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法院判定违反公序良俗的合同无效
合同无效与可撤销的情形
合同无效与可撤销的情形一、合同无效的情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十九条的规定,合同无效是指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违背公序良俗或者采取欺诈、威胁或者悖于合同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所导致的合同效力不存在的情形。
合同无效的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 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当一方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时,合同将会被判定为无效。
例如,买卖合同中买方未成年或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违反国家的贸易限制规定等。
2. 违背公序良俗:当合同的内容违反公序良俗时,合同将被视为无效。
例如,恶意损害他人利益、违背社会道德风尚的合同等。
3. 欺诈、威胁:当合同的一方以虚假陈述、故意隐瞒事实等手段欺骗对方,或者使用威胁、暴力等手段迫使对方达成合同时,合同将被判定为无效。
4. 悖于真实意思表示:当一方的真实意思表示与合同内容不一致时,合同将可能被判定为无效。
例如,合同中的条款与当事人达成协议的真实意思不符。
二、合同可撤销的情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十条的规定,合同可撤销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当事人有权利申请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合同。
合同可撤销的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 重大误解:当一方在订立合同时存在重大误解,且对方或者第三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误解时,受误解方有权申请撤销合同。
2. 重大不公平:当一方在订立合同时利用对方的困境,采取不正当手段订立合同,导致合同不公平,对不公平方不承担过份的义务,受不公平方有权申请撤销合同。
3. 重大过失:当一方在合同履行中存在重大过失,且该过失对对方的利益造成严重损害时,受损害方有权申请撤销合同。
4. 不合法的威胁:当一方在合同的订立或履行中使用了不合法的威胁,以迫使对方达成合同或者接受不公平的条款时,受威胁方有权申请撤销合同。
总之,合同无效与可撤销的情形是根据合同法相关条款来判断的,当合同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违背公序良俗、采取欺诈、威胁或者与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不一致时,合同将被判定为无效。
什么样的合同是无效合同
什么样的合同是无效合同合同是一种法律文件,用于明确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然而,并非所有的合同都是有效的,有些合同可能被视为无效合同。
无效合同是指在法律上没有法律效力或被法院判定无效的合同。
一般来说,以下情况下的合同可能被视为无效合同:1. 无法成立合同的要素:合同的成立需要满足一定的要素,包括合法的目的、合法的对象、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愿和能力等。
如果合同缺乏这些要素中的任何一个,那么合同可能被视为无效合同。
2. 合同违反法律法规:合同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
如果合同违反了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例如违反了公序良俗、违反了竞争法规定等,那么合同可能被视为无效合同。
3. 被迫签订合同:如果合同是在一方当事人被迫的情况下签订的,例如受到威胁、恶意欺骗等,那么合同可能被视为无效合同。
在签订合同时,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愿是非常重要的。
4. 合同违反公共利益:如果合同违反了公共利益,对社会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例如合同涉及违法犯罪行为、违反了社会公共秩序等,那么合同可能被视为无效合同。
5. 合同存在重大不平等:如果合同中存在明显的不平等条款,例如一方当事人在合同中占据明显优势地位,迫使另一方接受不公平的合同条件,那么合同可能被视为无效合同。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合同是否为无效合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合同的具体情况以及法律法规的规定。
在实际操作中,当事人可以通过提起诉讼或请求仲裁等方式来解决合同的有效性争议。
总结起来,无效合同是指在法律上没有法律效力或被法院判定无效的合同。
合同可能被视为无效合同的情况包括无法成立合同的要素、合同违反法律法规、被迫签订合同、合同违反公共利益以及合同存在重大不平等等。
判断合同是否为无效合同需要综合考虑具体情况和法律法规的规定。
合同无效的五种情形2篇
合同无效的五种情形2篇篇1甲方(出让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受让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甲乙双方为了明确合同无效的五种情形,特签订本协议。
一、协议目的双方签订本协议的目的在于明确合同无效的五种情形,确保双方在签订合同过程中遵循诚实信用、等价有偿的原则,维护合同双方的合法权益。
1. 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
合同内容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包括但不限于法律法规禁止的交易行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等。
2. 欺诈、胁迫手段订立的合同无效。
在合同签订过程中,任何一方采用欺诈、胁迫手段迫使对方签订合同的,该合同无效。
3. 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的合同无效。
合同双方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该合同无效。
4. 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订立的与其行为能力不相符的合同无效。
当事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所订立的合同与其行为能力明显不相符的,该合同无效。
