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低年级科学课观察教学
小学一年级科学观察教学计划
小学一年级科学观察教学计划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周围自然环境的观察能力;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分析能力;3.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教学内容:1. 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感知现象;2. 观察自然界中的生物和非生物事物;3. 观察季节变化及其对生物和非生物事物的影响。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老师向学生介绍科学观察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提出一些他们想观察的事物或现象。
二、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感知现象(20分钟)1. 学生观察并记录不同颜色的水果和蔬菜,讨论它们的外观、味道和质地有何不同。
2. 学生观察并记录家具或日常用品的不同材料,讨论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三、观察自然界中的生物和非生物事物(30分钟)1. 学生观察并记录树木、花朵、昆虫等自然界中的生物,讨论它们的特点及功能。
2. 学生观察并记录石头、土壤、水等自然界中的非生物事物,讨论它们的来源和用途。
四、观察季节变化及其对生物和非生物事物的影响(30分钟)1. 学生观察并记录不同季节的天气变化,讨论不同天气对身体和环境的影响。
2. 学生观察并记录不同季节植物和动物的变化,讨论季节变化对它们的生长和行为的影响。
五、总结与展示(15分钟)学生汇报他们的观察记录,并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
老师对学生的观察记录进行点评,并引领学生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教学如何评价:1. 学生的观察记录是否准确、详细。
2. 学生是否能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解答。
3.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具备好奇心和积极探索的态度。
延伸活动:1. 带领学生进行户外科学观察活动,探索不同环境对生物和非生物事物的影响。
2. 鼓励学生进行小实验,进一步观察和验证他们的科学观察结果。
教学资源:1. 水果、蔬菜、家具、日常用品等物品;2. 树木、花朵、昆虫等生物;3. 石头、土壤、水等非生物事物;4. 季节变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通过小学一年级科学观察教学计划,学生将能够培养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力,提升科学思维和分析能力,并激发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小学六年级科学观察教案
小学六年级科学观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观察的意义和方法;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科学观察的概念和意义;2. 科学观察的方法和步骤;3. 科学观察的实例。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科学观察的概念和意义(60分钟)1. 导入(10分钟)教师利用具体图例或实物引出科学观察,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概念解释(15分钟)教师解释科学观察的概念,强调观察的重要性,并与学生互动讨论。
3. 意义解析(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探讨科学观察的意义,如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望,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4. 小组活动(2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各自提出对科学观察的理解和感受,并展示给其他小组。
第二课时:科学观察的方法和步骤(60分钟)1. 复习(10分钟)教师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确保学生对科学观察的概念和意义有一定的理解。
2. 方法介绍(20分钟)教师介绍科学观察的方法,包括直接观察、间接观察、比较观察等,并结合实例进行解释。
3. 步骤说明(2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科学观察的步骤,包括观察前的准备、观察中的记录、观察后的总结等。
4. 案例讲解(10分钟)教师给出科学观察案例,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方法和步骤进行观察和记录。
第三课时:科学观察的实例(60分钟)1. 复习(5分钟)教师与学生回顾前两节课的重点内容,确保学生掌握了科学观察的概念、方法和步骤。
2. 实验准备(15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准备实验材料和设备,确保实验环境的安全和准备工作的充分。
3. 实验操作(30分钟)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按照步骤记录实验结果和观察现象。
4. 实验总结(10分钟)学生归纳总结实验结果,探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观察评价: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积极参与讨论、合作与交流能力等。
2. 实验结果评价:对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观察记录进行评价,包括观察准确性、实验记录的完整性等。
教案小学六年级科学观察课教案
教案小学六年级科学观察课教案【教案】小学六年级科学观察课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2.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总结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3. 学习并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科学实验和观察。
【教学准备】1. 相关的实验器材和物品:显微镜、放大镜、玻璃片、移动显微镜准备;2. 实验材料:昆虫标本、植物标本等;3. 幻灯片或图片:用于展示实验过程或结果。
【教学过程】一、引入1. 导入课题:请同学们回顾上一堂课所学内容,回忆一下科学观察的定义和重要性。
2. 介绍本堂课的主题:科学观察。
解释科学观察的概念,并强调观察的重要性和作用。
二、实践观察1. 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和物品,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
2. 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观察对象,如昆虫标本、植物标本等。
3. 引导学生使用显微镜、放大镜等工具进行观察,并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三、结果展示与分享1. 邀请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
2. 学生可以通过幻灯片或图片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
3. 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观察结果,针对不同的观察对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四、总结与归纳1. 结合学生的观察结果,引导他们总结观察对象的特征和变化。
2. 引导学生用科学术语对他们的观察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
3. 学生可以绘制观察的图表或记录表,总结和归纳自己的观察结果。
五、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科学观察方法,设计并开展自己感兴趣的观察实验。
2. 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观察对象和实验条件,记录并分析自己的观察结果。
3. 鼓励学生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观察实验和发现,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教学反思】本次科学观察课,通过实践和观察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并提高了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学生的观察结果展示和讨论,促进了全班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总结,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小学低年级科学观察课方法略谈
小学低年级科学观察课方法略谈小学低年级的科学观察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观察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观察班级周围的自然环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事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和解释世界。
