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课件
艺术概论课件(共159张PPT)精选全文
![艺术概论课件(共159张PPT)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bae2aad8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01.png)
这个理论至今仍然占据优势,成为西方在艺术起源问题上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代表者有:20世纪初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得华泰勤,他认为万物灵。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都可以与人交感。如史前洞穴中动物的遗骨,都被堆积得整齐叠置有序。代表者还有英国慕名人类学家弗雷泽。
将军崖壁画
艺术的具体社会功能有许多种,但主要的应当是审美认知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这样三种功能。
一、审美认知作用
艺术的审美认知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
艺术对与自然、社会、历史术的基本特征
比例 : 主要是指巧妙处理建筑物各部分之间的 比例关系,建筑中长宽高的比例,凹与 凸的比例、虚与实的比例等,都直接影 响到建筑美。
均衡: 主要指建筑在构图上的对称,包括建筑 物前后、左右、上下各部分间的关系。 均衡对称常常给人一种严肃庄重的感觉 增加崇高的美感。
五、建筑艺术的特征
通过空间 形体 比例 节奏 色彩 均衡 装饰等多种因素的协调统一,才形成了建筑艺术特有的空间造型美,并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历史文化的内涵。
古罗马建筑的杰作——
罗马角斗士竞技场
特点:拱券结构 长轴188米,短轴15米, 中央的“表演区”长轴 86米,短轴54米。
实用性与审美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但是,一般来讲,园林的实用功能主要就是供人 们游憩玩赏,这种特殊的使用功能要求园林更加 侧重于审美性和艺术性。
四、中国园林
北方大型皇家园林 江南小型私家园林 诗情画意自然美 建筑美 文化美
上 海 紫 园 别 墅
园林艺术
一、园林艺术的定义 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 (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 、种植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
艺术概论课件
![艺术概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cf9cab0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09.png)
• 斯宾塞进一步说:人是高等动物,比起动 物来有更多的剩余精力,艺术就是这种剩 余精力的发泄。
• 德国学者谷斯鲁认为,“游戏”并不是完 全没有实际的功利目的,而是在轻松愉快 的游戏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在为将来的实 际生活做准备或者联系。
• 举例:小猫追逐线团————捕捉老鼠
• 小女孩玩木偶————做母亲
一、美育与艺术教育
德国美学家希勒《美育书简》,首次提 出“美育”这一概念,并且系统地阐述了 他的美育思想。
希勒将古希腊与近代文明社会进行了对 比,认为在古希腊,人的天性是完整和谐 的,人具有完美的人格,个人与社会之间 也非常和谐。然而,近代文明社会,发达 的工业造成了科学技术的严密分工和职业 等级的严格区别,这样一来,不仅使社会 与人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裂,而且使个人
• 普列汉诺夫指出,劳动先于艺术,总之, 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 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点来看待他们。
• 劳动创造了人,也为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前 提。
• 劳动中工具的制造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他的出现标志着从猿到人过渡的结束,也 标志着人类文化的起源。
舞 蹈 纹 彩 陶 盆
第二节 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
艺术起源于“交感巫术”的进一步发展:
•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金枝》 • 美国美学家托马斯《艺术的发展及其他文化史
理论》 • 艺术史学家希尔恩《艺术的起源》
五、艺术起源于“劳动 ”
1900年,普列汉诺夫《 没有地址的信》,通过 对原始音乐、舞蹈、绘 画的分析,以大量人种 学、民俗学、人类学和 民族学的文献证明,系 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 统地论述了艺术的起源 及其发展问题,并且得
文化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 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并传授,并构 成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文化的基本核 心是历史上经过选择的价值体系;文化既 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又是限制人类活动的 进一步因素。
science and art 课件
![science and art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2174259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77.png)
艺术可以提供独特的视角和思维 方式,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自
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艺术可以促进科学和人文的交流 与融合,推动人类文明的整体进
步。
CHAPTER
05