5. 法定其他情形的合同无效。
包括但不限于当事人虚构合同事实、隐瞒真相等情形,导致合同无效的,该合同无效。
三、双方责任与义务1. 甲方和乙方应遵守法律法规,确保合同内容的合法性。
2. 在合同签订过程中,双方应诚实守信,不得采用欺诈、胁迫等不正当手段。
3. 双方应妥善保管合同资料,防止泄露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4. 合同无效后,双方应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解决争议的方式和程序1. 若因本合同发生争议,双方应首先友好协商解决。
2. 协商不成的,可向合同签订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 在诉讼过程中,双方应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尊重法院的判决结果。
五、其他条款1. 本协议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2. 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3. 本协议未尽事宜,由双方另行协商补充。
4. 本协议的解释权归甲方和乙方共同所有。
合同法无效合同
合同法无效合同合同法无效合同一、违反法律禁止的无效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十五条的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
这是合同法中对无效合同的第一种情形。
违反法律禁止的无效合同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1. 违反公共利益原则的无效合同:当合同的内容违反公共利益原则,可能对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造成损害的,合同无效。
例如,合同内容违法、违规,如合同禁止民事主体进行的活动。
2. 违反法律禁止的无效合同:当合同的内容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触犯法律禁止,如违法、违规交易等,合同无效。
3. 违反公序良俗的无效合同:当合同的内容违反公序良俗,损害社会公共秩序和公共道德的,合同无效。
例如,合同涉及的交易违背了社会公共道德、伦理,违反了社会公共秩序。
二、合同成立要素缺失的无效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合同缺乏成立要素的,无效。
这是合同法中对无效合同的第二种情形。
合同成立要素缺失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1. 缺乏合同主体的无效合同:当合同主体不存在、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合同无效。
例如,合同当事人是不存在的、未成年人等。
2. 缺乏合同客体的无效合同:当合同缺乏明确具体的客体或者客体是违背法律、行政法规的,合同无效。
例如,合同中缺乏明确的商品、服务等客体。
3. 缺乏合同目的的无效合同:当合同的目的是违反公共利益原则、社会公共道德的,合同无效。
例如,合同的目的是触犯法律禁止、违背公共道德的。
三、重大误解的无效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当一方在订立合同时,对于本合同的内容发生重大误解,且对方一方明知或者应知的,根据对方一方的请求,人民法院可以变更或者撤销这部分内容,或者撤销整个合同。
这是合同法中对无效合同的第三种情形。
重大误解的无效合同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1. 一方存在重大误解的无效合同:当一方在订立合同时,对于合同的内容发生重大误解,该误解可能导致合同不能正常履行的,合同无效。
协议无效的五种情形
协议无效的五种情形1. 违反公序良俗在签订协议时,双方需要遵守公序良俗的原则。
如果协议涉及的内容违反了道德准则或社会规范,那么该协议可能会被视为无效。
例如,一份协议要求一方向另一方提供非法服务或产品,或者违反了社会伦理标准,这种协议就会被认为是无效的。
2. 违反法律规定协议必须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
如果协议的内容违反了法律规定,那么该协议就可能被宣布为无效。
例如,一份协议要求一方承担违法行为的责任,或者违反了合同法、商业法、劳动法等法律规定,这种协议就会被视为无效。
3. 强制、欺诈或误导当一方以欺诈、胁迫或误导等手段使另一方签署协议时,该协议很有可能被视为无效。
一方在签订协议时应该是自愿的,并且应该对协议的条款和后果有充分的了解。
如果协议是在对方的不正当行为或欺骗手段下达成的,法院有可能判定该协议为无效。
4. 条款不明确或不完整协议的条款应该是明确、具体和完整的。
如果一份协议中的条款模糊不清,或者某些重要条款被遗漏,那么该协议可能会被认为是无效的。
协议应该涵盖双方的权利、义务、责任和赔偿等方面的详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被认为具有合法性。
5. 违反公共利益协议不应该违反公共利益。
如果一份协议的内容违反了公共利益,损害了社会的整体利益,那么该协议可能会被判定为无效。
例如,一份协议要求一方放弃某些法律赋予的权益,或者限制了公民的基本权利,这种协议就可能被视为无效。
综上所述,协议无效的情形包括违反公序良俗、违反法律规定、强制、欺诈或误导、条款不明确或不完整,以及违反公共利益。
在签订协议时,双方必须注意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并确保协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任何一方在发现协议存在上述问题时,都有权利向法院请求宣布协议为无效。
无效合同的5种情况包括
无效合同的5种情况包括无效合同的5种情况:
一、缺乏合法主体合同双方必须具备相应的法定资格,包括民事行为能力、经济实力和信誉等方面的要求。
如果合同一方之前未满足上述资格,或被法院或相关机关列入不宜承担合同义务的名单,则该合同无效。
二、违反法定规定若合同内容违反法定规定,包括但不限于价格垄断、价格歧视、不正当竞争、侵犯知识产权等,则该合同无效。
三、合同目的违法或违反公序良俗合同涉及的对象和行为若违反违法或违反公序良俗,包括但不限于合同目的是犯罪行为、违反社会公德等,则该合同无效。
四、要素不完备或不明确合同要素不完备或不明确,包括但不限于合同标的不明确、约定模糊、关键事项未约定等,则该合同无效。
五、欺诈、胁迫等无效行为合同双方在签署合同前存在承诺虚假、隐瞒重要事实、恶意占有等行为,则该合同无效。
以上五种情况是常见的无效合同情形,当然还会有一些特殊的情况。
为了保证合同的法律效力,律师在拟定合同时需严格遵守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方的权力和义务,确保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和可执行性。
违背真实意思签订的合同无效吗?
