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腐蚀原理简介
金属腐蚀原理
金属腐蚀原理
金属腐蚀是一种自然现象,指的是在金属表面发生化学或电化学反应的过程中,金属与外界环境中的氧气、水、酸、碱等物质发生反应,并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导致金属表面的物质逐渐失去,形成腐蚀产物或产生损坏。
金属腐蚀过程中常见的形式包括氧化、腐蚀、侵蚀等。
金属腐蚀的主要原理与电化学反应有关。
在金属表面有微小的电位差存在,形成了微电池。
当金属进入电解质溶液中,在阳极和阴极两个区域形成了微小的电池,即腐蚀电池。
在阳极区域,金属原子被氧化离子损失电子,转化为正离子。
而在阴极区域,溶液中的还原剂接受电子,还原成原子或分子。
这样,金属表面就会发生电荷的流动,导致金属的腐蚀。
除了电化学反应,金属腐蚀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例如,湿度、温度、PH值、化学物质浓度等都会影响金属腐蚀的速率和形式。
较高的湿度和温度可以加速金属腐蚀反应的进行,而酸性、碱性环境会使金属更易遭受腐蚀。
此外,金属的纯度和组织结构也会影响腐蚀的程度。
纯度较高的金属更不容易发生腐蚀,而晶粒结构较大或存在缺陷的金属更容易遭受腐蚀。
对金属腐蚀的原理的研究,有助于寻找防腐蚀的方法和措施。
常见的防腐蚀方法包括金属表面涂覆防腐涂料、阴极保护、合金化改进金属的抗腐蚀性能等。
防腐蚀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延长金属的使用寿命,减少腐蚀造成的经济和环境损失。
金属腐蚀的原理
金属腐蚀的原理金属腐蚀是指金属与周围环境发生化学反应而导致金属表面失去原有性能的现象。
金属腐蚀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着金属制品的使用寿命,还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了解金属腐蚀的原理对于预防和控制金属腐蚀具有重要意义。
金属腐蚀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电化学腐蚀。
电化学腐蚀是金属在电解质溶液中发生的一种电化学反应。
在电解质溶液中,金属表面会发生阳极溶解和阴极析出两种反应,导致金属表面的腐蚀。
阳极溶解是金属表面的原子失去电子成为离子溶解到溶液中,而阴极析出是溶液中的阳离子得到电子在金属表面析出成为金属原子。
这种电化学腐蚀是金属腐蚀中最主要的一种形式。
2. 化学腐蚀。
化学腐蚀是指金属与一些化学物质直接发生化学反应而导致金属表面腐蚀的现象。
化学腐蚀的原因主要是金属与氧气、水、酸、碱等化学物质发生氧化、水解、酸碱中和等反应,导致金属表面的腐蚀。
例如,铁的表面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铁氧化物,即锈。
3. 生物腐蚀。
生物腐蚀是指微生物、植物或动物对金属表面进行化学侵蚀的现象。
微生物和植物会在金属表面产生一些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会对金属表面产生腐蚀作用。
而一些动物,如海洋生物,会在金属表面产生一些有机物,这些有机物也会对金属表面产生腐蚀作用。
4. 应力腐蚀。
应力腐蚀是指金属在受到应力作用的情况下,在特定环境中发生的腐蚀现象。
金属在受到应力作用时,其原子结构会发生变化,使得金属更容易发生腐蚀。
应力腐蚀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腐蚀形式,往往会导致金属的快速破坏。
以上就是金属腐蚀的主要原理。
了解金属腐蚀的原理有助于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金属腐蚀,延长金属制品的使用寿命,减少资源浪费,保护环境。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金属腐蚀问题,共同努力为建设美丽的地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金属腐蚀原理全解
金属腐蚀原理全解金属腐蚀是指金属表面在一定条件下与周围环境发生化学反应,导致金属表面逐渐损耗、变薄或完全破坏的过程。
金属腐蚀是一个复杂的化学过程,涉及电化学、热力学、动力学和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
接下来将详细解析金属腐蚀原理。
首先,要了解金属腐蚀原理,需要明确腐蚀的基本过程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一般来说,金属腐蚀有两个主要的因素:金属本身的化学性质和周围环境的影响。
根据这两个因素的不同组合,金属腐蚀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其中最常见的一种腐蚀类型是金属的氧化腐蚀。
金属的氧化腐蚀是由金属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金属氧化物的过程。
例如,铁与氧气反应产生的氧化铁就是我们常见的锈。
金属的氧化腐蚀是一个电化学过程。
当金属与周围环境接触时,金属表面会形成一个电耦合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金属表面的阳极区和阴极区之间存在电荷传输。
金属的氧化腐蚀过程可以分为两个基本的半反应:金属的氧化半反应和电子转移半反应。
金属的氧化半反应是指金属中的金属离子释放出电子,形成金属离子的过程。
例如,铁在氧化腐蚀中会释放出Fe2+离子。
而电子转移半反应是指金属离子接受电子,还原成金属的过程。
例如,Fe2+离子在氧化腐蚀中会接受电子还原成Fe原子。
金属的氧化腐蚀过程还与介质中的溶解氧浓度和金属的电位有关。
氧气在水中会溶解成溶解氧,而溶解氧可以继续与金属发生电化学反应。
当金属的电位比周围介质中的溶解氧的还原电位低时,金属容易发生腐蚀。
此外,金属腐蚀还可以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湿度、温度、pH 值、盐度等。
这些因素会改变金属表面和周围介质之间的化学平衡,从而影响金属的腐蚀速率。
金属腐蚀不仅会导致金属表面的损失,还会对金属的力学性能、化学性能和外观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因此,为了防止金属腐蚀,人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选择合适的金属材料、防蚀涂层、防蚀电流等。
综上所述,金属腐蚀是由金属与周围环境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金属腐蚀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涉及到电化学、热力学、动力学等多个学科。
金属腐蚀的原理及防治方法
金属腐蚀的原理及防治方法金属腐蚀是指金属在化学或电化学作用下,发生破坏性变化的过程。
