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世界市场、国际贸易、国际分工
![世界市场、国际贸易、国际分工](https://img.taocdn.com/s3/m/0aac26d4195f312b3169a5b6.png)
世界市场、国际贸易、国际分工世界市场(The World Market)是指世界各国交换产品、服务、科技的场所,是世界范围内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内部以及各国之间的市场综合组成。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不同国家(和/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
国际贸易是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转移。
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
国际贸易由进口贸易(Import Trade)和出口贸易(Export Trade)两部分组成,故有时也称为进出口贸易。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各国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形成的劳动联系,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
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从一国国内向国际延伸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发展的趋势。
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其作用形成:(一)分类世界市场的形成分为初步形成和最终形成。
(二)条件条件分为地理条件、物质基础。
地理条件是指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成相互联系,为世界范围内的贸易提供地理条件。
物质基础来源于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三)形成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国家机器大生产的产品不再满足于本国市场,需要销往更广阔的世界市场,而工业原料也来自于世界各地。
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经济组织方面,促使垄断组织出现,大企业时代来临,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日趋国际化,出现了跨国公司。
作用: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国际关系的加强产生了推动作用。
首先,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
其次,进一步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促使东方国家新的社会经济结构发展壮大。
再次,加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导致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国际贸易的形成及其作用形成:国际贸易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形成国际贸易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出用于交换的剩余产品(二)(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国家的产生:社会分工的夸大也就使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其意同是产生剩余产品。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fe270f5f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71.png)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国际分工是指各国在生产和贸易中所承担的不同角色和职责,通过国际贸易的方式进行合作和交换,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经济发展的最大化。
国际贸易秩序则是指各国在开展国际贸易时所遵守的规则和制度,以保护自身利益和维护公平竞争的原则。
国际分工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人类开始进行贸易的时期。
当时,由于各地资源的不平衡和生产技术的差异,各国开始进行跨国贸易,以满足各自的需求。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交通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逐渐扩大,国际分工也逐渐形成。
欧洲的工业化进程和工业革命为国际分工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动力。
欧洲国家以工业制品为主导,而殖民地则主要提供原材料和农产品,构成了欧洲与殖民地之间的分工关系。
国际分工并不总是公平和平衡的。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发达国家往往占据着制高点,在贸易中获得了更多的利益。
他们通过保护主义政策和不公平的贸易规则,限制和剥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这种不平等的国际分工也导致了南北差距的加剧和全球贫富差距的扩大。
为了改变这种不平等的局面,发展中国家开始寻求平等和公正的国际分工,并逐渐站稳了自己的脚跟。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贸易秩序也经历了演变。
在过去,许多国际贸易规则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以符合其自身利益。
这些规则往往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和利益。
随着发展中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增加的代表性,他们开始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和决策。
发展中国家在多边贸易谈判中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诉求,并倡导建立更加公正和包容的国际贸易秩序。
全球化的发展也给国际贸易秩序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跨国公司的兴起和跨国生产网络的建立,使得国际分工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各国之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逐渐形成,并且更加依赖于彼此之间的合作和协作。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和新技术的应用也加速了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
全球价值链的重构和贸易规则的调整成为国际贸易秩序的重要议题。
在当前的国际贸易环境下,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抬头再次对国际贸易秩序构成了挑战。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https://img.taocdn.com/s3/m/1a8d9e79168884868762d690.png)
第二次国际分工(18世纪 世纪70 2. 第二次国际分工(18世纪70 年代—19世纪60年代) 19世纪60年代 年代 19世纪60年代)
主要事件: 主要事件: 第一次科技革命 主要特点: 主要特点: 工业国使用机器生产工业品与 农业国仍用封建时代工具生产粮 食和工业原料之间的国际分工
第三次国际分工( 19世纪 世纪70 3. 第三次国际分工( 19世纪70 年代—20世纪40年代) 20世纪40年代 年代 20世纪40年代)
2. 社会经济条件
(1)科技水平 (2)生产力发展水平 (3)国内市场规模与经济结构 (4)人口数量与质量
3. 文化与宗教影响
4. 上层建筑的影响