违背真实意思签订的合同⽆效吗?被胁迫签订的违背真实意思的合同⽆效吗?不⼀定!根据⽆效合同和可撤销、可变更合同的相关法律规定,我们可以看出,⼀⽅以欺诈、胁迫的⼿段订⽴合同,只有在损害国家利益的情况下,才属于⽆效合同。
如果没有损害国家利益,只是可撤销、可变更的合同哦。
我们来简单看两条法律规定:《合同法》第五⼗⼆条有下列情形之⼀的,合同⽆效: (⼀)⼀⽅以欺诈、胁迫的⼿段订⽴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法⽬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第五⼗四条下列合同,当事⼈⼀⽅有权请求⼈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因重⼤误解订⽴的; (⼆)在订⽴合同时显失公平的。
⼀⽅以欺诈、胁迫的⼿段或者乘⼈之危,使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的合同,受损害⽅有权请求⼈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当事⼈请求变更的,⼈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
从法条规定上我们可以看出,⽆效合同多是触碰了法律底线的。
法院在认定合同效⼒的时候还是⾮常谨慎的。
实务中⽐较常见的⽆效合同主要是农村房屋的买卖。
⽽可撤销、可变更的合同主要是合同当事⼈认知或者地位悬殊、信息不对等等原因订⽴的合同。
除了上述法律规定,对于⽆效的合同,《民法总则》还有兜底性规定“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为⽆效”,⽐如“包养协议”等。
下⾯附上部分关于⽆效合同、可撤销、可变更合同的法律规定,供⼤家⼀起学习。
⽆效合同:《民法总则》第⼀百五⼗三条违反法律、⾏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为⽆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为⽆效的除外。
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为⽆效。
《合同法》第五⼗⼆条有下列情形之⼀的,合同⽆效: (⼀)⼀⽅以欺诈、胁迫的⼿段订⽴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法⽬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合同无效的情形有哪些8篇
合同无效的情形有哪些8篇篇1一、引言在合同法领域,合同无效的情形多种多样。
为明确各方权利义务,预防合同纠纷,特制定本协议,详细阐述合同无效的情形及其处理办法。
1. 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
包括但不限于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及政策规定的合同。
2. 当事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订立的合同。
如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订立的合同,需经其法定代理人追认方为有效。
3. 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的合同。
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使对方违背真实意思订立的合同无效。
4.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
当事人恶意串通,通过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获取不当利益的合同无效。
5.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
合同内容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如赌博合同等,均属无效。
6. 格式条款无效的合同。
格式条款存在违反法律法规、损害对方权益等情形时,该条款无效,进而影响整个合同的效力。
7. 其他违反公序良俗、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合同。
包括但不限于虚假意思表示、隐匿真实情况等情形。
三、合同无效的处理办法1. 当事人应当返还因合同取得的财产。
如无法返还或返还后仍有损失的,应当依法折价补偿。
2. 因合同无效而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亦无效。
当事人不得请求履行或强制执行。
3. 合同无效的确认权由有管辖权的法院或仲裁机构行使。
当事人对合同效力有争议的,可向法院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
4. 当事人因合同无效而遭受损失的,可请求赔偿损失。
损失赔偿额应相当于因合同无效所造成的实际损失。
5. 合同部分无效的,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效力。
其他部分仍然有效的,当事人应继续履行。
四、法律责任1. 当事人因合同无效而违反法律规定的,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包括但不限于罚款、拘留等行政处罚。
2. 合同无效的确认权受到侵害的,受害人可依法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五、争议解决因本合同产生的争议,双方应首先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提交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诉讼解决。
合同无效的情形有哪些7篇
合同无效的情形有哪些7篇篇1一、引言为了规范合同管理,明确合同无效的情形,降低合同风险,保障各方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协议。
下列情形之一者,可能导致合同无效:1. 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合同内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
2.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合同内容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无效。
3. 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当事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且未取得法定代理人同意的,合同无效。
4. 意思表示不真实:当事人因欺诈、胁迫等导致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合同无效。
5. 恶意串通: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无效。
6. 约定不明确或矛盾: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确或存在矛盾的,可能影响合同效力的部分无效。
7. 其他法定无效情形:根据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导致合同无效的。
三、合同无效的处理原则1. 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当事人因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
2. 因合同无效给各方造成损失的,过错方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
但不得超过违约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
3. 合同部分无效的,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效力。
各方应当依据有效的合同条款履行义务,并就无效部分协商解决。
四、具体条款约定1. 各方在签订合同前应充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确保合同内容合法合规。
