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破阵子》教案

合集下载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学会从多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句子翻译。

2. 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诗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的鉴赏。

3. 从诗歌中提炼出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详细解读。

3. 采用合作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详细解读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目聆听朗读,感受诗歌的意境。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体会诗歌的价值。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价值。

破阵子 辛弃疾教案

破阵子 辛弃疾教案

破阵子辛弃疾教案教案标题:《破阵子》辛弃疾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破阵子》这首词,学生将能够了解并理解辛弃疾的诗歌创作背景、风格特点以及其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2.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古代词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

3. 提高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了解词的创作背景、风格特点。

2. 学习辛弃疾《破阵子》的内容和意义。

3.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古代词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学生对辛弃疾的诗歌创作背景和意义的理解。

2.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古代词的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电子板书。

3. 辛弃疾《破阵子》原文。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 (5分钟)1. 师生互动,进行词的初步讨论。

老师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词吗?能举例说明一下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逐步引导其了解古代词的特点。

2. 展示辛弃疾的画像,引出话题:“你们听说过辛弃疾吗?辛弃疾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作品内容丰富,形式独特。

接下来,我们将一起学习他的一首词《破阵子》。

”步骤二:课文阅读和讨论 (15分钟)1. 教师将《破阵子》的原文呈现在电子板书或PPT上,带领学生共同朗读一遍。

2. 学生自主阅读,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a. 词的主题是什么?它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b. 词中有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句子或词语?c. 词的结构和韵律如何?对于表达情感起了什么作用?3. 每个小组从自己的角度提出问题或者与其他小组交流,学生分享观点。

步骤三:课文分析和文化背景讲解 (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辛弃疾《破阵子》中重要的句子和词汇,解释其中的文化意涵。

2. 介绍辛弃疾的背景(宋朝、南宋政权动荡的时期)和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向学生提供更多了解辛弃疾及其作品的背景信息。

3. 解读词的形式和韵律结构,如何通过形式来表达词中的情感和意义。

步骤四:欣赏与鉴赏 (15分钟)1. 向学生展示一些辛弃疾的其他作品,并邀请学生与彼此分享对这些词的欣赏之处。

辛弃疾破阵子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辛弃疾破阵子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辛弃疾破阵子教案一、教学背景与目标《辛弃疾破阵子》是一首由宋代文学家辛弃疾所创作的抒发爱国情怀的词作。

本教案的教学对象为高中语文课程的学生,旨在通过教授《辛弃疾破阵子》一词,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教学内容:《辛弃疾破阵子》词曲分析、文本解读、情感表达教学重点:通过词曲分析了解《辛弃疾破阵子》的艺术特点;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掌握作品的内涵;通过情感表达提升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呈现一幅艺术画作或播放一段与《辛弃疾破阵子》相关的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词曲分析:a.请学生阅读《辛弃疾破阵子》这首词,询问学生对于词曲的第一印象,并以学生的回答为基础展开讨论。

b.引导学生分析词曲的特点,如平仄、押韵、对仗等。

通过分析,使学生对辛弃疾的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

3.文本解读:a.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共同解读《辛弃疾破阵子》的内容。

帮助学生理解辛弃疾通过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

b.让学生运用词语、句法等语言要素分析辛弃疾破阵子的豪迈和激昂之处。

4.情感表达:a.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运用表演、朗诵等形式将《辛弃疾破阵子》词曲中所表达的情感进行演绎和传达。

b.鼓励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于《辛弃疾破阵子》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四、教学评价a.针对学生的参与度、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b.通过学生的朗诵、表演等形式,评价学生对于《辛弃疾破阵子》的理解程度和情感表达能力。

五、拓展延伸a.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辛弃疾的词作,进一步了解辛弃疾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b.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研究资料,了解辛弃疾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教案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通过词曲分析深入了解《辛弃疾破阵子》的艺术特点,通过文本解读掌握作品的内涵,通过情感表达提升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破阵子》教学设计

《破阵子》教学设计

《破阵子》教学设计作者在这里给大家带来《破阵子》教学设计(共含7篇),希望大家喜欢!篇1:《破阵子》教学设计【教学设想】1、一首著名的宋词,作者系豪放派词人,词的意境广阔、深远,要求学生想像词中那战火纷飞的场面,从而进一步了解词的主旨。

2、本词用字简炼,短短的62个字,给我们勾画了一场塞外战争图,故本词不宜作太多字面上的解释,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词意。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注重想像能力的训练。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生一起背诵学生曾经学习过的辛弃疾的两首词。

