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b小调第八交响曲》作品分析
舒伯特《b小调第八交响曲》作品分析
舒伯特《b小调第八交响曲》作品分析b小调第八交响曲《未完成》,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作于1822年,作者时年25岁,但直到43年后乐谱才被发现,并于1865年首次公演。
本交响曲唯有第一、第二两乐章拥有完整的曲谱,第三乐章只有九小节改编为管弦乐曲,其它部分仍停留在钢琴曲谱的形态,第四乐章则连草稿都没有。
但由于此曲的已完成部分乐章出彩,故在形式上虽然未完成,但实际上完整无缺,并因此引出许多穿凿附会的传说,影响颇大。
但第一、第二两个乐章无论在形式上或感情处理上,都能搭配得天衣无缝,整个内容至此已表达得十分完整,再加任何诙谐曲乐章或终乐章,均有画蛇添足的感觉。
所以,此曲在形式上虽然未完成,但实际上是完整无缺的,并因此而显得结构新颖,这恐怕是作者始料不及的。
此曲不仅是舒伯特交响曲中最杰出的作品,也是浪漫音乐的一部绝世佳作。
它抒发了作者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忧伤情绪充满了整个乐曲。
透明清纯、优美丰富的旋律,不加装饰和声和音色,这种作曲手法非常新鲜,这是此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的重要原因。
本曲未完成而终,这为它增添了许多穿凿附会的谣言传说,甚至有人将它杜撰成故事,拍成电影。
如此一来,此曲更是家喻户晓。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b小调——3/4拍,这是比较简单的奏鸣曲形式,最开始没有引子,第一主题初由低音弦奏出富有暗示性的旋律,名指挥家温加纳形容为“好像是来自地底世界的声音”。
这段旋律,在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中都担任重要的角色。
这是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亮相,奏出一段极为低沉的下行旋律,包含了忧郁、压抑的情绪,又好像是作者在沉思,思考着一些不愉快的、难以解决或面对的事实……接下来弦乐器共同奏出较为急促的的十六分音符,营造出了一种紧张的气氛,并以此作为第一主题的背景。
在这种气氛的烘托下,木管乐器奏出了b小调的第一主题。
这个主题听起来带有淡淡的悲剧色彩,给人一种沉重的、抑郁的感觉,像是作者的脑海里此刻充满着对现实悲观的思绪……·圆号在第一主题的尾部吹奏出一个长音,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回响感。
舒伯特艺术歌曲简析
艺术歌曲的发展经历了一漫长的孕育时间。
1797 舒伯特出生在维也纳贫困的家庭,父亲 它的发展是从世俗歌曲到牧歌再到歌剧等一系列发
在一所小学里做校长。舒伯特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 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音乐形式。中世纪时期法国、
琴,十一岁住进神学院,在唱诗班唱歌。如果把他 德国、意大利等国家世俗歌曲就有很大发展。文艺
浪漫主义的潮流在奥地利应运而生。这也对舒伯特 乐形式。写作手法比较复杂,注重人内心的细腻情
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使他的音乐创作在题材内容上、 感。歌词大都是采用著名的诗歌、诗词。钢琴伴奏
形式结构上以及艺术风格上都会以浪漫主义潮流为 作为作品中的演出角色出现,所以不像普通歌曲的
标尺。
钢琴伴奏。
2、舒伯特的生平简介
曲,属于创作的发展期,尽管相对来说这时期的作 得志的一生中,热爱生活追求自由的他把他的生活、
品还不太成熟,但也出现了一些很重要的作品。如 理想完美的融入到他的作品中。在他 600 多首艺术
1814 年 10 月 19 日为歌德的诗《纺车旁的格丽卿》 歌曲中时刻流露着他所崇拜的浪漫主义的气息和对
谱曲。在学校工作的日子,他每天兼任教学和创作 生活的美好向往以及对现实的不满、迷茫。他受到
舒伯特艺术歌曲简析
文 _ 王胜英
读
学术探讨
天 下
INSIGHT
舒伯特是奥地利作曲家音乐家,早期浪漫主 从事自己的创作。工作和自己的理想发生了冲突,
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被后人评价为“古典主义音 他多么向往能成为一个自由的创作者。所以他毅然
乐”的最后一位巨匠。舒伯特在短短 31 年的生命 决然的不顾父亲的反对辞去教师的职务。1818 年
能一直持续下去。社会一片混乱。像舒伯特一样的 创作了大量的歌颂民族解放斗争的优秀作品。长期
舒伯特声乐作品《小夜曲》的艺术特色分析
舒伯特声乐作品《小夜曲》的艺术特色分析
舒伯特的声乐作品《小夜曲》是一首非常具有艺术特色的音乐作品。
本文将从旋律、
节奏、和声、表情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该作品的旋律十分优美动听,富有变化。
整首曲子构思巧妙,采用了复调的手法,表现了青年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
旋律上的变化和转折,体现了其对情感细腻刻画的
要求,从而表达出心情富有波动、丰富多彩的特点。
其次,该作品的节奏也十分优美流畅。
节奏上的自然变化、配合音乐情感的节奏变化,使得整个作品更加富有变化性和流畅性。
节奏的变化不仅是旋律的辅助,同时也为情感表
达增加了动态度和层次感。
