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第一章 传播概述

合集下载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课件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课件
批判学派
强调对传播结构和传播过程的批判性研究,关注媒介内容的政治和社会影响,代表人物包 括哈贝马斯、阿多诺和席勒等。
文化学派
关注媒介内容对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强调对媒介文本的符号学和结构主义分析,代表人物 包括米德、詹姆斯·凯瑞和莫斯可等。
03
CATALOGUE
传播学的理论基础
符号学理论
符号学理论
面向大众的信息传播
详细描述
大众传播是指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介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的活动。
组织传播
总结词
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
详细描述
组织传播是指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包括正式的信息传递、会议、报告等,以及非正式 的沟通、流言蜚语等。
06
CATALOGUE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03
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来源于多个领域,如信息论、控制论、符 号学、结构主义和解释学等,这些理论和方法论为传播学的发展
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支撑。
02
CATALOGUE
传播学的历史与发展
传播学的起源
1
传播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当时美国的经济 、政治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对传播 现象的兴趣逐渐增加。
要点二
结构主义传播学
结构主义传播学是结构主义理论在传 播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它强调对传 播活动的整体结构和内在规律进行研 究。结构主义传播学认为,传播活动 受到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的制约,同 时又对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产生影响 。
要点三
结构主义方法论
结构主义方法论是结构主义理论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对事物的内 在结构和规律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在传播学研究中,结构主义方法论被 广泛应用于对传播活动的内在结构和 规律进行分析和研究。

00642传播学概论

00642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一、概念:1.196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3.传播:传播原来含义较广,如交流,通讯,交际,交往等等,基本意思是“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

在传播学中,传播被定义为:“带有社会性的,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人类文化史,社会发展史并存的,传播是一种社会行为,它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

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

生活与信息交流的推进而不断发展与完善的;②人类社会的传播方式虽然简单,但是却是多通道,多样的主要因素与推动力量,传播主要围绕生产力,生产关系进行的信息交流,沟通,扩散。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信息交小,传播学可分为五个研究层次,即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第二,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可分为三个研究层次:理论,模式,研究方法(定量、定性)。

第三,按不同领域划分纵向或横向的研究层次和研究重点。

纵向研究主要有:古代传播思想的整理与分析,近现代传播事业的演变等。

横向研究有:信息系统——研究与信息处理有关的理论和技术性问题等。

第四,还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传播学概论讲义

传播学概论讲义

传播学概论讲义第一章传播的含义第一节传播定义从古代汉语来看:说文解字傳播《北史·突厥传》:传播中外,咸使知闻。

•强调传递、撒播。

从英文词根来看:•拉丁词根:Communication: Communis分享,共有•印欧词源:Kom—moini 共同,交易,交换•强调交流、双向。

从西方学者的定义来看:•分为四种:•1.影响说传播是传播者有意识地影响他人的劝服行为。

–“传播就是某个人传递刺激以影响另一些人的行为的过程。

”•——霍夫兰等1953年•以上定义强调了传播者传递信息的目的性和影响性,把传播目的的实现和受者行为的改变看作是一切传播的基本特征,忽视了有些信息并非是向人们有目的的施加影响的事实。

2.反应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各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映。

定义在强调传播的广泛性和受者反应的必然性的同时,抛弃了传播的社会性和受者的能动性。

3.互动说•传播是把互不关联的事物联系起来的过程。

•强调了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通过信息传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双向性。

但是人类传播毕竟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一来一往的信息互动,而是一种复杂的多向的信息交流与沟通。

4.共享说•传播是传受双方对信息的共同分享。

–“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想努力共享的信息,思想或态度。

”•——施拉姆•定义强调了传播者与接受者对符号的共有性和共享性,但没明确指出:传受两者要“分享的是含义,而非符号”。

因为“同一个符号对两个人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或者对一个人有意义,对另一个却毫无意义。

