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下的口红效应
危机中的“口红经济”效应
![危机中的“口红经济”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d954f0d2b9d528ea81c77970.png)
龙源期刊网
危机中的“口红经济”效应
作者:於常勇
来源:《当代党员》2009年第04期
一些不经意的生活细节,就像暴雨来临前低空徘徊的燕子或忙于搬家的蚂蚁,演绎着经济的变化。
比如口红。
“大钱没有,小钱还是花得起。
”邻居一女白领,被公司通知放“长假”的这一天,她去买了两支口红,一支橙色,一支玫瑰红,“当口红接触嘴唇的那一刻,觉得特安慰。
”
当女人钱夹鼓胀时,她不大在意口红,因为这是最简单的化妆品,但当她手头拮据时,买不起高档消费品了,就会特别注重口红。
这就是经济学上著名的“口红效应”——每当经济不景气,人们消费不起住房、汽车、长途旅游等“大件”了,就会腾出一些“小钱”,去买一些“廉价的非必需品”。
东方不亮西方亮,世界上的事,往往相反相成。
金融危机虽对传统制造业、出口企业造成很大冲击,却也给化妆品、电影、游戏、培训、短途旅游等“廉价的非必需品”带来了契机。
冯小刚的电影《非诚勿扰》票房超过3亿元,就是“口红效应”的最好明证。
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梅兰芳剧团进军纽约百老汇,爆棚两周。
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文化产业,更是在一次次经济危机中愈挫愈勇,成为美国人精神与梦想的救助站与孵化器。
透视危机中的“口红经济”,我们需要更多的冯小刚们、百老汇们和好莱坞们跳出来,成为灰色经济中那支鲜艳的“口红”。
“_口红经济”来了?
![“_口红经济”来了?](https://img.taocdn.com/s3/m/37a52d87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fc.png)
SPECIAL PLAN 特别策划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时曾出现过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叫“口红效应”。
指每当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
因为美国人认为口红作为一种“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对消费者起到心灵慰藉的作用,尤其是当柔软润泽的口红接触嘴唇的那一刻。
再有,经济的衰退会让一些人的收入降低,这样他们很难攒钱去做一些“大事”,比如买房、买车等。
这样手中反而会出现一些“小闲钱”,正好去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来满足自己的精神信仰。
2008年的世界性经济金融危机,也出现了显著的“口红经济”效应。
当时美国口红、面膜的销量开始上升,而做头发、做按摩等“放松消费”也很有人气,这与其他大宗商品和奢侈品的低迷销量呈现出鲜明的对比。
因此,对比如今国内的经济局势,不禁让人疑惑:“中国版口红经济”来了吗?是冷静,不是刹车宏观来看,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5.2%,这个增速不仅高于年初制定的全年约5%的增长预期目标,而且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尤为显著。
具体而言,政府在年初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政策,如减税降费、推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有效地刺激了经济增长。
数据显示,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2%,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5.6%。
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进一步上升,表明经济增长的质量在提高。
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研发投入持续增加,新产品快速迭代,技术创新活跃。
例如,5G技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领域发展迅速,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1.4%,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新三样”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新三样”的出口,前三季度海关发布数据增长41.7%,增长速度较高。
另外,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无论是出行人数、旅游消费还是住宿、餐饮收入数据,都保持了强劲增长势头,这说明中国经济市场的活跃度提升,也彰显了市场消费的潜力和活力。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https://img.taocdn.com/s3/m/6947688df12d2af90342e638.png)
TO《现代传播》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电影市场“口红效应”透视*余佳丽李亦中一、“口红效应”成流行语上海《咬文嚼字》杂志社发布2008年度十大流行语,“口红效应”榜上有名。
其释义为:在美国,当经济不景气时候,口红反而热卖。
因为口红是廉价商品,也是女性生活必需品。
人们没有大钱去买房、买车、出国旅游,用点小钱买支口红把自己打扮一下,为生活增添一抹色彩。
“口红效应”意指经济危机时期,价廉生活必需品和文化产品并不会受到冲击,照样拥有市场。
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美国次货危机引发了金融海啸,全球经济巨幅震荡,各行各业面临滑坡衰退严峻局面。
历史经验值得注意,回首20世纪上半叶,美国遭遇历史上罕见经济大萧条,1929年10月24日华尔街全线崩溃,“黑色星期四”导致失业狂潮,1931年全美失业人数达500万,1933年增至1300万。