科学观察课的设计与实施需要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精心设计观察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一、观察课的教学目标观察课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认真观察,从而获取相关的信息和知识。
在小学低年级,观察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和兴趣,调动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2.教会学生通过观察来获取信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让学生通过观察学习科学知识,加深对科学现象和规律的理解,掌握科学方法和技能。
4.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二、观察课的设计方法1.选材有据观察课的选材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易于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选择一些与季节变化、动植物生长、自然现象等相关的内容,例如春天的植物发芽、生态环境变化等。
也可以利用课堂上的一些实验器材和模型进行观察,如显微镜、天平、测温计等,展示一些微小的事物或现象。
2.设置观察任务在观察课开始前,教师要设计好观察任务,明确告诉学生需要观察和关注的内容。
观察任务要具体明确,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并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和提问。
通过设定观察任务,可以增强学生的观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观察,并且在观察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加深对所观察对象的认识。
3.提问引导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提问的方法,帮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拓展他们的认知能力,促使学生深入观察并进行科学的思维活动,最后形成自己的认识与结论。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第1课时 观察我们的身体》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第1课时观察我们的身体》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使用触摸、听觉等方法,探知身体内部的情况。
2. 学生能够观察和比较人们身体结构的相似性和外貌的差异。
3. 学生能够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开展观察活动,并能够用观察结果进行证实。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的方式主动探索身体的内部和外部特征。
2.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享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观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践的方式了解身体的内部和外部特征。
2. 学生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并证实观察结果。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发现身体结构的相似性和外貌的差异。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观察力逐渐提高,他们对身体的了解还比较浅显。
在观察活动中,学生可能会更加关注身体的外部特征和外貌的差异,而对内部结构的认知还相对较弱。
因此,本节课将通过观察身体外部特征和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到身体内部的情况,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实践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身体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并引导他们发现身体结构的相似性和外貌的差异。
一、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可以提问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回忆,例如:“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体的哪些部位?”、“你们还记得身体内部有哪些器官吗?”等。
出示一些具有不同特征的人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他们的外貌特征。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们观察到了什么不同的地方?”、“人们的外貌有什么相似性和差异性?”等,以促进学生对外貌差异的思考。
二、探究身体内部教师可以出示一张人体骨骼系统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我们的身体内部有哪些骨头?”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可以发现人体内部有骨骼系统,并回忆和提及已学过的骨骼部位的名称。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游戏中的观察》教案(2024秋)
3.游戏中的观察【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用眼看,用耳听,能帮助人们在游戏和活动中更准确、更快地获得信息,从而提高活动的效率。
[科学思维]记录并比较不同方法产生的数据,知道多感官参与能更准确地获得信息,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探究实践]1.通过抓尺子游戏的实践体验,感受各种感官的作用。
2.通过翻拍手的游戏,锻炼手眼等感觉的协调能力,培养竞争意识。
[态度责任]明白感官综合运用的好处,爱护感觉器官,为他们的成长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体验和认识用眼、耳结合等多感官使用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通过结构性的游戏设置,多角度体会眼、耳结合等多感官使用对解决问题的好处。
【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学生]1.反应速度尺(2人1条);2.活动记录表;3.眼罩。
【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课前谈话,提出要求: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继续探索身体的奥秘。
一、引发关注、聚焦问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出示老鹰捉小鸡图片,提问:请同学们说说有什么方法能够在游戏中获胜?2.过渡:这些制胜的方法中,我们用到了哪些感觉器官?3.小结:在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中,我们主要会用到眼、耳、皮肤等三种感觉器官。
4.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其他游戏中,会用到哪些感觉器官?(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游戏,进一步认识自己的感觉器官,激发学生玩其他比较反应速度快慢游戏的兴趣。
二、探索研讨、引导发现(预设30分钟)材料准备:眼罩、反应速度尺、活动记录表。
过渡:为了测试大家的反应快慢,我们来玩一个抓尺子的游戏。
(一)方法一:蒙眼睛,无口令1.出示游戏规则一:①两人一组,一人蒙住眼睛抓尺子,一人释放尺子。
②每人做5次及以上。
③记录抓住尺子的次数。
④交换角色。
2.学生玩抓尺子游戏,教师巡视指导。
小学五年级科学观察教案
小学五年级科学观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够了解科学观察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能够掌握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和步骤;3. 能够运用科学观察的方法进行实际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示范实验器材、展示实物等;2.学生准备:学习用品(笔、纸)、观察记录表格等。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 教师用示范实验或展示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观察的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科学观察?为什么科学观察很重要?第二步:讲解1. 通过教学课件,向学生介绍科学观察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解释科学观察的步骤:提出问题、制定假设、进行观察、记录数据、得出结论、提出新问题。
3. 强调观察的客观性,即要观察真实、准确并详细记录观察到的事物。
第三步:实践操作1. 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观察对象(如植物的生长、昆虫的行为等)。
2. 学生在小组内根据科学观察的步骤进行实际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3.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第四步:总结1. 学生将观察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回答观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观察结果与假设的符合程度,进一步加深对科学观察的理解。