”关于传播定义的异同•相同点:•1、传播是一个过程,不能被任意孤立起来。

•2、传播是相互作用的。

要重视传播过程中的语境。

•3、传播是象征性的。

Sign 强调signifier(能指)和signified(所指)之间的关系。

不同点•1、社会活动–赞成的人将它视为一种社会工具,人与人之间关系形成的基础。

我们不单是寻求传播,相反,我们是在传播过程中做具体的事情。

自考传播学概论新版复习资料

自考传播学概论新版复习资料

第一章传播学概述选择:1.20c70s末传播学引入中国。

2.传播的定义:“共享”说、“影响”说、“仪式”说、“符号”说。

(不同定义反映了人类从不同角度观察传播现象的结果。

)3.传播的本质:传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或基础性行为之一。

4.传播的类型:(着眼点不同:二分法、四分法)二分法: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传播的技术、手段);四分法: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以传播的范围、规模)5.自我传播:规模最小,不属于社会传播,不属于传播学研究范畴。

6.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

(至少两人以上,但上限模糊)7、大众传播学包括新闻事业。

新闻事业是大众传播的一部分。

8、传播规模与手段密不可分、互为因果。

9、传播“三要素”:传播过程存在着三个环节:传(者),受(者),信息(内容)。

10、传播的基本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

11、传播的基本功能:传送或者接受各种信息。

传播功能的多样性、复杂性。

12、从功能的角度看,传播可分为两种类型:工具性传播(或实用性传播)、消遣性传播(或娱乐性传播)。

13、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的谈话分为“社交性”和“自我中心性”两种。

14、传播功能的三个层次:个人层次,组织层次,社会层次。

15、传播的三、四大功能:传播的四大功能先由H.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三个功能,即“监测环境” “协调社会各个部分”和“传承社会遗产”,后来C.赖特在此基础上又增加“提供娱乐”的功能。

16、现代社会传播的显著特点是:大众传播在各个层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尤以社会层次为最。

17、传播的基本功能:传受信息。

18、传播功能的相对性和双向性:传播的功能与内容是相对的;绝大多数传播是双向、交互的,其作用、功能也就是双向、交互的。

名词解释: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的学科。

信息: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专业:新闻传播学院第一章总论♦什么是传播,传播的定义♦传播学如何兴起,它研究的内容及学科性质♦介绍国外传播学的概况,主要奠基人及学术成就♦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传播的类型:自言自语人内传播蘑菇与伞人际传播林肯健将组织传播春节晚会大众传播网络传播第一节传播的定义一、传播的定义共享说:亚历山大·戈德《传播的定义》:传播就是信息共享的过程。

劝服说:霍夫兰等传播就是某人传递信息或刺激以影响另一些人行为的过程。

反应说:史蒂文斯,传播就是有机体对刺激的反应。

★传播是信息在时间或空间中的流动和变化。

1传播学里的传播,是双向、共享意义上的信息和知识的流动过程。

2传播不是纯粹的获取和交流信息知识,它可能创造出新的思想。

二、信息的概念:★香农:信息就是能够减少和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

第二节传播学的兴起★一、传播学诞生的诱因1.科技的发展2.城市人口的集中造就了规模化的信息需求。

3.政治和战争的需要。

★二、传播学研究的演化可以概括为两大流派、三大来源、四大先驱。

两大流派:美国的经验学派和欧洲的批判学派。

三大来源:行为科学、信息科学(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新闻学四大先驱: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勒温、霍夫兰。

第三节国外传播学的概况,主要奠基人及学术成就拉斯韦尔5W模式:谁——说什么——对谁说——通过什么渠道——取得什么效果。

对宣传的研究。

《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拉斯韦尔对宣传的研究现代战争是一种整体战争,舆论在这种冲突中举足轻重。

宣传就是有效控制舆论的方法。

“通过操纵有意义的符号控制集体的态度。

”★宣传目的:改变受众态度来支持自己,推进自己的事业,损害敌人。

★方法:集中和转移公众的注意力是社会上层人物实施权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民主的政府而言,它意味着一种不诚实和欺骗。

宣传中努力说服的目的对宣传者本人是有利的,对被说服者未必有利,甚至是不利的。

★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1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传播,是“宣传和政治符号理论发展的先驱”。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 传播与传播学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 传播与传播学

