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赏析

合集下载

儒林外史摘抄并赏析

儒林外史摘抄并赏析
《儒林外史》摘抄与赏析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通过描绘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展示了封建社会的百态。下面是我们从这部作品中摘抄并赏析的几个片段。
1.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它深刻描绘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毒瘤。范进是一个平庸的人,他渴望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在追求科举功名的道路上,他遭受了无数次的挫折和打击,最终在得知自己中举的喜讯后,因为过度激动而陷入疯狂。
这个故事反映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个体的摧残,它使得人们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失去理智,成为科举制度的奴隶。同时,范进中举也展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无情,它使得人们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放弃自我,屈从于社会的压迫。
2.严监生吝啬
严监生是《儒林外史》中一个著名的人物形象,他以极其吝啬的行为展示了人性中的贪婪与冷酷。严监生在临死前的一幕,使他成为文学史上著名的守财奴形象。
这个人物形象讽刺了封建士大夫的虚伪和无用,它使得人们看到封建士大夫们追求名利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愚蠢和荒谬。同时,这个人物形象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它使得人们为了追求虚荣而不惜失去自我。
5.周进哭贡院
周进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角色,他在长时间的科举失败后,一次偶然的机会终于中举。然而在喜讯面前,他却因为过度激动而陷入昏迷。这个片段展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个体的摧残以及人生的曲折与坎坷。
这个片段揭示了封建社会中人性中的丑恶一面,它使得人们为了金钱和财富而不择手段,甚至愿意放弃自己的生命。同时,这个片段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虚伪与丑恶,它使得人们为了追求财富而失去人性,成为金钱的奴隶。
3.马二先生
马二先生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迂腐的儒者形象,他坚持儒家正统思想,追求功名利禄,却最终一事无成。马二先生在小说中被描述为一个极端保守的人物,他的思想和行为都显得非常过时和落伍。

儒林外史名篇赏析

儒林外史名篇赏析

儒林外史名篇赏析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以下是其中一些名篇的赏析:1. 《范进中举》:这是全书中最著名的篇章之一,通过描写范进从一个穷苦书生到中举后的巨变,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的摧残和社会的不公。

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形象,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经典的形象之一。

2. 《两根灯草》:这是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通过严监生这个吝啬鬼形象的刻画,展现了人性中的贪欲和吝啬。

严监生因为两根灯草而不肯断气的情节,表现了他对钱财的极度吝啬和贪婪。

3. 《王冕学画》:这是一个关于艺术和人生的故事,王冕是一个出身贫寒的画家,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成为了一位著名的画家。

这个故事强调了艺术的价值和追求艺术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性。

4. 《匡超人》:这是一个关于道德和人性的故事,匡超人原本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但在利益的诱惑下,逐渐变得虚伪、贪婪和残忍。

这个故事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堕落,同时也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这些名篇通过对不同人物形象的刻画和不同社会现象的揭示,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思考,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林外史每回赏析

儒林外史每回赏析

儒林外史每回赏析《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巨著,被誉为“清代小说的代表作品”。

该书多次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等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每回《儒林外史》均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历史社会背景,下面我们将对每回进行一一分析与赏析。

第一回《闲情偶寄》本回主要以“学富五车,身登三省之吏”的范进为主角,反映了清代官场的黑暗和虚伪。

范进的形象十分鲜明,不仅具有文化素质,还深谙世故,非常聪明。

但因为他不愿意降低自己的人格和原则,反被陷害入狱。

通过范进的遭遇,作者揭示了当时的官场陋习及其对人才的束缚,也表达了对于自由和真理的追求。

第二回《风尘怀旧》本回主要讲述了范进在京城遇到的朋友和所经历的故事。

其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范进与赵又新、蒋竹山三人的交往。

他们三人都是中国文化中常见德、才、才德兼备的代表人物。

但是,这三个人中只有范进最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最能发挥自己的才华。

作者借此反映了这个时代的众生相,强调了对道德的尊重及对自由的追求。

第三回《西华山游览》本回主要描写了范进、赵又新等人在西华山上游览的场景。

全回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格言为主旨,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

同时,也勉励对于人生追求和大道明辨的人坚持自己的信仰。

第四回《鏖兵夜行》本回主要描述了山西平定胡人起义的战争。

全回以战争激励士气、提高团队合作为主旨,强调了团队的力量和个人的付出。

第五回《香囊玉佩》本回以潘金莲为主角,描述了她与武大郎的互动以及与西门庆的罗曼史。

潘金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标志性女子,她虽然被誉为“才子佳人”的代表人物,但却因其不择手段的行为而赢得了广泛的负面评价。

本回通过潘金莲与武大郎、西门庆的交往,揭示了社会的歪风和人性的丑陋,引发了对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思考。