2. 合同签订后,如发生合同无效的情形,各方应积极协商解决争议,尽量减少损失。
3. 若因合同无效引发纠纷,各方应依法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寻求法律途径解决。
4. 本协议的修改、补充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并成为本协议不可分割的部分。
本协议的解释权归双方共同拥有。
五、附则1. 本协议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2. 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合同无效的十种典型情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相关法律法规,以下列举常见的合同无效十种典型情形。
1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民法典》第153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
”合同如果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中关于合同效力的强制性规定,例如涉及非法买卖毒品、走私等违法行为,该合同将被认定为无效。
2虚假意思表示《民法典》第146条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如果合同双方当事人仅出于某种目的,通过订立合同表现虚假意思,而并无真实的意图履行该合同的内容,例如假离婚合同、虚假赠与合同等,则该合同因缺乏真实的意思表示而无效。
3违背公序良俗《民法典》第153条规定:“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公序良俗即公共秩序和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合同的内容如果违反了社会公德,违背了公共利益,法院有权认定该合同无效。
例如,涉及侮辱他人人格尊严、通过贿赂或胁迫达成的协议等,都会因为违背公序良俗而被认定无效。
4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民法典》第146条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这类合同表面上是符合法律形式的合法合同,但其实质上是通过合法形式掩盖了非法目的。
例如,以合法的买卖合同掩盖洗钱行为,这样的合同因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而被认定无效。
5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根据《民法典》第144条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以及经法院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患者。
如果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单独签订合同,该合同因主体不合格而无效。
6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同意订立的合同《民法典》第145条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依法只能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订立的合同无效。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主要指8至18周岁的未成年人,以及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后果的精神病患者。
什么样的合同是无效合同
什么样的合同是无效合同合同是合法、有效的协议,它规定了各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然而,并非所有合同都是有效的,有些合同可能被认定为无效合同。
本文将详细介绍什么样的合同被视为无效合同,并解释无效合同的原因和法律后果。
一、无效合同的定义和分类无效合同是指在订立或履行过程中存在一些缺陷或违反法律规定,导致合同无法产生法律效力的合同。
根据不同的法律制度,无效合同可以被分为以下几类:1. 无效合同:这类合同在订立时就违反了法律规定,例如违反公序良俗、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等。
无效合同被视为从未存在过,双方当事人无需履行合同义务。
2. 可撤销合同:这类合同是在一方当事人的要求下,由法院或相关机构宣布为无效合同。
通常情况下,撤销合同需要提供合理的理由,例如欺诈、胁迫、重大错误等。
3. 可变更合同:这类合同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被法院或相关机构进行强制变更,以使其符合法律规定。
例如,当合同条款明显不公平或不合理时,法院可以进行合理的修改。
二、无效合同的原因无效合同的原因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1. 违反法律规定:当合同违反国家法律或地方法规时,合同将被视为无效。
例如,一份合同要求违反劳动法规定的工作时间,这将导致合同无效。
2. 欺诈或误导:当一方在订立合同时使用欺诈或误导行为,使对方误解或被蒙骗,合同可能被视为无效。
例如,销售人员在销售合同中故意隐瞒产品的缺陷,这将导致合同无效。
3. 无合意性:当合同的内容不明确或双方当事人的意愿不一致时,合同可能被视为无效。
例如,合同条款使用模糊的语言,导致各方对合同的理解不一致,这将导致合同无效。
4. 违反公序良俗:当合同违反社会公共道德或社会公序良俗时,合同可能被视为无效。
例如,一份合同要求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这将导致合同无效。
三、无效合同的法律后果无效合同的法律后果取决于不同的法律制度和具体情况。
一般来说,无效合同的法律后果如下:1. 无效合同不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当事人无需履行合同义务。
合同无效的情形有哪些3篇
合同无效的情形有哪些3篇篇1合同无效的情形有哪些合同是指当事人自愿达成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合同的有效性是合同法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无效的合同是指合同缺乏法律效力,不能产生法律效果。
合同无效是指合同的效力等于从一开始就不存在。
合同无效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合同标的违法或违反公序良俗合同标的违法指合同的目的或内容违反了法律规定,违背了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
比如订立合同的目的是为了进行赌博、犯罪等活动,这种合同就属于合同无效。
违反公序良俗是指合同内容违反了社会的伦理道德标准,例如违反家庭伦理、社会风俗等。
在这种情况下,法律认为这样的合同违背了社会正义,因此是无效的。
二、合同缺乏法定的要素法律规定了合同成立的必备要素,如果缺少了这些要素,合同就是无效的。
例如,合同缺乏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或者缺乏明确的合同标的、数量、价款等要素,都会导致合同无效。
三、当事人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如果一方当事人缺乏法定的行为能力,如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这样的合同也是无效的。
因为这种情况下,当事人缺乏自我保护能力,无法正常表达真实意思,因此无法形成有效的合同。
四、合同订立过程中存在欺诈、胁迫等行为如果一方当事人在合同订立过程中通过欺诈、胁迫、暴力等手段使另一方当事人订立合同,这样的合同是无效的。
欺诈是指当事人在合同订立过程中故意隐瞒或者提供错误信息,导致对方误解从而订立合同;胁迫是指当事人利用威胁或暴力手段,迫使对方订立合同。
这些行为都违反了合同订立的自愿原则,因此导致合同无效。
五、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如果违反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将导致合同无效。