当时美国百业凋敝,“电影院是失业者唯一可以栖身休息和取暖地方”,好莱坞由此成为“口红效应”受益者。
1935年,美国电影观众人次每周超过8000万,八大公司利润递增。
米高梅公司老板梅耶不无自豪地宣称:“正是在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应该履行自己职责,尽量做到让人们在电影院中坐着两个小时,陶醉于幻想和错觉世界中,从而减轻人世痛苦。
”罗斯福总统也出面夸赞秀兰·邓波儿:“美国公民精神状况从来没有像经济大萧条时期这么低。
但一个美国人只要付出15美分看场娃娃笑脸,就可以把自己困难忘得一干二净,这真是不可想象。
”我们注意到,当前正流行一种乐观看法:娱乐业尤其是电影业,很有可能成为本次经济危机中获益那支“口红”。
那么,在刚刚过去半年里,中、美两国电影市场受到金融危机何种影响?“口红效应”显现了吗?历史会简单重演吗?本文尝试一探究竟。
二、金融海啸波及中美电影市场美国电影业处境显窘迫金融海啸爆发后,美国电影票房并不乐观。
2008年5-8月暑期档,北美地区票房收入不足40亿美元,低于2007年同期41.6亿美元。
金融危机中的口红现象值得关注
![金融危机中的口红现象值得关注](https://img.taocdn.com/s3/m/1da1aefcf61fb7360b4c6575.png)
。
方面
,
不 论 贫富
,
每 人 发 同样 的 钱
,
,
虽然
使 得 穷 人 能够感受 到政 府 的关 怀 体 现 了 改 革 成 果
的直 接 分 享
,
但 并 不 能缩 小 相 对 贫富 差 距
一
。
况且
,
红 包 对富 人和 穷 人 的效 用是 不
样的 如 果 说 红 包
。
对 穷 人 是 雪 中送 炭 的 话
、
还有
,
许 多 人现 在 不 想 买 汽车
买 房子
,
但 买 几 件 衣服 的
。
钱还是 有 的
“
,
相 关 产 业 就 不 会萧条
”
口 红现象
说 明 有危就 有机
,
、
。
我们 在金融危
。
机 中应 该有 所 作为 趁 势而 为 否 则 机 会 稍纵 即 逝
,
大 家应 该抓 住 机 遇 获得 成功
。
,
说 干就 干
。
这也 就 意味着
,
如 果 每 人 发 I ( X X) 元
。 ,
,
将有 上 万 亿 元 转化 为消 费需 求 另 外 给 1 3 亿 中国
人 每人 发 距
,
10 0 0
元红 包
,
,
也 有 利 于 缩 小相对 贫 富 差
。
体 现 人 人 平等
创造 和 谐 的 社 会氛 围
。
对此我 是怀疑 的 因为所 渭 直接发钱有 8 3 % 会转 化 为 消费需 求 指 的 是在
花
。
,
对 富 人 充其 量是 锦 上 添
谈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电影市场“口红效应”企业管理
![谈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电影市场“口红效应”企业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d4c89fe7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04.png)
谈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电影市场“口红效应”企业管理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冲击,包括电影行业也不例外。
然而,有趣的是,在危机背景下,中美电影市场中出现了一种现象——“口红效应”。
所谓“口红效应”,是指在经济衰退期间,人们经济压力增大,消费降低,但对于一些小型奢侈品和娱乐消费品却趋之若鹜,这其中就包括了电影。
在人们心情低落的时候,看一部电影可以带来笑声、刺激和舒缓压力,所以许多人选择用娱乐来缓解困境。
因此,电影成为金融危机时期的一种消费热点。
在中国,电影市场在金融危机之后迅速发展起来。
中国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国内市场的潜力。
尽管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中国人对于电影的热爱并没有减少。
相反,由于经济压力和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更加渴望通过电影放松心情和找到共鸣。
与此同时,美国电影市场也在金融危机中受益。
尽管金融危机给美国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但美国人对电影的热情并未因此消减。
事实上,金融危机给人们带来的压力和焦虑使得电影成为了一种解压的方式。
美国人通过欣赏电影来疏导情绪,寻求安慰和互动。
因此,美国的电影市场在危机中依然保持了较高的活力。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电影市场的“口红效应”呈现出企业管理上的重要启示。
首先,企业需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以中美电影市场为例,由于经济下滑,消费者需要更多的娱乐和放松,电影行业能迅速调整自己的产出和营销策略来满足观众的需求。
其次,企业需要创新。
在金融危机中,消费者对于既有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可能会下降,而对于全新的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则可能提升。
因此,企业需要寻找创新的机会,并开发出能够满足消费者新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最后,企业需要关注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在金融危机中,消费者情绪低落,需要寻找安慰和乐趣。
因此,企业应该注重情感价值,设计能够引发观众共鸣和产生良好情绪的产品和营销活动。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美电影市场的“口红效应”揭示了企业管理的一些重要启示。
口红效应
![口红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2174b77f7fd5360cba1adbe6.png)
