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文化扶贫心得体会-以文化扶贫助推脱贫攻坚,文化扶贫的前提在于扶志

合集下载

扶贫先扶志 扶贫必扶智

扶贫先扶志 扶贫必扶智

党建与政策— 24 —作者单位:龚洁,中共滨海县委党校。

扶贫先扶志 扶贫必扶智龚 洁 摘要: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文化能育民、能励民、能惠民、能富民。

要多强调一点文化的扶智补脑、凝魂聚气、强心壮骨作用,着力拔除贫困群众思想和能力上的穷根,才能深入推进精准扶贫事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

关键词:扶贫;扶志;扶智;“志智”双扶习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

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

如果扶贫不扶智,就会知识匮乏、智力不足、身无长物,甚至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

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须智随志走、志以智强,实施“志智双扶”,才能激发活力,形成合力,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

在脱贫攻坚战中,我们不难看到大多数贫困群众尝到了勤劳脱贫的甜头,真切感受到了党和国家扶贫政策带来的实惠,他们走上了脱贫奔小康之路,越干越有劲头。

但也有一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思想严重,甚至把党的扶贫好政策错误地当成了养“懒人”的政策,争着当贫困户、低保户。

贫困群众大多数文化素质偏低,脱贫能力普遍欠缺,这已成为目前脱贫攻坚的突出矛盾。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精准施策,靶向发力,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的如期实现。

一、“志智双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证(一)“志智双扶”要激励贫困群众立志气只有帮助他们“扶”起脱贫的志气、挺起脱贫的腰板,才能真正激发出持久的脱贫致富动力。

没有脱贫志向,再多扶贫资金也只能管一时,不能管长久。

因此,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是要帮助贫困群众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自立自强,唤起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斗志和决心。

(二)“志智双扶”的核心是教育贫困群众卖力气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这一著名论断。

扶贫攻坚感悟心得体会(3篇)

扶贫攻坚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地区面貌焕然一新。

作为一名参与扶贫攻坚工作的基层干部,我有幸亲身经历了这场伟大的战役,内心充满了感慨和感悟。

一、扶贫攻坚是一场深刻的民生之战扶贫攻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

这场战役的核心是解决贫困问题,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深知扶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性,它不仅关系到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关系到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

在扶贫攻坚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1. 扶贫攻坚是一场民生之战。

贫困人口是国家最弱势的群体,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面临着诸多困境。

扶贫攻坚工作的目标就是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

这既是党的宗旨,也是我们基层干部的责任所在。

2. 扶贫攻坚是一场责任之战。

贫困问题的根源复杂多样,涉及政策、管理、环境等多个方面。

扶贫攻坚工作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作为基层干部,我们要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提供有力支持。

3. 扶贫攻坚是一场智慧之战。

扶贫攻坚工作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扶贫措施。

这需要我们深入基层,了解群众需求,充分发挥自身智慧,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提供精准帮扶。

二、扶贫攻坚是一场攻坚克难的战役扶贫攻坚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在扶贫攻坚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1. 扶贫攻坚是一场攻坚克难的战役。

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贫困人口观念落后。

要想改变这些现状,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

2. 扶贫攻坚是一场意志之战。

扶贫攻坚工作周期长、任务重,需要我们具备坚定的意志和毅力。

在扶贫过程中,我们面临着种种压力和困难,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3. 扶贫攻坚是一场团结之战。

扶贫攻坚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广大志愿者都要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合力。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范文(精选篇)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范文(精选篇)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范文(精选篇)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一、引言扶贫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然而,传统的扶贫观念中普遍存在着一种误区,即只注重救济物质贫困,忽视了贫困人口的精神层面。

因此,扶贫工作中必须坚持扶志扶智,注重贫困地区人口的精神激励和智力培养,才能真正摆脱贫困陷阱。

二、扶贫先扶志扶贫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上的赈济,更应关注贫困群众的思想和精神。

只有帮助他们改变内心的贫困意识,提升自尊自信,才能真正具备摆脱贫困的动力和能力。

因此,扶贫先扶志应成为扶贫工作的重要原则。

为了做好扶贫先扶志这项工作,首先要加强对贫困人口的思想教育。

要通过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教育活动,引导贫困人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激发他们内在的积极性和进取心。

同时,政府和社会应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帮助贫困人口提升技能,增加知识储备。

如开设职业技能培训班,提供就业培训和岗前培训,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学习新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从而增加竞争力和就业机会。

三、扶贫必扶智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扶贫的重要手段。

只有拥有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从而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因此,扶贫必扶智成为了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确保贫困地区的公办学校建设和师资培养。

同时,要加强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的教育资源共享,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

此外,应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子女的资助力度,确保他们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其次,要注重农村和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

通过开设高中职教育课程,培养贫困地区的农民工和农村青年的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同样重要的是,要加强农村大学生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尽快就业。

换句话说,扶贫不仅仅是提供物质上的支持和赈济,更要关注贫困群众的教育和知识的提升。

只有通过教育,让贫困群众获得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摆脱贫困。

四、贫困地区智力支持的现状与问题分析目前,我国贫困地区的智力支持存在着许多问题。

扶贫心得体会的感悟(3篇)

扶贫心得体会的感悟(3篇)

第1篇自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我有幸投身其中,成为了一名扶贫工作者。

在这场伟大的战役中,我亲眼见证了无数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喜悦,也感受到了扶贫工作的艰辛与挑战。

在此,我想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我对扶贫工作的几点感悟。

一、扶贫工作是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扶贫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

脱贫攻坚战自2015年发起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全社会广泛参与。

作为一名扶贫工作者,我深知扶贫工作的重要性,也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

在扶贫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脱贫攻坚是一场输不起的战役。

贫困群众生活困苦,渴望摆脱贫困,这是我们开展扶贫工作的动力。

然而,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使得扶贫工作面临诸多困难。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扶贫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在扶贫过程中,我看到了许多爱心企业、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积极参与,为贫困地区提供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1. 爱心企业:许多企业积极参与扶贫工作,通过捐赠物资、提供就业岗位等方式,帮助贫困地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例如,某企业在我所联系的贫困村投资建设了扶贫车间,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2. 社会组织:一些社会组织专注于扶贫领域,通过开展教育、医疗、环保等项目,为贫困地区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例如,某公益组织在我所联系的贫困村开展了“爱心书屋”项目,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3. 志愿者:许多志愿者投身扶贫事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递爱心。

