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模式下的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机制探究与实践
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才的培养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而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当前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在这一模式下,产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共同培养人才,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实现产业智能化和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现有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机制在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培养模式单一、合作机制不畅等,因此迫切需要通过创新研究来不断完善和提升这一机制。
本文将对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创新建议。
一、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联合培养、实习就业等方式,共同为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持。
这一模式的特点是紧密结合产业需求、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三者,使得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市场和产业的需求,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实现科技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在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联合设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共同培养研究生和本科生、开展科研项目合作等。
通过与企业合作,高校可以了解到市场的最新需求和发展动态,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企业也能通过和高校合作,获得新技术的研发支持和人才培养的支持,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
虽然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很多优点,但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产学研结合的合作机制不畅。
目前,由于高校和企业的体制、机制和利益差异,导致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责任不清晰、合作效率低等问题,影响了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2.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校和企业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停留在实习基地和科研项目合作等传统模式上,缺乏更加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3. 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由于合作机制不畅、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导致一些学生在实习和工作中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使得人才培养质量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产学研结合是指产业、学界和科研机构之间相互合作、协调和共同研究,以提高产业
和科研的水平和效益。
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是指通过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
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是建立在产业、
学界和科研机构之间的紧密联系之上,为适应市场需求和人才需求的变化而进行的一项重
要工作。
首先,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
整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对人才需求的格局和需求的细节也发生了变化,而产学研结合可以
促进产业对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相
结合,不仅可以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也能够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
人才。
其次,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
的变化,高校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产学研结合的概念能够帮助学校了解行业在发展时所面临的难题,并为培养从业人员就业
提供指导,这样学生的专业发展道路可以更加明确和清晰。
再次,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可以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
当学生通过实习和
工作参与产业的活动时,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相关行业的需求,从而更加适应就业市场。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职业技能和更好的就业机会。
总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有助于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也能够为企业培养出实践能力较高的人才、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
持。
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指通过产业、学术和研究机构的紧密合作,加强产学研三方的合作交流,以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当前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背景下,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已经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此机制的核心理念是将产业需求与学术研究结合起来,通过实践和案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具体来说,这种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机制需要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
产业、学术和研究机构之间应该加强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的合力。
产业界可以提供实际需求和资源支持,学术界可以提供科研和理论支持,研究机构可以提供实验平台和技术支撑。
只有形成紧密合作的合力,才能够有效地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机制需要建立起灵活的培养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教学,而深度融合的机制则注重实践和经验的培养。
通过项目研究、实践训练和实际工作的机会,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实用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种培养模式需要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起有效的合作机制,共同制定出培养方案和实践方案,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锤炼和提升自己。
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机制需要建立起有效的评估机制。
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定期对学生进行评估和考核。
不仅仅是考核学术成绩,还要考核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出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确保评估的公正和准确。
只有通过评估机制的不断完善,才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机制需要建立起持续的合作机制。
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和企业之间持续合作。
这需要双方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合力。
只有持续的合作机制,才能够保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机制的顺利进行。