腐蚀过程会降低金属的强度和硬度,使其失去原有的机械性能,影响材料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因此,研究金属腐蚀的原理和防治方法,对延长金属材料的使用寿命、提高生产效率和确保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金属腐蚀的原理金属在自然环境中,常被暴露在空气、水、液体、土壤、化工介质、海水等导致的化学反应和电化学作用中,而导致金属的腐蚀。
在金属腐蚀过程中,发生的反应分为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两种类型。
(一)化学腐蚀化学腐蚀是指金属与某种化学物质,如酸、碱、盐等反应产生的腐蚀现象。
化学腐蚀常用来描述各种酸性、碱性和盐性的腐蚀。
例如,铁在水和氧气的作用下,会和水中的二氧化碳形成碳酸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会使铁逐渐被分解,并形成红褐色的铁锈。
当铁上的铁锈不断增长,破坏铁表面的保护层,导致铁的腐蚀。
(二)电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是指金属通过电极反应与电解质溶液中的阳、阴离子,或电解质溶液中的氧分子反应发生的腐蚀现象。
电化学腐蚀的过程中,金属表面的阳极区发生氧化反应,金属表面的阴极区发生还原反应。
例如,当铁在水中淋湿时,铁的表面会形成一个电解质界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铁表面的阳极区,也就是金属离子会溶解到电解质中,释放出电子,在表面形成负电位。
金属表面的阴极区则会吸收电子,在表面形成正电位。
由于阳离子的溶解和阴离子的吸附,会导致金属表面产生氢离子,它们会不断地在金属表面上沉积,并形成小洞使金属逐渐腐蚀。
二、金属腐蚀的防治方法(一)表面处理表面处理是一种防止金属腐蚀的有效方法。
表面处理的目的是为了增加金属的耐腐蚀性能,通过处理金属表面,使其不容易和外界物质发生反应,从而达到防止腐蚀的目的。
表面处理一般采用喷涂、热浸镀、电镀、电泳、涂层等方法,来对金属表面进行处理,从而防止金属腐蚀。
(二)金属镀层金属镀层是一种常用的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
在金属的表面涂上一层抗腐蚀能力强的金属,可以保护金属的表面不受腐蚀的侵蚀。
金属腐蚀原理
金属腐蚀原理金属腐蚀是指金属在环境条件下受到化学或电化学作用而逐渐失去其原有性能的过程。
金属腐蚀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不仅会影响金属的外观和机械性能,还可能导致设备的损坏和安全隐患。
了解金属腐蚀的原理对于预防和控制金属腐蚀至关重要。
金属腐蚀的原理主要包括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两种类型。
化学腐蚀是指金属在化学环境中受到氧化、还原、酸碱等化学作用而发生腐蚀。
例如,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会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氧化物,即锈。
电化学腐蚀是指金属在电化学环境中受到阳极和阴极的作用而发生腐蚀。
当金属表面存在阳极和阴极区域时,就会形成电化学腐蚀电池,金属在阳极处发生溶解,而在阴极处发生析出,从而导致金属腐蚀。
金属腐蚀的原理可以通过电化学腐蚀的腐蚀电位和腐蚀电流密度来进行表征。
腐蚀电位是指金属在电化学腐蚀条件下的电位,它可以反映金属的耐蚀性能。
腐蚀电流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金属在电化学腐蚀条件下的电流密度,它可以反映金属的腐蚀速率。
通过对腐蚀电位和腐蚀电流密度的测定,可以评估金属在具体环境中的腐蚀倾向和腐蚀速率,为金属腐蚀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
金属腐蚀的原理还与金属的组织结构、表面状态、应力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
金属的晶粒大小、晶界分布、缺陷等微观结构都会影响金属的腐蚀行为。
金属表面的光洁度、清洁度、涂层等状态也会影响金属的腐蚀行为。
此外,金属的应力状态和变形状态也会影响金属的腐蚀行为。
因此,要全面了解金属腐蚀的原理,需要综合考虑金属的化学性质、电化学性质以及物理性质等多方面因素。
在实际工程中,为了预防和控制金属腐蚀,可以采取多种措施。
例如,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金属材料和合金材料、采用防腐涂层和防腐膜、改善金属的工艺处理和热处理、控制金属的应力状态和变形状态等方式来降低金属的腐蚀倾向和腐蚀速率。
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善环境条件、控制金属表面的清洁度和涂层状态、采用阴极保护和阳极保护等方式来减少金属的腐蚀损失。
综上所述,金属腐蚀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其原理涉及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两种类型。
金属腐蚀原理
金属腐蚀原理金属腐蚀是指金属在特定条件下与周围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导致其损失其原有性能和结构的现象。
金属腐蚀是一种自然现象,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工业、农业、医疗、建筑和航空等领域的金属制品。
金属腐蚀的原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化学反应金属与环境中的化学物质接触时,必然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
铁与水和氧气反应会形成氧化铁,即铁锈。
Fe + H2O + O2 → Fe2O3·nH2O(铁锈)金属的电化学性质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如铜与氯离子反应如下:Cu + 2Cl- → CuCl2 + 2e-金属的原子释放出电子,产生正离子。
在电解质中,这些正离子随后会与负离子反应,导致金属表面的电化学腐蚀。
2. 电化学反应金属的表面被涂上一层绝缘性较好的材料或涂层,可以防止其与外部环境发生化学反应。
当涂层损坏或表面存在缺陷时,金属会变得更易受到腐蚀。
此时,金属会表现出电化学反应,也就是在金属表面形成电池。
金属的电子从阴极(电池的负极)流向阳极(电池的正极),从而导致阳极处的金属被电化学腐蚀。
3. 介质腐蚀金属腐蚀还会受到介质的影响,介质包括气体、液体和固体。
在钢材上,只有当表面附着了盐、油、水或化学物质等附件时,金属才会腐蚀。
在线的腐蚀往往会发生在地下管道和油罐等结构中,因为它们被完全包围在介质中。
在这种情况下,防护系统和钝化剂等方法可能会用来防护金属免受腐蚀的影响。
