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率调整的状况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率调整的状况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对于历年存款利率的分析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调整,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至今已有30个年头了。
下表是1980年以来中央人民银行对存款利率的调整数据。
作散点图如下:(我认为折线图不是很精确,所以选择了散点图,模拟出大致的形状)
背景资料收集
(一)改革开放之前的利率管理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为应对通货膨胀一度实行了与货币利率并举的折实存款利率和折实贷款利率,当时对稳定货币、发展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后来,为了恢复国民经济,我国对不同的经济成分、不同行业、不同用途、不同期限的存贷款,曾制订多档利率.,并且适时调整灵活运用,利率的经济和杠杆作用比较明显。国家进人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时期,银行根据物价趋向稳定、国民经济全面高涨的新情况,调低了各项存款利率,对贷款实行多档次的差别利率,以较低的贷款利率支持国营经济的发展壮大。
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利率的经济杠杆作用受到了严重削弱。1958年,受“共产风”的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大幅度降低了储蓄存款利率,同时大大简化了利率层次,利率积累资金、引导资金流向的作用受到影响,高利贷活动活跃了起来。在“文革”时期,在利率政策和利率管理上受到了极“左”思潮影响,进一步降低了存货利率水平,归并利率档次,取消了企业贷款过期加息的规定,缩小了利率作用的范围,进一步削弱了利率的杠杆作用。
(二)改革开放以来利率管理的调整和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强调要自觉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工具管理经济,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央银行按照资金供求状况及时调整基准利率,并允许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在规定幅度内自由浮动。”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要求,在利率政策和利率管理方面作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利率的经济杠杆作
用逐步得到加强。主要做法有如下几个方面:
1、多次调整利率,较好运用了利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从1978年至2004年10月,我国存款利率共调整了23次。
2、差别利率、优惠利率的实行与取消。1978年7月,为了减轻财政补贴的负担,经国务院批准,银行对粮食企业的贷款利息减半计收,在利率上实行了优惠。到1984年底,银行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在全国普遍实行的优惠利率近50种。1994年政策性银行设立,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13个行业的差别利率,但对粮食贷款仍实行优惠利率,人民银行不再对其补贴,由农业发展银行统一与财政部结算;取消外贸收购贷款优惠利率,统一按调整后的流动资金贷款率执行,人民银行不再对中国银行实行补贴。这样,进一步理顺了中央银行与政策银行,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中央银行与财政的关系,体现了资金价格的公平性。
3、制定《利率管理暂行规定》并实施。规定指出,中国人民银行是利率管理的主管机关,代表国家统一行使利率管理权,中国人民银行各级机构负责本辖区的利率管理工作。从而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及其分支机构的利率管理职责,对加息规则作了规定,取消了分段计算原则。
4、改变了对逾期贷款、挤占挪用贷款加罚息办法,允许金融机构对流动资金贷款实行浮动利率。
5、逐步放开了同业拆借利率。1996年6月1日后,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同业拆借利率的上限,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状况自行商定。同业拆借利率的完全放开是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一项重要举措。
6、200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在8次下调商业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后上调利率,并逐步取消贷款利率上限。
我的分析:
所学有限,仅做简单的分析。
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国家通过银行把社会上暂时闲置不用的货币资金以存款储蓄的方式聚集起来,再通过有计划地把货币资本贷给急需要追加资金的企业和单位,用于生产和流通。
而利率,作为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重要指标,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变化可以直接作用和影响投资和消费等其他经济变量。
由图可以看出:
1、以整存整取一年期为例,1989年2月1日,达11.34%,形成改革开放以来利率最高点。这是为了控制过大资金投入引发的经济泡沫
2、随后,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在一年时间里利率又3次下调,1991年4月21日,利率为7.56%。
3、两年后,利率随着经济过热又被两度拉起,到1993年7月11日,央行将利率又升高到10.98%的高位,形成当时第二个高点。
4、利率在这个点位保持了34个月的纪录后,接着的便是被舆论称之为的“三年来央行七次降息”,到2002年,达到最低点1.98%。
5、目前,为了缓解金融危机,利率再次降到30年来最低点,中国的利率已降至接近改革开放30年来的低点。这是进行经济结构重整,扩大内需,减少对外贸的依赖的前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60、70年代,中国百姓放在银行里的钱不过几十亿、百多亿,而今天,银行中居民储蓄存款这一块竟高达58000亿。
这决不是说居民的存款过多了,而是在中国经济告别了短缺经济、转化为过剩经济时,以储蓄这种单一金融资产结构直面经济,已无助于社会经济的再发展。大量的原本用于生活消费的货币通过银行又转化为生产和流通资金用于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而消费受阻,使得生产愈加困难。
利息的调整是国家向社会投资者(存款人)发出的调整金融资产结构的信号。认清利率变化背后的本质,对于理解金融现象非常重要。
与外国银行比较:
欧美央行调整的是政策利率目标,其国内的客户利率是由市场决定,也就是商业银行自己决定的。
而中国还没有形成政策利率目标,政府直接调整的是客户利率,这与欧美的情况不一样。要应对金融危机,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利率的市场化问题,而不是利率水平的高低问题,零利率非中国现实的选择。
预测:
历史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最高的利率曾经达到一年252%,虽然经过了多年改革,仍然没有完全合理的政策和体系,现在,关键的问题是中国要下决心,把经济结构调整过来。第一应该解除老百姓的后顾之忧,第二应该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应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再把养老保险提高一些,相信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的大市场,能够实现自我回圈。
参考资料:
《中国利率管理的实践与改革展望》单超
新华日报简讯新消息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