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导学案(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导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865122a300a6c30d229f29.png)
《三国鼎立》导学案班级:姓名:组名:一、【学习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的史实,分析曹操能统一北方的原因2、知道赤壁之战的史实,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进步性3、掌握魏蜀吴三国建立的相关过程二、【重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三、【自学指导】(带着问题认真阅读P74-77,用笔划出关键词)1、请找出官渡之战的时间、地点、人物、结果、影响?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2、请找出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点、人物、结果、影响?曹操失败的原因?3、找出三国分别建立的时间、建国者、都城,巩固措施?四、【合作探究】(对学、群学,解决以下问题)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的分裂,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五、【当堂训练】1.东汉末年,黄河中下游一带实力最强的封建军阀是()A.袁绍和曹操 B.曹操和孙权 C.曹操和刘备 D.刘备和孙权2.曹军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3.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重要战役是()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4.官渡之战中,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是()A.兵精粮足 B.战术得当 C.政治优势 D.取得民心5.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的分裂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6.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三国鼎立时期的有()①官渡之战②卫温到达夷洲③赤壁之战④孙权称王A.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7.刘邦之所以打败项羽,曹操之所以能够战胜强敌统一北方,其共同原因是:()A.据有关中 B.废除苛法 C.重视人才 D.释放奴婢8.下列各项与曹操无关的是:()A.挟持汉献帝 B.在官渡大败袁绍C.在赤壁被打败 D.废汉献帝,自称皇帝。
9.赤壁之战曹操主要败在:()A.远道而来 B.战争的非正义性 C.指挥不当 D.不习水性10.蜀国丞相诸葛亮说:“今民困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
初中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 学案
![初中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 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015822333d4b14e8424688b.png)
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第16课三国鼎立【课标要求】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
2.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
3.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具体过程。
【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学习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过程】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二局部:第一局部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第二局部为“三国鼎立的形成〞。
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1.阅读教材,完成以下表格〔找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交战双方、影响及战争特点是什么?〕2.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控制了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
材料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的人,即使出身下层的人,它也注意提拔。
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有才能的人。
材料三曹操起兵后,因缺乏粮食,招募的新兵有的中途叛逃,有的将领几乎饿死。
严酷的现实使他深深体会到军粮的重要性。
他决定推行屯田制。
〔1〕曹操为何能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2〕分析讨论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占据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3)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试比拟它们的一样点。
(4)请绘制一个三国鼎立的示意图。
3.以下材料是名人们对曹操的评价,阅读答复。
材料一“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毛泽东材料二“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领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鲁迅材料三“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陈寿〔史学家〕材料四“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周瑜你对曹操的评价是什么?二、三国鼎立的形成1.阅读教材,完成以下表格。
吴2.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开展起来,“家家丰足,仓库盈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预习+知识梳理+习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预习+知识梳理+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a7a9973ba26925c52cc5bf58.png)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预习+知识梳理+习题)本课重点识记内容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
2.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
3.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具体过程。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预习提纲一、官渡之战、赤壁之战2.官渡之战曹胜袁败的原因: 袁绍:骄傲轻敌;拒绝正确意见。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政治优势;重用人才;进行屯田,增强经济实力;战术得当,火烧乌巢屯粮处。
3.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统一时机不成熟。
曹操:骄傲轻敌;曹军水土不服,不习水战;军心涣散;东风南起。
孙刘联军:联合抗曹,诸周协力,战术正确。
二.三国鼎立 2.三国鼎立:开始于220年,最终形成是222年。
3.230年,吴国 派将军卫温到达 ,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是台湾与内地联系的最早记录,也证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知识梳理一、官渡之战 曹操:占据河南一带,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招揽人才。
采取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生产,曹操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多粮足,实力强大。
战争时间:200年。
交战双方:曹操--袁绍。
战争结果:袁绍失败。
(以少胜多)战争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战争时间:208年。
交战双方:曹操--孙刘联军。
战争结果:曹操失败(以少胜多)。
战争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三国前:曹操扫平关中统一北方。
刘备占领湖北、湖南和四川、云贵地区。
孙权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又抢夺了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魏: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
蜀: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吴: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在建业称帝,建立吴国。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魏:重视农业,大力兴修水利。