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当前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通过紧密合作、灵活培养、有效评估和持续合作,可以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推动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沉浸式”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以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为例
“沉浸式”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以集成
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为例
赵俊霞;杨喆娴
【期刊名称】《教育教学论坛》
【年(卷),期】2024()12
【摘要】基于实践研究,提出了“沉浸式”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和方法,阐释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内涵,并深入分析了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
从集成电路行业所需能力导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能力递进的课程嵌入方式、“项目中心”、“寓教于乐”等教育方法出发,论述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结合学校自身特点予以具体说明,为集成电路行业输送更多急需、紧缺的集成电路设计工程师,服务地方产业,也促进应用型高校的工程教育改革。
所研究的成果已经应用到三江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黄山学院等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
【总页数】4页(P185-188)
【作者】赵俊霞;杨喆娴
【作者单位】无锡科技职业学院集成电路学院;三江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6
【相关文献】
1."产教融合、工学一体、校内顶岗"的动漫制作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黑龙江职业学院动漫制作技术专业产教融合项目为例
2.赛教融合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群为例
3.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4.区域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1+X”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研究——以集成电路类专业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集成电路测试新工科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集成电路测试新工科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作者:潘成亮夏豪杰黄亮魏永清张连生侯毅来源:《高教学刊》2024年第20期摘要:集成电路测试是集成电路设计制造产业中的重要环节。
针对目前国内集成电路测试行业专门技术人才紧缺的现实需求,合肥工业大学联合国内外集成电路产业知名企业,从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实验平台建设与实验设计、创新能力培养与学科竞赛等环节入手,在仪器类专业探索现阶段适合于集成电路测试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近年来,在集成电路测试课程体系完善、实验平台建设、实践环节培养等方面均取得较好的成果,为新工科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提供实践经验和参考案例。
关键词:集成电路测试;新工科;仪器类专业;产教融合;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0-0051-04Abstract: Integrated circuit test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ntegrated circuit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response to the current shortage of specialized technical talents in the domestic integrated circuit testing industry,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 collaboration with well-known enterprises in the integrated circuit industry at home and abroad, has explored a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ve education model suitabl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new engineering talents in integrated circuit testing in instrument majors, starting from the course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s, experimental platform construction and design, innovation ability cultivation and subject competition. In recent years, good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tegrated circuit testing curriculum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experimental platform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links, providing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reference case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the cultivation of new engineering talents.Keywords: integrated circuit testing; new engineering; instrument related majors;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novation ability集成电路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半导体芯片推动21世纪第四次工业革命拉开序幕,已成为支撐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
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高技术密集的学科特性,针对该 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学科适应性、行业针对性、工程实践 性要求较高,专业建设面临师资短缺、教学条件需要高 投入等突出问题, 开展了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育人模 式的研究与实践,为解决集成电路人才培养高要求、高 投入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 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
75
张 玲,何 伟,林英撑,甘 平 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本刊 E-mail押sxkjzzs@ 高校论坛
养新机制[1],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集成电路高素质 专门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确立目标以培养集成电路高素质专门人才
根据重庆大学“双一流”大学办学目标和“培养能 够适应与驾驭未来的人”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本学科 与行业的特点,提出:IC 人才培养既要具备宽厚的学科 基础, 以适应信息学科快速发展对未来人才适应性的 要求;又要掌握行业最新的应用技术,以满足企业用人 的针对性要求。 具体来讲,适应性要求学生全面了解集 成电路制造、设计、测试、封装产业链的基本原理、基础 理论、基本方法及工业技术;针对性明确了以重庆市 IC 产业、特别是西永微电园发展规划为牵引,以 IC 学科 主体电路设计为主线, 以掌握国际先进的 EDA、 嵌入 式、微控制器等设计工具为手段,以强化实验、实践、实 习环节为突破, 以凸显学生设计能力为特色, 培养 IC 高素质专门人才。 由此,确立了 IC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具有国际视野的行业领军人才潜质,具备创业、研发型 高端人才潜力,成为 IC 设计高级工程技术卓越人才后 备力量, 对重庆市集成电路及信息产业大发展形成重 要支撑。 2.3 创新机制以构建行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新体系[2]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背景
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究
集成电路作为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关键产业。
自2000年信息产业部18号文件《鼓励软件产品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发布后,国内才真正开始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涌现出一批中国人自己的芯片公司。
2018年,中兴事件暴露出中国芯片、半导体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2]。
