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6b70173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f6.png)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马之刚【摘要】文章按《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相关要求,结合阜南县灌区灌溉情况,利用首尾测算分析法,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进行了测算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期刊名称】《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18)003【总页数】4页(P33-36)【关键词】阜南县;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作者】马之刚【作者单位】阜南县水务局,安徽阜南236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274.3所谓的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指某一时期灌入田间可被作物利用的水量与水源地灌溉取水总量的比值。
它反映灌区渠系输水和田间用水状况,是衡量从水源取水到田间作物吸收利用过程中灌溉水利用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能综合反映灌区灌溉工程状况、用水管理水平、灌溉技术水平,对农田灌溉的节水性能的评定有着重要意义。
1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1.1 技术路线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主要步骤:样点灌区选择→典型田块选择→典型田块亩均净灌溉用水量观测与计算→样点灌区净、毛灌溉用水总量计算→全县中、小、纯井灌区系数计算→全县系数计算。
1.2 主要工作内容(1)基本资料收集。
统计分析当年全县农田灌溉情况,包括作物种植结构、灌溉面积、节水工程建设与投资、管理改革等情况。
收集灌区基本信息,包括灌区范围、实灌面积、水利工程设施(水源工程、渠系工程)、作物面积产量、降雨量、工程投入等。
(2)样点灌区选择。
在全县灌区基本情况进行综合调研的基础上,分类汇总不同规模与类型灌区的灌溉面积、水源情况、水利工程设施现状等,选择不同规模(大、中、小)、类型(提水、自流引水)、工程状况、水源条件和管理水平,选择12处小型灌区、26处机井灌溉作为典型灌区进行全县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调查测算,构建相对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网络。
(3)样点灌区灌溉用水统计。
在对样点灌区详细调查的基础上,规范整理样点灌区年度灌溉用水情况。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27ea343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88.png)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摘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评价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对于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概念,并详细描述了其计算方法。
接着分析了影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因素,包括土壤性质、气候条件、灌溉方式等。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进行了测算分析,验证了其在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方面的重要性。
最后指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意义,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为促进农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田灌溉、水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因素、案例分析、意义、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田灌溉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由于中国农田灌溉水资源的短缺和浪费现象严重,对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作为衡量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对于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节约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研究中,虽然有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研究已有一定基础,但针对中国当前农田灌溉水资源短缺和浪费问题的研究还显得不足。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影响因素,通过实际测算分析和案例研究,探讨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途径和措施,为我国农田灌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分析,深入探讨农田灌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
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 确定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基础和参考。
2. 分析影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因素,揭示影响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为提高农田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3. 通过案例分析,验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方法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为实际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和主要作物需水量试验方案设计与实施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和主要作物需水量试验方案设计与实施](https://img.taocdn.com/s3/m/f681c79f8762caaedd33d426.png)
关键词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作物需水量,测算与试验,设计与实施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licenses/by/4.0/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Irrigation Water Effective Utilization Coefficient and Major Crop Water Requirement
Xu, Xuexiang Hu
Yunnan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Pu’er Branch, Pu’er Yunnan Received: Jun. 30 , 2017; accepted: Jul. 13 , 2017; published: Jul. 19 , 2017
409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和主要作物需水量试验方案设计与实施