蜀: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第16课 三国鼎立 导学案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导学案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9504c202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3c.png)
三国鼎立学案【学习目标】(一)学习目标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和影响;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以及三国经济发展概况。
2.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理解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同时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体验学习中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
3.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知道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标准是是否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学习重难点】(一)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预习新知】(一)预习新知一、官渡之战“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指的是哪一著名战役?这次战役结果如何?有何影响?1.战役:200年,官渡之战。
2.结果:曹操以少胜多。
3.影响:为以后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曹操的“志”和“壮心”是什么?为此发动了什么战役?这次战役结果如何?产生了什么影响?1.“志”和“壮心”:统一全国。
2.战役:208年,赤壁之战。
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思维导引: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而是东汉末年。
三、三国鼎立1.完善下列表格。
2.简述魏、蜀、吴三国经济发展。
(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孙吴。
①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②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3)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深化探究】(一)深化探究探究1、结合课本80页第一段内容,分析曹操势力崛起的原因?探究2、结合课本81-82页内容,分析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战败的原因?探究3、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探究4、有人说曹操是英雄,有人说他曹操是奸雄,你眼中的曹操是怎样的?【巩固训练】(一)巩固训练1.据历史文献记载:公元230年,三国时期东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今台湾,首次加强了海峡两岸的交流。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附学案)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附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38185d79563c1ec5da71de.png)
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
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788551958fafab068dc0208.png)
第16课《三国鼎立》李仕才第16课《三国鼎立》【情景导入】三国的故事家喻户晓,三国的人物声名显赫,与三国有关的成语、歇后语也很多,接下来我们来进行一次三国知识竞赛,看看大家对三国知识究竟了解多少。
1.下面这些歇后语都出自三国故事,请补上后半句。
周瑜打黄盖,;关公面前耍大刀,;刘备借荆州,2. 下列成语的谜底均为三国人物,请你猜一猜:凿壁偷光,;孔雀收屏,;展翅翱翔,;学习目标1.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在官渡、赤壁一胜一败的原因分析【基础知识一览】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割据一方的军阀,黄河中下游的和成为北方实力最强的军事集团。
2、时间:公元年,作战双方:和。
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基本上统一了。
二、赤壁之战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占据长江中下游一带,在建立了比较稳固的统治。
依附于荆州地方势力刘表,没有固定的地盘。
2、时间:公元年,作战双方:和。
3、结果:以少胜多,打败了。
三、三国鼎立1、背景: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
曹操退守到_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
孙权在的势力得到巩固。
刘备乘机占领_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
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三国鼎立: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_,在洛阳称帝,国号魏。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_。
222年,孙权称王,后在229年于_称帝,国号吴。
3、三国经济的发展(1)魏国:兴修_,继续实行_。
(2)蜀国:以_治国,赏罚分明;减轻_,兴修_,鼓励_;对少数民族采取_政策,加快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
(3)吴国:组织农民_,推广中原的先进_;_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_(现在的台湾),加强了的联系。
【学习小窍门】列表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一种好方法,列表比较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学习小结】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并且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但结局却不同,结合所学内容尝试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
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
![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ea8e5b3c281e53a5902ffad.png)
初中历史教学资源七年级上(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学习目标】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重点难点】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自主学习指导】1、东汉末期,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并招揽各种人才。
在农业生产上,曹操采取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使得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2、年,双方在决战。
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迅速歼灭袁军主力,。
3、三国鼎立形成:魏:年,在称帝;蜀汉:221年,在称帝;吴:年,孙权在称帝。
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经济发展: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年孙权派将军率万人到达,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合作学习与探究】探究一、结合材料,军阀割据对当时社会造成什么影响?1.经“光武中兴”到105年,全国人口达5300万,可东汉末年,只剩下760万。
2.“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探究二: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1、“挟天子以令诸侯”2、“武皇帝特开屯田之官,专以农桑为业”——《三国志》探究三【随堂检测】1.东汉末年,曹操在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实行屯田制 C.招贤纳士 D.打败强敌袁绍2.确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壮心”是指曹操想要( )A.统一北方B.统一黄河流域 C.统一全国 D.统治江东4.孙刘联军能够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是( )A.周瑜的水军 B.孙刘的联盟 C.诸葛亮的计策 D.长江的天险5.小明今年暑假去湖北旅游,他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往日的张天烈火虽已熄灭,但周瑜当时挥剑所书的‘赤壁’仍旧记录着历史的足迹。
4.16《三国鼎立》导学案-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4.16《三国鼎立》导学案-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2e536e52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1e.png)