还有,该作品的和声十分丰富,富有探究性。
舒伯特运用了丰富、多变的和声技巧,
深入解析了情感的细腻变化。
从句子到乐曲之间,和声层次清晰,既不单纯复调,也不繁
琐复杂,始终将主旋律和围绕其而展开的和声组织得十分和谐自然。
最后,该作品在表情方面的特点也十分突出。
这首小夜曲既优美又典雅,舒伯特在音
乐表现方法上宽松自然,去除了复杂繁琐的技巧,注重音乐情感的抒发。
整个作品表现了
青春、爱情、浪漫等情感特点,展现了丰富的情感金色,成功地表达了舒伯特心中的音乐
情感。
总之,舒伯特所创作的《小夜曲》是一首旋律优美、节奏流畅、和声丰富、表情具有
特色的优秀作品。
其通过丰富与多变、整体性与细致入微的音乐语言,将人们带入一个和
谐而优美的艺术境界。
交响音乐赏析
交响音乐赏析(1)交响音乐概述01 追述交响音乐的起源,交响乐曲式的发展确立,著名指挥家卡祖善具体讲解了交响乐章的形式。
02 依据交响乐发展的历史,介绍了18世纪中后期交响乐成熟阶段时的海顿、莫扎特、贝多芬;18世纪晚期19世纪早期,舒伯特、柏辽兹、李斯特、舒曼、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德沃夏克、布鲁克纳、圣桑、弗朗克;19世纪晚期,马勒、西贝柳斯、雅那切克、格拉祖诺夫、拉赫玛尼诺夫;19至20世纪,德彪西、理查·施特劳斯、勋伯格;20世纪,普罗科菲耶夫、哈恰图良、肖斯塔科维奇、沃恩·威廉斯、布里顿、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科普兰、格什温等著名作曲家的重要作品及他们对交响音乐的贡献。
其中著名指挥家卡祖善系统地介绍了贝多芬的交响乐作品。
交响乐队概述03 由北京交响乐团音乐总监、首席指挥谭利华详细讲解交响乐队的具体配置:包括弦乐组、木管乐器组、铜管乐器组,打击乐器组、色彩乐器组,还介绍了双管、三管及四管等乐队编制的不同及特点。
04 通过欣赏布里顿的作品《青少年管弦乐指南》片段,直观地讲述交响队中各种乐器的演奏特点及音色。
交响音乐赏析(2)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约翰·塞巴斯堤安·巴赫,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后世尊为“音乐之父”。
他的作品博大精深,浩如烟海,以复调手法为主。
最主要的作品有:二百多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若干部宗教《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创意曲集》、《古钢琴组曲》、小提琴和大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勃兰登堡协奏曲》六首、《乐队组曲》四首和大量管风琴曲。
交响音乐赏析(2)(巴赫、享德尔)01 详尽介绍巴赫一生的生活经历及音乐创作历程和的音乐作品。
(含48幅珍贵资料)02 介绍巴赫写作《勃兰登堡协奏曲》的起因,并通过尼古劳斯·哈尔农库尔特指挥的维也纳群咏乐团的演奏片段及与之对照的名乐章主题的乐谱谱例,分析讲解巴赫创作的第一《勃兰登堡》协奏曲(F大调)。
舒伯特声乐作品《小夜曲》的艺术特色分析
舒伯特声乐作品《小夜曲》的艺术特色分析舒伯特是19世纪奥地利著名作曲家,他在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其中包括许多美妙的声乐作品。
其中一首最著名的声乐作品便是《小夜曲》。
这首小夜曲曲调优美,旋律流畅,具有深厚的情感表达,被誉为舒伯特声乐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对《小夜曲》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探讨其音乐结构、情感表达和演唱技巧等方面的特点。
从音乐结构上看,《小夜曲》采用了传统的A-B-A结构,即主题的重复呈现。
这种结构使得整首曲子旋律清晰,易于被听众记忆和理解。
在A部分,旋律轻盈流畅,跳跃的音符表现出夜曲的柔美和婉转。
B部分进入情感的高潮,音乐变得热烈而激动,展现了爱情的激情和激昂。
最后回到A部分,舒伯特通过旋律的变化和对比,巧妙地表达了爱情的起伏和变化,使整首曲子富有层次感和张力。
舒伯特在《小夜曲》中的伴奏部分也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伴奏部分简洁而富有变化,与旋律部分相得益彰。
在A部分,伴奏轻柔缓慢,为旋律部分创造了舒适的氛围,使人感到安静和轻松。
而在B部分,伴奏变得激动而有力,为歌手营造了情感高潮的氛围。
整个伴奏部分与歌唱部分形成了很好的对位,使《小夜曲》的艺术魅力更加突出。
从情感表达上看,《小夜曲》展现了舒伯特深沉细腻的情感,这也是他作为浪漫主义作曲家的特点之一。
在这首小夜曲中,舒伯特通过旋律和歌词的结合,表现了深沉的爱情情感。
歌词中描述了夜晚的宁静和恋人之间的甜蜜,而舒伯特的旋律则将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整个曲子中,舒伯特通过旋律的变化和情感的起伏,展现了爱情的甜蜜、温馨和细腻,使人感到心灵的震撼和共鸣。
除了音乐结构和情感表达,舒伯特声乐作品《小夜曲》还有其独特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
这首小夜曲要求歌手具备出色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
整个曲子中音域宽广,要求歌手既要有高亢激昂的唱法,又要有柔美细腻的表现。