3. 总结科学观察的重要性和学到的知识,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更多的观察。
四、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科学观察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
2. 引导学生从科学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评价其对科学观察的理解和实施能力。
2. 学生观察记录表格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以及对观察结果的总结与分析。
六、板书设计:科学观察教案导入:- 什么是科学观察?- 科学观察的重要性讲解:- 科学观察的步骤实践操作:- 实际观察和记录总结:- 观察结果与假设的符合程度- 科学观察的重要性和学到的知识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科学观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学会了如何进行科学观察实验和记录观察结果。
(2024年)(完整版)教科版二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最新
01
02
03
04
光照
植物需要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制造养分。
水分
植物通过根部吸收水分,用于 生长和代谢。
土壤
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和支撑。
温度
适宜的温度有助于植物的生长 和发育。
2024/3/26
8
观察植物生长过程
01
02
03
种子萌发
观察种子在适宜条件下吸 水膨胀、萌发长出根和芽 的过程。
2024/3/26
根据记录的数据和观察结 果,分析植物的生长趋势 和特点,以及不同条件对 植物生长的影响。
10
03 动物行为与习性
2024/3/26
11
动物行为类型及特点
觅食行为
动物通过不同的方式获 取食物,如捕食、觅食
、寄生等。
2024/3/26
防御行为
动物为保护自己而采取 的行为,如逃跑、躲藏
、警戒等。
繁殖行为
鼓励家庭参与
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科技制作和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 导,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2024/3/26
26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3/26
27
14
04 物质变化与实验
2024/3/26
15
物质状态变化
物质的三态
蒸发与凝结
固态、液态和气态。通过观察和实验 ,让学生了解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 态变化。
探究物质从液态到气态(蒸发)和从 气态到液态(凝结)的过程,了解湿 度、风速等因素对蒸发速度的影响。
熔化与凝固
通过实验观察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熔 化)和从液态到固态(凝固)的过程 ,理解温度对物质状态的影响。
小学科学第8课《水中的微小生物》(教案)
小学科学第8课《水中的微小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水中的微小生物对环境的重要性;2. 了解水中的常见微小生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3. 掌握一些观察和研究水中微小生物的方法;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难点:通过显微镜观察和认识水中的微小生物;2. 重点:了解水中常见的微小生物的特征、生活习性和对环境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显微镜、玻璃片、蓝墨水、冰箱;2. 教学素材:放大镜下的淡水、塞涅卡、铳状弯曲菌的图片。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情境(约5分钟)向学生介绍主题:“水中的微小生物”。
引入话题,让学生想一想我们平时能否看到水中的微小生物,以及它们的作用和影响。
2. 情境呈现(约10分钟)教师导入主题,放映一些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水中微小生物的图片。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海水、湖水、河水等淡水中的微小生物,了解它们的多样性和数量之大。
3. 教学过程(约30分钟)(1)了解水中微小生物的作用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水中微小生物对环境和人类的重要性,引出“氧气的供给者”、“食物链的重要环节”等关键词,并进行简单解释。
(2)认识水中常见微小生物教师给学生们展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带学生观察并认识塞涅卡、铳状弯曲菌等常见的水中微小生物,了解它们的形状、结构和生活习性。
(3)观察和研究水中微小生物的方法教师让学生们了解如何观察和研究水中微小生物。
可以提供一些简便的观察方法:将一滴水放在玻璃片上,用显微镜观察;将一滴打过蓝墨水的水放在玻璃片上,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在深色背景下更容易被观察到。
(4)实验:观察水中微小生物(需要提前准备)教师将提前采集来的水样(如河水、湖水)放在冰箱中保存,确保水中的微小生物保持活动。
实验开始,教师使用显微镜观察和指导学生观察水中微小生物。
4. 拓展延伸(约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一些水质净化的方法,如杀菌消毒、水过滤等,让学生了解到水中微小生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重要性。
科学观察教案
科学观察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科学观察的定义和重要性。
2.掌握不同类型的科学观察方法。
3.培养科学观察的态度和技巧。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实验器材、图片或视频资料、小组活动工具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实验报告本等。
三、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教师手持显微镜走向讲台,呈现一个昆虫标本,并进行观察)教师:同学们,大家看到我手上的是什么? 这是一个昆虫标本。
我们曾经观察过各种生物,但你知道我们是如何进行科学观察的吗?Step 2 讲解科学观察的定义和重要性教师:科学观察是指通过使用人的感官和仪器设备,对客观现象进行有系统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记录与描述的过程。
科学观察在科学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事物的本质、发现规律和解决问题。
Step 3 分类与讲解科学观察方法教师:根据观察的对象和方式,科学观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方法:1.直接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来观察事物,包括肉眼观察、听觉观察、嗅觉观察等。
2.间接观察法:利用工具和设备来观察事物,如显微镜、望远镜、计时器等。
3.实验观察法:通过设计实验来观察事物,可以对事物进行定量观察,得到更精确的数据。
4.调查观察法:通过收集数据、访谈调查等方式,对事物进行观察并总结规律。
Step 4 培养科学观察的态度和技巧教师:好的科学观察需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技巧,下面我们来讲一讲。
1.客观公正:观察者应当保持客观的态度,不带有主观的偏见。
2.细致入微:观察者应当仔细观察事物的各个方面,并记录下来。
3.时刻记录:观察者应当随时记录观察到的内容,以免遗漏重要信息。
4.多角度观察:观察者应当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以得到更全面的结论。
5.科学解释:观察者应当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尝试进行科学解释和推理。
Step 5 小组活动(学生分为小组进行科学观察活动)教师:现在,同学们请结成小组,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利用科学观察方法进行观察和记录。
《观察月相》科学教学PPT课件(4篇)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二年级的年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
《观察月相》 上半月 由缺到圆 亮面在右边 下半月 由圆到缺 亮面在左边
月球发亮部分的形状叫月相 月相是变化的,有时月相越来越大,有时越来越小
八、教学反思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们 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 动之中,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很高。我很善于评价学生,增强了 他们的自信心,学生们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尝试到了成功的喜 悦。
观察月相
观察月相 交流观察结果
观察月相
月亮或圆或缺,或明或暗。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让 我们长期观察,探索其中的奥秘。
观察月相
我们来做个观察计划吧。 提出研究主题。
每天同一时间,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相同吗? 月亮的圆缺变化是什么规律?