政府、学术专家、企业在2018年集成电路人才发展高峰论坛及2019年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分析国内发展现状,研讨缩短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具体措施,其中关键决策之一就是对国内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9年5月美国对华为的打压升级,在没有任何有效证据的情况下将华为公司列入“实体清单”,对华为提起了贸易禁令,封杀华为,IEEE 不允许华为科学家出席会议,担任评委,西方半导体企业搞非正常竞争,美国提高关税,中美经贸摩擦升级[3-5]。
2019年6月中国工信部宣布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 商用牌照,意味着中国要按照自己的标准建设5G,决心走自力更生的技术开拓之路。
作为网络设备生产商的华为、中兴等公司需要大量的专案开发人力,其需求增幅将是以往的数倍。
同时国内各知名企业也采取了相应举措,博通集成对子公司增资、格力集团计划投资20亿推进芯片技术研究,培养研发团队,引进海外高端技术人才。
但国内企业是否能够成功突围,根本问题在于人才。
过硬的研发团队是自建供应链的关键所在,因此目前重中之重是培养相关人才。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及上下游企业发展处于上升期,很多高端关键性技术仍依靠国外,技术型人才严重缺乏,尤其领军人才严重不足。
人才需求矛盾日益突出,据统计,2015年中国集成电路从业人数39.4万人,其中技术人员14.1万人;预计到2020年,从业人数将达到79.2万人,其中技术人员32.44万人[6]。
针对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国内市场需求缺口严重等问题,结合企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国内各高校应进一步凝练集成电路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研究型并且具有应用能力的人才,构建符合产业发展的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产学研模式下的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机制探究与实践——以黑龙江大学为例
产学研模式下的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机制探究与实践——以黑龙江大学为例-人力资源产学研模式下的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机制探究与实践——以黑龙江大学为例曹贝,窦雁巍,王超(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要:高等院校担负着社会所需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集成电路专业如何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科技、高质量、创新性人才,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探索与实践的重点。
本文通过对黑龙江大学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索产学研模式下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可行策略,阐述实践方案,在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中充分发挥高校、产业与科研机构的优质资源,构成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前行动力。
关键词产学研;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本科教育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8-0071-02收稿日期:2016-03-24作者简介:曹贝(1975—),女,黑龙江七台河人,黑龙江大学电子工程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可测性设计技术的研究。
基金项目:2014年黑龙江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教学与科研相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14B01)当前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具有高的需求,担负着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人才培养等方面面临着严峻挑战。
如何克服传统教育的桎梏,在高新技术为核心、知识经济占主体地位的社会背景下,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高技术、高素质、创新型的科技人才,是高校一直努力探索与奋斗的目标。
黑龙江大学是省部共建的综合性大学,革新传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与模式,致力于构建教学、科研与学科三位一体的内涵发展模式。
优良的教育教学大环境,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为集成电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深入、切实的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改革是新时期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1]。
一、产学研模式下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机制的提出人才培养机制是多要素间互为联系,作用的复杂培养系统,是有效进行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功能。
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应该注重深化产业与学院之间的合作。
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往往忽视了产业需求和市场动态,培养出的学生难以适应实际工作需要。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院可以了解市场需求,实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更加贴合实际的培养方案。
产业也可以通过与学院合作,享受到学术研究成果的转化和人才的引进,促进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应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传统的高校教育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实践能力培养常常被忽视。
而实践能力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应该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与实际工作接轨,提前感受职业环境和工作要求,培养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应该强化科研与实践的结合。
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真正的产学研一体化。
学院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项目研究和企业合作,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学院也应该为学生提供机会参与科研项目和企业合作,让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升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高校教育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综合素质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跨学科能力等,是学生成功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应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产业与学院之间的合作,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强化科研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为我国经济和科技创新做出贡献。
产学研模式下的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机制探究与实践
产学研模式下的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机制探究与实践作者:曹贝窦雁巍王超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6年第08期摘要:文章通过对黑龙江大学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探索产学研模式下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机制可行策略,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机制的思路。
关键词:产学研;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机制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8-0076-02当前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具有高的需求,担负着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人才培养等方面面临着严峻挑战。
如何克服传统教育的桎梏,在高新技术为核心、知识经济占主体地位的社会背景下,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高技术、高素质、创新型的科技人才,是高校一直努力探索与奋斗的目标。
