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真题汇编 专题22《论语》

合集下载

历年(2020-2024)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直接式名句名篇默写)汇编(附答案)

历年(2020-2024)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直接式名句名篇默写)汇编(附答案)

历年(2020-2024)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直接式名句名篇默写)汇编一、(2022ꞏ浙江卷ꞏ高考真题)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1)其为人也,,,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2)故不积跬步,;不积小流,。

(荀子《劝学》)(3)弦弦掩抑声声思,;,说尽心中无限事。

(白居易《琵琶行》) (4),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潮平两岸阔,。

海日生残夜,。

(王湾《次北固山下》)二、(2022ꞏ天津ꞏ高考真题)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知人者智,。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礼记∙大学之道》)(3),固前圣之所厚。

(屈原《离骚》)(4)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甫《登高》)三、(2021ꞏ浙江卷ꞏ高考真题)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1)曾子曰:“,任重而道远,,不亦重乎?”(《论语》)(2)哀吾生之须臾,。

,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3),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4)春花秋月何时了?,,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 (5)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

(杜甫《旅夜书怀》)四、(2021ꞏ天津卷ꞏ高考真题)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仰观宇宙之大,。

(王羲之《兰亭集序》)(2)江间波浪兼天涌,。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3),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贺《李凭箜篌引》)(4)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五、(2020ꞏ浙江卷ꞏ高考真题)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论语》)(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3),靡有朝矣。

,至于暴矣。

(《诗经∙氓》)(4)此去经年,。

,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5)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201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专题【22】论语(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专题【22】论语(含解析)

专题22《论语》(2018·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5分)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子曰:“孰谓微生高①直?或乞醯②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论语·公冶长》)【注】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

②醯(xī):醋。

1.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观。

(1分)【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思想观点,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如何交朋友,说的是孔子的“择友观”。

答案:择友[:2.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4分)答:[:数理化][:【解析】本题考查对孔子思想的领会和分析,以理解分析为主。

答题时要紧扣材料,挖掘孔子评价的用意所在。

[:答案: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

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

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

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

【评分标准】每问2分。

要点(1)要扣住孔子认为微生高不正直的原因;要点(2)要扣住自己的看法,需要有观点有分析。

附【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

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率?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暗地)到他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人家。

”。

(完整版)北京市高考语文【论语】专题复习(附答案)

(完整版)北京市高考语文【论语】专题复习(附答案)

复习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复习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5、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复习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原文】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原文】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原文】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原文】6·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原文】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高考专题复习---《论语》选读题目精选

高考专题复习---《论语》选读题目精选

高考专题复习---《论语》选读题目精选(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4.(1)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语含讥讽?(2分)(2)子路为什么不赞同丈人隐而不仕的行为?(2分)24.(1)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

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身处乱世不隐居修心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

(2分)(2)子路认为隐者不做官不合乎礼,因为保持了自己的纯洁,就会搅乱君臣之义这一重要的人际关系,(1分)不管自己的主张能否得到实现,都要积极出仕,尽力而为。

(1分)(三)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22题(6分)子之武城①,闻弦歌②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③之耳。

”【注释】①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

②弦歌:弦,指琴瑟。

以琴瑟伴奏歌唱。

③戏:开玩笑,逗趣。

22.(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游任武城行政长官,孔子去看他,听到处处弦歌之声。

孔子批评子游在这么小的地方施行礼乐教化,是用牛刀杀鸡。

B.孔子既对子游在小小的武城里用礼乐来治理而感到高兴,又对子游不能治大国以施展其礼乐之治而感到惋惜。

C.子游把弦歌看成是学道的方法,他遵循孔子教导,认为不管是在上位的君子,还是普通百姓,学了礼乐道理都能从中受益。

D.孔子对学生的行为很满意,却说了反话;当学生正言以对,他马上承认是在开玩笑。

2016-2020五年北京高考真题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与《论语》(教师版)

2016-2020五年北京高考真题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与《论语》(教师版)

2016-2020五年北京高考真题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与《论语》二.文言文阅读(共8小题)11.(2020•北京)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晋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

