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湖湘文化名词解释
湖湘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它以爱国主义、经世致用、民本思想、独立根性等为其精华。
狭义的湖湘文化起源北宋时期,形成于南宋初年,以胡安国、胡宏父子南岳讲学为开端,其后有张栻携朱熹讲学于岳麓,吸引大批学子前来听讲,出现了湖湘文化的兴盛时期。
广义的湖湘文化是对自古以来广泛存在于湖南各族人民中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风、民俗、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科学文化等的总称。
在湖湘文化的熏陶下,湖南历史上人才辈出,特别是到了近代,湖南人才璨若群星,不仅大大提高了湖南在全国的地位,而且对推动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是的支脉,是湖南各族人民长期积累的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民族性格、、等因素的总和。
的历史,它的历史源头是。
战国时期的长沙已是聚居、人口稠密、和商业都相当发达的城。
反映的文献有中的《》、《》、《》、和长沙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以及各种习俗的考古资料。
此外,由与湖南共同创造的文学艺术,包括诗歌、散文、音乐、绘画、雕塑、等,在春秋战国时都已经达到相当的程度与水准。
隶属中国传统儒家。
其重要特点是“思想、文化、道德、理想、信念融于现实中,并为政治服务。
在宋代,湖南出现了理学开山祖—,他创建的理学,就是以为核心,吸收了道学、而形成的,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开“”的先河。
理学又称道学、,是后来出现的“”的思想渊源。
“”的奠基人,曾在创办文定书院,他于1138年春在湖南去世,安葬于。
明清之际,湖南出现了理学,从而使湖南成为理学思潮形成和发展的,而这一时期在大地建立了闻名全国的、则成为理学思潮的主要学术文化基地。
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形态。
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
的诗歌艺术、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
而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先后产生了理学鼻祖,主张经世致用而反对程朱理学的,以及“睁眼看世界”的等一系列思想家,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称之为湖湘文化。
先秦、两汉的楚文化对两宋以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
湖湘文化在历经先秦湘楚文化的孕育,宋明中原文化等的洗练之后,在近代造就了“湖南人材半国中”、“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无湘不成军”等盛誉。
湖湘文化的发展历程及湖南人的精神
湖湘文化湖湘文化的“湖”是指洞庭湖,“湘”是指湘江。
湖湘文化主要是指以今湖南为主体的近代区域文化。
知有所谓对于天下之责任者,当自洪杨之难始。
”所谓“洪杨之难”,是指洪秀全,杨秀清所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在与太平军交战中一战成名,由此确立了湖湘文化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显赫地位,从洋务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举凡一切军国大事,几乎都少不了湖南人的身影。
湖湘文化在近代的发达,有两大源头;其一是传统楚文化的孕育,这是间接源头;其二是南宋时期的湖湘学派,这是直接源头。
湖南曾是楚文化重要腹地,屈原南游沅湘,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尤其是相传作于湖南的《天问》,对宇宙、自然和历史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和质问。
这种精神后来深深扎根于湖湘文化的土壤之中,可以说,楚文化的因子已逐渐融汇到湖湘文化的小传统之中,成为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保证了这些楚文化因子不致流失,当近代西方文明冲击湖湘大地时,楚文化因子历久弥珍,喷然而出,焕发出奇异的光彩。
湖湘学派是宋代理学阵营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创始人胡宏,字仁仲,号五峰,福建崇安人,后迁居湖南衡山,隐居衡山20余年,终老于此。
张木式,字敬夫,号南轩,今四川绵州人,8岁随父亲张浚到长沙定居,后拜胡宏为师,成为胡宏的得意弟子,其学术思想较之乃师更胜一筹。
张木式的名声之大,还引起了另一位大学者——朱熹的注意,由此导致了学术史上著名的“朱、张会讲”。
当时(1167年)朱熹37岁,张木式34岁,却都已跻身中国学术文化的最前列。
这二位青年才俊,在岳麓书院幽静的环境里,用精密高超的思维探讨着哲学意义上的人和人性的秘密,有时连续论争三天三夜都无法取得一致意见。
他们的学术讨论是公正无私的,研究探讨的结果是:两人越来越佩服对方,两人都觉得对方启发了自己。
“朱张会讲”以及朱熹在岳麓书院的讲学,几乎成为湖湘文化的精神象征。
到了明末清初,湖湘文化中又出现了另一位杰出学者——王夫之。
湖湘文化资料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承载着湖南和湖北地区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俗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形态之一。
湖湘文化的形成与长期的历史演变密不可分,深深地融合了中原文化、岭南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等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湖湘文化的源远流长
湖湘文化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原文明,随着南迁和移民的不断涌入,湖南和湖北地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其中,湘文化源于湖南,是指湖南地区的文化遗产,而湖文化则是指湖北地区的文化传统。
两者虽然有所区分,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与联系。
湖湘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其独特性,受到了中原文化和南方地区文化的双重影响,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特点。
在唐宋时期,湖湘地区是文人墨客和文化精英的聚集地,文化繁荣开展,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和艺术作品。
尤其在宋代,湖湘地区的文化繁荣达到巅峰,留下了许多文学、艺术和建筑的杰作。
湖湘文化的特色