黑龙江大学是省部共建的综合性大学,革新传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与模式,致力于构建教学、科研与学科三位一体的内涵发展模式。
优良的教育教学大环境,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为集成电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深入、切实的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改革是新时期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1]。
一、产学研模式下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机制的提出人才培养机制是多要素间互为联系,作用的复杂培养系统,是有效进行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功能。
适应社会技术与经济发展进步的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中之重。
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源于美国教育界[2]。
教育实践成果表明,该模式是高校与社会深度有机融合、推动经济与技术发展、为社会培育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培养机制。
产学研模式下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究是与现代发展要求密不可分的。
也是高校全面提升素质教育,提高人才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产学研模式下人才培养机制是指担负高等教育任务的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要与科研活动、生产劳动与技术应用相结合,有效发挥高校的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
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加快,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为了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产学研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当前人才培养的重要机制之一。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通过合作、共建实验室、培养学生等形式进行深度合作,促进知识、技术和人才的共享,以实现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目的。
本文将围绕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展开研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 促进产学研资源共享产学研深度融合可以促进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
通过合作共建实验室、共同开展科研项目等形式,可以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实现技术和人才的共享,促进产学研资源的共享和整合,提高科研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的效率。
2.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可以有效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能够及时传导市场需求给高校和科研机构,从而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高校和科研机构也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开展研究,提高科研成果的应用性,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3. 培养创新人才产学研深度融合还能够有效培养创新人才。
通过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学生能够在真实的产业环境下进行实践和实习,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1. 企业参与度不高目前存在一些企业对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参与度不高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企业对合作机制的了解不够深入,对合作项目的重视程度不够。
针对这一问题,应加强对企业的宣传和政策扶持,提升企业参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积极性。
2. 产学研合作模式单一目前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相对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合作研究项目、共建实验室等形式进行合作。
应该在此基础上,探索更加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例如建立联合实训基地、开展技术人才交流等,以满足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的合作需求。
基于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合作形式
校企合作
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实践教 学,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
校际合作
多所学校联合起来,共享资源, 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提高学术水 平和教学质量。
产学研一体化
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深度融合 ,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将研究成 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产业 升级和发展。
02
03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产学研合作中涉及到知识产权的归属 和保护问题,需要建立完善的知识产 权保护机制。
应对策略
建立健全合作机制
制定明确的合作协议和规章制度,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合 作的顺利进行。
加强沟通和协调
建立定期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加强各方的信息交流和合作,减少合 作中的矛盾和冲突。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合作机制
组织架构
建立由学校、企业、研究机构等组成的合作委员会,负责制定合作计 划、协调资源、监督实施等。
利益分配机制
明确产学研合作中各方的权益和责任,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保 障合作的长久性和稳定性。
沟通与协作机制
建立定期交流、信息共享、问题协商等机制,加强各方之间的沟通和 协作。
质量监控与评估机制
案例二:某科研机构与高校的合作培养模式
总结词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详细描述
某科研机构与高校合作,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 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提高了人才培
养质量,还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案例三
总结词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VS
详细描述
定义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企业、 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 过程,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 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适应性。
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快速变化,集成电路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也日益增加。
为了适应这一需求,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集成电路工程专业教育的重要目标。
本文将围绕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研究。
一、概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通过一系列创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集成电路工程专业是一门技术密集型的学科,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技术。
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围绕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展开。
二、培养目标针对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培养创新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技术能力:掌握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能够应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2.工程实践能力:具备基本工程实践操作技能,能够进行器件测试和电路原理分析。