二、介绍小序、作者及时代背景(请学生介绍,了解预习情况)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三、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语气,并在书上划出断句位置。

2、学生读。

(小组读、个人读,要读出豪情壮志。

有点评)四、分析(小组讨论,合作完成)1、上阕:⑴一、二句写了“我”的哪些活动?梦见了什么?(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来)明确:第一句连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

“醉”和“梦”表现出战斗的场景是回忆出来的。

⑵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对偶。

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营,表现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⑶“沙场秋点兵”中哪个字用得好?(分组讨论,根据词意,想像出此时的场面)明确:“秋”,写出了肃杀的气氛和作战时的季节。

2、下阕:⑴哪些句子写战争的`画面?哪些句子写了作者统一祖国的愿望?⑵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明确: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五、拓展思维练习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词派的代表,《破阵子》和《江城子》分别是他们的代表作,请同学们试着把这两首词和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和晏殊的《浣溪沙》作比较,看看他们在内容上,写作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六、尝试背诵两首词七、课后作业把《破阵子》或者《江城子》改写成一篇抒情散文。

破阵子初中教案

破阵子初中教案

破阵子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破阵子》;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2. 诗词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2. 诗词情感的把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词全文、字词解释、意象分析、背景介绍等;2. 学生准备《破阵子》全文背诵。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学生齐读《破阵子》。

二、诗词字词解释(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释诗词,解释生僻字词;2. 学生跟读,确保字词理解正确。

三、意象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破阵子”、“剑气”、“秋水”等;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3. 教师总结,强调意象在诗词中的重要作用。

四、意境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意境,如“雄浑”、“悲壮”等;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3. 教师总结,强调意境在诗词中的重要作用。

五、表达技巧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表达技巧,如夸张、比喻等;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3. 教师总结,强调表达技巧在诗词中的重要作用。

六、背景介绍(5分钟)1. 教师详细介绍《破阵子》的创作背景,如历史背景、作者心态等;2. 学生听讲,了解诗词背后的故事。

七、情感把握(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情感,如豪迈、悲壮等;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讨论诗词情感的把握;3. 教师总结,强调情感在诗词中的重要作用。

八、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 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九、作业布置1. 背诵《破阵子》;2. 写一篇关于《破阵子》的读后感。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生活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与主题。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较为深奥的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诗歌主题的深入挖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主题及艺术特色。

2. 互动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诗歌欣赏的氛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2)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分享成果:各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讨论成果。

4. 讲解与解析:(1)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深入剖析诗歌主题。

(2)解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2)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词,提高创作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7. 布置作业:(1)背诵《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2)分析其他古代诗词,体会其艺术魅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诗歌背诵和创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通用7篇)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通用7篇)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篇1 【设计思想】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而未展其用,将一腔忠愤寄之于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是他的一首传世名篇。

何谓“壮词”?教材中注释为“雄壮的词”。

的确,宝剑、军营、军乐、阅兵、战马、弓弦,是多么雄壮的画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何等豪壮的情感!但词人所抒发的情感果真是雄壮的吗?不!前九句词人驰骋想象,犹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翱翔天际,结句却陡然跌落尘埃,回到冷酷的现实,只能叹一声——“可怜白发生”,这是多么“悲壮”的情感!一个曾经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蹉跎一生,报国无门,只能“醉里挑灯看剑”,这是怎样的人生悲剧!读这首词若仅读出“雄壮”是远远不够的,“壮”中含“悲”,以“壮”写“悲”才是这首词的精髓。

而要真正读懂辛弃疾,就要了解他的生平,因此需要补充一些辛弃疾的生平史料,以帮助学生知人论世。

【教学目标】抓住关键词,充分发挥想象,感受词中意境;结合材料,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了解辛弃疾在词坛上的成就与地位,激起对辛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知人论世,涵泳品味【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流程】一、“壮举”导入辛弃疾是什么人?(学生可能会答:南宋词人)引导:他还是位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英雄。

补充材料:公元1162年,23岁的辛弃疾受北方起义军首领耿京的委派,从山东济南赴建康(今江苏南京)面见宋高宗,联络共同抗金之事。

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他听说叛徒张安国杀害耿京,投降金朝,起义军已溃散,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深夜突入有五万之众的金兵军营中,生擒张安国,策马飞奔,星夜渡江,直到建康,将叛徒交南宋朝廷处置。

七年级《破阵子》诵读教案

七年级《破阵子》诵读教案

七年级《破阵子》诵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1、理解《破阵子》的基本内涵,掌握抒发情感和抒情的技巧。