湖湘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文化气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学艺术
湖湘地区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文学艺术方面有着丰富的传统积淀。
在古代,湘文化的代表作有:。
【湖湘文化】湖湘文化简介
【湖湘文化】湖湘文化简介湖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是一块马蹄形的地域。
后有重山,前有大泽,在古代相对于中原地区来说是信息比较闭塞的地方,但另一方面又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地方。
环境的艰苦,锻炼了人的坚强勇毅的性格。
环境的闭塞,培育了人的独立思考,不随人俯仰的精神。
古人所谓“深山大泽,实产龙蛇”,即此之谓。
春秋战国时期湖南属于楚国,楚人含有古蛮族的血统,后与炎黄文化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又保有楚人蛮族文化生猛雄健的遗绪。
而地域的封闭性,更使这种独特的基因得以绵延不绝。
文化的核心是人,人是环境的产物,于是湖湘文化和具有此一文化性格的人就在这一特殊的土壤中应运而生。
钱基博在《湖南近百年学风》中说:“湖南之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国。
其地水少而山多。
重山迭岭,滩河峻激,而舟车不易为交通。
顽石赭土,地质刚坚,而民性多流于倔强,以故风气锢塞,常不为中原人文所沾被。
抑亦风气自创,能别于中原人物以独立。
人杰地灵,大儒迭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宏识孤怀,涵今茹苦,罔不有独立自由之思想,有坚强不磨之志节。
湛深古学而能自辟蹊径,不为古学所囿。
义以淑群,行必厉己,以开一代之风气,盖地理使其然也。
”湖湘文化的内涵学者们普遍认同湖湘文化不仅仅是一个学派,更是长期来在现今湖南地域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文化。
关于湖湘文化的内涵,有三种意见:第一种认为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脉,是湖南各族人民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和科学文化等的总和。
第二种认为从文化的层次上看,湖湘文化可划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两个方面;从文化的表现形式上看,可分为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两大部分。
第三种认为科学和广义的划分法,湖湘文化应是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社会心理)的三个层次在内的地域文化,三个层次中都含有“雅”和“俗”的内容,是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的有机融合。
湖湘文化的源流和发展关于源流,有三种看法:第一种认为湖湘文化发祥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楚文化中的祝融文化和蛮夷文化是它的直接源头。
湖湘文化调研报告800字
湖湘文化调研报告800字湖湘文化调研报告湖湘文化是指湖南和湖北两省所共同孕育的地方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湘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丰富的艺术遗产和传统习俗。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湖湘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和保护传承的问题。
一、湖湘文化的历史渊源湖湘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楚文化和湘文化。
楚文化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之一,代表了古楚国的独特风貌和文化品格。
湘文化则是湖南地方文化的代表,以湖湘方言和湘菜闻名。
湖湘文化在宋朝时期达到鼎盛,文人墨客纷纷涌现,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和文化遗迹。
二、湖湘文化的发展现状湖湘文化的发展现状较为丰富多样。
在文化艺术方面,湘剧、湘绣、湖湘曲艺等传统艺术形式仍然流传至今,在各种演出和展览中得到广泛传播。
湖湘音乐也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湖南交响乐团的演奏水平获得了普遍认可。
同时,湖南美术馆和湖北省博物馆等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化机构也为湖湘文化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在旅游业方面,湖南和湖北两省以其独特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
岳阳楼、长沙橘子洲头、武汉黄鹤楼等著名景点都成为湖湘文化的象征。
此外,湖南千年古城凤凰、湖北的宜昌三峡等地也因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魅力吸引了大量文化旅游者。
三、湖湘文化保护传承的问题湖湘文化虽然具有独特的魅力,但其保护传承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首先是受到外来文化冲击的挑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外来文化的冲击不可避免。
湖湘文化在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中不可避免地面临转型和淘汰的问题。
其次是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衰落。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湖湘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湘剧等传统艺术形式的人才培养难、市场需求减少等问题使得这些艺术形式面临着逐渐衰落的危险。
再次是现代生活方式的浸染导致的文化传统破坏。
年轻一代对传统习俗的认同和接受程度较低,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下,许多传统习俗逐渐被忽视或遗忘。
为了保护湖湘文化,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湖湘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011.6.27)
明代,湖南成为朱氏王朝分封藩王的一个主要地区。朱元璋 有3个儿子封在湖南。以后历代分封在湖南的王共达48人。分
封的地区包括长沙、常德、衡阳、武冈、宜章、宁远、江华、
绥宁、祁阳、常宁、永兴、安仁、泸溪、沅陵、麻阳、安仁、
永明。其中先后封在武冈州的王就达11人。
明代湖南接受移民的输入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原有