例如,违反了法律规定的形式、程序、内容要求等,都会使合同失去效力。
总的来说,合同无效是指在合同的订立、履行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合法性问题,使合同失去法律效果。
因此,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应当遵守法律规定,确保合同的有效性。
无效无效的情况和后果
无效无效的情况和后果无效的情况和后果在法律领域中,合同作为一种法律文件被广泛运用。
它是由当事人自愿达成的协议,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具备法律效力。
然而,有时候合同可能会出现无效的情况。
本文将讨论无效合同的情况以及相关的后果。
一、违法对合同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如果合同的内容违反了法律规定,它将被认定为无效。
例如,如果一份合同违反了反垄断法、环境保护法或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那么它将被视为违法合同。
违法合同通常是无效的,法庭可以撤销或不予执行这样的合同。
违法合同的后果是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不再受合同约束。
如果一方违反了合同,另一方通常不能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此外,对于违法合同而产生的财产损失,受损的一方可能会寻求赔偿,但违法合同保护的可能性较小。
二、无效合同的情况除了违法合同,还存在其他情况下合同可能被认为无效的情况。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无效合同情况:1. 合同违反公序良俗:如果合同内容违反了社会公序良俗,例如不道德行为或违反社会伦理标准,该合同可能会被认定为无效。
例如,一份合同涉及非法赌博或毒品交易,法庭会正视它的无效性。
2. 双方当事人的无法行为能力:如果合同中的一方当事人没有完全具备合法能力,例如未成年人或精神病患者,那么合同可能会被视为无效。
法律通常保护缺乏行为能力的当事人,并将他们与成年人的法律地位区分开来。
3. 错误、欺诈或威胁:如果合同中存在错误、欺诈或威胁等不当行为,导致一方当事人没有完全了解合同的内容或被迫签署合同,那么合同可能会被判定为无效。
法律要求合同是由自愿达成的,凡是违背这一原则的行为,合同将受到质疑。
无效合同的后果是它的权利和义务受到损害。
如果一方当事人主张合同无效,则法院将根据具体情况判定是否解除合同、恢复当事人原有的权益,并决定是否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三、无效合同的解决方式当合同被认定为无效时,法院通常会寻求解决方案,以维护当事人的权益。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无效合同解决方式:1. 解除合同:法院可以宣布合同无效,并解除双方当事人的责任和义务。
合同法中的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的合同解析
合同法中的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的合同解析引言:合同法作为我国民法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合同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基石,必须遵循公序良俗原则,以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公平性和诚实信用原则。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一些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的合同。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案例,探讨合同法中对于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的合同的解析。
案例分析:某甲与某乙签订了一份合同,约定甲方每月向乙方支付一定金额的“保护费”,以确保甲方在当地市场的顺利经营。
然而,这份合同涉及的“保护费”实质上是一种非法的利益输送,违反了我国的反垄断法和公序良俗原则。
当甲方发现自己被迫支付“保护费”后,向法院提起了诉讼,要求解除合同并追回已支付的费用。
合同解析:根据我国合同法第52条的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属于无效合同。
而根据我国反垄断法的规定,任何垄断行为都是被禁止的,包括强制要求他人支付“保护费”以获取经济利益。
因此,这份合同违反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应当被认定为无效合同。
此外,根据我国合同法第53条的规定,合同的订立、履行应当遵循公平原则。
而强制要求甲方支付“保护费”,明显违背了公平原则,损害了甲方的合法权益。
因此,甲方有权要求解除合同,并追回已支付的费用。
在判决该案时,法院应当依据合同法的规定,综合考虑合同的违法性和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的情况,做出合理的裁决。
首先,法院应当确认合同的无效性,即解除合同。
其次,法院应当支持甲方追回已支付的费用,以保护其合法权益。
最后,法院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违法行为的责任进行追究,以维护社会公序良俗。
结论:合同法中的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的合同应当被视为无效合同。
在解析此类合同时,法院应当依据合同法的规定,综合考虑合同的违法性和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的情况,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并维护社会公序良俗的稳定。
只有通过对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的合同的解析和裁决,才能有效地维护合同法的权威性和社会公平正义。
无效合同管辖条款
无效合同管辖条款
无效合同管辖条款是指在合同中约定的关于合同争议解决的管辖法院的条款,但因违背法律规定或违背公序良俗等原因,而被认定为无效的条款。
以下是一些可能会导致合同管辖条款无效的情况:
1. 违反法律规定:合同管辖条款可能违反当地法律规定,如涉及特殊案件应由专门的法院管辖,但合同约定却排除了这些法院的管辖权,这样的条款就会被认定为无效。
2. 不公正的条款:合同管辖条款可能对一方当事人造成明显的不公平,或者是明显地偏袒了另一方当事人,这样的条款也会被认定为无效。
3. 欺诈或误导:如果一方在签署合同时被欺诈或误导,并且合同管辖条款是基于这种欺诈或误导达成的,那么这个条款也可能被认定为无效。
4. 不合理的管辖限制:合同管辖条款可能限制一方当事人只能在特定的法院提起诉讼,排除了其他合理的管辖法院,这样的条款也可能被认定为无效。
总的来说,无效合同管辖条款是指在合同中关于解决争议管辖权的约定,但由于违背了法律规定或公正原则等,因而被认定为无效的条款。
被认定为无效的合同管辖条款,通常会被法院或仲裁机构忽略,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来确定争议管辖权。
无效合同的法定情形有哪些6篇
无效合同的法定情形有哪些6篇篇1无效合同的法定情形说明及合同协议尊敬的合同双方:在签订合同过程中,了解无效合同的法定情形至关重要。
为确保双方权益,本文件详细阐述了无效合同的法定情形,以供参考。
一、引言合同是双方协商一致后达成的约定,具有法律约束力。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合同可能会被视为无效。
为了明确合同无效的情形,特制定本说明。
1. 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任何合同都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若合同内容违反法律法规,则合同无效。