4. 海洋水腐蚀金属在海洋环境中面临更复杂的腐蚀挑战,因为海洋环境包含盐、水以及许多化学物质。
海水的腐蚀效果比纯水的腐蚀效果更严重,并可以在金属表面形成锈。
氯离子是最具腐蚀性的物质。
在船舶、桥梁和海上平台等重要结构中,通常需要采用特殊的腐蚀防护措施来保护金属免受海洋环境的损害。
金属腐蚀涉及多个因素,包括化学反应、电化学反应、介质腐蚀和海水腐蚀等。
通过了解这些原理,我们可以采取更有效的方法来防止金属腐蚀并延长其寿命。
除了了解金属腐蚀的原理之外,还需要对不同类型的金属腐蚀有深入的了解。
金属电化学腐蚀基本原理
金属电化学腐蚀基本原理
金属电化学腐蚀是指金属与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而遭受损害的过程。
其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金属的电化学性质:金属具有导电性质,其内部存在自由电子,可以形成电流。
不同金属的电化学性质有所差异,会影响金属的耐腐蚀性能。
2. 电化学反应:金属腐蚀主要是通过电化学反应进行的。
在电解质溶液中,金属表面会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
这些反应中,金属作为阴极或阳极参与电子传递过程,从而导致金属的腐蚀。
3. 电化学腐蚀过程:在电解质溶液中,当金属表面存在局部缺陷(如划痕、裂缝等)时,就会形成阳极和阴极的区域差异。
阳极区域发生氧化反应,金属通过失去电子被溶解成阳离子进入溶液中;而阴极区域则发生还原反应,一些物质被还原成金属。
在这个过程中,金属的一部分被腐蚀,组成金属的原子被离子替代,最终导致金属的损坏。
4. 影响腐蚀速率的因素:金属电化学腐蚀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溶液中的电导率、氧含量、温度等。
此外,金属的合金成分、微观结构和表面处理等也会对腐蚀速率产生影响。
5. 防腐措施:为了减缓金属电化学腐蚀的发生,可以采取多种防腐措施,例如使用防腐涂层、合金化、电镀、阳极保护等方法,以提高金属的耐腐蚀性能。
金属的腐蚀原理防腐技术措施和应用场景
金属的腐蚀原理防腐技术措施和应用场景金属的腐蚀问题一直是工程领域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难题之一。
腐蚀会导致金属材料的损耗、性能下降甚至结构破坏,给工业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
为了延长金属材料的使用寿命,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防腐技术和措施。
本文将介绍金属的腐蚀原理、常见的防腐技术措施以及应用场景。
一、金属的腐蚀原理金属的腐蚀是指金属在特定环境下与周围介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造成金属表面的金属离子溶解掉或形成新的化合物。
常见的腐蚀形式有电化学腐蚀、化学腐蚀和微生物腐蚀等。
1. 电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是金属在电解质溶液中发生的一种腐蚀形式。
当金属表面存在不均匀的电位差时,形成电化学腐蚀电池,金属作为阳极处于电化学腐蚀的位置。
阳极反应导致金属的离子溶解,而阴极反应则是还原过程。
电化学腐蚀通常在潮湿环境中发生,如海水、土壤和大气中。
2. 化学腐蚀化学腐蚀是指金属与非电解质介质(如酸、碱等)发生的一种腐蚀形式。
在化学腐蚀中,金属表面与介质中的活性物质直接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稳定的化合物。
不同的金属对不同的化学物质有不同的腐蚀敏感性,一些金属可以在特定的酸或碱溶液中很容易发生化学腐蚀。
3. 微生物腐蚀微生物腐蚀是由微生物所引起的金属材料腐蚀。
微生物可以通过产生酸、产生腐蚀性代谢产物、吸附在金属表面等方式导致腐蚀。
微生物腐蚀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沉积物等环境中,对金属设备和管道的腐蚀破坏较为严重。
二、防腐技术措施为了减缓金属材料的腐蚀速度,延长其使用寿命,人们开发了多种防腐技术措施,常见的包括涂层保护、金属表面处理、合金改性以及阳极保护等。
1. 涂层保护涂层保护是通过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来防止金属与环境接触,减少腐蚀的发生。
常见的涂层材料包括涂漆、涂料、电镀等。
这些材料可以形成一层致密的膜,防止氧气、水分等腐蚀性物质渗入金属表面,起到防融化、隔绝和隔离的作用。
2. 金属表面处理金属表面处理是通过改变金属表面的物理或化学性质来提高其抗腐蚀性能。
金属腐蚀原理简介
2.设计选材时,采用某些耐缝隙腐蚀的材料,可以延长设备寿命。例如采用高钼铬镍不
锈钢、哈氏合金等,但由于价格昂贵,未能广泛使用。
电偶腐蚀
异种金属彼此接触或通过其它导体连通,处于同一个介质中,会造成接触部位的局部腐蚀。其中电位较 低的金属溶解速度增大,电位较高的金属溶解速度反而减小,这种腐蚀称为电偶腐蚀,或称接触腐蚀、 双金属腐蚀,异金属腐蚀 。 机理:混合电位理论。 在彼此偶接以后,电位比较低的M2成为阳极,电位比较高的M1为阴极,并有电偶电流从M1流向M2,因 而M2发生阳极极化,M1发生阴极极化。当极化达到稳定时,总阴极极化曲线与总阳极极化曲线的交点 所对应的电位Ec即为偶对的混合电位,对应的腐蚀电流ic即为电偶电流。 此时M2的腐蚀电流从icorr2增加到i’corr2,说明比其单独存在时腐蚀速度增加了,而M1则相反,它的腐蚀 电流从icorr1降到i’corr1,说明偶合后比单独存在时腐蚀速度下降了。 电偶腐蚀电池中,阳极体金属腐蚀速度增加的效应,称为接触腐蚀效应,而阴极体金属腐蚀速度减小的 效应,称为阴极保护效应。两种效应同时存在,互为因果。
小结
金属电化学腐蚀机理可帮助进行极化实验结果的分析,利用各种极化产生的根本原 因来改善材料的性质,在阅读文献时可以从更深层次来分析电化学分析数据产生的 原因,从而针对该材料的性质来进行相应的材料改进。 从一具体的材料成分上来计算分析该腐蚀现象所出现的内在原因。 从理论上对腐蚀情况作出解释。
极化:电极上有电流通过时,电动势偏离了平衡电位。故又分阴极极化和阳极极化。
极化电流:对腐蚀系统通入的外加电流。 腐蚀速度:用阳极电流密度表示,阳极腐蚀金属发生氧化反应。 过电位:描述电极电位偏离的程度,即极化程度。极化程度越高,腐蚀速度速度越小。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时所需要的能量。
金属的腐蚀原理
金属的腐蚀原理金属的腐蚀是指金属表面受到化学或电化学作用而发生的破坏性变化,导致金属失去原有的性能和外观。
腐蚀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不仅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而且对金属制品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都有着重大影响。