(1)国家政府利用上层建筑的作用,通过 国家政府利用上层建筑的作用, 经济力量、暴力手段、 经济力量、暴力手段、签订不平等条约 等来形成对自己有利的国际分工格局; 等来形成对自己有利的国际分工格局; (2)国家政府采取封锁、禁运、断绝经济 国家政府采取封锁、禁运、 贸易关系等手段,人为地割断一国与其 贸易关系等手段, 他国家的经济联系, 他国家的经济联系,从而使其在国际分 工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 工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
主要事件: 主要事件: (1)第二次科技革命 (2)资本输出占据统治地位 (3)世界多边贸易的发展 (4)世界货币的形成 主要特点: 主要特点: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 之间、 之间、工业发达国家与初级产品 生产国之间的分工不断加深
第四次国际分工(20世纪50年 世纪50 4. 第四次国际分工(20世纪50年 代至今) 代至今)
第一章 国际分工与 国际贸易
一、国际分工与国 际贸易的关系
1.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开展的基础 2. 国际分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贸易形 态和方向
三章节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三章节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https://img.taocdn.com/s3/m/8a49185e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5b.png)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国民经济 内部分工超越国界,向国外延伸发展的结果,是 产生国际贸易和形成世界市场的基础。
国际分工是历史、 经济的范畴
二、国际分工的产生与演变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1. 国际分工的过程伴随着野蛮的掠夺 2. 分工主体是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特殊分工 3. 对强迫参与分工的另一方的社会经济发展不 仅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反而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甚至是倒退或毁灭
1.分工的中心由原来英国扩大为英、法、德、
日、美等一组发达国家为工交换的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4.加重了殖民地国家经济发展的两种依赖性
5.形成了相互依赖的世界市场
(四)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二战以后)
1.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型分工占主导地位 2.国际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逐步增强 3.国际分工国家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 4.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分工加强 5.国际服务分工逐步形成 6.跨国公司内部的网络化国际分工体系逐步形成 7.“大脑——手脚”型国际分工成为潮流
三、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一)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 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土地、水流、自然资源、 地理位置和国土面积等等。
(二)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 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国际分工的广度、深度和形式
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科学技术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第二节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一、国际分工与国 际贸易的发展速度
1. 国际分工为国际贸易提供交换的物质基础 2. 国际分工的优越性会吸引各国主动参与国际 贸易 3. 国际分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持续发展
课件-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课件-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https://img.taocdn.com/s3/m/34720732c5da50e2524d7f55.png)
置、排气装置油泵;荷兰生产涂料、机件;德国生产活塞、筋
轮盘、速度计、燃料箱、后轮轴;比利时生产坐垫;奥地利生
产水箱、加热器软管。
8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第四,从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进一步发展到产品内分工,这 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的主导形式。所谓产品内分工 ,就是指产品生产过程被拆散分布到不同国家进行,从而形 成了以生产工序、生产区段、生产环节为对象的分工体系, 这种国际分工是比较典型的价值链分工。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国际分工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并处于不断演化的发 展过程之中。
第一阶段——16世纪到18世纪60年代
15世纪末至16世纪上半叶的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
殖民地开拓,大大扩大了销售市场,并促进了手工业生
产向工场手工业生产的过渡,使工业和产量迅速增长。
那时,西欧殖民者因暴力手段和超经济的强制手段,在
者控制,后者被控制;前者剥削,后者被剥削。这种不
国家的不平等的贸易关系。
12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第五,国际分工影响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和世界贸易依存 度。对外贸易依存度也称对外贸易系数,指的是一国对外 贸易总额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世界贸易依 存度又称世界贸易系数,指国际贸易值在世界总产值中所 占的比重。一国经济对于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世界经济 对于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与国际分工有很大关系。国际分 工的发展,使各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和世界贸易依存度都有 了很大的提高。
的工业部门的生产,并把落后的农业部门的生产转移到海 外。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落后国家的农民被迫为世界市 场生产原料和粮食,并变为先进国家工业品的消费者。这 样,原来在一国范围内的城市与农村,工业部门与农业部 门之间的分工,就逐渐演变成世界城市与农村的分离与对 立,演变成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国与以自然条件为基 础的农业国之间的分工。这种国际分工格局可以称为垂直 一体化模式的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7920e648852458fb770b56ff.png)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它对参加国际分工的各国经济以及整个国际经济关系与世界经济格局都有影响。
(一)国际分工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
(二)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地区分布。
外销员考试: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国家,也是国际贸易的主要对象,在国际贸易中也居于主导地位。
(三)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比例,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之比,通常以其在世界出口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来表示。