出公怒,告齐、鲁,欲以.伐四卿。

四卿恐,遂反攻出公。

出公奔齐,道死。

故智伯乃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为哀公。

当是时,晋国政皆决智伯。

智伯益骄,请地韩、魏,韩、魏与之。

请地赵,赵不与。

智伯怒,遂率韩、魏攻赵。

赵襄子【1】惧,乃奔保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2】;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民无叛意。

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参乘。

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

”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绛水可以灌韩之平阳也。

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

”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疵曰:“以人事知之。

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

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

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

”智伯不悛.。

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

今智伯率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

”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

”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

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三家分智氏之田。

晋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

晋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

静公迁为家人,晋绝.不祀。

《论语》训练真题-高考论语相关真题相关题目10套及答案

《论语》训练真题-高考论语相关真题相关题目10套及答案

《论语》真题训练营北京·高考真题一: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述而》)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 (《子罕》)1.请解释“生而知之者”与“不知而作之者”。

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

参考答案:参考译文:孔子说:“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

”孔子说:“大概有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吧,我没有这样的毛病。

多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学习;多看,全记在心里。

这样的知,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

”太宰向子贡问道:“夫子是圣人吗?为什么他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想让他成为圣人,又让他多才多艺。

”孔子听了这些话,说:“太宰知道我呀!我小时候贫贱,所以学会了不少鄙贱的技艺。

君子会有很多技艺吗?不会有很多的。

”参考答案:(1)“生而知之者”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天生就聪明智慧的人);“不知而作之者”是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不知其然而盲目创作的人)。

(2)途径:学习研究古代文化;增广见闻,择善而从;注重实践,掌握多种技艺。

启示:学习孔子,掌握多种技艺,让自己成为优秀的人。

高考真题二: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注)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 (《阳货》)(注)言:德。

1、孔子为什么把学习与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请从“六言六蔽”中任选两个,用自己的话加以解释。

高考题二:参考译文:孔子说:“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了吗?”子路回答说:“没有。

2019年高考语文精品试卷考点22 浙江《论语》 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精品试卷考点22 浙江《论语》 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精品试卷考点22 浙江《论语》(2014·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5分)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子曰:“孰谓微生高①直?或乞醯②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论语·公冶长》) 【注】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

②醯(xī):醋。

1.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观。

(1分)【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思想观点,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如何交朋友,说的是孔子的“择友观”。

答案:择友2.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4分)答:【解析】本题考查对孔子思想的领会和分析,以理解分析为主。

答题时要紧扣材料,挖掘孔子评价的用意所在。

答案: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

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

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

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

【评分标准】每问2分。

要点(1)要扣住孔子认为微生高不正直的原因;要点(2)要扣住自己的看法,需要有观点有分析。

附【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

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率?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暗地)到他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人家。

”。

北京市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之《论语》试题详注详释详解

北京市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之《论语》试题详注详释详解

北京市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之《论语》题详注详释详解2020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论语》部分试题如下:(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

(共6分)1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述而》)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子罕》)(1)请解释“生而知之者”与“不知而作之者”。

(2分)(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

(4分)一.本试题的总体评述。

2020年北京试卷中《论语》整本书阅读题,较以往试题有较大变化:1.分值设置。

自2018年起,《论语》以“名著阅读”板块进入北京高考语文试卷以来,其分值一直并不固定,2018年为5分,2019年为7分,2020年为6分,看起来只是一分的波动,但是,这个波动却体现出试题的难易程度和命题人对《论语》在试卷整体格局中的权重意识的差异。

2.题型变化。

2018年,《论语》初入试卷,命题者将着眼点在于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上,三则材料围绕“闻”与“行”间的关系,要求考生能够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首度进入高考试卷的《论语》试题,其考查的仍是“孔子的思想”,只是将这一思想置于具体的材料中,第一问只是为了完成“孔1/ 9子思想”而搭的台阶。

相比2018年试题,2019年试卷中《论语》板块的试题,更“像”一道语文题。

一者,命题人将语言特别是文言语言现象作为命题的主体,体现出语文试题的“语文”属性。

“其道”指什么?这本身是阅读中必得解决的问题,而基于“道”的理解基础上的“孔子的思想”就更具体化。

而第二问设计更具有语言探索的意味:“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句,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