第六回《死后归地》本回主要以武松为主角,详细描写了他如何为兄报仇的故事。

本回表现了文化深厚、果敢有序的传统精神,表现了男子汉的忠诚、勇气等价值观。

第七回《花雨满楼》本回主要以西门庆和潘金莲的日常生活为主线,通过众多细节和台词,揭示了西门庆和潘金莲的逐渐墮落。

关于儒林外史片段赏析【五篇】

关于儒林外史片段赏析【五篇】

关于儒林外史片段赏析【五篇】赏析是观赏并分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熟悉,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依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阅历、艺术观点和艺术爱好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我细心整理的关于儒林外史片段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儒林外史片段赏析1"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这是儒林外事的开头,也是整本书的核心。

吴敬梓,向我们呈现了古代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弊端,将当时的社会风气还有极度的虚伪呈现的淋漓尽致,刻画的生动形象的人物,被鲁迅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当我翻看这本书时,我还以为这本书与儒家学派有肯定的关联,但是这本书叙述的却是当时封建制度的弊端,在以前我无法看出古代的科举制度的弊端,我只能知道它的意义,为国家选拔人才,在考试中取得好成果,就意味着你能拥有好的职位,这与现在并没有什么不同,当时有学而优则仕的理念,这没什么不对,但是这些学者把它当作敲门砖,这样就害惨了很多人,为了金钱和权力,他们可以从少年开头读到晚年,如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还有考几十年最终中榜但却高兴到疯了的范进,这都是被这种思想禁锢住的人。

匡超人是一个朴实的人,他的父亲从小就教育他,但是他为了仕途而放弃了他从小接受的教育最终成为了趋炎附势的统制者的爪牙。

还有范进,他是连考二十多次没有中的老童生,但他中的时候,他家已经穷的一粒米都没有了,当人们知道他中举的时候很多人都上门去庆贺他并且带一些礼品,接待完他们后,他就拥有了房子还有很多的东西,清朝的科举制度腐败,八股文漏洞百出,常常有人带入小抄,或让人替考,甚至贿赂考官内定解元等。

书中也有关于这种状况的介绍,当安东向升为安庆知府后,前去考场考查童生的时候,丢纸团的,挤眉弄眼的,比比皆是,甚至还有人借着便利的机会去墙上挖个洞伸手去外面接文章。

《儒林外史》向我们展现了清朝的腐败,不仅如此它独特的写作风格,而且深刻的思想和对人物的刻画都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水平!儒林外史片段赏析2《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任用诙谐幽默而又笔触尖锐的文字描述元末明初的一段考场官场趣事。

儒林外史赏析

儒林外史赏析

儒林外史赏析篇1《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

如写周进、范进为考中举人耗尽了毕生的精力,到胡子花白还没有考中秀才。

尽管生活极为困顿,还是念念不忘科举考试。

周进路过一处考场,进去观看,触动了一生的辛酸和痛苦,放声大哭,竟然难过得死去活来。

后来在一些小商人的帮助下参加了考试,博得了考官的同情,才时来运转。

当他考中举人时,以前讥讽挖苦他的那些人,都来奉承他,把他吹捧成最有学问的人。

又如范进,中举前家里穷得没有米下锅,抱着一只老母鸡去集市上卖。

当得知自己中举的消息时,竟然喜极而狂,变成了疯子,幸亏岳父胡屠户打了他一巴掌,才使他恢复了清醒。

这时候,当地的乡绅等有头脸的人物都对他刮目相看,有送房屋的,有送财产的,范进的生活立刻发生了变化。

《儒林外史》是一本有趣的小说,得意或者失意的科场举子;清廉或者贪腐的官场老手;逃婚的才女,纳妾的盐商;冒牌侠客,水货隐士;找不到心上人的世家子弟,寻不着老父亲的孝顺儿郎;骗吃骗喝的书生,坑蒙拐骗的江湖游士。

形形色色,各行各业的人都在人间行走,有讽刺,有眼泪,有寒意也有温暖。

每个时代都会有这么一段“外史”,而吴敬梓用一支妙笔写下了自己的时代。

虽然是两百多年前的古白话文小说,但是本书对现代读者几乎没有阅读障碍,阅读的过程仿佛穿越,又好像旅行,作者竟有如此妙笔,那个时代竟然如此精彩。

儒林外史赏析篇2《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

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

“儒林”的“儒”是指知识分子,“儒林外史”主要讲的是知识分子的野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