歌者需要做到吐字清晰,音准精确,音色饱满,同时还要能够表达出歌词中蕴含的情感,这对歌手的技巧和表现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舒伯特音乐中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统一
舒伯特音乐中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统一一、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汇流继维也纳古典乐派之后于19世纪初至19世纪末叶在欧洲形成浪漫主义音乐流派,法国大革命失败后欧洲的封建势力复辟,欧洲民主运动和各民族解放运动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历史土壤。
不像古典主义作曲家对未来充满自信,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既对封建统治下的黑暗社会极其不满,又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幻想建立的理想社会制度感到失望,因而看不到社会的出路而普遍产生失落、苦闷等情绪。
为了寻求精神的解脱,他们沉醉于个人情感的主观体验,寄情于遥远的过去和大自然,揭示现实的冷酷和艺术家在社会中的孤独,而把爱情美化。
创作内容的这些变化,使浪漫主义音乐产生了许多新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个人主观感情的表达得到了深刻的揭示和加强。
在古典主义音乐与浪漫主义音乐的过渡、交汇的特殊时期,音乐形象表现出这两个时期的双重特征,舒伯特的音乐便是典型代表。
在舒伯特的创作中德语歌曲达到巅峰,但是还有另外一个舒伯特,这位浪漫主义者写下了贝多芬以后最伟大、最丰富的交响乐,虽然不可否认充满着浪漫主义的因素,但却是出于古典主义作曲家的老练手笔。
二、舒伯特作品中的双重特征(一)艺术歌曲艺术歌曲这一表现形式在19世纪的浪漫主义年代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而舒伯特正是这一音乐体裁的最早开拓者之一。
舒伯特一生创作的六百多首艺术歌曲使其在音乐史上享有“歌曲之王”的美称。
他在德奥音乐史上的贡献就是把艺术歌曲提高到与交响乐、歌剧等体裁同等重要的地位。
舒伯特说道:“谁也不了解别人的苦难,谁也不了解别人的欢乐,人们以为他们能够相互了解,实际上他们只是萍水相逢又各奔东西而已。
”他在精神上和心理上感受到,自己不再属于这个冷酷的世界了,因此写出以流浪人为题材的大量作品,成为舒伯特艺术歌曲表现的主要形象。
如两首《流浪者》歌曲、《流浪者对月抒怀》、《流浪者夜歌》和两声部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和《冬之旅》等。
舒伯特歌曲中的诗歌主要出自大诗人歌德、席勒、米勒之手,钢琴伴奏经常按照歌词内容设计,更好地表现了歌曲意境并起到烘托作用。
弗朗茨 舒伯特
变革时期
1817年,结识歌唱演员约翰·米夏埃尔·福格尔;同年,成为“胡闹协会”成员 。1818年,他辞去教师职 务,全力从事音乐创作,开始了“自由艺术家”的生涯;此后,舒伯特就靠卖作品获得的微薄稿酬、巡回演出及 一些朋友的接济而生活 。
1819年,与福格尔一起前往施泰尔、林茨和克雷姆斯明斯特。1820年,创作《复活节康塔塔》(D.689)、 《四重奏乐章》(D.703)等作品 。
我根本未曾见过一个作曲家像舒伯特这样描绘出一个如此完整的个人世界。对我来说,这属于音乐史上最神 秘莫测的范畴。他是一座完美无缺的巨石雕像。我在任何时代都看不到这样一种现象 。
后世影响
后世影响
舒伯特纪念馆
维也纳有两间舒伯特纪念馆,一间是作曲家出生和度过大半辈子的学校兼住宅,即维也纳9区的Nubdorfer Strabe 54号;另一间是舒伯特的哥哥费德南的住宅,舒伯特曾于1828年9月搬到他家小住。在舒伯特纪念馆(学 校兼住宅)的正厅,有一架胡桃木的大钢琴,这是作曲家的同父异母的弟弟的琴 。
1826年,申请维也纳宫廷乐队指挥一职未果;同年,将《第九交响曲》交付音乐之友协会;同年,创作了 《G大调弦乐五重奏》(D.887)和《钢琴奏鸣曲》(D.894) 。
1827年,当选音乐之友协会代表团成员;同年,《八重奏》(D.803)和《B大调钢琴三重奏》(D.898)第 一次由伊格纳茨·舒潘齐格演出 。
创作晚期
舒伯特像,奥古斯特·里德尔绘于1825年
1824年,出版《美丽的磨坊女》;同年,创作了《八重奏》(D.803)、《弦乐五重奏》(D.804)以及 《大二重奏》(D.812) 。
1825年,作为替补入选音乐之友协会的代表团;同年,开始创作《C大调第九交响曲》,并完成钢琴奏鸣曲 (D.845和D.850);夏天,旅行前往施泰尔、林茨、克雷姆斯明斯特、格蒙登、萨尔茨堡和加斯泰因 。
贝多芬_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的风格解析
第24卷 第2期2005年4月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24No.2Ap r.2005 文章编号:1001Ο4373(2005)02Ο0065Ο03贝多芬、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的风格解析3孙海燕(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摘 要:贝多芬和舒伯特都对钢琴奏鸣曲情有独钟,他们都曾写出了辉煌的作品。
他们虽然是同时代人,但由于社会变迁及个人思想、性格、经历、和地位的不同,使各自的作品都具有明显的特征。