第16课三国鼎立【学习目标】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知道三国鼎立,理解政权分立下孕育统一的趋势。
【自主学习】一、官渡之战1.东汉末年,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混战。
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招揽各种人才;收编投降的青州精锐,壮大了队伍;实行,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和军粮问题。
2.另一个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以为首,占据黄河以北,地广人众,兵多粮足。
3. 年,双方在进行决战。
曹操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击虚、打击敌人要害的战术,烧毁袁军全部军粮。
袁绍军队人心涣散,被迅速歼灭。
官渡之战是一场的著名战役,为曹操日后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4. 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
5. 听从周瑜和诸葛亮的建议,决定与联合迎战曹军。
周瑜采纳部下的建议,实施诈降计策和火攻战术。
曹操败兵北撤。
6.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7.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刘备占领荆州南部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
孙权把他的统治范围从延伸到交州。
8. 年在称帝,国号魏;年在称帝,国号汉;年称帝,吴国建立,定都。
三国鼎立形成,实现了局部统一。
9.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孙吴开发江东,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加强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蜀汉在丞相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10.魏蜀吴三国各自发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以求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课堂检测】()1.在东汉末年的割据争雄中,曹操取得政治优势的主要原因是A.招募流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 B.奖励农耕,取得民心C.控制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 D.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 )2.毛泽东评价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在词作《浪淘沙·北戴河》中称曹操“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60a099bceb19e8b8f6bad3.png)
第16课 三国鼎立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一是戏剧舞台上的白脸曹操,被刻画成一个阴险狡诈、凶暴多疑的奸臣。
图二是史书上的曹操,是一个多谋善断、有眼光、有帝王之才的人物。
同一个历史人物,人们对他的看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你心目中的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官渡之战1.多媒体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2.教师讲述: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陷入分裂割据局面。
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了,而由于战乱,各割据势力趁机扩充实力,相互攻战,使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到严重破坏。
3.创设情境:假设同学们是东汉末年的老百姓,面对这种艰难的生活状况,你们的愿望会是什么呢?4.教师讲述:东汉当时的老百姓最渴望的是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
而当时北方主要有两股强大的军事势力,就是袁绍和曹操。
他们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那么究竟谁能统一北方?5.多媒体展示:官渡之战示意图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官渡之战的过程。
7.问题思考: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8.教师归纳:曹操: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将汉献帝接到许昌,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
②经济上:开荒屯田。
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③军事上:军事才能出众。
典韦、许褚等皆是东汉末年的猛将。
④重用人才。
官渡之战中的刘晔、荀攸、荀彧(yù)皆是有名的谋士。
袁绍: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不能采纳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
9.教师归纳: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10.教师过渡: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与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到公元207年终于统一了北方,而当他凯旋回朝时,途经渤海,写下一首《龟虽寿》,其中有四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024-2025学年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案1
![2024-2025学年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30922f3a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71.png)
一、导入新课。
以曹操在京剧里的脸谱形象导入新课师:三国演义里有个人物叫曹操,你对他是什么印象?再看京剧里的曹操脸谱形象,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师:历史上的曹操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与电视剧里的和京剧里的人物一样吗?我们今天学完这课后你就知道了。
(出示课题)二、学习新课。
1、官渡之战师: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北方有两个实力较大的军阀,分别是袁绍和曹操。
他们直接展开了一场战役,这就是三国形成过程中的第一次重要战役——官渡之战。
展示东汉末年的形势图,引导学生分析官渡之战的背景。
师:官渡之战影响如何?(屏幕显示表格)时间公元200年交战双方曹操和袁绍战争特点以少胜多结果曹操胜利让学生讨论思考后回答。
学生答出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后引出曹操写的首诗“老骥伏析,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一一曹操《龟虽寿》 (屏幕显示) 师:这首诗是公元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后心情激动而写,他不满足于统一北方,于是他就有了统一全国的念头。
由此可见,曹操是一位以统一大业为己任,志向远大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
然而曹操统一全国的壮心,他自己能够实现吗?2.赤壁之战(1)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在图示的帮助下,讲解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2)师:我们通过阅读教材知道,这时的南方有两股势力有所发展。
一个是割据江东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
江东孙权统治比较稳固。
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
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有了卧龙先生精彩的“隆中对”。
师: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
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
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接下来,与官渡之战一样,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表格。
(课件显示表格)时间公元208年作战双方曹操和孙刘联军结果曹操失败特点以少胜多作用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3)师:同学们,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呢?师:我们从作战双方来考虑,一是孙刘联军,他们组成联军,战略得当,在诸葛亮的指导下,他们采取火攻,很好地利用了气候和地理条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学案《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一课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学案《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ae5b9453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0a.png)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学案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经过及作用,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