不应少于本级区域相应档次灌区总数的 5%, 各档次样点灌区有效灌溉面积不应少于本级区域相应档次灌区有效 灌溉面积的 10%;小型灌区样点灌区数量按不少于全市小型灌区取样范围内(100 亩~10000 亩)数量的 0.5%,有 效灌溉面积不小于该市级区域全部小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的 1%为原则[2]。 3.2.2. 样点灌区的选取结果 通过对普洱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及各类型灌区的现场查勘及调研,了解灌区的自然地理概况及其分布、 灌区水利工程设施、灌溉水源和灌溉用水量、有效灌溉面积、种植结构等实际情况,收集了灌区灌水及其他社 会经济统计数据、灌区平面布置图等基础资料(基础资料收集以 2015 年为现状年)。依据云南省用水定额分区, 普洱市为滇西南区(III 区),其中属 III-1 区的有江城县、孟连县、西盟县 3 个县;属 III-2 区的有澜沧县 1 个县; 属 III-3 区的有思茅区、宁洱县、景谷县、墨江县、景东县、镇沅县 6 个县。按照样点灌区选择原则并结合普洱 市灌区实际情况,选取中型灌区 5 个,全属于自流灌区,所选样点灌区有效灌溉面积占全市中型灌区有效灌溉 面积总和的 56.69%;综合考虑取水类型及空间分布,选择 5 个小型样点灌区,小型样点灌区有效灌溉面积占普 洱市小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总和的 2.04%。样点灌区选取结果见表 1。 3.2.3. 典型田块的选取 典型田块的选取要求边界清楚、形状规则、面积适中;综合考虑作物种类、灌溉方式、畦田规格、地形、土 地平整程度、土壤类型、灌溉制度与方法、地下水埋深等方面的代表性;有固定的进水口和排水口,配备量水设 施[3]。对于播种面积超过灌区总播种面积 10%以上的作物种类,须分别选择典型田块。根据《细则》的规定,中 型灌区样点灌区应至少在上、下游有代表性的农渠控制范围内分别选取,每种需观测的作物种类至少选取 3 个典 型田块。小型灌区样点灌区应按照作物种类、耕作和灌溉制度与方法、田面平整程度等因素选取典型田块,每种 需观测的作物种类至少选取 2 个典型田块。依据以上原则,结合普洱农业分局及种植情况,选取普洱市典型田块 范围与数量,五个中型灌区各选取典型田块 2 块,五个小型灌区各选取典型田块 1 块,全市共计 15 块典型田块。
江苏省“十三五”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南
![江苏省“十三五”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266227297cd184254b353599.png)
江苏省“十三五”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南1 目的意义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指灌入田间可被作物利用的水量与灌溉系统取用的灌溉总水量的比值,其与灌区自然条件、工程状况、用水管理、灌水技术等因素有关,是评价灌溉用水效率的重要指标。
跟踪分析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变化情况,合理评价节水潜力与节水灌溉发展成效,对于促进灌溉节水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统一和规范全省“十二五”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和步骤,促进该项工作有序开展,特制定本技术指南。
2 技术路线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采用点与面相结合、调查统计与观测分析相结合、微观研究与宏观分析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测算分析。
各县(市、区)在对灌区综合调研的基础上,选择代表不同规模与类型(大、中、小型灌区和纯井灌区)的典型灌区作为样点灌区,搜集整理样点灌区有关资料,并开展必要的田间观测,通过综合分析,得出样点灌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以此为基础,得到县级、市级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再由市级数据推算全省的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具体思路如下:第一,各县(市、区)对灌区情况进行整体调查,分类统计灌区的灌溉面积、工程与用水状况等,确定代表不同规模与类型、不同工程状况、不同水源条件与管理水平的样点灌区,构建县级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网络;第二,搜集整理各样点灌区的相关灌溉用水管理、气象、灌溉试验等资料,并进行必要的田间观测,分析计算样点灌区的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以此为基础,根据不同规模灌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影响因素和分类灌区灌溉用水情况,分析推算县域内不同类型灌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第三,根据各县(市、区)不同规模与类型灌区年毛灌溉用水量和平均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加权平均得到市级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第四,根据各市年毛灌溉用水总量和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加权平均得出全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
技术路线流程如下图所示。
农业灌溉有效水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报告
![农业灌溉有效水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060a2d2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3a.png)
农业灌溉有效水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报告【引言】农业灌溉是提高农田水分供应的重要手段,而农业灌溉中的有效水利用系数对于农田水分管理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对农业灌溉中的有效水利用系数进行测算分析,并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1. 数据收集:通过搜集农业灌溉实验基地的资料,包括灌溉水量、蒸散发量、作物产量等数据。
2. 理论分析:基于农业水文学和水文模型,对农田水分平衡进行理论分析,包括蒸散发、作物蒸腾和地下水补给等过程。
3. 水利用系数计算:根据农田水分平衡理论,计算农业灌溉中的有效水利用系数。
【测算结果】经过对农田实验基地的数据分析,得出以下测算结果:1. 灌溉效率:根据数据分析,农业灌溉的灌溉效率平均为80%左右,即80%的灌溉水量有效供应到作物根区。
2. 作物蒸腾:通过测算,发现作物蒸腾占农田水分消耗的主要比例,平均约为70%。
3. 土壤蒸发:土壤蒸发对农田水分的消耗较小,平均在10%左右。
4. 地下水补给:地下水补给对农田水分平衡起到重要作用,平均补给量占总供给量的20%左右。
【分析讨论】1. 灌溉优化:基于测算结果,可进一步优化灌溉方式,提高灌溉效率,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
2. 节水灌溉:结合作物蒸腾数据,可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减少无效蒸发和作物蒸腾,提高水利用效率。
3. 地下水管理:鉴于地下水补给对农田水分平衡的重要性,需要加强对地下水的监测和管理,防止超采和地下水位下降。
4. 水资源规划:基于测算结果,可为水资源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合理分配农业用水资源,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通过对农业灌溉有效水利用系数的测算分析,我们得出了灌溉效率、作物蒸腾、土壤蒸发和地下水补给等方面的数据。
这些数据对于农田水分管理、灌溉优化和水资源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本报告也提出了优化农田灌溉、采用节水技术和加强地下水管理等建议,以提高农业灌溉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灌溉水利用系数的测定计算方法
![灌溉水利用系数的测定计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69d0417ed630b1c59eeb5b5.png)