他们在贫困地区开展支教、医疗、文化等活动,为当地群众带去了温暖和希望。

三、扶贫工作要注重精准施策扶贫工作要注重精准施策,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扶贫措施。

在扶贫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1. 精准识别:要准确识别贫困人口,确保扶贫政策落到实处。

通过入户走访、调查核实等方式,了解贫困群众的实际情况,确保扶贫对象精准。

2020扶贫心得体会脱贫攻坚战心得【五篇】

2020扶贫心得体会脱贫攻坚战心得【五篇】

2020扶贫心得体会脱贫攻坚战心得【五篇】扶贫攻坚,更需要我们党员干部多一些担当,多一些办法,多一些接地气的思路,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来解决群众遇到的实际困难。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2020扶贫心得体会脱贫攻坚战心得【五篇】,希望大家喜欢。

2020扶贫心得体会脱贫攻坚战心得【篇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部分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中高收入群体,但还存在很多低收入群体。

作为乡镇级政府的扶贫机关的工作者,对此既感到是工作动力又是工作的压力。

一方面,扶贫工作在不但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工作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工作力度得到加大,扶贫工作成效更加突显,给扶贫工作供给了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另一方面,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抓住机遇谋发展,就必须开拓创新,进取探索新形势下扶贫工作的新思路和新办法,是一个扶贫工作不可推卸的职责。

一、用心扶贫对贫困的群众,我们心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同情,很多的基层干部也是从贫困中走过来,和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更加增强我们抓好扶贫攻坚的使命感与职责感,这是用心扶贫的必要条件。

扶贫攻坚对各村都有任务、有指标,还要纳入最终的年终考核。

如果仅仅把扶贫当作任务,为驻村而驻村,敷衍了事的填写扶贫手册;为入户而入户,表示我来过、我见过,然后纸上谈兵,这些被动的扶贫、被动的工作,没有一丝的职责感,如何能够用心。

在奋斗在一线上的党员干部,从内心深处怀着对弱势群里的关爱、对困难群众的同情,坚持行善向善的信念,变任务为职责,变压力为动力,充满活力、充满爱心进取主动地投身于扶贫攻坚战中。

二、用新扶贫扶贫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在实施项目之初要尊重群众,进取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对未来的规划。

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党员干部要有扶危救济的担当和准确的自我定位,树立进取乐观的生活态度,而不是自我标榜道德高地,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不断的反驳群众的意见。

在扶贫工作的过程中,把贫困群众当作亲友,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想法,设身处地的谋划、实事求是的规划,维护他们的人格尊严,保护他们的脱贫愿望和发展生产的进取性。

文化扶贫个人工作总结

文化扶贫个人工作总结

文化扶贫个人工作总结文化扶贫工作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深远意义的工作,我在这项工作中抽调全身心投入,积极主动,不断寻求创新和突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

以下是我个人在文化扶贫工作中的总结:一、深入调研,实地走访我充分利用自己的文化和扶贫背景,深入贫困地区进行调研和实地走访,与当地民众进行交流,了解当地的文化状况和扶贫需求。

通过实地走访,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贫困地区文化扶贫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创新项目,策划活动在调研的基础上,我积极策划和组织了一系列文化扶贫项目和活动,比如文化艺术展览、书画培训班、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等,旨在帮助当地群众提升文化素养,增加文化产业收入,促进当地文化传统的传承和保护。

三、联合资源,推动合作我积极与政府部门、企业机构和文化组织进行合作,共同推动文化扶贫工作。

通过资源整合和合作交流,我成功地争取到一定的项目资金和物资支持,为贫困地区的文化扶贫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分享经验,培训人才我还利用自己的文化资源和专业知识,进行了一些文化扶贫培训和经验分享活动,帮助当地群众提升技能和意识,增强自我发展和自我救助能力。

综上所述,我在文化扶贫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和问题,比如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

因此,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文化扶贫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加强需求调研在文化扶贫工作中,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群众的真实需求。

因此,我将进一步加强对贫困地区的需求调研,与当地群众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和沟通,确保文化扶贫项目和活动能够真正满足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二、创新项目机制在策划和组织文化扶贫项目时,我将更加注重创新和可持续性。

不仅仅是开展一些临时的文化活动,更要打造一些长效的项目机制,比如建立文化产业合作社、开展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等,使文化扶贫工作能够持续发展,为当地群众带来长期的收益。

最新文化传承扶贫工作总结

最新文化传承扶贫工作总结

最新文化传承扶贫工作总结一、工作背景近年来,我国积极开展文化传承扶贫工作,旨在通过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激发贫困地区的文化创造力和经济活力,促进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在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现进行总结如下。

二、工作成果1.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积极组织贫困地区的居民开展传统文化课程研究和传承活动,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戏曲、绘画等,提高了贫困地区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激发了他们的文化创造力。

2. 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通过与当地专业文化机构和企业合作,我们鼓励贫困地区居民利用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具有独特文化元素的创意产品。

这些产品包括手工艺品、特色食品、服装等,不仅提升了地方的文化品牌价值,还为贫困地区居民提供了增收的机会。

3. 文化旅游的发展我们积极推动贫困地区的文化旅游发展,通过开展旅游线路的规划和宣传,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贫困地区,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

这不仅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为贫困地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问题和挑战在工作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比如,一些贫困地区的传统文化面临丧失的风险,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开拓困难等。

我们将继续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确保文化传承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下一步工作为了进一步推进文化传承扶贫工作,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1. 继续组织传统文化课程研究和传承活动,加强对贫困地区居民的培训和指导。

2. 加强与专业文化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发创意产品,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 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文化旅游宣传力度,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

4. 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为文化传承扶贫工作提供坚实支持。

五、总结通过上述工作和措施,我们相信文化传承扶贫工作将取得更大的成果,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以上为最新文化传承扶贫工作的总结。

文化行业扶贫个人工作总结

文化行业扶贫个人工作总结

一、前言自201X年起,我国全面启动了脱贫攻坚战,文化扶贫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旨在通过文化手段助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