2、通过诵读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感知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提高朗读能力。

3、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材料《破阵子》一诗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介绍《破阵子》的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介绍的背景和自己的理解,预测接下来诗歌的内容。

2、朗读环节教师朗读全诗,给学生参考。

要求学生认真听诵,感知其韵律与节奏。

让学生阅读全篇诗歌,提醒他们注意每一个语段的意思,并感受诗歌整体和谐的客观美感。

让学生分组并小组合作朗诵。

学生为了展现诗歌的意境,可以在朗诵的时候加入适当的肢体语言和情感表达。

3、分析环节在学生对《破阵子》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教师可以逐句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表达的情感和语言手法。

例如:“乘胜猎兔南山中”一句,学生们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如:作者在南山中狩猎成功后,更显得自信和骄傲。

所以,他才可以依据自己的心情自由调整自己的行程,“长笛一声出,函谷处处鸣”。

另一方面,学生们可以详细阐述《破阵子》的抒情之处,表达个人情感。

例如“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放气势,让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发奋图强,报效祖国,厉世要义”等的抒情之义。

在学习中,教师要触发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自主思考,让他们理解诗句,掌握正确的意思和表达方式。

4、活动环节除常规的分析和讨论外,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有益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作,让他们写自己对《破阵子》的体验与感悟,并自己进行朗诵。

另外,可以让学生进行诗歌配乐创作或者是制造一些诗人讲解《破阵子》的音频或视频内容。

5、总结环节在本节课结束前,教师可以进行一些话语总结和问答。

例如,“你们觉得诗歌中表达了什么情感?”,“你们有什么新的收获?”,等等,通过相互交流和总结,来强化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领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运用文本分析和比较,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运用联想和想象,体验诗歌中的情感和景象。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感受作者对友情和壮志的真挚表达。

培养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理解。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分析。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解读。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生僻字和词语的解释。

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

诗歌的情感和主题的把握。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材准备准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原文。

准备相关的注释和解释。

准备诗歌的分析和解说资料。

3.2 教学场地和设备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

教学投影仪和屏幕。

教学黑板和粉笔。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引入作者辛弃疾的背景和创作风格,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友情和壮志的理解,引发对诗歌主题的思考。

4.2 文本分析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分段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和意境。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

4.3 讨论与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探讨作者的表达意图。

4.4 应用拓展让学生进行诗歌的背诵和默写,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仿写或创作,运用所学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和思考。

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和对作者表达意图的把握。

5.2 学生作业和表现评估学生的作业,包括诗歌的分析和解读。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朗读、背诵和创作。

5.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不足。

破阵子辛弃疾优秀教案

破阵子辛弃疾优秀教案

破阵子辛弃疾优秀教案教案标题:破阵子辛弃疾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辛弃疾及其作品《破阵子》的背景和特点。

2. 分析辛弃疾在《破阵子》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3.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理解。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辛弃疾及其作品《破阵子》的背景介绍。

2. 《破阵子》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3. 分析《破阵子》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4. 阅读和理解《破阵子》的全文。

5. 创作一篇与《破阵子》相关的短文或诗歌。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入辛弃疾及其作品《破阵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体:2. 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他的成就和影响。

3. 分析《破阵子》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引导学生理解其形式和表达方式。

4.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探讨《破阵子》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并展示他们的观点。

5. 阅读和理解《破阵子》的全文,学生可以分段阅读,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6. 小组合作,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共同创作一篇与《破阵子》相关的短文或诗歌。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展示个人的文学才华。

总结:7.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分享彼此的观点和感受。

8.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在文学鉴赏和创作方面的收获和进步。

9.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继续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资源:1. 辛弃疾及其作品《破阵子》的相关资料和介绍。

2. 多媒体设备,包括图片、音频等资源。

3. 课堂小组讨论和合作的组织形式。

4. 学生的个人创作和展示材料。

评估方式:1.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合作中的积极参与和表达能力。

2. 学生对《破阵子》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的创作成果和表达能力。

4. 学生完成的作业,包括读后感的撰写和思考。

教学延伸:1. 继续学习辛弃疾的其他作品,拓宽对古代文学的了解。

2. 进一步学习和欣赏其他古代文学名篇,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解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辛弃疾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文化的意识。

(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意象分析。

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辛弃疾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

3. 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辛弃疾的其他作品,突出本诗的艺术特点。

3. 采用讨论法,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和音乐,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学生齐读诗歌,感受韵律和节奏。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解读诗歌,理解关键词语和意象。