但是同样也不能对明代湖湘文化的发展程度估量过高。明代 湖南在国内的排名其实仍然还是十分落后的。与邻近的江西和 湖北比较:一部《明史》列传中的人物,江西385人,湖北
157人,而湖南只有63人。黄宗羲《明儒学案》中有专传及
附载的重要人物:江西55人,湖北5人,湖南仅2人。又钱谦 益的《列朝诗集小传》中的人物,江西102人,湖北26人,湖
教育的兴盛与南北分闱,导致了湖南人才群体的蔚起。据载 清朝自顺治九年开科至道光二十年(1840)凡75榜(不包括咸丰至 光绪朝),湖南成进士者达441人,中举者则达数千人。
其中,官至总督、尚书、大学士的有陈鹏年(湘潭人)、彭维新
(茶陵人)、杨超曾(武陵人)、陈大受(祁阳人)、罗源汉(长沙人)、 刘权之(长沙人)、何凌汉(道州人)、赵慎轸(武陵人)、陶澍(安化 人)、贺长龄(善化人)、易棠(善化人)、罗绕典(安化人)、李星沅 (湘阴人)、劳崇光(善化人)、曾国藩(湘乡人)、左宗棠(湘阴人)等
人口的增长,实际上最大限度地开垦了湖南的荒地,使耕地面 积显著扩大。据统计康熙二十四年(1685)湖南还只有13万余顷耕 地,雍正二年(1724)即达30万顷多。乾隆三十一年(1766),更增 至31.3万余顷。 清代湖南的农业生产发展超过了前此任何一个朝代。明中期民
间流行的“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便一改
湖湘文化小故事(一)
湖湘文化小故事(一)湖湘文化小故事一、湖湘文化的起源•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湖湘文化独具魅力•来源于湖南与湖北两省的深厚底蕴二、湖湘人的习俗与风情•喜酒文化–红包的代表意义–赠送酒席菜品的讲究•花灯文化–精美的花灯制作工艺–传统花灯节庆活动•湘剧表演–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意境深远的表演风格三、湖湘美食的传承与创新•辣椒文化–湖南特有的麻辣口味–辣椒在湖湘菜中的独特运用•湖湘米粉–丰富多样的米粉品种–真正的湖湘味道•蔡锷炸酱面–颇具历史传承的面食–唯一无二的湖南特色四、湖湘文化的传统演艺•唱戏–湘剧、花鼓戏等–舞台表演的精湛技艺•街头艺术–花灯制作与表演–曲艺与杂耍的传统承载•曲艺–心灵和表演形式的完美结合–以幽默、讽刺等手法吸引观众五、湖湘文化的影响及其展望•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包容性与多元性的体现–对其他地方文化的互动与交流•未来的发展潜力–创新与传统的有机结合–打造湖湘文化的IP,推动旅游与经济发展结语湖湘文化小而美,却与众不同。
它凭借独特的风情与魅力,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与品味。
随着湖湘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相信它将继续在未来发光发热,为中国文化增添新的色彩。
湖湘文化小故事一、湖湘文化的起源•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湖湘文化独具魅力•来源于湖南与湖北两省的深厚底蕴二、湖湘人的习俗与风情喜酒文化•红包的代表意义•赠送酒席菜品的讲究花灯文化•精美的花灯制作工艺•传统花灯节庆活动湘剧表演•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意境深远的表演风格三、湖湘美食的传承与创新辣椒文化•湖南特有的麻辣口味•辣椒在湖湘菜中的独特运用湖湘米粉•丰富多样的米粉品种•真正的湖湘味道蔡锷炸酱面•颇具历史传承的面食•唯一无二的湖南特色四、湖湘文化的传统演艺唱戏•湘剧、花鼓戏等•舞台表演的精湛技艺街头艺术•花灯制作与表演•曲艺与杂耍的传统承载曲艺•心灵和表演形式的完美结合•以幽默、讽刺等手法吸引观众五、湖湘文化的影响及其展望•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包容性与多元性的体现–对其他地方文化的互动与交流•未来的发展潜力–创新与传统的有机结合–打造湖湘文化的IP,推动旅游与经济发展结语湖湘文化小而美,却与众不同。
宋夏两宋时期的湖湘文化与地方特色
宋夏两宋时期的湖湘文化与地方特色宋夏两宋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辉煌传承时代。
在这一时期,湖湘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从早年的草根文化逐渐发展成为国家级文化。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其中独具特色的一些方面。
一、湖湘文化的起源湖湘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地域。
湖南和湖北的大部分地区都属于湖湘文化圈。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孕育了自己的文化民族。
湖湘文化在商周时期逐渐兴盛起来。
春秋战国时期,湖湘文化以楚汉文化为代表,融合了周文化的精髓,演变成为独具特色的湖湘文化。
二、湖湘文化的发展宋代以后,湖湘文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此时,湖湘地区的文化艺术和风俗习惯相继发展兴盛,不仅产生了许多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在各领域都与时俱进地逐渐与全国的文化接轨。
这一时期,大批文化名人涌现在湖湘地区,造就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偶像,如清明诗人杜牧、书法家王羲之等等。
三、湖湘文化的特色湖湘文化有着独特的地方特色和魅力。
其中影响最广泛、最有影响力的是湖湘音乐、湖湘菜、潇湘梦想等等方面。
1. 湖湘音乐湖湘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优美、抒情的特点,代表着中国音乐艺术的高峰。
它被誉为“中原音乐的精髓,江南音乐的瑰宝”。
2. 湖湘菜湖湘菜是湖南菜和湖北菜的总称。
湖南菜以麻辣、色香味俱佳而著称,湖北菜则以极富创意、引人入胜而受到广泛关注。
湖湘菜在烹饪技巧、选料方法、菜式排兵布阵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色,进入20世纪以来可以说是中国餐饮业的代表之一。
3. 潇湘梦想“潇湘梦想”是中国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源于唐代“潇湘词”之美,被后人用来形容美好的向往。
这种美好的想象基于湖湘文化的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代表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从湖湘文化到地方特色湖湘文化的发展对当代中国文化的繁荣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其发展过程中,湖湘文化的文化艺术、文化遗产、历史传统等方面都有着如此独特的地方特色,成为了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湘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
湖湘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
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中华文化,其历史发展轨迹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楚文化。