• 韩国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流行的是鲜艳的 色彩,并且短小和夸张的款式订单多;日 本现在的服装销量很低,但是修鞋补衣服 的铺子生意却前所未有的火。眼下格子铺, 这种新型的销售和购物模式吸引了很多时 尚新潮一族,最早源于日本一些卖二手商 品的店铺,很快香港、澳门、国内的沿海 地区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格仔铺”,非常 火爆。正是“口红效应”的作用表现
• 电影 • 美国电影一直是“口红效应”的受益者之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时期正是好莱坞的 腾飞期,而2008年的经济衰退也都伴随着电影 票房的攀升。 • 中国2008年主流院线票房已经超过了40亿,比 去年增长30%。其中,票房过亿的国产电影数 量也历史性地超过了好莱坞大片,预计将达到 9部之多。这正是“口红效应”在中国的一种 反应。
• 动漫游戏
• 日本市场调研机构近日发布的消费统计数 据显示,虽然其他行业走冷,游戏机行业 中的任天堂和索尼PSP,却销量大增,其中 很大一部分将作为圣诞节和新年的礼物, 成为日本玩家迎接新年礼物。
• 希望中国可借“口红效应”,找到一次逆 境上扬的机会, 由“口红效应”发展至 “口 红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应用条件
• 满足如下三个条件的产品也可以充分利用 “口红效应”来拉动销售:
• 首先是所售商品本身除了实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值外,要 有附加意义; • 其次,商品本身的绝对价格要低; • 再次,商家要充分利用情境来引导消费者、 引爆消费欲望。
受益行业
• 化妆品 • 美国1929年至1933年工业产值减半,但化 妆品销售增加;1990年至2001年经济衰退 时化妆品行业工人数量增加;2001年遭受 9· 11袭击后,口红销售额翻倍。
机遇
• “口红效应”只是眼下众多消费心态中的 一种,为文化产品的走红创造了一定的可 能。对文化娱乐消费品来说,除了“口红 效应”,“内容为王、服务至上”才是始 终不变的铁律。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生活 压力会增加,沉重的生活总是需要轻松的 东西来让自己放松一下,所以电影等娱乐 市场消费不是很贵的生意会比较好些。
金融危机下的_口红_理论
![金融危机下的_口红_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e35f5f6fab069dc50220162.png)
38 EXECUTIVE 2009.07REPORT 报告欢喝这个酒,而且一碰到金融海啸之后就会借酒消愁,所以对白酒的消耗量应该是不会减少的,结果这一切顶不住实际数据的残酷,从去年第四季度到今年3月底,高端白酒销售额下跌10%,中低端白酒销售额增加5%到15%之间。
过去半年到最近这三个月,这种情况特别明显。
但是我们突然发现,以重庆地区为例,在春节期间,高端酒“国窖1573”销售量逆市增长30%,这是为什么呢?谈到白酒,其实大多数人并不真正了解酒精浓度是如何确定的。
我们都学过密度,水的密度是1,酒精的密度是0.8,酒做好之后经过测量,如果密度是0.9,那就是50%的酒精,所以我们用密度法来计算,只要是0.9,那么酒精度数是50%,但这种说法我不能赞同。
以浓香的酒为例,你真正喝的是乙酸乙脂,这是真正的香料。
这种香料会溶解在酒精里面,它的密度是0.9,所以这种结果就是你完全高估了酒精含量。
这相当于一个数字游戏。
比如说水是三分之一,酒精三分之一,香料三分之一,他们的密度分别是1 、0.8 、0.9,如果不看香料,金融危机下的“口红”理论文/郎咸平在金融海啸冲击之下,“口红理论”诞生了。
以女同胞为例,总是要化妆的。
你可能不涂粉,因为金融海啸失业了、没有钱了或是收入减少了,那你总得涂涂口红,这就是口红理念。
一碰到经济萧条的时候,整个消费的形态会产生很大的改变,叫做口红型的消费。
讲到这里,以化妆品行业为例,2007到2008年中国整个化妆品行业的销售额,下降了5.7%左右,其中欧莱雅的成长率由8%降到了4%,雅芳北美的销售额下跌3%,露华浓净利润下跌72%,销售下跌10%,强生销售额下跌5%。
这些国际知名品牌的销售额从去年第四季开始出现下滑,平均5%、10%左右。
但是以中低档的上海家化为例,它有两个品牌:六福和美嘉,均在去年的第四季度逆市上涨13%。
这种高端品牌下跌,中低端品牌逆市上涨的现象就叫做“口红现象”。
生活中的“口红效应”现象
![生活中的“口红效应”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afd6bf0a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4e.png)
首当其冲的是"鸟笼效应"。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心理学现象,它描述的是人们 往往因为一个无关的提示或线索而做出不必要的联想。比如,当你看到一个空 鸟笼时,你可能会开始想象鸟笼里曾经有过一只鸟,或者将来可能会有一只鸟。
这种效应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比如你可能会因为看到一个空房间而想象它 曾经或者未来会有的用途。
总的来说,“口红”理论是一种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消费者在经济 困难时期的消费行为。然而,它并不是绝对的真理,消费者可能会选择其他的 解决方案来应对经济压力。因此,企业需要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提供符合消费 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口红的颜色能够传递出丰富的信息,它不仅影响着我们的外表,还与我们的心 理状态有着密切的。本次演示将探讨口红颜色如何影响我们的心理状态,以及 在不同情境下如何选择合适的口红颜色。
然而,这种消费行为不仅仅局限于口红一种商品,而是包括所有相对廉价的商 品,如食品、日用品等。
然而,“口红”理论并不是万能的。在某些情况下,消费者可能会选择减少购 买非必需品,转而寻求其他的解决方案。例如,他们可能会选择减少购物频率, 购买更耐用的商品,或者选择购买更廉价的品牌。这些行为表明,消费者在经 济压力下会寻容这种在经济困境中反而会更加强化的消 费现象。