▪ 祝建华教授提出来一个描述、解释和预测受众为何 使用新媒体技术的新理论概念“新媒体权衡寻求” (Weight and calculated for New Media,简称 WCN)。这个理论观点认为:“当且仅当受众发觉 其生活中某一重要需求已经无法被传统媒体满足、 并且认为新媒体能够满足该需求时,他们才会采纳 并持续使用这一新媒体。”可见,使用新媒体是一 个创新与扩展的过程,一般而言,只有当传统媒体 已无法满足需求了,对新媒体的接近才开始。

▲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
程。”——古罗马时期的政论家西塞罗(Ciceron)把
communication定义为把握一件事情或者是与别人
建立一种关系。
▲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古罗马时 期的政论家西塞罗(Ciceron)把communication定义为把握一 件事情或者是与别人建立一种关系。
▪ 20世纪40年代末,世界电视事业的发展进入了彩色 电视广播的新阶段。
▪ 1962年,开始运用通讯卫星越洋转播电视节目。 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 进行实况转播,当时47个国家约7.23亿观众收看到 了这些图像。虽然地球与月球遥遥相隔38万多公里, 但现代电子传播通讯技术的运用使声像传递仅需1.3 秒钟时间。
晚上9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10万年前) 晚上11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年前) 晚上11点53分,出现了文字(3500年前) 午夜前46秒,古登堡发明了近代印刷术(1450年) 午夜前5秒,电视首次公开展出(1926年) 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
(分别为1946、1947、1957年) ▪ 因此,施拉姆说:“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在人类

自考《传播学概论》知识点梳理

自考《传播学概论》知识点梳理

自考《传播学概论》知识点梳理一、传播学基础知‎识传播学的奠基‎人有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施拉姆。

传播学的主要‎分支有人际传‎播学、组织传播学、大众传播学。

对于传播学这‎门新兴的科学‎,最重要的是奠‎定理论基础;在构成传播学‎的各门学科中‎,与它关系最密‎切的行为、信息学;其具有的鲜明‎特色是边缘性‎。

传播的定义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二是强调传播‎是有意图的施‎加影响;三是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

传播的一般性‎功能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传‎播的个人或个‎体功能;二是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的角度‎去分析传播的‎社会功能。

传播学的研究‎路线是多学科‎理论探索→对传播实践的‎调查、分析和指导→理论上的提高‎的发展;传播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贯穿‎这门学科的一‎条主线是传播‎效果研究;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传播现‎象;传播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传‎播的过程和效‎果;传播活动存在‎的前提是受传‎者。

传播学研究基‎本步骤的第一‎步是选择课题‎;传播学研究常‎用的实验方法‎是实地试验;传播学研究中‎,我们将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相互交流信息‎的各种途径、手段、方式,通称为“渠道”。

传播过程的研‎究现状是将传‎播作为过程看‎待,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深入到深‎入,研究工作尚未‎完成。

传播作为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过程具有‎共同性和社会‎性。

传播学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

人际传播首先‎是社会信息传‎播。

狭义的人际传‎播亦称亲身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同时,人际传播也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

传播学研究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做到为我所用‎、中西结合、批判吸收。

我国传播学研‎究主要是以评‎价、介绍为主。

二、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于1‎946年在《宣传.传播.舆论》中首次明确了‎“大众传播学”这一概念,他提出了传播‎的5W模式和‎“社会传播”概念,并倡导和实践‎“内容分析法”,他又被后人称‎之为“宣传研究”之父;拉斯韦尔还提‎出了传播具有‎的环境监测、文化传递、社会协调三大‎功能。

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修改版)

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修改版)

自考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导论学习指导:本章是《传播学概论》全书的引论.重点在于了解传播学的关键概念、学科概况及学科背景。

第一节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一、概念:1.196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二、问答:1.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哪三种类型:答: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

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一、概念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第一.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可分为五个研究层次.即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第二.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可分为三个研究层次:理论.模式.研究方法(定量、定性)。

第三.按不同领域划分纵向或横向的研究层次和研究重点。

纵向研究主要有:古代传播思想的整理与分析.近现代传播事业的演变等。

横向研究有:信息系统——研究与信息处理有关的理论和技术性问题等。

第四.传播学研究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层次。

3.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4.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00642传播学概论大纲

