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的性质

合集下载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导言:语文课程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升他们的语言积累和理解能力。

然而,什么是语文课程的性质?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语文课程的性质,并提供一些相关观点。

一、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语文课程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学科,具有明确的学科性质。

它包含了一系列相关的知识、原则和技巧,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语文课程,学生能够了解语言的运作机制,学习如何正确地运用语言,使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得到有效的传达。

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使它成为了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质语文课程除了具有学科性质外,还具有明显的人文性质。

语文是人类思维和文化的载体,通过语文课程,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类型的文本,深入了解社会、历史和人文知识。

语文课程不仅仅是教授学生读写技巧,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文本的解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质使得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来实践和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

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学生可以提升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不仅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步骤。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增加他们对语文课程的兴趣和理解。

四、语文课程的社会性质语文课程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培养,更具有社会性质。

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语文课程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积极的影响。

语文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在语文课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社会伦理道德和司法法律等重要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观,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因此,语文课程的社会性质使得它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结论: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多维度的,既具有学科性质,也具有人文性质、实践性质和社会性质。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它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本质内涵和意义作用。

语文新课程有哪些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追求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素质;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紧紧依靠和利用语文资源开展语文教育;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其能力;四、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什么是综合性学习?它有哪些特征?一、综合性学习是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其实质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过程和实践探究过程。

综合性学习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强调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目的是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和协调发展。

二、其特点是: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探究性。

语文新教材“新”在何处?有哪些尚需要探讨的?一、语文新教材“新”在1、编写宗旨新,新教材追求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综合培育;2、体系特征新,紧紧围绕新课标特点及要求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3、课文面貌新,新内容的选用,实现了多元化的和谐兼容;4、编写角度新,以学生为本,方便学生自学提高。

二、尚需探讨的:1、倾心于张扬人文性,对工具性关注不够;2、文言文内容安排还可商榷;3、如何进一步加入电脑知识及运用内容;4、有些要求与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距离较大。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开展阅读教学?一、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二、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三、要重视阅读方式方法的实践;四、关于语法修辞知识,要依据理解课文的需要,随文学习;五、扩大阅读面。

普通高中的语文新课程理念有些什么?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性质是什么

语文课程性质是什么

1、语文课程性质是什么?答: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2、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答:(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一共有几点?10点。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关于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和目标

关于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和目标

(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 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 发展
现代社会要求,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 知识文化积累;促进探究能力的发展,高中语文课程的 重要任务。 提高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同时关注思考问题 语文学习过程——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
语 文 四
语 文 五
选 修 系

系 列 一
系 列

系 列 三
系 列 四
系 列 五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三)必修课突出基础性和均衡性,学生通过必修 课程的学习,应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
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
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地发展。 选修课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着力于 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全面的语文素养,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 工作的需要。 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优秀文化的熏陶,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 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健康美好的情 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积极参与 实践活动,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 规划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
每个模块2学分。半个学期(约36学时)完成 一个模块的学习。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校灵 活安排课程,也有利于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
(四)必修和选修课程均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
需求,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学或
者重新学习某个模块的内容。
三、课程设计思路
(五)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课件.ppt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课件.ppt

(五)综合性学习
1.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 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 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 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 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 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 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但知识不等于能力,更不等于素养。知 识教学不能孤立进行。(三个维度:知 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 ◆语文知识教学要为培养语文素养服务, 做到有序、有度。

7-9年级“课程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
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 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 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 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像,进 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 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 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 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 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 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 感受,沟通见解。
系统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的选择灵活性
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2.语文课程的特点(四)
教师的教学和学生习得的统一
教师的 教学
学生的 习得

