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教学案
初二上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
初二上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八年级地理教案课题第二章第三节河流课型新授时间备课组成员于再红主备吕坤林课时3教学目标和要求1、从地图上找出我国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外流河,以及最终未注入海洋的主要内流河。
对应本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我国外流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内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干旱、半干旱区。
2、运用流域图和相关水文资料,描述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
对应本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从流量、流速、水位、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级方面概括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牲。
3、从河流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角度,说明长江、黄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对应本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说出长江、黄河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防治问题。
重点我国外流河(外流区)、内流河(内流区)的分布特征及河流的水文特征。
难点我国外流河(外流区)、内流河(内流区)的分布特征及河流的水文特征。
教师活动内容学生活动内容旁注第一课时〖导入新课〗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人民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气候条件,一个地区的降水量发生变化,江河、湖泊的水量也会随其改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河流。
〖讲解新课〗1、说出你所知道的河流、湖泊的名称,并说出河流、湖泊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我国是一个河流、湖泊众多的国家,为了更好的了解我国河流、湖泊的分布状况和利用状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河流。
板书:以外流河为主。
学生阅读P42图2.30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
提问:这些大河各注入哪个海洋,河流流向与地势有什么关系?塔里木河、弱水河这两条河流最终流到哪里?教师小结:我国地势东高西低,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最后注入太平洋。
西南地区有些河流向南流入印度洋。
在新疆北部,额尔齐斯河向北流入北冰洋。
这些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外流河。
在我国内陆,有些河流最终流入内陆湖泊,有些河流河水沿途蒸发、渗漏,最终消失于荒漠中。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势和地形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及各级阶梯的大致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2、记住我国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基本特征,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征,以及主要丘陵的分布。
3、学会从地形种类、地形分布、海拔、地势起伏等方面表述地形区的特征,分析其对农业、气候、河流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能力。
2、增强通过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加工提取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地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学习、勇于发现和创新的精神。
2、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理念。
二、教学重点:1、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及其影响。
2、我国主要地形区的特征及分布。
三、教学难点:我国地形地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五、教学用具:“中国地形图”、中国不同地形景观图六、教学安排:3课时七、教学过程:第1课时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复习)复习第一章所学习的有关中国的人口、民族等知识。
(导入)我们中国人生活在怎样的一个自然环境之中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来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地势和地形》。
在一些诗词中写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问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大江为何东去?春水为何东流?这与我国地势有何联系?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板书)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势和地形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讲解)所谓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那边高,那边低的问题。
(提问)读“中国地形图”,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请同学们读图分析中国地势那边高那边低?(讨论)西部粉色的区域代表海拔4000米以上,中部浅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1000――2000米,东部绿色的区域代表海拔500米以下。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地形和地势》
教学设计:2024秋季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地形和地势》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理解:学生能够掌握中国地形和地势的基本特征,了解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等地形区的分布。
2.技能培养: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能够运用地形图识别和分析中国地形地势。
3.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理解地形地势对气候、河流、人口分布等的影响。
4.情感态度:增强学生对祖国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热爱,培养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中国地形和地势的主要特征。
•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将地形地势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学生的具体认知。
•如何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
教学资源•中国地形图、地势阶梯分布图。
•多媒体课件,包含地形地貌的图片、视频等。
•地理教材及配套练习册。
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传授地形和地势的基础知识。
•地图分析法: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地形地势的特点。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地形地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创设:播放一段关于中国壮丽山河的视频,如高山、大河、平原等自然景观。
•问题导入:提问学生视频中的景观属于哪种地形?这些地形在中国是如何分布的?新课教学1.中国的地形特征2.•讲授:解释中国地形的复杂性,包括高山、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多种类型。
•地图分析:展示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识别主要地形区,如青藏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
•互动:请学生指出自己家乡所在的地形区,并简述其特点。
3.中国的地势特征4.•讲授:介绍中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以及三级地势阶梯的分布。
•地图分析:展示中国地势阶梯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各级阶梯的海拔范围、主要地形区等。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流向、人口分布等的影响。
5.地形地势的综合影响6.•讲授:总结地形地势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综合影响。
•案例分析:提供具体案例,如黄河的流向与地形关系、山区的交通与地形关系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
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形地势特点一、中国的地形和地势:(1)地势的特点: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散布(沿 36°N 地形剖面图如上图)。
(2)阶梯区分的主要依照:海拔高度。
(3)三级阶梯概略:地势阶梯第一级阶梯界限第二级阶梯均匀海拔主要地形种类4000 米以上高原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1000-2000 米之间盆地和高原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界限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500 米以下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第三级阶梯丘陵和平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4)地形特点:地形种类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占比重最大,为33%,山区为山地、曲折的高原、丘陵地域的统称,山区占全国总面积的 2/3 )。
(5)主要的山脉:山脉是组成地形的骨架。