2.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合同的签订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若合同内容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如涉及非法交易、赌博等,则合同无效。
3. 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需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
若未经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追认,则合同无效。
4. 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合同若合同双方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则合同无效。
5.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若合同的表面形式合法,但实质目的非法,如以合法买卖形式进行非法交易等,则合同无效。
6. 内容不明确的合同合同内容必须明确、具体。
若合同条款过于模糊或不具体,导致双方对合同理解存在重大分歧,则可能导致合同无效。
7. 违反公序良俗的合同合同的签订不得违背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
若合同内容违反公序良俗,如涉及淫秽、暴力、毒品等,则合同无效。
三、合同协议条款根据以上无效合同的法定情形,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应确保:1. 合同内容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违反强制性法规。
2. 合同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不得涉及非法交易、赌博等活动。
3. 若涉及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需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追认。
4. 双方不得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5. 合同内容应明确、具体,避免模糊或不明确条款。
6. 合同签订不得违背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
四、结语双方应充分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合同的违反公序良俗与法律制裁
合同的违反公序良俗与法律制裁合同是一种法律文件,用于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合作关系的顺利进行。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合同的条款可能会被一方违反,这就引发了对于违反公序良俗和法律制裁的讨论。
一、违反公序良俗的含义违反公序良俗是指合同中的行为违背了社会公共秩序和道德规范。
公序良俗是社会共同认可的道德准则,是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基础。
当一方的行为违反了公序良俗,就会导致合同的无效或被撤销。
二、合同违反公序良俗的例子1. 恶意欺诈:当一方故意隐瞒或歪曲事实,以蒙骗对方达成合同,就属于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
例如,卖方在售卖商品时故意隐瞒其质量问题,以获取更高的售价。
2. 违法行为:如果合同的内容或目的违反了法律法规,就属于违反公序良俗。
例如,一份合同要求双方共同从事非法活动,这样的合同就是无效的。
3. 强迫或威胁:当一方通过非法手段迫使对方签署合同,或者利用威胁、恐吓等手段达成合同,也属于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
三、合同违反公序良俗的法律制裁当合同违反了公序良俗,受害方可以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法律制裁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合同无效:当合同的内容或目的违反了公序良俗,法院可以宣布该合同无效,即合同自始无效,双方恢复到合同前的状态。
2. 合同撤销:如果一方的违约行为严重影响了合同的履行,另一方可以向法院提起合同撤销的诉讼。
合同撤销后,双方恢复到合同前的状态。
3. 赔偿损失:当一方的违反公序良俗行为给对方造成了经济损失,受害方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违约方承担赔偿责任。
四、如何避免合同违反公序良俗为了避免合同违反公序良俗,双方在签署合同前应该谨慎考虑以下几点:1. 合同条款明确:合同的条款应该明确、清晰,确保双方对合同内容的理解一致。
2. 法律合规:合同的内容和目的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能违反公共秩序和道德准则。
3. 诚实守信:双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应该保持诚实守信的原则,不得故意欺诈、违法行为或其他不正当手段。
合同无效的情形有哪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合同无效的情形有哪些合同无效是指合同存在某些缺陷,不符合法律规定,不能产生法律效力。
合同无效的情形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情形:1. 约定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合同约定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例如约定违背《合同法》、《民法总则》等法律的规定,这样的合同是无效的。
2.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的合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指的是未满足法定年龄,或者因精神障碍等原因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人。
这样的人签订的合同是无效的。
3. 严重不公平的合同:合同内容对一方过于苛刻或者过于优惠,导致严重不公平的情况下,被认定为无效。
例如,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存在明显的失衡,被认定为无效。
4. 被违反道德、公序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合同违背社会公序良俗、道德要求或者社会公共利益,被认定为无效。
例如,合同涉及赌博、赌球、贩卖人体器官等活动,都是违反法律和道德的,这样的合同是无效的。
5. 隐瞒或者提供虚假信息:当事人在合同签订过程中故意隐瞒关键信息或者提供虚假信息,导致对方误解或者错误决策,这样的合同是无效的。
6. 被违反法定形式要求的合同:某些特定类型的合同,需要符合法定的形式要求才能生效。
如房地产买卖合同需以书面形式,并由当事人签字或盖章,如果未按规定形式签订,则合同无效。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 合同违反公序良俗:合同内容违背公序良俗,严重违背社会道德要求,将被认定为无效。
例如,合同涉及非法交易、人口贩卖、嫖娼等活动。
8. 无效附条件合同:合同约定的条件或者成立条件无法实现或者违背法律规定,导致合同无效。
9. 合同中有虚假、误导性或者模糊不清的条款:合同中存在虚假、误导性或者模糊不清的条款,导致无法明确约定的权利义务,这样的合同是无效的。
10. 强制或者订立不平等条款的合同:合同中包含强制条款或者订立不平等条款,违背公平原则,导致合同无效。
总之,合同无效的情形有很多,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例子。
在合同签订过程中,当事人应注意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确保合同的有效性。
协议书中的违法与无效条款判定
协议书中的违法与无效条款判定协议书是指由合同双方自愿达成的一种书面协议,用于约束双方义务和权利的具体规定。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协议书中可能存在违法或无效的条款。