贝多芬是英雄精神的显赫歌手,又是与命运斗争的英雄,他还是一位伟大的孤独者,他突出的个性反映在他的奏鸣曲中;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有着许多迷人的乐章,旋律宽广流畅,极富抒情性。
关键词:贝多芬;舒伯特;钢琴奏鸣曲;风格;解析中图分类号:J651 文献标识码:A 贝多芬和舒伯特是古典音乐的两位大师,他们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范围涉及音乐艺术的诸多领域:有交响曲、歌曲、室内乐和钢琴奏鸣曲等,这些作品是当时欧洲音乐文化各方面成就的光辉总结。
在他们的创作生涯中,都对钢琴奏鸣曲情有独钟,写出了辉煌的作品。
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继巴赫的48首平均律之后,钢琴文献中的最大曲集。
舒伯特则一直没有停止对钢琴的醉心研究,他天才的音乐想象力突破了钢琴技巧以及作曲技巧的局限,创造出独特的效果,甚至超越了自己所处的时代,成为后来者的先驱。
这两位伟大的作曲家是同时代人,贝多芬是舒伯特崇拜的偶像,对舒伯特影响很大,但是两人之间又有很明显的差异。
若把他们俩做比较分析,则有助于更深地了解他们的奏鸣曲。
贝多芬和舒伯特,虽然是同时代人,但社会变迁及个人思想、性格、经历和地位不同,使各自的作品都具有明显的特性。
贝多芬有较激进的民主思想,性情暴烈,对生活充满理想,这些都使他不得不对古典钢琴奏鸣曲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他把它改造成庞大的结构以适应自己的思想。
浅析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小夜曲》
浅析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小夜曲》《小夜曲》是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的一首著名艺术歌曲,它是他在短暂的生命中创作的众多杰作之一。
这首歌曲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词意而著称,成为了舒伯特音乐作品中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从音乐特点、词意解读和演唱技巧三个方面对《小夜曲》进行浅析。
我们来看看《小夜曲》的音乐特点。
这首歌曲采用了钢琴伴奏和男高音的组合演唱形式,钢琴部分简单而深情,为歌曲营造了一种安静祥和的氛围。
歌曲的旋律流畅优美,音调变化多样,既有明快的节奏又有深沉的情感,令人耳目一新。
整首歌曲的音乐结构紧凑,旋律饱满,情感丰富,展现了舒伯特的音乐天赋和创作才华。
我们来解读一下《小夜曲》的词意。
这首歌曲的词意取自德国诗人路德维希·利希滕贝格(Ludwig Rellstab)的同名诗作。
诗意表达了夜晚的寂静和安宁,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来反映出人的内心世界。
歌词中描述了夜晚的月光、微风和湖水,展现了一种恬静、宁静的氛围,同时又蕴含着深沉的思考和情感。
舒伯特巧妙地将这种情感表现在音乐中,使得整首歌曲成为了一首抒情意境异常丰富的艺术歌曲。
我们来谈谈《小夜曲》的演唱技巧。
这首歌曲的演唱需要歌手具备较高的声乐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
由于歌曲音域较高,要求歌手有着清晰明亮的声音和较好的发声技巧。
歌手还需要通过歌曲的表现力来准确地传达词意,展现出对诗意和音乐的理解和把握。
演唱《小夜曲》需要歌手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能够将舒伯特的音乐特点和词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小夜曲》以其优美的旋律、深情的词意和高超的演唱技巧而闻名于世。
这首歌曲不仅展现了舒伯特的音乐才华和创作功力,也反映了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气息和情感体验。
它通过对夜晚的寂静和内心世界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生活和情感的思考和追求,成为了舒伯特音乐作品中的经典之一。
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理解这首美妙的艺术歌曲,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音乐魅力。
舒伯特声乐作品《小夜曲》的艺术特色分析
舒伯特声乐作品《小夜曲》的艺术特色分析1. 引言1.1 介绍舒伯特声乐作品《小夜曲》舒伯特(Franz Schubert)是19世纪奥地利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其中不乏声乐作品。
《小夜曲》(Serenade)是舒伯特的其中一首著名声乐作品,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除了曲调优美外,《小夜曲》的歌词情感也是其特色之一。
舒伯特在配词上选用了富有诗意的文字,将细腻的情感描绘得淋漓尽致。
歌词中蕴含着对爱情的渴望和倾诉,让人感受到深深的情感共鸣。
《小夜曲》体现了舒伯特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艺术特色,通过曲调、歌词等方面的精心构思,将音乐作品发挥到了极致。