2.知道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及建立者,了解三国的发展情况。
3.正确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4.通过学习三国鼎立局面,让学生认识到分立是暂时的,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点难点】1.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2.难点: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自主学习】一、官渡之战1.背景:①曹操在政治上,把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
②经济上,用的措施,发展农业生产。
兵多粮足,实力强大。
2.概况(1)时间:公元年。
(2)双方:与曹操。
(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迅速歼灭主力。
(4)影响:为以后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1.背景:(1)曹操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
(2)孙权和联合迎战曹军。
2.概况:(1)时间:公元年。
(2)双方:曹操(20余万)与(5万人)。
(3)结果:以少胜多,曹军溃败。
(4)影响: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1.背景:①:经营并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②: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占取四川、云贵地区。
③: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2.形成3.统治举措:(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
(2)吴国:造船业发达,发展对外贸易;230年,孙权派率船队到达(今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3)蜀国:发展经济,改善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当堂达标】1.“治世能臣,乱世奸雄,武并汉秦一帝;对酒当歌,登高必赋,文开魏晋先河”。
对联中描述的这位历史人物()A.生活在三国时期B.完成了国家统一C.赤壁之战取得胜利D.官渡之战取得胜利2.(临沂)“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
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
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高效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高效备课系列(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ada159e3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ba.png)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整个历史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
该单元的主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本课则揭开了本单元的序幕,内容包括三个子目。
第一目是“官渡之战”,介绍了东汉末年的社会军阀割据和官渡之战的背景、时间、交战双方、战争过程、结果及影响等;第二目是“赤壁之战”,主要讲述了赤壁之战的背景、时间、经过、结果及影响等;第三目是“三国鼎立”,介绍了魏、蜀、吴政权的建立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等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程,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实现了国家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学生对曹操、诸葛亮、刘备等历史人物的故事耳熟能详,也阅读过《三国演义》等名著,但是,他们对东汉和三国的历史线索尚不理解。
所以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进行教学设计,尽量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视频、图文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储备,在讲课过程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思维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爱表达的习惯,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教学目标】1.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知道魏、汉、吴三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范围。
(时空观念)2.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可以描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历史解释)3.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过程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导学案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dab551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d3.png)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班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概况;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以及三国经济发展概况。
2.分析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3.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学习过程一、导入:《三国演义》可谓家喻户晓,但那毕竟是文学作品。
而在历史上,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已的局面是怎样的呢?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又是如何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呢?二、快乐自学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课文74-77页。
1.曹操是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
读课文,找出与曹操有关的两2.请两位同学讲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过程。
(可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情节)3.赤壁之战之后,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重新积蓄力量,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得到四川。
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之后,三个军阀先后称帝,这样就形三、合作探究1.官渡之战中曹操取胜的原因是什么?2.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仅隔八年,而曹操却一胜一败,这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3.联系史实,说说从东汉统一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4.评一评历史人物曹操。
五、达标检测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北方最有实力的军事集团有袁绍和()A.曹操B.刘备C.孙权D.袁术2.曹军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A.巨鹿之战B.长平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3.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的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A.统一天下B.消灭袁绍C.废汉称帝D.建立魏国4.《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剑”、“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
这场战役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5.下列人物中哪一位不是三国时期的()A.曹操B.刘备C.诸葛亮D.孙权6.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
第16课 三国鼎立导学案
![第16课 三国鼎立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284d7365ce050877321310.png)