f) 数据记录
观测水尺时,先读一次,将读数记入相应表内规定的栏中, 然后重读一次,以便校核,如记录需要改正时,将错误的 数字用双斜线划掉,另填正确的数字。
在有风浪影响的情况下,观测水位时,应将最高和最低水 位的读数记下,取其平均值。
在测量断面进行测流、测速和测水深的同时应记录测流断 面尺寸及测量时间。
(7)
式中:β 1、β 2分别为灌水前后作物计划湿润层的土壤含
水率(以干土重的百分数表示),%;γ 为土的干容重,t/ m3;
H为作物计划湿润层深度,m。其余符号意义同前。
水稻如采用旱作栽培,则田间水利用系数的计算和测定方 法同上;如采用淹灌,则净灌水定额为灌后达到田面设计 水层深度增加的水量与稳定渗漏量之和。
总水量;η q为渠系水利用系数;η t为田间水利
用系数;η g、η z、η d、η n分别为干、支、斗、
农渠的加权平均渠道水利用系数;η S为渠道水
利用系数;Σ QX、Σ WX分别为该级渠道同时期放 入下一级渠道的流量、水量;QS、WS分别为该级
渠道首端进入的流量、水量。
10
对于井渠结合灌区应分别算出井灌水利用 系数和渠灌水利用系数,然后根据井灌的地下 水利用量与渠灌的渠首引水量进行加权平均:
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必然提高田间作物的水利用 效率。
8
灌溉水利用系数可分解为渠系水利用系数和田间水利用系 数二部分。可用下式计算:
η =Wj/W0=η qη t
(1)
9
η q=η gη zη dη n
(2)
η S=Σ QX/QS=Σ WX/WS
(3)
式中:η 为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Wj为灌溉时 能够被农作物利用的净水量;W0为渠首引入的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https://img.taocdn.com/s3/m/cce3fb7a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6b.png)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1. 引言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那就是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
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其实没那么复杂。
我们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尤其对于农田来说,水更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如何才能让每一滴水都发挥最大的作用呢?这就涉及到有效利用系数的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看咱们灌溉的水到底能有多少被植物真正吸收到,咱们不想让水“白流”嘛,对吧?2. 水的旅程2.1 灌溉的方式在农田里,灌溉的方式多得跟小吃摊上的炸鸡翅一样,让人眼花缭乱。
咱们常见的有地面灌溉、滴灌、喷灌等等。
每一种方式都有它的优势,像滴灌就是个精打细算的好手,它能把水送到根部,简直是“水到渠成”。
而地面灌溉则像个大喇叭,水流得快,覆盖面积广,但难免有些“跑水”,这就让咱们头疼了。
2.2 计算的乐趣说到有效利用系数,这可不是单纯的数学题。
咱们得先了解水的使用情况,比如每亩地需要多少水,水的流失又有多少。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水在田里“吃喝拉撒”没算好,那咱们的付出就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所以,科学地计算就像烹饪时掌握火候,稍有不慎就得重新来过。
3. 实际应用3.1 影响因素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呢?首先是土壤的性质。
想象一下,松软的沙土就像一个吸水的海绵,而粘土则是个“小气鬼”,吸水慢得很。
接下来是气候,比如干旱的天气就像个“小偷”,不断偷走咱们的水分。
还有作物的种类,各种作物对水的需求不同,就像人对食物的口味各有千秋,不能一刀切。
3.2 提高利用率的办法那么,咱们该如何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呢?有个小窍门,就是定期监测土壤湿度。
就像检查冰箱里的食物,确保不过期。
如果发现水分不足,及时补充,植物自然会茁壮成长。
此外,合理安排灌溉时间也是个好主意,选择早晚的时候,水分蒸发少,能有效减少浪费,真是“顺势而为”啊。
4. 结语总之,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听起来复杂,其实只要掌握了窍门,做起来还是挺简单的。
最新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最新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5803947700abb68a882fb3b.png)
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专题组2013年12月目录前言 (1)1 测算分析工作总体框架与流程 (2)2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 (5)2.1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 (5)2.2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 (5)3 样点灌区选择 (7)3.1样点灌区选择原则 (7)3.2样点灌区数量要求 (7)3.3样点灌区调整条件 (8)4 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 (9)4.1典型田块选择 (9)4.2典型田块亩均净灌溉用水量观测与分析方法 (12)4.3样点灌区年净灌溉用水总量测算 (17)4.4样点灌区年毛灌溉用水总量计算与分析 (18)4.5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19)5 省级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分析 (21)5.1省级区域大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1)5.2省级区域中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1)5.3省级区域小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2)5.4省级区域纯井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2)5.5省级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2)6 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4)6.1全国大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24)6.2全国中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24)6.3全国小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25)6.4全国纯井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25)6.5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25)附录 (26)一、样点灌区基本资料调查表 (27)二、测算分析成果汇总表 (38)三、省级区域水量权重计算 (43)前言发展节水灌溉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和效益。
一直以来,国内外有许多表征灌溉用水效率的指标,说法也不统一。
鉴于目前国内有关资料已广泛使用“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表征灌溉用水效率,为与实际管理工作相衔接,本细则采用“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作为灌溉用水效率的表征指标。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https://img.taocdn.com/s3/m/d25a4a35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e1.png)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指作物利用灌溉水的水分占灌溉水总量的比例,通常用水分平衡法或土壤水分及作物生长监测法进行测算。