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我有幸参与其中,亲身投入到了文化扶贫的实践中。

现将我在文化扶贫工作中的个人工作总结如下:二、工作概述1. 提高自身素质,学习相关政策为了更好地开展文化扶贫工作,我首先加强了自身的学习,深入学习国家关于脱贫攻坚和文化扶贫的相关政策,了解文化扶贫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文化扶贫的重要性,明确了自身的工作职责。

2. 走访贫困地区,开展文化调研为了深入了解贫困地区的文化需求,我深入贫困地区进行实地调研,与当地群众亲切交流,了解他们的文化需求、文化资源和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通过调研,我发现贫困地区的文化资源丰富,但文化活动开展较少,群众的文化生活较为匮乏。

3. 开展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根据调研情况,我结合当地实际,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民俗表演、图书阅读等,旨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活动中,我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

4. 培养文化人才,提升文化水平为了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文化水平,我积极参与当地文化人才的培养工作,组织开展各类文化培训班,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

通过培训,培养了一批具有文化素养和文化技能的本土人才,为贫困地区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5. 搭建文化交流平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我积极搭建文化交流平台,组织贫困地区与外界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通过交流,贫困地区的文化资源得到了充分展示,吸引了外界投资,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三、工作成果1. 提高了贫困地区群众的文化素养,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

2. 培养了一批具有文化素养和文化技能的本土人才,为贫困地区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搭建了文化交流平台,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四、不足与反思1. 工作经验不足,对文化扶贫工作的一些细节把握不够准确。

热点范文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

热点范文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

热点范文: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精准扶贫应着力文化发力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文化扶贫作为开发式扶贫的一种形式,只有不断加强农村“文化扶贫”的力度,方能使农村文化满足农民精神生活需求,增强文化惠民,带给群众文化福利。

精准扶贫应着力文化福利需求发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脱贫与否关键看群众生活,既要提高丰富物质层面的,更要充盈精神文化层面的。

因此,必须着力“文化发力”扶贫这个基础,有效解决贫困地区、困难群众的文化福利,有效抓住文化福利这个抓手,助推文化扶贫。

近年来,在扶贫中文化福利方式不断发生转变,从政府层面不断投入资源设施等配置,逐步建强基层文化活动阵地,同时又从文化娱乐活动形式的多样化等方面来增加文化活动元素为载体,把“物质与精神”有机的融汇起来,加强文化福利的投入力度,呈现出文化扶贫的先进性,有效的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等融入到精准扶贫之中,在提升人民整体素质、推动经济发展中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文化福利。

精准扶贫应着力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发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文化扶贫的一个富矿,需要通过其传承形成真正的的力量改变贫困群众的精神世界,把优秀文化的“种子”与地方实际结合起来,使其“种子”深“种”广“播”,落实好扶贫借力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抓手。

特别是民族地区、贫困农村,文化观念滞后、文化产品匮乏、文化生活枯燥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有待挖掘的文化内涵形式多样,有待发现的文化活动内容丰富。

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从中感悟文化与扶贫的关系,从而释放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内生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力量,主动参与到脱贫攻坚的战斗中来,让贫困地区老百姓在文化上“富”起来。

精准扶贫要着力于“扶心与扶智”双向发力。

扶贫先扶智。

总书记强调: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贫困群众梳理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要从根本上有“立下愚公志,撼动贫困山”的决心和信心,从思想上先解决一些地方、群众“等靠要”的思想,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脱贫攻坚的战斗中来。

扶贫攻坚+文化扶贫心得体会以文化扶贫助推脱贫攻坚,文化扶贫的前提在于扶志【精选】

扶贫攻坚+文化扶贫心得体会以文化扶贫助推脱贫攻坚,文化扶贫的前提在于扶志【精选】
文化扶贫的基础在于教育。教育落后与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如果受教育程度低,必然会影响到农民的致富进程,进而制约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打好文化扶贫的基础,必须抓好农村教育。多年来,党和政府在解决贫困地区教育落后的问题上下了很大功夫,贫困地区的教育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时也要看到,教育落后仍然是贫困地区的主要短板,现实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贫困地区幼儿教育起步晚,重视不够的问题;贫困地区乡村师资队伍不稳定,流失严重的问题;还有贫困地区财政紧张,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等等。对此,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力度,推动教育资源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全方位保障贫困地区群众受教育权利,真正从思想上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通道。
此外,文化扶贫还要注重文化环境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是先进优秀文化落地生根的重要条件。比如,红军长征在会宁胜利会师,受长征精神的巨大鼓舞,这里逐渐形成了“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供”的“三苦”教育精神,并一度成为甘肃高考“状元县”。还有秦安县石节子村,由于艺术的介入,让原本闭塞的村子整个变了样,成为远近闻名的“艺术村庄”,在艺术的熏陶下,村民们开阔了眼界,增强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也更加坚定。由此可见,注重文化环境的营造,对于文化扶贫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在继续建设好乡村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贫困地区应大力实施乡村文明行动,努力改造固有的习惯和落后的社会风气,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只有把文化扶贫和文化环境营造有机结合、把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建设有机结合,才能真正使文化的功能和价值产生应有的社会效果。
文化扶贫的关键在于技能。缺乏致富技能或技不如人是贫困的重要原因。从多年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情况看,一些贫困地区出来的务工人员,多数受教育程度低、专业技能缺少,在城市就业门路窄,挣钱不多;在农村的贫困人口普遍缺少相关技能,加之环境条件影响,致富行动往往受到限制。而且,他们中有的人即使借助帮扶暂时脱贫,但遇到新的困难又可能返贫。所以,文化扶贫的关键,就在于大力推进贫困人口的技能教育。一条比较可行的路径,就是优化目前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以职业农民为培养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重点培育农业开发人才和技能人才。同时,职业教育必须要体现地域化、特色化和职业化,并要有长期的应对政策和保障措施。

文化扶贫在“扶贫扶志”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扶贫在“扶贫扶志”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扶贫在“扶贫扶志”中的重要作用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全国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但是,因为多种原因,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推出了加强脱贫攻坚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便是文化扶贫。