第16课三国鼎立导学案第16课三国鼎立导学案【学习目标】1、预习验收,知道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观看战争形势图,讨论归纳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对比表,以及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一分为二的评价曹操。
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4、合作探究,知道三国鼎立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
【学习重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负的原因分析;全面准确地评价历史人物曹操。
官渡之战【课前预习】1、时间:公元年,作战双方:和。
2、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
赤壁之战3、意义:。
1、时间:公元年,作战双方:和。
2、结果:以少胜多,打败了。
3、意义:。
三国鼎立1、魏:年,曹操病逝,他的儿子登基称帝,改国号为魏,建都。
2、蜀:年,在称帝,国号汉,历史上叫做蜀汉或。
3、吴:年,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了。
4、三国经济的发展:魏国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
孙吴开发江东,业发达。
230年,孙权派率领船队到达,加强了内地和的联系。
蜀汉发展经济,改善关系,加速了的开发。
【学习过程】活动一:图说历史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形势图,回答问题:1、完成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对比表名称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官渡之战赤壁之战2、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曹操以多败于少,而之前的官渡之战中又能以少胜多呢?这段历史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哪些启迪呢?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曹操袁绍孙刘联军启示教训:活动二:看三国鼎立形势图,自己尝试画一画三国鼎立的局面活动三:质疑探究请你评价曹操?活动四:讨论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分裂是不是历史的常态?资料库(一)魏、蜀、吴之间的相互关系孙、刘两家关系:赤壁之战前,盟友;战后,敌对;诸葛亮主蜀政后,盟友。
孙、刘、曹三家的关系:赤壁之战前,孙刘联合抗曹;战后孙为对抗刘向曹靠拢;诸葛亮主蜀政后,孙刘结盟对抗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预习+知识梳理+习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预习+知识梳理+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fa1940e4ce2f0066f5332252.png)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预习+知识梳理+习题)本课重点识记内容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
2.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
3.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具体过程。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预习提纲一、官渡之战、赤壁之战2.官渡之战曹胜袁败的原因: 袁绍:骄傲轻敌;拒绝正确意见。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政治优势;重用人才;进行屯田,增强经济实力;战术得当,火烧乌巢屯粮处。
3.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统一时机不成熟。
曹操:骄傲轻敌;曹军水土不服,不习水战;军心涣散;东风南起。
孙刘联军:联合抗曹,诸周协力,战术正确。
二.三国鼎立 2.三国鼎立:开始于220年,最终形成是222年。
3.230年,吴国 派将军卫温到达 ,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是台湾与内地联系的最早记录,也证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知识梳理一、官渡之战 曹操:占据河南一带,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招揽人才。
采取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生产,曹操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多粮足,实力强大。
战争时间:200年。
交战双方:曹操--袁绍。
战争结果:袁绍失败。
(以少胜多)战争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战争时间:208年。
交战双方:曹操--孙刘联军。
战争结果:曹操失败(以少胜多)。
战争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三国前:曹操扫平关中统一北方。
刘备占领湖北、湖南和四川、云贵地区。
孙权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又抢夺了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魏: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
蜀: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吴: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在建业称帝,建立吴国。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魏:重视农业,大力兴修水利。
蜀: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第16课 三国鼎立学案
![第16课 三国鼎立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d7fd0f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3d.png)
第16课三国鼎立知|识|目|标|我|明|确①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②正确评价三国这一历史时期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 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官渡之战1. 曹操发展势力(1)政治上:把__________从都城洛阳接到许, 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 并招揽各种人才, 取得政治上的主动。
(2)经济上: 采用________的措施, 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既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 又筹集了军粮。
2. 官渡之战(1)目的:曹操和________都想吞并对手, 称雄北方。
(2)概况:________年, 双方在官渡进行决战, 曹操歼灭袁军主力。
(3)影响: 为以后统一________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曹操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 统一________目的双方曹军和________联军________年, 双方在赤壁展开战争,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打败曹操概况影响为____________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三、三国鼎立1. 形成(229年)建国年代创建者都城政权名称魏国220年________ 洛阳2.发展(1)曹魏重视________, 大力兴修水利。
(2)孙吴开发江东, ________发达, 发展了海外贸易。
230年, 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________, 加强了________的联系。
(3)蜀汉发展经济, 改善________, 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快来检测学习效果, 判断下列观点的正误吧!1. 赤壁之战曹军大溃,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2. 220年, 曹操在洛阳称帝, 国号魏。
( )3. 221年, 刘备在成都称帝, 国号汉, 史称蜀汉。
( )4.三国时, 吴国的船队曾到达夷洲, 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 )5.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倒退。
( )一种局面: 三国鼎立。
2019-2020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含答案)
![2019-2020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9e5f4576c175f0e7cd137ab.png)
2019-2020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含答案)2018年秋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问题的能力。
结合地图认识三国鼎立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比较、视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学习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学习过程:自学提纲1、教师展示学生自学成果:(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2、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3、基础巩固题。