水分平衡法是通过测量灌溉前后土壤水分含量以及作物生长期间的降
雨量和蒸发量等因素,计算作物利用灌溉水的量。
具体步骤如下:
1.测定作物整个生长期间的灌溉量(包括滴灌、喷灌、渗灌等灌溉方式)和降雨量。
2.在灌溉前、灌溉后和生长季节末,分别取土样测定土壤水分含量。
3.计算通过作物生长获取的水分量,包括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以及作
物的降雨量和蒸发量等因素。
4.通过对比灌溉量和作物利用的水分量,计算有效利用系数。
土壤水分及作物生长监测法是通过定期测量作物根区土壤水分含量、
作物生长状况、光合效率等指标,综合评估作物利用灌溉水的情况。
该方
法需要基于实时监测数据,精度更高,但需要较高的技术要求和成本支持。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https://img.taocdn.com/s3/m/9a931daa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03.png)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研究正文: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一个挺重要但经常被忽视的话题——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
这个系数就像是农田的“水分效率”,它告诉我们每滴水都发挥出了多少效用。
咱们都知道,农业是国之根本,而灌溉又是农业的命脉。
如果灌溉用的水得不到充分利用,那可真是一大浪费啊!咱们得知道什么是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简单来说,就是衡量农田在灌溉过程中,每一滴水到底发挥了多大作用的一个指标。
它可不是简单地看水用了多少,还要看这水是不是真的滋润了土地、帮助作物生长。
那么,如何测算这个系数呢?别急,让我慢慢道来。
先说说测量方法吧。
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测定作物的生长情况,比如看作物长得多高、多壮实;二是直接测量土壤湿度。
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劣,前者直观,后者准确。
但无论哪种,都得有一套科学的标准和操作流程,确保结果靠谱。
接下来,说说影响这个系数的因素。
气候条件,比如降雨量和温度,对作物生长和水分蒸发都有影响。
土壤类型也不容忽视,不同的土质吸水能力和保水能力都不一样。
还有灌溉方式,直浇好还是滴灌好?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水的利用率。
举个例子来说,假设我们在某片农田上做了实验。
一开始,我们按照常规方法灌溉,但发现作物长得并不理想。
后来,我们调整了灌溉策略,采用了滴灌技术,结果作物长得又绿又壮。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得出了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数据。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更精准地评估农田的灌溉效果,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比如,如果某块田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特别低,那可能就得找找原因了,是不是因为土壤太干或者灌溉系统有问题。
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对症下药,提高灌溉效率,让每一滴水都发挥出最大价值。
总的来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是一个既实用又有意义的课题。
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水资源,还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起来,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让我们的农田更加节水高效,让绿色发展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技术指南
![技术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4be4b5dbad51f01dc281f180.png)
全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南1 目的及意义我国水资源不足,供需矛盾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今后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
目前,全国灌溉用水量约占总用水量的60%以上,灌溉面积的98%为地面灌溉,灌溉方式粗放,灌溉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较低,因此,灌溉节水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首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到“十一五”末全国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预期性指标)。
《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到2010年全国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0左右。
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指灌入田间可被作物利用的水量与灌溉系统取用的灌溉总水量的比值,其与灌区自然条件、工程状况、用水管理、灌水技术等因素有关,是评价灌溉用水效率的重要指标。
跟踪分析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变化情况,合理评价节水潜力与节水灌溉发展成效,对于促进灌溉节水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水利部关于开展“十一五”期间全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的有关要求和部署(水农[2006]617号),为了统一和规范全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和步骤,促进该项工作有序开展,特制定本技术指南。
2 技术路线全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采用点与面相结合、调查统计与观测分析相结合、微观研究与宏观分析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测算分析。
各省(区、市)在对灌区综合调研的基础上,选择代表不同规模与类型(大、中、小型灌区和纯井灌区,下同)的典型灌区作为样点灌区,搜集整理样点灌区有关资料,并开展必要的田间观测,通过综合分析,得出样点灌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以此为基础,得到不同规模与类型灌区的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分析计算出各省(区、市)平均值;最后,由省(区、市)数据推算全国的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具体思路如下:第一,各省(区、市)对灌区情况进行整体调查,分类统计灌区的灌溉面积、工程与用水状况等,确定代表不同规模与类型、不同工程状况、不同水源条件与管理水平的样点灌区,构建本省(区、市)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网络;第二,搜集整理各样点灌区的相关灌溉用水管理、气象、灌溉试验等资料,并进行必要的田间观测,分析计算样点灌区的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以此为基础,根据不同规模灌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影响因素和分类灌区灌溉用水情况,分析推算全省(区、市)大、中、小、纯井灌区的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第三,根据各省(区、市)不同规模与类型灌区年毛灌溉用水量和平均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加权平均得到本省(区、市)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第四,根据各省(区、市)年毛灌溉用水总量和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加权平均得出全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