在读之前,一直觉得《儒林外史》是一部讲政治的小说,应该枯燥无味,但在细读之后发现,这部讽刺小说既针砭时弊,又反映了民生百态,读完内心百般滋味。

儒林外史赏析加摘抄

儒林外史赏析加摘抄

儒林外史赏析加摘抄儒林外史赏析加摘抄1《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

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

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

讽刺鞭笞科举制度的乌烟瘴气和只为名利的读书人才是本书的主旋律。

老童生范进科举考试屡次不中,在家中倍受冷眼,丈人胡屠户更是对他百般呵斥。

范进去乡试,因没有盘费,与丈人商议,怎料被胡屠户骂了个狗血淋头,说他是癞蛤蟆想吃起天鹅肉,还说他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老婆是正经,把范进骂得摸门不着。

到出榜那天,家中正值无米,母亲让范进抱母鸡上集市卖了换米。

这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市上被找了回来,得知消息后,竟然高兴得疯了。

还是他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醒了他,治好了疯病。

转眼的工夫,范进时来运转,财源广进,连胡屠户也一反常态,称他为文曲星,称赞他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这个故事极力讽刺了范进对功名的极度渴望和胡屠户那趋炎附势、变色龙的性格特征。

虽然它一般被归类为长篇小说,但它的结构却与人们平常所说长篇小说的结构有着很大的不同。

小说全书中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框架,而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的连环套;前面一个故事说完了,引出一些新的人物,这些新的人物便成为后一个故事中的主要角色。

《儒林外史》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

吴敬梓能够真实地展示出讽刺对象中戚谐组合、悲喜交织的二重结构,显示出滑稽的现实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从而给读者以双重的审美感受。

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马二先生对御书楼顶礼膜拜,王玉辉劝女殉夫的大笑等。

儒林外史赏析加摘抄21、当权若不行方便,如入宝山空手回。

2、闭门家里坐,祸从天上来。

3、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4、自古山水尚有相逢之日,岂可人不留个相与?5、只顾羊卵子,不顾羊性命。

6、晚娘的拳头,云里的日头。

7、忙忙如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

儒林外史每回好句赏析

儒林外史每回好句赏析

儒林外史每回好句赏析《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以下是一些《儒林外史》中每回的好句赏析:1.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好句:不过说一个人要有良心,黄天在上,不可忘恩负义。

赏析: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于人性和道德的高度重视,强调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秉持良心,遵守道德规范,不忘恩负义。

这也是全书主题的一个缩影,即通过描绘各种人物的道德行为,来探讨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价值。

2.第二回《王孝廉村学识同科周蒙师暮年登上第》:好句:一轮明月照孤舟,万点寒光映碧流。

夜静更深人独坐,清光冷浸锦貂裘。

赏析:这句话通过描绘明月和寒光的景象,营造了一种孤独、寂静的氛围。

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暗示了人物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同时也表达了对于自然美的欣赏和敬畏。

3.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好句:省城就有这样风俗:拿六经来开蒙,却把《五经》当枕头;读《诗经》的,做起时文来是‘赋得也乎焉哉’;读《尚书》的,做起时文来是‘元首明哉股肱良哉’;读《易经》的,做起时文来是‘乾乎坤乎,师乎比乎’;读《礼记》的,做起时文来是‘起予者商也,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赏析:这句话通过讽刺和幽默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科举制度的荒诞和虚伪。

作者通过描绘读经书的人们做起时文来的滑稽场景,批判了科举制度对于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束缚和扭曲,同时也揭示了社会风气的浮躁和功利。

以上只是《儒林外史》中部分回目的好句赏析,每一回都有许多精彩之处值得品味。

通过对这些句子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涵,感受作者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和批判。

儒林外史人物赏析五篇

儒林外史人物赏析五篇

儒林外史人物赏析五篇《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

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

以下是我整理的儒林外史人物赏析五篇,欢迎阅读与保藏。

儒林外史人物赏析1《儒林外史》是一部把男性士子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的伟大作品,真实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现实。

同时,这也是一部极写女性的伟大作品。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属品,没有独立地位。

尤其是在封建末世的清朝,即使是具有话语权的男性十子,在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下,其心灵早已极度扭曲,而在封建礼教压制下的广阔女性的处境就更为复杂了。

对《儒林外史》中女性形象的讨论都具备文化与历史批阅的深刻意义。

(1)独立自强的新女性——沈琼枝沈琼枝是和鲁小姐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女性,她敢作敢为、能文能武。

刻划这一形象,旨在批判“男尊女卑”的封建士大夫观念,表现其“男女公平”的进步民主思想。

在的笔下,妇女也有独立的人格,和男人一样有争取美妙生活的权利,那么让我们看看是怎样刻画沈琼枝这一形象的。

沈先生领着女儿琼枝,来到扬州,住在大丰旗下店里。

那里颗计接着,通报了宋盐商,宋盐商打发家人来吩咐道:“老爷叫把新娘就抬到府上去,沈老爷留在下店里住着,叫帐房置酒款待。

”沈先生听了这话,向女儿琼枝道:“我们只说到了这里,权且住下,等他择吉过门,怎么这等大模大样?看来这等光景竟不是把你当作正室了。

”(四十回)这一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接着便集中笔墨写沈琼枝的言行,表现其性格特征。

