获得了热烈反响。

本文浅析了电影《返老还童》中的人生主题及其语言艺术,旨在进一步加深对《返老还童》的理解以及引发我们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关键词:返老还童;人生主题;语言艺术作者简介:张嘉棋(1994-),女,汉族,黑龙江省大庆市人,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6--01奇幻电影《返老还童》,一经上映就好评如潮,广获赞誉,并于次年荣获了第81届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最佳化妆、最佳艺术指导三项大奖。

这部影片最吸引观众眼球的当属其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的人生主题以及饱含深意耐人寻味的语言艺术。

一、电影《返老还童》电影《返老还童》讲述了男主人公本杰明·巴顿逆向生长的传奇人生,以本杰明和黛西错综复杂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女儿卡洛琳为弥留之际的黛西读那本尘封已久的日记來唤起黛西的追忆。

1919年,本杰明·巴顿以古稀老人的样貌降生于美国巴尔的摩,母亲因生他难产辞世,父亲却因他丑陋不堪的面貌将他丢弃在老人院门口。

幸运的是,善良的黑人妇女奎尼及时地发现了本杰明,并收养了他。

本杰明在老人院里慢慢成长,奎尼用她的母爱去温暖本杰明幼小的心灵,小矮人欧缇常给本杰明讲诙谐风趣的见闻,每天梳妆打扮的老妇人教本杰明弹奏钢琴。

1930年,11岁的本杰明,(看似花甲之年的老人),邂逅了当时年仅6岁的小黛西,她的可爱活泼和纯真无邪打动了本杰明的心,而本杰明同样诚挚清澈的心也感动了小黛西,两人之间的爱慕之心开始萌芽。

17岁的本杰明成为了一名水手,他跟着船长出海游历过许多地方,开阔了眼界的同时也丰富了人生阅历。

《返老还童》中“美国梦”的破灭

《返老还童》中“美国梦”的破灭

V O .1 NO. 1 4. 3 J n. u 201 2
21 0 2年 6月
《 返老 还童》 中 “ 美国 "的破灭 天 梦
宋 利 娜
( 津师范大学 天 文 学 院 ,天 津 3 0 8 ) 0 3 7
摘 要 : “ 美国梦”的破灭是菲茨杰拉德创作的一贯主题。奇幻之作 返老还童》以一个传奇性的故事处理 了 一个关于
生命 的严 肃思考 :人生正如 “ 国梦” 的幻灭,从憧憬 ,到获得 ,到最后 失去 。作 者通过本 杰明 “ 老还童”的一生告 美 返
诉人们 :一切表 面的虚 华都会 消失 ,所有 美好 的事物终将走 向灭亡,Z f用尽 平生 追求的梦想只是 幻影 ,返老还童也 不 -l f
能带来永 恒的美好。
5 6
衡 水学 院学 报
第1 4卷
样可以送他到康涅狄格的耶鲁学院去。巴顿先生 自己在 恶、社会的虚伪 以及人情 的冷漠一 开始就抹 杀了绝对 那里度过 了四年时光”f 。但是,本杰明 出生的一刹 平等 自由、绝对 真空 中的爱情 。菲茨杰拉德用他 的见怪物一样 , 巴顿 生和 作品告诫世人 :爱情不是只要金钱和美貌就可 以
佛大学 。可是 ,随着年龄越来越 小,他竟 与孙子一起
进 了幼儿园。他依然越活越小 ,最终走 向了死亡 。
作为 “ 爵士时代 ”的代 言人 ,菲茨杰 拉德本 身就
是那个时代的象征 。这篇小说收在名 为 《 爵士时代的
争中曾一度代替费城成为美国的战时首都。在这个当时 受人瞩 目的城市,罗杰 ・巴顿家族积累了一定的社会地
的奇耻大辱 ,严重影 响他们 的家族 声誉 。然而,本杰 想都破灭了。 “ 罗杰 ・巴顿家族在南北战争前的巴尔 的摩拥有显 明仿佛得到 了命运 女神 的偏 爱,拥 有 5 岁的相貌 , 0