文化扶贫是指在扶贫过程中,将重点放在开展文化活动、普及文化知识、传承文化精神、提升文化品位等方面,旨在通过文化的力量,帮助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解决文化层面的问题,提高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文化扶贫是“扶贫扶志”的重要内容,所谓“扶志”即是提振贫困人口的紧迫感和自我意识,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当前,我国贫困地区的文化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缺乏,包括文化常识、法律法规、科技知识等方面;二是文化设施匮乏,如图书馆、文化中心、多功能演出厅、博物馆、艺术馆等;三是文化精神萎缩,许多贫困地区的民众的精神生活状态亟待提高,缺乏奋斗的动力和斗志,往往处在无所事事的地步。

首先,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可以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水平和文化素养,扩大他们对文化的了解,增加文化自信心。

例如,组织传统文化和艺术活动,改变贫困地区的居民缺少艺术体验的现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同时,文化活动不仅能给人带来物质上的享受,更能提供心灵上的愉悦和对生命的思考,给人以新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从而激发人们的内在热情,充实贫困地区的文化生活。

其次,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提高贫困地区的文化设施建设水平,营造出宜人的文化环境。

例如,建设图书馆等阅读场所,提高图书的数量和质量,从而使得贫困地区的居民可以广泛、深入的接触到各领域的知识,同时也使得文化氛围更加活跃,吸引更多人到其所在地去旅游、学习、感受当地的文化风貌。

最后,弘扬文化精神,引导贫困地区的居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人的心智品位。

例如,弘扬民族和地方文化的代表性精神,激发民族和地方的民众的爱国意识、文化自信心,从中汲取思想和情感的能量,开展文化传承工作,让贫困地区的居民体验到属于自己的文化浪漫。

文化扶贫在“扶贫扶志”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扶贫在“扶贫扶志”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扶贫在“扶贫扶志”中的重要作用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文化扶贫也逐渐成为了扶贫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文化扶贫的核心是要通过文化建设,振兴当地文化产业,培育文化人才,激发群众的文化自信心,让贫困地区建立起自己的文化品牌。

文化扶贫不仅可以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更可以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帮助他们用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观来面对生活和挑战。

其实,文化扶贫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提高文化素质,更在于“扶贫扶志”,即通过文化扶贫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自信,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

以下是文化扶贫在“扶贫扶志”中的重要作用:一、激发乡村振兴的活力在做好“三农”工作的过程中,乡村振兴是最为紧迫的任务。

而文化扶贫的出现,则可以使得乡村振兴更加具有内生动力。

文化扶贫可以通过赋予乡村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历史文化,民间文化,传统文化等等,让这些文化资源和传统智慧成为乡村文明的核心,吸引更多的人来乡村旅游和探寻文化传承,让乡村成为更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地方。

在乡村振兴中,文化扶贫将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破冰者和关键。

二、提高贫困地区文化自信心许多贫困地区的人们一直活在自卑的状态中,这种自卑心态也会这种心态也会对当地文化的传承产生负面影响。

文化扶贫不仅可以为当地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更可以为当地群众赋予更高的文化自信心,这种文化自信心可以帮助他们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迎接更多的挑战。

同时,文化自信心还可以带动当地群众更有纪律、更有信心地投身到文化建设之中,帮助贫困地区实现自己的文化梦想。

三、培育新的文化产业,增加收入来源贫困地区的经济之所以落后,往往是因为当地的经济产业缺乏生命力,无法为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更多的收入来源。

而文化扶贫则可以成为贫困地区振兴的一种新型产业。

例如,在当地推广文化旅游,孵化文化创意产品等等,都可以为当地培育出新的文化产业,并且带动地方经济的增长,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文化扶贫为贫困地区群众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也为他们赚取更多的收入提供了机会。

浅谈文化扶贫予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及实践创新

浅谈文化扶贫予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及实践创新

294百家论坛浅谈文化扶贫予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及实践创新王雪济南市文化馆摘要:文化对人们的思维方式、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等方面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文化扶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内容,其对丰富贫困地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自我脱贫能力,加快精准脱贫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文化扶贫;必要性;实践和创新2017年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

大会同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道写入党章,这有利于全党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精神命脉,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软实力。

一、对文化扶贫的基本认知文化扶贫是指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给予贫困地区帮助,从而提高当地人民素质,尽快摆脱贫困。

传统的扶贫主要是从经济物质上进行辅助,而贫困地区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既要从经济上加强扶持,更需要加强智力开发。

扶贫不仅要扶物质,也要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

不同地区面临的贫困现状都有所差异,但不可忽略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丰富多彩、优秀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产品在日常生活中对人民群众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提升,更能对其行为起到积极的指引作用。

二、文化扶贫予精准扶贫的必要性文化贫困是农民贫困的根源。

一方面,要解决贫困问题,要从贫困主体也就是自然个体“人”的角度入手。

“在极其贫困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不会具有获得和占有的欲望。

他们的愿望超不出日常需要的范围,或者即使表现出了某种超出常需的愿望,这种愿望也不过是一种痴想,永远不会发展成为一种强烈的意志力量。

当这种状态变成一种习惯的时候,人们就会变得没有远见,满不在乎,苟且偷生。

文化扶贫在“扶贫扶志”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扶贫在“扶贫扶志”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扶贫在“扶贫扶志”中的重要作用“扶贫扶志”是贯穿中国扶贫工作始终的一条理念,在实践中,文化扶贫不仅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已经成为具体的举措和实际的行动。

文化扶贫可以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提供全面、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和壮大。

下面具体从三个方面论述文化扶贫在“扶贫扶志”中的重要作用。

一、文化扶贫能够提供发展的理论支撑文化扶贫是以文化教育作为手段,把当地文化资源融入扶贫领域,为贫困地区提供全面、系统的知识和技能。

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发现,贫困人口缺少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和传承,这导致他们缺少自我认知和发展意识。

而文化扶贫正是面向这一现实,广泛推进各类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传承和开发。

它能够在人们的精神和文化层面上,为其提供发展的理论支撑,在品德、知识、行为等方面改变他们的观念和习惯,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念,加强他们的自我认知和发展意识。

二、文化扶贫有利于提高就业能力文化扶贫不仅是传承和普及文化知识,还应该注重培养贫困地区的就业能力。

通过文化扶贫,使贫困地区人民更具有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可以提高其就业率和收入水平。