金属的腐蚀是由于金属与周围环境中的氧、水、气体、酸、碱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的。
腐蚀作用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包括金属的种类、环境的条件和腐蚀物质的性质等。
金属腐蚀的原理主要包括电化学腐蚀、化学腐蚀和微生物腐蚀等几种类型。
首先是电化学腐蚀,它是金属腐蚀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根据电化学原理,金属表面存在着不同的电位差,当金属表面与外界介质(如水、空气等)接触时,就会发生电化学反应。
在这种情况下,金属表面将发生失去电子的氧化反应,而介质中的氧、水将接受这些电子进行还原反应,这样就形成了电化学腐蚀。
其中,金属的氧化反应可以看作是金属表面的溶解,而还原反应则是产生金属氧化物的沉淀。
这种电化学腐蚀的速度与金属的电化学活性有关,一般来说,活性越高的金属越容易发生腐蚀。
其次是化学腐蚀,它是指金属与一些酸、碱、盐等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导致金属表面溶解的过程。
这种腐蚀通常是在特定的化学环境中发生的,例如金属在酸性溶液中会发生酸蚀,而在碱性溶液中则会发生碱蚀。
化学腐蚀的速度与介质中的化学物质浓度、温度等因素相关。
一些金属在特定的化学环境中甚至可以迅速发生腐蚀,从而引起金属材料的严重破坏。
此外,还有微生物腐蚀,它是指一些微生物(如细菌、藻类、真菌等)在特定环境中通过化学或生物化学方式引起金属的腐蚀。
微生物腐蚀通常发生在潮湿、缺氧的环境中,由于一些微生物分泌的代谢产物具有腐蚀性,因此会对金属材料造成损害。
微生物腐蚀的特点是腐蚀速度较慢,但其对金属的损害却往往比较严重。
总的来说,金属腐蚀的发生是由于金属表面与周围环境中的氧、水、酸、碱、微生物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导致金属的表面发生变化或溶解。
腐蚀的机理主要包括电化学腐蚀、化学腐蚀和微生物腐蚀等几种类型,它们在金属的腐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金属腐蚀原理
金属腐蚀原理
几乎所有的金属材料都是在一定环境中使用。
在使用的过程中,金属材料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作用总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腐蚀,那么金属腐蚀原理是什么呢?当金属与非电解质相接触时,非电解质中的分子被金属表面所吸附,并分解为原子后与金属原子化合,生成腐蚀产物。
化学腐蚀的基本过程是介质分子在金属表面吸附和分解,金属原子与介质原子化合,反应产物或者挥发掉或者附着在金属表面成膜,属于前者时金属不断被腐蚀,属于后者时金属表面膜不断增厚,使反应速度下降。
二、电化学腐蚀原理
金属材料与电解质溶液接触,通过电极反应产生的腐蚀。
电化学腐蚀反应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
在反应中,金属失去电子而被氧化,其反应过程称为阳极反应过程,反应产物是进入介质中的金属离子或覆盖在金属表面上的金属氧化物(或金属难溶盐);耐腐蚀志盛威华无
机防腐涂料耐腐蚀效果好,介质中的物质从金属表面获得电子而被还原,其反应过程称为阴极反应过程。
在均匀腐蚀时,金属表面上各处进行阳极反应和阴极反应的概率没有显著差别,进行两种反应的表面位置不断地随机变动。
直接造成金属材料破坏的是阳极反应,故通常
情况下采用外接电源或用导线将被保护金属与另一块电极电位较低的金属相联接,以使腐蚀发生在电位较低的金属上。
金属防腐技术的原理
金属防腐技术的原理金属防腐技术是用于保护金属材料免受腐蚀侵蚀的一种方法。
金属腐蚀是指金属在与环境中的气体、水、湿度、化学物质等接触时,发生表面和内部结构的变化,从而导致金属性能的降低和破坏。
为了延长金属材料的使用寿命并保持其性能稳定,人们研发了各种金属防腐技术。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金属防腐原理。
1. 阻隔层防腐原理:阻隔层防腐是最常见的金属防腐技术之一。
其原理是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具有隔绝作用的防腐层,阻止外界物质与金属直接接触。
常见的阻隔层防腐方法包括涂层和镀层。
涂层技术涂覆一层具有优良防腐性能的涂料或油漆在金属表面;镀层技术是在金属表面沉积一层具有防腐能力的金属薄膜,如镀锌、镀铬等。
这些防腐层能够隔离金属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减少腐蚀的发生。
2. 缓蚀剂防腐原理:缓蚀剂防腐是通过向环境中添加一种具有防腐性能的化学物质,形成一层保护膜来防止金属腐蚀。
这些化学物质可以吸附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保护膜,从而隔离金属与腐蚀介质的直接接触,起到防腐的作用。
常见的缓蚀剂包括无机盐类、有机酸盐、脱氧剂等。
缓蚀剂防腐广泛应用于腐蚀介质比较复杂、无法采用阻隔层防腐的场合。
3. 电化学防腐原理:电化学防腐是利用电化学原理对金属进行防腐保护的方法。
金属腐蚀是一种自发的电化学反应,在腐蚀介质中金属表面产生阳极溶解、阴极还原等反应。
电化学防腐通过改变环境条件,使金属表面的电化学反应发生改变,从而减少或抑制金属腐蚀。
常见的电化学防腐方法包括阳极保护和阴极保护。
阳极保护是通过使金属表面成为阳极,使金属自身溶解腐蚀而保护基材。
阴极保护则是通过在金属表面引入电流,使金属表面成为阴极,阻止阳极溶解反应的发生。
4. 合金防腐原理:合金防腐是通过改变金属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来提高其耐腐蚀性能的方法。
合金防腐的原理是通过添加合适的合金元素,使金属的晶界结构更加紧密,形成更加稳定的化合物,从而阻碍腐蚀介质对金属的侵蚀。
合金防腐技术广泛应用于工程材料和高耐腐蚀性材料的制备。
金属腐蚀的原理
金属腐蚀的原理
金属腐蚀是指金属表面与周围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使金属失去其原有的性能和外观的过程。
金属腐蚀的原理主要涉及电化学和化学反应两方面。
1. 电化学腐蚀:在金属与电解质溶液接触时,金属表面上会形成一个电化学反应的界面,即金属溶液间的电极。
在这个界面上,存在氧化和还原反应。
金属表面的阳极区域发生氧化反应,即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形成离子,并溶解到电解质溶液中;而金属表面的阴极区域发生还原反应,即电解质中的阴离子接受电子,并在金属表面上发生沉积或析出。
这些电化学反应导致了金属表面的腐蚀。
2. 化学腐蚀:金属腐蚀还可以通过直接与大气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引起。
例如,金属与氧气反应形成金属氧化物,如铁与氧气反应形成铁锈。
金属还可以与酸、碱等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导致腐蚀。