要探讨“口红效应”产生的原因,我们首先需要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社会压 力两个方面入手。当经济不景气时,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会变得更为谨慎,因 此会更加注重节俭。然而,对于一些消费者来说,购买口红这样的小件非必需 品既能满足其消费
这个理论告诉我们,即使在经济困难时期,人们仍然注重自己的形象和社交地 位。口红作为一种象征性的商品,不仅能够帮助人们保持自尊和自信,还能够 满足人们在经济危机中的社会地位需求。换言之,口红代表了一种情感和心理 的需要,
经济学各种效应
![经济学各种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5f94c8d60c22590102029daf.png)
●所谓“口红效应”是指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在美国,每当在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
人们认为口红是一种比较廉价的消费品,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所以会转而购买比较廉价的商品。
口红作为一种“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种“安慰”的作用,尤其是当柔软润泽的口红接触嘴唇的那一刻。
另一方面,经济的衰退会让一些低收入者,改变他们攒钱买房、买车、出国旅游等计划,反而能腾出一些“小闲钱”,去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
●所谓溢出效应,是指一个组织在进行某项活动时,不仅会产生活动所预期的效果,而且会对组织之外的人或社会产生的影响。
这是书上的定义,简而言之,就是某项活动要有外部收益,而且是活动的主体得不到的收益。
上面说到的交通,学校是放假的行为主体,放假了,老师同学都高兴,这是它的可预期的内部收益;由此,家长不需要再在城里开着车七拐八绕地送孩子上学,交通畅通了,这就是外部收益,是溢出来的,所以和学校无关的人也分享到了交通改善的好处。
●“集聚效应”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
●经济学中的规模效应是根据边际成本递减推导出来的,就是说企业的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混合成本则可以分解为这两种成本,在生产规模扩大后,变动成本同比例增加而固定成本不增加,所以单位产品成本就会下降,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就会上升。
规模效应因此又称规模经济,即因规模增大带来的经济效益提高,但是规模过大可能产生信息传递速度慢且造成信息失真、管理官僚化等弊端,反而产生“规模不经济”。
●辐射效应是指射线同物质的相互作用。
所有的射线,不管它是带电的或是不带电的,也不管是粒子还是电磁波,它们都能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当它们穿过物质时,或者是被物质部分地或全部地吸收,或者是从一定厚度的物质中穿透出去。
经济辐射效应是指以城市为经济发展的基点,通过其较强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人才等资源优势,带动周围乡村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
传媒业“口红效应”现实性初探
![传媒业“口红效应”现实性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63e4a5765acfa1c7aa00ccb1.png)
另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英国广告市场整体支出同比大幅下降,各传媒集团纷纷以挤压员工福利、大幅裁员等方式缩减成本。而由于广告收入大减,西班牙、荷兰等地的免费报纸也面临停刊。俄罗斯媒体行业广告投放总量正在急剧缩减,数百家主要从事广告业务的传媒公司已经破产;韩国KBS、MBC、SBS三大电视台2008年10月的广告收入较2007年同期减少了24.6%,为减少投资,纷纷开始减少电视剧的制播量,并降低演员薪酬。
从行业经营方面看,广播业的经营模式走向跨行业联合经营,盈利模式逐渐以广告为主。广告销售业绩在大萧条中也逐年上升,到1941年,广告收入总规模达到2亿美元。此外,广播广告形来自有所创新,广播业技术也取得进步。
电影业蓄势发展
美国电影在大萧条之前是全国第四大产业,1927年有声电影出现无疑使电影产业发展更具竞争力。大萧条时期虽然受影响,但与其他娱乐业相比,电影仍是发展相对比较好的商业娱乐。电影商采取多种措施进行促销,如双片连映、影院博彩等,电影内容大多为逃避现实而设计,有的电影则为了娱乐而拍摄。
行业发展状况:唯有行业本身处于积极的发展态势(如技术更新、内容创新等),以及宽松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消费氛围,“口红效应”才会作为催化剂促进行业发展;若是行业自身根基不牢,且欠缺外部支持(如政策、资金等),则很难借助“口红效应”化危为机。
(二)探求传媒业应用“口红效应”策略
把握发展时机,迎合“口红”规律
据韩国文化观光部的统计,1996年韩国的日报(包括专业性报纸)为116家,1997年为105家、1998年108家、1999年112家,至2000年末,韩国共有116家日报,至此才恢复到1996年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当时,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以及越南等发展中国家也受到强烈冲击,各国传媒产业表现出一定的不景气,不少报社广告收入大幅下滑,不得不裁员甚至关门。经济受到重创的日本为摆脱困境,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将国民经济增长的重点从传统的制造业转向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把“文化立国”战略落实成具体的方针政策,传媒产业受益颇多。
从“口红效应”想到
![从“口红效应”想到](https://img.taocdn.com/s3/m/4badec751711cc7931b716cd.png)
从“口红效应”想到13级管理2班李欣倩 20130800046 高三的时候在政治考试中做过一道很有意思的题目:在经济危机下,什么物品的销售量反而会上升?这是一道选择题,可以选择的答案有保险、房屋、汽车和口红。