例如,实施村民手工制作培训、民俗文化宣传、创意设计等文化扶贫项目,可以培养贫困地区居民的领悟力、创造力和文化产业技能,提高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就业比例和资源利用效率。

因此,文化扶贫能够开发就业市场的同时,对于缓解当地贫困带来的压力也有着积极作用。

三、文化扶贫可以宣传好形象,增强文化自信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灵魂,也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之一。

贫困地区的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同样重要。

文化扶贫可以充分体现传承和展示中国优秀民族文化,增强厚重的文化自信。

这既有助于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更有利于拓宽民族文化的外部影响和传播。

例如,永丰县在创新文化扶贫模式的同时,积极推广当地丰富的红色文化,使得当地文化在省内外得到了充分的宣传和发展,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览。

总之,文化扶贫是“扶贫扶志”理念中的重要举措,是改变贫困群众生活现状、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的“穿衣、吃饭、创业、致富”的有力工具。

文化扶贫在“扶贫扶志”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扶贫在“扶贫扶志”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扶贫在“扶贫扶志”中的重要作用【摘要】文化扶贫在“扶贫扶志”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贫困地区的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和保护,不仅可以提升当地文化自信和自豪感,还可以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促进脱贫致富。

文化扶贫在“扶贫扶志”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未来,应加大对文化扶贫的支持力度,探索更多实施方式,推动文化扶贫工作向纵深发展。

通过文化扶贫的持续推进,贫困地区的文化底蕴将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促进区域良性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关键词】文化扶贫、扶贫扶志、重要性、影响、促进作用、实施方式、实践案例、不可替代性、发展方向、建成小康社会、意义。

1. 引言1.1 什么是文化扶贫文化扶贫是指通过挖掘和传承贫困地区的传统文化资源,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种扶贫方式。

它包括对当地文化传统、风俗习惯、艺术表现等方面的挖掘和保护,同时也包括文化产业的开发和推广。

文化扶贫旨在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激发当地群众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改善他们的生活品质,实现可持续脱贫。

文化扶贫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帮助,更是对当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通过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可以帮助当地群众树立文化自信,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激发他们的发展动力和创新意识。

文化扶贫也可以促进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为当地经济增加新的动力。

文化扶贫是一种综合性的扶贫方式,它不仅带给贫困地区经济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传递了文化自信和发展动力,为当地群众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和机遇。

1.2 扶贫扶志的概念扶贫扶志是指在扶贫工作中既要解决贫困人口的经济困难,也要重视提升其自我发展能力和自我改善意识,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实现自我发展。

扶贫扶志不仅仅是提供物质资助,更要注重培养贫困人口的内在动力和能力,使他们具备自我改善能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扶贫扶志”理念中,扶志不仅仅是鼓励贫困人口树立信心、树立目标,更要通过文化扶贫等手段,帮助他们提升文化素养、认知水平,激发他们的自我发展动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根本上改善自身的贫困状况。

文化扶贫在“扶贫扶志”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扶贫在“扶贫扶志”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扶贫在“扶贫扶志”中的重要作用“扶贫扶志”是当前脱贫攻坚工作的基本方针,强调的是不仅要满足贫困人口基本生活需求,还要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的心理因素,激发其自我发展的动力,进而获得长期的发展。

而文化扶贫则在这一政策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分几个方面阐述:一、提高贫困群众的文化素质文化扶贫实施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提高贫困群众的文化素质。

在贫困地区缺乏教育资源的情况下,贫困人口的文化程度较低,缺乏知识和技能,这不仅使他们难以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难以利用资源改善生活质量,甚至难以获取外部信息,发现和开拓市场机会。

因此,从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入手,不断提升他们的技术和职业教育水平,将是扶贫工作的一个关键部分之一。

文化扶贫可以提供贫困地区良好的学习和教育条件,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全面、更高效的学习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培养贫困人口的职业技能在现代社会,不同的技能在市场中的就业机会和获利能力差别很大,因此,培养贫困人口的职业技能是关键性任务。

文化扶贫可以提供给他们更好的技能培训,让他们通过学习,掌握更多的技能,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薪资待遇。

同时,培养贫困人口的技能,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比如,培养贫困人口在当地的特色产业(如农业、手工艺)所需的技能,不仅可以增加当地经济活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当地的特色产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价值,满足市场上更多的需求,实现更多的收益。

三、激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动力文化扶贫不仅仅是一种教育工作,还应该激励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动力。

以往的扶贫工作往往是赠送的方式,这不利于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动力。

相比之下,文化扶贫则更为注重激发贫困人口的主体性,帮助他们自主获得知识和技能,完善自身能力,培养自己的特长,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