走向山脉名称东西天山①~阴山②昆仑山③~秦岭④南岭⑤东北 --- 西南大兴安岭⑥~太行山⑦~巫山⑧~雪峰山⑨长白山⑩~武夷山11台湾山脉 12西北-东南阿尔泰山脉 13祁(q í) 连山脉 14南北走向贺兰山 15横断山 16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17(最雄伟的山脉)( 6)主要地形区及特点:①四大盆地:准噶尔盆地( A):地点最北,纬度最高塔里木盆地( B):面积最大,我国最大荒漠:塔克拉玛干柴达木盆地( C):海拔最高、“聚宝盆”之称四川盆地( D):内部低山丘陵起伏,有“天府之国”之称②四大高原:内蒙古高原 (E) :广阔坦荡黄土高原( F):沟壑 (h è)纵横云贵高原( G):地势曲折,石灰岩广布青藏高原( H):世界海拔最高,有“世界屋脊”之称,(“远看是山,近当作川” )③三大平原:东北平原 (I) :面积最大,“黑土地”华北平原( J):主要由黄河冲积形成,④三大丘陵:辽东丘陵 (L)山东丘陵 (M)也被称为“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K):“鱼米之乡”之东南丘陵 (N)称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天气基本特点一、气温1、我国冬夏气温的散布规律:( 1)我国冬天气温散布的整体规律:a、自南向北渐渐降低,南北气温差异很大。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气候、地形、水系、植被等。
这一章内容是学生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基本了解,为以后学习人文环境、区域地理等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和规律。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我国自然环境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拓展知识面,提高对自然环境的理解能力。
此外,学生对地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加强地图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气候、地形、水系、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理解其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提高地理思维。
3.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的气候、地形、水系、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
2.难点:自然环境形成的原因,地图阅读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运用地图教学,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
3.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地理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3.准备好PPT,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我国自然环境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对自然环境产生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我国气候、地形、水系、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自然环境的基本情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结合PPT和地图,分析我国自然环境的形成原因。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
4.巩固(10分钟)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共10套新人教版)【DOC范文整理】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共10套新人教版)第1课时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民族分布特点。
.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中国民族的分布”图,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提高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
重点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难点读图总结分析我国不同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的省区范围。
一、导入新教师: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区域地理的知识,请同学们思考: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要素呢?学生: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
教师:可见,我国的地形情况也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地形和地势。
二、讲授新教师:地形有哪些主要类型?学生: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身边实际说一说,你的家乡有哪些地形?我们能看到的地表形态是什么样子的?读图提问:请同学们读图2.1“中国的地形类型”,说出中国分别有哪些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学生:从景观图中可看出,我国有x疆天山、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
教师: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都有分布,地形类型齐全。
过渡:我国地形类型多样,哪种地形所占面积最大?哪种最小呢?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4页图2.3“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
学生:从图中的比例数值可以看出:我国山地占33%,高原占26%,平原占12%,丘陵占10%,盆地占19%。
我国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平原面积仅占1/10多一点。
教师:人们习惯上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
这样算起来我国山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这说明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过渡:地形类型多样和山区面积广大是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这种地形特点对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学生分组讨论,可以利用图2.4和图2.5,各组选代表发言,相互补充。
教师总结: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发展农、林、牧、副等多种经营形式提供了条件。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地理课堂设计
通过《中国的脊梁》,感受祖国母亲山川的壮美,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目标
解读
1.结合文本,研读中国地形图和32°N剖面图,能在地图上指出我国五大走向的山脉和四大类地形区的位置。
2.制作中国地形模型,在模型上体现我国三级阶梯和主要地形区的分界线。
3.结合制作的地形模型,向同学们介绍我国地形的特征。
2、通过实际情景把学生的思路不断引向深入,提升学生综合思维。
答疑
解惑
预设:
1、积温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样的影响?
2、祖国母亲的愤怒是否只会带来危害?
1、将自主预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合作探究环节板书到黑板【疑惑区】。
2、整理探究讨论的成果,提出个人疑问,当面质疑。
3、对于疑问,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二次讨论,每位组员都谈一谈个人看法,进行思维碰撞。
《中国的自然环境》课堂设计
课堂主题
《中国的自然环境》
【学科素养】
内容:地理实践力 综合思维 人地协调观
体现:综合性是地理学研究的最突出的特点之一,由此而来的综合思维,是学生分析、理解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地理实践力是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动手实践能力,人地协调观则是学习地理学科的核心思想。本节课将对中国的自然环境进行单元学习,在整体性、实践性和价值观方面是必不可少的。
合作
探究
深入某一小组进行深度参与,可以倾听或进行引导,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1、自由讨论:先可以组内讨论,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再组间合作。师生共同参与表述、反馈、争辩。
2、根据讨论结果修改完善组板展示内容,也可以补充质疑其他小组展示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系、植被等自然环境要素。
本章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认识我国的地形、气候、水系、植被等自然环境要素,并学会分析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八年级的学生在地理学习上存在以下问题:1. 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有限;2. 缺乏实地观察和调查能力;3. 地理知识结构尚不完善,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不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实地观察和调查能力,完善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我国的地形、气候、水系、植被等自然环境要素,理解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学会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开展实地观察和调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地形、气候、水系、植被等自然环境要素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2.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2.实例分析法:结合典型实例,分析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实地观察法: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地图、图片、实例资料等。
2.实地考察场地和调查工具。
3.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自然环境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我国自然环境有哪些特点?2.呈现(10分钟)展示我国地形、气候、水系、植被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各要素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
(1)写出下列地形区的名称.