转自:/bjyk/73.html它可以反映有关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
国际分工的发展影响着国际商品结构的变化。
首先,随着战前垂直型分工为主到战后水平型分工的发展,国际贸易总量中也由以初级产品的比重为最大转变为战后的工业制成品超过初级产品。
其次,战前发展中国家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战后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不断增长,初级产品的比重不断下降。
再次,工业内部、公司内部贸易额大幅度增加,中间性机械产品在整个工业制成品贸易中的比重也不断提高。
最后,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得到迅速发展。
(四)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
国际分工使各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在互利贸易中增进各国的福利。
(五)国际分工的发展使世界经济生活不断国际化。
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各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
(六)国际分工的发展使贸易方式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https://img.taocdn.com/s3/m/2259cf17580216fc710afd03.png)
要素禀赋论(赫克歇尔、俄林)
主要观点: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 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 是因为两国的要素禀赋不一样,生 产中所使用的要素比例不一样。它 是以比较优势原则为依据,在理论 和政策上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里昂惕夫之迷”
(ti)惕
里昂惕夫利用他所创立的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美国的进出 口商品进行了验证,结论是美国出口商品的劳动密集度要 大于进口替代品的劳动密集度。而按赫克歇尔——俄林理 论,美国应该是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 品。对于这个谜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不同的解释: 里昂惕夫的解释:这种现象出现是因为美国利用对外贸易 来节约资本和安排剩余劳动力所致。 人力技能理论:认为熟练劳动禀赋相对丰富的国家,出口 以熟练劳动密集型工业品为主,进口以非熟练劳动密集型 工业品为主;熟练劳动程度相对稀缺的国家,出口以非熟 练劳动密集型工业品为主,进口以熟练劳动密集型工业品 为主。美国的对外贸易就属于前者。 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认为熟练劳动能力也是一种资本, 称之为人力资本,它和实物资本一样可以重复取得收益。
3、产业内贸易理论:他解释了同一产业部门产品之间 相互进行贸易的原因和规模。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新情况:战后半数以上的国际贸易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 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只占世界贸易的1/5。 这种情况赫——俄理论无法解释。 新理论: 1、需求相似理论:从需求方面解释了为什么战后发达 国家之间的贸易占了国际贸易的最大比重。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强调技术在国际分工中的重要 作用,这一理论可用于解释工业品的国际贸易格局。
西方经济学家 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
绝对成本论(亚当· 斯密) 比较成本理论(大卫· 李嘉图) 要素禀赋论(赫克歇尔、俄林) “里昂惕夫之迷”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1.需求相似理论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3.产业内贸易理论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政策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e520832cf705cc17542709c1.png)
三、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末)
这一时期的国际分工形成基本是: 以英国为中心的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分工。 由于英国较早完成了工业革命,其生产力和经 济迅速发展竞争力大大提高。 英国处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中心地位。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三、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三、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末)
第一次产业革命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从工厂手工业过渡到大 机器工业,蒸汽机、纺织机的发明和使用,使得那 些以小生产为基础的自然经济开始崩溃,机器大工 业让社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使各国开始纳入到 国际分工的轨道。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三、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时期(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
“地理大发现”以后,世界市场的萌芽和国际 贸易的迅速扩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手工业向工 场手工业生产的过渡,从而使得以工场手工业为基 础的、具有地域性的、面向国外市场的专业化生产 出现,使得国际分工进入到萌芽阶段。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三、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时期(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
地理大发现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地理大发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由于航海 需要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天文学、数学得到了很大 的发展。 到17世纪,科学的中心已从中世纪商业繁荣和 文艺复兴的文化中心德国和意大利北部,转移到受 地理大发现好处的大西洋沿岸地区,如法国、荷兰 和英国南部。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三、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时期(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8b435c45f0e7cd18525367d.png)
萌芽阶段表现为:西欧殖民主义者强制性地对拉丁美 洲、亚洲、非洲等进行掠夺,从这些地方为本国输送自 己不能生产的农作物,并扩大本国工业品的生产和出口 ,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
这一时期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使国际分工进入形成阶段。 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英国等建立了大机器工业和现代化工 厂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 的发展,由此促成国际分工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分工形式是形成 以英国为中心的包括亚非拉在内的国际分工。
