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史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六 二十年代文学论争
1、与国故 论古文白话之消长》 、《致蔡鹤 卿书》,指责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覆孔 孟、铲伦常”。提出“文言不当废,白话不当 用”。林纾还发表模仿古人的文言小说《荆生》、 《妖梦》诅咒文学革命领袖。 蔡元培在《答林琴南书》中给予驳斥,并重申 “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支持文学革命与新思潮的传播。《新青年》全文 转载《荆生》并逐句批驳。
赫胥黎
3、周作人《人的文学》以西方资产阶级人 道主义为基础,直接的理论来源,是当时 日本文坛兴起的“白桦派”人道主义文学 理论。
志贺直哉
武者小路实笃
4、易卜生主义
1918年,《新青年》第 4卷第6号出了一期《易卜 生专号》,发表《娜拉》、 《国民公敌》等三篇剧作, 都是以反传统、反专制、 提倡个性自由、妇女解放 为宗旨,与“五四”精神 相吻合。在“五四”运动 高潮中,译介易卜生作品 和宣扬易卜生主义更蔚然 成风。
《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 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 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 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 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 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 会文学。 三大主义的文学革命纲领,涉及了文学的 创作方法、平民化、社会功能等同样是本 质性的问题 。
五 外国文艺思潮的启发与影响
1、胡适受意象派影响: 胡适根据“意象派”诗人庞德关于诗歌要 靠具体意象的主张提出写“具体性”,“能 引起鲜明扑人的影象”的“新诗”。
2、严复《天演论》翻译自赫胥黎《进化论 与伦理学》,将生物进化论发展为社会历 史进化论。胡适、陈独秀的文学史观也是 来自于西方的社会进化思想。
(4)各种文学题材创作出现 小说:鲁迅《狂人日记》(《新青年4卷5 号)、《孔乙己》、《药》,叶圣陶《这 也是一个人》,冰心《斯人独憔悴》,王 统照《春雨之夜》、郁达夫《沉沦》 散文:周作人的美文 诗歌:胡适《尝试集》、郭沫若《女神》、 刘半农《相隔一层纸》、汪静之《蕙的风》
第01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教案
(一)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
五四时期著名的文学社团。 月成立于北京。 五四时期著名的文学社团。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 年 月成立于北京 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 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 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 世英、 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 王 统照12人 文学研究会宣称要“研究介绍世界文学, 统照 人。文学研究会宣称要“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 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将文艺当做高兴时的游戏 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 “ ……文 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 现在已经过去了。 文 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般问题 般问题’’ 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 般问题’’ 在创作中表现出现实主义的特色,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 在创作中表现出现实主义的特色,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 的创作为“人生派” 为人生”的文学。 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主要刊物是改 革后的《 小说月报》 和新创办的《 文学旬刊》 革后的 《 小说月报 》 和新创办的 《 文学旬刊 》 ( 后改为 文学周报》 月刊。它是五四时期规模最大、 《文学周报》)、《诗》月刊。它是五四时期规模最大、 影响最广的文学社团。 影响最广的文学社团。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因《小 年 一二八”事变后因 说月报》停刊而自动解散。 说月报》停刊而自动解散。
教案
钱玄同在一封致《新青年》的公开信中, 钱玄同在一封致《新青年》的公开信中, 指斥一味摹仿六朝骈文的文选派文人和一味摹 仿唐宋古文的桐城派文人为“选学妖孽” 仿唐宋古文的桐城派文人为“选学妖孽”和“桐城 谬种” 谬种” 。 “双簧信”:钱玄同 (王敬轩) 双簧信” 王敬轩) 双簧信 刘半农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次大规模革命性运动,也是中国百年来最有影响力的青年运动之一。
作为五四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四文学革命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1. 社会背景五四运动爆发之前,中国正处于民族危机和国家危亡之中。
旧的封建社会秩序逐渐崩溃,传统文化形态受到冲击,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使得中国人民急需寻求改变现状的出路。
2. 文学革命的理论基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得益于新文化运动的思潮影响。
新文化运动倡导“实事求是”、“民主与科学”,提倡人本主义和民族解放。
这些思潮对新兴的文学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激发了一大批文学青年的文艺创作热情。
3. 文艺团体的建立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离不开文艺团体的积极参与。
一批有识之士秉持着“文学革命”、“文艺解放”的思想,纷纷组建文学研究会、文学社团等组织,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发展。
二、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展1. 文学创新的突破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展表现在文学创新的突破上。
革命前的中国文学陷入了保守和僵化的局面,而五四文学革命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开始追求个性、自由和现实主义,注重以人为本的表达方式,提倡真实、生活化的创作。
2. 文学理论的革新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展还推动了中国文学理论的革新。
五四文学革命之前,中国文学理论主要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
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文学理论经历了一系列革新与探索,提出了一些新的文学观念和表达方式,如白话文运动、现实主义等。
3. 文学思潮的多元化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展使得中国文学思潮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由于五四文学革命的推动,不同文艺团体和作家们开始以不同的理论观点创作文学作品,出现了不同的文学流派和风格,如新小说、新诗、新戏剧等,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多元发展。