科学与艺术的社会影响
科学与艺术在教育中的作用
培养创新思维
科学和艺术在教育中的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科学提供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而艺术则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跨学科的教育方法有助于培养出具有全面思考能力的 未来领导者。
观察和感知
科学和艺术都强调观察和 感知,通过深入观察和感 知世界,发现美和规律。
表达和沟通
科学和艺术都是表达和沟 通的方式,通过符号、语 言和形式传达思想和情感 。
科学与艺术的差异性
方法和目标
科学注重实证和逻辑推理,目标 是揭示自然规律;而艺术注重个 性和情感表达,目标是创造美的
作品。
认知方式
科学依赖理性思维和分析,艺术则 强调直觉和感性认知。
THANKS
感谢观看
计算机科学
现代电影制作中大量使用计算机技术,如CGI动画 、数字剪辑等。
CHAPTER
03
艺术在科学中的应用
艺术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总结词
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和能量及其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学,而艺术则通过创造性的方式表达和呈现美。在物理学中 ,艺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物理实验的设计和展示上。
详细描述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实验的设计和展示则是实验成功的关键。艺术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主 要体现在实验装置的美观设计、实验过程的可视化呈现以及实验结果的形象化表达等方面。通过艺术的手段,物 理实验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物理现象和原理,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艺术风格变迁规律
![艺术风格变迁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65492940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ac.png)
艺术风格变迁规律艺术风格变迁规律人类的艺术创作始终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不同的文化环境都会对艺术风格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观察到一系列的艺术风格变迁规律。
首先,艺术风格的变迁是与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的。
艺术家们总是受到社会现实的影响,他们试图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对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看法和态度。
例如,在统治时期,艺术作品往往被用来宣扬,而在工业化时代,艺术家们开始关注社会不平等和工人阶级的权益。
因此,社会历史的变迁不仅改变了艺术家们的思想,也改变了他们的艺术风格。
其次,艺术风格的变迁是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的。
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艺术创作的方式和工具,也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手段。
例如,印刷术的发明使得艺术作品可以大规模传播,摄影术的问世使得艺术家们可以更真实地记录客观世界。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数字艺术、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也不断涌现,它们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可能性,进一步推动了艺术风格的变迁。
此外,艺术风格的变迁也与艺术家个人的创作风格和追求有关。
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审美观念,他们试图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情感。
因此,艺术风格的变迁也是艺术家们在不同阶段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不断探索和发展。
有些艺术家可能会坚持传统的艺术风格,而有些艺术家则更倾向于尝试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无论是坚守传统还是追求创新,艺术家们都在不断推动着艺术风格的变迁。
总之,在观察艺术风格变迁规律时,我们必须考虑社会历史背景、技术进步和艺术家个人的创作风格和追求。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艺术创作的发展和变化。
只有深入理解艺术风格变迁的规律,我们才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同时也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
艺术概论ppt课件
![艺术概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0ab6afc3169a4517623a3c9.png)
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 宗教说、劳动说 劳动----模仿-----创作
精品课件
艺术元素的形成
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节奏-----韵律------和谐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B、艺术的本质特征
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 言。”
王宏建《美术概论》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