返老还童影片介绍

返老还童影片介绍





Some people, were born to sit by a river. 有些人,在河边出生长大。 Some get struck by lightning. 有些人被闪电击中过七次。 Some have an ear for music. 有些人对音乐有着非凡的天赋。 Some are artists. 有些人是艺术家。 Some swim. 有些人是游泳健将。 Some know buttons. 有些人懂得制作纽扣。 Some know Shakespeare. 有些人懂莎士比亚。 Some are mothers. 有些人是妈妈。 And some people,dance. 还有些人,是舞者。
这是本杰明刚出世时被遗弃在养老院后,被无法生育的黑 人女护工奎妮收养的情景。看到“怪胎”,她先是害怕, 可是母性却使得她收留了本杰明。最后她也如愿有了自己 的孩子。虽然甚微身为黑人,可是却透露出了人性的光辉。 可谓是在本杰明的人生中起到重要影响的人物,她的品质 也值得我们学习。
1、无论什么肤色,什么体型,人都是孤独的,但可怕的不是孤独, 而是惧怕孤独。2、不顺心的时候,你可以像疯狗一样发狂,可以 破口大骂,诅咒命运,但是到头来,还是得放手。3、你永远都猜 不到,以后的生活是什么样子。4、不管何时何地做你想做的事永 远都不嫌晚。5、有些人注定是艺术家。
最后奉上片中我很喜欢的一段话: “一件事无论太晚, 或者对于我来说太早, 都不会阻拦你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 这个过程没有时间期限! 只要你想,随时都可以开始。 要改变或者保持原状都无所谓, 做事本不应该有所束缚。 我们可以办好这件事,也可以搞砸。 但我希望你最终能够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我希望你有时能驻足于这个能令你感到惊叹的世界, 体会你从未有过的感觉, 我希望你能见到其它与你观点不同的人们, 我希望你能有一个值得自豪的一生, 如果和你想象的生活不一样, 我希望你能有勇气, 重新启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蕾秋•乔伊斯《一个人的朝圣》成长小说的分析2 教师身势语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 and Destiny: An Analysis of Sense and Sensibility4 跨文化交际中的母语文化研究5 有效的英语新闻结构分析6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的成长7 Feminism in The Awakening8 语境对法律英语翻译的影响9 试论盖茨比对其梦想生活的追求10 对《名利场》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11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负迁移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12 The Lexical Features of Black English in RAP Music and its Influence13 “垮掉的一代”与中国“后”比较研究——以摇滚音乐为分析视角(开题报告+论)14 浅析《愤怒的葡萄》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15 英汉数字习语的翻译16 浅析托妮•莫里森《恩惠》中的母爱17 哥特式风格特征在《远大前程》中的诠释18 爱与孤独的互生——舍伍德安德森《曾经沧海》与戴维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对比研究19 威尔斯的对等翻译理论在商务翻译中的应用20 论《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的悲剧成因21 浅析隐喻在口译中的可译度22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美国梦23 浅析舍伍德•安德森短篇小说《鸡蛋》中的象征意义24 杰克的悲剧与海明威的世界观25 浅析《野性的呼唤》中的人性26 英文商务信函中礼貌原则的运用27 浅析《远大前程》中主人公皮普性格发展的形成因素28 Are Indians Prisoners of Their Race-An Analysis of the Sources and Rise of National Awareness29 从概念整合视角解析《小王子》30 An Analysis of the Fatalism and Pessimistic View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31 汽车广告中的中西文化差异研究32 浅析《觉醒》中艾德娜自杀的必然性33 A Study on Cultural Shock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34 从文化角度研究中英礼仪模式差异35 浅谈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与课堂互动36 儿童英语游戏教学37 浅析好莱坞英雄主义中的传统英雄和反英雄形象38 Britain Needs a Monarch—Cause Analysis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Monarch in Britain39 [税务管理]我国开征遗产税国际借鉴和政策选择研究40 从跨文化角度对品牌名称的研究——以化妆品品牌为例41 浅论广告语汉译的美学效果42 从《达罗卫夫人》看弗吉妮娅伍尔夫的个性43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浪漫主义情节分析44 矛盾修辞法的认知语用分析45 浅析达洛卫夫人的自我追寻46 英语基本味觉词“甜/苦”的隐喻机制47 On the Image of Women's Language in English48 浅析小说《教父》中教父的心理转变及其成因49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News Headlines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50 《魔戒》中的女性人物51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ida’s Dynamic Equivalence52 对中西方礼貌原则差异的研究53 汉语公示语的英译54 《白鲸》的象征意义和悲剧内涵分析55 Saussure’s Five Contributions to Linguistic Study and Its Modern Applications56 浅析英语广播新闻的语言特色57 论《金色笔记》中的象征手法58 《宠儿》的非线性叙事模式59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的三中译本----各译作对原作忠实度的对比评析60 英汉语篇中的省略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方法——以《雪》译文为例61 简析《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的女性意识62 《红字》中珠儿与《雷雨》中周萍之比较63 中美隐私观的跨文化视角分析64 佐拉·尼尔·赫斯顿《他们眼望上苍》中的女性意识解析65 论环境和社会制度对人的行为和品格的影响——以《雾都孤儿》中南希的形象分析为例66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Oxymoron in Advertising67 Beowulf: A Christianity Guided Pagan Epic68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从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看媒体市场营销69 An analysis of Female Images in 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7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71 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现代主义72 从叶芝的作品分析其精神世界的转变73 会议交替传译中习语的翻译74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外贸函电中否定信息的传递75 英汉颜色词翻译76 论《追风筝的人》中父子关系的心理剖析77 试析翻译中的“假朋友”78 中西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研究79 从个人英雄主义到爱国主义的升华—《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形象的分析80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he Light of the