结论: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对于中国文学和文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人的文学”的观念地提出,标志着文学革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平民文学》中,周 作人又提出“为人生的文学”的口号,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原则,进一步发展了 “人的文学”的主张。这两篇文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意味着现代作家已 经从“非人的”古代文学中走出来,进入到“重新发现人”、建设人、弘扬人的个性的新时代。 1920年1月4日,李大钊发表《什么是新文学》,提出“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 文学,不是为个人造名的文学”,指出文学要以“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优美的文 艺,博爱的精神”为“土壤根基”,发展了文学的现实主义思想。现实主义文学以此奠基。
❖对于怎样建设新诗、新小说、新散文、新戏剧,文学革命的先驱们也进行了探讨。关于新诗 的理论文章有胡适的《谈新诗》,俞平伯的《白话诗的三大条件》,康白情的《新诗的我见》, 周无的《诗的将来》;关于小说,有胡适的《论短篇小说》,周作人的《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 发达》,刘半农的《诗与小说精神上的革新》;关于散文,有周作人的《美文》;关于戏剧, 有傅斯年的《戏剧改良各面观》等。这些文章注重借鉴外国文学的创作经验,结合新文学理论 和创作的实际经验,对各种文体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促进了新文学创作的发展。
❖在批判旧文学方面,钱玄同的态度最为激烈,他指斥文选派文人和桐城派文人为“选学妖 孽”、“桐城谬种”,从语言进化的角度指出白话取代文言是历史的必然。胡适则认为文言是 死掉了的语言文字。周作人从人道主义出发,指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属于“非人的文学”。 另外,他们还对当时盛行的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文学及旧戏曲,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周作人写 了《论黑幕》,鲁迅写了《关于〈小说世界〉》,专门批判黑幕小说同封建复辟思想同气相求 的本质,蝴蝶鸳鸯派小说的游戏消遣的文学观,为新文学创作和理论建设扫清障碍。 钱玄同 和刘半农为了能使文学革命思想能够在社会上迅速产生广泛影响,还在1918年春的《新青年》 上发表了著名的“双簧信”。钱玄同化名王敬轩,仿照旧文人的口吻,汇集了反对新文学和白 话文的种种观点和言论,写成一封致《新青年》的信,由刘半农复信逐一批驳,此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全套课件253P)
《小说月报》——二十年代文坛第一刊
立场与宗旨
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 创造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简章》 将文艺当做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 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人相信 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与人生很切 要的一种工作。 ——《文学研究会宣言》
势 种 《 《 《 《 ( 社 留 当 田 吾 郁 员 东 月 一 物 《 。 创 创 共 异 洪 创 学 时 汉 、 达 有 京 成 九 , 创 先 造 造 廿 军 在 等 夫 郭 立 二 水 造 造 生 张 , 显 后 月 周 六 突 日 日 沫 于 一 》 , 资 、 最 示 》 , 办 刊 报 期 起 本 若 日 年 平 初 出 等 》 创 都 成 季 》 》 ) 之 有 的 本 七 成 一 刊 、 造 是 、 仿 , 刊 、 、 、
新月社
1923年由胡适、陈源、徐志摩、 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 起,成员多为英美留学生。新 月社成员较复杂,本来不是一 个专门的文艺团体,带有文化社交俱乐部的性质, 1925年,徐志摩接偏《晨报副刊》,1926年4月在 《晨报》副刊上开辟《诗镌》栏目,宣称“要把创 格的新诗当作一件认真事情做”。在徐志摩的周围 形成了一个诗人群,成为新月诗派,包括闻一多、 朱湘等诗人。
创 造 社
立场与主张
只是本着我们内心的要求,从事文艺的活 动罢了。——郭沫若
创造社转向
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 1925年“五卅”为界,分 前后两期,“五卅”后, 冯乃超、彭康、朱镜我、 李一氓、阳翰笙等进步作 家加入创造社,随着革命 形势的发展变化,郭沫若 等又提出了“革命文学” 的口号。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一、清末民初的中国文学现代化背景(一)中国文学现代化起点1、历史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1917年前的近20年(满清覆灭、民国初建)外: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内:魏源等洋务派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变法”;孙中山的辛亥革命。
2、文化机制变革影响文学(由社会的变革而推动),为文学变更提供条件。
梁启超:“第一期,器物不足……第二期,制度不足……第三期文化不足。
”①法律对从事文学活动者和报刊繁荣的基本保障②现代出版业平民化③自由撰稿人队伍的出现(二)文学观念变革1、梁启超“诗界革命”:三标准——“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
”说明此诗界革命是革其精神而非革其形式,其保留诗歌旧形式的革命终不彻底。
“小说界革命”:《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过分夸大小说的社会作用,只看重小说的启蒙、新民的工具作用。
“文界革命”:成就最大“新文体”(政论文章):借鉴日本和“欧西”的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文字介于文言白话之间,“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具有很强鼓动力,宣扬其思想言论。
有意用于破桐城古文义法。
2、黄遵宪——于诗界革命走得更远,白话文运动的先导者“言文合一”,“我手写我口”——主张用俗话作诗“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主张用新思想和新材料3、王国维他没有梁任公提倡革命的煽动力,却具有真正的文学新品质。
引入叔本华和康德的哲学思想进入文学的精神世界,较之同时代人由进化论进入文学,更迫近文学本体。
在文学观念上,将文学从“文以载道”中解放出来,成为独立的存在,则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4、周氏兄弟《摩罗诗力说》、《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文章者,国民精神之所寄也”:蕴含后来中国现代文学“重铸民族灵魂”的思想。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白话文学”论 “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 “人的文学” • 对现代散文文体的理论确认 • 《美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鲁迅:冷峻犀利 • 郭沫若:雄奇豪放 • 郁达夫:袒露自怜 • 冰心:明丽晶莹 • 朱自清:精美秀雅 • 周作人:冲淡自然 • 闻一多:浓烈沉郁 • 庐隐:激切质直 • 徐志摩:潇洒空灵
中国现当代文学
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
• 1、理性精神的显现 • 2、感伤情调的流行 • 3、个性化的追求 • 4、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中国现当代文学
思考题
一、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二、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 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三、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 和文 学社团兴起的情况。 四、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与周作人 的文学 观念与理论?