第二章、语文课程的性质

第二章、语文课程的性质

也正因为“语文”含义的多样性,也就导致了对 语文理解的多元性,进而也就影响了语文教育的 进程。
语文是中国的特色,国外无此说。 国外分为“语言”与“文学”,是两个学科。中
国把两个学科合为一科,因此也就产生了分歧。
※ 语文课程名称的歧义
官方解释: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所谓语文, 是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语体文。 根据构词法,把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字 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解释为语言文学或语言文章
“文化”。而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 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 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语文学科具有思想教育性,审美情趣性,有人把 语文视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看做一种文化代码 ,认为文化载体性就是语文的性能,而且语言文 字本身就是文化。如,给你点颜色看看,围魏救 赵等。
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 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 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 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 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意义:确立了现代语和现代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语文教学中听
说读写并重的教学思想。
5、还有人认为“语文”就是“言语”
●首先,在语言学中,“语言”与“言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语言”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具有一定规则、完整的符号 系统,是静态的,具有公共性和全民性。 “言语”则是人们对这套符号系统的使用过程(言语过程、 言语行为)及其生成物(言语作品),也就是听说读写的活 动及其结果。它是个人的心态与智能的行为和结果,是个体 的、动态的。 ●言语先于语言,语言是从言语中分析归纳出来的,只有通 过言语活动,语言才能发挥其交际工具的作用。

语文课程性质、特点、目标

语文课程性质、特点、目标

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目标一、小学语文的课程性质课程的性质是某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属性。

只有正确地认识课程的性质,才能在教学中正确地把握方向,落实课程的教学任务,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因此,正确地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语文教学的首要问题。

具体到语文学科来说,就是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是语文所独有的。

那么,语文的性质是什么呢?这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在教学法课本的第54页到65页论述了这个问题。

这主要是思想性、工具性、人文性的争论。

其深层原因就是由于对于“语文”的理解不同造成的。

这在前面已经讲过。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关于语文性质的演变过程。

(一)特殊历史时期(1949——1966)1、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国家首要的任务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包括政治、经济等等各方面。

在教育中,表现在语文上,认为应该对教师的思想进行改造,认为语文的问题就是教师的问题,要对教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这一时期的语文,要求既不能超脱政治,讲究单纯的语文,也不能超越语文单纯进行政治教育,认为语文教养和思想教育是一个很自然的统一过程,思想教育应该密切结合语言本身。

2、但是、1958年,偏重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语文知识教学,虽然,1959年,中央的“二月会议”批判了大跃进的浮夸,开始重视语文的落实和加强基础知识,认为教学生学会了文,学通道是自然的结果。

这时候,在全国引发了关于“语文教育目的”的讨论。

最后还是得出了结论:非常笼统地承认,文、道不可分割(文以载道)但是,在1965年开始,语文教学开始显现“极端政治化”倾向,强调语文是学习用语言文字表达无产阶级的思想观点。

政治是灵魂,必须贯穿在整个作文教学的始终。

接下来,是我们这一代人为不可思议的十年动乱,什么都颠倒了。

(二)1978年之后,一直到1990年,这是工具性和思想性交替的时期1、1978年,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人发表了很多文章,要求语文教学要做到使学生善于使用语文这个工具。

论述语文课程的性质

论述语文课程的性质

论述语文课程的性质
题目:论述语文课程的性质。

答案: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语文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是听说读写、信息输入输出的工具,是人类思想交流的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文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是人类求真、求善、求美的思想和行为的意识表现。

(2)、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使它区别于其它学科,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使他区别于其它工具。

工具性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它一切学科的基本属性。

其它学科都是把语言作为教学的工具,语文则是把掌握和运用这种工具作为自己的教学目的。

另外,语文是工具,但不是纯物质的工具,而是负载文化的工具,是物质和精神共同构成的工具,还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3)、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不可分割。

二、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概念,从语文素养的高度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基础地位。

语文素养就是根据学生的特点,经过学习和训练发展起来的语文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探究能力与创造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教学论2:语文课程性质

语文教学论2:语文课程性质

03
语文课程的内容与结构
语文课程的内容选择
语文课程的内容应基于学生的实际需 求和认知发展水平,选择适合学生年 龄段和兴趣爱好的内容。
语文课程内容应涵盖语言知识、文学 知识、文化知识等多个方面,以提高 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内容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 文字运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 等方面的技能。
情境创设
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 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课文。
合作学习
个性化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学习,共同完成任务,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 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利用多媒体技术,如 PPT、视频等,丰富教 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评价与反馈
语文课程资源的种类与特点
校内课程资源
包括教材、图书馆、教师、教学 设施等,具有系统性和便利性。
校外课程资源
包括博物馆、文化遗址、社区资源 等,具有多样性和拓展性。
网络课程资源
包括在线课程、教育网站、数字化 资源等,具有共享性和交互性。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材的二次开发
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 补充和拓展。
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目标
语文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 途径之一,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成为具
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语文课程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语文教育
近现代语文教育
古代语文教育注重经典诵读和文言文写作 ,强调儒家文化和道德教育。
近现代语文教育注重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 和文化传承,开始出现白话文教学和文学 教育。
校外资源的引入