00642传播学概论大纲

00642传播学概论大纲苏州大学编(高纲0890)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传播学概论》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的必修课,它是本专业应考者在学习了《新闻采编》、《新闻事业史》、《广播电视学概论》等有关基础课后,进行理论升华、提高的一门专业理论课。

其理论的思辨色彩较浓。

学习这门课,可以拓宽新闻思维视野,活跃思路,改变我们旧有的新闻观念,从而获得一种分析新闻传播现象、问题的新角度、新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考者在掌握大众传播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前提下,能够灵活地运用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分析一些新闻现象和传播问题,并能从事报刊、广播、电视的受众调查和效果分析。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绪论:现代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历史、方法与现状一、课程内容什么是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人的学问,研究人与人,人与他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影响,研究人怎样报导消息,接受新闻及知识,怎样受教及教人,怎样消遣及娱人。

”(施拉姆)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及传播与人和社会关系的学问,是从传播的社会功能出发,利用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为基础,以社会信息交流尤其以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

传播学30—40年代发端于美国,尔后逐步扩展到欧洲、亚洲,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个阶段,后一阶段在“新三论”的影响下,发展较快,出现了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以及施拉姆等著名学者。

产生许多新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流派。

后来逐渐扩展到欧洲、亚洲,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两个发展阶段。

传播学理论最早来源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等其他学科,50年代以后开始逐步形成自身的体系。

特别是后一阶段,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三论”的影响下,传播学有了较快的发展。

传播学传统上涉及五个方面内容,即:作为传播主体的传播者、作为传播主题的受众、传播的内容与信息、传播的媒介、传播的效果。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 传播学的定义- 传播学的概念: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递和交流过程的社会科学学科。

- 传播的本质:传播是信息的流动,是人类社会互动的基础。

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信息:信息的概念、特性、分类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

- 符号:符号的定义、功能、类型及其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 传播过程:传播的模型、要素(如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及其相互作用。

- 传播环境:社会、文化、技术等环境因素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发展历程1. 创立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 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等。

- 里程碑事件: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5W传播模式。

2.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理论发展:两级传播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等。

- 研究方法:调查法、实验法、内容分析法等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3. 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学科交叉:传播学与文化研究、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融合。

- 技术影响: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传播学理论的影响。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量研究方法- 调查法:问卷设计、样本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田野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 内容分析法:编码、分类、量化内容特征。

2. 定性研究方法- 深度访谈法:访谈技巧、数据整理与分析。

- 观察法: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的应用。

- 案例分析法:案例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3. 混合研究方法- 方法论: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原则。

- 实践应用:如何在实际研究中运用混合方法。

四、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趋势1. 发展现状- 学科建设:传播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 研究成果:我国传播学者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探索。

- 行业应用:传播学理论在新闻、广告、公关等领域的应用。

传播学概论大一知识点归纳

传播学概论大一知识点归纳

传播学概论大一知识点归纳
1.传播的概念:传播是信息、观念、价值等在社会中传递的过程,涉
及到传播者、媒介和接受者之间的互动。

2.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传播学源于20世纪初,经历了媒介技术发展、社会学研究影响、多学科合作等多个阶段。

3.信息传播模式:线性传播模式、交互传播模式和文化传播模式是信
息传播的三种基本模式,分别强调了信息传播中的不同要素和互动方式。

4.传播理论:包括的传播理论有:传播效果理论、依附理论、社会认
知理论、框架理论、媒介依存理论等。

这些理论系统地解释了信息传播过
程中的不同方面。

5.传播研究方法:调查、实验、案例分析、文献研究等是传播研究中
常用的方法。

研究者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研究,从而深入了解特定
问题。

6.媒介与传播:媒介是传播的工具,通过不同类型的媒介(如电视、
广播、互联网等)可以实现信息传播的广度和速度的增加。

7.传播的影响:传播对个体和社会都有重要的影响。

个体受到传播的
信息和观点的影响,而社会受到大众媒体的塑造和传播的文化的影响。

8.大众传播与新闻传播:大众传播是指通过媒体向广大群众传播信息
和观点,而新闻传播则是大众传播中特定领域的传播,即新闻传媒的传播。

10.传播伦理:传播伦理要求传播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遵守道德规范,如保护隐私、真实报道等。