……
观察月相
我们来做个观察计划吧。 确定观察方法、做好观察准备。
预设1:中途有学生双手交叉:引导:听的小朋友有不同意见了,你们可 以请双手交叉的小朋友来说一说。看情况板贴初六到十三的月相。 预设2:中途没有学生双手交叉:介绍完后,引导:你们可以问问他们有 没有不同的意见。
小结: ①像初六这样看到的形状比半个圆少一些的月相,我们可以叫它蛾眉月。 弯弯的蛾眉月可有趣了,有一首儿歌里就有它呢,我们一边拍手,一边来 读一读,看看你能找到它吗: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你找到它了吗?
(引出月亮。) 问∶你们是怎样猜到的? 小结:月亮的形状其实类似篮球、太阳,是个球体,我们也叫它月球。
板块二、聚焦 1.引导学生发现观察到的月亮具有不同的形状。 2.结合课件图片进行观察,分析月亮形状不一样的原因。 聚焦:月球发亮的部分我们才能看的到。
低年级科学课观察教学
4.低年级科学课观察教学科学学习,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使自然学科的性质、教学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相一致。
在充分掌握学科性质、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方式的基础上,研究合乎学生的学习规律,合乎低年级科学教学的学习规律。
我们都知道在“做中学”是低年级学生进行自然科学学习的重要学习方法,但这也是主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
低年级的儿童是怎样进行观察研究的?观察是人们获得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通过眼睛看,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绝大部分的对于世界的认识,只有观察世界才能认识世界,观察得越仔细,认识也就越深刻,观察得越全面,认识也就越完整。
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观察是学习科学的前提方法,观察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掌握观察方法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最基本方法。
观察在低年级科学学习当中的重要性有哪些呢?低年级的科学学习是科学启蒙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是一个起始的阶段,让学生学会观察就犹如掌握揭示科学奥秘的一把金钥匙,是学生学习科学入门的一种本领。
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安排观察的比重应该相对来说比较大。
一般来说,整个的小学科学里面安排的观察项目大概不会低于四十个,而小学低年级的观察项目基本上就占二十个以上了。
低年级学生在观察学习的时候,观察的容非常广泛,几乎每一个单元都会涉及到相关的观察要求,比如观察植物,我们要求学生要去认识常见的花草树木,要让学生去观察植物有根、有茎、有花、有果实,以及观察一些种子的外形,花的形状、颜色、大小、气味等等。
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中,甚至还安排了专门的观察单元,从这些观察的容当中,可以掌握植物的最基本的信息。
除了观察植物,还有观察动物,我们就要让学生去观察蜗牛、观察蚂蚁、观察金鱼、观察青蛙、观察猫、观察鸟、观察像鸽子这样动物的外形,观察它们的活动方式,从而初步的掌握、认识动物的一些基本本领。
又比如在地球这个领域当中,可以让学生去观察常见的石头,颜色和形状,观察比较这种沙和黏土颗粒的大小、黏性,观察的基本的、常见的材料,铜、铁、铝它们这些材料的颜色、光泽、软硬等等。
科学课观察天气
科学课观察天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天气是一个常常被人们关注的话题。
了解天气的变化和预测有助于我们合理安排活动和生活。
作为科学课的一部分,观察天气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观察力的重要环节。
天气是指大气的状况,包括气温、湿度、降水、风向和风力等因素。
观察天气需要我们进行细致而全面的观察,并记录和分析观察结果。
以下是一种科学课观察天气的示范:一、观察工具准备观察天气需要一些必要的工具,如温度计、湿度计、量杯、铅笔、纸和天气图等。
这些工具有助于我们准确记录观察数据和制作分析报告。
二、观察天气现象在观察天气时,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气温观察:使用温度计测量当前的气温。
可以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如早晨、中午或傍晚)来进行观察,以便比较地记录不同时间段的气温变化。
2. 湿度观察:使用湿度计测量当前的湿度。
湿度计通常以百分比形式表示。
记录湿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空气中的水分含量。
3. 降水观察:观察降水现象,如是否下雨、是否有雾、是否有露水等。
可以通过设置一个观察点,每天记录降水情况,并观察降水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4. 风向和风力观察:观察风向,可以根据风向标或利用树叶等外部物体的移动方向来确定。
同时,需要估计风力的强度,例如微风、轻风、中风、强风等。
三、记录观察数据观察结束后,我们需要将观察到的数据记录下来,以便后续分析和总结。
可以使用表格或图表的形式整理观察数据,这样可以更直观地显示出数据的变化。
四、分析观察结果将观察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就能得出一些结论和趋势,例如季节性的变化、昼夜温差、降水的频率等。
通过对不同时间段和不同地区的观察结果进行比较,可以更好地理解天气变化的规律性。
五、制作报告和展示根据观察结果和分析,我们可以撰写一份天气观察报告或制作一个天气展板。
在报告或展板中,可以包括观察目的、方法、数据、分析和结论等内容,以便分享给其他同学或老师。
通过科学课观察天气,学生能够培养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观察力,同时也能够了解天气与人们的生活和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小学科学新人教鄂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观察水果》教案(2024秋)
5.观察水果【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能运用五种感觉器官对物体进行观察,并用比较丰富、准确的词语描述物体的一些可观察的特征,如颜色、形状、气味、光滑与粗糙、软硬等。
[科学思维]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对物体的特征进行观察和描述;能比较物体在可观察的特征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能根据物体的特征确定分类方法并进行分类;具有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探究实践]能运用观察法观察橘子的特征;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整理、比较苹果和西红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能用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给水果分类。
[态度责任]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认真听取同学发言,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思路和方法完成探究和实践。
【教学重点】运用感觉器官对水果进行观察、比较、分类。
【教学难点】能依据一些外部特征对水果或其他物品比较、分类。