• 两个关键人物: 陈独秀 、胡适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民主与科学的提倡 ➢ 在新文化运动中,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等为代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 坚决反对旧道德、旧思想,试图建立新道德、新思 想,培养独立自由的人格,推进中国社会由近代向 现代的转型。 ➢ 他们以启蒙主义思想和启蒙主义思想家为楷模,义 无反顾地反叛封建文化,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 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思想武器, 也给文学以精神核心。 ➢ 主要阵地是《新青年》。
胡适
“今日我国之急需,……一曰归纳的理论二曰 历史之眼光;三曰进化之观念。”
中国现当代文学
★介绍西方文学 ➢ 胡适:“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
名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然后乃有自己 创造之新文学可言也。” ➢ 鲁迅:“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 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我们要运 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3)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3)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4)使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
附:五四新文学之“新”:
新思想,新观念,新主题,新内容,新人物
新语言,新形式,新传播,新队伍,新成绩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一、文学社团的活跃
五四时期文学社团活跃的原因:思想活跃、言论自由、现代出版业的发展等
二、文学研究会
2.与学衡派的论争: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对立
1922年1月,东南大学教授吴宓、梅光迪、
胡先骕等在南京创办《学衡》杂志。学衡
派学贯中西,深受新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主张“昌明国粹,融化新知”,批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认为只有继承传统才能建设新文学,思想倾向稳健保守。他们的观点受到新文学阵营的反击,以鲁迅的驳斥最为尖锐。他发表了《估〈学衡〉》,对学衡派进行了嘲讽和批判。论争体现了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对立
发起人:
郑振铎、沈雁冰、瞿世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许地山、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
缘起:
我们发起这个会,有三种意思,要请大家注意:
一,是联络感情。
二,是增进知识。
三,是建立著作工会的基础。
(《文学研究会宣言》)
宗旨:
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文学研究会简章》)
提出文学改良“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1891-1962),原名洪骍,字适之,
安徽绩溪人。1910年留学美国,从学于杜威,
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1917年在
《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出版《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l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诸方面都有成就。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白话文学史》等。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1、历史渊源与外来影响自从鸦片战争打碎了清王朝老大帝国的沉沉昏梦之后,软弱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情势使得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一直在苦苦寻索富国强民的道路。
首先有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继之有戊戌变法,效法西方搞君主立宪;然后有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府。
但是,这些努力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
1917年1月,由北大教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发表了留美学生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章,文章针对中国旧文学的种种弊端,提出了改良文学的八项主张。
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予以呼应。
接着,一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都来到《新青年》编辑部工作。
于是,一场以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为主要内容的文学革命运动,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至此,中国文学的演变与发展也以此为标志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①“三界”革命的影响从1899年开始,梁启超陆续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等一系列口号,他所强调的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文学对国民精神的改造等主张对“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发生产生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②“言文一致”的变革“文言兴而后实学废,白话行而后实学兴。
实学不兴,是为无民。
”在1897年以后,裘廷梁、陈荣衮等维新人士从“启民”的角度相继提出了白话和文言统一的主张。
③“域外文学”的启迪以林纾为代表的外国文学翻译使中国作家明白了传统小说与外国小说之间在文体表达上的巨大差异,促使他们学习并思考西方文学的表现方式。
④社会结构的转型⑤现代工业的发展现代民族工业、尤其是印刷业的发展,为报刊的大量印刷、发行提供了现实的物质保障,报刊是现代文学传播的主要媒介。
晚清文学不仅服务于当时的政治斗争,而且在思想内容以至文学形式方面都为五四新文学的萌生做了必要的准备。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为什么在1915年中国出现了新文化运动?)⑴政治方面:国家情况一天天坏下去,中国的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二、社团流派与文艺论争 (一)文学社团流派 1、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4日成立 文学研究会 于北京,1932年解体。是五四新文 学运动中成立的第一个纯文学社团, 也是《新青年》后第一个主张文学 革命的团体。 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 茅盾等12人,会员有200余人。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 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人 生而艺术。
Hale Waihona Puke 创作方法上倾向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 实主义。 是文学史上的人生派。 主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 《诗》等 创作方面:描写真实生活,反映社会问题, 注重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促进了20 年代问题小说的繁荣。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论争,形成了现代文 学中两种文学观念的互补。 批评了鸳鸯蝴蝶派的游戏和消遣文学观, 对打破其对文坛的垄断起了重要作用,扩 大了新文学的读者阵地和影响。 局限:夸大了文学的现实社会作用,过分 强调文学的社会价值。
《新青年》是中国现代思想的发端。 主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周作人、傅斯年等 陈独秀:《敬告青年》,是新文化振 聋发聩的宣言书。向青年提出“自主 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 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 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伪 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点希 望。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文学而 新政治、新社会;要写平民、写实、 社会的文学,废除贵族、古典、山林 的文学。
3、新月社 新月社:1923年在北京徐志摩、 新月社 胡适等发起聚会,1924年底发展为 新月社俱乐部,成员较复杂,文人、 银行家、政客、交际花都有。1933 年消亡。 发起人:胡适、徐志摩、闻一多、 梁实秋等。主要探讨新格律诗的创 作,对新诗进行了有意义的创作实 践和理论探讨,推动了新诗形式上 的发展与繁荣。 推崇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和个 人主义,强调文学表现人性的纯正 与文学的形式革新。
第二讲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
郭沫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二) 我是月的光, 我的日的光, 我是一切星球的光, 我是X光线的光, 我是全宇宙的energy底总量 !
)
(三