其号召“摹仿自然”,描述的对象 主要是人性,具有的特征:崇尚理性, 反对感情表达。
精品课件
浪漫主义
于18世纪晚期19世纪前半期盛行 于法国、英国等,是一个全欧洲 性的内容广泛的思想文化运动, 直到20世纪仍余韵不散。
精品课件
现实主义
最初源于西方最古老的文学理念,即 古希腊人那种“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 现或对自然的模仿”的朴素观念,作 品的逼真性或与对象的酷似程度成为 判断作品成功与否的准则。
精品课件
a、视觉艺术
一、绘画 中国画 西洋画 二、雕塑 圆雕 浮雕 透雕 三、书法 汉字与书法 书与画 四、摄影
精品课件
b、实用艺术
建筑艺术 园林艺术 工艺美术
精品课件
c、语言艺术
诗歌 散文 小说
语言艺术共有的基本特征
精品课件
d、听觉艺术
音乐的含义及起源 音乐的表现手段 音乐的表现形式 音乐的审美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艺术活动-----艺术生产
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概念 强调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 同时指出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 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 生产”的一种“特殊的方式”。
精品课件
艺术的本质
艺术的社会本质 艺术的认识本质 艺术的审美本质
精品课件
第二章艺术本质课件
![第二章艺术本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715e88d1711cc7931b716fd.png)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第一节艺术本质的含义第二节艺术本质的观点第三节代表性人物第一节艺术本质的含义一、艺术本质的含义二、马克思主义艺术本质观一、艺术本质的含义Ø艺术的本质,就是指艺术这种事物的性质以及艺术这一事物同其它事物的内部联系;或换言之,也就是指艺术这种事物内部的一种规定性,这种规定性规定着艺术之所以是艺术,而不是其它的什么事物。
Ø因此,要说明艺术的本质,就必须找出艺术内部的这种规定性,以及确定艺术同其它相关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差别。
二、马克思主义艺术本质观一、就艺术的社会本质来说,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Ø第一,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艺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Ø第二,艺术是一种审美的社会意识形态,它远离经济基础,通过“中间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Ø第三,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并且是对社会生活的全面反映;Ø第四,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
Ø二、就艺术的认识本质来说,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Ø第一,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其理论来源是能动的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物质第一性,认识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Ø第二,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马克思在这里提出了四种掌握世界的方式,即理论的方式、艺术的方式、宗教的方式和实践—精神的方式,艺术反映世界具有形象性和真实性,艺术的认识内容具有真实性,表现形式具有形象性;Ø第三,艺术用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这就是艺术的认识本质。
Ø三、就艺术的审美本质来说,审美是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根本性质。
Ø第一,艺术反映现实美;Ø第二,艺术创造艺术美;Ø第三,艺术是审美对象。
舞蹈艺术概论ppt课件
![舞蹈艺术概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16bdc4a866fb84ae45c8d7e.png)
作为艺术之一的舞蹈,在社会生 活中
所应起到的作用和影响,是舞蹈的功能。 除
了一般艺术功能之外,还有其独自的特 殊功
.
22
一、在研究舞蹈功能时,应认识到:
1、舞蹈的功能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不是一成 不变的。
2、舞蹈的功能是以审美为中介来发挥其作用的。 舞蹈美
是一种集功利性、审美性为一体的一种形势美。
.
10
现当代著名著名学者和美学家对舞蹈的看 法:
我国著名学者闻一多,在《说舞》一文中 写道:舞蹈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 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 现。
当代舞蹈家吴晓邦《新舞蹈艺术概论》中
对舞蹈的定义“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
术。凡是借着人体有组织和有规律的动作,
通过作者对自然或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
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统一中国后,按历代统治者 “功成作乐”的常规,于开皇初年(约公元 581—585年)集中整理了汉族传统的、兄弟民 族的、外国传入的各种乐舞,制定了七部乐。此 七部乐为:一曰国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丽伎, 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文 康伎(礼毕)。如此,隋朝也就开创了历史上在 宫廷宴享典礼中使用成套乐舞的先例。它不仅能 显示一个国家的统一与强大,还表现出某种气度 和魄力。
第一章 舞蹈的本质和审美特征
舞蹈是什么?
.
5
第一节 舞蹈的艺术本质
舞蹈是艺术的一种,那么,艺术是什
么?