单的加工的分工 ②发达国家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和发展中国家劳动
密集型制成品 4.区域性经济组织内部分工加强 5.从垂直分工,主
要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制造业与农业、矿业的 分工。这种分工的特点是,发展中国家资源与发达国家 的工业品进行不等价交换。
之,则只有比较劣势。
(2)用相对成本来衡量。所谓“相对成本”,指的是一个产品
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品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用公式
表示:
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入量(aLA)
产品A的相对成本 =----------------------------------
核心原则:“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
比较优势说的理论前提
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它们只生产两种产品。此即 所谓的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模型或2×2模型;
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 产率上的相对差异;
给定生产要素的供给量,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 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办法:
(1)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
出率来衡量 : 产品j的劳动生产率可用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85af010f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8a.png)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是全球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分工指的是不同国家按照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分工合作,形成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实现资源配置和利益最大化。
国际贸易秩序是指各国之间进行贸易的规则和机制,包括贸易政策、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在过去,国际分工主要以农产品和原材料的贸易为主导,发达国家通常占据高附加值的产业。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推进,国际分工逐渐深化和扩大,不同国家逐渐形成“产业分工链”,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价值链。
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也与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密切相关。
在冷战时期,国际贸易受到政治的干扰,东西方之间形成了两个分离的贸易系统。
冷战结束后,全球市场逐渐开放,贸易保护主义得到遏制,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国际贸易秩序。
在全球化进程中,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秩序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变化。
全球价值链的重组和转移,导致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新调整。
一些传统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则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
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受到贸易保护主义和地缘政治因素的冲击,各国出台贸易限制措施,影响国际贸易体系的稳定和公平。
数字经济和跨境电商的兴起,给国际贸易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全球贸易秩序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规范。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是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方面,对于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
随着全球形势的变化和新兴经济的崛起,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秩序需要不断适应和调整,以促进全球经济的繁荣和稳定。
只有通过合作和共赢,才能实现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秩序的良性演变。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17235ae9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69.png)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是两个紧密相关的概念。
国际分工是指不同国家利用各自的资源和劳动力,通过专业化和分工各自从事某些特定的生产活动,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而国际贸易则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买卖交易。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彼此促进。
通过国际分工的合理安排,各个国家可以更加专注于其擅长的领域,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从而在国际贸易中更有优势。
同时,国际贸易也为国际分工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使各国可以在全球市场上分享自己的成果和知识。
此外,国际分工还可以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流,加强政治和文化上的交流,从而有助于增进不同国家之间的友谊和合作关系。
因此,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已经成为现代国际经济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可低估。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https://img.taocdn.com/s3/m/9c4f02e5aeaad1f346933fa2.png)
(二)影响国际分工的重要因素
1、生产力水平因素 它是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决定因素。只有在机器大工业发展 起来以后 ,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的情况下,才会产生进行 国际分工的要求。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必然 会对国际分工提出更高的要求。 2、生产关系因素 参与国际分工国家的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着国际分工的性质和特 点。例如在旧殖民主义时期,国际分工明显带有宗主国掠夺、 统治殖民地、附属国的性质和特点。 3、自然条件因素 不同国家的地理 、气候、资源、国土等条件不同,为国际分工 提供了自然基础。但现实中究竟如何进行国际分工归根结底是 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
四、国际分工的类型
(一)按参加国际分工经济体的生产技术水 平和工业发展情况的差异来分类,可划分为 二种不同类型的国际分工形式。 1、垂直型国际分工
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国家之间的 分工。这类分工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与发 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它分为两种。