这些是传播学概论中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对信息传播的本质、过程和影响有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掌握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传播现象的观察和研究。

传播学概论 00642

传播学概论 00642

第一章传播概述一、传播有哪些特性?形态多样性时空遍布性行为伴随性极端重要性二、传播的本质是什么?极端重要性既是传播的特性之一,又是传播的本质。

即从本质上看,传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的基本或基础性行为之一。

三、传播的定义是什么?1.“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它在传播中专指“心”的共有,并不涉及“物”的共有。

在传播实践中,这种“共享”不但是主观愿望,在很多情况下,也是客观结果。

即它是传播的出发点,又是其归宿。

2.“影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的过程。

3.“仪式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的仪式。

4.“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

“传播”即传授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四、怎样理解传播与信息的关系?传播和信息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两位一体”,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传播为形式,信息为内容,两者密不可分。

凡有“信息”处,必有“传播”,反之亦然。

五、传播有哪些类型?二分法分为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

这里的着眼点是:传播的技术、手段。

亲身传播指的是:以人体自身为中介或媒介,尤其以语言为主要传播手段,而以表情和动作为辅助手段传播的方式。

大众传播指的是:以机械化、电子化的大众媒介如报刊、网络等为手段的传播方式。

四分法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

这里变换了视角,以传播的范围、规模为着眼点。

四中传播类型由小到大依次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自我传播:只不过传者和受者的角色由一个人扮演。

这种以思考为核心的内向型自我传播,构成一切外向型传播的前提和基础。

人际传播: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

它的规模扩大为至少两人以上,下限明确,但上限模糊。

组织传播:所谓“组织”,通常指正式的组织,即为达成特定目标而建立明确程序、发生协调行动的群体。

大众传播:这是规模最大的一种传播。

传播内容的中介,既是信息的物理载体,又是接受行为的消费对象,通称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体、传媒。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课件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课件
了解各种传播媒介和技术的特点 和影响,掌握数字媒介和社交媒 体的应用方法。
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掌握团队合作和领导力的基本原 则和方法,培养沟通和协作的能 力。
结语
祝每一位同学在本课程中有所收获 希望大家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 感谢大家的参与和支持,下次见!
了解传播学的发展历史和 研究对象,掌握传播学的 基本概念和定义。
2 传播过程和媒介
了解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 节和影响因素,掌握媒介 的种类和特点。
3 传播心理学
了解人们对信息的认知和 接受方式,掌握有效传播 的心理机制。
教学成果
学会批判思考
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逻辑,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了解媒介和数字化时代的 影响
2
3
第三章主题:传播心理学
第四章主题:媒介组织与管理
4
教学方法
• 课堂讲解 • 案例分析 • 小组讨论 • 课程作业 • 考试
课程评估
1
作业
定期布置课程作业,以帮助学生复习课
生积极参与课堂,认真对待每个
活动环节。
3
考试
定期组织考试,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课 堂内容。
课程重点
1 传播学的历史和定义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课 件
传播学是研究信息和意义在人类社会中传递、交互及其中达成的意义的学科。 在这个课程中,我们将带您一起了解传播学的重要性和定义。
课程目标
了解传播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了解传播学中的各种概念和实践方法
理解传媒如何塑造社会和文化
课程大纲
1
第一章主题:传播学概论
第二章主题:传播过程与媒介