(2)半湿润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它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
(1)比较四城市的气温资料可以看出:夏季南北温差__冬季南北温差___大
[教师总结] 从总体看,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大体一致。
但又有区别。
例如,东北三省的湿
(1)比较四城市的气温资料可以看出:夏季南北温差__;
冬季南北温差___大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④②①③ D.④③②①
向).(2)冬季风带来的气流_______(“寒冷干燥”或“温暖湿润”),是造成我国冬季南北温差____(大、小)的主
死亡,汕头老城区几乎全淹、广东多段铁路列车上午继续停。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2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
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第1课时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地形类型构成特征,认识地形类型特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了解我国主要的地形区名称、分布,认识分布特征。
【学习重难点】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及特征。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新课导入】播放李娜演唱的《青藏高原》MTV,用高亢的歌声和优美的青藏高原自然风光,将学生带入对我国地形的认识中去。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学习活动一认识我国地形类型(一)自主探究:学生阅读课本P22页图2.1,P24页图2.3,独立完成以下任务:1.说出有哪几种地形?高原、山地、平原、盆地、丘陵。
2.按各类地形面积的大小比例排序。
由大到小依次是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3.在我国山区是指哪些地形区?约占全国面积的比例是多少?山地、丘陵与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
4.归纳出我国地形类型特征。
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二)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我国地形类型的这种特征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讨论结果如下:(1)有利条件:地形类型多样,可以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山区面积广大,有利于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
(2)不利条件: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平原少,耕地不足。
(三)拓展探究: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学生搜集资料,认识不同的地形环境对当地民风民俗的影响。
教师点拨①黄土高原孕育了秦腔;②四川盆地古有“蜀道难,难以上青天”之说;③地处云贵高原的云南流传着“袖珍小马有能耐,大车没有汽车快”的说法。
学习活动二认识我国地形分布特征(一)自主探究:1.学生阅读P25页图2.6,独立找出我国不同走向的主要山脉,填入下表中:2.学生阅读地图册P12-14页图,结合课本P23页图2.2,找出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塔里本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初二上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
初二上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八年级地理教案题第二第三节河流型新授时间备组成员于再红主备吕坤林时3教学目标和要求1、从地图上找出我国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外流河,以及最终未注入海洋的主要内流河。
对应本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我国外流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内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干旱、半干旱区。
2、运用流域图和相关水资料,描述长江、黄河的主要水特征。
对应本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从流量、流速、水位、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级方面概括长江、黄河的主要水牲。
3、从河流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角度,说明长江、黄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对应本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说出长江、黄河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防治问题。
重点我国外流河(外流区)、内流河(内流区)的分布特征及河流的水特征。
难点我国外流河(外流区)、内流河(内流区)的分布特征及河流的水特征。
教师活动内容学生活动内容旁注第一时〖导入新〗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人民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气候条,一个地区的降水量发生变化,江河、湖泊的水量也会随其改变,这节我们就学习第二河流。
〖讲解新〗1、说出你所知道的河流、湖泊的名称,并说出河流、湖泊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我国是一个河流、湖泊众多的国家,为了更好的了解我国河流、湖泊的分布状况和利用状况,这一我们就学习中国的河流。
板书:以外流河为主。
学生阅读P42图230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
提问:这些大河各注入哪个海洋,河流流向与地势有什么关系?塔里木河、弱水河这两条河流最终流到哪里?教师小结:我国地势东高西低,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最后注入太平洋。
西南地区有些河流向南流入印度洋。
在x疆北部,额尔齐斯河向北流入北冰洋。
这些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外流河。
在我国内陆,有些河流最终流入内陆湖泊,有些河流河水沿途蒸发、渗漏,最终消失于荒漠中。
这些河流最终未能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内流河。
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教案设计
第二章第一节地形与地势(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记住我国主要的山脉名称、分布位置和主要走向。
2.了解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3.能理解我国山区在开发利用的利与弊。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地图等资料分析归纳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以及地形、地势的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2、教学难点:分析地形、地势的特点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提问讲解法、多媒体展示。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初一年已经学过好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知识,回顾一下: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要素呢?(地形地势、气候、河流、动植物等等。
)2.可见,我国的地形情况也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内容,今天开始学习中国的地形和地势。
3.课件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记住我国主要的山脉名称、分布位置和主要走向。
(2).了解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3).能理解我国山区在开发利用的利与弊。
(二)、自学指导请大家认真自读课本P22—26,思考下列问题,同时完成《顶尖课课练》P16第1题。
(5分钟)1.回忆出地球陆地上主要有哪几种地形?2.读图2.2 ,能够准确指出我国主要地形区?3.读图2.3说说各种地形的面积比例,比例最大的是地形?4.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山区在开发利用中有什么优势和不足?(三)学生自学阅读课文,思考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
(四)学习新课:1、初一时同学们学习了基本地形类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陆地表面的地形类型主要有哪些种?共有多少种?(主要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
要求同学们结合身边实际说一说,我们剑斗镇有哪些地形?我们能看到的地表形态是什么样子的?2、课件展示:图2.1“中国的地形类型”提问:(1)中国分别有哪些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2)要求个别学生上台随意指住地图上某个地方,其他同学说出那是哪一个地形区,进行训练。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
并能够说出每一个山脉的走向。
(三)动手活动教师课前准备好我国轮廓空白图,上课的时候分发给每个小组二人一张。
教师要求:现在拿出你们的我国轮廓空白图,同桌二人合作,在空白图上可以用彩色笔画、可以用橡皮泥捏、也可以用事先准备的其他材料标出我国的主要山脉、平原、高原、盆地的位置和名称,十分钟后展示在你们小组的课桌上,让其他小组长评出优秀作品。