沈琼枝接过父亲的话说:“爹爹,你请放心,我家又不曾写立文书,得他身价,为甚么肯去伏低做小!他既如此排场,爹爹若和他吵闹起来,倒反被人谈论。

我而今一乘轿子,抬到他家去,看他怎模样对待我。

”沈琼枝一开口,就可看出她对宋盐商这样显耀人物毫无畏惧,做到有理有节,不失分寸,而且大胆、泼辣、果断、沉着、毫无扭怩作态的性格几笔就活脱脱地展现出来。

其独立自主、不容欺凌的勃勃英气已见端倪。

《儒林外史》摘抄赏析

《儒林外史》摘抄赏析

《儒林外史》摘抄赏析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所著的长篇小说,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们的丑恶嘴脸。

下面是本文对《儒林外史》进行的摘抄赏析。

1.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这是小说中主人公秦淮景的名言,表达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自我尊严的坚守。

他是一个具有儒家道德风范的人物,对于当时儒学士人的堕落无能非常不满,因此他不惜与世人为敌,宁死不屈。

2. “华而不实,假作真时真亦假。


这是小说中描写当时士人们的通病,即崇尚形式而忽视实质。

他们喜欢虚张声势,却缺乏真正的才能和品德。

这种假作真时真亦假的现象不仅存在于当时,也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普遍问题。

3. “人心隔肚皮。


这是小说中描写人与人之间相互猜忌和不信任的现象。

这种感情隔阂不仅存在于官场上,也存在于家庭、社会各个方面。

小说通过对人心隔肚皮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们的丑恶嘴脸。

4. “以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这是小说中描写人与人之间相互扶持的美好品质。

在小说中,有很多人物都表现出了这种相互扶持的精神,他们在彼此相互支持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综上所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以嘲讽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弊病和人们的丑恶嘴脸,同时也揭示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这使
得小说成为了一部文学经典,对于今天的读者仍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完整版)《儒林外史》鉴赏

(完整版)《儒林外史》鉴赏

《儒林外史》鉴赏综合评价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串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具体表现为:一是以现实中的真实人物为原型,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最足以表现人物的情节和细节,并将这些情节和细节集中使用,以突出讽刺对象的个性特征。

二是善于运用前后矛盾的情节,揭露讽刺对象的言行不一,表里相悖,让其当场出丑。

如第四回写严贡生正在吹嘘自己:“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所以历来的父母官,都蒙相爱。

”这时,小厮就来报告他家强圈了别人家的猪,被人发现了。

一下子揭穿了他贪婪霸道的真面目。

他还强辩说:“这口猪原是舍下的。

”三是善于运用对比和衬托的艺术手法,以突出讽刺对象的性格特征。

如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梅玖在周进中举前后的前倨后恭的态度等。

形象分析周进周进六十多岁还是个童生,依靠在村子里私塾中教书糊口,之后随姐夫经商记账,在贡院参观时,“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

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

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吗?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是死了人,为什么这样号啕痛哭,也是的?’周进也听不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

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

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脖子。

他哪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后来商人们答应为他捐一个监生进场,他就破涕为笑,爬到地上磕头,表示要变驴变马来报答他们。

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出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之深。

它深深地腐蚀着文人的心灵,使一些文人因迷恋科举而失去了自我。

作者以其悲愤和辛酸的笔触,写出了他们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

马静《儒林外史》中塑造的马二先生(即马静),是一个为科举而耗尽终生的受害者,但他始终把科举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业”,他甚至迷信八股到这样的程度,他说:“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

《儒林外史》赏析

《儒林外史》赏析

《儒林外史》赏析《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章回体通俗小说,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

本文将对《儒林外史》的主题、文学价值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进行赏析。

《儒林外史》主要描写了清代中期乡试状元杨继盛的一生,通过对其儿子杨九郎的成长与教育经历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下士人家庭的形态和动态。

小说以讽刺的手法对儒林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进行刻画,暴露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通过讲述杨九郎家族的兴衰史,作者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呈现了清代士人世界的种种矛盾和现实。

这部小说的文学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吴敬梓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有着深入的了解,他运用讽刺手法揭示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对士人精神状态进行了深刻思考。

其次,小说以写实手法刻画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他们的言行举止代表了清代中期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特质,对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了准确的描绘,使得整个故事更具可信度和真实性。

此外,小说还运用了大量的对话和插话手法,使得故事节奏紧凑,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儒林外史》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首先,这部作品对当时封建社会的实况进行了深刻剖析,揭示了社会的弊端,使得许多读者从中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一面。