同时,文化扶贫可以通过鼓励技术创新和创业,激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动力。

例如,组织一些创业论坛、融资路演等活动,帮助贫困人口了解市场动态和发展趋势,启发创业思路,并在课程设计上增加一些商业知识或管理技能类的作业或课堂。

文化扶贫在“扶贫扶志”中的重要作用——以河南省基层文化工作为例

文化扶贫在“扶贫扶志”中的重要作用——以河南省基层文化工作为例

收稿日期:2019-11-01作者简介:任㊀益(1990 ㊀),河南省图书馆助理馆员㊂文化扶贫在 扶贫扶志 中的重要作用以河南省基层文化工作为例任㊀益(河南省图书馆,河南郑州㊀450052)关键词:基层文化工作; 扶贫扶志 ;脱贫攻坚摘㊀要:文章以河南省文化系统的扶贫工作安排部署为出发点,结合河南省文化行业的优势与特色,重点阐述了河南省基层文化工作在服务全省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㊂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9)12-0029-031㊀ 扶贫扶志 的重要意义㊀㊀扶贫先扶志㊁扶贫必扶智是习近平扶贫思想的重要内容,由于一些地方在扶贫过程中过于注重物质层面,而忽略了精神层面,影响了帮扶成效㊂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㊂扶贫要先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㊂志是指人的精气神,消除贫困不是给钱给东西就行,要从根子上解决贫困,就要改变贫困人口的观念,提高他们的素质,帮助他们树立脱贫信心㊂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指出: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㊁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㊂心贫比任何致贫原因都可怕和难治㊂正所谓 心病还得心药医 ,扶贫先扶志就是要注重在消除精神贫困上下功夫㊂目前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调动贫困地区群众的思想积极性,带领他们走出贫困,投入建设美丽乡村的行动中,对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㊂2㊀ 扶贫扶志 的主要功能2.1㊀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脱贫志气㊀㊀扶贫要先扶志,只有贫困地区群众有了志气㊁信心,他们才能有工作动力和干劲㊂扶贫先扶志的关键就在于帮助贫困地区群众增强脱贫致富的自信心,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脱贫致富的志气㊂在扶贫与扶志相结合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了解贫困地区群众到底想要什么㊂扶贫单位不仅要为贫困户排忧解难,还要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引导他们树立自力更生㊁勤劳致富的信念,推动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㊂2.2㊀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脱贫能力㊀㊀扶贫单位应把扶贫与扶志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授人以鱼,又要授人以渔㊂加强培训,让贫困地区群众拥有一技之长,是帮助他们脱贫的有效途径㊂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不是空喊口号,想要彻底摆脱贫困,就要从实际出发,吹响 扶贫扶志 的号角,鼓励贫困地区群众,锻炼贫困地区群众㊂因此,扶贫单位可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培训,让他们 一技在手,脱贫有望 ㊂2.3㊀营造舆论氛围㊀㊀扶贫单位可大力宣传为村民办好事㊁办实事的 第一书记 ㊁致富带头人等典型人物,通过树立典型的方式鼓励贫困地区群众创新,激发他们的斗志㊂扶贫单位还可利用新兴媒体对脱贫事例进行广泛传播,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拉近与贫困地区群众的心理距离,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㊂3㊀文化行业在 扶贫扶志 中的工作职能3.1㊀通过文化设施建设建立文化阵地㊀㊀公共文化设施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载体,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和规划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配置状况㊂文化设施的建设成果是检验脱贫攻坚工作成果的一道 硬杠杠 ,也是 扶贫扶志 的重要依托㊂以河南省为例,目前该省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不能满足城镇发展需求,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城乡间的文化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公共文化服务第39卷第12期河南图书馆学刊2019年12月㊀供给不足,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就会影响扶贫效果㊂因此,河南省的文化部门应补齐文化设施短板,建立文化阵地,积极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 扶贫扶志 提供坚实保障㊂3.1.1㊀推动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㊂村级文化设施是距离群众最近㊁最受群众欢迎的公共文化设施,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对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㊁活跃乡村文化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㊁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等都有积极的作用㊂截至2018年年底,河南省的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率由2017年的50.61%提高到85.31%㊂全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主要体现在各地市有关单位的重视程度提高,推进机制的不断完善,建设进度的明显加快,服务效能的显著提升等㊂2018年上半年,河南省依托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开展各类文化活动27.5万场次㊂3.1.2㊀推进现有公共文化资源的整合㊂整合现有公共文化资源就是要按照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对现有文化设施建设项目进行科学评估㊁优化升级,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㊂截至2018年11月,河南省有县(区)级公共图书馆144个,其中有94个县(区)级公共图书馆建设了分馆㊂此外,河南省还继续开展 两馆一站 免费开放工作,争取中央财政拨款,如县(区)级公共图书馆㊁文化馆获得补助10万元,乡镇综合文化站获得补助2.5万元㊂河南省通过统筹政府㊁市场㊁社会等方面力量的方式,充分发挥县(区)级公共文化机构的辐射作用,加大对贫困地区群众文化活动的扶持力度,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贫困地区下沉,不断扩大服务覆盖面,提高服务效能㊂3.1.3㊀推进文化云平台的建设㊂云平台是推动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的重要载体,截至2018年年底, 百姓文化云 平台已经覆盖了18个省辖市和105个县的服务网络㊂河南省通过将 百姓文化云 建设与文化资源共享工程㊁农家书屋数字化改造工程㊁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了云平台在贫困地区的覆盖率,为满足贫困地区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提供了重要保障㊂3.2㊀通过文化活动传递主流价值导向3.2.1㊀推动文艺精品创作㊂2018年,河南省多家艺术表演团体创作了28部反映扶贫脱贫事迹的文艺作品,如‘重渡沟“‘尧山情“等㊂这些艺术作品反映了基层干部牢记宗旨㊁勇于担当,带领人民群众战贫困㊁谋发展的英雄创举,展示了他们开拓创新㊁乐于奉献的精神风貌,也是通过文艺的形式深入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的集中体现㊂3.2.2㊀加强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㊂河南社会的发展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特殊的历史背景造就了河南独特的文化特征㊂河南省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㊁深厚的人文底蕴,为后人积淀了丰富的文化资源㊂因此,河南省应加大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㊁传统村落㊁文物古迹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强对农耕文化㊁红色文化㊁民俗文化的发掘与利用,使贫困地区㊁革命老区焕发新活力,使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焕发新光彩㊂3.2.3㊀提升文化扶贫人员的业务能力㊂各级文联㊁文化部门应加大对基层文艺骨干㊁业余文化队伍和民间演出社团的扶持力度,引导他们以乡村振兴㊁脱贫攻坚㊁移风易俗等为主题创作文艺作品㊂2018年,河南省文化系统选派了798名 三区 文化人才到贫困地区结对帮扶,在乡村建立了127个 乡村音乐厅 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㊂河南省文化系统还不断提升文化扶贫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以推动文化扶贫工作精细化㊁精准化地开展㊂3.3㊀通过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实现新突破㊀㊀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㊂河南省应把文化产业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依托地方乡土文化㊁历史遗存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文化旅游㊁户外休闲㊁手工制作等文化业态,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乡镇,培育一批文化产业集群㊂2018年,河南省设立了专项引导资金扶持商城县㊁确山县㊁淅川县㊁兰考县等地的新型文化业态项目;打造了20个文化产业特色乡村试点,其中有10个贫困村;打造了孟津 牡丹村 ㊁商丘 画虎村 ㊁舞阳农民画院㊁兰考民间乐器制作㊁栾川生态旅游等产业示范项目㊂河南省还积极鼓励文化企业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自我 造血 能力,吸引更多项目在贫困地区落地,达到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衔接的目的㊂4㊀文化行业在 扶贫扶志 中应注意的具体问题和工作思路4.1㊀加强宣传引导㊀㊀扶志就是通过思想教育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树立脱贫致富的志气,增强他们摆脱贫困的信心,充分调动他们脱贫奔康的积极性㊁主动性,贫困地区群众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㊂因此,继续加强思想宣传是目前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㊂河南省可设立脱贫攻坚文艺作品创作基金,激发文艺演出团体的创作热情,㊀(下转第38页)任益:文化扶贫在 扶贫扶志 中的重要作用㊀究和实践的完整画面,详细给出了有效的实践途径与方案,有助于拓展图书馆服务工作,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和广泛的适读性,是一部新时代下研究图书馆领域的佳作㊂该书可以作为高校㊁研究机构以及人文学者㊁科研人员㊁学生的学习参考用书,也适合作为数字人文科普类读物加以广泛推广㊂诚然,全球数字人文浪潮的兴起与深度嵌入为图书馆数字人文发展提供了创新契机与技术支撑[11],科学把握时代趋势和机遇㊁理性反思挑战与希望㊁重构体系内涵与思路㊁创新路径与方法成为当下积极的应对策略,其关键是立足本土,面向现代,开放融合,包容发展,借数字人文之力行自主创新之路㊂参考文献:[1]㊀刘炜,叶鹰.数字人文的技术体系与理论结构探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7(5):32-41.[2]㊀王晓光. 数字人文 的产生㊁发展与前沿.方法创新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45.[3]㊀米本军,聂华.跨界与融合: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 首届北京大学 数字人文论坛 会议综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5):16-21.[4]㊀金玲娟.我国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现状㊁障碍与对策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9):15-20.[5]㊀夏翠娟.数字人文之热浪潮与冷思考[J].图书情报知识,2019(2):1-2.[6]㊀宫平.图书馆的数字人文实现模式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8:45.[7]㊀肖平,樊振佳.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教育服务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9(14):71-76.[8]㊀董舞艺,梁兴堃.中国人文学者参与数字人文动机的二元结构及行为路径[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9(4):86-103.[9]㊀何盼盼,陈雅.我国图书馆领域数字人文发展途径分析[J].新世纪图书馆,2019(1):56-60.[10]㊀金家琴,夏翠娟.数字人文的跨界㊁融合与对话:第九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数字学术与人文研究分会场 快闪报告 综述[J].图书馆杂志,2018(12):29-38.[11]㊀蒋萌.新时代图书馆数字人文发展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4):16-21,48.(编校:周雪芹)(上接第30页)㊀鼓励各级文化部门和戏曲院团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编排㊁创作一批群众喜爱的戏曲㊁小品㊁曲艺等文艺作品,充分发挥文艺作品助力脱贫攻坚㊁营造浓厚氛围的独特作用,从而达到调动贫困地区群众积极性的目的㊂4.2㊀加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㊀㊀目前,河南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呈现出任务重㊁时间紧及进度不平衡等特点㊂由于各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建设进度,一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未达到使用标准㊂因此,河南省应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快全省尤其是贫困县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进度,建立基层文化阵地,确保各项文化活动的有效㊁有序开展㊂4.3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㊀㊀公共文化服务是 扶贫扶志 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㊂均等化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特征,各地文化部门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结果的均等性,还要重视参与机会的均等性,使贫困地区群众能够充分享受公共文化服务㊂因此,河南省文化部门向贫困地区免费发放了流动舞台车㊁流动文化车㊁流动图书车,为贫困地区群众充分享受内容丰富㊁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保障㊂河南省文化部门还应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贫困地区群众的文化需求㊂5㊀结语㊀㊀推动 扶贫扶志 工作的持续开展是每一位文化工作者需要切实履行的责任㊂因此,文化工作者应认识到文化扶贫能有效助力脱贫攻坚,把文化扶贫融入脱贫攻坚的大局中,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㊂参考文献:[1]㊀杨超,王军强. 扶贫扶志㊁志智双扶 在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作用[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8(3):52-54.[2]㊀陈丽霞,赵彪.成都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演进与城市发展[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11):1545-1551.[3]㊀薛娟娟.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J].中国集体经济,2018(22):37-38.[4]㊀刘俊平.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流动文化服务[J].戏剧之家,2017(6):274-275.(编校:孙新梅)彭华杰:数字人文:图书馆服务创新的一道风景线。