教师活动:教师巡回观察,并注意提醒学生注意时间,十分钟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展示,让其他组的组长选出优秀作品,然后教师再选出三份班级内的优秀作品,并且粘贴在前黑板上,然后教师点评优秀作品的优点和不足。
(四)读图析图教师要求:仔细读教材p.23图2.2,注意观察颜色的变化,注意比较图中各个地形区的面积大小、位置和边界。
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最高的高原是,最平坦的高原是,纬度最高的盆地是,面积最大的盆地是,海拔最高的盆地是,长江流经的盆地是。
教师补充性点拨:土质疏松,沟壑纵横的高原是黄土高原,崎岖不平,多梯田的高原是云贵高原。
2.仔细读教材p.23图2.2及相关内容,完成教材p.25~26的活动3。
过渡: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地形类型是多样的,那么各种地形分别占我国领土总面积的多少呢?哪种地形所占的比例最大呢?3.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教材p.24图2.3“我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让学生找出平原、高原、山地、盆地、丘陵所占的比例。
教师过渡语:一般我们把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看图说出我国山区的面积怎么样?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我国的山区面积广大。
4.仔细读教材p.23图2.2,注意不同地形区位置的变化,说出我国地形分布的特征。
(五)合作探究山区地势崎岖不利于发展种植业,但是可以发展旅游业、畜牧业、采矿业等产业。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怎样因地制宜发挥山区的优势,让山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教师先组织学生思考一分钟,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点名,班级内展示交流,进而对学生的思维的宽度和广度进行提升。
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3)课题第三节河流和湖泊( 2)课型新授课课程目标: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习目标:学1、运用长江示意图,找出长江的源头、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分段点、主要支流、湖泊、流经地形区和干湿地区。
目2、运用长江干流剖面图,了解长江水能资源丰富的特点,知道长江三峡的作用。
标3、运用长江航道图,分析长江“黄金水道”的意义,并能找出主要的港口。
4、学会运用长江各河段水文特点,分析长江水患原因及长江治理的措施。
重难点长江上地理名称的空间位置和长江各河段的特点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既是重点,也是本节课难点。
模式教、学法教具学教 2:1 教学模式板图教学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多媒体地图册板图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设计意图知识点温故学众多的河流湖泊各组同学在小组长的引领下积极准备,回顾上节课内容。
1、我国的河流、湖泊分为哪两种类型?比较它们水文特征的区别?2、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内流湖分别是什么?3、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有什么特点?4、河流的大、小评价包括哪些方面?教师随机对各组某一号同学提问,依据回答情况予以纠正或评价 , 并把各组回答情况记入评价表。
过渡: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节课,让我们走进长江,认识长江。
提问随机,让每个学生都做准备,评价表的应用,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督促学生学习的作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与知识点知新学长江概况长江各河段水文特征学生的学初见篇:小组竞学长江概况阅读课本 P42 图 2-3-2,或查找地图册 P21--22 了解长江概况。
1、读图竞赛:在图中找出长江的源头、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分段点,主要支流、湖泊,流经地形区和干湿地区(参考课本 P35 我国干湿地区图),主要流经省区。
2、填图竞赛:在板图上填写长江的源地、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分段点,主要支流、湖泊。
2024年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全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本章备课说明
本章备课说明一、本章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章课标要求如下: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地形、气候、河湖等的特征。
简要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长江、黄河的特点,举例说明其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3.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会针对某一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掌握一定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安全防护技能。
2022年版课标中添加了“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问题;针对某一自然灾害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掌握一定的地质灾害的安全防护技能”,2022年版课标中删除了“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二、本章教材分析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自然环境是地理学习的重点,自然环境的知识在中国地理的学习中贯串始终。
本章从地形、气候、河流三个方面对中国的自然环境进行了介绍。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介绍了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和镶嵌其中的地形区,以及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西高东低的地形特征对我国的影响。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介绍了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及温度带的划分、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干湿地区的划分、复杂多样的气候特征、季风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介绍了我国的河湖概况及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以长江和黄河为例介绍了河流的概况、开发利用和治理。
三、本章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世界自然地理,对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有一定的认识。
学生已经掌握了陆地5种基本地形类型,并学会了判读地形类型,中国的地形主要是地形区和山脉的具体名称和分布特点;学生已经掌握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学生欠缺的是具体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读图能力,可以通过读图和读材料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1一. 教材分析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资源、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特点,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状况,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候、水资源、植被、土壤等方面的知识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图像来进行解释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特点,掌握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资源、植被、土壤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环保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的自然环境特点,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资源、植被、土壤等方面的知识。
难点:气候、水资源、植被、土壤等方面的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图像教学法等方法,通过提问、讨论、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中国的自然环境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地图、图片、视频等。
2.教学资源:教材、教案、课件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国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对中国的自然环境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介绍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资源、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特点,让学生对中国的自然环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对中国的自然环境特点进行思考和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对中国的自然环境特点进行回顾和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通过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了解中国自然环境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国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环保意识。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气候》