我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现实主义”一词,最早见之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对 法国画家库尔贝作品的评论。库尔贝不从时俗,按照 实际生活的面貌作画,被当时巴黎官方评论家们讥之 为“现实主义”作品。库尔贝为表示抗议,索性树起 了现实主义的旗帜。以后现实主义一词便作为一种创 作方法得到了广泛使用。 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就是按照实际生活所固有的样 式来再现生活;通过典型形象的塑造,揭示社会生活 的某些本质规律。现实主义作品偏重于描绘客观现实 生活的精确的图画,描写那些生活中已经存在或按照 生活的逻辑可能存在的事物,而不是以作家的好恶和 愿望来取代客观事物。
三是描写的客观性。就是作家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 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 出作家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而不要作家自己或借 人物之口特别地说出来。契诃夫曾经劲告自己的哥哥, 写小说时务必做到:不要冗长的高谈阔论,而要采取 “彻底的客观态度”。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早已存在,而且在不断 发展。在欧洲,从古希腊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 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直至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 义,就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产生、发展、成熟的历史。
周作人对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学习与借鉴主要是在 “人文主义”方面:以“人的思想”代替“神的思 想”。人文主义是一种哲学理论和一种世界观。人文 主义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 发点。对人文主义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容忍、无暴力 和思想自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原则。 现代 的人文主义开始于启蒙运动,在启蒙运动中人文主义 被看做是不依靠宗教来回答道德问题的答案。在启蒙 运动的人文主义中,超自然的解释一般被忽略,人们 将这种人文主义也称为“世俗人文主义”。
知识框架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文学思潮
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1917-1927即: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框架: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准备第二节文学革命的发生第三节外来文艺的影响第四节新文学社团与流派第五节文学思想论争第六节文学革命的意义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准备——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涉及内容: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文学变革.•“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的时间:19世纪末--1917年文学革命前,总计20年的时间,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是中国“五四”文学革命或现代文学发生的准备阶段.•意义:有了这个现代化发生期的基础,才有了“五四”后32年文学在现代化道路上的迅速发展.一、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情形1、社会变革对文学的促进1法律对从事文学活动者和报刊繁荣的基本保障.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言论、着作、出版等自由,这样文学活动和创办报刊有了法律保障.2现代出版业逐步兴盛.到了清末民初,中国现代出版事业的重心由官办出版业转移到了民营出版业,由此现代出版业具有了大众化、平民化、民主的特征,中国现代出版业的繁盛为现代知识分子提供了理性交往的空间,为文化和文学的普及奠定了传播基础.3现代社会分工在文学创作队伍方面率先实现.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传统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的路子被阻断,社会出现了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自由撰稿人队伍,出现了职业作家群.这样知识分子传统地位和角色就发生了转换.4大量读者群的培养.文学平民化、大众化的价值取向,使传统的文学接受主体发生变化,文学成为了民众参与文化的重要工具,在接受与反馈中中国现代文学培养了多样化的读者群.文学接受队伍扩大.二、晚清以来的文学观念的变革1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晚清开始的观念变革,首先归功于梁启超.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出于启蒙主义宣传的目的,很快注意到西方文学格局的不同,开始为小说和戏剧争取正统的文学地位.2、“三界革命”★诗界革命:黄遵宪——“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今”★文界革命:梁启超在1899年提出文界革命的口号,旨在提倡白话文,实现“文言一致”,打破桐城派古文的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小说界革命:梁启超——“新民自新小说始”.重点表达了他小说新民救国的主张.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3、戏剧观念的更新:重视其开启民智作用P7-8:代表人物陈独秀及其观点4、白话文运动语言观念变革文体观念革命背后有着相应的“言文合一”的语言观念变革的意愿诉求.最早提出“言文合一”的是黄尊宪,他认为言文合一使西方国家文化普及,科技发达,社会进步,中国言文分离是落后的根源,是愚民的工具.认为文言误国.之后胡适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主张.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一时代应有一时代之文学”,“今日之文学应以白话文为正宗”的观点.主张做“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的“言文合一”的“活文学”.号召使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5、真正体现出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观的,是王国维,他最早提出“纯文学”概念及超功利文学观.6、新的文学观念的产生:鲁迅、周作人的文学“立人”思想.三、文学革命前的文学作品一散文◆政论散文:以梁启超成就最高,他是本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创造了一种新文体-----“报章体”.如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新民说等.◆革命派散文本时期重要的革命派散文,如章太炎、邹容、陈天华、秋瑾等人的创作.以章太炎有学问的革命家成就最高;辛亥革命后的散文家有章士钊.革命派散文家: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二话剧◆“戏剧改良”走了两条不同的探索道路:◆一是旧剧改良,将时代政治热情与外来的审美要素注入京剧,对程式讲究的戏曲进行改良;◆一是文明戏——在话剧中渗透戏曲因素的表演.三小说◆本时期小说的发展道路则是曲折的、多元素的,形式上是逐渐改良,内容是严肃与游戏并存.1、清末小说◇梁启超、蔡元培等人的政治小说宣传政治观念,关注社会问题.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等.◇李伯元、吴沃尧等人的谴责小说讽刺带谩骂.出现了四大谴责小说:刘鹗的老残游记、吴趼jiǎn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清末域外小说翻译运动:林纾为清末民初翻译界的主将,林纾的翻译小说哺育了一代新文学作者.·林纾的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迦因小传等,·周作人兄弟的域外小说集等.2、民初小说市井通俗言情、奇侠、黑幕小说,倡导文学是消遣的游戏的金钱的文学观念.满足市民阶层的需求.◇民初小说的主流是鸳鸯蝴蝶派,最有影响的是被誉为“五虎将”的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四大说部”:徐枕亚的玉梨魂,张恨水的啼笑因缘,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李涵秋的广陵潮等.民初小说以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最为着名.◆总之,晚清文学曾一度繁荣,也曾充满了革新的朝气,但因为这种革新缺乏强大的社会基础,并且维新派人士只是把文学作为自己的宣传工具,不重视文学艺术自身的特性,在政治热情消退之后,文学又向着旧的封建传统回转.所以近代文学变革总体上仍囿yòu于传统文学内部的结构调整变通,中国需要一个更加彻底的文学革命运动.第二节文学革命的发生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的直接的背景和动因是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的性质与导向、成就与局限都与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宗旨息息相关,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的阵地:新青年1915年,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 新文化运动由此开始. 1916年9月第二卷改名新青年,1917年初移址北京.发刊词敬告青年提出“民主”和“科学”,以对抗家长专制的封建文化,开启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青年集结激进知识分子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A、重新评价孔子与传统文化B、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二、“五四”新文学运动1、文学革命的发动:标志:两篇文章1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发难文章,这场革命的第一篇宣言.