【教学过程】板块一:新课导入课件(水果图片):你最喜欢哪一种水果?运用各种感觉器官,我们可以观察水果的哪些特征?顾感觉器官及功能,引出本课学习揭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如何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全面、细致地观察水果。
导入:同学们都吃过橘子,今天我们就先来观察橘子。
提问:可以用哪些感觉器官观察橘子?用眼看,可以观察橘子的哪些特征?用鼻子呢?用皮肤呢?用舌呢?过渡:观察的时候记录可不能少,先来看看这张记录单(课件:记录单)。
指导观察和记录。
注意问题:(1)剥下来的橘皮放在塑料盒里。
(2)舌尝要放在最后一个观察环节。
学生观察。
汇报展示:说说你观察到了橘子的哪些特征,运用哪种感觉器官观察到的?提示:有的同学可能观察到的跟其他同学不一样,不要紧,因为我们观察的橘子不同,只要大家按照自己观察到的特征,如实记录就可以了。
安全教育:观察橘子我们用舌尝的方法,但并不是所有的食物都可以用舌尝,只有保证卫生和安全我们才能去舌尝,如果不能保证就一定不要舌尝。
小结:其实,同学们以前都吃过橘子,当然也观察过橘子。
但是这次对橘子的观察比以前全面得多。
这是因为这次观察你们使用了各种感觉器官,而且你们是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了观察。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教案(2021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教案(2021新版)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土壤的组成和特性,了解土壤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教科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土壤有一定的认知。
但是,对于土壤的组成和特性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实验的兴趣较高,可以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特性,知道土壤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壤的组成和特性。
2.难点: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土壤的组成和特性。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土壤的形态、颜色等特征。
2.实验法: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特性。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和实验的结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土壤样本,用于观察和实验。
2.准备实验器材,如放大镜、铁铲、玻璃杯等。
3.准备实验材料,如水、棉花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土壤是什么吗?土壤有什么作用?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土壤样本,引导学生观察土壤的形态、颜色等特征。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活动,观察土壤的组成和特性。
实验步骤如下:a.用手触摸土壤,感受土壤的质地。
b.用放大镜观察土壤颗粒,了解土壤的细腻程度。
c.将土壤放入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观察土壤的溶解性。
d.将土壤放入棉花中,观察土壤的吸水性。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和实验的结果,加深学生对土壤的认识。
科学观察类教案
科学观察类教案教案内容:目标:通过科学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提高他们对科学实验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即科学观察。
可以通过提出一个问题或者展示一些实验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示范:进行一个简单的示范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变化和现象。
注意引导学生注重细节,比如时间、颜色、形状等方面的变化。
3. 实践: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践,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验进行观察和记录。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4. 讨论和总结: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引导学生从观察中发现规律和现象,并帮助他们归纳出科学原理。
5. 拓展:对于学生观察中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更深入的问题,并提供更多的实验材料和资源,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6. 结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并鼓励学生继续进行科学观察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教学资源:- 实验材料(根据课题准备相应的实验材料)- 小组分组表- 观察记录表- 讨论和总结的板书- 拓展问题- 图书馆或者网络上的相关科学书籍和资料评估方式:- 观察记录表的评估:根据学生的观察记录表,评估其观察和记录的准确性和详细程度。
- 讨论和总结的评估:根据学生在讨论和总结环节的表现,评估其对观察结果的理解和归纳能力。
- 实践的评估:根据学生在实践环节的积极程度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评估其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通过科学观察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提高对科学实验的理解和认识。
实践环节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
同时,评估方式也应该多样化,综合考察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在教学结束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以便更好地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科学课堂观察能力的策略
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科学课堂观察能力的策略【摘要】2017年开始,科学课在小学一年级开设。
一年级科学课的开设不仅仅体现课时的增加,更多体现的是科学课程的重要性。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低年级学生科学探究的主要方法。
教师需要一开始就建立合作学习小组,精心设计趣味性的活动,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低年级;科学课堂;观察能力;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观察是思维之初,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儿童思维发展的第三个飞跃期,培养科学观察能力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不能长时间地参与课堂学习、观察实验活动现象。
因此,在小学低年级科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下面立足课堂实践,探讨培养低年级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策略。