文化扶贫心得体会发言

文化扶贫心得体会发言

文化扶贫心得体会发言(总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文化扶贫心得体会发言文化扶贫心得体会发言文化扶贫战是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激励贫困群众自富自强,培养群众感恩意识,提升脱贫攻坚满意率,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在全面深化脱贫攻坚中,要善于把文化扶贫作为提升扶贫成效的重要抓手,以“三站式扶贫”,攻坚扶贫“三场战斗”,提升扶贫成效。

立足“堡垒站”,根治“思想顽疾”。

根治群众思想贫困的顽疾,是脱贫攻坚战场最难的“硬骨头”。

群众中流传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是思想固化带来的经济固化,从而引发长期贫困、持续贫困问题。

脱贫攻坚不是解决一时之贫困,而是带来长远之富裕。

要树立“攻坚堡垒”的意识,根治群众的“思想顽疾”,畅通长远发展之路,既要富面子,也要扶里子。

要善于发挥驻村工作队和村党组织引领带头作用,依托基层党组织这一关键堡垒,树立和培养群众迈出贫困线、拥抱小康生活的勇气和习惯。

通过先富带后富、党员带群众,形成帮带效应,倒逼群众致富。

既要讲短期发展,又要讲长远规划,通过教育引导,增强群众自富意识,“膨胀”群众的求富之心,化被动为主动,让“要我富”变“我要富”,将脱贫攻坚从“推着走”变“跑步走”。

办实“校园站”,提升“致富能力”。

多一项技能,就多一条致富之路。

群众的致贫原因,大多都是缺技术、缺路子,找不到发展的方向和渠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脱贫攻坚要善于给群众找路子,培养群众致富的能力,提升致富效率。