观点: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贡献:提出确认白话文在中国文学史的正宗地位,宣称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是新文学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发表,就成为“五四”文学革命正式开始的一个标志.2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正式提出“文学革命”.观点:提出“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评价: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态度.并从启蒙的角度抨击旧文学与“阿谀夸张、虚伪迂阔之国民性”互为因果,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2、新青年反封建思想文化战线及主要人物——响应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主张提出后,得到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鲁迅、周作人等的响应★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和刘半农上演的一场双簧,史称“双簧信”:见教材P19.起因:★胡适、陈独秀虽然提出了“文学革命”,但在思想进步的“无声中国”一时还没有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发难者甚至有点寂寞.于是刘半农、钱玄同便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以引起社会的重视.过程:★钱玄同化名王敬轩仿照旧文人的口吻,汇集其反对新文学与白话文的种种观点与言论,写成一封致新青年的信,★刘半农根据王敬轩的信,逐一辩斥.结果:★此举引起了广泛的社会注意,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摆出了与旧文学对峙的主战姿态.3、文学革命的实绩•1新青年杂志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影响力增大,并发表了大量的白话新诗与小说.•2发表新文学作品的园地增多.除已有的新青年、新潮之外,又增加了星期评论和少年中国两个刊物.同时,京沪四大报纸副刊: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京报副刊等也开始重视发表新文学作品.•3白话文正宗地位的确立.“五四”以后,白话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涌现.据统计,五四运动高潮时期即从1919年下半年起,全国至少有400余种白话报刊出版.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也不得不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4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的还是在创作.影响深远的作品,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个人等及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郭沫若的凤凰涅盘等诗歌纷纷见世.第三节外来文学的影响一、理论渊源★进化论是文学革命的理论基础.★胡适受意象派主要是庞德影响,陈独秀受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周作人受日本文学的影响,李大钊受俄国文学的影响等.★怎样建设新文学更是参照了西方文学的历史和经验.写实主义得到提倡,是借鉴了西方文学由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到写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再到新浪漫主义的经验而得出的结论.当时大量译介了外国文学的理论文章.二、翻译作品★新青年从第一卷起就译介了外国作家的作品.第4卷6号推出易卜生专号,掀起了易卜生热.许多欧美和日本作家作品都被介绍进来.★文学革命者几乎都译介过外国文学作品.新文学期刊几乎都刊登过外国文学作品.★通过作品翻译来介绍外国文艺思潮,给闭塞的中国文坛吹进新鲜的现代气息.大规模的文学翻译活动,实际上构成了文学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外国文学思潮如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心理分析派、意象派、未来派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介绍.哲学思潮如人道主义、进化论、实证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马克思主义、尼采哲学、弗洛伊德主义、托尔斯泰主义等都有介绍.第四节新文学社团与流派在众多的文学社团中,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湖畔社等自成流派,贡献突出,是最有影响者.说明:•文学社团关键词:时间、地点、出现原因、发起人代表人物:理论或创作、宗旨主张、主要刊物、活动范围与情况、创作、影响、评价一文学研究会•中国现代第一个纯文学社团.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周作人、耿济之、郑振铎、沈雁冰等12人发起.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目标.主张文学“为人生”,提倡现实主义,被目为“人生派”.以文学旬刊、小说月报为机关刊物开展活动.1932年自行解散.二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郭沫若、郁达夫、田寿昌、成仿吾等发起.主张写“内心的要求”,表现自我,抒情色彩浓,追求“全”与“美”,被称为“艺术派”.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以1925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提倡浪漫主义文学,后期提倡革命文学.1929年2月被当局查封.三新月社具体参见教材•1923年在北京开始活动.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等均为英美留学生.初为俱乐部,主要开展戏剧活动,后创作诗歌,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办诗镌、剧刊.被称为“新月派”.其内部以晨报·诗镌为阵地,形成一个诗人群,称新月诗派.致力新格律诗创作,主张“三美原则”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闻一多,“乐意带着脚镣跳舞”,取得突出成就,又称“新格律诗派”. 代表诗人及诗作有:闻一多的死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1926年离散.1928年徐志摩在上海创新月,是为后期.1932年停止活动.四语丝社•语丝周刊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散文为主的文学刊物.因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1924年11月17日于北京.以鲁迅、周作人为中坚,成员还有钱玄同、刘半农、林语堂、孙伏园、章川岛章廷谦等.其中鲁迅被称为语丝派主将.发表杂感、时评、小品,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被称为“语丝文体”,对后来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0年3月10日语丝第5卷52期终刊.•“语丝文体”:最突出的特点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鲁迅语.散文创作主要集中两个方面:一是以鲁迅、周作人为代表的锐利活泼的杂文;二是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默冲淡的小品文.因提倡这种幽默活泼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五湖畔诗社•以写爱情诗闻名.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因出版四人诗合集湖畔而得名.成员有: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汪静之.代表作: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的诗歌合集春的歌集,汪静之的诗集惠的风.第五节文学思想论争•一、20年代的文学论争主要体现在新文学的意识、语言与封建的旧的文学传统之间的分歧与斗争:◇对以林纾为代表的封建卫道者的论争1、早在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不久,林纾便写了论古文之不当废的文章,盲目地维护文言文的正宗地位.2、1919年初,趁政治形势日趋严峻之机,保守派便对文学革命以至整个新文化运动发起了疯狂的反攻.林纾也重新披挂上马,发表了致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的公开信致蔡鹤卿太史书,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等人文,攻击当时主要由北大教师编辑的新青年是“覆孔孟,铲伦常”,攻击白话,宣称“拚我残年极力卫道”.,蔡元培立即写了一封题为答林琴南书的公开信,据理反驳了林纾的责难,并且声明了自己的治校原则:“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3、1919年2、3月间,林纾又在新申报上连续发表题名荆生和妖梦的两篇文言小说,以影射手法攻击新文化运动及文学革命者.对此,新文学阵营也都给予了揭露和批判.李大钊写了新旧思潮之激战,揭露了林纾之流的阴谋;鲁迅在“随感录”等一系列杂文中讽刺抨击了“国粹家”;新青年对荆生逐字进行批驳.林纾便成为“拼我残年,极力卫道”的悲剧.林纾只能寄望将来.◇与封建复古主义“学衡派”的论争1922年1月,梅光迪、胡先骕、吴宓办学衡月刊,打着“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旗号,批评新文化运动.梅光迪写评提倡新文化者,胡先骕写评〈尝试集〉、吴宓写论新文化运动,提出较系统的批评,以文化重构中的稳健立场批评运动中的偏激,但基本持否定态度.新文学阵营及时进行了揭露和打击.鲁迅首先写了估学衡一文,着重揭露其“学贯中西”的假面.◇与“甲寅派”的论争章士钊先是在甲寅周刊第1卷第9号上重登了他在1923年发表过的评新文化运动,该文极力否认文化有新旧优劣之别,企图以此否定新文化运动的存在依据和历史意义.接着,又发表了评新文学运动一文,说“吾之国性群德,悉存文言,国苟不亡,理不可弃”,提倡“读经救国”,兴起复古思潮.实是对新文学和白话文进行攻击,对文言辩护摆好.高一涵、郁达夫、成仿吾写了“评新文化、新文学运动”的文章,鲁迅写十四年的“读经”、古书与白话、答KS君等批驳.“甲寅派”随段琪瑞政府倒台而消匿.评价:在新文学阵营的强大火力打击下,随着段祺瑞政府的倒台,“甲寅派”的进攻也很快宣告失败.可以说这是新文学与旧文学,白话文与文言文的最后一次重大战役,自此,新文学和白话文的脚跟站得更稳了,虽然后来还有复古的沉渣泛起,但再也没有形成大的气候.