2.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4.1 教师针对诗歌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如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4.2 学生跟随教师解析诗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5. 艺术特色分析5.1 教师对比分析辛弃疾的其他作品,突出本诗的艺术特点。

5.2 学生欣赏并评价辛弃疾的写作风格。

6. 课堂小结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破阵子辛弃疾教案

破阵子辛弃疾教案

破阵子辛弃疾教案破阵子辛弃疾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破阵子这首词,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特点。

2. 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词作品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辛弃疾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特点。

2. 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3. 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基本用法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1. 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辛弃疾的词可能过于古典,难以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意象。

2. 部分学生可能对于文言文的基本用法和表达方式不熟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古代文人辛弃疾的名字以及他的主要作品。

2. 介绍破阵子这首词的背景,包括写作的时代背景等。

二、讲解词的背景(10分钟)1. 通过讲解辛弃疾生平和词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2. 分析破阵子在辛弃疾的创作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分析词的结构与用词(15分钟)1. 分析破阵子的词牌和词调,并解释其中的用意。

2. 分析词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如并列句、对仗、照应等,并通过具体例子进行解析。

四、分析词的意象与意境(20分钟)1. 学生阅读全文,并识别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 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如何与诗人的情感相得益彰,并对词中细节加以解析。

五、学生欣赏和朗诵(10分钟)1.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模仿辛弃疾的朗诵风格,进行欣赏和朗诵。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文章,分析破阵子这首词的特点和魅力。

【教学延伸】1.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选择辛弃疾的另一首作品进行研读和分析,并进行展示交流。

2. 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古代文人的词作品,培养他们对于古典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

2. 课堂讨论和互动情况。

3. 学生的朗诵表达能力。

4. 作业完成情况。

《破阵子》教学设计

《破阵子》教学设计

《破阵子》教学设计第一篇:《破阵子》教学设计《破阵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品味关键字词,领会词的内容与意境。

2、体会词人深沉的爱国激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运用丰富的想象描绘出词所表现的画面。

2、难点:感悟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课前学习疏通《破阵子》字词,理解内容。

四、学习过程1、导入理解题目的含义。

2、检查预习,指导诵读⑴请同学朗读《破阵子》,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停顿。

⑵请同学说出朗读这首词给自己带来的感受,并指导学生朗读的情感。

3、研读宋词,理解情感⑴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课文,感受词人笔下的场景,引导学生对字、词进行品味。

⑵体会“可怜白发生!”蕴含的深沉情感。

4、学生品味成诵,教师点拨总结总结:《破阵子》生动地描写了抗金部队壮盛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生活以及收复祖国河山的远大理想,这些都是作者醉梦中所不能忘怀的,但是他的想法被“可怜白发生”的现实碾碎了。

作者在词中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5、拓展延伸温故并补充古代爱国诗人、词人的作品。

五、作业布置1、背诵全诗。

2、根据词的意境,发挥想象,写一段文字,生动地描写一处场景。

执教者:丁凤教学反思:深入阅读,感悟情感词是非常凝练的,又富有深情。

这次的教学虽然我顺利地完成了教学内容,但是面对相对于平时比较沉闷的课堂,我觉得遗憾,所以主要写下自己的一些不足之处,这些都与自己的问题设计、功底有关,希望引以为戒。

1.教师语言缺乏指导性。

导入部分,赵同学把词的题目的读音与停顿读错了,这里应该多让其他学生一起朗读,从而体会壮词的的意思。

应该纠正学生说的“豪言壮语”。

研读词的时候,学生一直说第一段,第二段,这其实都是错误的,应该纠正“上阕”、“下阕”。

同时,我的语速也过快,在这样的语速下,会造成学生紧张,无法静心下来沉浸文本。

2.在品读上阕时,学生只是简单的对词进行了字面上的翻译,而我也只是肯定这样的做法,但是忽略了追问他们场面有什么特点。

辛弃疾破阵子教案

辛弃疾破阵子教案

辛弃疾破阵子教案《破阵子》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抒情词,词情激烈,富有激情和豪情,同时也充满了离愁别绪。

下面是一份《破阵子》的教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词的艺术价值。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辛弃疾的背景与创作特点;2. 分析词的结构,把握词的主旨;3. 分析词中的形象描写与情感表达,感受其艺术魅力。

二、教学准备1. 词本《辛弃疾集》;2. 多媒体设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辛弃疾的图片和简介,复习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引导学生对辛弃疾的作品产生兴趣。