自考本科_传播学概论_第二讲

自考本科_传播学概论_第二讲

四、控制论模式
控制论模式总结:(存在的问题) 1.容易产生传受机会均等的错觉,实际并非如此。 2.循环概念是指回到原点,而实际的传播效果并非如此,由此出 现了丹斯的“螺旋形上升”模式来纠正。 3.控制论模式未能清楚显示,传播结构、过程与社会结构、过程 的紧密联系。
五、社会系统模式
由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解决了传播的要素问题,即内部结 构的问题,社会系统模式来解决的就是传播的条件问题,即外 部结构问题。 (一)赖利夫妇的社会系统模式 3个互相关联的概念:基本群体、更大的社会结构、社会总系统
社会环境媒介压力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德弗勒反馈赖利夫妇布雷多克的7w奥斯古德施拉姆传播单位马来茨克申农韦弗通信模式竹内郁郎丰富传播单位概念丹斯的螺旋形上升模式第一章传播概述第四节传播的功能斯蒂芬森工具性传播
传播学概论
课程代码:00642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刘旭彤
回顾复习
第一节 传播的含义 1.传播的特性 形态多样性、时空遍布性、行为伴随性、极端重要性(本质) 2.传播的定义 符号说:意思(意义)+符号+(媒介载体)=信息 结论:所谓传播,就是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优点:简单明白、高度概括性、普遍适用性 3.信息传受的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感知、认知;第二个层次,表述。
• 三、传播功能的三个层次 • (一)个人层次 • 工具性:了解环境 消遣性:调节个人身心 • (二)组织层次 • 工具性:为组织决策提供依据,协调成员行为和思想 • 消遣性:调节组织成员的情绪 • (三)社会层次 • 工具性:监测环境,协调社会,传承文明 • 消遣性:提供娱乐或调节大众情绪
• 四、传播的四大功能 • H.拉斯韦尔 《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提出三个功能 • 即,监测环境、协调社会各个部分、传承社会遗产 • C.赖特在此基础加上了“提供娱乐”。(1975) • 第一大功能——监测环境(新闻) • 第二大功能——协调社会各个部分(宣传) • 第三大功能——传承社会遗产(教育) • 第四大功能——调节身心(娱乐)

新版 传播学概论自考笔记

新版 传播学概论自考笔记

传播学概论自考笔记刘宗义目录第一章传播概述 (3)第一节传播的含义 (3)第二节传播的类型 (3)第三节传播的结构 (3)第二章传播学简史 (5)第一节 世界传播学沿革 (5)第二节中国传播学历程 (8)第三章传播技术的影响 (8)第一节传播革命的意义 (8)第二节媒介理论的演进 (10)第三节媒介融合的展望 (11)第四、五章传播制度的建构 (12)第一节传播与政治 (12)第二节传播与社会 (13)第三节传播与文化 (15)第四节传播与经济 (16)第六章传播活动的实践 (16)第一节人际交流 (16)第二节 群体传播 (17)第三节组织沟通 (17)第四节公众表达 (18)第五节大众传播 (18)第六节国际传播 (19)第七章传播主体的互动 (19)第一节传者图像 (19)第二节受者形貌 (20)第三节传受者展望 (22)第八章传播效果 (23)第一节从迷思到科学 (23)第二节从单一到多元 (24)第三节中国传播效果的本土化研究 (26)第一章传播概述第一节传播的含义传播的特性有:1、形态的多样性:口语、文字、图像传播等多种形式;2、时空遍布性:传播存在的普遍性;3、行为伴随性:传播是一种伴随性的行为;4、极端重要性:传播的本质。

二、传播与communication1234所谓传播是指传受信息的行为。

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

两者密不可分。

信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人类信息。

第二节传播的类型人类传播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传播分为社会传播与非社会传播。

社会传播包括人际传播、群体和组织传播、大众传播;非社会传播包括自我传播。

(二)四分法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二、自我传播:传者和受者的角色由一个人扮演。

三、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四、组织传播五、大众传播第三节传播的结构一、结构研究的意义(一)结构与过程的含义二、传播的基本模式三、线性模式1948年拉斯维尔提出了5w模式,即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取得的传播效果。

最新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最新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最新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考复习资料精品⽂档精品⽂档《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第⼀章传播概述【名词解释】传播学:研究⼈类社会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规律的学科。

⼈际传播:⾄少两⼈之间进⾏的个⼈与个⼈之间的传播活动。

⼯具性传播:⼈类进⾏传播是为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展开与⾃⾝⽣存和发展相关的⼀切⾏为。

⿇醉作⽤:与⼤众传播媒介的接触,耗费现代⼈⼤量时间,使之越来越疏于⾏动,并以为⾃⼰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

即沉溺于被动的信息积累。

托马斯公理:如果⼈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

类似“⾃我达成的寓⾔”,即如果个⼈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开展⾏动,结果就可能使之成为现实。