作品中展现出了舒伯特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对情感的细腻捕捉,堪称是其音乐创作中的佳作之一。
1.2 概述分析内容舒伯特声乐作品《小夜曲》是一首优美动人的歌曲,深受听众喜爱。
通过对这首曲目的分析,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特色。
本文将从曲调、歌词、舒伯特的音乐特色、声乐技巧和细节处理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出这首作品的独特魅力。
《小夜曲》在曲调上旋律优美动人,令人陶醉其中;歌词情感细腻动人,将听众带入一种意境之中;作品中体现出舒伯特独特的音乐特色,展现出作曲家的才华与个性;声乐技巧的展示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展现出演唱者的功力和魅力;细节处理的精湛更是为这首作品增添了不少艺术魅力。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将更深入地了解《小夜曲》的艺术特色,体会到这首作品的魅力所在。
2. 正文2.1 《小夜曲》的曲调优美动人《小夜曲》的曲调优美动人,是其艺术特色之一。
舒伯特在这首作品中运用了流畅优美的旋律,配以细腻的音乐编曲,使整首曲子在听觉上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曲调的起伏变化和旋律的流畅性,让人仿佛置身于夜晚的静谧之中,感受到一种深沉而动人的情感。
在整首曲子中,舒伯特运用了各种音乐元素来塑造不同的情感表达,从柔和细腻的旋律到动人深情的高潮部分,都展现出他对音乐表达的敏感和精准把握。
舒伯特第八交响曲第一乐章引子指挥家诠释对比-文档
舒伯特第八交响曲第一乐章引子指挥家诠释对比舒伯特第八交响曲(未完成)是舒伯特最著名的交响曲,这首交响曲虽然只写了两个乐章,但是却以其出色的完整性赢得了大众的青睐。
本文将截取其中的引子,从引子窥探舒伯特未完成的意境,写作手法,并进行各类指挥家的对比,彰显出不同指挥家看待这首曲目的不同之处。
一、引子分析(一)从调性、音色、音域、力度分析从作曲家标注的调性、音色、音域、力度以及引子极强的旋律性不难看出,作曲家在引子上所想要表现出来的首先是一种哀伤、绝望的形象,其次是想要传达给听众一种阴森低沉的气氛。
第一,b和声小调的调性使得引子的小调性质得以确立,小调特定的阴柔特征是旋律给人这种感觉的基础。
第二,大提琴与低音提琴的音色本就低沉空辽,再加上两种低音弦乐器共同奏鸣,仿佛更加让人感觉到那是从深不见底的崖底所传出来的声音,使用弦乐低音乐器,而放弃使用木管低音乐器大管或者铜管低音乐器长号或大号,是因为弦乐器独有的旋律性。
用管乐器演奏出来的低音固然可以达到低沉的效果,但由于是用气息以及按键音来控制音的转换,因此两音之间的转换会不如弦乐器般无缝延绵,因此旋律性就差一些。
第三,引子的力度用到了pp,作曲家在这里用整个大提琴组和低音提琴组来演奏pp的力度,明显地显示出了作者的意图,作者既想追求一种深不见底的、仿佛从崖底传来的低沉音色,但也想营造一种似幻似真的效果。
一种隐隐约约,不真切,仿佛从很远的地方传来的音响效果,因此才选择用pp 的力度。
(二)从节拍和速度分析但是从其四三拍的节拍和设定速度来看,这个引子的处理又并不单单是上文说的那样简单。
第一,节拍为四三拍,典型的舞曲性结构,一般来说,音乐偏抒情以及忧伤,较多用四四拍,四四拍具有这种特征,能将抒情性更好地表现出来。
而三拍子特有的强弱弱规律的结构,使得人们不禁想起舞曲那欢快活泼的结构。
这种节拍具有很强的动力性,因此作曲家在这里是想要让这整个乐章不仅要有低沉阴森的氛围,并且要保持一定的动力性。
音乐家舒伯特简介资料及代表作品有哪些?(舒伯特是哪国音乐家)
音乐家舒伯特简介资料及代表作品有哪些?(舒伯特是哪国音乐家)(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音乐家舒伯特简介资料及代表作品有哪些?(舒伯特是哪国音乐家)舒伯特是奥地利音乐家。
浅析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中音乐形象的塑造
浅析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中音乐形象的塑造作者:高伟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13期摘要:弗朗兹·舒伯特是奥地利作曲家。
创作有六百多首歌曲、八部交响曲、六首序曲、四十二部室内乐、二十一首钢琴奏鸣曲和许多钢琴曲、四首小提琴奏鸣曲、十九部歌剧以及许多舞曲和合奏曲等。
他的音乐创作主要集中在艺术歌曲上,被誉为“艺术歌曲之王”。
而在他创作的交响曲中,《b小调未完成交响曲》是最具特色的一部。
作品以它独特的两乐章的结构、雄伟的气势、以及作品所表现出的完整生动的形象,成为了永恒的经典。
关键词: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艺术形象一、创作背景简述弗朗兹·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一生所创作的管弦乐作品包括十部交响曲和十首序曲。
《未完成交响曲》写于1822年,当时作者22岁。
舒伯特一生飘无定所,童年失去了家庭的蔽护,以卖自己作品生活,靠朋友的接济度日。
在他的一生中,以音乐寄托精神,美妙的乐音成为他心中情感的释放,音乐成为舒伯特精神的一座家园。
与同时代其他作曲家所不同的是,舒伯特没有很好的音乐学习条件及氛围,他独立的音乐生涯是在极其贫困的一种状态下开始的。