(1)一种是指发达国家主要生产具有较高技术 水平的工业制成品,而发展中国家则主要生产技 术水平较低的农矿业初级产品。垂直型国际分工 仍是当前国际分工的一种重要形式。
总结: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三)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世界 市场最终确立时期。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 后,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经济组织方面, 促使垄断组织出现,大企业时代来临,企业 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日趋国际化,出 现了跨国公司。工业部门方面,出现了一系 列新兴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汽车制造、 化学工业石油工业等。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 步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是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产业间水平分工后者则是指不同产业所生 产的制成品之间的国际分工和贸易。由于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发展有先有后,侧重的工 业部门有所不同,各国技术水平和发展状况存 在差别,因此,各类工业部门生产方面的国际 分工日趋重要。各国以其重点工业部门的产品 去换取非重点工业部门的产品。工业制成生产 之间的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由此形成水平型 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国际分工](https://img.taocdn.com/s3/m/6c81bb62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cc.png)
小麦的机会成本 =
减少的大米产量(
)
增加的小麦产量(
)
QR是大米产量,QW是小麦产量,“△”表示变动
表3-3 中美两国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表3-4 中美两国大米和小麦生产的相对成本
❖ 2.贸易影响与贸易所得
❖ (1)发生贸易后各国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 口没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造成具有比较优势产品 (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或没有比较优势的 进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
➢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 分工
➢ 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 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 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分工
➢ 其表现形式是各国货物、服务等商 品的交换
组装加工——台湾 富士康
屏幕——韩国LG、 日本夏普
内存、电池、——韩 国三星、日本东芝、
➢ (二)绝对优势贸易模型 ❖ 1.基本假设 ❖ (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 (2)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 (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
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 ❖ (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
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 (5)规模报酬不变 ❖ (6)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
❖ 3.贸易所得 ❖ (1)贸易前 ❖ 两国都是封闭经济,自给自足 ❖ 假设每个国家都将自己的劳动资源平均
分布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
中国 美国 总额
大米 (吨) 50 40 90
小麦 (吨) 25 50 75
❖ (2)贸易后
❖ 中国专业化生产100吨大米,美国专业化生产100吨 小麦
❖ 中国保持50吨大米消费量,用余下的50吨大米换小 麦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ad1f2e36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a7.png)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
国际分工是指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履行的职能。
国际
贸易秩序则指在国际贸易中所遵守的规则和制度。
它们的演变历程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以后的时期。
以下将详细讨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历程。
1.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发生了显著提高。
这也导致了不同密度资源的
国际流动。
例如,欧洲的纺织业需要原料和棉花进口,而亚洲则需要欧洲的工业产品进口。
这种分工加速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2. 到了19世纪后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技术优势和军事力量,扼杀了亚洲和非
洲的经济独立性。
这也使得国际分工趋于不对等,西方国家成为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支
配者。
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开始呈现出重现开放的趋势。
这一过程主要借助
于金融和贸易自由化,各国之间的互动逐渐加强。
这样一来,国际分工显现出了更为复杂
的形态,包括工厂下线、构建全球价值链等方式。
4. 当下,国际贸易秩序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在全球化和技术变革的
背景下,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得到了增强。
此外,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不断涌现,对
国际贸易权力格局产生了重大的挑战。
最后,环境问题渐成普遍的共识,也需要通过国际
贸易秩序予以规范。
在不断的演进中,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秩序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它们共同维系了国
际贸易日益增长的格局,也为人类社会的更好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https://img.taocdn.com/s3/m/4950cd94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92.png)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91336/1938
英国 德国 法国 美国 四国总计
2. 工业国之间也形成了相互分工关系
两战之间美、英、法、德、意、日、加七国进出口贸易占世界的比重(%)
120
100
80
54.1
50.9
47.2
60
40
20
55.7
第二章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小故事