这种腐蚀过程主要是由于金属与化学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导致金属表面破坏。
除了电化学和化学反应,金属腐蚀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湿度、温度、金属表面的质量、表面处理等。
湿度和温度的提高促进了金属腐蚀的发生,而金属表面的质量和表面处理可以对腐蚀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金属腐蚀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会导致金属材料的性能下降、丧失机械强度和导电性能,甚至导致设备和结构的损坏和失效。
因此,在工业和日常生活中,采取防腐措施或使用耐腐蚀材料来延缓金属腐蚀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
金属腐蚀的原理和特点是
金属腐蚀的原理和特点是金属腐蚀是指金属与周围环境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导致金属表面产生氧化、腐蚀等现象的过程。
金属腐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湿度、氧气、酸碱性等。
金属腐蚀对金属材料的性能和寿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深入了解金属腐蚀的原理和特点十分重要,有助于我们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延长金属材料的使用寿命。
一、金属腐蚀的原理:1. 电化学腐蚀原理:金属腐蚀通常是一种电化学过程,涉及到两个重要的反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当金属与介质接触时,金属表面发生氧化反应形成阳极区,金属离子在介质中溶解。
同时,介质中的电子被金属表面吸收,然后在离开金属表面的地方发生还原反应,形成阴极区。
金属腐蚀的电化学过程就是阳极和阴极之间的电子传递和离子迁移的过程。
2. 因素影响:金属腐蚀的速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介质的性质,如湿度、温度、气压、含氧量等。
湿度高、温度高、氧气浓度大的介质是金属腐蚀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金属自身的性质,如金属在介质中的溶解度、自蚀性和金属晶格的缺陷等。
此外,金属腐蚀还受到介质中杂质、金属表面的形貌、金属的应力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二、金属腐蚀的特点:1. 化学变化:金属腐蚀是一种化学反应,金属离子在介质中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形成化合物。
这个过程中,金属原子的价电子会发生改变,金属表面会发生氧化、还原等化学变化。
由于金属腐蚀引起的化学变化是不可逆的,往往会导致金属的损坏。
2. 金属材料破坏:金属腐蚀使金属表面受到侵蚀和腐蚀,使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能和机械性能降低。
金属腐蚀会使金属表面产生褐色、黑色等不均匀的凹陷,甚至形成孔洞、脱落,导致金属材料的破坏。
3. 减小金属的强度和硬度:金属腐蚀会影响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使其强度和硬度降低。
金属腐蚀使金属表面形成微小的凹坑和裂纹,这些缺陷对金属材料的强度和硬度造成负面影响。
金属腐蚀还使金属材料的疲劳寿命降低,容易导致断裂。
4. 影响金属材料的外观和质感:金属腐蚀会使金属表面变得粗糙、不光滑,影响金属材料的外观和质感。
金属的腐蚀原理及其防腐技术措施
金属的腐蚀原理及其防腐技术措施金属腐蚀问题一直是工程领域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腐蚀不仅会损害金属材料的性能和外观,还会对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金属腐蚀的原理,以及可采取的防腐技术措施。
一、金属腐蚀原理腐蚀是金属遭受化学或电化学破坏的过程。
金属物质在各种环境条件下与气体、液体或固体接触时,会发生不同形式的腐蚀反应。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金属腐蚀原理:1. 干腐蚀:金属在干燥环境中接触到氧气或其他氧化剂时,会形成氧化物,从而引发干腐蚀。
例如,铁会在氧气的存在下生成铁锈。
2. 湿腐蚀:金属在潮湿或液体环境中引起的腐蚀称为湿腐蚀。
常见的湿腐蚀形式包括普通腐蚀、点蚀腐蚀和应力腐蚀等。
3. 电化学腐蚀:当金属与电解质或其他金属接触时,会引发电化学反应,形成阳极和阴极区域,从而引起电化学腐蚀。
例如,铁与水形成的电池效应引发的腐蚀称为电化学腐蚀。
二、金属腐蚀防护技术措施为了保护金属材料免受腐蚀的侵害,人们采用了各种防腐技术措施。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金属腐蚀防护技术措施:1. 表面涂层:通过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阻隔金属与环境物质的直接接触。
常用的涂层包括油漆、涂料、热浸镀锌等。
这些涂层可以提供良好的物理隔离和化学稳定性。
2. 阳极保护:通过将一种容易腐蚀的金属(阳极)与需要保护的金属(阴极)连接起来,从而在金属之间形成一个电流环路。
阳极自身会腐蚀,从而保护阴极金属免受腐蚀。
常见的阳极保护方法有热镀锌、铝阳极氧化等。
3. 好氧环境控制:许多金属腐蚀需要氧气的存在才能发生。
通过控制环境中的氧气含量或减少其接触金属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金属腐蚀的速度。
例如,在油箱等封闭空间中加入惰性气体以替代空气中的氧气。
4. 缓蚀剂的应用:缓蚀剂是一种能够形成保护膜,从而减少金属腐蚀速度的物质。
缓蚀剂可以直接添加到金属表面,也可以通过液体介质的方式施加在金属上。
常见的缓蚀剂有磷酸盐、硝酸盐等。
5. 合金化:通过合金化的方式改善金属的抗腐蚀性能。
金属元素的腐蚀与防护的原理和实际应用
金属元素的腐蚀与防护的原理和实际应用金属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的材料之一,它的强度和导电性能使其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金属也容易受到腐蚀的影响,从而减少其使用寿命和功能。
本文将探讨金属腐蚀的原理以及常见的金属腐蚀防护方法,并介绍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使用。
一、金属腐蚀的原理金属腐蚀是指金属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与周围介质发生化学反应,导致金属表面的氧化、溶解或脱落。