列夫托尔斯泰 《艺术论》:
“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 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
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
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
这就是艺术活动。艺术是这样的一项人类
艺术鉴赏 课件 第二章 音乐鉴赏
![艺术鉴赏 课件 第二章 音乐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fa24279a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3d.png)
第二章 音乐鉴赏
经验为重要教学内容的弊端,而这些现象的产生归根结底同样是由于音乐教育对感性体验的巨大依赖所致。因此,音乐艺术的 科学发展之路如果不能认清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关系, 音乐教育的内容与教学手段恐怕只能止步于感性体验与个性经验等难以 达成共识的难题面前。 ( 一 ) 音乐感性逻辑的理性表现 音乐语言的非语义性和音响的非物质化形态对于自然科学中强调实证的认识手段存在较大的研究难度,但音乐的形式结构大量 存在对立统一原则、对称平衡、黄金分割等现象使我们有理由相信:音乐的形式结构特点在人类的感性认知与具有共性的理性 逻辑中一定存在对应的联系渠道,为此笔者提出了感性逻辑的概念。音乐的感性逻辑就是指人在对音乐作品的感性认知过程中 所存在的人的主观意志与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并存的特殊现象。这个认知过程在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三个 阶段由于都有人的主观性参与,因此感性逻辑也存在于音乐成型的整个过程。 ( 二 ) 音乐形式美的实证 由于感性逻辑的最终目标都是要建立一个整体印象,因此从音乐的形式美转变为人的感性认知美,或者在人的感性认知美中所 对应的作品的形式结构特征则成为感性逻辑获得实证的重要途径。在音乐的发展逻辑中,不论是对立还是统一,倍增数列呈现 给我们的一个首要形式就是对称,由此也就引出本文所涉及的第二个核心问题——形式美。不论是音乐本体的细部分析 还是 宏观布局的整体观照,以对称平衡为代表的音乐形式美都有大量的实证存在,这些形式美的背后隐含的逻辑规律是否是音乐感 性逻辑的一种表现形式呢? 从感性逻辑层层递进的演变形式已然能看出:数理逻辑不过是其发展逻辑的一种概括形式,因
第二章 音乐鉴赏
第一节 音乐艺术概述 第二节 音乐艺术鉴赏方法 第三节 音乐艺术经典作品鉴赏
第二章 音乐鉴赏
第一节 音乐艺术概述
《义务艺术课程标准》演示PPT课件
![《义务艺术课程标准》演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b8eed5a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12.png)
艺术创作实践
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进行绘画、雕 塑、音乐、舞蹈等多种形式的艺术 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 力。
艺术评论与反思
指导学生撰写艺术评论和反思,提 升学生对自身艺术创作的认识和评 价能力。
跨学科融合与拓展
艺术与科学融合
探讨艺术与科学的内在联系,通 过案例分析展示艺术与科学在创
新领域的融合应用。
鼓励教师参与艺术领域的学术研究,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研讨 会,提升学术素养。
持续学习与实践
引导教师关注艺术前沿动态,通过自学、进修等方式不断更新知 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校际合作与资源共享
加强学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艺术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教 师专业成长。
艺术教师团队建设策略
明确团队目标与分工
3
教师评价与家长反馈
结合教师的专业评价和家长对孩子的观察与了解 ,共同为学生的艺术学习提供全面的反馈和建议 。
05
教材编写与选用建议
教材编写原则及要求
科学性原则
教材内容应符合艺术学科的科 学性,反映艺术发展的客观规 律,确保知识的准确性和完整
性。
时代性原则
教材应体现当代社会、经济、 文化、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 反映艺术领域的前沿动态。
适切性原则
教材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规律,贴 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多样性原则
教材应呈现多样化的艺术形式 、风格流派和文化背景,拓宽
学生的艺术视野。
优秀教材案例分享
案例一
《XX艺术》教材,注重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通过跨学 科的主题设计,引导学生探究艺术与社会、历史、文化等 方面的联系。
档案袋评价
建立学生个人档案袋,收集学生的作品、反思、互评等材料,以展 示学生的学习进步和成果。
艺术学概论之艺术鉴赏PPT课件
![艺术学概论之艺术鉴赏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2d6e1f3c5da50e2534d7f6b.png)
顿悟
• 顿悟:原是佛教用语,与渐悟相对,也是在艺术鉴赏的审美升华阶段时常发生的现象。是指在审美欣赏的 过程中,欣赏主体面对欣赏对象时对于作品的艺术境界和艺术意蕴的一种瞬间的领悟。