2. 课文阅读(10分钟)请学生默读全词一遍,了解初始情节和主旨。

3. 词义研究(20分钟)a. 大声诵读全词一遍,引导学生对词义进行初步理解;b. 分组讨论,解读下列生词和短语:破阵、缺月、鸟宿、下人等;c. 请学生提出词中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4. 词的情感表达(15分钟)a. 分析词中的情感表达手法,如描绘自然景物和情感联想等;b. 要求学生从词中选择一到两个具体的描写方式,并解释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原因。

5. 词的艺术鉴赏(20分钟)a. 引导学生找出词中最感人、最动人的诗句;b. 分析这些诗句的结构特点和艺术效果;c. 分组讨论,将诗句改编为现代语言,表达相同的情感。

6. 思考题讨论(10分钟)a. 请学生表达对词的理解和感受;b. 引导学生思考:对于辛弃疾来说,写这首词的情感是如何产生的?4. 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辛弃疾的创作特点和《破阵子》的艺术价值。

五、作业布置请学生选择一到两首自己喜爱的辛弃疾的词,,并试着解读其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辛弃疾和《破阵子》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培养了欣赏诗词的能力。

但在下一次教学中,可以添加相关的配套课外阅读材料,加深学生对辛弃疾及其作品的理解。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的背景及意义。

1.1.2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与艺术特色。

1.1.3 掌握诗词的基本韵律、格式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1.2.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1.2.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热爱与关注。

1.3.2 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3.3 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描绘了春天燕子归来,词人感慨时光荏苒,抒发了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情感。

本词以其豪放、激昂的风格,展现了作者坚定的爱国信念和崇高的民族精神。

2.2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掌握了基本的诗词知识,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

但针对本词较深层次的含义和艺术手法,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启发和引导。

2.3 教学重点与难点2.3.1 教学重点:分析《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韵律格式。

2.3.2 教学难点:理解词人抒发的忧国忧民之情和民族精神。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春天的景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重点分析诗词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3.5 实践环节让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感受诗词的韵律美,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实践环节,观察学生在理解、分析和运用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对《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的掌握程度。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的诗意和背景。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能够背诵并默写《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运用意象分析、背景探究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的诗意和主题。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对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激发学生对《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教学内容与活动:阅读并理解《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的诗意。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讨论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3 巩固与拓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改写,提高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2 作业与测验: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能力,以及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4.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能力和分享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材料教师教材《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相关背景资料和文学评论文章多媒体教学设备学生笔记本和文具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师准备:深入学习《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的背景知识和文学特点。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

制定教学计划和时间安排。

6.2 学生准备:预习《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诗歌。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辛弃疾的背景。

准备笔记本,做好笔记。

辛弃疾《破阵子》教案

辛弃疾《破阵子》教案
~在绵延八百里的军营里,雄牛分炙,犒赏士兵。(一说士兵们在军旗下分吃烤熟的牛肉)
五十弦:五十弦:瑟的一种,此处泛指军中乐器。翻:演奏。塞外声:以边塞军旅生活为题材的乐曲,指军乐。
~军士用各种乐器弹奏雄壮的军歌。
沙场秋点兵:沙场;战场。点兵:检阅军队。秋:古时征战多在秋天故曰秋点兵。
~秋季在沙场举行阅兵式。
~乘着酒兴挑亮灯烛,仔细端详宝剑。
梦回句:梦回:梦醒。作者梦见“吹角连营”的战斗生活,所以梦醒后仿佛还能听到号角声。角:军中乐器,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声音呜然悲厉,因饰有画纹,亦称画角。 连营:相连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垒,说明兵士众多,声势浩大。
~`一觉醒来仿佛还能听到各个军营里号角齐鸣。
八百里句:
八百里:形容军营分布之广,连营八百里。一语牛名(《 世说新语·汰侈》说“晋王恺有牛名八百里骏”按此说八百里炙 即烤牛肉)炙:烤肉,这里指出征前劳军情况。麾下:部下,泛指众将士。一说,军旗下。
马作二句:作:如。的卢:古代著名的骏马,相传能一跃三丈。据说刘备所乘之马名曰的卢。荆州太守刘表设宴请他,
刘表的部将蒯越,蔡瑁欲乘机杀之,刘备遂离席潜逃。至襄阳城西檀溪,马溺水中不得出,刘备急呼道“的卢,今日危矣,可努力!”马一跃三丈,固脱险而去,《三国志·蜀书》。
霹雳:响雷声,喻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霹雳令人心惊。《南史·曹景宗传》:景宗谓所亲曰:“我昔在乡里骑快马如龙,
第三层(最后一句):由梦境折回到现实,写功业未就,白发平添的酸辛悲愤。
可怜句:悲沉感叹,使奔腾豪迈的激情一落千丈。这句话与整个梦境是理想与现实的对比,是悲情与壮志的强烈感情对比。
这样(境与实境的矛盾对立主要表为以虚衬实,以壮衬悲,以理想衬现实,有力地突现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思想痛苦)