以下是湖湘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
1. 先秦时期:湖湘地区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楚国的文化和哲学思想对湖湘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2. 汉代:湖湘地区成为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儒家文化在这里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3. 唐宋时期:湖湘地区的文化和艺术繁荣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如王昌龄、杜甫、欧阳修、周敦颐等。
4. 明清时期:湖湘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如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他们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国近代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5. 近现代时期:湖湘文化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文
化名人,如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毛泽东等。
总之,湖湘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发展轨迹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湖南文化
钱基博和钱钟书父子
地理自然环境与湖南民风:
、
地理闭塞——独立意志,但
洞庭湖 罗 霄 山 脉 五 岭 思想保守
武 陵 山 脉 雪 峰 山 脉
气候恶劣——爱憎分明,敢
爱敢恨 土地贫瘠——吃苦耐劳、坚 忍不拔 爱食辣椒——刚烈、尖锐、 倔犟,富有血性
2 移民文化是造就湖湘文化的鲜活源泉
古文津渡口张栻和朱熹雕塑
王夫之(湖南衡阳人) ,明末 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 世称“船山先生”。
早年求学于岳麓书院。明亡 后,王夫之在衡阳举兵抗清。兵 败后,隐居瑶洞四十年,刻苦 研究,撰写了许多重要的学术 著作。
王夫之把湖湘学派发展到了 一个新的阶段,对曾国藩等湘 军人物影响很大。
湖南书院教育发达
“中国如今是希腊,湖南当作斯巴达;中国将 为德意志,湖南当作普鲁士。诸君诸君慎如此,莫言 事急空流涕。若道中华国果亡,除是湖南人尽死。”
——杨度《湖南少年歌》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胡安国和其子胡宏(福建 人) ,南宋年间来到湖南, 在湘潭建起碧泉书院,后在衡 山开办了文定书院,著书教学, 吸引了众多湖南才子来求学, 开创了湖湘学派。
胡安国文定书院
张轼(四川绵竹人),师承 胡宏,学成后归长沙,先后 主讲岳麓、城南两书院,与 同时代的朱熹等学者进行学 术交流,将湖湘学派推到最 为鼎盛的时期。
提出来官派留学的第一人——曾国藩:“拟选聪颖幼童, 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 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请 习,然后可以渐图自强。” 缔造新中国的第一人——毛泽东: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电视湘军”的崛起得益于湖湘文化敢为人先的创新精 神。
湖湘文化的源与流及其
周敦颐,在郴县、邵州 担任官吏。在江西庐山 濂溪书堂讲学,创立濂 学。主要著作是《太极 图说》、《易通》。湖 湘文化的开山祖,主要 贡献在于形成了理学核 心--心性论。
胡宏, 25岁时,随父亲迁居 胡安国,1130年,带领儿子、徒弟 湖南。后来,胡氏家族开始衰 隐居湖南衡山,潜心学术研究。创 落。胡宏一边从事研究,一边 办了碧泉书堂、文定书院开展教学。 参加体力劳动。他以“立身行 他编撰了《春秋传》和《二程文 道”为最高追求。《知言》和 集》。湖湘文化的初创者,主要贡 《皇王大纪》等著作。湖湘文 献在于奠定了经世致用学风。 化的体系奠基者,主要贡献在 于创立了一整套理论体系。
1840年鸦片战争
3、近代湖湘文化
(1)近代湖湘文化形成高潮背景
经济比较落后;文化发达;新旧思想交锋战场 一批思想家(王船山,魏源等) 一伙“中兴名臣”(曾国藩、左宗棠等) 一群民主斗士(谭嗣同、唐才常、黄兴、蔡 锷、宋教仁、陈天华、禹之谟等) 一代革命家(毛泽东、刘少奇、蔡和森等)
8 10 26
1305 1242 1133
0.61 0.83 2.29
27
1771
1.52
3
近现代湖南人才情况统计
《辞海· 中国近代史》,除去外国人共收录近代人物324人,湖南44人, 占13.58%,居全国第一位。 《中外历史人物词典》,除不明省籍和外国人共收378人,湖南56人,占 14.82%,居全国第一位。 《中国近代史辞典》,除不明省籍者共收中国人1496人,湖南201人,占 13.44%,居全国第一位。 《简明中外历史词典》,共收近代中国人物95人,湖南13人,占总人数 的14.44%,居全国第一位。 《中国现代人物传》,总共列举了240人,其中湖南有49人,占总人数的 20.42%,居全国第一位。 《我国武将地理分布初探》,统计民国将领343人,湖南72人,占总数的 20.99% ,居全国第一位。 《我国武将地理分布初探》,统计红军、解放军将领345人,湖南102人,占 29.57%,居全国第一位。
古代湖湘文化的形成与历史演变
湖南社院学报Journal of Hunan Institute of Socialism Vol.10,No.1(2009)古代湖湘文化的形成与历史演变周秋光*【摘要】湖湘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楚文化是其源头。
从秦汉到魏晋,楚文化与中原文化融隋唐五代,是湖湘文化的酝酿期。
两宋时期特别是南宋,湖湘文化开始在全国形成自己合。
的特色,出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理学中的重要学派———湖湘学派。
元代是湖湘文化发展的低迷期,到明代才走向复兴,其时移民增长,农业经济获得发展。
清代是湖湘文化空前发展的新阶段。
造成其空前发展的原因首先是湖南的单独建省,这是发展的先决条件;其次是人口的大幅度增长,这是发展的基本动力;再次是教育的兴盛与两湖乡试的“南北分闱”,这是发展的重要因素。
能够体现湖湘文化在清代空前发展的还不仅仅是湖南在清代产生了一批重量级的科举政治人才,而且是在思想学术上也有非凡的人物及其建树。
湖湘文化;形成;发展;概略【关键词】古代;【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93(2009)01-0071-10一、楚文化:湖湘文化的源头湖湘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旧石器时代,湖南境内便发现有古人类活动的遗址。
可考的古代湖湘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湖南境内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已发现有九百多处,分布的范围包括今澧水中下游和洞庭湖区的澧县、安乡、华容、临澧;沅水中上游和湘西区的常德、桃源、辰溪、靖州、麻阳;湘水、资水中下游和湘中区的长沙、株洲、汨罗、平江、益阳以及湘东区的浏阳、湘南区的郴州、永兴、安仁、桂东等地。