• 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作为整个审美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指 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达到艺术审美活动的高潮阶段, 调动再创造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激起丰富的情感,设身处地地 生活到艺术作品之中,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把外在作品中的 艺术形象转化为鉴赏者自身的生命活动的心理现象或心理过程。
第36页/共49页
一、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
• 艺术生产的全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鉴赏这三个部分或三个环节,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 整的艺术系统。
• 艺术鉴赏是指读者、观众、听众评介艺术作品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第1页/共49页
• (一)艺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 (二)艺术鉴赏力的培养和提高 • (三)艺术鉴赏中的心理现象
第20页/共49页
艺术鉴赏中的一致性
从艺术鉴赏时代性来看,由于各个时代在社会实践、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自己的特征,从而 使得这个时期的艺术风尚产生某种共同性或一致性。
第21页/共49页
第22页/共49页
第23页/共49页
艺术鉴赏中的保守性
• 所谓鉴赏心理的保守性,就是鉴赏审美经验中的定向期待视野, 是指人们的鉴赏趣味习惯于某种传统的趋向进行,具体表现为 鉴赏活动中人们的种种偏好与选择,以及各种拨弄共同的欣赏 习惯,常常具有某种定势或趋向。
第4页/共49页
期待视野
• 所谓期待视野,是指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素养、审美趣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 的一种欣赏水平和欣赏要求,在具体阅读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
5-马工程《艺术学概论》课件_第五章【已添加内容】
![5-马工程《艺术学概论》课件_第五章【已添加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afeadc6b5727a5e9856a61fe.png)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艺术学概论
• (一)接受主体之主观条件的构成因素 • (二)接受主体之主观条件的能动转化
(一) 接受主体之主观条件的构成因素
接受主体的主观条件是由接受主体的审美鉴赏力、艺术 素养、文化修养和人生阅历等因素综合构成的。
• 审美鉴赏力 • 艺术素养 • 文化修养 • 人生阅历
审美鉴赏力
• 所谓审美鉴赏力,是指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 包括审美感知力、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审 美鉴赏力是艺术鉴赏主体顺利开展艺术鉴赏活动的 首要条件,据此构成艺术接受主体的基本主观条件。 缺乏了审美鉴赏力,艺术鉴赏就无法展开,艺术接 受的进程就丧失了起点。
• 一、接受主体的主观条件 • 二、接受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一、接受主体的主观条件
• 接受主体的主观条件,是由艺术接受的一般特点所 决定的。首先,艺术接受是以艺术鉴赏为基础的审 美认识活动;其次,艺术接受又是一种审美再创造 活动。这就要求艺术接受主体相应地具备审美认识 和再创造的能力。审美认识包含了审美期待、审美 感知与审美判断;审美再创造包含了理解、移情、 联想与想象,需要感性与理性统一协调的更复杂的 心理机制。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接受主体的审美鉴 赏力、艺术素养、文化修养和生活阅历的合力作用。
(一)接受主体对艺术接受的主导性
艺术接受是接受主体调动其生理和心理因素进行的审美 实践活动,因此,在艺术接受活动中,接受主体始终占 据主体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
艺术创作课件
![艺术创作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4f68d5202020740bf1e9b2d.png)
➢意象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发展逻辑 ➢作家创作动机中途转换
人物形象的最终结局不是作家可以控制的:新版《红楼梦》 与老版《红楼梦》
诠释学:指在对文本进行解释时,理解者根据文本细节来
理解其整体,又根据文本的整体来理解其细节的不断循 环过程。德国施莱尔马赫正式提出这一概念。 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论语》
艺术家与艺术发现,构成了艺术创作必不可少的 两个要素。
创作是这两个要素的深刻遇合。
PPT学习交流
6
3、创作动机的生成
创作动机是艺术家在积累审美经验、进 行生活体验的基础上,伴随着审美发 现而萌动的。
有的直接产生于生活体验中,有的由于 客观事物的刺激,触动了审美经验中 的敏感点。
PPT学习交流
7
• 动机指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动力,即导致行为发 生的主观意图。
40
想象的作用:
在艺术触发的刺激下调动生活积累,形成未来作 品的胚胎。
托尔斯泰说:
• 思考,反反复复思考拟定中非常庞大的作品里要 写的人物、可能发生的一切情况,考虑从百万种 可能的组合中择取一种,即百万分之一,困难得 可怕!