金属腐蚀的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电化学反应:金属的腐蚀主要是由于电化学反应引起的。
当金属与电解质接触时,形成一个电池系统,其中金属是阳极,电解质中的氧化剂是阳极反应的主要物质。
2. 酸碱腐蚀:金属在酸性和碱性环境下容易发生腐蚀。
酸性环境下,金属表面的氢离子浓度增加,造成金属表面的氢气析出,加速金属的腐蚀;碱性环境下,金属表面生成氢氧化物层,难以保护金属表面。
3. 细菌腐蚀:某些细菌通过吸附和氧化物的形成,从而引起金属的腐蚀。
4. 腐蚀介质:腐蚀介质的性质对金属腐蚀的速率和程度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含氯离子的海水对钢铁的腐蚀作用远远大于纯水。
二、金属腐蚀的防护方法为了延长金属的使用寿命和保护金属的性能,人们采用了多种金属腐蚀的防护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护方法:1. 表面涂层: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可以阻止氧气和水分接触到金属表面,从而减缓腐蚀过程。
常用的表面涂层材料包括油漆、涂料、镀层等。
2. 阴极保护:通过将一种较为活泼的金属与待保护金属连接,通过电流引导,使待保护金属成为阳极,从而保护其不被腐蚀。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型金属结构、管道等。
3. 防腐合金:将一种能够与金属表面形成稳定化合物的合金加入到金属中,改变其化学性质,提高其抗腐蚀性能。
例如,将铬添加到铁中制成不锈钢。
4. 缓蚀剂:通过添加一些能与金属表面形成保护膜的物质,来减缓金属腐蚀的速率。
例如,碱式硅酸盐可以用于减缓铝的腐蚀。
三、金属防腐在实际应用中的使用金属腐蚀防护在很多行业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金属腐蚀的原理
金属腐蚀的原理金属腐蚀是指金属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受到化学或电化学作用而逐渐失去其原有性能的过程。
金属腐蚀是一种不可逆的化学反应,会导致金属材料的损坏和破坏,给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带来诸多问题。
因此,了解金属腐蚀的原理对于预防和控制金属腐蚀具有重要意义。
金属腐蚀的原理主要包括电化学腐蚀和化学腐蚀两种类型。
电化学腐蚀是指金属在电解质溶液中发生的腐蚀现象,是由于金属表面和溶液中的氧、水等物质发生电化学反应而导致的。
而化学腐蚀则是指金属在非电解质溶液或气体中发生的腐蚀现象,是由于金属表面和介质中的酸、碱、盐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导致的。
在电化学腐蚀中,金属表面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当金属处于电解质溶液中时,金属表面会发生阳极和阴极两种反应。
在阳极反应中,金属会失去电子并被氧化成阳离子,而在阴极反应中,氧或水会接受电子并发生还原反应。
这一过程会导致金属表面逐渐溶解和腐蚀,最终形成金属离子和气体产物。
而在化学腐蚀中,金属表面会与介质中的酸、碱、盐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这些介质中的物质会与金属表面发生化学吸附或离子交换反应,导致金属表面逐渐溶解和腐蚀。
例如,金属与酸性介质中的酸发生反应会生成金属盐和氢气,而金属与碱性介质中的碱发生反应会生成金属氢氧化物等。
总的来说,金属腐蚀的原理是由于金属与周围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化学或电化学反应而导致金属表面逐渐失去其原有性能。
因此,预防和控制金属腐蚀的关键在于改变或控制金属与周围环境的接触条件,如采取防护涂层、合理设计金属结构、选择合适的材料等措施来减缓或避免金属腐蚀的发生。
综上所述,金属腐蚀的原理是由金属与周围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化学或电化学反应而导致金属表面逐渐失去其原有性能。
了解金属腐蚀的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金属腐蚀,保护金属材料的完整性和性能,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金属的腐蚀原理及其防腐技术
金属的腐蚀原理及其防腐技术金属,作为一种常见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工具、电子设备等领域。
然而,金属材料容易受到腐蚀的影响,降低其使用寿命和性能。
本文将探讨金属的腐蚀原理以及常见的防腐技术。
一、金属腐蚀的原理金属腐蚀是指金属表面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与周围介质发生氧化、电化学或生物化学反应,从而导致材料的性能和结构损坏的过程。
金属腐蚀的主要原理有以下几种:1. 电化学腐蚀:金属材料在特定环境中,如含有氧、水和电解质等,形成电化学腐蚀。
在金属表面形成阳极和阴极区域,形成电池。
阳极区域发生氧化反应,产生阴极区域的电子,从而导致金属的电离和溶解。
2. 化学腐蚀:金属表面与酸、碱或盐等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导致金属产生化学腐蚀。
化学腐蚀通常是非电化学的,但仍然导致金属的腐蚀和损坏。
3. 晶间腐蚀:金属晶界处的杂质和硬度差异引起的结构不均匀性,在腐蚀介质的侵蚀下出现腐蚀。
晶间腐蚀是一种严重的腐蚀类型,可能导致金属材料的完全破裂。
二、金属腐蚀的分类根据金属腐蚀的不同原因和形式,可以将金属腐蚀分为以下几类:1. 浸蚀腐蚀:指金属表面连续均匀溶解,使金属逐渐变薄。
例如,铁在潮湿环境中的锈蚀就属于此类。
2. 点蚀腐蚀:指金属表面出现局部腐蚀,形成小洞或窝坑。
此类腐蚀常常由于金属表面存在缺陷或异质金属接触而引起。
3. 应力腐蚀:指在应力存在的情况下,金属材料在特定环境中发生腐蚀。
应力腐蚀通常伴随着金属的开裂,导致材料的失效。
三、金属防腐技术为了延长金属材料的使用寿命和保护其性能,人们发展出各种防腐技术。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金属防腐技术:1. 表面涂层:通过在金属表面形成覆盖层,阻隔金属与外界环境的接触,达到防腐的效果。
常用的涂层包括有机涂层、无机涂层和金属涂层等。
2. 阳极保护:利用阴极和阳极之间的电流,将金属材料变为阴极,以减少金属在特定环境中的电化学反应,从而实现防腐的目的。
常用的阳极保护技术包括阴极保护、阴极保护涂层和阴极保护合金等。
金属腐蚀的化学原理
金属腐蚀的化学原理一、金属腐蚀的类型:1、化学腐蚀;2、电化学腐蚀。