(完整版)语文课程的性质

(完整版)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程的性质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历来争论很多,本节不纠缠于历史上的争论,而是针对《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描述,来阐释这一语文课程的根本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课程性质"是这样表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的“工具性"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语文是个人学习和个体社会化进程的基本工具;第二,语文是人们彼此之间进行交际的主要工具;第三,语文是人类文化历史传承的重要工具.我们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强调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使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语文的“人文性”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语文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蕴藏着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精神内核;第二,语文是人们思维和思想的重要载体,它显现着人们的思维和思想的基本形式;第三,语文是人们丰富情感的重要载体,它包含着人们在外界事物影响下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反应.我们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强调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发挥其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一改过去过分追求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一面,忽略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一面,强调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目的在于突显这两方面的功能.过去,语文教学曾因过度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从而弱化了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忽略了形象感染,轻视了情感熏陶,使本应具有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语文教学缺失了应有的文化魅力,语文教学陷入了“纯工具论”的泥潭。

现在,“人文性”作为一个新名词出现在语文教师的视野中,引起了语文界的高度关注。

在教学中如何体现语文的人文性成为人们研究探讨的热点问题,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又开始淡化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工具性,从过去的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如在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人文内涵,让学生谈一谈“读了课文之后你最受感动的地方是什么”、“最让你难忘的是什么”、“你觉得课文中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什么”、“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你最喜欢的段落”,整个课堂就围绕着此类问题让学生畅谈感悟,就像一场抒发感受的讨论会。

新课标试题

新课标试题

新课标试题一、名词解释(10 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龄,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文化、身体、心理素质 ) 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二、填空(20 分)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 、新的语文性质定义,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的教育理念,有利于人才的成长。

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⑴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⑵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⑶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⑷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⑸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⑹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三、判断(10 分)1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 √ )2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 √ )3 、语文教学的特点一是人文性,二是实践性,三是民族性。

( √ )4 、语文实践的基本方式是说、唱、读、写。

(×)5、语文课程目标在初中阶段识字与字的要求是熟练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累计认识常用汉字 4000 个其中 3000 个左右会写。

(×)四、简答(24 分)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答: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思想,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④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答: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②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制一贯教材,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其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⑥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

篇高中语文新课程概述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1 、如何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性质,是指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根本属性。

它对语文教学的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具有制约作用。

语文课程性质的演变过程,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过程。

要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必须弄清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二是什么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三是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1 )什么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以语言的工具性为基础和前提的。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语文课程是认知的工具。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叶老的“工具论”把语文课程定性为基础工具,认为语文是学习其它一切学科的工具,这个论断是非常正确的。

因为只有学会熟练地使用语言,才能进行的阅读与表达,这是其它学科学习所必备的条件。

有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解答数学应用题中起主要作用。

尽管阅读能力和计算能力对于成功地解答应用题都起作用,但阅读能力比计算能力起的作用更大。

也就是说,学生阅读能力强,他的数学成绩也会相对地好,由此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凡是以言语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其学习成绩与语言学科的学习成绩呈正相关。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

那么,作为学习语言的语文课程,如何充分发挥其认知工具的作用呢?首先,要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并利用这些能力进行语言交流、解释和记忆。

这种认知工具具有再认知的特点,学生只有掌握了语文能力,才能再学习。

其次,要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掌握获得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自学方法。

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两者密不可分,又因为任何学习方法都是和思维方法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获取自学方法的过程。

语文课程性质的名词解释

语文课程性质的名词解释

语文课程性质的名词解释语文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一门科目,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文化素养。

它是一门全面的课程,包含了语文知识的学习、文学作品的阅读、写作技巧的培养等多个方面。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指该课程所具有的特点和属性。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语文课程的性质。

第一,语文课程的性质是综合性的。

语文不仅涉及汉字、词语的学习,还包括语法、修辞、篇章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语言的运用规则和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第二,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可塑性的。

语文技能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个学生的语文能力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得到不断提升和改进。

学生可以通过不断地阅读、写作和演讲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发展自身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三,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开放性的。