• 有兄弟俩都已结婚另立了门户。哥哥家养一头牛,弟 弟家有一台拖拉机。如果用牛耕地,一天可赚40块钱,搞 运输能赚60块钱;拖拉机耕一天地可赚50块钱,搞运输能 赚100块。刚开始时,兄弟俩都是上午耕地,下午跑运输, 一天下来,哥哥收入50块,弟弟收入75块。 • 几天过后,聪明的弟弟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哥俩一 天干两种活,不如分一下工。 • 于是就找哥哥说,从今以后,你替我耕地,我则专门 跑运输,每天除了你耕地得到40块外,我再给你20块作为 你替我耕了半天地的报酬,这样,你就可以得到60块,比 以前多得10块,我在支付了给你的报酬之后,还能得到80 块,比以前多5块,对我们俩都有好处。哥哥半信半疑,不 知这多出的15块是从哪里来的?还以为是聪明的弟弟在骗 他。
❖ 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面临两难抉择。一方面,加入到全球资本主 义体系中,被迫或自愿地接受发达国家制定的于己不利的规则,必将不 可避免地付出惨痛的代价。另一方面,如果拒绝接受现行的国际经济规 则似乎没有其他出路。即使闭门造车成为可能,其结果往往也是事倍功 半。因为各国的比较优势必须在国际分工中才能得以实现。
只要国际分工格局不发生大的变化,这种差距 短期难于改变。
❖(6) 国际分工影响对外贸易依存度和世界贸 易依存度
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的关系
![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55aaa8b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3b.png)
市场结构 2
1 发展速度
贸易利益 4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 易的影响
3 贸易方式
地理方向 6
5 地区分布
1、发展速度
一、国际分工加快了国 际贸易的发展速 度 1. 国际分工为国际贸易提供交换的物质基础
2. 国际分工的优越性会吸引各国主动参与国际贸 易
3. 国际分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持续发展
2、市场结构
国际贸易的市场结构包含: 一是国际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流动方向 二是参与贸易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状
况
二、使国际贸易中的市场结构不断优化
3、贸易方式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促使国际贸易方式的不断发展
传统的贸易方式
包销、定销、代 理、易货贸易
现代的贸易方式
补偿贸易、加工贸易、 许可贸易、 电子贸易 或无纸贸易
4、贸易利益
四、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 各国总体利益增加,但分配不均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利益的根本来源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5地区分布: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决定了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6地理方向:各国外贸地理方向与其分工的程 度成正方向变化
国际贸易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国际贸易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1国际贸易是联结国际分工的纽带 2国际贸易的规模和速度制约这国际 分工的发展 3国际贸易引导国际分工的发展方向
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互为条件,互相制约。 国际分工具有决定性,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Page 11
谢谢观赏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基本含义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国际贸易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Page 1
Page 2国际分工Fra bibliotek国际贸易
国际分工是生产力 发展到一定水后, 国民经济内部分工 超越国界,向国外 延伸发展的结果。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31811fd8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18.png)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国际分工是指国际间在特定条件下因比较优势而进行的资源、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分工。
国际贸易秩序则是指国际贸易的有关规则机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世界贸易组织(WTO)。
从古代到近代,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秩序都经历了多次演变。
在古代,国际分工的范围相对较小,主要是在同一区域内的贸易,如中国上古时期的“丝绸之路”和地中海地区的贸易。
而贸易主要是由商人自由活动,政府对贸易少有干预。
在中世纪,欧洲大陆和非洲和亚洲地区进行贸易中,天主教堂也曾经密切参与其中,通过传教来控制贸易。
这时期贸易主要是以物物交换方式进行,并不使用现金结算。
到了近代,国际分工从地域范围扩大到全球范围,工业化进程和交通方式的发展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不过,由于发达国家在技术和资本上的优势而形成了一种不公正的国际分工格局,欠发达国家被迫成为工业品生产和原材料供应的主要来源,这种“中心——外围”结构形成了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全球化。
与此同时,各国之间的保护主义、贸易壁垒也时有出现,直到“二战”之后,经过多轮全球贸易谈判,达成了自由贸易的共识,建立了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并于1995年成立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志着国际贸易秩序的建立。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分工的范围和深度又进一步扩大,传统的“中心——外围”结构逐步被打破,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崛起,加剧了全球经济板块重心的转移。
与此同时,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并在美国以贸易战的形式反映。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在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之间找到平衡点,建立公平、开放、普惠的国际贸易秩序,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88e36cd6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45.png)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秩序也在不断演变。
国际分工是指各国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分工和合作。
而国际贸易秩序则是指各国通过协调规则和机制,在跨国贸易中实现互惠互利和公正公平。
第一阶段:自由贸易时期19世纪后半期,世界主要国家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国际分工主要以资源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为基础,高度依赖于自然资源和人口密集型产业。
西方发达国家成为制造业大国,而欠发达国家则主要出口原材料、粮食和低附加值的产品。
国际分工的不平等分配,导致了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而在经济落后的国家,贫富差距逐渐加大。
第二阶段:保护主义时期20世纪初至中期,世界经济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的影响,国际贸易停滞不前。
许多国家开始实行保护主义政策,通过实行关税、配额等限制进口的手段,保护本国制造业。
这一时期国际分工的格局逐渐发生了变化,西方发达国家逐渐失去了制造业方面的领先地位,同时逐渐从制造业向服务业方面发展。
二战后,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ECOSOC)于1945年成立,推动国际贸易的合作和规范。