那时的我想,在经济危机下,人们的收入水平降低,没有能力去买房屋、汽车等奢侈品。
而因为经济危机,人们防范风险的意识会增强,所以保险的销售量应该会上升。
但让我很惊讶的是,最后的答案竟然是口红!那时的我对这个问题十分好奇,在网上查阅了资料之后,才知道这是一种被称为“口红效应”的经济现象,也称为“低价产品偏爱趋势”。
在经济危机冲击下,人们没有钱去买高价的奢侈品,但因仍有强烈的消费欲望,便会转向消费如口红类的比较廉价的商品。
但这又引起了我的另一个思考,廉价的商品有很多,例如垃圾袋等,但为什么只有口红的销量会上升,而在生活中没有出现垃圾袋的销量会突然上升呢?经过查阅资料,我发现“口红效应”之所以会出现,除了商品本身的绝对价格要低,而且需要这种商品除实用价值以外要有其附加意义。
口红是廉价的商品,但是它具有修饰女性外貌的作用。
尤其当柔软润泽的口红接触嘴唇的那一刻,它能对消费者起到一种“安慰”的作用,具有除实用价值以外的附加意义。
反观垃圾袋,它除了实用价值外,只能让人联想到脏乱和丑陋,无法给消费者带来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
在经济学原理的课上,我学会了“效用”这个概念。
效用,就是消费者消费物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并且这种满足程度纯粹是一种消费者主观心理感受。
消费者为了获得效用满足欲望而去购买商品,因此也只有当商品所具有的效用能满足消费者的欲望时,才能吸引消费者购买。
在垃圾袋和口红的竞争中,口红凭借能给消费者带来修饰作用而取得胜利。
但是在口红和口红的竞争中,企业又如何能在同类型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呢?在这种情况下,单纯去满足消费者的欲望已显得远远不够,或许应该做的是引导消费者,引爆消费欲望。
就像这几天有一则新闻,在陕西,一位农妇在柚子上画上了林黛玉、熊猫、美人鱼等图案,吸引了很多人来购买。
从口红谈经济形势
![从口红谈经济形势](https://img.taocdn.com/s3/m/f51955cc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76.png)
从口红谈经济形势危机时代人们通常会减少大笔消费,一点小小的放纵即可。
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为“口红效应”。
口红真的可以作为经济指标吗?在通货膨胀时期进行大采购,这对许多人来说几乎不可行。
然而人们多少还是会有对日常奢侈品的需求,例如买一只新的口红。
沃尔姆斯大学(Hochschule Worms)的Jörg Funder解释说, “口红效应意味着人们想对自己好一点,尤其是在危机情况下,对自己的一种的小规模的放纵效应。
”在不美的时代追求美追求美丽并非只是鲜红色的唇膏,还有香水或带有芬芳的面霜。
根据德国身体护理和洗涤剂行业协会的数据,尽管去年消费者总体消费量减少了,但装饰化妆品的销售额增长了16%。
来自Landesbank Hessen/Thüringen 的资本市场专家 Gertrud Traud 对这种影响的重要性表示怀疑。
她认为这只能更多使用心理效应来解释:“口红效应是经济的一个附加指标,但它不是领先指标,相反,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许多女性希望自己在危机时期变得美丽。
因此“数据显示,化妆品和服装的比例在危机时期有所增加。
”早在“大萧条”,即1930 年代美国严重的经济危机中,人们就购买了更多的口红。
2001年9月11日恐怖袭击发生后,时任化妆品制造商雅诗兰黛董事总经理的伦纳德·兰黛 (Leonard Lauder) 观察到了类似的现象。
消费专家Funder 也报告“在其他商品类别中也看到了这种口红效应。
”他提到了一日游、珠宝和美食。
“换句话说,就是最广泛意义上的享受。
” 无非就是对自己好一点。
市场研究人员还是更加乐观市场研究机构 GfK 的市场研究人员称,专家估计去年有800万人购买了口红,比2021年多了200万人。
不过在这个问题上,新冠大流行病的消退不可忽视地发挥了作用。
经济学者特劳德(Traud),这可能与后新冠时代有关,在大家逐渐褪去口罩后,终于可以重新开始寻求一些装饰性东西了。
论金融危机下消费品行业中产品的性价比
![论金融危机下消费品行业中产品的性价比](https://img.taocdn.com/s3/m/cfe3143e0912a21614792982.png)
论金融危机下消费品行业中产品的性价比当前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市场上出现了一个“口红理论”。
什么是“口红理论”,所谓“口红效应”,即“低价产品偏爱趋势”。
在美国,每当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逆势上升。
因为人们认为口红是一种比较廉价的消费品。
即使经济状况不乐观,收入降低,很难攒钱去做一些“大事”,比如买房、买车、出国旅游等等,但人们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所以会转而购买相对廉价的商品。
口红作为一种“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种心理安慰的作用。
每当经济萧条后,消费品的经济形态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叫做口红型的消费。
既然讲到口红型的消费,我们来看一下2008,2009年度几个行业的销售额情况。
就化妆品行业而言,从2007到2008年,整个化妆品行业销售额下降了5.7%,其中欧莱雅的增长率由8%下跌到了4%,雅芳北美地区下降了3%,强生销售额下降了5%;而上海家化这个中低档品品牌却逆势上涨了13%。
再来看一下我国的白酒行业,从2008第四季度到2009第一季度,高端白酒销售额整体下跌了10%,中低端白酒逆势上涨了5%到15%。
事实上,这种高端品牌销售量下跌而中低端品牌销售量逆势上涨的现象,也就是口红现象。
但是口红现象并不表示金融危机影响下,高端品牌一定下跌,中低端品牌一定会上涨。
这个现象背后反映的实质是金融危机下,消费品性价比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从而引起的销售额变化情况。
口红现象更可以理解成经济萧条时,性价比高的产品销售额上升,而性价比相对低的产品销售额下降。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消费者关注的最多是产品的性价比。