PPT学习交流
41
联想
联想是由此物想到彼物,也是一种想象。 联想主要分为: 接近联想:空间与时间 类比联想:相似性 对立联想:矛盾关系 因果联想:因果关系
PPT学习交流
25
三、艺术传达
艺术传达是艺术创造的最后阶段。它是 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 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 在构思中已经基本酝酿成熟的审美意 象转换为艺术符号,表达成具体的物 态化形态。
PPT学习交流
26
1、意念转化 2、技巧运用 3、艺术意蕴的提升
PPT学习交流
马工程《艺术学概论》课件-第五章
![马工程《艺术学概论》课件-第五章](https://img.taocdn.com/s3/m/58894b42bed5b9f3f90f1cd0.png)
4.审美体验
• 在艺术鉴赏过程中,有了对作品的审美感知,更深 的审美体验就要接踵而至了。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 验首先是一种情感活动,但也需要想象和联想的参 与。借助于想象,艺术鉴赏者才能进入质的欣赏境 界,才能发挥出再创造性,充实作品的形象,生发 作品的意义。
人生阅历
• 所谓人生阅历,是人在既有生命历程中获得的见闻、 经验及价值判断力。人生阅历与人的年龄、所接触 的人群以及所涉足过的地域都有密切联系。人生阅 历的深浅将影响接受主体对某些艺术作品的理解。
(二) 接受主体之主观条件的能动转化
• 在接受主体所应具备的主观条件中,审美鉴赏力是 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艺术素养、文化修养和人生 阅历只有朝着审美鉴赏力转化,才能释放出能动性, 对艺术接受产生积极影响。
• 一、接受主体的主观条件 • 二、接受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一、接受主体的主观条件
• 接受主体的主观条件,是由艺术接受的一般特点所 决定的。首先,艺术接受是以艺术鉴赏为基础的审 美认识活动;其次,艺术接受又是一种审美再创造 活动。这就要求艺术接受主体相应地具备审美认识 和再创造的能力。审美认识包含了审美期待、审美 感知与审美判断;审美再创造包含了理解、移情、 联想与想象,需要感性与理性统一协调的更复杂的 心理机制。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接受主体的审美鉴 赏力、艺术素养、文化修养和生活阅历的合力作用。
• 艺术接受的主体,是指在艺术接受活动中,针对艺 术作品而进行阅读、观看、聆听以及批评、研究活 动的人。他们是具有独立意志、充满能动性的实践 主体。依次包括艺术鉴赏者、艺术批评家和艺术研 究者。由于艺术鉴赏是艺术接受的起点,所以艺术 接受者又主要指艺术鉴赏者,即文学作品的读者、 美术作品的观众和音乐作品的听众等。
艺术概论课件第四章
![艺术概论课件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65aa61bfc850ad02df804105.png)
艺术作为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在整个人类文化系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艺 术属于精神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依附于其他文化,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也依附 于其他精神文化,如哲学、宗教、道德、科学。艺术与其他文化一样都是为社会服务的, 所以它具有社会功利性,但又与其他文化不同,最显著的特征是艺术的超实用功利性, 艺术的这种社会功利性和超实用功利性的统一是艺术区别于其他文化的一大特征。
哲学升华了艺术的内涵,也启迪了欣赏者的智慧。艺术可以给人带来感官的审 美,也可以给人带来情感的愉悦,也有可能启发人们理性的思索。但是,艺术是通 过艺术形象、艺术语言、艺术手段等等审美性来表达,而不是如哲学那样以逻辑的、 推理的方式对人生予以形而上的思考。所以说,只有通过艺术的审美作为中介物, 才能传达艺术的哲学意蕴。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来把握和反映世界,表 示对世界和自身及二者关系看法的一种特殊方式。诚然,哲学对艺术的影响并不是 绝对的,艺术家并不是一定需要在作品中表达一定的哲学观念,更不需要每件艺术 作品必须包含哲理性。反过来说,艺术能够丰富哲学家的思维,还可以传播哲学思 想和哲学理念,同时,艺术哲学也是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学者认为,要了解西方艺术史,先要了解《圣 经》。产生于公元1世纪的基督教,从被罗马帝国尊 为国教后,它的“基督信仰”的宗教世界观就成了 西方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与审美观。基督教的 思想特别是它的经典《圣经》的题材、故事、格言、 乃至语言和表达手法便渗透到艺术的各个领域,成
为其创作的重要契机与丰富题材。