全国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
![全国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https://img.taocdn.com/s3/m/0051ceb7ddccda38366baf4f.png)
附件2:江苏省“十二五”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南1 目的意义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指灌入田间可被作物利用的水量与灌溉系统取用的灌溉总水量的比值,其与灌区自然条件、工程状况、用水管理、灌水技术等因素有关,是评价灌溉用水效率的重要指标。
跟踪分析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变化情况,合理评价节水潜力与节水灌溉发展成效,对于促进灌溉节水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统一和规范全省“十二五”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和步骤,促进该项工作有序开展,特制定本技术指南。
2 技术路线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采用点与面相结合、调查统计与观测分析相结合、微观研究与宏观分析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测算分析。
各县(市、区)在对灌区综合调研的基础上,选择代表不同规模与类型(大、中、小型灌区和纯井灌区)的典型灌区作为样点灌区,搜集整理样点灌区有关资料,并开展必要的田间观测,通过综合分析,得出样点灌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以此为基础,得到县级、市级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再由市级数据推算全省的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具体思路如下:第一,各县(市、区)对灌区情况进行整体调查,分类统计灌区的灌溉面积、工程与用水状况等,确定代表不同规模与类型、不同工程状况、不同水源条件与管理水平的样点灌区,构建县级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网络;第二,搜集整理各样点灌区的相关灌溉用水管理、气象、灌溉试验等资料,并进行必要的田间观测,分析计算样点灌区的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以此为基础,根据不同规模灌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影响因素和分类灌区灌溉用水情况,分析推算县域内不同类型灌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第三,根据各县(市、区)不同规模与类型灌区年毛灌溉用水量和平均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加权平均得到市级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第四,根据各市年毛灌溉用水总量和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加权平 均得出全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
技术路线流程如下图所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路线框图3有关要求与说明3.1 样点灌区的选择具体参照附件1要求。
灌溉水利用系数的计算方法
![灌溉水利用系数的计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55d956425c52cc58bd6be28.png)
灌溉水利用系数的计算方法灌溉水利用系数在水土平衡和渠道设计流量分析中使用。
一、用模式分析法计算渠道灌的灌溉水利用系数1计算公式(1)灌溉水利用系数:η=ηs ×ηf式中:ηs——渠系水利用系数,可用各级渠道水利用系数连乘求得。
ηf——田间水利用系数。
(2)渠道水利用系数在无实测资料时按下式计算:η=1-σL土渠:σ=kQ净m衬砌渠:σ0=ε0×σ式中: σ——渠道单位长度水量损失率(%.km)L——渠道长度(km)K——土壤透水性系数,可从表3.1.9-1查得m——土壤透水性指数,可从表3.1.9-1查得ε0——衬砌渠道渗水修正系数,可从表3.1.9-3查得2 参数选择(1)设计净流量:1)干渠:Q净=q s×A干=0.368×2.46=0.972m3/s2)支渠:Q净=m̅A̅支86400t =50×660086400×7=0.546 m3/s3)斗渠:Q净=n×Q农净=2×0.091=0.182 m3/s4)农渠:Q净= m max×A̅农86400t=60×262.586400×2.0=0.091 m3/s(2)渠道长度:1)干渠:1条,长12.6km砼板防渗结构,灌溉面积2.64万亩。
标准条田规格:长×宽=700×250=262.5亩拆合标准条田100块2)支渠:4条,总长7.6km,平均长1.9km,平均灌溉面积0.66万亩,拆和标准条田25块3)斗渠:14条,总长21km,平均长1.5km,平均灌溉面积0.1886亩,拆和标准条田7块4)农渠:100条,总长0.65km,平均长度0.65km(3)m、k、ε0的选择查表3.1.9-1沙壤土:K=3.4,m=0.5查表3.1.9-3干渠砼板衬砌:ε0=0.15-0.05,取ε0=0.10支渠浆砌石衬砌:ε0=0.20-0.10取ε0=0.153.渠道水利用系数计算利用渠道净流量、渠道长度及选择的参数计算各渠道水利用系数,考虑到蒸发损失,管理损失及衬砌渠道在使用期防渗性能降低等因素,并结合现场调查,对计算值作适当调整作为采用值。
最新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资料
![最新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b4843c2dd3383c4bb4cd292.png)
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专题组2015年12月目录前言 (1)1 测算分析工作总体框架与流程 (3)2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 (6)2.1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 (6)2.2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 (6)3 样点灌区选择 (8)3.1样点灌区选择原则 (8)3.2样点灌区数量要求 (8)3.3样点灌区调整条件 (9)4 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 (11)4.1典型田块选择 (11)4.2典型田块亩均净灌溉用水量观测与分析方法 (14)4.3样点灌区年净灌溉用水总量测算 (21)4.4样点灌区年毛灌溉用水总量计算与分析 (23)4.5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4)5 省级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分析 (26)5.1省级区域大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6)5.2省级区域中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6)5.3省级区域小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7)5.4省级区域纯井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7)5.5省级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8)6 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9)6.1全国大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29)6.2全国中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29)6.3全国小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30)6.4全国纯井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30)6.5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30)附录 (31)一、样点灌区基本资料调查表 (33)二、测算分析成果汇总表 (44)三、省级区域水量权重计算 (49)前言发展节水灌溉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和效益。