Skopostheory:A Case Study of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81 英语汽车商标的翻译策略82 目的论关照下的归化与异化83 许渊冲的“三美”原则在国外化妆品品牌名汉译中的应用84 On the Differences of Jocasta Complex in Sons and Lovers and Jin Suo Ji85 高中英语听、说、读教学活动中写作融入模式的初探86 从文学伦理阐释《榆树下的欲望》母杀子的悲剧87 由《麦琪的礼物》看欧亨利写作特色8889 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演讲的影响90 浅析中学英语写作教学91 《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亨利形象分析92 英汉语言中红色联想意义的比较93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以《荷塘月色》英译本为例94 《嘉莉妹妹》和《名利场》中的女性的性格及命运对比分析95 奴隶制下的压迫与爱——浅析托尼•莫里森的《宠儿》96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直接反馈和直接反馈对于不同水平学生的影响97 以《老友记》为例浅析美式幽默98 《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中的幽默99 论尤金•奥尼尔《毛猿》中的悲剧根源100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麦琪悲剧原因分析101 从译者的读者意识看童话英汉翻译102 从《唐山大地震》和《独立日》分析中美灾难片的异同103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沉默行为的解析104 从伊登和盖茨比之死探析美国梦破灭的必然性105 中西方传统女权主义思想异同比较——王熙凤与简爱之人物性格对比分析106 《善良的乡下人》中的女性形象分析107 课外作业对高中英语学习的作用研究108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对译109 沃尔特•惠特曼《草叶集》与郭沫若《女神》对比研究110 艾米丽•狄金森诗歌中的自然情结(开题报告+论文 )111 英语公益广告中隐喻的应用及翻译研究112 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沟通的文化差异性研究113 试论美国第二代女权主义114 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文体分析115 Study on Chinese and Western Menu Translation in View of Dietary Cultural Diversity116 大学英语课堂话语分析117 试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118 论《简爱》中的经济意识119 浅析《瓦尔登湖》中的生态思想120 论维多利亚时代早期的人性异化——以《远大前程》为例121 透过《丛林》看美国梦的破灭122 关于王尔德童话的研究123 电影《暮色》中人物对白的言语行为分析124 跨文化背景下中德谈判方式的比较125 论电影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以《肖申克的救赎》为例126 “反偶像的偶像”乔治奥威尔127 背诵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128 零售创新典范及其对中国零售业的启示129 体育新闻英语文体特点分析130 《水浒传》两个英译本中称谓语的翻译对比研究131 论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的父权意识132 论汉语新词语的英译133 苔丝女性悲剧的性格因素134 商务合同英语的语言特征135 分析《哈姆雷特》中两位女性的性格特点136 A Comparative Study of Jane Eyre and Vanity Fai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ess in Victorian Age137 英汉语中与饮食相关习语的文化含义及形象意义对比138 论《莫瑞斯》中E. M. 福斯特的自由人文主义思想139 《飘》中郝思嘉性格特征透析140 语篇转喻的功能分析141 解读《金色笔记》中的女性主义142 从《通往雨山之路》看美国印第安文化的逐渐衰落143 从合作原则浅析《飞屋环游记》中的言语幽默144 论《简爱》中的疯女人145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146 英汉文化差异对英语俚语汉译的影响147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d the Symbols Which Reflect the Emotional Keynote of Wuthering Heights148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Taboo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149 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150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法研究综述151 情感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影响152 英汉动物习语内涵意义的文化差异153 反思女性主义作家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研究154 《呼啸山庄》中的哥特元素分析155 《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156 中英文幽默映射的语言与文化差异157 “红”的中英对比及其翻译158 生态翻译学视野下《背影》两英译本的对比研究159 论《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对真爱的追求160 《虹》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161 简析《黛西米勒》女主人公的悲剧162 汉语中英语借词及其语言文化影响163 论《织工马南》中的象征意义164 文化语境对中西商务谈判的影响165 浅谈来自《圣经》的英语习语166 试析跨文化交流中文化休克现象及对策167 跨文化交际中旅游英语菜式的翻译168 论《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象征169 The Function of Symbols in the Feminist Novel Possession170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玛姬的性格171 从《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探索简奥斯丁实用爱情观172 试析《弗兰肯斯坦》中的哥特风格173 言语幽默产生的语音机制174 从电影《碟中谍》系列探讨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175 简奥斯丁《爱玛》中的爱玛形象分析176 Motivation’s Cultivation and Maintenance in English Learning 177 《蝴蝶梦》中的女性成长主题研究178 中美面子观比较及其对商务谈判策略的启示179 《红字》中霍桑的女性观180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之对比研究181 《红字》中对自由的求索182 《推销员之死》中美国梦破灭的主要原因183 从传统消费观念看中美文化差异184 从功能理论看汉英广告翻译185 从文化角度看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186 分析《大卫•科波菲尔》中人性的善与恶187 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18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89 在归隐中相遇—论梭罗与陶渊明的诗意人生190 美国校园俚语发展的促动因素看美国的自由精神191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Marriage 192 产品说明书的翻译技巧193 试析《旅游巴士》中的犹太文化内涵194 浅析中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数195 简爱性格研究196 宋词英译中的模因传播分析197 叶芝:无望的爱情,多变的风格198 论《傲慢与偏见》中婚姻选择的经济动因199 解读《纯真年代》中的爱伦的悲剧原因200 英汉新闻语篇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