教学设计2024秋季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气候》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通过分析中国气候特点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2.综合思维:运用地图和资料,综合分析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
3.区域认知: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增强区域认知能力。
4.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气候现象,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1.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三、教学难点1.分析中国气候特征的成因。
2.理解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资源1.教材、地图册。
2.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和成因。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展示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不同季节中国各地的风景图片,如哈尔滨的冰雪世界、三亚的碧海蓝天、北京的秋景等。
2.提问:为什么中国不同地区在同一时间会有如此不同的景色呢?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的差异。
3.引出课题:中国的自然环境——气候。
2.新课教学1.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1.展示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中国主要的气候类型。
2.讲解中国气候的两大主要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3.气候复杂多样:1.结合地图,分别介绍中国的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的分布地区。
2.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如气温、降水等方面的差异。
3.举例说明气候复杂多样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季风气候显著:1.展示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图,讲解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依据。
2.分析冬季风和夏季风的风向、源地和性质。
3.通过动画演示季风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季风气候的成因。
4.举例说明季风气候对中国降水分布的影响。
2.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1.展示中国地形图和纬度位置图,引导学生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初二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
初二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本单元概述本单元分为三节:第一节:地势和地形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异.第三节:河流和湖泊呈现了以下结构特点:外部结构特点为纵向递进关系源流概况、影响因素、水文特征及水利水害;内部结构特点为横向平行关系本单元的特点有:1.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2.注重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3.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能力也得以提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课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2.了解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范围以及主要的灾害性天气3.举例说明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4.了解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以及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利用和治理情况过程与方法:1.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掌握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的技能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地理观念;2.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认识树立因地制宜形成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3.通过对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利用和治理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本单元内容与教学思路分析本章教材在知识结构上联系紧密逻辑严谨知识的学习技能和能力的培养都以递进的形式呈现在不增加难度的前提下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本单元第一节教学内容和图像中出现了大量的地形名称这些名称不是都要求学生背下来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从各种地理图像中总结出这些特征以及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去适应、利用、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3、关于本单元第三节教学内容的几点考虑:(1)以黄河的治理和长江的开发为例运用相关资料探究河流治理与开发的方向和方案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树立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河湖知识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概括归纳黄河与长江水文基本特征的地理思维能力(3)以图像系统为依托了解和掌握有关河湖的基础知识为迁移应用这些知识形成能力和价值观念打下扎实的基础(4)从知识方面分析既照顾了中国河湖概况的面又突出了黄河治理和长江开发的点做到了点面结合(5)注重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课时安排建议第一节地势和地形3课时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3课时第二节河流和湖泊3课时本单元复习小结1课时第一节地势和地形一、教学建议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结构分析:本节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区域分析方法对学习中国地理仍然适用教材的这种顺序上的安排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这一节是从地势特点和地形种类两个方面来研究中国地形特征的教材中的三个小标题“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是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的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实际上是一种比喻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地形复杂多样就需要学生在读地形图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概括而山区面积广大的结论需要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表甚至经过计算才能得出表面上看起来平行的三个特点在结构上有着递进的关系在这一节的课文和图像中出现了大量的地形名称这些名称不是都要求学生背下来本节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势、地形基本特征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从各种地理图像中总结出这些特征以及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去适应、利用、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内容分析1.教材用中国地形图斑斓的颜色引入新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非常形象、直观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高度利用颜色的深浅不同可以大致判断出这个地区的地势走向2.图2.1和图2.2是关系十分紧密的两幅图像对这两幅图的阅读和分析是学生理解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关键图2.1加注了海拔高度的网格线和经度线可以从图中方便地读出各个地形区的海拔高度并与分层设色地形图进行比照图2.2是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示意图与分层设色地形图不同它的颜色不代表准确的高度这幅图主要是便于学生分清阶梯的界线而阶梯的内部特征和平均海拔等要通过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剖面图来分析3.