•二、新文学阵营在与各种复古思潮进行斗争的同时,自身也在发生着分化和斗争.◇问题与主义之争1919年1919年5月,李大钊将其主编的新青年第6卷第5期编成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载的他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不仅引起了当时军阀政府的恐惧和仇恨,也使胡适等在政治上主张改良主义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感到不安.于是引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1919年胡适接编了每周评论,取消了该刊反帝反封建的政治内容,并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从而引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他在该文中提出,应多研究具体问题,少谈“好听”的主义“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还说要对社会问题作“根本解决”,乃是“自欺欺人的梦话”.文章刊出后,李大钊立即着文再论问题与主义批驳.后来,胡适又发表三论问题与主义、四论问题与主义等文,继续宣传其思想;李大钊则继续宣传社会主义,不断批判胡适.评价:这一场“问题与主义”之争,是新文学阵营内部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与温和、改良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冲突的开始.这种思想上的冲突,不久即导致组织上的分化.◇对“整理国故论”的批判1923年-1925年1919年12月,胡适在新青年第7卷第1号上发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用“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16个字概括“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他认为,只有通过科学的整理和鉴别,才能区别“国故”中的“国粹”和“国渣”,才有利于批判“国渣”和继承“国粹”.1923年以后,胡适竟大张旗鼓地提倡起“整理国故”来.1924年,他还为青年学生开列了一份将近200部的“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胡适对青年学生的错误导向很快就引起进步思想界和新文学阵营的关注.成仿吾的国学运动的我见、郭沫若的整理国故的评价、沈雁冰的进一步退两步等文,都批评了胡适的错误,指出了“整理国故”口号的消极作用.鲁迅当时在中国小说史研究方面作出过巨大贡献,但他却能从民族进步的大局出发,坚决反对引导青年学生去钻故纸堆.他的着名的青年必读书一文,就是针对由胡适等人造成的读古书的风气而发的.他诚恳地告诫青年学生:“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评价:在当时新文化尚未站稳脚跟,军阀政府极端恐惧青年学生接受新思想、参预政治活动的情况下,胡适的这种作法实际上起到了有利于文化复古思潮和军阀独裁统治的不良作用.◇与现代评论派的斗争1924年1924年底,在胡适的支持下,陈源、徐志摩、王世杰等人创办综合性周刊现代评论,也是一个重要的发表新文学作品的园地.但在发生女师大风潮和“三一八”惨案时,现代评论“闲话”栏的主要撰稿人陈源却站在校长杨荫榆和教育总长章士钊一边,污蔑进步学生,攻击支持学生的鲁迅.在这些问题上,鲁迅与之作了持久而又激烈的斗争.写了大量文笔犀利的杂文,剥下了陈源貌似公允平和的假面具.这些杂文后来大都收入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编.第六节文学革命的意义参考教材一、头十年或“五四文学”的阶段划分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920年白话文胜利,文学革命仍在前进,至1927年形成一个时期.这十年的新文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17年初--1920年:萌芽阶段.创作实绩: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作品都产生,但除鲁迅的几篇小说外,都很幼稚.★1921年新文学社团出现—1926年北伐战争前夕:文体大解放的活跃阶段.创作实绩:鲁迅的呐喊、彷徨、郁达夫的沉沦、郭沫若的女神都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新文学第一代作家都在这一时期登上文坛,周作人、朱自清、冰心、闻一多、徐志摩等人的作品已经走向成熟.★1926年春--1927年冬,沉寂阶段,主要原因是新文学作家投身革命,置身于北伐战争.作家南下,创作减少.但此期革命文学的理论倡导和最初实践为下一时期无产阶级文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二、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思想意义.否定封建,提倡民主与科学,进行思想启蒙.•文学观念.白话文,“人”的文学,审美多样,革命使命.•联结中外.继承了中国文学传统,吸收了外国文学营养,形成开放态势.•形象更新.帝王将相、秀才英雄、才子佳人被农民、市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取代.•或内容上;文学观念上;世界性上教材p27三、文学革命的特点•理性精神的显现.启蒙、改造社会人生、人生探索、“问题小说”.思想大于审美.•感伤情调浓厚.问题、乡土、自叙传小说,以及诗歌、小说、戏剧都有.因生活痛苦和醒来后无路可走所至.•个性化追求.写个人,“表现自我”、主观情怀、个人心理、独特风格.•创作方法多样.现实主义被众多新文学作家所认同,并逐步成为主流的原因.但在“五四”时期,并不存在现实主义独尊的现象,现实主义与其他思潮、方法多元并存,形成了非常活跃的创作局面.只是到了第一个十年的后期,一般新文学作者在进行了各种创作方法的尝试之后,逐渐都转向现实主义.这种转变,对于小说创作来说收获更大一些。
30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1917-1949年中国现代文学的三个历史阶段
一、1917-1927年以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 学;
二、1928-1937年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 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
三、1937-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开端 以及承继、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大众 化的40年代文学;
中国白话文学的运动 当然不完全是我们几 个人闹出来的,因为 这里的因子是很复杂 的。我们至少可以指 出这些最重要的因子: 第一是我们有了一千多年的白话文学作品……
第二是我们的老祖宗在两千年之中,渐渐的 把一种大同小异的“官话”推行到了全国的 绝大部分……第三是我们的海禁开了,和世 界文化接触了,……此外,还有几十年的政 治原因。
(胡适:《逼上梁山》)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
1917年1月还在美国时,就在《新青年》 (第2卷第5号)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一文,提出文改良“八事”主张,此文是五四 文学革命的“一个‘发难’的信号”,也是这 场革命的第一篇宣言。
《文学改良刍议》
“八事”主张:“一曰: 须言之有物。二曰,不 摹仿古人。三曰,须讲 求文法。四曰,不作无 病之呻吟。五曰,务去 滥调套语。六曰,不用 典。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表现“人”
文学革命的发展
二,新文学刊物的发展
1918年1月,《新青年》编辑部扩大,4卷1期 改由陈独秀、钱玄同、胡适、李大钊、沈尹默 (鲁迅)等轮流主编
1919年1月,北京大学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 办了《新潮》月刊,一起提倡白话文。
京沪四大报纸副刊:北京《晨报》副刊、《京 报》副刊、上海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 《民国日报》副刊《觉悟》
,
外来文艺思潮的影晌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一、“五四” 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和标志 五四”
1917年发生的文学革命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和现代文学的 开始。 文学革命的背景和动因是新文化运动,本质是企求中国现代 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文学革命的性质与导向、成就与局限都与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给国人带来了民 主、共和的曙光。但不久之后,革命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为复辟帝 制做思想文化准备。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逆流,并于1915年当上 了中华帝国的皇帝。袁世凯复辟失败后,北洋军阀统治中国,更加黑暗, 1917年又发生了张勋复辟。 至“五四”前夕,先进的知识分子总结晚清历次变革的经验教训,意识 到中国要向现代社会转变,建立名副其实的民主共和制度,必须在意识 形态,尤其是价值观念领域彻底反对封建伦理思想,击溃尊孔复古逆流, 他们相信只有国民精神的解放才会有社会的革新进化,根本上要在传统 文化的劣根上动手。声势浩大而激进的新文化运动就是在这种精神启蒙 救国热望中掀起的。
(二)标志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开始, 《青年杂志》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以此 为开端。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三)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要为中国重新创建一套适应中国建立现代化民主国家的思想文化和价 值体系,因而它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批判旧文化和积极建设新文化。 (1)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政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等思想,此后《新青年》大力 提倡民主(德先生DEMOCRACY)与科学(赛先生SCIENCE)易白沙、陈独秀、李大钊、 吴虞等纷纷发表文章,攻击孔教,斗争焦点在反封建纲常伦理。 评价:新文化运动对传统采取猛烈攻击的态度,来不及区分传统文化中合理成分和可供现 代转化运用的部分,有矫枉过正的倾向,对西方文化径直急取,有负面影响,但那是为了 打破封建思想制酷,重新建立新的思想文化体系。 (2)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思想文化。 思想先驱们在勇猛地批判封建伦理道德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向青年宣传近代西方的各种思 想学说。卢梭的民约论、弥尔的自由论、叔本华的自我意志学说、尼采的超人学说、易卜 生的个性主义、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等等,都在《新青年》以及后起的一些刊物上得到 了介绍。当时的思想先驱们在介绍这些形形色色的思想学说时,虽然还缺乏历史的、系统 的分析和批判,但他们看重的是这些学说中与中国封建伦理相对立的因素,并且将这些学 说作为反对中国封建伦理的思想武器而介绍到中国来,却是不容置疑的,值得肯定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20年代思潮