其次,小说对于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开创了章回体小说的典范,开辟了中国小说史上的新篇章。

同时,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写实手法和对话插话等技巧也为后来的小说家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范本。

《儒林外史》被誉为中国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研究《儒林外史》的论著络绎不绝,其中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解读。

这些研究内容包括对主题、人物形象、结构和风格等方面的分析,丰富了对这部小说的理解和探索。

总之,《儒林外史》作为一部经典的章回体小说,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社会风气和传统观念方面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林外史好句加欣赏

儒林外史好句加欣赏

儒林外史好句加欣赏1、遇著花明柳媚的时节,乘一辆牛车载了母亲,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著鞭子,口里唱著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玩耍。

赏析:突出王冕不但有才,而且品性很好,这段文字的描述表露出王冕不追求富贵功名追求自在自由。

2、秦老在打麦场上放下一张桌子,两人小饮。

须臾,东方月上,照耀得如同万顷玻璃一般。

那些眠鸥宿鹭,阒然无声。

王冕左手持杯,右手指著天上的星,向秦老道:“你看贯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话犹未了,忽然起一阵怪风,刮得树木都飕飕的响;水面上的禽鸟,格格惊起了许多。

赏析:通过秦老与王冕饮酒的描写,表现出王冕早已看穿世间功名,他看得很透,在书里,他形成标杆,对文人气节进行确立;再书外,他也是一个标杆,宣扬正确的人生与价值观,作者塑造这样的形象,对阐述自己的观念是很有帮助的,为后文负面书生做了铺垫。

3、盗虚声者多,有实学者少。

赏析:娄家三公子在船上遇到鲁编修,鲁编修问到故乡的年景,又问近来可有几个有名望的人,三公子便说杨执中是一个品行极高的人,并拿出其诗作送于鲁编修看,鲁编修愁眉道:“老世兄,似你这等所为,怕是自古及今的贤公子,就是信陵君、春申君也不过如此,但这样的人,盗虚声者多,有实学者少”,此语指那些只有表面声名而缺少真才实学的人。

4、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赏析:疯跑的动作,用了“飞跑”来形容,写足了那股疯劲,作者写范进踹在塘里,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作者通过对范进的狂态的生动描绘,以犀利的笔触深刻地揭露了热衷科举的封建知识分子可鄙而又可悲的丑恶灵魂。

5、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儒林外史》阅读赏析

《儒林外史》阅读赏析
两根灯草
两根灯草故事简介:
严监生病危时的情景:他把手从被单里 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 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 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 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 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两眼 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 发指得紧了。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 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 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 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 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 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 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 ,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 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①我做地方官也要拿他; ②如若去会成为一生之玷; ③将来带银子来帮衬他。
1、本文记叙了匡超人一天的生活内容,试简要概括。
解析:这是清新、充实、充满温情的一天。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把 一个勤劳、善良、孝顺、爱读书的阳光青年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与后文 做枪手替考、见不得光的行为相比,让人感慨 答案:这一天的生活内容有:杀猪、磨豆腐卖钱;逗乐太公,帮助出恭,服侍睡 觉;勤奋读书。
(二)、《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
一是对照法 堂皇言辞与卑鄙龌龊行为 对照:如严贡生强圈别人猪,却自夸“从不 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 。对同一对象的 矛盾态度对照:梅玖对周进的前倨后恭;胡 屠户对范进的前骂后夸。
二是夸张法 对最富特征的细节、需要 否定的东西延伸放大:如严监生死前“伸着 两个指头” 不肯咽气;胡屠户打范进后“把 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
2、取材
《儒林外史》所写人物,大都实有其人。吴敬 梓取材于现实仕林,人物原型多为周围的亲友 、相识相知者。如杜慎卿、马纯上、虞育德、 庄绍光、迟衡山、牛布衣等等。杜少卿则是作 者的自况。

儒林外史 原文赏析

儒林外史 原文赏析

儒林外史原文赏析摘要:一、简介《儒林外史》二、分析经典句子赏析1.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2.自然景物描绘的魅力3.西湖游的细腻描绘三、总结儒林外史的价值正文:【一】《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所著的一部反映知识分子生活的长篇小说。

在这部杰出的讽刺作品中,吴敬梓塑造了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描绘了他们生活的浮沉、境遇的顺逆、功名的得失、仕途的升降、情操的高尚与低劣、理想的倡导与破灭、出路的探索与追寻。

【二】1.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在《儒林外史》中,有一首词表达了这个观点。

词中写道:“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

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这首词揭示了人们追求富贵功名的无奈和迷茫,表达了人生富贵功名终究是身外之物的哲理。