舒伯特的创作将古典主义音乐融入了民间音乐的素材,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
之所以这部交响乐被称为“未完成”,这是因为整部作品总共就两个乐章。
舒伯特为感谢格拉兹市音乐协会聘他为名誉会员后,为该会创作了这首交响曲,作者给该会理事长的信中写道:“为表示我由衷的感谢,兹将我所作的交响曲一首,不揣冒昧地献与贵会,藉表敬意。
”①而这部作品正是于43年后在理事长的家中发现的。
二、音乐形象分析(一)曲式分析特点《未完成交响曲》的两个乐章中分别体现了两个对立的观点。
第一乐章为b小调、3/4节拍,中速,典型的奏鸣曲式。
紧接着八小节之后是呈示部的主部,小提琴分奏着颤栗似的音调,低音弦乐用拨弦奏出了机警又带有恐惧心情的深沉的节奏音型。
②副部(44-105小节)转入G大调,结构采用单三部曲式。
舒伯特《a小调奏鸣曲D.784》的音乐结构及演奏分析
符和四分音符的音型,带有圣咏式风格,强弱多变,主题旋律明显,集中在右手和弦的高声部。
音乐氛围平稳庄重,与主部主题犹豫不决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展开部的旋律是主部主题的构建延伸。
通过104-109小节的铺垫,展示了乐句E(110-121小节)的出现,左手为附点跳音的乐句,右手二分音符柱式和弦与八分音符的八度音程组成,音乐层次的变化表现出作者与死神顽强的斗争。
乐句F(122-137小节)则采用附点八分音符跳音音型,带有紧张和急促之感,力度标记更加营造出戏剧性效果。
乐句G(138-165小节)仍使用之前的附点节奏音型,但情感却从紧张急促转变为平静缓慢,力度标记也由ff转变为pp,音乐情感一直保持平和舒缓的状态,直到展开部结束。
再现部从第166小节开始,完全重复了主部的旋律,但到了第175小节,旋律改由左手低音部表现,情绪更加忧郁,而第219小节开始,出现连续的三连音,延续着副部的主题旋律,以pp(非常轻柔的力度)的方式表达悲伤的情绪,为下一乐章的情绪铺垫了基础。
完全重复了主部主题旋律。
在第175小节处,旋律由右手换成了左手低声部,情绪上更加犹豫和哀伤。
从第219小节开始,连续的三连音是副部主题旋律的延伸,pp的力度轻而细腻地表述出悲伤的情绪,为下一个乐章的情绪做好了铺垫。
(二)第二乐章在第二乐章中,运用了戏剧性的对比手法,采用了F大调和歌唱的行板,构建了复三部曲式的形式。
整首乐曲被分为A、B、A’三个乐段。
A乐段的单二部曲式结构,包括乐句a和乐句b,展现了抒情歌唱性的音乐情感,并以ppp力度下的三十二分附点音型为亮点,与前几小节的抒情性旋律线条形成明显对比,体现两种不同性格之间的矛盾性。
B乐段转为降D大调,凸显了作曲家内心的焦虑、愤怒与不安,使用了三连音的音型和持续的fz力度。
27小节开始,柱式和弦持续的fz力度,充分体现了作曲家面对现实人生发生的大起大落的态度。
而A’乐段是A乐段的变化再现,使用了C大调并将主题旋律交给左手低声部进行,与右手的轻快跳音节奏形成呼应。
歌曲之王舒伯特的创作
“歌曲之王”舒伯特的音乐创作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084班08011419马慧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是奥地利作曲家,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
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他作品,被称为“歌曲之王”。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于1797年1月31 日出生在维也纳贫困的小学校长家庭。
他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十一岁被帝国小教堂唱诗班录取,并住进神学院,成为该校乐队小提琴手,同时还担任指挥,这使他有机会接触维也纳古典乐派一些著名作曲家的名作,他1813年为该乐队创作了《第一交响曲》。
1813年因变声离开神学院,舒伯特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到父亲所在的学校里担任助理教师,同时继续创作。
1814 年10月 19日为歌德的诗《纺车旁的格丽卿》谱曲,舒伯特的这第一部歌曲杰作,打开了他创作灵感的闸门。
仅1815年一年,舒伯特就写了144首歌曲,其中10月的一天就写了8首歌曲。
除歌曲外,他还创作了1部交响曲,2部弥撒曲和其它作品。
1816年,他辞去教师的职务,专心从事作曲。
由于没有固定收入,生活比较贫困,在他的一些作品里也常常反映出苦闷和压抑的情绪,尽管这样,他还是满怀热情地创作了大量的歌颂民族解放斗争的优秀作品。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他的创作。
《魔王》这是一首戏剧性、艺术性很强的叙事歌曲。
演唱者要善于用不同的音色变化和感情处理来表现四个不同人物。
这首歌曲创作于1815年,是舒伯特最著名的歌曲之一。
全曲以德国诗人歌德的同名叙事诗为词,通过不同的旋律音调,配上不同的唱腔,以及钢琴模仿持续不断的急驰马蹄声和呼啸的风声的三连音,表现了叙事诗里儿子、父亲、魔王以及叙事者四个性格各异的人物和特定的环境。
叙述了一个在昏暗的大风之夜,父亲怀抱生病的儿子在烟雾笼罩的森林里策马疾驰,黑暗中传来昏迷的孩子紧张、惊恐的呼叫,凶恶、狡猾的魔王幻影正引诱、威逼孩子随他而去的故事。
舒伯特声乐作品《小夜曲》的艺术特色分析
舒伯特声乐作品《小夜曲》的艺术特色分析舒伯特的声乐作品中,最为著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当属《小夜曲》。