一、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为培养观察能力打下基石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为了使科学探究活动有序地进行,教师要科学构建合作小组。
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
学习小组的构建是科学实验探究活动顺利开展、学生观察能力得到培养的前提。
培养小组成员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是科学探究活动顺利开展、学生观察能力得到培养的重点。
1.依据学情,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教师应该及时与班主任和其他科任老师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按照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
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一年级学生刚刚进入校园,教师对他们的了解可能使片面的,因此,在经过几次科学探究活动后,可以适当地调整各小组的组员,使安排更加合理。
2.合理分工,明确职责,责任到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教科版(2017)科学六年上册《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说课稿及教学反思(共2篇)
教科版(2017)科学六年上册《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说课稿(一)附教学反思一、说教材《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是新教材教科版(2017)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的第三课内容,本课的观察以微小的昆虫为主要对象。
从低年级用肉眼直接观察小动物到现在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昆虫的身体器官,观察尺度在缩小,观察要求在提升。
这节课将以熟悉的昆虫为代表,了解放大镜和显微镜下奇妙的昆虫世界。
二、说教学目标1.同一个微小的物体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大小及视野是不同的。
2.能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3.能够利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自主地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并能用示意图和文字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和描述出来。
4.知道人类的很多发明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原型,能说出工程师利用科学原理发明创造的实例。
5.对探索微小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
6.了解当前微小世界的研究成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能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2.能够利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自主地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并能用示意图和文字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和描述出来。
教学难点:1.能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2.同一个微小的物体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大小及视野是不同的。
四、说学情六年级学生对身边常见的微小物体有所耳闻,但大多数学生没有利用显微镜等工具观察过这些物体的微小结构。
他们对身边微小物体的探索充满着浓厚的兴趣,教师要细心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自主参与到微小物体的探索中。
学生通过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对比观察微小物体,知道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进步使人类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和深入,初步感知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积极作用。
本课的观察以微小昆虫为主要对象,学生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观察昆虫的身体对许多学生来说是一个乐此不疲的活动。
五、说教学过程活动一、聚焦师:地球上生存着许许多多的生物,比如种类、数量繁多的昆虫家族。
小学科学说课稿:《观察》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观察》说课稿
一、说课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使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并能用观察的方法来探究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细心、认真、有条理的好惯,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掌握观察的方法。
2.了解实验现象。
三、教学难点:
1.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观察方法来探究实验现象。
2.让学生养成观察认真、有条理的好惯。
四、教学方法及具体措施:
1.通过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发现事物中的细节。
2.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让学生探究实验现象。
3.合作探究,小组内相互观察想法交流。
4.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五、板书设计:
观察的方法
1.眼观
2.手触
3.鼻嗅
4.耳听
5.口尝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图片或实物观察、合作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自主研究和探究精神,
在实践中学会观察、体会观察、提问、解答等科学技能及方法,课
堂气氛活跃,课堂效果良好。
然而,还需注意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从“我看
到什么”转变为“我发现了什么”,从而帮助学生在整体认识的基础
上更好地理解目前研究内容,提高研究质量。
同时,在巩固课堂知
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运用在实践生活中。
下一步,将会加强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和课后跟踪反馈。
(完整版)低年级科学课观察教学
4.低年级科学课观察授课科学学习,要依照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使自然学科的性质、授课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睁开过程相一致。