二、化学腐蚀1、定义:金属跟接触到的干燥气体(如O2、Cl2、SO2等)或非电解质液体(如石油)等直接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腐蚀2、条件:金属跟氧化剂直接接触3、现象:无电流产生4、本质:金属被氧化而腐蚀5、反应速率:v(电化学腐蚀)>v(化学腐蚀)三、电化学腐蚀: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不纯的金属或合金因发生原电池反应而造成的腐蚀。
最普遍的钢铁腐蚀是:负极:2Fe﹣4e﹣=2Fe2+正极:O2+2H2O+4e﹣=4OH﹣(注:在少数情况下,若周围介质的酸性较强,正极的反应是:2H++2e﹣=H2↑)金属的腐蚀以电化腐蚀为主。
例如,钢铁生锈的主要过程为:2Fe﹣4e﹣=2Fe2+O2+2H2O+4e﹣=4OH﹣→Fe2++2OH﹣=Fe(OH)2→4Fe(OH)2+O2+2H2O=4Fe(OH)3→2Fe(OH)3=Fe2O3•nH2O+(3﹣n)H2O(1)吸氧腐蚀:金属在酸性很弱或中性溶液里,空气里的氧气溶解于金属表面水膜中而发生的电化腐蚀。
①发生条件:水膜的酸性很弱或呈中性②反应本质:形成原电池③铁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2)析氢腐蚀:在酸性较强的溶液中发生电化腐蚀时放出氢气,这种腐蚀叫做析氢腐蚀。
①发生条件:水膜的酸性较强②反应本质:形成原电池③铁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四、金属腐蚀快慢的判断:金属腐蚀的快慢与下列两个因素有关:(1)与构成原电池的材料有关,两极材料的活泼性差别越大,电动势越大,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越快,活泼金属被腐蚀的速率就越快。
(2)与金属所接触的电解质溶液的性质有关,活泼金属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腐蚀快于在非电解质溶液中的腐蚀,在强电解质溶液中的腐蚀快于在弱电解质溶液中的腐蚀。
一般来说,可用下列原则判断:电解原理引起的腐蚀>原电池原理引起的腐蚀>化学腐蚀>有防护措施的腐蚀。
金属的腐蚀原理及其防腐方法
金属的腐蚀原理及其防腐方法金属腐蚀是指金属与周围环境中的氧、水、酸、碱或其他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导致金属失去其原有的性能和功能。
本文将介绍金属腐蚀的原理,以及常用的防腐方法。
一、金属腐蚀的原理金属腐蚀是一个复杂的物理过程,通常涉及电化学反应。
下面是一般情况下金属腐蚀的原理示意图:(插入金属腐蚀原理示意图)金属在环境中发生腐蚀的过程主要包括两个反应,即阳极反应和阴极反应。
在阳极反应中,金属原子流失电子生成阳极离子;而在阴极反应中,氧、水或其他还原剂接受电子生成对应的阴极离子。
这两个反应相互配合,在电解质中形成离子的传输以及反应产物的生成。
腐蚀的速度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金属种类、环境条件、温度、湿度、气体成分等。
不同金属具有不同的耐腐蚀性,例如铁、铝等金属容易受到腐蚀,而黄金、铂等贵金属则具有较高的抗腐蚀性。
环境条件也会对金属腐蚀速度产生重要影响,湿度高、温度较高、酸碱度大都会加速腐蚀过程。
二、常用的金属防腐方法为了保护金属免受腐蚀的影响,人们开发了多种防腐方法。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金属防腐方法:1. 表面涂层表面涂层是金属防腐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通过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以隔绝金属与外界环境的接触,从而达到防止腐蚀的目的。
常用的涂层有油漆、镀层、橡胶等,这些涂层具有很好的黏附力和耐腐蚀性。
2. 电镀电镀是将一层金属覆盖在另一层金属表面的方法。
通过电解过程,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金属保护层,从而提高金属的耐腐蚀性能。
常用的电镀方法有镀铬、镀锌等,这些电镀层能够有效地保护金属免受腐蚀。
3. 金属合金金属合金可以通过改变金属的成分和比例,来提高金属的耐腐蚀性。
合金中的合金元素能够与金属基体相互作用,形成一种致密的氧化膜,从而有效抵御腐蚀。
例如,不锈钢就是一种由铁、铬、镍等元素组成的金属合金,具有较高的耐腐蚀性。
4. 防腐涂层防腐涂层是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具有抗腐蚀性能的物质,以保护金属免受腐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扩散 滞流层 阴极
特征:1.电解质中有氧存在。2.吸氧反应发生速率受到氧的浓差极化控制。3.阴极面 积的增加以及合金中杂质的多少对吸氧腐蚀发生的速率没有明显影响。4.产物只能 靠扩散和迁移离开,没有气泡溢出。
金属钝化
工业常用金属钝化趋势按照下列顺序减小:Ti、Al、Cr、Mo、Mg、Ni、Fe、Mn、Zn、Pb、Cu,其中, 钛、铝、铬在空气中也能钝化,称为自钝化金属。 钝化理论有两种,分别是成相膜理论和吸附理论。
1.最为有效的办法是降低部件的应力,这可以通过改变设 计和正确的热处理予以改善。 2.镀锌、镉等; 3.加缓蚀剂; 4.表面氮化和喷丸处理; 5.阴极保护
磨损腐蚀(磨耗腐蚀)
磨损腐蚀有湍流腐蚀、空泡腐蚀等几种形式。 防护措施: 1.选择能形成保护性好的表面膜的材料,以及提高材料的硬度,可以增强抗磨损腐蚀的 能力; 2.采用适当的涂层;
极化
根据控制步骤的不同,极化可分为三种,分别是电化学极化(即活化极化)、浓度极化(即浓差极化)以及 电阻极化。 活化极化:电极反应的活化能很高,使得电化学极化步骤变得最慢,成为控制步骤。 浓差极化:反应物由液相向电极表面或产物自电极表面向液态深处运动的液相传质步骤最慢,成为控制步骤。 (浓差极化与通过搅拌来消除) 电阻极化:电极表面可能存在氧化膜,钝化膜,盐膜等物质。
小结
金属电化学腐蚀机理可帮助进行极化实验结果的分析,利用各种极化产生的根本原 因来改善材料的性质,在阅读文献时可以从更深层次来分析电化学分析数据产生的 原因,从而针对该材料的性质来进行相应的材料改进。 从一具体的材料成分上来计算分析该腐蚀现象所出现的内在原因。 从理论上对腐蚀情况作出解释。
点蚀
防护措施: 材料的点蚀电位越高,说明耐点蚀能力越强,具有自钝化特性的金属或合金相对耐 点蚀,从Al < Fe < Ni < Zr < Cr < Ti依次增强。 金属的表面粗糙和位错易产生点蚀坑,多进行电解抛光或机械抛光等精整处理消除, 而当金属表面存在匀质致密的钝化膜时,耐点蚀能力随钝化膜厚度的增加而增大, 孔隙率高的钝化膜不利于抗点蚀。 对奥氏体不锈钢进行固溶处理可以提高耐点蚀能力。
2.设计选材时,采用某些耐缝隙腐蚀的材料,可以延长设备寿命。例如采用高钼铬镍不
锈钢、哈氏合金等,但由于价格昂贵,未能广泛使用。
电偶腐蚀