【简答题】传播的本质形态多样性(使⽤符号不同)、时空遍布性(⽆时不有、⽆处不在)、⾏为伴随性(实物传播、贯穿性)、极端重要性(传播的本质)⼤众传播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机械化、电⼦化的技术⼿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传送信息的⾏为或过程。

其主要优点为:快、⼴、多、好(清晰度、保真度)。

传播的四⼤功能监测环境——⽤新闻不断地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境的变动协调社会各部分——以【论述题】传播的定义(⼀)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额分享(⼆)影响说:强调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认知、态度或⾏为)的过程(三)“仪式”说:强调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的仪式(四)“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拉斯维尔的5W模式5W:Who(谁)→says What(说什么)→in What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对谁)→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5W,传播结构(过程)中的5个要素和环节: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

5W,传播学的研究领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5W模式的问题:上⼀页下⼀页。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总论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总论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总论第一章总论第一节关于传播及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的文字起源:距今1400年前,《北史·突厥传》中,“传播中外,咸使之闻。

”英语“Communication”源于拉丁文。

关于传播的概念有共享说、交流说、影响(劝服)说、符号(信息)说等等。

二、关于话语研究话语研究是把关注点放在对事物本质所做出的种种话语的可能性上。

换句话说,话语研究不是研究一个事物是什么,而是研究为什么人们用某种方式对该事物进行表述,是什么社会条件导致了这种话语,这种话语是否能够自我证明,它导致了什么后果。

所谓话语,就是围绕着特定的语境中的特定文本所形成的传播实践和社会实践。

三、传播的五种话语(一)传播是传递1、传播是信息的传递1948年,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传播的5W模式。

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认为:“信息就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这个定义虽然强调了信息客观性的一面,却忽视了信息编码和解码的复杂性,忽视了传播的社会意义。

2、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指在传播过程中,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多种变量处理不当,而造成传播效果的不确定性或误差。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妨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

传播隔阂指的是个人、群体、组织、世代、文化之间的隔阂、误解或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社会信息系统通过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来服务于社会发展。

立邦漆《龙篇》(二)传播是控制1、控制论视角下的传播1948年,数学家维纳出版了《控制论》一书,提出了控制论。

维纳认为,社会过程充满着偶然性,传播与控制是一个过程,要使这个社会更加有序,必须随时获得信息反馈,即时做出调整,适立新的变化(即自我学习),更好地执行控制者的命令。