故消费品行业要处于不败之地,应将提高产品性价比放在首要位置。
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消费品行业应明确性价比的实质。
从前人们普遍地理解性价比等于性能同外观的和与价格的比值;在某些行业会忽略外观的存在,比如日化产品。
而在现今看来,这个概念有失全面。
比如,耐克在中国有一家代工厂——裕元公司,该公司可以生产出和耐克同性能,同外观的产品;但是价格却比耐克公司低很多。
口红效应的例子
![口红效应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e1739488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df.png)
口红效应的例子
口红效应是指在经济上困难时期,消费者通过购买低价的奢侈品来提高心情的现象。
以下是口红效应的例子:
1. 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售价低于30美元的口红销售量飙升。
消费者愿意在紧缩的预算中购买低价商品,以表达奢侈品的渴望。
2. 在经济低迷期间,奢侈品公司Chanel的口红销售量大幅增加。
据悉,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chanel口红销售量增加了30%。
3. 在2016年,法国时装品牌Yves Saint Laurent的“Tatouage Couture”口红系列的销售额在美国上涨了25%,表明消费者仍在购买奢侈品。
这些例子都表明,口红效应在经济困难时期仍然存在,并且可作为一种消费者情感慰藉的表现。
口红效应萧条年代哪些行业更红火
![口红效应萧条年代哪些行业更红火](https://img.taocdn.com/s3/m/d999cd56c850ad02de804150.png)
口红效应:萧条年代的红火行业李光斗黑格尔说:“一切事物本身都自在地是矛盾的”,大萧条也不例外。
经济大萧条,伴随着人们失业的哀怨和企业亏损、倒闭的哀鸿。
寒冷的冬天来了,不分南北半球,黑暗的夜晚来了,不分东方西方。
但即使萧条席卷全球,却总有一些行业逆市而上,经济萧条成就了它们的空前繁荣。
正应了老子的定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930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民众钱包干瘪,女人更收紧了荷包,但与沉沦的经济不同,人们惊奇地发现,口红销量大幅上扬。
一方面女士的爱美之心并未因此泯灭,经济萧条了,美国人约会的次数反而增多了,女孩子更注重打扮了,另一方面,经济不景气导致消费低迷,昂贵的化妆品自然先被砍掉,可此时,一抹简单的口红,一抹得体的唇彩,照样能让女人颜面有光。
即便囊中再羞涩,几支口红总还买得起。
因此,经济越不景气,口红便越发受欢迎。
这就是著名的“口红效应”。
其实,在灰黑的萧条年代,并不只存在这唯一一抹红色。
“口红效应”是大萧条的伴生现象。
萧条时期,消费者最大的变化一个是金钱减少,一个是压力增加。
此时有助于消费者省钱的商品,以及有助于消费者抗压疗伤的商品便成为了消费者应对危机的首选,而这两种类型的商品也就成为了能逆市而上的“口红商品”。
“口红商品”一:省钱型商品在一般经济情况下,面包2元一斤,土豆1元一斤。
遇上经济大萧条时期,食品消费金额在大幅压缩,可食品总消费量不可能减少。
于是消费者便都盘算着不买面包,不买肉,而多买廉价的土豆,导致土豆需求量上升。
1845年,爱尔兰发生饥荒,土豆成为了当时最炙手可热的商品。
除此之外,因为经济不景气,大家都减少了出去吃饭的习惯,导致一些诸如微波炉之类的家用小电器业务量猛增。
一些精于厨房的烹饪高手,更是计算出了微波炉烹饪的节省程度。
根据比较,烹饪同样的食物或蒸同量的米饭,微波炉比电炉节能65%,比天然气节能40%。
当收入预期越来越不乐观的时候,多使用微波炉成为人们省钱的妙招。
什么是电影里的“口红效应”
![什么是电影里的“口红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7db94b81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5c.png)
什么是电影里的“口红效应”美国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和70年代“石油危机”两次经济危机,使得几乎所有行业陷入停顿,但是好莱坞的电影产业却得到了快速发展,这种有趣的现象被人们成为“口红效应”。
中国电影需求的空前旺盛,其实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而放大的一种“口红效应”。
分析原因发现,每逢经济下行,人们为了逃避现实的残酷生活,都会通过优秀的影视文化作品来排解内心的苦闷,从而促使影视文化等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
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均是在国家经济增速放缓的时候,均把目光集中在娱乐影视文化,并创造巨大的市场价值。
分析原因发现,每逢经济下行,人们为了逃避现实的残酷生活,都会通过优秀的影视文化作品来排解内心的苦闷,从而促使影视文化等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
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均是在国家经济增速放缓的时候,均把目光集中在娱乐影视文化,并创造巨大的市场价值。
如果将”口红效应“的经济不景气背景扩展为经济增速放缓背景,那么根据“口红效应”可以推测,中国电影票房与国内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增速放缓有可能是票房持续走高的有力推手,而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电影票房是否会持续增长,尚未有定论。
2023年以来,传媒娱乐圈和投资圈里广泛流传着所谓“口红效应”的说法:经济减速、宏观环境不稳定的情况下,消费者会消费更多的娱乐内容(电影、剧集、游戏、动漫,等等等等),从而给传媒娱乐行业带来波澜壮阔的“反周期行情”“口红效应”作用于电影的逻辑链条是:发生经济危机,大众失业、贫困、丧失购买力,无力购买高价值商品,转而依托“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实现心理满足,电影产业刚好成为这种“物”,满足了大众的需求。