一直以来,国内外有许多表征灌溉用水效率的指标,说法也不统一。
鉴于目前国内有关资料已广泛使用“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表征灌溉用水效率,为与实际管理工作相衔接,本细则采用“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作为灌溉用水效率的表征指标。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c1f0c74c77da26924c5b0a1.png)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作者:王春红来源:《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16期摘要:所谓的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指某一时期灌入田间可被作物利用的水量与水源地灌溉取水总量的比值。
它反映灌区渠系输水和田间用水状况,是衡量从水源取水到田间作物吸收利用过程中灌溉水利用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能综合反映灌区灌溉工程状况、用水管理水平、灌溉技术水平,对农田灌溉的节水性能的评定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方法一、概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主要步骤:样点灌区选择→典型田块选择→典型田块畝均净灌溉用水量观测与计算→样点灌区净、毛灌溉用水总量计算→全县中、小、纯井灌区系数计算→全县系数计算。
基本资料收集:统计分析当年全县农田灌溉情况,包括作物种植结构、灌溉面积、节水工程建设与投资、管理改革等情况。
收集灌区基本信息,包括灌区范围、实灌面积、水利工程设施(水源工程、渠系工程)、作物面积产量、降雨量、工程投入等。
样点灌区选择:在全县灌区基本情况进行综合调研的基础上,分类汇总不同规模与类型灌区的灌溉面积、水源情况、水利工程设施现状等,选择不同规模(大、中、小)、类型(提水、自流引水)、工程状况、水源条件和管理水平,选择部分小型灌区、部分机井灌溉作为典型灌区进行全县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调查测算,构建相对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网络。
样点灌区灌溉用水统计。
在对样点灌区详细调查的基础上,规范整理样点灌区年度灌溉用水情况。
测算样点灌区作物年亩均净灌溉用水量,结合灌区种植灌溉面积计算样点灌区全年净灌溉用水量。
传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通常通过实测,获得不同级别典型渠道的渠道水利用系数,加权平均得到灌区干、支、斗、农各级渠道的渠系水利用系数;测量典型田块的田间水利用系数,采用系数连乘的方法得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传统测算方法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①测定工作量大;②测试条件要求严格,实际测量中难以满足;③对测试手段和技术人员需求大;④典型测量获得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代表性差。
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
![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https://img.taocdn.com/s3/m/120024c5d4d8d15abe234e4d.png)
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专题组2015年12月目录前言发展节水灌溉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和效益。
一直以来,国内外有许多表征灌溉用水效率的指标,说法也不统一。
鉴于目前国内有关资料已广泛使用“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表征灌溉用水效率,为与实际管理工作相衔接,本细则采用“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作为灌溉用水效率的表征指标。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在某次或某一时间内被农作物利用的净灌溉水量与水源渠首处总灌溉引水量的比值,它与灌区自然条件、工程状况、用水管理水平、灌水技术等因素有关。
为跟踪测算分析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变化情况,科学评价节水灌溉发展成效与节水潜力,根据水利部的要求,自2006年起,在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大力支持下,连续多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工作,取得的成果为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提供了依据。
为统一测算分析方法,水利部农村水利司于2007年8月下发了《全国现状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技术方案》,2008年1月下发了《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南》,规范了各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工作。
为进一步做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工作,适应节水灌溉发展新形势与国家有关部门新要求,专题组在总结各地测算分析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南》进行了修订,重点细化完善了典型田块选取、样点灌区选择及净灌溉用水量测算等内容,同时对附表数量和内容也作了调整和补充,形成《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
本《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的内容包括:前言、测算分析工作总体框架与流程、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样点灌区选择、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省级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分析、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和附录等8部分。
1测算分析工作总体框架与流程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采用点与面相结合、实地观测与调查研究分析相结合、微观研究与宏观分析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
![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https://img.taocdn.com/s3/m/59789b9989eb172ded63b7b4.png)
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专题组2013年12月目录前言发展节水灌溉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和效益。
一直以来,国内外有许多表征灌溉用水效率的指标,说法也不统一。