历史评价:
为新文学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过于强调社会功利性,影响了整个现代文 学,也波及到当代文学,使文学长期习惯于 注重反映严肃的社会现实而忽略了娱乐消遣 作用。
二、创造社
成立时间地点:1921年7月 成立于日本东京。 成员:郭沫若,郁达夫、 成仿吾、张资平、田汉等, 都是当时在日本的留学生。 刊物:《创造》季刊(共 26期)、《创造周报》、 《创造日》、《创造月 刊》、《洪水》等刊物 。
2、胡适
1917年1月,胡适在 《新青年》发表著名的 《文学改良刍议》立下 首倡之功,成为文学革 命“首举义旗之急先 锋”。
胡适: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 从八事入手
“不用典;不用陈套语;不讲对仗。文当废骈,
诗当废律;不避俗字俗语。不嫌以白话作诗 词。须讲求文法之结构。此皆形式上之革命 也。 不作无病之呻吟;不摹仿古人,语语须有个 我在。须言之有物;此皆精神上之革命也。”
4、钱玄同、刘半农
刘半农: 提出打破对旧文体的迷 信,破旧韵造新韵,运 用新式标点符号等建设 性意见。
忆刘半农君
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 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 武器,来者小心!” 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 然,用不着提防。适 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 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 这自然可以是 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 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 人不觉 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 却亲近半农。
傅斯年
(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字
孟真,山东聊城人,祖籍江西永丰。历史学 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傅曾 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国立台湾大学校长。 他所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 东西”的原则影响深远。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陈独秀的“三大主义”
陈独秀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 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 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 铺张的古典文学,建立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 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 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文学革命之始,两个发起人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陈激进,胡平和 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其是非 甚明,必不容匡正为是。(陈独秀) 胡承认文学革命还可讨论……,态度太和平了, 若按他这个态度做去,文学革命至少还需经过 十年的讨论与尝试。(胡适)
三、新文学在理论上的重要收获
(1)胡适的《建设的文学 革命论》,以“国语的文 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 文学革命的宗旨。
两千年的文人所做的文学都是死的,都是用已 经死了的语言文字做的。死文字决不能产出活 文学。……中国若想有活文学,必须用白话, 必须用国语,必须做国语的文学。(胡适《建 设的文学革命论》)
(2)周作人发表《人的文 学》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
“肉”与“灵”的统一中 去表现“人”,,主张 “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于 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 究的文学”;进而在《平 民文学》提出“为人生的 文学”口号。
【周作人】 (1885~1967)
我们承认人是一种生物。他的生活现象,与别的动物 并无不同,所以我们相信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 的善的,应得完全满足。凡有违反人性不自然的习惯 制度,都应该排斥改正。 但我们又承认人是一种从动物进化的生物。他的 内面生活,比别的动物更为复杂高深,而且逐渐向上, 有能够改造生活的力量。所以我们相信人类以动物的 生活为生存的基础,而其内面生活,却渐与动物相远, 终能达到高上和平的境地。凡兽性的余留,与古代礼 法可以阻碍人性向上的发展者,也都应该排斥改正。 ( 周作人《人的文学》)
现代文学第一章_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二、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 的思想解放运动, 的思想解放运动,而文学革命作为其中的组 成部分, 成部分,以激进的态度否定了以封建思想为 主导的传统文化体系 宣扬了个性解放、人性自觉、 宣扬了个性解放、人性自觉、自由平等等 新思想、 新思想、新观念 为新文化运动深入展开发挥了巨大作用。 为新文化运动深入展开发挥了巨大作用。
新文化运动
提倡民主和科学。 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新文化运动在思想启蒙上所做的两个 方面的工作:
(一)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 倡导思想自由。(破) (二)广泛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立) 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 分,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必然地会转向对封建 主义文学的攻击。
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过程中, (二) 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五 四新文化运动为白话最终成为中国现代 民族语言奠定了基础。 民族语言奠定了基础。 打破中国文学孤立封闭的格局, (三) 打破中国文学孤立封闭的格局,建 立了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 立了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
“双簧信” 双簧信”
为了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为了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1918年3月,《 年 月 新青年》上演了一场“双簧信” 新青年》上演了一场“双簧信”,在《新青 上同时发表了《王敬轩君来信》 年》上同时发表了《王敬轩君来信》和《复 王敬轩书》两篇争论文章。 王敬轩” 王敬轩书》两篇争论文章。“王敬轩”其实 新青年》编辑钱玄同的化名, 是《新青年》编辑钱玄同的化名,他把当时 社会上各种反对咒骂新文学的言论加以汇集 树立了复古派“王敬轩” ,树立了复古派“王敬轩”这样一个对立面 然后由另一个编辑刘半农发表“复信” 。然后由另一个编辑刘半农发表“复信”, 逐条加以驳斥, 逐条加以驳斥,在驳斥中阐明新文学倡导者 的主张。 的主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 是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是一次彻底的 反帝反封建的文化革命运动,它高举反对旧道德,提倡新 道德的旗帜,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 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了思想武器,也给文学以精神核心。
戏),破坏旧宗教(鬼神),破坏旧文学,破坏旧政治(特权人 治),这几条罪案。这几条罪案,本社同人当然直认不讳。但是追
本溯源,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
(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 ),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 天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那孔教、礼法、贞节、旧
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1912 年 5 月开始启用国立北京大 学。
自1916年蔡元培掌北大以后,风气大为改变。
梁漱溟在《五四运动前后的北京大学》中评价蔡元培: “今天的新中国必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其造端,而新民主义革命 则肇启于五四运动。但若没有当时的北京大学,就不会有五四运 动的出现,而若非蔡先生长校,亦即不可能有当时的北京大学。”
伦理、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那旧艺术、旧宗教。
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Hale Waihona Puke 《新青年》是个综合性的学术刊物,每号约100页, 6号为1卷。
期号 时间 性质 地点
1卷1号~3卷6号 4卷1号~6卷6号 7卷1号~7卷6号 8卷1号~9卷6号