经测定,这些文化遗址证明湖南在新石器时代至少已经历了距今8250至9100年的“彭头山文化”、距今6900至7200年的“皂市下层文化”、距今6500年的“大溪文化”、距今5000年的“屈家岭文化”和距今4400年的“长江中游龙山文化”五个发展阶段。
其发展的状况表明湖南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已开始摆脱原始的并且通过采集和渔猎经济,进入到古代的农业文明。
湖湘文化的当代发展
湖湘文化的当代发展一、湖湘文化的概述湖湘文化是指广义的湖南与湖北地区的传统文化,因其地理位置接壤,文化相互渗透,形成了独特且丰富多样的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统,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
二、湖湘文化的历史演变1. 起源湖湘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的湖南与湖北地区是楚国的核心势力范围,楚文化对湖湘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发展与繁荣在历史的长河中,湖湘文化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影响和繁荣。
特别是唐宋时期,湖南湖北地区成为了经济文化的中心,湖湘文化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展。
3. 历史遗产的传承湖湘文化在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代表性文化遗产,如岳阳楼、岳麓书院、张家界等,这些遗产不仅为湖湘文化带来了世界的关注,同时也成为了当地文化自信的象征。
三、当代湖湘文化的发展1.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当代湖湘文化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重创新与发展。
各级政府和文化机构积极开展湖湘文化传统艺术的保护与研究,推动湖湘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湖湘地区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湘剧、楚剧、湖南花鼓戏等,政府通过加大保护力度,举办各种演出、比赛等活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并提升其影响力。
3. 湖湘文化产业的发展湖湘文化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包括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品、文化艺术表演等。
例如,岳麓书院周边建设了文化创意产业园,让湖湘文化与现代产业相结合,提升了湖湘文化的经济价值。
4. 湖湘文化的国际传播湖湘文化在国际上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湖南卫视推出的《快乐大本营》等节目以及湖南文化旅游推广活动,使湖湘文化走向世界,为湖湘文化的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湖湘文化对社会的影响1.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湖湘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地方旅游业的繁荣,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增加了不少的收入。
2. 塑造地方文化特色湖湘文化作为地方特色文化,深入人心,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品牌,为地方形象塑造和文化自信注入了新的活力。
湖湘文化的界定与起源
湖湘文化的界定与起源*欧阳晓晴,叶 宏(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6)摘 要:在阐述湖湘、文化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对湖湘文化的概念进行界定,然后辨析有关湖湘文化起源的几个争议,明确了湖湘文化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事实。
关键词:湖湘文化;起源;界定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3872(2017)10-0026-011 湖湘文化的概念界定1.1 湖湘的概念初唐著名诗人王勃在其撰写的《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中说:“虽复苍梧之望,湖湘盈舜之歌”。
不仅如此,当时政府官方文献中,也时常出现“湖湘”一词。
如唐僖宗广明元年所下《改元广明诏》中就说:“……江石海南,疮痍既甚,湖湘荆汉,耕织屡空”。
唐宋时期,出现了以“湖南”命名的行政区域。
唐代后期,开始设置“湖南观察使”,到宋代时设“湖南路”。
“湖南”与“湖湘”作为地域名称,常常相互借代,用来指洞庭湖和湘江地带,即今之湖南。
1.2 文化的概念关于文化的定义,争议不断,但基本上都认可文化是一种一定地域或民族创造的历史、民俗风情、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
1.3 湖湘文化“湖湘”与“文化”组合形成的词“湖湘文化”,理应是对“文化”加以“湖湘”这个地域界定,即湖湘文化是指自古以来陆续生息(包括流寓)在湖南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创造而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之民风、民俗、信仰、艺术、道德、法律等意识形态乃至物质文化等的总和。
能否认可这个概念至关重要,因为一旦认可这种特定的地域文化,学术界争议颇多的关于湖湘文化的起源问题就可以顺利解决。
2 湖湘文化的起源关于湖湘文化的起源,众说纷纭、争议不断。
具体有如下观点:①都梁仁、何文君、巫瑞书、文选德等先生认为的湖湘文化起源于春秋、战国时的楚文化;②清代郭嵩焘、今人彭大成等先生认为的湖湘文化起源于北宋的周敦颐;③饶怀民、郑焱、邓洪波、朱汉民等多数专家认为的湖湘文化起源于南宋时的湖湘学派;除了争议最多的这三大观点之外,新文明文化史观的代表人物,湖南通道的林河教授生前还从巫傩史的角度论证人类文明发端于中华,提出了以湖湘文化为主的长江流域的稻作文明正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祥者的重要观点。
湖湘文化的特征与发展
湖湘⽂化的特征与发展湖湘⽂化的特征与发展——院系:商学院10级国贸1班姓名:黄吉林学号:2010130310千百年来、在湖湘这块⼟地上繁衍⽣息的⼈民,创造了⼀种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独特的区域⽂化。
这种⽂化,绵延于三湘四⽔之间,经过⼀代⼜⼀代⼈的丰富发展成为中华⽂化中呈放异彩的⼀朵奇葩,⼈们称之为湖湘⽂化。
湖湘⽂化,是指⼀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化形态。
湖湘⽂化的形成及其发展,是⼀个博采众长、⼴汇百家和不断积累的过程。
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化,是湖湘⽂化的早期母体,楚⽂化中的祝融⽂化和蛮夷⽂化是湖湘⽂化的直接源头。