2021-2023全国高考真题语文汇编:《论语》

2021-2023全国高考真题语文汇编:《论语》

2021-2023全国高考真题语文汇编《论语》一、名著阅读1.(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论语·卫灵公》)②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论语·卫灵公》)③子曰:“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史记·孔子世家》)④先生(王阳明)曰:“为学大病在好名。

……‘疾没世而名不称’,‘称’字去声①读,亦‘声闻过情,君子耻之’②之意。

”(《传习录》)【注】①去声:第四声。

②声闻过情,君子耻之:语出《孟子》。

情,实情。

对于①中画线的句子有两种解读,今人杨伯峻的解读是“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

④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解读,与杨伯峻有所不同。

(1)说明杨、王两种解读对“称”的读音和词义的理解有何不同。

(2)用自己的话写出王阳明对①“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解读的大意。

(3)在杨、王两种解读中任选一种,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依据,简要解释其合理性。

(2022·浙江·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子与人歌而善①,必使反之②,而后和之。

(《论语·述而》)【注】①善:唱得好。

②反之:再唱一遍。

2.概括说明第一则材料、第二则材料内涵的共性。

3.(1)在《论语》的记载中,孔子爱好音乐,音乐修养很高,如第三则材料。

另举一个有关孔子与音乐的例子。

(2)对第三则材料中孔子的做法进行多方面解读。

4.(2021·天津·高考真题)校文学社拟从《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中选取一个场景拍摄视频短剧。

假如你是导演,会选取哪部书中的哪个经典场景?请说明理由。

高考语文试卷论语题

高考语文试卷论语题

1. 下列关于《论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B. 《论语》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C. 《论语》分为“论”和“语”两部分,其中“论”主要论述孔子的思想,“语”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

D. 《论语》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成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语录体著作。

2. 下列关于《论语》中“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孔子认为“仁”是人的本性,是做人的根本。

B. 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C. 孔子认为“仁”是治国安邦的根本,是政治的最高境界。

D. 孔子认为“仁”是“礼”的基础,是道德的最高标准。

3. 下列关于《论语》中“中庸之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处理事物的方法,是达到平衡的关键。

B.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道德修养的境界,是人的最高道德。

C.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治国安邦的根本,是政治的最高境界。

D.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遵循“礼”的原则,是人的行为规范。

二、简答题4. 简述《论语》中的“仁”的思想。

5. 简述《论语》中的“中庸之道”的思想。

三、论述题6. 试论述《论语》对后世的影响。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论语》对后世的影响:(1)思想影响:《论语》中蕴含的儒家思想,如“仁、义、礼、智、信”等,成为中国古代道德伦理的核心。

这些思想对后世的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教育影响:《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被后世列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许多学者、教育家都以《论语》为教材,传承儒家思想,培养人才。

(3)文化影响:《论语》中的语言、成语、典故等,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这些语言、成语、典故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民间传说等领域,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

(4)政治影响:《论语》中的治国理念,如“为政以德”、“以民为本”等,对后世的政治制度、政策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论语考试题库及答案高中

论语考试题库及答案高中

论语考试题库及答案高中一、选择题1.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主要记录了谁的言论和思想?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老子答案:A2. 下列哪一项不是《论语》中提到的“四书”之一?A. 《大学》B. 《中庸》C. 《论语》D. 《道德经》答案:D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哪一章?A. 学而篇B. 为政篇C. 八佾篇D. 里仁篇答案:A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论语》中哪一位弟子的教诲?A. 颜回B. 子贡C. 子路D. 子夏答案:B二、填空题1. 《论语》中孔子提倡的“仁”的思想,其核心是“________”。

答案:爱人2. 孔子在《论语》中强调“________”,认为这是君子的重要品质。

答案:礼3. 《论语》中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________的重视。

答案:学习三、简答题1. 简述《论语》中孔子关于“孝”的理解。

答案: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孝是为人之本,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尊敬和赡养,更包括对父母意见的尊重和理解。

孔子强调孝道是社会和谐与家庭和睦的基础。

2. 请解释《论语》中“君子不器”的含义。

答案:“君子不器”意味着君子不应局限于一种特定的角色或功能,而应具备广泛的知识和能力,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情况,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四、论述题1. 论述《论语》中孔子关于“中庸”思想的理解和重要性。