异种金属彼此接触或通过其它导体连通,处于同一个介质中,会造成接触部位的局部腐蚀。其中电位较 低的金属溶解速度增大,电位较高的金属溶解速度反而减小,这种腐蚀称为电偶腐蚀,或称接触腐蚀、 双金属腐蚀,异金属腐蚀 。 机理:混合电位理论。 在彼此偶接以后,电位比较低的M2成为阳极,电位比较高的M1为阴极,并有电偶电流从M1流向M2,因 而M2发生阳极极化,M1发生阴极极化。当极化达到稳定时,总阴极极化曲线与总阳极极化曲线的交点 所对应的电位Ec即为偶对的混合电位,对应的腐蚀电流ic即为电偶电流。 此时M2的腐蚀电流从icorr2增加到i’corr2,说明比其单独存在时腐蚀速度增加了,而M1则相反,它的腐蚀 电流从icorr1降到i’corr1,说明偶合后比单独存在时腐蚀速度下降了。 电偶腐蚀电池中,阳极体金属腐蚀速度增加的效应,称为接触腐蚀效应,而阴极体金属腐蚀速度减小的 效应,称为阴极保护效应。两种效应同时存在,互为因果。
金属腐蚀
全面腐蚀:可预测腐蚀寿命。 局部腐蚀:不可预测,影响因素很复杂,类型主要有:应力腐蚀破裂(SCC)、疲劳 腐蚀,孔蚀、浓差电池腐蚀、缝隙腐蚀、磨损腐蚀、电偶腐蚀等。 腐蚀环境:高温腐蚀,大气腐蚀,海水腐蚀,土壤腐蚀,微生物腐蚀。
SSC腐蚀
三要素:敏感材料,特定环境,拉应力。 应力腐蚀裂纹形态有晶间型、穿晶型和混合型三种。混合型是以一种形态为主,支缝中出 现另一种形态。
电偶腐蚀保护: 1.选择相容性材料。 选择材料时,电偶序中相 隔距离越远的金属彼此偶 对就越危险,比较接近的 (尤其表中加有括号的) 则属于相容性较好材料, 它们相互组合,一般电偶 腐蚀不严重。经验认为电 位差小于50 mV时,电 偶效应通常可以忽略不计。 2.避免大阴极小阳极结构。 3.牺牲阳极保护(利用)
极化:电极上有电流通过时,电动势偏离了平衡电位。故又分阴极极化和阳极极化。
极化电流:对腐蚀系统通入的外加电流。 腐蚀速度:用阳极电流密度表示,阳极腐蚀金属发生氧化反应。 过电位:描述电极电位偏离的程度,即极化程度。极化程度越高,腐蚀速度速度越小。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时所需要的能量。
成相膜理沦认为:钝化是由于金属溶解时,在金属表面生成了致密的、覆盖性良好的固体产物保护膜, 这层保护膜作为一个独立的相而存在,它或者使金属与电解质溶液完全隔开,或者强烈地阻滞了阳极过 程的进行,结果使金属的溶解速度大大降低,亦即使金属转变为钝态。
吸附理论认为,金属钝化并不需要形成固态产物膜,而只要在金属表面或部分表面上生成氧或含氧粒子 的吸附层就足够使金属钝化了。当这些粒子在金属表面上吸附以后,就改变了金属—溶液界面的结构, 并使阳极反应的活化能显著升高,因而金属表面本身的反应能力降低了,亦即至现出钝态。
阳极极化
本质:阳极溶解的反应速度小于电子流走速度。 原因:电化学极化(外电流为阳极极化电流时,表面积累正电荷) 浓差极化(金属离子堆积,界面积累制衡电荷)
电阻极化(钝化膜阻止电荷转移)
过程:1.金属离开晶格转变为表面吸附原子。 2.表面吸附原子越过双电层进行放电转变为水合阳离子。 3.水合阳离子从双电层溶液侧向向溶液深处前移。
阴极极化
原因:电化学极化(电荷交换速度慢,负电荷积累) 浓度极化(氧化剂传输较慢,负电荷积累) 过程 :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点解液中能接受电子的去极剂从金属阴极表面捕获电子形成新物质。 (最常见的阴极腐蚀反应为析氢反应和吸氧反应)
析氢腐蚀
定义:以氢原子还原反应为阴极过程的腐蚀。 发生条件:1.电解质溶液中必须存在氢离子;2.金属的电极电位必须低于氢离子的还原电位(0.413V) 反应发生过程: ①水化氢离子迁移、对流、扩散到阴极表面 ② 水化氢离子脱水后,放电成为氢原子。被吸附在金属上 ③复合脱附或电化学脱附后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 ④电极表面的氢分子通过扩散、聚集成氢气泡逸出 特征:1.可忽略浓度极化即与溶液流动无关。2.与PH有关。3.与金属表面状态有关。4,.与阴极面积 有关。5.与温度有关。(减小表面粗糙度可以减小析氢腐蚀,减小腐蚀速率)5.表面有气泡溢出, 会使电极表面的溶液得到搅拌。
Ni-Cr-Mo系:在Ni-Mo系基础上用15%Cr代替Fe并加入W进行高温固溶处理。最终 获得高屈服强度,高耐酸腐蚀性合金。一C-2000性能最高。
Cu可提高Ni-Cr-Mo合金抗氧化性介质腐蚀能力。
Ni-Cr-Si系:针对极端强氧化性环境设计,基于Ni-20Cr系发展而来。适用于高温高 浓度硫酸及其他氧化性环境中。-D-205 Ni-Cr-F系:优异的耐腐蚀及氧化能力,也适用于高温场所。Inconel601
点蚀机理
闭塞电池自催化腐蚀过程-形成闭塞电池
孔内介质基本上处于滞留状态,溶解的金属离子不易往外扩散,溶解氧也不易扩散进孔内; 随着腐蚀的进行,孔内带正电的金属离子浓度增加,为保持溶液的电中性,带负电的氯离子不断迁入,使 孔内形成了金属的氯化物FeCl2等,氯化物又进一步水解生成盐酸,孔内介质的酸度增高,促使阳极溶解速度 加速。
晶间腐蚀
定义:一种微电池作用而引起的局部破坏现象,是金属材料在特定的腐蚀介质中沿 着材料晶间产生的腐蚀
机理:贫铬理论。 奥氏体不锈钢在450 ~ 850 oC长时间加热,如焊接时,焊经两侧2 ~ 3 mm处将被加 热到这个温度范围的所谓晶间腐蚀敏化区,此时晶间的铬和碳化合生成 (Cr、Ni、Fe)4C、 (Cr、Ni、Fe)4C3 或 Cr23C6,从固溶体中沉淀出来,生成的碳化物中每 1% C 约需 10% ~ 20% Cr,导致晶间铬含量降低。 由于晶内与晶间的元素存在浓度梯度,晶内的碳及铬将同时向晶间扩散,但在450 ~ 850 oC时,Cr比C的扩散速度慢,因此进一步形成的碳化铬所需的 Cr仍主要来自晶粒边 缘,致使靠近碳化铬的薄层固溶体中严重缺Cr,使Cr量降到钝化所必需的最低含量 (11%) 以下。 当与腐蚀性介质接触时,晶间贫铬区相对于碳化物和固溶体其它部分将形成小阳极、 大阴极结构的微电池,而发生严重的晶间腐蚀。 防护:1.固溶处理;2.稳定化退火;3.降低C含量;4.加入钛、铌、钽等比铬亲碳能 力更强的合金元素;5.通过焊接材料向焊缝掺入铁素体形成元素。
吸氧腐蚀
定义:以痒的还原反应为阴极过程的腐蚀。 发生条件:1.溶液中必须有氧的存在;2.金属的电位必须低于氧的还原电位。 发生过程:① 氧通过空气—溶液界面进入溶液; ②以对流或扩散的形式通过溶液的主厚度层; ③以扩散的形式通过溶液的滞流层到达金属的表面,即阴极。
— 溶液界面 、 扩散 O2 空气 溶液 对流 主流层
镍基合金与防腐
Ni-Cu系。 较高强度和韧性,且具有优良的抗还原性酸和强碱及海水腐蚀性能,( Monel 500等) 400 , K -
Ni和Cu可以无限互溶,
加入微量的S(0.04%)可改善Ni-Cu合金的切削性能。 Ni-Mo系 用于耐盐酸腐蚀为主。(Hastelloy B) 利用Ni,Mo等元素与Cl2反应形成蒸气压很小的特性。 Ni-Fe系:降低Ni-Fe-Cr系的价格,腐蚀性稍逊,氮其他性能相当。Incoloy800 等 C含量较高材料具有更高的蠕变和断裂性能。 Ni-Cr系 又分Ni-Cr-Mo,Ni-Cr-Si及Ni-Cr-Fe
解释SCC机理的学说很多,如电化学阳极溶解理论、氢脆理沦、膜破裂理论、化学脆化—机械 破裂两阶段理论、腐蚀产物楔入理论等等。 可以从采用合理的热处理方法消除残余应力,或改善合金的组织结构以降低对SCC的敏感性, 降低设计应力,合理选材,阴极保护的方法来减缓SSC腐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