同年签订《布雷顿森林协议》,确立了美元为全球储备货币,建立了国际货币体系。
1947年,塞内加尔和美国代表团共同主导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开始实行多边贸易体系。
这一时期国际分工的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发展中国家开始逐渐加入国际分工体系,成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重要制造和生产基地。
第四阶段:全球化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全球化现象日益显著,跨国公司的不断扩张和产业链的国际化,极大地推动了国际分工的深化。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和竞争同步发生,产业链上的不同环节日益紧密。
但是,全球化也带来了贫富差距的加剧,经济全球化的掌控权有失平衡,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要求逐渐失去了公平性,贸易壁垒和磋商难度也逐渐增加,国际贸易秩序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国际贸易 第二章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 第二章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https://img.taocdn.com/s3/m/b837fc6f89eb172ded63b7c0.png)
断提高 六、国际分工成为推行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基础
2020/8/10
第五节 国际贸易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的纽带 二、国际贸易制约着国际分工功能的实现 三、国际贸易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制约着国
际分工的发展 四、国际贸易可以协调参与国际分工主权
国家的分工利益 五、国际贸易引导国际分工的发展方向
国际贸易 第二章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第一节国际分工的含义
• 定义: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 发展简况 :
产业革命 二战后
19世纪末20世纪初
2020/8/10
第二节 战后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国际分工向广度发展 二、国际分工的性质发生变化 三、国际分工的形式出现的新变化
代化的客观要求 六、战后贸易更加自由化
2020/8/10
第四节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国际分工加速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使国际贸易中的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国际贸易地区分
布和地理方向 四、国际分工中所出地位不同造成了国际贸易利
益分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不均等 五、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使对外贸易依存度在不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际分工形式有变化 2、发达国家之间国际分工的变化 3、前苏联、东欧国家间的国际分工 4、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分工
四、垂直型的国际分工下降,水平型和混合型的 国际分工上升
2020/8/10
第三节 战后国际分工迅速发展的的主要 原因
一、技术革命连续发生
二、资本国际化 三、跨国公司的出现和增长 四、交通与通讯的现代化 五、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
由于各种产品生产所要求的两种生产要素 的比例不同,一国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比 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较低, 而生产密集使用别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 的产品时,成本就比较高,从而形成各国 生产和交换产品的价格优势。进而形成国 际贸易和国际分工。
37
在本质上,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对于国际贸易 的基本看法与比较优势理论是一致的,只是在效 率差异的来源上有所不同, 但就是这一不同,产生了这两种理论对于国际贸 易结构的不同认识和判断:
你想到了什么?
22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即各 个国家(地区)对具有某种优势的物质生产部门实 行专业化生产。 国际分工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向国外的延伸、 扩大和继续。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国民 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向纵深和广阔方面发展 时,就形成国际分工。学习这门课程?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具有涉 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 性应用性课程。 我们将学习国际上一些行之 有效的贸易方式和习惯做法,以 及国际贸易合同在磋商、签订、 履行中涉及的问题,培养国际商 务思维。
12
了解课程
3、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理论部分:第一章-第四章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第五章-第七章 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 实务部分:第九章-第十一章——交易磋商、签订合同 第十二章-第十五章——履行合同 第十六章-第十七章——不同的贸易方式
32
国家
酒产量 (单位)
所需劳动 投入(人/ 年)
毛呢产量 (单位)
所需劳动 投入(人/ 年)
英国
分工前 法国 英国 分工后
1
1
120
80
1
1 2.2
100
90 220
法国
英国
2.125
1 1.125
170
1.2 1
交换后
法国
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但是相对来说,它在毛呢上的劣势较小 法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处于优势,但是相对来说,它在酒上的优势较大
Hello, everybody!
1
2
讨论:我国正在推行的 国家政策中,哪些和国 际贸易有关?
3
一带一路
2013年9月7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 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 路经济带”。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 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 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24
国际贸易理论
许多的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国际 贸易的经济学基础,主要的理论演变途径 为:重商主义—绝对优势与相对优势—赫 克歇尔-俄林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新贸易理论
25
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 斯密说: “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费的代价比在家里生产时所花费
的小,就永远不会想在家里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 都知道的格言。”
9
了解课程
1、什么是国际贸易?什么是国际贸易实务?
2、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
3、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如何学好这门课程?