中国近年来经济增速放缓是影响电影票房市场持续走高的重要因素之一GDP增速每下降1%,电影票房增加0.07%。
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由于一定的物质财富积累,人民精神文化层面需求不断增加,消费欲望并不会受到经济的冲击而有所降低,仍旧具有强烈的消费欲望,但是手头闲钱有限,那么此时,则会转向电影这类比较廉价的文化产品,花不了几个钱,以满足心理慰藉需求,这是“口红效应”反映出的特征之一电影票房由单一增长转向结构性增长。
中国将流行九大消费趋势:口红效应出现
![中国将流行九大消费趋势:口红效应出现](https://img.taocdn.com/s3/m/9da683c4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23.png)
中国将流行九大消费趋势:口红效应出现经济危机让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转变消费行为,一些新的消费行为和趋势开始逐步流行。
权威调查显示,经济危机下中国将出现九大消费趋势。
来自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的最新调查显示:趋势一:新节俭主义流行。
失业、减薪使消费者重新审视生活方式,尽量削减支出,寻找省钱方式。
趋势二:更加崇尚简约生活。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抛弃包装过度、功能多余的产品。
趋势三:口红效应出现。
在经济危机下,消费者会减少大宗消费的支出,转而寻求能够满足自己需求的、价格相对低的替代品,这是典型的口红效应,即每当经济不景气,人们的消费就会转向购买廉价商品。
趋势四:娱乐消费膨胀。
经济危机下很多人感到更大压力,因此娱乐消费反而增加。
目前电影、电视剧、动漫、网络游戏等将成为娱乐消费的主要出口。
趋势五为“国货热”兴起。
大部分消费者都会认为中国本土品牌比起国外品牌具有相当的质量,而价格却便宜很多,其迷信国际品牌的倾向正在改变。
趋势六:折扣店、直销店和网络购物流行。
经济危机下消费者相对偏好一些低价格的品牌,因而购物的地点也渐渐转向大型超市、折扣店和直销店等。
趋势七:产品包装两极化。
经济危机下人们开始精打细算,面对家庭用的大包装及面对单身族的超小包装成为消费青睐的对象。
趋势八:DIY(自己动手) 一族增加,如请朋友到家里吃饭、自己给汽车美容、自己买鞋油打理皮鞋甚至自己刷房子装修。
趋势九:“宅生活”推动互联网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外出机会成为“宅女”“宅男”,游戏网站、博客、论坛、网络视频都会增加访问量,互联网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口红指数和口红效应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
![口红指数和口红效应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95f31561168884868662d606.png)
口红指数和口红效应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该指数是由雅诗兰黛集团前总裁李奥纳多·兰黛提出。
他以雅诗兰黛实际的营收数字做分析,发现口红的销售量在经济衰退期间逆势热销。
金融教育网站Investopedia发布的数据显示,在9·11恐怖袭击后的经济衰退期内,口红销量翻了一番。
在美国,每当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直线上升。
口红作为一种“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种“安慰”作用,在美国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仍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所以会转而购买比较廉价的商品。
因此口红销量大涨一般会出现在经济低迷的时候原因每当经济不景气,人们的消费就会转向购买廉价奢侈品,而口红虽非生活必需品,却兼具廉价和粉饰的作用,能给消费者带来心理慰藉。
经济危机之下,消费者的购物心理和消费行为等都发生了变化,普通消费者个个都变成了砍价高手,经济危机也使得如口红这类的廉价化妆品和文化类的产品出现了大卖。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首次提出的“口红效应”经济理论。
2008年的世界性经济金融危机,给“口红”带来了市场。
美国媒体称,口红、面膜的销量开始上升,而做头发、做按摩等“放松消费”也很有人气,这与其他大宗商品和奢侈品的低迷销量呈现出鲜明的对比。
全球几大化妆品巨头的销售额证实了这一观点,其中包括法国欧莱雅公司、德国拜尔斯多尔夫股份公司以及日本资生堂公司等。
欧莱雅公司2008年上半年销售额逆市增长5.3%。
“口红效应”开始显现,而“口红效应”这一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理论也在海外媒体上不断亮相。
在经济萧条时期,人们的收入和对未来的预期都会降低,这时候首先削减的是那些大宗商品的消费,如买房、买车、出国旅游等,这样一来,反而可能会比正常时期有更多的“闲钱”,正好去购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从而刺激这些廉价奢侈品的消费上升。
经济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决策者可以利用这一规律,适时调整自己的政策和经营策略,就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的负面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危机下的口红效应
所谓"口红效应"是指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也叫"低价产品偏爱趋势"。
在
美国,每当在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美国,人们认为口红是一种比较廉价的消费品,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