3.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在实际项目中与他人合作,协调工作,完成集成电路工程项目。
4.创新能力: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提出新的理念和方法,推动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
三、培养模式1.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在集成电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该合理安排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比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通过实验课的开设,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项目驱动的教学在专业课程中引入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通过具体项目的实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项目可以是模拟设计、数字设计或片上系统设计等,学生在项目中需要进行需求分析、设计、实现和测试等环节,锻炼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科研与创新实践为学生提供科研和创新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或创新实验室的活动。
学生可以参与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和参与科研项目等,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
4.实习与实践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使他们能够亲身参与集成电路工程的实践活动。
通过实习,学生可以了解企业的运作和工程实践,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与工程师进行交流,了解实际应用情况。
面向产业的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一、引言集成电路是世界各主要国家高科技的战略高地。
纵观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的区域发展不协调,多个关键环节被欧美企业所垄断[1]。
如今我国正处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迈进,发展完善的高端制造产业链是我国完成产业升级的为必选之路。
而集成电路产业的技术突破是实现我国产业升级的关键,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此,国务院于2014年印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以下简称为《纲要》),明确指出集成电路产业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
众所周知,集成电路科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相应地,集成电路人才的培养需要及时贴近产业前沿技术发展,根据产业的需求进行实践性的训练。
同时,集成电路产业的另一大特性是时效性,其根本原因在于集成电路核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而我国集成电路人才传统培养模式相对封闭且滞后于产业界科技更替。
这两个特点要求学校教育需要面向产业,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对学生的知识与实践能力进行针对性的培养。
本文将基于“三明治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产学深度融合的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模式。
二、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一)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对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为了解决《纲要》中提出的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攻坚期的矛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高校应创新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产学合作育人服务平台以提升集成电路从业人员专业能力[2]。
从行业内部来看,中国集成电路行业专业人才储备数量少,中高端人才缺口很大。
无论是晶圆制造、封装测试,还是IC设计等各个行业,都极度欠缺设计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及复合型人才。
由此可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不相称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传统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存在明显落差集成电路专业是一门对科学研究、设计与创新、EDA工具应用等工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是涉及多产业链的技术与应用相结合的高精专产业。
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探讨——基于“政产学研金介”
上既削弱了企业进行校招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造成集成电路 人才流失;形成了企业转而互相高薪“挖墙脚”以及产业高端人 才流动过于频繁的不良局面。
211084712_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潘涛*殷佳琪(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 甘肃兰州 730022)摘要:随着集成电路产业的完善与发展,集成电路技术型人才出现很大的缺口,如集成电路的后端设计、芯片的封装与测试等方面,均需要职业教育的培养。
该文将探讨现代高职教育中集成电路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创设适用于企业人才需求的教学方式,赋予其具有在高职院校之间集成电路技术专业构建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产教融合 集成电路 人才培养 岗课赛证中图分类号:TN40-4;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3)05-0188-04 Exploration on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Integrated Circuit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PAN Tao*YIN Jiaqi(Lanzhou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oc-Tech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Province, 730022 China) Abstract:With the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circuit industry, there is a big gap in technical tal‐ents of integrated circuit, for example, the back-end design and chip packaging and testing of integrated circuit re‐quire the cultiv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the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inte‐grated circuit specialty in moder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xplore the methods to improve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build a teaching method suitable for the needs of enterprise talents, so as to make it have the pro‐motion valu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grated circuit technology specialty amo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tegrated circuit; Talent training; Post, course, competition and certificate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强调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与普通教育不同之处是职业教育更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所以职业教育能为社会输出毕业即可上岗的操作技术型人才。
机制创新建立产学研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
机制创新建立产学研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一、引言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