5、课程要求与考核
10
了解课程
1、什么是国际贸易?什么是国际贸易实务?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 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它是各 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 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关 系。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以国际 贸易规则与惯例为依托,以国际 货物贸易为研究对象,以进出口 贸易流程为主线,讲解进出口贸 易各主要业务环节的基本内容和 业务原理。是经贸类专业的一门 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23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世界各国之 间进行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反映了世界各 国(地区)间通过国际市场所发生的商品、资金、 技术及服务等方面的联系。
这里的“地区”是指拥有完全自主权的独立关税区又称单独 关税区,如中国的香港。这些独立的关税区都有自己的一 套独立的关税制度、贸易措施和贸易利益,它们与其他国 家(地区)的贸易行为和一般意义上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 是相同的,所以,从经济学的意义上,可以把国际贸易理 解为具有独立关税制度的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 交换活动。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分工能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 分工可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从而节省与生产没有
直接关系的时间
分工可使专门从事某项工作的劳动者比较容易改进工具和
发明机械
“术业有专攻”
26
绝对优势(亚当斯密1776年提出,国富论)
又称绝对成本说(Theory of Absolute Cost)、 地域分工说(Theory of Territorial Division of Labor)。该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 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 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最早 的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 斯密的基本论点是,一个国家绝不要自己生产它 能以更低的价格从其他国家购买来的产品。此外, 他还认为,两个国家若都专门生产其享有绝对优 势的产品,则两国都可以从贸易中获益。
27
国家
酒产量 (单位)
所需劳动 投入(人/ 年)
毛呢产量 (单位)
所需劳动 投入(人/ 年)
英国
分工前 分工后 法国 英国 法国
1
1
120
80
1
1 2.7
70
110 190
2.237
190
英国
交换后 法国
1
1.137
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分工前后状况
1.7
1
28
亚当斯密观察到的现象是,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 生产项目上的效率是不一样的,当一个国家在生 产某种产品时的效率比另一个国家更高的时候, 该生产就具有绝对的优势。
7
自由贸易区
2013年8月22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 区。涵盖四片区: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 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总面积28.78平方公里。 2014年12月12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 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3个自贸 区。 2014年12月28日,国务院决定扩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区域范 围,涵盖七片区: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 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陆家 嘴金融贸易区,总面积120.72平方公里。 2016年8月31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 区、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 (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四川)自由 贸易试验区、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7个自贸区。这代表着我国自 贸试验区建设进入了试点探索的新航程。 8
大卫· 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 势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 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 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 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 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 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 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15
推荐书目
1、《国富论》 亚当·斯密
现代经济学之“父”的经典之作 被誉为:西方经济学“圣经”; 经济学的百科全书; 影响世界历史的十大著作之一
16
推荐书目
2、经济学原理 (第7版) (微观经济学分册 ) 曼昆 3、经济学原理(第7版) (宏观经济学分册 )曼昆
17
推荐书目
4、《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
35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O) ——要素禀赋理论
赫克歇尔和俄林对比较优势提出了与李嘉图理论(从生产 效率的角度)不同的解释。他们认为,比较优势源于国家 间要素禀赋的不同。要素禀赋是指一个国家自然拥有的土 地、劳动力和资本的数量。 不国同家有不同的要素禀赋,而要素禀赋的不同又可以解 释要素成本的差异。一个国家某一种要素的拥有量越丰富, 其成本就越低。 赫克歇尔 -俄林理论预测,各国将出口本国丰富资源的有 关产品,而进口本国匮乏的那些产品。
33
先决条件和假设及批评
假设是一个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产品的世界,而在现实世界中 有很多国家和很多种产品。 假设在国家之间不存在运输费用 假设不同国家的资源价格没有差别 假设在一个国家内部,资源可以从一种产品的生产自由地转向 另一种产品的生产,而实际上资源在国际间是不可能完全自由 转移的,虽然有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由移动,资本就是 如此,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如此 假设规模收益是不变的 假设每一个国家都有数量固定的资源,自由贸易不会影响一个 国家利用资源的效率。这种静态假设没有考虑一个国家资源数 量的动态变化以及自由贸易带来的该国资源利用率的变化 假设贸易对一个国家内部的收入分配没有影响 假设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4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 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 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 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 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 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 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30
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
肯定了劳动对价值的形成关系,是劳动价 值论的雏形 自由贸易理论加速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进程 从劳动分工的生产领域强调按照绝对成本 优势参与国际贸易是对国际贸易理论的重 大贡献 必须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才能参与国际贸 易,不符合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