2、传播是传者控制受者的过程传播学的诞生,也是“有意图地施加影响”这一话语兴起的产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 传播概述
人际传播:反馈很容易,可随时作出灵活反应 组织传播:反馈比较困难 大众传播:反馈更加困难 【信息】:指表达规范不规范 人际传播:表达最不规范,只要双方领会即可 组织传播:表达则有所规范,因为必须使团体或本组织成员都能了解 大众传播:表达最为规范,因为它面向大众,非如此不可。
2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 传播概述
A控制论模式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各个“传播单位”之间的传、受机会均等,实际上 并非如此 B循环性的表述,也容易引起误解,传播经过一个完全的循环,不折不扣地回到它原来的出发 点,这种循环类比显然是错误的 C控制论模式仍未清楚地显示传播结构、过程与社会结构、过程的紧密联系
狭义。传播是人(自身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即人类传播) 1.2传播的类型
1、传播的二分法:亲身传播、大众传播 2、传播的四分法: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 3、自我传播是最小的一种传播 4、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见的传播活动。作为人际关系的基础,它的规模扩大为至少两四 人以上,下限明确,但上限模糊 5、群体:是指具有共同价值观念和情感,持续地相互影响并共同活动的个人有机集合体,如 家庭、社团、民族等 6、组织:通常指正式的组织,即为达成特定目标而建立明确程序、发生协调行动的群体,如 政党、工厂、学校、公会等 7、大众传播:从受者角度看,包括这样一些大家习以为常的行为,读报纸、杂志、听广播、 看电视、电影、上网等,大众传播还有另一层意思,即传者、传播机构,包括报社、杂志社、 出版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电影制片厂、网站等。 8、各类传播的特点: 【周期】传播的节奏、频率。 人际传播:为偶发、最没有规律的传播,随时随地可能发生 组织传播:有一定规律,如每隔多少时间开一次会 大众传播:最有规律,凡有媒介都必须顶起发送信息,并严守规律 【角色】传播过程中扮演的是传者还是受者 人际传播:传者和受者,可随时交替,机会均等 组织传播:对传者和受者有所规定,机会往往不均等 大众传播:传者和受者大体固定,机会完全不均等 【反馈】:信息的流动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这与角色密切相关
4
Hale Waihona Puke 1.3传播的结构 1、传播过程至少存在着三个环节(三个最基本要素):传(者)、受(者)、信息(内容) 2、模式的类型包括:文字模式、图像模式、数学模式 3、拉斯韦尔的5W模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 4、拉斯韦尔的5W模式的贡献和问题 【贡献】 首先较为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5W的五个要素和环节:传者、讯息、媒介 、受者、效果。 率先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从5W着眼,划分出五个研究领域:控制(传者)分析、 内容(讯息)分析、媒介(渠道)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问题】 单向/双向 孤立/联系 静止/变动 环节/要素 4、申农-韦弗的通信模式的贡献和问题 【贡献】 关于媒介,这里的发射器、讯息和接收器,相当于媒介,即媒介被细分为三种 关于讯息,这里的讯息,对应于5W模式中的讯息,但有以下的变化 A增加了一个要素:信号或符号 B讯息也好,信号也好,都不再是一个,而变成了两个:“发出的”和“收到的” 关于噪音,要保证传播的顺利进行,必须注意排除噪音的干扰 【问题】 没从根本上克服线性模式的局限,依然忽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5、德弗勒的控制论模式最重要的修正,就是加入并突出了“反馈”的技能 6、控制论模式的贡献和问题 【贡献】 明确地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反馈”机制,从而更客观、更科学地反映 了现实的传播过程 【问题】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 传播概述
1.1传播的含义 1、传播1400年前出现,最早见于《北史.突厥传》 2、传播的特点:形态多样性、行为伴随性、极端重要性 3、传播的形态/类型: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图像传播 4、传播的本质:极端重要性 5、传播学最基本的概念的“传播”,精神内容的传布 6、传播是传授信息的行为(过程) 7、信息: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 接的表述 8、传播:广义。传播是系统(自身以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
1.4传播的功能 1、从功能的角度看,传播可分为两种类型:工具性传播、消遣性传播 2、工具性传播:是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开展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直接相关的一切行为 3、消遣性传播:是调节身心,消除人们的身心疲劳,也能间接地有利于应对环境 4、传播功能的三个层次: 个人层次(工具性传播:了解环境变动,学习社会规范和各种知识。消遣性传播:调节个人身 心) 组织层次(工具性传播:为决策提供依据,协调组织成员的思想和行动。消遣性传播:调节组 织成员的情绪) 社会层次(工具性传播:监测环境,协调社会各个部分的关系,传承社会文化遗产。消遣性传 播:提供娱乐或调节社会大众的情绪) 5、传播的四大功能 (1)监测环境(2)协调社会各个部分(3)传承社会遗产(4)调节身心 5、传播功能的相对性问题和双向性问题 (1)相对性问题 传播功能与内容的对应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通常,某个信息内容再发挥一种主要 功能的同时,也可能附带发挥几种次要功能 (2)双向性问题 由于绝大多数传播是双向、交互的,其作用、功能也就是双向、交互的 6、传播的负功能研究 大众传播有三种功能:授予地位、促进社会规范的实行、麻醉精神。前两种是正功能,后一种 是负功能。 7、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 8、自我达成的预言:如果个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而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这一错误理 解成为现实 9、充分发挥大众传播的正功能,又必须认真克服其负功能的具体操作 (1)受者角度:一是不可轻信大众媒介的信息,要认识到它是一种“虚拟环境“二是应尽可 能多地接触各种媒介(包括人际信息来源),在比较、鉴别、思考中,接近事实的真相
3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 传播概述
(2)传者角度:作为传者,尤其是专业化的大众媒介工作者,应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担负着引 导社会、书写历史的重大责任,要慎而又慎地防止对环境作“歪曲“的反映 (3)学者角度:作为传播学者,则应进一步加强对这一重大课题的科学研究,并以此贡献于 社会,切实地帮助大众传播媒介改进实际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