这首曲子描绘了一个静谧的夜晚,描述了夜悄悄地来临,人们沉溺于柔和怡人的氛围中的情景。
在曲调上,舒伯特充分运用了他出色的和声和旋律技巧,提供了优美的旋律和辅以简单的和声编写。
此外,在表现手法和情感描绘上,《小夜曲》堪称典范,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
下面就从曲式结构、和声编写、演唱手法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曲式结构《小夜曲》的曲式结构非常简单,典型的小曲式,采用ABA的结构形式。
第一部分的四个小乐句构成了A段,第五个小乐句构成B段,其余的九个小乐句组成了第三个A段。
这个结构简洁明了,把情感的变化分为两个部分,充分展示了曲子的主旋律和主题。
二、和声编写在和声编写方面,舒伯特非常突出地运用了和声的转调技法和丰富的和声变化,以传递曲子的情感变化。
A段和B段的和声部分都较为简单。
A段以C小序进行,转到E小序,再转到B小序,最后回归C小序。
B段的和声部分相对较为复杂,采用了G大序进行,转到D大序,再转到C大序,最后经过几个层次的和声处理回归G大序。
三、演唱手法在演唱手法方面,《小夜曲》不仅要求歌手具有出色的技巧,还要求歌唱情感充沛、细腻,能够完美地传达曲子的情感信息。
特别是在B段,歌手要突出所唱的内容,尽可能地表现温馨、梦幻般的情感。
在演唱时,歌手通常要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和良好的发声技巧,同时还需要注重感情的表达,强调曲子的情感变化。
综上所述,《小夜曲》由于优美动听的旋律、复杂多变的和声变化、旁征博引的曲式结构、以及细腻真挚的情感描绘而成为了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体现了舒伯特卓越的艺术才华,也展现了他深厚的音乐造诣和扎实的创作能力。
舒伯特正式版(28页)
欣赏 摇篮曲
无法获取该 音频文件。
■ 舒伯特的小夜曲也是久负盛名的。他采用德国诗 人雷尔斯塔普的诗谱写的。在钢琴上奏出的六弦 琴音响的烘托下,飘逸出柔美的旋律,尤其是乐 句之间的间奏模仿歌声,两者交织形成呼应,很 好的表达了青年深情的恳求和期待的心情。
欣赏 小夜曲
■ 歌词大意:我的歌声穿过深夜,向你轻轻飞去,在这幽静的小树林里, 爱人我等待你。皎洁月光照耀大地,树梢在耳语,没有人来打扰我们, 亲爱的别顾虑。
时他在房间里走来走去,高声朗诵诗句,然后走到桌子前,一口气把 曲子谱完,一点儿也没有碰钢琴。从发现诗到作曲完成,前后还不到 一个小时。
■ 钢琴伴奏以快速的三连音和低音区简短的音阶走向,模仿 急促的马蹄声和呼啸的风声作为前引,并贯穿全曲。共有 四个人物:叙述者、魔王、父亲、儿子。
舒伯特写有600多首歌曲,被称为“歌曲之王”。 ■ 他的歌曲表现出了诗歌的韵味与意味,与音乐水
■ 弗兰兹·舒伯特1797年1月31日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 外一个叫“天堂门”的地方。
他是舒伯特 家庭中第十 二个孩子, 所以他有许 多兄弟姐妹 教他演奏钢 琴、管风琴、 小提琴和中 提琴。
■ 1814年,舒伯特创作了歌曲《纺车旁的格 丽卿》是舒伯特一生的艺术歌曲创作的开 始。应当看到德奥艺术歌曲的发展是在舒 伯特的手中发端的,舒曼曾经这样评价艺 术歌曲是:“自贝多芬以来惟一获得了重 大进步的体裁”,而该领域创作的第一位 大师就是舒伯特。
■ 总结:舒伯特共作有交 响曲9部,弦乐四重奏 15首,钢琴奏鸣曲22首, 歌曲600多首以及大量 的其它的作品,共一千 一百多首。贝多芬曾惊 叹不已的说“舒伯特身 上蕴藏着神圣的火焰, 有我的灵魂”。
舒伯特纪念碑
■
下面这首《死与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舒伯特《b小调第八交响曲》作品分析
b小调第八交响曲《未完成》,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作于1822年,作者时年25岁,但直到43年后乐谱才被发现,并于1865年首次公演。
本交响曲唯有第一、第二两乐章拥有完整的曲谱,第三乐章只有九小节改编为管弦乐曲,其它部分仍停留在钢琴曲谱的形态,第四乐章则连草稿都没有。
但由于此曲的已完成部分乐章出彩,故在形式上虽然未完成,但实际上完整无缺,并因此引出许多穿凿附会的传说,影响颇大。
但第一、第二两个乐章无论在形式上或感情处理上,都能搭配得天衣无缝,整个内容至此已表达得十分完整,再加任何诙谐曲乐章或终乐章,均有画蛇添足的感觉。
所以,此曲在形式上虽然未完成,但实际上是完整无缺的,并因此而显得结构新颖,这恐怕是作者始料不及的。
此曲不仅是舒伯特交响曲中最杰出的作品,也是浪漫音乐的一部绝世佳作。
它抒发了作者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忧伤情绪充满了整个乐曲。
透明清纯、优美丰富的旋律,不加装饰和声和音色,这种作曲手法非常新鲜,这是此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的重要原因。
本曲未完成而终,这为它增添了许多穿凿附会的谣言传说,甚至有人将它杜撰成故事,拍成电影。
如此一来,此曲更是家喻户晓。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b小调——3/4拍,
这是比较简单的奏鸣曲形式,最开始没有引子,第一主题初由低音弦奏出富有暗示性的旋律,名指挥家温加纳形容为“好像是来自地底世界的声音”。
这段旋律,在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中都担任重要的角色。