语文是一门有着丰富内涵的学科,包含了古代文学、现代文学、诗歌、散文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感兴趣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研究。

通过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文学情趣和审美意识。

第四,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实践性的。

语文不仅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视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写作文章、进行演讲等实践活动,可以将所学的语文知识和技巧运用到实际中去,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五,语文课程的性质是文化性的。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感受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和精神内涵,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能力。

第六,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启发性的。

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文章的批判性思考、语言的灵活运用等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创造力。

语文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帮助他们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性质是综合性、可塑性、开放性、实践性、文化性和启发性。

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程的性质
❖ 认识到语文所识到语文学科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 统一。
课标对语文性质的描述
❖ 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 工具。
❖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 化载体。
❖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 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 个人的说话行为和结果称作“言语”, 个人的说话行为是“言语行为”,个人 说话的结果是“言语作品”,言语就是 对语言的运用和运用的生成物。
❖ 语言是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言语 指人运用语言的行为或指人运用语言的 结果。语言是潜在性的,言语是显性的。
❖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全民性的。 言语则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个人化的。
不同理解
语言文字 语言文章 语言文化
言语 华语
语文的本质
❖ “语文”是语言,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 言的合称;
❖ “语文”是个综合体,“语言”是根本; ❖ “语文”之“语言”是“言语”
语言和言语
❖ 言语,指人们说的话写成的文,它们不 是作为语言学对象的静态符号系统,而 是作为心理学对象的动态的言语作品, 即人们运用语言符合系统进行交际的行 为及结果。
教学参考》《语文教学之友》《语文教学研 究》、西北师大、云南师大、辽宁教育学院 等大学的学报为阵地展开的。是建国以来语 文教育界持续时间最长,论争最激烈的一次。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争鸣
❖ 于漪老师《弘扬人文,改革弊端——关于语 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指出:
❖ 近年来,工具性的砝码越来越重,许多文 质兼美的文章其思想意义在相当程度上形同 虚设,只是寻词摘段,用解剖刀肢解,作为 训练语文的例子,学 生在知、情、意方面有 多少收获要打个问号,与《大纲》的要求相 距甚远。

语文新课标中的“课程性质”解读

语文新课标中的“课程性质”解读

语文新课标中的“课程性质”解读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

这种性质,决定了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本质区别: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特点,概括起来说,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一种工具。

语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途径;也是文化传承、科学传播、思想启迪、道德熏陶的重要凭借。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言文字中蕴含的丰富人文内涵。

这种内涵,既有传统文化的影响,又有时代精神的体现;既有普遍的共同美,也有各自个性特色美。

这种内涵,是内隐的,需要用心去感悟;这种内涵,是丰富的,需要去认真体验。

语文课程的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运用语言文字,需要具有人文底蕴和审美能力;需要具有观察、思维、表达的能力;需要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健全的人格。

这样的任务,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其终身发展奠基。

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

口头表达方面,要求能听懂别人的话,讲清楚自己的意思;书面表达方面,要求能写一篇结构完整、意思明白、感情真实的文章。

同时,还要求通过学习经典作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实施语文课程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以下几点建议:注重实践应用。

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在实践中,应让学生多读多写,多接触各种语言现象,多了解各种语言表达方式,多感悟生活中的真情实感。

同时,还应让学生有机会在真实情境中交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注重整合与贯通。

语文课程的内容是丰富的,涉及到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整合各种资源,贯通课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全面、系统的学习中提高综合素养。

注重创新与拓展。

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创新。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一、学习目标•理解和掌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理解和掌握语文课程的目标,并学会制定具体课文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要点1、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即从传统语文教学重视双基训练、道德说教、课文讲析转为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形象感知、熏陶体验、语言实践。

工具性是指为事物而用,使语文作为工具作用于人。

但是,语文作用于人是通过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而实现的,我们必须要关注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要体现语文课程的文学性特点;要明确语文课程所传递的不仅仅是工具性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思想、情感力量;语文课程最根本的学习目的是在加强语文积累的过程中塑造人的心灵,恰当地、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心灵世界。

事实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不可分割的,因为人文内涵是通过一个个汉字、词语、句子、段落等语言单位而得以体现的,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很好地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学会通过语言文字本身去感受作家的思想、情感,如果不通过语言文字去感受作家的思想和情感,而只是孤立于文本的说情感,这样的情感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或者说,这样的情感获得方式不能体现出语文课程自身的特点。