(7')针对基础提纲提问,并适当拓展。
1)、官渡之战的时间、特点以及结果?2)、赤壁之战的时间、结果、影响?3)、魏国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4)、蜀国建立的人物、时间、都城?5)、吴国建立的时间、都城、人物?6)、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标志?4、师生共同探究(12')(1)请同学们把本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下面,请其他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
(2')(2)师生共同探究下列问题:(10')1.你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呢?1)、应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骄傲自满必然失败;2)、合理利用自然条件;3)、培养善于观察、思考的好习惯;4)、团结可以战胜强大的敌人。
2.三国鼎立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赤壁之战根本原因:魏、蜀、吴三经济、军事实力势均力敌,缺乏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
4.统一是历史的主流,东汉是统一政权,而三国是分裂时期,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的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https://img.taocdn.com/s3/m/838e4454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8f.png)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目标】①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了解影响战争胜败的因素。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②知道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了解三国经济发展的状况。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③知道三国鼎立实现了局部统一,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三国乱世,烽烟四起,一曲《曹操》,让我们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当时千军万马、气吞山河的宏大场面。
仿若穿梭千年,与古人煮酒论英雄,于乱世相逢又相知。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感受三国那段荡气回肠的历史。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结合所学知识和本课子目录思考,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局势,又是如何从图一演变为图二的?答案提示: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官渡之战1、教师指导:①【历史解释】根据左侧三幅图片思考,东汉末年社会状况如何?答案提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州牧统领,军阀割据教师指导:根据图片回顾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败,以黄巾起义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开启了一百年的战乱时代。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地方州牧长官势力日益壮大,最终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
(军阀:是指拥有军队、割据一方,忽视国家的法律秩序,自成派系的军人集团。
)②【时空观念】由图可知,当时北方最大的两个军阀分别是谁?他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答案提示:袁绍和曹操;吞并对手,统一北方教师指导:袁绍出身于世家大族,占据青、冀、幽、并四州,拥有几十万军队。
曹操出生在宦官世家,“散家财,合义兵”,在镇压黄巾起义中不断壮大,所据兖州、豫州、徐州等地,由于受战乱涂炭。
一度兵不满万。
2、自主学习:【历史解释】阅读教材思考,为了增强自身实力,曹操在前期做了哪些准备?答案提示:“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主动权。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ec9f3f31b765ce04081446.png)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学习目标:1. 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经过及作用,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
2.知道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及建立者,了解三国的发展情况。
3.正确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学习难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官渡之战:_____年,_____和_____在________进行决战。
________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掉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的主力,为以后_____打下了基础。
二.赤壁之战:_____年,曹军同_____和_____联军在________对峙。
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周瑜采纳部下________的建议,向曹操诈降并用_____,最终曹军大败。
赤壁之战为________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1)1.形成:______年,曹操的儿子________废掉汉献帝,在________称帝,国号魏。
______年,________在________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______年,________称吴王,。
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2.发展: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_____。
230年,孙权派将军________率领万人船队到达_____,加强了_____与内地的联系。
蜀汉在丞相________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_____地区的开发。
●展示交流:小组展示、交流,各组互评,教师点拨。
●合作探究:自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课堂练习:1. 小明今年暑假去湖北旅游,他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往日的张天烈火虽已熄灭,但周瑜当时挥剑所书的‘赤壁’仍旧记录着历史的足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概况;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
2.通过对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原因的分析,明白骄兵必败的道理,懂得正确估量自己的实力。
3.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学习难点】两次战争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自主学习】
(1)魏:修建许多____________,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2)蜀: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_______地区的开发。
(3)吴:造船业发达,船队曾到达___________,加强了大陆和___________地区的联系。
【合作探究】
1、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
2、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3、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
但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说说你的想法。
【课堂小结】
200年曹袁战官渡,统一北方奠基础。
208年赤壁起战火,孙刘抗曹少胜多。
三国鼎立魏蜀吴,洛阳成都建业都。
三国经济有发展, 230年卫温到台湾。
【达标测试】
1.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一战()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巨鹿之战
D.涿鹿之战
2.下列事件发生在三国时期的是()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卫温到达夷洲
3、材料一: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
材料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材料一中的“老臣”指谁?
(2)材料二中融入了哪一典故?
(3)材料二的诗歌是谁所著?他的“志”是什么?
(4)有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人物同时有的战役是那场?
4、如何评价曹操?
【课后思考】
你认为与东汉末年社会混乱的状况相比,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