作为独⽴的湖湘⽂化及其实体湖湘学派,则起源于北宋末年,形成于南宋时代。
湖湘⽂化作为中华传统⽂化的组成部分,它与齐⽂化、巴蜀⽂化、吴越⽂化等区域⽂化,有着爱国亲民、务实经世的共同点,但由于它形成的历史时代、地域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差异,因⽽⼜具有⾃⼰的特⾊。
⼀是湖湘⽂化的历史“源远流长,绵延传承”。
湖湘⽂化源⾃楚⽂化。
从秦汉到魏晋,楚⽂化与中原⽂化融合,是湖湘⽂化的酝酿期。
两宋时期,特别是南宋,湖湘⽂化开始在全国形成⾃⼰的特⾊,出现了儒、释、道“三教合⼀”的理学中的重要学派——湖湘学派。
元代是湖湘⽂化发展的低迷时期,到明代才⾛向复兴,其时移民增长,农业经济获得发展。
清代是湖湘⽂化发展的空前的新阶段。
⽽反映湖湘⽂化连续性的⼀个突出表现是从宋代湖湘学派创⽴时起便已形成的“经世致⽤”的学风在湖南⼠⼈中的不断发扬与代代相传。
⼆是湖湘⽂化强调“经世致⽤、实事求是”。
从宋代湖湘学派创⽴时起湖湘⽂化便已形成的经世致⽤、实事求是的学风,它在湖南世⼈中代代相传。
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注重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特别是到了近代,这种现象更加明显。
王夫之⼤胆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的“正统”观,认为“天下⾮⼀姓之私也”,主张对孔孟儒学、⽼庄道学、魏晋⽞学、佛理禅学等,都应“⼊其垒,袭其辎,暴其恃⽽见其瑕”。
他在《读通鉴论》⼀书中,对历史循环论、复古论、宿命论等形形⾊⾊的唯⼼史观进⾏了⼀次⼤扫除,在中国古代史上第⼀个提出⼈类⽂明是向前演进的思想。
湖湘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发展轨迹
一、 湖湘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自然环境
(一 )湖南的自然地理环境状况
地理位置:湖南属于内陆省份,位于中国中南部长江中游以南, 因大部分位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又因湘江贯穿于全境而简 称“湘”,全省面积过半为湘江流域和洞庭湖流域。地图坐标为 东经109°—114°、北纬20°—30°之间,相邻有六个省市即广东、 江西、湖北、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和重庆直辖市。 气候:气候特点主要有三:其一,光、热、水资源丰富。其二, 夏季酷热而冬季寒冷,春温多变,秋温陡降,春夏多雨,秋季干 旱。其三,气候变化最明显的地带为三面环山的山地,尤以湘西 与湘南山地更为显著。 水系:湖南水资源丰富, 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四大水系 交错纵横滋养着湖南这片土地。
唐朝时,在全国各地设置了一些军政合一的行政机构。 两宋时期,现今湖南的版图内共置12州郡、3军、59县。 元朝时期,湖湘绝大部分地域隶属于湖广行省,小部分 地域隶属于四川行省。 明朝时本地还有既无流官治理又无土司管辖的“生苗 区”。 清朝,湖湘之地归湖广总督和湖广布政使司统辖,总督 与布政使司均驻武昌。
课后作业:
1、湖南的自然地理环境对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 哪些影响? 2、简析湖湘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
5、宋元明清至近代时期湖湘文化的蓬勃发展 辛弃疾---飞虎军-----营盘街 周敦颐---《太极图说》、《通书》----成为理学的奠基人 原籍福建,后居湖南的胡安国、胡宏父子,-----“经世致用”---成为“互相学派”的奠基人。 两宋时期的“濂”、“洛”、“关”、“闽”四大理学学派。 “濂”----指北宋周敦颐------湖南营道讲学于濂溪 “洛”----指北宋二程兄弟(程颐、程颢)----讲学于洛阳 “关”----指北宋张载讲学于关中 “闽”----指南宋朱熹讲学于福建建阳。
湖湘文化纵横谈
湖湘文化纵横谈一、“湖湘文化”名称的历史溯源湖湘文化是长期来在现今湖南境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区域文化。
湖湘文化的“湖”指洞庭湖,湖南在该湖以南;“湘”即湘江,是湖南境内的第一条大河。
最早称湖南为“湖湘”者是五代十国时担任潭州军府事的武陵人周行逢。
到宋代时,朱熹称南宋时由胡宏和张栻先后在南岳和长沙岳麓、城南书院讲学的这一派为“湖湘学派”。
元、明、清以降,“湖湘学派”的称法被学者们沿用,但同时又有“湖南学派”、“湖南一派”、“湖南道学”、“湖南学统”、“潭学”、“湘潭学派”、“湖南理学”、“湘学”等一些称法并列。
到了近现代,学者们则多盛称“湖湘学”“湖南学”或“湘学”。
而真正称之为“湖湘文化”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早中期,其时因为大陆出现“文化热”,海内外一些学者对于独具特色的区域的湖南地方文化发生兴趣并展开研究,从而便创造了这个名词。
(二)楚文化:湖湘文化的歷史源頭湖湘文化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舊石器時代,湖南境內便發現有古人類活動的遺址。
可考的古代湖湘文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
據現有的考古資料,湖南境內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已發現有900多處,分布的范圍包括今澧水中下游和洞庭湖區的澧縣、安鄉、華容、臨澧﹔沅水中上游和湘西區的常德、桃源、辰溪、靖州、麻陽﹔湘水、資水中下游和湘中區的長沙、株洲、汨羅、平江、益陽以及湘東區的瀏陽、湘南區的郴州、永興、安仁、桂東等地。
經測定,這些文化遺址証明湖南在新石器時期至少已經歷了距今8250至9100年的“彭頭山文化”﹔距今6900至7200年的“皂市下層文化”﹔距今6500年的“大溪文化”﹔距今5000年的“屈家嶺文化”和距今4400年的“長江中游龍山文化”五個發展階段。
其發展的狀況表明湖南在新石器時代的中晚期已開始擺脫原始的采集和漁獵經濟,進入到古代的農業文明。
并且通過上古傳說中的炎帝南徙葬于酃縣和舜帝南巡葬于九嶷山的故事,也可知那時的湖南與中原有著一定的聯系。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脉,是湖南各族人民长期积累的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民族性格、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等因素的总和。
湖湘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它的历史源头是楚文化。
战国时期的长沙已是楚人聚居、人口稠密、手工业和商业都相当发达的城。
反映宗教与神话的文献有屈原楚辞中的《九歌》、《楚辞》、《九章》、《天问》和1942年长沙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帛书,以及各种墓葬习俗的考古资料。
此外,由楚人与湖南土着居民共同创造的文学艺术,包括诗歌、散文、音乐、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在春秋战国时都已经达到相当的程度与水准。
湖湘文化隶属中国传统儒家政治文化。
其重要特点是“思想、文化、道德、理想、信念融于现实中,并为政治服务。