2 .语文课程的目标(1 )语文课程目标是一个系统:纵向的最高目标叫“总目标”。

接下来的目标叫做“阶段目标”(低段目标、中段目标、高段目标、初中段目标)。

横向分为“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

每一课书都要在横向和纵向目标之间找准一个点,才能制定出恰如其分的目标。

(2 )课程总目标体现出的课程理念突出人文性、主体性、现代性、实践性、发展性(3 )目标的组成: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显性知识)过程和方法(隐性知识和策略知识):让学生自己亲历学习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语文中获得对人生意义的正确认识,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把握什么是真正的美。

第五章语文课程性质、功能

第五章语文课程性质、功能

说明:人文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作品本身的 情感价值观,工具性的一个核心体现就是阅读 理解能力。本段教学,紧扣关键词句“不耐 烦”“诡秘”“感受而充满皱纹的圆脸”分析, 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理解文本,重词句分析 法。而语言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人生价 值观,当别人遭遇不幸时我们应给予同情,对 人应真诚而不是不怀好意,这些话虽没有说出 来,但通过文本的分析,我们自然就感受得到 这些。这正与刘国正所说:“工具性发挥出来 就是人文性。”
E、90年代末的一场语文教育大讨论,是因 为一方面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引发的应试教育 愈演愈烈,追求语文的标准化科学化;另一 方面整个社会掀起一个人文思潮,出现了排 斥甚至否定“工具性”,而提倡或者弘扬文 学性的极端论调,这是违反文道统一原则的。 2001年新课标(实验稿),2011年确定稿 都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 本质上说,它与近百年来语文教育界经过长 期的理论跋涉和实践探索达成的基本共识是 一致的。
2、精神奠基功能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通过“立言”来“立人”。通过听、说、读、 写等语文实践活动,不断受到文化的熏陶,不断发展和完 善自己,就是一个精神生长即“立人”的过程。 中小学语文学科选择的多为一些包括丰富文化内涵、渗透浓厚 人文精神、寓意深远的文学作品,这些作为语文教育教材 的语言对学生的精神感染和文化熏陶是十分深远而且有效 的。
(2)、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及实施: 首先,我们历来十分关注的课文内容以及在 语文教学中对他们所做的阐释、评价,或 者说由读什么、写什么、听什么、说什么 的“什么”来体现的。 其次,人文性体现在语言本身,汉民族的文 化意识。 此外,听说读写以一种什么姿态方式去做本 身就带有人文性,当然,我们选择一种什 么样的人文去对待这一切,是由一定的价 值观决定的,我们应该站在价值观的高度 去把握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

简述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理念

简述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理念

简述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理念是指语文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基本特点和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发展为本: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等。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和实践来获得知识和经验4。

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使课程充满活力。

培养综合素质:语文课程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操和道德品质,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开放而有活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些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语文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性质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点。

首先,语文课程的性质是文化性的。

语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关于文化的一切都以文字的方式传承着,它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

语文课程涉及到中国历史文学中的许多作品和文章,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

其次,语文课程性质是教育性的。

语文课程不单是传播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修养,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和体会文字之美。

另外,语文课程也能帮助学生培养观察、思考、分析和表达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最后,语文课程性质还是实践性的。

语文课程不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字的意义,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文字的美妙,从而更好地发展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文学修养。