在充分掌握学科性质、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方式的基础上,研究吻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吻合低年级科学授课的学习规律。
我们都知道在“做中学〞是低年级学生进行自然科学学习的重要学习方法,但这也是主要依照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
低年级的少儿是怎样进行观察研究的?观察是人们获取感性认识的根本路子,经过眼睛看,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绝全局部的对于世界的认识,只有观察世界才能认识世界,观察得越认真,认识也就越深刻,观察得越全面,认识也就越完满。
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观察是学习科学的前提方法,观察能力是小学生必定具备的根本能力之一,掌握观察方法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最根本方法。
观察在低年级科学学习中间的重要性有哪些呢?低年级的科学学习是科学启迪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是一个初步的阶段,让学生学会观察就好像掌握揭穿科学神奇的一把金钥匙,是学生学习科学入门的一种本领。
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安排观察的比重应该相对来说比较大。
一般来说,整个的小学科学里面安排的观察工程大概不会低于四十个,而小学低年级的观察工程根本上就占二十个以上了。
低年级学生在观察学习的时候,观察的内容特别广泛,几乎每一个单元都会涉及到相关的观察要求,比方观察植物,我们要修业生要去认识常有的花草树木,要让学生去观察植物有根、有茎、有花、有果实,以及观察一些种子的外形,花的形状、颜色、大小、气味等等。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中,甚至还安排了特地的观察单元,从这些观察的内容中间,能够掌握植物的最根本的信息。
除了观察植物,还有观察动物,我们就要让学生去观察蜗牛、观察蚂蚁、观察金鱼、观察青蛙、观察猫、观察鸟、观察像鸽子这样动物的外形,观察它们的活动方式,从而初步的掌握、认识动物的一些根本本领。
又比方在地球这个领域中间,能够让学生去观察常有的石头,颜色和形状,观察比较这种沙和黏土颗粒的大小、黏性,观察的根本的、常有的资料,铜、铁、铝它们这些资料的颜色、光彩、软硬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低年级科学课观察教学科学学习,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使自然学科的性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相一致。
在充分掌握学科性质、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方式的基础上,研究合乎学生的学习规律,合乎低年级科学教学的学习规律。
我们都知道在“做中学”是低年级学生进行自然科学学习的重要学习方法,但这也是主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
低年级的儿童是怎样进行观察研究的?观察是人们获得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通过眼睛看,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绝大部分的对于世界的认识,只有观察世界才能认识世界,观察得越仔细,认识也就越深刻,观察得越全面,认识也就越完整。
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观察是学习科学的前提方法,观察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掌握观察方法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最基本方法。
观察在低年级科学学习当中的重要性有哪些呢?低年级的科学学习是科学启蒙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是一个起始的阶段,让学生学会观察就犹如掌握揭示科学奥秘的一把金钥匙,是学生学习科学入门的一种本领。
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安排观察的比重应该相对来说比较大。
一般来说,整个的小学科学里面安排的观察项目大概不会低于四十个,而小学低年级的观察项目基本上就占二十个以上了。
低年级学生在观察学习的时候,观察的内容非常广泛,几乎每一个单元都会涉及到相关的观察要求,比如观察植物,我们要求学生要去认识常见的花草树木,要让学生去观察植物有根、有茎、有花、有果实,以及观察一些种子的外形,花的形状、颜色、大小、气味等等。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中,甚至还安排了专门的观察单元,从这些观察的内容当中,可以掌握植物的最基本的信息。
除了观察植物,还有观察动物,我们就要让学生去观察蜗牛、观察蚂蚁、观察金鱼、观察青蛙、观察猫、观察鸟、观察像鸽子这样动物的外形,观察它们的活动方式,从而初步的掌握、认识动物的一些基本本领。
又比如在地球这个领域当中,可以让学生去观察常见的石头,颜色和形状,观察比较这种沙和黏土颗粒的大小、黏性,观察的基本的、常见的材料,铜、铁、铝它们这些材料的颜色、光泽、软硬等等。
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掌握观察岩石、观察土壤、观察金属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
低年级的这些项目的观察都是让学生认识个别的自然物体的显著特征。
请注意,是个别的自然物体的显著特征,低年级的孩子通常也只能看到这些东西,用感官通常进行的是一种定性的观察,这些观察在初级阶段应该说是最基本的,是应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应该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
学生从小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最基本、最基础、最简单的方法,就像进入科学殿堂,掌握了入门的本领。
在观察中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更直接的经验和知识,能够体现科学教学的最终目标。
但是,观察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掌握科学本领的必然的、必经的一个过程,它对实施、落实整个科学教育的目标,是有非常独特的作用的。
低年级观察的基本要求。
第一,他们要学会用感官来进行定性的观察;第二,通过观察掌握个别事物的外部的显著特征;第三,要掌握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的这种观察事物的顺序,有序观察;第四,要学会对比观察。
低年级小学生常用的观察工具,首先是他们的观察器官,就是我们所谓的感官。
我们用感官观察的时候,通常就是让学五官齐动,即让学生用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嘴巴尝、用手摸,让学生用各种感官具体的感知,当然了我们也可以屏蔽一些感官,让其它感官获得更多的认知。
教低年级的小朋友去做观察的时候,我们可以跟学生先一部分一部分地观察,再把它整起来,综合起来观察。
也就是说,先看一部分,再看整体,也可以跟学生反过来,先看整体,再看一部分,在看的时候要学会比较异同点,在对比中观察可以使认识深化,在看一件东西认知是不会产生的,而看两样东西进行对比观察的时候,他的认知就会发生。
而且在认知发生的时候,他会去比较,他会选取相关的信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形成一个表象,这个表象可以用词语来进行概括,这个就是所谓的科学概念。
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上升为抽象逻辑的思维,这对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学生认知能力的核心要素就是他的思维,低年级学生通常特别注重形象具体的思维,而且形象具体的思维占着他思维方式的主体地位。