破阵子语文教案

破阵子语文教案

破阵子语文教案破阵子语文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破阵子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破阵子语文教案1一、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体味课文的意境。

2、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二、重点与难点: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师生一起背诵学生曾经学习过的辛弃疾的两首词。

二、介绍词的常识、小序、作者及时代背景。

(请学生介绍,了解预习情况)1、词的常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大家看,写在最上面的“破阵子”是题目吗?不是,和我们已经学过的“沁园春”、“卜算子”一样是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才是题目。

2、“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结合注释1,我们知道这首词是辛弃疾赋闲时写给他的好朋友陈亮的。

我们知道,要理解诗必须先要了解作者。

那有谁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所涉及的辛弃疾和陈亮两个人?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他出生在北方。

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同时,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

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

4、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三、整体感知我们知道文章有“文眼”,诗有“诗眼”,就是那篇文章或诗歌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字词或句子。

对与词来说,我们姑且称之为“词眼”。

这首词的“词眼”就在题目里,谁能把它找出来?“壮”。

这个字是本词的“文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

《破阵子》教学设计

《破阵子》教学设计

04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互动情况以及回答问题的质量,以此评 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作业完成情况
通过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 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测试与考试
定期进行测试和考试,以检测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
《破阵子》教学设计
汇报人: 2023-12-28
目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过程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学反思与改进 • 《破阵子》相关资料推荐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 词风。
理解词中运用的典故 和修辞手法。
掌握《破阵子》的创 作背景和主题。
能力目标
自我评价与反思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发现 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制定改进计划。
反馈机制
及时反馈 针对性指导 励与激励 促进交流与合作
在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和测试与考试后,及时向学生提供反馈 ,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解 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培养学生诵读、欣赏和感悟词的能力 。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简单的诗 词。
提高学生分析、理解和评价词的能力 。
情感目标
感受《破阵子》所表达的壮志豪 情和爱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 。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增强民 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02
教学内容与过程
导入
01
02
03
故事导入
讲述辛弃疾的生平事迹, 引起学生对《破阵子》的 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及授课内容附注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一、学习要点:
1、体会辛词的豪放风格。

2、把握以情造景、对比衬托的写法。

3、了解夸张、用典灵活的特色。

二、解与背景:
1、《破阵子》词牌名。

出自《破阵乐》(唐玄宗时教坊曲名)曲调雄
壮。

后用为词调。

2、题目:为陈同甫写豪壮的词来寄给他。

陈同甫:陈亮,字同甫,南宋著名哲学家、思想家,也是一位力主抗
金的爱国志士和颇有才华的词人。

壮词,激昂奋发的言辞。

陈亮一生不
得志,五十多岁才壮之及第,第二年就死了。

3、背景:宋孝宗淳熙五年,辛弃疾在临安(今杭州)与陈亮结识,
因在抗金问题上二人主张一致,成为志同道合的挚友,淳熙十五年冬,
辛弃疾因受弹劾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

1188年冬,陈亮来访,共抒抑
郁情怀,分别后还互相唱和。

这首词别后唱和之作。

三、讲解:
醉里挑灯看剑,醉里:不是酩酊大醉,而是酒酣意醺。

精神兴奋之
时。

挑灯:拨动灯心或烛心,使光加亮。

看剑:反复谛听,仔细端详。

~乘着酒兴挑亮灯烛,仔细端详宝剑。

梦回句:梦回:梦醒。

作者梦见“吹角连营”的战斗生活,所以梦醒后
仿佛还能听到号角声。

角:军中乐器,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声音呜然悲
厉,因饰有画纹,亦称画角。

连营:相连的营垒,说明兵士
众多,声势浩大。

~`一觉醒来仿佛还能听到各个军营里号角齐鸣。

八百里句:
八百里:形容军营分布之广,连营八百里。

一语牛名(《世说新语·汰
侈》说“晋王恺有牛名八百里骏”按此说八百里炙即烤牛肉)炙:烤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