们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所以会转而购买比较廉价的商品。
口红作为一种"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种"安慰"的作用,尤其是当柔软润泽的口红接触嘴唇的那一刻。
再有,经济的衰退会让一些人的收入降低,这样手
中反而会出现一些"小闲钱",正好去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
产生原因
"口红效应"源自海外对某些消费现象的描述。
每当经济不景气,人们的消
费就会转向购买廉价商品,而口红虽非生活必需品,却兼具廉价和粉饰的作用,能给消费者带来心理慰藉。
经济危机之下,消费者的购物心理和消费行为等都
发生了变化,普通消费者个个都变成了砍价高手,经济危机也使得如口红这类
的廉价化妆品和文化类的产品出现了大卖。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
期首次提出的"口红效应"经济理论。
2008年的世界性经济金融危机,给"口红"带来了市场。
美国媒体称,口红、面膜的销量开始上升,而做头发、做按摩等"放松消费"也很有人气,这与其他
大宗商品和奢侈品的低迷销量呈现出鲜明的对比。
全球几大化妆品巨头的销售
额证实了这一观点,其中包括法国欧莱雅公司、德国拜尔斯多尔夫股份公司以
及日本资生堂公司等。
欧莱雅公司2008年上半年销售额逆市增长5.3%。
"口红
效应"开始显现,而"口红效应"这一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理论也在海外媒体上不断亮相。
在经济萧条时期,人们的收入和对未来的预期都会降低,这时候首先削减
的是那些大宗商品的消费,如买房、买车、出国旅游等,这样一来,反而可能
会比正常时期有更多的"闲钱",正好去购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从而刺
激这些廉价商品的消费上升。
经济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决策者可以利用这一规律,适时调整自己的政策和经营策略,就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的负面影响。
在中国国内,"口红效应"一词的走红,源自中国电影行业的一场讨论。
世
界经济金融危机,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
那时几乎
所有的行业都沉寂趋冷,好莱坞的电影却乘势腾飞,热闹的歌舞片大行其道,
给观众带来欢乐和希望,还让秀兰·邓波儿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有人因此认为,中国电影也可借"口红效应",找到一次逆境上扬的机会。
同时也有学者指出,由电影借"口红效应"推广开去,其他文化娱乐产业也可以从"口红效应"中
获益。
产生的机遇
"口红效应"只是眼下众多消费心态中的一种,为文化产品的走红创造了一
定的可能。
对文化娱乐消费品来说,除了"口红效应","内容为王、服务至上"
才是始终不变的铁律。
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生活压力会增加,沉重的生活总是
需要轻松的东西来让自己放松一下,所以电影等娱乐市场消费不是很贵的生意
会比较好些。
韩国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流行的是鲜艳的色彩,并且短小和夸张的款式订
单多;日本现在的服装销量很低,但是修鞋补衣服的铺子生意却前所未有的火。
眼下格仔铺,这种新型的销售和购物模式吸引了很多时尚新潮一族,最早源于
日本一些卖二手商品的店铺,很快在香港、澳门、国内的沿海地区"旋风式"出
现了大大小小的"格仔铺",开得非常火爆。
正是"口红效应"的作用表现。
在经济萧条时期,奢侈品、高档品的需求和消费无疑将削减,而生活必需
品则不然。
经济危机对房地
经济危机下的口红效应业是一场灾难,对轻工业、纺织业却可能是最大的
福音。
老百姓、工薪阶层收入减少,无钱买房、买车,反而有了一些闲钱,可
以趁牛年即将到来之机置办小家电、添几件新衣服、皮鞋,自然会带动轻工业、纺织行业复苏。
近几个月来,一些女白领为了保住饭碗纷纷突击怀孕,2009年"危机宝宝"的相继出生也必将带动婴儿服装及相关用品的销售。
尽管轻工产品、纺织品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动出口受阻,但内销却会稳步上升。
此消彼长,
轻工业、纺织业将可能因"口红效应"而有进一步发展。
与此同时,许多人的闲暇时间增多,交给网络便是最省钱的方式。
由此,
也必然推动淘宝、易趣等B2C网站和盛大、巨人等网游公司的发展,国内网游
产业甚至被华尔街评论员们誉为"金融风暴的避风港"。
开心网的买卖奴隶、争
车位游戏异常火爆,广告效应初露端倪,不断催热着SNS领域。
此外,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如火如荼,无不昭示着互联网又将迎来第二春。
凡此种种,
都将带动电子信息业加快发展。
汽车在中国老百姓眼里一直是奢侈品,当手中可支配的现金有限时,这种
观念更甚。
2008年,美国汽车业三大巨头--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销量大幅下滑,特别是通用和克莱斯勒严重缺乏资金、面临破产威胁。
受其影响,中国车
市寒冬逼人,甚或难逃"料峭春寒"的厄运,许多原本准备购车一族选择了继续"持币待购"。
据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约40%的中国汽车经销商将倒闭或被兼并。
虽然油价有所下调,但相对于昂贵的车价来说毕竟是杯水车薪。
而油电混合动
力车等主打"新能源"概念的轿车,更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钢铁、造船、石化、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等,则更多地要依赖4万亿政府
投资的花销才能带动。
尽管有国家投入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背景,由于钢铁、石油等在2008年的价格跳水过于"惨烈",要恢复到合理价格区间,非一日之功。
因此,在需求与投资的博弈下,钢铁、造船、石化、有色金属、装备制
造这几大行业并不具有明确的增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