这是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亮相,奏出一段极为低沉的下行旋律,包含了忧郁、压抑的情绪,又好像是作者在沉思,思考着一些不愉快的、难以解决或面对的事实……
接下来弦乐器共同奏出较为急促的的十六分音符,营造出了一种紧张的气氛,并以此作为第一主题的背景。
在这种气氛的烘托下,木管乐器奏出了b小调的第一主题。
这个主题听起来带有淡淡的悲剧色彩,给人一种沉重的、抑郁的感觉,像是作者的脑海里此刻充满着对现实悲观的思绪……
·圆号在第一主题的尾部吹奏出一个长音,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回响感。
经过长音的回响与简短的发展,铜管乐器插入了一个过渡部分之后,接着在切分节奏的伴奏音型衬托下,G大调的第二主题的旋律由大提琴拉出。
切分节奏让人之前那忧郁的情绪有所减轻,增加了一些轻快、明亮的色彩。
第二主题的旋律有一种明显的舒伯特式歌唱性,如此的悦耳,表现出优美欢快的情感,像是作者此刻的心中又泛起一丝乐观的情感、美好的画面……
接着,由小提琴重复了一遍第二主题之后,整个乐队进入一小节
的休止,随后乐队突然来了一次小爆发,奏出了两个阴晦的小三和弦,之后不稳定的增六和弦出现,紧张的气氛把第一小提琴逼上极高音区,第二主题进而得到发展。
在木管奏出的切分音引导下,弦乐高低声部一唱一和,总体上又让人感觉到一种不稳定的紧张感,欢快的情绪不断被忧郁所压制。
随后,第二主题继续接替上升的展开,好像快乐情绪在努力挣扎,并且最终渐渐地归于低沉……这就犹如作者的思绪开始在乐观与悲观之间不断盘旋,但寻求欢乐的欲望却始终无法抑制黑暗的现实对身心带来的重压……
·这时,突然迸发出一个b小调主和弦,属七和弦连接过后,就以上面所述的结构,发展地反复了一次,象征着作者的内心还在不断地起伏、斗争中……
·接下来,第一主题的初始低音第三次出现,以及乐队全体强力地奏出很长的一段从引子延伸出来的发展部分,频繁的转调将第一乐章的悲剧、压抑的气氛推向高潮。
弦乐再次奏出了急促的十六分音符,铜管不断奏出强有力的长音,金属的音色如此震撼,弦乐与铜管乐的旋律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冲突,再加上急促连续的鼓声营造的一种沉重的背景,更渲染出高潮的气氛,让人的内心充满紧张感,无法稳定……
随后,弦乐的振弓渐弱和滑音使强烈的悲剧气氛有所缓和,并引导出了悠扬的长笛声,高潮就此弱化下来,第一、第二主题再次出现(第一主题仍用b小调;第二主题最初用D大调,之后用B
大调),并且第二主题配器上又得到了改变与发展,表现出了一种内心挣扎般的情感色彩……
乐章的尾声依然是第一主题的重现,依然是那么的厚重、低沉,让人感觉悲剧终究无法逃避……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E大调——3/8拍
为了满足E调铜管乐器的要求,该乐章特意采用E大调。
整个乐章行如流水,布局和发展都舒缓自然。
这一乐章的主题十分出名,是一个旋律优美的典雅主题,圆号、单簧管奏出和弦后,第一主题最初由第一小提琴呈现,把听众带入了一个宁静而充满幻想的意境。
第一主题的中间部分是由木管乐器奏出的,加上了庄严的圆号和颇有分量的小号和定音鼓做伴奏,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主题用升c小调,听上去没有第一乐章的忧伤气氛,但弦乐的断奏依然是贯穿第二主题的不稳定因素。
根据乐器逻辑顺序,作者省略了发展部,直接返回第一主题。
再现部的调性布局与第一乐章类似(第一主题用原调;第二主题先用a 小调,之后用e小调)。
乐章的尾声出现了新的和弦,弦乐用很弱的力度奏出长音,似乎要进行到降A大调的时候,却返回了E 大调,使人感到新奇。
第三乐章
快板,b小调,3/4拍,谐谑曲。
舒伯特并未亲自完成这个乐章,只留下含有九小节的管弦乐谱和含有总共128小节的钢琴谱草稿;也就是说,全曲只有前9小节是经过舒伯特配器的;而Trio 部分并不完整,舒伯特的钢琴谱草稿只有Trio的前半部分。
英国舒伯特协会副主席、时任英国赫尔大学音乐系主任、音乐学家兼作曲家布莱恩·纽博尔德(Brian Newbould)曾根据已有的管弦乐谱和钢琴谱草稿为这个乐章余下的119小节配器并补写的Trio的后半部分。
由内维尔·马里纳(Neville Marriner)指挥圣马丁学院室内乐团(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演奏录制的专辑《舒伯特十大交响曲》(Schubert:The 10 Symphonies;录制时间:1981-1984年)中有这首交响曲四乐章版本的录音,其中的第三乐章即用布莱恩·纽博尔德的管弦乐版本。
第四乐章
舒伯特本人并没有留下这个乐章的任何草稿。
不过据纽博尔德和杰拉尔德·亚伯拉罕(Gerald Abraham)等一些舒伯特专家认
为,舒伯特于1823年为戏剧《罗莎蒙德》(Rosamunde)的配乐(共11个乐章,作品797号(D.797))中的第二乐章(b小调),即第一幕间奏曲有可能是舒伯特第八交响曲第四乐章的初始构思。
不过由于某种不为人知的原因,舒伯特最终放弃了这个构思,而把它用于《罗莎蒙德》配乐中。
事实上,1867年4月6日舒伯特第八交响曲的英国首演中,这个间奏曲就曾被当作第四乐章演出;而《舒伯特十大交响曲》专辑中也完整地把《罗莎蒙德》配乐里的这个乐章作为这首第八交响曲的第四乐章。
乐队编制
木管组
1长笛2双簧管3单簧管4大管
铜管组
1圆号2小号3长号
打击乐组
1定音鼓
弦乐组
1第一,第二小提琴2中提琴3大提琴4低音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