一般来讲我们将地形分为五种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结合图2.4中的景观图可以总结出这五种地形的特征:山地的绝对高度较大顶部高耸坡度很陡沟谷幽深;丘陵的相对高度较小地势起伏和缓坡度较小;高原的绝对高度大于500米相对高度小顶面面积较大起伏和缓四周较陡;平原的绝对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起伏小;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内部是平地或和缓的丘陵4.山脉的走向是以地图上的方向为基础的但与方向的表示方法略有不同不能表示为向南走向或向北走向而应该是南北走向图2.7给出了四种山脉走向在实际读图过程中有些山脉的走向并不是标准的正方向可以采取近似的方法例如:大兴安岭和太行山可以看作是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5.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这是中国地形分布的一大特点除了教科书活动中所提出的山脉教师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祁连山北侧为内蒙古高原南侧为柴达木盆地;秦岭北侧为黄土高原南侧为四川盆地等除了自然地理界线以外山脉有时还是人文地理的界线例如长白山是中国和朝鲜的界山;喜马拉雅山是中国和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的界山;武夷山是福建省和江西省的界山等等6.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最深厚的地方黄土的特点是土质疏松再加上这里多暴雨、缺乏植被覆盖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图中所描绘的就是典型的黄土地貌有宽广而平坦地面的黄土高平原被称为塬;有长条脊线的是梁;各自独立的丘状土山是峁窑洞是黄土高原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典型的杰作这种特殊的“建筑”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在一定的高程内向纵深掘进挖成拱形窑洞施工技术和工具简单也不需要贵重的建筑材料就获得防风避雨、冬暖夏凉的功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7.“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举世闻名的《敕勒歌》创作于一千四五百年前的北齐时代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内蒙古大草原兴旺发达的景象据考证敕勒川指的就是阴山之南的草原地区内蒙古草原宽广辽阔一望无际除镶嵌在东部边缘和内部几条不高的山脉外其余大多为“远看似岗阜近看成平地”的波状起伏高原这里的蒙古族同胞正是充分利用了内蒙古高原丰富的草场资源大力发展畜牧业8.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面积约占全国的1/4它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青藏高原的边缘和内部分布着一系列雄伟的山脉高山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山脉之间高原起伏平缓由于青藏高原海拔很高因此高原内部的山脉一般相对高度不大“远看是山近看成川(平地)”是青藏高原地表形态的写照9.教材提供了一段有关“地形与民俗”的阅读材料教师在分析这一段材料时应注意地形可以对当地风俗习惯起一定的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很多风俗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都会发生变化例如新建的南昆铁路对云贵高原的对外交通就起到了大作用10.山区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包括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约占全国面积的2/311.山区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资源上山区具有我国70%的淡水资源、大量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广袤的发展空间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山区也存在着耕地面积小、交通不便等自然方面的劣势再加上山地生态系统自身的脆弱性近年来开发强度偏高研究程度不够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山地环境不断恶化山地灾害频繁发生山区发展严重滞后人民生活较为贫困发达国家的实际证明只要重视山区开发和山地研究科学合理地进行开发山区经济能够迅速发展达到甚至超过平原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教学建议在这一节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应注意不要过分注重学生对具体地形名称的记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学会使用地形图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总结;另一重点在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二、课时教案第一节地势和地形本课题用3课时完成[教学目标]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能力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2.使学生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并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我国地形分布中所起到的“骨架”作用通过读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基本观念3.通过阅读统计图表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讨论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了解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及这些灾害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方法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教学重点]重点:我国的主要地形、地势特点及其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影响难点:运用地图分析分辨各种地形.[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图片、视频创设意境:播放我国各地形区的视频短片先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设问引入:根据这节课所要学习的有关地势和地形的知识向学生提问:你知道些高原、平原、山脉、盆地、丘陵的名称?这样的引入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景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动实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1.带领学生读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地图册1011页)明确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根据颜色的分布总结出我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2.进一步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颜色深浅看一看中国地势与下列图示一个相吻合?(B图有可能特点:呈阶梯状分布)有关地形剖面图的知识读我国沿北纬32°地形剖面图证实刚才的推测3.让学生完成第23页“活动”的第1小题第一步:读图2.2找出三级阶梯的界线同时提出问题:三级阶梯的高度分别是多少?每级阶梯分别以什么地形为主?第二步:展示一些景观图片让学生对三级阶梯内部的地形区有一个形象的认识(注意:这里不必过早地出现大量的地形名称掌握地形种类就可以了)第三步:在2.3图中标出三级阶梯的界线的名称.4.评价我国的地势特点:组织学生讨论完成第23页活动的第2题到第4题(具体做法是:将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专题小组内有具体分工并由专人记录然后派一个代表发言阐述自己小组的观点最后教师应作适当的补充和总结)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要点归纳如下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深入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沛的降水(提示:从同纬度的沿海与内地湿润程度的差异谈起)地势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学生动手演示:地势高低与河流流向的关系并品味“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含义)河流流经阶梯交界处:自制一个透明小水槽用实验来说明阶梯交界处的水能资源(视频:三峡)地势对交通的影响: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地形复杂多样】1.读第24页图2.4我国地形分布大势找一找我国地形的类型有几种?(五种基本类型:高原、平原、山脉、丘陵和盆地齐全)从而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结论并和已经学过的一些国家(日本美国等)进行对比突出我国地形的这一特点2.山脉走向的概念完成第26页的活动1(多媒体分布展示:我国主要山脉)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南—北走向:横断山脉六盘山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巨大的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3.参照课本24页中国地形图完成第26页活动2和3(此处可以酌情延伸)4.