2.自然景物描绘的魅力:在《儒林外史》第一回中,有一段对自然景物的描绘:“那日,正是黄梅时候,天气烦躁。

王冕放牛倦了,在绿草地上坐著。

须臾,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

那黑云边上,镶著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

湖边山上,青一块,紫一块。

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

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

”这段描绘生动形象,展现了自然景物的美丽与宁静,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清新淡雅的画卷。

3.西湖游的细腻描绘:在《儒林外史》第十四回中,描述了马二先生游西湖的场景。

作者写道:“这西湖乃是天下第一个真山真水的景致。

且不说那灵隐的幽深,天竺的清雅,只这出了钱塘门,过圣因寺,上了苏堤,中间是金沙港,转过去就望见雷峰塔,到了净慈寺,有十多里路,真乃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一处是金粉楼台,一处是竹篱茅舍,一处是桃柳争妍,一处是桑麻遍野。

那些卖酒的青帘高扬,卖茶的红炭满炉,士女游人,络绎不绝,真不数三十六家花酒店,七十二座营弦楼。

”这段描绘细腻别致,展现了西湖的美景,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三】《儒林外史》通过描绘知识分子的生活,讽刺了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深刻反思。

《儒林外史》赏析

《儒林外史》赏析

《儒林外史》赏析一、作者生平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自称文木老人,出生在安徽全椒一个科举世家。

曾祖父吴国对是顺治十五年的探花,“一时名公巨卿多出其门”,祖辈也还显达,但到了他父亲吴霖起,家道便开始衰落:吴霖起是康熙年间拔贡,只做过江苏赣榆县教谕之类的小官,一生不得志。

吴霖起为人方正恬淡,不慕名利,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影响。

吴敬梓年幼聪颖,才识过人,少时曾随父宦游大江南北。

二十三岁时,父亲去世,他因不善治生又慷慨好施、挥霍无度,被族人看作败家子。

三十三岁迁居南京,生活向他敞开了广阔的天地,他的叛逆思想也随着恣肆汪洋,向纵深发展:首先,他的经济境况日益恶化,社会地位不断下降。

他“田庐尽卖”,被肥马轻裘的年少耻笑,有时寻找机会“卖文”度日,有时只好忍痛拿了心爱的藏书去换米,或拿衣服去典当;到了典无可典卖无可卖的时候,就只有断炊挨饿,冬日苦寒,他或一人独自或邀五六友朋,一路歌吟啸呼,乘月步行数十里,谓之“暖足”。

在由富贵跌落到贫困的逆境里,他备尝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对社会的不平、政治的黑暗,有了更深切的感受;也更多地体会到贫穷的苦痛,因而更能同情人民的疾苦,在生活和思想感情上接近了普通人民。

因而,他在社会地位下降的同时,叛逆精神又进一步发展,解剖的刀刃由家族移向社会,考虑的范围由个人命运扩至民族前途,并逐渐对朝廷功令、社会秩序、统治思想产生不满乃至抗拒反对。

一七三六年春他没有应安徽巡抚之荐到北京参加博学鸿词科的廷试就是例证。

从此,他索性连诸生籍也放弃掉,再也不参加乡试、科岁考等一切科举考试。

他在政治态度上已与统治者离心离德。

他不仅成为自己家庭的叛逆者,而且已发展成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

也正是在这时,他开始挥动如椽巨笔写作《儒林外史》,表现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严峻批判和对理想境界的探索追求。

到一七四九年秋天之前,《儒林外史》已基本成书。

此后他还不断修改,直到一七五四年客死扬州。

二、思想内容《儒林外史》是吴敬梓于十八世纪中叶写成的杰出的现实主义讽刺小说,描写的主要对象是儒林文士,它以对待功名富贵和文行出处的态度为中心,比较广阔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社会生活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没落,特别是深刻批判了科举制度;与揭露、批判的反面人物相对立,作品还塑造了一系列正面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儒林外史赏析

儒林外史赏析

儒林外史赏析《儒林外史》是中国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长篇小说以幽默讽刺的笔调描绘了清代士人社会的种种荒诞性与无奈。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以及社会风貌等方面对《儒林外史》进行赏析。

故事情节《儒林外史》讲述了主人公俞大猷的一生,展现了他在封建社会中的成长和遭遇的各种奇闻趣事。

小说通过俞大猷的经历,揭示了当时士人社会的虚伪和荒诞。

故事的开篇即以俞大猷的一场考试失利为引子,接下来描绘了俞大猷与一群奇特的人物之间的交往和争斗。

小说以轻松幽默的笔调,展示了士人之间的尔虞我诈、明争暗斗。

同时,作者通过俞大猷的父亲俞缧提及了“世风日下”的社会现象,借此对社会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而后,故事又转向了俞大猷进京赶考的旅程,以及他在京城中种种离奇的遭遇。