要办实“校园站”,把技能培训作为文化扶贫的主要抓手,作为群众致富的有力武器。

要办好专业技能培训,坚持走出去思维,建立企业、学校、群众三位一体的文化扶贫站,实现就业一站式扶贫。

要善于用好农民夜校等基层培训阵地,聚焦特色产业,在种养殖技术培训上下硬功夫,打造和培养一批土专家和农村技术骨干,让群众更高效、更便捷致富。

要充分发挥好农技巡回指导小组在农村产业技能指导上的重要作用,发挥好实地指导、现场教育、跟踪服务等作用,真正让群众享受到文化扶贫的直观变化和切实好处。

从文化建设的角度谈扶贫

从文化建设的角度谈扶贫

祠堂文化变革(2014-2016)
❀改掉“女孩不能入家谱、妇女 不能进祠堂”的陈规旧俗。
❀男女共同参与家庭、家族事务, 共同承担家务劳动,共同管理祠堂。
❀保护女孩的家产继承权。 ❀反对人为选择胎儿性别的行为。
三、组织建设
办好周山老年学堂 推动老人互帮互助 维护老人合法权益 探索社区养老模式
开发妇女手工艺品 提高妇女自身能力 促进妇女参与社区管理


手工艺协会 艺术协会

组织建设

老年协会 残疾人协会
制度建设
修订村规民约
一、社区教育
二、民俗变革
❀民俗是一种群体文化,涉及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对 民众的行为具有极大的规范性和制约性。
❀传统民俗有糟粕也有精华,传承精华、剔除糟粕,讲起 来很轻松,操作起来却非易事。
❀我们常以“旧瓶装新酒”的方法,将民俗变革作为推进 观念更新、凝聚社区意识的平台。
重硬件、重形式,不重实效 对于“文化”的狭义理解
传达出的话语是……
送 …… 下 ……
治治 贫愚
乡 村 文 化 旅 游
景观化:农村变成城市人的后花园。 商业化:农村成为城市人消费品。 同质化: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消失。
其中隐含着城乡之间的权力关系。
这样的扶贫思路,以城市的优越感为前提。
“文化扶贫”——却漠视甚至鄙视乡村文化。 “精神扶贫”——却以“俯视”姿态和话语击垮
1、集体资源分配中的性别不平等:
“村民资格”是集体资源分配的依据,但国家法律对“村民资 格”没有明确界定,政府也没有规范性的指导意见。
全国绝大多数村庄仍然按照“老传统”——“男娶女嫁”的婚 居规则来确认村民资格。
男子基于出生,天然拥有村民资格;妇女则基于婚姻,根据婚 姻状况确定是否具有“村民资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扶贫攻坚+文化扶贫心得体会:以文化扶贫助推脱贫攻坚,文化扶贫的前提在于扶志
以文化扶贫助推脱贫攻坚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必须有效发挥好文化扶贫的作用,切实提高贫困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通过形成内生动力、激发发展潜力,帮助他们积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最终推动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治贫”必先“治愚”。

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必须有效发挥好文化扶贫的作用,切实提高贫困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通过形成内生动力、激发发展潜力,帮助他们积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最终推动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

当前,一些地方的文化扶贫还明显滞后,个中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对文化扶贫的认识浮于表面。

进一步做好“文化+扶贫”这篇文章,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文化扶贫的要义。

文化扶贫的前提在于扶志。

导致贫困的原因虽然复杂,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的贫困生活和封闭环境,影响了人们的奋斗意志和致富信心。

例如,一些贫困地区,不少人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只盼着外界的帮扶救济,不愿意主动想办法、找出路;一些贫困群众,既不爱学习新知识,也不去研究新技术,仍满足于“靠天吃饭”,沿用传统的耕作方式。

此外,还有个别贫困农村,封建迷信活动盛行,婚丧嫁娶铺张浪费,甚至闲暇时间赌博成风。


实推进文化扶贫,首先就要着力解决这些问题,否则贫困群众缺乏致富的主体意识和自觉行动,必然影响扶贫的长期效果。

只有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重视培养贫困人口劳动致富、勤劳致富、技能致富的自觉意识,真正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才能不断加快脱贫攻坚进程,为贫困地区农村发展注入强大的动能。

文化扶贫的基础在于教育。

教育落后与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如果受教育程度低,必然会影响到农民的致富进程,进而制约地方经济的发展。

因此,打好文化扶贫的基础,必须抓好农村教育。

多年来,党和政府在解决贫困地区教育落后的问题上下了很大功夫,贫困地区的教育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同时也要看到,教育落后仍然是贫困地区的主要短板,现实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贫困地区幼儿教育起步晚,重视不够的问题;贫困地区乡村师资队伍不稳定,流失严重的问题;还有贫困地区财政紧张,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等等。

对此,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力度,推动教育资源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全方位保障贫困地区群众受教育权利,真正从思想上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通道。

文化扶贫的关键在于技能。

缺乏致富技能或技不如人是贫困的重要原因。

从多年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情况看,一些贫困地区出来的务工人员,多数受教育程度低、专业技能缺少,在城市就业门路窄,挣钱不多;在农村
的贫困人口普遍缺少相关技能,加之环境条件影响,致富行动往往受到限制。

而且,他们中有的人即使借助帮扶暂时脱贫,但遇到新的困难又可能返贫。

所以,文化扶贫的关键,就在于大力推进贫困人口的技能教育。

一条比较可行的路径,就是优化目前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以职业农民为培养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重点培育农业开发人才和技能人才。

同时,职业教育必须要体现地域化、特色化和职业化,并要有长期的应对政策和保障措施。

此外,文化扶贫还要注重文化环境建设。

良好的文化氛围,是先进优秀文化落地生根的重要条件。

比如,红军长征在会宁胜利会师,受长征精神的巨大鼓舞,这里逐渐形成了“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供”的“三苦”教育精神,并一度成为甘肃高考“状元县”。

还有秦安县石节子村,由于艺术的介入,让原本闭塞的村子整个变了样,成为远近闻名的“艺术村庄”,在艺术的熏陶下,村民们开阔了眼界,增强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也更加坚定。

由此可见,注重文化环境的营造,对于文化扶贫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在继续建设好乡村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贫困地区应大力实施乡村文明行动,努力改造固有的习惯和落后的社会风气,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只有把文化扶贫和文化环境营造有机结合、把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建设有机结合,才能真正使文化的功能和价值产生应有的社会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