鉴于目前国内有关资料已广泛使用“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表征灌溉用水效率,为与实际管理工作相衔接,本细则采用“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作为灌溉用水效率的表征指标。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在某次或某一时间内被农作物利用的净灌溉水量与水源渠首处总灌溉引水量的比值,它与灌区自然条件、工程状况、用水管理水平、灌水技术等因素有关。
为跟踪测算分析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变化情况,科学评价节水灌溉发展成效与节水潜力,根据水利部的要求,自2006年起,在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大力支持下,连续多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工作,取得的成果为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提供了依据。
为统一测算分析方法,水利部农村水利司于2007年8月下发了《全国现状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技术方案》,2008年1月下发了《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南》,规范了各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工作。
为进一步做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工作,适应节水灌溉发展新形势与国家有关部门新要求,专题组在总结各地测算分析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南》进行了修订,重点细化完善了典型田块选取、样点灌区选择及净灌溉用水量测算等内容,同时对附表数量和内容也作了调整和补充,形成《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
本《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的内容包括:前言、测算分析工作总体框架与流程、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样点灌区选择、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省级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分析、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和附录等8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专题组2013年12月目录前言发展节水灌溉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和效益。
一直以来,国内外有许多表征灌溉用水效率的指标,说法也不统一。
鉴于目前国内有关资料已广泛使用“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表征灌溉用水效率,为与实际管理工作相衔接,本细则采用“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作为灌溉用水效率的表征指标。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在某次或某一时间内被农作物利用的净灌溉水量与水源渠首处总灌溉引水量的比值,它与灌区自然条件、工程状况、用水管理水平、灌水技术等因素有关。
为跟踪测算分析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变化情况,科学评价节水灌溉发展成效与节水潜力,根据水利部的要求,自2006年起,在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大力支持下,连续多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工作,取得的成果为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提供了依据。
为统一测算分析方法,水利部农村水利司于2007年8月下发了《全国现状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技术方案》,2008年1月下发了《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南》,规范了各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工作。
为进一步做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工作,适应节水灌溉发展新形势与国家有关部门新要求,专题组在总结各地测算分析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南》进行了修订,重点细化完善了典型田块选取、样点灌区选择及净灌溉用水量测算等内容,同时对附表数量和内容也作了调整和补充,形成《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
本《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的内容包括:前言、测算分析工作总体框架与流程、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样点灌区选择、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省级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分析、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和附录等8部分。
1 测算分析工作总体框架与流程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采用点与面相结合、实地观测与调查研究分析相结合、微观研究与宏观分析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各省”或“各省级区域”)在对灌区综合调研的基础上,分类汇总分析灌区的灌溉面积、工程设施与用水状况等,选择能代表大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A≥30万亩)、中型灌区(1万亩≤A<30万亩)、小型灌区(A<1万亩)和纯井灌区等4种不同规模与类型、不同工程状况、不同水源条件与管理水平的样点灌区,构建相对稳定的省级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网络;收集整理样点灌区有关资料,选择样点灌区典型田块,测算样点灌区典型田块年亩均净灌溉用水量,分析计算样点灌区净灌溉用水量和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以样点灌区测算结果为基础,逐级汇总分析,计算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灌区以及不同区域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具体流程如下:第一,分析评价全省样点灌区的代表性,确定各规模与类型样点灌区;第二,测算分析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进而分析推算省级区域不同规模与类型灌区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第三,各省根据不同规模与类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本省级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第四,由各省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测算分析成果进行评审后,上报水利部农村水利司;第五,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委托测算分析专题组组织专家对各省上报成果进行分析复核,各省根据复核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测算分析专题组根据各省最终上报测算分析成果,计算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之后,测算分析专题组组织专家对全国测算分析成果进行咨询,经进一步完善后形成年度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评价报告。