而要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仅仅依赖传统的教育体制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了。
因此,建立产学研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探讨机制创新的重要性,并提出一种可行的人才培养机制。
二、机制创新的重要性1.1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只注重理论学习,缺乏实践的环节。
而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机制能够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2 结合产业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只有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而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机制正可以实现产业结构与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
1.3 推动科研创新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机制能够加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有效推动科研创新。
通过深度合作,高校能够获得更多实践机会和技术支持,进一步激发创新能力。
三、产学研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2.1 建立联合实验室为了促进产学研的深度合作,可以建立联合实验室。
该实验室由高校和企业共同投资设立,旨在解决实际问题,并提供实践机会给学生。
通过联合实验室,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和设备,提升创新能力。
2.2 采取产学研合作项目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实际工作,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同时,企业也能够从中获得一流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产学研合作项目不仅能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还能够提高高校的社会影响力。
2.3 建立双向导师制度在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机制下,可以建立双向导师制度。
双向导师由企业和高校共同指导学生,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技能,并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并增强自己的职业素养。
2.4 鼓励学生参与企业实习为了加强产学研的深度合作,学校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的实习活动。
通过实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实际工作环境,并与企业员工进行交流。
集成电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精选3篇(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集成电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精选3篇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集成电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摘要:随着集成电路设计相关人员需求的日益增加,国内很多高校都开设了集成电路设计相关本科专业。
针对目前集成电路设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长沙理工大学实际,通过改革课程教学、完善实验实践环节、增加就业相关知识三个措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步建立集成电路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集成电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集成电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摘要: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了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人才的供求关系以及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以现有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为基础,提出了基于CDIO理念集成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以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宽扩的知识面,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及相关专业高级专门人才;具有专业技能、很强的实践和科研创新技能的高级人才”为目标,制定了以项目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
关键词:CDIO;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现代企业急需高技能人才,企业的用人标准逐渐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同时,又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弱,难以满足社会要求。
为了缓解企业人才的需求和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冲突,国内外各高校都开始积极调整现有的教学模式,提出工程创新教育与课程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全新理念,即CDIO(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理念。
它是“做中学”和“以项目作为核心的教育和学习”的集中体现,以产品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在CDIO理念的指引下,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通过对项目整个过程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作为载体的操作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这些能力包括个人的学术知识,个人的终身学习能力,团队的沟通能力和系统的控制能力等[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文章通过对黑龙江大学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探索产学研模式下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机制可行策略,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机制的思路。
关键词:产学研;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8-0076-02
当前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具有高的需求,担负着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人才培养等方面面临着严峻挑战。
如何克服传统教育的桎梏,在高新技术为核心、知识经济占主体地位的社会背景下,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高技术、高素质、创新型的科技人才,是高校一直努力探索与奋斗的目标。
黑龙江大学是省部共建的综合性大学,革新传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与模式,致力于构建教学、科研与学科三位一体的内涵发展模式。
优良的教育教学大环境,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为集成电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深入、切实的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改革是新时期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1]。
一、产学研模式下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机制的提出
人才培养机制是多要素间互为联系,作用的复杂培养系统,是有效进行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功能。
适应社会技术与经济发展进步的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中之重。
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源于美国教育界[2]。
教育实践成果表明,该模式是高校与社会深度有机融合、推动经济与技术发展、为社会培育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培养机制。
产学研模式下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究是与现代发展要求密不可分的。
也是高校全面提升素质教育,提高人才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产学研模式下人才培养机制是指担负高等教育任务的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要与科研活动、生产劳动与技术应用相结合,有效发挥高校的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