本文将就协议书中的违法与无效条款判定进行探讨。
一、合同法关于违法与无效条款的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九十二条的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以及违背公序良俗的合同条款,均为违法的。
另外,合同法第九十三条规定了无效合同条款的情况,包括:1.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2.违背公序良俗的;3.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
二、判定标准在协议书中判定违法与无效条款的准则是确定该条款是否满足法律法规的要求,同时也要考虑其是否符合公序良俗以及是否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具体判定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1. 法律合规性首先,需要对其中的条款进行法律合规性审查,即该条款是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的要求。
如果该条款违反了法律法规中的强制性规定,那么该条款即为违法的。
例如,如果协议书中的一项条款规定了违反劳动法的雇佣条件,该条款将被视为违法。
2. 公序良俗其次,要考虑该条款是否符合公序良俗的原则。
如果协议书中的条款违背了公序良俗,即违反了社会常理或伦理道德,那么该条款即为违反公序良俗的。
例如,在合同中规定了违法行为的进行,或对弱势群体进行歧视的条款,将被视为违反公序良俗。
3. 社会公共利益最后,需要考虑该条款是否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如果协议书中的条款对社会公共利益具有重大损害,比如对环境、健康、公共安全等产生负面影响,那么该条款将被视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
三、处理违法与无效条款的方法一旦发现协议书中存在违法或无效的条款,双方应及时予以排除或修改,使其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对于已经签订的协议书,如果存在违法或无效的条款,双方可以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对其进行修改或解除。
如无法协商解决的,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对违法或无效条款作出判决。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存在违法与无效条款的协议书,应当注意在其它方面进行审查,以确保其他条款的有效性。
内容违反法律合同无效的案例
内容违反法律合同无效的案例在法律上,合同是双方自愿达成的法律行为,是双方当事人之间约定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文件。
然而,有些合同的内容可能违反法律规定,因此被认定为无效。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合同无效的案例。
1.违反公序良俗的合同:2.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合同:如果合同内容违反法律中的明确禁止性规定,则该合同被视为无效。
例如,一家公司与一名未成年人签订劳动合同,但根据当地法律规定,未成年人不得从事一些工作,因此这份合同被认定为无效。
3.违反强制性规定的合同:合同中的一些条款可能违反了法律中的强制性规定,这样的合同也会被视为无效。
例如,一份租赁合同规定租金每月涨幅不得低于20%,但当地法律规定涨幅不得超过10%,在这种情况下,合同中的涨幅条款将被视为无效。
4.合同中的不平等条款:合同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必须平等自愿,并且合同中的条款应当公平合理。
如果一方在合同中利用其强势地位对另一方施加不合理的条款,这些条款将被视为无效。
例如,一份租赁合同中,房东将违约金定得非常高,远远超过受损一方合理的预期损失,这样的条款将被视为无效。
5.在合同成立过程中存在欺诈行为:如果一方在签订合同时故意隐瞒或歪曲事实,导致对方错误地了解了合同内容,合同可能被认为是无效的。
例如,一家公司在因意外事故导致工厂被迫停产后,将工厂租给另一家公司,但故意没有透露工厂的损坏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租赁合同可能被认定为无效。
总之,合同无效的情况有很多种,例如违反公序良俗、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违反强制性规定、合同中的不平等条款以及在合同成立过程中存在欺诈行为。
当人们发现合同无效时,他们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确认合同无效,并采取适当的法律行动以保护自己的权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虎丘法院判定违反公序良俗的合同无效本报记者张光宇本报通讯员徐文杰王耀华因丈夫涉嫌盗窃被捕,救夫心切的李女士找到一家声称付10万元就能有办法使其丈夫判处缓刑的信息咨询公司,签订了一份服务合同,并支付了首期5万元。
这个糊涂的举动不仅没能让李女士的丈夫免除牢狱,还使她为了讨还这笔钱不得不再次走进法院,要求法院确认服务协议无效,判令咨询公司退钱。
救夫心切:李女士“病急乱求医”2006年6月7日,住在上海的李女士听到了一个坏消息,在苏州某公司担任副总的丈夫因涉嫌盗窃被警方刑事拘留。
她连忙赶到苏州了解情况,别人告诉她:她丈夫陈某在组织拆除油漆车间的过程中,竟利欲熏心地指使和安排下属张某等五人盗窃公司物资,被公司值班人员当场逮了个人赃俱获,陈某自知罪责难逃投案自首。
别人还告诉她,由于盗窃的数额有5万多元,她丈夫是主犯,至少要判个五、六年刑。
这可如何是好?在苏州人生地不熟的李女士一时没了主意。
这时有一条消息使她精神一振:同案犯张某的家属认识一个手眼通天,活动能力特别强的人,在苏州新区开了一家信息咨询公司,其实就是私家侦探,有办法使她丈夫放出来。
6月13日,病急乱投医的李女士找到了这家咨询公司,在听了一些情况介绍和“成功案例”后,她决定委托该咨询公司把丈夫“捞”出来。
经咨询公司介绍,她先与江苏某律师事务所签订一份委托协议,委托该所律师王某担任其丈夫的辩护人,律师费2000元由咨询公司支付。
6月14日,她作为甲方,咨询公司作为乙方签订了一份咨询服务协议。
协议约定:“乙方为陈某涉嫌盗窃提供咨询服务,并指派律师办理案件,担任刑事辩护人,不再收取代理费;乙方接受甲方的法律咨询服务,并通过乙方服务使犯罪分子得到缓刑;甲方应支付咨询服务费10万元。
如乙方服务不能达到协议约定目标,将全额退还服务费。
”第二天,李女士就将5万元汇入了咨询公司指定账户。
回到上海,坐卧不安的李女士又找律师咨询。
得知咨询公司收10万元竟能确保其丈夫获判缓刑,上海的律师们感到十分荒唐。
告诉她:咨询公司这样做不但超越经营范围而且违反国家法律规定,所签合同是无效的。
如梦初醒的李女士一面请律师发函以合同无效为由要求咨询公司退款,一面重新委托了两名律师为其丈夫辩护。
同年10月20日,通过律师的正当辩护,由于陈某属犯罪未遂又有自首情节,苏州市虎丘区人民法院以盗窃罪从轻判处陈某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
法院判决:所签咨询服务协议无效丈夫被判了刑,咨询公司又拒不退还5万元,李女士落了个人财两失。
11月8日,李女士委托律师将咨询公司告上了法院。
苏州市虎丘区法院两次开庭审理,双方的争论焦点集中在这份《咨询服务协议》是否有效上。
李女士认为,被告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指派律师属超范围经营,被告收取10万元的高额咨询费明显违反物价部门的规定,而且约定通过被告的服务使犯罪分子得到缓刑也严重违反国家法律规定,故双方签订的咨询服务协议应属无效。
由于被告代原告支付了2000元律师费,故要求被告返还48000元。
咨询公司则认为,其并没有超范围经营,仅提供普通的咨询服务,为原告介绍一个律师。
双方签订的咨询服务协议并未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属双方自愿达成,故应属有效。
原告在签订协议时已接受了我们的开价,现在无权要求退款。
2007年2月1日,苏州市虎丘区人民法院作出了一审判决,法院认为,双方合同的目的是使犯罪分子陈某得到缓刑的处理。
然而缓刑的适用属于量刑的范畴,对犯罪分子的刑罚裁量权是由国家审判机关人民法院统一行使,其他任何机关、个人都不具有这一权力。