不同种类的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本节的学习重点之一提前布置学生围绕“地形对人们的影响”课下去搜集材料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发言和交流然后把学生分成正反两队针对人类和地表形态的关系进行讨论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通过第25页的四幅景观图配合黄土高原的窑洞、内蒙古高原的畜牧业、青藏高原的牦牛和云贵高原的梯田说明不同的地形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是如何巧妙利用和改造自然条件的并针对教科书第24页的4幅景观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地形种类的特点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最后带领学生阅读第26页的阅读材料并提出问题: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是越来越大了还是越来越小了?注意:在这段教学中过程和结论同样重要应该让学生体会探求知识的过程而不是仅仅记住零散的知识【山区面积广大】1.提问:你们知道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分别占我国领土总面积的多少呢?种地形所占的比例最大呢?2.学生活动:完成第29页活动的第1小题(提示:在绘制饼状图的过程中先计算出所对应的圆心角再将相应的份额标注在图上最后涂上颜色并添加图例和注记)3.口述:山区所包括的范围:山地丘陵以及比较崎岖的高原从而得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结论4.活动:讨论山区开发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结合第30页活动的第2小题将全班学生分为两组一组讨论有利条件另一组分析不利条件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发言相互补充归纳有利条件:资源丰富(矿产水利旅游)农业也可以发展多种经营.不利条件:交通困难基础设施难度大地形崎岖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自然灾害多等5.活动:第30页的活动第3小题(此活动应在学生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围绕如何帮助山区脱贫致富展开讨论研究平原和山区经济的互补性等问题三、学案第一节地势和地形[学习目标]1会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学会分析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2.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通过读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并能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基本观念3.会运用统计图表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分析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了解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及这些灾害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方法4通过认识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学法指导]1.要通过阅读地形图、阶梯示意图、地形剖面图获取信息;2.动手自制中国空白政区图用彩色笔填注主要山脉、地形区形成空间印象[释疑解难][自我检测]1读图回答(1)说出主要山脉的名称①②③(2)把四大高原盆地三大平原填注在图中2读上图回答:(1)A是山脉(2)B为高原位于我国第级阶梯上(3)C是(地形区)(4)D为(地形区)(5)由图可以看出我国的地势特点是:【视野拓宽】中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这里说的山区包括山地、丘陵和高原全国各类地形中山地约33%高原约26%盆地约19%平原约12%丘陵约10%几百万年前青藏高原隆起地球历史上此一重大地壳运动形成了中国的地貌从空中俯瞰中国大地地势就像阶梯一样自西向东逐渐下降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撞击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构成了中国地形的第一阶梯高原上的喜玛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高达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第二阶梯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组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跨过第二阶梯东缘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东直达太平洋沿岸是第三阶梯此阶梯地势下降到500米至1000米以下自北向南分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平原的边缘镶嵌着低山和丘陵再向东为中国大陆架浅海区也就是第四级阶梯水深大都不足200米四、参考资料第26页活动内容1.一、二级阶梯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二、三级阶梯之间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2.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流人海洋3.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加大水流湍急水能集中便于建立水电站进行水力发电4.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第29页活动内容东西走向山脉: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南北走向山脉:横断山脉东北——西南走向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西北……初中>初二>地理>初二地理教案。
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一)教学内容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是引导学生深入探索祖国大好河山、理解其自然地理特色的重要篇章。
本章内容精心设计,分为三节,即《中国的地形》、《中国的气候》与《中国的河流》,旨在通过全面而深入的剖析,帮助学生构建起关于中国自然环境的系统认知框架。
在《中国的地形》一节中,学生将踏上一场视觉与知识的双重盛宴。
从巍峨的山脉到广袤的平原,从深邃的盆地到起伏的丘陵,中国地形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被一一展现。
天山、昆仑山的雄伟,秦岭的南北分界,大兴安岭的林海雪原,这些不仅是地理名词,更是中国自然风光的缩影。
四大高原的辽阔、四大盆地的深邃、三大平原的肥沃,不仅塑造了中国的地貌轮廓,也深刻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人口分布和文化特色。
《中国的气候》一节带领学生走进一个四季变换、气候多样的国度。
中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体现在从寒带到热带,从湿润到干旱的广泛分布上。
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细致划分,揭示了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而季风气候的显著,则让中国成为世界上农业文明发源地之一。
学生将通过学习,理解气候如何成为影响农作物种植、居民生活方式乃至城市规划的关键因素,从而深刻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中国的河流》一节则如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展现了中华大地上的生命之源。
长江的浩荡、黄河的奔腾、珠江的秀美,这些河流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本节不仅介绍了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与特征,还深入探讨了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区别、河流的水文特性,以及河流在灌溉、航运、发电等方面的综合利用,同时也关注到了河流治理面临的挑战,如洪水控制、水污染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不仅是一堂地理知识的传授,更是一次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情巡礼,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保护意识。
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中国自然地理的基本知识,更能学会如何以地理的视角观察世界,理解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为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环保责任感的新时代公民奠定坚实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一、地势和地形
1、地形复杂多样
⑴四大高原的特点
①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世界最高,中国最大的平原。
②黄土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黄土分布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
③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不平,俗称"坝子”。
④内蒙古高原:我国第二大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垠。
⑵三大平原特点
①东北平原: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地势坦荡,黑土广布,称“黑土地”。
海拔200米以下
②华北平原:我国最完整的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称“黄土地”。
海拔50米以下
③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最低平的平原,河湖密布,著名的“鱼米之乡”、“水乡”。
有的地方海拔10米以下。
⑶四大盆地特点