也就是说,在学生的头脑中,他的大脑要形成物体的表象,主要是学生各种感官接受客观物体的刺激。
这种刺激越多,学生大脑神经中枢的信息联系点就越完整,大脑建立的网络范围就越来越大,然后通路也就越来越多,大脑的机能就会越来越强。
大脑形成的表象越来越能够反映物体的外部特征,并且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出外部特征,这个物体在形状、颜色、大小、硬度、质感等方面的特征。
因此,这也从某种程度强化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
比如,为了让学生获得对水的物理性质的认识,我们首先是让学生用眼睛看,将水跟牛奶进行对比,认识到水是无色的、透明的;我们用鼻子闻,将水与酒精对比,认识到水是没有气味的;我们用嘴巴尝,意识到水与盐水相比,水是没有味道的;我们用手摸,将水与石块相比,会认识到水是没有固定形状的,会流动,是液体。
这样,大脑的信息通道就有视觉、有味觉、有嗅觉、有触觉,有这么多神经送来的信息,在大脑中建立网络,形成对水的认识的具体感知,并且通过一一的比较,使这些感知更加准确,更加的深刻,最后运用综合的方式,把水在颜色、气味、味道、透不透明、物态等方面的性质综合起来,我们就可以知道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这就使学生认识了水的物理性质。
低年级学生观察的主要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认识周围常见的事物和这些事物的外部的显著的特征,这样的话就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学生的智力通常有五个要素: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
在所有这些智力当中,记忆力肯定是关键,也是一个基础。
但是如果没有了观察,就不会有注意,从观察入手,才会产生注意。
观察和注意是吸收,记忆就是属于储存,在记忆的观察、注意、吸收的基础上面,这个注意环节就是聚焦,注意环节就是筛选环节,就是剔除无关的信息,聚焦到所要关注的信息上面去。
记忆是一种储存的过程,观察记忆储存之后形成的就是思维力。
思维实际上就是加工筛选的过程。
想象力就是思维的一种发展和创造,学生学会观察就是要学会吸收。
学会观察,实际上就是打开了接受知识的一个通道,是提高智力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
所以观察在低年级的作用是非常非常大的,对科学的探索而言,观察也是一个基本的要素,韦钰部长在他的探究式教学指导那本书里面就曾经讲过:人有好奇的天性,奇则察,细察而深疑,疑则思,疑遂思,冥思而深究。
这一句话把探究是怎么产生的解释得清清楚楚。
低年级学生对植物、动物、非生物、天气、季节这些项目进行一系列的观察,其实他们掌握的还是这些东西的外部特征,其观察方法的基本规律也是有的。
让学生用自己的全部的感觉器官眼、耳、鼻、口、手全面、细致得去感知事物。
感知就是吸收、储存外界的各种信息,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表象,从而掌握这些物体的外部的主要特征。
在观察当中,让学生掌握观察的顺序,注意观察的角度,观察的方位的变化,主要让学生学会全面观察,多角度观察,多渠道拓宽视野的观察,以便于学生动脑思考进行比较,从而深化学生对某种物体的具体的属性的认识。
我们要说的就是,学生不但要去观察还要能如实地表达,用自己的话去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和自己感受之后的一种认识,这样的话,由看到说会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得灵活,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会说,会让学生变得更加有智慧,学生智力其实也就是在观察活动当中得到了发展。
低年级学生的观察必须要借助老师的一种积极的组织、引导和帮助。
学生自己的主动观察,认识周围的大自然,去探究科学的规律,最简洁的实践活动过程就是他要自己主动去看,学生要取得观察的良好的效果,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进行指导的几点建议:第一,选择鲜明的观察目标,也就是说小学低年级学生观察的对象要非常的明确。
客观世界,它是丰富多彩的,要让学生从中吸取最真实最新鲜的内容,因此必须要选好被观察的物体,而老师的指导就应当具有一个很强的针对性。
从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出发,从低年级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加强指导,从而使低年级的观察活动达到教学的培养要求。
刚才我特别强调了两点,第一个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这个认知特点就是主要的、外部的特点。
而低年级特别容易忽略的地方,往往是某种细节的、不容易被察觉的部分。
因此,根据我们的教学目标要选择有显著的、明显的、有明确特点的观察目标或者典型的物体。
组织学生观察的第一步,就是为学生提供可进行观察的条件,这是完成观察活动的一个保证。
比如,我们让学生去观察叶,我们选择的叶子就要具有鲜明的醒目的形状特点,我们不能选择那种形状不太明显的副叶,而要选择那种跟手掌差不多大的,形状比较完整的叶子,这样的话,容易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并且通过观察,便于学生掌握叶的外形特点,这是第一个建议。
第二个,指导有目的的观察,对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观察要求。
每次下达观察探究任务的时候,你的观察要求一定要非常的明确,这样才能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活动,这种有益的感知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以“观察树叶”这样一个活动来说,观察叶的目的就是要从叶的形状、叶的颜色、叶的大小来区分我们常见的八种不同叶的外部特征,我们只有从非常明确的这八个方面来描述一片叶,叶的外形、叶的叶柄、叶的尖、叶的边缘,只有把最显著的特征找出来,学生才算是完成了对叶的观察的一个基本的任务。
第三个,一定要让学生掌握观察的顺序。
有顺序的观察,实际上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观察有顺序,思维就有条理,表达就会很清晰。
语言表达实际上是能够反映出这个学生的思路是不是清晰的。
因此,先看什么,看到了什么;后看什么,看到了什么;在看到了过程当中,前后有什么不一样;看到的过程当中,发现了什么;发现的这个东西前后之间有什么不一样;跟以前看到的这个东西又有什么不一样等等这些细节的地方就是我们需要去组织学生讨论的。
最后在这个基础上去总结概括,所有的这些都需要我们精心的设计。
观察的方法,可以从整体到局部,也可以从局部到整体。
对鸟的观察应该就是先从整体再到局部,我们不可能说,让学生用鸟的标本去观察,我们更多的是要让学生去观察真实的鸟。
我在滨海的时候就带着学生去观察校园里面的鸟,我们设定了几个望远镜,我们设定了一个地方叫做观鸟台,我们看到一只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用摄像机和照相机把鸟给拍摄下来。
当然了,我们也可以用实验室里面鸟的标本让学生观察什么是鸟,让学生去摸一摸,看一看。
摸一摸,看一看实际上就是看鸟的局部了,看它的一个部分,一个部分。
对于对鸟的观察来说,当我们在生活中看鸟的时候,首先就是看一个整体,鸟是什么样子的,它会干什么,它会飞,它会跳,它会吃东西,这是学生对鸟整体的认识,而在看鸟的标本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鸟的身体表面是羽毛,这是身体表面;鸟的爪子是什么样子的;鸟的嘴巴,就是鸟的喙是什么样的;鸟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鸟的翅膀是什么样子的,因此当有了这样一些认识,我们就可以了解什么是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