被告无权对刑事案件犯罪分子的处理作出承诺。
依法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不仅关系到公法秩序的维护,也关系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属社会公共利益范畴。
原、被告签订的咨询服务协议的履行会诱使当事人采取非法或非道德的方法去影响法律对犯罪分子刑事责任的正确追究,进而损害公法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七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七条、第五十二条也规定,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无效。
承认此合同的效力,将有悖社会伦理,会引起社会的愤慨和混乱。
法律应该阻止合同为实施不法或不道德的行为提供的服务。
据此,法院判决合同无效,被告咨询公司返还原告李女士48000元。
案例链接法院不支持为母守灵的“守灵费”上海市民徐阿婆的儿孙们为她的遗产打起了官司。
在诉讼中,三儿子居然提出要求按每日1000元的标准收取“守灵费”。
2007年3月3日,上海杨浦区人民法院对此案作出一审判决,认为三儿子的这一要求有违公序良俗,不予支持。
徐阿婆生前共生育3个儿子。
徐阿婆于2005年3月1日去世,在她去世之前,长子和次子已经去世。
徐阿婆在世时,恰逢所在农村搞城市化转型,为此,她曾领到村里发放的一笔“资产处置费”共计40066.22元。
就为这4万多元的处置费,二儿子的两个儿子提起了继承诉讼,要求对徐阿婆的三儿子夏先生保管的这笔费用进行分割。
夏先生辩称,此款大部分用于母亲后事,此外他为母亲守灵10天,应按每天1000元的标准收费,目前可供继承的遗产仅有2141元。
对于夏先生所称按每日1000元标准收取“守灵费”,法院认为,子女为母亲守灵,属于晚辈对长辈寄托哀思的方式,要求从遗产中支付费用,不符合公序良俗,法院不予支持。
遗产赠与第三者的遗嘱无效四川省泸州市的黄永彬立下遗嘱,将财产遗赠给婚外同居5年的女子张学英。
黄永彬去世后,与黄结婚30余年的妻子蒋伦芳控制着全部财产,拒绝分给张学英,张遂向泸州市纳溪区人民法院起诉蒋。
法院认为,遗嘱虽经公证机关办理了公证手续,是真实的,但是基于黄永彬与张学英有非法同居关系而立下的,将财产赠与与其非法同居的原告张学英,实际上损害了被告蒋伦芳的合法继承权,该赠与行为本身违反了社会公德,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属无效民事行为,法院判决遗嘱无效,对张的诉求不予支持。
张学英提起上诉,四川省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维持原判。
违反公序良俗的“处女公证”不予受理江苏常州的女孩李丹(化名)在一家外贸公司负责公关工作,人长得漂亮,有气质,工作能力强,可是谈了几个对象都吹了,对方都觉得她在工作中可能会利用“身体优势”做公关。
2006年她又谈了一个男友,彼此之间的感情还不错,两人打算在当年“十一”期间结婚。
这一次,李丹不想再品尝被甩掉的滋味,为了让自己的爱情开花结果,她到公证机关要求做个婚前“处女公证”,以此向男友证明自己的清白。
尽管她的想法可以理解,但公证机关明确表示:根据司法部新修订的2006年7月1日实施的《公证程序规则》规定,李丹的公证要求,属于司法部明令禁止的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故不予受理。
(秦弓文杰)法规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七条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七条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第五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七条物权的取得和行使,应当遵守法律,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当事人超越经营范围订立合同,人民法院不因此认定合同无效。
但违反国家限制经营、特许经营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经营规定的除外。
法律知识什么是公序良俗原则公序,即公共秩序,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良俗,即善良风俗,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道德。
公序良俗指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
公序良俗原则,是学者根据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立法用语对现行的民法原则规定进行概括而得出的,我国现行法律中未使用公序良俗等字样,而以“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来表达出同样的精神。
“社会公共利益”在内涵与作用方面同“公共秩序”相当;“社会公德”则与“善良风俗”相当。
公序良俗原则在诸多国家的法律中都有明文规定,如《法国民法典》第6条规定,个人不得以特别约定违反有关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法律。
《德国民法典》第138条规定:违反善良风俗的行为无效。
《日本民法典》第90条规定:以违反公共秩序或善良风俗的事项为标的的法律行为无效,等等。
公共秩序指的是社会的秩序。
违反公共秩序的行为通常也就是违反强行法规定的行为。
如果这类行为直接违反了现行法律的强行性规范,如买卖毒品、走私军火等,应当以违反现行法律、行政法规的强行性规定为由宣告行为无效;但对于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即使现行法律没有明确作出规定,也应当以违反公共秩序为由宣告无效,如买卖“洋垃圾”的行为。
民法之所以需要规定公序良俗原则,是因为立法当时不可能预见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益和道德秩序的行为而做出详尽的禁止性规定,故设立公序良俗原则,以弥补禁止性规定之不足。
公序良俗原则包含了法官自由裁量的因素,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因而能够处理现代市场经济中发生的各种新问题,在确保国家利益、社会道德秩序,以及协调各种利益冲突、保护弱者、维护社会正义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当遇有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益和社会道德秩序的行为,而又缺乏相应的禁止性法律规定时,法院可直接依据公序良俗原则认定该行为无效。
(秦弓)有话要说公序良俗原则向“不道德的交易”说不徐文杰近年来,我国法院适用公序良俗原则作出判决的案例已经有多起,如被称为公序良俗第一案的泸州遗赠纠纷案、哈尔滨道里区法院判决的陈某讨要青春损失费案、北京海淀法院判决的婚外恋“爱情承诺”案,都是以违反公序良俗原则为由裁判的。
这些案例,被媒体广泛报道并引起了热烈讨论,可以说,公序良俗这个新的概念已经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引起关注。
与诚实信用原则相仿,公序良俗原则具有填补法律漏洞的功效。
这是因为公序良俗原则包含了法官自由裁量的因素,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一旦人民法院在司法审判实践中遇到立法当时未能预见到的一些扰乱社会秩序、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而又缺乏相应的禁止性规定时,可直接适用公序良俗原则认定该行为无效。
世界各国民法典一般都确立了公序良俗原则。
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和日本民法典等都规定,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无效。
我国民法通则第七条也有相应条款:“民事行为不得违反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
”合同法第七条、第五十二条和新颁布的物权法对此作了明确规定,违反公序良俗的契约或民事法律行为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