1915、9、15~ 1917、8、1 1918、1、5~ 1919 1919、12、1~ 1920
《新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主撰的《新青年》在 上海创刊。创刊时名为《青年杂志》,1916年9月从二卷一号起正 式改名《新青年》。《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 起。
陈独秀(1879-1942),安徽人,中共 早期领导人之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陈独秀在《新青年》的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 一文,劝告青年改变观念,并提出了六条标准:
1920 年北洋政府教育部终于承认以白话为“国语”, 通令国民学校采用。
第二节
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胡适说:“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名 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然后乃有自己创造新文学 可言也。”——《论译书寄陈独秀》
鲁迅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称为新人,没有拿 来的,人不能自称为新文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 出眼光,自己来拿”。——《拿来主义》 文学革命的发动者们通过作品翻译来介绍外国文艺 思潮,向闭塞的中国文坛吹进新鲜的现代气息。大规模 的文学翻译活动,实际上构成了文学革命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
民主和科学是两面大旗。 五四新文化运动正式开端的标志是: 1915年9月《新青年》杂志的创刊。
“一校一刊”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北京大学,早年的北京 大 学 英 译 为 Peking Imperial University ( 皇 家大学)。北大源于1862年
的同文馆,1902年并入1898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必读书目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 学》、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文学研究会宣言》、蔡元培《答林 琴南书》。
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期问题
1917.1-1927.12年以五四文学 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 1928.1-1937.6年左翼革命文学、 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
3、以鲁迅为首的《语丝》派与以陈西滢为首的 “现代评论派”之间的论战。
“现代评论派”(鲁迅提出)多由一批欧美留学归国的自
㈠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㈡进步的而非退守的; ㈢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㈣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㈤实利的而非虚无的; ㈥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在《新青年》6卷1号中的《新青年罪案 之答辩书》中说:
“他们(指守旧派)所非难本志的,无非是破坏孔教,破坏礼法,
破坏国粹,破坏贞节,破坏旧伦理(忠孝节),破坏旧艺术(中国
张‘文学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旗上大 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胡适,祖籍安徽绩溪,原名洪
骍,谱嗣糜,后来改名适,字适
之。1910年,第二批庚款赴美留 学生。1917年1月从美国寄来《文
创造社
3、新月社
新月之名,来源于泰戈尔的《新月集》,1923年改社团在北
京开始活动,1924年正式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 梁实秋等,多系英美留学生。出版的期刊先后有《诗镌》、《新
月》、《诗刊》,新月社主要探讨新格律诗的创作,对新诗进行了
有意义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推动了新诗形式上的发展与繁荣。 推崇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强调文学表现人性的纯
品散文成就最高。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任意而谈,无所顾
忌”的“语丝体”。 “语丝文体” 的特点:“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
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要竭力加以排击”。(鲁迅语)
第四节
20年代文学论争
五四文学革命为新文学的发展开道,必然要与守旧 的文学思想与势力发生冲突和斗争。20年代的文学论争 主要体现在新文学的意识、语言与封建的旧文学传统之 间的分歧与斗争。表现在与“学衡派”的论战,与“甲 寅”复古论调的论战,以鲁迅为首的“语丝派”与以陈 西滢为首的“英美派”知识分子之间的论战等。
正与文学的形式革新。预示着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第一个以“英美派”
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新文化团体的诞生,不仅仅是一个文化团体,还 可以说是一个政治团体。1926年前后解散
4、语丝社
语丝社于 1924 年 11 月在北京成立,因《语丝》杂志而得名,
是“五四”后一个重要的社团。以鲁迅、周作人为中坚,成员有
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语丝社提倡散文,注重社 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以简短犀利的思想杂感、社会批评随笔、小
最终,白话文取得了胜利。
1918年5月《新青年》的第4卷5号正式完全改用白 话。 1919 年 1 月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创办 的《新潮》月刊(英文名The Renaissance意即文 艺复兴)积极响应。
京沪四大报纸副刊:北京的《晨报》副刊、《京报》副刊、 上海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 悟》(显示着新文学的创作实绩)。
个人刊物 同人刊物 同人刊物
上海 北京 北京、上海 上海 广州
1920~1922、7、 机关刊物 1 中共中央理论刊 物
不定期季刊(4期、1923~1926 5号)
文学革命的的兴起与发展过程
标志: 1917年1月《新青年》第2卷5号刊出了胡 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文中提到了文学革命从“八 事”入手的主张。
学改良刍议》。1922年任北大文
科学长抗战中胡适曾任驻美大使。 1946年任北大校长,49年离开大
陆赴美。 1957年当选为台湾中
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去世。 胡适:(1891—1962)
胡适著作:
诗集《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中国 哲学史大纲》、《胡适文存》12卷, 《五十 年来之中国文学》、《白话文学史》等。在学 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 求证”的治学方法
2、创造社
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发起人为郭沫若、张资平、 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办有刊物《创造》、《创造周 报》。创作上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崇尚自我,注重个性, 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1926年后,创作社一些成员投身 革命活动,由浪漫主义转入现实主义,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 学。成员上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李一氓、 阳翰生等人,从表现“内心的要求”到“表同情于无产阶 级”,思想明显“左倾”,1929年被查封。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教学内容
这一章主要介绍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也就
是现代文学的起始。第一节讲文学革命兴起与发
展的过程;第二节讲新文学社团与流派;第三节
讲五四文学论争;第四节讲胡适、周作人与新文
学初期的理论建设;第五节讲五四文学革命的历
史意义。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同学们对五四文学革命 兴起的条件、理论建构及创作情况 有初步的了解。 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经过;鲁迅 与现代评论派的论争;新文化阵 营与《甲寅》派的论争;文学研 究会、创造社的概念。 鲁迅与现代评论派分歧的要害,陈独 秀、胡适、周作人的理论对文学革命 的功绩。
第三节
1、文学研究会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1932年解体。是五四新文学运 动中成立的第一个纯文学社团。发起人为周作人、郑振
铎、叶绍钧、茅盾等12人。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
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创作上主张“为人生” 的艺术。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主要刊物为 《小说月报》。
2、新文学阵营与“甲寅”复古论调的论战
章士钊(1881-1973)字行严,号孤桐。湖南长沙 人,曾是北洋军阀政府文化统治机构的掌权者,担任
司法总长等职务。1914年在东京创办《甲寅》(周
刊)。他在1923年发表《评新文化运动》一文,从逻 辑学、语言学、文化史等方面论证文言文的优势,攻 击新文化运动与白话文。郁达夫、成仿吾、沈雁冰等 人有理有据地对守旧复古思潮进行反击。
胡 适 手 迹
发展:北大学生及章门弟子的支持。
蔡元培在《我在教育界的经验》一文中谈及北大的革新时说:
“旧教员中如沈尹默、沈兼士、钱玄同诸君,本已启革新的端绪;自陈独秀
君来任学长,胡适之、刘半农、周豫才、周启明诸君来任教员,而文学革命、思 想自由的风气,遂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