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
”[3]产学研结合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与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黑龙江大学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总体框架与国内高校基本相似,集成电路专业是一门对科学研究、设计与创新、eda工具应用等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是涉及多产业链的技术与应用相结合的高精专产业。
技术更新与发展飞速,仅依靠课堂教学中所学的知识与实验、实践环节中的技能传授,来培养高质量人才,会有一定的差距。
有限的经费投入与昂贵的eda工具相制约,出现专业实验室软硬件建设滞后于重点高校与产业应用的问题,易导致人才培养中与社会人才需求存在部分脱节。
产学研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是该专业与国内集成电路各产业部门、科研机构进行紧密合作,协同培养集成电路设计人才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努力实践一条适应集成电路科研与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之路,即教学为根本、产业与科研为支撑、产学研互促、协同共进。
二、产学研模式下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
产学研相结合、协同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变革中形成,人才培养不再只是高校的任务,高校、产业、科研机构三位一体,三者间不同的社会功能与资源在各自优势上进行协同、互补与优化,产业与科研机构既是培养人才的有效平台,也是人才应用的终端。
由此,三者协同为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是符合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的,也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实施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优化产业科学技术与工程应用行为,提高科研机构的科研创新能力。
黑龙江大学集成电路专业致力于推进产学研协同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将专业所在领域的优势资源有效融合,推动教育教学能力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集成电路产业的实际人才需求,优化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设置。
以原有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为基础,通过细致调研与深入剖析,根据集成电路专业对应用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需求,基于产学研结合培养集成电路人才的优势,优化并修订完成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学生应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达到培养要求的目标。
培养目标与要求仅通过课堂的传统教学方式是很难达到和实现的。
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并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有效开展实践教学。
(二)推行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4],是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的能力的提升。
黑龙江大学集成电路专业意识到实践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全方位提高的重要性,注重实践教学改革与教学平台的建设,多角度地将专业的科研项目、产业与科研机构的作用进行充分发挥。
在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主要开展基于专业科研项目模拟的实践教学实施方式。
以科研项目中所划分出的子任务为驱动,从创设问题情景出发,应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设计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获取知识的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全过程要贯彻科学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
(三)与集成电路产业、科研机构共建实践平台
黑龙江大学集成电路专业注重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人才培养形式,积极与集成电路产业及科研机构合作,谋求共同发展。
通过与北京集成电路设计园合作共同开展生产实习培训工作,在集成电路行业发达的北京进行实习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的感性认识,开拓其专业视野,使其意识到专业发展的优势,提高他们的专业兴趣与学习积极性。
通过合作,也增强了与产业机构的联系和技术交流。
我们以产业与科研机构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并推荐优秀毕业生。
充分利用实习周期,设计全流程、多方位的实习环节。
从专家培训与就业指导开始,整个实习涉及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大规模集成电路测试研究所、eda公司、集成电路制造、封装公司。
借助于优质的实践平台,课堂教学中的理论学习与现实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加强了学生对课堂知识、专业技术水平、就业的深入认识。
(四)开展科技交流活动,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人才培养的主体力量是教师,建设一支理论知识深厚、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保障。
通过产学研合作平台,避免教师忽略行业的发展动态,他们能够更新并掌握科技发展新动态与就业风向标。
在产学研模式下,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技术能力,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增强教学直观性,提高学生对集成电路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易于他们掌握专业知识。
院系积极组织开展与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科研院所等专家进行交流的活动,从教师队伍建设的角度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作用。
将前沿性的专业技术动态与信息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产学研模式下人才培养机制的实践可以直接或间接、多角度、多层次发挥作用。
(五)健全资源共享机制
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仅凭高校的财政拨款与项目经费很难购置或更新所有集成电路实现流程所需的软硬件工具与设备。
以产学研模式下人才培养机制的提出为思路,积极与产业和科研机构共享优质资源,协调教学设备与科研设备的使用,建立集成电路设计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专业建设的良性发展。
三、关于产学研模式下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思考
通过集成电路产业人才需求的背景,紧扣产业与科研机构的技术发展与资源优势,充分
利用产学研的优质资源,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新与就业能力,最大可能地扩大集成电路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与受益度。
为提高人才培养机制的效用,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首先,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作为主体环境,决定着人才培养机制的制定、实施过程,如要取得人才培养的最大化成效,高校在宏观政策制定上要给予支持。
良好的合作政策是对产业与科研机构的吸引和鼓励,有利于产学研共建人才培养平台,形成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良性循环。
其次,高校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者,在人才培养周期的往复循环过程中,如何始终秉持先进的教育理念、保持创新意识与增强创新能力是关键问题。
如果高校教师的激励机制、评价体系与产学研模式下人才培养机制相违背,产学研模式下人才培养的实施就会缺乏力度。
综上,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专业能力、社会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把以传统课堂传授专业知识为主的高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设计与生产经验、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互补的教育模式。
充分利用学校、产业与科研机构等多方面的优质教育环境和资源,以解决专业建设中的资源不足问题。
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机制正发挥优势,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之道是高校不懈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