答案: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中庸”的思想,强调在行为和思想上追求平衡和谐,避免极端和偏激。

他认为中庸是达到道德完善和社会秩序的关键。

孔子认为,中庸不仅是一种道德准则,也是一种生活智慧,它要求人们在面对各种情况时,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做出恰当的判断和选择。

论语高考题完整版共25页

论语高考题完整版共25页
论语高考题完整版
41、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42、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4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4、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4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 当勉励 ,岁月 不待人 。
Hale Waihona Puke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名著阅读《论语》专题练习--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名著阅读《论语》专题练习--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名著阅读《论语》专题练习统编版高三总复习《论语》练习1. 【2021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述而》)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子罕》)(1)请解释“生而知之者”与“不知而作之者”。

(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

【答案】(1)“生而知之者”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天生就聪明智慧的人);“不知而作之者”是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不知其然而盲目创作的人)。

(2)途径:学习研究古代文化;增广见闻,择善而从;注重实践,掌握多种技艺。

启示:学习孔子,掌握多种技艺,让自己成为优秀的人。

2.【2020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道之以致,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材料二)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材料三)台湾学者萧民元先生对材料二有过质疑,他认为“刑”是一个音误字(声音相近,写的人写时误听而错写),正确的应该是“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信,小人怀惠”。

(1)指出材料一所体现出的孔子的思想。

(2)你同意萧民元先生的观点吗?请结合上面二则材料和孔子的有关思想说说相关理由。

【答案】(1)孔子认为,拯救道德人心(为政以德、建立有道的社会)才是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根本。

(2)认同萧民元先生的观点,如材料一所讲,孔子反对惩罚性的行为,“怀刑”同前面的“怀德”也对应不上。

真正心里想的是“刑”的是小人,而不是君子。

而“怀信”就符合君子的行为,告诉我们君子更关注精神和道德的层面,而不是想着用刑罚来整顿百姓。

2022年高考语文《论语》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解析

2022年高考语文《论语》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解析

2022年高考语文《论语》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解析2021慈溪中学高三月考(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21~22 题。

6分一子贡曰:“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论语·颜渊》)二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

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

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

《韩非子·解老》)21. 同样谈及外在文饰与内在本质的关系,子贡和韩非子的观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2分子贡:韩非子:22. 子贡和韩非子的“文质观”,你更认同哪一个?请谈谈你的看法。

4分21.子贡:文质并重(1分,意对即可)。

韩非子:质胜文(或至美之质无需文饰或不美之质才需文饰)(1分,意对即可)。

22.参考示例1:我更认同子贡的观点(1分。

美好的外形如果离开了纯真朴实的内在,那就是徒有其表;纯真朴实的内在如果不配以美好的外形,那就显得不美(1分。

孔子也说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万物文不离质,质不离文,文质并举,才堪称完美(1分。

而韩非子将文与质截然对立,互不共存,那是错误的(1分。

参考示例2:我更认同韩非子的观点(1分。

质,是万事万物最本质的根本,最美的质无需美好的外饰;只有不美的质才用美好的外饰来遮掩(1分。

如果不求质而一味追求文,那就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甚至大搞形式主义,这是极为有害的(1分。

子贡将文与质并重,没有分清本末主次,没有看到两点之中有重点,这是错误的(1分。

【评分说明:观点1分,至少两点理由2分,驳斥另一方观点1分】2021东阳中学暑假质检(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6分【甲】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乙】布衣循私利而誉之,世主听虚声①而礼之,礼之所在,利必加焉。

百姓循私害而訾②之,世主壅于俗③而贱之,贱之所在,害必加焉。

北京高考论语真题答案及解析

北京高考论语真题答案及解析

北京高考论语真题答案及解析近年来,高考成绩对于中国学生的未来影响巨大,其中北京高考被认为是全国最为重要和竞争激烈的一场考试。

而北京高考的语文科目中,经常会出现有关论语的题目,考察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本文将对某年北京高考语文科目中的论语题目进行解析和答案讲解。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道题目的具体内容:【题目】本题共有两问。

一问:原文有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请你说明,孔子说的这些话在现实生活中给人以怎样的启示?二问:你有什么样的理解或体会?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你的想法。