第四节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以研究自然界的规 律、探求事物的本质,追求客观真理,来发明先进技术,改善人们的物质生 活条件。而艺术是研究人类精神世界,表达人借助于富于情感的形象塑造或 意绪的渲染,真实地反映现实或精神生活,并表达作者审美理想的一种特殊 社会意识形态。通过对自然与社会中人类活动的认识和表现,寻求“真善美” 的普遍性,是艺术追求的目标。艺术追求的主要目标就是美,而艺术“美” 和艺术“真”是相统一的,艺术家追求的艺术真理,是艺术家对现实世界和 人类情感的正确理解和真诚表现,艺术“真”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
2023艺术创作与审美发展幼儿园标准教案ppt
![2023艺术创作与审美发展幼儿园标准教案ppt](https://img.taocdn.com/s3/m/04322338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82.png)
废旧物品再利用创意制作
收集废旧物品
鼓励幼儿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如 纸箱、瓶子、布料等,培养他们的环 保意识。
创意制作
引导幼儿对收集来的废旧物品进行创 意加工,制作出具有实用性和美观性 的手工作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 动手能力。
节日主题手工制作
节日文化介绍
向幼儿介绍不同节日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让他们了解节日的意义和内涵。
艺术创作与审美发展幼儿
园教案
汇报人:
2023-12-16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绘画基础技能训练 • 手工制作创意实践 • 音乐舞蹈欣赏与表现 • 戏剧表演初步体验 • 名画名作欣赏与解读 • 课程总结与延伸活动建议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艺术创作与审美发展重要性
艺术创作是幼儿表达自我、探索世界的重要方式
名画名作风格流派特点分析
文艺复兴风格
以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为代表,追求真实、细腻的表现手法, 强调光影效果和人体解剖的准确性。
印象派风格
以梵高的《向日葵》为代表,注重色彩的运用和光影的变化,追 求瞬间的视觉印象。
中国古代绘画风格
以《清明上河图》为代表,注重线条的运用和构图的层次感,追 求意境的深远和含蓄。
VS
举办音乐舞蹈表演
在幼儿园内或社区等场所举办音乐舞蹈表 演,让幼儿展示自己的才艺,增强自信心 和表现力。同时,也邀请家长和其他人士 观看,促进家园合作和交流。
05
戏剧表演初步体验
角色扮演游戏引导
游戏设计
设计适合幼儿的角色扮演游戏, 如“过家家”、“医生与病人” 等,提供道具和服装,激发幼儿
参与兴趣。
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创意手工制作,如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玩具、装
《艺术设计概论》导论 ppt课件【2024版】
![《艺术设计概论》导论 ppt课件【2024版】](https://img.taocdn.com/s3/m/f59fc16e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43.png)
第一节:艺术设计的概念与定义
1、词源 Design 概念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最初是指素描、绘画。后来人们从中理出绘画的四要素,即设计、色彩、构图和创造。 《牛津大词典》一、心理计划(a menta pian);二、在艺术中的计划(a pian in art). “Design”内涵与重点变化的三个阶段: 古典、近代、现代三个阶段: 15世纪前后: 定义:“以线条的手段来具体说明那些早先在人的心中所构思、后经想象力使其成形,病借助熟练的技巧使其现身的事物”,即将艺术家的心中构思的作品现实化。 18世纪: 1786年初版的《大不列颠词典》对“Design”的解释:“艺术作品的线条、形状、在比例、动态和审美方面的协调,可以从平面、立体、结构、轮廓的构成等诸方面加以思考,当这些因素融为一体时,就是产生比预想更好的效果。” 18世纪:突破了美术与纯艺术的范畴。对“Design”的解释更加多样。
*
ppt课件
室内与环境艺术设计
别墅的室内空间处理也堪称典范,室内空间自由延伸,相互穿插;内外空间互相交融,浑然一体。流水别墅在空间的处理、体量的组合及与环境的结合上均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为有机建筑理论作了确切的注释,在现代建筑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ppt课件
室内与环境艺术设计
室内与环境艺术设计并不是简单地刷涂料、铺地板、挂些装饰品就完成了,真正的设计不是表面的装修涂料,而是一种整体的空间设计与构造,是按照室内设计的各项功能性要求,为人们设计出宜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
ppt课件
室内与环境艺术设计
室内与环境艺术设计一个重要品质是对环境的密切关注,因此,要进行科学的、有目的的环境艺术设计,提高环境质量、创造理想的与自然共处互益的环境,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的中心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