测算分析工作总体框架与流程如图1-1所示。
图1-1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工作总体框架与流程2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根据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定义,《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以下简称“《细则》”)采用“首尾测算分析法”,即直接用灌入田间可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水量(净灌溉用水量)与灌区从水源取用的灌溉总水量(毛灌溉用水量)的比值来计算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W W η=净毛(2-1) 式中 η——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W 净——灌区净灌溉用水总量,m 3;W 毛——灌区毛灌溉用水总量,m 3。
为了能够反映灌区灌溉水利用的整体情况,同时便于汇总分析,计算分析时段采用日历年(每年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根据不同规模与类型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省级区域相应灌区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再根据省级区域不同规模与类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及其年毛灌溉用水量加权平均,得出该省级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最后根据各省级区域及其不同规模与类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和毛灌溉用水量加权平均,分别得出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及全国不同规模与类型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具体测算分析技术框架如图2-1所示。
图2-1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框架3 样点灌区选择样点灌区选择原则样点灌区应按照具有代表性、可行性和稳定性等原则选择。
在选择过程中,要考虑省级区域内灌溉面积的分布、灌区节水改造等情况,尽量使所选的样点灌区能基本反映省级区域灌区整体特点。
(1)代表性。
综合考虑灌区的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工程设施、管理水平、水源条件(提水、自流引水)、作物种植结构等因素,所选样点灌区能代表省级区域范围内同规模与类型灌区。
(2)可行性。
样点灌区应配备量水设施,具有能开展测算分析工作的技术力量及必要经费支持,保证及时方便、可靠地获取测算分析基本数据。
(3)稳定性。
样点灌区要保持相对稳定,使测算分析工作连续进行,获取的数据具有年际可比性。
所有大型灌区均作为样点灌区纳入测算分析范围,中型灌区样点灌区应基本保持稳定,小型和纯井灌区样点灌区可根据测算条件变化做必要调整,但调整数量不能大于其样点灌区总数的5%。
样点灌区数量要求(1)大型灌区:所有大型灌区均纳入测算分析范围,即大型灌区的总数量即为大型灌区样点灌区数量。
(2)中型灌区:按有效灌溉面积大小分为3个档次,即1万亩≤A中型(中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下同)<5万亩(当灌区有效灌溉面积小于1万亩时,按实际数据填写灌区基本信息调查表)、5万亩≤A中型<15万亩、15万亩≤A中型<30万亩,每个档次的样点灌区数量不应少于本省级区域相应档次灌区总数的5%,各档次样点灌区有效灌溉面积不应少于本省级区域相应档次灌区有效灌溉面积的10%。
同时,每个档次的样点灌区中应包括提水和自流引水2种水源类型,且数量和有效灌溉面积选取比例应与省级区域该档次比例相协调。
(3)小型灌区:由于小型灌区面积没有下限,为了便于实际操作,本《细则》规定单个小型灌区样点灌区的有效灌溉面积不小于100亩。
一般情况下,小型灌区样点灌区数量与面积宜考虑以下因素:一是样点灌区数量按不少于全省小型灌区取样范围内(100亩~10000亩)数量的%,一般不超过100个,最少不少于10个;当省级区域内小型灌区数量不足10个时,按实际数量全部选取。
二是样点灌区有效灌溉面积不应小于该省级区域全部小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的1%。
三是样点灌区应包括提水和自流引水2种水源类型,不同水源类型的样点灌区数量和有效灌溉面积应与省级区域内同类型灌区有关指标比例相协调。
(4)纯井灌区:以单井控制灌溉面积作为一个样点灌区。
纯井灌区应区分土质渠道地面灌、防渗渠道地面灌、管道输水地面灌、喷灌、微灌等5种灌溉类型选择代表性样点灌区,具体要求如下:在上述5种灌溉类型中,同种主要土壤类型、同种主要作物至少选择2个样点灌区,且要在省级区域范围内分布均匀,作物种类应选择当地该灌溉形式下的主要类型。
对于纯井灌区某种类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占该省级区域纯井灌区有效灌溉面积30%及其以上时,该类型灌区样点灌区数量须按上述选取数量要求的2倍选取。
样点灌区调整条件当省级区域内同种规模或类型全部样点灌区连续3年的亩均节水改造投入平均增加值与省级区域同规模或类型灌区的亩均节水改造投入平均增加值相差20%以内时,参与测算分析的样点灌区不作调整,以保持稳定;当二者相差大于等于20%时,应经省级区域主管部门充分论证并复核确认后,对参与测算分析的样点灌区进行调整,使二者差值控制在20%之内;再以调整后的该规模或类型样点灌区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值为基础,计算省级区域同规模或类型灌区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4 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首先选取典型田块,然后依照一定方法测算分析典型田块年亩均净灌溉用水量,进而分析计算样点灌区年净灌溉用水量,最后,以样点灌区年净灌溉用水量、年毛灌溉用水量为基础,分析计算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流程见图4-1。
图4-1 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流程典型田块选择典型田块要边界清楚、形状规则、面积适中;综合考虑作物种类、灌溉方式、畦田规格、地形、土地平整程度、土壤类型、灌溉制度与方法、地下水埋深等方面的代表性;有固定的进水口和排水口(一般来说,水稻在灌溉过程中不排水,将排水作为特殊情况考虑,不选串灌串排的田块);配备量水设施。
对于播种面积超过灌区总播种面积10%以上的作物种类,须分别选择典型田块。
大型灌区应至少在上、中、下游有代表性的斗渠控制范围内分别选取,每种需观测的作物种类至少选取3个典型田块。
中型灌区样点灌区应至少在上、下游有代表性的农渠控制范围内分别选取,每种需观测的作物种类至少选取3个典型田块。
小型灌区样点灌区应按照作物种类、耕作和灌溉制度与方法、田面平整程度等因素选取典型田块,每种需观测的作物种类至少选取2个典型田块。
纯井样点灌区应按照土质渠道地面灌、防渗渠道地面灌、管道输水地面灌、喷灌、微灌等5种类型进行选取,在同种灌溉类型下每种需观测的作物至少选择2个典型田块。
典型田块选择数量参见表4-1。
表4-1 典型田块范围与数量选取要求参考表典型田块亩均净灌溉用水量观测与分析方法典型田块亩均净灌溉用水量优先采用直接量测法测量。
暂不具备实测条件的灌区也可采用观测分析法,但应积极创造条件,尽早采用直接量测法。
具体方法参见图4-2。
图4-2 典型田块年亩均净灌溉用水量观测与分析方法示意图直接量测法在每次灌水前后按《灌溉试验规范SL 13-2004》有关规定,观测典型田块内不同作物年内相应生育期内计划湿润层的土壤质量含水率或体积含水率(或田间水层变化),计算该次亩均净灌溉用水量i w 田净,得出该典型田块不同作物种类年亩均净灌溉用水量w 田净。
旱作物灌水量根据典型田块灌溉前后计划湿润层土壤含水率的变化确定某次亩均净灌溉用水量,计算公式如下:210.667g g i w H γθθγ=-田净水() (4-1) 式中 i w 田净——典型田块某次亩均净灌溉用水量,m 3/亩;H ——灌水期内典型田块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mm ; γ——典型田块H 土层内土壤干容重,g/cm 3; γ水——水的容重,一般可取1,g/cm 3;1g θ——某次灌水前典型田块H 土层内土壤质量含水率,%; 2g θ——某次灌水后典型田块H 土层内土壤质量含水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