在宋代,湖南道州出现了理学开山祖—周敦颐,他创建的理学,就是以孔孟儒家思想为核心,吸收了老庄道学、释家佛学而形成的,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开“三教合流”的先河。
理学又称道学、新儒学,是后来出现的“湖湘学派”的思想渊源。
“湖湘学派”的奠基人胡安国,曾在衡山山麓创办文定书院,他于1138年春在湖南去世,安葬于湘潭阴山。
明清之际,湖南衡州出现了理学集大成者王船山,从而使湖南成为理学思潮形成和发展的大本营,而这一时期在湖湘大地建立了闻名全国的岳麓书院、城南书院则成为理学思潮的主要学术文化基地。
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
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
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
而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先后产生了理学鼻祖周子,主张经世致用而反对程朱理学的王夫之,以及“睁眼看世界”的魏源等一系列思想家,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称之为湖湘文化。
先秦、两汉的楚文化对两宋以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
湖湘文化的源、脉、气
湖湘文化的源、脉、气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体系中的区域文化之一。
湖湘文化的特色与优势是什么?学术界从不同角度曾作过概括,对深化湖湘文化的研究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但是,我们感到还不够鲜明和深入。
如何对湖湘文化的特色与优势做精到而全面的概括?湖湘文化确是博大精深,我们可以从湖湘文化的文源、文脉、文气,即源、脉、气三个方面,对湖湘文化特色与优势作一阐发。
其一,文源。
中华文明是世界古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实体。
史籍记载的“三皇五帝”,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历史,而湖湘文化与“三皇”中的炎帝、“五帝”中的舜帝均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中华文明史上,炎帝神农氏是农耕文化的奠基人,《周易·系辞》载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从湖南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如道县玉蟾岩遗址、澧县彭头山遗址,均证明了在炎帝神农时代(甚至更早的历史时期)在湖南地区创立了比较发达的农业文明。
后来,炎帝神农氏因为民治病、误食毒草而亡,葬于湖南酃县。
可见,三皇之一的炎帝神农氏既是湖湘文化的开拓者,更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开拓者。
五帝之一的舜帝则是中华道德文化的奠基人。
舜帝是出生于中原地区的华夏部落聪明的首领,在历史典籍大量记载他的道德精神,诸如孝敬父母、恭谦礼让、以德治国、举贤任能等等,成为中华传统道德的典范。
舜帝的道德精神在南方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史记》记载他南巡时“崩于苍梧之野,葬于九疑”,此后,九嶷山的舜帝之陵就成为湖湘儿女祭礼舜帝、表彰其道德文化的地方,从上古一直延续到今天。
湖湘文化的文源深远,不仅仅是它与中华民族农耕文化、道德文化的源头相关,同时还与中国古典文学与两宋道学的源头直接相关。
中国古典诗歌有两个源头:北方的《诗经》与南方的《楚辞》。
屈原是楚辞艺术的奠基人与杰出代表,而他的许多代表作品如《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大多是在他流放于湖南地区而创作的,并且汲收了沅湘之地的神话巫风,可见,湖湘文化为中国文学鼻祖屈原的诗歌作品提供了源头活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脉,是湖南各族人民长期积累的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民族性格、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等因素的总和。
湖湘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它的历史源头是楚文化。
战国时期的长沙已是楚人聚居、人口稠密、手工业和商业都相当发达的城。
反映宗教与神话的文献有屈原楚辞中的《九歌》、《楚辞》、《九章》、《天问》和1942年长沙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帛书,以及各种墓葬习俗的考古资料。
此外,由楚人与湖南土著居民共同创造的文学艺术,包括诗歌、散文、音乐、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在春秋战国时都已经达到相当的程度与水准。
湖湘文化隶属中国传统儒家政治文化。
其重要特点是“思想、文化、道德、理想、信念融于现实中,并为政治服务。
在宋代,湖南道州出现了理学开山祖—周敦颐,他创建的理学,就是以孔孟儒家思想为核心,吸收了老庄道学、释家佛学而形成的,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开“三教合流”的先河。
理学又称道学、新儒学,是后来出现的“湖湘学派”的思想渊源。
“湖湘学派”的奠基人胡安国,曾在衡山山麓创办文定书院,他于1138年春在湖南去世,安葬于湘潭阴山。
明清之际,湖南衡州出现了理学集大成者王船山,从而使湖南成为理学思潮形成和发展的大本营,而这一时期在湖湘大地建立了闻名全国的岳麓书院、城南书院则成为理学思潮的主要学术文化基地。
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
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
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
而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先后产生了理学鼻祖周子,主张经世致用而反对程朱理学的王夫之,以及“睁眼看世界”的魏源等一系列思想家,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称之为湖湘文化。
先秦、两汉的楚文化对两宋以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
湖湘文化在历经先秦湘楚文化的孕育,宋明中原文化等的洗练之后,在近代造就了“湖南人材半国中”、“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无湘不成军”等盛誉。
根据湖南考古发掘和先秦文献中许多史实记载的惊人暗合,人们对湖湘文化的历史长河产生了再认识:湖湘文化不仅源自千年,而且缘于炎黄文化和前炎帝神农文化。
尽管炎帝与远古湖湘文明的渊源难以考证,在近代中国文化史上湖南却一直是最可信的神农故地,具有最浓厚的炎帝文化氛围。
早在公元976年宋太祖就“立庙陵前”,1371年明洪武帝又“考君陵墓在此”,到清乾隆年间祭道旁刻下“邑有圣陵”的石刻,而1993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又亲笔题写了“炎帝陵”,至此,湖南炎陵县鹿原陂作为始祖长眠之地(“茶乡之尾”)的历史地位就更趋稳定。