【解析】这道题目是一道结合了论语原文和个人理解的应用题。

要正确回答这道题目,首先要明确孔子在原文中的观点,其次要能够将孔子的观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并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给出自己的想法。

接下来,我们来解析这道题目的具体内容和要点。

第一问要求对原文中的话语进行解释,并说明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

原文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表达了孔子对于个人行为和态度的期望。

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所处的环境和问题,不要心生怨懑,不要生怕麻烦而不敢行动,只有展示自己的一隅之见,并且不因他人的反对而改变自己的想法,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将这句话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可以给人们提供积极向上的思考方式和行为准则,使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积极态度和勇于行动的能力。

第二问则是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自己的想法和理解。

学生在回答此问时,可以从自己的实际经历、人生观等方面出发,谈谈自己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例如,学生可以谈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以及自己是如何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并克服困难的。

同时,也可以谈论自己在与他人交往中的体验,包括如何坚持自己的立场和价值观,并与他人进行有效对话。

综上所述,这道题目考察的不仅是对于论语原文的认识和理解,更是对于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的考察。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论语》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论语》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C.作者认为唐代的牛李党争,宋代洛、蜀、朔三党分立以及明代东林党等,都存在小人用卑劣的手段构陷排挤正直之士的情况。
D.作者认为像诸葛孔明、陆敬舆、范仲淹等人群而不党,真正达到了《礼记》和《尚书》中所提出的“君子之群”的境界。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此义不明,朝廷无以收群策群力之效,而朋党之祸遂为世诟病。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彼见孔子A为师B圣人传道C必授D异才E故谓之F殊。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信师而是古”中“信”意思是“相信”,与《琵琶行》“低眉信手续续弹”的“信”不同。
B.“用意详审”中“审”意思是“详细”,与《促织》中“审视,巨身修尾”的“审”含义相同。
D.王道,指以仁义统治天下的政策,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有对“王道”的相关描述。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章开头引经据典,分析“群”“党”的不同内涵,阐明了集体与个人、群与党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B.作者认为,王导、蔡邕、贾生、靳尚四人党而不群,是因为他们不是器量见识与才学兼备的人,也不值得与他们谈群而不党。
夫子哂之。
(节选自《论语·先进》)
材料二: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此“党”之义A近私也B公则为和C为周D在朝E可以收同寅F协恭之美G在野可以释H惊世骇俗之嫌。

浙江高考《论语》题汇编 Word版含答案

浙江高考《论语》题汇编 Word版含答案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1.【2009.浙江】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1分)(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3分).默写题:(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论语》)2.【2010.浙江】(1)《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4分)“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5选3小题)(1)谨庠序之教,,。

(《孟子》)3.【2011.浙江】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1)题。

(5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

②用:使。

③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算,不用十个。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1分)孔子:____________ 韩非子:____________(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4分)4.【2012.浙江】《论语·乡党》:“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分)(1) (2)(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论语》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论语》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论语》含答案
(2019浙江,21—2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6分)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

(《孟子·滕文公上》)
[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

1.“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

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的说法。

(2分)
2.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

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

(4分)
1.答案先生在说自己自谦
2.①孔子认为有仁德者修为高超,乐天知命,所以面对人生各种不如意境遇时,都能“不忧”。

②孟子立足尧、舜帝王身份,认为他们因为没有得到理想的继承者而为天下百姓“忧”。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的学说(主张)有三个方面,我都没有能力达到:仁德的人不为苦难忧虑,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子贡说:“老师这是在说自己啊!”
(《论语·宪问》) 尧把没有得到舜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而忧虑,舜把没有得到大禹、皋陶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而忧虑。

(《孟子·滕文公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22《论语》
(2014·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5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①直?或乞醯②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论语·公冶长》)
【注】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

②醯(xī):醋。

1.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观。

(1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思想观点,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如何交朋友,说的是孔子的“择友观”。

答案:择友
2.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孔子思想的领会和分析,以理解分析为主。

答题时要紧扣材料,挖掘孔子评价的用意所在。

答案: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

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

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

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

【评分标准】每问2分。

要点(1)要扣住孔子认为微生高不正直的原因;要点(2)要扣住自己的看法,需要有观点有分析。

附【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

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率?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暗地)到他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人家。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