通过这一系列的经历,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和险恶。

俞大猷最终侥幸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了儒林外史,可是他对这一虚名早已心灰意冷。

故事以他辞官、返回家乡为结尾,以一种淡淡的悲剧色彩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无奈。

人物塑造《儒林外史》塑造了一系列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具有鲜明的个性。

主人公俞大猷是一个坚持正义、善良而又无奈的人。

他以儒家的道德观念为指针,一直追求着自己理想中的官场和社会。

他正直、善良,但在波谲云诡的官场中却无法生存下去,最终选择辞官回家,体现了他对社会状态的无可奈何。

其他人物形象也各具特色。

如俞大猷的父亲俞缧,他被描绘为一个深受封建礼教束缚的保守之人;还有潘玉良、陈家洲等角色,他们个性各异,但都是封建社会中充满欺诈和虚伪的代表。

通过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将封建社会中的不幸和无奈以及人性的丑陋展现得淋漓尽致。

社会风貌《儒林外史》以幽默讽刺的笔法揭示了清代士人社会的种种荒诞性和虚伪。

小说中描绘的官场风气、科举制度和儒家礼教等都是封建社会的典型特征。

官场风气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描绘对象。

官场中的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无非是为了争夺更高的地位和权力。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分析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分析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分析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赏析是如下:
1、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讽刺。

作者往往让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待同一对象采取不同的甚至完全矛盾的态度,造成强烈对照,从而产生喜剧效果。

如,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描写就尤为鲜明。

2、运用艺术夸张,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

比如,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打了范进一巴掌,再也回不过手指来,都是寓讽刺于夸张之中。

3、吴敬梓用幽默而又带着冷嘲热讽的笔调,写出了当时人们的趋炎附势。

同时也抨击了当时的科举制度,反映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之深。

作品主旨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

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

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

作者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人民灵魂的扭曲。

吴敬梓的讽刺显然给了封建社会有力的一击,宣泄了大多数心有同感的读书人对人性卑劣、社会黑暗的控诉。

儒林外史 原文赏析

儒林外史 原文赏析

儒林外史原文赏析摘要:一、简介《儒林外史》二、分析《儒林外史》的主题思想三、探讨《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四、评价《儒林外史》的历史地位五、总结原文赏析的意义正文:一、简介《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全名《儒林外史传》,又称《外史》。

这部小说以儒家知识分子为主要描绘对象,通过众多的人物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

它是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分析《儒林外史》的主题思想《儒林外史》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关爱。

作者通过描绘儒林中的种种现象,暴露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面,批判了封建礼教的虚伪。

同时,作品关注人物命运,展现了人性的善恶,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人性的思考。

三、探讨《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独特的讽刺手法:作者运用讽刺、夸张等手法,生动地揭示了他所批判的对象的丑恶本质。

2.人物形象鲜明:作品中的角色形象栩栩如生,个性鲜明,具有较高的典型性。

3.情节紧凑:小说以史为鉴,以众多的人物故事为主线,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4.语言优美:作品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四、评价《儒林外史》的历史地位《儒林外史》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是一部讽刺小说的高峰,也是清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同时,它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儒林小说的鼻祖”。

五、总结原文赏析的意义通过对《儒林外史》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历史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林外史》赏析
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使我深深的喜欢上了明清小说赏析这门课。

以前从没看过小说的我不仅了解了许多明清小说且激发我舶来一本明清小说在闲时拿来欣赏。

这不仅可以除去一天的疲惫,也使我明白了更多的人情世故。

虽然《儒林外史》不止读了一遍,但还是总会翻开它回到历史中,鲜明的人物仿佛就在眼前。

初识《儒林外史》是在学中语文课本里《范进中举》之后。

看完之后不觉惊异于作者的独具匠心,也有范进的可笑之举,却没有领略导作者的真正用心,直到大学学了明清小说赏析这门课才想到去图书馆翻开《儒林外史》细细的浏览整个故事。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

吴敬梓出生于豪门,却沦为穷儒,家境的升沉变化,使他体会到世态炎凉,为其创作《儒林外史》打下了基础。

全书共五十六回,三十多万字,以写“儒林”为中心,旁及当时的官僚政治和社会风尚。

抨击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从而揭示封建末世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方面的严重危机。

,作品塑造了一群热中科兴、追求“功名富贵”的读书人的形象,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在当时是有其重大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

它的语言是准确、生动、洗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讽刺手法高超绝妙,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的出现,“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

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到前朝树。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吴敬梓以一首词完整诠释了世人对富贵功名的态度,他看透了当时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通过写作《儒林外史》,对丑恶现实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有力批判,显示出民主主义思想色彩。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全书以一位正直文人王冕的故事为引子,接着写了周进、范进中举的故事。