从史记等资料记载可以看出,舜帝传说很可能源自湖湘一带,史记记载舜帝“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山海经》记载了“湘水出,舜葬东南陬”。
屈原在流放楚国,留下不少千古绝唱,《离骚》,《九歌》,《湘夫人》,这些很可能源自湖湘地域的民间传说,尤其是《湘夫人》,可以肯定是源自当时“二妃寻夫”的传说。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到洞庭湖望祭,到718年唐玄宗委派张九龄遣祭,再到2004年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在九嶷山拜祭,2006年公祭舜帝大典
在宁远县九嶷山举行,悠久的祭舜历史和繁多的舜陵祭文似乎已将“根在九嶷”的传说化作了无可争辩的史实。
《周易·系辞》将炎黄文化的基本精神高度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喻兼有天和大地的品格。
这个概括不仅体现为先贤的哲学理念,更主要的是体现在炎黄文化传统中持续作用着的基本精神,这就是勇于征服洪荒的艰苦创业精神,勤于科技发明的开拓创新精神,乐于为民造福的牺牲奉献精神,包容互补的民族大团结精神。
在率先发明栽培稻的湖南先民文化传统中,还蕴含着一种惯于发扬主观能动性,敢为天下先的性格特征。
这些性格和精神,一脉传承迄今,成为湖湘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基础,形成了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突出的爱国主义传统指向以及个人对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种价值取向也造成了湖湘文化的思维方式,即博采内外众家、广为交融、优化思维主体的开放方式。
上述三个层面更共同锻造了从周敦颐、胡宏到王船山的哲学思想,及其崇实、主动、重行、通变、求真、达用的哲学方向。
以王船山为代表的17世纪早期启蒙思想,直到清末才被推上历史前台,成为近代中国救亡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
两宋之时,中国文化发生了三项重大演进,这三重演进对湖湘文化的兴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到两宋之时,南方的经济、文化十分发达,已经超过了北方。
尤其是到了靖康之乱以后的南宋,有名的文人均在南方从事文化教育活动,浙江、江西、湖南、福建等省成为文化最发达的地方,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学派、建立了许多著名的书院。
两汉时期儒学亦很鼎盛,但兴盛的契机是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儒学就成为一种自上而下的国家意识形态。
根本上来说,汉代儒学是一种统一的儒学。
宋代复兴儒学的思潮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学术文化思潮,它不是通过中央或地方官学,主要是通过地方的书院来开展学术研究与传播。
一批批立志于重振儒家信仰、重建儒家知识体系的新儒家学者集聚于各个地域的不同书院中,潜心著述、授徒讲学。
于是,一个个具有各自学术传统、思想特色的地域学派就形成了。
在北宋时期,有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兄弟的洛学;到了南宋,又有了朱熹的闽学、胡氏父子及张栻的湘学、陆九渊的象山学等等。
理学思潮的兴起,标志着一种更具有综合性的新儒学的文化形态出现,又由于文化重心南移和儒学地域化,必然使这种以儒家为核心、综合释道的文化形态在南方繁衍、发展。
最终,中国文化的这三重重要演进促使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地方学术形态-----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崛起,并在日后大放光彩。
根据湖南考古发掘和先秦文献中许多史实考证得知:湖湘文化不仅源自千年,而且缘于炎黄文化和神农文化。
湖南人也因湖湘文化自豪到自负的境地。
有岳麓书院两幅对联作证。
其一是: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其二是: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但是湖湘文化确实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享誉海内外的优秀人才。
湖南按区域特点确立了“一区(长沙)三带(京广线、潇湘流域、大湘西)四轮驱动(广电、出版、报业、娱乐)两翼齐飞(旅游、会展)”的文化产业战略
布局。
构成了全省文化产业各具特色又相互呼应;产业集群化又遍地开花的空间格局。
近些年来,湖南文化产业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发展道路,创造了一种“湖南文化现象”,“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全国知名:湖南卫视收视率一直位居全国省级卫视第一;湖南出版成为了中国地方出版实力三强之一;湖南原创动漫总产量连续排名全国第一;湖南《体坛周报》占据全国体育类报纸60%以上的发行和广告份额,北京奥运会期间日发行量达100万份。
目前长沙天心广告创意产业园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湖南广告产业已蓄势待发,10月份结束的第二十届广告节,湖南代表队都有很好的表现,代表公司有创办十三年,集广告设计、活动策划、媒介投放、品牌定位推广一站式服务的木林森文化等。
同时,湖南文化产业百花齐放,广电、出版、报业、动漫、演出、娱乐等已形成优势,数字媒体、电视购物、手机报、网络等新兴业态悄然崛起,创造了大湘网、红网、湖南在线、华声在线、星辰在线、网日传媒、女性在线、金鹰网等有影响的品牌。
抚今追昔,湖湘文化作为对中国特别是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及其他领域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区域文化,她不仅以其独特区域文化的特色谱写了中国湖南文化的绚丽篇章,而且对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到曾国藩、左宗棠兴起“洋务运动”;从谭嗣同、唐才常献身“维新变法”,到黄兴、宋教仁引领“辛亥革命”;从蔡锷首举“反袁护国义旗”,到毛泽东、蔡和森宣传“马克思主义”。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由于“敢为人先”、“经世济用”、“不怕牺牲”的文化内涵,再加上“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敢拼命”的湖南人特质,在中国近现代每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湖湘文化及其湖南人都能起到“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时至今日,湖南文化产业的强劲发展给湖南人极大的鼓舞,让人们再次看到了文化的巨大活力,让人们坚信湖湘文化是一个无形的宝库。
只要结合时代主题,大胆推陈出新,湖南文化就会迸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