总的来说,语文课程性质是文化性、教育性和实践性的综合体,它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和实践环境,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文字的意义,并学会欣赏文学之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语文工具性的显著标志:科学的训练
语文工具性的显著标志:科学的训练
❖ 科学训练:是指体现语文学习特点和规律训练 ❖ 科学训练的研究范畴:熟读成诵、多读多写、引发
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设计、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阅读与写作技巧的指导…… ❖ 科学训练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 在实际教学中的偏差:孤立强调语言技巧,忽视对 内容的理解,缩小语文训练范围、训练内容变为应 付考试的题库、训练中教师越俎代庖……
具。”
——叶圣陶
❖ “工具论”
❖ 把语文课程定性为基础工具
如何充分发挥其认知工具的作用呢?
❖ 首先,要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的 言语实践中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并 利用这些能力进行语言交流、解释和记忆。
❖ 其次,要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掌握获得语 文知识和能力的自学方法。
2.语文课程是表情达意的工具
❖ 第三,教师放弃“课堂权威”和“话语霸权”,创 建“课堂民主”,构架“心灵沟通”的桥梁。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 1、语言和语言的人文性 ❖ “汉民族从不把语言仅仅看作一个客观、静
止、孤立,在形式上自足的形象。而把语言 看作是一个人参与其中、与人文环境互为观 照、动态的,在内容上自足表达与阐释过 程。” ❖ 2、语文和语文人文性 ❖ 语文的人文性主要指课程内容的人文性。一 般来说任何形态的课程内容都应包含五种基 本要素,即认知性知识或经验要素、道德性 知识或经验要素、审美性知识或经验要素健 身性知识或经验要素、劳动性知识或经验要 素。
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理解
❖ 1、“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 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 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杨再隋《全
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2、“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 想情感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 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巢宗祺《全日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的工具性属性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以语言的工具性为基础和 前提的。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 面。 ❖ 1.语文课程是认知的工具 ❖ 2.语文课程是表情达意的工具
1.语文课程是认知的工具
❖ “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 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
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
❖ (1)语言本身是一种工具
❖ 语言自身的特点:一是人类自身具有的工具, 二是适应全民使用的工具,三是与生活密切 相关的工具,四是与人的思维和思想感情不
可分割的工具,或者说是人类精神的一个组
成部分,五是技能性很强的工

——刘正国
(2)语文学习还具有心灵交流功能
(3)同属于工具性课程的语文与数学在体现 工具性的作用上的不同
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程性质的确定
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 学大纲》: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 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 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性质确定的意义
❖ 1、有助于语文课程目标的全方位建构 ❖ 2、有助于建设开放性的语文教材 ❖ 3、有助于语文学习方式的根本性改变 ❖ 4、有助于语文评价体系的全面实施
(1)语文实践能力:
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
交际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和良好的语文 感受能力——语感。
(2) 提高语文实践能力的途径:语法、修辞、
指导学生适当掌握语文知识
逻辑、文体
在实践中积累大量的语文材料
第三节 语文学科“人文性”
“人文性”的涵义
❖ 汉语“人文”:词《辞海》中的解释是: “旧指诗书礼乐等。《易·贲》:‘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 化成天下。’今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 3、语文学习的人文性
❖ 学习者要把自己的情感和经验融合进去,积极参与 ,全身投入,体认文中丰富、深刻的思想情感的同 时,学习者自身的思想和精神境界也得到提升。
❖ 4、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 首先,教师本人要具有人文精神的素养。
❖ 其次,教师角色的转变,由过去单纯的知识传授者 和讲授者,转变为课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和促进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
❖ 课程标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 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 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 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 (1)语文实践 (2)改变长期以来的教学模式 即:变“灌输——训练”为“自主、合作、探究”
3、重视开辟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 3、“所谓人文性,在中西碰撞的基础上,就 是人性和文化性的合称。”(韦志成《语文学科教
育学》)
❖ 4、一般人认为: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内涵应包 括民族性、文学性和文化性三个方面。语文 课程的人文性不仅是语文课程的内容的人文 性,还应包括着一种特定的方法。
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涵义
❖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情 感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 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 西方“人文精神”:人文主义与宗教信仰相对 立,主张从宗教的神灵的彼岸王国回到世俗的 感官的物质生活,认为前者是虚幻的,后者是 现实的,才是人本身。
❖ “人文精神”演绎为: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 律的人与社会的事务,其核心是贯穿在人们的 思维与信仰、理念、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 美趣味中一种文化活动的内在灵魂与生命。
工具性的内涵
❖ 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 ❖ 人脑思维的工具 ❖ 学习其它学科的工具 ❖ 传承文明的工具 ❖ 传载人类社会的价值观的工具 ❖ 社会正常运转的工具
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点
❖ 1、语文课程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 2、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 ❖ 3、重视开辟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 重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1)在课堂教学生学语言,要尽量利用学生的生
活体验
❖ (2)要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组织和指导学生
接触学校之外的社会生活,观察生活,体察生活, 在实际生活中学习人民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并运 用语言服务于丰富多彩的生活。
1、语文课程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