①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最大盆地,有我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我国最大内流河——
塔里木河
②准噶尔盆地:我国面积第二大盆地,相对湿润,位置最高,纬度最北。
③柴达木盆地:我国地势最高的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④四川盆地:也称“紫色盆地”,最大的外流盆地,西部有面积较大的成都平原,农业发达,物产
丰富,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⑷主要山脉
①东西走向的三列
北列:天山一阴山一燕山中列:昆仑山一秦岭 -大别山南列:南岭
[注意]秦岭是划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
秦岭南北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有
着巨大的差异。
②东北一西南走向的三列
西列: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
中列:长白山一武夷山东列:台湾山脉
口诀记忆:大(大兴安岭)太太(太行上)无(巫山)靴子(雪峰山),还经常(长白山)上五(武
夷山)台山(台湾山脉)
③西北一东南走向的三列,多在我国西部。
北列:阿尔泰山(西)小兴安岭(东)中列:祁连山南列:巴颜喀拉山
④南北走向的三列
北列:贺兰山中列:六盘山南列:横断山区
[注意]横断山脉是由许多列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脉组成。
它们由北向南地势逐渐降低,山高谷深、
山河相间,极大地阻碍了东西交通。
⑤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是世界第一高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
边境。
⑥中国五岳: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南岳衡山(湖南),北岳恒山(主要在山西)中岳嵩山(河南)。
⑸主要丘陵:自北向南依次是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注意:太行山是山西和河北界山,巫山是重庆与湖北的界山,昆仑山是新疆与西藏的界山,祁连
山是甘肃与青海的界山,武夷山是福建与江西的界山,大兴安岭主要在内蒙古
2、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⑴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西部多为山地、高原和盆地,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
为主。
⑵三级阶梯概况
⑶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产生的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②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入海洋;河流从高一级阶梯向
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产生巨大的水能。
③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但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1、南北气温的差异
⑴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
原因:主要受纬度影响(北方太阳高度比南方低),北方比南方获得的太阳热量少,气温低;冬季风
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而南方由于山岭的阻挡,受到的影响较小。
1月0C等温线:大致沿秦岭一一淮河一线分布。
0C等温线重要意义:沿秦岭一一淮河一线分布,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南方和北方分界线,水田和
旱地分界线,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湿润和半湿润的分界线,亚热带季风和温带季风分界线,亚
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分界线,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
⑵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在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大多数地方南北相差不大。
原因:主要受纬度影响,南北获得的太阳热量差不多。
⑶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黑龙江的漠河镇,最热地方:海南海口;夏季最热的地方:新疆的吐鲁番,
最冷地方:青藏高原。
夏季号称三大火炉的是:重庆、武汉、南京
⑷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①依据:A、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和农业生产的实际(农业生产实际主要指一个地方气候为农作物所
能提供的热量条件)B、将》10C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称为活动积
温,它是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针。
②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
类型五个加一个高原气候区:(北T南)寒温带(高原气温区)、
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
2、东西干湿的差异
⑴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年降水量空间(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⑵我国降水最多地方是台湾省的火烧寮;降水最少地方是新疆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⑶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可划分为四类干湿地区类型。
(4)我国400mm等降水量线经过地: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冈底斯山。
400mm等降水量线的重要意义:半干旱和半润润的分界线。
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季风区与非
季风区的分界线
3、我国气候特点
⑴季风气候显著
①季风:季风是指随季节变化而变更风向的风。
②季风的成因:海陆热力差异是形成我国季风的主要原因。
⑵气候复杂多样
①东部: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旱雨季分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和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影响因素为:纬度。
我国季风气候的一个显著特
点是:雨热同期(夏季高温多雨)
②西北部: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主要集中在夏季)。
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
③西南部(青藏高原地区):高原山地气候(夏季凉爽,冬季严寒,降水稀少,主要集中在夏季)■ 影响因素是:地形因素。
注意:书上42页吐鲁番盆地气候干燥,冬冷夏热,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冬季寒冷漫长,青藏高原大部分四季常冬,海南岛
气候湿润,终年皆夏。
三、河流和湖泊
1、众多的河湖
⑴外流河、外流区:最后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外流河,所在的区域为外流区。
⑵内流河、内流区: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内流河,所在的区域为内流区。
⑶我国外流区和内流区的比较:
①外流河大多分布在东南部外流区内,受季风气候影响,河流水量大,河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
河流汛期自南向北越来越短,秦岭一一淮河以北的河流冬季有结冰现象。
②内流河分布在西北内陆,水量较小,季节变化大,河水主要来源于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
我
国最大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
2、京杭运河
京杭运河是世界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
全长达1800千米,自北向南经过京、津2市和冀、鲁、苏、浙4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三、自然灾害
概念:自然环境发生异常变化造成的资源、财产、人员损失
分类:气象灾害、地质灾害
(一)气象灾害
1、干旱一一华北地区
长时间降水量少,尤其是春季,导致农作物减产、人畜饮水困难
2、洪涝一一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
降水量大,雨季长,多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故平原和河谷地区易发洪水3、台风一一东南沿海地区
发源于低纬度热带海洋的热带气旋,登陆后减弱或消失
带来大风和特大暴雨,但有时能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天气
4、寒潮
冬季风迅速南下导致强冷空气入侵的剧烈降温现象,伴有大风、雨雪、冰冻(二)地质灾害
1、地震
我国西南多地震(汶川)因为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地壳活跃。
唐山地震因为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
在山区陡坡,多会引发滑坡,在沟谷地带容易引发泥石流或因滑坡阻塞河道导致洪水
2、滑坡(西南地区)
山区陡坡因植被破坏导致土质疏松,在地震或暴雨发生时因重力作用下滑
措施:削坡减重
3、泥石流(西南地区)
山区沟谷地带,因发生暴雨或地震导致的特殊洪流
措施:修建拦砂坝,开挖导流沟,修建水库
(三)防灾减灾
因为我国地域辽,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发生频繁,受灾严重,所以防灾减灾工作尤为重要。
防灾包括卫星遥感技术检测预报台风寒潮,修建防护林等防灾工程;减灾包括建设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及时调动大量救灾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