周进是个老童生,一生之中科举不得意,直混到给商人管帐的地步。

在商人的资助下,他捐了个监生,又先后中了举,成了进士,官至广东学道。

在南海主考时,他拔了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

范进中举后,竟发了疯病,被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醒。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

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几个?“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

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圆如意,书中自有美娇娘……”。

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
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那么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也不为过了。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

王国维说得很好,读书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奋斗。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是最后的成功。

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

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

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

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

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

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

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

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

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

那些所谓的“儒生”,他们满口“之乎者也”,可实际上并无什么才学,表面上对功名不屑一顾,可实际上醉心于功名利禄,他们期待着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由于这种极端的野蛮的疯狂的追求,导致了官场的黑暗龌龊,许多读书人的心灵被扭曲,甚至变态。

可若要究其错源,归根结底是是黑暗的社会,是封建科举制度给了他们“信念”、“理想”,让他们到死都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是腐朽、虚伪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开创了八股文科举,这可让多少有志之士宁可“处江湖之远”亦不愿“居庙堂之高”。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

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

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

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

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

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

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

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

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同样《范进中举》讲的是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终于考上举人,欢喜至疯,最后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

非常简单的故事,但纵观全文事实上却并不是那么简单。

中举从范进身上来看是好事,苦考了三十四年终于出头,从他发疯来看足以看出那时的读书人对功名痴情一片,像周进哭号着为秀才名分磕头撞板。

但他们的痴情并不是为了道德理论上的治国之经,而是纯粹的个人升官发财。

还有范进中举前后判若两人,中举前萎缩地向老丈人低头称事,中举后便有了老爷大人们的官腔。

甚至在为母亲守丧时,在打秋风的筵席上大吃大喝。

而他仅仅是中举,不出两个月,什么房产、田地、金银、奴役,不请自来。

范进是千万得中读书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们的荣华为不得中的读书人做榜样,加深科举对他们的毒害。

中举对胡屠户来说,也是意义非凡。

对范进中举前要打要骂由着性子来,一旦中举后,因范进发疯让他打范进一巴掌,他却说:“(范进)虽是我女婿,如今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如此便把一个势利小人的嘴脸清晰的勾画了出来,胡屠户
就是那些满脑子也是功名,中了科举余毒的市井小人的化身。

还有那些乡绅,都在第一时间忙不迭的为范进送金送银,正是他们为政府传播科举毒推波助澜。

跳出范进的故事,作者详细描写了临死伸着两指头,唯恐两个灯芯废油的严监生和强抢人猪,用云片糕当药讹诈船家的严贡生兄弟俩作为代表。

综上所述的人物,无一不受科举的毒害。

事实上不只这些人。

还有举着科举饭碗的名士们,还有科场屡屡落败的如看西湖风景都要挤出几句经典的马二先生之类的人。

还有佛门弟子,一听胡屠户为女婿范进母亲做法师,屁滚尿流地马上安排起来。

甚至是贾宝玉最最推崇女子亦是如此。

鲁小姐受其父影响只认八股文,什么都以八股文马首是瞻,自己终日练习八股,后来因为丈夫对科举毫无兴趣,终日长叹。

书中充斥着讽刺味,辛辣尖刻,这与作者生活背景很有联系。

作者吴敬梓慷慨好施,被族人看成败家子。

他后半生十分潦倒,但是旁人几次三番找他参加科举,他都不应。

他的书桌下有八股细绳,每根下都有一个臭虫,一个蚊子,就是“八股臭文”之意。

因为贫困无法取暖,他常邀请朋友绕成行走还“歌吟啸呼,相与应和”,并称其为“暖足”。

这样的背景下,无怪乎书中描写如此地耐人寻味了。

《儒林外史》虽然写的是明朝的科举、官场,但是它对于当今社会仍有其价值。

社会在前进,但仍有不少人信奉“拜金主义”,物欲横流,一生都在追求名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历史就是明镜,而古典小说则是历史的缩影。

《儒林外史》之所以广为流传,其主要优点有三:其一是小说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讽刺的矛头虽然直接落在某一个人的身上,却始终使人感到人身上的罪恶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产物,是当时的科举制度造成的罪恶。

比如像周进看见号板一头撞倒,范进听见中举忽然发疯,马二先生游西湖无心赏景,只是大嚼零食,留意于自己所选八股文的销路,都使人感到是那个社会造成的。

其二是《儒林外史》在讽刺上并不排除夸张:像严监生临死为两根灯草不肯咽气,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其母快乐得一命呜呼都是。

但作者的夸张并不使人感觉虚假,而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其三《儒林外史》的结构独特: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分别由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其他人物作陪衬,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

每个故事随着有关人物的出现而展开,又随着有关人物的隐去而结束。

《儒林外史》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揭露了科举制度对士人的毒害,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

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不可救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